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霸王别姬》观后感
《霸王别姬》观后感
作者 徐金花
空中隐隐传来悠扬的楚歌。
我望着那张脸,那张曾经被骄奢淫逸充斥过的脸,如今,写满了我最怕见到的无奈。昏暗的军帐中,他周身的铠甲烁烁闪光,那尖利的光芒几乎灼伤了我的眼睛。他背过身去,把一个宽阔的背留给我—
五年前,在巨鹿,他就是这样站在他背后,望着这个坚挺的背,听他叱咤风云,看他运筹帷幄—地上一片狼籍,所有的炊具,无一不支离破碎;所有的船只,无一凿毁沉没。我注视着这个背,心想他在战场上的雄姿英发,九战九捷!
然而在鸿门,我仍是站在他背后,漠然地看着他骄奢纵容,拥兵自主,其实只是那一剑,那一剑,所有的历史都会改变。只是那一剑,终究没有刺下去。于是这历史,便只能这样继续,楚歌一点一点地溜进耳朵里来了。
面前仍是那堵冰冷的墙。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得兮骓不逝„„”沉闷的歌声从他胸中迸出竟有一丝哽咽。
伴着他的歌声,我的手指在琴弦上一拨—再一拨—又一拨,—拨—拨—拨—拨,终于不见手指,只见一双白蝶在琴弦上飞舞。曲子奏起来了,回肠荡气,摄人魂魄,万马奔腾,沙尘飞扬,漫天散日,渐渐地远处传来一阵马蹄声,“嗒—嗒嗒—嗒嗒嗒”,如急行军刺阵前消息,又如密探飞骑报军中元帅,心被死劲地揪着,如豆的烛焰疯狂地跳跃。渐渐地琴声又缓了下去,仿佛沉寂于地下,两军陷入对峙局面,纤毫不让,处心积虑,含一触即发之势。突然,陡地一声,似乎地惊雷,猛地把激情推向极致,两方终于厮杀起来。
一道寒光攫取了我的眼睛,我循着这寒光—在他的腰际,悬着一柄精妙绝伦的长剑,微露出剑鞘的剑身似乎是一种诱惑。
我想象着这精妙绝伦的长剑在我雪白的脖颈上染一条红链的惬意。“砰—”弦断了,我分明看见他战粟起来。
我迅速起身抛出他腰中的长剑—“唰”雪似的寒光悲彻整座军帐,美丽的光晕温柔地环住了我的颈。修狭的长剑,无力地垂下,呜呜不已,殷红的血缓缓地流淌着,犹如剑的泣泪,楚歌已经嘹亮地响起来了。
第二篇:霸王别姬-观后感
《霸王别姬》读后感
——削去了戏与现实的隔阂,成就了虞姬的疯魔
20*** 秦张弛
认真地看了第一遍《霸王别姬》,觉得还是漏掉了很多细节,又看了第二遍,才有了一些对影片全局上的把控。第一遍在看的时候,对影片中的很多人物带了有色眼镜去看待,将主角和相关人物隔离开来。比如菊仙小姐和段小楼,我想当然的认为,阶级不对等的两个人,一个妓女嫁给一名角儿,一定会成为彼此的累赘和拖累;再比如袁四爷,开始只是粗暴地把他划分为坏人一列。等再看一遍过后,对待每个人物的发展有了新的眼光,历史的层次感也渐渐呈现在眼前。近3小时的电影,前后跨度却是半个世纪之久;剧中演员年龄更是从幼时到少年再到成年,成功演绎了一代人在乱世中的命运,剧情带有强烈的历史厚重感。主人公是两名京剧的角儿,演艺生涯恰在改朝换代之时,随着影片的推进,人物的个性渐渐显露:小时角色的错位造就了虞姬,一个与时代环境慢慢大相径庭的人物出现了,“真虞姬、假霸王”形成了故事的高潮,人物的命运也有着完美的诠释。从影片最初谈起,面对的就是传统教育问题。梨园的戏班,像是传统教育的一个缩影,师长处于权威和不可撼动的地位,“孩子不打不成器”这一思想贯穿教育的始终。但这种教育在当时的环境下也是无可厚非的。封建时代,人们对待孩童的教育只是为了满足生计的需求,而慢慢到了现代,追求个人价值和创造社会财富变成了教育的最终目标。程蝶衣在成名之后,也许回首小时的经历,会感恩师傅当年棍棒教育对他的栽培。但这是可悲的,活生生地将一个人变成了训练的工具,并且让其思想彻底接受这一方式。时代在发展,社会风气在转变,当程蝶衣用师傅的老方法教育小四儿时,农夫与蛇的一幕出现了,传统的教育引来的却是发自心底的叛逆。
再来谈谈一张嘴就露出两颗大门牙的袁四爷所反映的阶级问题。在影片中,袁四爷作为梨园大拿,可以说是最懂程蝶衣的人了。或许在程蝶衣眼中,开始时,袁四爷只是由衷地欣赏他的戏,但到后来,程蝶衣也会像我们观众一般发觉袁四爷对待他的感情。不管怎样,袁四爷展现给段小楼和程蝶衣的一面,是风度翩翩的贵族爷,是“文武昆乱不挡,六场通透”之人。然而,就是这样一个贵族,在新时代下被人民批斗为“反动戏霸”,拉出去枪毙了;可想而知,他对于普通百姓所造成的迫害有多大。也直到这时,我才想起观赏影片时忽略了广大群众的立场。但直到袁四爷被批斗时,段小楼对待他的态度依旧是蒙在鼓里,以致于当听闻当众宣判袁四爷死刑时,目瞪口呆地惊呼“那可是袁四爷啊”。这让我想起,希特勒贴身秘书特劳德·琼格在回忆录中记述的关于希特勒的故事。从她的角度而言,希特勒是个非常体贴,温柔,博学和幽默的领导者,也只有到希特勒最终无路可走时,才展现给她不曾见过的另一面。我们距离一个人太过亲近,感受到的他的姿态往往与众旁人不同,只能在最终的审判中,无奈地接受那残忍的结果。
传统文化在影片中是个隐藏的主题。程蝶衣和段小楼对于“霸王别姬”这一戏段,从最初在封建社会被张公公赏识,到给日军慰劳,再到给国民党伤军,最后在解放战争胜利后给解放军士兵出演,时过境迁,变的是外部文化和旁人的心境,不变的是传统文化和蝶衣的痴心。传统文化的传承不仅仅是需要刻意的去维护,更需要一种社会环境去容纳和保护。一种文化是由当时特定的环境氛围所创造的,人们只是不由自主地接受并适应了它;同时,人们又是无数文化的摧毁者,正如《乌合之众》所说,聚集在一起的人群会丧失其理智,会更加冲动和低智化。想起影片中日本官兵观赏中国京剧演出时的正襟危坐,抛弃对于日本人侵略中华的现实,不禁产生崇拜和敬佩之情。程蝶衣的虞姬当真出神入化,许多人总结说是因记住了师傅的一句“从一而终”,从此不疯魔不成活;而我认为小豆子在小时抛弃了一些对于外部客观事物的评价,形成了自己的信念,而这份信念,伴随他经历了改朝换代,经历了情感的大起大落。
影片中每个人物看似合理的结局,都有着在特定环境下,因时代文化而作为牺牲品的可怜之处。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来看,张公公和袁四爷可以理解为同一大类人群,即在封建时期位于上层统治阶级,他们的结局,因与人民群众利益背道而驰,可谓是十分悲惨。小人物如此,虞姬与霸王更加可叹。正如前文所讲,一种文明的结束,必定是群众将其摧毁;但正确性,无从评价。因此这种悲壮性,只可叹息,不可更改;电影中人们每次的选择都是对人性的锤炼,真实又无奈。感慨再多,没有虞姬,就没有这部旷世之作。可怜其一生,只在始和末才能清醒地意识到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存在,于他人,是十足惋惜的,于虞姬,是不足以感到疑惑的,因为他的行为是契合内心的,无可遗憾。要怪,只能怪这世道的翻云覆雨,怪世俗的纵横百变。人生如戏,该离场时,不需要再去疑惑为何还有许多戏份没有完成,而要去坦然地准备那还属于你的完美谢幕。
第三篇:霸王别姬观后感
霸王别姬观后感
(一)陈凯歌的电影,霸王别姬。
故事的开始是一个女人的面孔,轻浮的,无助的,带着点疯癫的意味。
怀里的孩子用布蒙着脸,能看到的只是一双漆黑明亮的眼睛,惊奇而又茫然的看着眼前的世界。
一张有着精细面孔的男孩子。
无法想象这个每日靠出卖肉体为生,靠轻薄的男人指缝里漏出的钱过日子的女人是如何有了这么一个孩子,而且,把他养到了这么大,然后狠狠心把他送入了戏班。
不太能想明白的是在那个时代为什么人们的生活和戏剧联系的那么紧密,以至于戏班的师傅踱着步子告诉这群孩子凡是人呢,就得听戏。
总之那个孩子还是入了梨园,他的母亲在严寒的冬日里用刀剁去了他多余的那个手指,人们不顾他的手上的血和眼里的泪强行要他行了拜师礼。
也许就在他多余的一指离开他的身体的时候,那个女人以及她的世界从此就和他再也不关。
每日里辛苦的练功,也许是那群孩子卑贱的生命所能做的唯一的事情。
但是即使在寒冬的天气里,他们也可以对着大江唱着: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虽然他们不会知道他们唱的是古代的大英雄所留下的穿越了多少个世代的毫言。每日的生活是师傅的皮鞭和他们并不懂得的戏词,但是心还是会在那么恶劣的环境里觉醒着。
于是就在那句戏词里挣扎着:“小尼姑年方二八,正青春被师傅削去了头发,我本是男儿郎,又不是女娇蛾„„”
想逃,其实也不知道外面的世界如何,也许只是因为他只想要自己是个男儿郎。于是也许仅仅因为外面有他们梦想中的冰糖葫芦,就趁着那声吆喝夺门而出。
于是看到了外面的世界除了有冰糖葫芦还有角儿,有一天也许他们也可能成为的角儿,要万人捧着,享尽荣耀的角儿。
于是,回去,也许冥冥中感觉到了自己的命运。
还有看不到头的弱者,看够了皮鞭木棍,吃了糖葫芦,一条绳子结束了自己。也许,还会有来生。他也许会这么想过。
经历了生死,接下来听到的是完整的霸王别姬的故事,记住了一句话:人,要自己成全自己。
(二)依旧会在清晨的时候对着有一条有着滔滔江水的大河唱着:力拔山兮气概世„„
在哪一刻唱顺了那句戏词,终于不再有挣扎,还了它本来的面貌“我本使女娇蛾,又不是男儿郎„„”
在哪一刻唱顺了那句戏词,终于不再挣扎,抛却了原来的自己。终于成了虞姬,在一个老公公的府上。可是那个把他们带出来的经理却说:这虞姬不论怎么演,总逃不过一死不是么? 于是,小豆子死了。活下来的是虞姬。在回去的路上拾到了一个孩子,师傅告诉他:一个人有一个的命。
却还是把他带了回去。
在冰糖葫芦的卖声和静默中,他终于破茧而出化做了蝶,改名为蝶衣。
在戏剧中活着,不论时世。国亡了也罢,糖葫芦的叫卖也罢,都再也听不到。镜中的人宛然一个妖艳的女子。
以为他就是虞姬,就是虞姬。
可是他的楚霸王却恋上了一个青楼女子。
任他的虞姬已到了人戏不分,雌雄同在的境界;任他有着一笑万古春,一啼万古愁的容貌。
他只是想和他演一辈子的戏,完完全全的一辈子,不差一年,一个月,一天,一个时辰。尘世中,男子阳污,女子阴秽,独观世音集两者之精于一身,欢喜无量。
也许他也集了两者于一身。可是却不得实现在最最简单的愿望。
唱戏的时候人人都可以风魔,但是生活中,不可以。
在他的霸王成婚的那夜,他找到了他幼时就梦想得到的宝剑,他说霸王要有了这把剑,就能成皇上了。而虞姬,也能成正宫娘娘了。
(三)他对他的霸王说,从此,你唱你的,我唱我的。
从此,不论世事,只是活在戏里。
日本人也罢,国民党也罢,解放军也罢,只是活在戏里,他就是杨贵妃,他就是杜丽娘。鸦片烟袅袅升起的烟雾里会有一个要他沉迷的地方。还会有写给他母亲的信,一个也许在他的记忆里永远有着眼离的容貌,也许在他的心里他永远都是那个没长大的孩子。只是它们永远也不会被别人看到,那么安静的生了又灭了。
我想他不懂得这个世界。
他不懂得什么抗日救国,不懂的国共战争,不懂得什么复杂的人情交际。他只是一个简单的戏子。
告诉他的母亲,在他的心底永远都活着,把他抱在怀里的母亲,他一切都好,虽然外面的世道不太好,可是他只是安分的唱戏,把戏唱完换回包银,太太平平就是了。
一个简简单单的戏子。只是懂得他的戏,戏里面一颦一笑的美。
即使是日本人,即使是他是个侵略者,杀害了许多的中国人,可是,即使是他们懂得他所喜爱的戏曲,他也会惋惜他的死。
他只是想,如果那个日本人活着,京戏就传到日本去了。
江山易主,一代又一代。
他依旧是个戏子。
可是现实中,他依旧是个平凡的人。在大的政治风暴到来的时候,他依旧是也如一颗无力反抗的小草。
可笑的是,他亲手拣回来的孩子,却把他推到了风暴的最前沿。
然而,做为一个平凡的人,只有忍受,别无其他。
也许还能想起师傅那句意味深长的话:一个人有一个人的命。可是他不知道命到底是什么。
是那只能带走好多,也带来好多的他永远也握不到手里的,把他玩弄于其中的巨手?心慢慢的沉了下来。
在好多的东西都从他的眼前和心里逝去的时候,他唯一想要的,只是唱完那出戏。戏台上他依旧是风华绝代的虞姬,舞姿摇曳,戏台上的词是这样的:自从我随大王东征西战,受风霜与劳碌,年复年年,恨只恨无道秦,把生灵涂炭,只害得众百姓痛苦颠连„„拖着长长的余音,好像虞姬穿过千年的哀怨依旧不绝。
最后的时候,他和虞姬化为了一个人,死在了戏台上,虞姬自刎而亡,而他,终于飞离了这个尘世。
在他临死的一刻,也许他会想,还是活在戏台上比较简单。”
很长的一段影评,可是看了很感人,看了电影更是不能自已。。。
第四篇:霸王别姬观后感
看了《霸王别姬》,对于世事变迁,白云苍狗,生命在变换莫端的时间里沉没起伏,不禁感叹生命的微不足道。‘君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段小楼和程碟衣戏里戏外的一生结合社会的历史舞台,把人与人的感情和冷酷的社会现实结合的淋漓尽致。
文革时期,时代动荡,思想的禁锢透视出这个时期形形色色人物的丑陋与无奈。那段历史对于我们整个民族来说都是可悲而又耻辱的,叫世人知道了曾经的中国人对魔咒使命的迷恋与尊崇。我不禁对看来人格分裂,戏里戏外找不到自我的碟衣的同情,对着一幕幕悲剧镜头感到无奈。这让我们勾起对历史暴力的控诉、反思。
程蝶衣,一个戏子,一个旦角,一个为情为戏而生的赤子,一个重情重戏的同性恋,一个敢爱敢恨的人!。被母亲狠心的砍断六指,再抛弃于陌生之处,梨园的艰苦生活,同龄孩子的嘲笑,让敏感的他有了前所未有的恐惧,于是柔弱的他和着一股与生俱来的倔强,本能封闭起自己,其实,他只是在保护自己。段小楼对他一连两次的解围,无形中将他充满防备的心敲开了一道缝隙,透过这道缝,爱将他的心填满了。唱旦角的他无法接受“我本是男儿郎”,却扮成“女娇娥”的命运。而当他真正唱对这句词时,他已人戏不分,一生的命运也因此发生改变。就是由于生活在那样恶劣的社会环境下,程蝶衣才会混淆自己的性别,走向悲剧的结局。程蝶衣是个专一的人,袁四爷虽对他穷追不舍,但他只爱段小楼一人。他曾对段小楼说过“说好了一辈子,少一年,一个月,一天,一个时辰也不算是一辈子”,当段小楼负了他娶了别人时,他却做到了从一而终。他是个固执的人,他认准的事就不许改变,解放后京戏的行头简单不复杂,他却宁愿被抓也要维护传统京戏的行头。他是个单纯的人,他轻信于别人,菊仙为救小楼只说出敷衍的话,他也深信不疑,为日本人唱戏,不考虑战争和国籍,他只想唱给懂戏的人听。蝶衣在戏台上越是唱的婉转动人,在戏台下越是寂寞痛苦得不能自己。没有人尝试过走进他的干涸的内心,也没有没有人能够走进他痴迷的内心。沉沦不是程蝶衣的初衷,为了麻醉支离破碎的心。二十一年未同台的蝶衣小楼二人走上戏台,程蝶衣在舞台上自刎身亡。程蝶衣让我们看到理想的美好又能看到现实的残酷。
段小楼也是舞台上的名角儿,与程蝶衣不同的是,他把戏和现实分的很清楚,走下了舞台,他可以肆意所为,甚至娶个妓女做老婆。段小楼是个热心的人,在小豆子被众人排斥时,只有他愿意关心保护小豆子。在妓院看见菊仙被欺负,他不顾后果,果断上前相救,甚至娶了菊仙,说明他是个正直的人。他的憨厚体现在对人的态度上,无论是菊仙还是蝶衣,无论对方生气还是开心,他都始终笑脸相迎,从不轻易动怒。另一方面,他不管对方是日本人还是国民党,不管对方势力是大是小,他什么都不管,冲上去就乱打一通,不顾后果。所以他身上也有着北方汉子与生俱来的鲁莽,冲动。至于后来他揭发蝶衣、揭发菊仙,保全自己,也要归于残酷的社会现实使人性发生了变化。
菊仙是旧社会妇女中的典型代表。她虽生在旧社会,又是遭人唾弃的妓女,但她胆大,敢爱敢恨。她敢于为自己说亲,敢于在旧社会抛头露面,敢于掌管自己的命运。她聪明,世故。做事圆滑,不卑不亢。她用自己的方法使段小楼履行承诺,娶了她,在别人都无计可施时,她又让袁四爷愿意营救程蝶衣。她认定段小楼只要有程蝶衣在就不会过好日子,她又以两人断绝来往为条件才营救程蝶衣。她可以周旋在任何类型的人群之中,无论是妓院,戏院还是权势之中。所以她是个有心计,有手段的女人。而在帮助蝶衣戒烟时,她心疼地抱着生不如死的蝶衣时又让我们看到了她有爱心的一面。菊仙最大的愿望就是和段小楼好好过日子,并为此一直做着努力。然而,这么个小小的愿望也没有让她实现。她是个能融入社会的人,可社会却并不让她融入。
喧嚷的戏台和忙忙碌碌的人间百态,只是历史先在设计的一部分,而历史也被先在的设计成一场无力摆脱的悲剧,对于在历史的喧哗和沉重面前渺小的个体,充斥着无限的无能为力感,而感情的生死存亡,与国家和民族的时代命运相比,其微小琐屑永远只能处于任人摆布的位
置。程蝶衣拔剑自刎,心灵的苦恋在时间的折磨下已经千疮百孔,面对不同的时代,相同的只是不同时代的痛苦经历。“哀莫大于心死”,只要心灵还有希望的光线照入,我们就不会轻易放弃生命的权力
第五篇:霸王别姬观后感
霸王别姬观后感之张国荣与虞姬
很多人在看过霸王别姬之后都说张国荣饰演的虞姬无可替代,称赞他的表演精彩绝伦,“简直就是把虞姬演活了”,而在今天的我们看来,张国荣与程蝶衣何其相似。
到底是虞姬造就了程蝶衣还是程蝶衣唱活了虞姬?
当程蝶衣还是小豆子的时候,他就为自己的身世而斗争过,他会逃跑,他坚持“我本是男儿郎,又不是女娇娥”,在他的性别意识还是很朦胧的时候身边的人对他的看法和观点都是希望他能够成为一个合格的虞姬,他本不想成为虞姬,但是在现实下,在对名利与身份地位的追求渴望中,小豆子最终还是屈服了,他开始明白想要活得好一点想不被打成为角儿,他只能成为虞姬。后来发生的很多事情也逼着小豆子面临这样一种局面:台上的虞姬,台下也成为虞姬。师傅说“不疯魔不成活”、张公公的虐待玩弄,一次又一次颠覆着小豆子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就连戏里戏外对自己都很好的师兄也喜欢上了别的女人,小豆子或者已经成为了程蝶衣的他已经分不清台上台下的距离了,他终于以为自己就是虞姬,而师兄就是自己的霸王,而霸王竟然在虞姬之外娶了别的女人,程蝶衣不甘,但是不甘又能怎样,段小楼对他,始终是兄弟般的情谊。程蝶衣只能在戏台上宣泄对霸王的爱,用自刎,一种决绝而有凄美的方式。
程蝶衣有一个懂他的袁四爷,只是袁四爷在那个混乱的年代也并不能保他周全,在红卫兵要段小楼交代程蝶衣的罪过时,程蝶衣被诬陷了,终于绝望了,无论是对他的师兄还是对自己的人生对这个世界。在历经沧桑的最后,在最后一次站在舞台上的霸王与虞姬,虞姬自刎,徒留项王怀抱着美人与宝剑痛失他所失去的„„
不得不说,程蝶衣的一生有过高潮也有过很多很多的低谷,他也抗争过,但是始终都争不过命运的安排。他把自己的一生当成了舞台上的虞姬,就算是要结束自己的生命也要穿着戏服在舞台唱完最后一句戏文“我本是男儿郎,又不是女娇娥”,或者可以说是程蝶衣终于可以从戏文中跳脱出来,变成真正的蝶衣、小豆子,只是他知道自己明白得太晚,青春年华不再,很多东西已经不再,还不如就这样轰轰烈烈为戏而生为戏而死成就最终的虞姬与霸王。为什么说程蝶衣把虞姬演活了?其实他只是一直活在虞姬的世界里,他就是虞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