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书月新闻

时间:2019-05-13 23:50:5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三秦书月新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三秦书月新闻》。

第一篇:三秦书月新闻

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亮相“三秦书月”全民阅读晚会

又是一年书月时,春风续写三秦诗。昨晚,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省新闻出版局联合主办,省新闻出版局组织承办的“2011三秦书月”全民阅读晚会在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隆重举行。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胡悦等领导出席了晚会,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率队参加晚会,并向晚会现场捐赠了图书。

“三秦书月”是陕西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一项创新品牌。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第八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三秦书月”活动开展以来,陕西全民阅读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升。“三秦书月”活动也因此被评为“2010陕西十件文化大事”之一。2011“三秦书月”活动于4月23日全面启动以来,省、市各级组织开展了一系列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的读书活动。省全民阅读活动组委会组织举办了这台全民阅读晚会,旨在倡导阅读风尚、引导阅读方向,推动陕西全民阅读活动向纵深开展、向基层延伸、吸引更多群众参与。

“三秦书月”活动开展以来,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积极响应省出版局号召,组织了丰富的文化主题活动。精选近30余种医学科普图书电子书,供市民在华商网上免费阅读;向陕西省多家医学院校赠送大批精品图书,丰富了医学生的阅读资源;以《科学防护理性对待——核辐射知识答疑》一书的出版为契机,开展了大型赠书活动,向西安市民、钟楼书店、陕西省农家书屋、基层部队赠书数千册,邀请第四军医大学放射教研室刘军叶教授在陕西省开展大型公益讲座及赠书活动,为广大群众了解核辐射知识提供了宝贵的精神食粮。在昨晚的全民阅读晚会上,我社《科学防护理性对待——核辐射知识答疑》公益赠书活动以视频方式在现场播放,赢得了与会嘉宾和观众的热烈掌声。

作为陕西省唯一一家医学专业出版社,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将大力发扬“三秦书月”的精神,坚定奉行传播医学知识、出版精品医书的使命,以高质量的医学图书、更精彩的文化活动投入到全民阅读活动中,丰富市民的文化生活。

第二篇:“三秦书月.书香城固”征文——《读书让我飞翔》

读书让我飞翔

——老师,你学会和学生说话了吗

城固县五堵中心校五堵小学许宏英***

亲爱的老师们,你是否经常为我们的学生无休止的琐碎的纠纷感到困惑和生气呢?你是否想到过:我为什么运气这么差,遇到了这么多的调皮、捣蛋、顽固的学生,为什么这些学生不能懂点事,让人省点心啊,太可恶了……可是你有没有仔细想过:要是孩子们天生就那么懂事,那么遵守纪律,还要我们老师干什么?我们老师不仅仅是学生知识上的引路人,更是学生思想上的引导者。要是学生的良好的品行习惯那么容易养成,还会有“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样的至理名言吗?为什么我们和学生说了那么多的话语,却收不到应有的效果,甚至是适得其反呢?你是否开始对我们的职业产生过厌恶,是否对孩子们失望透顶,甚至绝望了呢?

其实我想每一位教师都会在或长或短的教育教学工作中遇到过这些困惑,都会有过这样的一些想法,这很正常。但是我们是否想到过——为什么我们的工作做了,却没有效果呢?我们自身难道没有责任吗?也许我们从未意识到这个问题,总在一味埋怨社会大气候,埋怨家长,埋怨孩子们。那么老师们,请你们来读一读《老师怎样和学生说话》这本书吧,它一定会让你的思想和意识豁然开朗。

《老师和学生怎样说话》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儿童心理学家海姆.吉诺特博士所著,这是一套丛书,共三本,除了《老师和学生怎样说话》之外,还有《孩子,把你的手给我》和《父母怎样和孩子说话》。它着实是一本好书,既是一本愉悦心情的休闲书,也是一本指导性极强的教科书,更是一本启人深思的哲理书。

让我们一起来分享一下本书中让我感受颇深的一个片段:

开学第一天,一所私立学校的全体老师都收到了校长的一封信,信的内容如下: 亲爱的老师们:

我是集中营里的幸存者。我亲眼目睹了一般人看不到的事情:毒气室由有学识的工程师建造;孩子被受过教育的医生毒死;婴儿被训练有素的护士谋杀;妇女和儿童被受过高中或者大学教育的毕业生射杀;所以,我怀疑教育。我的请求是:希望你们帮助学生做一个有人性的人。永远不要用你们的辛勤劳动,去栽培孕育出学识渊博的怪兽,身怀绝技的疯子,或者是受过教育的纳粹。阅读、写作、数学等学科,只有用来把我们的孩子教育得更有人性时,才显得重要。”

相信简短的两段话语,已经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作为一个孩子成长的引路人所具有的巨大影响力,作为一名人民教师身上所肩负的重大责任。

我们应该知道孩子们需要的是什么。他们需要得到他人的认可、尊重、喜欢和信任,他人的鼓励、支持、加油和风趣,还需要自己去开拓、实验并取得成就。

最佳师表的老师们都在传达一个相同的理念:他们不相信训话的力量。他们从不对孩子们讲大道理,他们不让孩子有罪恶感,也不要求孩子们做出什么保证。他们不对教室里的日常小事追根究底,也不对孩子的过去和遥远的未来忧心忡忡。他们只着手处理现在的事。对他们来说,最重要的是此时此地有一个沮丧的孩子需要帮助。

尊重孩子,摒弃语言上的暴力、不逼迫孩子承诺和保证,不让他们的内心产生罪恶感。就事论事,对孩子提供及时的恰当的帮助,如果能做到以上几点,不用说,您已经是孩子心目中的最佳师表了!

最佳师表的老师总是对孩子就事论事,最差师表的老师总是攻击孩子的品行。例:一个孩子忘了把书还给图书馆。就事论事的A老师说道:“你借的书已经过期了,应该还到图书馆去。”攻击孩子品行的B老师却说:“你太不负责任了!你总是拖拖拉拉而且健忘。你为什么不把书还到图书馆?”例如:一个孩子把颜料弄洒了,就事论事的老师会说:“噢,我看见颜料洒了,我们得弄些水和抹布过来。”攻击学生品行的老师却说:你真是笨死了,为什么总是这么不小心?”一个十几岁的孩子衣冠不整的来到学校,他的头发乱蓬蓬的,衣服皱巴巴的。就事论事的老师会说:“看来你真是需要好好把自己收拾整理一下了。”攻击孩子品性的老师却说:“你浑身上下都是乱糟糟的。你的衣服这么皱,头发这么脏,依我看,连你的大脑都是一团乱麻。你究竟怎么回事?除非你衣冠整洁,否则我会把你赶出教室。”大家可想而知,两种教师的话语会带给学生怎样的感受,同样的事件也定会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了。短短的对话是否也引发了你对教师如何和学生说话这个问题的思考?的确,我也遇到过类似的现象。我们班的一个六年级学生被家长和老师们公认为不可救药的可恶的“坏蛋”。他们责骂他,惩罚他,讨厌他,对他绝望了。他开始逃学,离家出走,想去社会上闯荡。但是我没有放弃他,没有嫌弃他,我一次次的,不厌其烦地和他交流谈心,了解他的心思,帮助他捕捉自己身上的闪光点,让他看到希望,看到了老师的真诚的关爱和温暖,从而树立了自信。同时我找来了他的家长和校长,进行了疏导沟通,终于解开了思想上的谜团,他的家长也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举动,一个感人的场面产生了,父亲向孩子认错了,校长向学生认错了,那个孩子满脸泪水向老师和父亲认错了。从此孩子的表现让人感到震惊,一个思想极端消极,屡犯错误,老惹麻烦的孩子,突然间做事积极主动了,学习进步了,思想健康了,良好的品行习惯也彰显出来

了。

美德是从内心深处孕育出来的,而不是单靠惩罚强迫灌输的。

什么样的人才能算是真正的教育人呢?是那些能够使孩子从恐惧、叛逆转为自己信任的人。

下面的故事中包含着一个简单而又普遍的道德真理:仁慈只能用仁慈来教导。8岁的安迪成了班上的受罪羊。其他的孩子总喜欢欺负他,侮辱他,打他。9岁的杰是这帮小孩的主要打手和所有恶作剧的头头。老师听说了这件事以后非常愤怒,她的第一个冲动就是要严厉地惩罚杰,“让他也尝尝被欺负的滋味儿。”可她最终还是克制了自己,她想到:“我不想表现出更多的残暴,杰需要的不是品尝更多的野蛮,而是文明的示范。”为了避免争论,给杰留下更深远的印象,老师决定不找杰面谈。她给杰写了一封信,信上写着:“亲爱的杰:安迪的妈妈告诉我,说她的儿子今年过得很不快乐。有很多人骂他、排斥他,这使他非常悲伤而且孤独。我对此非常关心。你是班上的领袖人物,所以我想征求你的意见。我相信你对受难者也会非常同情。我们该怎样帮助安迪呢?请你回信告诉我你的建议。——你的真诚的老师”。杰没有给老师回信,但是他不再欺负暗地了。杰的老师因为能克制冲动,不施加惩罚又不进行责备,所以获得了成功。她明白,生命中最美好的事物是不能通过手上的暴力来传递的。爱只能用爱来教导,热忱必须用热忱来培养。这位老师含蓄地用文字来表达恳求,流露出自然而然的关怀,避免使用批评性的语言。她注重的是解决问题,跟杰的良心和自尊对话,结果得到了有益的反应,杰悔悟改过了。

事实证明:学会和学生平等对话,是教育教学成败的关键。

在提倡终身学习的今天,要读书已成为大家的共识。那么当你面对玲琅满目的书籍,费心挑选之时,是否想过学生其实是我们每一位老师必须读懂、读好的一本书呢?要读懂这每一本独特的书,教师首先必须学会与学生说话,要学会选择恰当的语言与其沟通。

说话是一门艺术,那么作为一名教师,学会和学生说话,不仅是独家艺术,也是必修课程。因为不同的语言产生的效果截然不同,老师需要一种富有同情心的语言,一种令人回味的可爱的语言,因为心灵的成长是要依靠很多微妙的东西来滋养的——一个恳求的眼神、一次肯定的点头或者是一句鼓励的话语等等。如果你希望学生成为懂礼貌的人,请和学生温柔地说话,如果你希望学生成为有主见的人,请你蹲下身子和学生站在平等的角度说话,如果你希望学生成为诚实的人,请向学生真实地表露你的情感,不论是高兴或生气……

让我们真心呵护我们的每一位学生,让我们真心的去爱着他们,即便他是屡教不改的问题生,我们也绝不失望,绝不放弃,绝不讨厌他们,排挤他们。只要我们教师都能认真地对待与每一位学生的每一次交谈,让他们感到被尊重,被信任,被认可,被安慰,被爱抚的快乐,那么他们就会敞开心扉,与我们进行心与心的0距离的交流,使我们成为学生值得信赖,值得崇拜的偶像和知心朋友。

当我们收获了学生的真心,还有什么困惑不能解决的吗?还有什么令人头疼的学生存在吗?

老师们,学会和学生说话吧!

第三篇:三秦文化

三秦文化的生成、流变和特征

田文棠

【摘要】:三秦文化是陕西在历史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区域性传统文化。它同其他区域文化如齐鲁文化、三晋文化、荆楚文化、巴蜀文化、吴越文化、闽南文化、中州文化等一样,也有自己的特点与价值。这些地域性传统文化与某一朝代的全国性文化如殷文化、周文化、秦文化、汉文化、唐文化、两宋文化、明清文化等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它们都是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部分。研究三秦文化,不但对于发掘、整理、宏扬陕西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有借鉴意义,而且对于建立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四个现代化都有积极推动作用。为此,我们约请陕西师范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的部分学者就三秦文化研究中的有关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以期引起对三秦文化研究的关注和兴趣,促进三秦文化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关键词】: 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思想文化 汉文化 三秦文化 荆楚文化 借鉴意义 齐鲁文化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有关问题 社会主义新文化

【正文快照】:

三秦文化,是指以关中为中心的秦地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所形成的一种农业性的地域文化。它是嵌姓秦人,定居并立国于关中之后,依靠周人故里丰岐之地的自然环境和西周文明的种种遗存,经过秦统一六国前500多年励精图治、惨淡经营而创造的一种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三秦文化的形成过程

 自然环境与三秦文化的地域特征

提要 本文分析了三秦地理环境、经济环境等自然环境对三秦文化的生成和发展的影响,指出了三秦文化所表现出的地域特征,对于振兴和建设当今的三秦文化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 地理环境 经济环境 三秦文化 地域特征

所谓三秦文化,是指三秦大地上存在的地方本土文化。“三秦”原本仅指陕西关中及陕北南部地域。据《史记·项羽本纪》记载,秦朝灭亡以后,项羽三分秦故地关中,以秦降将章邯为雍王,领有今陕西中部关中平原咸阳以西地方;封司马欣为塞王,领有今咸阳以东至黄河的地区;董翳为翟王,领有今关中以北陕北南部地方,将其合称为三秦。今以“三秦”泛指包括关中、陕北和陕南在内的陕西全省。[①a]三秦文化即陕西历史文化,是三秦自然环境养育的文明之花,是中华民族的地方文化之一。

三秦文化是三秦特定空间、特定地域的文化,它是在特定的自然人文环境中形成和发展的,三秦自然环境包括地理环境和经济环境等通过物质生产实践间接地影响并制约着该环境下三秦文化的生成和发展,且使其打上了显著的地域特征。地理环境和经济环境都影响着三秦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但在二者之中,地理环境是基础,它不仅影响着该环境下的地域文化,而且影响着该地的经济环境,与经济环境一起,共同作用于该环境下的三秦地域文化。列宁说过:“地理环境的特征决定着生产力的发展,而生产力的发展又决定着经济关系的以及随在经济关系后面的所有其他社会关系的发展。”[②a]地理环境决定着社会经济环境及其他社会环境的状况,进而影响着文化的生长。一、三秦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三秦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表现为文化的多样性与统一性的对立统一。同样,三秦文化作为一个整体,它的内部并非完全一致,其内容呈现出多样性与统一性的对立统一。而三秦文化多样性的表现既是文化规律的体现,又是秦地自然地理环境影响的结果。自然条件的作用,使三秦文化表现为更小的相对独立的区域性,体现为三大文化地域。地理环境的作用还使三秦文化打上了鲜明的地域印痕,形成了显明的地域特征。一、三秦文化的地域构成

三秦文化是在秦地自然环境中形成和发展的地域文化。在认识探讨秦地地方文化时,提出“三秦文化”的做法是较为妥切的,因为“三秦文化”涵盖了秦地整个地域的地方文化,是秦地文化的同义语。有学者提出“周秦汉唐文化”就是“长安文化”,并有学人进而以对“长安文化”的探讨代替对“三秦文化”的研究。“周秦汉唐文化可称之为‘长安文化’,即以古长安为中心的关中地区,包括周(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8世纪末)、秦汉(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1世纪)、唐(公元6世纪至9世纪)四个王朝时期形成的文化。”[①b]我们说周秦汉唐文化是中国古代特定时期整个国家的文化,而不是某一地方的地域文化。把周秦汉唐文化与长安文化等同起来是不妥当的,当然这样不否认长安文化在周秦汉唐文化中的核心地位。长安文化是古代长安的地方文化,以长安文化为代表的关中文化是三秦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三秦文化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但我们不能因此以对长安文化、关中文化的研究取代对三秦文化的讨论。

在认识地域文化时,既要重视整体把握,也要注意微观分析。三秦文化是在秦地地理环境作用下形成的三秦地域文化,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广义地又可把它相对分为陕北黄土高原文化、关中平原文化和陕南山地文化(或称陕北文化、关中文化和陕南文化)。秦地自然环境可分为北部的黄土高原、中部的关中平原和南部的秦巴山地三块不同的区域。在这三块相对隔离的自然区域里发育的文化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它们是陕北文化、关中文化和陕南文化。陕北文化属于黄土高原文化,是在黄土高原环境中形成并受其影响的。它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来自北方的草原文化的影响,具有粗犷、豪放和较为开放的特性。关中文化是平原地带的文化,是典型的农耕文化。关中三面环山,一面向水,地形较为封闭;又土壤肥沃,气候适宜,灌溉便利,农业发达,因而有周秦汉唐等王朝在这里建都。受其影响,关中文化早期具有积极开拓进取精神;然国都迁出关中后,关中文化受封闭的自然环境的影响和植根于渭河平原的封建农业的制约,表现出更多的保守性。陕南文化是秦地的山地文化,它除具有三秦文化的共同特性外,还兼有长江流域文化的某些特征。三秦文化呈现出三个有一定差异的文化区域,是直接受到了秦地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三秦文化的地域特征

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总是在一定的时空之中进行的,受到了所处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因而打上了鲜明的地域印记。三秦文化也是如此,受秦地自然条件的作用,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三秦文化的地域特征是显著的,下面我们仅从大的方面做一简略而概括的分析。

首先,三秦文化早期具有开拓进取精神,而后期逐渐倾向于封闭保守。

文化是在历史中形成和发展的,因而对某一文化的分析不能离开历史时段。三秦文化有其形成发展的历史过程,同时,它的发展也显示出一定的历史阶段性。秦地文化表现为早期的开拓进取精神和后期的封闭保守思想,是直接受到了所处自然环境的影响和作用。

三秦大地地处祖国内陆,地形较为封闭。北部黄土高原群山环绕,北有横山山脉、西有子午岭、东南是黄龙山,另外向东以黄河天然与晋地隔离,交通极为不便。秦地南部以山地为主,位处秦岭山脉和巴山山脉之间,虽山清水秀,但交通不便,特别是众多山区较为封闭。关中有秦川平原,然地形的封闭性则更为突出。它三面环山,东面临水,使关中平原与外地天然隔离开来。而关中平原发达的农业经济使它具备了自我发展、不依赖外地,并进而形成独立封闭的发展模式的条件。在这种较为封闭的地形环境中形成和发展的三秦文化自然受到了该地域地理条件的极大影响,反映为该文化开拓进取精神不够,更多倾向于封闭保守。

单从地理环境的封闭性而言,三秦文化受其影响而倾向于封闭保守。然而,影响文化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三秦文化早期受建都关中的国家文化尤其是汉唐文化的直接影响,表现出积极开拓进取、奋发向上的蓬勃朝气。关中封闭的地形在战略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关中平原易守难攻,是军事要地;关中盆地中心的泾渭河冲积平原面积较为广阔,土壤肥沃,灌溉便利,气候适宜,农业兴起很早且极为发达;关中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历史文化悠久。由于以上三个方面的条件,有许多王朝在关中建都。仅长安一地,建都时间就达一千二百二十五年。有周、秦、西汉、新(王莽)、隋、唐六个统一王朝,还有更始帝刘玄、建世帝刘盆子、汉献帝刘协、晋愍帝司马邺、前赵刘曜、前秦、后秦、西魏、北周、大齐黄巢、大顺李自成等十一个政权。[①c]建都关中,使秦地的交通发达起来,打破了地形上的阻塞和封闭。以长安为中心,形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道路网。“丝绸之路”以长安为起点,汉代时向西经河西走廊、新疆,可达月氏(阿姆河流域)、安息(伊朗及两河流域),最远已到达波期湾。(《汉书·西域传》、《汉书·张骞传》和《后汉书·西域传》)首都是国家政治和文化的中心,国家的文化首先波及影响到的是国都所在地区。三秦文化直接受到了建都关中的国家文化的影响,尤其是汉唐盛世的文化精神,如开放改革、融合纳新、开拓创新等精神,对三秦文化产生了直接而重大的影响,使其在早期历史阶段呈现出奋发向上的积极精神。司马迁生于韩城,是在三秦文化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从他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三秦文化所具有的伟大精神。他积极进取,开拓创新,建立功名,百折不挠,完成文史巨著《史记》,功及千秋。

唐代以后,国都迁出关中,国家的政治、文化中心逐渐向东、向南移动。这个时期,三秦文化受国家(国都)文化的影响减弱,因而发展速度缓慢下来,文化也不及早期阶段的发达繁荣。与此同时,地理环境特别是地形的封闭性对三秦文化的消极影响也日益暴露出来,加之小农经济的负面作用,使宋元以来的三秦文化逐步走向封闭保守。明清之际秦地学者李颙(1624—1705年),号二曲,曾与黄宗羲、孙奇逢并称“海内三大名儒”(《鲒奇亭集·二曲先生窦石文》),然与黄、孙二位相比,其思想则更多地表现出后期三秦文化的封闭保守性。李晚年曾自称“土室病夫”(《二曲集》卷二四),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一书中说二曲的思想是“为旧学坚守残垒”,道出了他的思想的保守性和落后性。

其次,秦地的自然条件使三秦文化带有浓厚的农耕文化特色。

自然条件如地形、土壤、水利、气候、资源等决定着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如有些地方宜农,有些地方宜牧,有些地方宜于发展工商业等,而经济发展又影响着该地文化的发育成长,这样,自然条件通过对经济发展(经济环境)的制约而最终影响着地方文化的发展,地方文化也因此带有地域的特色。

由于自然条件的制约,秦地的经济发展以农业为主。北部黄土高原土质疏松,也较为肥厚,然气候愈向北愈为干燥,这种条件使其经济发展农牧并举,南部以农业为主,北部以牧业为主。关中盆地有渭河冲积形成的八百里秦川,平原地带土壤异常肥沃,灌溉便利,加之气候温暖湿润,是发展农业的极佳场所。关中农业历史悠久且极为发达,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农耕地区之一。秦地南部以山地为主,其中也有小面积的平原地带,为汉江等河流冲积形成。这里属于亚热带气候,湿润多雨,经济发展以农业为主,与关中不同,种植作物以水稻为主。从总的情况来看,自然条件决定了秦地的经济发展是以农业为主。

秦地的农业经济对三秦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使其具有了农耕文化的特色。中国古代以农立国,重农轻商,农业生产发达,这种经济环境对文化产生了重要作用,使传统文化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农耕文化。三秦文化也是如此,具有浓厚的农耕文化的特征,表现为安土乐天的生活情趣、重农轻商的社会传统和务实轻虚的思想倾向等。

最后,秦地环境培育起来的三秦文化还有一种怀旧的历史惰性。

三秦大地特别是关中地区优越的自然条件,使中国古代许多王朝和政权在此建都,从而促进了秦地经济和文化的繁荣。处于封建社会上升时期的汉唐王朝,其开放的先进的文化直接影响到了三秦文化。三秦文化早期阶段就如汉唐文化所表现出的气势一样,充满朝气,充满活力,充满生机。涌现出了像司马迁、张骞、班超、杜牧、韦庄、薛涛等心胸广阔,才华横溢,气质非凡,开拓进取的伟大人物。作为地域文化,三秦文化的早期发展是令世人注目的。然而唐代以后,秦地经济的发展逐渐减缓,文化的发展也不如早期的繁荣。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至少有以下方面:一是随着国家经济重心的向东向南转移,国都迁出关中,关中丧失了作为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地位,因而对秦地经济和文化发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二是关中平原虽然自然条件比较优越,宜于农耕,但因面积所限,不利于大规模发展,而秦地南北部的宜于农耕的面积也比较有限;三是战争的破坏,不利于秦地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宋元时期,三秦地区长期处于战争前沿,是汉族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相互攻防的动荡地带,这使得秦地的发展严重受阻。

三秦文化在经由唐宋时期由盛而衰的转折之后,于是在其文化之中便逐渐孕育出一种怀旧的历史惰性。这种历史惰性是三秦文化经过历史性转折之后,在小农经济的土壤里滋生成长的。封建小农经济的汪洋大海所养育出来的文化,使人多安于现状、重土乐天、知足常乐,即使对现实产生不满情绪,也不会去积极努力的开拓创新,改变改造现实,达到理想的目标;与此相反,更多的时候是自我在心理上消除不满,以回想过去的满足和盛况求得心灵上的满足和安慰,这有如鲁迅先生所概括的阿Q精神。三秦文化的历史发展由盛而衰,这种事实是人们在现实中无法接受的,人们想起了三秦大地昔日的盛况,想起了汉唐盛世的开放气象,想起了……,长此一往,便在三秦文化中积淀形成一种怀旧恋古的历史惰性心理。直至今天,这种惰性心理还程度不同的存在于秦人的身躯之中,千年帝都除留给今天人们丰富的历史文物和古迹之外,还留给人们意识中的废都衰败倾向,这些都是在振兴发展三秦文化中必须注意克服的问题。

二、农牧业、手工业以及与此发展相联系的商业经济共同组成了经济环境,从而为文化的发育提供了背景,为文化的植根提供了土壤。秦地环境尤其是经济环境影响和制约着秦文化的生长,反过来说,秦文化受到了秦地经济环境的影响,获得了秦地经济土壤的营养和滋润;与此同时,受经济环境影响的秦文化又对秦地经济发展产生作用,对秦地农业、手工业以及商业的发展起到促进或抑制作用。

一、三秦文化的农耕文明特征

经济环境与文化成长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三秦文化发育与秦地经济发展始终是相伴随的,它们是在历史的长河中相互影响和作用的。周秦汉唐时期,秦地社会繁荣兴盛,经济发展与文化发展同时出现高峰,共同谱写了三秦的辉煌。但是,经济发展与文化进步二者并非完全同步,有时经济发展先于文化,有时文化发展先于经济,二者并非总是相互适应的。经济与文化的各自发展又是相对独立的,它们各有其生成发展的规律。宋元以来秦地的社会发展就是如此。唐末以后,我国的政治、经济重心逐渐东移、南移,秦地经济发展速度减缓,既落后于全国的水平,也不及秦地历史时期的繁荣。但就是在这种状况下,三秦文化的发展依然非常明显,再度出现繁荣。三秦文化在经由漫长的历史发展后,此时已趋于成熟和定型。北宋时期,生于关中眉县的著名学者张载首创关学,成为当时与廉、洛、闽之学齐名的理学门派,对中国文化和三秦文化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到了明代秦地学术界又产生了以王恕、韩邦奇等为代表的三原学派,又称“关学别派”。宋明时期,三秦文化的理论体系已建构起来。但总的来看,秦地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是相互影响的,经济发展为三秦文化生长提供了植根的土壤,秦文化的发展不可能没有秦地经济环境的参与,可以说,没有秦地经济环境,就没有三秦文化的发展。

经济对文化的影响与制约,使文化在类型与性质上表现出来。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大致经历了原始采集渔猎经济、农耕经济、工业经济几个大的阶段。与此相应,人类文化的历史发展可大略分为采集文化、农耕文化和工业文化三大时期。三秦文化就其整体与大段历史时期来说,它是一种封建文化,如果与其封建经济环境联系起来认识,我们就可以说三秦文化基本上是一种农耕文化。这种农耕文化同时也是一种地域文化,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统一性)多样性的体现,与我国传统文化息息相通,存在共性,但更有三秦特有经济环境影响所造成的文化的特有之处即个性,三秦农耕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基本上也算是农耕文化)的关系是特殊与一般的关系。

秦地长期农耕经济环境的影响,使三秦文化逐渐具有了农耕文明的特征。三秦文化的农耕文明特征有很多方面,其中最突出地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安土知足的处世态度。农耕经济情况下,农民信赖土地,他们热恋本土。特别是关中地区经济发达,使人们更不愿离开本土,迁居他乡,过漂泊不定的生活。封建农耕经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社会分工不很发达,农民可以不依赖他人和社会而过自己的家庭生活,加之视野有限,目光较短,于是就自足自乐,知足常乐。这样,就逐渐形成了这种处世思想。二是重农轻商的经济传统。在历史时期,秦地农业一直比较发达繁荣,而相对来说,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不如农业,并且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都依赖于农业,以农业的发展为基础,加上封建政府长期倡导重农轻商、以农为本的政策,就使得重农轻商的观念为人们所接受,形成了重农轻商这种经济传统。三是务实、厚重的民俗文化传统。这是秦地农业生产方式的反映。有耕耘,才有收获。在生活中,人们讲求实际,依据情况,量入为出,奉行节俭。另一方面,待人诚实,不讲客套,不慕虚名,不谈玄理。长期以来,便形成这样一种民俗文化传统。三秦文化的农耕文明特征与中华文化的农耕文明特征有许多相同之处,二者息息相通,但表现程度有所不同

二、经济类型的更新与三秦文化之振兴

传统的三秦文化是在秦地自然环境和经济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它经历了形成、发展、成熟等不同的历史时期,曾对中国文化和秦地社会发展产生过重要的影响和积极的作用,然而,作为一种文化,它的发展在近代已经终结。显然,传统三秦文化已经落后于时代发展,不能适应今天三秦社会的需要,但作为一种文化遗产,传统三秦文化仍可对今天发生积极作用。我们知道,文化的发展具有连续性,今天的秦文化就是昨天的秦文化的延续。我们不能割断历史,今天我们重振和建设三秦文化,既不能抛弃传统,建空中楼阁;也不能抱住传统,不问现实,不求发展。我们要对传统三秦文化进行分析,分清精华与糟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地继承三秦文化遗产,这是振兴和建设当代三秦文化的必由之路。

严格说来,当今的文化应是一种工业社会的文化,三秦文化也不例外。传统三秦文化是以秦地封建农耕经济为基础的,这种经济土壤必然不利于今天三秦文化的植根,为此,我们要对其实施价值转换,动摇传统三秦文化的这一根基,为当代三秦文化的生长发育寻求更为良好的经济土壤。这是振兴建设三秦文化的根本途径之一。

当代三秦文化需要的是一种经济高度发达繁荣的经济环境,而这种条件是我们过去所不具备的。要振兴建设三秦文化,就要提供其所需要的工业经济环境,针对我们的传统与现状,我们的经济发展要以建设三秦现代工商业为先导。具体做法是:要将传统农业发展为现代农业,将农民分流,走农村城镇化道路,使农民成为工厂(包括乡镇企业)工人或农业工人;建设现代工业,手工业要走集约化、规模化、现代化之路;与农业和工业的发展相适应,商业也要特别繁荣,积极发展第三产业。有了高度繁荣的现代经济环境,三秦文化的振兴和辉煌必将会很快的到来。

注释:

①a 西周初年,开始把陕原(今河南省陕县西南)以西的广大地区称为陕西。至清朝时设立陕西省,简称“陕”;又因春秋战国时期这里主要是秦国的所在地,故又简称“秦”。

②a 《列宁全集》第38卷,第459页。

①b 彭树智《周秦汉唐文化的历史魅力与理性反思》,《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增刊。

①c 《陕西军事历史地理概述》编写组《陕西军事历史地理概述》,陕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6月第1版,第8页。

第四篇:茶镇九年制学校第四届三秦书月书香校园全民阅读活动总结

茶镇九年制学校第四届

三秦书月书香校园全民阅读活动总结

根据西教体发[2013]152号文件精神,我校组织开展了为期一月的茶镇九年制学校书香校园读书活动,取得了良好效果,现将活动总结如下:

一、高度重视

学校收悉西教体发[2013]152号文件后,立即召开了校委会,进行了专题研究,成立了领导小组和日常办事组织机构,由校团委组织全面实施,按文件要求完成任务,并形成长效读书活动机制。制定实施方案,落实了考核机制。

二、广泛宣传,积极动员全体师生参与。

学校召开全体师生会议,积极宣讲上级文件精神、要求,通过学习全体师生明白了,阅读活动是提升素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在我校组织开展第四届书香校园阅读活动,将促进学校更好的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进一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推进素质教育,加快文明校园创建步伐,促进我校工作取得更好的成绩。

我校组织了隆重的“书香校园”读书活动启动仪式。

三、认真组织开展读书活动。

5月以来,我校组织了全校师生读书活动。

1、全体学生以诵读中华经典为主题,以《弟子规》为主,学校

确立了各班辅导员、组织学生先读,后背,教师认真讲解含义,然后学生践行,学校检查考核。

2、全体教师以诵读中华古典名著为主,每位读两本书,并上交读书笔记两篇,共交47篇。

3、我校组织了“诵读经典,文明言行”优秀学生评选活动。根据各班推荐,学校评选,师生评议等形式,共评出优秀学生160余人,学校予以表彰奖励。

四、建立长效机制。

利用这次阅读活动,我们应培养学生形成“读好书、好读书、读书好”的意识和习惯,营造读书学习的氛围,学校形成了读书活动的制度体系,坚持每年组织读书活动。

第五篇:三秦饮食文化探究

三秦饮食文化探究

摘要:饮食是中国人生活中的重要内容,它不仅能满足人们的生理需要,而且具 有非常丰富的文化内涵,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满足人们精神层面的需求,三秦饮食 文化源远流长,在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生产方式和文化传统下孕育,具有非常 的内涵和外延。本文将介绍三秦饮食文化的发展概况,熟悉三秦关中、陕南、陕 北不同地域的饮食文化特色,更深刻地认识和理解三秦饮食文化。

关键字:三秦 饮食文化 地域特色

前言:陕西位于中国的中部,古代被称为中原腹地,分数长江和黄河两大水系,有关中北山和秦岭分隔为三大自然区域,横跨三个气候带,形成了肥沃的平原,物产丰富,地灵人杰,素有鱼米水乡的美誉。陕西的饮食文化,传承精辟的亨饪 技艺,给中国的饮食文化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一、三秦饮食文化的发展

(一)先秦时期饮食文化

先秦时期,三秦饮食文化发展到第一个高峰,早在三千多年前,周王朝宫廷 中就已经出现“西周八珍”和各种名目繁多的筵席、宴会,如“游猎宴、庆功宴、朝会宴、大射礼宴、乡饮酒宴、宾之初宴等。其用料广泛,选料严格,讲究刀工,注重火候,使用多种调料和烹饪技法。形成了鲜、香、酸、辣、甜等多种单

一、复合味型俱全的风味特色。周朝时“凡国野之道,十里有庐,路有饮食;三十里 有宿,宿有路室,路室有委; 五十里有市。市有候馆,侯官有积”《周礼·地官·遗(人》。烹饪机构的严密组织和科学分工、食品营养与卫生、食医同源的药膳食疗、)筵席的聚餐格式化、进食礼仪、歌舞伴食、营养饮食的研究与制作等,都对后世 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表明中国饮食文化已经形成完整的体系。根据周原遗 址考古证明,“三千年前周人食肉多多”。

(二)秦汉时期的饮食文化

秦汉时期,三秦饮食文化发展到第二个高峰。由秦相吕不韦主编的《吕氏春 秋·本味》全面总结了先秦时期的烹饪成就,从选料、加工到调味、火候等对烹 饪做了系统而科学的论述,一直指导着中国烹饪的实践,其中许多观点直到现在 还是非常科学的。例如,“夫三群之虫,水居者腥,肉玃者臊,草食者膻,臭恶 犹美皆有所以。凡味之本,水最为始。五味三材,九沸九变,火为之纪。时疾时 徐,灭腥去臊除膻,必以其胜,无失其理。调和之事,必以甘酸苦辛咸,先后多 少,其齐甚微,皆有自起。鼎中之变,精妙微纤,口弗能言,智不能喻”(《吕 氏春秋·本味》)。在谈到调和味道时,“故久而不弊,熟而不烂,甘而不浓,酸而不酷,咸而不减,辛而不烈,淡而不薄,肥而不糇”。在凤翔县姚家岗秦国 雍城宫殿群发现的“凌阴”遗址是储冰用的冰窖,冬天将冰储藏于窖内,供夏季 消暑降温、防止食品腐烂之用。根据体积计算,此窖就可藏冰块一百九多立方米。两汉时,宫廷内经常举办盛大宴会。著名学者翦伯赞在考证秦汉史时指出,“当宴请宫廷群臣之时,则庭实千品,旨酒万钟,班玉觞,御以嘉珍,飨以太牢。管弦钟鼓,异音齐鸣,九功八佾,同时并舞”就是民间乡饮酒和结婚宴席。《盐 铁论·散不足》中记述了“今民间酒食,肴旅重叠,燔炙满案,臑鳖脍鲤,麑卵鹑鷃 橙枸,鲐鳢醢醯,众物杂味”。此时已引进了“胡食”。《续汉书》曰“灵帝好胡 服胡饭,京师贵戚皆竟为之”。《物原·食原第十》中记有“汉高祖作汉饼,金 日殚作胡饼。”红案、白案、炉灶有了明确的分工,各司其职。《汉书·百官公 卿表》记述了掌管帝王、后妃饮食生活和宫廷内的一般膳食,在少府中设有太官 令、汤官令、胞人长。他们的责任分工是:太官令主膳食,汤官令主饼饵,导官 令主粮食,胞人长主宰割。《翰林志》记载:“汉制,尚书郎主作文起草„„汤 官供饼饵。”三原县高渠乡的汤官村,就是因为在西汉时除了一名管理宫廷饮食 的官员而得名。秦汉时在烹调方面也有所发展,如《盐铁论》中记载的膳食就有 十多种。博望侯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了“丝绸之路”,中西方的饮食文化交流有 了进一步的发展。由西域引进的胡瓜、西瓜、黄瓜、胡萝卜、胡豆、胡葱、胡椒、菠菜、胡桃等也首先在关中试种成功,进一步丰富了饮食原料。中国的饮食文化 和烹饪技术也迅速向国外传播,促进了各国人民友好往来和国际贸易的发展。

(三)隋唐至清末饮食文化 2 隋唐时期,三秦饮食文化发展到第三个高峰。那是的京城长安几经发展成为 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不但茶楼酒肆鳞次栉比,而且经营规模很大,以至于 “

三、五百人之撰”可以“立办”(《国史补)。烹饪原料已是“水陆罗八珍”(白居 易:《清肥》),美馔佳肴不胜枚举,仅韦巨源一席“烧尾宴”就有名菜、美点 五十八款。“诗圣”曰:“三月三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紫驼之峰出 翠釜,水精之盘行素鳞。犀箸厌饫久未下,鸾刀缕切空纷纶。黄门飞鞚不动尘,御厨络绎送八珍。”杜甫《丽人行》的描绘,反映了当时的宫廷膳食和餐具十分 精美。他还对一次家宴做了这样的高度赞美: “长安冬菹酸且绿,金城土酥静如练。兼求富豪且割鲜,密沽斗酒谐终宴。”(杜甫:《病后过王倚饮赠歌》)画家、诗 人王维绘制的著名《辋

川图》,被一位女僧人创制成花色冷拼,能够用腊肉、炖 肉、肉脯、肉茸、酱瓜、蔬菜等原料,用二十个盘子组合拼制出的精美的“辋川 小样 ”,在京城曾轰动一时。“诗仙”李白在《少年行》中又吟道:“清歌弦古 曲,美酒沽新丰。快意且为乐,列宴坐群公.”李白在《少年行》中又吟道:“新 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 在宴会上不但有热菜、面点、丰盛,而且还有“冷饮”。例如,唐玄宗起凉 殿,拾遗陈知节上疏极谏,时暑毒方甚,上在凉殿„„赐“冰屑麻节饮”。《唐 六典》中还有“凡朝会宴飨,九品以上并供膳食。并注明夏月加冷淘粉粥”。当 时已经有了“槐叶冷淘”等冷食。此时的药膳、食养、食疗理论更加系统化,主 要著作有名医孙思貌的《千金食治》、三原县尉陈藏器的《本草拾遗》等。晚唐 以后由于战争频繁,全国的政治、经济中心渐次南移;元、明、清三代均定都北 京,陕西和西安的政治地位已不如过去。但作为一方重镇,豪绅富贵仍聚于此。三秦饮食文化也随之缓慢的发展着。

(四)近现代时期饮食文化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三秦大地经济文化得到了进一步发展,饮食业也更加繁 荣。抗日战争时期,陕西饮食文化发展到第四个高峰。京、津、鲁、豫、晋、川、湘、粤、鄂、淮扬、苏锡以及西餐等菜系的餐馆纷纷进入西安、咸阳、宝鸡、汉 中等地。尤其是西安,仅大中型饭店、餐馆就达一百多家,使三秦菜肴得以注入 新鲜血液,继承和发扬周、秦、汉、唐的炒、炖、酿、烤、烩、蒸、煮、扒、塌、涮、煎、爆等烹饪技法,形成了技术全面、质感丰富、味型多、适应面广的独特 风格。二、三秦饮食文化的地域特色

(一)关中饮食文化的地域特色

关中饮食文化是以西安市为中心,包括咸阳、宝鸡、三原、铜川、渭南、大 荔、杨凌在内的关中道饮食及风土人情、民风民俗,是三秦饮食文化的典型代表。关中是陕西省政治、经济、文化、商业中心,曾有十三个封建王朝建都于此,全 国各地的山珍海味、农副特产作为贡品源源输入,历来饮食业发达,烹饪原料应 有尽有,山珍海味、禽畜水产无所不用;名厨云集,美食荟萃。关中菜肴制作擅 长炒、炖、煨、烩、炝、酿、蒸。关中饮食文化属于粟文化地带,是组成历史悠 久,光辉灿烂的黄河中有文化的最主要的一部分。因境内有泾、渭两条河流,故 也有人称其为“泾渭文化”,是陕西饮食民俗文化的代表。群众最喜欢麦面、小 米,口味偏爱酸辣,旧事农家几乎家家都会做醋。对关中人来说,“一天不吃面

就像没吃饭”。女孩从小就学擀面。陕西不只有“面条像裤带”那种又长又宽的 面,也有“薄如纸,细如线,下到锅里莲花转,挑在筷上面不断,吸溜吸溜一大 碗的”精细面。这种面条即使不调味,吃起来也是香的。关中面食不下几十种。小米米饭(稠粥)则是关中人冬天的美食,后来大多改为稠玉米糁了。日常饮食 以面食为主,往往面菜合一,肉、蛋为辅。关中由于历史也是回民聚集区,清真 饮食在民间影响甚大。关中饮食是陕西饮食的代表,在取料上以猪肉、羊肉为主,具有料重味浓、香肥酥烂的特点,而取料单

一、滋味醇正有事陕菜的独特风格。注明的关中菜点有“葫芦鸡”、“鸡米海参”、“清汁蝴蝶鱼”、“温拌腰丝”、“桃仁口磨汆双脆”、“奶汤锅子鱼”、“烤羊腿”、“酿金钱发菜”、“肉夹 馍”、“米面皮”、“水煎包子”、“酥油饼”、“灌汤包子”、“大肉锅贴”、“泡馍、煮馍”系列小吃及宴席等。

(二)陕北饮食文化的地域特色

陕北饮食文化是包括榆林、延安、绥德、黄陵在内的饮食文化范围,是三秦 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陕北东隔黄河和山西相望,西和甘肃、宁夏接壤,北 与内蒙古毗邻,南与关中链接,地域广阔,包括榆林、延安两个地区,属草原文 化过渡带,菜肴带有满蒙风味。烹饪原料以禽,畜为主,特别是羊馔,几乎家家 善烹,擅长炒、炖、烧、烤、炸、煮、烩,以鲜香、酥烂为特色。秦汉时期为陕 北的鼎盛时期,《史记·货殖列传》云:其地“西有关中之利,北有戎狄之畜,畜牧为天下饶”。直到隋唐,这里仍是一个发达的地区。而宋代以后,由于植被 破坏,气候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干旱少雨,环境日益恶劣,陕北渐渐变为贫瘠 之地。旧时北部地区生活贫困,广大群众过着半年糠菜半年粮的生活。日常饮食 以小米、糜谷、豆类为主,代表性的副食是红枣、白菜、南瓜、马铃薯。榆林城 民谣所说的“穿得漂,走得快,肚肚装的酸酸菜”就是一个形象的写照。陕北饮 食则以滚、烂著称。所谓“滚”,即热可炙口。取料多以肉为主,而以羊肉、猪 肉合烹为多。在烹饪方法上采取蒸、烩兼制,肉菜和烹,展现了半农半牧的乡俗 文化特色。粗粗细细的陕北民间饮食,其饮食文化自成体系,而且能够纯正地保 留下来,粗粮细做就是陕北饮食文化的主流之一。陕北饮食中就有用荞麦面做的 剁荞面、凉粉、煎饼,陕北的饮食基本上都是这样精雕细刻做出来的,像热腾腾 的油糕、黄灿灿的油馍馍等。它是以粗为基础,以细为结果,以杂为数量,以巧 为质量;多以营养为出发

点,以壮筋骨为落脚处,先天地吻合了现代营养学的观 点,后天地巧夺了现代饮食学的天工。人们返璞归真,专门追寻山野农村日常所 食,开发出一种叫作大烩菜“名吃”。洋芋切大块,猪肉大块切,捞一颗缸里发 酵的盐酸菜,大把捏碎;先炒然后烩再煮,就成“一锅烩”,这些菜以粗粝为美。陕北著名的菜点有“满汉宴席”、“全羊宴席”、“豆腐宴席”、“饺子宴席”、“金钱海参”、“八仙过海”、“虎头鸡”、“麻辣驴肉”、“手抓羊肉”、“全 羊背子”、“羊肉冻豆腐”、“糖醋鱼卷”、“鱼酿子”、“马蹄酥”、“肉菜 盒子”、“洋芋杈杈”、“陕北米酒”、“轩辕酒”等。由于水利事业的发展,水产资源丰富,以鱼入馔越来越多。

(三)陕南饮食文化的地域特色

陕南饮食文化是包括汉中、商洛、安康在内的长江流域民俗风情,是三秦饮 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陕南与四川、重庆、湖北、河南等省市接壤,汉江,丹 江,嘉陵江纵贯陕南,饮食文化受到川、鄂、豫的一定影响,但又有所不同。陕 南山地,亦称秦巴山地,属稻作文化过渡地带,具有鲜明的长江文化的特点:一 是爱吃米;二是爱吃酸;三是爱吃肉。越是山区,“爱吃酸”越甚。巴山人有“三 天不吃酸,腿杆打闪闪”的俗语。一年四季酸菜不离口。吃大肉是山区人的另一 种偏爱。群众有“三天不动荤,说话没精神”、“三天不喝油汤,心里燥得发慌” 的口头禅。初一、十五常常“打牙祭”,山里的腊肉、熏肉常年皆备。吃肉时,肉块要切得厚而大,大的肉片要担在碗边,这种“过桥肉”每块足有二两重。陕 南饮食以汉中为代表,菜味多辛辣,具有辣鲜的特点。汉中,自古为陕南政治、军事、文化、经济中心,地理非常重要,属于亚热带气候,山清水秀,物产丰富,是西北地区重要的粮食基地,也是陕西省的二线蔬菜基地。数千年来,汉中菜肴、面点、小吃等,是由民间菜、王府菜、市肆菜、民族菜、引进菜所组成的。这里 不但是汉王刘邦开创大汉王朝的发祥地,也曾经是三国时曹魏和蜀汉争夺的战场,诸葛亮六出祁山的必经之地和后方;同时,还有一些历史文化名人的封地,如博 望侯张骞、龙庭侯蔡伦、定远侯班超、武侯诸葛亮和张良的隐居地。一六二七年,明朝在汉中城修建“瑞王府”,落成后,瑞王朱常浩携带家人、御厨前来居住,为显其权势,笼络人心,“常设厨膳,宴请汉中各界名流食之”。宴后还没人分 送一包宴席上的食品。御厨的烹饪技艺也随之传播。至今,汉中民间流行的“夹 包”就始于此。“夹包”食品,既有油炸

面食,也有干炸荤、素菜的冷盘,一般 是 4 个品种,较隆重的宴席,“夹包”多到 8 种。明末清初,经过多年战乱,川、陕两省赤地千里、人烟稀少,朝廷便从湖广等地将人民大量迁往川、陕、这就是 有名的“湖广填四川、四川填陕西”。湖、广、川大量移民来汉中后,他们的饮 食习惯、烹调技艺,使汉中菜点有增添了新的内容。经济繁荣昌盛和对外交往的 发展,更加丰富了汉中的饮食文化。总之,陕南饮食文化有六大特点:第一,历 史悠久,几乎与中华饮食文化同步;第二,历史上南北移民对陕南的开发和饮食 文化的影响;第三;南北交汇的特殊地域位置,使这里物种兼南北,饮食原料种 类繁多,水稻饮食文化与麦粟饮食文化在这里兼种并华;第四,秦巴山区种类丰 富的山珍野味的优势;第五,无污染的天然绿色健康食品;第六,这里是天然的 “药材宝库,有治病疗疾的众多药膳。这是其他任何地方都无与伦比的。从总体上看,陕西民间日常饮食虽有地区差异,但比较单一。常以主食为主,食菜合一,肉菜为辅。最能体现民间饮食习俗的还是节庆礼仪、婚礼喜庆宴席。这叫“穷过日子,富待客”、“宁穷一冬,不穷一年”。菜肴相对丰盛,而且不 论南、北、中,各地都有自己隆重的盛宴。

三、结语

透视三秦大地的饮食文化,它与其他地区的饮食传统一样,饮食文化不是孤 立的,其特点的形成、发展、演变,是与地区所处的地理环境、物产等特点、生 产力发展水平和人们的经济生活状况,以及其他科学技术、文化艺术等众多因素 的发展变化相互依赖、相互影响、互相促进、互相制约的。三秦饮食文化博大精 深、源远流长,文化内涵丰富,地域特色明显,在三秦民众的生活动占有非常重 要的地位,深刻地影响了三秦文化的方方面面。三秦民众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灿烂辉煌的饮食文化,留下了非常丰富的饮食文化传统和遗迹。我们要继 承和发扬三秦优秀的饮食文化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挖掘三秦饮食的文化内涵,增强文化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大力推动陕西旅游业的发展和繁荣。参考文献: [1]吴国栋.陕西烹饪大典[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9.[2]董宪民.陕西导游新编[M].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2008.[3]聂石樵,李炳海.中国文学史.第一卷,[秦汉][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4]聂石樵,李炳海.中国文学史.第一卷 [M].2 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5]褚斌杰.中国文学史纲要.一,先秦、秦汉文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6]王季生,刘志远.三秦文化[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2.8

下载三秦书月新闻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三秦书月新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三秦地域文化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 课程论文 课程名称:地域文化(本) 分校(工作站) 宝鸡分校陇县教学点 专 业 行政管理 学 号 ***80 学生姓名 胡 洋 2014年 7 月 摘要:在人文地理学中......

    三秦楷模体会

    学习“三秦楷模”心得体会 楷模是旗帜楷模是标杆楷模是引领我们瞄定时代精神的准星和航向。 学习楷模坚定信念,学习楷模,激发干劲,学习楷模,努力做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

    学三秦楷模心得体会实用模版

    学“三秦楷模” 做合格党员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进一步激励和引导全省广大干部群众在全面落实......

    社团巡礼月新闻

    热烈祝贺第七届“社团巡礼月”开幕式圆满成功 为了迎接西北工业大学学生会社团部下属各类学生社团,充分展示我校各类社团的风采,西北工业大学学生会社团部联合各类学生社团精......

    6-8月新闻翻译稿

    副校长张安富率团赴美招聘海外高层次人才 2013-6-7 5月27—31日,副校长张安富率领人事处、国际交流与合作处、经济学院、资环学院负责人赴美国招聘海外高层次人才,先后在哈佛......

    韩书月事迹材料

    韩书月同学事迹材料 万隆中心小学有一个阳光般的小女孩,她的名字叫韩书月,今年十一岁。她不仅是万隆中心小学四年一班的班长,还是万隆中心小学大队学习委员,更是学校里的“四好......

    三秦文化平时作业

    三秦文化平时作业 第一次作业 1、 简述三秦名称的由来。 答:春秋战国时因陕西是秦国治地,故后人将陕西简称“秦”;将横贯陕西中部的主要山脉称“秦岭”;将渭河平原称“秦川”。......

    学习三秦楷模心得体会

    学习“三秦楷模”心得体会 李俊 据了解,刘永生是潼关县秦东镇荒移村乡村医生,从医41年以来,坚守在乡村卫生工作一线,把治病救人作为自己的天职,把病人当成自己的亲人,满腔热情地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