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示儿》1
一、导入课题,认识诗人
1、师:同学们,请看大屏幕,一起把这些句子读一读:
出示诗句:
位卑未敢忘忧国。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
一寸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2、师:这些诗句都表现了什么样的情感?
生:表现爱国主义感情的。
3、师: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表现爱国主义情感的诗歌。
(板书课题:示儿)
4、师:谁来把课题读一读?
5、师:谁来说一说诗题是什么意思?
6、师: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一间简陋的茅草屋里,烛光闪烁,忽明忽暗。床上躺着一位头发花白、奄奄一息的老人。他真切地感到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于是,他把儿子叫到床前,用微弱地语气交代遗嘱。这位老人就是我国南宋著名爱国志士、大诗人陆游。
(板书:陆游)
7、师:他的遗嘱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示儿》。谁了解陆游,简单的说一说。(出示陆游图片和相关文字说明)
8、师:陆游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那他临终那夜交待儿子的到底是什么呢?就让我们打开书,一起去了解陆游临终前最后的嘱托。
二.初读古诗,了解诗意。
下面就让我们一齐来读一读这首古诗。
1、师:同学们,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请同学再读读这首诗,多读几遍,一边读,一边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还可以与同桌交流交流。
2、师:对于这首诗你们理解了吗?谁来说说你是怎么理解的?
(抽生回答对诗句意思的理解)
看来,同学们借助注释已经初步理解了诗句的意思。现在,老师来提两个问题,看你们能不能回答出来。诗人陆游在临终之前最遗憾的是——
(生答)板书: 不见九州同
他死后交待儿女一定要做的是——
(生答。)板书:北定中原日
3、师:同学们,当我们把历史的车轮倒退到八百多年前,看看当时诗人生活一个怎样的时代中?(出示当时的历史背景)
4.诗人在临终时提笔写下了《示儿》这首诗。(师范读)听了老师的朗读,你感受 1
到了什么?(生说:悲凉、忧伤、期望„„。)你是从哪里感受到的?
三、品读一二句,感受“悲之切”
多媒体出示一二句
1、指导朗读第一句。
师:第一句怎么读?
诗人本来知道什么?“万事”指哪些事呢?
生答:财产、烦恼、牵挂„„
师:这些事在陆游心中重要吗?从哪个字可能看出?(空)你能从这个字读懂一些什么?把你的感受送到诗句中,读一读吧。
(带着陆游的那份淡泊,带着对陆游的一份敬意,)
师引读:人死之后,一切财产都已成空——
人死之后,一切烦恼都已成空——
人死之后,一切牵挂都已成空——
2、.指导朗读第二句
师:诗人面对死亡从容淡定,但他心中却有件事始终都放心不下,那是什么?师:这句诗中有一个字刻画了诗人此刻的心情。是哪个字?
板书:悲
诗人为什么而悲伤?(不见九州同)
师:陆游出生第二年,金兵就占领了中原地区,他和家人跟着百姓,过着逃亡的生活。他在少年时代,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抗金志向。可是直到陆游85岁就要离开人世,也没能看到国家的统一,他的心怎能不悲伤呢?你能把诗人心中的悲伤读出来吗?谁来试一试。
我们一起读一读。
师:九州同,他见到了没有?是啊,没有啊。
引读:10年过去了——但悲不见九州同
20年过去了——但悲不见九州同
80多年过去了——但悲不见九州同。
3、师:诗人他还曾经写下过这样一首诗。
多媒体出示《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配以《十面埋伏》音乐)
师范读,学生轻声齐读。
师:那奔腾咆哮滔滔黄河已经成了金兵的饮马之槽,那巍巍千仞雄伟壮丽的西岳华山已经成为金兵的牧马之地,中原的老百姓被金人奴役,盼望王师来收复失地,他们望眼欲穿,盼来的却是——南望王师又一年。
师:从这首诗中你知道了中原的老百姓过着怎样的生活?
生发散回答:金兵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中原老百姓生活困苦不堪,流着痛苦的眼泪。
师:诗人仅仅是因为没有看到国家统一而悲伤吗?
(更是为了中原的老百姓凄惨的生活。)
中原壮丽河山沦陷,诗人悲伤啊——(生读一二句)中原的百姓期盼王师,望眼欲穿,诗人悲痛啊——(再读一二句)
4、出示《题临安邸》,体会诗人的悲愤之情。
师:那遗民日夜盼望的王师呢,那宋朝朝廷的皇帝和大臣们呢?他们都在干什么?有一个叫林升的诗人看到了。
多媒体出示《题临安邸》
师:同学们轻声地读一读这首诗,你能看到林升所描绘的那幅景象吗?
生答:南宋的统治者们还在终日寻欢作乐,花天酒地,醉生梦死。
师:你从哪儿看出来的?
师:同学们发现了吗,这首诗的第二句是一个问句。诗人在问谁?我们该怎么问?(多次练读“ 西湖歌舞几时休”)山河沦陷,遗民泪尽,可在杭州西湖边,皇帝和大臣们却还在醉生梦死、花天酒地,早已把中原的老百姓丢到了九霄云外。那么现在,诗人的心情仅仅是悲痛吗?不!是悲愤!
(课件回到一二句)
师引读:因为陆游的爱国,看不祖国的统一,陆游悲伤啊,读——
因为陆游的爱国,想到中原的老百姓,陆游悲痛啊,读——
因为陆游的爱国,想着花天酒地的皇帝和大臣们,陆游悲愤啊,读——
师:生命即将结束,但是还没有盼来国家的统一,是悲伤,是悲痛,是悲愤!所以,诗人感慨: 但悲不见,但悲不见,但悲不见——生:九——州——同。
四.品读三四句,感受“盼之深”
师过渡:这样的朝廷虽然让诗人失望不已,但是诗人心中仍然拥有一丝希望。
多媒体出示三四句。
1、指导读好三四句。
师: 从这两句诗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板书:盼)
假如你就是陆游,你会怎样交待儿女呢?
师引读:这可是我临终时最后的希望啊——
这可是我仅有的期待啊——
这可是我惟一的牵挂啊——
师:读着这样的诗句,在你的眼前浮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生想象临终情景)(出示临终图片)
在生命的弥留之际,盼不到还要盼,这都源于他那一颗火热的——爱国之心。
师:他一再叮嘱儿女——(生齐读三四句。)
他一再叮嘱儿女——(生再齐读三四句)
2、链接陆游诗句,加深对诗人爱国之情的体会。
师补充介绍陆游:陆游从小就受到家中爱国主义思想的熏陶。虽然一生坎坎坷坷,但他心中收复中原的信念始终未变,请看——
多媒体出示,并引读:
早年他在《夜读兵书》中写道:战死士所有,耻复守妻孥。
中年他在《枕上》中写道:报国计安出?灭胡心未休。
到了晚年,他退居家乡,仍然不忘报国之志,写下了这首《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出示《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师范读,生齐读。
师:诗人僵卧孤村,经历之悲,病体之痛,家国之愁,仍然盼望着跨上战马,上阵杀敌!
3、师:诗人爱国情怀至死不渝,让我们大家一起读出陆游心中的期盼:
(生再读)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4、此时此刻,你想对诗人陆游说些什么呢?请用你的笔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生自由说。师相机评价。)
五、回归整体,诵读全诗。
近代学术家梁启超,对陆游的诗颇有研究,赞颂有加。他披读之余,撰写有《读陆放翁诗集》,对陆游的诗作了评价。
(多媒体出示)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销尽国魂空。集中什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
有一种厚重的催人泪下的情感,叫爱国,有一位伟大的无法不敬仰的诗人,是陆游。让我们带着对陆游的崇敬之情再一次读一读这首诗。
同学们,我们常说:吟诗作画。古人读诗不是今天我们的朗读,而是按照平仄的规律吟诵,说通俗一些,我们今天的一声和二声,在古代就叫平声,可以拖长字音;仄声就是我们现在的三声和四声,读得短促。请大家按照平仄的规律来试着吟诵这首千古绝唱。
六.总结全课
在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像陆游一样的爱国主义诗人还有许许多多,有屈原、杜甫、文天祥„„让我们从小立下爱国志,续写新时代的爱国诗篇。
七.板书设计:
示儿
悲盼
不见九州同北定中原日
爱国之心
第二篇:《示儿》(模版)
古诗《示儿》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受到爱国主义精神熏陶。
2.理解诗句意思,了解古诗叙述的内容。
3.结合学诗,培养学生的自学、想象、表达、创新能力。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揭题,激发兴趣
1.中华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博大,出现了一批批杰出的诗人。你们都知道我国古代的哪些诗人?(李白、杜甫、陆游等)(板书:陆游)谁知道陆游,我们来聊聊:(板书:南宋诗人)
是啊,陆游他的一生共写了九千多首诗,在他的一生和他的九千多首诗里,始终贯串和洋溢了然的爱国主义精神,从而形成了他的诗歌创作最显著的特色。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在临终前写的一首诗《示儿》(板书)
2.谁来读课题?(指名一生,读得真不错,字正腔圆。)你知道“示儿”是什么意思吗?(给儿子看)
(不会说没关系,哪位同学来帮助他?同学们可以去看看课文的注释。谁来呢?看注释是学习古诗的一种好方法,等会儿学习古诗时,我们还要运用)
二、初读,自学质疑
1.学生自学古诗
(1)陆游在这首诗里,这封临终前的遗书中到底写了什么?嘱托儿子什么?我们一起来读读这首诗。(点击课件,出示《示儿》)
在读的时候,老师要给同学们一个温馨提示:(1)要读准字音;(2)可以结合下面的注释理解诗句的内容,试着将这首诗读懂。有困难的同学可以找同桌讨论。
(2)学生自学,同桌可以交流。
2.交流自学情况
(1)读通
同学们自学得非常认真,有的将古诗反复诵读,有的联系注释读懂古诗。谁来读读这首诗,展示一下自己的学习呢?
预设:
①指名读
A读得字字正确,而且声音响亮,真不错。不过„
B真服你勇敢,第一个站起展示,而且字字正确,教师奖励你,这两个字你会读好吗?板书:祭乃,指导书写“祭”字。
②齐读。
(2)读懂
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同学们都能,同学们就能将这首诗读正确,读得流畅,而且读得有滋有味,真好!我们会读了,那是否读懂了呢?你读懂了什么?
预设:
①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人死了,本来就知道什么都没有了,只是悲伤没有不到祖国统一。
你从哪里读出来的?人死了什么都不知道,什么都不存在了。什么都应放下了,作者知道吗?(从哪个词知道(原知),但作者难放的是什么呢?唯一牵挂的,临终感到可惜的是什么?指导读出悲痛的心情。(板书:悲)
②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在朝廷的军队向北进军,收复中原的那一日,你在拜祭祖先的时候,一定得将这个音讯告诉我。
北定是什么意思?不知道没关系,教师为同学们带来了一段提示,同学们看看,可能对北定的理解有帮助。
向北平定收复中原,一个85岁的老人在临终前千叮咛万嘱咐。(板书:告)读诗句。
你一定不要忘记拜祭时告诉我,这是一个怎样的临终心愿呢?再读。
在大家的朗读,我们也仿佛听到了一个85岁老人的殷殷叮嘱,殷殷期望。
三、品读,入境悟情
读到这里,你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要问一问老师?问一问同学或问一问诗人陆游吗?
预设:
1.为什么陆游在临终前不嘱托一些家庭琐事,而是嘱托在“王师北定中原日”时,家祭无忘告乃翁呢?
2.陆游的心愿实现了吗?
质疑、解疑、存疑
1.老师有个问题想请同学们帮忙,陆游在临终前不嘱托自己的身后事,不嘱托自己的财产该如何分割,而是嘱托“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为什么?
谁会回答?
但悲不见九州同,祖国不统一,陆游是万分的悲痛,至死牵挂,读。
2.出示《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这岂止是陆游一个人的悲痛,这也是千千万万被遗弃人民的悲痛啊!出示,教师配乐读。
同学们被遗弃的南宋人民悲痛什么呢?
是啊,他们为自己悲惨的生活而悲痛,为祖国的河山破碎而悲痛,他们盼望王师一年又一年。他们的悲痛更是陆游的悲痛,他们的盼望更是陆游的盼望,这一望,陆游整整望了84年日日夜夜哪!(出示《示儿》)让学生带着自己的体会,带着自己的情感,诵读。
3.出示《题临安邸》
整整84年个日日夜夜,仍不能盼来王师北上,收复失地,统一中国,南宋军队在哪里?他们在干什么呢?(出示《题临安邸》),读诗。
学生交流体会。
南宋王朝忘了失地,忘了汴州,忘了被遗弃的泪民,整天寻欢作乐,莺歌燕舞,醉生梦死,叫诗人是何等的悲痛啊!但是我们的诗人他绝望了吗?他对朝廷丧失信心了吗?没有,人在临终前的几分钟,什么都放下了,唯独放不下的是不见九州同,想到的收复失地,统一中国。(出示《示儿》,配乐诵读)
读到这里,这仅仅还是一封遗书吗?这仅仅还是一篇古诗吗?他蕴含着什么?(板书:至死不渝)
四、拓展,引发思考
陆游的心愿实现了吗?南宋军队北上平定中原了吗?
没有,就在陆游去世66年后,苟且偷生的南宋王朝不但没北上平定中原,反而被蒙古大军灭亡了!这是什么原因呢?请同学们收集那一时代的故事以及古诗词。
板书设计:
示儿
南宋陆游 悲告 至死不渝
第三篇:示儿教案
《示儿》教案
一、教学课题
《示儿》
二、教材分析
《示儿》是诗人陆游临终写给儿子的遗嘱,表达了诗人至死念念不忘“北定中原”、统一祖国的深挚强烈的爱国激情。
三、教学方法
对于这首爱国诗篇,深入理解作者的爱国情感,能有感情地朗读是关键。教学时,我尽量多地安排学生多种形式的朗读,进行朗读比赛,只要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出感情就行。
四、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并默写《示儿》。
2、了解这首诗写作的时代背景,体会诗中所抒发的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
五、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诗句意思,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是什么。
2、体会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
六、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课前:播放歌曲《满江红》。奠定悲壮的基调。
1、说岳飞,介绍时代背景,刚才你听到的是岳飞的《满江红》,说起岳飞,你可能比较熟悉,那么你知道岳飞生活在哪个朝代?宋朝分北宋和南宋,你熟悉那段历史吗?我这里有一分关于这段历史的介绍:
(课件出示资料,学生轻声阅读)
北宋1127年,金兵大举南侵,宋军节节败退,最后国都汴京(开封)都被金兵占领了,把先皇宋徽宗、当时皇帝宋钦宗一齐俘虏到北方去,这就是历史上的“靖康之变”。之后,宋钦宗的弟弟赵构在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重建小朝廷,历史上称南宋,赵构就是宋高宗。之前的灭亡的宋朝史称北宋。我们淮河就此成了南宋、金两国的分界线。从此山河破碎,不复统一。可悲的是南宋朝廷不思北上中原,收复失地,却向金屈膝投降,苟且偷安,只求保住半壁江山,就心满意足了。
同学们,宋朝不仅有抗金名将岳飞,还有许多爱国诗人。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当时一位杰出的爱国诗人——陆游(板书)(出示陆游像)这就是诗
人陆游,简介陆游,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杰出的爱国诗人,也是诗史上最多产的诗人,一生创作了很多诗歌,保存下来的有九千多首。(老师介绍)
3、陆游在他86岁临终之时还写下了耀照千古的绝唱——《示儿》(出示诗并板书课题)解释课题,老师范读,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这首诗。
二、粗知大意
1、理解字词,同学们,古诗文比起我们现代文来说是比较难懂,那些字词你读懂了,那些字词还不理解呢?、(同桌交流)大家汇报。
2、刚才同学们都说得很好,理解得很透彻,那么你根据自己的理解,同学们的交流,并结合下面的注释来说说诗句的意思吗?(逐句让学生说,直至掌握)最后让学生说出全诗的意思。
3、诗的意思理解了,谁愿意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学生诵读,读出感情。)
三、感悟诗情、知生平,悟诗情。同学们,这首诗可以说是陆游的一份遗嘱,我们说一个平常人在生命快要终止的时候,在亲人面前,一般会说些财产分配,牵挂家人健康等家常话,而陆游在临死前,牵挂的却是祖国的统一,念念不忘北定中原,这是为什么呢?老师这里有一份陆游的生平介绍,相信你看了之后,一定会理解诗人当时的心情。
学生念:(陆游出生后两年就遇上了“靖康之变”,儿时的他备受流离迁徙的痛苦,且目睹了金兵强盗为非作歹,滥杀无辜,民不聊生,沦陷区的老百姓生活在水生火热之中,这在他幼小的心灵深处埋下了仇恨的种子。而南宋统治者屈膝投降后,向金人求得了暂时的安定后就纵情享乐,花天酒地,苟且偷安,这更促使他念念不忘收复中原。为报仇雪耻,他曾从军九年,积极抗金。以后虽多次复职做官,但由于他积极主张抗金,就一直受到投降派的压制和排斥而多次失去官职。可不管个人遭遇多么不幸,他始终为国家前途、人民命运担忧。)
2、读了这份资料,你再读《示儿》,你体会到了诗人一种怎样的心情呢?用诗中的一个字来形容,陆游在诗中却——(悲愤不已)他为什么而悲?(板书:悲)请联系时代背景和诗人的生平介绍说一说。
a.为有生之年不能看到祖国统一而悲,为国土沦丧整整84年而悲,山河破碎,国家分裂——这让老师想到了杜甫写的一首诗——“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出示诗)不同的诗人,一样的爱国情怀,都是为祖国的破碎而悲伤。
b.为沦陷区的老百姓的苦难生活而悲,人民生活在水生火热之中,这正如陆游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写的那样——“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祖国的大好河山沦陷敌手,沦陷区的老百姓眼泪都流尽了,流干了,他们怀着无比悲伤的心情,一年一年地盼望着朝廷军队来解救他们。
c.请你再联系时代背景和诗人的生平,看看诗人还为什么而悲?
为南宋朝廷的昏庸无能而悲,正像林升在诗中所说“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他们把杭州当作了曾经的首都汴州,不思收复中原,歌舞升平,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
4、诗人为沦陷区老百姓苦难的生活而悲,为统治者的腐败无能而悲,更为有生之年不能看到祖国的统一而悲,让我们带着无比悲愤的心情,一起来读读诗的前两句。(师生齐读)(指名读)(用低沉的语调,舒缓的节奏)
5、除了悲伤、悲愤,我们再来读读后两句,还表达了诗人的一种什么情感?(师生一起高昂地读)(盼望祖国统一,对祖国统一充满了希望。)
6、是啊,陆游一生呼喊“北定中原”,直到临终之时他还念念不忘祖国的统一。此时的诗人僵卧在病榻之上,对儿子千叮咛万嘱咐(学生读后两句)。这是多么强烈的爱国热情啊,诗人在生命弥留之际还念念不忘祖国的统一,他对儿子千叮咛万嘱咐(学生读后两句)这首诗哪两句最能体现诗人至死不渝的爱国情怀?(学生读后两句)。
四、拓展其他爱国诗篇
1、同学们,《示儿》是陆游一生的绝笔诗,也是表达诗人爱国热情的绝唱。同学们,你们还知道哪些诗人留下了哪些千古传诵的诗句呢?(学生汇报,诵读,)
2、老师也搜集了两句与大家共勉。同学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们应该像诗人陆游那样胸有祖国,报效祖国。最后让我们饱含感情来背诵陆游的压卷之作。
五、作业
一位满腔爱国之情的老人,带着遗憾离开了他的祖国,他的遗愿有没有实现呢?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查阅资料。
板书:
示
悲 儿(宋)陆游
愿望
第四篇:示儿读后感
示儿读后感
示儿读后感
1.宋代爱国诗人陆游曾在死前交给儿子一封遗书,读着诗人情不自禁的流露出的爱国情怀,我深受启发,并立下志愿: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回报祖国,示儿读后感。那么这首诗究竟有什么魅力让我下定如此决心呢?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诗人说,人死了之后就什么都没有了。但可悲的是没有亲眼见到自己国家的统一。诗人在临死的时候还记挂着祖国,言语中充满了爱国的赤子之心,充满了对祖国统一的急切渴盼,他对自己将再不能够看到祖国统一感到由衷的失落和遗憾。“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一句写满了诗人的无奈,“儿子,等朝廷的军队统一中原的时候,别忘了上坟的时候告诉我!“诗句耐人寻味。诗人活着看不到祖国的统一,死了也要听到国家统一的消息:“生,是国家的人;死,是国家的魂。”
短短28个字,寄托了陆游盼望祖国统一,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他,明明知道,死了之后,一切都会与他断绝,可是他却念念不忘自己的祖国,为自己不能看到九州统一而感到悲伤。他对祖国充满信心,相信南宋的军队会有收复被金军占领的失地的一天,希望在那一日,儿子会在祭祀自己之时,告诉他,让他在九泉之下,得以安息,也可以含笑九泉。
读完《示儿》,我若有所思,一个在等待死亡的人,居然还想着自己的祖国,我想:作为一个正在生存的人,我们该怎样为祖国奋斗呢?其实,只要我们珍惜时间,努力学习,成为国家的栋梁,报效祖国,为祖国奉献,最重要的是:要有一颗热爱祖国的心。
屈原有一颗爱国的心,投汩罗江而死;岳飞有一颗爱国的心,背刺“精忠报国”;黄继光有一爱国的心,拼死睹住敌人罪恶的枪眼;刘胡兰有一颗爱国的心,在敌人面前宁死不屈;周恩来有一颗爱国的心,从小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我们也要有一颗爱国的人,永远铭记为中华之强盛而读书!
2.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这首诗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所做。陆游一生经历了北宋末期和南宋的前半朝。他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和《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也都和这首《示儿》一样,表达了他强烈的爱国之情。
这首诗中“死去元知万事空”,说明了作者知道人死后万事皆空,“但悲不见九州同”,表达作者悲哀的是生前见不到自己的祖国统一。但下一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又说明了作者对祖国统一的希望。
想到这里,我又想起岳飞、郑成功、不吃美国救助粮食的朱自清,为澳门回归做出巨大贡献的邓-小-平爷爷等等一大批爱国之情强烈的人。
现在,爱国、护国的任务交到了祖国未来花朵的手上,我们也会像老一代的爷爷奶奶们学习,热爱自己的祖国,保卫自己的祖国!
【扩展阅读篇】
所谓“感”
可以是从书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书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可以是因读书而激发的决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读书而引起的对社会上某些丑恶现象的抨击、讽刺。读后感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基本属于议论范畴,但写法不同于一般议论文,因为它必须是在读后的基础上发感想。要写好有体验、有见解、有感情、有新意的读后感,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读好原文
“读后感”的“感”是因“读”而引起的。“读”是“感”的基础。走马观花地读,可能连原作讲的什么都没有了解,哪能有“感”?读得肤浅,当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如果要读的是议论文,要弄清它的论点(见解和主张),或者批判了什么错误观点,想一想你受到哪些启发,还要弄清论据和结论是什么。如果是记叙文,就要弄清它的主要情节,有几个人物,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以及故事发生在哪年哪月。作品涉及的社会背景,还要弄清楚作品通过记人叙事,揭示了人物什么样的精神品质,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现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作品的哪些章节使人受感动,为什么这样感动等等。
其次,排好感点
只要认真读好原作,一篇文章可以写成读后感的方面很多。如对原文中心感受得深可以写成读后感,对原作其他内容感受得深也可以写成读后感,对个别句子有感受也可以写成读后感。总之,只要是原作品的内容,只要你对它有感受,都可能写成读后感,你需要把你所知道的都表示出来,这样才能写好读后感。
第三、选准感点
一篇文章,可以排出许多感点,但在一篇读后感里只能论述一个中心,切不可面面俱到,所以紧接着便是对这些众多的感点进行筛选比较,找出自己感受最深、角度最新,现实针对性最强、自己写来又觉得顺畅的一个感点,作为读后感的中心,然后加以论证成文。
第四、叙述要简
既然读后感是由读产生感,那么在文章里就要叙述引起“感”的那些事实,有时还要叙述自己联想到的一些事例。一句话,读后感中少不了“叙”。但是它不同于记叙文中“叙”的要求。记叙文中的“叙”讲究具体、形象、生动,而读后感中的“叙”却讲究简单扼要,它不要求“感人”,只要求能引出事理。初学写读后感引述原文,一般毛病是叙述不简要,实际上变成复述了。这主要是因为作者还不能把握所要引述部分的精神、要点,所以才简明不了。简明,不是文字越少越好,简还要明。
第五,联想要注意形式
联想的形式有相同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同性)、相反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反性)、相关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关性)、相承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承性)、相似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似性)等多种。写读后感尤其要注意相同联想与相似联想这两种联想形式的运用。
编辑本段如何写读后感
格式
一、格式和写法
读后感通常有三种写法:一种是缩写内容提纲,一种是写阅读后的体会感想,一种是摘录好的句子和段落。题目可以用《读后感》;还可以用自己的感受(一两个词语)做题目,下一行是——《读有感》,第一行是主标题,第二行是副标题,读后感《示儿读后感》。
二、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东西去写,这是写好读后感的关键。
三、要密切联系实际,这是读后感的重要内容。
四、要处理好“读”与“感”的关系,做到议论,叙述,抒情三结合。
五、叙原文不要过多,要体现出一个“简”字。
六、要审清题目。
在写作时,要分辨什么是主要的,什么是次要的,力求做到“读”能抓住重点,“感”能写出体会。
七、要选择材料。
读是写的基础,只有读得认真仔细,才能深入理解文章内容,从而抓住重点,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才能有所感受,有所体会;只有认真读书才能找到读感之间的联系点来,这个点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就是文中点明中心思想的句子。对一篇作品,写体会时不能面面俱到,应写自己读后在思想上、行动上的变化。
八、写读后感应以所读作品的内容简介开头,然后,再写体会。
原文内容往往用3~4句话概括为宜。结尾也大多再回到所读的作品上来。要把重点放在“感”字上,切记要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
九、要符合情理、写出真情实感。
写读后感的注意事项
①写读后感绝不是对原文的抄录或简单地复述,不能脱离原文任意发挥,应以写“体会”为主。
②要写得有真情实感。应是发自内心深处的感受,绝非“检讨书”或“保证书”。
③要写出独特的新鲜感受,力求有新意的见解来吸引读者或感染读者。
④禁止写成流水账!
编辑本段要写关于学习的读后感应该读什么有感
(1)引——围绕感点 引述材料。简述原文有关内容。
(2)概——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要简练,而且要把重点写出来。
(3)议——分析材料,提练感点。亮明基本观点。在引出“读”的内容后,要对“读”进行一番评析。既可就事论事对所“引”的内容作一番分析;也可以由现象到本质,由个别到一般的作一番挖掘;对寓意深的材料更要作一番分析,然后水到渠成地“亮”出自己的感点。要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用一个简洁的句子明确表述出来。这样的句子可称为“观点句”。这个观点句表述的,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观点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灵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学写作的同学,最好采用开门见山的方法,把观点写在篇首。
(4)联——联系实际,纵横拓展。围绕基本观点摆事实讲道理。写读后感最忌的是就事论事和泛泛而谈。就事论事撒不开,感不能深入,文章就过于肤浅。泛泛而谈,往往使读后感缺乏针对性,不能给人以震撼。联,就是要紧密联系实际,既可以由此及彼地联系现实生活中相类似的现象,也可以由古及今联系现实生活中的相反的种种问题。既可以从大处着眼,也可以从小处入手。当然在联系实际分析论证时,还要注意时时回扣或呼应“引”部,使“联”与“引””藕”断而“丝”连这部分就是议论文的本论部分,是对基本观点(即中心论点)的阐述,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观点的正确性,使论点更加突出,更有说服力。这个过程应注意的是,所摆事实,所讲道理都必须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基本观点服务。
(5)结——总结全文,升华感点。“读”的内容不放松。
以上五点是写读后感的基本思路,但是这思路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善于灵活掌握。比如,“简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观点”前,但二者先后次序互换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个步骤摆事实讲道理时所摆的事实就是社会现象或个人经历,就不必再写第四个部分了。
一、先要重视感
感要多 读要少,要善于灵活掌握。比如,“简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观点”前,但二者先后次序互换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个步骤摆事实讲道理时所摆的事实就是社会现象或个人经历,就不必再写第四个部分了。
二、要重视“读”
在“读”与“感”的关系中,“读”是“感”的前提,基础;“感”是“读”的延伸或者说结果。必须先“读”而后“感”,不“读”则无“感”。因此,要写读后感首先要读懂原文,要准确把握原文的基本内容,正确理解原文的中心思想和关键语句的含义,深入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读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
会有许多感想和体会;对同样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更是会产生不同的看法,受到不同的启迪。以大家熟知的“滥竽充数”成语故事为例,从讽刺南郭先生的角度去思考,可以领悟到没有真本领蒙混过日子的人早晚要“露馅”,认识到掌握真才实学的重要性,若是考虑在齐宣王时南郭先生能混下去的原因,就可以想到领导者要有实事求是的领导作风,不能搞华而不实,否则会给混水摸鱼的人留下空子可钻;再要从管理体制的角度去思考,就可进一步认识到齐宣王的“大锅饭”缺少必要的考评机制,为南郭先生一类的人提供了饱食终日混日子的客观条件,从而联想到改革开放以来,打破“铁饭碗”,废除大锅饭的必要性。
四、叙述作品不能用大量篇幅复述原文
一篇读后感,不能写出诸多的感想或体会,这就要加以选择。作为初学者,就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又觉得有话可说的一点来写。要注意把握分析问题的角度,注意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从众多的头绪中选择最恰当的感受点,作为全文议论的中心。
初中作文课中,除了写“读后感”外,老师还会要求同学们在看完一部电影,电视片或参完某一展览后写“观后感”,观后感的写法与读后感是一样的,只需在第一部分简述所观的内容,然后引出观点,展开论述就可以了。
五、写景、物的读后感应该怎样写
(1)简述原文有关内容。如所读书、文的篇名、作者、写作年代,以及原书或原文的内容概要。写这部分内容是为了交代感想从何而来,并为后文的议论作好铺垫。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个“简”字,决不能大段大段地叙述所读书、文的具体内容,而是要简述与感想有直接关系的部分,略去与感想无关的东西。
(2)亮明基本观点。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用一个简洁的句子明确表述出来。这样的句子可称为“观点句”。这个观点句表述的,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观点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灵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学写作的同学,最好采用开门见山的方法,把观点写在篇首。
(3)围绕基本观点摆事实讲道理。这部分就是议论文的本论部分,是对基本观点(即中心论点)的阐述,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观点的正确性,使论点更加突出、更有说服力。这个过程应注意的是,所摆事实、所讲道理都必须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基本观点服务。
(4)围绕基本观点联系实际。一篇好的读后感应当有时代气息,有真情实感。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善于联系实际。这“实际”可以是个人的思想、言行、经历,也可以是某种社会现象。联系实际时也应当注意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观点服务,而不能盲目联系、前后脱节。以上四点是写读后感的基本思路,但是这思路不是一成不变的。
(5)简要地说明原文有关内容,重写有感,不要重点介绍,偏离主题。
第五篇:示儿说课稿[范文模版]
教学过程
(一)教师激情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797年前,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一间简陋的茅草屋里,烛光闪烁,忽明忽暗。床上躺着一位头发花白、奄奄一息的85岁的老人。他真切地感到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于是,他把儿子叫到床前,用微弱地语气交代遗嘱。这位老人就是我国南宋著名爱国志士、大诗人陆游。(板书:陆游)你们了解陆游吗?
陆游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那他临终那夜留给儿子的遗嘱到底是什么内容。同学们不妨猜一下,他或许会交代什么?那么陆游在临终前到底要告诉儿子什么呢,下面先听老师朗读这首诗,看看你能听出些什么?
【设置悬念,以悬念引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并设置情境,把学生情感带入到诗境中。】
(二)初读诗歌,整体把握。教师范读古诗 学生自由练读。指名朗读
通过朗读,找出诗歌的情感线索——悲,从而整体体验古诗情感,把握古诗朗读的基调。
(三)小组探究学习,理解诗义。
读诗要知道诗的意思,你能根据下面的注释自己去理解。自己去说一说,自己说好了,就与同桌说一说。师巡视。
【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在使学生主动地研究古诗的意思,并充分发挥小组学习的群体作用,在合作中学习,丰富语言积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而且通过古诗知识点的教学,提高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
(四)品读古诗,体会诗人情感。
出示:“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指名说这两句的意思。
师:注意这两个字的意思
出示:元——原来、本来 同——统一
师:死去了什么都是空的,哪些东西是空的?
师:但是有一件事使作者放不下,感到很悲,是什么?
师:接下来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宋朝的历史。南宋的皇帝叫赵勾,是个软弱无能的皇帝。当时战乱频繁,金兵频频进犯,宋军节节败退。由于战败,后来宋朝政府拱手把当时的首府开封,送给了金兵,自己退到了杭州。但仍不思救国。至使整个国家山河东一块西一块被金兵占领,山河破碎。而陆游就生活在这样国破家亡的年代。
你知道作者为什么而悲了吗?指名说
师概括:这是山河破碎之痛
你能把这种痛读出来吗?指名读诗
我们来读一首诗人68岁时写的一首诗。《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可是这么壮丽的山河却被敌人占领着,你的心情怎样?
仅仅是为这个悲痛吗?还为什么悲?从后两句你读懂了什么?指名说(农民很悲伤……)
师:你觉得诗人还为什么悲?随即板书:遗民眼尽哀
带着这种哀痛你再读读这两句,你会有更深的体会。
面对此情此景,你有什么想说的?
师:统治者都在干什么?我们一起去临安看一看 出示:《题临安邸》 :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只把杭州作汴州。
指导朗读
问:他们在干什么?(他们在寻欢作乐 ;他们在游山玩水 ;过着奢侈的生活)
师: 那么诗人“但悲不见九州同”,还悲的是()、()、()。谁来带着这些情感再读一读。
诗人死前仅仅告诉儿子这些吗?还有什么?读后两句诗,指名说
师: 是呀,生前爱国,临死“但悲不见九州同”,死后还要子孙告诉他“王师北定中原日”,这是一种()情怀 ——板书:爱 国
(五)读古诗,升华感情 教师激情引读:诗人一生盼望的就是一个日子。(引领学生读第三句:王师北定中原日。)诗人二十岁时写下“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诗句,立下报效祖国的决心;四十七岁时参军抗金,七十四岁时感叹“南望王师又一年”,一年一年又一年,整整六十五年过去了……此时,诗人的生命旅程已经到了尽头,他有千言万语要告诉儿子,这万语千言凝成了二十八个字,(引领学生)读……
此时,诗人回顾自己一生,他那忧国忧民的赤子之心为成七言绝句一首,(引领学生)背……
此时,诗人用他最后的力量和激情,写下这样的千古绝唱,(引领学生)吟……
短短的二十八个字洋溢着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爱国热情,让我深深地敬仰他——这位伟大的人,这位感动中国的先辈。老师也写了一首诗来表达对这位诗人的缅怀和敬意!
赞陆游
从小立下报国志,不破金兵誓不归。四十从军到白发,壮志未酬鬓先衰。虽死不敢忘忧过,赤胆忠心感后辈。六十间年万首诗,一腔悲愤化诗魂。
[语文教学要逐步培养学生创造性阅读能力。因此,这节课我利用情节的空白,插入两首相应内容的古诗,让学生体会作者“悲”的根源,并在品味新诗的过程中,利用学生原的知识经验去理解,实现新旧知识的融会贯通,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想象是通往创新的桥梁。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想象胡马入侵的情境,唤起他们内心的情感体验,使他们的智慧,情感受到更加有效的启迪和提高。在师生共同的吟诵中将课堂推向高潮,将情感体验推向高峰。]
(六)、课外延伸,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陆游的这首《示儿》激励了无数的爱国志士。无数诗人悲愤,他们写下了无数爱国诗篇你知道的有那些?[《课标》指出,语文学习要利用教育资源,构建课内外关系,拓展学生学习空间,增加语文实践机会。
(七)总结:
1、同学们,国富民强,匹夫有责。我们应该像诗人陆游那样胸有祖国,抱效祖国。让我们再次诵读他的压卷之作——《示儿》吧。
2、陆游还写了许多的爱国诗词,同学们课下去读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