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雨花石文化产业现状与发展分析》纲要

时间:2019-05-14 00:55: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南京雨花石文化产业现状与发展分析》纲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南京雨花石文化产业现状与发展分析》纲要》。

第一篇:《南京雨花石文化产业现状与发展分析》纲要

《南京雨花石文化产业现状与发展分析》纲要

张晓阳

2008年9月

【个人简介:曾在政府部门及国内外上市公司从事文化旅游发展规划、实业投资与房地产投资工作,曾执笔拟订省市文化旅游发展规划。喜爱各种奇石及雨花石,08至09年在南京实地调研近一年。】

雨花石是大自然赠予南京人民的瑰宝,雨花石文化贯穿在南京发展的轨迹之中,雨花石文化产业应该为南京民众及子孙后代造福。

第一、雨花石文化的意义及社会作用

一、雨花石文化是南京的历史见证和文化结晶,也是南京文化的名片

“石文化”发源于新石器时代早期,伴随人类成长绵延至今。“石文化”在中华民族发展历程中是物质、社会及精神三合一的结晶。中国“石文化”最具代表的是“玉文化”,它在世界文明中是一个特例,是中华民族精神物化的生动体现,也是中国文化传统的精髓与根基。

南京北阴阳营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雨花石,是先民宗教意识的寄托和原始审美观的体现,成为中国石文化的生动见证。雨花石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尚书》、《山海经》、《云林石谱》、《素园石谱》、《雨花石子记》、《万石斋灵岩、大理石谱》、《雨花石谱》等等均有阐述记

载,表明雨花石文化传承有序。历代文化名人的参与,将雨花石文化带入新境地,新中国成立以来雨花石文化的逐步兴盛,则标志着雨花石文化已开始在全社会普及。

雨花石不仅是南京人的骄傲,也是全体中国人的骄傲,雨花石不仅是南京特有的名片,也是江苏特有的名片,还是中国特有的名片。

二、雨花石是艺术创作的重要源泉和弘扬传统文化的极佳媒介,也是提高社会民众与青少年文化修养的生动素材

雨花石是大自然的艺术杰作,雨花石集聚了宇宙万物的各种具象,蕴涵着无数瑰丽神奇的图画。雨花石精致美妙的特质使其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和收藏价值。随着雨花石藏品不断丰富,人们的认识也在不断提高。雨花石已逐渐成为绘画、摄影、书法、音乐、诗词和工艺美术创作的源泉,而且相互融会贯通,不断衍生更多的艺术形式及内容。

青少年教育及中华文化传承是政府和社会的重大课题。在雨花石鉴赏及创作过程中,可以启迪人对美的感触与追求,开导人的发散性思维与艺术创新,融会古今中外的文化,从而培养人的美好情操,在家庭、学校及社会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

第二、雨花石文化产业前程无量

南京市领导曾提出:“文化是南京的灵魂,先进文化引领各项事业的发展和建设。南京的特色也是文化,要以文化为灵魂,以科技为动力,以教育为基石,以产业为基础,全面推进南京城市建设与发

展。”论述极其深刻。

一、“雨花石文化”是本难念的经,“雨花石文化产业”这本经更加难念

这么多年来,政府没有对“雨花石文化”以及“雨花石文化产业”组织过全面、系统、深入的搜集、挖掘和整理,更谈不上制订长远发展规划、出台扶持政策及大力宣传推广。

事实上要政府包揽雨花石文化的研究以及雨花石文化产业的拓展也难以做到。能作为收藏品的雨花石不像玉石水晶那样成矿成山,无法开展大投入大生产,而是极其稀少并且各不相同的个性化的观赏石,只适合个人搜集。

于是我们看到“雨花石”上乱象丛生:雨花石宣传五花八门,雨花石招牌到处招摇,雨花石商品鱼龙混杂,雨花石企业自生自灭,经营无序竞争难成规模,各类雨花石文化活动无长期目标与统一规划,各个地方各个部门各行其是„„最后弄到什么是“雨花石”也讲不清,打开互联网搜索“雨花石”出来的尽是“雨花石厂”和铺路用的卵石,似乎“雨花石”随处可见、随处可采、两三百元一吨。

其实雨花石开发可以走多层次、多种类和多变化的道路。由于一直沿袭陈旧单一的路子,包括观赏习惯与方式一成不变、墨守成规,限制了雨花石文化以及产业的发展。但是归根结底,文化及产业的发展还必须由政府挑起规划、指引、扶持与管理的责任。

二、雨花石文化产业是南京首先要发展的文化产业。

1、政府牵头搞规划,出台扶持政策

全面梳理和整顿各种地方节庆活动,合理规划和设置节庆活动。现在各地重复设置和随意设置节庆活动,造成极大浪费和扰乱视听。在省政府的支持下,由南京市政府出面,设立专门机构,汇聚社会智慧与力量,作出雨花石文化长期、中期与近期的发展规划,制定出台扶持政策,落实人力、物力和财力,切实推进雨花石文化的研究与整理,推进雨花石文化产业上规模上水平。

2、整合社会资源

整合各种资源(包括展销场地)、调动各方面积极性至关重要。现在各地各企业和团体没有统一认识,各搞一套,各行其是,不仅分散力量、浪费资源,而且极易造成混乱妨碍发展。

3、整顿经营市场

(1)掌控资源

南京市联合仪征市等周边蕴藏雨花石的地区,进行雨花石资源普查,规划开发,控制资源,计划开采,实行经过审批的有偿选石。实际上雨花石蕴藏量巨大,这也是雨花石文化产业具有美好远景的物质基础。

(2)统筹经营

统一管理,规范市场,定点建设高档专营市场。实行审批制度,规定资质要求,发证限制加工和销售商户,控制质量与价格,杜绝假冒伪劣,制止低价倾销。

(3)科学发展

建立科学的采集、加工、包装、评级、销售、观赏和保管程序;

认真整理和深入研究雨花石文化,研究开发新产品新工艺。

4、专业规范

建立基本研究队伍和机构,培养专门人才;创设评定标准;开展“雨花石专家”和“雨花石珍品”评定;定期举行有关评选活动。

第三、打造雨花石文化产业链

一、打造好《南京雨花石》品牌及雨花石产业链

只有统筹运作,打造好产业链和形成价值链,实现不断流通和增值,雨花石产业才能吸引国内外社会各界关注参与。国内黄龙玉和青海玉的成功运作就是政府在起主导作用。一方面,“南京雨花石”是最好的雨花石品牌;另一方面,雨花石只有成为全国都认可的珍宝,才能脱离“地方石”的欣赏局限。

二、设立《雨花石文化发展中心》

《雨花石文化发展中心》协助政府开展雨花石文化及产业的研究和推广,包括统一认识、统一宣传、规范市场、组织队伍、培育人才、设立标准、创新开发等等。

三、设立《雨花石展览交易中心》

《雨花石展览交易中心》聚集研发、加工和展销企业,可采取各方面集资,设立创业基金和打造雨花石产业链,实现滚动发展。坚持变革创新,依据雨花石的特性,创造享有知识产权的全新的观赏模式、产品和包装。按照现代化管理,建立各种管理系统和档案数据库。每年统一举办《雨花石博览会》,开展招商引资以及国内外宣传展销。

四、开展雨花石旅游项目

回归自然是人们生活的新追求,生态旅游和度假旅游是发展新趋势,随着雨花石文化影响扩大,很多人都会想到雨花石故乡参观游览,要到砂矿亲身体验雨花石采集。所以,雨花石旅游项目会有良好的发展前景,旅游产品开发也很有想象空间。雨花石旅游是有待开发的处女地:应由政府牵头设计好旅游线路,搞好交通与相关配套设施,把山水名胜、砂矿、农家乐以及雨花石展销组合起来,打造独具特色的雨花石文化旅游项目,带动相关行业形成独具特色的优势产业。

五、建立《南京雨花石文化网站》,面向世界开展全方位全天候宣传

建立一个系统、全面、快捷和权威的互联网宣传交流平台,是雨花石文化及其产业发展必不可少的。这个权威性的雨花石文化网站与雨花石文化旅游结合起来可相得益彰,不仅会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而且会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第二篇: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一、我国文化产业的现状

(一)、这些年中国的文化产业取得了很大的发展.特别是文化部门的建设以及向产业转化方面取得了不少进步,中国文化产业已经出现了较好的发展势头。据统计,到2o10年底,文化部主管的产业文化单位就有20多万个,娱乐行业、音像行业、文化艺术行业等年上缴税20多亿,创值100多亿元,若再加上媒体、出版、培训,文化旅游等产业一千多亿的市场规模,已经具备了进一步产业化发展的基础。

我们的文化产业虽然刚刚起步,但已有一些发展比较健康的成功的例子,”超女”的成功运作,它带来的不仅仅是巨额的经济效益,品牌和开创意识的无形资产也是不可估量的。

另外一个突出的典型就是张艺谋的电影特别在九十年代末期以后他的电影的产出与运作无不在与市场结合多采取商业化的运作模式。我们从数千万的票房收入上就能感知到这种娱乐文化在商业运作中所产生的效益,尽管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它离真正的文化产业还有一段距离.但从这我们就能看出文化所能创造的传奇:文化一旦成为一种产业所产生的巨大的经济效益是其他资本所无法比拟的。

(二)、我国文化产业面临的严峻形势

我国从1994年开始就开始探讨中国文化产业的问题,基本上与曰本、韩国把文化作为立国方略同时提出。但由于体制上和理论上以及思想认识上的一系列原因,中国的文化产业却远远落后于世界发达

国家。现在的日本和韩国游戏软件、动漫画、日剧韩剧等文化产业在几年内已经迅速成长为本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而中国却被甩得很远。

特别是娱乐文化的商业化运作.当国外已经走向成熟的发展阶段的时候.国内的文化产业尚在起步阶段甚至说还没有形成一种产业.大多零散的存在于市场而且在市场中的生存周期特别短暂。中国文化产业的各个领域都不容乐观.包括媒体、动漫游戏等.都是无法与国外先进国家相比的。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滞后的另一个表现是对传统文化的发掘上的碎片化庸俗化定位严重失衡。它只是定位在一个纯商业性的附属物的地位上。比如近几年闹得比较火的山东曲阜”祭孔大典”.便完全是纯商业的运作是真正的”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在办节的同时.大张旗鼓地搞招商引资经贸洽谈、企业论坛.而且搞得热火朝天.决策者和当地媒体也对举办活动所带来经贸上的收益津津乐道。把文化只看成一种平台而且这种平台只是为经济这一主角准备的。文化只是一个相当表面的点,是一个只扮演衬托的配角。从来不曾深入地发掘这些特色文化的真正的实质性的内涵和潜力。

二、中国文化产业发展不足的原因

(一)从生产者角度看制约因素众多。一是文化创作环境不佳。目前国内很多文化主体,特别是大学、艺术团体等受到体制的限制,条条框框太多,婆婆太多,使得它们的创造性受到戕害,甚至导致缺少创作的活力。二是市场开放程度过低。从出版业来看,在产品层面上市场

化程度已经比较高,而企业化和股份化依然步履蹒跚。最突出的表现在动漫产业,由于我国电视台的动画播出费极低,出现了制作机构的经营活动难以为继的局面。三是法制环境不理想,知识产权得不到应有的保护。以图书出版为例,正版还没上市,盗版就已经大行其道,甚至有些读者找作者签名,拿的就是盗版书。此外,山寨现象也折射出知识产权保护的尴尬。山寨作品一方面体现了草根的智慧和创造力;另一方面,那些恶意剽窃他人创意的做法确实严重挫伤了原创者的创造热情。如何通过知识产权立法来既保护创造性的“山寨”活动,又限制“剽窃式”的盗版活动,是摆在中国立法者面前的重大课题。四是中国文化推广方式过于死板,媒体海外落地后仍难参与主流舆论。目前,中国媒体落地海外的步伐越来越快,然而,此类媒体由于官方色彩较浓,播出内容大同小异缺乏特色,在西方国家主流社会中仍然处于边缘地位。

(二)从消费者的角度看是国内居民消费不足,国外消费者心存偏见。一是国内居民消费不足。目前中国中低收入阶层达到11亿人左右,是基本的消费群体,居民收入扣除基本生活需要和医疗、教育、养老、住房等福利支出后,可用于文化消费的收入并不多,消费能力受到了严重影响。二是国际各种对华偏见与措施的影响。出于对中国文化、政治、经济的有意无意的误解,不少国家一直对中国心存偏见,各种“谬论”以及莫名其妙的举措层出不穷,比如其“黄祸论”、“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去中国化”等等。这都是妨碍其他国家的国民接受中国文化的严重障碍,中国文化产品在这些国家自然很

难获得认可。

三、关于发展我国文化产业的若干建议

(一)尊重文化的价值和尊严,改进领导观念和方法。

文化产业需要良好的环境,应该尊重文化生产的特殊规律,尊重文化的价值和尊严,减少文化领域的领导权威和长官意志,把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真正落实到文化生产之中,把竞争机制全面引人文化生产,让广大文化工作者有充分的独立自主的权利,有广阔的自由创造的空间,保证一切优秀的、有创造性的产品问世。

(二)完善文化产业的市场化。

为完善中国文化产业的市场化程度并使其产品与服务的推广手腕更为灵活、更富有吸引力,应当考虑将文化产业进行多层次的开发,以吸引各类企事业单位、诸多确有才干的人才加入文化产业中来,以推动这一行业的发展与成熟。考虑到我国的文化意识形态,我国的文化产业市场应当遵循分层、分领域逐步开放的原则,逐渐允许境外有实力有影响的影视制作机构、境内国有电视节目制作单位合资组建中方控股的节目制作公司,允许境外制片机构同境内国有电影制片单位合资组建由中方控股的影片制作公司。外资文化产业公司精良的制作水准和高超的运作经验最终将有利于提高本土文化产业公司的运作水平。

(三)新媒体时代的知识产权立法创新。

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环境下,复制变得易如反掌,“山寨现象”的出现有着技术方面的原因,再妄图把所有著作权牢牢控制在作者手

中已不现实,“版权开放”不失为一种合理有益的探索。最终消费者可以让渡版权作品的首次传播带来的复制权利益,通过点击率分成、二次销售、衍生产品的开发而获得相关的著作权收益。这种方法既能使复制者、山寨者获得正版授权,而且使其盈利空间也向纵深发展。电视台也获得一个在互联网上扩大其节目影响力的途径,还会通过其提供的节目中的嵌人式广告得到不菲的收入。这种方式可以不妨作为视频类网站与电视台等著作权人合作的重要方式加以尝试。

(四)完善社会福利制度,减少阶层收入差距,增强国内民众的文化消费能力。

完善社会福利制度,减轻人民负担,减少阶层收入差距既可以减少社会矛盾与社会冲突,促进社会和谐,又有助于增强民众的消费能力(其中也包括文化产品的消费),从而促进内需,减轻世界经济危机对我国的影响。

(五)面向国外消费者优先发展特种文化产品。

一是开发新型数码文化产品。应该积极发展新型数码文化产品,如网络游戏,韩国就是这方面的榜样。这种产品因为所表现的某国文化特质较少,所以更具普适性;同时所依赖又是全球共通的计算机语言,不存在文化上的暗礁,韩国人做的,一贯以聪敏著称的中国人没有道理做不得,做不好;而且,此种文化产品利润丰厚,对中国物质财富的记录,对经济社会的发展极为有利。二是开发富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产品。全球化时代并非强势文化一统天下的时代,而是多种文化相互作用、相互竞争、相互融合的舞台。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我们

不妨优先发展相对易于外国人理解又极富有中国特色的文化项目,比如中华饮食、中华养生、中国功夫等。但是,要注意的是,不能过度迁就外国人的偏好而任意迎合他们,那样做得不偿失。例如,中华饮食虽然遍布世界,但往往因为过于迎合外国人而失去了地道的中国口味,从而也就失去了外国人认同中国文化的机会。使某人接受某种文化产品,其实就是使之接受该种文化产品所体现的价值观。

第三篇: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摘要高增长背后的隐忧尽管各项统计数据喜人,但目前文化产业的发展依旧存在着不足:一是文化产业总量水平不高,对国民经济贡献份额偏少。二是总体投入不足,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三是市场化水平低,产业集中度和集约化程度都不高。四是文化经营人才短缺,投融资支持体系严重滞后。五是缺乏专项发展规划,产业配套政策不完善。六是文化贸易逆差依然很大,文化传播力和影响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

引言文化产业是将文化从无形向有形,从意识形态向经济形态的一种转化。在文化市场不断繁荣的前提下,文化产业日益成为重要的新兴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也越来越大。随着我国社会的进步,人们对于精神生活的不断追求,国民用于娱乐、休闲等方面的文化消费支出也越来越大,这给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正文

一、发展文化产业的重大意义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文化与经济、政治等相互交融,日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国家之间综合国力的激烈竞争,正日益聚集于以文化为核心的软实力的竞争。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以创业为核心的文化产业,正在成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亮点。

文化产业既凝聚人心,又关切民生,还可以直接贡献经济增长。文化表面看是软实力,实际却是硬实力。国际经验表明,越是发达国家,文化消费比重越高,文化产业对GDP的贡献越大。据研究,当人均GDP突破3000美元以后,社会对文化产品的消费会有大的突破,人均GDP越高,文化消费占的比例越大。

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的规模不断扩大,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稳步提升,经济效益大幅提高,文化体制改革成效显著,娱乐文化服务、会议及展览服务等新兴文化产业发展迅速。但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还不高、活力还不强,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相适应,与日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相适应,与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及广泛应用还不相适应,与我国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的新形势还不相适应。因此,应大力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使文化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二、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省文化产业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文化产业集团初具规模,文化设施总体完善,文化资源优势得到进一步发挥。文化产业正在成为推动我国发展振兴的重要力量。

我坚持改革与整合相结合,努力做大做强一批文化企业,培育形成了以省属文化企业集团。同时,我省不断加大对文化产业发展的资金支持力度,增加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采取贴息和专项补助等方式,支持文化产业发展。此外,还积极为文化企业发展搭建平台,组织文化企业参加东北亚投资贸易博览会等等。

今后一段时期,将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大力发展广播影视、新闻出版、动漫游戏、文化会展等重点产业;建设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的大型文化企业集团;建设各具特色的文化产业集聚区;构建文化产业投融资、技术支撑、人才培养引进、展示交易等服务保障平台。

三、发展我省文化产业的对策建议

(一)什么不足·····1推进文化体制改革。面对国外文化的强大攻势,打造属于我们民族、我们国家的品牌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应当大力发掘我国文化当中的优秀因子,利用本国的资源优势,结合自身日益成熟的产业发展模式,强势推出民族品牌,努力减小文化逆差现象,真正实现从“引进来”到“走出去”,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

逐步建立和完善文化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营造有利于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良好环境。继续对国有文化企业进行公司制或股份制改造,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重塑市场主体,完善市场体系。

(二)培育龙头企业。形成具有规模优势的文化企业和产业布局,重点抓好文化企业上市工作。整合我省影视、出版、报刊、歌舞等同质优势资源,扶持文化企业进行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推动文化企业上市。

(三)打造品牌。面对国外文化的强大攻势,打造属于我们民族、我们国家的品牌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应当大力发掘我国文化当中的优秀因子,利用本国的资源优势,结合自身日益成熟的产业发展模式,强势推出民族品牌,努力减小文化逆差现象,真正实现从“引进来”到“走出去”,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

引领文化产业发展,提升文化竞争力,把现象、亮点制成品牌、形成产业。对地区特色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和深度加工,为“中国二人转之乡”、“中国农民画之乡”、“中国马头琴之乡”、“中国人参之乡”、“中国琵琶之乡”、“中国松花砚之乡”、“中国梅花鹿之乡”等地域性品牌注入文化内涵。大力弘扬吉林歌舞、长影乐团、朝鲜族农乐舞、吉版图书、吉林期刊等一批知名品牌。

(五)建设文化产业集聚区。结合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建设战略,建设长春、吉林、延吉、图们文化产业带;开发建设以长白山保护开发区为中心的文化旅游休闲产业集聚区;开发建设以长春、吉林、集安等历史文化名城为核心的历史文化集聚区;开发建设以四平、白山、通化为代表的红色文化旅游集聚区;开发建设以查干湖、向海、莫莫格、乾安泥林为代表的民俗文化及草原湿地原生态风光开发利用集聚区。大力发展以湿地科普为主线,以冬捕、蒙古族民俗、草原风光、湿地观鸟等为特色项目,富有东北地域特点的民族文化产业。

(六)完善文化产业投融资服务体系。一是构建完善的政策服务平台;二是组建文化产业投资公司,对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建设和大型骨干文化企业上市等给予重点支持;三是建立文化产业投融资体制机制;四是加强对文化企业的贷款支持,对符合信贷条件的文化企业给予利率优惠,并积极拓展适合文化产业发展特点的贷款融资方式和相关保险服务。

不难看出,中国在文化贸易这一块存在着严重的“文化赤字”,这不得不让我们担忧。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的身份。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在历史上曾经占据过重要地位,对世界产生过深远影响。由于受近代战乱所致,中国文化的自身实力和影响力一度跌至谷底。其实,在中国深厚文化的孕育下,不乏许多优秀的文化艺术产品,然而传统文化的背景不同以及民族文化的差异性给我国对外文化交流和竞争造成了巨大的阻碍,使得我们的文化没有占据有利的条件,没有发挥其所具有的潜能。新时期,我们再度扬帆起航,依托先辈们留下的文化宝库,结合本国的发展,使文化软实力有了大步提升。

发展中国文化创意产业

第四篇: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报告

关于中国文化产业发展问题与解决办法的分析报告 我国文化产业兴起是从20世纪90年以来从自发到自觉、从市场到体制跟进的,这些年中国的文化产业取得了很大的发展,特别是文化部门的建设以及向产业转化方面取得了不少进步,中国文化产业已将出现了较好的发展势头。我国的文化产业虽然刚刚起步,但是已经有一些发展比较健康的例子,各种综艺节目、电影、电视剧的运作成功,不仅仅带来了巨额的经济效益,品牌和开创意识的无形资产也是不可估量的。

我国从1994年开始探讨中国文化产业的问题,基本上与日本、韩国把文化作为立国方略同时提出。但由于体制、理论以及思想认识上的一系列原因,中国的文化产业却远远落后于世界发达国家。归根到底,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是体制的原因。我国现阶段的文化体制的核心是确立企业在文化市场的主体地位,建立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行的文化管理体制。主要通过改变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市场经济体制,进行文化体制改革来实现中国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现行文化体制与市场经济不相适应,阻碍了文化产业的发展,因此体制改革迫在眉睫。

由于各国的国情不同,中国文化产业在发展之初就有着与世不同的特征。首先,政府与企业互动,中国的文化产业在发展中很大程度上与政府相关,是由政府主导的,但是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进行,政府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主导地位逐渐淡化。其次,中国的产业政策逐渐完善,随着文化法律的在摸索中前进,文化产业的产业政策逐渐完

善。再次,中国文化产业的集团化、规模化发展,集中资本,扩大产业规模,打造产业链,产生联动效应,这是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优势。最后,理论研究不断深入,中国文化产业领域的理论研究经历了从无到有的历史过程,在发展中日渐加深。

现阶段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是理顺党和政府与企事业单位的关系,党位于领导地位,引领大的方向;建立国有资产管理新体制;建立新的国有文化宏观调控机制,虽然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立,但是由于市场机制本身的缺陷,必须在市场运作的基础上,需要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功能;建立真正的市场主体,确定企业在市场中的主体地位;建立文化事业运作新模式,不断培养创新人才,不断在文化产业发展方面开拓创新;培育和规范市场体系,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我国的文化产业要发展,必须坚持文化体制改革,若不然中国的文化企业永远不能自主独立的作为主要市场主体出现。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措施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不断推进文化体制改革。

我国文化体制的弊端主要是政事不分、政企不分、管办不分,从事文化产业的单位没有自主权,没有形成市场竞争的主体;政府包办、文化市场发育缓慢,一部分国有文化单位市场意识、经营意识、效益意识薄弱,文化生产与服务和群众需要脱节;行政壁垒造成文化资源、资产的分布不均,行政作用人为地作用于资源分配,导致文化资源和文化资产条块分割、布局失衡。

针对以上问题,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重点是打造现代文化企业制度,培育文化市场竞争主体,把经营性文化单位转制为现代文化企业。建立现代文化企业制度:第一步,政企分开,管办分离;第二步,整体转制、产权清晰、自主经营;第三步,进行公司制改革,完善法人结构。

企业法人制度是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简言之,企业法人制度就是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企业拥有自主的经营权,在对所有者承担责任的前提下,能够独立支配企业的财产。

二、推动文化产业的科技升级,注重新媒体时代的知识产权立法创新。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环境下,复制变得易如反掌,“山寨现象”的出现有着技术方面的原因,再妄图把所有著作权牢牢控制在作者手中已不现实,“版权开放”不失为一种合理有益的探索。最终消费者可以让渡版权作品的首次传播带来的复制权利益,通过点击率分成、二次销售、衍生产品的开发而获得相关的著作权收益。这种方法既能使复制者、山寨者获得正版授权,而且使其盈利空间也向纵深发展。电视台也获得一个在互联网上扩大其节目影响力的途径,还会通过其提供的节目中的嵌人式广告得到不菲的收入。这种方式可以不妨作为视频类网站与电视台等著作权人合作的重要方式加以尝试。

三、加快区域文化产业发展。

地方政府应按产业照行政区划、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中长期的文化产业的中长期的可持续发展规划,整合文化资源,增强实力。取长补短,优化组合。站在政府的角度,为了避免重复建设,浪费社会资源,更合理地开发文化资源,确保文化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制定一个有效的、中长期的发展规划是非常必要的。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作业:

院系:历史文化学院专业:文化产业管理姓名:白倩倩 学号:100244048

第五篇:北京文化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

北京文化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

当前,世界经济正面临一场极其深刻的变革。文化产业悄然兴起,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和青睐。有专家称,21世纪人类社会的竞争形态,将由“武力竞争”转为“经济竞争”,再转为“文化竞争”,“各国的胜负决定于文化领域,其胜负的重点就在文化产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发展可以最终以文化概念来定义,文化的繁荣是发展的最高目标”。党的十六大审时度势,与时俱进,提出积极发展文化产业的战略任务,强调要“完善文化产业政策,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增强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在中央精神的指引下,全国不少地区和城市纷纷提出要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在全国各地蓄势待发的形势下,北京只有深化改革,整合资源,加快发展,才能真正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占领文化产业发展的制高点。

北京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和优势

近年来,北京市委、市政府一直非常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在大力推动文化事业繁荣进步的同时,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产业政策,使文化产业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2003年,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246.1亿元,占全市GDP比重达到6.7%,成为首都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2004年,文化产业增加值328.7亿元,比2003年增加82.6亿元,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综合实力不断提高。综观北京文化产业发展,可以用“三长、两短”来概括。“三长”就是资源、市场、环境三大优势比较明显;“两短”就是产业发展还存在两大方面的不足。对此,我们要重新审视,深入分析,以便廓清思想,理清思路,谋划对策。我们的三大优势是———

第一资源优势

经济学研究表明,决定比较优势的首要因素是资源禀赋。北京具有异常丰富的文化资源,种类繁多,与经济的可渗透性强,可开发程度高,为北京发展文化产业奠定了突出的比较优势。首先,历史文化资源丰厚。北京有着3000多年建城史、850多年建都史。在悠久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积淀了丰富璀璨的文化遗产,各个历史朝代的文物古迹达3500多处。走在北京的大街小巷,浏览到的一个门脸、一座院落都可能流传着一段故事;触摸到的一砖一瓦都可能有着三四百年的历史,都蕴含着文化,都是我们保护利用的宝贵资源。其次,文化人才荟萃。文化产业是创意的产业、内容的产业。文化人才是文化产业的主体,创意是文化产业的灵魂,假如说文化资源是基料,那么文化人才是酵母,是最具活力的因子,是发展的生力军。文化名城与首都的优势地位使北京汇集了大批文化人才,不仅包括享誉全国的文化名人、文学家、艺术家和学者,而且还有众多的领导人才、管理人才、创作人才和表演人才,成为首都文化建设和产业发展的重要资源。

第二市场优势

主要表现在有条件、有需求、有基础。首先,首都的唯一性,决定了北京作为政治中心、文化中心的地位不可动摇,决定了北京对全国具有强大的文化辐射力和影响力。北京有着1500多万常住人口、300多万流动人口,每年大约有1亿国内外旅游者来京参观游览,如此庞大的人口规模,既是文化的消费者,又是文化的传播者,由此也使北京对各地文化建设和文化消费具有很强的示范带动作用。这是北京文化产业做大做强的重要条件。其次,巨大的文化需求。多样化、多层次的文化需求,构成庞大的文化消费市场。发展经济学研究表明,当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左右,居民的文化消费会出现较大的增长,占到人均消费支出的18%。目前,北京人均GDP已突破5000美元,居民的文化需求不断增强,文化消费扩大已是必然趋势,表明文化产业发展具有十分广阔的市场前景。通过近几年的发展,北京文化产业已经形成了以文艺演出、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汇展、古玩艺术品交易等优势行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培育了一批龙头企业,打造了一些著名文化品牌,诸如,相约北京、北京国际音乐节、北京图书节等,这些都是北京文化产业发展壮大的坚实基础。

第三环境优势

一是领导重视。目前,北京市文化产业发展已形成自上而下的努力推动与自下而上的积极开发相结合的格局。按照首都经济发展战略,未来几年北京仍将坚持以知识经济为方向,第三产业为主导,大力发展文化产业,这既是北京市的重大决策和重要战略部署,也成为各级领导和各界人士的共识。二是教育资源充沛。文化产业作为高科技支持与文化结合的产业,特别需要大批高素质、复合型的新型人才。北京是我国最大的专门人才和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也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高等教育密集区之一,有77所高等院校,各种职业教育以及留学生教育等也非常发达。这些教育机构培养和造就了大批专业人才和复合型人才,本身也成为拥有大量高素质人力资源的人才库,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智力资源。三是科技支持。文化产业的发展必须借助科技的翅膀。随着科技的发明与应用以前所未有的规模侵入文化领域,文化产品得以用工业生产的方式被生产出来,“文化产业”才轰然问世,并迅猛发展起来。北京地区集中了353家科研院所(不包括转制的),科技人员达30.1万人,技术产出非常丰富,科研成果不断涌现,特别是与文化产业紧密相关的计算机网络等高新技术和产品,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北京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不足和障碍

当然,北京文化产业发展也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突出表现为两短,即“胶着”与“脱节”。

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胶着

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是相互关联的两个范畴,都以文化为内容,然而性质、目标、方式、策略都各不相同,胶着与混淆的结果是严重影响了文化产业的市场化、产业化、企业化进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中可以通过产业方式运作的那一部分,必然是经营性文化。这是由文化产业的性质和特点所决定的。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公益性文化具有公共物品的性质,偏重于满足社会的公共需要,不以盈利为目标,不能被纳入产业的轨道,应由非产业化的公益性的文化事业单位提供。但实际发展中,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常常胶着在一起,既制约了文化产业的发展壮大,也使文化事业发展跟不上社会和公众日益增长的公共文化需要。

文化、经济、教育、科技脱节

世界经济发展经验表明,比较优势在发展中并不是决定性因素或者首要因素,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整合、统筹、兼顾而形成的规模优势。脱节、割裂、单一的发展将消耗比较优势,使资源禀赋成为包袱。要尽量避免陷入“比较优势的陷阱”。具体到北京,尽管北京在全国文化资源中心的地位是稳固的,但文化资源中心并不等于文化产业中心。由于资源缺乏整合,目前北京市文化产业发展的规模和水平,与其拥有的文化、教育、科技资源以及经济总量相比还远远不够。

北京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两短”只是表象,从深层分析论证,其根源在于“三大障碍”,即观念障碍、体制机制障碍和政策障碍。

观念障碍

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既创造了璀璨的民族文化,也有守旧落后的一面。文化产业发展问题是一个产业问题,是市场问题,不再是传统的事业问题。因而,一些传统的文化观念与现代产业发展理念抵牾和冲突,成为产业发展的障碍。首先,“伦理至上”观念与功利观的冲突。中国文化传统从道德标准上把人分成两类:“君子”和“小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导致禁欲主义。文化产业追求的就是收益最大化,讲求的是效率、效益、利润。纯粹的文化人难以接受物化的精神和精神的物化的现实,在他们看来,文化产业的崛起,标志着文化的沉沦、文化的堕落。其次,“人治”观念与“法治”观念的冲突。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的人治传统的国家,延续了4000多年的宗法家长制,没有受到强有力的挑战和批判。“法治”则是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文化产业的发展不能没有法治的环境。市场经济提倡和鼓励竞争,提倡树立忧患意识、进取意识、竞争意识。文化产业发展需要创造,需要通过竞争激发出人们无穷的创新能力,“删繁就简三秋树,领意标新二月花”,为广大文化消费者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作品。

体制机制障碍

文化管理体制不顺,是造成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难以真正分离的重要原因。当前,北京市文化管理体制滞后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各部门文化产业促进职能不明确,兼有文化行业管理、发展文化事业和促进文化产业的三重职能,是典型的政资、政事、政企不分。例如,市文化局既负责农村电影“2131工程”、基层图书馆建设等文化事业范畴的活动,也负责局属艺术院团管理等文化产业范畴的工作,还负责文化市场行业管理和文化执法等政府工作。二是市区两级文化管理体制衔接不畅。市一级,文化管理部门分得过细。区县一级,由文化局、文物局、新闻出版局、广播电视局等合并建立了文化委员会,开始试行文化综合执法。上下工作机构不能对接,影响了工作效率。三是社会文化市场主体还没有完全纳入政府文化管理的视野。目前,仍只局限于北京市属文化部门,特别是市属的国有文化单位,与中央部委及部队所属文化企业资源缺乏整合,对民营文化企业更是底数不清。

政策障碍

一个产业的发展,需要相应的政策扶持和引导。在文化产业发展方面,国务院出台了《关于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若干决定》,国家财政部会同相关部门出台了《财政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文化体制改革试点中支持文化产业发展若干税收政策的通知》,市里出台了《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文化体制改革试点中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和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的两个实施办法的通知》等政策,从市场准入、财政支持、税收优惠、工商管理等方面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但总体上看,文化产业政策体系还不够完善,特别是在投融资、高端人才引进和培养等方面明显不足;有些政策过于原则,缺乏实施细则,相关配套政策和措施保障也没有及时出台。

促进北京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路和对策

综合考虑北京市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和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未来几年,北京应紧紧抓住奥运机遇,深化体制改革,打破瓶颈制约,以求文化产业有更大的发展。

深化改革,加快创新,着力解决体制机制问题

尽快理顺文化管理体制,对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是促进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当务之急。一是实行全行业统一管理,探索建立党管方针政策、人大立法规范、政府依法行政、社会自治自律的新型文化管理体制。二是建立推进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对全市文化产业促进工作统一规划、统一协调,避免由于条块分割造成的政出多门、多头管理。三是紧紧围绕重塑市场主体、完善市场体系、改善宏观管理、转企改制、转变政府职能四个环节,推进政企政事和管办分开、国有文化资产监管、转企改制、文化市场综合执法等工作。四是加快推进行业协会建设,将目前政府部门承担的诸如制定和推广产品技术、质量标准,实行行检行评,职业技术培训等工作转移给行业协会,增强企业自我经营、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活力,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和行政管理方式转变。

完善政策,落实政策,营造有利于文化产业发展的社会环境

北京文化产业虽然具备了一定规模,但尚处于初始阶段,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弱势,要努力建立起既符合国际规则,又适合我国国情、北京特点和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需要的文化产业

政策。一是加快落实国家相关政策法规,加强政策整合力度,制定出台支持北京市文化产业发展的地方法规和优惠政策。二是发布实施《文化创意产业投资指导目录》,设立发展引导资金,支持企业重组,加快文化产业园区建设,不断优化发展环境。三是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制定保护知识产权的地方法规,完善知识产权保护环境,把北京建设成为全国知识产权保护的示范区。四是高度重视思想发动工作,在部门、企业和群众中广泛宣传和培训已出台的各项促进政策,为文化产业的改革和发展打牢思想基础。

整合力量,扩大开放,走出文化抓文化,走出文化圈、北京圈,寻求与国内外企业更广泛的合作

树立首都大文化的发展观念,站在大局看文化,将首都功能和文化产业发展统一起来,通过促进文化产业发展,进一步拓展首都文化中心的内涵,提升其功能和地位,建设国际性文化之都。另一方面,文化企业是文化产业的主体,也是创新发展的主体,更是全球化竞争的主体。要按照市场经济规律,通过联合、兼并、重组等,加快在全国范围内组建若干家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和跨所有制的,一业为主、兼营相关产业的综合性文化集团,参与国际竞争,在开放式的文化市场空间中获得一席之地,提升北京文化产业的综合竞争力。

拓展融资渠道,吸引外资及社会资本进入,调整优化所有制结构

资金不足是北京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瓶颈。2004年底,北青传媒在香港上市成功,融资额达到10.4亿港元,为我市文化企业利用国际资本市场融通资金积累了重要经验。加快推进市属文化行业的改革,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打破行业垄断,积极吸收境外资金和社会资

本投入文化产业。可采取通过支持国有非文化企业兴办文化项目,吸引社会力量参与文化企业的经营管理等形式,形成文化产业的多元投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格局,为文化产业的迅速扩张提供更加有力的资金支持。在文化产业的资本结构上,形成国有资本、社会民间资本、境外资本共同投入并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所有制格局。

培养人才,壮大队伍,造就专业化、国际化、现代化文化产业企业家队伍

北京文化产业能否快速发展壮大,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归根结底靠人才。一是要坚持以人力资源开发为重点,培养具有领先的策划能力、文化产品创新能力、市场营销能力和开放的国际视野的优秀文化创意人才和市场经营管理人才,造就一支政治强、素质高、业务强的文化产业企业家人才队伍。二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积极主动地吸引优秀的国内外文化人才到京发展,为他们提供发展空间,形成北京市独特的优秀文化人才流入的洼地,构建北京市文化产业活力竞相迸发的高端舞台。

整合资源,打造品牌,努力建设“六大中心”

打破行业、部门等所属界限,整合首都文化资源,将民营文化企业、中央及部队所属文化企业资源纳入文化服务和管理体系,不求所有,但求所在,培育有竞争力的品牌企业和企业集团。抓紧时机继续组建一批文化产业大型集团,使北京的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电影、演艺、娱乐、展览等产业都有支柱型的大集团,把北京建设成全国文艺演出、出版发行和版权贸易、影视节目制作和交易、动漫和网络游戏制作、文化会展和古玩艺术品交易等六大中心。力争到2008年,文化产业创造增加值在北京市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达到9%,成为

首都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

下载《南京雨花石文化产业现状与发展分析》纲要word格式文档
下载《南京雨花石文化产业现状与发展分析》纲要.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县文化产业发展现状与思考

    文化建设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加快文化产业发展,促进民族文化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对于盐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具有特殊重要意义。根据省、市党委政府......

    绵阳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关于绵阳文化产业的调查报告 调查目的:了解绵阳文化产业的存在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调查方式:访谈法 实地考察法 观察法 调查对象: 绵阳文化产业 调查时间:2014年 6月15......

    咸宁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咸宁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发展对策 200804303105刘伟琴内容摘要:咸宁作为武汉“8+1”城市圈之一,在文化产业发展方面已经取得了一些显著成果。通过对咸宁特色文化的研究,结合当地......

    绵阳文化产业现状分析

    绵阳文化产业现状分析 文化是承载历史文明进程的灵魂,文化产业是传承与弘扬历史与现代文明的实质性载体。绵阳是一个具有悠久文明历史的城市,有许多历史古迹和民族民间文化。......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前景及对策分析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前景及对策分析 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及前瞻 当人们初级的、物质层面的消费需求得到满足之后,就会产生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消费需求。目前,我国主要......

    安仁县2011年文化产业发展现状的分析

    安仁县2011年文化产业发展现状的分析 作者:何文华 文章来源:安仁县统计局 更新时间:2012-5-22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1世纪以来,安仁县的文化产业市场已有"长足”的发展"。一方......

    长沙文化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范文

    长沙文化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2011年,在长沙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人民紧紧围绕......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前景及对策分析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前景及对策分析 会计101 张弘宇 16810117 摘要:文化在人类社会发展历史中具有重要作用,以文化形态为主的软实力已然成为当今时代国家间实力消长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