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的背景(精选五篇)

时间:2019-05-13 23:34:1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长征的背景》,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长征的背景》。

第一篇:长征的背景

长征的背景

20世纪30年代,乌云笼罩着中华大地,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蒋介石在“攘外必先安内”政策下,相继对中央苏区发动了四次军事围剿,均遭到惨重失败。为彻底消灭中国工农红军,蒋介石又亲自部署了第五次围剿,到1934年4月,中央苏区的北大门广昌成了蒋介石的进攻重镇。在“左”倾冒险主义者博古和李德的指挥下,不顾朱德、毛泽东等同志的反对,以集中对集中,以堡垒对堡垒,广昌保卫战死伤红军过万人。1934年4月28日,广昌陷落于蒋介石之手,中央苏区的北大门被打破。其它军事要塞也相继失守。中央苏区逐渐缩小,这时中央根据地的人力、物力十分匮乏,红军已经失去了在根据地打破敌人“围剿”的可能。1934年9月下旬,蒋介石的军队向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总攻击,红军完全陷于被动。至此,第五次反“围剿”宣告失败!1934年10月中旬,中央红军开始了战略大转移——长征。

1934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犯了方向性、路线性错误,江西革命根据地的第五次反“围剿”战斗失败,党中央、苏维埃政府和红军紧急突围,退出根据地逃避国民党反动派的杀戮。逃到江西瑞金时经过激烈的党内斗争,重新改选了党中央,确立了北上和抗日的目标,开始由毛泽东领导军队。从此扭转败局,开始了艰苦卓绝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一路上成功地突破国民党反动派军队的围追堵截,饥寒交迫过雪山草地,甚至靠草根树皮和皮带充饥;一路上进行革命宣传撒播革命的种子,让人民知道了什么是剥削和压迫,知道了共产党和红军是为人民谋福利的。经历了千辛万苦和流血牺牲后,最终胜利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会师,从此中国革命摆脱了错误路线,革命走向成功。

七律长征就是在长征取得多次战斗胜利,又成功翻过雪山、穿越草地沼泽,摆脱了国民党军队后,毛泽东禁不住喜悦的心情,书写的豪迈诗篇。这才是真实的历史!长征是从战败逃跑到悲壮自救到转危为安到胜利前进的。现代党史已经这样描述了。

一九三四年十月间,中央红军主力从中央革命根据地出发作战略大转移,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甘肃、陕西等十一省,击溃了敌人多次的围追和堵截,战胜了军事上、政治上和自然界的无数艰险,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一九三五年十月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这首诗和《念奴娇·昆仑》、《清平乐·六盘山》都是在长征取得胜利时所作。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为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也为了北上抗日,挽救民族危亡,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一路上,红军战士击溃了敌军无数次围追堵截,他们跋山涉水,翻过连绵起伏的五岭,突破了乌江天险,四渡赤水,越过乌蒙山,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爬雪山,过草地,最后翻过岷山,历经十一个省,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总行程二万余里。

作为红军的领导人,毛泽东在经受了无数次考验后,如今,曙光在前,胜利在望,他心潮澎湃,满怀豪情地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二万五千里长征”说法的由来

提起红军长征,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但对“长征”、“万里长征”、“二万五千里长征”这些概念是何时提出的,却鲜为人知。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即红一方面军)开始实行战略转移后,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红军总政治部在所发的指示和命令中,并没有把这次行动称为“长征”,而是称为“突围”、“反攻”、“西进”等。同年11月,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团长王明,在莫斯科向苏联外国工人出版社中国部全体工作人员做报告时,把红7军团北上和红6军团西征称为“长征”,这是目前所知最早的“长征”概念。1935年2月23日,红军总政治部在《告黔北工农劳苦群众书》中,第一次把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称为“长征”。5月,朱德在《中国工农红军布告》中盛赞“红军万里长征,所向势如破竹”,从而第一次提出“万里长征”的概念。随着中央红军长征里程的不断增加,“长征”的定语由“万里”逐步增大。1935年8月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沙窝会议通过的决议中指出:“ 一方面军一万八千里的长征是中国历史上的空前的伟大事业”。9月12日,中共中央在俄国界会议作出的《关于张国焘同志的错误的决定》中指出,红军进行了“二万余里的长征”。10月19日,中共中央率陕甘支队(由红一方面军主力和军委纵队改编而成)到达陕北吴起镇,胜利结束了长征。当天,毛泽东即指出:红一方面军长征“根据红一军团团部汇总,最多的走了二万五千里”。11月13日,中共中央在《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为日本帝国主义并吞华北及蒋介石出卖华北出卖中国宣言》中明确提出:红一方面军“经过二万五千余里的长征。跨过了十一省的中国领土,以一年多艰苦奋斗不屈不挠的精神,最后胜利的到达了中国的西北地区,同陕甘两省原有的红军取得了会合”。这就是目前找到的关于“二万五千里长征”概念的最早文献记录。随着红军长征的英雄业绩广为流传,这一伟大壮举的影响不断扩大,“长征”、“万里长征”、“二万五千里长征”就逐渐成为1934年至1936年间战略转移的专门用语。

第二篇:长征的背景故事

长征的背景故事

二万五千里长征,简称“长征”,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主力从长江南北各根据地向陕北革命根据地(亦称陕甘苏区)进行的战略大转移。

1934年10月开始,1936年10月结束。历时两年,行程二万五千里。经过长征到达陕北后的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以及敌强我弱,中央革命根据地(亦称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战争遭到失败,红军第一方面军(中央红军)主力开始长征,同时留下部分红军就地坚持游击战争。8月,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为了给中央红军战略转移探索道路,命令红六军团撤离湘赣苏区,到湘中发展游击战争。10月,红六军团与红三军(后恢复红二军团番号)会合,并创建了湘鄂川苏区。

10月上旬,中央红军主力各军团分别集结陆续出发,中共中央和红军总部及直属纵队离开江西瑞金就途。10月21日,中央红军从赣县王母渡至信丰县新田间突破国民党军第一道封锁线,沿粤赣边、湘粤边、湘桂边西行,至11月15日突破了国民党军第二、三道封锁线。然而博古、李德等领导人一味退却,消极避战,使红军继续处于不利地位。中央军委决定从兴安、全州之间抢渡湘江,经浴血奋战,于12月1日渡过湘江(即第四道封锁线),由于连续苦战,红军锐减。12月中旬,抵达湘黔边时,毛泽东力主放弃原定进入湘西与第二、六军团会合的计划。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黎平开会,接受了毛泽东的主张,决定向以遵义为中心的川黔边地区前进,使红军避免了覆亡的危险。1935年1月7日,红军占领遵义。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在遵义举行了政治局扩大会议,着重总结了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经验教训,纠正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军事上的错误,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中央的正确领导,制定了红军尔后的战略方针,从而在最危险的关头挽救了红军和中国共产党。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历史上一个伟大的转折点。3月,组成了实际上以毛泽东为首,周恩来、王稼祥参加的三人军事指挥小组。他们以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的名义指挥红军的行动。

遵义会议后,鉴于川敌布防严密,中央红军确定撤离遵义后,在川黔滇边和贵州省内迂回穿插。特别是在四渡赤水的过程中,中央红军灵活机动地创造战机,运动作战,各个歼敌,以少胜多,从而变被动为主动。随后出敌不意,主力南渡乌江,直逼贵阳,迅即西进,4月下旬以一部在翼侧策应。5月初,抢渡金沙江,摆脱了几十万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由于执行了正确的民族政策,红军顺利通过大凉山彝族区。接着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终年积雪的夹金山。6月中旬,与红四方面军在懋功会师。

1935年10月19日,中共中央和红军陕甘支队胜利到达陕甘边苏区吴起镇。红四方面军原在川陕根据地,为向川甘边发展,1935年3月28日至4月28日取得强渡嘉陵江战役的重大胜利。然而红四方面军主要领导人张国焘等擅自决定放弃川陕根据地(亦称川陕苏区)向西转移。5月初,共八万余人开始长征,中旬占领了茂县(今茂汶)、理番(今理县)为中心的广大地区。

红一、四方面军会师后,红军以北上建立川陕甘根据地为战略方针,中共中央决定将两个方面军混合编为左、右两路军过草地北上。中共中央随右路军跨过草地,抵达班佑、巴西地区。8月底,右路军一部在包座全歼国民党军第四十九师约五千余人,打开了向甘南前进的门户。9月张国焘率左路军到达阿坝地区后,拒绝执行中共中央的北上方针,并要挟中共中央和右路军南下。毛泽东等于9月10日急率第一、第三军(后组成陕甘支队)继续北上,夺取腊子口,突破国民党军渭河封锁线,翻越六盘山,于10月19日到达陕北吴起镇(今吴旗县城),先期结束了长征。11月21日至24日取得了直罗镇战役的胜利,为党中央和红军扎根在陕北奠定了基础。

在国民党重兵对鄂豫皖根据地围攻的情况下,红二十五军和鄂豫皖省委按照中共中央指示,于1934年11月从河南罗山县开始西移,在鄂豫陕边建立根据地,粉碎国民党军两次“围剿”。次年7月过陇东,9月与陕甘根据地的第二十六、二十七军会师,合编为第十五军团。第一、三军团到达后,与之合编为红一方面军。到达陕北的红军部队在湘鄂川黔根据地的红军二、六军团,于1935年11月从湖南桑植出发,转战湖南、贵州、云南三省,击溃国民党军的拦截,渡过金沙江,经西康、四川,于1936年6月底至甘孜,与张国焘率领的南下受挫的红四方面军会师。

二、六军团合组为二方面军。7月,二、四方面军共同北上,在红一方面军接应下,10月先后在甘肃省会宁县城和静宁县将台堡与红一方面军会师,至此,红军长征结束。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在整整两年中,红军长征转战十四个省,历经曲折,战胜了重重艰难险阻,保存和锻炼了革命的基干力量,将中国革命的大本营转移到了西北,为开展抗日战争和发展中国革命事业创造了条件。

第三篇:七律长征背景小故事

巧渡金沙江:金沙江形势险要,两岸都是悬崖峭壁,水流湍急,敌人戒备森严。但红军一方面佯攻龙街,一方面分兵到绞车渡奇袭守敌,缴获渡船,活捉了守卫在对岸的敌兵。结果不费一枪一弹,巧妙夺取了对岸的阵地,使大部队渡河成功。等敌人援军赶来时,我军已安然到达江北。

飞夺泸定桥:1935年5月,红军在长征途中到达大渡河边。大渡河是四川境内一条峡谷河流,水深流急,两岸高山峻岭,地势险要。蒋介石妄图凭借天险在大渡河边消灭红军。红一军一师一团担任强渡大渡河的任务。他们通过夜袭,占领了安顺场渡口,夺得了一条小船。5月23日,由十七名勇士组成突击队,进行强渡,占领了北岸渡口,并陆续渡过第一师。为了使红军主力迅速渡河,中央决定,已过河的一师为右纵队,未过河的大部队为左纵队,沿河北进,抢夺上游的泸定桥。四团在二连挑选了二十二名勇士组成突击队,冒着敌人的弹雨,攀缘十三根铁索,冲过大渡河。敌人放火封桥,勇士们跃入火海,夺取了桥头阵地。后续部队迅速渡河攻占泸定桥,歼灭守敌一个团,与第一师胜利会师。几天以后,中共中央率红军主力从泸定桥上通过了大渡河。

长征时期,红军进入了草地。由于三个小同志得了肠胃病的关系,所以指导员就让炊事班长照顾他们。

三个病号一天只走了二十里路,到了宿营地,班长就到处挖草根,和着青稞面给他们做饭。不到半个月,青稞面全吃光了。饥饿威胁着他们。虽然班长到处找野草、挖树根,可光吃这些怎么能吃饱呢?班长眼看着他们瘦了下去,整夜整夜的合不拢眼。

有一天,班长在河边洗衣服,忽然看见了一条鱼跃出水面,他急忙找出一根缝衣针,弯成了个钩,让三个同志吃上了新鲜的鱼,喝上了鱼汤。可有一位小同志注意到在他们吃鱼的时候,班长从来不吃东西。后来,这位小同志发现班长在吃他们吃剩下的食物,眼泪就禁不住流了下来。

眼看就要走出草地了,班长却饿晕过去了,三个小同志急忙去钓鱼,做汤,可班长还是为了他们而牺牲了。

我们以前学过一篇课文《倔强的小红军》就发生在长征过程中,由于长时间在荒无人烟的草地上行军,常常忍饥挨饿,陈赓同志感到十分疲惫。这一阵他掉队了,牵着那匹同样疲惫的瘦马,一步一步朝前走着。忽然,看见前边有个小红军,跟他一样,也掉队了。那个小家伙不过十一二岁。黄黄的小脸,一双大眼睛,两片薄嘴唇,鼻子有点儿翘,两只脚穿着破草鞋,冻得又青又红。陈赓几次让小红军上马,他都用各种理由拒绝了,这是因为他不想拖累陈赓,最后小红军把生存的机会留给了陈赓,自己却牺牲了。

第四篇:七律长征写作背景 红军不怕远征难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五岭】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南岭),横亘在江西、湖南、两广之间。

【逶迤】弯弯曲曲延续不绝的样子。

【乌蒙】云贵间金沙江南岸的山脉。

【走泥丸】《汉书〃蒯通转》“阪上走丸”,从斜坡滚下泥丸,形容跳动之快。

【铁索】大渡河上泸定桥,它是用十三根铁索组成的桥。

【岷山】又称大雪山,在四川和甘肃边界,海拔五千米以上。一九三五年九月红军长征经此。

创作背景:

一九三四年十月间,中国工农红军为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也为了北上抗日,挽救民族危亡,红军主力从中央革命根据地出发作战略大转移(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一路上,他们跋山涉水,翻过连绵起伏的五岭,突破了乌江天险,四渡赤水,越过乌蒙山,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爬雪山,过草地,最后翻过岷山,历经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甘肃、陕西等十一省,击溃了敌人多次的围追和堵截,战胜了军事上、政治上和自然界的无数艰险,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一九三五年十月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这首诗和《念奴娇〃昆仑》、《清平乐〃六盘山》都是在长征取得胜利时所作。

作为红军的领导人,毛泽东在经受了无数次考验后,如今,曙光在前,胜利在望,他心潮澎湃,满怀豪情地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第五篇:与七律长征课文内容有关的背景知识

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背景知识

长征概况:中央红军主力于一九三四年十月从江西瑞金、云都等地出发,开始长征,沿着五岭的北坡西进,突破了敌人四道封锁线。一九三五年五月初,巧渡金沙江,月底,飞夺泸定桥,强渡大渡河。一九三五年九月中,越过岷山,攻占腊子口,十月到达陕北根据地,完成了震惊中外的战略大转移。

巧渡金沙江:敌人估计我军必定要强渡金沙江,于是就在几百里长的金沙江沿岸布置重兵,控制了所有的大小渡口。我军派一个师在龙街架桥佯攻,引诱一切“追剿”军队都向这里靠近,我主力部队则在绞车渡歼灭守敌,用六只木船胜利完成了渡江任务。这是红军战士运用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的结果。

飞夺泸定桥:大渡河的泸定桥只剩下铁索,桥东泸定城里有几个团的敌人,山坡上修筑了严密的工事,用机关枪、迫击炮封锁着桥头。红军选了二十二名英雄组成突击队,下午四点,冲锋号响了,在震天动地的枪炮声中,突击队冒着弹雨,攀着铁索,冲杀过去。敌人放起冲天大火,把桥头的城门封住。勇士们奋不顾身,从火海中冲进城内。大队人马随即开过泸定桥,激战两小时,消灭敌人两个团。

下载长征的背景(精选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长征的背景(精选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长征

    看了电影《我的长征》之后,有几点体会。(一)比比过去,看看现在,我们的幸福生活确实来之不易,要倍加珍惜,要有满足感,要更加努力地发奋工作和创业。(二)红军长征之所以胜利,就是具有......

    长征

    21. 七律 长征 教学目标: 1、学习红军长征中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2、理解关键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感情。 3、理解诗歌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运用。......

    长征

    1.学会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磅礴、岷山、只等闲、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尽开颜。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诗意,感受红军大无畏......

    长征

    二、揭题导入,走进长征,入“待闲”。 师:说到毛泽东,他一生写过的诗词很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在长征胜利后写过的一首诗——(板书课题) 师: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全诗有八行,每行有七个字......

    长征

    《长征》演讲稿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重温长征史,树少年壮志》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每次听到这首豪迈激昂的《七律·长征》时,......

    长征[定稿]

    我心中的长征精神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每次听到这首豪迈激昂的《七律长征》时,我眼前都会浮现出红军战士那英勇无畏的身影、竖毅执着的脚步、顽强拼搏的精神......

    长征

    诗词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清平乐·会昌(1934年夏) 东方欲晓,莫......

    长征

    今天看了电影《长征》。对于影片的艺术成就、历史意义、现实作用,我就不去分析了。在观看这部影片的同时,我也在思考那么一些问题:红军是凭借什么才能克服种种不利因素,甩掉围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