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区产业集群发展与高等职业教育问题思考探讨

时间:2019-05-14 20:58:3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经济区产业集群发展与高等职业教育问题思考探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经济区产业集群发展与高等职业教育问题思考探讨》。

第一篇:经济区产业集群发展与高等职业教育问题思考探讨

卢展工书记在**省第八次党代会上的报告中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阐述了全面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宏伟目标,其目标之一:推动海峡西岸经济区产业集聚 增强产业竞争优势,培育壮大特色鲜明、支撑有力的产业集群。卢展工在讲话中还指出,实施人才战略是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要保障,要以能力建设为核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市场配置为基础,以结构

调整为主线,抓住培养、吸引、用好人才三个环节,着力建设高素质的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努力把各类优秀人才集聚到我省现代化建设各项事业中来,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1]。

1.产业集群——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有力支撑

产业集群(industrial clusters)的概念和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战略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首先提出的,他在1990年发表了一篇重要文献《论国家的竞争优势》,引发了研究产业集群的热潮。他认为:产业集群是指特定经济领域内相互联系的、在地理位置上相对集中的公司以及相关支撑机构的集合,[2]。国家的竞争优势来源于优势产业,而优势产业的竞争优势来源于产业集群。如今,产业集群的发展状况已经成为评价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海峡西岸经济区是以**为主体,面对台湾,邻近港澳,北承长江三角洲,南接珠江三角洲,西连内陆,涵盖周边,具有自身特点、独特优势,辐射集聚、客观存在的经济区域。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对于完善全国区域发展布局、在加快东部发展中发挥**优势、形成服务中部崛起和西部开发的东南沿海新的对外开放综合通道、建设服务祖国统一大业的前沿平台都具有重要意义,**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中将处于主体地位,发挥重要作用。

产业是基础,也是经济建设和发展的主要载体,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关键在于构建一个强有力的产业支撑体系,而构建一个强有力的产业支撑体系,关键又在于培育发展产业集群。培育发展产业集群有利于优化调整**产业结构,是实施项目带动战略构筑**产业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

2.海峡西岸经济区产业集群亟需一大批高素质的产业大军

任何社会生产都是人和物的结合,没有一定数量人口的保障,就不可能进行生产和生活;同样,任何产业集群都是人力和物态的集聚,没有一大批高素质的产业大军作支撑,就不可能形成高质量的集群化产业、这已被国际产业发展实践所证明。

据有关资料表明,1900—1955年,世界固定资本每增加1%,只能使生产增长0.2%,劳动力投入每增加1%,可使生产增长0.76%;而经过科技训练的人力每增加1%,可使生产增长1.8%[3]。可见劳动者的素质对生产发展的影响,高质量、高素质的劳动力资源正成为影响产业布局和产业集群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我们不能单纯靠低成本的劳动力和低廉的产品价格维持自己的即期经济优势,只有培养大量技术娴熟、手艺高超的一线操作人员,才能提高产品质量,创造海峡西岸经济区产业集群发展的竞争优势。**省的电子信息产业、机械制造业、石油化工业、船泊工业四大领域的产业正在加速发展,已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并呈产业集群的发展态势,随着闽台产业的进一步合作,海峡西岸经济区产业集群将会在更宽更广层面兴起。因此,要通过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顺应当前产业结构升级的需要,以培养大量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为重点,加快培养发展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所需要的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和知识技能型人才,为海峡西岸经济区产业集群的兴起准备人力资源,提供智力支持。

3.高等职业教育在海峡西岸经济区产业集群发展中的意义

3.1 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是推动海峡西岸经济区产业集聚的重要手段

创新是产业集聚的原始推动力,知识中心和技术中心是创新的主体,技术中心常常成为新产品的创造者和产业升级发展的推动力。在大多数情况下,大学、科研院所常常承担技术中心乃至于知识中心的重任[4]。

马歇尔(marshall)在其《经济学原理》第四章中,以亚当斯密的劳动力专业化理论为基础,研究了早期英国产业集聚的原因,他断言:“地方性工业因不断地对技能提供市场而得到很大的利益。雇主们往往到会找到他们所需要的有专业技能的优良工人的地方去;同时,寻找职业的人,自然到有许多雇主需要他们那样的技能的地方去;因而在那里,技能就会有良好的市场;一个孤立的工厂之厂主,即使他能得到一般劳动的大量供给,也往往因缺少某种专业技能的劳动而束手无策。”[5]大学(包括高等职业院校)不仅成为产业集聚区信息的集聚地,也是培养专业化技术工人和技术创新的重要基地,因此区域内有没有好的大学和发达的高等职业教育现在已成为建设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的重要指标。

前社会和企业迫切需要大量实践动手能力强、能将创造发明的思想变成现实生产力的技术性人才。相对于其他形式和层次的教育而言,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一种面向实践,面向生产一线的高等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高职教育培养的是能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并应用于生产的人才。因此,高等职业教育在消除劳动力素质这一制约产业集聚的瓶颈问题上有着其他教育无法比拟的优势。

3.2 大力发展高职教育是增强海峡西岸经济区核心竞争力的有力措施。

海峡西岸经济区区域核心竞争力是产业竞争力,目前,海峡西岸经济区的产业竞争力还不是很强,存在“主导产业集群与产业链配套能力弱,产业集群与产业链条内的企业规模较小,科技创新能力不足,专业技术人才缺乏等主要问题。”[6]因此,发展强有力的支柱产业,加快产业集聚和培育产业集群,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是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突破口和最重要的战略举措。实施这一战略举措,需要大力发展高职教育,为经济区建设不断输送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从**省生产第一线工人技术等级情况来看,高等级技术工人严重不足。目前**省技术等级工人约41万人,其中初级工约占50%,中级工约占44%,高级工约占4%,技师不足1%,高级技师只有68人。高级技工多集中在服务业,制造业高级技工与技师极其缺乏。而在美、日等发达国家,高、中、初级工人的比例分别是35%:50%:15%。**劳动力资源的供应状况也不适应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需要,**省虽然劳动力资源丰富,但是技术素质不高。根据2005年前三季度全省九个设区市的市中心劳动力市场及部分主要县级城市劳动力市场的供求登记数统计资料:在总计44.47万求职人员中,无技术等级或职称的人员占73.3%,有初级技能或初级职称的占16.3%,而具有高级技能或高级技师的求职者所占比重仅为2.1%。其中高级技师和技师的求人倍率分别高达14.21和15.47。[7]而在美、日等发达国家,高、中、初级工人的比例分别是35%:50%:15%。劳动力素质的提高是技术进步的核心内容,没有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和劳动方式变革,产业技术进步是不充分、不完整的。因此,大面积培养生产第一线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对增强区域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4.**高等职业教育适应海峡西岸经济区产业集群发展的思路

4.1高等职业教育要科学定位,明确教育方向和人才培养目标

一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决策层要提高思想认识,增强责任意识,明确高职教育的教育方向和人才培养目标,增强适应海峡西岸经济区产业集群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把高职教育如何融入海峡西岸经济区产业集群提上议事日程。二是要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以就业为导向,找准职业教育在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中的位置,加大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力度。三是要扭转在高等职业教育中过多强调学科性倾向和盲目攀高升格倾向,树立不同层次、不同教育类型的学校都能办出一流教育的思想,确保高职教育健康、持续发展。四是要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培养创新型人才。

4.2根据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构想,科学合理地设置和调整高职教育专业

作为高职教育的主要阵地,高等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是社会需求与教育教学工作紧密结合的纽带,是高职院校主动适应社会需求的关键环节。**省产业结构处于重要的战略调整时期,产业结构的提升和科技的发展,将有可能使社会职业的总体结构产生新的发展趋向:第一,新技术广泛应用,将增加更多与高、新技术直接有关的工业一线岗位。第二,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与发展,市场要素的完善,高速公路、铁路等基本设施建设的加快等,**省将缩短与长江、珠江两大三角洲的城市化差距,带来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会使社会职业岗位的分布更为广泛,迅速扩大原有的第三产业职业面并产生一系列新的职业群。不论是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而扩展或新产生的职业岗位,还是由于第三产业兴起而增加的岗位,它们的技术性和智能性都在不断提高,其大量人才培养的任务须由高职教育担当[8]。

4.3坚持改革创新,建立产学研结合的长效机制

产学研结合是建立技术创新平台和加速科技转化、促进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一是要积极开展校企全程合作、探索进行人才培养的途径和方式。要大力建立学校与海峡西岸经济区产业集群企业的沟通合作机制,共同确定专业设置,为企业开展“订单式”培养,从专业设置与调整、教学计划的制定与修改、教学实施等方面,充分挖掘学校和用人单位的合作空间。二是加强校企合作,建立产学研结合的实训基地。三是通过科研合作,促进“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培养,提高科研水平。

4.4大力开展职业技术培训,积极建设职业技能鉴定基地

职业技术培训是为集群内的劳动力提供智力支持,以提升企业乃至集群的技术能力、管理能力、经营能力、学习能力等,为集群提供良好的技能基础。职业技术培训的核心就是要建立职业培训计划。职业培训与正规的教育不同,它针对工作人员或是失业人员,一般是在职培训或半脱产培训,在一些发达国家如芬兰、德国、爱尔兰,高等职业院校承担着大部分集群的职业培训工作[9]。高等职业院校不仅是进行学历教育的场所,而且更应该是就业培训和技能鉴定的重要基地。高等职业院校要面向社会,大力开展职业技术培训、技能鉴定和职业资格认证等工作,努力建设成为海峡西岸经济区产业集群企业的技术培训基地和国家职业技能鉴定基地。结束语

**做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主体,加快传统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是推动海峡西岸经济区的产业集聚的重要环节。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高新技术的广泛运用、海峡西岸经济区产业集群的兴起,必将产生大量与高新技术相关的智能型职业岗位群,增大了海峡西岸经济区产业集群对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为高职院校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舞台,有利于高职教育的专业建设、教学改革和“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必将从更深层次和更高规格促进**高职教育的协调发展。

第二篇:发展产业集群的几点思考

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市场竞争已从企业发展战略向产业集群战略演化。产业集群通过协同效应显现出的竞争优势,日益受到关注,成为区域参与国际竞争的骨干力量。国内外实践证明,产业集群是有效的区域发展战略,是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也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趋势。几年来,鲤城一批行业已开始形成产业集群雏形,对推动经济增长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我区产业集群的发展历程

主要有两个阶段:一是从分散办企业到集中办企业,企业空间布局由分散走向集中的阶段。改革开放初期,城乡企业应运而生,在发展初期依循的是“就地办厂”、“离土不离乡”的布局原则,星罗棋布,随着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依村傍户的离散型空间布局无疑成了其进一步发展的严重阻碍,于是城乡企业开始自发进行集中布局,构成企业群落,而开发区这一新模式的出现加快了城乡企业的集聚步伐。但是初期的开发区、工业小区的企业集聚还只是空间上的集中布局,企业之间基本上没有建立起太强的产业关联和分工协作关系,处于一种地理空间上的集中、产业关联上的离散状态,企业集聚效应还没有真正充分发挥出来。在这个阶段,我区出现了诸如临江工业小区、宝洲工业区、北峰工业区等一些的企业群落。二是从集中办企业到集中做产业,由企业集聚走向产业集群的阶段。这个阶段有两个很重要的“关节点”:仿效性竞争和产业链延伸,前者夯实了集群的基础,后者促成了集群的实现。仿效必然引起竞争,竞争则导致优胜劣汰的分化。一批企业在这个过程中脱颖而出,形成规模、创出品牌、成为骨干,构成了产业龙头,带动众多中小企业发展,实现了从办企业向做产业的转变;而一些企业出于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技术水平的需要,逐步把生产过程中可剥离的部分剥离出来,走专一化生产道路,这样就强化了各种各样的配套需求,产生了产业链上下延伸和相关行业逐步配套的强大拉力,从而逐步促成集群雏形、集群的形成。如早期出现的江南树兜汽配专业村,义全机电产品一条街,近年形成的九一路电脑专业街、迎宾路汽车一条街和正在建设的江南高新园区等。

二、我区产业集群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我区形成规模的产业集群少,产业链不够完整,集群内的企业规模小,层次低。据统计,2003年我区五个支柱行业轻纺服装鞋帽包袋、树脂陶瓷工艺美术、机械五金汽配、塑料制品、电子通讯设备制造业实现的产值分别为:40.37亿元、20.88亿元、16.63亿元、11.09亿元、6.65亿元,分别占全区工业总产值33.9%、17.5%、14%、9.3%、5.6%,全区产值超亿元的企业仅11家,5000万~1亿元的企业也只有23家,五个支柱行业内大规模企业不多,大多数企业规模小,行业内平均每家实现的产值:轻纺服装鞋帽包袋1219.6万元、树脂陶瓷工艺美术971.3万元、机械五金汽配654.6万元、塑料制品894.4万元、电子通讯设备制造业950万元。区域互补变成重复产业的简单相加,许多企业原材料需要到外地购买,行业存在低水平重复的结构性矛盾,防御市场风险能力有限。

(2)市场集散规模相对较小。我区的市场以消费市场为主,与生产性关联的生产资料市场受发展空间的制约,以街为市,以路为市,如伍堡装璜装饰材料、迎宾路汽车汽配市场、泉州建材市场、义全机电街等,数量少,辐射能力不强,难以适应产业规模化、专业化、大流通的格局。

(3)管理技术人才紧缺,企业研发力量薄弱,熟练工人不足,生产稳定性差。一方面,企业高级管理和研发设计人才紧缺,研发力量不足,导致产品附加值难以提高。生物学、新材料等相关综合性技术在传统产业中的应用比较少;另一方面,企业熟练工人不足。由于工人流动性增强,企业招工难度加大,熟练技术工人紧缺,生产旺季工人缺口更大,为了完成任务,企业经常延长工人工作时间,致使工人超负荷工作,对企业稳定生产造成不利影响。

(4)外部环境亟待改善。一是基础设施薄弱。投资载体严重不足,我区现有工业小区15个(不含江南高新园区),占地面积仅1763亩,布局分散带来了缺少规模经济、城市化滞后等系列问题;二是融资难。各商业银行现有的信贷政策和管理机制难以适应民营经济发展的需要,大部分中小企业由于没有固定资产担保难以

第三篇:发展产业集群的几点思考

发展产业集群的几点思考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市场竞争已从企业发展战略向产业集群战略演化。产业集群通过协同效应显现出的竞争优势,日益受到关注,成为区域参与国际竞争的骨干力量。国内外实践证明,产业集群是有效的区域发展战略,是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也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趋势。几年来,鲤城一批行业已开始形成产业集群雏形,对推动经济增长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我区产业集群的发展历程主要有两个阶段:一是从分散办企业到集中办企业,企业空间布局由分散走向集中的阶段。改革开放初期,城乡企业应运而生,在发展初期依循的是“就地办厂”、“离土不离乡”的布局原则,星罗棋布,随着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依村傍户的离散型空间布局无疑成了其进一步发展的严重阻碍,于是城乡企业开始自发进行集中布局,构成企业群落,而开发区这一新模式的出现加快了城乡企业的集聚步伐。但是初期的开发区、工业小区的企业集聚还只是空间上的集中布局,企业之间基本上没有建立起太强的产业关联和分工协作关系,处于一种地理空间上的集中、产业关联上的离散状态,企业集聚效应还没有真正充分发挥出来。在这个阶段,我区出现了诸如临江工业小区、宝洲工业区、北峰工业区等一些的企业群落。二是从集中办企业到集中做产业,由企业集聚走向产业集群的阶段。这个阶段有两个很重要的“关节点”:仿效性竞争和产业链延伸,前者夯实了集群的基础,后者促成了集群的实现。仿效必然引起竞争,竞争则导致优胜劣汰的分化。一批企业在这个过程中脱颖而出,形成规模、创出品牌、成为骨干,构成了产业龙头,带动众多中小企业发展,实现了从办企业向做产业的转变;而一些企业出于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技术水平的需要,逐步把生产过程中可剥离的部分剥离出来,走专一化生产道路,这样就强化了各种各样的配套需求,产生了产业链上下延伸和相关行业逐步配套的强大拉力,从而逐步促成集群雏形、集群的形成。如早期出现的江南树兜汽配专业村,义全机电产品一条街,近年形成的九一路电脑专业街、迎宾路汽车一条街和正在建设的江南高新园区等。

二、我区产业集群发展中存在的问题(1)我区形成规模的产业集群少,产业链不够完整,集群内的企业规模小,层次低。据统计,2003年我区五个支柱行业轻纺服装鞋帽包袋、树脂陶瓷工艺美术、机械五金汽配、塑料制品、电子通讯设备制造业实现的产值分别为:40.37亿元、20.88亿元、16.63亿元、11.09亿元、6.65亿元,分别占全区工业总产值33.9%、17.5%、14%、9.3%、5.6%,全区产值超亿元的企业仅11家,5000万~1亿元的企业也只有23家,五个支柱行业内大规模企业不多,大多数企业规模小,行业内平均每家实现的产值:轻纺服装鞋帽包袋1219.6万元、树脂陶瓷工艺美术971.3万元、机械五金汽配654.6万元、塑料制品894.4万元、电子通讯设备制造业950万元。区域互补变成重复产业的简单相加,许多企业原材料需要到外地购买,行业存在低水平重复的结构性矛盾,防御市场风险能力有限。(2)市场集散规模相对较小。我区的市场以消费市场为主,与生产性关联的生产资料市场受发展空间的制约,以街为市,以路为市,如伍堡装璜装饰材料、迎宾路汽车汽配市场、泉州建材市场、义全机电街等,数量少,辐射能力不强,难以适应产业规模化、专业化、大流通的格局。(3)管理技术人才紧缺,企业研发力量薄弱,熟练工人不足,生产稳定性差。一方面,企业高级管理和研发设计人才紧缺,研发力量不足,导致产品附加值难以提高。生物学、新材料等相关综合性技术在传统产业中的应用比较少;另一方面,企业熟练工人不足。由于工人流动性增强,企业招工难度加大,熟练技术工人紧缺,生产旺季工人缺口更大,为了完成任务,企业经常延长工人工作时间,致使工人超负荷工作,对企业稳定生产造成不利影响。(4)外部环境亟待改善。一是基础设施薄弱。投资载体严重不足,我区现有工业小区15个(不含江南高新园区),占地面积仅1763亩,布局分散带来了缺少规模经济、城市化滞后等系列问题;二是融资难。各商业银行现有的信贷政策和管理机制难以适应民营经济发展的需要,大部分中小企业由于没有固定资产担保难以获得银行信贷资金,企业自我筹资能力较弱,企业集群区域银企互动关系有待加强,企业集群中的行业协会、会计师、律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发展滞后等等。

第四篇:产业集群思考

产业集群: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战略模式

经过近几十年的发展,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已形成了许多“块状”产业,即相同的产业高度集中于某个特定地区,形成专业化块状产业。如浙江绍兴的印染和化纤,温州的打火机,福建晋江的旅游鞋,东莞的制造业等,它们大都以一个市、一个县、一个镇或一个村为范围,集中某种产品的社会化生产,形成一定区域规模的企业集群,表现出极强的活力和竞争力。这种现象在经济学中被称为产业集群或产业集聚。在中国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今天,产业集群正日益成为一个地区在实现经济转型过程中加快工业化进程,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提升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战略模式。

一、产业集群的内涵

所谓产业集群,是指一些相互关联的企业和机构在特定地域所形成的产业空间聚集现象, 它既有本地社区的历史根源, 又经常取决于本地企业之间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集合。它代表着介于市场和等级制之间的一种新的空间经济组织形式,包含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基本内容:(1)产业集群是对应于一定的区域而言的,是经济活动的一种空间集聚现象;(2)产业集群是一个包含了某一产业从投入到产出以致流通的各个相关行为主体的完备的经济组织系统;(3)产业集群存在和发展的核心是特定的地方优势产业,这种特定的地方优势产业是产业集群得以构建和发展的最基本的物质前提。从资源禀赋的角度来看,产业集群就是一种按最佳的方式将某一地区的多种资源要素有效地组织起来,从事某种对本地区来讲最具有竞争优势的经济活动的一种资源配置方式。

二、产业集群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的经济学分析

1.产业集群发展模式会带来经济的外部效应

产业集群内各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外部性表现在共享公共资源、技术管理方法快速扩散、市场集聚和辐射作用等方面。在基础设施、产品原料服务体系、信息服务方面,许多同类企业甚至完全不同的企业有许多可以共享的资源,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降低生产成本,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

2.产业集群发展模式会实现范围经济

从产业集群的外部来看,集群是一个大量生产某一同类产品的企业集团,它实现了某一产品生产的规模经济;而从集群内部来看,这一最终投向市场的产品在集群内部是通过弹性的分工体系来组织生产,因此其内部生产是建立在范围经济的基础之上的。产业集群是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完美结合的一种经济组织模式,它在市场竞争中表现出来的超乎寻常的竞争能力很大程度上就来自其具有一种将众多存量资源要素向现实经济实力转换的有效转换体系。

3.产业集群会带来经济发展的低成本优势

一是环境成本低。集群内企业可以充分利用基础设施等公共产品的规模经济优势,实现在相同供给水平下公共基础设施和服务平均使用成本的降低。二是交易成本低。集群作为一种资源配置或布局的空间形成,不仅为企业带来基础设施共享的外部规模经济,而且有利于专业化协作的开展,信息交流、传播和交易费用的降低。三是信息成本低。产业集群可以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集群区域内企业相对集中,它能与功能发达而完善的专业市场共存,使企业容易通过市场的变化灵敏捕捉各种最新的市场技术信息,丰富人际渠道,将信息高效传播,使企业搜索信息的时间和费用大大节省,有利于企业的生产贴近市场,甚至超前于市场。四是配套成本低。专业化经营是企业集群的一个主要特点,集群内部各种不同形式的专业化企业只是整个产业链中的一个环节,相互之间形成了高效的分工协作系统。由于这些企业处于同一区域,有利于降低企业之间的配套产品的采购、运输和库存费用,以及人才招聘成本。

4.产业集群模式具有技术制度创新优势

集群是培育企业学习与创新能力的温床。波特认为,企业集群获得竞争优势的来源,主要表现:一是企业彼此接近,会受到竞争的隐形压力。而不甘落后的自尊需要和当地高级顾客的需求,迫使企业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和组织管理创新。由集聚带来的有效的竞争压力,既加剧了竞争,又成为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二是强烈的技术吸纳能力。由于地理上接近,业务联系紧密,信息交流快捷,市场上任何一个具有潜力和市场前景的重大技术创新,集群内企业几乎都会同步吸纳消化这种创新成果,企业通过这种快速学习和模仿实现自身的更新和升级。三是健全的服务体系。随着集群区域的发展、壮大,除了生产企业集聚外,还汇聚了大量的服务企业以及提供研究和技术性支持的机构。如管理咨询机构、技术开发机构、行业协会等,这些机构对加强技术的研发、交流和扩散,1

对区域内企业技术进步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

5.产业集群模式具有市场优势

一是有利于形成专业市场。企业集群与专业市场的相互依存是竞争优势的重要体现,一个成熟的企业集群并不是纯粹的生产性企业,而是由生产性企业与流通性企业共同构成的,企业集群的发展会为区域内形成专业市场提供条件,而专业市场的形成又将推动产业的发展。二是有利于建立区域性品牌。企业集聚产生的群体效应,有利于区域性品牌的建立。区域性的品牌是众多企业品牌精华的浓缩和提炼,比单个企业品牌具有更广泛持续的品牌效应,即使单个企业的生命周期相对短暂,只要不是由于技术或自然资源等外部原因使企业集群衰退或转轨,区域性品牌效应更易持久。三是有利于企业走向国际化经营。企业集群利用产业规模可以帮助单个中小企业直接参与国际竞争,增强市场竞争力。

三、区域产业集群发展对策探讨

1.积极发挥政府的作用

集群化基本上是一个由下至上、市场诱发和市场引导的过程。在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政府的角色应该是作为促进者和中间人,把相关参与者聚集起来,提供支撑性的基础设施,建立动态比较优势和有利于产业集群发展的制度,创造一个有效的激励机制以消除创新系统的系统失效。因此,在以集群为基础的政策制定中,政府的作用:一是建立集群行动协调系统,把组建和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作为培育发展产业集群的重要措施,规范政府与行业协会的关系,使行会在理顺集群企业关系、发挥中介服务的功能,降低企业制度成本、管理成本、交易成本和公共成本、协调企业共同行动等方面大有作为。二是建立集群创新支持系统,引导集群加强与大学、科研机构的联系,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结盟机制;强化集群共享的研发机构和技术质量监测机构,人才机构建设;构建与地方生产系统相适应的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体系,培养大量具有现代管理理念的专业管理人员和掌握现代生产技术的产业工人;加大对企业改造的支持力度,推动产业现代化、信息化改造。三是建立集群发展服务系统。大力推动电子商务平台建设,构建沟通企业与国际市场的信息网络,优化企业营销手段;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产业,形成与产业集群发展相适应的物流圈和供应链;把培育专业市场与发展虚拟经营紧密结合起来,引导企业适应贸易方式的改变;积极探索金融体制改革,降低融资成本,改善融资服务;鼓励发展各类中介组织,建立健全管理咨询、信用评估、法律服务、检测认证等中介服务体系。同时,政府要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和城市建设,为集群的发展提供共享的硬件资源。

2.强化统筹规划,提高产业集中度

产业集聚的形成是市场作用、企业作用和政府作用的综合结果。产业集群不是简单的企业堆积,而是有规划、有组织的有机融合。区域要加强规划,促进企业集群有序发展,提高产业集中度,形成强有力的产业群体和竞争主体。一是推动中小企业的专业化集聚,引导布局分散的中小企业逐步集中到统一规划的产业区内,改善产业空间布局,优化企业之间的生产协作,促进企业共享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加快生产要素的集聚和资源的优化配置,不断扩大产业规模。二是加快专业化产业园区建设,专业化产业园区是促进企业集群发展的重要载体。因此,要加快建设一批有一定规模基础的专业化特色园区。综合性开发区也要围绕不同的产业链做大、做强,提高专业化竞争力。三是加强专业市场建设。强化专业市场与产业的配套,通过市场建设加快产业的集中,同时为产业发展提供稳定的市场空间。充分利用信息化等先进手段,建设改造市场,完善市场功能,扩大市场交易规模和辐射半径,发挥市场的信息传播作用,进一步促进产业发展。

3.着力培育有竞争优势的特色产业集群

以区域特色产业为依托,通过相关产业和企业在区域内形成的特色产业体系,因其具有明显的群体优势和区域品牌优势,是增强区域竞争力的有效途径。特色产业群的培育,就是以特色资源为依托,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升竞争力为目标,着力培育具有市场前景、对整个经济发展具有较强关联带动作用的特色产业,并集中力量,聚合各种生产要素,完善产业体系,形成特色产业集群。培育特色产业群的关键,是产业的专业化整合问题,其核心是要打破行业、部门和地区乃至所有制的界限,冲破自成体系、门类齐全的地方经济格局,筛选出能够影响经济大局的支柱产业和当家产品,实现优势突出、重点集中的倾斜式发展,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原则,大力推行产业的集中化和专业化。

第五篇:产业集群发展

产业集群发展

一、集中一集聚一集群

(一)集中

在集群发展的起始阶段——集中过程中,产业园区的政策环境要素和设施配套要素是吸引园外企业入驻的最大原因。

在此阶段,园内企业因为地理上的集中而形成了有别于分散的单个企业的生产效率优势和成本优势,即基于资源共享的效率优势和基于议价能力提升的成本优势。但是,由于集中仅仅是整个集群过程的最初状态,初步地表现出集群的地理集中性特点,产业关联及其薄弱,不能形成相互配套的产业协作和产业链关系,产业层面的集群优势几乎为零。同时园区企业对地域的嵌入性和依附性不强。

因此,处于集中阶段的产业园区产业集群利用空间上集中的已基本形成了园区经济总量上的规模,赋予了集群企业一定的竞争优势,但难以较好发挥集群的外部规模效应。

(二)集聚

产业园区由集中而集聚的提升,是产业园区向集群方向发展的中间阶段,在此提升过程中,园区企业依托的主要是区位优势、产业基础、市场规范和服务配套要素,四者构成了园区企业向某一产业集聚的基本条件。由此,在具备了上述四大要素的企业集中的园区中,产业具备了明显的行业特征,产业园区的发展指向了特定的产业,从而形成集聚。

此时,产业园区的竞争优势逐步扩大;生产效率优势一方面表现为基于资源共享的效率提高,另一方面表现为专业分工引起的效率提升;产业园区内的产业协作增强,企业间的合作规模扩大,使得成本优势覆盖了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两大部分。

(三)集群

集群是产业园区的发展方向,而集群形成的基本要件除了上述两阶段的要素外,还必须具备人文环境、集群特色、产业配套及创新企业家群体四大要素。

真正意义上的产业集中,例如中关村、硅谷、新竹等,都具备了地理集中性、根植性、柔性精专、合作网络性、创新性、自组织性等特征,创新体系逐步形成,产业园区的发展进入新的层次。同时,产业园区也不再是集中于集聚状态下的“松脚型”的产业园区,而是嵌入本地社会文化中的园区集群。

二、辐射接受中心一向内辐射中心一向外辐射中心

(一)辐射接受中心

在辐射接受中心的产业园区产业集群层次上,园区进入集群发展阶段,相对集聚,辐射接受中心的产业形成了明显的优势产业,显示出较好的产业链效应和较强的产业竞争力。但是,辐射接受中心往往只实现了产业园区的生产加工功能,园区功能相对简单,其竞争力的提升相对而言是被动的,有赖于外部技术的流入。

因此,此类园区具备一定的集群优势与产业竞争力,但产业升级与竞争力提升主要依靠接受外部产业辐射。

(二)向内辐射中心

辐射接受中心发展到一定阶段,产业园区的产业集群将超越生产加工的简单功能,而跃升到向内辐射中心的层次。在此阶段,产业园区的优势产业形成了面向集群内部辐射作用,即优势产业中的具备了较高的研发、生产、营销、管理等各方面实力的龙头企业,首先产生了寻找新技术、开拓新市场的意识,并在市场竞争中不断扩张,从而对园区集群内部相对弱小的企业发挥辐射作用和示范效应,带动整个集群共同提升竞争力。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充分扩大到整个地域范围,区域品牌逐步形成,区域创新功能得到发挥,集群在当地的根植性也有所增强。

(三)向外辐射中心

向外辐射中心具有强大的品牌效应和技术输出效应,是所属行业的品牌中心和技术创新中心,它不仅对园内企业有辐射力,使集群整体呈上升式发展,同时对于同行业的园外企业都有极强的示范效应和辐射力,使大批的外部企业成为其代工生产企业,甚至使外部企业形成专门的集群为其提供配套支持。

分散的企业由集中而集聚而集群,产业园区的集群由辐射接受中心而向内辐射中心而向外辐射中心,这就是产业园区产业集群发展的基本逻辑轨迹。

下载经济区产业集群发展与高等职业教育问题思考探讨word格式文档
下载经济区产业集群发展与高等职业教育问题思考探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张店区产业集群发展的思考

    关于张店区产业集群发展的思考 一、我区具备了发展产业集群的客观条件 一是工业基础雄厚,为产业集群发展提供了必备的物质技术保障,张店区是山东省医药我、硅酸盐、石油化工、......

    产业集群发展与园区建设的思考

    产业集群发展与园区建设的思考欠发达地区作为一个特定的相对区域,其基本经济就是区域竞争力的弱势。青海属欠发达地区,要提升区域竞争力,加速工业化进程,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必须......

    产业集群及其在福建发展的思考★

    产业集群及其在福建发展的思考 □黄丽萍 摘要:产业集群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培养产业集群并促使其发展成为提高区域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本文从福建的实际出发,探讨了福建产业集群......

    玻璃制品产业集群发展

    玻璃工艺制品产业集群发展调研报告小官庄镇方 春玻璃(水晶)工艺制品产业是我县的特色产业之一,其中玻璃工艺制品以小官庄镇为主导,水晶工艺品以西安丰镇为主体。2007年玻璃制品......

    产业集群发展工作意见

    各镇人民政府,开发(名胜)区管委会,区政府各部门: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培育有竞争力的产业,节约利用资源,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促进区域经济......

    关于加快我市产业集群发展的调查与思考[推荐]

    关于加快我市产业集群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所谓产业集群是指在某一产业领域相互关联的企业及其支撑体系在一定区域内大量聚集发展并形成具有持续竞争优势的经济群落。产业集群......

    广州市花都区发展产业集群的调查与思考

    广州市花都区发展产业集群的调查与思考 幸敬华 2009年第3期 ——他山之石 花都区位于广州市北部。这个建制逾三百年、曾名花县的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的故乡花都,如今已经建设......

    北京CBD产业集群发展的战略思考

    北京CBD产业集群发展的战略思考 1.在集群发展过程中,注重政府导向角色的平衡。产业集群是市场竞争和通过市场配置资源的结果,同时,它的形成和发展也会涉及大量社会、文化、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