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析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浅析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以山西省闻喜县人民医院为例
摘要:2006年3月份闻喜县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正式启动了,新农合患者入院三日内在办理住院的窗口办理登记,出院后,结算的同时就可以取到补偿的相关资料,直接领取补偿。
关键字:新农合、补偿、补偿模式、补偿金额、农民
前言:农村医疗保险,是我国社会保障的一部分,我国农业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63.91%,农村医疗保险,可以使广大农民享受到农村医疗保险社会保障是我国经济建设的重要环节之一。参合农民可以选择不同医院就诊,一般采取就近原则,选择不同医院的报销比例也有所不同,一般对住院患者的报销比例比较大,可以分为慢性病、特殊病种、意外伤害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报销比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因病致贫、因病反贫的情况。
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含义及实施时应遵循的原则
(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含义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简称“新农合”,是指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采取个人缴费、集体扶持和政府资助的方式筹集资金。
(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施时应遵循的原则
1、广泛覆盖、能保尽保;
2、以收定支、收支平衡;
3、资金统筹、总额控制;
4、比例补偿、额度封顶;
5、强化管理、尽管有效;
6、合理定点、方便补偿、补偿便捷。
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发展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于2003年起开始通过试点总结经验,为将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全国的全面开展创造了坚实的理论与实践基础,截至2004年12月,全国共有310个县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三、闻喜县人民医院新农合的实施及相关人员的学习
(一)新农合在闻喜县人民医院开始实施
在2006年3月份正式启动了闻喜县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而闻喜县人民医院是第一批列为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定点医疗机构。
(二)闻喜县人民医院新农合办人员的学习
在市、县新农合办的正确领导下,闻喜县人民医院的新农合办人员认真学习新农合的有关政策,坚决执行新农合的有关规定,严格审查、核算,做到为参与新农合的农民补偿程序简单化,补偿合理透明化。
(三)全院工作人员的学习
新农合办的工作人员先组织全院各科主任和护士长全体中层领导学习新农合的政策和措施,讲解要求和规范,及每年的新政策新方案,然后组织全科工作人员反复熟悉、学习新农合政策和制度及相关规定,要求全体工作人员做到人人熟练,各个明白。
四、新农合的补偿模式及筹资标准
(一)筹资标准1、2008年:个人20元、县补助10元、市补助10元、省补助20元、国家补助40元,合计100元;
表一
从这个表中可以看出,农民本人其实交的钱并不是很多,虽然他们自己是只交了20元钱,但是按照这个表算下来,他们享受的却是他们交的钱的五倍,这是国家政策的好处,一步步为农民着想,是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成功实施。2、2011年:个人30元、县补助27.8元、市补助18.2元、省补助46元、国家补助108元,合计230元;
表二
从表
一、表二对比中,可以发现,农民个人交纳的金额上涨了10元,但各级补贴的金额明显增加,总体金额更是大大增加,比2008年增加了1.3倍。
由此可见,国家政策的进一步落实,为保证农民健康更是大力提供了财政支持,人民交纳的一定税额却是落实到了自己手中,也确实让农民享受到了国家的发展,让其不止是光交钱并不享受国家的财政政策,这是国家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使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覆盖全体农民的具体体现。
(二)补偿模式
1、补偿模式分类
新农合的补偿分为:门诊补偿和住院补偿
2、门诊补偿
门诊分为普通门诊、慢性病门诊、大病门诊。
(1)普通门诊:不设起伏线,每次补偿比例80%,以户为单位年封顶额为家庭参与新农合人数乘以35元;
(2)慢性病门诊:每次费用按60%补偿,每月费用不超过50元,全年累计不超过600元;
(3)大病门诊:每次费用按60%补偿,每月费用不超过350元,全年累计不超过4200元。
从上述三个门诊补偿可以看出,国家为了使农民能更好的享受到政策的优惠,从多个角度来为农民着想,不同程度的门诊,不同的补偿,实际上就是为了让农民少花钱,好好的治疗自己的病,使其健康,能够更好的生活。
3、住院补偿
2011年住院:乡镇起伏线100元,补偿80%;县级起伏线300元,补偿70%;市级600元,补偿55%;市外起伏线800元,补偿45%。当年累计最高补偿5万元。
住院补偿也是分种类给予农民补偿,各个等级医院的不同补偿金额也就不同。从表中也可以看出,国家是希望农民就近治疗,以免耽误最佳治疗时间。
五、闻喜县人民医院关于新农合的宣传
闻喜县人民医院新农合的工作人员按照新农合的规定,在门诊大厅的醒目位置布置新农合的宣传栏目,及时更换;设置每月按期公示栏;在医院每个住院科室醒目的位置,都有新农合有关规定的提示;医院住院科室都有新农合办的工作人员分发的有关新农合补偿规定的范围;住院科室都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药品
目录;有关新农合的新规定,新农合办的工作人员总是及时通知全院各个科室,贴出提示和告知。
六、闻喜县人民医院关于新农合的补偿流程和核算
新农合患者入院三日内在办理住院的窗口办理登记,出院后,结算的同时就可以取到补偿的相关资料,直接领取补偿。闻喜县人民医院新农合办在院领导的支持下,在电脑软件工程师的帮助下,根据新农合的政策和规定,设置了符合新农合的软件程序。凡在闻喜县人民医院住院的新农合患者,费用清单里就可以直接显示药品、减产费用是报销或是部分报销或是自负,患者可以随时查看,明白消费,准确结算。
新农合办的工作人员实施清楚结算、明白兑现,以使在医院原有的条件、人员、设施的基础上,使补偿流程更合理、补偿到位更快捷。
七、闻喜县人民医院关于新农合患者的人次及补偿费用
2009年:新农合患者为6950人次,补偿基金费用6387224.23元,慢性病补偿基金63554.8元
闻喜县人民医院每月补偿人数600-800人次,每月补偿费用60-80万元。从这些个数字中可以看出,在闻喜县人民医院住院的新农合患者每月的补偿人数很多,补偿的费用也很多,起码解决了一些农民所谓的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八、结束语
闻喜县人民医院,是中国中部地区一个县级医院,它的新农合的实施,是中国新农合实施的一个小缩影。由此可见,中国目前新农合的实施是比较成功的,也是绝大多数的农民享受到了国家关于农民健康的政策,是国家关于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的一部分,也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的表现。
参考文献:
1、《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的通知 》卫农卫发[2006]13号
2、《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2009年5月)李立清 人民出版社
第二篇: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改革研究 - 副本
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
度改革研究
院系班级 姓名 学号
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改革研究
【摘要】
改革开放近三十年,我国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是与此同时,我们在改革中也面临着许多不得不解决的问题。在比较严重的城乡二元化结构的社会形态下,农村和城市之间的差距日益扩大。其中之一就是广大农民的医疗保障问题,如果这个问题得不到解决,那么它将会损害我国这些年来所取得的成果并制约着我们以后的经济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提出和试点,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医疗负担,改善了农村的医疗环境,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然而该制度本身仍然存在着很多缺陷,导致制度实施效果不理想、运行困难。本文将结合参考大量的文献资料,为我国新型农村医疗合作制度的改革提出些建议。
【关键词】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医疗基金;道德风险
一、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建立
2003年1月16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卫生部、财政部、农业部《关于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意见》,该意见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作出了界定:新农合是指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制度。同时,该意见还要求:“从2003年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至少要选择2—3个县(市)先行试点,取得经验后逐步推开。到2010年,实现全国建立基本覆盖农村居民的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的目标。”此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试点工作在全国迅速展开。到2010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已全面覆盖农村地区,参保人数达8.35亿,参保率达95%,报销最高限额达到当地农民人均年纯收入的6倍。
二、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立的理论基础
(一)社会保障法的基本要求
社会保障法是调整社会保障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一般认为社会保障包括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济三个大部分。农村合作医疗问题属于社会保障的分支社会保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的发展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70%,作为人口中的主体,广大农民的健康问题一直困扰着农村的发展,影响着国民素质的提高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在本世纪头二十年“全面建设惠及几十亿人口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而这一目标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民的生活状况如何,其中农民的健康状况更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关键因素。在历史上也存在着农民医疗保障问题,而我国的主要对策就是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现在逐渐演变成为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
(三)保障农民基本人权的需要
农民和城镇居民一样都是我国的公民,那么相应地国家就有义务像保护城镇居民的人权一样来保护农民的人权,首当其冲的就是要保护他们的生存权。按照我国宪法规定,国家应该给予所有公民以一视同仁的保障。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可以理解为国家提供给农民的一个保障表现,是国家的义务。虽然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情况不尽不相同,就目前而言,新型合作医疗是构建新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内容,在农村实施社会保障的目的不仅在于保障受疾病威胁的那一部分农民的基本健康和基本生活,它着眼于为全体农民提供生活的安全感和发展条件,维护农民的人格尊严。
三、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的现状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简称新农合)是在政府组织、引导、支持下,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等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从2003 年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至少要选择2 至3个县市先行试点新农合,取得经验后逐步推开,到2010 年,实现在全国建立基本覆盖农村居民的新农合制度的目标。2003 年,新农合试点工作在全国陆续展开,制度实行个人缴费、集体扶持和政府资助相结合的筹资机制,全国只有333 个县开展试点,8000 万农民参加。到2008 年底,东部地区有810 个县(市、区)开展新农合,参合人口达到2.89 亿,参合率为95.7%;中西部地区有1919 个县(市、区)开展新农合,参合人口5.26亿,参合率为89.9%。截止到2009 年9 月底,全国开展新农合的县(市、区)数达到2729 个,覆盖了所有含农业人口的县(市、区),参加新农合人口是8.33 亿,参合率为94%。从总体来看,新农合试点工作进展
顺利,参合农民、卫生服务提供者以及政府都有收获:一方面,农民就医通过新农合获得一定补偿,对减轻农民医疗负担、缓解“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状况、保障农民健康方面有重大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医疗机构尤其是乡镇卫生院,收入、年诊疗人次数、病床使用率均有提高,服务质量、效率也有很大改善;另外,政府通过新农合制度的运行密切了与农民群众之间的联系,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发展。
四、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制度本身运行机制不健全
1.资金沉淀问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行“以收定支、量入为出 ”的原则,但是试点县大多将补偿标准定得比较保守,因而出现资金沉淀现象。很多地方还处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初期,由于担心超支,因而一般报销控制的较严。由于财政补助资金往往难以根据规定足额及时到位,导致基金管理部门难以确切计算资金流量,因而在下半年甚至年底财政资金到位以后,又出现了大量资金沉淀问题。
2.自愿原则问题。目前,在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方面,国家的政策一直强调要坚持自愿的原则,尊重农民的参合意愿。但是自愿参合方式本身就违背了社会保险强制性这一基本原则,导致制度在参合机制上存在着漏洞,难以有效约束农民参合时的逆向选择行为。
3.信息不对称问题。首先,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三方主体中,农民与医疗机构这两方,由于信息不对称,是最具容易诱发机会主义行为的;其次,医疗卫生市场是一个具有典型的信息不对称特征的市场,使得各方利益主体的机会主义行为更容易出现且更难以识别;再次,我国新农合还没有形成以农村医疗卫生实际状况为基础、包含逐级转诊、医生考核、定点医院资格评估等多方面内容在内的监控医患双方行为的监管体系。
(二)制度保障体制不完善
1.对医疗资源的配置安排不当。新农合在医疗资源配置上把大部分的建设资金投向了县级医疗机构,没有重视建设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这两类与农民距离最近的医疗机构,造成了整个农村地区医疗资源分布不合理、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差的状况,同时,对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工作建设滞后,对重大疾病的预防控制
缺乏,造成农村整体健康状况难以改善,也增加了参合农民逆向选择及新农合基金收支失衡的风险。
2.对医疗卫生市场的监管不力。新农合在医疗卫生市场的监管上缺乏对医疗用品供给和农村医务人员行医资格监控方面的措施,导致农村地区假药、游医等现象屡禁不止,农民难以用合理的价格换取安全的医疗服务。例如不少地方开大处方,重复做检查的现象时有发生,更有甚者,医方凭借其在专业技术上的信息优势,向农民提供超出基本医疗保障水平的服务,造成了相同病情参合反比不参合贵的怪现象,既增加了参合农民的医疗费用支出,也加重了新农合基金运转的压力。
(三)制度变迁过程中政府的地位和作用不明确
1.缺乏相应的法律保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提出至今,仍然主要依靠政策性文件的保障,缺乏规范性的法律保障,因此,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主要是建立了制度的框架,制度具体实施过程中的许多法律问题仍有待通过法律进一步规范。
2.缺乏稳定的筹资机制。目前,地方政府都普遍规定了最低限度的新农合参合率,而且越是层次低的政府所规定的参合率指标越高,导致基层工作的干部为了争取更多的农民参保,不得不动用大量人力、物力直接向农户收取参保资金。造成筹资成本的加大。其次,农民参保资金与政府补贴比例方面缺乏稳定的机制,政府补贴比例各地很不相同,补贴的具体数额又具有很大的随意性,不利于新农合基金形成稳定健康的筹资机制。
3.缺乏有效的管理体制。目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行卫生部门参与管理新农合基金的体制,由于大多数县市新农合经办机构设在卫生局,机构的人、财、物基本由卫生局管理,并不是一个独立的事业机构。在这样一种隶属关系下,卫生局和经办机构对定点医疗机构的管理、约束往往只能停留在表面上,一些管理方面的政策、做法,甚至与约束定点医疗机构的目标背道而驰。
4.缺乏有力的基金监管机制。自2003年起在全国实施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政府给农民编织的一道医疗保障“安全网”“新农合”,基金也因此被称作农民的“救命钱”。但在广西、河南、吉林等地自2010年以来诈骗、套取 “新农合”资金的案例有增多趋势,一些农民和定点医院工作人员不惜铤而走险,采
取开具虚假病历、假发票、假证明、大处方等方式,将“新农合”基金作为套取、诈骗目标并屡屡得手,令人担忧。
五、完善“新农合”制度的建议 1.巩固 “三个试点”工作成果
2008年和2009年新农合关键词应该是三个课题或三个试点, 即新农合以地市级为统筹层次、大病统筹与门诊统筹相结合和新农合与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相衔接三个试点。目前三个试点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 试点地区成功经验也有不少, 比如焦作经验、公安经验等, 同时课题报告、实证研究也纷纷面世。但是, 由于时间短、学术研究成果相对较少, 所以无法做出系统性的经验总结和意见建议, 只望各地政府、卫生行政部门以及试点地区的农民积极配合试点工作, 并提供各种方便条件, 使专家们能够尽快地完成试点工作的经验总结, 并将经验拓展、应用至全国。
2扩大筹资渠道, 提高筹资水平
从新农合开展到现在, 我国政府已经向农村及农村卫生事业投入了大量的资金, 这表示了政府预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决心.但是由于农村人口数量庞大,这些资金均摊到每个人后已经杯水车薪,必须要动用社会的力量。政府可以通过各种媒体广泛宣传新农合的重要性, 鼓励和动员集体和社会团体扶持与捐助, 并通过减低营业税、公开表扬等方式给扶持和捐助单位以激励, 城乡彩票市场潜力巨大, 可以引导人们将剩余的资金投入到风险性小的村卫生事业发展彩票中去。当然, 筹资水平不是越高越好, 它要与当地农村的具体情况相符合, 绝对不能为了提高农民的医疗基金水平需多缴保费而成为农民的负担。我们只能说,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扩大筹资渠道, 提高筹资水平, 提高参合农民的补偿率, 提高农民的参合积极性, 最终实现农民医疗保障逐渐提高的目标。
3落实补偿制度和二次补偿制度
各地新农合在充分考虑起付线、封顶线、农民受益面、新农合的运营成本和风险资金预留等问题基础上, 遵循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略有结余的原则开展具体工作, 可结果是, 新农合医疗基金相对结余的情况比较严重。医疗基金结余在某种程度上来看有利于新农合的持续发展和阶段性的稳定, 但是从另一角度来看, 医疗基金没有物尽其用, 致使农民需要的医疗服务与保障得不到满足。所以,在基金有结余的地方, 适当的留存后要进行二次补偿, 即将剩余资金充分用于提高农民的受益面, 比如适当提高某些病种的门诊补偿率。目前, 很多地区已经制定出自己的二次补偿办法, 要将该办法真正落到实处, 保证结余资金不落入个别人的口袋。
4改自愿原则为半强制原则
在新农合政策的实际运行过程中, 自愿参加的原则会导致一系列问题, 比如动员和收缴费用的难度很大、医疗保障的需求方存在逆选择的行为等。我国新农合具有社会保险的性质, 其应具有适当的法律强制性, 但是,完全强迫执行目前来讲显然不能为人们所接受,更可能会物极必反,所以,半强制性的参合原则是目前乃至将来一段时间内较为可行的方案。可以将新农合建设成多标准、可选择的设计方案,使农民有一定的选择权, 即在是否选择新农合问题上具有强制性, 而在选择何种新农合方案问题上具有自愿性,充分考虑到农民的意愿。
5.建立多模式的合作医疗制度
我国国土辽阔, 各地农村由于所处的地理条件和历史、文化背景不同而发展各异, 造成各地农民收入、医疗服务的支付能力、医疗需求、当地医疗供给(包括药品、护理、床位)都有很大差别。因此,新农合政策要充分考虑到这些条件, 国家应给予各地卫生行政部门更大的自主性, 总的新农合宏观政策要体现方向性和指导性,而不能将思路固定在几个县、几套模式上。同时,各地卫生行政部门要积极发挥能动性, 积极制定适合本地区、具体的新农合政策, 其中包括各个指标的定值、特殊人群的参合办法和如何做好农民的参合思想工作等。
6.加快新农合法制化建设,提高农民参合意识
随着新农合工作的深入, 我国急需出台一部农村合作医疗方面的法规, 比如全国统一的农村合作医疗法, 其中规定农村合作医疗的实施办法、参合农民的权利和义务以及村级合作医疗卫生所医生的选拔方法等等, 同时, 各省、市也应该在此基础上制定适合本地区特点的实施办法和细则。2008年12月22日, 在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上,新农合已被写入社会保险法(草案)医疗保险专章。这表明农村合作医疗单独立法已经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
加快法制化建设还有另外一个积极方面的作用,那就是,各级政府通过立法表现出建立农村医疗保障的迫切性和重要性, 以此来带动全体农民和相关主体 的热情, 也只有通过政府的正确宣传和引导, 通过立法的形式, 农民才能真正地认同和积极参与到“新农合”中来。
7.鼓励商业保险机构参与地方“新农合”日常管理
目前, 我国很多地方的农村合作医疗都有本地商业保险机构的参与。在新农合中引入商业保险机构有其独到之处,双剑合璧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优点:(1)由商业保险机构管理医疗基金可以使基金运作相对规范,有利于克服传统合作医疗管理上的弊端,有效地保障了农民的权益。(2)商业保险机构拥有遍布城乡各地的营业网点, 有规范化、专业化的保险服务队伍,因此, 广大农民可以享受到优质、高效的服务。(3)商业保险机构的行为不属于政府等相关行政部门的行为,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商业保险机构第三方可以通过对基金支付的管理和控制, 成功实现对医疗服务提供方的监督和引导。这样不仅可以对其不合理的过激行为进行制约,而且可以通过相应的支付措施促使卫生机构降低卫生费用。
8.完善农村药品市场
政府重视“新农合”制度主体改革的同时,也应注重农村药品市场等配套措施的建设和完善,只有二者齐头并进, 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中医药由于具有简、便、效、廉的特点,因此它既符合防病、治病的要求,又符合当前新农合筹资水平相对较低的现实条件,所以它可以被广泛地包含在新农合的药品目录中另外,各级政府配合逐步完善农村药品(无论是西药还是中药)市场工作的同时,各地的医药企业也要承担起一定的社会责任,主动维护农村药品市场秩序, 以较低的价格向新农合医疗机构供应药品, 降低医疗机构的成本,最终受益者还是农民。
9.加强营利和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的管理,重视培养农村医疗卫生人才 加强营利性医疗机构的业务和资金监管,动员广大群众共同监督医院的行为, 对于多开药和进行不必要的医疗检查等项目,农民群众可以举报至当地的卫生监管部门,监管部门应该向举报人给予相应的奖励。除此之外,每个进行一次医疗机构的评审活动,通过下发给农民的新农合满意调查单来了解每个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水平和医疗服务质量、药品价格,从而了解医疗机构上报材料是否属实。最后根据评审结果为每一个医疗机构定级, 级别高的医疗机构以后的就诊量自然会增加,级别低的医疗机构很可能因为贪图一时之快而面临无人就医,以至于
倒闭的危险。
另外,建议每个乡和县至少建立一所完全国有经营的大医院,由卫生局统一、直接管理,实行收支两条线。通过国有医院的典范作用,间接地为本地营利性医疗机构施压,逐渐规范地区医疗机构的良性竞争, 公平、公正地对待国家下拨的每一分钱。
第三篇: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研究
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研究
摘要:
关键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贫困医疗卫生农民
1、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概述
1.1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提出
随着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三农”问题的重要性,而不解决好农民的医疗保障问题,就无法真正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也谈不上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完全建立.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已表明,在我国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势在必行。
2002年lO月2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明确指出:要“逐步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到2010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要基本覆盖农村居民”。2003年1月10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由卫生部、财政部、农业部联合下发的《关于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意见》.《意见》指出:“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新时期农村卫生工作的重要内容,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对提高农民健康水平,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大意义。” “从2003年起,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除市区以外的参加新型合作医疗的农民每年按人均lO元安排合作医疗补助资金,地方财政对参加新型合作医疗的农民补助每年不低于人均10元”。“农民为参加合作医疗、抵御疾病风险而履行缴费义务不能视为增加农民负担”。从2003年开始,本着多方筹资,农民自愿参加的原则,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试点工作在全国各地开始推行。
1.2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内容
1.2.1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目标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从2003年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至少要选择2—3个县(市)先行试点,取得经验后逐步推开。到2010年,实现在全国建立基本覆盖农村居民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目标,减轻农民因
疾病带来的经济负担,提高农民健康水平。
1.2.2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原则
自愿参加,多方筹资原则。合作医疗资金由政府、集体、农民三方负担,农民以家庭为单位自愿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遵守有关规章制度,按时足额缴纳合作医疗经费;乡(镇)、村集体给予资金扶持;中央和地区各级财政每年要安排一定专项资金予以支持。以收定支,保障适度原则。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坚持平衡的原则,既保证这项制度持续有效运行,又使农民能够享有最基本的医疗服务。先行试点,逐步推广原则。
1.2.3筹集标准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行个人缴费、集体扶持和政府资助相结合的筹资机制。农民个人每年缴费标准不应低于10元,经济条件好的地区可相应提高缴费标准。乡镇企业职工是否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由县级人民政府确定;有条件的乡村集体经济组织应对本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给予适当扶持。扶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乡村集体经济组织类型、出资标准由县级人民政府确定,但集体出资部分不得向农民摊派。鼓励社会团体和个人资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地区财政每年对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的资助不低于人均10元,具体补助标准和负担比例由省级人民政府确定。
1.3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特点
1.3.1政府支持
政府的作用在早期主要是制定合作医疗的发展政策、宣传和发动群众。
由于农村合作医疗是一项社会公益事业,所以,给予合作医疗一定的资金支持是政府的一种责任。在实践中也大多以村为单位,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举办。
1.3.2集体扶持
农民作为农村合作医疗的参加对象,不像城镇职工那样有可以归属的工作单位,因此,他们只有依靠最基层的集体组织——村民委员会。作为农民自治组织的村委会承担着国家和政府管理农村和农民事务的绝大部分职能,故农村合作医疗的实施也同
样离不开农村集体组织的扶持。这种扶持不仅仅是在操作层面上,而且还包含一定的经济支持。
1.3.3自愿参加
自愿参加的原则考虑到农村的实际和农民的自主权,合作医疗的实施主要靠政府的宣传和动员,让农民充分了解合作医疗的政策和可能带来的福利,在此基础上让农民自主选择。
1.3.4具有互助共济的合作保险性
农民以户为单位参加合作医疗,交纳的费用和享受的补偿不是完全对等的,村办村管或乡办乡管的合作医疗实现了特定区域内的参加者之闻的相互共济,具有一定的费用分担、风险共担、互助互济等合作保险的特性。
1.4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创新
从制度设计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与以往在农村实施过的历次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有较大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4.1政府承担主要筹资责任
对合作医疗,中央政府在以往发布的相关政策文件中,都强调要加强领导,规范管理和民主监督,但对政府的经济责任从未做出规定,以往的农村合作医疗主要由村集体和农民承担筹资责任,政府财政一般不予直接支持。但是,目前的实际情况是农村集体经济实力普遍衰减,农民收入水平普遍较低,在这种情况下,仍然主要依靠农村集体和农民为主进行筹资就难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起合作医疗制度,改革开放后历次重建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努力均归于失败的教训已经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有效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首先要在合作医疗的筹资制度的设计方面有创新。2002年,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规定“实行农民个人缴纳、集体扶持和国家补助相结合的筹资机制”。并明确指出,从2003 年起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除市区以外的参加新型合作医疗的农民每人每年给予lO元的补助资金,地方财政的补助每人每年不低于lO元钱,农民也出lO元钱。政府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制度设计中成为筹资主体之一,并且承担主要的筹资责任。
1.4.2目标主要是减轻农民的大病经济负担
与以往农村合作医疗主要以保“小病”为主不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主要内容之一是大病统筹.基于近年来农户因无力负担大病,致贫、返贫的问题严重,已经成为影响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不利因素,从现实需要的紧迫性出发,政府明确规定实行大病统筹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主要内容之一,这实际上表明减轻农民的大病经济负担、遏制农村因病致贫和返贫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设计的主要目标。由此可见,将大病统筹作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主要目标具有相当的合理性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1.4.3政府是组织制度实施的主体
以往农村合作医疗由村集体和农民筹建,其主要形式是“村办村管”、“村办乡管”和“乡村联办”,乡(镇)及其以上政府不承担合作医疗制度的组织、发动和管理的责任,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则由政府推动。省及省以下的政府部门都设立了管理机构或经办机构,这些机构的人员和办公经费需列入同级财政预算,这就使得组织和管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成为政府日常工作的内容之一,政府成为组织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主体。政府系统拥有强大的社会资源,它的动员力量和组织力量在推行新制度方面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同时,按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设计要求,政府还承担着为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筹措主要资金来源的重要责任,而且地方政府的筹资责任有下限而无上限,农民和中央政府的筹资水平有明确标准,从而在农民筹资力量薄弱的情况下地方政府就要承担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主要筹资责任。这样由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力度事实上成为考核
地方执政绩效的重要内容,地方政府具有推动和实施该制度的积极性。
(4)制度实施以县(市)为单位
传统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基本上是在一个行政村的范围内或乡镇范围内统筹医疗资金,合作医疗制度的覆盖范围以行政村和乡镇为界。新型农村合给予lO元的补助资金,地方财政的补助每人每年不低于lO元钱,农民也出lO元钱。政府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制度设计中成为筹资主体之一,并且承担主要的筹资责任。
(2)目标主要是减轻农民的大病经济负担
与以往农村合作医疗主要以保“小病”为主不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主要内容之一是大病统筹.基于近年来农户因无力负担大病,致贫、返贫的问题严重,已经成为影响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不利因素,从现实需要的紧迫性出发,政府明确规定实行大病统筹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主要内容之一,这实际上表明减轻农民的大病经
济负担、遏制农村因病致贫和返贫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设计的主要目标。由此可见,将大病统筹作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主要目标具有相当的合理性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3)政府是组织制度实施的主体
以往农村合作医疗由村集体和农民筹建,其主要形式是“村办村管”、“村办乡管”和“乡村联办”,乡(镇)及其以上政府不承担合作医疗制度的组织、发动和管理的责任,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则由政府推动。省及省以下的政府部门都设立了管理机构或经办机构,这些机构的人员和办公经费需列入同级财政预算,这就使得组织和管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成为政府日常工作的内容之一,政府成为组织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主体。政府系统拥有强大的社会资源,它的动员力量和组织力量在推行新制度方面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同时,按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设计要求,政府还承担着为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筹措主要资金来源的重要责任,而且地方政府的筹资责任有下限而无上限,农民和中央政府的筹资水平有明确标准,从而在农民筹资力量薄弱的情况下地方政府就要承担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主要筹资责任。这样由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力度事实上成为考核
地方执政绩效的重要内容,地方政府具有推动和实施该制度的积极性。
(4)制度实施以县(市)为单位
传统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基本上是在一个行政村的范围内或乡镇范围内统筹医疗资金,合作医疗制度的覆盖范围以行政村和乡镇为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行以县(市)为单位进行统筹,即使在起步阶段以乡(镇)统筹的,也要逐步向以县(市)统筹过渡。与传统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相比,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覆盖范围扩大到县一级,打破了乡村界限。通过在更大范围的农民群体共同筹资和县级财政支持,可以较大幅度地提高合作医疗的筹资水平,从而为实现“大病统筹”的政策目标创造有利条件。
(5)制度设计上考虑到相关政策的协调
任何一顼制度的顺利实施都需要有协调的制度环境,传统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常常在执行中遇到政策冲突,例如在过去曾经将合作医疗筹资列为农民不合理负担而予以限制,这在一定程度造成改革开放以后重建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难以奏效。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设计考虑到了与相关政簧的协调性问题,在政策上明确了“农民为参加合作医疗、抵御疾病风险而履行交费义务不能视为增加农民负担”,从而使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发展具备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第四篇: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研究
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研究
摘要: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与广大农民的健康和利益密切相关,是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重点,对于统筹城乡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其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粗浅的分析,并对其进一步发展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可持续发展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简称“新农合”,是指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从2003年起在全国部分县(市)试点,截至2009年年底已覆盖全国90%以上的农村居民。“新农合”自从实施以来,在保障农民获得基本卫生服务、缓解农民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也暴露了许多弊端。现将近年来相关研究中的主要问题和观点作一综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一般性分析
1.1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定性
关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定性,目前国内主要有三种观点,即分别把“新农合”制度归入社会保险体系、社会救济体系和社会福利体系。持前两种观点者较多。目前官方没有明确的划分,但从官方对“新农合”的定义来看,侧重于社会救济方面。从“新农合”制度建立的初衷和目的而言,是国家试图通过借助社会保险的形式,实现居民的互助共济,“新农合”应该归类于农村社会救济体系。与城镇基本医疗保险相比,实施“新农合”是国家从农村实际经济发展水平出发作出的一项决策,这种政策同时也减轻了国家的财政负担,就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程度而言,还无法做到将13亿人口全部纳入国家城镇医疗保障体系,故政府借鉴了保险业的运作模式,通过“大数法则”让农民缴纳一定的经费,采取个人缴费、集体扶持和政府资助的方式筹集资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指由政府组织、引导和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
1.2 “新农合”制度中存在的逆向选择问题
关于逆向选择问题,目前国内专家的观点普遍比较一致,都认为在“新农合”的参合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逆向选择问题。“新农合”实行农民自愿参与原则,即农民可以以家庭为单位,自主选择是否参加农村合作医疗。山东大学刘雅静在研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发展问题时认为,由于人们健康水平不同,不同人群面临的疾病风险不同,对医疗服务的需求各不相同,因此在“自愿参加”的原则下,必然会出现“逆向选择”问题。即在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过程中,合作医疗的潜在参加人基于“理性经济人”的特性,老、弱、病、残者都愿意参加合作医疗,因为他们受益的概率更高;年轻健康者因其受益可能性较低,因而不愿意参加合作医疗。如果任其自愿选择必然是大量健康者不参加,而参加者多为体弱多病者,也就是参保农民都要比未参保农民的身体状况差,长久来看,“新农合”基金必然难以为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的现状分析
2008年9月30日,全国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县市区已达2729个,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口8.14亿,参合率为91.5%,提前两年实现了中央提出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要基本覆盖农村居民”的目标。截至2009年年底已覆盖全国90%以上的农村居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对提高农民健康水平、防止农民因病致贫等方面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在开展过程中依旧存在一些问题。
2.1 农民参合积极性低,自我保健意识薄弱
在2003年的新型合作医疗试点之前我国曾有过两次重建合作医疗的高潮,但都由于投入太少和基层的应付性行为等原因而终于失败。这几起几落的重建工作给农民留下了很深的阴影,极大的打击了农民对合作医疗的信心。首先,原有合作医疗制度无政府参与,集体“空壳”使得农民全盘出资,报销=自费,严重地影响了农村参与合作医疗的积极性。其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提出的“起报点”、“最高补偿限额”、“报销比例”、“转诊程序”等词,短时期内农民无法充分理解,以致大部分农民都处于观望状态。再次,农民对合作医疗制度的期望过高,“大病统筹”原则使大多数住院人得不到多少实惠,这也让农民参合积极性大大受挫。最后,大部分农民缺乏风险意识,自我保健观念薄弱。他们存在着“小病能扛,大病没那容易恰巧碰到我”的侥幸心理,不想没病先交钱,尤其年轻人是最不愿意参加合作医疗的。
2.2 缺乏有力监督,农民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
由于农民文化水平和法律意识有限,长期以来缺乏民主监督的主动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缺乏配套的医疗服务体系改革和建设支撑,对服务提供者
可能出现的不良行为缺乏高效制约能力,各种侵蚀问题难以避免。即使大多数地区设置了监督机构,也由于监督模式单一且极不固定等问题成效不大。另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缺乏投诉及仲裁机制,医疗纠纷解决渠道有待加强。
2.3 管理成本过高,农民压力增大
一方面,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以县为单位统一审核报销,统筹层次表面上很低,可农村居民居住分散,健康状况差异又大,县政府的组织管理能力跟不上,管理成本偏高。另一方面,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县设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局,在乡镇成立农村合作医疗办公室,机构人员和办公经费都列入财政预算,极大地增加了县乡政府的财政负担,为了减轻压力,许多县乡政府将部分费用转嫁给卫生机构,而最终又将被循环转嫁给患者。
2.4 资金投入不足,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建设不到位
据统计,2004年城镇人口约为3.97亿,平均每人享受相当于130元的政府医疗卫生服务;农村人口为8.66亿,平均每人享受相当于10.7元的政府医疗卫生服务,前者是后者的13倍。我国中西部地区乡(镇)卫生院危房率达3316%,需要改造建设的乡(镇)卫生院达70%,60%的乡(镇)卫生院缺乏基本医疗设备,一些村级诊所只有诸如高压消毒锅、听诊器、血压计等最基础的医疗器械。尽管近几年上级财政对农村公共卫生投入有所提高,但仍不能满足群众日益提高的医疗保健需要,从而制约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规范运行和健康发展。
2.5 缺乏合理的人才机制,卫生服务人员素质不高
大多数乡镇卫生院因为资金不足,条件差,工资低而无法引进专业卫生人才,没有合理的人才机制,人才来了也留不住。根据卫生部《2004年中国卫生统计提要》表明,我国乡镇卫生院拥有博士、硕士学历的高级卫生技术人员为零,大学本科学历人员1.6%,大专学历人员17.1%,中专学历人员59.5%,高中以下学历人员21.8%,以上数据反映出中国农村卫生技术人员的现状是高学历人才奇缺,卫生人员素质低。3 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建议及对策
3.1 加强法制建设,确保制度有效实施
为保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顺畅运作,国家应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各地政
府也应结合当地情况制定出与之相匹配的规范性文件。只有在管理上出台了相关法律法规,经办机构和参合患者才能够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3.2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农民参合积极性
原农村合作医疗依赖于个人和集体,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由政府、集体、个人三方合作,这体现了以政府为主导个人自助共济的原则。农民基于对政府的信任才会有积极性,因此,要加大对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的宣传,诚信服务、取信于民,保障农民的知情权,让农民真正感受到政府以民为本,积极参合。
3.3 完善基金筹措机制,减轻农民负担
合理的筹资机制实质就是明确政府、集体、个人三方的责任和义务。在调查的基础上,按照收支平衡、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坚持自主自愿,确定所需筹资额,并合理划分政府与农户交纳额度。
首先,政府在将医疗资金纳入财政预算的基础上,建立相对独立的农村合作医疗专项预算资金。其次,政府补助的基金要先到位,“即由地方财政先将合作医疗的补助金筹齐,然后中央财政注入补助金,再凭着已经到位的各级财政补助资金收缴个人负担部分,让农民感觉到真实可靠”。最后,强调投入机制的多元化,国家通过税收杠杆,鼓励企业、社团等对农村医疗卫生机构进行财产捐助,还可以考虑发行彩券充实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基金,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广开筹资渠道。
3.4 完善监督机制,提高会化程度
“小政府,大社会”是中国改革过程中正在努力的方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也必然需要按照这一原则来构筑自己的运作和监督机制。如成立有农民参加的监督小组,加强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运作过程的监督,并且保证实施的公开化和透明化,定期公告相关信息。让农民代表在选择定点医院、定点药店的过程中发挥一定的作用等。有条件的地方可以鼓励各种社会公共组织和其他服务机构参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运作过程,这样可以节约运行成本并且提高运作的效率,调动民众参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建设的激情。同时,由于承担有关实施任务的非政府团体或组织有着其自身的利益,从而需要政府出面协调和多部门的密切配合,在方案的设计中也要兼顾各方利益,力争用经济手段来促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社会化。
第五篇: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文献综述
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文献综述
摘要:根据学术界各学者的研究,从新型农村合作 医疗制度发展历史、发展现状、目前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建议3个方面进行了综述,分析了目前 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发展情况。
关键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发展状况;文献
一、发展历史
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中国农村社会通过集体和个人集资, 由合作医疗基金组织和个人按一定比例共同负担医疗费用的一种互助互济的制度。它的基本特征是合作医疗的财产为集体财产;医生和卫生人员的劳动报酬由集体经济支付;治疗费用由农民个人和集体公共金共同负担, 负担比例根据集体经济发展状况而定。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从20世纪50 年代开始推行, 到了60年代中期, 合作医疗已成为农民健康保障的基本形式。由于一系列的问题, 农村合作医疗组织在许多地区并未得到巩固。在农村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以后, 由于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发生了变化, 集体经济积累减少, 个人收入增多, 原有的合作医疗在资金筹集、管理体制及乡村医生劳动报酬等方面都与现实体制和经济状况不相适应, 合作医疗出现了解体、停办的趋势。农村居民通过家庭、亲友资助、商业保险及借贷款等方法来解决医疗问题。为解决农村基本卫生和医疗保险问题, 1994年我国再次在农村推行合作医疗, 但实施结果是参与率很低。2003年, 国家卫生部、财政部、农业部等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意见, 为建立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提出政府框架和指导意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由农民自愿缴纳、集体扶持、政府资助等方式筹措。参保农民个人每年缴费不低于10元, 省、市、县财政每年每人资助合计不低于10元。此外, 中央财政每年每人补助10元。基金主要用于补助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的大额医疗费用或住院医疗费用。具体补偿标准由各地因地制宜确定起付线、封顶线;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 当年未动用基金的, 可享受若干次常规性体检。政策实施阶段是: 至2005年覆盖率达到50.00%;至2008 年覆盖率达到80.00%;到2020 年,实现在全国建立基本覆盖农村居民的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的目标,减轻农村居民因疾病带来的经济负担。但从2003年至今, 在实践过程中发现和存在诸多困难, 有些甚至影响了合作医疗的进一步推行。
二、目前存在的问题
1、政府
1.1 资金投入不足
在农村合作医疗的资金主要出自农村居民个人, 而中央政府在财政紧张的约束条件下,勇于社会保障的资源比较有限。而政府也往往把有限的社会保障资源又重点头投向了城市而不是农村。目前, 农村居民的医疗保障实质上是自我保障。
1.2、政府职责不明
(1)政府热情大力操办, 对农村医疗保障的投入超出当地, 直接影响该制度下农村医疗保障的可持续性。
(2)对医疗基金、医疗机构、社保机构监管不严, 导致出现基金的收支失衡、管理的透明度和可信度差、药费和医疗费用飞涨以及医疗服务的不公平现象, 严重影响了农民对合作医疗的原有信心和支持, 影响了农村合作医疗事业的发展。
1.3、政策落实不到位, 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执行不尽如人意。
在农村恢复和重建合作医疗制度的政策在很长时间被看成是次要政策。º国家财政政策对农民合作医疗政策的不利影响。从分税制改革以来, 财力向上级政府集中, 基层政府财力变弱。相当数量的基层政府都是负债运转, 在教育支出、工资支出和养老金等领域尚不是宽裕, 更不用说农村的医疗保障问题了。
1.4、政府信用缺失
现在也有些地方受不正之风的影响, 合作医疗基金的使用没用充分贯彻民主原则, 少数人以权谋私, 多数群众没用得到实惠,大大地降低了合作医疗在农民心中的威信。
2、制度
2.1、失去集体经济的强力支持, 导致资金筹集困难
我国农村初期合作医疗的盛行就是得力于公社、村集体和生产队的强力支撑, 但是, 随着20世纪80年代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的农村经济结构调整, 村集体经济迅速解体, 农民医疗保健费用也相应得主要由集体支付转变为主要由个人和家庭支付, 但由于农民较低的收入水平和增收困难, 是合作医疗面临着直接缴费困难的局面。
2.2、保障不到位, 失去对农民的吸引力
首先, 目前的农村合作制度一般是以村、乡为单位进行筹资管理, 如此低的统筹范围必然导致其较差的抗风险能力和较低的保障水平, 也因此导致有较高保障需求的高收入农民有转而投保商业保险的可能。其次, 对于生活贫困、无力缴付合作医疗费用的农民而言, 在现行的合作医疗制度下, 也自然落入了合作保障的空白区。
2.3、由于合作医疗的经济力量的薄弱, 只能对农民的常见病、多发病给与一定的经济照顾。农民一旦患有疑难重病, 巨额的医疗费用将对其本人及家庭造成重大威胁, 合作医疗对此提供的帮助是非常有限的。
2.5、合作医疗基金缺少计划和管理, 往往免费项目过多,无形中鼓励农民争相使用合作医疗基金, 使有限的基金入不敷出。、农民 农民不是完全理性的经济人。因为农村合作医疗知识普及不够, 农村信息不足导致部分农民观念落后, 在面临选择时没有最大化自己偏好的能力或知识。有部分经济条件好的家庭认为合作医疗保障水平太低, 不愿意参加;年轻人、家庭成员身体较好的家庭,认为交了钱也不会花到自己的头上, 只是白做贡献, 也不愿意参加;只有那些家庭成员年龄比较大、健康状况比较差、经济收入比较低的家庭才是合作医疗的积极参与者。对现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建议
3.1 政府
3.1.1 加大政府对农村医疗保障体系的支付力度, 突出公共部门的责任 医疗卫生属于混合公共产品, 对其发展的投资应由政府和个人共同承担。而多年来, 国家及地方财政主要支持公费医疗和劳保医疗, 将绝大多数农民排斥在医疗保障体系之外, 农民又无力投资支持其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使农村医疗发展处于半停滞状态。因此, 加大农村医疗保障的投入是政府不可推卸的责任所在。
3.1.2 借鉴和推广社会医疗保险的管理思路, 在筹资的某些环节探索合适的准强制措施。
3.1.3 加强农村医疗保险的立法 目前,国务院关于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指导意见已经下发, 但是, 具体的用于指导实践的法律还没有颁布出来。政府应该制定统一的农村合作医疗法规, 以规范该实施办法。
3.2 制度
3.2.1 建立不以营利为目的 以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户提供医疗保障为目的的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公司, 以建立农户、保险公司、医院、政府部门四方参与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体制。
3.2.2 加强组织管理机构建设 国家应当按照精简、效能的原则, 负责和指导建立组织协调机构、经办机构和监督管理机构,克服管理上的松散、粗放等缺点。
3.2.3 确定合理的筹资水平政府应放充分考虑当地财政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支付能力), 并由政府和广大农民群众共同提出较为适当的筹资标准。
3.2.4 进一步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在发展中总结经验,注意制度的可持续性发展。
3.3 农民
3.3.1 加强对农民的宣传、引导和教育, 提高农民参保的积极性。
3.3.2 鼓励建立私人的农村卫生服务机构 但政府要注意提高从医农民的文化素质和专业素质, 对人员进行培训, 在地方政府财政能力允许的前提下给与相应的物质支持。
三、解决的建议
1.结合实际,完善新农合工作方案
在坚持农民自愿原则的基础上,结合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农民经济承受能力和医疗供需状况,制订符合实际、科学规范的试点方案,也是保证新农合工作取得成功的重要环节。认真总结过去一些有效的做法,积极探索形式多样、简便有效、农民认可的筹资办法,降低筹资成本,建立起长效、稳定的筹资机制。要做到“以收定支,略有结余”。具体而言,要适当增加农民慢性病门诊、健康体检等小额费用补偿项目,从而扩大受益面;要根据不同级别的定点医院制定不同的报销比例,提高乡镇卫生院的报销比例,鼓励参合农民到乡镇就近就医,提高参合农民的住院报销补偿比例,增加农民对新农合试点工作的信心和吸引力。
2.加强县、乡、村医疗服务体系和网络建设
加强医疗机构服务体系和网络建设,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是保障参合农民就近就医、降低医疗服务费用的重要举措例。统筹规划、整合资源,切实增加对乡村医疗机构的投入,对医院要实行建、管结合,实现房屋、设备、人才配套,完善服务功能,提高服务能力;要改革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引入竞争机制,完善分配制度,为农民提供安全、有效、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要加强农村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积极开展对农村现有医疗人员的培训,提高专业知识和技能;根据发展需要定向培养人才,进行定向定点招生,充实农村医疗卫生队伍。
3.加强经办机构服务能力建设,全面提高经办能力
要根据实际工作需要,本着精简、效能的原则,完善、充实合作医疗经办机构和人员,落实经办机构人员编制和工作经费,加强经办人员培训,提高服务水平和工作能力,提高经办机构和人员的工作效率,为参合农民提供良好、高效的服务,从而缩短参合住院农民费用的兑付时间。要加强经办机构信息网络化建设,积极探索县、乡经办机构的网上审核报销工作,缩短审批工作时间,切实提高效能。
4.加强对医疗机构的监管,提高医疗服务水平
卫生行政部门要研究切实可行的办法,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加强对医疗机构服务行为和收费的监管。要认真选择确定定点医疗服务机构,督促医疗机构健全医疗服务制度,执行诊疗操作规程,加强医疗质量管理,保证医疗安全,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特别是要做到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治疗、合理使用医疗基金,减少农民医药费用。要加强医疗机构服务行为、服务质量、收费价格的检查和公示,要积极实行药品统一招标采购,统一配送、统一价格,控制医疗费用的不合理增长,切实减轻参合农民的就医负担和合作医疗基金的压力。
5.加强对农民的宣传教育
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采取多种形式,反复宣传新农合制度的原则、要求和相关政策。特别是要通过受益的参合农民现身说法。宣传新农合的好处,增强群众对新农合制度的了解,消除群众的疑虑,积极引导农民自觉自愿地参合,不断增强农民的健康风险意识和互助共济意识。要切实转变观念,坚持预防为主,增加对健康教育的投入(新农合基金也可安排一定比例),采取多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广泛开展健康教育宣传,增强农民的健康意识和健康观念,养成良好的卫生行为和习惯,提高自身抵御疾病的能力,促进新农合工作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 1] 曾祥炎, 曾祥福, 周远荣.政府信誉缺失对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影响及对策[ J].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社会保障制度,2005(4).[ 2] 周浩杰.新型农村医疗制度: 经验、挑战和对策[ J].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社会保障制度, 2005(4).[ 3] 张茂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问题探讨[ J].经济经纬, 2005(4).[ 4] 张维龙, 张莉.多层次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构建性探讨[ J].经济体制改革, 2005(1).[ 5] 丁少群, 林义.农村医疗保障, 模式比较与制度选择[ J].改革, 2005
[ 6] 王小林, 李宁.加强农村卫生服务的财政财政思考[ J].决策,[ 7]张以强,梁媛媛,刘彩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践中的问题探讨[J].法治与社会,2006(11).[ 8]唐娟.我国新型合作医疗制度中的阻滞因素分析[J].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2005,26(4).[ 9]邓大松,张国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困惑与出路[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7(6).[ 10]孙群,孙金成.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推行中的几个问题探讨[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7,28(5):74.文 献 综 述
小组成员:
闫锐锐540909030149
田林林540909030133
李亚冉540909030118
刘玉伟540909030122
梁文笛54090903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