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的建议
关于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的建议
安徽省代表团刘瑞莲
安徽省宿州市萧县村民盛宝仁,在新疆拜城恰泽建了一处煤业有限公司,由于种种原因盛宝仁权益受到侵害,我已两次向最高人民检察院反映此事,不知什么原因一直没有结果。
具体情况如下:
新疆拜城怡泽煤业有限公司所取得的该探矿区域已列入自治区煤炭工作“十一五”规划,并已与山西金晖集团、河南永煤集团分别签定了大型合作项目,是未来阿克苏地区煤矿发展的支柱产业。但是,徐进、崔国栋的违法行为,将直接导致上述项目无法实施。
经新疆阿克苏地区公安机关查证属实,陈新尉伙同徐进变更坐标,使新疆拜城怡泽煤业有限公司失去了3.67平方公里,正是拜城怡泽煤业探矿范围内资源最丰富的区域。2010年元月怡泽煤业向当地公安机关报案,新疆阿克苏地区主要领导高度重视对此做出重要批示:地区公安局迅速介入侦察。公安机关在证据确凿后抓获了犯罪嫌疑人徐进、崔国栋,并报捕阿克苏地区检察院,没有批捕,新疆阿克苏地区公安局又复核到新疆自治区人民检察院,也没有批捕,三次报捕三次补侦,均未批捕。
我建议最高人民检察院要认真调查了解案情,给投资者一个合理的答复。
第二篇:谁来保护外来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谁来保护外来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尊敬
我叫邝泳,今年已经近七十,是来自广东佛山的香蕉种植商。2000年初,我到海南旅游时,受到海南省大力发展香蕉产业政策的吸引,不顾家人的强烈反对,倾尽毕生心血只身来到偏僻的东方市天安乡承包2000多亩地种植香蕉,由于本人从来没有涉足农业,尤其是根本就没接触过香蕉,对香蕉一窍不通。所以,刚开始的7、8年因技术和市场原因亏得一塌糊涂,不但二千多万血本无归,而且债台高筑。
近几年来,由于香蕉市场的回暖加上对种植技术有了一定的掌握,本人才有所获利并渐渐地从对种植香蕉的恐惧中走出来。然而,好景不长,一场场厄运很快就降临在我的头上—从2007年年底开始,在个别不法分子的操纵下,天安乡王沟村委会红沟村部分村民以没有得到土地承包费及承包费过低为由经常到香蕉基地干扰本人的正常生产并组织人到乡里上访。为了平息纷争,在乡党委政府的调解下,经双方协商一致,本人于2008年1月31日跟王沟村委会在原《土地承包合同》的基础上签订了一份补充协议书,对承包年限、范围、面积、增加承包金等主要事项作出明确规定。该补充协议经过村民代表三分之二以上的村民代表同意并乡政府审核通过,是合法有效的,应当受到法律保护。
本人以为从此后会“天下太平”料想不到,刚刚才消停片刻,2009年初,红沟村部分村民又在极端分子的唆使下故伎1
第三篇:辖区“投资者合法权益保护专题培训”学习体会精选
“投资者合法权益保护专题培训”
学习体会精选
为深入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资本市场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13]110号,以下简称《意见》)的要求,2014年4月21日-5月17日,广东证券期货业协会(以下简称协会)联合广东证监局分别在广州、湛江和汕头举办了5期投资者合法权益保护专题培训。广东辖区549家证券营业部的负责人、营销总监、运营总监、投资顾问负责人和合规岗等共2017人参加了培训。
培训结束后,部分证券经营机构提交了培训心得体会。协会现对部分优秀的培训心得体会加以编辑整理,供大家分享交流,共同促进辖区投资者教育和合法权益保护工作的提高。
广州证券:投资者教育是证券经营机构应尽的义务
我公司接到广东证监局和协会联合下发的《关于举办“投资者合法权益保护专题培训”的通知》(广东证监[2014]34号)后,立即督促公司下属广东省内共22家营业部按通知要求报名,按时组织营业部负责人以及担任营销总监、运营总监、投资顾问负责人、合规岗等职责的员工参加培训。4月21-22日,我公司广州先烈中路等17家营业部参加了在广州举办的培训;4月26日,东莞东城中路等4家营业部参加了在广州市举办的培训;5月17日,惠州麦地路营业部参加了在汕头市举办的培训。同时,我公司还派人在第2期的培训中就公司在投资者教育和合法权益保护工作方面的具体做法和经验总结进行了交流汇报。
经过培训学习,参加培训的人员体会到国家对保护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的高度重视以及证券监管部门加大市场监管力度、打击操纵市场行为、保护投资者利益的决心,认识到只有将工作渗透到每一个环节,切实建立投资者保护机制,才能有效提高投资者保护能力,确保证券市场良性发展,促使证券市场蒸蒸日上。
我公司各参加培训人员回到营业部后,马上组织开展内部员工的再培训,加深营业部员工自觉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的意识,理解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给证券行业和公司带来的重要意义。经过接受培训与培训他人,营业部参加本次“投资者合法权益保护专题培训”的人员总结到以下学习心得:
一、风险教育的重要性
首先,投资者的保护教育是与各项具体业务的开展相伴相生的。目前金融产品的创新层出不穷,产品的设计也越来越复杂,证券经营机构依据适当性管理制度做好产品或服务
护资本市场”的理念,把保护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贯穿于工作始终,将中小投资者权益保护融入营业部治理、日常经营、业务开展的全过程,转化为内在约束机制,更好地维护好投资者合法利益。二是狠抓落实,在日常工作中强化中小投资者保护。在建立健全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定期开展专项检查,并将适当性管理落实情况纳入考核体系,丰富和完善投资者风险提示方式,不断提升适当性管理能力。三是加强投资者教育培训机制建设。利用手机、网络、现场等方式,为投资者提供实时、动态的证券期货公益信息提示和知识传播服务。定期不定期组织开展投资者教育活动,加强有关证券期货投资知识、法律知识、投资风险、防范非法证券活动知识的教育,提高投资者理性投资、合法维权的意识。
东莞证券:把牢固树立“保护中小投资者就是保护资本市场”的理念放在投资者教育工作首要位置
我司积极组织和安排各营业部相关人员分期分批参与广东证监局和协会于2014年4-5月份举办的“投资者合法权益保护专题培训”。参与本次培训,通过全面、深入学习《意见》和《证券公司投资者适当性制度指引》、与其他同行进行投资者保护工作经验交流,以达到在中小投资者保护方面贯彻《意见》精神,自查薄弱环节,发扬优强,进一步优化
与风险降低的良性循环,从而保障市场的长久健康发展。因此,我司把牢固树立“保护中小投资者就是保护资本市场”的理念放在投资者教育工作首要位置,自《意见》下发后,我司迅速组织员工培训学习《意见》精神,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服务意识。在日常的员工业务内训与员工季度合规培训中把保护中小投资者的重要性向每一位员工传达,要求把保护中小投资者融入到各营业部日常业务的各个环节当中,落实到各个岗位,转化为每一位员工的自觉行为,切实履行好保护中小投资者的职责和义务。
(二)广泛宣传、加强教育、提高投资者风险意识和风险防范能力
深圳证券交易所总经理宋丽萍曾经指出,一个市场的发展空间有多大,取决于最弱势的参与主体的信心和信任;在资本市场诸多参与方中,中小投资者无论是资金规模、信息获取,还是自我保护能力,都处于天然的弱势地位。因此,投资者的教育和保护,是资本市场的薄弱环节,始终需要重视和加强。我们必须充分认识投资者教育和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与此同时,我们也需认识到提高投资者的风险意识与自我维权、自我保护能力是非常紧迫与有必要的。通过本次培训,我们认识到,在公司员工统一坚定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的思想,深入贯彻《意见》精神外,我们应该将日后投资者教育的重心朝提高投资者知识水平、风险防范意 的“门槛”,而更重要的是对证券公司持续地做好客户的后续服务、风险教育和交易行为规范等提出了要求。
因此,我司一直对适当性管理制度十分重视,坚持落实投资者保护机制,切实抓好客户适当性管理工作。我司严格遵照《创业板市场投资者适当性管理暂行规定》、《关于建立金融期货投资者适当性制度的规定》等规定,按照我司下发的《东莞证券有限责任公司经纪业务客户适当性管理办法》完善各项业务流程,严格执行业务规则,不断完善内控机制,为求全面落实适当性要求,确保所提供的产品及服务与客户财务状况、投资目标、专业能力以及风险承受能力相适应、相匹配,切实做到将适合的产品与服务提供给适合的投资者。为了让适当性管理的内容更细致更深入地融入营业部日常业务环节中,我司合规部向全体员工下发与讲授《客户适当性管理工作要求及先进券商经验做法介绍》材料,得到全体员工的肯定与积极响应,为日后在业务层面上做好保护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服务工作打下更为坚实的基础。
(四)完善投诉纠纷处理机制,做好后台投诉维稳支持工作
通过学习《意见》精神,明了证券行业建立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前进方向,指明建立和完善证券市场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是拓宽证券纠纷化解渠道、保护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促进证券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通过本次培训,相关人员利用此次培训机会认真学习关于投资者权益保护方面的知识,并安排好参与培训时营业部的日常工作,保证营业部业务的正常开展。同时强调了纪律要求,要求全部参训人员必须准时到达培训地点签到、培训,遵守会场纪律和确保通过培训相关考试。
二、培训学习取得的效果
会议上,广东证监局韩少平副局长致辞,并强调了投资者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其他领导则分别对《意见》、《证券公司投资者适当性制度指引》、辖区证券经营机构投资者适当性制度落实情况等内容展开了深入的解读;辖区其他证券经营机构分享了投资者教育和合法权益保护工作经验。通过此次培训,员工更深入了解了《意见》的精神,认识到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及合规经营的重要性,同时学习了其他券商营业部同仁在投资者教育及合法权益保护工作方面的经验。
(一)更深入了解了《意见》的精神
中国证监会投资者保护局及广东证监局领导对《意见》进行了详细的解读。让我们认识到,资本市场中小投资者保护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贯穿在制度供给、市场准入、持续监管以及稽查执法等各项监管工作的始终。除了要依《公司法》保护好投资者各项股权之外,《意见》特别强调了“保障中小投资者知情权”、“健全中小投资者投票和表决机制”和“优化投资回报机制”等三项重点工作。
0户适当性管理的制度要求,对每个客户都要进行风险测评,并以此作为业务开展的重要依据,根据不同客户的风险承受能力推荐不同的产品及业务;二是通过多种手段将投资者教育工作与提高从业人员素质相结合,实现教育者水平的提高;三是将投资者教育与树立行业形象相结合,通过微博、微信等各种媒体宣传投资者教育,树立行业诚信经营的形象。
(一)切实抓好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做好风险揭示工作 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工作是营业部开展各项经纪业务的基础,如何有效地严格执行适当性管理制度,合理划分产品风险等级,科学开展客户风险测评等日常工作环节已成为营业部工作的重要一环。为此,营业部将一方面加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的宣传工作,通过各种合法途径强化投资者对证券期货和基金产品、两融及衍生品业务的适当性制度的理解。另一方面,在投资者参与业务过程中,加强对业务适当性的基础教育工作,防范因适当性制度了解不足而产生的各种风险。
(二)提高客服人员的专业水平,打好投资者教育工作的业务基础
客服人员的思想认识、知识水平以及从业经历等会影响投资者教育工作的效果。作为教育工作的一线人员,应该从思想上认识到该项工作的重要性,担负起应有的责任,积极
2应有的贡献。
联讯证券:加强信息公示,提高投资者合法权益保护工作的透明度
我司接到专题培训通知后,高度重视,组织营业部负责人、营销总监、运营总监、投资顾问负责人、合规岗等36人积极报名参加本次培训,并派公司总部运营中心总经理助理参加5月17日汕头培训班的“投资者教育和合法权益保护”经验交流环节。
一、培训人员的组织工作情况
公司总部运营中心作为投资者教育工作的统筹部门,接到培训通知后立即下发通知,组织广东辖区各营业部通过营业部的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协会网站进行统一报名,其中下埔、演达、江北、惠阳4家A类营业部分别派5人参加培训,其余16家C类营业部分别派1人参加培训。
二、培训主要内容
本次培训内容重点在于对《意见》的深度解读。同时,培训重点剖析了《证券公司投资者适当性制度指引》。此外,广东证监局通报了广东辖区证券经营机构投资者适当性制度的落实情况,最后参会辖区证券经营机构分享交流了本机构落实投资者教育和合法权益保护工作的相关经验。培训虽然短暂,但是在思想层面上再次强化了对保护中小投资者合
4的高度重视并组织此次培训,为保护投资者尤其是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工作指明了方向。
(二)营业部通过各种方式开展“投资者合法权益保护”专题培训,提高客户服务质量
长久以来,公司一直坚持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辖区各营业部总经理和相关部门负责人在参加完“辖区投资者合法权益保护”专题培训后,对营业部从业人员纷纷开展内部“投资者合法权益保护”专题培训,在传达中国证券业协会、广东证监局和协会培训精神的同时,根据各营业部业务开展情况,对落实适当性管理、客户信息安全、投诉纠纷调解等方面工作进行逐一自查和整改。
通过营业部内部开展“投资者合法权益保护”专题培训,营业部每一位从业人员进一步加深了对投资者合法权益保护工作的认识,认识到加强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和投资者保护不仅可以提高投资者的风控意识,引导其逐步树立科学理性的投资理念,而且有助于减少客户服务投诉纠纷,提升客户服务满意度和企业形象。
四、公司准备采取的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和保护工作的新措施
(一)定期发送投资者保护公益信息,加大证券知识普及力度
为进一步加大证券知识普及力度,提高广大投资者风险
6营业部准备定期开展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和投资者保护专题培训,对在职员工尤其是营销人员进行全方位的教育培训,规范员工的行为准则,提高其履行投资者适当性工作职责所需的知识和技能。通过定期开展培训,把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融入到日常工作的各个环节中,落实到每个岗位,让每个员工自觉履行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制度和保护投资者的职责,以防患于未然。
3.加强工作留痕,明晰适当性管理工作各方责任
公司业务部门及营业部在执行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工作过程中,加强适当性管理流程的留痕工作,妥善保存与投资者适当性管理相关的信息资料及留痕材料,保存时间不少于3年或不短于产品的存续期。对于因适当性管理工作引起的证券纠纷,投诉处理完毕后,营业部将有关材料整理存档,保存期限不少于5年。
(三)加强信息公示,提高投资者合法权益保护工作的透明度
为提高投资者合法权益保护工作的透明度,我司进一步加强相关信息公示。一方面我司对监管部门、自律组织等要求披露的各项信息及时进行公示披露,如按时报送监管报表、及时更新从业人员信息等,以保障中小投资者的知情权。另一方面,为进一步畅通投资者投诉渠道,我司加强投诉信息公示,各营业部公示受理投资者投诉的投诉电话、电子邮
二、学习效果
此次培训邀请了中国证监会投资者保护局以及中国证券业协会相关领导进行了《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以及《证券公司投资者适当性制度指引》的解读。通过对相关制度的解读和学习,使我们对《意见》发布的背景、目的、要求和意义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为我们在实际工作开展过程中如何更好地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提供了较为明确的工作指引。
(一)作为证券经营机构,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对中小投资者的服务意识,保障投资者的知情权,加强协调配合,强化中小投资者教育,从而加大对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的保护力度。
(二)进一步落实投资者适当性制度,从日常工作的各个环节抓起,在全体员工中树立“保护中小投资者就是保护资本市场”的工作理念和职业素养。
(三)积极开展中小投资者教育工作,将投资者教育工作提升到“经营机构法定义务”的高度,将投资者教育工作作为常态化工作来抓;不断强化投资者自我保护意识。
(四)证券公司建立健全的投资者适当性制度,是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的关键所在;证券公司应从了解客户开始,通过等级划分的方式,将合适的产品推荐给合适的客户,同时做好风险提示,使客户的风险承受能力与相关服务产品的
0坚持“将合适的产品推荐给合适的客户”这一原则;
(三)在向客户推荐金融产品或金融服务时,加强向客户的信息披露工作,以帮助客户更好地理解相关投资并对自己的投资做出理性的判断和决定。
国信证券广州分公司:不断优化多渠道纠纷解决平台,承担起投资者投诉处理的首要责任
4月21日、22日,我分公司参加了广东证监局与协会组织的“投资者合法权益保护专题培训”,通过此次培训,我司收益颇丰,尤其是从根本思想上对投资者保护工作有了更清晰、深刻地认识,为下一步工作的开展打下坚实基础。
一、培训参加情况
我公司接到培训通知后,组织安排下辖各营业部负责人、业务部门负责人、合规岗等管理人员、业务骨干参加,以从管理层端正态度,提高重视开始,从上至下推动分公司投资者保护工作的开展。在培训中,我司人员均按时到场,认真听课。
二、培训学习情况
此次培训,证监局和协会邀请了中国证监会投资者保护局、中国证券业协会的领导深入解读《意见》、《证券公司
2方向,其中适当性管理制度作为投资者保障机制的第一道防护线,在《意见》中位列第一位,充分地说明了其在投资者保护工作中的重要性,作为与投资者面对面的证券经营机构,应对该项制度的建立健全工作予以高度重视。
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我分公司将加大适当性管理工作推进力度,根据证监局对适当性管理工作提出的意见,做实做细各项工作,通过培训宣导,不断提升员工对于适当性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强化风险测评、提示环节的审核;做好高风险等级金融产品的风险提示工作,对风险揭示的录音、录像留痕工作进行完善;加强对营销环节的管控,做好客户投资者教育工作,培育客户的契约精神。
(二)完善分公司纠纷解决机制,丰富纠纷解决方式
在日常工作中,客户投诉纠纷很难完全避免,分公司经过多年工作经验累积,目前已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投诉处理机制,绝大部分的投诉纠纷都能化解在分公司层面,但也有个别投诉因与投资者无法达成一致意见而导致事件升级。前期我司已认真学习广东证监局《关于完善辖区证券期货纠纷调解及仲裁工作机制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做好证券期货投资者投诉处理工作的通知》等文件精神,通过此次的培训工作,我们再次深刻地感受到管理层对于投诉纠纷处理工作的重视,感受到切实维护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425-
第四篇:对劳动者合法权益保护问题的建议
对劳动者合法权益保护问题的建议【劳动保护条例】对劳动者合法权益保护问题的建议
(一)加大劳动行政部门的监察执法力度,建立监督体系规范企业行为
劳动监察运用行政手段规范企业行为是调整劳动关系的重要方式,应进一步发挥其作用。劳动监察工作的对象,应重点放在经常发生违法行为,侵害劳动者权利的企业;工作内容应重点查处用人单位的乱辞退劳动者、强迫加班、欠缴社会保险费和克扣工资等行为上;工作方式应采取接受劳动者举报进行查处与定期和不定期到企业进行检查督促相结合,发现企业违法行为及时予以纠正,对于经督促或责令整改的仍不整改的加重处罚,下大力气纠正用人单位违法行为。
(二)加强工会组织建设
《劳动法》第88条规定,“各级工会依法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对用人单位遵守劳动法律、法规的情况进行监督”,这即是《劳动法》赋予工会组织的神圣权利,也是工会工作的基本职责所在。在当前劳动侵权较多,而劳动者处在弱势地位的情况下,工会组织作为劳动者利益的代表其维权与协调职能应得到进一步发挥,让劳动者能够更多的与用人单位平等对话,并能够在权益受到侵害及时的去维护。[10]由于目前非公有制企业中大多尚未建立工会组织,严重制约着工会职能的发挥,因此要加强工会组织的建设工作。不断要充实工会组织的力量,配备必要人员,使之成为相对独立的组织机构。个别工会受用人单位影响太大,根本担负不起为劳动者维权的责任,这还需加强工会的相对独立性,切实发挥出工会的作用。
(三)做好侵权的预防工作,是对劳动者权利保护的最好的立法
劳动行政部门应改变劳动争议工作被动处理的现状应逐步形成“重视预防,积极再调解,公平仲裁”的新工作模式。由劳动行政部门应深入到企业当中去,对发生争议较多的行业、企业进行调查研究,向劳动者问情况,找出矛盾原因。拿出对策并就容易出现的劳动侵权问题提出建议,以促进用人单位规范管理,预防劳动侵权的发生。发生劳动侵权后,应先由企业调解委员会进行调解,力争将矛盾解决在企业内部。在调解不成时再由仲裁渠道依法解决。劳动仲裁委员会应加大对企业调解委员会的工作指导,帮助提高企业调解员的业务能力和工作效率妥善处理劳动争议,制止不法行为,维护合法权益,使企业和劳动者双方的权益都获得有效的法律保障,实现劳动关系的协调发展。
(四)加强劳动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减少劳动争议事件的发生
现实生活中,用人单位和劳动者权利义务不对等的现象大量存在,二用人单位凭借其优势地位,有法不依,以权代法,不依法履行自己的义务,才使侵犯劳动者合法权益的情况时有发生。加强劳动法律、法规的宣传工作,一方面可以提高双方当事人履行义务,遵守法律的自觉性,另一方面也帮助人们通过具体案件的处理增长法律知识,懂得通过法律途径捍卫自己的合法权益,这样就能有效地减少劳动争议的发生并及时妥善处理各种争议,吸取教训,总结经验,稳定社会,是劳动者的权利得到更有效的保护。
(五)狠抓各项有关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制度的贯彻落实
首先,在监察内容上,劳动者工资和劳动保护问题应作为当前及今后劳动保障监察的重点。一方面,应重点对建筑行业的劳动者工资拖欠问题定期进行严格的监察,既要解决旧的拖欠,又要防止新的拖欠;另一方面,也要重点对东南沿海地区外商投资企业、私营企业存在的克扣劳动者工资问题以及工时过长、不支付加班工资和劳动环境恶劣等问题加强监察。其次,在监察手段上, 要采取更切实有效的措施,要以使用劳动者较多的建筑、餐饮等行业为重点,对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和支付工资、提供劳动保护等情况加强日常巡视检查和专项检查,严肃查处拖欠劳动者工资、不提供劳动保护等违法行为。畅通举报投诉渠道,对举报投诉用人单位拖欠劳动者工资等违反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行为,做到发现一起、查处一起。
再次,在监察队伍建设上,要充实劳动保障监察队伍,增加监察机构和人员编制,同时抓好专项培训,全面提高劳动监察队伍的整体素质。
(六)完善劳动争议机制
[11]我国现行劳动争议行政、诉讼程序不利于对劳动者的保护,尤其是劳动者的权益受到侵害时。一是劳动案件审理周期长。中国现行劳动争议程序是一裁二审制,对于劳动者来说,是无法承受的繁长的程序,要么放弃权利,要么放弃工作打官司,很难选择。二是劳动争议案件涉及标的小,因此从经济成本分析,通常律师不愿代理这类案件。三是由司法行政部门建构的法律援助中心远不能适应和满足劳动争议案件劳动者的需求,目前法律援助中心还不可能建构专门的劳动法专家代理机制。四是对劳动者劳动争议的法律服务、援助或帮助,司法行政部门经常持漠视态度。要使劳动者的劳动权益得到有效保护,应对现行劳动争议的司法制度进行改革、变动和完善,对于劳动争议处理的程序的改革,重在简捷和快速,以方便劳动者。
(七)提高劳动者组织化程度从而推进集体协商制度建设
进一步贯彻《劳动合同法》《集体合同规定》和《工资集体协商试行办法》,通过广泛推行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并安排劳动者参与其中,使劳动者获得平等的对话权利,从制度上保证劳动者工资增长的合法权益,保证劳动者享有企业效益增长的成果。在小企业多、劳动者集中的地区、行业建立集体合同制度。在具备条件的城镇,地方工会和行业工会可以代表劳动者与相关用人单位签订集体合同,从总体上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八)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和完善社会保险立法
劳动者应享受城市居民所享有的公共服务,一是鼓励社会力量办学,使劳动者子女接受义务教育;二是创造多种渠道的咨询和技能培训的机会,可以把一部分社区学校向劳动者开放或者开办一些针对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培训学校,提高劳动者的劳动技能,也就是提高了劳动者的市场竞争能力;三是建立公共卫生预警和快速反应制度,预警制度帮助政府对分阶段期间内可能发生的各类公共卫生危机事件事先有一个充分的估计,选择最佳应对策略并作好应急准备,最大限度地保护劳动者的身体健康,完善社会保险立法,[12]客观条件的限制使我们不可能马上将劳动者纳入现行的适用于城镇居民的社会保障网络,但我们可以转换思路,在立法中将过高的保障水平降低至基本保障,实现“高福利,窄覆盖”的向“低水平,广覆盖”的转变,使越来越多的劳动者进入社会保障制度内,尤其是与现阶段劳动者利益攸关的工伤保险制度和医疗保险制度,更应该是优先考虑的方向。
(九)根本扭转歧视劳动者的错误观念,营造尊重劳动、尊重劳动者的良好风尚
政府管理部门特别是制定政策和执法监督者,首先应从自身做起,消除歧视观念,把劳动者作为我国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加快城镇化进程和农民向城市转移的先导力量来对待,要从统筹协调城乡关系和建立和谐社会的重要性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在政策制定和执法过程中,做到对劳动者平等对待。要引导用人单位依法管理,诚信待人,扭转对劳动者和城镇其他从业人员实行两种管理制度和管理办法的旧观念,把善待劳动者的理念贯穿于企业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之中,贯彻到各项管理工作的实处,为减少和消除用人单位侵害劳动者权益现象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要引导全社会尊重劳动者的辛勤劳动,树立劳动者与城镇从业人员同等身份、同等地位和同等待遇的法律意识。应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宣传引导作用和社会舆论作用,努力在全社会营造关爱劳动者,切实维护广大劳动者权益的良好环境。
此内容由市场百益人力资源整理,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第五篇:关于民营企业合法权益保护问题的分析与建议[范文]
近年来,随着民营企业在发展当地经济中作用的提高,民营企业合法权益的保护问题日益受到地方政府的关注,一些地方已经就此进行专门立法,将切实保护民营企业权益作为推动民营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尽管如此,侵占民营企业合法权益的现象仍相当普遍和严重,需要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一、存在问题
具体来看,民营经济权益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投资经营权得不到保障
案例1(资料来源:《中国私营经济年鉴2000年版》,p.387。):收购之后难经营
据安徽省工商联等部门的调查,1998年9月,民营企业马鞍山海天集团与市化工局签订合同,海天集团以1620万元抵付1416名职工安置费收购原破产企业马鞍山橡胶厂,成立海橡公司,同年12月恢复生产。在700多名上岗职工中,绝大多数不愿成为“打工仔”而未签订劳动合同,近300人不愿或没有上岗。在公司通知、通告无效的情况下,自次年6月停发这些未上岗工人的工资,由此引起了少数人殴打公司领导、拦堵205国道的恶性事件。事发后,该公司按照市委、市政府协调指导小组的意见,补发了上述旷工人员的工资。但因职工大锅饭思想没有转变,对立情绪没有化解,企业管理和生产经营十分困难。加上职工为身份、产权归属等问题上访不断,2000年4月市化工局书面通知海天集团退出海橡公司,单方面终止收购合同。海天集团不同意,化工局便在市领导的支持下以海天集团未安置好职工为由向法院提起诉讼,法院于5月25日查封了海橡公司,至报告发表时此案尚在审理之中。
分析与评论:
民营企业收购经营不善的国企,本是一件双赢的好事,问题是受种种因素限制,民营企业往往并不能以一个平等市场主体的身份开展正常的经营管理活动。有的企业本来已经破产几乎失去全部价值,一旦民营企业要去收购就变成了黄金;国企职工下岗时尚能正确对待,一旦有民营企业收购或兼并就无理取闹,搞得企业无法应付;政府则往往在矛盾和冲突面前不惜牺牲民营企业的利益以求得一时安稳。在这样的外部环境下,民营企业确实是举步维艰。
(二)企业生存权受到侵害
案例2(资料来源:《民营经济内参》2001年6月8日。):贵阳一民营企业被政府建设项目卡断生路
贵阳兴华铁合金厂是一家引进外资,于1987年注册成立的民营企业。在该厂建成投产后的第六年,贵阳新机场选址将兴华铁合金厂厂区划定为龙洞堡机场的净空保护区域。1995年11月中旬,在贵阳市副市长(兼龙洞堡机场建设指挥部副指挥长)的主持下召开的专题会议上作出三点行政结论:要求兴华铁合金厂在1996年3月以前变迁完毕;成立专门的搬迁工作组负责实施;鉴于兴华铁合金厂经济效益较好,指挥部同意对被搬迁企业给与赔偿。同年12月,搬迁工作组向兴华铁合金厂传达了专题会议精神,送达了《贵阳市花溪区政府(1995)61号文件》,责令该厂按照文件要求事项执行。
兴华铁合金厂在61号文件下达之后,立即停止了经营活动,停签和终止履行1996的购销合同,于1996年2月底熄火停止生产,待命搬迁。同时该厂按照法律程序进行了资产评估,并作了异地搬迁重组生产的预算报告送达有关部门。但是该厂停产之后,便无人理睬搬迁事宜,建设指挥部与搬迁工作组之间相互推诿,搬迁费始终没有到位。据了解,搬迁费已被有关领导挪用去市区繁华路段修改大楼和兴办实业公司做生意去了。1997年,该厂向贵州省政府提交报告并获省长和副省长批示,但公文旅行1年有余,由于各有关方面相互推诿,问。经多次交涉才降到900元。而按照省物价局和财政厅的文件,作为残疾人他本应免交管理费,即便没有减免,每年也只应缴纳300元。经该县个体户的比较,平均每人被多收了1100元。按此推算,全县1万余名个体户被多收费可能达到数百万之多。此外,该工商分局随意核定营业额、强迫订报、强制收取镜框费、违规收集资款等问题也十分常见。
此外,2000年全国人大对各地落实《乡镇企业法》的情况进行了检查,结果发现不少地方乱收费、乱罚款、乱集资、乱摊派的“四乱”问题突出。据调查,乡镇企业收费总额约占到税后利润的70%左右(汪异明,《经济研究参考》2000年第七期。)。
分析与评论:
擦皮鞋的也要评职称真是天下奇闻。为制造收费名目,一些地方的执法机构可谓是绞尽脑汁。在“四乱”的重压之下,民营企业的营业利润大量被剥夺,哪里还有再投资的动力和能力,企业发展更是无从谈起。“四乱”之所以屡禁不止,还是因为利益驱动。实践表明,仅仅靠发文件三令五申是不行的,解决问题的关键还是要从制度建设入手,从根本上切断执法机构与收费行为的利益联系。
(四)投资收益权难以保障
案例5:政府为什么屡屡失信于投资者(资料来源:《民营经济内参》2001年第1期,“一个命运多舛的私营企业”。)
云南龙跃公司是一个从事房地产开发业务的私营企业。1994年,在昆明市长春路拓宽改造期间,因区属长春路改建办公室(简称长改办)未能解决某服装厂的拆迁安置问题,在区政府的协调下,改由龙跃公司执行该厂原与长改办签订的建楼协议。按照有关协议,龙跃公司于1995年11月向长改办支付了各项费用275万元,长改办在收取费用之后应为公司解决“五通一平”问题。但经多次催促,长改办长期没有履行自己的责任。为不影响工期,龙跃公司只能另行花费200多万元资金自己解决用水用电、煤气管道、通讯线路。至今长改办收取费用已5年多,龙跃公司建设的综合楼也早已投付使用,但正式的供水供电设施仍未解决。
次年8月,长改办又与龙跃公司签订协议,将已建成综合楼南面近6亩土地出让给龙跃公司建设商厦。在按规定办理了立项报批手续之后,龙跃公司进行了大量前期准备工作,花费资金200多万元。不料次年12月,昆明市政府将原规划在他处的农贸市场改在已出让给龙跃公司的土地建设,龙跃公司在事前不知情、事后不容商量的情况下,被长改办强制终止协议,收回土地。农贸市场施工时,承建单位未经城市规划部分批准,在距龙跃公司综合楼仅13米的地方建起23层的高层建设,致使龙跃公司已建成商品房条件严重恶化,一半以上无法售出。对此龙跃公司曾多次向市区政府、建委、规划局、城市监察大队等有关部分反映,均无济于事。
分析与评论:
只因是私营企业,昆明盘龙区长改办便可以任意摆布,置龙跃公司已投入的大量资金于不顾,将协议和承诺都抛之脑后。稍加注意,就会发现此类案例实在不少。例如安徽的国祯集团在开发阜阳市阜临路广场项目时也遇到同样问题。该公司于1996年与阜阳市政府签订了开发协议,市政府曾召开数次专题会议协调项目进展。1997年集团公司先期支付了150万美元,但协议中关于付款后10日内交付土地使用证的条款却始终没有执行。三次规划方案均获市政、规划部门评审通过,又三次因市政府的“研究研究”而搁浅。2001年元月,市政府单方面宣布收回出让土地,至于国祯公司已支付款项是退款还是继续开发利用则无人作出任何解释。2001年7月26日《南方周末》刊登的“‘吴百万’破产记”则讲述了一个私营企业主如何由百万富翁变成流浪汉的曲折经历,其中原因,
也是地方政府部门屡屡不遵守协议,欠款不还、吃拿卡要。联想到我国首例以民营经济为主投资2.5亿元,运用bot方式建成的泉州刺桐大桥,虽然获得了各方人士的一致喝彩和地方政府的特许经营权,但由于在大桥收费、配套设施经营权等方面受到来自政府部门的种种限制,当初的投资回收方案已经无法实现。
吸引民营投资又不按市场规则办事,资金投入便如泥牛入海无影无踪更谈不上回报,这种“投资”方式是任何正常的投资者都无法承受的。政府一再失信于投资者,不仅会吓跑一大批企业家,更会严重损害政府的公信力,贻害长远,因而这种做法实在是要不得。
二、民营投资权益保障环境不佳的原因
(一)被动接受民营经济的后遗症:理论指导迟滞
回顾中国民营经济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感受到决策当局的无奈。可以说,在改革之初,体制改革的设计者们并没有打算使民营部门成为经济发展的推动力量,民营经济是在国有经济逐步丧失效率和活力的背景下,被迫和匆忙接纳其发展的。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后,随着中国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和国内外经济贸易环境的变化,国有经济体制僵化、经营机制转变迟缓的问题日益凸显,增长速度出现大幅度滑坡,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明显减弱,政府就业和财政的双重压力日益加剧。在无以解困的情况下,政府(特别是财政日益陷入困境的地方政府)就不得不转而借助民营企业来支持经济的发展。
由于是被动接受,理论指导的滞后几乎成为不可避免的事情,随着民营经济的飞速发展,这种滞后的问题也就越发突出。不仅对于民营企业的理论研究,诸如运行规律、发展趋势、成功经验和失败启示、未来发展方向等都均远远落后于实践,不能满足民营经济迅速发展的现实要求,而且对于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这一根本问题,也仍然存在认识误区或者禁区。例如不少官员嘴上不说,心里害怕被人说成“搞私有化”、“甘当新生资产阶级的保护伞”。认为发展民营经济是权宜之计,并因此而瞻前顾后,顾虑重重;有的人等级观念根深蒂固,总认为国有优于集体,集体优于个体私营;还有的人干脆以异样的眼光看待民营经济,对其发展之迅速忧心忡忡,担心如此下去会冲击社会主义制度,威胁*党的领导。归纳起来,传统理论所造成的思维定势大体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将民营经济视为异己力量,可以利用而不能信任,可以允许其发展但必须加以限制;二是将之视为补充力量,不承认也不愿接受民营经济已经成为经济主体这样一个现实;三是认为只有在社会注意初级阶段才需要民营经济,因而其不会长期存在。在这样的环境下,民营企业家必然心存顾虑。一些私营企业主认为,宪法修订案尽管肯定了私营经济的地位,但用词上仍然有失公平。例如宪法规定,要“鼓励、指导和帮助集体经济的发展”,对个私经济却是“实行引导、监督和管理”。同时民营企业家对宪法和法律没有规定“保护私有财产”也深感不安,相当一部分人悄悄转移资产,搞几本外国护照,以备政策变化之需。
当前理论滞后特别突出地表现在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的关系上。无可否认的是,随着民营经济的日益成长壮大,两者之间出现利益冲突已不可避免。在社会总资源有限、信贷资金、资本市场份额、投资机会、土地等资源不能均等分配的情况下,资源配置孰先孰后、孰多孰少的标准出现了新问题:究竟应该效率优先还是所有制性质优先?究竟应该奉行公平原则还是区别对待的原则?政府应该与民争利还是让利于民?由于至今对这类重大问题没有明确的答案,实践中必然导致虚多实少、有口号无行动、有政策无落实。十五大以后,全国31个省、区、市差不多都以各种方式表示了对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的支持,力度不可谓不大。“但碰到制度是存在严重缺陷的。由于这种产权制度的最大优点是便于国家集中全社会资源用于大规模经济建设,因而可以说,这是一种非常适应计划经济体制的产权制度。没有这一制度,国家就不能充分掌握资源,计划目标就无法实现。现在的问题是历史的车轮已经驶入了市场经济时代。实践表明,国有产权制度的内在缺陷正在日益阻碍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这种缺陷突出表现在:
第一,为保证国有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维护国家的所有者权益,政府必然会通过行政权力来限制稀缺的资源流入非国有企业,维护国有企业的经营特权。这种限制不仅抑制了民营经济的发展,而且违背了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原则,使得稀缺的资源不能流向最有效率的部门和企业,最终降低了整体经济运行的效率,加大了经济发展的成本。
第二,个人财产权无法得到真正有效保护,个人进行实业投资难以获得相应的权利。由于民营企业家不能理直气壮地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从而也就不能消除顾虑积极投资和发展生产经营活动,民间投资不振问题便迟迟不能解决。
第三,违背市场经济的公平公正原则。很多案例表明,由于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的“游戏规则”不同,交易地位不同,民营企业面临的竞争是极不公平的。在特殊的规则和特殊的交易对象面前,再优秀的民营企业家往往也无能为力。面对种种限制和偏见,民营企业家不得不与地方行政管理机构形成密切联系,以拉关系、走门路等极不规范的方式从事经营活动。在一些地方,人们经常可以看到地方官员与“老板”在酒店、舞厅拆拳行令、称兄道弟,而不为人所见的地下交易更是为数多多。显然,这种竞争方式不仅破坏了市场竞争秩序,扭曲资源配置机制,导致官员队伍的腐败,而且带来了新的不公平。我们并不主张将上述行为合理化,但是在批判种种违法违规和不良现象时,不应简单地将之归纳为“民营企业家素质太低”和政府官员的品质问题,这些现象背后的制度因素才是应当真正引起重视的问题。
第四,为国有企业管理者造就大量寻租机会。在国有产权优先的制度下,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实际上控制了大量稀缺资源。需要强调的是,这些控制权并不是市场竞争的结果,而是制度保护所赋予。在缺少有效监督的情况下,国企经营者完全可以将这些稀缺资源拿出来高价交易,以换取小团体甚至个人的福利。而“保护国有财产不受侵犯”,“制止国有资产流失”往往成为一些国企经营者以权谋私的最好理由。
(三)对政府基层官员行为缺少监督的恶果:政府信用缺失
很多案例证明,最需要重建信用的恰恰是政府自身。而一些地方的政府之所以敢于屡屡失信违约,除了民营企业地位低下、缺少自我保护能力的因素之外,政府对官员和执法部门行为的监督不力也是重要的原因。在“吴‘百万’破产记”一文中我们看到,在吴姓老板投资的河南某县,从交警大队、县粮食局到县政府,无一不是公然背弃合同,拖欠或者拒付工程款,在吴老板工程泡汤、官司上身之后,个别法官又一再伸手索贿,最终使其一无所有。对于这种赤裸裸的剥夺行为,吴老板却求告无门,官司也一输再输。直到省纠风办亲自干预,事情才有转机。而且所谓“转机”也只是部分偿还所欠款项而已,事件背后的违法行为并无人追究。试想如果没有“纠风办”干预事情会如何结束?纠风办不过是个临时机构,撤了之后张老板、李老板们再遇到类似事件又当如何?
另一件发生于广东省的事件也发人深思。一个民营企业家投资1000万元建设的新市场三起三落,至事件披露时仍一片萧条,引起天怒人怨,当地66名各级人大代表联名上书省委书记。而操纵这一切的居然是“以维护市场繁荣为己任”的当地工商部门(详情参见2001年3月1日的《南方周末》。
)。值得注意的有两点:一是老市场系由当地工商所自办,工商所从中获得年收入超过20万元(其中有多少落入个人腰包不得而知,但数量肯定不少)。管理部门与管理对象之间存在密切的利益关系,执法当然不可能公正。二是一个小小的工商所长,可以连续几次搞垮一个被上下都看好的市场,使投资者损失达300万元。为此事当地区领导5次过问,市长两次现场办公都无济于事。市场管理者何以有这么大的权力,制约这种权力相应的监督机制何在?
政府信用的缺失,获益的是官员个人,损害的是一方经济乃至整个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秩序和效率。看来各级政府在大力倡导提高信用意识、建立健全社会信用基础之时,也应将重建政府自身信用的问题提上议事日程。
三、完善民营企业投资权益环境的对策思路
(一)进一步提高认识,消除理论障碍
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已经存在和发展了20多年。由于民营经济的发展,经济生活和社会关系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与改革前的计划经济体制时期相比,无论是经济增长的方式、社会成员构成、不同集团的经济利益关系、就业岗位和就业形式,还是社会生活方式、社会组织形式都有了本质的不同。面对如此之多的变化,我们不能总是对非公有制经济的一些根本问题采取回避态度。
承认民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我国社会主义理论的一项重大突破。但是这还不够,“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游戏规则?”“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的关系如何?”“发展民营经济过程中政府的角色定位是什么?”这些都是无法回避、必须回答的重大问题。试图回避的结果,只会进一步加剧已经扭曲的市场规则,降低经济效率和发展速度。目前经济生活中急需理论研究指点的,已经不是民营经济的地位、作用,以及是否存在剥削、剥削的程度和限度等问题,而是如何顺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规律,构建一个“一视同仁,公平竞争”的体制和制度环境。
中国已经加入世贸组织,遵守wto的原则和惯例成为中国政府的义务和责任。从世贸组织的两个基本原则自由经济和公平竞争来看,中国必须树立全球经济公平竞争的理念,对进入中国市场的所有外国企业实行国民待遇。而从法理上说,进入中国的外国公司基本上都是私营公司,如果能对外国公司实行国民待遇,就没有理由继续对中资民营公司采取歧视性待遇。因此进一步完善理论,规范市场制度,也是入世的客观要求。
(二)转变政府观念,规范政府行为
“改革不是一个经济自发演进一定能够导致的过程,而是一种制度的重新安排。这就意味着经济利益关系的巨大调整。这种调整必然会遇到那些不愿意放弃原有集的利益的人的阻碍和抵抗。只有政府通过运用行政、法律、教育、经济政策诱导等各种手段,才能消除这种阻碍和抵抗。”(引自吴敬琏:《十年纷纭话股市》之前言。)而当这种利益调整对象是政府自身时,调整工作就更加困难。因此需要决策层有大魄力,下大决心,花大力气,对政府的角色进行重新定位,对政府的作用进行调整,对政府的行为进行规范。美国马里兰大学和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的钱颖一教授提出了“两种市场经济”的思想:“好的市场经济”即法治的市场经济,“坏的市场经济”即腐败的市场经济。吴敬琏先生曾经警告说,中国的市场改革面临来自两个方面的危险,“一个是开倒车,不同程度地回到计划经济;另一个是借改革之名掠夺大众以肥私。这两种力量互相以对方作为自己存在的依据,……从目前看,后者的危险更大,因为它有可能导致一种‘权贵资本主义’,即官僚资本主义的危险。”“政府不改革,民众不能充分行使民主权利,公权不彰,法治不行,就会导致行政系统腐败公行和有组织犯罪的猖獗,
就有落入坏的市场经济的危险。”(同上。)在政府体制改革中,首先需要政府转变观念。一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不能既当裁判长,又当运动员。既然政府的职责是管好宏观经济运行,那么政府就应当与微观经济活动保持一定的距离。如果凭借手中的行政权力经商,与民争利,市场的公平、公开、公正三原则就无法保证,市场机制就会扭曲。因此政府应彻底改变计划经济体制下管理经济的习惯思维,从分钱、分人、分物的日常经济活动中跳出来,真正让利于民,让各类市场主体平等地参与竞争。二是树立法治观念,不仅要依法治国,更要将自己放到法律治理范围之中,而不是超脱于法律管辖之外。法律当然要规范一般人行为,但政府行为和官员的行政权力首先应当被法律约束和规范。
其次,需要从制度建设入手,加强政府行为的透明度和有效监督官员行为的机制。为此一是要将立法职能与执法职能分开,例如工商局的收费标准不能由工商局自己决定,至少也要加大制定和执行政策过程的透明度;二是要在执法机构建立收支两条线制度,收费数量不能直接与收费人员收入挂钩;三是要建立外部监督机制。实践表明,对权力机构来说,仅有内部监督往往是不够的。在前述广东某工商分局和工商所,几个人以权谋私、生生搞垮了一个市场的案例中,事情已经沸沸扬扬,而省工商局局长却在3年之后才知道。可见其内部监督渠道是多么不畅,监督效率又是多么低下。要建立有效的权力制衡和监督机制,必须引进外部监督,形成一个多角度、多重的监督体系。
(三)完善权益保护制度,从依靠领导权威保护转向依赖制度保护
受传统影响,中国管理工作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依靠领导的权威而不是制度管理,在民营经济的管理上这一特点更加明显。随意性强,无一定之规,遇事个案处理等都是依靠领导权威管理的必然结果,而工作仅为上级领导负责,一切以上级领导的意志为标准,工作重点因领导注意力的转移而转移,因领导的变动而变动更是这种方式的一大弊端。加入世贸组织之后,中国必须采纳国际惯例,按照国际通行的做法管理经济,这种以“人治”为主的方式显然已经不适应入世的需要。因此,完善有关制度和树立制度权威应成为下一步的重点工作。
具体来看,当前需要着手进行的有关权益保护的制度建设包括:
第一,在宪法中确立私人财产保护制度,明确私人财产与国有财产享有同等的权利,允许民营企业与其他市场主体一样享有国民待遇。
第二,认真清理同十五大、宪法修正案精神以及国际惯例不一致的歧视性政策法规和规章制度,取消内部标准,建立一套全国性的、不分所有制的权益保护细则,并开放新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起草过程,使业界和有关方面均有机会充分发表评论。
第三,严格规范政府管理经济的行为,制定政府行为标准,界定政府职责范围。通过法律法规监督管理非公有制经济,减少“设租”与“寻租”机会,减少政府对企业的直接干预。
第四,按《企业法》来规范各类企业的类别,取消私营企业雇工8个人以上的标准和“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的划分,代之以按投资者的出资方式和企业组织形式、营销额多少来划分企业形式、企业规模的新标准。同时国家统计机构要将非公有制经济纳入统计范围,以真实反映市场主体的全貌。
(四)设立统一的中小企业管理机构,加大对中小企业权益保护的力度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随着民营经济的发展,民营企业已经划分出层次。对于规模不同的民营企业,政府的态度往往也是不同的。一般来说,大型企业因对地方财政、就业的贡献较大,因而比较容易得到地方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保护自身合法权益也相对容易。而小企业因实力有限,往
往不易受到重视,维权也十分困难。另一方面,目前民营中小企业的管理体制相当混乱,工商局、农业部乡镇企业局、经贸委等多个部门,都在一定程度上介入了管理工作。由于机构重叠,职能不清,发布法规的渠道很多,其内容又经常相互重复或者矛盾,守法成为一项艰巨而成本颇高的事情。针对这些问题,有必要设立一个统一的中小企业管理机构,不分国有、民有还是外商投资,只要符合中小企业标准,一律由该机构负责管理。除了制定法规和制度、落实国家扶持中小企业的政策,为企业提供信息服务等以外,这一机构还应担负起帮助中小企业维护合法权益的职责,成为中小企业的保护人。(因有关民营企业的统计资料不足,本文将以案例为主要分析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