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近现代史历史人物评传
中国近现代史历史人物评传——陈独秀 陈独秀(1879-1942),原名庆同,官名乾生,字仲甫,号实庵。我很崇拜他,这是我写他的原因。当然赫赫人物,我不敢妄作评论,所以其中内容若有是不符合大众观点,那就权当小子谬言。
观其一生,辉煌过,败落过。可谓之坎坷波折,大起大落,显一大人杰之气魄,当今历史评价大多有这种观点:早期有功,中期有错,后期变坏。对中国共产党的成长历史而言,这是可能是对的。但是我认为评价一个历史人物,绝不能相对于某个历史时期而言,应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我认为陈独秀有功无过,在那个年代一直是一个先驱者,是一个真正的领袖。下面请听小子道来。
功在哪里?这里所说的早期主要是指陈独秀投身于新文化运动到1926年党的十二月会议之前这10余年时间里,他的主要功绩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他高举民主、科学两面大旗投身于新文化运动,从而掀起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并为马克思主义传播扫清了道路;其二,积极投身并领导了“五四”爱国运动。其三,在三次论战中不仅是一位出色的斗士,而且还亲自领导了其中两次论战,为传播马克思主义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其四,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史称“南陈北李,相约建党” :其五,从党的“一大”到“五大”,一直当选为中国共产党的最高领导人,为党的组织建设与理论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这是陈独秀最辉煌的时期,也是他对中国做出的贡献。
而世人对于陈独秀的过或错,有着这样大体的结论,即三大原因 其一,1926年 12月召开的党中央会议上他提出了一条放弃对统一战线(国共两党合作)、反对农民运动乃至对武装斗争领导权;其二,反对李立三“毕其功于一役”的全国大暴动计划,反对在中东路问题上提出“保卫苏联”的口号;其三,开除党籍后他参加了并成为一时的领导人。以上这些都是陈独秀一直以来受到历史不公平待遇的原因。然而这三个原因经历史证明陈独秀是无辜的,当时作为最高领导人,他只不过是执行了国际上的决策,他并没有办法去反对,革命失败后,他只是做了斯大林的代罪羔羊。至于国共合作,如果早听陈独秀的意见,我想蒋介石后来发动的反革命事件就不会发生了。而李立三的计划后来证明是错误的。至于参加“托派”这一事件来说是个误会吧,因为“托派”主张也是对中国革命的一种探索,虽然是一种错误的探索。俄国已经给托洛茨基平了反,我们为什么还要抓住这一点不放呢
陈独秀是革命家而非政治家。政治家是无人格无人性无人情的,而革命家则是单纯而天真、固执而顽强的侠客和文人的结晶体,在沉沉黑夜中点燃新的革命火种的人便是陈独秀,他是中国无产阶级的普罗米修斯,一生既辉煌,又坎坷。晚年居住在四川江津,身边只有一个老保姆陪伴,生活可谓孤独,但陈独秀仍然卓尔不群,傲骨凛然。1941年的一个秋天,陈独秀作了一首诗:
《对月忆金陵旧游》
匆匆二十年前事,燕子矶边忆旧游。
何处渔歌警梦醒,一江凉月载孤舟。个中意味,耐人寻味。陈独秀于1942年5月27日在贫病交加中逝世,享年63岁。
向伟人致敬!
第二篇:历史人物评传之曾国藩
曾国藩评传
历史似一幕绚烂的烟火,稍纵即逝,却始终萦绕在我们心中,像是音乐,或婉转,或悲戚;像是影像,或宏伟,或俾小。它慢慢汇聚成一条大河,看不见,却流淌在每个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的骨髓里,于是,我们有了同一种语言,用一种经历,同一种信仰。历史的过程看似宏伟,却也是由一个个故事组成的,而故事的中心永远是人。是什么造就了“一代丞相”?而又是什么造就了以及如何造就我们自己?不说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极其出色的人物但也是一个极其重要的人物。在中国近代史上有着两位风云人物对曾国藩有着重要的评价,毛泽东说“独服曾文正”。他在军事方面知人善用有着别样的才能,就算是我国伟大的军事家毛泽东也是佩服曾国藩的才能。他在学习方面是一个治学严谨的一名书生。按现在的话来说他就是书呆子,他刻苦努力,整齐严肃,清明在躬,如日之生。他每日不拘何时,静坐时刻,正位凝命。每日读书,记录心得语。这些都是曾国藩老先生的人生航标。在处世方面他有着独特眼光。总之曾国藩在为人方面有着谨慎的态度,在治学方面有着严谨的态度,在对世事的看法方面有着独特的眼光。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这话确实不假。中国的近现代史就是一个乱世,在这样一个大的背景下,涌现出了一大批能人志士,爱国英雄。而曾国藩就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的绝对的风云人物,他也是我最敬佩的人物之一。虽然在他其后的李鸿章也是晚清的重臣,权倾朝野。但是李鸿章的发迹和成功离不开当年曾国藩的提携和重用。所以说,晚晴第一重臣非曾国藩莫属。
我们先来看看曾国藩的简介,曾国藩,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谥文正,汉族,出生于湖南。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曰文正。他的头顶着是如此之多的光环,以至于被许多人认为是,前无古人,后有来者也不多。一个人竟然集军 事、政治、思想文化与一体,最重要的是他在各个方面都是有颇深的建树。从这点看来,放眼古今中外,应该是没有第二人与之相匹肩了。俗话说,时势造英雄。但是我认为不然,如果一个时代缺少有着一种忧国忧民的壮志情怀的人,没有饱含着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深的关切!即使时势再怎么的乱,都不可能出现英雄,特别是像曾国藩这种几乎是以一己之力得保国家安定的旷世英雄。实在是令人倾佩。
曾国藩可谓是众所周知的清末历史人物,他在清末年的历史舞台上饰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有人说他是叛国卖国的奸贼,也有人说他是一代忠良,评判历史人物应该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不应该一棒子打死,于是我们只能说曾国藩是功过皆有,而在我的眼中曾国藩的功 是大于他的过的。
曾国藩是晚清时期的朝廷重臣,生活再晚清哪个封建社会的的背景下,就绞杀太平天国.天津教案两件事情我们不能单单说他就是历史的罪人!曾国藩平叛太平天国用时近20 年,这也是他一生事业 的顶峰,然而单就他平叛太平天国却不能与对太平天国的评价相关联,绞杀太平天国他也是为了维持大清江山稳定的统治秩序,使人民 免受更多的战火灾难.从另一层面单就太平天国来说,洪秀全引进的西方宗教教义并不是多么先进的理论思想,它是中世纪的宗教神学,再者它又与中国本土的农民起义相结合它并不能给农民带来真正的 解放;它设计的平均主义的蓝图知识空想的农业社会主义思想,并不能在实际中实施;还有太平天国后期政治统治上的腐化,不得民心,从实质上来说它是不能挽救当时处于说身火热中的中国人民的,在这方面来说曾国藩绞杀太平天国是有功的。就太平天国先进性的一面 讲,它极大冲击了整个封建统治秩序;太平天国虽然在形式上没有超 出就是农民起义的框架,但是他所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资政 新篇》却显露出资本主义近代化的趋向,太平天国给外国侵略者以沉 重的打击,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对抗外来侵略的民族凝聚力。总而言之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是有功也有过。
洋务运动是中国第一个近代化运动,因此曾国藩是近代中国逐步 走上近代化的开拓者,中国的近代化运动虽然有一些洋人的参与,但 是其主流是中国人自己的运动,是爱国救亡的运动,她开启了近代中 国工业化的先河。其“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思想再但是来来说是先进 的。当然曾国藩只是想借助外来技术来达到自强的想法是错误的,因为拯救民族危亡最根本的东西是在于推翻陈旧的封建制度.当然洋务 运动再拯救民族危亡方面对中法战场上中国的胜利,对一再挫败日本吞并朝鲜近二年侵略中国的阴谋,对推迟甲午中日战争的爆发,达欧差生了切实的积极作用。
毛泽东说过“愚于近人,独服曾文公”,就曾国藩个人来说他有 高深的学问素养,他深谙中国传统文化,他的一定横无时无刻不再勤 奋读书,他推崇儒学,讲求经世致用的实用主义,是中国封建社会的 最后一尊精神偶像,他的文学也透露着熠熠的光彩.曾国藩自知钝拙,但是他志向远大,意志顽强又勤奋好学。他从少年起,就“困知勉行,立志自拨于流俗”,天天写日记反省自己,一生中没有一天不监视自己,教训自己。他待上、待下、待同事谦恕自抑,豁达大度,一生朋友很多,很受人尊重。他一生结交网络培育了一大批的人才,既 有李鸿章、左宗棠、郭嵩焘、彭玉麟、李瀚章这样的谋略作战军需人才,也有像俞樾、李善兰、华蘅芳、徐寿等第一流的学者和科学家。
“从政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自近代以来曾国藩就被 政界人物奉为“官场楷模”。在官场,他声卓著,治民有言,曾国藩有一颗忧国忧民的心,从他上走激怒咸丰帝就能充分表现出来,而且再对一些外事的处理上他坚持民族正义的立场,忍辱负重,避免了 新的战祸。
曾国藩是最好的儿子,能使父母宽心;是最好的哥哥,教导和照 顾弟妹,体贴入微,曾国藩更是仁慈的父亲,是儿女的好榜样。他的《家书》讲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在骨肉亲情日渐淡漠、邻里亲戚形同陌路的现代社会里,确实有劝世化俗的价值,值得每个人一读。大多数官宦之家,盛不过三代,而曾氏家族却代代有英才,出现了象曾纪泽、曾广均、曾约农、曾宝荪、曾宪植、曾昭抡等一批 著名的外交家、诗人、教育家、科学家和高级干部。曾国藩虽然有一定的罪过,但是我认为他的功是大于过的。单其 历史地位应该划在近代爱国的人物当中,在中国近代史中有着不可估量的地位。以上就是我眼中的曾国藩!
对曾国藩的整体评价,曾国藩从上奏激怒咸丰帝开始走上历史舞台,表现了一颗忧国忧民之心。他镇压了太平天国有功有过。历史假他之手对南北两个封建政权进行了选择。曾国藩发动了洋务运动,使中国历史运动与世界近代化运动合流。中国历史由此走上一个新的阶段。历史的步履不管何其艰难,但历史并不是倒退,而是前进。曾国藩在外事的处理上,表现了能审时度势应付巨变的才能,他坚持民族正义立场,忍辱负重,力保和局,避免了新的战祸,使中国有了一个喘息之机,在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里,进行„图强求富‟的建设。因此,曾国藩虽有一定的历史罪过,但其历史地位应划在近代进步的爱国人物之中,而且,其重要性,在中国近代历史前60年里几乎无人可与之相比。我想,这也是为什么毛主席都只“独服”曾国藩的原因吧
2013.10.30
第三篇:中国近现代史材料
材料: 今当我亡国灭种大祸迫在眉睫之时,共产党和苏维埃政府再一次向全国同胞呼吁:无论各党派间过去和现在有任何政见和利害的不同,无论各界同胞间有任何意见和利益上的差异,无论各军队间过去和现在有任何敌对行动,大家都应当有“兄弟倪于墙外御其侮”的真诚觉悟,首先大家都应当停止内战,以便集中一切国力(人力、物力、财力、武力等)去为抗日救国的神圣事业而奋斗。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材料源于什么机构在什么时间发表的什么名称的文件。
1935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驻共产国际代表团以中共中央和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的名义发表《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史称《八一宣言》。
2、结合所掌握的知识说明该文件发表的背景与动因。
中国共产党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发表的宣言。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由于国民党军队执行不抵抗政策,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中国东北后又继续侵略华北,中国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1935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根据国内外政治形势的变化,以及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关于建立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政策,以中共中央和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的名义发表。
三、问答题(每小题20分,共60分)
1、简述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发动武装起义的历史意义。
回答要点: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暂时转入了低潮。在极为严峻的形势下,要不要革命,如何坚持革命?成为摆在中国共产党面前两个带根本性的问题。
中国共产党是为人民的解放和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的无产阶级政党。英勇的中国共产党人并没有被国民党的屠杀政策所吓倒。他们冲破反革命的高压,在黑暗中高举着革命的大旗,又奋勇前进了。1927年8月1日,在周恩来、朱德、贺龙、叶挺、刘伯承等人领导下,南昌起义爆发。起义军打了一些胜仗,但终因敌我力量悬殊,于10月初在广东潮汕地区激战数日后失败。南昌起义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它打响了武装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宣告了中国共产党人不畏强暴、继续坚持革命的坚强决心。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前赴后继的革命精神。在全党和全国人民面前树立了一面革命武装斗争的旗帜,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人民革命战争和创建人民军队的伟大开端,因而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八七会议之后,毛泽东去湖南领导秋收起义。起义于9月9日发动,原计划也是以攻取大城市为目标,准备在占领澧陵、浏阳等县城后,继续攻取长沙。但是,由于敌我力量悬殊,各路起义军先后遭受严重挫折,结果导致攻取长沙的目标无法实现,这时,毛泽东当即召开紧急会议,决定改变原定计划,决定迅速撤离湘东地区,向南转移,在敌人控制比较薄弱的地区寻求立足点,以保存革命力量,再图发展。从进攻大城市转向向农村进军,这是人民革命史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新起点。在转移途中,队伍到达江西永新县三湾村时,前委决定将保留下来的不及千人的队伍进行改编。三湾改编,从组织上确立了党对军队的领导,是把工农革命军建设成为无产阶级领导的新型人民军队的重要开端。在起义遭到重大挫折后,毛泽东及时率领部队在实践中开始走上了一条与农民相结合,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以保存和发展革命力量的正确道路。这条道路代表了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的正确方向。
继南昌起义之后,中国共产党又发动了广州起义。1927年12月11日,中共广东省委书记张太雷和叶挺、恽代英、叶剑英等领导国民革命军第四团教导团、警卫团和广州工人武装举行起义,建立了广州苏维埃政府。但3天后,在敌人优势兵力的进攻下,起义失败,张太雷和许多革命战士英勇牺牲。广州起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工农群众武装夺取政权的又一次尝试,它的失败再一次证明,首先夺取中心城市来发展革命已经是不可能的了。井冈山道路,而且只有井冈山道路才是中国革命惟一的正确道路。
2、试析抗日战场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的关系。回答要点:
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抗战开始前后,全面科学地分析中日战争的形势和敌、我、友三方的具体情况,认为:敌强我弱,中国在军事上单靠正面防御是难以取胜的,还必须到敌人的后方去发动群众性的游击战争;敌小我大,日军兵力不足的敌后广大乡村地带必然成为开辟抗日根据地的理想区域;国民党军装备水平远远高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且控制全国资源,八路军、新四军等善于做群众工作,长于游击战和运动战,适于担负开辟敌后战场、坚持敌后抗战的战略任务。因而,“国民党担任正面的正规战,共产党担任敌后的游击战,是必须的、恰当的。”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内的这种分工,既符合全面抗战军事战略上的需要,又符合国共两党和两军的自身情况。两个战场缺一不可,在统一战线旗帜下,发挥各自的优长,采取不同的作战形式和手段,以抗击日本侵略者。两个战场的相互配合,构成了有利的战略布局。全面抗战期间,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和其他抗日人民武装同国民党军队在战役层次上进行了密切的配合。这种配合,体现在国共两军在作战行动上的协调、支援与策应。1940年8月,八路军在华北敌后战场发动了有105个团、20万人参加的“百团大战”,时间长达5个多月,歼灭日伪军4万多人,瘫痪了日军的主要交通线,减轻了正面战场的压力,极大地支援了正面战场。对此,蒋介石在给八路军的嘉奖电中称:“贵部发动百团大战,不惟予敌寇以致命打击,且予友军以精神之鼓舞。”1944年春,八路军、新四军在华北、华中敌后战场发起强大攻势,实施局部反攻,有力地牵制、打击了日军,使沿平汉路南下的华北日军在进攻至平汉线南段之后,不得不回师华北。
在战略防御阶段,正面战场对敌后战场的配合、支援也是比较好的。正如毛泽东所说,“从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到1938年10月武汉失守这一时期内,国民党政府对日作战是比较努力的,同我党的关系也比较好。” 全面抗战初期,正面战场作为日军的主攻方向,抗击了日军的主要兵力,在战略防御阶段是中国抗战的主战场。从“七七”事变到武汉失守的一年零四个月间,正面战场先后进行了忻口、淞沪、徐州和武汉4次大规模战略防御性作战,共毙伤俘日军25万余人,彻底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三个月灭亡中国”的速战速决战略企图。同时,它在客观上也起到了掩护八路军、新四军和华南抗日游击队等在敌后实施战略展开的作用。在敌后战场形成之初,国民党军或直接配属八路军或间接配合八路军进行反围攻作战,都曾起到了积极作用。1938年4月,八路军总部指挥一二九师、一一五师第三四四旅和山西新军一部,在配属的国民党军2个军另3个师的积极配合下,粉碎了日军3万余人对晋东南抗日根据地的“九路围攻”,并收复县城17座。正面与敌后两个战场同时打击侵华日军,使其顾此失彼,这既有利于消灭敌人,又有利于保存自己,由被动变主动,由弱变强。八年全面抗战中,正面与敌后两个战场共进行重大战役200余次,大小战斗20多万次,歼灭日军150余万人、伪军118万多人,接受投降日军128万余人。不难想像,如果只有一个战场,那么日军就可以毫无顾忌地集中全力于一线作战,使其“以战养战”、“以华制华”的战略图谋得逞。
八年全面抗战期间,虽然两个战场的配合并未尽如人意,但两个战场都功不可没。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告诉我们: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要战胜强大的敌人,要独立、富强,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必须团结一致,和衷共济。
四、论述题(30分)
根据所掌握的知识并结合近年来学术研究动态,试论述国民党败退大陆的原因
一、政治反动说:代表了封建地主阶级、官僚资产阶级、帝国主义的利益,背叛了孙中山的三民主义,长期进行反共内战与人民为敌。
二、经济崩溃说:认为财政经济的总崩溃导致南京政权的败亡,提出经济崩溃说:抗战胜利后,国统区的经济由于美国的经济侵略、四大家族的残酷掠夺和内战的巨大消耗而陷入严重危机,币制改革使经济加速崩溃。财政经济的总崩溃,既推动国统区民众起而为生存斗争,也加剧了国民党内部各派矛盾的激化和军事与政治的危机,导致南京政权败亡。
三、未来得及制度创新终至合法性危机说:把中国放在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现代化进程的大背景下考察,提出未来得及制度创新终至合法性危机说:中国是在庞大的人口压力和自然资源的相对短缺、亡国灭种的生存危机、政治衰败和国家四分五裂的背景下开始现代化起步的。南京政权面临来自外国列强、地方势力和民间社会三方面挑战,来不及实现制度创新,厉行政治、经济、农村等各方面改革以满足社会各阶层的愿望和要求,只得向专制体制回归;于是丧失现代化导向,不但无法化解抗战胜利后的参与爆炸危机,反而发生合法性危机,最终被以中共为代表的自下而上兴起的革命力量击败。南京政府对社会的抽取超过了社会可资抽取资源的限度,引发社会对抗;政府在集权的同时不向社会尽提供公共物品的义务,也无力通过制度创新完成变革,结果丧失政治转型的历史机遇,失去合法性基础。
四、全能主义政治推行失败说。学者们把视角上溯至清末,指出从传统官僚帝制到现代中央集权科层制之间必须经过集权(传统)——分权——集权(现代)的过程,才能实现现代化的启动。民国以来至30年代的权力分散和政治无序,诱发了全能主义政治的产生。但国民党的全能主义政治在权力凝聚与分散两个层面都犯了错误。政府偏重从地方收缴权力而不注重决策的分层化,造成在中央能够控制的权力网络,决策过分集中于行政中枢,特别是蒋介石个人,权力运作中人治传统更起作用,制度化水平低下。国民党在本应分权的社会层面却强化了对社会的控制,并对地方势力施行削弱和消灭政策。结果是被剥夺殆尽的民间社会丧失了推进现代化的基本动力,地方势力与中央政府愈演愈烈的暗斗明争贯穿南京政权之始终,削弱其统治。于是全能主义政治走向全面衰败,出现改朝换代的革命。
五、腐败说。、国民党既不能实现向现代法理型政党的结构转变,又丧失了革命党必须具备的基本要素,在意识形态内聚功能减弱、组织结构涣散和政治无内部制衡与外在监督的情形下,逐渐趋向腐败。表现为贪污腐败、组织涣散、派系争斗的政治腐败是国民党统治垮台的根本原因。蒋介石的观点认为国民党军队腐败根源于党的腐败,推论出国民党腐败是该政权在大陆失败的原因。国民党的腐败与抗战胜利后的劫收结合起来,劫收是南京政权失败的原因。国民党政权腐败的政治根源有三:一是清党和向旧军阀势力妥协,使该党的性质发生根本变化,丧失革命精神和活力;二是删除三民主义中的革命成份,失去抗御腐败的思想武器;三是国民党政权的政治体制在设计和程序上的弊端,使其缺乏应有的制衡机制,基层组织涣散。
六、私有制说。认为南京政权失败原因在于所依靠的生产资料私有制及其意识形态,这决定了他们为满足私利必然损害和牺牲人民利益,必然失去人心,走向败亡。
七、失去农村(民)说。认为国民党在大陆统治的迅速崩溃,农村问题、特别是农民的土地问题未解决具有决定意义。中国是农业大国,农民占人口绝大多数,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土地问题。而南京政权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其阶级局限性决定了它不可能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科举制度的废除造成农村精英向城市的单向流动,豪强恶霸逐渐占据底层权力中心,乡村阶级冲突加剧。到南京政权统治时期,政府穷于应付各方面挑战,对农村底层的控制更加微弱,政府职能在农村基本只体现为征粮、征赋、征丁,加剧了与农民的紧张关系。渴望土地的农民在共产党的土改措施下被大规模动员起来,成为改朝换代最强大的社会资源。
第四篇:司马迁评传
(《司马迁评传》——黄新亚)之读后感
对于司马迁,一开始只知道他给后人留下一本巨著《史记》,被称作“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然而并不明白为何被一代作家鲁迅称作是无韵之离骚,同时也没看过《史记》所以难免对司马迁的认识感到无力,甚至可以说是一无所知,他的人格,他的思想,他的魅力。他的生平,他所遭遇的一切等等都可以说是一片空白。所以,《司马迁评传》很好的帮助我决解了这一问题……下面就让我谈谈看完这本书,我对司马迁的认识吧……
司马迁受父亲司马谈的影响青年的时候就去四处旅行,周游了许多地方,增加了自己的见闻,期间他也详细记录了所见所闻,这为自己以后的写作奠定了基础……后来司马迁因为李陵之事遭受腐刑,他忍辱负重的活了下来,然而自己并不清楚这种辱之深刻,首先作为一个男人这是无法忍受的,再有一点是司马迁是一位史官,是位读书人,正所谓“士可杀不可辱”,可以说所有刑罚中,腐刑是最下的,极矣,所以他想到了死,死反倒是一种解脱,但是“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若弃世自裁,岂不是九牛一毛?所以他立世发愤著书“究天人之际,成一家之言”,这是一项巨大的工程,要收集大量材料,而且司马迁要真实记载历史,他就不得不与汉武帝后世君子。为代表的一群统治者斗争,所以《史记》不得不“藏之名山,副在京师,俟”。直到汉宣帝时才公开流行于世。
再有《史记》之所以被称为史家之绝唱。有其史学价值其代表了东方的,可以说司马迁是东方的“天才思想家”他在《史记》中强调了“人”的价值,认识到人的重要性,所以有列传,同时《史记》囊括了“农业,水利,思想,文化,人物,祭祀”等各个方面,再有《史记》还包含了文学性色彩,司马迁也有借《史记》表达自己,他详细记述了屈原,项羽,孔子,李广等人物,尤其是屈原,有一种同病相怜,自己何尝不是有满腔热血绝世才情,可是现实中郁郁不得志,遭受腐刑……老鼠哲学,秦始皇的专横强暴,张汤,杜周的专横弄权……显然受其批判,而廉颇,蔺相如李广等……受其赞扬,所以说《史记》不仅在中国,世界上,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而这些还远远不够详尽,《史记》的价值突出了司马迁的价值,这些才是司马迁为后人称道的原因,更还有其不畏强权,在现实中以一人之力去对抗,去批判统治者,这
更使人震撼,通过这本书,我想我一定会好好品读《史记》的,好好去感受,去体味。
第五篇:陈独秀是中国近现代史和中共党史上争议最大的历史人物
关于陈独秀,360百科是这样说的,陈独秀(1879年10月9日-1942年5月27日),原名庆同,字仲甫。安徽怀宁(今属安庆市)人。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和早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1915年9月15日,创办《新青年》杂志,举起民主与科学的旗帜。曾当选为中央局书记,中共第二、第三届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长,第四、第五届中央委员会总书记等。1922年11月5日,中共代表参加共产国际大会,陈独秀当选为共产国际执行委员。1927年7月12日,中共中央改组,陈独秀停职。1932年10月15日,陈独秀被捕。1942年5月27日在贫病交加中逝世,享年63岁。这个简短的百科中,大家已经能够认识到陈独秀的贡献,我们把陈独秀的贡献做一简单概括。
一、陈独秀的历史贡献
陈独秀的历史贡献至少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第一,他是新文化运动的发起者,是20世纪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的倡导者。他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举起了民主、科学两面大旗,对于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至今还在影响着中国历史的进程,而且仍然是中国在努力实现的目标。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注意是上海)创办《青年》杂志,9月15日《青年》杂志创刊号问世。在创刊号上,陈独秀发表了创刊词《敬告青年》,首次举起了民主和科学的大旗。为了区别于上海青年,从第二卷开始,将《青年》杂志更名为《新青年》。不久,陈独秀应北大校长蔡元培的邀请,就任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陈独秀曾犹豫地说:“因为要办《新青年》,每月出一期,上海那边恐怕走不开。”“没关系,你正好可以把杂志带到学校里办。”蔡元培说,“北大还要聘请一大批名流学者任教,正可以帮你编杂志。”
陈独秀随即将《新青年》编辑部迁往北京。之后,如李大钊、胡适、钱玄同、鲁迅、刘半农、沈尹默等一大批知名学者纷纷加入《新青年》的阵营,为其撰稿并参与编辑工作。
这样,以北京大学为中心,以《新青年》为阵地,一个崭新的文化阵营在中国出现了。进步知识分子团结在《新青年》周围,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从政治观点、学术思想、伦理道德、文学艺术等方面向封建复古势力进行猛烈的冲击,追求自由解放。《新青年》杂志,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影响最大的刊物,教育、引导了整整一代人。
新青年的创刊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所以大家可以理解陈独秀作为发起人,也是最早的旗手和领袖,在新文化运动中的突出作用。
有的学者说20世纪中国有三次思想解放运动,即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40年代的延安整风运动,70至80年代的真理标准大讨论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这三次思想解放运动中,影响最早而且时间最长的当然是第一次,即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如果没有这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就没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也就没有后两次思想解放运动。后两次思想解放运动,都是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扬,与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的精神是一脉相承的。
第二,他是五四运动的总司令,是五四运动的思想指导者。五四运动能够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产生那么大的影响,与他的活动、指导、影响是分不开的。最早肯定他这个功劳的是毛泽东。毛泽东在1942年3月就指出:“陈独秀是五四运动的总司令。整个运动实际上是他领导的。他与周围的一群人,如李大钊同志等,是起了大作用的。五四运动替中国共产党准备了干部。那个时候有《新青年》杂志,是陈独秀主编的,被这个杂志和五四运动警醒起来的人,后头有一部份进了共产党。这些人受陈独秀和他周围一群人的影响很大,可以说是由他集合起来,这才成立了党。现在还不是我们宣传陈独秀历史的时候,将来我们修中国历史,要讲一讲他的功劳。”《毛泽东文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03页。但是直到1981年毛泽东的这个讲话公布之前,在中国近现代史、中共党史中并没有讲陈独秀的这个功劳,在有的教科书中,陈独秀几乎就根本不存在。当时为什么不是“宣传陈独秀的时候”,我到现在也不理解。既是事实,为什么不能讲呢?也许就因为从那时不能讲,所以才有后来几十年的不能讲。现在,我们在高度评价五四运动历史功绩的同时,决不能像以前那样忘记陈独秀在其中的巨大历史功劳。
第三,他是马克思主义的积极传播者,他创办的《新青年》杂志是当时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最主要的阵地。他本人传播马克思主义,当然没有李大钊早,但是李大钊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许多文章,就是在陈独秀创办的《新青年》杂志上发表的。例如李大钊传播马克思主义影响最大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就是发表在1919年10月、11月的《新青年》杂志上的。李大钊主编的“马克思主义专号”,也是刊登在《新青年》杂志上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新青年》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影响最大的刊物,教育、引导了整整一代人,其作用是任何别的报刊不能替代的,至今没有一份刊物能与之相比。
在过去很长一个历史时期,一直说陈独秀“不是一个好的马克思主义者”。有的人之所以这样给陈独秀定性,我想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陈独秀宣传马克思主义不如李大钊等人那样全面、系统、明确;二是因为后来陈独秀犯了错误,这可能是最主要的原因。但不管什么原因,马克思主义者就是马克思主义者,难道马克思主义者还有好的、不好的甚至坏的之分吗?后来也有很多中国共产党的主要领袖犯了严重错误,为什么仍然说他们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而不说他们“不是一个好的马克思主义者”呢?所以,“不是一个好的马克思主义者”的定性本身就是不科学的。至于有的人说陈独秀从来就不是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更是不顾事实,难道陈独秀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文章都是别人写的吗?他根据马克思主义对中国革命做出的指导都是别人做的吗?中国共产党竟然那么没有水平,选了一个根本就不是马克思主义者的人当了自己最主要的领导人吗?说这种话的人看起来很“革命”,但他们并不知道,这样做的结果恰恰是贬低了中国共产党。
第四,他是中国共产党的最主要的创始人。现在很多地方仅仅说他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这是很不够的,应该说他是中国共产党的最主要的创始人。在创立中国共产党的最主要的“南陈北李”两个人中,李大钊在传播马克思主义方面胜过陈独秀,但在实际组织中国共产党的活动中,陈独秀的功劳远远大于李大钊,这也是陈独秀虽然没有参加第一次代表大会,仍然被选为中央局书记,即最主要的领导人的最根本的原因。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如果没有陈独秀,就没有中国共产党在1921年的成立。仅仅这一条功劳,陈独秀就可以名垂千古,光照千秋。就像毛泽东说的,陈独秀领导的五四运动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准备了干部基础,党的早期领导人是通过新青年和五四运动警醒起来的,这些人受陈独秀和他周围一群人的影响很大,可以说是由他集合起来,这才成立了党。
毛泽东还说:说陈独秀在某几点上好像俄国的普列汉诺夫,做了启蒙运动的工作,创造了党。但他在思想上不如普列汉诺夫,普列汉诺夫在俄国做过很好的马克思主义的宣传,陈独秀则不然,甚至有些很不正确的言论,但是他创造了党,有功劳。
当然,我也不同意有的人关于没有陈独秀就没有中国共产党的说法,因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历史的必然,没有陈独秀其他人仍然会在以后创建中国共产党。但说如果没有陈独秀,就没有中国共产党在1921年的成立,是完全站得住的。这就如同说如果没有毛泽东就没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在1949年的成立一样。
第五,他是中国共产党第一至五届中央委员会的最主要的领导人。现在我们说毛泽东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可以理解这是从政治上讲的,但从党的历史来看,还是有一个过程。因为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是遵义会议后才逐步形成的,他自己就说过在这之前的领导人有好几代,如果说第一代,只能说他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或者说他是中国共产党成熟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而不能说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如果沿用这种说法,而从中国共产党成立算起,以陈独秀为代表的从中共一大到五大的领导集体,才是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陈独秀才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这一代领导集体,对于中国革命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例如党的二大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纲领,党的四大提出了民主革命总路线的基本思想,领导了轰轰烈烈的大革命运动,使党的队伍从50多人迅速发展到6万多人,为后来的革命奠定了一个重要的基础,其功劳是不容抹杀的。
当然,陈独秀也不是十全十美的,也存在缺陷和不足,犯过错误。他之所以长期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也是因为他犯过严重错误。但中国共产党的主要领袖有几个没有犯过严重错误呢?就拿功劳最大的毛泽东来说,同样犯过严重的错误,他的错误甚至比陈独秀的错误更为严重。但是,我们并不因为毛泽东犯了严重错误就否定他的历史地位。同样,我们也不能因为陈独秀犯了严重错误,就否定他的历史地位。
拿陈独秀和毛泽东相比,他们的功劳同样伟大:一个创立了中国共产党,一个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一个举起了民主、科学两面大旗,一个创立了毛泽东思想。毛泽东在有些方面超过了陈独秀,如新民主主义理论、军事思想和指挥艺术、哲学思想等,有的方面则远远不如陈独秀,如对民主、科学等远远不如陈独秀那样重视。因此,如果拿同一个标准来衡量陈独秀、毛泽东两个人,就可以看出他们同样都是伟大的历史人物,都对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应该给予同等的历史地位,不能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下。
三、关于陈独秀的错误
对于陈独秀在国民革命即第一次大革命中犯的错误,应该怎么看呢?很多学者已经指出,他的错误主要来自共产国际,他不过是一个替罪羊而已。陈修良就曾说:“真正导致中国大革命失败的,不是别人,正是以斯大林为首的共产国际——也即是苏联共产党中央的头头儿斯大林。陈独秀不过是一个替罪羊而已。”《陈独秀不过是一个替罪羊》,《陈独秀研究动态》(简报)2004年停刊号。在中国共产党作为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必须执行共产国际指示,而中国共产党又处在幼年,缺乏经验的情况下,谁都不能不犯像陈独秀这样的错误。况且,陈独秀在当时的条件下,对共产国际和斯大林的一些主张还进行了抵制。例如他从一开始就反对进行党内合作,因为党内合作会束缚自己党的活动,使党失去独立性。当国共两党发生摩擦后,他又主张退出国民党,改为党外合作。后来他在辞职书中还提到这个问题,说“国际一面要我们执行自己的政策,一面又不许我们退出国民党,实在没有出路,我实在不能继续工作”。如果中国共产党当时按照他的主张退出国民党,改为党外合作,就不会有后来的“清党”和惨败。
说陈独秀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就给人造成陈独秀搞机会主义、搞投机的印象。其实,陈独秀是一个毫无心计、光明磊落的人,根本没有搞什么机会主义,没有进行投机。他的错误,不过是执行了斯大林和共产国际的错误指示,其实质是教条主义。而且对于他的有些所谓错误,还应该进行深入的分析,做出正确的评价。
客观地来看,陈独秀的所谓“二次革命论”虽然存在缺陷,即没有像毛泽东后来那样清楚地说明中国民主革命的前途不是资本主义,而是社会主义,但这个理论在三个方面是应该充分加以肯定的:一是把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作了明确的区分,这相对于中共一大关于直接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一次革命论”来说,毫无疑问是一个进步;二是陈独秀关于中国革命必须分两个阶段进行的思想,为后来毛泽东提出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的理论奠定了基础,毛泽东“两步走”的理论正是在陈独秀这个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三是如前所述,主张在中国要有一个资本主义充分发展的阶段,以便为社会主义的建立创造必要的条件,这是一个极其宝贵的思想。
陈独秀长期受到不公正待遇的第二个原因,是他后来参加过“托派”。有的学者已经指出,“托派”的主张也是对中国革命的一种探索,虽然是一种错误的探索。俄国已经给托洛茨基平了反,我们为什么还要抓住这一点不放呢?陈独秀之所以会犯错误,我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他本质上是一个书生、学者,而不是一个善于搞政治的人,缺乏搞政治的经验和手段。搞政治,什么手段都可以采取,甚至无所不用其极,是一点书生气都要不得的。
概括陈独秀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贡献:
第一,通过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创造条件,思想条件、理论氛围、现实主体。第二,积极传播和宣传马克思主义,促进马克主义与中国实际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宣传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史观社会主义,宣传到工人中去,提高工人觉悟,唤醒阶级集体意志,着力培养有马克思主义知识和觉悟的先进分子,为建党做准备)
第三,建立中国共产党,带领幼年时期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迈出实际性的步伐。(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最重要的成果,而陈独秀的作用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