第一篇:铜梁县情综述
铜梁县情综述
铜梁县地处四川盆地东南部,重庆市西北部,总人口81万,幅员面积1334平方公里,辖25个乡镇、3个街道办事处。
铜梁因“小铜梁山”而得名,其山石梁横亘,形如玉屏,在朝阳夕辉中皆成古铜之色,故名铜梁;可溯源于公元前339年至公元前329年楚威王灭巴国,封庶子,号为“铜梁侯”(即今合川、铜梁地区)。西晋左思的《蜀都赋》、南朝刘孝威的《蜀道难》、唐代于志宁的《皇甫诞墓碑》等诗文中都提及铜梁。史载唐长安四年(704年)建县,现今的铜梁自宋(704——1265年)包括铜梁、巴川两县。元代至明成化(1265——1480年)两县合并为铜梁县。明成化十七年(1481年)划铜梁、遂宁部分地置安居县。清初,铜、安两县并入合州,清康熙六十一年(1662年)复置铜梁县,直隶重庆府。清雍正六年(1728年)撤安居县入铜梁。解放后(1952年)分板桥、三教、寿永、云龙归永川,1955年划十塘归合川。
铜梁依山近水,地势平坦,视野开阔,具有优越的自然条件。地处川中丘陵与川东平行岭谷交接地带,地质构造属华夏系四川沉降带。华蓥山系南部支脉毓青山、巴岳山自东北向西南平行纵贯县域中部、南部,是重庆西北部的外围屏障,自古为兵家重地。境内最高海拔902米,最低海拔185米。属亚热带气候,年平均气温17.8℃,历史极端气候最高气温44.1℃,最低气温2.5℃,历年平均降雨量1075毫米。空气平均相对湿度82%,年平均无霜期225天。境内水量充沛,江河如网,两江四河属长江流域嘉陵江水系,大小支流254条,总长803公里,其中通航里程106公里。拥有矿产资源26种。主要有煤、天青石、石灰石、优质青砂石以及饮用矿泉水、硫磺温泉等。巴岳山的玉峡有特大天青石矿,内含碳酸锶高达80%以上。中华龙温泉日出水量5000立方米,恒温42℃,是含硫高、水温适宜的优质温泉。
铜梁交通便捷,区位优势明显。位于渝西经济走廊中心,距重庆主城41公里,距成都237公里,是连接壁山、潼南、大足,贯穿永川、合川的中心城市。渝遂高速公路,自东南向西北贯境而过,境内全长42.7公里,是成渝经济带主轴中的重要节点城市。总计157公里的五条出境国道、省道均为高等级水泥路或沥青路。即将建设的重庆三环高速公路(合川-铜梁-永川段)贯通南北。县城到乡镇公路均为柏油路或水泥路,全县村级公路通达率100%,实现了30分钟重庆、50分钟铜梁的快捷交通。
铜梁人杰地灵,文化积淀丰富。有被中科院命名的“铜梁文化”;有明代石刻仪仗俑和保存较为完好的“中华第一匾廊”。有史可考,宋至清,科考中进士74人,另中武士5人,朝廷高官5人。近现代有重庆“三三一”惨案烈士陈达三将军,著名音乐家刘雪庵、金砂,传奇将军郭汝瑰,抗美援朝英雄邱少云,内燃机专家张世纲等杰出人物不胜枚举。铜梁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龙灯)之乡”,“铜梁龙舞”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铜梁龙灯蜚声海外,进京参加了建国35周年、50周年、60周年庆典和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表演。安居古镇是全国历史文化名镇。基础教育发展态势良好,铜梁中学、巴川中学堪称巴渝一流名校。
近年来,铜梁大力实施兴工富民强县战略,形成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工业初
步形成了锶盐碳素业、建筑建材业、轻纺服装业、皮鞋业、造纸业、制药业、机械加工业、食品加工业等支柱产业。现有规模以上企业197家,落户金龙工业园区的企业达160余家,成功实现了“三年再造一个铜梁工业”的目标。农业初步形成了蚕桑、蛋禽、生猪、草食牲畜、水产养殖等支柱产业;有锦橙、茶叶、黄花、葛粉、竹笋、挂面、腌腊制品等土特产。2008年,全县生产总值达到111亿元,列重庆市县级第三位;地方预算财政收入12.4亿元,列重庆市县级第二位;三大产业结构比为15.9:58.0:26.1。
铜梁县城区面积1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20万人,有6个城市公园、5条景观大道、6条健身步道。全县森林覆盖率30.3%,城市绿化覆盖率44.8%,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9.6平方米,高于全国、全市平均水平。到2020年城区规划面积60平米公里、60万人口。近年来,先后获中国人居环境城市范例奖、全国文化先进县、全国“双拥”模范县、国家园林县城、全国卫生县城、中国最佳绿色生态县等殊荣。有巴岳山风景区、玄天湖·中华龙温泉度假区、铜梁博物馆、图书馆、邱少云烈士纪念馆、庹氏书画艺术馆、怀远古韵步行街、西温泉、安居古镇等旅游特色景区、景点。品龙灯文化、览巴岳风光、逛古镇老街、游玄天湖、泡温泉浴,构成了文化观光旅游的丰富链条。星级宾馆、山庄、别墅、特色餐饮、特色旅游产品,以及全天候的通讯、交通、医疗卫生,为旅游提供了优质服务保障。
铜梁正在实施“13552”发展战略,建设宜居铜梁、畅通铜梁、森林铜梁、平安铜梁、健康铜梁,朝着建成重庆主城功能拓展区的目标迈进。
本文选自《铜梁民间故事》(铜梁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编印)
2009年12月情况
PS:2011年,铜梁获得“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中国最佳城市管理奖”等荣誉。
第二篇:浅析铜梁龙
浅析铜梁龙
摘要:铜梁龙,在原始社会,远古先民常以自己的敬畏、感激、惧怕的物象作为本部族的标志,崇拜它,敬重它,祈求它的保护,这就是图腾。随着民族的不断融合,多种图腾也集合成为了“龙”,它象征着神秘、恐怖和威力。而铜梁龙灯就是对远古图腾的膜拜的产物。它起于唐宋,盛于明清,享誉当今!本文主要从对铜梁的一次田野考察以及一些后续资料介绍铜梁龙的特点、样式、文化内涵、发展历史及传说浅析铜梁龙文化。
关键词:铜梁;龙;田野调查报告
这次去铜梁的田野考察,对于这个享誉全世界的艺术瑰宝才有了一定的认识!通过在铜梁博物馆与造龙工厂的走访,切实的了解了铜梁的文化底蕴与铜梁龙的制作流程。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探寻铜梁龙的秘密。
一、铜梁龙与龙图腾
龙是铜梁龙最重要的灵魂,而龙图腾已经在中国流传了几千年,几千年来,龙成为了封建王朝至高无上的皇权标志,铜梁龙的起源,与龙图腾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早在原始社会末期,我们中华祖先就生息繁殖在这块土地上了。当时的祖先们都是以族群生活在一起的。每个族群当时都有自己崇拜的图腾。在这些图腾形象中,有的崇拜牛,有的崇拜马,有的崇拜虎,有的崇拜蛇,有的崇拜鸟„„这些图腾成为了这些族群们敬奉的神。并且作为了本族群的标志。当时,在我们的华夏土地上生活的夏氏族就崇拜蛇。所以,他们将蛇作为了自己族群的图腾;而商氏族群就崇拜鹰,他们便将鸟作为了自己族群的图腾„„这些族群的图腾成为了他们的标志。
当时由于生产力的落后,所以往往因为争夺食物和地盘相互进行争斗。争斗中,一些弱小的族群便被强大的族群吞并。被吞并的族群的图腾便被强族群占有。比如说当时的夏氏族群在吞并了商氏族群以后,夏氏族群的蛇图腾上面便增加了一副鹰爪。后来,当他们吞并了以鹿为图腾的族群以后,这个蛇身上便多了一副鹿角。就这样,中国的龙图腾产生了。耍龙灯,舞龙这一传统习俗就是对龙图腾的一种崇拜。在古代,人们把“龙”作为吉祥的化身,代表着风调雨顺的愿望,因此,用舞龙祈祷神龙的保佑,以求得风调雨顺,四季丰收。而这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铜梁民间传说:东海龙王患腰痛病,变成一个老头上岸求医。大夫通过把脉知其非人,便让其恢复原形,并从其腰间捉出一条蜈蚣。龙王病愈后,以泄露天机为谢:言人们只要照它的样子造一条龙四处舞游,便能保雨水及时,五谷丰成。
二、铜梁龙的发展
耍龙灯、观龙舞更是中国人的传统习俗。全国各地有多种多样的舞龙、耍龙灯样式,但是最亮丽夺目的当推重庆市的铜梁龙。铜梁龙的发展,已经有了很长一段时间。公元600年前唐代时,耍龙灯就在铜梁出现了。铜梁龙全长50米,24洞龙身,当时代表唐代农事的24节气。近百年来,铜梁的民间艺术家们又不断融会八方技艺,遂使铜梁龙灯以其凝重的古朴之风愈浓烈的现代意蕴为一炉而倍增异彩,铜梁龙灯族系庞大,主要有气势恢宏的铜梁大龙,端庄威严的正龙,激越火爆的火龙,古朴豪放的稻草龙,典雅灵秀的荷花龙,铿锵悦耳的竹梆龙,以及多姿多彩的彩龙、扁担龙、板凳龙、滚地龙等,现在参加各种表演和比赛的多为铜梁大龙,外界也称之为“铜梁龙”。铜梁龙分为雌雄二龙,每条龙由25个队员玩舞,有套路30余种,或腾越、或翻滚,大开大合,张驰有度。铜梁龙的慢舞雍容大度,优美抒情;快舞激越奔放,动人心魄。再加上欢快的民间吹打乐曲,激越的民间烟火,烘托出一种热烈的喜庆气氛。铜梁大龙既保留了传统的巴渝风味,又融汇了现代舞蹈意蕴。舞蹈专家评论说:“铜梁龙气势磅礴,确有龙神圣的威仪,广场艺术的上品。
清代道光版《铜梁县志》这样记载舞龙盛况:“上元张灯火,自初八九至十五日,辉煌达旦,并扮演龙灯、狮灯及其它杂剧,喧阗街市,有月逐人,尘随马之观。”据史料记载,当时的铜梁龙灯吸引了临近的璧山、永川、荣昌、大足、潼南、合川以及上川东、小川北一带客商到铜梁赏玩。每到正月舞龙,县城旅栈客满,街道堵塞。“大足朝佛,铜梁观灯”的俚语传遍巴渝。
铜梁龙的发展历程有下面几个过程。
稻草龙:成本低,制作易,但不宜施放烟火,也不刺激。火龙:早期的火龙用绳索、竹篓连接头尾,舞龙时龙身施放烟火,气氛热烈,场面活跃。但火龙有躯无肉,龙形象欠佳。正龙:中期的正龙头大颈长,以篓作节,节内点灯以代烟火,舞龙时龙首高昂,灯火蜿蜒,景象十分壮观,但龙体态不全,身躯仍少真实感。肉龙:最后形成的肉龙,以彩绘纸沾糊肉身,龙体完整,有骨有“肉”。玩舞时头尾摆动灵活,躯体伸缩自如,内部盏盏灯火映照出金甲赤脊的龙身,熠熠生辉,美观动人。由于肉龙体态长大,玩舞时形如蠕动,故又称“蠕龙”。
铜梁县有正月舞龙传统的习俗。舞龙往往是商会主持,行帮参与,龙灯会也带有竞赛性质,扎制水平,舞龙人数和舞龙水平都是比试科目。参与行帮在道具上体现出各自的行业特点,如铁业社玩“火龙贺岁”,佛门有“蚌戏沙弥”,教育界耍“十八学士”、“鱼跃龙门”,百货帮舞彩龙和“二龙戏珠”,屠宰业耍“猪啃南瓜”、“犀牛望月”,就连丐帮也不示弱,扎草龙连夜狂欢。年复一年,周而复始,铜梁涌现出以刘连山、李杰之为代表的著名彩扎艺人,也积累了20余个经典品类的铜梁龙灯。铜梁龙始于明,盛于清,而繁于今。其发展经历了火龙,正龙和肉龙三个阶段。早期的火龙以绳索竹篓连接头尾,舞龙时龙身施放烟火,场面颇为热闹。最后形成的肉龙,以彩纸粘糊龙身,内置彩灯,使得金甲赤脊的龙身熠熠生辉。龙舞表演时,舞动灵活,气势磅礴的龙舞更让人觉得这纸龙犹如真龙附体般活了起来。而在近几十年来,铜梁扎龙艺人更是时时创新,借鉴了戏剧脸谱的描绘手法,运用国画,素描,刺绣等各种工艺,改闭口龙为开口龙,增加龙舌龙珠,使得铜梁龙更加英姿勃发,神威喷张,大有吞山河之气,吐霞云之势。
铜梁龙成名虽早,但真正走进人们的视野是在1984和1999的建国盛典上。九条铜梁大龙象征九州中华,在天安门前分别接受以邓小平和江浙民为核心的国家领导人的检阅,后来更在国内外获得无数奖项,让铜梁龙灯在中华大地璀璨生辉。
我们在铜梁文化博物馆里看到了那条曾经霸气的在天安门前飞舞过得龙灯,时光已经让它陈旧,但是它还是如此宏大与威武,虽然不在空中翻滚运动,每一片鳞片与色彩却生动的在眼前跳跃,他的辉煌与荣耀,早已随着时光融入铜梁。
三、铜梁龙的制作
在去铜梁考察的第二天上午,我们去观看了制作铜梁龙的民间艺人工厂。在工厂里,我们看到了铜梁龙的部分制作过程,在工厂里,两个老工人一个在将细细的竹条加上铁丝然后仔细的缠上布。老工人告诉我们,它将被用于制作龙身,竹条需要选用适合制作龙灯的竹条,加入铁丝是为了增强龙身的韧度。铁丝需要选用轻且韧度好的,不能让龙身太重同时也能保证龙的稳固。而一条龙灯最难的地方在于龙的头部,龙头一般需要花费一条龙灯一半的时间去制作。另一边的老师傅五十来岁的样子,虽然有点年纪,但是手上功夫十分纯熟,边与我们说话,边在制作龙衣,和我们说的一会话就已经制作了,好长一截。我摸了摸“龙皮”布料,光滑鲜亮,披在龙身上很吸引目光。缝龙衣的线基本是黄线和白线,因为这两种线缝在龙衣上不明显,不会影响铜梁龙的美观。现在制作龙以蠕龙为主。
四、铜梁文化的发展传承
铜梁十分重视龙文化的培养与传承,举办铜梁龙灯文化节,以“游龙乡、观龙舞、看龙灯、泡温泉、食农餐”为卖点,吸引游客,使铜梁龙灯影响力愈来愈大,并且进行了“中华龙文化博览园”项目,总投资13亿元,规划占地7100亩,是一个及龙文化研究、艺术博览、会务会展、民俗体验等功能于一体的生态旅游度假区和龙文化中心。一定程度上对龙文化进行了深入挖掘。并且政府制定了打造华夏龙都的明确目标,说明了政府对铜梁文化的重视与发展决心。在文化传承上,政府在铜梁12万中小学生的书包里,加多了一本书——《铜梁龙舞》教材,这是该县弘扬铜梁龙文化的一项重要举措。为传承铜梁龙文化,把铜梁龙文化编成教材,在全县中小学生中开设龙舞训练课、组织龙舞比赛、普及龙文化知识。舞龙成了铜梁学子的一门必修课,因此铜梁龙舞有了“科班生”。这些“科班生”成了铜梁龙文化的传人和龙舞演员的摇篮。
这本教材是在一定的基础前提下形成的,起初的是《龙乡的诱惑》课外读物和《龙之魂》课后读本,之后才有了这本《铜梁龙舞》教材。
五、铜梁龙文化的现状、隐忧和思考
(一)现状
我们不得不深究的是铜梁龙文化的现状。铜梁龙文化,就现在而言,更多的是通过龙灯来表现的。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铜梁的龙灯已经在全国乃至世界上都有一定的知名度。但是这是远远不够的,我觉得还有以下的问题:
1、龙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同时也赋予了新的内涵。通过龙灯来表现龙文化,表现的方式太单一,所传达的内涵也是有限的;
2、铜梁龙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是铜梁的一大特色,同时具有很深的文化内涵,却没有得到很好的挖掘,也还没有形成一个特色产业,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
3、铜梁龙文化现在依靠一些民俗活动在支撑,而其中的主要力量更多的是依靠民间力量;
4、没有完整的战略发展思路,更没有一套完整的开发策略;
5、缺乏统一的市场化运做。
(二)隐忧
铜梁龙繁荣兴旺,可喜可赞。但是,辉煌的背后也隐藏着不容忽视的问题。
1、龙灯原生态的元素传承不够。
2、龙灯舞蹈艺术的绝对优势不复存在。
3、龙灯人才严重缺乏。
4、龙灯产品市场占有率不高。
5、龙文化产业呈无序竞争状态。
6、龙文化宣传的系统性不够。
(三)思考
铜梁龙文化应该带给我们更多的思考。我觉得我们应该思考以下几个方面:
1、铜梁龙使用一次就被废弃,太浪费。是否可以进行技术革新。
2、“开新”,怎样在继承铜梁龙文化传统文化的同时,赋予新的文化内涵,与时代同步,真正做到“与时俱进”;
3、怎么样打造“铜梁龙文化”这一品牌,让它走出中国,走向世界;
4、怎样让“铜梁龙文化”成为产业,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
5、怎样保护“铜梁龙文化”这一历史文化遗产,为我们的后世子孙留下更多的“财富”。
6、怎样通过“铜梁龙文化”来实现“和谐社会”。
通过以上对铜梁龙文化的研究,以及对其传承方式的研究,为了铜梁龙的发展,为了铜梁龙文化的传承,我们应采取一系列措施来保护和传承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政府主导,健全体制。铜梁龙灯要得到有效的保护和长足的发展,必须由政府主导,建立健全相应体制。
发掘整理,普及提高。经过多年的努力,铜梁龙已形成龙灯和彩灯两大系列,各有若干品类。其中得到有效发掘、整理和创新的只是其中一小部分,大部分需组织人力、物力、投入足够资金开展全面深入的普及,进行记录、整理。
扩大宣传,彰显底蕴。铜梁龙已成为著名品牌,品牌效应既是一种无形资产,又是一种有形财富。应聘请有关专家进行策划和再包装,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宣传效果,通过静态展示和动态表演等多种形式彰显龙文化魅力。同时,要做好“中华龙的根在铜梁”的追根溯源、发展演变、影响提升等系列文化研究、展示工作,增强铜梁作为“华夏龙都”的说服力和影响力。整合力量,规范市场。龙文化市场应大力进行规范。对现有龙舞艺术团队和龙灯公司等进行力量整合.抓好联姻,做大产业。弘扬龙文化,发展龙产业,必须走文经结合、文商联姻之路,大力招商引资,研究、制定一整套龙文化发展优惠政策,策划多种招商引资项目,大力吸引外资和更多的企业与业主来铜梁投入文化旅游业。
第三篇:铜梁县政府采购中心
铜梁县政府采购中心
询价文件
采购项目: 大 米
项目编号: TC(询)2009—067
采购方式:询价采购
铜梁县政府采购中心制
二00九年四月二十日
询价采购通知书
(TC询2009-067)
各供应商:
铜梁县政府采购中心采取询价采购方式,为铜梁县民政局采购“大米”一批。特邀请具有生产或经营资质的企业或业主参与洽谈。如你单位愿意参与本项目的政府采购活动,请按本通知书的要求办理有关事宜:
一、采购项目:大米
二、采购项目编号:TC(询)2009--067
三、采购项目内容及主要要求
1、采购数量:100吨。
2、质量等级:不低于国家标准一级。
3、包装要求:使用无毒卫生编织袋包装,每袋净重25公斤;包装袋上要求印制有“铜梁县人民政府救灾大米”字样。
4、运输分发:要求按照铜梁县民政局提供的救灾大米运输地点及分发数量运送到全县各乡镇民政所。
5、供货时间:原则上要求2009年5月1日前完成供货。具体时间以询价会议上明确的时间为准。
6、验收方式:向各乡镇提供大米样品和所供大米的质检报告,由各乡镇按样品质量负责验收;每装大米的净重不得低于规定重量。
7、付款方式:供应商将救灾大米按要求送达各乡镇,经乡镇验收后填制验收单;成交人凭乡镇签字认可的验收单汇总后报县民政局,经审查确认后即由县民政局一次性支付全部货款。
8、询价会中,投标人必须提供样米供谈判小组成员查看比较。
四、对投标人的资质要求
1、参加询价会时须持有有效的工商营业执照(加盖投标单位鲜章的复印件);
2、投标代表不是单位法人代表人的,须持有法人代表授权委托书;
3、不论是否成交,投标人均应自行承担在投标活动中产生的一切费用;
4、完全同意并愿意自觉遵守本询价文件中的所有规定和要求;
五、供应商投标必备材料(书面材料一式两份):
1、《供货服务承诺书》(格式自制);
2、投标人的《工商营业执照》复印件(盖投标单位鲜章);
3、《法人代表身份证明书》(格式附后)及法人代表身份证复印件;
4、《法人代表投标授权委托书》(格式附后)及投标代理人身份证复印件; 以上材料均需加盖投标人单位鲜章;若法人代表亲自参加投标会议的,则第4项不提供。所有书面材料均需一式两份装订成册,密封送达。
5、《书面报价承诺书》(格式附后),此承诺书由投标人加盖投标单位鲜章后单页携带到询价会现场用于最后报价。
六、投标保证金:
1、本次采购项目的投标保证金为人民币现金5000.00元(伍仟元整),在递交投标文件时以现金方式交采购中心工作人员清点后密封交存。
2、投标保证金的处臵。招标活动结束后,即刻退还未成交的投标人缴纳的投标保证金;成交人的投标保证金自动转为项目履约保证金。
3、下列情况之一,投标保证金将不予退还:
(1)在缴纳了投标保证金并递交了投标文件后恶意放弃参与投标;(2)投标人被通知成交后,不按规定的时间或拒绝按询价文件明确的供货范围、商务条件和价格等各项要求签订并履行合同的;
(3)无论何种原因,成交人无法按照询价文件的规定、投标文件的承诺和双方签订的合同相关规定履约的;
(4)有串标或提供不真实投标材料、采用虚假手段骗取成交等违法违规行为的。
4、成交人履行完采购项目的要求后,凭采购单位出具的验收合格手续由铜梁县政府采购中心全额无息退付。
七、投标报价要求:
1、本项目采用现场报价的方式,各供应商在询价会上明确采购单位的采购需求后,现场限时在10分钟内独立进行报价;
2、本项目为现场一次性报价,超过29万元最高限价的,为无效投标报价;
3、各供应商投标时应充分估计货款收取的风险,铜梁县政府采购中心不承担向铜梁县民政局催收货款的责任。若购销双方出现货款收取的违约责任,则按购销双方签订的经济合同约定条款办理。
八、采购项目定标办法:
1、依法成立采购项目询价小组,研究制定询价文件,确定定标办法,组织实施询价采购活动。
2、投标现场由询价小组审查投标人资质,并根据符合资质投标人的现场报价,由询价小组在“符合采购需求且质量服务相等”的前提下,按有效报价由低到高进行排序,并将做出最低有效报价的投标人确定为本采购项目的第一成交候选供应商,并现场公布询价采购结果。
3、若第一成交候选供应商因故放弃或被取消成交资格,则第二成交候选人有替补的资格,并以此类推。但具体成交事项需经采购办、采购单位、采购中心、供应商共同商定。
4、凡不符合填报要求或报价表中的数据计算错误、项目漏报、错报的,一律视为无效投标。
5、由铜梁县政府采购中心向第一成交候选供应商制发《成交通知书》。
九、开标:
1、报名及递交投标文件时间:2009年4月24日上午9:00至9:30时,逾期不予受理。
2、开标会议时间:2009年4月日上午10:30时。
3、开标会议地点:铜梁县政府采购中心会议室(铜梁县财政局6楼)。
4、凡有意参与该项目询价活动的供应商,必须在2009年4月日下午5:00时前,以传真或其它书面形式向铜梁县政府采购中心递交《投标确认函》(格式附后),否则采购中心有权拒绝其参与投标。
5、招标费用:由本项目成交供应商缴纳500.00元整。
十、签订购销合同
1、项目成交人应及时按照《成交通知书》的要求与采购单位签订大米购销合同。
2、违约条款等其他未尽事宜,双方必须在合同中具体加以明确。
3、合同签订后必须返政府采购中心一份备案。
十一、解释权
本采购文件由铜梁县民政局、铜梁县政府采购中心负责解释。采购单位联系人及联系电话:付训刚 *** 采购中心联系人及电话:陈华 45685991/45685997(传真)
十二、其他未尽事宜,请与采购中心或采购单位联系。
附部分样表格式:
1、《法人代表身份证明书》;
2、《法人代表投标授权委托书》;
3、《书面报价承诺书》;
4、《投标确认函》。
铜梁县政府采购中心 二OO九年四月十六日
法人代表身份证明书
铜梁县政府采购中心:
(法人代表姓名)在(投标单位名称)任(职务名称),是本单位法定代表人。特此证明。
投标单位地址: 投标单位联系电话: 法定代表人身份证号码: 法定代表人联系电话:
投标单位名称(公章): 二00九年 月 日
法人代表 授权委托书
铜梁县政府采购中心:
(姓名)系(单位名称)的法定代表人,现特授权委托(姓名)为我单位投标代理人,以本单位名义参加此次“学生课桌凳”项目的投标活动。委托代理人在本次投标活动中所签订的一切文件和处理的与本次投标有关的一切事项,本法定代表人予以确认,其文件效力不因今后授权的撤消而失效。委托代理人无再转委托权。
本授权委托书在投标活动结束后自动终止。
法定代表人签名: 法定代表人身份证号码: 被授权人签名: 被授权人身份证号码:
投标单位(公章):
二00九年 月 日
报价承诺书
铜梁县政府采购中心:
我单位收到贵中心编制的铜梁县民政局《大米》采购项目的询价文件后,特指派本人为投标代表(以授权书为依据),按照询价文件各项要求参加该项目的询价会议。根据采购项目的各项要求以及询价会议上双方达成的共识,经慎重考虑,我单位在完全响应采购项目各项要求、与项目询价小组达成的各项一致意见的前提下,本人在单位法人代表授权范围内代表本单位做出以下承诺:
1、本单位对询价文件、与项目询价小组在项目询价会议上就有关问题达成的一致意见等所有内容均予以确认,并保证充分满足采购单位的采购需求。
2、根据询价会议上明确的各项要求,本人经请示领导同意并代表本单位对铜梁县民政局“大米”采购项目做出最终报价如下:
采购项目:铜梁县民政局 “大米100吨”;
项目报价总金额人民币大写: ; 项目报价总金额人民币小写: ;
供应商名称:
法人代表或授权代表签名: 法人代表或授权代表联系电话:
二00九年 月 日
投标确认函
铜梁县政府采购中心:
我公司确定参加由你中心组织的编号为TC(询)2009-067 “大米”采购项目的投标活动,特按要求提交此《投标确认函》。
特此确认。
投标单位联系人:
投标单位联系人电话:
投标单位(公章):
二00九年 月 日
第四篇:铜梁十大民生工程
未来五年,县委、县政府为民办理的“十大民心工程”出炉。“十大民心工程”分别为:
一是水电保障工程,完成安居提水工程、小北海水利工程,全面改造城区供水管网;建成220千伏变电站1座、110千伏变电站5座,改造城乡供电线网。
二是巴川河、淮远河综合整治工程,彻底治理河流污染,全面改造城区排水管网,提升“两河”沿线景观。
三是三级医疗卫生体系完善工程,完成人民医院、妇女儿童医院建设,全面提升镇街卫生服务水平,建设100个规范化村卫生室。
四是城市环境提升工程,建成龙腾大道、白龙大道10公里景观大道,对城区主要街道实施升级改造,完成临街外立面店招店牌规范整治;迁建南门、北门汽车站,改造龙都路。
五是新农村建设工程,建成100个农民新村、5000户巴渝新居,改造农村危旧房1万户。六是农村脱贫致富工程,让全县30个贫困村、1万名农村贫困群众全面脱贫;新发展农村新型股份合作社100个;实现“三权”抵押融资25亿元以上。
七是创业就业工程,发展微型企业4000户,新增就业岗位4万个,动态消除城镇零就业家庭和农村零转移家庭。
八是文化教育发展工程,新建白龙小学、龙城小学,迁建东城中学,每个镇建成1所公办幼儿园;建成文化艺术展览中心。
九是城乡市政环卫工程,改造一批镇农贸市场;全面启动城乡市政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新建镇级垃圾压缩中转站15个、村垃圾收运点800个,各镇场镇设施和管理水平全面提升。十是行政服务体系建设工程,实施行政服务中心提档升级工程,设立各镇街办事大厅,建设网络行政审批体系。
第五篇:铜梁消防科普教育基地解说词
铜梁县公安消防大队创建第四批全国消防科普
教育基地工作总结
铜梁县幅员面积1334平方公里,辖33个乡镇,人口81万, 是国际主义战士邱少云的故乡和蜚声中外的铜梁龙的发祥地。铜梁县消防大队成立于1980年,主要承担辖区内火灾扑救、抢险救援、社会救助、消防监督执法、消防宣传等工作任务。近年来,铜梁消防大队按照上级有关要求,积极依托消防科普教育基地建设开展消防宣传工作,通过形式多样的载体,丰富多彩的活动,不断提高市民消防安全意识,为推进大消防、大宣传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领导重视,积极筹备
铜梁县消防科普教育基地位于铜梁县公安消防大队营区内,2008年5月正式建成,2009年12月被重庆市公安消防总队、重庆市科学技术协会、重庆市消防协会共同评审为第二批“重庆市消防科普教育基地”,是铜梁县内相关设施比较齐全的消防科普教育基地。此次,为做好申报全国消防科普教育基地工作,大队高度重视,及时成立了以大队军政主管为组长的申报工作小组,先后多次召开党委会议、办公会,专题研究消防科普教育基地建设方案,并在第一时间派人前往高新区科普教育基地进行了实地考察调研,本着借鉴经验、汲取精华、不断创新、持续改进原则,投入11万元对大队原有的科普教育基地进行大刀阔斧的装修和改善,此外,大队还明确了一名干部、一名文职雇员作为科普教育基地的专职管理人员和解说员,并出台了科普教育基地的管理制度、参观制度,确保科普教育基地正规有序的开放。
二、因地适宜,科学规划
为进一步强化科普教育基地的宣传教育功能,大队对科普教育基地的改建方案经过多次研究,多次修改,并最终建成了目前容知识性、趣味性、观赏性于一体的多功能教育基地。目前,中队科普教育基地占地面积45平方米,拥有消防宣传图片资料6000余套册,拥有消防教学实验的模拟装置,消防器材装备展示,消防逃生体验设施,自动报警系统,消防安全知识展板,消防图文展板,含概了队伍概况,灭火抢险救灾,消防法律法规,火灾案例,消防常识宣传,安全标志等,警营文化长廊,灭火器材使用等模拟训练设备。火灾成因实验器材,烟头导致火灾实验装置,电线绝缘层破坏导致火灾实验,电线线路过载短路导致火灾实验,电器使用不当导致火灾实验、自动喷淋演示、消防逃生通道等装置及消防宣传的全套影像多媒体电脑、电视、音响等,宣传设施设备,总价值达20余万。
三、活动多样,寓教于乐
铜梁县消防中队科普教育基地设计精美巧妙,设备完善,功能齐全,真正做到宣传教育寓教于乐。市民可以参观消防官兵穿戴的消防头盔、消防服,以及使用的各种消防器材装备,可以通过火灾演示设备了解火灾发生发展过程,可以近距离学习消防知识,学习如何报警、遇到火灾如何逃生及灭火器的使用方法等基本的火灾扑救常识,还能体验到用灭火器扑救初期火灾、在浓烟弥漫的火场摸索逃生的紧张感觉。此外,大队还经常开展一些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消防宣传教育活动,把消防科普教育工作引向深入,如坚持定期队站开放制度,广泛邀请和组织各级党政领导,单位干部职工,企业员工、学校师生和社区群众到中队参观学习;坚持每月深入学校、社区、家庭、农村、企业广泛开展消防宣传活动,在辖区内动员和掀起学习消防知识,增强逃生自救技能热潮,这些都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宣传效应,受到了辖区人民的一致好评。
四、以点带面,发挥作用
大队科普教育基地建成后,立即成为铜梁县内一处学习消防知识、感受消防魅力的绝佳去处,每到节假日,各学校、事企业单位纷纷组织学生、员工来队参观学习,通过参观了解,不但掌握了消防知识、提高了消防安全意识,更了解了消防工作,对大队今后各项消防工作的开展打下了良好的群众基础。仅今年来,基地就面向社会开展各种消防宣传教育活动71次,接待参观人数达12000余人次,为普及消防科普知识,增强全民消防安全意识,提高自防自救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