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产业集群及其在福建发展的思考
产业集群及其在福建发展的思考
□黄丽萍
摘要:产业集群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培养产业集群并促使其发展成为提高区域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本文从福建的实际出发,探讨了福建产业集群形成的特点、存在的问题并作者简介:黄丽平,女,福建教育学院政史系副教授,厦门大学经济系博士生。所谓集群是一个生态概念,生态学中的生物集群是指在一定的区域或环境里各种生物种群,相互有规律地结合在一起的一种结构单元。集群被经济学家引用到经济学中,形容企业的生态聚落,提出了产业集群的概念。地方产业集群,是用来定义在某一特定领域(通常以一个主导产业为主)中,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的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Porter,1998)。集群有多种形式,其复杂性也不尽相同,但产业集群的主体都是大量产业关联的企业及其支撑机构,其内容包括:⑴生产最终产品或提供最终服务的企业.⑵上游的原材料、机械设备、零部件、生产服务和基础设施的投入供应商。⑶下游的销售商及销售网络、顾客。⑷侧面有互补商品的生产商。⑸支撑机构有:地方政府、行业协会、起支撑作用的民间团体、行业中介、金融部门以及在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起支持作用的机构,如:大学、研究机构、咨询中心、培训中心等。
一、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
1、外部规模经济。外部规模经济给集群内的企业带来生产资料的节约、劳动力成本的节约、信息技术成本的节约。外部规模经济所带来的生产资料的节约是因为:第一,产业集群可以使公共产品得到合理的利用。企业数量增加,公共设施的数量可以不要增加。企业通过共同使用公共设施,尽管需要付费,但总比分散投资、单独建立公共设施要省钱多了。第二,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即使因为企业的增多而增加其公共产品的数量。那么增加的公共产品的价值,不会和集群内企业的规模和数量按同一比例增加,而是公共产品价值的增加慢于企业的规模和数量的增长,从而使生产资料转移到单个产品上的价值也减少。
外部规模经济还带来劳动力成本的降低。产业集群的存在,会吸引大量劳动力向该集群转移,一方面使单个企业方便而及时地雇佣到工人,企业节省搜寻的时间和费用。其次,劳动力在一定空间的聚集,提高劳动者自身素质,降低了劳动力的培训费用。把劳动者聚集在一空间时,就会加剧他们之间的竞争,首先迫使劳动生产率较低的劳动者通过学习或其他途径提高自身的素质。原先劳动生产率较高的劳动者担心在竞争中失去领先地位,也会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在劳动者素质提高的过程中,资本家节省了教育培训的费用。
产业集群还会带来信息技术成本的降低。首先,产业集群节省了搜寻信息的费用。同处于某一区域的企业生产着相关的产品,市场信息的来源就显得广泛而便捷,可以及时获得上下游厂商和其他相关市场主体的市场信息,及时调整生产决策。其次,产业集群促使信息、技术优先扩散出去。集群内劳动力的自由流动,不同企业职员之间的相互接触,也促成了信息的交流、技术的扩散。企业获得这些信息技术都是免费或者准免费的,并且是优先的,因为企业职员“面对面”的接触,可能会将一些新技术、新知识在萌芽或构思阶段就扩散出去。再次,产业集群降低了技术创新的成本。产业或技术的发展一般具有生命周期规律,如处于成长期的产业或技术,只要有一个企业已经取得突破性创新,其他企业就容易预测或把握渐进性创新,从而降低了技术创新的成本。
2、专业化和分工。分工和专业化所带来的生产成本的节约大致来自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工人的局部劳动能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降低商品成本。A,终生从事一种简单操作的工人,他的身体已经非常适应这种操作,因此,比那些不是专门从事这项操作的人,耗费的劳动时间要少,也就是说劳动生产率更高,单位产品所耗费的成本更少。B,由于工人经常重复一种有限的动作,自然会从经验中找到花费力量最少而又能达到预期效果的方法,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商品成本。C,由于专业化和分工,减少了工作中的空隙,提高了劳动强
度,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商品成本。第二,劳动工具的分化和专门化,有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节约劳动工具的投入。因为劳动工具分化和专门化的结果是使劳动工具简化、改进和多样化,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同时,劳动工具的专门化可以节约劳动生产时所使用的工具及其占用空间。第三,分工和专业化节省了劳动者的教育和培训费用。由于分工和专业化,使人们的工作在既定的技术水平条件下变得较为简单,从而可以减少劳动者的教育培训费用。第四,分工和专业化的发展有助于降低管理工作的复杂性,从而降低管理成本。3、交易成本的优势。只要有分工和专业化生产,同一个生产过程就是由各个不同的经济主体共同完成,那么必然就有交易活动,而要进行交易活动,就要花费一定的交易费用。首先,产业集群的形成,使经济主体在交易活动中靠近交易对象,节约了相互的要素流动、产品运输的有关费用。其次,集群内的企业还可以联合起来,大批量采购生产资料,他们还可以建立共同的销售中心,降低销售费用。再次,由于企业的空间聚集,使交易的空间范围和交易对象相对稳定,这就节约了各种找寻费用。最后,由于集群内的企业具有较强的根植性,有利于企业间建立基于信任和合作为基础的稳定关系,使双方容易达成协议并自觉履行合约,从而降低了谈判签约的费用以及监督执行的费用。
4、产品差异化优势。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者的生活已在从温饱向小康转变,消费者的单纯的数量追求,转向追求“多样化、多元化、个性化、差别化”。企业的竞争策略也从价格竞争转向价格竞争和非价格竞争并举的市场竞争上来。产品差异化成为非价格竞争的主要战略。所谓的差异化,就是指企业所提供的产品(服务),形成足以诱使消费者购买的特殊性,使消费者认同该产品并区别于其他企业提供的同类产品。差异化战略的关键在于生产特色产品。在产业集群内部,生产相关产品的企业之间,相互关注,相互竞争,其中任何一个企业在产品的品质、功能、外观、品种、花色、等级等方面所做的任何特色创新,都会以最快的速度被其他企业获得,一方面对集群内的其他企业形成竞争压力,迫使其他企业得以进行创新。另一方面也为集群内的其他企业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引发其他企业创新的灵感。产品差异化优势的获得,可使产品的价格弹性不明显,从而带来较高的边际利润。5、区位品牌优势。区位品牌是企业无形的资产,区位品牌能有效地提高市场占有率。区位品牌,即产业区位是品牌的象征。如:瑞士的手表、巴黎的时装、晋江的旅游鞋。以上产品之所以具有区位品牌优势,与产业集群有着密切的关系。例如,晋江的旅游鞋,首先是因为晋江有大量的生产商在生产旅游鞋,形成企业集群;其次是因为晋江的旅游鞋在质量和特色上负有盛名;三是产业集群中大量的生产商利用整体的力量形成了强大的对外宣传阵容。晋江的陈埭镇的鞋材同业公会会员160多人,他们联合开展对外宣传,改变了中小企业没有实力开展宣传的状况。区位品牌一旦形成,就会吸引国内外的消费者或经销商骆驿而来,因为消费者或经销商除了追求区位品牌外,他们还能在产业集群内货比三家,提高购货的效率。消费者或经销商的大量增加,反过来进一步提升了区位的品牌效应。晋江的“安踏”、“爱乐”、“亚礼得”等产品占该行业中国名牌产品的一半,晋江生产的运动鞋占全国的五分之一。
6、合作优势。企业之间的合作能够创造的力量大于单个企业力量的简单总和,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企业都能进行有效的合作,因为他们不一定能搜寻到合作伙伴,即使搜寻到了,也要进行一番严格的考证。而产业集群内的企业之间合作却有独特的优势。①产业集群内容易搜寻到或容易吸引合作伙伴;②易形成合理有序的合作。因为,首先,集群是由若干或更多的企业参与,企业之间严密分工、密切合作,大到终端产品的组装,小到一个小部件的各个工序,均可形成企业之间竞争、发展的共生关系。一个产品一般由若干企业共同完成,整个区域最终构成一个完整的地域生产综合体。所以,即使没有统一的管理,企业都应自觉遵守市场规律,讲究信用,有序合作;其次,集群内的企业地域相近,企业主之间、员工之间相互熟悉。企业的声誉如何,会在集群内迅速传播,影响企业的成长,所以每个企业都应在合作中遵守承诺;再次,集群内的企业一般都深深地嵌入或根植于当地企业,迁移的成本很高,一旦在合作中出现机会主义倾向,就将失去下一次合作的机会。上述几个原因促使集群内的企业恪守信用,建立基于信任和承诺的有序合作,以团队的力量共同去开发市场。7、形成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首先,形成了技术创新和进步的环境。产业集群从以下几个方面,塑造了技术创新的氛围和进步的环境。一方面,同类企业或相近专业的技术人员的聚集,营造了技术创新的氛围。集群内同类企业争夺同一市场,同行相互比较,必然在价格、质量和产品差异化问题上展开竞争与合作,而这都必须不断创新、改进技术。产业集群吸引了大量专业相近的技术人员,这些技术人员必然为了获得更高的报酬而互相学习,互相竞争,推动技术的不断创新。另一方面,其他经济主体塑造技术创新环境。产业集群的聚集效应吸引了大量前后向联系的企业、中介机构、教育和研究部门以及互补产品的生产商,这为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撑以及所需的物质基础,而且由于地缘上的优势,学习方便,增强了学习和创新的动力。
其次,吸引外资的环境。在经济日益全球化的今天,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日益活跃,跨国资本在全球搜索最有利的投资场所。外资倾向什么样的投资场所?由于产业集群独特的竞争优势,我们发现了跨国资本流动的一个共性:国际投资的区位正向有产业集群基础的地方转移。产业集群已成为吸引外资的温床,为吸引外资创造有利的环境。
二、福建产业集群的形成特点
第一,福建产业集群基本上属于横向产业集群。在众多的集群当中,波特把集群分为纵向和横向两种类型,纵向集群是由通过买方和卖方关系而联系在一起的产业所组成。横向集群是指共享终端产品市场,使用相同的技术和劳动力或者需要相似的自然资源的企业的集群。福建的产业集群大多属于横向产业集群。
第二,福建集群产业的形成与福建民营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福建晋江的鞋业集群、服装产业集群、南安水头的石板材企业集群、安溪的茶企业集群、惠安的石雕企业集群的形成地,在改革开放的初期都是经济欠发达地区,根本没有大型企业,大部分都是从民营经济的发展起步的。随着民营经济的迅速发展,竞争日趋激烈,企业为了追求利润,增强竞争能力,降低生产经营成本,逐步在某一空间聚集,形成在空间的聚集和内部的分工协作,形成地区规模经济,形成企业集群。
第三,福建产业集群形成于特定的人文环境。由于中小企业集群独特的竞争优势逐渐被人们所认识,许多地方纷纷出台促进本地区中小企业集群发展的政策,但有的地方成功了,有的地方却搞不好,甚至还起反作用。福建产业集群的成功就与形成地民众长期敢为天下先,勇闯市场经济的“爱拼才会赢”的精神有关,再加上他们善于经营的个性是他们在竞争中显现优势。
第四,福建产业集群形成于开放的经济环境。通过对福建晋江鞋业集群的调查,我们发现制鞋行业在当地并不属历史渊源型产业,不具浓厚的地方性自然经济特征。但晋江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制鞋工业基地,制鞋生产在当地并无自然和原料的优势,也无工艺上的传统继承。晋江的制鞋行业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发展,至今不过20年的时间,其迅速发展的原因离不开当地开放的经济环境,晋江生产的旅游鞋当中超过45%的产品供出口,开放的经济环境、外部市场的供给,加速了产业集群的发展。惠安、南安、安溪等地的产业集群虽然与传统工艺、自然资源有密切联系但其产品中也有相当一部分供出口开放的经济环境也是重要的因素。
第五,福建产业集群以市场调节型为主。产业集群的形成可以分为四类:一是政府推动为主,如政府主导建设各类开发区,依靠优惠政策,引导产业向心积聚而成,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属于该类集群。二是市场调节为主,它以市场为区域的拉动力量,通过市场联系企业,带动企业向某一区位聚集。这一类型的企业集群又可分为民营经济聚集、外商投资带动、龙
头企业带动等不同形式。有福建的产业集群基本上是市场调节、民营经济聚集形成的。六,福建产业集群形成与政府的推动密切相关。福建产业集群的形成虽然不是以政府推动为主,但却离不开政府的推动。长期以来,福建各地政府出台了不少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政策。晋江历届政府有意识地将集群发展作为本地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向来抓,从计划指导到财税金融政策措施等方面都给予集群产业发展有力的支持。例如,晋江政府加强交通、道路、水电供应等基础设施方面的建设,在本地建立大型的专业市场并赴外地办展销会。晋江外经贸委作为政府引资和出口的职能部门,更是在引资办厂、技术指导到推销产品、到国外办展等环节起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南安市政府积极主办建材贸易洽谈会,致力于基础设施的建设,吸引来自四川、广西、河南、湖北、山东、新疆、陕西、江西、河北以及福建其他地方的250多个生产厂家,使水头镇的聚集石材生产企业500多家,产品远销日本、东南亚、西欧、南美洲、非洲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三、福建产业集群存在的问题及相关对策研究
(一)存在的问题。
1、低成本优势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由于我国同业中小企业之间产品高度一致,竞争主要集中在价格上,因而生产经营成本高低对中小企业投资者的命运起决定性的作用。产业集群的优势之一就是能够通过分工协作降低成本。但是福建的产业集群大多基于企业内部的劳动分工,并利用国内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在市场竞争中获得了优势。低成本优势远没有得到充分挖掘。这不但不利于利润的增加,而且还可能导致企业的向外转移、集群的衰弱。因为随着企业集群的扩大,就会拉动当地地价和劳动力价格的上涨,企业生产成本上升。此时,集群内的中小企业如果发现另一区域能更好地降低生产成本,有更好的经营机会,就会出现投资的转移。福建的服装行业确有部分企业就出现了向浙江的转移。
2、专业化分工机制尚未形成。由于福建的产业集群多属横向产业集群,有些产品,例如鞋业,又是以出口为主,所以大多数的企业与集群内的其他企业或附近的地方产业联系较少,分工和专业化不明显。分工和专业化的优势我们已在前面作了初步的阐述,缺乏分工和协作的企业集群不但不会获得上述优势,而且还会形成这样的一种结果,同行业企业之间是“冤家”,一旦产品需求减少,就会陷入过度竞争。福建的产业集群分工很不明显,各个企业主要注重动员内部资源,产品的成本优势没有充分挖掘,质量优势也未充分展现。例如晋江的鞋业集群,鞋机大多从温州进口,鞋底从广东进口。
3、经营者素质不能完全适应企业发展的要求。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经营者的管理能力、领导魅力对于吸引人才、提高劳动生产率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福建企业集群发展的过程中,尽管涌现了很多的创业者,他们中也不乏优秀的企业家,但多数难以算得上真正的企业家,真正管理型的企业家还较少,对企业发展缺乏长远规划,对企业员工的教育培训重视不够,企业员工的平均受教育程度不高。
4、同业企业竞争严重。众多企业积聚在某一区域,形成企业之间的相互竞争,这种竞争犹如一把双刃剑,如果企业之间有序竞争,那么将促使企业改进技术,积极创新,增强集群的整体竞争力,进入一种良性的循环。另一方面,如果企业之间的竞争是无序的,那么集群的存在就会加剧企业使用不正当的竞争手段,进入一种恶性的循环。这种恶性竞争行为在企业内部迅速蔓延,使整个集群的信誉扫地,集群最终走向解体。福建的产业集群中,有些集群内部一定程度上存在这样的问题。由于缺乏分工和协作,集群内各企业同构现象十分严重,企业陷入过度竞争状态。为了在竞争中获取优势,有的采取压低工人工资或延长劳动时间的办法。从最终意义上说,这不利于集群的进一步发展。
5、公共产品的供给有待加强。地方公共产品包括道路交通、通信、电力等基础设施的建设,还包括专业市场建设、集体品牌的创造、设立共同的技术创新机构、教育培训机构、产品质量检测设施、举办交易会、展览会等。在这一方面,各地政府已作了很大的努力,但
有些地方有待加强。例如有些鞋业市场与菜市场相隔太近,店面规模不大,鞋子的胶水毒性影响了菜市场的食品卫生,同时也影响了鞋子的档次。
(二)促进福建产业集群发展的相关对策
1、加强企业之间的专业化分工和协作,构建集群产业链。针对福建现有产业集群专业化分工水平较低的现状,我们要以现有的企业或企业集团为龙头,通过产业环节的分解或鼓励其母公司的科技人员和企业家分离出来自办公司,从而衍生出一批具有紧密分工和协作关系的关联企业;对于新建区内的产业布局要以分工协作、本地结网原则来安排项目;对于新建立的企业要以产业积聚为导向,促使其形成与现有企业分工和协作关系的关联企业,从而提高我省企业集群的专业化水平,有效地降低成本,增强低成本优势。
2、提高企业家素质,培育能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区域和社团文化。为了提高企业家素质,政府可定期举办企业家论坛等形式加强企业家的交流和合作,并且可以鼓励大学教师、研究人员到公司兼职,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也为企业家素质的提高提供一个平台。同时,我们应当看到,企业家素质的提高与当地的区域和社团文化氛围密切相关,所以我们应当在企业聚集地培植敢冒风险、富于进取又善待失败的宽容精神,相互信任、相互合作的风格以及专业忠诚和非企业忠诚的就业观念,促进企业之间的分工、合作和交流。
3、引导有序竞争。集群要保持持续的竞争优势,集群内企业之间的竞争必须是有序的。针对福建产业集群的特点,为了保护有序竞争,必须同时发挥政府和市场中介组织的作用。首先是政府应当加强管理和监督,依照法律和有关的规章制度对于不正当的竞争手段,及时加以制止。其次,要大力发挥市场中介组织的作用,通过市场中介组织(如行业协会等)对产品的质量和企业的经营手段进行严格的监督,防止“柠檬”市场的出现。对于不服从调节的企业取消其会员资格。再次,政府和市场中介组织共同引导企业形成纵向分工,通过分工和协作,降低企业的同构性,从而使竞争保持在适度的范围内。
4、加强对中小企业集群的扶持。晋江、南安、安溪、惠安等地的产业集群的经验表明,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扶持。今后我省应进一步制定全省的企业集群发展计划,设计专门的企业群绩效统计指标体系,在技术创新、企业融资、土地管理、人才培养等方面制定专门的支持政策。对企业集群的扶持要根据企业群发展的不同阶段分类进行。对于处于萌芽状态或已经形成的企业集群,要对其成长潜力进行评估的基础上,制定优惠政策,建立良好的基础设施,吸引外资企业进入企业集群,促使企业集群迅速成长对于已经形成的成熟企业集群,政府应当集中精力帮助其实现升级改造,维持企业集群的持续竞争优势。5、增加公共产品的供给。由于目前我国的整个社会的基础设施平均化水平较低,所以应当从两个方面努力:一是地方政府应当从自身的成本收益考虑,加强企业所需的公共产品的生产,建立共同的技术创新机构、教育培训机构、产品质量检测设施,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通过集体品牌的创造、举办交易会、展览会等形成区位品牌;通过专业市场建设形成畅通的物流渠道。另一方面,中介组织要引导集群内企业共同参与,企业间的联合与合作是解决企业群所需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的重要途径,温州的打火机俱乐部便是我们可借鉴的模式。
第二篇:发展产业集群的几点思考
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市场竞争已从企业发展战略向产业集群战略演化。产业集群通过协同效应显现出的竞争优势,日益受到关注,成为区域参与国际竞争的骨干力量。国内外实践证明,产业集群是有效的区域发展战略,是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也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趋势。几年来,鲤城一批行业已开始形成产业集群雏形,对推动经济增长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我区产业集群的发展历程
主要有两个阶段:一是从分散办企业到集中办企业,企业空间布局由分散走向集中的阶段。改革开放初期,城乡企业应运而生,在发展初期依循的是“就地办厂”、“离土不离乡”的布局原则,星罗棋布,随着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依村傍户的离散型空间布局无疑成了其进一步发展的严重阻碍,于是城乡企业开始自发进行集中布局,构成企业群落,而开发区这一新模式的出现加快了城乡企业的集聚步伐。但是初期的开发区、工业小区的企业集聚还只是空间上的集中布局,企业之间基本上没有建立起太强的产业关联和分工协作关系,处于一种地理空间上的集中、产业关联上的离散状态,企业集聚效应还没有真正充分发挥出来。在这个阶段,我区出现了诸如临江工业小区、宝洲工业区、北峰工业区等一些的企业群落。二是从集中办企业到集中做产业,由企业集聚走向产业集群的阶段。这个阶段有两个很重要的“关节点”:仿效性竞争和产业链延伸,前者夯实了集群的基础,后者促成了集群的实现。仿效必然引起竞争,竞争则导致优胜劣汰的分化。一批企业在这个过程中脱颖而出,形成规模、创出品牌、成为骨干,构成了产业龙头,带动众多中小企业发展,实现了从办企业向做产业的转变;而一些企业出于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技术水平的需要,逐步把生产过程中可剥离的部分剥离出来,走专一化生产道路,这样就强化了各种各样的配套需求,产生了产业链上下延伸和相关行业逐步配套的强大拉力,从而逐步促成集群雏形、集群的形成。如早期出现的江南树兜汽配专业村,义全机电产品一条街,近年形成的九一路电脑专业街、迎宾路汽车一条街和正在建设的江南高新园区等。
二、我区产业集群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我区形成规模的产业集群少,产业链不够完整,集群内的企业规模小,层次低。据统计,2003年我区五个支柱行业轻纺服装鞋帽包袋、树脂陶瓷工艺美术、机械五金汽配、塑料制品、电子通讯设备制造业实现的产值分别为:40.37亿元、20.88亿元、16.63亿元、11.09亿元、6.65亿元,分别占全区工业总产值33.9%、17.5%、14%、9.3%、5.6%,全区产值超亿元的企业仅11家,5000万~1亿元的企业也只有23家,五个支柱行业内大规模企业不多,大多数企业规模小,行业内平均每家实现的产值:轻纺服装鞋帽包袋1219.6万元、树脂陶瓷工艺美术971.3万元、机械五金汽配654.6万元、塑料制品894.4万元、电子通讯设备制造业950万元。区域互补变成重复产业的简单相加,许多企业原材料需要到外地购买,行业存在低水平重复的结构性矛盾,防御市场风险能力有限。
(2)市场集散规模相对较小。我区的市场以消费市场为主,与生产性关联的生产资料市场受发展空间的制约,以街为市,以路为市,如伍堡装璜装饰材料、迎宾路汽车汽配市场、泉州建材市场、义全机电街等,数量少,辐射能力不强,难以适应产业规模化、专业化、大流通的格局。
(3)管理技术人才紧缺,企业研发力量薄弱,熟练工人不足,生产稳定性差。一方面,企业高级管理和研发设计人才紧缺,研发力量不足,导致产品附加值难以提高。生物学、新材料等相关综合性技术在传统产业中的应用比较少;另一方面,企业熟练工人不足。由于工人流动性增强,企业招工难度加大,熟练技术工人紧缺,生产旺季工人缺口更大,为了完成任务,企业经常延长工人工作时间,致使工人超负荷工作,对企业稳定生产造成不利影响。
(4)外部环境亟待改善。一是基础设施薄弱。投资载体严重不足,我区现有工业小区15个(不含江南高新园区),占地面积仅1763亩,布局分散带来了缺少规模经济、城市化滞后等系列问题;二是融资难。各商业银行现有的信贷政策和管理机制难以适应民营经济发展的需要,大部分中小企业由于没有固定资产担保难以
第三篇:发展产业集群的几点思考
发展产业集群的几点思考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市场竞争已从企业发展战略向产业集群战略演化。产业集群通过协同效应显现出的竞争优势,日益受到关注,成为区域参与国际竞争的骨干力量。国内外实践证明,产业集群是有效的区域发展战略,是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也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趋势。几年来,鲤城一批行业已开始形成产业集群雏形,对推动经济增长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我区产业集群的发展历程主要有两个阶段:一是从分散办企业到集中办企业,企业空间布局由分散走向集中的阶段。改革开放初期,城乡企业应运而生,在发展初期依循的是“就地办厂”、“离土不离乡”的布局原则,星罗棋布,随着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依村傍户的离散型空间布局无疑成了其进一步发展的严重阻碍,于是城乡企业开始自发进行集中布局,构成企业群落,而开发区这一新模式的出现加快了城乡企业的集聚步伐。但是初期的开发区、工业小区的企业集聚还只是空间上的集中布局,企业之间基本上没有建立起太强的产业关联和分工协作关系,处于一种地理空间上的集中、产业关联上的离散状态,企业集聚效应还没有真正充分发挥出来。在这个阶段,我区出现了诸如临江工业小区、宝洲工业区、北峰工业区等一些的企业群落。二是从集中办企业到集中做产业,由企业集聚走向产业集群的阶段。这个阶段有两个很重要的“关节点”:仿效性竞争和产业链延伸,前者夯实了集群的基础,后者促成了集群的实现。仿效必然引起竞争,竞争则导致优胜劣汰的分化。一批企业在这个过程中脱颖而出,形成规模、创出品牌、成为骨干,构成了产业龙头,带动众多中小企业发展,实现了从办企业向做产业的转变;而一些企业出于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技术水平的需要,逐步把生产过程中可剥离的部分剥离出来,走专一化生产道路,这样就强化了各种各样的配套需求,产生了产业链上下延伸和相关行业逐步配套的强大拉力,从而逐步促成集群雏形、集群的形成。如早期出现的江南树兜汽配专业村,义全机电产品一条街,近年形成的九一路电脑专业街、迎宾路汽车一条街和正在建设的江南高新园区等。
二、我区产业集群发展中存在的问题(1)我区形成规模的产业集群少,产业链不够完整,集群内的企业规模小,层次低。据统计,2003年我区五个支柱行业轻纺服装鞋帽包袋、树脂陶瓷工艺美术、机械五金汽配、塑料制品、电子通讯设备制造业实现的产值分别为:40.37亿元、20.88亿元、16.63亿元、11.09亿元、6.65亿元,分别占全区工业总产值33.9%、17.5%、14%、9.3%、5.6%,全区产值超亿元的企业仅11家,5000万~1亿元的企业也只有23家,五个支柱行业内大规模企业不多,大多数企业规模小,行业内平均每家实现的产值:轻纺服装鞋帽包袋1219.6万元、树脂陶瓷工艺美术971.3万元、机械五金汽配654.6万元、塑料制品894.4万元、电子通讯设备制造业950万元。区域互补变成重复产业的简单相加,许多企业原材料需要到外地购买,行业存在低水平重复的结构性矛盾,防御市场风险能力有限。(2)市场集散规模相对较小。我区的市场以消费市场为主,与生产性关联的生产资料市场受发展空间的制约,以街为市,以路为市,如伍堡装璜装饰材料、迎宾路汽车汽配市场、泉州建材市场、义全机电街等,数量少,辐射能力不强,难以适应产业规模化、专业化、大流通的格局。(3)管理技术人才紧缺,企业研发力量薄弱,熟练工人不足,生产稳定性差。一方面,企业高级管理和研发设计人才紧缺,研发力量不足,导致产品附加值难以提高。生物学、新材料等相关综合性技术在传统产业中的应用比较少;另一方面,企业熟练工人不足。由于工人流动性增强,企业招工难度加大,熟练技术工人紧缺,生产旺季工人缺口更大,为了完成任务,企业经常延长工人工作时间,致使工人超负荷工作,对企业稳定生产造成不利影响。(4)外部环境亟待改善。一是基础设施薄弱。投资载体严重不足,我区现有工业小区15个(不含江南高新园区),占地面积仅1763亩,布局分散带来了缺少规模经济、城市化滞后等系列问题;二是融资难。各商业银行现有的信贷政策和管理机制难以适应民营经济发展的需要,大部分中小企业由于没有固定资产担保难以获得银行信贷资金,企业自我筹资能力较弱,企业集群区域银企互动关系有待加强,企业集群中的行业协会、会计师、律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发展滞后等等。
第四篇:关于培育福建石化产业集群的一些思考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关于培育福建石化产业集群的一些思考 作者:袁闽川 林迎星
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5年第02期
[摘 要]为了更好的迎接石化产业竞争的挑战,使福建经济向更高层次发展,福建省应该加快产业集聚,积极培育石化产业集群。文章主要介绍了福建石化产业发展的现状,分析了加快石化产业集聚和培育石化产业集群对于加强福建省石化产业竞争力的优势,最后就培育石化产业集群及促进其发展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福建石化产业;产业集聚;产业集群
[中图分类]F29
[文献标识码]A
第五篇:产业集群思考
产业集群: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战略模式
经过近几十年的发展,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已形成了许多“块状”产业,即相同的产业高度集中于某个特定地区,形成专业化块状产业。如浙江绍兴的印染和化纤,温州的打火机,福建晋江的旅游鞋,东莞的制造业等,它们大都以一个市、一个县、一个镇或一个村为范围,集中某种产品的社会化生产,形成一定区域规模的企业集群,表现出极强的活力和竞争力。这种现象在经济学中被称为产业集群或产业集聚。在中国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今天,产业集群正日益成为一个地区在实现经济转型过程中加快工业化进程,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提升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战略模式。
一、产业集群的内涵
所谓产业集群,是指一些相互关联的企业和机构在特定地域所形成的产业空间聚集现象, 它既有本地社区的历史根源, 又经常取决于本地企业之间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集合。它代表着介于市场和等级制之间的一种新的空间经济组织形式,包含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基本内容:(1)产业集群是对应于一定的区域而言的,是经济活动的一种空间集聚现象;(2)产业集群是一个包含了某一产业从投入到产出以致流通的各个相关行为主体的完备的经济组织系统;(3)产业集群存在和发展的核心是特定的地方优势产业,这种特定的地方优势产业是产业集群得以构建和发展的最基本的物质前提。从资源禀赋的角度来看,产业集群就是一种按最佳的方式将某一地区的多种资源要素有效地组织起来,从事某种对本地区来讲最具有竞争优势的经济活动的一种资源配置方式。
二、产业集群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的经济学分析
1.产业集群发展模式会带来经济的外部效应
产业集群内各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外部性表现在共享公共资源、技术管理方法快速扩散、市场集聚和辐射作用等方面。在基础设施、产品原料服务体系、信息服务方面,许多同类企业甚至完全不同的企业有许多可以共享的资源,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降低生产成本,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
2.产业集群发展模式会实现范围经济
从产业集群的外部来看,集群是一个大量生产某一同类产品的企业集团,它实现了某一产品生产的规模经济;而从集群内部来看,这一最终投向市场的产品在集群内部是通过弹性的分工体系来组织生产,因此其内部生产是建立在范围经济的基础之上的。产业集群是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完美结合的一种经济组织模式,它在市场竞争中表现出来的超乎寻常的竞争能力很大程度上就来自其具有一种将众多存量资源要素向现实经济实力转换的有效转换体系。
3.产业集群会带来经济发展的低成本优势
一是环境成本低。集群内企业可以充分利用基础设施等公共产品的规模经济优势,实现在相同供给水平下公共基础设施和服务平均使用成本的降低。二是交易成本低。集群作为一种资源配置或布局的空间形成,不仅为企业带来基础设施共享的外部规模经济,而且有利于专业化协作的开展,信息交流、传播和交易费用的降低。三是信息成本低。产业集群可以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集群区域内企业相对集中,它能与功能发达而完善的专业市场共存,使企业容易通过市场的变化灵敏捕捉各种最新的市场技术信息,丰富人际渠道,将信息高效传播,使企业搜索信息的时间和费用大大节省,有利于企业的生产贴近市场,甚至超前于市场。四是配套成本低。专业化经营是企业集群的一个主要特点,集群内部各种不同形式的专业化企业只是整个产业链中的一个环节,相互之间形成了高效的分工协作系统。由于这些企业处于同一区域,有利于降低企业之间的配套产品的采购、运输和库存费用,以及人才招聘成本。
4.产业集群模式具有技术制度创新优势
集群是培育企业学习与创新能力的温床。波特认为,企业集群获得竞争优势的来源,主要表现:一是企业彼此接近,会受到竞争的隐形压力。而不甘落后的自尊需要和当地高级顾客的需求,迫使企业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和组织管理创新。由集聚带来的有效的竞争压力,既加剧了竞争,又成为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二是强烈的技术吸纳能力。由于地理上接近,业务联系紧密,信息交流快捷,市场上任何一个具有潜力和市场前景的重大技术创新,集群内企业几乎都会同步吸纳消化这种创新成果,企业通过这种快速学习和模仿实现自身的更新和升级。三是健全的服务体系。随着集群区域的发展、壮大,除了生产企业集聚外,还汇聚了大量的服务企业以及提供研究和技术性支持的机构。如管理咨询机构、技术开发机构、行业协会等,这些机构对加强技术的研发、交流和扩散,1
对区域内企业技术进步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
5.产业集群模式具有市场优势
一是有利于形成专业市场。企业集群与专业市场的相互依存是竞争优势的重要体现,一个成熟的企业集群并不是纯粹的生产性企业,而是由生产性企业与流通性企业共同构成的,企业集群的发展会为区域内形成专业市场提供条件,而专业市场的形成又将推动产业的发展。二是有利于建立区域性品牌。企业集聚产生的群体效应,有利于区域性品牌的建立。区域性的品牌是众多企业品牌精华的浓缩和提炼,比单个企业品牌具有更广泛持续的品牌效应,即使单个企业的生命周期相对短暂,只要不是由于技术或自然资源等外部原因使企业集群衰退或转轨,区域性品牌效应更易持久。三是有利于企业走向国际化经营。企业集群利用产业规模可以帮助单个中小企业直接参与国际竞争,增强市场竞争力。
三、区域产业集群发展对策探讨
1.积极发挥政府的作用
集群化基本上是一个由下至上、市场诱发和市场引导的过程。在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政府的角色应该是作为促进者和中间人,把相关参与者聚集起来,提供支撑性的基础设施,建立动态比较优势和有利于产业集群发展的制度,创造一个有效的激励机制以消除创新系统的系统失效。因此,在以集群为基础的政策制定中,政府的作用:一是建立集群行动协调系统,把组建和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作为培育发展产业集群的重要措施,规范政府与行业协会的关系,使行会在理顺集群企业关系、发挥中介服务的功能,降低企业制度成本、管理成本、交易成本和公共成本、协调企业共同行动等方面大有作为。二是建立集群创新支持系统,引导集群加强与大学、科研机构的联系,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结盟机制;强化集群共享的研发机构和技术质量监测机构,人才机构建设;构建与地方生产系统相适应的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体系,培养大量具有现代管理理念的专业管理人员和掌握现代生产技术的产业工人;加大对企业改造的支持力度,推动产业现代化、信息化改造。三是建立集群发展服务系统。大力推动电子商务平台建设,构建沟通企业与国际市场的信息网络,优化企业营销手段;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产业,形成与产业集群发展相适应的物流圈和供应链;把培育专业市场与发展虚拟经营紧密结合起来,引导企业适应贸易方式的改变;积极探索金融体制改革,降低融资成本,改善融资服务;鼓励发展各类中介组织,建立健全管理咨询、信用评估、法律服务、检测认证等中介服务体系。同时,政府要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和城市建设,为集群的发展提供共享的硬件资源。
2.强化统筹规划,提高产业集中度
产业集聚的形成是市场作用、企业作用和政府作用的综合结果。产业集群不是简单的企业堆积,而是有规划、有组织的有机融合。区域要加强规划,促进企业集群有序发展,提高产业集中度,形成强有力的产业群体和竞争主体。一是推动中小企业的专业化集聚,引导布局分散的中小企业逐步集中到统一规划的产业区内,改善产业空间布局,优化企业之间的生产协作,促进企业共享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加快生产要素的集聚和资源的优化配置,不断扩大产业规模。二是加快专业化产业园区建设,专业化产业园区是促进企业集群发展的重要载体。因此,要加快建设一批有一定规模基础的专业化特色园区。综合性开发区也要围绕不同的产业链做大、做强,提高专业化竞争力。三是加强专业市场建设。强化专业市场与产业的配套,通过市场建设加快产业的集中,同时为产业发展提供稳定的市场空间。充分利用信息化等先进手段,建设改造市场,完善市场功能,扩大市场交易规模和辐射半径,发挥市场的信息传播作用,进一步促进产业发展。
3.着力培育有竞争优势的特色产业集群
以区域特色产业为依托,通过相关产业和企业在区域内形成的特色产业体系,因其具有明显的群体优势和区域品牌优势,是增强区域竞争力的有效途径。特色产业群的培育,就是以特色资源为依托,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升竞争力为目标,着力培育具有市场前景、对整个经济发展具有较强关联带动作用的特色产业,并集中力量,聚合各种生产要素,完善产业体系,形成特色产业集群。培育特色产业群的关键,是产业的专业化整合问题,其核心是要打破行业、部门和地区乃至所有制的界限,冲破自成体系、门类齐全的地方经济格局,筛选出能够影响经济大局的支柱产业和当家产品,实现优势突出、重点集中的倾斜式发展,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原则,大力推行产业的集中化和专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