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林业产业集群规划蓝图绘就
林业产业集群规划蓝图绘就
到2020年,超百亿元的集群将达15个
青山秀水清新宜人,也能迸发可观的经济效益。7月16日,记者从省林业厅获悉,随着林业生态省秀美身姿初现,为完善现代林业产业体系,实现生态和经济效益“双赢”,省林业厅出台了《关于加快林业产业化集群发展的实施意见》,绘就了我省林业产业集群规划蓝图,到2020年,仅销售收入超百亿元的集群就将达15个。
目前,我省森林面积已达5680万亩,林业总产值超过900亿元。然而,与发达省份相比,我省林业产业资源相对分散,初级林产品多,有竞争力的名牌产品少。
据介绍,为提升林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我省将大力推进林业结构调整,形成规模种养、就地加工、产销衔接、品牌发展,着力打造一批“全链条、全循环、高质量、高效益”的林业产业化集群。
发展布局上,在黄淮海平原和南阳盆地重点发展林纸、林板、木质家具、林木加工、花卉苗木、果品等产业化集群;在太行山区、伏牛山区重点发展林药、生物质能源、核桃、果品等产业化集群;在大别桐柏山区重点发展林药、生物质能源、油茶、板栗、茶叶等产业化集群。
我省将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鼓励科技创新。对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新建林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给予资金补贴,配套的林产品批发市场给予资金补助。对龙头企业的种植业、养殖业以及林产品加工业贷款项目等,加大贷款和贴息扶持力度。同时,支持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国家级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对企业新设立的国家级研发中心给予补贴;鼓励企业实施品牌发展战略,对获得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的企业给予奖励。
根据《意见》,到2015年,全省将形成销售收入50亿~100亿元的林业产业化集群20个,100亿元以上的集群9个;到2020年,50亿~100亿元的集群达30个,100亿元以上的集群15个,打造和培育一批林纸、林板、编织、家具、果品、木本粮油、森林药材等林产品知名品牌。
第二篇:县绘就新农村建设蓝图
县绘就新农村建设蓝图
率先实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战略和加大小城镇建设,达到减少农民、富裕农民,破解“三农”难题的吴起县,在“十一五”计划的开局之年,大气魄规划、大手笔建设,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振兴农村经济、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以改善人居环境为突破口,以提高农民素质和生活质量为根本,全面落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各项政策措施,为新农村建设在10年内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勾勒出了宏伟蓝图。
新年伊始,吴起县按照十六届五中全会确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二十字”的目标要求,结合全县实际,提出了“生态优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科教进步、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班子坚强、社会稳定、农村和谐”的指导方针和建设目标。坚持“规划先行、分类指导、试点示范、基础突破”的思路,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
重建设先抓规划
县上在全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中,首先把新农村建设规划作为先期工作来抓,在广泛征求意见、认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出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纲要》,按照分类指导、先易后难、以点带面、循序渐进的建设思路,对条件较好的“实力型”村子走政府引导、农民自主建设的路子,正在发展中的“成长型”村子走政府主导、农民参与建设的路子,条件较差的“待哺型”村子走投资启动、扶持发展的路子。在规划中把握了“一个保留、两个坚持”的原则,即保留农村的历史文脉,注意传承现代文明;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不搞千篇一律。在规划内容上,针对每个村的实际情况和资源基础,一次性将生态环境建设、基础设施配套、致富产业项目、村容村貌整治、农民培训教育、教育文化卫生等公益事业规划到位。在规划模式上,突出本地特色,不搞一刀切、齐步走,对于群众居住比较分散的山地村,可以设计为生态庄园式或分散村落式;对于川道村、公路沿线村和城郊周围村,可以设计为山区社区式或城郊集中式。注重提高规划设计水平,务求新颖别致,美观大方。先行试点,然后进入全面建设。
基础设施建设为新农村建设奠基
改善生态环境、配套公用设施、培育致富项目是实现新农村建设的根本要求,该县在今年确定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攻坚年”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了投资力度。生态环境建设以荒山荒坡为主,在对历年造林地补植完善提高的同时,全年完成新造林10万亩。基本农田建设工作力度不减,按照《吴起县基本农田建设三年规划》,全县新修农田5万亩。在建设上,坚持“整村推进、逐户达标”和“近水、近路、近村庄”的原则,以户为单位,实行人人达标消号制,年底全县完成人人2亩基本农田建设的任务。扶贫开发上按照《吴起县白于山区三年扶贫开发规划》要求,继续坚持“整合项目、资金捆绑、综合开发、整村推进”的原则,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全面加快扶贫开发步伐。人饮工程和能源建设上,坚持“整村推进”和“下保任务、上不封顶”的原则年内完成人饮工程建设80处,打井建窖3000孔(眼),集中供水2处,解决10000人的饮水困难。能源建设按照每座补助1200元的标准,新建沼气池3000座,推广节能节柴灶3000口。大力推行“一池三改”(沼气池,改圈、改厕、改厨),加大“三沼”(沼气、沼渣、沼液)综合利用的力度,全面提高综合效益。
发展产业促增收
新农村需要新产业来支撑,只有农民富裕了,才有真正意义上的新农村,县上在稳步推进草畜业上,按照“市场引导、政府服务、龙头带动、稳步推进”的思路,着力提高草畜产业的质量和效益,年内引进特级白绒山羊种公羊100只,完成杂交改良4万只。新种人工牧草4万亩,补种5万亩。快速开发林果业上,本着“统筹规划、合理利用、科学开发、快速推进”的原则,抓住全县沙棘为主的退耕还林面积非常的资源优势,加大沙棘开发力度,使沙棘产业真正成为农民增收的新亮点。在加大产业开发力度的同时,按照《2006年种植业实施方案》要求,全力实施30万亩粮食丰产工程,实现粮食总产5.65万吨。围绕玉米、洋芋、豆类、蔬菜等作物,加大新品种的引进力度,积极开展试验示范,全面推广新优品种和旱作农业技术。全县抓4个示范区和15个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应用示范点。以吴旗镇、白豹镇为重点,继续加强棚栽业建设,全年完成新建日光温室大棚200座、弓棚1000个。
新农村的新风尚
实现“生态优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科教进步、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班子坚强、社会稳定、农村和谐”是建设新农村的最终目标。县上严格按照《新农村建设规划纲要》,健全完善村委会、计生协会及妇女、共青团、治安、民事调解等各类组织;规范村民议事制度,形成重大事项“班子拟定、村民酝酿、征求意见、村民代表大会表决”的村民议事机制;畅通社情民意渠道,建立和完善监督制约机制。切实保障群众依法行使选举权、知情权、监督权等民主权利,不断增强农民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能力。着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高素质的新型农民,健全完善“村规民约”等各项制度,倡
导文明新风,摒弃黄、赌、毒、邪教等不良社会风气,规范农民言行,形成尊老爱幼、互帮互助、扶贫济困、团结友好、共同发展的良好社会风尚。大力推广“四位一体”庭院经济模式,力争到2015年农村户户建成集“沼气、厕所、猪圈、大棚”为一体的庭院经济新模式。把“四改”与养殖业、种植业和发展农村循环经济、净化环境卫生结合起来,塑造“肥羊(猪)圈里养、鸡兔笼中喂、棚内果菜鲜、做饭不燃煤、饮水不用挑、增收又洁净”的农村新面貌。积极开展卫生村、组、户创建活动,加大垃圾台、排污设施和圈厕改造建设的力度,彻底治理农村柴草乱垛、粪土乱堆、污水乱泼、垃圾乱倒、畜禽乱跑的现象。全面加快“电进户、电视进户、电话进户、电脑进户、自来水进户、沼气进户”步伐,逐步实现农村城市化目标。
第三篇:林业产业规划
黄花乡林业产业发展规划
(2010年11月15日)
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和甘肃省《林业产业发展纲要》,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林业生态建设和产业建设协调发展,实现全乡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全面建设小康黄花的总体目标,制定本规划。
一、基本情况
黄花乡总土地面积139037.9亩,耕地面积48713.6亩,林业用地54532.7亩,其中退耕面积24579.3亩,荒山造林29953.4亩。种草面积24300亩,果园面积8317.2亩。“十五”以来,随着退耕还林和天然林保护两大工程的实施,我们坚持保护与发展并重的方针,加快了林业生态和林业产业体系建设,林业综合实力明显增强。
——退耕还林工程建设规模显著。截至2005年底,全县累计完成工程建设54532.7亩,其中退耕造林24579.3亩,荒山造林29953.4亩。农民人均享受520元。
——果产业发展迅速。全乡苹果树栽植面积达到 0.87万亩,杏树栽植面积2650.0亩,果品栽培技术推广和行业管理等社会化服务体系初步形成。
全乡林业产业虽然具有一定规模,林业经济也有了快速发展,但林业产业规模小、产业化水平不高、科技含量低、结构不
合理,群众的收入增长缓慢、市场建设与产业服务体系等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等问题仍然突出,林业建设与产业发展的任务还十分艰巨。
二、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森林分类经营为重点,强化以森林资源培育为基础的第一产业,积极发展二、三产业,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创新发展机制,健全服务体系,提升产业质量,为国民经济健康、持续、快速、协调、可持续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以林业生态建设带动林业产业发展,以产业发展促进生态建设,实现产业发展与资源保护相互促进、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经济建设与生态效益同步增长。
2、坚持全社会办林业原则。引导动员全社会广泛参与、积极吸引外资发展林业产业、调动农民发展林业经济的积极性,发展公司加农户、工农贸一体化模式和订单林业,形成全社会办林业的良好氛围。
3、坚持市场导向原则。培育和开拓国内外市场,做好宣传工作,打造“绿色”品牌,形成整体优势,提高产品的知名度,竞争里和市场占有份额。
4坚持因地制宜、科学发展、合理布局原则。发挥区域优势,合理配置资源。
5、坚持科技创新原则。依靠科技进步增长方式的转变,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产品附加值,推动产业优化升级。
三、目标任务
(一)总体目标
2010年全乡林业以森林资源保护培育为基础,以林产品精深加工为目标,以科技进步为支撑的林业产业新格局基本形成。到2020年建成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生态状况步入良性循环,市场配置资源的林业产业化发展机制基本建立,林业主导产业链基本形成,林产品供需矛盾得到缓解,林区经济稳步增长,林区群众收入大幅度提高。
(二)具体目标和任务
全乡建设林业4大产业
1、以苹果树为主的经济林。到2020年,苹果树栽植面积达到1.8万亩亩,产量达到9万顿,人均纯收入3000元。
2、刺槐,到2020年,刺槐栽植面积达到5万亩。
3、核桃,到2020年,核桃栽植面积达到2000亩。
4、杏树,到2020年,杏树栽植面积达到0.4万亩。
四、主题产业布局
全乡的林业发展的总体布局是:东杏(塬面发展杏树为主的林产业)、南苹(水磨坡、高家坡、黄化塬中西坡)、西核(黑河川区以核桃为主的林产业)北刺(凉水泉村以刺槐为主的林产业)。
五、保障措施
(一)深化改革,增强林业发展活力。各种社会主体可通过承包、租赁、转让、拍卖等形式参与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权的流转。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权可依法继承、抵押、担保、入股合作为合资、合作的出资条件。放手发展非公有制林业,鼓励跨行业跨地区投资发展林业,切实落实:“谁造谁有、合造共有、谁投资谁受益、谁经营谁得利”的政策。凡有能力的农户、城镇居民、科技人员、私有企业主、企事业单位和机关团体的干部职工等,都可以单独或合伙参与林业产业开发,从事林业建设。稳定自留山政策,自留山由农户长期无偿使用,自留山的林木一律归农户所有,对目前仍未造林绿化的自留山,要采取相应措施限期绿化。在非林业用地进行植树造林、发展林果业,简化审批程序,其经营方式、采伐方式等享有充分的自由权,林业部门要为其办理确权发证等相关手续,搞好服务。
(二)培育扶持龙头产业,打造精品工程。大力开展技术、信息、资金、政策等方面服务,提高名、优、特、新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规模效益。按照标准从严组织生产,打造绿色品牌,提高产品附加值。充分发挥各类协会和其他中介组织的职能,协调加工企业和农民之间的利益关系,共同制定对外营销策略,不断扩大出口规模。从调整布局入手,对林业产业实行战略性重组,改变目前从左的散、乱、差无序局面,促进产业向规模化、集团化、外向型方向发展,减少重复和浪费。
(三)实现投资主体多样化,加快林业产业发展速度。采取积极的扶持政策,鼓励和引导民营资本参与林业产业开发,盘活
可利用资源,创办多种形式的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林产企业。放宽金融信贷和税收政策,认真落实农户多种经营项目小额贷款。减轻企业负担,禁止对林事企业个中形式的摊派和附加收费。对需要配套的林业建设项目,要保证资金足额到位。财政支农资金要加大对技术改造、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要研究制定让利于农、调动农民投资投劳发展林业产业的政策措施。
(四)进一步开发森林生态旅游资源。树立大旅游的观念,发挥我乡旅游资源的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森林生态旅游。在完善现有的菩提树旅游资源的基础上,通过招商引资,包装打造新的旅游项目。根据森林生态旅游资源的实际状况,既注重建设大型、高水准的旅游基地,以提高旅游知名度,吸引全国游客,同事注重建设中小型旅游基地,包括生态观光园区、种苗花卉繁育园区、风景小区、生态休闲区、狩猎区等形式多样、星罗棋布的旅游网点,为城市居名节假日提供各具特色的度假旅游场所。通过争取立项,引进资金,搞好景区、景点的道路和基础设施建设。
(五)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充分利用现代通讯和网络信息手段,加强市场分析预测,发展订单林业,引导农民有序进入市场。加快林产品销售服务网络建设,培育批发商、代理商、中介组织、农民经纪人等个中林产品经销主体,建立林产品批发市场和特色林产品集散地,开展电子商务,发展公司加农户、农工贸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现代林业产业体系。
(六)加大科技兴林工作力度。建立健全林业科研和科技推广体系,通过体系创新调动人员从事林业产业开发的积极性。抓
住制约林业产业发展的技术难点、关键环节,组织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和科技人员进行科技攻关,推出一批新成果。加强科普工作,鼓励科技人员下乡开展送科技活动。加强对农民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组织化程度。培育一批经营规模大,技术含量高,具有较强辐射力的林业高薪技术、高产高效示范园。抓好名特优新经济体、速生体的引进和推广工作,加快林业化进程。改造林业产业经营管理水平与方式。提高林产品精深加工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研制开发加工制品,演唱产业链,全方位提升林业产业发展水平。
第四篇:学生征文稿:科技绘就蓝图
学生征文稿:科技绘就蓝图
六年级1班 吴豪 指导教师:吴敏
漫步在人声鼎沸的街道,来来往往的车辆、高高耸立的电视塔、默默奉献的路灯......哪样不是科技孕育的美好时代!大到浩瀚的宇宙,小到偏僻的山庄,科技都改善着我们的生活。
2003年以来,中国人民的飞天梦终于实现。2019年1月3日,在万众瞩目的期待下,雄壮的嫦娥四号划着一道美丽的弧线成功“移居”到月球。这包含着多少代人的希望啊!我们的工作人员不知道付出了多少个日日夜夜,不知道流了多少汗水心血为此刻苦专研。全中国人民都感到无比自豪,全世界都为我们的成就感到羡慕。这可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在月球背软着陆的国家,这是一个至高无上的荣誉,这是无数科技人员用勤劳的双手绘就的蓝图!这更是我们党这么多年设计的蓝图之一。
解放初期,人们都是以耕地种庄稼为生。俗语说“民以食为天”,人类从来都没有脱离对食物的依赖。以往稻谷并不像今天这样饱满,而是干瘪的果实,一眼望去金灿灿的颜色寥寥无几。尽管农民一有土地,便把心思都放在了土地上。可是到收成的时候,很多家庭都吃不饱,有些穷人还得以野菜充饥。多少年以后,直到袁隆平爷爷的“杂交水稻”的出现才得以改变这一现状,不仅仅是中国、乃至全世界的农民才得以吃上饱饭,贫穷的人们才得以甜蜜的微笑。
这,难道不是科技的力量?!
杂交水稻问世以后,老百姓渐渐能吃饱饭。但却不能走出贫瘠的大山。深山处到处都是荆棘丛林,无路可通;更不用说把山里的好东西往大城市里去卖。慢慢的,党中央开始研究对策。逐渐逐渐,一条条宽敞的柏油大道开始贯通,便捷的小摩托、豪华的小汽车、牛一样的大货车也开始登上一座座看似不可贯通的大山。有的老百姓可以把自家山里的药材运到城里去卖,有的老百姓可以把家里藏了多年的腊肉卖到大城市......老百姓不但能够自己吃饱,还可以让别人尝鲜。当然,他们的荷包也鼓起来了。这不仅仅是科技的力量,更是新时代党中央给与我们的无限关怀。
从野蛮社会到文明社会,从步行到高铁,从小木舟到巨型油轮......我们不得不承认,科技是一双勤劳而智慧的巧手,他在新时代党中央的指挥下,会更加强大、更加灵巧。我们坚信他会绘就祖国更加辉煌的蓝图。
第五篇:绘就语文“动感”课堂教学的蓝图
“绘”就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的“动感”蓝图
江苏省东台市第一小学教育集团
房爱云
[内容提要]:新课标中指出小学语文教学目标应由知识传授为中心向学生发展为中心转变。由传授学生知识技能的课堂教学目标转向引导学生参与语文活动,在实践中感受体验语文,理解语文特定的社会价值,最终实现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教学目标。语文课堂是师生共同的课堂,现代的小学生已不满足于被动的接受知识,他们渴望通过实践与探索获取新的知识与技能。他们要求语文课不再是单一的知识传授课,还应该有情感的体验、理性的认知、语文的实践与创造的过程。本文旨在探索设计充满“动感”的语文课堂教学,强调课堂教学中学生活“动”的重要性,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在充满动感的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感受、体验和表现语文,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关键词]:
挥挥舞舞
拼拼摆摆
描描画画
修修改改
一、问题的提出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与完整。”这句话告诉我们,小学语文课堂将由传授知识技能为主线,向引导学生参与语文活动为主线。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感受体验语文,让学生自己去感悟语文的魅力所在,理解语文的特定的社会价值,最终实现提高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教学目标。这些实践性的活动离不开学生的活动,学生在活动中不知不觉得走进了语文学习的“动感地带”。
小学生正处于生理、心理发展趋于逐渐发展的特殊阶段,控制力差,无意注意占主导地位,对知识汲取缺少主动性和明确的意向性。面对这样的学生,语文教学要具有很强的吸引力,除语文教材本身的魅力外,精心设计行之有效的语文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小学语文课堂是师生共同的课堂,如何能让我们的学生在课堂中活跃地参与教学活动,如何设计充满“动感”的语文课堂教学,如何让我们的学生在语文课中“动”起来,主动参与,亲身体验、积极探索,如何让我们的小学业语文课真正被学生接受并喜欢,是每一个小学语文教师值得深思并探讨的问题。
二、“动感”课堂教学设计与实践的意义
1、传统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约束了学生的语文表现与创造能力。小学的语文教学是知识性为主的课程,存在着课堂教学容量相对较大、课时多的现象。传统的语文教学中,依然是讲授式。这样的教学活动设计按部就班,枯燥无味,教师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通常充当还是主角,主导着学生的一切课堂语文活动,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受到遏制,学生的语文体验活动没有足够的伸展的空间,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也受到抑制。所以,出现了小学生喜欢语文,却不喜欢上语文课的现象。
2、亲身体验、充满动感的课堂,是当前小学学生最喜欢的课堂教学形式。据国家教育部就当前小学段学生最喜欢的课堂教学形式调查中显示,有81.3%的学生最喜欢有较多的动手操作或亲身实践,能引发较多讨论与交流的教学活动。而只有12%的学生还能接受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课堂教学形式。2010年11月对本校小学二年级336名学生就你最喜欢的语文课堂活动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小学生喜欢的语文课堂活动依次是:探究学习、表演、读书、写字、聆听、讲解、写作等。由此可见传统小学语文课最常见的课堂活动听、说、读、写,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学生期待我们的语文课堂能充满“动感”。“动感”的课堂,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亲身体验和创造表现语文的机会,这样的课堂教学有利于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并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3、小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对语文课堂提出“创新、实践、探究”的要求。小学生是儿童期,这个年龄段的学生的心理特点是自由性较强,思维也趋于活跃。处于儿童期的小学生,他们好动、好玩,走路像骑着马,玩总是玩不够。他们不再满足于被动的接受知识,渴望亲身的体验,渴望通过实践与探索获取新的知识与技能。我们力求在在课堂在增加一些“玩味”的动感性活动,让学生把语文课堂当作玩乐的另一个场所。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在“动感地带”中得到了提高,知识在“动感地带”中不知不觉地被掌握。因此小学语文课还应该有学生情感体验、理智认知、语文表现及语文创造的过程。只有充满动感的语文课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
三、“动感”课堂教学的设计与实践途径
设计充满动感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动,除了传统意义上的听、说、读、写等教学活动外,课堂教学中还应该有与学生年龄特点和学习内容相关的各种活动。
(一)挥挥舞舞,挥出动感的节奏
低年级学生好玩、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既然学生好动,何不让他们动起来呢?根据小学生好动的特点,我常让学生在课堂动动手,学生由静止坐正听讲的状态转变为自由活动的动感性状态,他们在学习上的投入程度会较以前有所提高。
如教学汉语拼音四声时,一位老师先在黑板上画了一段路。
老师:小朋友们,你们见过警察叔叔指挥过交通吗? 生:见过。
老师:今天,我们也来学做小交警。当交警可要认识路呀!我们先来认认路。老师:平路大家很熟悉,如果从左往右走,上坡路在哪里,下坡路又在哪里呢?
学生上前指出。老师:你们看,一辆小汽车开过来了,大家伸出手来,一起来指挥小汽车前进。
老师用一只玩具汽车,模拟在这们的山路上行驶。并用不同颜色的笔标出小汽车走过的痕迹。
老师:把小汽车走过的路线分成四部分,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声调符号。老师板书出四种标点符号,引导学生观察每一种声调符号与图中什么地方相似。用编儿歌的方法记住四声的形状:一声高高一路平,二声就像爬山坡,三声下坡又上坡,四声就像下山坡。
老师:请小朋友们伸出小手做‚小警察‛,再用儿歌指挥着小车的前进。学生大声地说着儿歌,并高兴地小手用挥舞着声调符号的不同形状。
周一贯老师说:“游戏几乎是孩子的全部生活,儿童的文化精神便是自由的游戏精神。”纵观这样的课堂,孩子在一定情境中,挥挥小手,就像是在做游戏孩子们正是通过这样的“玩”来认知的。他们不仅挥出了声调符号的形状,而且挥准了声调符号的写法。这样做,既活跃了身心,消除了学生学习的疲劳感,也提高了课堂学习的效果。
(二)拼拼摆摆,拼出动感的巧妙
手是灵巧的,手是人智慧的外显。拼图是小孩子比较喜欢的游戏,在拼图的过程中,学生的智慧在手尖得到了展示。手脑相连,常动小手,也能使人的思维得到锻炼,大脑变得更加灵活。
我们来看声母“b、p、d、q”的教学。
师:‚b、p、d、q‛这四个声母我们已经学过,小朋友们仔细地看看,它们有什么共同之处?
生:它们都有一竖和半圆。
师:是呀,这一竖和半圆站的位置不同,它们的读音就不同了。我们能不能根据半圆的位置,来编儿歌记住它们读音呢?
生:右下半圆b b b。生:右上半圆p p p。生:左下半圆d d d。生:左上半圆q q q。
师:谁伸出你的小手,一边书空一边说儿歌。生边书空边说。
师:你们说得真好!老师想变个字母给你们猜猜。
师拿出一个小竖条和一个半圆,平放在黑板上请学生猜字母。师:小朋友们也能用这两样东西变个声母给大家猜吗?
指名说。
师:那就拿出自己课前准备的小纸条和半圆吧。
学生变换着半圆的位置,摆出了四个声母的形状,并用儿歌说出字母的读音。
“b、p、d、q”是一年级汉语拼音教学的难点,为了让学生能准确地区分好这四个声母,老师引导孩子们用纸条剪成了一根长长的小棒及一个弯弯的半圆,并图上自己喜欢的颜色,这样就能化难为易。学生用这两样东西,移移拼拼,就能拼出这四个字母的形状。这样动手性的活动,让抽象、呆板的拼音课堂实现了快乐与趣味的转身,用方法引路,用活动当家,我们的孩子就会在动手的活动中感受到语文变化的快乐、动感的巧妙。
(三)描描画画,画出动感的异彩
儿童世界是有图有情有趣的,那些没意思的事情在成人眼里看似“无用”,然而,在这些“无用”的背后潜藏着“大智”与“大用”。在语文教学时注意倾听学生发生错误的根源,巧绘图片,形象地加以比较。这种发现与探索,这种追求式的教学,有意思胜过有意义。让语文与图片手挽手,共同绽放语文的异彩。
一次我在改孩子们作业时,发现有个孩子用‚长‛ zhǎng这个读音组‚手长‛这个词,我感到很奇怪,我就问他:‚这个词读什么呀?‛他大声地读了起来:‚手长zhǎng。‛从他的读音中我发现他丝毫没感觉到自己有错误。我说:‚你搞错了,这个长不能组成手长的。‛一个小女孩反驳道:‚一次王泓景站起来时说‘手长’这个词时,你还表扬了他呢?‛我被孩子们的天真逗笑了,我说:‚王泓景说的首长应该是领导人的意思,是首领的首。手掌不是这个‘长’,应该是这个‘掌’。‛我相应请一个小朋友把手平伸在黑板上,按着他的小手,用粉笔描出了一只小手。我用简笔画画了一张大家熟悉的伟人陈毅的图片。借助绘出的图片,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这两个词‚首长‛与‚手掌‛的不同。
有了图片的参与,我们语文就会像图片一样异彩纷呈,让孩子在混沌处有了清晰的指向。当孩子们在下次自己练习时,就不会出现“手长”与“首长”分不清的状况。语文教学中多么需要老师对学生理解程度的体量,需要教师的细致的指导,需要教师的多思与创新。在 4 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动动手,画一画,描一描,不仅能画出语言文字的形象美,也能展示语文动感的异彩。
(四)修修改改,改出动感的魅力
生活是语文之源,语文是生活之花。生活处处有语文,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生活的语文,就是要将生活资源开发成语文课程资源,就是要从学生生活体验来生发语文课程。在教学中,有意地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之间暗藏的“契合点”挖掘出来并以此为基础,巧妙地组织教学,将课堂与生活链接起来。这样,语文课堂才能像生活那样充满活力。
二年级上册的看图识字,本来的编排顺序是人、从、众;木、林、森。从独体字到会意字的变化中,我们借助简单的字认识了‚众‛‚森‛这两个较繁的字。并借助课文本上形象的图片,理解到‚众‛就是人多的意思,‚森‛指的是树木多的意思。如果把这篇识字稍做修改,呈如下状态,人
→ 从
→ 众
↓ 利
↓ 用
↓
森
→ 林
→ 木
引导学生想象,从这样的排列顺序,你会发现什么?即使是小孩子,他们也有一双慧眼,会联系社会生活的来说明自己的发现。我们会渐渐发现,社会的人口越来越多,对树木的大量利用,树木将会变得越来越少。
语文课我们既教给学生一些知识,也要教给学生一些思维的方法。稍改图例,让文字的顺序作了稍微的变动。就能让语文跟生活紧紧相连,这些简单的字词也有独特的魅力。同时把教学活动还原为生活过程,把教学情境还原为生活情境,把教学活动还原为儿童的生命活动,这样的教学方式,顺应了生活的理趣。我们不是为教字而教字,而是为生活而学习。
(五)读读演演,演出动感的灵性
要学的生字往往静静地出现在课文中或课文后,如果我们就字教字,就文教文,学生往往会感到枯燥无味。下面我们来从这个课例中,探寻一下语文阅读教学中动感的精彩。
《台湾的蝴蝶谷》第二段中‚每年春季,一群群色彩斑斓的蝴蝶飞过花丛,穿过树林,越过小溪,赶到山谷里聚会。‛
师:请小朋友们读读句子,画出表示动作的词。生:飞、穿、越、赶。师:这四个动作中,后三个字其实都可以换成‚飞‛字。
指名读句子‚每年春季,一群群色彩斑斓的蝴蝶飞过花丛,飞过树林,飞过小溪,飞到山谷里聚会。‛
师:请大家仔细看看这花丛、树林、这小溪。
生:树林里的树木比较高,蝴蝶要从树缝中穿过去,这样才能飞得快。师请孩子们张开双臂做蝴蝶,当要穿过树林时,学生自然地收拢一下翅膀,这个‚穿‛字就形象地出现在孩子们的手臂间。
生:小溪里有流水,蝴蝶们担心自己在中途飞不过去,当经过小溪时,它们会用力从小溪上越过去。
师:是呀!那我们读这个短句时,可以屏住气,用点力呀!生读。
师:同样是飞,只是飞过的事物不同,蝴蝶的动作就在飞的过程中有稍微的变化。我们说话或写话时,也要学用不同的词表示相同的意思,这样语言将会变得丰富多彩。
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个课例中,教师带领学生读“穿” “越”这两个词时,理解了它们与“飞”的细微差别,再加一些的动作。学生边读边演,在演的过程中,学生记住了这个字的读音,借动作理解了这个词的意思。这些静止的词,有了动作的参与,就像给它们注入了一潭活水,这些词语一下子仿佛有了灵性,他们在孩子们的指间跳跃,在孩子的脸上浮现,在孩子的身上显现„„
教材中的文字、图画,虽是静止的,如果在“动感地带”中搭建“动”的平台,给予“互动”空间,学生就会“动”起来,课堂就会“活”起来。倡导走进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的“动感地带”,不只是用表面的动作做支撑,而这些动作是学生思维灵动的外在显现。巧用学生的“动感”与语文学习内容相整合,儿童的学习潜力与创造力得到自由充分发挥。这样有效地改变了孩子的学习状态,师生关系也得到进一步的融洽。我们老师只有对教学内容和要求了然于胸,对学生的需求深入了解,才能轻松地引领学生漫入语文教学那诱人的“动感地带”。
四、总结与反思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设计“动感”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课堂中真正“动”起来感受语文、体验语文、表现语文、创造语文;在这样的课堂活动中,学生能在活跃、开放的气氛中培养自信;实践得知只有在充满动感的教学活动中,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爱好才能更好地维持和激发,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才能做到“润物细无声”。才能真正注重学生的思辩能力,6 培养自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生才会在热爱语文的同时也热爱语文课。
“动感”课堂的设计很大程度上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和形式,创设了体验、探究的课堂学习氛围,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探究的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但是,实践过程中,也有不少的困惑和思考:
语文课程改革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
无论是语文课程改革的新要求,还是新生代在特殊发展年代给我们造成的危机,都对我们语文教育者提出警告:更新观念,不断学习,丰厚自身的知识面和文化底蕴,不断探索和研究教法。
2、课堂活动重过程,轻结果。
教师应把学生培养成能进行独创思维的主体,但这些学生毕竟还处在学习阶段,他们知识有限,缺乏社会实践、人生阅历不丰富,如果我们太注重探究结果的正确性,那肯定会束缚学生的独创思维的发展。因此,在培养学生独创性思维教学中,注重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要带领学生一同走进有着趣味横生的语文世界去探索。
课堂纪律的调控柔中有刚,“动感”的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动手、动口、动脚等次数较多。他们常常在活动中,身心处于异常活跃的状态,甚至会大声的喧哗。作为老师要有一定的调控能力,让学生的学习热情一直处于刚柔相济的地步。
参考文献: 闫慧《创设动感课堂 提高探究能力》2006.12 顾丽芳《让文本在儿童的语文视界里苏醒》《江苏教育》2010.1 王晓虹《让词语在儿童的意识里活起来》《江苏教育》2010.1
通迅地址:江苏盐城东台市何垛路36号1号楼503室 联系电话:***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