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地下建筑结构的发展趋势与新型式
地下建筑结构的发展趋势与新型式
及其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世界人口不断增长,但是地球的陆地空间却随着温室效应造成的海平面上升而变得越来越小,人们为了获得更加广阔的生存空间,在不断地开发新的建筑结构,创造更广阔的空间。为了实现拓展空间的目标,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把房子盖高一点,由此各国的高层建筑像雨后春笋一样拔地而起,世界第一的迪拜哈利法塔更是达到了惊人的828米,虽然从理论上说我们可以建造更加高耸的建筑,但是考虑到安全性和便利性,一味地向上发展不是一个最优化的解决方案。考虑问题有时要拥有逆向思维,向上发展有瓶颈,很自然地我们会想到向下发展,开发地下空间,虽然从建筑和设计难度都高于地上结构,但是它可以提供更加独立稳定的环境,所以对地下建筑空间的开发是值得尝试和探索的。
有人说21世纪是地下空间的世纪,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飞速发展,而城市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沃土,吸引着大量劳动力在城市落脚生活,但是城市的空间是有限的,这就造成了城市人口拥挤的问题,为了满足经济的发展,城市在不断地扩张,像摊大饼一样,城市愈来愈大,随之而来的便是交通拥挤问题。为了解决这些困扰已久的城市病,我们迫不及待地开发地下空间。
国际经验表明,人均GDP达到5000美元时,地下空间将进入黄金开发期。我国经济增长连续多年高位运行,已使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许多城市的人均GDP远超5000美元。我国许多城市已进入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时期,并且经济的高速运行也使得这些大城市患上了严重的城市病,是到了大力发展地下工程,提高城市运营管理水平的时候了。首先要面临的就是交通问题,每天几千万的人口出行就是个很棘手的问题,如何给市民提供一种方便便捷的公共交通方式是最优化的解决方案,早在1843年英国人皮尔逊就想到了一种方便又快捷的方案那就是修建城市地铁系统。当时他为伦敦市设计了世界上最早的城市地铁系统,由于种种原因,10年后,英国议会才批准在法林顿和主教路之间修一条长不足6公里的地铁。经过近十年的建设,地铁初具规模。1863年1月,“大都会地区铁路”正式开始营业。伦敦大都会铁路开通。第一年这条铁路运送了950万人次的旅客。由于当时电力尚未普及,使用的是蒸汽机车作为牵引。再加上排风不畅,乘客常常感到烟熏气闷,有的人甚至昏倒在地铁里。尽管如此,伦敦市民甚至皇亲显贵们都争相乘坐这种地下列车。因为在拥挤不堪的伦敦地面街道上乘坐公共马车,其条件和速度还不如地铁。1896年,布达佩斯修建了欧洲最早的电气化地铁,解决了地铁通道的空气污染问题。从此,地铁开始在全世界各大城市推广使用。根据中国交通运输协会城市轨道交通专业委员会统计,截至2012年9月底,我国大陆范围内开通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线路的城市共有15座,运营线路总计59条,运营长度总规模约1746公里,运营车站总数1143座。目前上海轨交全网运营线路总长首超500公里、增至567公里、车站共计331座(均含磁浮在内),运营规模列世界第一。近期规划路达到660KM,远期规划线路则达到970KM。同时通过最新消息报道工作日上海地铁的客流量达到800万人次,这接近上海人口2500万的三分之一,由此可以了解地铁对市民出行的贡献非常重大。正是因为地铁在缓解交通压力中有突出作用所以地铁在中国前景十分广阔,截至目前,中国已有35个城市与地铁结缘,这些城市包括4个直辖市,深圳、厦门、宁波、青岛、深圳5个计划单列市,大部分省会城市,以及苏州、东莞、无锡、常州等经济总量庞大的地级市,基本囊括了中国大部分的一二线城市。涉及总里程达993公里,总投资额达7283亿元。据本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正在施工建设的地铁线路超过70条,总投资额达8000多亿,如果加上已经获批的项目,投资额达1.5万亿以上。
虽然看起来地铁建设在想着可谓是风生水起,作为工程人员,有广阔的空间让我们施展才华,但是一个事物过快的发展势必会产生一些人们忽视的隐患。首先是资金问题,每年上万亿的建筑资金势必给国家财政带来负担,并且公共交通是社会公益事业,不能指望地铁运营产生的利润填补建造费用,当国家财政出现问题时,地铁的建设势必受到影响。同时由于我们现在仓促的设计规划,在市政规划上没有长远的目标,这可能造成以后几十年后出现大拆迁和重建的高潮,这显然造成了极大的浪费。现在往往一个城市几条线路同时开工,也存在一定的工程安全隐患,王梦恕:线路工程太多,施工事故也会随之而来。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梦恕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时说到:“线路工程太多,施工事故也会随之而来。一般在地下工程施工之前,应留出足够时间给施工和设计单位,对周边管网等情况进行调查,需3个月到半年时间。如果同时开通好几条线,施工单位就
忙于应付各个工期,前期不能做认真调查,工程风险隐患就会加大。也不能开工就搞业务设计,设计院没有时间去搞详细规划,否则就会导致抄图,图纸设计质量低。同时,不合理赶工期会影响地铁建设的结构和寿命及影响地铁安全。一般来说,一条20公里地铁的合理工期大约为4~5年,但现在都在抢进度。而事实上,我们现在搞工程,都需要经过科学评审,但有些基本工作没有做,只是领导意图,为了政绩。地铁是很花钱的,对城市干扰、财政支出影响都很大,应该开一条通一条。如果不搞地质勘测,地下工程是很危险的,会出现很多想不到的情况。”由此我们在大力发展地铁工程时要合理规划,不能急躁,要踏踏实实做好每一步工作,把地铁工程当做百年大计。
在以后的地铁建设工作中,我们首先要考虑国家和地方的财政承受能力,这或许不是我们工程师所关注的重点,但是一个行业如果想要长久发展,首先它的成长过程一定是健康的,盲目地快速发展,过度透支其未来的前景,等待我们的只有大萧条。各地的政府更不能跟风,感觉地铁可以提升城市形象,看到别的城市修建,自己也要砸锅卖铁修地铁,这样不符合自己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决策是不明智的,大量的资金投入,过分透支财政必然给以后的经济发展带来风险。最明显的就是昆明市,作为一个省会城市必然有自己的地铁梦,但是它却要为这个昂贵的梦想付出巨大的代价。从2009年开始,这个高原城市就进入“满城挖模式”。
3、4条地铁线路同时进行施工,试图迅速打通后发城市的经脉。根据《昆明市城市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2013-2019年)》的蓝图,未来将有5条市域铁路和9条地铁线路穿越整个城市,全程562公里,总投资3000亿元,地铁也因此成为昆明史上投资规模最大的单体工程。然而以它2012年378亿元的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看,3000亿元几乎要透支昆明市未来10年的全部财政预算收入。这造成其地方债务率超123%,这么高的负债率对一个城市所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虽然我不能从专业的经济角度分析这个问题,但我想巨大的政府债务一定会影响未来城市在其他方面的投资,间接地阻碍了其发展速度。从地下结构的专业角度,我认为除了社会经济的承担能力外,在地铁选线和建设过程中,我们也要秉承科学、谨慎、负责的态度,特别是在一些工程难度较大的区域。或许因为我们一个小小的疏忽大意就会造成巨大的工程事故。在日常的课堂上,我们经常听到老师讲述一些严重的工程事故,虽然其中大部分都不是工程师的设计失误,但是我们
也希望避免事故的发生。地下结构相对于地上结构更加复杂,有更多的不确定因素,我们现在尚且没有精确度很高的研究理论,在现实的设计工程中,我们往往是把实际问题进行合理的简化,粗略地计算,然后在基于以往的工程实例,归纳总结一些经验公式,虽然这样的设计方案简答便捷,也有一定的理论支撑,但是这样粗略的经验公式毕竟可靠度不高,不能精确地反映工程真实情况,而且每一个地区的地质状况有很大的差异,这样简单地依靠经验公式有可能出现差错,造成工程问题。在计算机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我们作为工程技术人员应该成分发挥其强大的运算能力,虽然现在市场上有很大解决工程问题的商业软件,但是他们也是抽象地根据地质条件简化计算其受力状态,其主要工作是帮助我们进行计算,在解决问题的思想上并没有进步。我认为随着学科的不断发展,要求我们要建立更加精确的分析理论。最好在建立模型体系的初期,就不要过度简化,充分考虑各种影响工程安全的因素,把它们集合在模型中,通过更加精确的模型,使得我们的解决问题的思路更加严谨,得到的结论必然更加于实际工程相接近。当然这样精确模型的建立是十分复杂的,不但是对我们专业知识的考验,更是对我们数学以及计算机水平的考验。以后卓越的工程师一定要求全面发展的优秀才能。
在交通过程中,涉及地下工程的除了地铁还有隧道工程,在交通工程建设中,隧道可以缩短路程,排除障碍。国外在隧道方面发展的比较早,法国、英国、瑞士、奥地利、挪威、日本等发达国家,在 20 世纪已建成一批特长隧道,还有许多特长隧道在建设或在规划中。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交通工程建设也大幅增加,因此隧道工程建设也开始突飞猛进,21世纪前10年我国将有总长155km以上的公路隧道要投入建设, 3km以上的特长隧道有数十座,在建和拟建的铁路中隧道含量很大,特长隧道数量很多, 厦门将建设一个可以全天候进出厦门岛的海底隧道.广东计划在深圳与珠海间建设一条 30 多公里长的海底隧道,还有拟建的 6 大跨海隧道。
在隧道施工技术方面,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钢钎大锤作业的施工方法,到80 年代推广应用 “新奥法”,后来应用液压凿岩台车,20世纪末又引进了大型隧道掘进机(TBM)。从液压凿岩台车的应用到隧道掘进机的引进,又一次开创了隧道施工的新纪元。1966 年生产出第一台直径3.4m的掘进机,在杭州人防
工程中进行过试验,20世纪 70年代进入工业性试验阶段,20世纪80年代进入实用性阶段。但是,与国外掘进机相比在技术性能和可靠性等方面还有相当大的差距。自改革开放以来,已有甘肃省引大入秦工程、山西省万家寨引黄工程和陕西省秦岭铁路隧道工程等项目引入国外大型 TBM 进行隧道施工。于此同时,沉管隧道也在慢慢崛起,由于它于对地质条件的适应性强、隧道的覆盖层薄,从而使隧道总长度减小,隧道断面利用率高,防水可靠度高,施工周期短及工程造价合理等诸多优点,所以被广泛应用。我国已建成沉管隧道有上海金山供水隧道、黄浦江宁国路隧道、天津海河隧道、宁波甬江隧道以及广州珠江隧道。如今正在建设的港珠澳沉管隧道是世界上最大的沉管隧道,全长5664米的海底隧道,建好后是双向六车道的公路隧道,将由33节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沉管对接而成,在沉管的中间,将来的通风、照明设施以及管线等都已经预先安装好。等待海上天气适合作业的时侯出海、沉底、对接。大桥的深海隧道对接,是整个工程最难的部分,也是当今世界上最难的海底隧道工程,被称之与神九与天空一号太空对接比肩的“深海之吻”。整个“深海之吻”对接在环境复杂的海底进行,受多种环境介质影响,共需对接33次,耗时3年,“堪称马拉松赛跑”。
从上述的资料可以看出,我国交通隧道的建设有3个非常明显的趋势: 一是城市隧道和地下铁道的建设将迎来高潮,由于隧道掘进机和盾构施工方法具有施工速度快、隧道成型好、机械化强度以及周边环境影响小等显著优点,所以在城市隧道和地下铁道的建设方面这两种方法将得到广泛的应用;二是需修建的长隧道越来越多,长度越来越长; 三是以隧道方式跨越江、河、湖、海水域的工程越来越多,由于沉管隧道适用于水底地形平坦、水深及跨度不太大的情况,所以沉管隧道以后在我国将有长足的发展。
随着隧道工程的规模以及技术不断发展,我们所面临的挑战也越来越巨大。首先随着隧道的长度越来越长,其对通风以及救援的难度也相应地提高。隧道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一旦发生事故,应急救援是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这是我们设计者要谨慎思考的问题,它不亚于工程本身的结构安全。最近发生的山西“3·1”特别重大道路交通危化品燃爆事故造成的惨痛代价让我们深思,3月1日,位于山西省晋城市境内的晋济高速岩后隧道内发生两辆甲醇车追尾相撞,导致前车甲醇泄漏,在司机处置过程中甲醇起火燃烧,隧道内42台车辆及煤炭等
货物被引燃引爆,事故造成31人死亡、9人失踪。虽然事故原因初步分析表明:主要的问题是地方政府及其相关主管部门监督管理不力,企业管理不严。但同时也显露出另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的隧道事故应急处置工作存在薄弱环节,一条不足一公里长的隧道发生事故,处置不当尚且发生如此严重的事故,试想一下如果一个数十公里的隧道发生同样的事故,后果不堪设想。所以我们不能单单在设计隧道时考虑安全救援设备,同时在隧道的运营的整个生命周期都要严格制定相关的应急救援方案,一方面降低事故率,更重要的是加强应急救援能力,确保隧道的安全运营。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基础建设工作是一个持续且漫长的过程,交通设施作为发展经济的不要前提,更是如今的中国所要大力发展的事业,再加上中国高层建筑也进入了高速发展的时代,基坑建设也给地下建筑结构带来了新的生机。综合分析各种形势,地下建筑结构都有着广阔的前景。但机遇和挑战并存,在地下工程不断发展的时代,它对我们这些从业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我们要不断创新才可以跟得上时代的步伐,不然只有被淘汰出局。
第二篇:建筑结构发展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
浅议建筑结构
摘要:建筑结构在建筑构建中起到了主体构建作用,是房屋建筑的核心设计,决定了建筑的适用层面,使用年限,以及结构强度,楼层数量,楼层高度,不同的建筑结构适用与不同情况,每种建筑结构都有自己的优势与劣势,在特定的情况下,还要采用一些特殊的建筑结构。
建筑结构是指在建筑物(包括构筑物)中,由建筑材料做成用来承受各种荷载或者作用,以起骨架作用的空间受力体系。建筑结构因所用的建筑材料不同,可分为混凝土结构、砌体结构、钢结构、轻型钢结构、木结构和组合结构等。
一、常见建筑结构形式
1.砖混结构建筑物的结构特征。砖混结构建筑物是由屋盖、墙体、楼板、过梁、砖基础构成的承重结构体系。主要特征是:结构荷载通过屋盖、楼板传到承重墙上,再由承重墙传到基础。
2.砖混结构建筑物的传力路线。其传力方向为板—墙—基础,或为板—梁—墙—基础。因此承重墙砌筑物质量的好坏、砌体强度的大小直接关系到砖混结构建筑物的质量和寿命。基础不均匀下沉,承重墙体出现裂缝,可能导致砖混结构建筑物的整体破坏。
(二)排架结构
1.排架结构建筑物是由屋盖、吊车梁、柱子、基础、支撑、围护结构构成的承重体系。2.排架结构建筑物承受的主要荷载及其传递
(1)排架建筑结构在生产使用和施工期间,承受的主要荷载有以下几种: 恒载。如各种构件和墙体的自重,以及管道等生产工艺设备的重量。
活荷载。活荷载是作用在厂房结构上的可变荷载,包括吊车竖向荷载、吊车水平荷载、雪荷载、风荷载和施工荷载等。此外,还可能有某些特殊作用,如地震作用、温度作用等。
(2)单层排架结构建筑物的结构特征。单层排架结构建筑物所承重的各种荷载,基本上都是通过柱子再传递到基础、地基的,因此,柱子是结构中的主要承重构件,它的强度与稳定性是决定寿命的重要因素,而其外墙墙体仅起保护作用。(三)框架结构
1.框架结构建筑物的构成包括:屋盖与楼板、框架梁、框架柱、柱基础、框架墙。2.框架结构建筑物的结构特征和传力路线。框架结构的主要特点是:由钢筋混凝土主梁、次梁和柱形成的框架作为建筑物的骨架、梁和柱之间的连接为刚性连接。屋盖、楼板上的荷载通过梁柱传到基础。框架结构建筑物的墙体全部为自承重墙,只起分隔和围护作用,墙体越轻越好。框架结构的建筑平面布置灵活,不受楼板跨度的限制,易于形成较大的使用空间,以满足不同建筑功能的要求。因此,这种结构适用于建造办公楼、商场、和轻工业厂房。
(四)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
1.剪力墙结构建筑物的构造。用钢筋混凝土墙同时承受竖向荷载和水平荷载的结构称为剪力墙结构。剪力墙结构建筑物的构造表面与砖混结构基本相同,但最根本的区别在于承重墙体不是砖砌体,而是现浇或预制钢筋混凝土墙体。剪力墙不仅具有很强的抗压能力,而且还具有很强的抗剪能力,可抗风荷载和地震产生的水平荷载,因此,使用于高层建筑。
2.剪力墙建筑物的结构特征和传力路线。剪力墙结构的楼板与墙体均为现浇或预制钢筋混凝土结构,具有良好的整体性,抗震能力比砖混结构和框架结构强,它不仅可承受楼板较大的垂直荷载,更重要的是可承受较大的水平方向的荷载及地震作用对建筑物产生的剪切力,侧向刚度大。剪力墙建筑物的传力路线为:楼板—剪力墙—基础。
影响剪力墙结构造价的主要因素是剪力墙的数量及布置。剪力墙间距根据建筑平面布局确定。过去剪力墙结构多为小开间,墙间距为3.3~4.2m,过多的墙体既导致平面布置不灵活,空间局限,又由于结构自重大,增加了基础工程的造价。目前,剪力墙结构多采用大开间,墙间距为6~8m,中间采用轻质隔墙支承在楼板上,便于建筑平面的灵活布置,又可充分发挥墙体的承载能力,减轻结构自重,具有较好的技术经济性。
(五)框架—剪力墙结构
框架—剪力墙结构就是在框架结构中设置部分剪力墙,或把剪力墙结构中的部分剪力墙抽掉改成框架承重,使框架和剪力墙两者结合起来,共同抵抗竖向荷载和水平荷载的空间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既保留了框架结构建筑布置灵活、延性好的特点,又具有剪力墙结构刚度大、承载力高、抗震性能好的优点,同时还可充分发挥材料的强度作用,具有较好的技术经济指标。
框架—剪力墙结构和剪力墙结构的区别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对于荷载的承受构件不同。剪力墙结构利用建筑物的纵横墙体来承受竖向荷载和水平荷载;而框架—剪力墙结构中框架主要承受竖向荷载,剪力墙主要承受水平荷载。
(2)对空间的影响不同。剪力墙结构墙间距小,建筑平面布置不灵活,常用于高层住宅和公寓建筑物,不适用与公共建筑;框架—剪力墙结构吸收了框架结构的优点,布置平面灵活,可形成较大的空间。
(3)建筑经济性不同。剪力墙结构成本比较高,而框架—剪力墙结构则与框架结构基本持平。从经济的角度看,剪力墙以少设为好。根据我国大量已建的框架—剪力墙结构的工程实践经验,一般认为剪力墙面积在3%~4%较为适宜。
(六)筒体结构
筒体结构是框架—剪力墙结构和纯剪力墙结构的演变与发展。它将剪力墙集中到建筑物的内部,与外部形成空间封闭筒体,使整个结构体系既具有极大的刚度,又因剪力墙的集中而获得很大的、可以自由分割的使用空间,使建筑平面设计重新获得良好的灵活性。因此,筒体结构特别适用于30层以上或100m以上的超高层公共与商业建筑。
1.核心筒结构。核心筒一般由布置在电梯间、楼梯间及设备管线井道四周的钢筋混凝土墙所组成。核心筒可以作为独立的高层建筑承重结构,同时承受竖向荷载和任意方向上的水平荷载的作用,是一个空间受力结构。当单个核心筒独立工作时,建筑物四周的柱子一般不落地,仅由核心筒将上部荷载传至基础,水平荷载也主要由核心筒承受。
2.框筒结构。框筒是由布置在建筑物四周的柱距小、梁截面高的密柱深梁所组成的一个多孔筒体。因其立面上开有很多窗洞,也称空腹筒。
3.桁架筒结构。用稀柱、浅梁和支撑斜杆组成桁架,布置在建筑物的周边,就形成了桁架筒结构。
4.筒中筒结构把核心筒结构布置于框筒结构的中间,便成为筒中筒结构。筒中筒结构是双重抗侧力体系,在水平力作用下,内外筒协同工作,外框筒具有很大的整体抗弯能力,内框筒采用钢筋混凝土墙或支撑框架,具有很强的抵抗水平剪力的能力,两者配合,相得益彰。故筒中筒结构的侧向刚度很大,适用高度比框筒结构跟高。
筒体结构是高层建筑发展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它能充分发挥建筑材料的作用,使高层、超高层建筑在技术上、经济上可行。
二、高层建筑结构设计方法的创新
高层建筑结构的分析计算基本上已经采用三维空间结构分析计算程序。从1974年开始对剪力墙结构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逐步形成了高层剪力墙结构体系;为适应高层住宅底部设置商业服务设施等要求,从1980年开始进行了底层大空间,上层为大开间剪力墙体系的研究。进入80年代,为完善筒体结构的计算方法与设计,我国进行了一些复杂的筒中筒结构的有机玻璃模型试验。近年来对复杂体型的高层建筑如带有转换层、刚性层的结构错层结构、连体结构等进行了一批模型振动台试验。为了了解钢—混凝土混合结构的抗震性能,进行了带有转换层、刚性层的钢筋混凝土内筒、周边为钢框架的模型试验。另外对复杂体型的高层建筑进行了风洞试验。通过实验研究与分析,提出了相应的设计建议,并作为规范条文修改的依据。
三、防灾建筑结构上的创新
(一)日本抗震建筑
日本在构筑高层建筑物的基础上普遍采用“地基地震隔绝”技术,在建筑物底部安装橡胶弹性垫或摩擦滑动承重座等抗震缓冲装置。为了提高传统木结构房屋的抗震能力,日本最普通的民宅也是箱体设计,地震灾害发生时房屋可以整体翻滚而不损毁;在专业技术人员对民房进行抗震加固等级评定基础上,政府给予居民适当的补贴鼓励抗震加固。
(二)日本防海啸建筑
1.天空村。日本建筑师佐古慶一郎提出可以建立高20米的钢筋混凝土空心圆柱状地基,可以将海浪引向两边,内部的空心结构可以用作办公室和必要的服务设施,而每个地基上会有多达500间的房屋,每个天空村将会用3年左右的时间兴建,可以用大约200年。
2.其他。日本还研发出一种新型建筑,这种建筑一层几乎没有墙壁海浪可以比较平稳地通过,相比普通建筑,新型建筑所受到的冲击力仅为普通建筑的1/5。还有另一种防海啸建筑,采用平滑的圆柱型设计,7层的这种建筑可以抵抗20m高的海啸,可以容纳2000人避难,但是这种建筑物的成本是一般建筑物的一倍到两倍。
参考文献:《百度文库》
《浅谈现代高层建筑结构的发展与创新》作者 李宇静,赵晓玲
《建筑工程评估基础》
第三篇:旧媒体 新媒体比较以及发展趋势
电视媒体是众多媒体中危机传播的最优媒体
与报纸、广播等媒介相比,电视以视听合一的方式传播信息,人们能够亲眼见到并亲耳听到如同在自己身边一样的各种活生生的事物。因为其视听合一的传播使得电视的画面具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和感染力,直接刺激了人们的感官和心理,使受众获得感知经验上的认同,这是其他任何媒体所难以达到的。
1.电视媒体的现场直播
可电视刚进入传播领域不久,就呈现出迅猛的发展态势,成为当今受众面最广、影响最大的新闻传媒。新闻报道讲求时效,以最快的速度对新近发生的事件进行报道是每一个新闻媒体追求的目标。广播电视的出现和普及让新闻报道的时效性有所增强,特别是现场直播这一实时、同步、零时差的新闻报道方式诞生之后,受众可以第一时间获取新闻事件的最新动态,见证新闻时发生发展的全过程。这一特性使得电视在危机发生时可以让观众真切地随着事件的最新进展而获得信息。
2.当今重大危机事件报道中,电视媒体发挥的重大作用
过去,中国的电视媒体习惯于做预设主题、预设程序的直播,在预知发生的事件前做好充分准备。2001年的9?11事件给中国电视媒体上了一堂课,9?11事件符合一切直播节目的元素,需要发挥电视独特的优势的时候,央视却没有出现。
2009年4月中旬,墨西哥公布了发生人传人的甲型H1N1流感案例,从这时候起,甲流在全世界的爆发引起了世人的关注。在这一过程中,中国电视媒体在甲流发生的前期就比较关注墨西哥和美国的情况,并及时地根据国内的情况发布了最新的消息,在中国发现第一例甲流疑似病例后,电视媒体的报道更是做到了在第一时间里传递出最权威的数字和内容。等到高峰期的时候基本上是在每天每个时段的新闻里都做了及时的报道,同时对一些康复的病人和预防甲流的常识进行了引导性的报道,每天在重要的新闻时段都会及时地更新数字和及时地发布最新的消息。比如,在济南的一名康复患者,就是以现场记者出镜,到区医院进行的现场报道,这样就比较直观,而且还充分说明甲流是可防可治的。国内主流媒体在这样危机时间中不仅做到了及时报道,同时也在另一方面说明,在互联网咄咄逼人的气势前,电视机仍然是此时此刻世界上被打开最多的电器,具有同步声画功能的电视现场直播依然是现代信息传播无可替代的最佳媒体。随后,各媒体对这一事件进行了连篇累牍的报道,但是电视媒体始终成为报道的主力军。
3.在受众关注度较高的危机事件当中,电视媒体应承担起引导舆论的责任
在危机事件中,有很多并不是以某些事实的发生为标志的。它可能是潜在发生并将持续很长一段时间,同时又是人们普遍比较关心的问题。这就要求电视媒体长时期地做好对事件的策划工作,积极地引导民众的正确舆论。
不仅是电视媒体,所有的媒体都应当担负为受众提供真实、及时的信息和为民众解疑释惑的责任,通过对事件的剖析,让受众看到事件的内在规律,以消除因事件而造成不必要的恐慌。由美国次贷危机所引起的全球性金融危机,给我国经济造成了不小的影响,自然是人们比较关注的焦点。央视对这一题材进行了充分的策划,从“新闻联播”的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专栏到经济频道的“坚定信心促发展”专题栏目,详细而理性地分析了当前金融危机发生发展情况,并及时地关注国家所采取的应对措施,同时还提出一些积极的预测和典型报道。这些报道都为人们充分了解和应对此次金融危机奠定了基础。与此同时,在这一系列报道中,电视媒体还通过访谈等多种形式来弥补电视新闻的深度问题,让新闻更加丰富和具有思想性。在这样一类的报道中,电视媒体的多样性传播特点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也承担起为民服务、引导舆论的责任。
新旧比较: 电视媒体优势
1.个人媒体的可信度不足以承担引导危机舆论的重任 2.电视媒体的信誉度为其赢得受众
3.可利用个人媒体来提高危机传播的时效性 劣势:
1.传统电视媒体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不能让信息具有了即时性与持久性,不能无限制的传播信息。而通过新媒体,时间和空间不再是信息的障碍,形成了信息跨国界、跨文化、跨语言的虚拟空间,使用户体验到了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是传统电视媒体望尘莫及的。
2. 另外相对新媒体而言,传统媒体互动性不强,不能像新媒体一样最大化的开发节目内容的市场价值,不能更好的与用户互动、激发用户的热情和增加用户的归属感以及给用户提供个性化服务。
3.同时,在信息量方面,传统媒体电视媒体不具备庞大的信息量,而新媒体的信息量可以用“无穷无尽”来形容,在这方面传统媒体的竞争力相对较弱。
手机媒体
手机媒体是真正的自媒体,每个用户都有自己的传受终端,可以随时随地、自主自愿地传受信息;手机媒体是真正的多媒体,可以传受音频、视频、动画、图像、文本等多种形式的信息;手机媒体是真正的草根媒体,手机的低成本以及易操作性,使手机媒体成为用户最多、应用最广的媒体。
手机媒体危机传播模式
“危机状态下的传播是一种变异了的传播系统”。危机传播的信息是碎片化的、复杂多变的。而手机短信即时、快速、短小的信息传播特性,恰好符合危机传播原则①,能够在第一时间迅速采集、编辑信息,将信息传播到最大范围,做好信息沟通和意见协调,发挥社会协调和社会动员的作用,协助组织化解危机。手机媒体的技术特性决定了其在危机传播中的优势:(1)手机媒体传播定向性强,危机信息有效到达率高;(2)手机媒体传播方式个性化,危机信息易于接受;(3)手机媒体的移动性强,危机信息无孔不入;(4)手机媒体的高度参与性,危机信息采集便捷。
一、新媒体环境下危机公关的特点
1、传播范围扩大化
通常我们的危机公关事件,都是通过传统媒体传播,范围受到了一定的限制。而通过网络、手机等新媒体,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把一个普遍关注的问题反馈给广大的市民,传播范围大大扩大。
2、传播的时效性 新闻讲求时效性,而信息的传播同样也是。新媒体的传播不需要通过繁复的核对和制作,时效性增强,可以在第一时间再现事件,信息采集、发布、传送、接受为一体,迅速实现整个流程的操作。比如新疆7*5事件,很多人通过手机拍下视频第一时间发布的网络上,被广大网络浏览和转载。
3、信息的复杂多元
传统媒体由于存在时间较长,体制健全,运作流程固定程序化,必须接受政府的审核和查对。而新媒体传播中存在着匿名性,并且用户身份复杂难以核实,这就是有关公关危机的信息纷繁复杂、形形色色,有些不利于政府的信息也有可能被公布出来,但是这也要求我们的阅读和理解要有选择性和高度的识别能力,不能偏听偏信,不能盲目跟从,要有自己的意见和看法,不能随波逐流。
4、信息传播得到及时的互动 在新媒体时代的公关危机中,可以很明确的看到大家的意见和看法,每个人可以毫无顾忌的表达自己的情绪,使得公关主体能够体察民意,接收到大家的反馈意见并且顺民意、抚民心,提出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法,并且可以在第一时间得知对这次公关危机事件处理的结果的反应
新媒体优势:
1.新媒体可用作危机信息上行的工具,普及的手机、网络等终端在日常环境监控、危机的发现和上报等方面具有分布广泛、主体多样、便捷敏锐等特点,其监查的视野和敏锐度要远远胜于政府职能部门
2.新媒体可用作危机信息分析工具,帮助决策者快速做出科学、准确的判断
3.新媒体可用作信息下行的工具,在传播危机应对知识、宣传政策、破除谣言等方面有强大功能
4.资源优势。新媒体因为其广容性而拥有无限的资源。新媒体采用超链接的方式将无限丰富的材料立体式发布。广大人民可以在任何地点都可以了解最新消息。
5.时效性优势。新媒体在时效性上的优势,在危机传播上尤为重要。如汶川地震发生时,网络媒体领先传统媒体作出了报道,在地震发生后十五分钟就发出了报道。
6.互动式传播。新媒体中传受双方的地位不固定,两者具有交互性。交互性是指新媒体能够实现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双向互动传播。新媒体中的微博和博客,通过留言和评论,给公众提供一个交换意见的场所,使受众能够更快的了解危机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
在新媒体环境下,如何应对公关危机(发展趋势)
1、成立信息监控小组
想要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的解决问题,就不能依赖危机发生后才亡羊补牢,而是要提前做好准备,有一定的预警机制,能够防患于未然。成立了信息监控小组之后,能够对新媒体的传播途径进行有效的监控,一旦有任何风吹草动就可以及时发觉,在事情影响尚小、还没有产生恶劣影响的情况下及时向上级反应情况,以便控制事态,缩小影响。
2、专门成立公关小组或者公关公司 想要处理好公共关系,就必须要有一定的专业技巧。政府或者企业需要专门成立一个公关小组,对该小组的人员进行专业的技能培训,确保他们在遇到危机的时候能够给予恰当的帮助和处理。现在有很多专业的公关公司,他们有很好的职业素养和丰富的经验,懂的如何应对突发性的危机,可以与他们合作以备遇到困境,避免临时抱佛脚的手忙脚乱。
3、做好事后的总结,注重营造良好的公关形象
对于公关危机,不能事情解决了就认为大功告成弃之不顾。需要针对这一事件发生的原因、产生的影响、解决方式的合理性和是否存在问题进入深入的分析,了解自己在哪方面有不足之处,并且做成总结材料以便日后借鉴经验和改进。在平时的运营中,也要格外注意营造一个良好的公关形象,不要等到事情发生了才察觉到公众形象的重要性,要在平时生产和工作的一点一滴中建立起一个负责的、可信赖的、质量有保证、服务周到的形象。
4、全方位运用“议程设置功能”
“议程设置”是舆论导向的第一个阶段,主要针对传统媒体而设置的概念,即媒体通过有选择的报道新闻来引导社会注意力。新媒体既有追求经济效益的客观需要,也必须承担“社会公器”的责任。因此,新媒体在利用网络营销、广告营销手段进行商业运作的同时,也必须以客观公正的态度报道社会事件,并充分发挥“社会良心”的作用,主动配合民众进行“议程设置“,客观报道和正确引导事态的发展,进而为科学、透明的公共决策提供强大的舆论支持。
5、新旧”联姻“应对”集合行为“
集合行为指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社会集合现象,多以群集、恐慌、流言、骚乱的形态出现,往往会造成对正常社会秩序的干扰甚至破坏。
新媒体传播速度快,使用便捷,因此能够对突发性的危机事件迅速做出回应,能够担当危机预警卫士,并且能够有效的与公众互动。在危机始发阶段,手机、博客等掌握着主要的危机信息,能够对危机迅速做出反应。尤其是在突发性的危机事件中,身处危机现场的个人往往能够比传统媒体的新闻记者更快更精准地采集到危机现场的信息,并通过手机或博客发布,向公众预警,并为传统媒体扩充信源。到了危机的中级阶段,传统媒体担当着控制和化解危机的重任。传统媒体发布的信息具有较高的可信度,虽然手机、博客等交互性媒体的出现使传统媒体对舆论的控制权减弱,但是传统媒体始终在危机传播中担负着主导功能。由此可以看出,在危机传播中,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因此,在危机传播中,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联姻是一种优势互补,可以提高传播效益。
第四篇:工程力学与建筑结构课程实施方案
《工程力学与建筑结构》课程实施方案
一、课程简介:
学分情况:5学分
学时安排:理论学时:86学时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力、力矩、力偶,平面利息的合成与平衡,空间力系,轴向拉伸与压缩,扭转,平面体系的几何组成,静定结构的内力分析,梁的应力和变形,杆件在组合变形下的强度计算、压杆稳定,静定结构的结构计算,用力法和位移法计算超静定结构;建筑结构的受力,建筑结构材料的力学性能,建筑结构的设计原则和过程,混凝土结构,砌体结构,钢结构,地基和基础结构,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简述等。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土木工程的基本概念及其基本内容,能够应用土木工程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分析工程现象,培养工程技术管理人员的思维方式,为进一步学习其他工程管理学课程奠定理论基础和知识基础。
二、学习本课程需要说明以下两点:
(一)考虑到学生学习方便,本课件的内容和体系与教材基本一致,但也有不同的地方。对于一些概念和观点的表述和理解,不要求千篇一律,同学们可以在比较分析的基础上,做出自己的判断和选择。
(二)考试以指定教材的内容为主,考试形式一般包括填空题、问答题、计算题三种。
三、课程教材:
1.《建筑力学》,周国瑾,施美丽,张景良主编同济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建筑结构原理及设计》林宗凡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3.《建筑结构原理》刘禹主编,经济科学出版社
4.网络课件:72学时,包括视频、例题分析、随堂随练、重点难点、课程大纲、考试大纲、思考问题、常见问题、知识点、参考书目、相关资源等。
四、教学过程:课件自学课程辅导平时作业
网上答疑(网上讨论)在线测验(含作业)考试
五、教学特点:
(1)强调课程体系内部结构及各章节之间的逻辑联系,每讲新章之前都简要回顾前一章的主要内容,每章都做小结,使学生对本章内容有整体印象;
(2)对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讲解注意由浅入深,尽可能使高深的理论通俗化,抽象的理论形象化;
(3)注意理论联系实际,运用实际工程的教学法,强调综合分析与实际应用的能力。
六、教学要求:(见教学大纲和教材中有关章节说明)
第五篇:建筑结构与结构CAD教学大纲
本文由hxhgb贡献
pdf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建筑结构与结构 CAD》教学大纲
总 学 时: 学 分: 132 8.5 2周 2 课程设计: 学 分: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建筑结构与结构 CAD》课程包括混凝土结构、砌体结构、钢结构及相关抗震 要求等内容组成,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应用科学,是建筑工程专业的主要专业课。本课程讲授混凝土、钢材、砖、石等材料的基本力学性质,钢筋混凝土结构、砌体 结构、钢结构基本构件的受力特点。使学生掌握钢筋混凝土梁、板、柱、楼(屋)盖预应力混凝土构件,砌体结构的墙、柱及钢结构的连接,梁、柱的设计计算方法 和一般结构的构造知识;同时掌握与施工和工程质量监理有关的结构基本知识。能 进行一般民用房屋和单层工业厂房结构选型与结构计算,并能绘制结构施工图。
二、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课题一:钢筋混凝土结构
(一)绪论 教学要求:了解钢筋混凝土的优缺点、应用范围及发展简史
(二)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基本计算原理 主要内容: 1.结构功能及其极限状态 2.结构可靠度应用概率论的基本知识 3.建筑结构的荷载 4.极限状态设计法 教学要求: 掌握:建筑结构荷载的确定 理解:概论论的基本知识 应用:极限状态设计法 1
(三)钢筋混凝土材料的力学性能 主要内容:
1、混凝土的力学性能
2、钢筋的种类及其力学性能 教学要求: 掌握:钢筋和混凝土的主要力学性能,正确合理地选择钢筋和混凝土材料 应用:表格中各种指标值
(四)受弯构件正截面承载力计算 主要内容: 1.概论 2.梁、板的一般构造 3.受弯构件正截面承载力的试验研究 4.受弯构件正截面承载力计算的基本理论 5.单筋矩形截面承载力的计算 6.双筋矩形截面受弯构件正截面承载力的计算 7.T 形截面受弯构件正截面承载力的计算 教学要求: 掌握:受弯构件正截面承载力计算及其构造要求 理解:受弯构件在荷载作用下各阶段的应力状态及其在结构设计中的应用 应用:通过工程实例,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受弯构件斜截面承载力计算 主要内容: 1.概论 2.受弯构件斜截面承载力的试验研究 3.受弯构件斜截面承载力计算 4.纵向钢筋的弯起、截断和锚固 教学要求: 掌握:受弯构件斜截面承载力计算及其构造要求 理解:斜截面破坏形式及“剪跨比”概念 应用:通过工程实例,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六)钢筋混凝土受扭构件承载力计算 主要内容: 1.概论 2.钢筋混凝土受扭构件的限制条件 3.矩形截面剪、扭承载力计算 4.矩形截面弯、剪、扭构件承载力计算 5.受扭构件的构造要求与计算步骤 教学要求: 掌握:矩形截面弯、剪、扭构件的承载力计算 理解:受扭构件截面上的应力分布及其构造要求 应用:通过工程实例,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钢筋混凝土受压构件承载力计算 主要内容: 1.轴心受力构件 2.偏心受压构件 3.偏心受压柱斜截面受剪承载力计算 教学要求: 掌握:钢筋混凝土受压构件正截面承载力计算及其构造要求 理解:钢筋混凝土受压构件斜截面承载力计算 应用:通过工程实例,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八)受拉构件承载力的计算(※)主要内容: 1.轴心受拉构件的正截面承载力计算 2.偏心受拉构件的正截面承载力计算 教学要求: 了解:计算概念
(九)钢筋混凝土构件变形与裂缝验算 主要内容: 1.受弯构件的变形计算 2.裂缝宽度的计算 3 教学要求: 掌握:受弯构件的挠度计算,受弯及受拉构件裂缝宽度的验算 理解:EI—为常数,B—为变数
(十)预应力混凝土构件 主要内容: 1.基本概念 2.施加预应力的方法和错具 3.预因力混凝土材料 4.张拉控制应力和预应力损失 5.预应力混凝土轴心受拉构件 6.预应力混凝土构件的构造 教学要求: 了解: 1.预应力混凝土的基本概念 2.会进行预应力损失的计算 3.会应用减少预应力损失的措施
(十一)钢筋混凝土梁板结构 主要内容: 1.概论 2.整体式单向板肋形楼盖 3.双向板肋形楼盖 4.井字楼盖(※)5.装配式楼盖(※)6.楼梯 7.雨逢 8.楼梯 教学要求: 掌握: 1.单向板、双向板肋梁楼盖按弹性理论和塑性理论的计算方法、截面配筋计 算和构造要求 4 2.楼梯、过梁和雨逢的计算方法及其构造要求 理解:装配式楼盖平面布置原理和构造要求 应用:通过工程实例,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十二)单层工业厂房结构(※)主要内容: 1.单层工业厂房的结构组成和受力特点 2.单层工业厂房的结构组成选型与支撑布置 3.单层工业厂房铰接排架的内力分析与组合 4.单层工业厂房排架柱设计 5.柱下独立基础 6.单层工业厂房镒接排架设计实例 教学要求: 掌握:单跨排架的计算方法和排架柱截面配筋计算 理解:单层厂房的组成与传力途径 应用:进行构件的选型及其布置
(十三)多层房屋结构和高层房屋结构(※)主要内容: 1.多层房屋和高层房屋结构类型 2.框架结构布置及计算简图 3.多层多跨框架的内力和侧移计算 4.框架的内力组合及截面配筋 5.现浇框架的确一般构造要求 教学要求: 了解:多层框架的设计原理和方法
(十四)建筑结构 CAD 简介 主要内容: 1.建筑结构 CAD 概况 2.建筑结构 CAD 的基本概念及工作过程 3.建筑结构 CAD 软件——PK 软件的介绍 4.利用 PKPM 软件进行框架结构、连续梁、排架结构等的内力计算和画结构施 5 工图 教学要求: 了解:建筑结构 CAD 的基本概念及其工作过程 掌握:PKPM 软件,能进行框架结构、连续梁、排架结构等设计 课题二:砌体结构
(一)砌体材料及其力学性能 主要内容: 1.砌体材料 2.砌体种类 3.砌体的力学性能 教学要求: 了解:各种砌体的强度指标,并会查表 应用:会合理选用砌体材料
(二)砌体结构构件的承载力计算 主要内容: 1.砌体结构设计表达式及分项系数 2.受压构件 3.局部受压计算 4.受拉、受弯和受剪构件(※)5.配筋砌体概述 教学要求: 掌握:无筋砖砌体的受压及避部受压构件的计算 了解:配筋砌体的计算和构造
(三)混合结构房屋的墙、柱设计 主要内容: 1.房屋的结构布置 2.房屋的静力计算方案 3.墙、柱的构造要求 4.刚性方案房屋墙体计算 5.弹性与刚弹性方案房屋的墙体计算(※)6 教学要求: 掌握:砖砌体墙、柱的高厚比验算,刚性方案房屋墙体的计算 了解:房屋结构布置承重方案和墙、柱的构造要求
(四)过梁、墙梁和挑梁的设计与计算 主要内容: 1.过梁 2.墙梁(※)3.挑梁 教学要求: 掌握:过梁、挑梁的计算 了解:墙梁的设计
(五)建筑抗震设计基本知识 主要内容: 1.地震基本知识 2.建筑抗震设防基本知识 3.地震作用 教学要求: 掌握:建筑抗震设防基本知识 了解:地震基本知识
三、多层砌体房屋抗震设计 主要内容: 1.概述 2.震害及其分析 3.抗震设计的一般规定 4.抗震计算 5.抗震构造措施 6.设计实例 教学要求: 掌握:抗震设计的一般规定 应用:抗震构造措施 7 课题三:钢结构
(一)绪论 主要内容: 1.钢结构的特点和应用范围 2.钢结构的概况 教学要求: 了解:钢结构的特点,应用范围及发展概况
(二)钢结构的材料和设计方法 主要内容: 1.钢结构的材料 2.影响钢材力学性能的主要因素 3.钢材的选用及规格 4.钢材的应力集中 5.钢结构的计算方法和设计指标 教学要求: 掌握:钢材的力学性能,正确理解并熟悉现行规范关于钢结构采用牌号的规定 了解:钢材的规格及其选用,会型钢表 应用:应力集中原理,处理实际工程问题
(三)钢结构的连接 主要内容: 1.钢结构的连接方法 2.焊接方法和焊接类型 3.角焊缝的构造和计算 4.对接焊缝的构造和计算 5.焊接变形和焊接应力
6、普通螺栓连接 7.高强度螺栓连接 教学要求: 掌握: 1.焊接连接的计算与构造要求 8 2.螺栓连接的计算与构造要求
(四)受弯构件的计算 主要内容: 1.梁的类型及其应用 2.梁的强度和刚度计算 3.梁的整体稳定 4.型钢梁的设计 5.梁的局部稳定 教学要求: 掌握: 1.梁的强度和刚度计算 2.对梁的整体稳定和局部稳定重点是讲清物理概念 理解:组合梁中加劲肋布置的原理
(五)轴心受力构件和拉弯、压弯构件 主要内容: 1.轴心受力构件 2.实腹式轴心受压柱 3.格构式轴心受压柱 4.偏心受力构件 5.柱头与柱脚 教学要求: 掌握:实用轴心受压柱的设计 了解:格构式轴心受压柱的计算方法 应用:对偏心受力构件只作一般了解
(六)钢屋盖(※)主要内容: 1.钢屋盖结构的组成形式和尺寸 2.支撑 3.屋架杆件内力计算 4.屋架杆件截面设计 9 5.屋架节点设计 6.钢屋架施工图 7.轻型钢屋架 8.网架结构 9.钢屋架设计实例 教学要求: 理解:屋盖支撑布置、杆件内力组合、截面设计、节点设计 应用:能识读钢屋架结构施工图 注:大纲中带※号者未计入总学时,可作为选修及自学内容
三、学时分配表 序号 1 2 3 课题 一 二 三 课 题 内 容 总学时 66 28 36 2 132 其 中 授习题课 实验课 8 2 2 14 讲 34 26 34 2 钢筋混凝土结构 砌体结构 钢结构 机动、复习合 计 106 12 14 注:习题课学时可根据学生接受能力进行调整。
四、实践性教学环节和课外教学活动
序 号 实验项目名称 实验 学时 实验内容
1、安装 PKPM 设计软件
2、将 PKPM 设计软件安装 光 盘 放 入 光 驱并 运 行 SETUP.EXE
3、点击下一步进行安装
4、安装加密狗驱动程序
5、重启计算机即可
6、双击 Windows 桌面上的 PKPM—CAD 图标,弹出 PKPM 系列软件界面,显示主菜单
1、轴线输入
5、荷载定义
2、网格生成
6、楼层组装
3、构件定义
7、保存文件
4、楼层定义
1、检查数据文件
2、程序对刚才建立的模型 必 修 实验要求 选 修 其 他 备注 1 常用 PKPM 结构 分析设计软件的 安装、调试和维 护能力 PMCAD 的启动 2 * 2 执 行 主 菜 单 A—PM 交互式数 据输入 执行主菜单 1— 检查数据文件 2 * 3 2 * 10 执行主菜单 2— 输入次梁楼板 4 执行主菜单 3— 荷载输入信息 执行主菜单 5— 画结构平面图 执行主菜单 4— 形成 PK 文件 操作实例:框架 结构、连续梁、现浇楼盖。课程设计 2 5 2 6 4 7 进行数据检查
3、输入次梁楼板
4、选择下一个需要作布置 的标准层号
1、输入荷载信息
2、画结构平面图
3、修改楼板配筋图参数
4、完成图层管理一系列操作
5、画板的配筋图
1、框架生成
2、连续梁生成
3、现浇楼盖生成
1、PK 数据文件输入和数检
2、框架、连续梁、现浇楼盖 等结构计算
3、绘制框架、连续梁、现浇 楼盖 2周 * * * *
五、建议考核方式
1、采取知识考核与能力考核相结合。知识考核占总分的 50%,能力考核占总分的 50%;
2、知识考核于期中和期末,以卷面的形式出现,集中考核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 度;能力考核是指课程设计及大作业;
3、编写大纲时,主要参考《建筑结构》由陶红林主编书目。1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