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活力小组
组名:活力小组
口号:充满活力,快乐学习。
理念:多学多问多思考,多听多写多动脑。组长:李梦真
成员:靳雅歌
白景润张亚琪付鹏磊马建冬寇妤婕乔浩洋白立帆高艺文
第二篇:小组合作学习激发新的活力[范文模版]
小组合作学习激发新的活力
护驾小学沈明佩
10月16日上午第一节课,护驾小学由余召阳在五年级主讲了“小组合作学习”探究课,开启了我校课堂教学改革的新篇章。
余召阳老师在本节课中,科学地建立了“合作学习小组”,课前给学生每人发了一份学案。在教学中,首先结合“班班通”显示屏上的课件,从生活中的字母开始引导学生认识字母各表示的意义,营造了和谐轻松的教学氛围。再让学生按“合作学习小组”进行探究学习《用字母表示数和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的内容。学生在学习中积极讨论、争辩激烈,在规定的时间内,百分之八十的学生都掌握了本节所学的知识。课后,全体老师各抒己见,讨论了如何探究“小组合作学习”的改革之路。校长王才峰强调:从本周起,三至六年级必须建立合作学习小组,在教学活动中,每节课10分钟留给老师,30分钟交给学生。大胆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教师要注重学生合作学习过程的交流与评价,不能放任自流。从现在起,每两周召开一次“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经验交流会,共同探讨,力争走出一条“小组合作学习的”成功之路!
第三篇:班级管理:展开小组竞争,增强班级活力-班级管理
班级管理:展开小组竞争,增强班级活力
小组是班级学生群体的基本单位。小组建设得好,整个班集体自然会呈现出良好的班风,这应该是一个显而易见的道理。然而,以前虽然我在班上一直都设了小组,但其作用并未显示出来或发挥得不明显,究其原因有四:一是教师本人思想上重视不够,总以为小组这种传统形式在新时期德育工作中已难以发挥出更多的教育效益。二是分组不科学,以前班上的小组多是以学习成绩好坏来搭配或以方位座次来组合,而且班内各种小组太多(卫生小组、学习小组、体育锻炼小组等),这在客观上也阻碍了小组积极作用的发挥。三是小组之间缺乏积极的竞争,每个小组很少把自己放在全班的位置中进行建设,久而久之,小组缺乏生气,便成了一种形式而已,最多不过是一个清洁卫生单位或作业收交单位。四是虽然往往每期都在搞先进小组评比,但由于评比缺乏客观标准,大多是凭印象评比,因此评比也流于形式,使小组建设缺乏内在的动力。
针对这些问题,为了有效地发挥小组建设在班级教育管理中的积极作用,最近我在班内小组建设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性改进与探索,以试图赋予“小组”这种传统的班级管理形式以时代精神与新的生命力。这种改进与探索的核心便是引进竞争机制,开展小组之间的各种竞赛,以推动班级建设的蓬勃发展。
具体做法如下:
1.分组合理。小组类型太多等于就没有小组。为了便于竞争,我在班上只设一种综合小组,这种小组一旦建立,便“永久”不变,而且既是学习小组,也是卫生小组,又是体育小组,还是文娱小组……之所以将小组固定不变,是为了让小组在不断的竞争中增强凝聚力,并看到自己的发展情况。由于是综合小组,因此在人员编配时,尽量考虑各种“人才”的和谐搭配,使竞赛的客观条件尽可能统一。这些小组内同学的座位也一直不变地紧挨着,如遇调换方位,也是全组一起换,这样便于小组的课堂学习交流与讨论。
2.竞赛全面。竞赛内容尽可能包括纪律要求的各方面和班级、学校各种活动。大致有这些方面:(1)课堂纪律;(2)学习成绩;(3)劳动卫生;(4)体育比赛;(5)文娱演出;(6)出勤情况;(7)作业收交;(8)为班出力;(9)行为规范;(10)寝室纪律……
3.规则统一。开学初,便由班委、小组长开会,拟定小组竞赛的规则。规则大致有这样几点:一是比赛采用积分制,各小组的基础分为100分,然后在此基础上或加或减。如每小组迟到一人次,扣1分;代表班集体出去比赛篮球每人加两分等等。二是比赛规则不追求表面上的绝对“公正”,而要体现出对后进小组进步的鼓励。如每次单元测验完后评比时,小组总分第一、二、三名的分别在小组分上加3、2、1分。但同时又排“成绩进步名次”,前一、二、三名的分别加5、3、2分。三是这个比赛只是“行为”比赛,而不是“观念”比赛,即仅就学生“做了什么”而展开评比,而不是抽象地评“思想觉悟”。
4.严格监督。规则一旦制定,便由班干部和各小组长严格监督,具体由班长记载各小组积分进展情况,各小组长也有一本“账簿”,以便查对。积分一月公布一次,使每组都明白本组在全班的地位。
5.客观评比。竞赛情况绘成图表贴在教室里,同时,班长和小组长每人手里都有一个底表,这样到了期末评选优秀小组时,根本不用再人为地凭印象“评比”,只消看竞赛表上的积分,优秀小组自然便产生了。
一期的小组竞赛活动,使我有以下感受:
1.竞赛活动确实使小组产生了内在的凝聚力。组员们不但空前团结,而且为了使本组在竞赛中取胜,纷纷自行制定了“组规”,以保证互相监督,真正强化了每个学生的“小组意识”。
2.小组凝聚力的产生自然带动了班级风气的好转。比如,以前有的同学不爱学习,现在为了小组荣誉,不但同组同学会督促他,而且他本人也情不自禁会勤奋起来。小组内部、组际之间交流学习蔚然成风。再如,以前教室后面墙上的板报一直办得不太好,现在分到小组,而且纳入评分,每个小组都非常认真,可以说是一期比一期好。
3.竞赛评比使一些不好督促检查的要求也得以落实。如《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以前说过多少次,但总不好检查。现在将此纳入评分,一些最细小的要求(如“坐、走姿势端正”,“衣着整洁”等等)学生也不敢不做到,因为一旦老师、同学发现违反,便要扣小组的分。又如教室里不随便扔纸屑,以前也是“老大难”问题,而现在根本不用我操心,每天中午自会有卫生小组检查扣分。这样一来,卫生状况的保持大大优于过去。
最后,还想谈谈两点认识。
第一,组织小组竞争,只是班级管理的一个手段,是班主任工作的一部分,它不可能一劳永逸地取代其他工作。因此,过分夸大其作用也是不合适的,我们在抓小组建设的同时,拟应抓好其他班级教育管理工作。
第二,我想谈谈对“德育量化”的不同看法。我认为,德育是一项复杂微妙的精神创造,其效果既是长期的,潜移默化的,也是综合性的(即既有观念的——思想、情操、修养、习惯、情趣,又有行为的——各方面的表现)。而且同教学相比,教育具有“非实验性”,因为不好控制各种干扰因素。因此,在这个意义上说,“德育量化”的提法虽然新颖,却不科学,被“量化”的只是“表现”,而非德育全部效果。小组竞赛也好,操行评分也好,都只是如前所说的“行为”比赛,它可能(仅仅是可能)是德育效果的一部分,可以是德育效果的参考,但决非“量化”后的德育,因为德育无法真正量化,如果我们片面追求“德育量化”,势必使我们已经开始的德育改革回到过去政治思想工作的形式主义老路上去。
第四篇:活力团支部
简介:食品监管13-2班,一个具有强大凝聚力,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集体。我们班共有30人,团支部成立于2013年9月,现有团员30人,团干3人。这是一个具有高觉悟,创造力,生命力的集体。自成立以来,在院团委和各级党支部的领导和支持下,我们同心协力,积极进取,无论在思想道德修养上,在班级学风建设上,还是在各项活动的举办上,我们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口号:脚踏实地,厚积薄发,手足协力,共创辉煌!
第五篇:团委活力
乡镇处在农村改革发展的最前沿,是团组织联系、服务、吸引和凝聚农村青年最重要、最直接的载体。近年来,随着城镇化建设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大力推进,乡镇基层团组织工作也出现了一系列新的课题和挑战:农村青年大量外出务工,团员流失严重;个别乡镇团委形同虚设;一些乡镇团的工作缺乏活力,团委书记及各委员缺乏工作积极性等等。大力推进以乡镇为核心的农村基层团组织建设,提高乡镇团委的影响力,是一项势在必行、刻不容缓的艰巨任务,对于巩固党在农村的青年群众基础、发挥广大青年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生力军作用,具有深远意义。
完善硬件设施。今天8月份,该乡团委在乡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对团委办公室办公等硬件设施进行了完善,一是投入资金为该乡团委配备了专门的办公室、办公桌椅、档案柜、办公电脑等设备;二是将乡团委书记职责、团委工作制度、团委职责等制作成牌并上墙上栏;三是对各学校、各村团支部各项制度、档案、办公设施等进一步进行完善,为该乡团委提供了良好的办公环境,进一步推动了该乡团委标准化建设。
开展多彩活动。年初以来,该乡团委积极引导全乡团员及青少年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科学文化及团组织活动,相继开展了“五心教育”、“珍爱生命〃祈福雅安”、“爱国电影进校园”、“十佳校园歌手大赛”、“抗旱救灾志愿者在行动”、“一问三治五心征文”、“向国
旗敬礼网上签名”、“爱心捐助留守儿童”、“科技大篷车进校园”、“读好书、好读书”等活动,通过一系列活动的开展,该乡广大团员及青少年在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和行为规范等方面的素质得到进一步提升,团组织战斗力和活跃力进一步增强。
加强自身建设。一是围绕乡党委、政府年初以来的各项中心工作,组织全乡青少年积极参与到党委政府的各项工作中,动员青少年当好政策宣传的先锋队、当好支持工作的模范员、当好争做贡献的好标兵,为全乡建设增砖添瓦;二是进一步深入开展了“大团委”建设,对全乡20个实体团支部各项资料、档案、文件进行了梳理,并通过召开团支部会议、开展团组织活动等形式,进一步规范全乡团员的组织纪律;三是对乡团委成员进行了调整和充实,为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
为了深入推进乡镇实体化“大团委”建设工作,实现“增活力、促活跃”达标创建活动的目标,团县委按照团省、市委的工作部署,科学谋划,精心组织,严密实施“四项机制”,增强了农村共青团工作的生机与活力。
一是建立学习培训机制。以增进思想认同为目标,积极组织团员青年学习党的十八大精神,先后组织开办了十八大精神培训班8期,集中组织收看《我们走在小康路上--农村青年学习宣传十八大精神专题
片》,把学习宣传贯彻工作引向深入。统一下发了基层团委工作手册、乡镇实体化“大团委”建设50问、乡镇实体化“大团委”建设指导手册和乡镇实体化“大团委”活动菜单对团支部班子成员、团员青年进行团务知识和“大团委”建设工作上的培训;通过学习团史、《团章》,引导团员青年对共青团建设发展的光辉历程建立深刻的感性和理性认识,坚定了理想信念。充分整合资源,联合县农业局、人社局、劳动就业局等部门举办了技能培训班,截止目前,共开办农业机械化、农经管理、电焊、风焊、农业技术等方面技能培训班19期,培训青年1060人。
二是建立载体推动机制。充分利用省、市、县等团属网站的舆论宣传作用,指导团员青年在浏览过程中深入学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聆听到团的领导机关的声音、动态感受团到各级组织的工作脉搏。根据青年沟通、交流、聚集、联络方式的新变化,找准团员青年群体特点和共青团工作载体之间的结合点,开展了“传递正能量 青春筑和谐”学雷锋志愿活动、植绿护绿、抗灾备春耕、“我的中国梦”主题团日等富有思想性、技能性、娱乐性和服务性的品牌活动,加深了团员青年对团组织的印象,进一步吸引和团结团员青年。同时把新建直属团组织的团建工作与“青年文明号”、“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等品牌创建工作结合起来,为优秀青年集体和团员青年提供展示青春风采的舞台;先后命名嫩江县白云乡群山村宏基种植专业合作社、四合非转基因大豆食品加工有限责任公司等青年文明号集体6个,建立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4个。
三是建立信息沟通机制。信息工作是了解工作情况、掌握工作动态、把握工作全局的重要途径。工作中,充分利用依托黑龙江青少年网、黑河青少年网、嫩江党建网、嫩江政府门户网、共青团县县上网等网络资源,采取“每周一报”、“每月一总结”的方式,进行信息上报;做到上情下达,下情上知,构建畅通的信息渠道,搭建宽阔的交流平台。同时,利用微博、微信、QQ群、飞信、信息简报等新媒体手段和网络载体,及时发布直属团组织的工作开展情况和活动安排。截止目前,向上级团组织上报工作信息17篇,工作案例5个,通过嫩江县电视台新闻综合报道实体化“大团委”建设工作6次。
四是建立规范管理机制。从方便工作开展、有利组织管理、简洁有效等角度,规范了新建直属团组织的组织机构、人员分工、活动开展、工作考评等日常管理制度。统一为新建直属团组织制作了标识牌、工作展示板等基本设施;配齐了工作记事簿、团章、团旗、团徽等团务用品;完成了有一套班子、有一个阵地、有一次活动、有一个制度的“四有”标准;同时以“五制一管理”制度为标准,对进行了进一步规范管理,形成了有工作例会制度、有工作纪实制度、有信息上报制度、有组织生活制度、有履职述职制度,有目标管理考核工作制度的良好局面。
乡镇实体化“大团委”建设工作是一项奠定全团基层组织建设牢固基石的重要工作。今后,团县委将以十八大精神为指引,立足新起点,创造新业绩,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有利的措施、更加务实的作风,推动乡镇实体化“大团委”建设工作不断取得新突破、实现新跨越。
精河县团委根据自治区《2012年共青团基层组织活力建设年实施方案》的部署,结合实际,制定推进措施,确保首批的大河沿子镇、托里乡两个乡镇的工作顺利展开。
一是坚持党建带团建,加强领导。得到县委分管领导的大力支持。县团委负责人与各乡镇场党委书记见面,加强各乡镇场党组织负责人对此项工作的了解与支持,进一步明确乡镇场团建分管领导和团委负责人与所辖团支部的党组织负责人加强沟通联系,取得县、乡、村三级党组织的支持。两个重点乡镇将基层团建与基层党建工作同部署、同检查、同推进,确保工作取得实效。
二是坚持分类指导,整体推进。指导乡镇团委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工作方案。采取以点带面的推进方式,充分发挥各级团建示范点的辐射带动作用,以先进带后进的方式,指导好后进团支部的工作。2个乡镇37个村队已完成分类定级工作,共评选出先进团支部15个、中间团支部18个、后进团支部4个。下一步结村队团建基础的实际情况,分解目标和任务,采取“巩固先进、升级中间、提高后进”的团支部建设,分阶段、分层次的逐步推进,确保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三是坚持督促检查,强化指导。县团委采取定期指导与不定期抽查的方式,对工作落实和推进情况进行检查。调动编制外团干部、特色委员的积极性,分配好工作任务,营造比、学、赶、超的干事实干氛围。及时了解工作推进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需要上级协调的事宜,帮助乡镇团委理思路,定措施、抓落实,重点指导后进团支部细化任务目标,更新工作方法,激发工作活力。
四是坚持有效落实,稳步推进。以团建重点工作和志愿服务、庆祝建团90周年活动等为契机,大力开展宣传、文体活动,激发团员青年热情,提升团的基层组织活力。在全县农村团组织中开展重新摸排团组织现状、团员青年基本情况并做好登记录入。更新团员证:使团员基本情况、团的章程、团的知识、团歌、团籍注册、团组织关系转接、团内奖惩、离团手续、团费缴纳、志愿服务、社区活动、使用说明12项内容为一体的“一证统揽”,更好地掌握团员具体情况,促使基层组织建设工作有条不紊的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