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史》——吉川幸次郎(笔记)(精选合集)

时间:2019-05-14 00:02:2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诗史》——吉川幸次郎(笔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诗史》——吉川幸次郎(笔记)》。

第一篇:《中国诗史》——吉川幸次郎(笔记)

《中国诗史》——吉川幸次郎 《中国诗史》——吉川幸次郎

《中国文学史的一种理解》

《诗经》的产生和成熟几乎与《荷马史诗》同时

《源氏物语》比三国水浒早300年

古代知识分子被要求同时参加文学政治和哲学

易经尚书论语孟子等儒家的哲学欲以有差别的爱来使人类得到幸福,墨子则以无差别的爱,老庄以忘却爱及其他事物的价值,韩非子以法的秩序。

《诗经》式的抒情诗在孔子以后的三百年间几乎没有作品被记录并保存下来

(西汉大赋倾向于客观,《史记》倾向于悲观)史记提出一种怀疑:推翻以前的各种哲学的乐观(它们认为人类依靠某种意识形态就能得到幸福),以为无论依靠什么意识形态都不能完成对于人生的说明。

作为诗经后裔的抒情诗,这时期在赋与史书这两大叙述性文学的笼罩下,仅以“乐府”“古诗”之名保存下来的不为读者所熟知的数十篇作品,其所喜欢歌咏的内容,也是对人生的怀疑,对人之渺小的悲观。

抒情诗为知识人所采用并此后长期成为这个国家的文学的中心形式,是从三国特别是三曹开始的。五言诗是主要形式,四言七言是从属形式。

曹植把表白个人性质的热情特别是以友情为素材的个人性质作为诗的使命。这个国家以后的诗歌把友情看得比异性间的爱情还重即以此开端。同时,热情昂扬增加了人们从汉代点燃起来的怀疑、对人之渺小的敏感。怀疑和敏感不久就发展为绝望,同期的阮籍以诗来表现其绝望的哲学,美文大家陆机则用修辞深化绝望。

三国六朝时期也是由司马相如所开始的美文的极盛时期。当时的中国是贵族政治时代,社会等级的固定削弱了对政治的欲望,所以相比较而言,当时的文学是最为非政治性的,甚至有时还是游戏性的。这与日本平安时代的和歌情况相类似。

晋宋时期,思想是作为美文的保证而存在的;齐梁时期,在沈约等人完成了声律论的同时,变成了失去思想和个性的美丽词句的耽溺。文学成了绝望心理的逃避场所。唯一的例外就是陶渊明。

清算六朝对于人之渺小的过度敏感的大诗人,首先是李白杜甫,其次是韩愈白居易。他们首先确认:文学并非语言的游戏。

李白所想的是个人生活的充实,杜甫的则是理想社会的可能。李白是绝句的完成者,杜甫是律诗的完成者。

韩愈柳宗元倡导的“古文”实际上是对历来的美文加以反抗的新的自由文体,是司马迁开创的史传文学的变形。这种新的散文文学的完成,还有待于宋朝的散文家欧阳修。

唐以后的宋元明清在文学上是有意识地以唐代完成的抒情诗和宋代完成的随笔形式的散文文学——“古文”这两种形式为中心而发展的。

趋向复杂的社会形式与文学参与者的增加相结合,不断开拓着诗和“古文”的新素材,特别是出自日常生活中的素材。同时,参与者的增加也导致了热情的淡薄。怀疑在进一步地减

弱,对于人类的客观一般地在增加。然而怀疑的减弱却难以使新的素材像唐诗那样地去接触无限制、不确定的事物。包括宋诗也是如此。宋诗里的新题材的开拓,达到了对于新题材的不加选择的地步,这是特别显眼的。因而往往遭到如下非难:宋诗不过是把应由散文叙述的题材用诗来叙述而已。也许可以认为:诗的时代已经逝去,正在像散文的时代转移,以致连诗歌也散文化了。而且,其所增加的乐观,经常止于各种小的乐观,这也是作为市民文学而不可避免的。

经常处于失去热情状态的文学——诗歌和“古文”,往往在民族命运濒于危殆时才恢复其热情。

意识到诗和“古文”是过去文学的持续的同时,产生了一种与过去没有多大连续性的文学,即基于空想力的虚构的文学。

小说从宋代起显示出它的微弱存在,明代成为显著的存在;戏曲至元代风靡一时。这是文学从那种题材限于实在经验的风习中获得的解放;而且其用语为口语,故又是从那种把具有一定规格的文言写作作为文学用语的戒律中获得的解放。这两个解放,也可以看做文学的方向从诗转向散文的一种表现。不过,无论小说或戏曲,由于是虚构的文学,又是口语之作,尽管经常拥有诸多受众,却仍为文学附庸,不被承认为文学正宗。

在三千年的文明史中,作为重大的例外,只接受了一种异域的文明,那就是六朝与唐时所盛行的佛教。

唐诗形象的丰满间接受了由佛教所养成的空想力的影响。小说的起源或也可于佛教僧徒的街头说法求之。然而宋以后印度衰弱,而中国的哲学在宋代以后作为民族的戒律而强化了对关心超自然的抑制,这两者使佛教衰弱,其对文学的影响也更微弱。

中国没有产生莎士比亚,但要看到,西洋也没有产生司马迁和杜甫。

《诗经》与《楚辞》

三代最后一个圣人孔子,是能够确定生卒年的第一个中国人。

日本明治时代的思想家中江兆民:“采用卢梭、孟德斯鸠的政治学说是手段,复归到“尧舜三代之治”才是目的。”

十一世纪的宋代以后,哲学的复兴动摇了文学对王座的独占,但文学仍与哲学一起分享了王座。

在流传至今的先秦著作中,易经礼记论语孟子老庄管子等与政治哲学相关的散文占了多数,尚书左传等历史散文也都是些以政治哲学方面的贡献为鹄的的历史著作。文学方面的文献,只有《诗经》《楚辞》两部。

(道家和墨家是儒家的对立学说,儒家提倡礼乐,而道家反对人为文明礼,墨家视乐为奢侈品)

《诗经》中有一种与后来汉魏六朝诗不同的倾向,即对人类的强烈自信。那种充斥于汉魏六朝诗歌中的把人类看作是受操纵的、受命运支配的渺小的存在的态度,在此书中几乎感觉不到。《诗经》中诗歌常常期待通过人类的努力恢复善意。(某觉得这是由于先秦先民淳朴无知而产生的无畏)

据说,楚辞不像诗经那样是用来唱的,而且用来朗诵的。也就是说,文学脱离了音乐,开始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

人类的拯救不靠神而靠人自己是可能的,这似乎是中国精神的基干。中国的文明,一开始就是以这种精神为主流而发生的,至少就现存的文献而言可以这么说。神话的早早消失,“圣人”概念的确立,都显示了这一点。

汉高祖的《大风歌》

唐司马贞《史记索隐》说明了《大风歌》被称为“三侯之章”的理由:“侯”是语辞,也就是为了整齐语言节奏而添加的辞语。这首歌里的三个“兮”都是语辞,故称“三侯之章”。

《论司马相如》

儒学在武帝时期被采纳为国教,与其说是全盘承认了儒学思想,不如说是确认了儒学中主张地位与教养一致的这部分说教。因为这种确认成了贯穿此后两千年中国社会的传统。高祖创建的汉帝国是作为秦帝国的修正形态出现的。

假如《长门赋》真是司马相如所作,那么它就成了后代诗文中“宫怨”类文学的创始作了。一般来说,在中国古代的各种思想体系中,儒家是最尊重文学活动的。儒学的确立是文学确立的重要条件。因此,司马相如风格的文学创作,在当时的意识里,是作为儒学实践的一部分来进行的。在这个意义上,班固强调指出,赋文学是《诗经》文学的后代。

侠与儒正好相反,儒崇尚理性,侠崇尚感性;儒崇尚秩序,侠为了满足感情,不惜破坏秩序;儒崇尚中庸、轻视无节制的快乐,侠喜欢无节制的快乐。前汉社会一方面存在着导致儒学确立的文化主义、理性主义,同时,无论民间或是宫廷,都深深地浸润了游侠风气,连汉武帝本人都极富游侠气质。

只有理性是不能形成文学的,所以,实际上游侠风气是使司马相如恣放的修辞得以形成的精神基础。

《对常识的反抗》

《旧约·传道书》第七章第十五节:“义人行义而夭亡,恶人行恶而长寿”

《关于曹植》

曹植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是中国的诗神,万能的诗人杜甫出现后,诗神的宝座就让位给杜甫了。

《阮籍传》

(《世说新语》所引《晋纪》中所言阮籍闻听母亲病逝而对弈不止一事实难苟同,阮籍所轻蔑者乃俗世礼法,而非人伦亲情;《世说新语·任诞篇》所载其于母亲出殡之日饮酒吃肉一事倒可相信)

《世说新语》原文所载阮籍醉卧美妇人旁一事可信,而注文中援引《晋书》中阮籍哀吊邻家女一事不可信。阮籍把世俗的规范当做伪善加以蔑视,是因为他厌恶他律性的生活,与此同时,他对完全依据自己健康的心理来奠定新的自律性的生活抱有充分自信。拒绝他律是因为具有作为自律者的自信。醉倒在美妇人的身旁却什么事也没有的阮籍,是在保持和夸示作为自律者的健康。而当听说一个素不相识的少女死去时,若只是暗暗叹息自己心中暗藏的美好形象的灭亡,那还勉强说得过去。至于满不在乎地前去吊问,这就成了失去平

衡的行为,堕落到令人讨厌的地步了。《世说新语》原文不采用后一种说法显然是有见识的。

阮籍的行为是洁癖的精神对如此肮脏世界的排斥和反抗。

阮籍那样的作为自由人的行为并非任何人都能做到的,只有像他一样对自我精神的健康具有充分自信的人才能企及。他自己也知道这种生活态度不可能成为所有人的生活态度,所以他制止自己儿子效仿自己。

阮籍的一生显示了一个榜样,那就是:忠实于应循道理的人如果恰恰生在了一个道理不怎么行得通的社会里时,应该怎么活。

阮籍的《咏怀诗》

阮籍《咏》是五言诗历史上划时代作品的第一个原因在于它们的发言态度和以往的五言诗不同,以及相关的视野广狭与以往不同。阮籍所咏唱者,不再是个人哀欢,而是关乎到广大人类全体。

五言诗是于汉朝四百年间某个时期内作为市民歌谣而产生的(如古诗十九首),因此,从狭隘的视野歌唱个人性质的哀欢就成为它们的主要职能。虽有个别也涉及了全体人类的问题,却终究是少数,且所表现的悲哀是朴素而简单的(如“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三曹七子虽将五言诗用来作为知识分子诗歌创作形式,但情感仍属个人性质,故其诗还是市民之歌的模拟(曹植常假托见弃妇人的口吻,就是佳例)。

从广大视野处理严肃的主题,在过去,是赋的职能(班固《幽通赋》张衡《思玄赋》)。阮籍把从前文人在赋中表现的内容移到了五言诗的形式中。换句话说,五言诗到了阮籍手中完全脱离了民歌的性质。

钟嵘《诗品》评述无名氏的古诗和曹植的诗时说“其源出于国风”,评述阮籍的诗时说“其源出于小雅”。从与民歌的关系上说,这是正确的。

以现存资料为限,阮籍的咏怀八十二首是大规模五言组诗的开端,陈子昂的《感遇》三十八首和李白的《古风》五十九首都起源于此。陶潜的《饮酒》二十首也可以看出是从阮籍这里发源的。

人类幸福的脆弱,这是汉代五言诗以及它的延伸——建安五言诗的最重要的主题。汉代五言诗和建安五言诗虽然屡屡咏唱幸福的丧失,却并未把它当做人生的必然来表现,只从狭小的视野上将其当做偶然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件(如最早的汉诗——垓下歌和大风歌)。因此这就不是具有广泛意义的人类的必然。而阮籍则倾向于把幸福的丧失当做具有广泛意义的人类必然。

阮籍一方面继承了过去五言诗的感情,同时又将其扩大为另一个内容,即对时间的推移这一使人类产生不幸的缘由的嫌恶。

咏怀诗与过去五言诗更大的一个差异就是对于导致人类丧失幸福的直接原因——人与人之间的恶意的重视。也正是由于把注意力集中在了以人类的恶意为中心所引起的人生艰难上,阮籍对于人生最终走向死亡的恐惧较从前的诗(如古诗十九首)反而有所减退了。

阮籍人们的不幸,尤其是充满着由于相互背弃而产生的不幸,其原因在于人们追求富贵。而这富贵,其实就是人生的过剩。所以,阮籍又提出了解脱不幸的方法——建立不过剩的生活,不追求通常意识中的“富贵”“幸福”。这种弃富贵就贫贱的态度被下一个世纪的陶潜继承了。

阮籍不像从前的诗人那样试图用人间的快乐来排解人生的苦恼(“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因为对地上快乐的过度追求是过剩的追求,应该避讳,所以阮籍艳羡神仙世界。他的诗里很少出现“酒”字,这与篇篇有酒的陶潜形成鲜明对比。阮籍《咏怀诗》的哲理都是他站在他所膺服的老庄哲学立场上,被他所处的不幸环境所激发出来的。

阮籍咏怀诗包含了许多矛盾,比如,一,他一方面否定地上的生活,艳羡神仙,同时却又对地上儒者、勇士的生活表示敬意;二,他十分羡慕神仙,却又对它的可能性时时就露出怀疑的口吻——也许他所憧憬的并不是真正的神仙生活,只是如同那样的生活;三,他一方面追求神仙生活,一方面又觉得自己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什么都不可能得到的黑暗时代,流露出绝望。

阮籍的散文中果敢地展开了“齐物”的哲学观,并不像在《咏怀诗》中那样留下一下矛盾。一贯主张“齐物”哲学的结果,也产生了“幸福与不幸相互转移”等与《咏怀诗》不一定一致的说法。

散文,至少在阮籍手中,是为说理而作的,必须严格地避免矛盾分裂;相反,诗在阮籍那里是比较轻快的表现形式,一方面用它来阐述自己的哲学,同时那些难以抛弃的怀疑,也用它来作直率的吐露。

《陶渊明》

陶潜往往以其诗的表面而被误认为淡薄的隐士,其实也是一位满怀浓烈热情的人。这是苏东坡和朱熹的看法,鲁迅也持此见解。

《燃烧与持续——六朝诗与唐诗》

唐人喜爱的是瞬间感情的燃烧(太平的时代,人内心跃动),六朝人喜爱的是持续(**的时代,人内心死寂)。(六朝像诗经,平和;唐朝像楚辞,重口)

《宋诗的情况》

唐代的韩愈白居易就已经认识到,激情的表现,到了李白杜甫已臻于极致,无以复加了,于是宋人故意要另辟蹊径。宋代的诗人们大都是国家重臣,过分吐露热情的言辞会使人对其作为政治家的冷静抱有怀疑,这样,宋人就积极地提倡一种新的美——冷静的美。冷静产生的结果之一,是往往导致了从一旁审视自己的态度,即把自己看作是流转的世界中的一物。汉魏六朝诗中的悲哀也大都由此产生。

宋诗中虽没有爆发的激情,却有着平静的人对人的激情。

《关于苏轼》

苏轼比王安石晚十五年出生,晚十五年中进士,又晚十五年去世。

《关于黄庭坚》

唐诗的特色是好贵华美,即精神外向焕发出的绚丽;与此相反,宋诗的特色则是苦涩,即精神向内的沉潜。

第二篇:第五讲 杜甫课堂笔记(生平、古体诗及“诗史”特色部分)

第五讲

杜甫与中唐诗风的开启

本章内容

引言:中唐诗特色、《箧中集》诗人(下章讲)杜甫的生平、思想与人格 杜甫的古体诗 杜诗的“诗史”特色 杜甫的律诗 杜诗的艺术特色 杜甫的地位与影响

杜甫的一生,可用穷愁多艰来概括;其一生命途多舛,创作丰富,后人对其生平的研究也较深细,有 “四个时期”、“八个时期”诸种分法。大体可分为:

杜甫穷愁多艰的一生——四时期

(712—770)字子美,自称杜陵野老。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市长安区)人,生于今河南巩县一个“奉儒守官”的家庭。

十三世祖杜预为西晋名将(与杜牧同)祖父杜审言为武则天时著名诗人,父杜闲曾为兖州司马、奉天令。

1.读书与漫游期——35岁前(约712-746)

此期生活可概括为:读书、漫游、求官、交友。生值玄宗即位之年;长于开元盛世。

读书:青少年时代通览儒家典籍,精熟《文选》,受严格的儒化教育,与李白不同。“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九龄书大字。有作成一囊。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壮游》)

漫游:他19岁游山西,20—24岁游吴越,25岁时游齐赵,33游梁宋,34岁再游齐赵;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壮游》)求官:735年曾至洛阳参加进士考试,未中。

交友:745年,李杜在洛阳相识,同游梁宋,又遇高适,三人纵酒射猎,品文论诗,结下深厚友谊。(受李邕赏识,开始留心排律写作)

《赠李白》

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此诗大约写于天宝四载游齐赵时,是现存绝句中最早的一首。

其父杜闲时为奉先县令,经济较宽裕,有过一段“恣情快意”“势马轻狂”的生活。成家:741年,娶司农少卿杨怡之女。

这一时期诗歌的内容,主要是表现个人生活和描写自然山川,少年气盛,充满活力,最著名的有《望岳》等。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诗最早的一首。全诗无一“望”字,但空间由远而近,时间从朝到暮。表现出青春、蓬勃的朝气及对一切事物的雄心壮志。

2.困守长安十年—35岁-44岁(746-755)天宝六年(747),至长安再应科举,成为李林甫野无遗贤”权术游戏的牺牲品。献《雕赋》、《三大礼赋》,玄宗命待制集贤院,长期闲置,天宝末始擢小官,不拜。历尽辛酸,生活落魄:“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忠君爱阙、仁民爱物情怀更浓烈;与京城诗人群酬唱,形成独特诗风;开始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创作。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从多方面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夕唐代社会的各种矛盾。《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是长安十年生活的总结,也标志着杜甫思想的转变和成熟。

诗句举例:

“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入门闻号啕,幼子饥已卒”

3.陷贼与为官时期—44-48岁(755-759)

755年11月安史乱发,杜甫携家避乱鄜州,欲至灵武投奔肃宗,途中被叛军俘至长安,困居近一年。

757夏潜逃到凤翔肃宗行在,授左拾遗。八月因上疏营救房琯事被贬华州司功参军。759秋弃官,由华州—秦州(甘肃天水)—同谷(陕西)—剑阁—成都。创作的第一个高峰期,亦为现实主义成熟期。代表作:《北征》、“三吏”“三别”、《羌村三首》、《月夜》、《悲陈陶》、《悲青坂》、《春望》等。

4.漂泊西南时期——48—57岁(759-768)

(1)48岁—50岁在严武的帮助下筑成都草堂,生活相对安定闲适,欣赏自然美。代表作:《春夜喜雨》、《漫成》、《江村》、《狂夫》、《水槛遣心》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自然潇散诗风代表)

(2)因叛乱而一度携家流亡于梓州、阆州、绵州一带。

763—765,严武再镇蜀,保举其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杜工部),生活较优裕。(3)旅居夔州时期(766—768):第二个创作高峰 有意总结一生经历与创作,写作一批组诗,并在律诗、排律、绝句等体裁及格律上进行探索、创新 代表作:《秋兴》八首、《咏怀古迹》五首、《诸将》五首、《夔州歌》十绝句等。(近两年,作诗四百三十多首,几占全集百分之三十)(4)流落湖、湘,客死孤舟

768离开夔州,漂泊江陵、公安、岳阳等地,全家舟居。代表作:《登岳阳楼》、《旅夜书怀》等。

死亡之谜:

穷愁潦倒之诗人形象 事实:770,客死于潭州至岳阳途中孤舟。

耒阳聂令使人致牛肉白酒以问《聂耒阳以仆阻水书致酒肉疗饥荒江 》

传说:

因过多食用牛肉、白酒而“饫死”

“饮过多,一夕而卒”(郑处诲《明皇杂录补遗》)——新旧《唐书》 溺死说(韩愈);郭沫若从医学角度论说因食用变质牛肉加白酒

李白一生风流倜傥,狂放不羁,痛饮狂歌,明明是老病而死,人们却宁愿相信他是酒醉捉月失足入江而死,死得浪漫而传奇;

杜甫一生忧国忧民,晚年更是贫病交加、漂泊无依,因此其死亡也被后人附会上了不甚高雅的说法。

二贤之死亡传说也反映出后人心目中李杜的不同形象、看法。

思想个性

奉儒守素,无论穷达都兼善天下

疏狂简傲

《旧唐书·文苑》 “甫性褊躁,无器度,恃恩放恣,尝凭醉登严武床,瞪视武曰:严挺之乃有此儿!‘武虽急暴,不以为忤„„纵酒啸咏,与田畯野老相狎荡,无拘检。严武过之,有时不冠,其傲诞如此。

深情——情圣杜甫

忠君恋阙,仁民爱物,博爱情怀

“因为他的情感的内容,是极丰富的,极真实的,极深刻的。法又极熟练,能鞭辟到最深处„„中国文学界写情圣手,没有人比得上他,所以我叫他做情圣。”(梁启超《情圣杜甫》)

二、古体诗与“诗史”特色的体现

(一)“诗史”特色

1、“史”的认识价值

当时重要历史事件,在他的诗中都有反应。至德元年(756)唐军陈陶斜大败,继而败于青坂,杜甫有《悲陈陶》、《悲青坂》;收复两京,杜甫有《收京》三首;九节度兵围邺城,看来胜利在即,杜甫写了《洗兵马》。“三吏”、“三别”则是在九节度兵败邺城,为补充兵源而沿途征兵时所作。

有些诗,还可补史之失载,如《三绝句》中写道渝州、开州杀刺史的事,未见史书记载。从杜诗中可见安史乱后蜀中的混乱情形。而《忆昔》则描述了开元盛世的繁荣景象。可证史,可补史之不足。

2、以个人生活反映时代、历史,更具体、更广阔、更生动、更真实。如《无家别》:寂寞天宝后„„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永痛长病母,五年委沟溪。„„ 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以个人遭遇表现时代悲剧。(“三吏三别”)《哀江头》: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黄昏胡骑尘满城,欲往城南望城北”;《羌村》三首

自身遭遇、家庭悲喜、内心感慨(内心世界开掘的深度)

与“诗史”相适应的写作方法

1.着力于细部描写,将人引入具体历史的氛围、情景中; 如《北征》:140句,以诗歌体裁写的陈情表——在职的左拾遗向肃宗皇帝汇报探亲路上及到家后的见闻感想

杜诗涉及玄宗、肃宗、代宗三朝政治、经济、军事等重大问题,而处处浸透诗人的真情实感 2.以抒情手法叙事,融入议论及赋、散文技法 如:《羌村三首》

3.对话运用及独白的运用——人物语言的个性化 如《新婚别》写一位新娘子的独白,《无家别》写老兵的独白;《兵车行》写作者与征人的对话

4.采用俗语,增加真实性、亲切感 “唤妇出房亲自馔”(《病后过王倚饮赠歌》)“叫妇开大瓶”(《遭田父泥饮美严中丞》)

(二)杜甫律诗——艺术成就辉煌

1.拓宽了律诗的表现范围及表现手法。

广泛表现应酬、咏怀、羁旅、宴游、山水,等体裁;以律诗写时事,在字数、格律限制中,运用自如,“圣于诗者”,少叙述而多议论、抒情。代表作:《秋笛》、《即事》(“闻道花门破”)、《王命》、《征夫》等。

2.以律诗形式的组诗表现重大历史题材:

《秋兴八首》、《咏怀古迹五首》、《诸将五首》、《秦州杂诗》二十首等

3.格律运用的出神入化:把律诗写的纵横恣肆,极尽变化之能事,合律而看不出声律束缚,对仗工整而看不出对仗痕迹。

据浦起龙《读杜心解》中统计,其律诗总量有916首。其中五律630首、七律151首、五排127首、七排8首。(几为盛唐诗人的总和)

(三)杜甫律诗的艺术总结(参考教材p238—239)

化律诗之整齐板滞为流转浑融

散文化表达方式、动词的妙用,连贯感、整体感极强,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 浑融流转的意境,流水对的运用,如《春夜喜雨》等 格律之出神入化

变格:拗体,如《白帝城最高楼》等 正格:《秋兴八首》、《咏怀古迹五首》等

精于炼字炼句:颜色句、词类活用、叠字、俗字等

(四)杜诗艺术成就

1、沉郁顿挫的主流风格(参考教材p240)

沉鬰,是感情的悲慨壯大深厚;頓挫,是感情表達的波浪起伏、反復低回。其感情基調为悲慨。如:《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洗兵马》、《壮游》、《同谷七歌》、《秋兴八首》等。其诗有一种深沉的忧思,无论是写生民疾苦、怀友思乡……穷愁潦倒,感情都是深沉阔大的。他的诗,蕴含着一种厚积的感情力量,每欲喷薄而出时,他的仁者之心、他的儒家涵养所形成的中和处世的心态,便把这喷薄欲出的悲怆抑制住了,使它变得缓慢、深沉,变得低回起伏。长篇如此,短章也如此。

2、千汇万状的多样风格

萧散自然的风格特色

闲适的情趣,安静明秀境界,细腻的景物描写

“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仰面贪看鸟,回头错应人”;“芹泥随燕嘴,花蕊上蜂须”(《徐步》)

《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绝句漫兴九首》《水槛遣心二首》

3、细致入微的写实本领(启中唐、宋诗特色)

通过富有个性的细节描写和人物对话的客观叙述,展示诗人的感情取向,“峻夺人魄”

如“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邻人满墙头,感叹亦唏嘘”,《北征》等

4、融景入情,使情景交融,兴象浑融(《秋兴》)

5、浓烈抒情、议论意味(宋诗特色)

政治抒情诗议论风生,大胆提出政见、批评时事,如“由来强干地,未有不臣朝”(《有感五首》其四)、“安得务农息战斗,普天无吏横索钱”(《昼梦》)之类。再如《壮游》:“朱门任倾夺,赤族迭罹殃。国马竭粟豆,官鸡输稻粱。”尖锐批评统治者的荒唐奢侈,国家盛衰经验结合自身生平遭际。而《北征》、《秋兴八首》、《登楼》等诗则将抒情、叙事、议论和写景融为一体,创造出更为沉痛蕴藉、风力奇拔的艺术境界。

(五)杜诗的地位及影响(参见教材p241—243)

1、集大成的地位与艺术手法

品格、思想:仁民爱物、忧国忧民 艺术:转益多师、广泛继承 叙事与议论——《诗经·小雅》,悲歌慷慨的格调——《离骚》,缘事而发——乐府传统,浓烈抒怀、细腻感情——建安诗歌;

五古接受王粲、曹植、阮籍、谢灵运、陶渊明等魏晋南北朝诗人的影响,五律——杜审言 创造兴象、意境——盛唐诗人

赋的铺排技巧,乐府的影响,史笔的痕迹……

2、地位:承前启后的里程碑(转折)

缘事而发、写生民疾苦——“元白”新乐府

奇崛、散文化、炼字——韩愈、孟郊、李贺等 七律的组织严密而跳跃性极大的技法——李商隐 五言排律、夹叙夹议——“元白”及其追随者

宋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的特色及“江西诗派” 思想、人格魅力:忠君爱国、仁民爱物千古士人的典范

第三篇:中国文学史_笔记

第一编 先秦文学

第一章 上古歌谣和神话传说

神话的基本特征:

一. 神话都是想象或幻想的;

二. 神话是远古人类对所观察或经历的自然界或社会现象的解释和说明,只是它经过了“幻想”的加工,成为了想象中的“神化”了现实生活

三. 神话反映着远古人类解释自然(或社会)并征服自然(或社会)的愿望;

四. 神话只能产生在史前的远古时代,它是人类还没有能力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作出符合实际的解释时代的产物。

简述我国古代神话神话与传说的区别:

一. 神话的产生要比传说早;

二. 神话是传说的故事原型,传说是神话的社会历史化;

三. 神话具有明显的非理性的神异色彩,而传说则内含着人间的行为原则。

试论我国古代神话对后世文学发展的影响。

一. 神话的艺术规则为后世文学的发展提示了方向。神话所开创的为人生的主题,事实上成为了我国文学发展的主流。神话富于情感、富于形

象、富于想象的特征,也极大地影响着后世文学的发展。

二. 丰富多彩的神话作品,成为后世文学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题材源泉。如:屈原的楚词、庄子散文、李白诗歌等;明清小说如《西游

记》《封神演义》等。

第二章 诗经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类的依据及其各自的含义是什么?

一. 是依据音乐的不同来分类。

二. “风”是指各地不同的音乐。“雅”是雅正之声,指周王朝京畿地区的音乐。雅又分为小雅、大雅,也是缘于音乐的不同。“颂”是宗庙

祭祀用的舞曲。

简述《七月》的内容梗概。

一.《七月》这首诗叙说农夫一年四季无休无止的辛苦劳作。

二.全诗八章,大体依照春耕、蚕桑、收割、打猎、修缮房屋和年关祭祀的次第,按月歌唱,平铺直叙一年四季适应不同节候的各种劳作,也

反映了农夫在衣、食、住等方面的情况,有较大的史料价值。

试述《诗经》最具影响的两类作品——情爱诗和社会政治诗的内容。

社会政治诗的内容:

A.下层人民抨击政治的诗:

一. 表达下层人民对统治者的讽刺和对治国政策的批评,形象生动,情感浓郁。

1、揭露宫闱丑行,如《邶风·新台》

2、对于贵族统治者的荒淫无耻,人民极度愤慨,予以严厉批评,如《墉风·相鼠》

二. 反映当时繁重的徭役给人民带来苦难,抒发愤怨情绪。如《邶风·击鼓》、《王风·君子于役》

三. 对剥削现象表示不满。如《魏风·伐檀》《魏风·硕鼠》

B.官吏对政治表达不满的诗如《邶风·北门》

C.抒发生活郁懑和人生忧伤的诗。如《王风·黍离》

D.称颂执政者的诗

情爱诗的内容:

A. 歌咏美丽的爱情,反映出周人生活的一个侧面。如《郑风·溱洧》写男女自由表达爱情;《邶风·静女》诗风温文典雅。

B. 《诗经》中还有许多抒写婚姻生活的诗。如《周南·桃夭》。

C. 还有一些诗,在歌唱婚恋爱情的同时,也反映着某些相关的社会问题。如《郑风·将仲子》

分析《诗经》史诗重要篇章的艺术特色。(即《大雅》五篇史诗的主要内容)

《大雅》五篇史诗包括:《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

一. 叙述了周人之始祖后稷出世直到武王灭商的一些史迹和传说。

二. 有选择地描绘具体的事件,从而歌颂先祖的功勋,抒发了 周民对先王的崇敬和爱戴之情。

三. 周人史诗还有先祖神话的记述,如《生民》写始祖后稷的出生。

四. 总结历史教训,提出了治国思想,也是周人史诗的主要内容。

论述《诗经》的主要文学成就。

一.抒情与写实的统一

《诗经》305篇,基本是抒情诗和叙事诗,而以抒情诗占多数,真实率直的抒情,和情感化的叙事,是《诗经》在艺术表现上的一个重要特点。

首先,作者所抒发的情感是真实的。如:《伐檀》、《硕鼠》一类地位不平等和不劳而获现象表示不满的诗;又如情爱诗《氓》。

其次,作者抒发情感的方式是坦率的。如《关雎》“求之不得,寤寐思服。优哉游哉,辗转反侧”

再次,叙事诗的诗作中也包含著作者的情感。如《七月》叙述农夫一年四季辛勤繁忙的劳作,内心却涌动着一股浓郁的不平之气。

二.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方式

1.赋是《诗经》中运用最多的表现方式。它可以是直接叙事,也可以是直接的刻画描写,还可以是直言其志或直抒胸臆。

A.直接叙事的如:《七月》

B.直接刻画描写如:《溱洧》以春日为背景,继而特写一对恋人相约游玩的对话,最后又转向青年男女踏春游戏热闹场面的描写。

C.直言其志和直抒胸臆,社会政治诗、情爱诗都是如此。

2.比,一般说就是比喻。

A.修辞意义的手法,诗经中最常见的一种情形,如《卫风·硕人》中连用六个比喻描摹卫庄公夫人庄姜的美丽。

B.另一种情形是整首诗用比,如《魏风·硕鼠》等。

3.兴,就是起兴或发端,一般处在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位置。兴与诗歌情思相关时,一般会起到烘托或与诗歌意义发生某种联系的作用,起

到起韵的作用。

A.兴与诗歌情思相关,如《关雎》的起兴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以此起彼伏的水鸟和和鸣,比喻青年男女的求偶。

B.兴与诗歌情思不相关的,如《唐风·山有枢》

三.形式和语言方面的几个特点

1.重复复沓的结构形式。

A.字词随变而意义相同,如《关雎》。《诗经》中这类同义复沓的重章之歌较多,其回环往复的咏唱,加强了抒情效果。

B.改变字词后使诗章间形成意义上的层递关系,如《黍离》。

2.语言上,《诗经》以四言为基本句式,但又参差变化,比较

灵活,如《伐檀》“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节奏鲜明,音韵谐恰,有

天然的音乐美感。词汇丰富、大量的双声迭韵的连绵词和迭字,增加了诗歌的韵律美。

结合具体作品说明赋、比、兴的含义。

赋、比、兴与风、雅、颂合称为“六诗”或“六义。

1.赋是《诗经》中运用最多的表现方式。它可以是直接叙事,也可以是直接的刻画描写,还可以是直言其志或直抒胸臆。

A.直接叙事的如:《七月》

B.直接刻画描写如:《溱洧》以春日为背景,继而特写一对恋人相约游玩的对话,最后又转向青年男女踏春游戏热闹场面的描写。

C.直言其志和直抒胸臆,社会政治诗、情爱诗都是如此。

2.比,一般说就是比喻。

A.修辞意义的手法,诗经中最常见的一种情形,如《卫风·硕人》中连用六个比喻描摹卫庄公夫人庄姜的美丽。

B.另一种情形是整首诗用比,如《魏风·硕鼠》等。

3.兴,就是起兴或发端,一般处在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位置。兴与诗歌情思相关时,一般会起到烘托或与诗歌意义发生某种联系的作用,起

到起韵的作用。

A.兴与诗歌情思相关,如《关雎》的起兴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以此起彼伏的水鸟和和鸣,比喻青年男女的求偶。

B.兴与诗歌情思不相关的,如《唐风·山有枢》

第三章 先秦散文

简述《老子》的文学价值。

一. 形象化的说理。即通过可感知的有形事物,比喻说明抽象的道理。

二. 语句上的韵散结合。《老子》的语句简短而比较整齐,有的整章用韵,有的韵散相间。

简述《论语》的文学特色。

一.《论语》多为简短语录,词约义丰。

二.有的章节能够通过言谈举止表现人物的形象和性格。

简述《墨子》的文章特点。

一. 有小到大,连类比喻,逐层推理。

二. 质朴无华,遣词造句口语化。

简述《荀子》说理文特色。

一. 论题集中,逻辑严密,说理透辟,淋漓尽致。

二. 长于比喻而少用寓言的特色。《荀子》中寓言极少,而他为了说理所使用的比喻,却丰富多彩,层出不穷。

简述《韩非子》说理文的特点极其寓言的特点。

一. 明切犀利,冷峻峭拔,而极善分析,条理严密,议论透彻。揭破世间实情毫不掩饰,能道他人所不敢道,词锋锐利。明切和犀利,造成了

作者散文冷峻峭拔的风格。

二. 韩非子最具文学色彩的是他的寓言。《韩非子》中共有寓言300多则。如“买椟还珠”、“狗恶酒酸”等。

试述《左传》的文学特色。

一. 文学性的剪裁和历史事件的故事情节化。如,《郑伯克段于鄢》,记叙春秋初期郑国王室内部兄弟、母子之间一场争夺王位的残酷斗争。

这一场历时长久的劝争,《左传》作者仅用了500余字,就把时间的起因、发展、结尾叙述的得明白生动。

二. 刻画人物性格神形毕现,有立体感。如,《晋公子重耳之亡》叙述重耳历经19年的流亡生涯,从一个贪图安逸的贵公子,最终成长为一位

心胸宽阔、胆识具备的政治家。

三. 生动的场面描写和传神的细节描写。《左传》擅长写战争著称,它记叙了春秋时期许多场大大小小的战役,往往注重对双方战前谋划的叙

述。

四. 善于叙写外交辞令,理富文美。

试述《战国策》的文学特色。

一. 铺张辩丽,夸饰恣肆的风格。如苏秦说秦惠王连横以争天下的说辞,排比夸饰,气势丰沛。

二. 把握对方心理,循循善诱,以情理服人。如《触龙说赵太后》

三. 摹绘人物,形貌毕肖。如,《苏秦始将连横》写苏秦说秦王失败而归的形象,回家后“妻不下纴,嫂不为炊”。当苏秦游说成功后“父母

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效迎三十里”。

四. 引譬设喻,善用寓言。比喻如,“狡兔三窟”、“抱薪救火”,寓言:“狐假虎威”、“画蛇添足”、“惊弓之鸟”等。

试论《孟子》文章的主要特点。

一. 雄辩色彩

A. 把握对方心理,循循诱导,引导对方不知不觉地投入到自己设置的机关中,使对方心悦诚服。

B. 气势丰沛,是非鲜明,一旦对方被纳入,便铺张扬厉,纵横恣肆,步步逼近,不给对方辩驳的机会。(例《许行》)

二. 善于以典型事例、比喻和寓言说理。

典型事例如,《齐恒晋文之事章》齐宣王以羊易牛的事实。

比喻如,为了说明“不能”与“不为”,以“挟太山以超北海”、“为长这折枝”。

寓言故事,著名的如《梁惠王》“五十步笑百步”、《公孙丑上》“揠苗助长”等。

试论《庄子》寓言特色。(即《庄子》的文学特色)

一. 奇幻诡的想象,如《逍遥游》

二. 人物形象的出神刻画,如《逍遥游》

三. 细腻逼真的描写。

四. 偕趣和讥刺横生。如《秋水》 第四章 屈原和楚词

简述《九歌》艺术表现的特点。

一. 屈原在《九歌》中既写出了神的灵异,更写出了神的“人性”,神性和人性统一在一起。如《湘君》、《湘夫人》,表现湘水之神相互爱

慕追求却终于不遇的波折变化的心境。抒写神与神之间、神与人之间的恋爱故事,使祭神歌曲带有侬侬的人间情味。

二. 叙写神灵的活动和神灵的情感,描绘神灵的环境和气氛,是一种清新幽眇的境界。

简述《招魂》的艺术特色。

一. 结构精密完美。依据方位和事物层层铺叙渲染的表现方式。

二. 长于铺排描摹,例如它写四方的恐怖,罗列众多可怕的事物,还描绘出它们可怕的形象。

试叙楚辞产生的相关要素。

一. 与楚声、楚歌有直接联系。楚辞即使不能歌唱,也要用“楚声”来诵读。楚辞的许多诗篇都有“乱”辞,它们都是乐曲的组成部分,更表

明楚词与楚乐有亲密关系。

二. 楚辞的产生与楚国民间“巫歌”关系密切。宗教的歌舞,对楚辞有几个方面的直接影响:

1.《九歌》就是在民间祭神乐歌的基础上加工而成的。

2.祭神仪式中,巫师装扮成不同的神祗,载歌载舞,就像戏剧一样。这样神秘浪漫而具有故事性的歌舞,对楚辞的构思和表现都有影响。如《

离骚》写恶咸降神。

3.民间祭神巫歌,富有神奇的想象或幻想,孕育着丰富的神话故事,这些都成为楚辞的养料和特征。如《九歌》中的神鬼,《离骚》中的天界

三. 楚辞中充满着楚地风物的描写,使用着地道的楚地方言等。

四. 楚辞是在南北文化交流的新的时代环境下,诞生于楚国的地域特色鲜明的新诗体。

以上种种,说明楚辞确乎是楚文化的产物,带有浓厚的地域色彩。

试论楚辞的文体特点。

一. 从诗风言,铺排夸饰,想象丰富,是楚辞的共同特征。如《离骚》充满奇幻不拘的想象,抒发真情层进反复。

二. 从体式言,楚辞较之《诗经》,篇幅极大增长,句式也有四言为主变为长短不拘,参差错落。

三. 就语言说,楚辞多用楚语楚声,楚地的方言词语大量涌现,另外,“兮”字、“些”字作为虚词叹语成为楚辞的一个鲜明标志。

试论《离骚》的思想内容。

一.“美政”理想和深沉的爱国情感。屈原向往“前圣”治国君明臣贤、君臣和谐的境界,提出“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的具体治国

方略。

二.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坚韧品和疾恶如仇的批判精神。贵族大臣群起而攻,迫害屈原,但屈原仁不放弃他的政治理想而苦苦追求,《离骚》

写他上天入地,寻求出路,就是他追求理想实现的形象描绘。批判精神在于他坚定不移地追求光明理想的同时,也直接揭批黑暗、指斥奸佞。

试论《离骚》的主要艺术特色。

一.浓烈的激情和奇幻的想象。《离骚》前半回顾往事,追忆身世、理想和遭遇,基本是写实,但那些比兴手法铺叙夸饰自己的美好质量的诗

句,已具有奇异想象的特色;后半写对未来道路的探索,则更是火一样的浓烈激情、忠贞深沉的爱国情感,通过奔腾飘逸、上天入地的想象淋

漓尽致地喷发出来。

二.洁纯美、独立不屈的抒情主人公形象。高贵的出身,崇高的理想,峻洁纯美、独立不屈的人格,及其异常浓烈的情感,构成了抒情主人公

超凡脱俗的完美想象,具有象征意味,表现了这篇抒情长诗的精神实质。

三. 比兴手法的拓展。它把《诗经》片段的比兴发展成为长篇诗歌中比兴的连续使用,还把《诗经》那种喻象、喻体各自独立的单纯比喻合二

为一。在《诗经》基础上拓展的寄情于物、托物抒情的表现手法,形成了我国文学中著名的香草美人的托喻手法的传统,影响深远。

四. 结构特点。全诗都围绕着,诗人忠贞不渝的故国情感和追求

崇高理想九死不悔的精神来谋篇布局的。前半部分回顾历史,实写,后半部分

对理想之实现的探索,虚写。

五. 形式和语言特色。既采用了民歌形式,也汲取了散文的笔法,成为一种句式长短不拘、韵句散语相间的新的文学表现形式。《离骚》后半

表现诗人的思想活动,往往设为主客问答,铺排描写。语言丰富多彩、双声迭韵比比皆是。

试论《九辩》的艺术特色极其与《离骚》思想、艺术上的异同。

一.《九辩》的思想境界不及《离骚》尽管它也有自标高洁的咏叹和批判、揭露政局的黑暗,但是缺少屈原那种激切的情思和追求理想九死不

悔的精神。面对不平际遇,他采取退守保身的态度,甚至感恩阿谀之嫌。

二.表现看,《九辩》不失为楚辞中一篇精品。

A. 长于铺排描摹,并在描绘中创造较为圆融的意境。如开头那段广为传涌的文字,渲染秋气之肃杀肃瑟,草木衰落、山空水瘦,天高气清的 空阔凄疏之景等。诗人的际遇悲伤之感,被肃杀凄凉的秋景烘托得更加深切浓重。

B. 细致入微的刻画描写。写落木之枝萎叶衰,从叶片到枝干,由形态到色彩,都刻画得细微真切。

C. 《九辩》的造语用词也很可称道。韵散相间,长短不拘,参差错落,抑扬变化。

第二编 秦汉文学 第一章 秦汉散文

概述《谏逐客书》的主要特点。

一.《谏逐客书》以逐客不利于秦的统一为中心,首先铺叙历史上客卿辅助秦国并使之国富兵强的事实,以说明客卿不曾有负于秦;其次叙说

秦始皇看重外国的好玩之物,而轻视客卿的事实,论定其重物轻人的错误;最后分析纳客和逐客的利害关系指出逐客非但不利于秦的统一大业

,还会使秦国趋于危亡。结构严密。

二.文章罗列众多事实,极力铺陈,颇具纵横家法。

简述贾谊散文的代表作及其特点。

一. 拒实设论,理直气壮,深情恳切,是贾谊散文的重要特点之一。如《治安策》开头即说:“臣窃惟事势,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太息者三。”

二. 文章铺饰排比,渲染淋漓,深得先秦纵横家说辞的风神。如《论积贮疏》是贾谊散文中的名篇。

简述晁错散文的代表作及其特点。

一. 切实中肯,论精识深,擅长分析,言之凿凿。如《论贵粟疏》以有力的论据,说明轻赋役以劝农功,贵粟而贱金玉对于国家发展的意义。

二. 晁错散文的另一个特点,是具有战国策士的纵横家风气,辞藻谐偶,句式铺排。如《上书言兵事》论“得地形”。

第二章 司马迁与汉代史传散文

论述《史记》描写人物的艺术特点。

一. 精巧的剪裁和安排。

1.司马迁写人的剪裁和安排的手法。《史记》写人是在本人的传记中表现这个人物主要的经历和性格特征,以突出其主要特点,而其它的一些

事件和性格特点则置入别人的传记中去描述。这个方法被称为“互见法”。如《高祖本纪》主要写刘邦起义、写他的知人善任,正面表现一代

开国帝王的神采。而他性格中狡诈、残忍、无赖的一面,则在其它人物的传记中表现。“互见法”的使用,即使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鲜明突出

,又揭示了人物多个侧面的性格特点,使之有血有肉,形象完整。

2.在同一篇传记中突出人物的主要性格,同时写出其性格的复杂性。如《李将军列传》中选取四个战役构成全文的骨架,从不同侧面描述李广

的性格和遭际,四个战役写出了李广的主要性格特征。

二.人物之间的对比衬托。如《项羽本纪》和《高祖本纪》中,年轻气盛、好勇斗狠的项羽,与世故老成的刘邦形成鲜明的对比,对待同样的

事情,他们的言谈举止都不相同:两个人都见过秦始皇,项羽说:“彼可取而代之也!”,刘邦说:“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项羽的率直

卤莽,刘邦的持重刻深,宛然可见。

三.在特定的环境和场面中凸现人物特点。如《项羽本纪》的“鸿门宴”中项羽的优柔寡断,范增的阴鸷远见,刘邦的智诈狡猾,都在紧张激

烈的矛盾冲突中得到鲜明的表现。

四.出色的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如《李将军列传》中杀霸陵尉 的细节,令人看到李广于机智勇猛之外,还有负能使气的一面。《史记》中也

有以简单的心理描写来揭示人物性格特征之处它通过人物独白、语言或是由作者直接揭露出人物的内心世界。

五.以个性化的语言表现人物性格。如“彼可取而代也”率直大胆,可以想见项羽的强悍卤直;“大丈夫当如此也”,委婉曲折,写出了刘邦

的贪婪狡猾。

第三章 汉代辞赋

名词解释:骚体赋

以抒情为主,体制基本与先秦的楚辞相同,如贾谊《吊屈原赋》、《鵩鸟》、严戒《哀时命》、淮南小山《招隐士》等。

简述贾谊骚体赋的创作特点。

贾谊骚体赋作,今存有《吊屈原赋》、《鵩鸟赋》、《旱云赋》、《惜赋》残局,前散篇是代表作。

一.抒情述志、情感浓郁,是贾谊骚体赋的重要特色,如《吊屈原赋》借凭吊屈原而发述自己征途受挫、怀才不遇的幽愤,情感极为浓郁。

二.从艺术表现看,贾谊《吊屈原赋》《鵩鸟》二作都直述胸臆,议论多于形象。《旱云赋》描摹云气和大旱的情状,也很有表现力。

简述枚乘开创大赋体式的《七发》及其特点。

一.铺叙描摹,夸饰渲染的文风。如“曲江观涛”描写江涛的汹涌澎湃。

二.缺乏作者的自我真情实感。整篇作品不见抒情的语句,没有作者喜怒哀乐的表现。

三.遣词造句趋向整齐、骈偶、繁难、华丽。

四.以主客问答的形式结构全篇。

这些特点,标志着大赋这种全新的文体正式登上了汉代文坛。

简述《天子游猎赋》所代表的汉大赋的主要特点。

《天子游猎赋》采用问难的体式,整齐排偶的句式,已于楚辞不甚相同,而更大的不同表现在:

一.它丧失了真情实感。这是它与楚辞本质的不同。

二.空间的极度排比。《天子游猎赋》没有时间的纵向穿插,唯任空间的繁细铺排。

三.以直接而单纯的铺叙摹绘为主要表现手法。繁细的铺叙、夸张的摹绘,是《天子游猎赋》最主要的表现手法。以宫殿苑猎、山水品物为主

要描摹对象。

四.遣词用语更加繁难辟涩。

《天子游猎赋》上述特点,表明它的根本特色不在抒情写志,而在于文才和游戏文字。

论述杨雄大赋的创作特点

一.拓展了大赋的题材领域。

1.写祭祀,如《甘泉》、《河东》;

2.把笔触从京师移到外郡,从田猎发展到描摹都市、郡邑的繁华,如《蜀都赋》。

二.进一步加强了大赋“劝百讽一”的“劝”的色彩。杨雄的大赋几乎无讽谏。如《蜀都赋》同篇铺夸蜀郡山水之雄伟,物产之丰饶。

三.杨雄的大赋在写作上还有一些新的变化,首先是篇幅相对缩短,描摹对象集中。如《蜀都赋》专写蜀都山水雄伟,物产丰饶,《甘泉》、《河东》专写天子祭祀。其次是“以美为讽刺”的思想表达方式。如《长杨赋》把游猎说成是练兵。

论述王褒《洞箫赋》在咏物赋发展中的地位。

《洞箫赋》以箫自况、抒发情思。《洞箫赋》在写作上有值得重视的贡献:

一.较之以前的咏物小赋,它在艺术表现上有了质的飞跃。作者以箫自况,把自己的遭遇和情感完全融入箫的描述中。

二.全文只描写乐器和音乐,从乐器的制作,到乐声的摹画,到乐用的阐述,完整而集中。作者开创了全文写音乐的先河。

三.《洞箫赋》咏物自况,融入作者浓烈的情感,其精神实质和创作倾向,与大赋有本质区别。

论述班固《两都赋》

《两都赋》以“西都宾”和“东都主人”相互夸耀辩难结构全篇,描摹西都的形胜巨丽,铺叙东都的礼乐制度之美,表达了作者尊崇礼仪制度

而排斥形胜奢华的思想。《两都赋》在汉赋的发展过程中,有些新的内涵。

一.在赋的题材和内容上,不再以田猎、山川、为主,着重写京都,尤其是铺叙京都观念。

二.在谋篇布局上它摆脱了西汉大赋通篇铺叙摹画而“曲终奏雅”的模式,极大加强了讽喻劝导的篇幅。其《东都赋》部分,全篇都是劝讽。

《两都赋》避免了西汉大赋“劝一讽百”的弊端,明确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

三.《两都赋》主客辩难、抑客扬主的基本结构,描摹夸饰的基本笔法,以及鸿篇巨制的规模都还有模仿司法相如的显著痕迹。

论述张衡在赋史上的作用和地位。

东汉赋体文学的创作,呈现为由大赋向抒情小赋的发展变化。张衡在这一发展过程中是承前启后的作家。

一. 张衡的《二京赋》在谋篇立意上虽然基本是模仿班固《两都赋》,但有所发展,除描绘田猎、宫室等,它还把商贾游侠、辩士以及街市、百戏等市井万象写入赋中,展示了一幅都市生活全图。《二京赋》的规模、容量和篇幅也超过了班固。可以说是汉代大赋的绝响。

二.其《归田赋》是东汉抒情小赋的开山之作。赋作抒发入世的感慨和厌倦,描写回归山水田园后悠然逍遥的生活,表达作者出世的愿望。

三.《归田赋》全篇只有四十句,形制短小;语句清丽流畅,绝无夸饰堆砌;抒写自己的怀抱和情志,个性鲜明。这些特点,都标志着汉赋创

作倾向的重大转变。

第四章 汉代诗歌

试叙汉乐府民歌的思想内容。

一.倾诉生活艰难困顿和漂泊流荡的诗,如《东门行》写一个贫民,因生活无着打算挺而险。《妇病行》写丈夫丧妻,单独与两三个孩子艰难

度日,他连给孩子买食物的钱,都要向亲友求乞。

二.反映人民厌倦战争的诗。如《十五从军征》从一个老士卒的视角,揭露战争的惨无人道。这个老兵,一生征战,年老终于可以回家了,但

是已经家破人亡!这首诗,极生动鲜明地揭露了战争的残酷无情。

三.讥刺达官显贵。如《鸡鸣》描写贵族富人的显贵和奢侈,颇具漫画意味。

四.抒写爱情、婚姻。如《江南》是一首极为优美的小诗,以莲叶之“莲”谐音爱怜之“怜”,在纯洁、秀美的景色中,歌唱着同样纯洁美丽

的爱情。《上邪》是爱的誓言。

总之,汉代乐府民歌“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抒写人民切身的情事,情深意真。

试叙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色。

一.叙事成分相对增多。

1.在叙述和抒情中插入情节,如《东门行》写贫民男子与妻子的争论过程,《妇病行》写鳏夫向亲友求乞。再如《陌上桑》写秦罗敷与太守的 一段对话,就是理想化的情节。

2.汉乐府民歌写人物作为成功的,当属《陌上桑》。它写秦罗敷的美貌,先是描写其梳妆打扮、接着写路人见到罗敷的反应从侧面烘托,写罗

敷之美,始终没有直接、正面的描写,而罗敷之美呼之欲出。

二.汉乐府民歌抒情真挚浓郁,有直述胸臆的作品,如《东门行》;同时也善于以比兴、描写的手法抒情。如《上邪》罗列五种不可能发生的 自然现象。

三.形式和语言方面的特点。汉乐府以杂言和五言为主,是从杂言渐趋五言,对五言诗的最后定型,产生了重要作用。

汉乐府民歌的语言质朴浅白,往往使用口语,虽浅平直白,但富于表现力。

试叙《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成就。

一.言有尽而意无穷,是《古诗十九首》最鲜明的特点。如《行行重行行》,从字面看去,这诗没有难懂的字句。意思似乎就是思妇想念远方 的游子;但是它的含义和情感却异常丰厚。首先。如果把“游子”理解为游子自称,则此诗可以看成是游子之辞。而游子想念妻子与妻子想念

游子,感情内涵是不尽相同,体会也不同。其次,这诗所抒发的离别之情,是任何人都有过的情感体验。再次,诗句看似明白实际,但它的每 一句,都可以给读者留下自由联想的广阔空间。

言有尽而意无穷形成的原因:

1.抒写的情感具有普遍性,容易引起读者的联想和共鸣;

2.表达情感的方式含蓄摸棱两可。

3.使用比兴手法。

从而造成它“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特色。

二.质朴自然,没有雕饰的痕迹。从情感说,《古诗十九首》感情诚挚,没有矫揉造作;从艺术表现说,它的写境用语好象都是信手拈来。如

《涉江采芙蓉》,写游子思乡思亲的感情,感情极其纯真,没有杂质。

三.描写的景物、情境非常切合,能够形成情景交融的境界。如《去者日已疏》,写时光蹉跎的悲慨和孤凄的四乡情感。

1.以白描手法,写出门所见的景象:荒凉的坟墓,悲鸣的白杨。

2.比兴手法的运用,如《迢迢牵牛星》,整首诗都是写牛郎织女的传说,却把现实生活中游子思妇的离别情感也融会进去。

3.以象征手法创造圆融艺术境界,如《西北有高楼》,这首诗写楼的高美,曲的悲凉,人的孤独,其实正是作者自身及其生存状态的象征。

四.语言浅近自然,却又极为精练准确,如《行行重行行》“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写相思令人憔悴。较多使用迭字,如《青青河畔草》

《迢迢牵牛星》

试叙《古诗十九首》的时代背景及主要内容。

东汉末年,社会动荡,政治混乱。下层文士漂泊蹉跎,游宦无门。这十九首诗歌,基本是游子思妇之辞。离情别绪、人生的失意和无常之感,是《古诗十九首》的基本情感内容。

一.离情别绪,表现为思乡和怀人。

1.游子的思乡情怀,如《涉江采芙蓉》:“还顾望旧乡,长路慢浩浩”。

2.思乡的根底,是思念家乡的亲人。如《涉江采芙蓉》写游子想念家乡的妻子,要采摘花草寄送相思。

二.思妇的闺思和愁怨,展示她们婉曲复杂的心态。这些作品可能是游子琢磨思妇的心态创作的。《迢迢牵牛星》写白昼到夜晚,思妇无心织

布,遥望星河想着牛郎织女,只是悲叹、流泪。可以想见她思念游子的深切。

三.游士对生存状态的感受。

1.有宫掖迟滞的失意,如《回车驾言迈》

2.有世态炎凉的感受,如《明月皎夜光》

3.人生的飘忽如寄。

四.还表现了汉末下层士人对人生的某些观念。游宦的挫折,人生的失意,使他们面对现实,审时度势,重新思考人生的价值:他们想要摆脱

虚名的困缚。

五.《古诗十九首》的作者们并不是玩物丧志。他们背井离乡,本是要求功名,但是经历了挫折和失落后,他们有了新的认识。在种种人生的 价值取向中,他们更看中生存的价值。

总之,《古诗十九首》所抒发的,是人生最基本最普遍的几种情感和思绪,是“人同有之情“

第四篇:中国文化史笔记(本站推荐)

中国文化史笔记

1、五礼

① 吉礼:对上帝、日月星辰、司中司命、风师鱼师、社稷、五祀、五岳、山林川泽以及四望百物等的祭祀典礼。

② 凶礼:一般理解是指丧葬,还应该包括对天灾人祸的哀吊。

③ 军礼:主要指战事,实际还包括若干需要动员大量人力的活动。

④ 宾礼:指诸侯对王朝的朝见、个诸侯之间的聘问和会盟等。

⑤ 嘉礼:有婚礼、冠礼、飨燕、立储、诸侯间的庆贺、朋友间的宾射。

2、三礼

《周礼》、《仪礼》、《礼记》)(小戴礼)

3、什么是和亲

一种政治权利直接干预下,为了实现某种政治目的而与其他民族或其他国家结亲的特殊婚姻。

4、婚姻六礼

纳礼:男家聘媒人到女方家说亲,礼物是大雁。

① 问名:男家聘媒人询问对方的姓名、生辰八字排名,女方具告,以便男方拿着这些资源占卜问媒。② 纳吉:订媒阶段的主要仪式,男方将两人的生辰八字通过巫师占卜,看婚姻是否吉利。③ 纳征:大聘、过大礼,男方正式给女方下聘礼。

④ 请期:男方择好合婚的具体日期、并准备礼物请人通报女方。

⑤ 迎亲:成婚日由新郎亲自到女家迎接新娘,也有由男家派遣迎亲队伍迎娶,新郎在家等候。

5、什么是宗法制

即血缘宗法制度,是中国古代解决职权和财产分配的、维护世袭统治秩序的一种制度。在宗法制度,家族—宗族是血缘关系为纽带,以统治和服从为内核的政治、经济和道德的共同体。

6、周公的宗法制的内容

① 嫡长子继承制

② 封邦建国制

③ 宗庙祭礼制度

7、自命号的方式(书P14)

8、三省六部制

三省六部制是西汉以后长期发展形成,至隋朝正式确立,唐朝进一步完善的一种政治制度。隋唐至宋的中央最高政府机构。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指尚书省下属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三省

从唐朝开始正式设立的中央政权体系,分别为: 尚书省——最高行政机构,负责执行国家的重要政令;

门下省——审议机构,负责审核政令;

中书省——决策机构,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的诏令。

中书省主要负责与皇帝讨论法案的起草,草拟皇帝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查诏令内容,并根据情况退回给中书省。这两个部门是决策机构,通过审查的法令交由尚书省执行。

六部

尚书省下设有六部,分别为:

吏部:负责考核、任免四品以下官员

户部:负责财政、国库

礼部:负责贡举、祭祀、典礼

兵部:负责军事

刑部:负责司法、审计事务。具体审判另有大理寺负责。重大案件组织刑部、御史台、大理寺会审。谓三司审。

工部:负责工程建设。

9、古代官制的特点

(一)文官制度为主

① 古代依靠文官执行政务,在中国的政治舞台上儒者出身的文官始终是官僚队伍的主体。

② 文官制度对知识分子的导向功能十分明显,传统意义上的知识分子,把参政济世视为人生正途,知识与权力联姻,方能体现人生价值。

③ 知识分子式中国政治史上最活跃的一群人,也是一种对现实政治发出批判性声音的制衡力量。

(二)中央集权的强化

① 中央集权以对帝王的绝对崇拜和无条件服从为依归,它是中国古代官制的基础和内核,也是古代官制嬗递演变的直接原因。

② 从设官分职的角度看,君主专制制度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两个阶段。元代以前是宰相制的君主专制,宰相辅君佐证,听命于君而支配百官。明清两代,为加强中央集权和皇帝专制,取消了宰相制,皇帝直接行使中央政府的各个权力。

③ 中央集权下的官僚体制的又一特征是君尊臣卑,君臣关系实质上是主奴关系。

10、唐代科举考试的程序(简答)

唐代考试分为两级。第一级是地方考试,主要由各州县组织,合格后可参加省试,此级考试第一名称为“解元”。第二级考试是由尚书省组织的省试,各地的举子先到尚书省交达文解和家状,即介绍信和履历表,同时要求举子考试前必须要有保人作保。

11、策问:是殿试的主要内容,一般是以“皇帝的口吻”发问的,其内容主要是治国安邦,国计民生的大事。

12、糊名:科举考试中防止舞弊的措施之一,凡试卷均糊其姓名,使试官难于徇私舞弊。

13、如何客观评价科举制度

(一)积极意义

① 开放考试,吸收了不少寒士进入政权,有利于扩大和巩固封建统治的政治基础,改变了封建前期世族门阀把持朝政的局面

② 广大庶族、地主通过科举入仕做官,给封建政权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③ 选拔官史从此有了文化知识水平的客观依据,有利于形成高素质的文化队伍。

(二)消极意义

① 明清实行八股取士,从内容到形式严重束缚应考者,使许多知识分子不讲实际学问或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对学术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② 明清八股取士为封建统治者培养的忠实奴仆,严重阻碍了人才的成长。

14、《诗经》——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

《诗经》,又称《诗三百》,本名《诗》,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古代诗歌总集,所辑多是周初至春秋中叶的作品,共305篇。至汉代,被列为儒家经典之一,史称《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表现手法为赋、比、兴。

15、唐代诗歌——山水田园诗派

① 陶渊明,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诗歌有《归园田居》、《饮酒》。

陶诗内容:描写优美的农村风光;歌咏饮酒抚琴,读书赋诗,闲话桑麻的情趣;抒发对宁静闲适的隐居生活的挚爱;表现对官场的厌恶和安贫乐道的品格。

陶诗风格:清新、质朴、自然

② 孟浩然,是唐代重要的山水田园诗人,在当时与王维并称“王孟”

孟浩然禀性孤高,终身不仕,其山水田园诗更贴近生活,诗中的情景,常常就是他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诗的语言也自然纯朴,不假雕塑。

16、李白诗歌的思想和艺术

(一)主要思想

① 关心国事,希望为国立功,不满黑暗现实。

② 对人民生活的关心和同情。

③ 李白“一生好入名山游”,写下不少描写自然风景的诗篇。他喜爱、歌颂高山大川。

(二)艺术特点

李白诗歌艺术的主要特征,是善于运用夸张的手法、生动的比喻、丰富的想象、自由解放的体裁和朴质优美的语言来表现他热烈奔放的思想感情。

17、杜甫生平简介

身世: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曾任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杜拾遗。

代表作:前期有《望岳》,后期后“三史”“三别”等。其诗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的现实生活和社会矛盾,被称为“诗史”。他诸体兼备,无体不工,沉郁顿挫,律切精深,被后世尊为“诗圣”,有《杜工部集》,与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18、宋词

婉约词,词的一种流派,这类词修辞婉转、表现细腻。在取材上多写儿女之情、离别之情;在表现手法上,多用含蓄蕴藉的方法表现情绪。代表词人有李清照、柳永等。

豪放词派,中国宋词风格流派之一。豪放派特点大体是创作视野较为广阔,气象恢弘雄放,用事较多,不拘守音律,然而有时失之平直,甚至涉于狂怪叫嚣。南渡之后,由于时代巨变,悲壮慷慨的高亢之调应运发展。

19、唐宋时期的古文运动 唐宋时期的古文运动,是提倡古文、反对骈文的一次文风、文体、文学语言的革新运动。其内容主要是复兴儒学,其形式就是反对骈文,提倡古文。“古文”这一概念由韩愈最先提出。除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外,宋代的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等人也是其中的代表性人物。20、唐传奇

唐代的文言短篇小说,内容多传述奇闻异事,后人称为唐代传奇,或称唐传奇。

特点:

① 鬼神灵异、奇闻轶事走向现实生活

② 严谨完整、富于变化的艺术构思

③ 人物形象塑造丰富多样,栩栩如生

④ 语言简练,优美动人

标志:我国的文言小说发展到成熟阶段

代表作:书P12221、章回小说

是在宋元长篇讲史平话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分章回叙事的白话小说,是我国古典小说的主要形式,特点是分回表目,段落整齐,首尾完整。从章回小说中经常出现的“话说”、“看官”、“且听下回分解”等字样,可以看出它和话本之间的继承关系。代表作:《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红楼梦》

22、戏剧

剧本结构:“四折一楔子”

折:是故事情节单元,接近现在戏剧中的一幕,折同时又是戏曲音乐组织单元,每折由属于同一宫调的若干支曲组成,不同的宫调有其相异的情感色彩。

楔子:是四折之外的一个短小段落,一般放在第一折的前面,起序幕作用。也有放在折与折之间的,等于过场戏。楔子只能用一二支小令,不能用套曲。

剧本的构成:由唱、科、白三部分构成。

唱词是按一定的宫调(乐调)、曲辞(曲谱)写成的韵文。

科是戏剧动作的总称。包括舞台的程式、武打和舞蹈。

白是“宾白”,是剧中人的说白部分。宾白是元杂剧中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宾白又分以下四种:

对白:人物对话;

独白:人物自叙;

旁白:背过别的人物自叙心理话;

带白:唱词中的插话。

代表人物:关汉卿

23、老子的哲学思想

① 形而上的世界观:道

② 朴素的辩证法:对立统一

③ 方法论:无为不争

24、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异同点

相同点:都是儒学的表现形式,都继承了孔孟“仁”“礼”的思想,都认为世界本源是“理”。都有助于维护专制统治,都压制、扼杀人们的自然求欲,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都起了积极影响。

不同点:对世界本源的具体认识不同:程朱理学认为世界的本源是外在的“理”,陆王心学认为世界本源是内在的“心”,认为本心是“理”。把握的途径不同:程朱理学主张用“格物致知”;陆王心学提出,求“理”就回复良知。

25、道教对我国文化的影响

① 在政治领域里,道教往往成为下层民众的组织形式,历代农民起义有的就与道教有关。道教领袖辅佐王政,在道教显贵时,常能对国家大事施加巨大的影响。

② 在思想领域里,道教吸收了先秦诸子许多的思想内容,使得这些宝贵的思想财富在遭到儒家排斥后仍然得以流传下来,这是道教在思想文化传承方面的一大功劳。

③ 在文学领域里,道教的神仙实有、修仙可成的信仰历来是中国文学中的一大题材。神仙故事、修仙传说又为文学创作提供了素材和典故。

④ 在美术上,较多的也是神仙绘画,古代画的仙人都长有翅膀,表示神仙能飞,有羽化升天之意。⑤ 在民俗领域里,中国民间信仰多受道教影响,过去广大汉族农村神庙林立,祭祀复杂。玉皇、财神、灶神、海神、门神、关帝、土地神、福禄寿三仙等,其中很大一部分来自道教,道教的许多活动在不知不觉间转化为民间习俗,代代相传,且道教的修炼方法深入民间。

⑥ 在科技领域里,道教的炼丹术、修炼养生术,对我国古代的化学、药物学、人体科学等做出了贡献。

26、佛教对我国文化的影响

① 对语言的影响:“罗汉果”、“菠萝蜜”、“涅槃”、“塔”、“轮回”、“业报”、“因果”、“姻缘”、“无常”、“意识”、“刹那”、“色相”、“布施”、“法宝”、“慈悲”......② 对政治、经济的影响:崇佛、灭佛,喇嘛教。

③ 对体育健身等的影响:瑜伽术、武术。

④ 对文化习俗的影响:佛诞(农历四月初八)、吃斋、弥勒崇拜、观音信仰、“少林寺”、轮回观念、地狱观念等。

27、书法

秦始皇用小篆统一了文字

“蚕头燕尾”:隶书,隶书的诞生标志着象形体古文字的终结和笔画新文字的开始。

28、山水画的艺术特点

内容上:以自然风景为主要的内容。

技法上:讲究布局构图,画面普遍具有气势雄壮的意境。

创作风格:追求的是画面传达出主观情致与神韵,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

29、人物画的艺术特点是传神写照

30、绘画与雕塑的异同点

雕塑不同于绘画,但是他们的异同点是造型艺术,绘画是用线条色彩、明暗表现物体的,雕塑是用石头、金属、木头表现雕塑物体的;绘画是表现平面上的,而雕塑作品是摆放在实的空中。

31、音乐

秦朝设立过音乐机构“乐府”。汉承秦制,朝廷也有乐府。

唐朝的音乐机构,有太乐署、鼓吹署和教坊,都归太常寺管辖。

32、江南园林的特点

① 个性鲜明,主题突出

② 小巧别致,色彩淡雅

③ 意境深远,蕴含深刻

33、皇家园林的特点

① 规模宏大,真山真水,建筑雄伟,富丽堂皇

② 宫苑合一,功能齐全

③ 天下美景,蕴含深刻

34、唐代私家园林的聚集地:长安、洛阳

35、“一色楼台三十里,不知何处觅孤山。”——临安园林

36、五座大型的皇家园林

畅春园、静明园、静宜园、圆明园、清漪园(乾隆的偏爱)

37、计成是最主要贡献是写了中国唯一的一本造园专著《园治》

38、原始社会服饰

人类最早的护体服饰是自然物,亚麻、羊毛、蚕丝成为主要衣料。

目的:御寒、遮羞、装饰

39、室内的座位以西边(面向东)为尊,其次为坐北朝南,再次为坐南朝北,东边的座位坐卑。

40、古代的马车只有一根辕,驾辕的马叫服马,两旁的马叫骖,类似现在牲口车的“长套”。

驾马以四为常,所以古人以驷为单位计数车辆。

40、造纸术对文化的影响

① 造纸术的发明与传播,使文字的载体成本得到大幅度的下降,只是在平民中的普及得以实现,从而极大地推动了世界科技、经济的发展。

② 造纸术的传播,促进可西方文化的内部交流,为欧洲的教育、政治、商业的活动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从而使以后的文艺复兴成为可能,造纸术对文化的普及和世界科学文化传播交流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41、印刷术对文化的影响

印刷术的发明,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传播。自从有了活字印刷术后,欧洲人才得到便宜的书籍,图书不再是只有富人才能拥有的奢侈品了,这样欧洲由僧侣垄断教育的状况结束了。学术、教育从基督教修道院中解放出来,更多有利于生产发展的文字、艺术、科学的读物迅速增长。

42、3世纪时韦诞所造的墨,被赞为“一点如漆”

印刷术可以分为雕版印刷术和活字印刷术

活字印刷术是北宋庆历年间由平民毕昇发明的43、“水上之友”——指南针

世界上最早的指示方向的仪器是战国时期的司南

44、火药

① 唐朝末年用于军事。

② 元宋时期在军事上广泛使用,出现了突火枪、火炮等。

45、突火枪

突火枪是古代的一种用火药发射弹丸的竹管射击火器,是世界上最早发射子弹的管型射出火器。

第五篇:中国近代史笔记

中国封建社会的特征:1在经济上,封建土地所有制经济占主导的地位。2在政治上实行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3在文化上:以儒家思想为核心。4在社会结构上: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具体见书6-7页)每一点都要深入看

近代中国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1842年与英国签订

主要内容:1宣布战争结束,两国关系由战争状态进入和平状态。2五口通商,清政府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准许英国派驻领事,准许英商及其家属自由居住。3赔款,清政府向英赔款2100万元。4割地,清政府将香港割让给英国。5另订关税则例。6废除公行制度,准许华商与英商自由贸易。

中国反侵略斗争失败的原因:从中国内部因素1社会制度的腐败(官员贪污腐化,克扣军饷,将帅贪生怕死,临阵脱逃,压制和破坏人民群众和爱国军官的反侵略斗争)2经济技术的落后(军队素质,武器装备等多方面的劣势中国军队的综合实力,长痘能录远远低于英军)具体见35-37)哪个最根本?

洋务运动及其失败:

一洋务运动是19世纪60年代为挽救清政府的统治危机,封建统治阶级中的成员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主张引进,仿造西方武器装备和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创办近代企业,兴办洋务。(具体见书46)

二洋务派举办的洋务事业1兴办洋务企业。建立新式海陆军。3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见书47-48)。

三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1洋务派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自强”求富“的主张,在客观上促进中国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2开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这是近代教育的开始,翻译西方书籍给中国带来了新的知识,开阔人的眼界。4伴随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传统观念受冲击,社会风气和价值观念改变,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利于社会风气的改变。(书48)

四洋务运动失败原因:1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2洋务运动对外国具有依赖性。3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蚀性。(具体见书49)

维新变法的性质: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良运动。(见54页)

辛亥革命的成败:辛亥革命是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成功处:1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势力的政治代表、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人清王朝的统治,沉重但饿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是中国反动统治者在政治上乱了阵脚。2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是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3辛亥革命给人们带来一次思想上的解放。4辛亥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5辛亥革命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而且推动了亚洲各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具体见67-68)

失败处:1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2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3不能建立坚强革命政党,作为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见74)

中编

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索: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见103)

最早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左翼人士:P102不是写了么,是李大钊

国共第一次合作的政治基础:新三民主义(见118)

国共第一次合作破裂后中共武装反抗国民党的斗争:1将党所掌握和影响的部队向南昌集中,准备起义。2组织湘、鄂、赣、粤四省的农民在秋收季节举行暴动。3召集中央会议,讨论和决定新时期的方针和政策。(具体见126-127)

遵义会议

起因:王明“左”倾错误统治全党达四年之久,给党和红军造成极其严重的损失,许多干部对中央主要领导人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产生怀疑和不满,都支持毛泽东的主张,中央大部分领导人对军事指挥上的错误问题取得一致意见,在这种形式下召开一次政治局会议总结经验教训。

主要内容:确定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成立由周恩来、毛泽东、王稼祥、组成的新的三人团,全权负责红军的军事行动

意义:开始确定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从而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中国共产党,挽救了中国工农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具体见136)

影片《喋血孤城》主讲常德会战

抗战中中共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坚持抗战、团结、进步,反对妥协、分裂、倒退。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总方针。

抗战胜利的意义:1中国人民抗战战争的胜利,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捍卫了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使中华民族避免了遭受殖民奴役的厄运。2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使中国人民在精神上、组织上的进步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3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4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对世界各国夺取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产生了巨大影响。(具体见166)

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千里挺进大别山

第二条战线形成的原因:

一、国民党推行内战、卖国的反动政策。

二、国民党玩弄政治欺骗,导致国统区政治危机进一步加深但不准地主官僚资本家操纵。

三、国统区经济危机日趋严重,人民生活无法继续维持下去.四、国民党日益腐败。

五、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国统区爱国民主运动的高涨

中间势力的第三条道路:在政治上必须实现英美式的民主政治,在经济上应当实行改良的资本主义,但不容官僚买办资本横行。实行的方法是走和平的改良的道路。他们所提倡的是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实质上是旧民主主义的道路。(见书183-184)

近代史上国共的合作与分裂:

1、第一次国共合作时间:1922年7月到1927年7月建立的标志1923年6月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确定了全体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与国民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方针。合作目的解决革命发展中的重要问题,为了联合起来打倒军阀。可以使国共两党能够在孙中山这面颇有号召力的革命旗帜下,通过两党的共同努力,广泛发动群众,发展革命力量,加速推进民主革命

2、第二次国共合作 1937年7月到1945年8月建立标志中共中央将《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送交蒋介石。《宣言》提出发动全民族抗战、实行民主政治和改善人民生活等三项基本要求,重申中共为实现国共合作的四项保证。合作目的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击日本侵略者

是以下两次合作与分裂:

第一次国共合作

1924年1月20日至30日,国民党在广州召开了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由孙中山主持。会上,对三民主义“民族、民生、民权”进行了适应时代潮流的新解释。新三民主义的政治纲领同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在主要原则是一致的,因而成为国共合作的共同纲领。中国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这是中国共产党开始实践民主革命纲领和统一战线政策的重大胜利,也是孙中山推进中国革命的巨大历史功绩。

以国共两党合作为特征的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加速了中国革命的进程,在中国革命历史上出现了轰轰烈烈的大革命。但是到了大革命后期,1927年7月,由于蒋介石和汪精卫控制的国民党右派不顾以宋庆龄为代表的国民党左派的坚决反对,宣布与共产党决裂,发动了“四一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公开叛变革命,致使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

第二次国共合作

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同中国国民党第二次建立的合作,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在瓦窑堡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从理论和政策上正式确立了中国共产党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的总路线。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爆发,中国共产党迅速确定了和平解决的方针,并应张学良、杨虎城的邀请,派周恩来、叶剑英等人赴西安谈判,迫使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等6项条件。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军向北平西南的卢沟桥发动进攻,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七七事变。七七事变的第二天,中共中央发布通电号召全中国军民团结起来,抵抗日本的侵略。7月15日,中共中央将《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送交蒋介石。后在北方的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总

司令朱德,副总司令彭德怀;南方的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军长叶挺,副军长项英。第二次国共合作建立。

破裂:

1946年11月15日伪国大召开和伪宪法的制订,将停战协定和政协决议破坏殆尽。进入11月中旬,国民党调集三路兵力,准备进攻陕甘宁边区和延安。和平谈判大门已被蒋介石关闭。11月19日,周恩来所率的中共代表团结束了与国民党进行了一年多的和平谈判,返回延安。

1947年1月29日,美国政府决定终止对军事调处执行总部的关系,放弃国共调处工作,退出三人会议,迅速撤退了美方派驻军调部的人员。次日,国民党政府宣布解散三人小组及北平军调部。2月3日,美国驻延安联络团人员撤离。6日,北平军调处执行部美军人员撤退。此后,美国政府更加公开地肆无忌惮地帮助蒋介石打内战。蒋介石随即迫使在国民党统治区的中共代表离去。2月21日,国民党首先强迫中共驻北平军事调处执行部人员叶剑英等全部撤离。随后又限定中共驻南京、上海、重庆三地代表董必武、吴玉章及有关工作人员于3月5日前全部撤离。同时,在重庆出版的《新华日报》也被封闭。

接着,国民党于3月15至24日在南京召开六届三中全会。蒋介石在全会开幕词中,竭力攻击中国共产党,声称:“政治解决的途径已经绝望”,政府“当然不能坐视变乱而不加制止”。“我敢断定,决没有任何力量能阻止我们建国工作的完成。”陈诚更狂妄地宣称:“如果真正作战,只需三个月即可击破共军主力……政府用兵之目的在于平定叛乱,非至共军全部解除武装不止。”至此,国共两党的第二次合作彻底破裂了。

中国革命的道路:新民主主义的道路和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参考那本辅导书)

中共成立的意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近代社会经济政治发展和思想演变的结果,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有了可以依赖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中国革命从此在无产阶级领导下,不断向前发展,由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推进。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正如毛泽东所说:由于无产阶级的领导,从根本上改变了革命的面貌,引起了阶级关系的调整,农民革命的大力发动,使反帝国主义和反封建主义表现出空前的彻底性。从此,领导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振兴中华的伟大使命,历史地落到了中国

共产党的身上。中国革命进入了崭新的发展阶段。

中共领导革命成功的原因:1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群众是民主革命的主要力量。2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各少数民族、爱国的知识分子和华侨等,都在这场战争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3广大人民和各界人士的广泛参加和大力支持。4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的领导。5国际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支持。(见190-194)这是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吧?没有专门突出中共。要从中共如何领导革命以及取得了哪些革命经验这样的角度去总结 新中国成立的意义:1中国人民经过一百多年的英勇斗争,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了国家的主人。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纪元。

2、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从此走上了独立、民主、统一的道路,开始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

3、占世界人口近四分之一的大国,冲破了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P199-200不是有原话么?

下编 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意义:1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粉碎了美国妄图干涉朝鲜内政、并吞全朝鲜的企图,保卫了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独立;2捍卫了新中国的安全,保障了新中国经济恢复和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保卫了亚洲和世界的和平,戳穿了美帝国主义“纸老虎”的面目,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鼓舞了世界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反对侵略的意志和决心;3打出了中国的国威和军威,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4使中国军队取得了以劣势装备战胜现代化装备的敌人的宝贵经验,加速了人民军队的建设。5在抗美援朝期间,在中国国内开展了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大批青年踊跃参加志愿军,全国人民掀起了增产节约运动和捐献运动,这不仅支援了抗美援朝战争,也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推动了各项社会改革运动的进行。6.树立了中国的大国形象,敢于抗击外来侵略者的决心,为以后几十年至今的稳定带上积极作用(课本P202有)

农业社会主义的改造的经验:1在中国的条件下,可以先走合作化、后机械化的道路。2充分利用和发挥土改后农民的两种生产积极性。3农业互助合作的发展,要坚持自愿和互利的原则,采取典型示范、逐步推广的方法,发展一批,巩固一批。4要始终把是否增产作为衡量合作社是否办好的标准。5要把社会改造同技术改造相结合。见223

手工业的改造方式: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组织方式是由手工业生产合作小组、手工业供销合作社到手工业生产合作社,步骤是从供销入手,由小到大,由低到高,逐步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和生产改造。见225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内容: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但还存在这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必须区分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不能用解决敌我矛盾的方法去解决人民内部矛盾,只能用民主的,说服的,教育的、“团结—批评—团结”的方法去解决。

意义:《关》是一篇重要的马克思主义文献。它创造性的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学说,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发展,多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见238 人民公社化运动错误的实质:农村人民公社,是在高级农业生产社的基础上联合起来组成的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的经济组织。成立初期,生产资料实行过单一的公社所有制,在分配上实行过工资制和供给制相结合,并取消了自留地,压缩了社员家庭副业,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影响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是我国在建国后的一次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经验教训。

存在着管理过分集中、经营方式过于单一和分配上的平均主义等缺点。同时,农村人民公社一直实行“政社合一”的制度。即把基层政权机构(乡人民委员会)和集体经济组织的领导机构(社管理委员会)合为一体,统一管理全乡、全社的各种事务,增大管理成本,降低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从更深层次上讲,人民公社使一次探索,根源在于当时的国际和国内的大环境(建国之初,面临各种困难,需要将生产力快速提升,将人民群众的力量集中到一起,以应对当时错综复杂的国际和国内环境)但是并未将预先设想的成效发挥的那么好,同时不可避免的也会带来一些弊端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大意义:全会结束了粉碎“四人帮”后两年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开始了在思想、政治、组织等领域的全面拨乱反正,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中央领导集体,揭开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党和国家充满希望和活力地踏上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

邓小平提出的三个有利于: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中国特色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科学发展观的内容:第一要务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同社会主义社会的关系: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的“不可转移的,必要的”过渡形式,它“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和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去的过渡性质的社会”。(去看那本辅导资料,上面有)

改革开放后党的二代领导集体带领中国人民所取得辉煌成就:一国民经济保持快速健康发展,现代化建设事业稳步推进,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并不断完善,各项改革事业取得重大发展。三全方位对外开放取得新突破,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五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著。六名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得到全面贯彻。七,国防和军队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八祖国统一大业取得重大进展。九积极开展全方位外交。十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见300-306

(提纲中写的是“改革开放后党的三代领导集体”,不是“二代领导人”,你看错了)

举个例子:

在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创立了毛泽东思想,第一次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并经过三大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此后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征程上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辉煌成就,发展了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为后来的改革开放奠定了基础。

(上面这个例子是说毛泽东的,几行字就可以概括,可以模仿着去概括改革开放后的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三代领导人。)

下载《中国诗史》——吉川幸次郎(笔记)(精选合集)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诗史》——吉川幸次郎(笔记)(精选合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文学史》笔记

    第一编先秦文学 一、概说(基本线索) 1、上古:神话、歌谣 2、商:甲骨文(记事散文萌芽) 《尚书》中记载关于商王迁都 3、周(奴隶社会鼎盛时期):诗歌 代表:《诗经》保留大量诗歌作品 4、......

    中国教育史 笔记

    中国教育史笔记 1、四书为儒家主要经典《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为儒家经书《诗》、《书》、《礼》、《易》、《春秋》。 2、西周的教育制度是“学在官府......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

    中国现代文学史 新月诗派的诗歌主张 ①反对感伤,反对放纵,主张理性和节制。着意于主观情绪的客观化。 ②要求艺术的“和谐”与“均齐”,强调诗人带着镣铐跳舞——追求诗歌的格......

    中国近代史纲要 笔记大全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第一节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和世界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 1.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 ①经济上,封建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 ②政治上,实行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

    中国书论学习笔记

    中国书论学习笔记 一、论书法之本质与功能 1、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焉。 ——蔡邕《九势》 ①肇——起始、起源。 ②阴阳——指自然界万事万物中内含......

    中国法制史复习笔记

    中国法制史复习笔记(全) 中国法制史复习笔记(一) 一、西周的“以德配天,明德慎罚”思想 (一)内容: 1、背景: (1)为谋求长治久安,继承了夏商以来的神权政治学说; (2)为了修补神权政治学说中......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笔记

    文学的性质:文学是人学。 中国文学的分期: 当代文学的分期:十七年文学(1949-1966);文革文学(1966-1976);新时期文学;新世纪文学(1)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1942)奠定了中国当代......

    《乡土中国》摘抄笔记

    《乡土中国》摘抄笔记 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的可靠性。8 我们绝不能有个别人的语言,只能有社会的语言。要使多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