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荷兰参观考察报告
荷兰参观考察报告
2010年1月21日至23日,全国城市农贸中心联合会马增俊会长赴荷兰出席世界批发市场联合会理事会会议。理事会期间,应荷兰Vroegop Rohe &Co 公司的邀请,马会长与世批联主席格雷汉姆•沃雷斯先生,秘书长玛利亚•凯威特女士等在荷兰共同参观了该公司的物流配送中心和阿姆斯特丹食品中心。1月22日,Vroegop Rohe &Co 公司高级项目经理乔治•范•厄尔迪克先生带领考察团队首先参观了布雷维斯克配送中心,又于1月23日参观了阿姆斯特丹食品中心。
一、概况
(一)Vroegop-Windig公司的物流配送中心
Vroegop-Windig公司的布雷维斯克配送中心坐落于距离阿姆斯特丹50公里远的大型批发市场配送园内。该配送中心自2006年开始运作,场地占地面积16,000平方米,库房占地面积125,000平方米。布雷维斯克配送中心拥有大约100名员工,为90多个商店进行配货,年吞吐量达12 800 000箱,装卸货物的港口达20个。
该配送中心专门为该市西部和西南的3家小型折扣连锁(约90家商店)提供新鲜水果和蔬菜配送的服务机构。Vroegop-Windig公司通过布雷维斯克服务中心在阿姆斯特丹食品中心的总部向荷兰的超市和荷兰食品服务部门提供鲜活产品。该公司在德国斯特哈艾伦还建立了香蕉催熟服务仓库。
(二)阿姆斯特丹食品中心
阿姆斯特丹食品中心是阿姆斯特丹地区重要的食品批发市场。它集零售、酒店供应以及商场超市直供等多种功能于一体。阿姆斯特丹食品中心占地面积2 600 000平方米,所经销的货物来自荷兰和世界各地,涵盖肉类、禽蛋、海鲜、蔬菜、水果等多个品种,是荷兰规模最大、品种最全的综合性新鲜农产品集散基地,有“阿姆斯特丹之胃”的美誉。
与许多古老的批发市场所面临的情况一样,阿姆斯特丹食品中心交易大厅内设施相对简陋,经销商们甚至没有专门的办公场所。阿姆斯特丹市政府在2005年一度想将该食品中心拆除,在Vroegop Rohe &Co 公司的努力下,在2008年与市政府达成协议,将该食品中心进行改建,一半建设成为居民区,一半仍然保持为食品中心。该中心历史悠久的食品交易大厅保留了下来。
该中心还有一个现代化的交易大厅,是一个两层的自助采购大厅,大厅内齐聚各类来自世界各地包括中国、日本、韩国及欧洲其它国家等地的食品。只有大宗货物采购的零售商才能进入这一大厅进行采购。
二、特色
(一)Vroegop-Windig公司的物流配送中心
1、自动化订单分拣系统
布雷维斯克物流配送中心采用先进的自动化订单分拣系统,大宗订单的分拣与装运都是由机器人完成,是物流配送行业高效率、现代化操作模式的典范。尽管该中心常规营业时间是早上4点到晚上11点,但是物流中心里的订单分拣机器人则可以进行24小时作业。装盛货物的包装箱都是根据特定需求设置的,不同的货物用不同标识的包装箱盛放,机器人根据包装箱侧面的标识对货物进行识别,根据电脑中输入的订单命令,按照客户要求进行配货。自动化订单分拣系统提高了配货速度,同时提高了订单完成的准确率。在荷兰这样一个劳动力成本极高的国家来说,该系统可以大大降低公司的生产成本。中心相关人员介绍指出,由于新生产线的使用,他们使用劳动力的数量减少,虽然设备采购金额很高,但是他们预计用4年的时间收回投入到这项新系统中的成本。
2、一体化合作经营
布雷维斯克物流配送中心还拥有一流的奶业配送系统,对奶制品进行专业配送。2009年9月末,该公司通过与连锁超市的合作,实施了新鲜奶制品操作一体化的配送模式,大大降低了物流成本。该公司的乳制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通过合作模式实现了一体化运营体制,减少了流通环节中搜寻、监督、防范违约等环节的交易成本。同时,通过合作,各环节上的各主体的利益得到了充分协调,专业性的优势得到了充分发挥,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3、环境友好型的物流运输系统
布雷维斯克物流配送中心的运输系统实现了低碳排放。通过公司的前瞻性规划,物流配送中心全程使用零排放的卡车。这种电动卡车以锂电池作为动力,实现了二氧化碳零排放。根据最新的技术展望,电动卡车的最大行驶距离有望达到218公里,最大负重有望超过7.5公吨。这种环境友好型的运输形式将得到物流行业的重视。
(二)阿姆斯特丹食品中心—清晰的管理模式
考察中,我们发现阿姆斯特丹食品中心有一套独有的管理模式——FCA管理模式。FCA管理主要包括:基础设施——规章制度——市场安保——实体开发——目标宣示。
基础设施:市场基础设施、设备维护、安装、调试等硬件,是市场的基础;
规章制度:员工、客户以及经销商需要遵守的秩序,是建立安全有序的市场环境的保证;
市场安保:这一功能是通过外包给安保公司实现的,全过程实施“一卡通”身份认证式管理;
实体开发:对阿姆斯特丹市政府拥有所有权的建筑进行开发管理,这是市场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目标宣示:阿姆斯特丹食品中心把“争取成为荷兰最好和最重要的鲜活农产品供应商”作为奋斗的目标,这一点不止要求每一个员工熟记,而且也要求供应商与市场一道作为共同奋斗的目标。
三、启示
(一)技术水平与资源禀赋相结合,采纳适合中国国情的分拣配送系统
布雷维斯克物流配送中心先进的物流配送分拣系统是适合荷兰甚至整个欧洲的资源禀赋特征的。作为一个劳动力昂贵的国家,用机械替代劳动是最好的选择。而中国劳动力成本相对低廉,并且批发市场雇用的劳动力多为初级简单劳动力,所以机器人识别分拣系统对于中国批发市场而言相对成本仍然很高。因此,在中国农产品物流配送行业推行此项技术尚需较长时间。
(二)农户利益与市场利润“双赢”,建立适合中国发展内在要求的物流链条利益分配机制
中国已经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批发市场正是工农连接,城乡互动的重要纽带。因此,可以参考国外经验,通过从农户到批发市场的供应链条,将农户纳入以批发市场为重要载体的一体化经营利益共同体。一方面,实现“小农户”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另一方面,实现农产品流通过程中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保证食品安全等目标。
(三)高效流通与保护环境相配合,打造环境友好型农产品流通体系
批发市场需要的交通运输量很大,交通运输过程中产生的汽车尾气造成空气污染,并且增加了大气中的温室气体。中国早已签署《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即京都议定书),并需要履行一定的针对碳排放义务。在这一方面,农产品批发市场可以走在各行各业的前列,配合商务部的“三绿工程”建设,创造性地提出环境友好型物流体系的思路。考察过程中,我们了解到,物流配送中心的零排放电动卡车,由Vroegop Rohe&Co公司从英国汽车公司采购,英国的汽车公司根据公司要求对卡车的容量等进行了调整。这种零排放的物流配送形式,将为批发市场行业应对环境保护的挑战提供很好的帮助和引导,该理念将为城市建设的发展拓展思路。
(四)基础投入与市场需求相适应,实施适合中国现阶段发展特征的批发市场改造升级
考察过程中我们了解到,阿姆斯特丹食品中心改造资金的落实还存在问题。实际上,当前世界上许多批发市场面临着类似的难题,即城市改造过程中面临被移除的风险,而年代久远的批发市场又面临着没有资金实施改造的尴尬。如,韩国首尔市场就对自身进行了改造,将首尔批发市场改造成为集娱乐、旅游景点、社区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场所。中国的批发市场为了避免走入这样的尴尬,应尽早在这方面进行考虑,根据经济发展的形势对自身进行升级调整,以便使自身的发展可以跟上城市发展前进的步伐。
(五)中国特色与荷兰市场相对接,促进中国农产品的出口
在阿姆斯特丹食品中心期间,我们与市场上最大的经销商Ronald poelstra先生进行了商谈。其下属有6名经销商。Ronald poelstra先生指出在荷兰,中国的苹果、梨、荔枝和姜有很大的市场,他对此类商品的进口十分感兴趣。他还介绍了中国四川特产红色猕猴桃在荷兰市场上的销售情况,由于该产品的特色主要体现在颜色上,其它方面没有什么突出特点,价格方面又很高,所以在市场上的销售形势不是特别好。poelstra先生指出如果能找到价格合适的该类产品,他们愿意向经销商介绍该类产品,并逐步向消费者推广。
(六)荷兰标准与中国现状相结合,引进荷兰高质量乳产品
荷兰是奶业大国,荷兰奶制品在整个世界包括中国都享有很高的声誉。近几年,中国国内奶制品行业出现了各类问题。从地方性的阜阳奶粉事件到引发国内外恐慌的三聚氰胺问题,导致中国消费者对国内乳制品极度不信任。甚至出现了很多年轻父母宁愿自己不吃不喝,也要为孩子购买进口奶制品的现象。在已经存在这种大规模市场需求的情况下,荷兰高质量的乳产品在中国会有很大的市场。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拥有大量的高收入家庭,完全可能成为荷兰高端奶制品的消费者。
考察期间,马会长与乔治先生商谈了将荷兰奶制品引进到中国进行分销的事宜。我们参观了两家超市的奶制品供应专区。在超市中,新鲜奶制品都是存放在一间开放式的恒温保温室中,奶制品的货架期一般不超过14天。在保温室之外,有货架期长达4-6个月的奶制品。双方一致认为这类货架期较长的奶制品比较适合在中国市场销售。
近期,我们将会对中国奶制品市场进行一个基本的情况调查,确认中国市场上需求的进口奶制品的主要类型,从而确认从荷兰进口奶制品的品种。
第二篇:以色列和荷兰农业考察报告
荷兰、捷克、土耳其农业出访报告
赴荷兰、捷克、土耳其农业访问交流团
(2015年5月14日)
2015年4月28日至5月7日,陈荣凯副省长率团赴荷兰、捷克、土耳其访问交流并洽谈合作项目。期间,会见荷兰国际花卉协会会长Jan Pennings和欧中科技发展中心主任朱望钊,就合作在我省仙游县建设花卉种源基地和展示中心以及休闲农业基地达成协议;考察荷兰Olij Rozen公司,就花卉育种技术、花卉保鲜贮存工艺、玫瑰花种质资源等引进和制定花卉品质标准、开展花卉拍卖销售达成了合作意向;会见捷克奥洛莫茨州副州长Pavel Soltys及捷克中国-欧洲合作与发展中心董事长吴瑞珍,就充分利用奥洛莫茨州和福建商会拟各自在福州自贸区万国馆内设立的商品展销中心进一步拓展经贸合作达成共识,并就在奥洛莫茨州推广应用福建农科院中端智能温室设施发展设施农业达成初步意向;参观捷克Hana生物技术与农业研究中心科学所,并与所长Jarolav Dolezel教授等人座谈,就中方使用捷方先进设备开展研究、技术培训、人员交流以及双方合作共同申请欧盟基金开展研究等达成合作意向;参观土尔其ATAURK园艺研究中心,并与中心学术主任Jaroslav Dolezel等人座谈,双方就园艺育种、磨菇育种与栽培、种质资源保存等方面达成合作意向。期间,还从三国引进果蔬种质资源 102份(其中:番茄39份、黄瓜20份、葫芦瓜6份、辣椒10份、南瓜11份、生菜7份、香莘6份、其他3份),采集微生物样本21份;参观考察了位于荷兰北方Overi jssel省Dewieden自然保护区内的美丽乡村建设典范—羊角村;拜访了三国当地的华人华侨社团。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三国农业概况
荷兰国土面积4.15万平方公里,人口1650万人,境内均为低洼平原,25%的土地低于海平面,60%的土地海拔不到 1米;70%的土地用于农业种养。荷兰属海洋性温带阔叶林气候,温暖潮湿,冬暖夏凉,年降雨量600~800mm,昼夜温差较大,地势平坦,土壤和气候条件十分适宜蔬菜、花卉以及牧草的生产。该国农业生产多以家庭为主的大农场经营, 人均劳动力生产的农产品数量远远高出世界平均水平,其中人均生产谷物6809.4公斤,将近世界平均水平的4倍;生产蔬菜17894.5公斤,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1.5倍;生产水果4386.9公斤,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2.7倍;生产肉类14201公斤,是世界平均水平的82倍;生产鸡蛋3045公斤,是世界平均水平的87倍;生产牛奶54045公斤,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32倍。荷兰政府对设施农业实施宏观调控及符合国情的产业政策,采用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的生产和在温室农业中广泛应用集成化的工业技术,建立规范有序的市场经营模式,网络化的农业科研、教育和推广体系,完善的农业合作组织,国际化的市场体系等等,使之成为西方十大经济体之一,世界第三大农产品出口国。
捷克国土面积7.89万平方公里,人口1125万人,农业用地约430万公顷,农业劳动人口比重为4.4%。捷克地势为起伏的平原、小山和低矮的山脉,气候温和,夏天凉,冬天湿冷,年降雨量500~640mm。捷克入盟后得到欧盟机构基金的支持,初级农产品生产量稳步增加,农业生产效率不断提高。种植业以谷类为主,多种作物并存,其中谷类作物种植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51.1%,小麦种植面积又占谷类作物种植面积的54.7%。捷克非常重视小麦育种种质资源,仅保存的小麦材料就有13万份之多,相当于我国小麦地方品种资源总和。捷克粮食生产全部实现了机械化,马铃薯和饲草生产机械化率达到了85%;疏果种植可以自动观测、自动分析,准确地进行田间管理和病虫害预测预报。捷克非常重视有机农业生产,拥有有机农场3920个,约48.3万公顷,预计2015年有机农业发展可占全部农业用地的15%。
土耳其国土面积为78.36万平方公里,人口约为7634万人,耕地面积共有24.2万平方公里。农业是土耳其国民经济的核心部门之一,全国55%的劳动力从事农业工作,农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近20%,农产品出口占出口总额的25%。土耳其横跨欧亚大陆,地区之间多样化的气候使其能生产多种农产品,主要有小麦、大麦、玉米、甜菜、棉花、烟草等,畜牧业和渔业也较发达。近年来政府大力推动农业结构性转变,农业较其他领域对投资者更具吸引力。目前,土耳其在世界农业中排位第八, 共向177个国家和地区出口1530多种农产品。同时,土耳其还是全球第五大蔬菜和水果生产国,是中东地区最大的小麦生产国和世界最主要的大麦生产国之一。巨大的农业生产规模也成就了土耳其强大的农机制造国地位,其农业机械化指标居于全球较高水平。
二、主要启示
当前,我省正大力推进以设施农业为重点的特色现代农业发展。这次出国考察学习,让我们又一次感受到农业发达国家许多先进理念和经验。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启示:
(一)高度发达的种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前提。实施种业创新、培育优良农作物品种,是实现农业高产高效的基础和前提。荷兰是世界上四大蔬菜种子出口国之一,蔬菜良种的繁育和产业化使种子的品质和产量都居于世界领先水平,也给企业带来了丰厚的效益。荷兰是世界上最大的马铃薯出口国,其良种输出占国际良种市场的60%以上,种用和商品马铃薯销往世界80多个国家;花卉品种多达上千种,花卉种苗创新更是层出不穷,确保其花卉产业始终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捷克现有47万份农业种质资源,这些资源分门别类保存在全国1O个研究所和大学中。除了拥有相当数量的种质资源,捷克还通过国外征集和交换,不断丰富种质资源,并且把种质资源编成数据库汇入互连网,实行资源共享。由于对丰富种质资源的研究和利用,在小麦和果树新品种培育方面取得显著成效。捷克把种质资源视若珍宝,认为种质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第四大要素(除土壤、空气和水以外)。土耳其也由于种业发达,新鲜水果的年产量超过1800万吨,一些特色水果在世界上有重要地位。1970年土耳其果汁出口约6万吨,2012年出口达10.4万吨,创汇21.4亿美元。这次,我们参观的中央园艺研究所,全所165人,拥有1000多亩实验基地,50年来培育新品种32个,其中大多是优良品种,特别是研发出的樱桃等新品种,值得在我省引进、推广。
(二)工业化的技术和设施装备是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力量。现代农业发展趋势表明,先进的农业机械正在逐步替代传统的手工、机具和设施而广泛应用于不同的农业生产经营中,改善农民生产方式,使其生产更具安全性和舒适性,提高土地和劳动的产出率。目前,土耳其有13家拖拉机制造商和超过1000家农业机械制造商,拖拉机总数为112.5万台,平均每1000公顷拥有拖拉机56.25台,联合收割机总数为1.4万多台,犁具102.5万铧,气动播种机2.7万多台,谷物播种机11万多台(TUIK,2012)。而荷兰工业基础雄厚,温室产业广泛采用机械技术、工程技术、电子技术、计算机管理技术、现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现代工业技术,温室内温度、湿度、光照、施肥、用水、病虫害防治均得到最佳调控,摆脱了自然气候的影响,使农业生产完全可以按照工业生产方式进行生产和管理,其生产特定的节拍、周期和产后产品的包装、销售,与工业生产并无二致。目前,荷兰全国拥有超过1.1亿平方米的现代化温室,其释放出的惊人生产力,使荷兰蔬菜出口居世界第一,鲜花产量占全球市场的60%。
(三)“大进大出”的物流体系是现代农业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撑。荷兰农业之所以占世界农业贸易额的7.2%,成为世界第三大农产品出口国,关键得益于其拥有健全的国际化市场体系。以花卉产业为最,年产213亿欧元的切花,129亿欧元的盆栽植物,花卉出口占国际花卉市场的40%~50%。全国有9000多户的温室大棚花卉生产农户,仅有7个花卉拍卖市场合作社,而市场占有率达95%。荷兰95.0%的花卉和80.0%以上的水果、蔬菜是通过拍卖市场分销的。以我们这次参观的阿斯米尔花卉拍卖市场为例,凡拍卖的花卉都按照国际标准进行质量检测,随后立刻被送到冷库储藏以等待上市拍卖。为保持花卉的新鲜度,拍卖时只需把样品在拍卖市场展示,产品拍卖成交后送到市场的发货中心。发货中心设有植物检疫和海关,集装箱货车就等在海关出口处,待海关放行后立即将花卉发送到附近的谢尔波机场。拍卖市场对花卉保鲜、包装、检疫、海关、运输及结算等服务环节实现了一体化和一条龙服务的运作,这些程序都是分秒必争地进行,不仅保证了出口花卉的新鲜,还降低了交易成本和风险,提高了效率。该市场每天处理出口花卉将近1500万枝,全年拍卖的鲜花占世界鲜花市场的30%,总价值达50亿欧元。
(四)坚实的科技教育基础是推进现代农业进步的内在动力。荷兰虽然是农业大国,但只有约30多万的人口直接从事农业。能够创造这么高的生产率,关键是荷兰有着相当发达的农业科研、教育和推广系统,特别是政府牵头建立完备的农业教育体系,直接面对农民开展职业教育,使农民能及时了解掌握各种技术的最新进展和市场需求,具有很高的科学素质和商业能力。政府在11个省设立推广咨询理事会,每个省设有2至7个地区咨询中心,在这些部门中都有一批学科专家和专业推广人员从事相关科研、推广服务。同时,荷兰还高度重视农科教结合。1997年荷兰政府将农业部所属瓦格宁根农业大学和农业研究院所合并成立荷兰瓦格宁根大学和研究中心(Wageningen UR)。通过合并,形成基础研究、战略研究、应用研究统一完整的农业研究体系,实现科研与教学相结合,使得论文发表、引用率、专利申请量都有大幅的提高,还有效克服了公共研究机构普遍存在的效率低下、人浮于事、机构臃肿的现象。捷克高度重视科研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科学研究具有长远规划,不受人员调动和工作变化的影响,使得农业科技基础扎实。如捷克农作物研究所做的两个肥料试验已进行了44年之久,人员换了一批又一批,试验项目不断变化,可这两个已定试验无论谁来做,都是依试验方案进行,技术资料完整,结论明确。另外已进行17年以上的轮作试验还有8个,这些连续试验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五)可持续农业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选择。荷兰农业的特点是高度集约化,过去也大量施用肥料和农药。但是进入20世纪下半叶,随着人们对自然、环境、食物安全的高度关注和欧洲农业政策的变化,荷兰加强了对农用地肥料用量、牲畜排泄物数量的控制。1989年,荷兰农业部等4个部联合制定了“国家环境政策计划”,要求从结构调整、总量控制、畜粪排放处理3方面控制对环境的破坏,并且通过筹措资金和设立新的税种两个方面来保证计划的实现。这些年重点是控制农用化学品(化肥、农药)的使用,防止水体和土壤污染;加强厩肥的无害化处理,控制氨、磷的释放量;促使不宜农作的土地退耕,改作自然保护或户外娱乐活动的场所。环境政策还成为农业生产的一个主要准绳,生产者及产销各环节都要在市场上通过环境质量认定(如“生态产品”或类似的认证)显示自己的特色,以提高其产品的身价。
三、几点建议
对比世界先进国家的农业发展水平,我省农业还有很大的差距。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要借鉴荷兰等三国先进经验,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现阶段,重点要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加强科教兴农。一是加大种业创新力度。要加大力度实施新一轮种业创新与产业化工程,加强新品种尤其是适合设施种养的名优种子和畜禽良种的研发、繁育与示范推广。目前,省农科院已与以色列、荷兰和台湾地区等科研力量合作建立了中以示范农场、欧中现代农业技术研发中心、海峡农研院、海峡现代农业示范园、福清高效设施农业示范样板工程、农场主学院等一批平台,为我省农业科技集成和服务创造了有利条件。福建农林大学与中国农业发展集团合作共建 “中国种苗研究院”、与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合作组建 “植物基因组研究中心”。我们重点要扶持省农科院、福建农林大学等科研机构和高校建立完善这一类平台,提升农业科技集成和服务水平。同时,借鉴荷兰经验,探索研究将农林大学和省农科院合并的路子,进一步整合科研力量、形成合力,为推动种业创新和科技攻坚服务。二是积极推进设施农业升级。当前,设施农业占我省耕地的比重只有8%,其中每亩投资4万元以上的温室大棚和智能温室仅20万亩,仅占12%;工厂化栽培食用菌、生猪养殖零排放设施、智能化蛋鸡蛋鸭和水产健康养殖等设施还只在少数地方推开。因此,加快推进设施农业升级十分紧迫。要大力支持设施农业关键技术装备研发、引进,加快设施农业标准体系建设,改变目前我省设施农业在设计、制造、调控等关键环节缺乏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和标准化程度低的不利局面。大力推广智能温控、水肥一体化、无土基质栽培、物联网智能控制、生态环保养殖等现代设施技术设备,努力提升智能化、集约化、规模化水平。三是着力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我省去年耕种收机械化综合水平仅为 41.6 %,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0个百分点,与先进国家比差距更大。畜牧业、渔业、林果业、设施农业机械化还处于起步阶段。要大力推广农业“五新”,加快推进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特别要研发生产适合我省设施农业和山地农业所需的农机具,切实解决农机化技术在果蔬、食用菌、林竹、烟叶、茶叶、畜禽业、水产品生产加工物流方面的应用。四是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当前,重点是要实施好年万名新型职业农民素质提升工程,相关农业补贴政策要向职业农民倾斜。深入开展年百万农民大培训和基层农业紧缺人才培养。积极引导和支持大学毕业生、农民工返乡创业,在注册登记、资金扶持、信贷优惠等方面给予倾斜支持,努力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输送新生力量。
(二)加大开放合作。一是着力“引进来”。充分利用融入“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历史机遇,努力推进我省农业对外合作上新水平。要围绕食用菌、兰科中药材生物提取、畜禽业及设施农业等工厂化生产栽培、集约化经营、高附加值的产业,以“一区两园”为主打造生成一批吸引力较强的农业招商项目,推进农业重大外资项目向“一区两园”集聚。如,荷兰国际花卉协会建立的Keukenhof花卉展示公园占地面积500亩,通过区分公园场地、制定详细周密的总体展示规划,让参展企业有序布局、实地种植花卉。公园对展示企业免收场地费,门票收入归花卉协会,整个展示期间两个月门票收入近6000万欧元,加上带动相关产业,收入可达5亿欧元。目前,荷兰国际花卉协会、欧中科技发展中心和瓦格宁根大学已联合在仙游现代农业示范区着手建设类似的花卉展示基地,建议省里予以大力扶持,让其发挥示范作用,带动全省休闲农业加快发展,再上新水平。二是着力“走出去”。要鼓励我省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直接参与国际资源开发或投资种植养殖项目,到国外开展加工贸易,开辟新兴市场,带动农村劳务输出、农产品以及原料、农机、农药等农业生产资料的出口。目前,荷兰等欧洲国家的设施农业及花卉园艺产业虽然领先于世界,但因其设施农业投资大(每平方米温室建设成本200欧元)、运营成本高(每年每平方米120欧元)、农业工人短缺等问题,采用荷兰等国家的设施农业技术在本地生产新鲜蔬菜并不具优势,因而仍有许多蔬菜进口自其它国家,部分蔬菜价格还高于肉类。特别是当地中餐饭店和华人所需要的中国蔬菜,因本地不生产,只能靠进口,价格更高。我省中端智能温室技术比较成熟,在国际上价格优势明显。近年来,在省农科院引领下,与智能温室配套的无土栽培系统、水肥一体化系等研究开发也已取得长足进展,具备成套设备、技术与劳务对外输出能力。建议省政府采取扶持政策,鼓励省农科院与欧洲有关国家福建商会或企业家联手,借“一路一带”的东风,把我省智能温室蔬菜生产技术推向欧洲(特别是东欧),实现我省设施农业“走出去”的重大突破,为我省农业技术、设备、劳力对外输出打下坚实基础。三是拓展自贸区功能。我省已在福州、平潭、厦门三地建立自由贸易区,自贸区在出口退税、进出口经营活动、通关检验手续和运输监管政策、金融外汇管理、行业准入等方面具有诸多优势,将成为我省参与建设“一路一带”的新载体,有助于我省全面拓展与“海丝”沿线国家的交流合作。目前,欧洲许多国家开始关注我省自贸区建设。这次考察,我们了解到与我省建立友好省州关系的捷克奥洛莫茨州已在我省设立贸易中心,并在福州(马尾)自贸区设立商品展销中心,捷克福建商会也在此开设了展览厅,争取发展多方位的贸易。对此,我们要用足用够用活自贸区政策,为我省农产品进出口贸易提供更大便利:一方面要通过争取降低关税、增加配额、取消出口补贴、给外商以国民待遇等方式,逐步实现农产品市场全方位对外开放;另一方面,要加大我省农产品结构调整力度,扩大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出口,争取我省农产品在世界市场占有更多的份额,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三)推进市场对接。一是加强市场体系建设。在大宗特色农产品主产区改造建设一批产地批发市场,抓紧落实在莆田建设大型蔬果专业批发市场,在福州建设大型水产专业批发市场和花卉零售市场,在漳州建设大型农产品综合市场和花卉专业批发市场,完善武夷山、安溪、华安、福安茶叶专业批发市场,辐射全省乃至周边省市。二是培育新型流通业态。支持发展农产品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新型流通方式,扩大农超对接范围,带动运销、经营、中介等产业和人才、信息、技术等要素市场的发展。健全重要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机制,完善农产品市场调控。三是建设完善农业物联网。推广应用先进适用信息技术,推进传感技术、二维码标识等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和农产品流通、质量安全管理系统中的应用。开展农业物联网标准化建设工作,每年认定一批物联网农业应用省级示范点,推进智能农业、精准农业与设施农业有机结合与发展。四是加快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引导各类经营主体加大农产品网络营销。推进涉农信息资源整合,扩大综合服务与信息共享,实现福建“三农”服务网和12316农业服务热线应用系统省内全覆盖。
(四)发展生态农业。一是强化质量管理。要进一步严格农业投入品管理,推进农资监管平台建设,实现全省涉农县(市、区)监管网络全覆盖。建立全程可追溯、信息互联共享的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监管平台,将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和列入省级规范社名录的农民合作社所生产的食用农产品纳入监管范围。在水稻、蔬菜、茶叶、水果、畜禽等优势农产品主产地建立一批定位监测点,对土壤中的重金属等有毒有害物质状况进行跟踪监测。加强农业生产过程标准化管理,推行统一的种植(养殖)标准、操作规程和技术规范。建立健全特色现代农业标准化体系,积极创建一批国家级、省级园艺作物标准园和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加快认证一批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完成一批农产品地理标志的登记保护工作。二是治理养殖污染。按照省政府去年出台养殖污染治理的“六条措施”和实施意见要求,采取超常规措施推动工作落实。今年上半年全面完成禁养区内生猪养殖场关闭拆除任务;今年底前,基本关闭拆除可养区内存栏250头以下未达标排放的生猪养殖场。同时,对上规模但未达标排放的8855家生猪养殖场(存栏716万头)进行分步改造,到2018年全省生猪养殖场全部实现达标排放。今年起,新建的生猪养殖场都必须是无害化、生态型的,特别要加大力度推广应用微生物发酵床等零排放技术,上个月财政部农业司司长来我省考察后提出要大力支持福建微生物发酵床零排放养猪技术试点并要推向全国。同时,要进一步采取措施加强对病死猪的管控、推进无害化处理,从根本上解决生猪养殖面源污染问题。三是发展有机农业。将养猪、养鸡等畜禽排泄物加工成商品有机肥,既解决“出路”问题,又增加有机肥供应。一方面要落实已出台的鼓励商品有机肥生产与推广使用的政策,引导养殖企业将畜禽排泄物加工成商品有机肥;另一方面通过标识区别、定点销售、会员制和采取产销对接、农超对接、产地直供形式,使高品质无污染、施用有机肥的农产品与一般农产品在销售上拉开价格档次,促进农户使用有机肥。
团长:陈荣凯 福建省人民政府副省长 成员:刘 波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院长
黄华康 福建省农业厅副厅长
林旭东 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农业处处长 郑回勇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科技干部培训中心主任 黄 圣 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秘书
第三篇:荷兰农业信息考察报告
荷兰农业信息考察报告
应荷兰农业部(农业、自然管理与海业部)农业经济研究所、荷兰恩埃斯集团(N&SGROUp)的邀请,以中国农业信息学会副理事长辽宁省农业厅办公室(信息中心)主任刘凤海同志任团长的中国农业信息考察团一行5人,与10月25日至11月7日,对荷兰进行了为期14天的考察活动。在荷期间,先后参观考察了荷兰农业部农业经济研究所、农业技术研究所、畜牧革新与实践培训中心、阿斯梅尔(Arlsmeer)鲜花拍卖市场,麦哥奥(Magual)花卉公司、瓦哥尼根(Wageningen)农业大学、荷兰国际农业交流培训中心(IAC)、植物检疫局。考察团先后就农业经济技术合作,农业信息体系、网络建设,信息加工、传递手段,信息的开发利用等专题,与荷方进行了广泛深入的交流和洽谈。考察时间虽短,但整个考察活动紧张而有序,所到之处,受到了荷方的友好接待,全团上下,团结协作,比较圆满地完成了考察活动,达到预期目的。
一、荷兰农业基本概况
荷兰国土面积41,863平方公里,为西欧一个小国,比丹麦略小,但大于比利时。现有人口1,550万,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国家之一。其中阿姆斯特丹、海牙、鹿特丹和乌特勒支市及其卫星城镇和市郊地区人口最为稠密。荷兰虽小,但从经济角度看,荷兰确是一个经济大国,经济强国。可以概括为“小中见大,小中见强,小中见特”。荷兰,1995年国内生产总值(GDp)达638亿荷盾,在西方发达国家列第八位,荷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万荷盾。荷兰是欧共体6个创始国之一,目前,欧共体已发展成为拥有15个成员国的欧洲联盟。荷兰还是国际经合组织(OFCD)、北约(NATO)、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贸易组织(WTO)成员国。近几年,荷兰经济年增长率为2.5%,高于欧盟成员国的年均增长率。是名符其实的经济大国,可谓“小中见大”。荷兰国土虽少,但海外投资总额逾1600亿荷盾,仅次于美国、日本和英国,居世界第四位。境外投资涉及房地产、金融、石油化工、水利、交通、家电、农产品加工等多种领域,渗透到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足见其强大的综合国力水平,可谓“小中见强”。荷兰农用土地只有249万公顷,且多数低于海平面,但就在这有限的土地上,荷兰农业却成为在世界上领先的产业,尤其在花卉、畜牧、蔬菜生产及食品加工等方面,创造了举世公认的奇迹。荷兰农业经济具有强烈的外向型特点,1995年农产品出口贸易额达67.4亿荷盾,仅次于美国和法国,雄居世界第三位。荷兰是当之无愧的花卉王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花卉出口国和消费国,世界花卉贸易市场上有三分之二的鲜花由荷兰提供,其国内人均年消费鲜花亦超过50美元。我们参观的阿斯梅尔鲜花拍卖市场,占地80万平方米,拍卖花卉品种近2000种,年交易量达250亿支(盆),年交易额达100亿荷盾,仅这一个拍卖市场,其贸易额即占全世界花卉贸易总
额的50%,可谓,“小中见特”。目前荷兰农业已经超越了自然农业的阶段,并在高科技的支持下,由“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设施水平先进,可以说,是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
荷兰农业不仅包括农作物生产、畜牧业生产、园艺和林业,而且还包括农业生产工业、贸易和辅助工业,如提供种子、无机化肥、动物饲料、技术设备、房屋和玻璃温室建设等。荷兰的主要农产品基本是小麦、马铃薯、甜菜、蔬菜、花卉、牛奶及肉蛋类。全国牧场面积133万公顷,耕地102万公顷,园艺用地仅15万公顷。1996年粮食产量158万吨,商品马铃薯481.1万吨,甜菜644.9万吨,饲料玉米252.7万吨,由于粮食生产效率的提高和国民粮食消费水平的降低(由30年前的37%降至18%),导致了谷物生产大量过剩,奶制品也不例外。荷兰虽拥有百万公顷的优良牧场,并通过实行机械化、推广科学繁育技术和采用高效饲料定量配给法,大幅度提高了奶牛的产奶水平,但同时也导致了欧共体国家内部牛奶过剩。此外,蔬菜生产和水果生产也不容乐观。由于蔬菜和水果的供应量过大,近年已出现了价格持续下跌的现象,引起了这一生产领域内的恐慌。为了帮助大田农场主和奶农摆脱效益下降,寻找新的出路,近年来,荷兰政府陆续推出了一些改革方案和激励政策,比如政府补贴发展新兴的、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的生产项目;采取超额征税的办法,控制牛奶的总体生产水平;为花卉生产提供有利的外部环境,等等。
荷兰农业的突出特点,一是注重提高产品质量。越来越多的农民正在有限的土地上,不断提高单产水平,同时采取先进技术,不断改进产品质量,并在同行之间认真组织协调,以使自己的产品不仅畅销欧共体各国,而且在潜在的外国市场上逐渐被接受。科研单位、农业院校、信息咨询服务及推广机构,为农民和市场园林工人取得最佳成果提供所需的几乎一切专业知识和技术信息。二是注重提高生产效率。到95年,整个农业从业人员为55万人,只占总人口的30%,主要是机械化使得这一产业的劳动密度降低。这一趋势还会因进一步引进新技术而继续下去。三是注重提高生产效益。荷兰有60%以上的农产品通过食品加工,实现增值,1994年,荷兰农产品加工,其附加值达到178亿荷盾,净附加值达到131亿荷盾。农产品加工业已成为荷兰的主要工业部门之一。
二、荷兰农业信息系统建设状况一个国家一定时期的农业知识信息系统的形式和运作方式,是由该国当时的政治、经济、市场条件以及农民的教育水平等多种因素所决定。荷兰的农业知识信息系统,是由包括农业教育、科研、推广、农民组织等诸多子系统组成。在荷兰,农业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适用性研究,是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荷兰的农业基础研究工作,主要由Wageningen农业大学承担。在荷兰农业部领导下,有25个农业研究院,主要从事各学科的应用研究,同时也从事某些必要的基础研究工作。另外,还有11个专业研究站从事其它不同方面的适用性研究。各种农民协会在这些研究站中都有代表,他们可以对科研方向及项目的制定产生影响,政府部门在其中主要起协调作用。大多数适用性研究是在53个地区实验场所进行。农业研究院及研究站的研究成果将在这些地区实验场进行试验,以便适合各地区的自然和经济条件。推广组织在国家和地区两极研究机构都有专家常驻,以促进、协调研究院(所)、实验农场以及推广组织之间相互合作和相互提供信息。
荷兰的推广组织虽然是在农业部领导下,但具有独立的地位。推广组织主要是服务于农民。推广虽是一种专业工作,但推广的作用并不限于推广技术。推广员主要是向农民宣传,解释政府的政策,但不是强迫农民服从于政策。教育农民,使农民提高自身决策能力。荷兰农民80%以上毕业于农业中专,基层推广人员,大多数毕业于农业学院,与农民很接近,乐于为农民服务。推广人员、科研人员、农民及政府间没有大的社会距离,易于交流。
荷兰农业知识信息系统的基础是有效的农民组织。荷兰农民本身就是重要的知识和信息的创造者和传播者。农民学习俱乐部是高度发展和完善的农民组织。这类组织是农民自己创办、自己管理的,可以帮助农民相互学习,同时也易于和有能力与科研、推广人员打交道,使农民的利益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农民组织不仅对科研、推广组织有影响,同时对政府也具有很大影响力。政府制订一项新的农业政策,都会征求农民组织的意见,政府与农民之间的矛盾,大多在制订政策过程中得到解决,而不是在执行政策过程中。因此,荷兰的农业知识信息系统,具有很高程度的用户控制,荷兰农民在整个农业知识信息系统中,有很大的影响力。
荷兰农业信息知识系统建设的基本经验
一是信息投入多元化。在荷兰农业部,我们了解到,政府有关部门定期向农民发布经营政策、市场方面的信息,同时收取信息服务费用。在整个投入比例中,最初政府负担50%,另外50%由受益的农场或农民组织负担。目前,政府投资达到70%的比例,体现了政府对农业信息服务的重视与支持。由于有了这种支持,政府可以随时从1500个信息点上,获取代表9万个农场的各方面信息。
二是信息研究市场化。荷兰的信息研究部门,致力于同国际市场接轨,信息的收集、加工、传递,侧重于农产品国际市场,即75%以上的信息采集来源于市场,服务于市场。
三是信息管理规范化。荷兰的农业信息收集、传递、加工、反馈,有一套完善的管理规范,自上而下,信息收集项目、类别、数据准确程度以及信息传输,都有明确要求,指标体系设定科学合理,不同的信息采集渠道职责明确。
四是信息服务社会化。荷兰的农业信息不仅服务于国内,而且面向整个欧盟国家以至于全世界,是个开放的系统。在阿斯梅尔花卉拍卖市场,可以随时浏览世界各地花卉市场行情。真正体现了信息资源共享,信息成果共享。
五是信息网络现代化。荷兰自上而下地建立了比较完善的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电子信息网络,并且全部加入国际互联网。信息收集迅速,信息传递快捷,信息反馈及时。现代化的信息网络在沟通了用户之间架起了桥梁,满足了用户的要求。
三、对加强我国农业信息系统建设的几点建议
在实现农业“两个根本转变”,建立农村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农业信息的作用显得日益突出。如何学习借鉴荷兰等发达国家农业信息系统建设经验,卓有成效地开展信息工作,并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确立信息工作总体发展思路,不断增强工作主动性、创造性,进而推进信息产业的发展,这是农业信息工作面临的一个崭新课题。
1、信息工作方式要转变。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业信息工作,不论其内涵,还是外延,都与传统计划经济时期有本质的区别。全方位、多层次、快捷、高效的信息需求,要求从事信息工作人员,必须树立开拓意识、创新意识,不断拓宽工作思路,改变过去那种催收催种,上传下达,封闭僵化的工作方式,建立符合市场经济需要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工作运行机制。农业信息要围绕领导决策,发挥参谋助手作用;围绕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发挥纽带桥梁作用;围绕农民致富奔小康,发挥咨询引导作用。只有从根本上明确指导思想,才能为农业信息工作的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2、信息服务质量要提高。提高信息服务质量,是一项艰苦而扎实的工作。必须突出以下四个环节:一是要拓宽信息的收集范围。由过去单一的收集生产信息,转变为多层次、全方位收集信息,充分发挥决策支持作用。要不断开拓新的工作领域。当前,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已成为农村工作的主旋律,农业信息工作要与产业接轨,尤其在提高科技含量,强化市场引导,推进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上发挥作用;二是树立精品意识,在信息收集、加工、传递等技术环节上下功夫,提高信息质量;三是要提高信息工作队伍素质,坚持不懈地抓队伍建设,大力加强理论建设,开展学习研讨活动,提高理论思维水平,以此推动工作水平的提高;四是要推进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现代化电子信息网络建设。改善工作条件,当务之急是要抓紧建设省级电子信息网络平台,推进硬件配置及基础软件、应用软件的开发,提高工作的运行质量。
3、信息体系建设要突破。我国目前信息体系建设的核心是机构编制和资金投入,这是多年来困扰农业信息事业健康发展的突出问题,也是目前现实与需求矛盾的焦点。1996年3月全国农村经济信息工作会议,讨论通过了“九五”期间农村经济信息体系建设规划。明确了建设原则、建设目标,特别是建设资金投入渠道,投入比例。当前,要坚定不移地贯彻这次会议的精神,尤其要抓资金投入的落实工作,推进信息体系的发展。
4、信息工作职能要强化。从一定意义上讲,信息工作带有综合职能,信息工作者必须树立全局观念。站在较高层次,观察、研究、分析问题,善于博征旁引,举一反三。当前,结合我们农业信息工作的实际,尤其要注重理顺内部工作关系,实现信息与政务综合工作、信息与政策法规工作、信息与其它专业技术的有机结合。在信息工作内部理顺政务信息、农情信息、农业统计、农业基点调查、农业物价、农产品成本调查等信息渠道之间的关系,“集中供热”、资源共享,逐渐构筑完整而系统的业务工作体系。要充分发挥信息基点的作用,隔级布点、综合办点、点面结合、互为补充,实现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动态与静态相结合,共性与个性相结合,局部与全部相结合,形成整体推进,重点突破,相互协调,有机配合的业务工作格局。与此同时,要不断壮大经济实力,增强自身活力,面向市场,面向农村,面向农民,培育新的增长点,为推进信息产业的发展进行积极有益的探索。
第四篇:荷兰农业信息考察报告
荷兰农业信息考察报告
一、荷兰农业基本概况
额的50%,可谓,“小中见特”。目前荷兰农业已经超越了自然农业的阶段,并在高科技的支持下,由“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设施水平先进,可以说,是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
荷兰农业的突出特点,一是注重提高产品质量。越来越多的农民正在有限的土地上,不断提高单产水平,同时采取先进技术,不断改进产品质量,并在同行之间认真组织协调,以使自己的产品不仅畅销欧共体各国,而且在潜在的外国市场上逐渐被接受。科研单位、农业院校、信息咨询服务及推广机构,为农民和市场园林工人取得最佳成果提供所需的几乎一切专业知识和技术信息。二是注重提高生产效率。到95年,整个农业从业人员为55万人,只占总人口的30%,主要是机械化使得这一产业的劳动密度降低。这一趋势还会因进一步引进新技术而继续下去。三是注重提高生产效益。荷兰有60%以上的农产品通过食品加工,实现增值,1994年,荷兰农产品加工,其附加值达到178亿荷盾,净附加值达到131亿荷盾。农产品加工业已成为荷兰的主要工业部门之一。
二、荷兰农业信息系统建设状况一个国家一定时期的农业知识信息系统的形式和运作方式,是由该国当时的政治、经济、市场条件以及农民的教育水平等多种因素所决定。荷兰的农业知识信息系统,是由包括农业教育、科研、推广、农民组织等诸多子系统组成。在荷兰,农业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适用性研究,是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荷兰的农业基础研究工作,主要由wageningen农业大学承担。在荷兰农业部领导下,有25个农业研究院,主要从事各学科的应用研究,同时也从事某些必要的基础研究工作。另外,还有11个专业研究站从事其它不同方面的适用性研究。各种农民协会在这些研究站中都有代表,他们可以对科研方向及项目的制定产生影响,政府部门在其中主要起协调作用。大多数适用性研究是在53个地区实验场所进行。农业研究院及研究站的研究成果将在这些地区实验场进行试验,以便适合各地区的自然和经济条件。推广组织在国家和地区两极研究机构都有专家常驻,以促进、协调研究院(所)、实验农场以及推广组织之间相互合作和相互提供信息。
荷兰的推广组织虽然是在农业部领导下,但具有独立的地位。推广组织主要是服务于农民。推广虽是一种专业工作,但推广的作用并不限于推广技术。推广员主要是向农民宣传,解释政府的政策,但不是强迫农民服从于政策。教育农民,使农民提高自身决策能力。荷兰农民80%以上毕业于农业中专,基层推广人员,大多数毕业于农业学院,与农民很接近,乐于为农民服务。推广人员、科研人员、农民及政府间没有大的社会距离,易于交流。
荷兰农业知识信息系统的基础是有效的农民组织。荷兰农民本身就是重要的知识和信息的创造者和传播者。农民学习俱乐部是高度发展和完善的农民组织。这类组织是农民自己创办、自己管理的,可以帮助农民相互学习,同时也易于和有能力与科研、推广人员打交道,使农民的利益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农民组织不仅对科研、推广组织有影响,同时对政府也具有很大影响力。政府制订一项新的农业政策,都会征求农民组织的意见,政府与农民之间的矛盾,大多在制订政策过程中得到解决,而不是在执行政策过程中。因此,荷兰的农业知识信息系统,具有很高程度的用户控制,荷兰农民在整个农业知识信息系统中,有很大的影响力。
荷兰农业信息知识系统建设的基本经验
一是信息投入多元化。在荷兰农业部,我们了解到,政府有关部门定期向农民发布经营政策、市场方面的信息,同时收取信息服务费用。在整个投入比例中,最初政府负担50%,另外50%由受益的农场或农民组织负担。目前,政府投资达到70%的比例,体现了政府对农业信息服务的重视与支持。由于有了这种支持,政府可以随时从1500个信息点上,获取代表9万个农场的各方面信息。
二是信息研究市场化。荷兰的信息研究部门,致力于同国际市场接轨,信息的收集、加工、传递,侧重于农产品国际市场,即75%以上的信息采集来源于市场,服务于市场。
三是信息管理规范化。荷兰的农业信息收集、传递、加工、反馈,有一套完善的管理规范,自上而下,信息收集项目、类别、数据准确程度以及信息传输,都有明确要求,指标体系设定科学合理,不同的信息采集渠道职责明确。
四是信息服务社会化。荷兰的农业信息不仅服务于国内,而且面向整个欧盟国家以至于全世界,是个开放的系统。在阿斯梅尔花卉拍卖市场,可以随时浏览世界各地花卉市场行情。真正体现了信息资源共享,信息成果共享。
五是信息网络现代化。荷兰自上而下地建立了比较完善的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电子信息网络,并且全部加入国际互联网。信息收集迅速,信息传递快捷,信息反馈及时。现代化的信息网络在沟通了用户之间架起了桥梁,满足了用户的要求。
三、对加强我国农业信息系统建设的几点建议
在实现农业“两个根本转变”,建立农村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农业信息的作用显得日益突出。如何学习借鉴荷兰等发达国家农业信息系统建设经验,卓有成效地开展信息工作,并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确立信息工作总体发展思路,不断增强工作主动性、创造性,进而推进信息产业的发展,这是农业信息工作面临的一个崭新课题。
1、信息工作方式要转变。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业信息工作,不论其内涵,还是外延,都与传统计划经济时期有本质的区别。全方位、多层次、快捷、高效的信息需求,要求从事信息工作人员,必须树立开拓意识、创新意识,不断拓宽工作思路,改变过去那种催收催种,上传下达,封闭僵化的工作方式,建立符合市场经济需要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工作运行机制。农业信息要围绕领导决策,发挥参谋助手作用;围绕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发挥纽带桥梁作用;围绕农民致富奔小康,发挥咨询引导作用。只有从根本上明确指导思想,才能为农业信息工作的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2、信息服务质量要提高。提高信息服务质量,是一项艰苦而扎实的工作。必须突出以下四个环节:一是要拓宽信息的收集范围。由过去单一的收集生产信息,转变为多层次、全方位收集信息,充分发挥决策支持作用。要不断开拓新的工作领域。当前,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已成为农村工作的主旋律,农业信息工作要与产业接轨,尤其在提高科技含量,强化市场引导,推进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上发挥作用;二是树立精品意识,在信息收集、加工、传递等技术环节上下功夫,提高信息质量;三是要提高信息工作队伍素质,坚持不懈地抓队伍建设,大力加强理论建设,开展学习研讨活动,提高理论思维水平,以此推动工作水平的提高;四是要推进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现代化电子信息网络建设。改善工作条件,当务之急是要抓紧建设省级电子信息网络平台,推进硬件配置及基础软件、应用软件的开发,提高工作的运行质量。
3、信息体系建设要突破。我国目前信息体系建设的核心是机构编制和资金投入,这是多年来困扰农业信息事业健康发展的突出问题,也是目前现实与需求矛盾的焦点。1996年3月全国农村经济信息工作会议,讨论通过了“九五”期间农村经济信息体系建设规划。明确了建设原则、建设目标,特别是建设资金投入渠道,投入比例。当前,要坚定不移地贯彻这次会议的精神,尤其要抓资金投入的落实工作,推进信息体系的发展。
4、信息工作职能要强化。从一定意义上讲,信息工作带有综合职能,信息工作者必须树立全局观念。站在较高层次,观察、研究、分析问题,善于博征旁引,举一反三。当前,结合我们农业信息工作的实际,尤其要注重理顺内部工作关系,实现信息与政务综合工作、信息与政策法规工作、信息与其它专业技术的有机结合。在信息工作内部理顺政务信息、农情信息、农业统计、农业基点调查、农业物价、农产品成本调查等信息渠道之间的关系,“集中供热”、资源共享,逐渐构筑完整而系统的业务工作体系。要充分发挥信息基点的作用,隔级布点、综合办点、点面结合、互为补充,实现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动态与静态相结合,共性与个性相结合,局部与全部相结合,形成整体推进,重点突破,相互协调,有机配合的业务工作格局。与此同时,要不断壮大经济实力,增强自身活力,面向市场,面向农村,面向农民,培育新的增长点,为推进信息产业的发展进行积极有益的探索。
第五篇:参观考察报告
考察报告
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提升自我10月22日上午,我们第四期中小学中层教育干部任职资格培训班的全体学员在县教育局副局长李顺民、人事股股长殷维江、教师进修学校校长李学泉、副校长安福顺等领导的带领下分别到茶棚学区初级中学、抚宁一小参观考察。在为期半天的考察中,我们领略了两所学校教学环境的风采,感受到浓郁的校园文化……真是受益匪浅。
一、收获信息,开阔视野
在这次考察活动中,我特别珍惜领导给我们提供的走出去、请进来的学习机会,让我收获信息,开阔视野,为今后的教学和管理奠定基础。
参观茶棚中学我们分成两组,分别在学校两位解说员的引领下实地参观了学校的餐厅、图书馆、少年宫活动室、实验室、仪器室、标本室、档案室、校园文化建设等。该校乡村少年宫各活动室的建设以及开展的丰富多彩的活动让人赞叹不已。尤其是标本实验室的建设,琳琅满目的标本让我们惊叹一位乡村生物教师的执着与奉献。学校优美的校园环境、深厚的文化底蕴、鲜明的办学特色、规范有序的管理措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参观抚宁一小我们分成两组,分别在学校四位解说员的引领下实地参观了学校的多功能教室、实验室、档案室、办公室等。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共读、共写。
共读:主要做法是开展了晨诵——午读——暮省活动。
晨诵:指的是学生每天早晨到校后的20分钟,在老师的组织下进行的 1
经典诗歌诵读,包括经典古诗词、优美的散文以及充满童真童趣的晨诵小诗,这些内容都是精心选择的,以课件的形式呈现,配有漂亮的图片和优美的音乐,每天早晨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按照一定的流程(开启诗+复习诗+一首新诗的学习),开展多种形式的诵读,孩子们很喜欢,在反复的吟诵中都能将诵读内容背诵下来。
午读:为了保证学生的阅读实效,为学生在校阅读开辟了固定的时间段,即每天中午到校后的30分钟时间。这30分钟的时间是孩子们专门的阅读时间,必须保证,哪个班级都不可以挪作它用,由班主任老师组织管理。同时,学校为低、中、高不同年龄段的孩子精心选择了阅读书目,每个年级选了将近20本,然后再由老师们通过图书室、上网等方式再对这些书目进行简单的阅读,最后精选出10本中推荐给家长和孩子们。但不是要求每个孩子都买,而是在一个学期,每个学生手中至少有三本,其中一本是共读书。其余的书籍由学校负责购买,通过建立年级流动书架,方便孩子们的阅读。每天20分钟时间虽然不长,但是它的成效可不小,孩子们逐渐喜欢上了阅读,而且阅读的时间也慢慢拓宽到课余时间,低年级的孩子们读了《木偶奇遇记》、《猜猜我有多爱你》、《爷爷一定有办法》、《小猪西里呼噜》、《神奇校车》等,中、高年级的孩子们读《绿野仙踪》、《苹果树上的外婆》、《草房子》、《我的妈妈是精灵》、《夏洛的网》、《昆虫记》、《永远讲不完的故事》等,平均每人都能读完3-4本。
暮省:是指师生共写随笔,称为暮省。这项活动主要是倡导师生在每天的工作和学习结束后,能够思考与反省自己一天的生活,并用随笔、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对于学生来说,写作内容不限,可以是经历的事,见
过的人,看到的景,自己的心情、感悟、发现,读书后的感受等等,写作的体裁、字数也都没有限制,学生可以自由发挥。
⑴随笔的形式:这项活动采取随笔接力的形式,将全班学生每五个人分成一个小组,同一小组的学生共同拥有一个随笔本,每天由一位组员撰写随笔,次日传给下一位,循环进行,保证每个学生每周一次。小组接力随笔,它在写作方式上是比较自由的、形式上是开放的,学生之间可以自由借鉴、互相传阅、互相激励,互相学习。在学生随笔这一活动开展过程中,我们的感触也特别大,因为随笔接力这种形式表达自由,学生随笔的内容也很丰富,书中有趣的情节、任务,读书后的感受,自己对一些事物的看法、内心的感悟、情绪的渲泻等等都被他们如实地记录下来了。
⑵ 随笔的评价:
班主任老师的评语激励:要求班主任老师每天都要对随笔进行批阅,以评语的形式进行师生之间的心灵对话。老师在批阅时一定要认真,本着热爱学生,尊重学生的原则,一定要注意激发和保护学生的兴趣,在评语中发掘学生的闪光点,用放大镜看待学生随笔中的优点,以达到激励的作用。
学校领导的评语激励:为了将这项活动能够坚持下去,学校班子成员也全部参与到学生随笔本的评价中,每天每个班级上交一本,平均每人每天要批阅4本。从开始到现在一直在坚持。学生每天拿到随笔本之后,首先要看看老师的评价,然后再看看校长或主任的评价,而且有些班级根据评价画星星,开展评比,学生的兴致非常高。
随笔的交流:每天午读时间,每个班级都要拿出最后的5分钟时间让
学生进行随笔交流,让写得好的同学在全班同学面前朗读自己的随笔,让写出优秀随笔的同学介绍经验,让他们有一种成功的自豪感。有时进行同伴互评,以此了解同学对自己随笔的意见建议,听听同伴的心声,有利于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二、开展对比,寻找差距
考察回来后,我不断地把自身的教学管理工作与这两所先进学校的教学管理工作作对比,反省自己的工作,寻找彼此的差距和自身的不足之处。我发现在自己主抓的教学管理中存在不少薄弱环节:1.教科研和教学的研究与指导,特别是指导教师实现专业成长方面的工作做得不够,是自己的教学管理工作从开始就没有达到应有的高度;2.校本教研工作开展得不够扎实,只是为了教研而教研,没有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没有实现校本教研真正的价值。
三、充实提高,自主发展
通过这次考察活动,我明确了自己的努力方向,在积极学习这两所学校先进经验的同时,我也将针对自己的不足之处,找到切实可行的改善措施,努力提高自己业务管理水平。
1.把教研科研过程同时作为培养教师的过程。教师是教育科研的主体力量,又是教育科研的受益者,我将把学校教科研作为培养教师的重要而有效的途径,引导教师投入教科研,寻找资料,学习相关理论,参与科研,把握教育规律,使工作从盲目走向自觉、走向科学,更有效地提高自己并做好工作。这样,通过教科研工作把教师组织起来,所出的成果,就不仅仅是一篇论文、一个结题报告,而是提高了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虽然这是
隐性的,但这是更有潜力和后劲的成果。
2.在校本教研工作中开辟新天地。(1)介绍有关信息。能够主动、自觉地及时了解、摄取新的教育教学信息的教师或许有,但不一定多。绝大多数教师忙于教学,平时很少接触外面的世界,学校的报刊也十分有限,信息渠道闭塞,久而久之,变得孤陋寡闻。如果一味要求他们如何如何适应飞速发展的形势,吸取先进的教育思想,尝试先进的教学模式,就有些勉为其难。作为教导主任的我就有一个为教师筛选信息、传递信息的责任。当然,要真正做好这项工作,自己先行一步的要求是很高的。(2)培养骨干教师。首先应该承认这样一个客观现实:教师的教学观念和能力水平是具有不同层次的。要实现教师素质的整体提高,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齐步走”。因此,一个比较有效的做法是利用骨干。骨干从何而来?靠我们教导主任去发现去培养。(3)推广成功经验。在我们整个教师队伍中,教学观念新、学生负担轻、教学质量高的也不乏其人。那么,总结和推广他们的典型经验,无疑是扩大教研成果的影响范围,达到资源共享的捷径。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向教师推荐介绍已有的、可以具体操作的优秀成果,本地的、外地的、我个人的、他人的,通过这样的活动,达到培训的目的。
总之,这次教育考察收获颇丰、受益匪浅。我要把学到的先进理念和先进经验自觉应用于工作实践,脚踏实地、科学发展,为本校的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