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西厂村集体经济状况调研word03[大全]
西厂村集体经济状况调研
提要:漕河镇西厂村位于兖州东北方向,耕地面积1710亩,6个村民小组,190户,780人。近年来,村“两委”干部因地制宜采取复垦废旧荒地、合理开发荒沟与荒滩、科学流转土地等措施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为村级组织发挥服务农民职能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保障。2011年上半年村集体经济收入355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000元。
一、整合集体资源,促进村集体经济增长
(一)复垦废旧荒地,集体农民双增收
在很难招商引资、发展第三产业的西厂村,必然将增加集体经济收入的重心放在闲臵土地的利用上。在不改变土地所有权的前提下,集体经济组织将“四荒”土地合理开发利用,承包到户是增加集体收入的有效方式。西厂村“两委”认真研究透“四荒”地开发利用政策后,邀请了有关部门技术人员对长期闲臵的废旧荒地进行了实地考察测算,在市国土资源局的支持下,该村正式开发废旧荒地,村“两委”加班加点,昼夜奋战,终得复垦荒地110亩。得地后,村“两委”召开党员大会和村民会议,商议复垦地的利用问题,经讨论决定将复垦土地由村集体统一承包到户,110亩复垦地以110元/亩的价格被农户承包无余,承包期12年(2004年—2016年)。此项,村集体经济每年收入12100元,获地农户靠承包而来的土地每年可增加400元的收入。
(二)平整路边荒沟,增收绿化双见效
前些年,西厂村田间道路两旁一直荒芜,无专门树木,杂草丛生。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和西厂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探索前行,西厂村“两委”认识到路边荒沟的利用将会给集体经济增收带来实效,还可改善荒杂的路边环境。于是,村“两委”研究决定平整路边荒沟,承包给农户种植用材林木,如此可为西厂村集体经济带来增收,同时所植树木可使道路两旁绿树成荫,既保路护土,又方便村民出行,更是增加了承包户的家庭收入。在路边荒沟的利用上,西厂村按5米间距设臵树坑,沿路共设树坑3000个,以60元/坑的价格承包给农户10年,村集体经济每年收入18000元,承包树坑的农户栽种速成用材林木,待树木长大成材后又可获得一笔丰厚的收入。此举更为夏日出行的村民、路人提供了遮阳阴凉,方便农民,可谓一举多得。
(三)开发河边荒滩,植树固堤增收入
河流涨落留下的淤泥是肥沃的土壤,拥有丰富工作经验的村“两委”成员深知这一点。近年来,村“两委”成员因地制宜,积极科学的采取措施,经过实地考察和测量,开垦河堤得地45亩,以每亩120元的价格承包到户种植林木,包期12年,村集体经济每年收入5400元,此时的河堤亦得以巩固。
(四)积极推动土地流转,种植大户得效益
西厂村“两委”积极鼓励经济作物种植大户扩大种植规模,实现规模经营,提升土地种植效益,尤其是从土地方面重点支持。西厂村“两委”鼓励农户流转土地,各户共有400亩土地流转至种植大户,现分别种有200亩蔬菜和200亩苗木、花卉。每年本村的部分农民可去种植园劳动得薪。此举使农民收入可年增20万,亦为西厂村发展合作社经营,参与入股分红,调整集体经济增长结构指明了方向。
二、经济增长不忘群众,铺路引水惠及全村
随着集体经济收入的增加,村集体有了钱,“两委”将群众的生活生产时刻放在心上,想方设法为村民谋幸福。常言道,要想富先修路,村集体首先将本村的道路作了全面铺整,改变了“出门踩泥,回家带土”的糟糕路况,现在全村道路通达,方便行车、出门,为人们的出行带来了极大方便。在铺好村内道路的同时,村集体还为本村引来了自来水,使村民能够喝上洁净健康的好水,为群众生活的健康做好了基本保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民的文化需要也不断提高,村集体为全村建立了百姓书屋,推广科普知识,同时完善了本村的健身设施。诸多措施为全村人民的生活带来了方便与幸福,这也促进了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三、继续开拓创新,探索集体经济增长之路
村集体经济是农村经济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这是村级组织的重要物质基础,是村级组织有效发挥职能的前提和保障,其发展程度关系整个农村经济发展大局。通过长年的工作,村“两委”成员更加深刻认识到了这一点。为了更好地实现“有钱办事”和带动农民增收致富,西厂村将通过以下措施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一是充分利用村四边空闲地,有计划的发展用材林,可年增树坑1000个,出租后可增加集体收入。二是依托安邦机械公司,发挥人社部门的优势,组织市就
业办、市人才市场的人员到企业进行调研,在人才、小额贷款等方面给予帮助,把企业做大做强,扩大生产规模,增加土地租金收入。三是成立专业生产协会,在为苗木基地、蔬菜基地、小麦良种基地提供生产资料供应、产品销售、信息服务等系列化服务中增收。四是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相应改变集体土地承包方式,提高土地承包价格。
第二篇:赤峰市经济状况调研报告
内蒙古赤峰市经济发展现状调研
学 院(系):*****学院专业 :*****专业学 生 姓 名 :**学号 :*******
********学校
1.赤峰市概况
赤峰为内蒙古自治区东部的中心城市,是著名的红山文化
发祥地,著名的玉雕龙就是城市的代表,赤峰是内蒙古第四
大城市,仅次于包头,呼和浩特,鄂尔多斯。是蒙东中心。
赤峰是内蒙古自治区人口最多的城市。第六次人口普查全市
431万人,市辖区132万人,其中中心城区89万人,建成区
面积81平方公里。
赤峰市地域十分辽阔,资源非常丰富,是具有生物和地质多样性的天然博物馆,是独具特色的生态旅游胜地。全市有草原9000万亩,林地3000万亩,森林覆盖率23%。境内有老哈河、西拉沐沦河、乌尔吉沐沦河、叫来河和贡格尔河五大水系,常年蓄水的天然湖泊70余处,其中克旗达里湖面积为35.7万亩,是内蒙古第三大湖泊。赤峰市为附近粮食、牲畜、毛皮、药材集散地。农业是赤峰市的基础产业,全市耕地面积1760万亩,种植品种除小麦、谷子、玉米等粮食作物外,还有甜菜、油葵、烤烟、药
材等经济作物。牧业生产方面,肉牛、细毛羊、肉羊、白绒山羊、瘦肉型猪、肉鸡、蛋鸡等畜
禽饲养在自治区举足轻重,羊毛、羊绒生产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矿产资源也比较丰富,目
前已发现各类矿产70余种,矿点千余处,主要
有煤、石油、金、银、铜、铅锌、钨、铁、莹
石、大理石等。是国家重点黄金产地,位居全国前三位。
2.2010年的财政收入及GDP
2010年,赤峰市地方财政收入首次突破百亿元大关,实现100.5亿元,是“十五”期末的3.7倍,年均增长29.7%;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突破200亿元,达到219.8亿元,是“十五”期末的2.6倍,年均增长21.7%。赤峰市地方财政收入总量居自治区第五位,增幅居全区第八位。
3.粮食总产量
截止目前,内蒙古赤峰市90多万公顷粮食
已经收获完毕。其中玉米收获面积达50万公
顷、高粱收获面积近6万公顷、谷子收获面积
近13万公顷、杂粮收获面积超过 22万公顷。
根据农业部门统计,赤峰市今年粮食迎来一个特大丰收年,预计粮食总产量将
超过125亿斤。目前各地区正在积极进行玉米晾晒、储藏入库工作。
4.人口总数
全市常住人口为4341245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4518046相比,十年共减少176801人,下降3.91%,年平均下降0.40%。
5.历史及现代名人
5.1古代人物
·朱权
为明太祖朱元璋第17子,封为宁王,进驻大宁(今宁城县大明镇),镇守北方。朱权有兵8万人,战车6000辆,兀良哈三卫骑兵受其节制。明朝外藩除燕王朱棣外,他势力最强。
·窦景庸
汉族,中京大定府(今宁城大明镇)人,清宁间(公元1056~1064年)及进士第,后授秘书省校书郎、少府少监、相国等,咸雍间,授枢密直学士、知汉人行宫副部署事、南院枢密副使、知枢密院事,赐同德功臣,封陈国公、监国史纂修,在辽国政治、文化发展中起过重要作用。辽大安九年(公元1093年)卒。
·胡瓖
·大良
·契丹萧太后
·耶律阿保机
5.2当代人物
·麻俊坤
·斯琴高娃
·于月仙
·王丽坤
·郭俊卿
·徐汉林
·马玉林 ·钟佳宜 ·巨人鲍喜顺 ·渣滓(Dreg)·王珞丹 ·闫安 ·周永峰 ·张艺幡
5.房价
赤峰年初的房子实价在3000-4500元/米,而且不过一年时间,已经到5200-7500平/米。
6.对家乡经济发展的感想
赤峰就是内蒙古的缩影,有最美丽的内蒙古大草原,还有草原的石林、世界地质公园、温泉、沙漠、湖泊等等。赤峰的民族特点也非常突出,这是我们很值得骄傲和自豪的东西。
“十一五”时期,是赤峰经济发展速度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得到福祉最多的时期之一。今天的赤峰,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有这样几组数字可以说明:
从经济发展看: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1080亿元,“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17.7%;地方财政总收入超过100亿元,是“十五”期末的3倍多;五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758亿元,是“十五”时期的4.6倍。
从基础设施建设看:基础设施条件进一步改善,新建改建各级公路1.4万公里,实现了县县通铁路、乡乡通油路、村村通公路,新开通了沈阳、大连、广州、天津、上海5个城市航线。自治区“十一五”期间最大的水利工程三座店水利枢纽投入使用。华峰宁500千伏输变电工程投入运行。赤峰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十一五”期间我们的生态环境有了很大的变化,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4%,比“十五”期末提高3.18个百分比。
从人民生活水平看: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
支配收入14108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5010元,分别比“十五”期末增长86%和78%。通过“十一五”的发展,为“十二五”的发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在《CCTV2010经济生活大调查》活动中,赤峰市喜获“全国百姓幸福感最强城市”殊荣,我们每个赤峰人都非常自豪。我觉得幸福就是随着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不断发展变化,人们的一种主观的享受和感受。每一个人对幸福的感受和体会都不同。赤峰能够进入全国十大幸福感最强的城市,说明了赤峰的城乡居民热爱自己生活的这座城市,大家对我们城市的发展充满信心。
欢迎到赤峰来看看,看看赤峰的文化,看看赤峰的自然风光,体会一下赤峰的风土人情。
第三篇:村集体经济状况对村民自治的影响
民主化村级治理的两种类型——村集体经济状况对村民自治的影响 关键字:村级 村庄 村干部 民主化 村民 资源 治理 自治 民主 决策
作者:贺雪峰
当前学术界在讨论村民自治或村级治理时,大都忽视了对村级治理类型的区分。村民自治作为一种民主化的村级治理制度,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因为面对制度环境的不同,而具备相当不同的效果和表现,不能理解村民自治所面对的特殊环境,也就难以理解村民自治这样一种民主化村级治理制度的实践后果。村民自治制度是国家强制实施的一项制度,依据村民自治制度实施场域的村庄状况的不同,这一制度安排的实践后果会有不同。本文试图依据村集体掌握经济资源的多少,将作为强制实施的村民自治制度实践后果的民主化村级治理区分为动员型村级治理和分配型村级治理。这两种村级治理类型因为村集体经济资源多少的不同,而在具体表现中具有相当的不同。当然,将民主化村级治理分为动员型和分配型两种类型,还是一种理想类型的分类方法,实践中两种村级治理类型交叉重合之处甚多,并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不同。
一、治理视角的村民自治
当前学术界对村民自治的研究,包含着两种十分不同的视角,一种视角主要从民主的方面来研究村民自治制度实施的状况及其后果,这种视角关注的焦点问题是村民自治制度作为一种民主制度,在当前村庄社会中的实施状况及其对村民民主意识、民主观念乃至民主技术的训练程度,这种视角的研究是当前学术界村民自治研究的主流;另一种视角是从治理的方面研究村民自治制度实施状况及后果,特别是研究村民自治的实践可能性,其关注的焦点是村民自治作为一种民主化的村级治理的具体过程、运作基础及其主要特征,这种视角的研究近年逐步受到学术界的重视,成为村民自治研究由政策性解释学术研究向政策基础性学术研究过渡的重要标志。从治理的视角来研究村民自治,村民自治制度安排就变成为一种民主化的村级治理制度,这种制度既不同于传统的村庄自治,也不同于政权意义上的民主制度,用“村民自治”而不是“村自治”这一概念,表达了前一种治理的含义[1],村民自治是一种社会民主而非政治民主,则表达了后一种治理的含义。
从治理的角度来研究村民自治,正好与村民自治制度的缘起相关。村民自治制度在广西一些山区自发产生的时候,就是为了应对人民公社解体之后出现的社会失序现象[2],自发产生的村委会引起国家的重视,既与当时民主化的语境有关,也与当时农村治理面临的困境有关。而在实践中和《村委会组织法》的规定来看,村民自治在村庄(行政村)秩序保持中可以起到的作用,应是村民自治的核心要义。民主化村级治理的关键即村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的村庄内生秩序状态,这种状态是通过四种民主办法即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来达到的。从治理角度研究村民自治,实质上就是研究以民主的办法来形成村庄内生秩序,这些秩序包括经济的合作(如公共工程建设),抵御上级过度的提取,抗御地痞对村庄的骚扰,以及监督村干部的行为等等,这样,治理视角所关注的问题就是用民主的办法来形成内生村庄秩序时的过程、可能及特征。而正是因为村集体经济资源状况的不同,造成了用民主的办法来形成村庄秩序时的过程、可能、特征及其侧重点上的不同,这种不同就是我们本文将要重点讨论的民主化村级治理的分配型和动员型类型。我们将以村民代表会议的民主决策过程及村民代表能力来展开讨论。
二、民主化村级治理的理论过程
若理想化,民主化村级治理可以划分为两个相互联系的部分,一个部分是用民主的办法来决策村务,其内容包括选举村干部和村民代表,召开村民会议表决,以村民代表会议的形式进行村务决策和监督;一个部分是用集中的办法来办理村务,即由村干部这些具体的村民推选出来的人将村民决策的村务办理下去。
展开以上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的实质就是形成村务决策和推选出执行这些村务决策的人员,从理想状态来讲,村民可以随时罢免自己选出来的村干部及村民代表,实际上则因为罢免需要成本,就为村干部以及村民代表的行为相对脱离村民意愿提供了可能。村干部及村民代表这种相对脱离村民的状态,必然带来民主化村级治理的第二个部分即用集中的办法来办理村务的后果。相对的脱离既为村干部创造了发挥个人才干的空间,也为村干部提供了谋求私利的机会。
村民代表也是相对脱离于村民的,但一般来讲,村民代表较村干部离村民更近,一是因为村民代表是更小范围村民推选出来的,更重要的是,村民代表并不掌握着村干部一样办理村务的权力,而只是决策和监督村务的权力。因此,也可以将村民代表当作村民的一个部分,而单独将村干部作村务的办理人,即集中的主体。
从村务决策的形成即村民意愿的角度,村级治理面对的首要问题当然是村集体公益的维护,或说如何在村庄范围内获得公益,减少外部性,这种村民意愿的典型是修路架桥和维护治安等具有强烈外部性的公共工程和公益事业,在不能依靠外部的国家和村内个人提供的情况下,村集体办理这些事业成为最佳选择,这时候,村民都会有让村集体来兴建这些公共工程和公益事业的愿望和要求,村民也很容易通过村民代表会议或村民会议的形式形成具体的村务决策。
问题是,虽然每个村民都希望获得公益的好处,但每个村民也会尽可能减少自己为获益所付出的成本。每一项公共工程和每一件公益事业的受益者或受益者的受益程度都是不平衡的,一些人受益很多,一些人受益无多甚至反受其害,这样,虽然村民都期待村中公益,却因为受益不可能均衡,而鲜有在每一件具体的公共工程和公益事业决策中一致同意的情况。少数人服从多数人正是实践中运行的民主制度的规则,大多数村民或村民代表可以作出村务的决策,但村务的办理却难以跨越这些具体村务决策中的少数反对派。
在办理村务时,村干部缺乏制度上和组织上对付反对派的办法,虽然这些反对派只是村中的少数派甚至只是个别村民,这时候,村干部可以调用两种资源,一是村庄舆论压力,一是个人魅力。当反对大多数村民的少数村民在村庄中处处感受到来自乡邻以道德评价为特征的舆论压力时,他们不得不随大流,忍受自己的“苦难”。舆论压力正是传统社会的特征,涂尔干的“机械关联”就是这个意思。当前中国农村因为经受巨大变革,“机械关联”大都解体,村庄舆论压力难以阻止少数人对自身利益的寻求。个人魅力是村干部可以调用的另一种资源。一个善于说理的人往往可以说服那些不能忍受暂时受到利益损害村民去期待不久的利益回报,一个道德高尚的村干部可以让村民提高对利益受损的忍受度,一个社会关系多的村干部可以带来反对者的压力,而一个性情暴燥、身体强健的村干部,则可以构成对反对者的身体威胁。总而言之,在村庄舆论不能对村中少数反对派构成压力时,办理村务的村干部的个人魅力和能力,就成为一种可能的替代手段,现实中这种情况到处可见。
除以上两种办法以外,村集体经济成为村干部可以调用的另一种资源。拥有丰富村集体经济资源的村庄,大多数村民可以不顾少数人的反对而决定资源如何分配与使用,村干部也可以利用村集体资源来建立对村民的奖罚机制,少数村民若反对大多数村民的愿望和决策,他们虽然可以不顾村庄的舆论压力,却不得不考虑经济利益上可能受到的损害,从而不得不照应多数人的愿望。况且村集体经济资源的丰富,使得村干部可以不从村民那里抽取资源,就可以办理好村中公益事业。
麻烦出在村集体经济较少的村庄。较少的村集体经济决定了办理村中公益事业,需要从村民手中抽取资源,所谓“村民事业村民办”这一可以套用在任何具体公共工程和公益事业上面标语所表达的。而这种提取因为缺乏强制手段(村级民主不是国家民主的一个部分,不具有暴力工具的后盾),而在少数反对派拒绝出钱出力时,村干部无计可施。较少的村集体资源也减少了村干部强制村民顺应村中大多数人意愿或村中公益事业的能力。这样一来,在一
些村集体资源较少的村庄,在既缺乏村庄舆论压力,又缺少村庄能人的情况下,村庄中公益事业就可能成为每个村民都期待,但每一件公共工程或公益事业都因为受到少数村民的反对,而办不下去的状况,这种状况会大大损害村民本来可能得到的好处,或为了得到这种好处,而不得不让每个村民花费更大代价(比如集体建供水设施和每户打井)。办理公共工程和公益事业的村民意愿是不成问题,通过村民大会或代表会议形成村务决策也不成问题,但在办理村务时,村干部却往往面对着无法逾越的少数反对者的反对,最终致使民主化的村级治理效果不佳。
这就是说,从理论上看,决定民主化村级治理状况的关键是村中可能出现的少数反对派能否被说服成为合作者,或直接说被压服。如前所述,这取决于村干部的个人能力,村庄舆论压力以及集体经济资源的多少。
村干部个人能力和村庄舆论与民主化的村级治理的互动关系,我们已分别讨论[3],本文中,我们重点讨论村集体经济资源对于民主化村级治理的影响。
三、集体资源与民主化村级治理的类
如前所述,村集体经济资源在两个方面深刻地影响着民主化的村级治理,丰富的村集体经济资源增加了村干部说服或压服少数反对派的能力,同时,丰富的村集体资源使得民主化村级治理所面对的主要问题,不是经济资源的提取,而是集体资源的分配,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民主化村级治理可以依据村集体资源的多少区分为两种不同的类型:动员型村级治理和分配型村级治理。
在村集体经济贫乏的村庄,民主化村级治理包括以下两个具体过程,一是相对容易达成的关于村庄秩序的决策,特别是修路架桥等公共工程和维护治安等公益事业的决策。而在这些决策达成以后,村干部就必须说服村中的少数反对派以顺利完成决策。因为村集体经济资源的贫乏,村中举办公共工程和公益事业所需要的人、财、物资源必须从村民中提取出来,这个从村民中提取人财物资源的过程,往往是公共工程和公益事业能否办成的关键,若村中有少数村民拒绝这种人财物的提取,村干部缺乏对这些村民的强制手段,而只要村中有少数人可以拒绝这种提取,村中的其他村民必然起而效仿。一件于所有村民有益的公共工程和公益事业,因为村干部无法说服少数反对者而最终流产,这种一再流产的好事,反过来会打击村民对村集体的信心和合作办理公益事业的信心,村民不再指望有公共的集体利益,而不得不付出更高的代价去追求自我的秩序。
村民不会满足于每个人自己为政的状况,而会越来越感受到集体合作的好处。河上架桥方便了每个村民的出行,泥泞的小路为每个村民带来了麻烦,治安不良则造成了每个村民的不安全感。而因为公共工程等事业的外部性,没有哪一个单个的村民有能力提供这些每个村民都需要的秩序,村民怀念起人民公社时期的公共工程和公益事业来,村庄秩序成为村民的追求目标。村庄公共秩序受到的破坏越严重,村民对公共工程的需要就越强烈,就会有越多的村庄公共舆论要求村干部为村民办些实事,会有越多的村民愿意为获得村庄公共秩序而牺牲一些个人暂时的利益,会有越多的对少数反对派的压力,这种情况下,村庄中若有强人出来担任村干部,他便可以借助这种舆论上的强势,以自己的说理能力或身体暴力来说服或压服村中少数反对派,村中公共工程最终建得越来越多,村庄秩序反过来以远远超过村民个人付出的程度回报每个村民,这个强人村干部因此威信更高,为村民提供公共秩序的能力更强,他达成了村集体经济贫乏村庄中汲取村中经济资源以维持村庄秩序这一村庄自治的目标。
村庄自治不同于村民自治,以强人治村为特色的村庄自治,容易出现两个引起村民不满的问题,一是强人治村时,他选择的治理目标可能会过于脱离村民愿望的实际,这种对实际的脱离,既可以包括上级安排下来的超出村庄实际需要的种种达标升级活动,也可以包括他因为个人眼界的局限乃至私利考虑而决定下来的公共工程目标。二是强人治村容易出现权力的滥用,尤其是在办理公共工程等公益事业中,为自己谋取私利,最终导致好的公共工程目
标成为村民支出的恶梦,村民手中的资源是提取上去了,公共工程却遥遥无期。村民因此而失望和愤怒。村民自治作为一种民主化的村级治理办法,正是要解决以上村庄自治中可能存在的弱点。一方面,民主化的村级治理通过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会议的形式达成公共工程的决策,这就从理论上排除了村庄公共工程脱离村民意愿实际的可能。而在村干部办理公共工程的过程中,村民不仅有通过村民代表会议等形式监督村干部的制度,而且村民理论上可以通过选举或罢免村干部来约束村干部的不良行为。正是通过以上两个过程,民主化村级治理为村集体经济资源贫乏村庄的村民提供了获得村庄秩序的信心、渠道和能力,村民因此有更多筹办公共工程的积极性,村干部也因此有更多举办公共工程的雄心和能力。
换句话说,在村集体经济资源贫乏村庄,村级治理或村庄公共秩序获得的关键,是村干部提取经济资源的能力,民主化村级治理因为解决了强人治村中容易引起村民不满的因素,而提高了村民对公共工程的信心和支持力度,从而提高了村干部在办理村庄公共工程时说服少数反对者和动员村庄资源的能力。显然,集体经济资源贫乏村庄的民主化村级治理的核心,正是这种村庄资源动员能力的提高,因此,可以将这种民主化的村级治理称之为动员型村级治理。
与集体经济资源贫乏村不同,掌握着大量村集体经济资源村庄的治理,因为拥有大量可供支配的经济资源,而具有很强的提供公共工程和公益事业的能力,村庄秩序在某种意义上是不成问题的。但这并不是说掌握有大量集体资源村庄的秩序不会遇到挑战,这种挑战同样来自于村中的少数反对派。
既然掌握有大量经济资源,村干部便有使用这些经济资源的理由,而正是村集体经济资源的使用上面,不受监督的村干部可能会谋取自己的私人好处,集体资源越多,村干部谋取私人好处的危险性就越大。他们名义上是在建一座桥,但事实上这种桥只是方便了村中少数人的出行,而大多数村民获益不多,甚至他们建桥之初,就是为了将工程承包到自己亲友,以捞取个人好处。这样,在拥有大量集体经济资源的村庄,民主化的村级治理可以监督村干部的不良行为,防止村干部滥用村集体资源。不通过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会议批准的决策,是违反制度的决策,作出违反制度决策的村干部,不仅可能受到村民的责难,而且在决策出现失误引起争执时,村干部要承担程序不合法的责任。
因此,集体资源丰富村庄的村干部们也乐于召开村民大会和村民代表会议来讨论如何使用村集体的资源。这时的村干部在召开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会议时,他们完全不同于集体经济贫乏村庄村干部召集村民开会以提高对村庄资源动员能力的动机,他们更多的是需要一个名义上合法的程序,这样在使用村集体经济的资源时,可以减少责任的承担。这种民主化的村级治理,便构成一种分配型的村级治理。
四、动员型村级治理与分配型村级治理的比较
如上所述,因为村庄集体经济资源的不同,带来村级治理具体过程和功能重点的不同,这种不同构成了动员型和分配型这样两种类型的民主化村级治理机制。通过比较,可以增加对民主化村级治理类型区分的认识。对于动员型村级治理而言,既然村集体经济资源贫乏,村集体举办公共工程和公益事业,就需要从每个个体村民手中汲取人财物资源,在村级民主缺乏暴力强制的情况下,村干部缺乏强制提取村民资源的能力,他们便可以通过村民代表会议这种形式来讨论村务,通过村民大会的形式来动员村民,通过自己的身体力行和与村庄精英人物的个人关系来寻求村中的诸种支持。从民主的形式来看,动员型村级治理关注的焦点不是规范的民主形式,而是这种民主办法是否真正具有动员村民的能力,或者说动员型的民主化村级治理,更侧重于实质民主的层面,若村中有若干具有权威影响的精英人物,村干部将这些精英人物请过来开一个并不规范的村民议事会,这个议事会即可以作出一个有助于建设村庄公共工程和提高村干部工作
能力的决策,这个决策可以减少村干部在办理具体村务中受到反对的阻力,反过来,既然民主化村级治理侧重于实质民主的方面,有些时候,通过规范的民主形式比如召开村民大会或由村民选举的村民代表作出的决策,虽然具有多数人通过的结果,少数反对者却并不一定认可这个决策,他们具有足够让这个大多数人通过的决策搁置下来的能力,他们拒绝为诸如公共工程建设和公益事业投资提供他们应该分摊的份额。他们拒绝分摊,便足以造成动员型村级治理的困境,这就引出动员型村级治理的第二个特点,即其民主更多强调一致通过而不是少数服从多数,重大的村务决策多是妥协的结果,而不是表决的结果,举凡表决,大都不会有好的治理效果。从这种意义上讲,动员型村级治理是一种少数人决定的民主治理制度,以村民代表会议决策重大村务的过程为例,动员型村级治理一般较少采取表决的形式来通过决策,而较多充分讨论以达成妥协,参加村民代表会议的人员不仅有正式选举出来的村民代表,而且有受邀请而来的与决策村务有关的各方面头面人物。
若在村民代表会议的讨论中遇到坚定的反对者,哪怕这些反对者只是极少数,且其反对的理由并不充分,这些极少数的反对派也往往有能力使村务决策半途而废。这就构成了动员型村级治理中的少数人决定的后果。不仅如此,动员型村级治理中的村民代表会议作出的决策,还需要村民代表具有代表能力,即村民代表有足够影响村民接受决策的能力,若村民代表的代表能力或代表性不够,村民代表会议通过的村务决策,同样会在村干部具体办理村务时,受到少数村民的反对,这种反对也有致使通过的村务决策流产的可能。
在动员型村级治理中,若有一次诸如公共工程建设的决策被一致通过且顺利实施,村民可以从中获得好处,村民下一次就有通过更多如此决策的理由与可能,这样一来,民主化的村级治理制度在村集体经济资源贫乏的村庄也可以得到有效运作,村庄动员能力日渐增强,而村庄秩序日渐获得,在民主与村庄秩序之间,形成了良性循环,这构成了一种增强型的动员型村级治理类型。不过,并非所有动员型村级治理制度都具有增强型的特征。若有多次对全村公益十分重要却因为少数村民的反对而不能达成决策的事情发生,就会影响村民对集体合作的信心,少数村民也更加敢于声明个人利益而不顾村庄利益。这样的少数总是存在,在每一件具体的村务中都会存在,这样造成民主化村级治理的困境:村庄动员能力下降,村庄日渐失序,在民主与村庄秩序之间形成了负反馈,这构成了减弱型村级治理类型。
对于分配型村级治理而言,因为村集体掌握着丰富的经济资源,其运作特点便与动员型村级治理十分不同。在民主的形式上看,分配型村级治理因为关注的焦点不是从村民那里汲取资源,而是如何合法地使用村集体占有的资源,因此,这种民主更加注重其形式的层面,村务决策一般会有规范的程序,关注程序合法性,决策过程强调少数服从多数,参与决策人应具有合法的参与身份,非正式参与者没有表决的资格等。以村民代表会议为例,在作出重大村务决策时,大多强调参加会议人员的合法身份,要有较为规范的会议记录,参加会议的人员需要签名以示自己对重大村务决策负担责任,倾向于用表决的形式通过决策,村民代表的代表能力并不如动员型村级治理村庄那么重要,只要是通过合法程序产生的,什么样的人当村民代表关系都不很大。与此相关,村民代表会议在决策村务时,少数反对者的声音往往被大多数人所掩盖,而显得过于弱小,而通过的村务决策在村中即使遇到反对者,也不大会中途改变。从这种意义上说,分配型村级治理是一种多数人决定的民主治理制度,在某些时候,多数人可能过于忽视村中少数派的声音,而构成实质上的多数人专制。
五、结语
以上简略地疏理了民主化村级治理两种类型的不同,这种疏理对于深化村级治理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以当前展开实证研究的村级治理来讲,学术界大多忽视了村级治理类型不同所具有的不同意涵,而将动员型村级治理与分配型村级治理混为一谈。一般来讲,在城郊农村和经济发达地区,经济的发展带来土地的增值,土地集体所有的产权安排,使得村集体往往可以从升值的土地中获益甚多,村集体不仅掌握着大量升值的土地资源,而且掌握着土地
征用款的使用权,这些集体拥有的资源,就为分配型村级治理提供了村庄前提。此外,那些村办企业发展较好的富强村庄,也具有分配型村级治理类型所具有的一应特征。从当前这些村集体占有大量经济资源的村庄数量来看,这类村庄的数量无疑只是农村的极少数,10%左右,但从学术界现有实际研究来看,只占少数的分配型村庄却受到了多数学者的关怀,而占中国农村90%的动员型村级治理村庄,却很少受到学者的关注。这显然不是很正常的现象。换句话说,通过民主化村级治理类型区分,可以凸现分配型村级治理和动员型村级治理所具有的理论意义及它们所代表村庄的实践意义。
其次,作以上治理类型的区分,有助于让村级治理研究者特别是实证研究者明确自己研究村庄的类型,从而避免以偏概念,防此在提出理论观点,特别是政策建议时,有意无意忽略自己调查的个案背景,而作出一统中国农村自己的研究结论。再次,以上治理类型的区分,还有助于理解学术界在乡村研究领域的学术和政策争论。当前学术界的一些争论,之所以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并且都有实证研究的支持,往往是争论双方缺乏对乡村治理类型的把握,动员型村级治理村庄的调查当然把握不住分配型村级治理制度的特片,反之亦然。
我们以上所作的关于民主化村级治理的两分,是关于村级治理研究的一个初步成果,抛砖引玉,希望有更多相关成果出现。
[1] 参见徐勇:《中国农村村民自治》,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45页。
[2] 参见徐勇:《最早的村委会诞生追记》《炎黄春秋》2000年第9期。
第四篇:xx村集体经济发展调研报告
xxx镇xx村
集体经济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序言:通过调研,切实摸清易康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状况,为县委进一步加强村级集体经济建设提供客观、科学的决策依据。
一、基本情况
xx村(社区)位于xxxx,属于山区村委会,下辖xx个自然村,xx个村民小组,2011年末总户数xx户,总人口xx人,2011年农村经济总收入xx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343元。全村国土面积xx平方公里,海拔xx米,年平均气温 xx℃,年降水量xx毫米,适合种植烤烟等农作物。全村耕地面积xx亩,人均耕地xx亩,林地xx亩。该村属于绝对贫困村,农民收入主要以种植业为主,到镇道路为土路,进村道路为土路,村内主干道均为未硬化的路面。
二、集体经济概况
xx村无集体经济收入来源,总体来说该村的集体收入来源空白,村级组织活动经费主要是靠财政的村级转移支付。
三、发展集体经济的特色与做法(原因)
xx村地处山区村,交通不便、信息不灵,技术落后,知识文化水平低,经济的发展空间很小,本身的资源相对缺乏,村里没有集体所有的资产用于发展。山上有林分到户,地下无矿也无地,更没有什么乡镇企业,所以集体经济就成了无水之源。
四、存在问题与思路规划
(一)存在的问题
1、发展的基础条件薄弱。xx村属山区村,各组环境条件差,不少大部分村组所处地理位置偏僻,可开发利用资源较少,而且交通不便、信息不灵,技术落后,经济的发展空间很小。
2、发展的意识不强。随着个体经济的不断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逐渐地被大部分村民淡忘,部分基层党员、干部和村民对于发展集体经济的意识弱化,集体意识、大局意识淡化,思路不清、办法不多,示范性不强,带动能力有限,个人意识、自我意识增强,观念陈旧,认为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就是谁有本事谁致富,只要经济发展了,村民富裕了,有没有集体经济无关紧要。
3、村集体负债大。xx村既无村办企业,又无土地资源,无自主创收能力,收不抵支。由于村集体经济发展长期徘徊不前,修建村委会、村社道路、架电、建学校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益性事业只能靠贷款、借债进行,致使大部分村大量负债。
4、发展村集体经济的扶持资金和政策较少。各级各部门在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上给予了一些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但由于点多面广,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仍然有限和不足。
5、xx村大多年轻人外出打工,剩下孤寡老人儿童,农民知识文化水平相对较低,思想保守、守旧。
(二)发展思路规划
1、鼓劲加压,营造浓烈氛围。充分利用各种教育手段和宣传媒介,加大发展村集体经济的宣传教育力度,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充分认识发展村集体经济的重要性,增强发展村集体经济的紧迫感和自觉性,使广大村民要有大局意识、全局观念,树立村兴我荣,村衰我耻的思想,特别是广大党员要作出表率,敢为人先,树好榜样。其次,两委班子要发挥好带动作用,为集体经济发展提供保障。发挥村支两委班子的示范带动作用非常关键,俗话说:“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2、要面向市场,因地制宜,发挥优势,拓宽思路,广辟集体经济增收的来源渠道,积极探索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的新路子。树立多业并举、多产并进观念,充分开发利用资源,打优势仗,走特色路,探索出各具实力的村级经济发展路子。根据本地实际,发展特色产业。
3、要强化监督管理,提升内在品位。加强现有资产管理,严格推行村务公开、财务公开,进一步建立健全资产管理制度,使村集体资产管理走向规范化轨道;清理村级债务,加强行政监督和群众监督,杜绝乱借、乱用、贪污、浪费集体资金等现象的发生,聚集村集体财力,坚持民主理财,接受群众监督,量力而行兴办公益事业,防止和减少村级不良债务的形成。
4、帮扶引导,凝聚工作合力。要抓住村集体经济发展典型的宣传提高工作,总结经验,大力推广;
5、寻找项目支持,提供资金保障。村级经济发展,村民增收,要立足现实,充分发挥本地资源优势,量力而行。寻找适合本村发展的项目扶持和资金支持。
6、加大农民素质教育力度,培养新型农民。一是加大农民职业技能教育,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充电蓄能,改善劳动就业环境。二是加强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使每个青年农民掌握一项农村实用技术,依靠新技术和诚实劳动致富。三是加强农民文化知识教育。利用农家书屋工程,更新知识,开拓视野,增长才干。通过农民素质教育,培养一批在乡创业,扎根家乡建设的新型农民,使他们成为带动家乡建设、发展经济的“领头羊”。
7、积极引导农村土地流转。缓解“有地无人种”和“想多种无土地”的矛盾。让土地以按年分月制、长期租赁制、转让制、托管制等形式,在不改变土地所有制的情况下,较大限度地满足农民与土地受让方的需求,逐步向优势产业、能人大户集中,集中连片发展优势农业产业,促进农业产业向规模化、产业化、企业化方向发展,吸引社会资本投向农业,助推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村(居)委会电话:3359001 党(总)支部书记: xx 手机:xx 村(居)委会主任: xx 手机:xx
2012年7月12日
第五篇:关于青岛区域经济状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青岛经济状况的调研报告
一、前言
青岛作为山东的最大城市,经济发展关乎着整个山东的经济力量如今,青岛市已经具有了自己的支柱产业。电子通讯、信息家电等六大支柱产业,是我国最具经济活力的城市之一。通过对青岛市这个核心区域、龙头城市的经济发展调查,进一步了解青岛的资源,经济结构,主要企业,名优产品,经济发展形势及发展展望。
二、区位资源
青岛市地处山东半岛东南部,东、南濒临黄海,东北与烟台市毗邻,西与潍坊市相连,西南与日照市接壤。1994年2月,被列为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之一,青岛市也是计划单列市、山东省经济中心城市、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因名牌企业众多,被誉为“中国品牌之
都”。2011年1月,国务院批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规划,青岛市作为其核心区域和龙头城市。
青岛市矿产资源丰富,已发现各类矿产44种,已被开发利用的有27种。优势矿产资源有石油、黄金、石墨、饰材花岗岩、饰材大理岩、透辉岩、滑石、沸石岩。黄金主要分布在平度、莱西,其中平度年黄金产量5.7吨,莱西山后金矿已成为山东黄金新的增长点。莱西石墨探明储量687.11万吨,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青岛市区以及平度、胶南的花岗岩品级很高,崂山盛产黑水晶和海底绿玉。地热资源主要分布于即墨东部。青岛的风能、光能资源 非常丰富。
三、区域优势
1、青岛是整个沿黄流域里最具吸引力的城市,也是整个沿黄流域最主要的出海口。
2、青岛是一座沿海港口城市,有着著名港口青岛港这一点又要比那些内陆的城市有优势得多。
3、青岛的环境气候条件十分宜人,市郊自然生态景观、人文景观、名胜古迹丰富多彩。是中国最具吸引力的城市之一,因而更易吸引资金和人才的进驻。
四、经济结构
2011年上半年青岛市全市实现生产总
值3016.7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0.9%。人均GDP是12920元。今年前三季度GDP实现11.3%的增长。2011年上半年第一产业增加值142.32亿元,增长3.0%;第二产业增加值1477.96亿元,增长10.4%;第三产业增加值1396.47亿元,增长12.2%。三次产业比例为4.1:46.9:49,统计,今年上半年青岛市共有实际投资500万元以上内资项目650个,实际到位内资243.8亿元,同比增长14.6%,高出一季度增幅1.4个百分点。其中,二季度实际到位内资132.3亿元,同比增长15.8%,环比增长18.7%。从内资项目产业结构来看,第一产业18个项目到位资金3.3亿元;第二产业315个项目到位资金110亿元;第三产业(服务业)317个项目到位130.5亿元。其中,服务业内资占比达到53.5%,比上年同期所占份额提升7.3个百分点,全市利用内资三次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2010年,青岛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5666.19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完成276.99亿元,第二产业完成2758.62亿。第三产业完成2630.58亿。全年财政总收入完成1990.54亿,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内收入452.61亿,地方财政一般预算内支出532.39亿。固定资产投资3022.5亿,其中房地产投资602.4亿。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02.74亿。
五、经济运行情况
规模以上工业增速提升。1-4月份,青岛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比一季度提高0.6个百分点,增幅高于全国0.3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保持较快增长。1-4月份,青岛市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255.2亿元,增长18%,增速分别高于全国、全省0.7和0.8个百分点。消费品市场平稳增长。1-4月份青岛市实现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额371.9亿元,增长11.9%。外贸出口增速回升。1-4月份,青岛市进出口总额270.2亿美元,增长13.1%,比上年同期提高7.3个百分点,比一季度提升3.3个百分点。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提高,商品房销售面积降幅扩大。1-4月份,青岛市房地产开发累计完成投资286.1亿元,增长10.2%,比上年同期提高3.9个百分点,比一季度提高1.7个百分点。财政收入增速回落。1-4月份,青岛市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实现309.6亿元,增长17.8%,比一季度回落1.6个百分点。银行业贷款余额同比少增。4月末,青岛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10060亿元,比年初新增398亿元,同比少增111亿元;青岛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11713亿元,比年初增加286亿元,同比少增390亿元。物价基本稳定。1-4月份青岛市居民消费价格(CPI)较上年同期上涨2%。4月份青岛市CPI上涨2.6%。
六、产业结构
对青岛当前产业结构进行分析后发现,青岛的产业和产品根据其地位可以划分为五类。第一类属于有优势产业和产品,包括轻工、纺织、家电、中药、纯碱等,大部分已经确立了产业规模并且保持了增长的活力,是发达国家产业转型,产品结构调整和退出领域,但面临来自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挑战。第二类是不具备优势,但是有广阔市场前景的产业和产品,包括电子信息、高档家具、环保及生物技术产品等。这类产品今后会面对不同程度的冲击,特别是技术创新周期不断缩短的信息技术产品可能遭遇较大冲击。第三类是在国内外竞争中处于劣势的产业和产品,包括石化产品,交通运输,汽车等。这类产业大多面临兼并、收购和重组的局面。第四类是总体水平落后的产业,有西药、农药、染料等。随着今后外资企业和跨国公司产品进口的增加,这类产业将会面临兼并或被外资控股的命运。第五类是生产能力过剩的产业:机电、鞋类、印染、服装加工、玻璃等,将来面临来自发展中国家的严峻挑战。此外,随着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提升,作为国内生产总值中间力量的金融、旅游、保险、中介、电信等服务业将逐渐对外国企业开放,使得青岛的第三产业发展前景也不容乐观。
七、发展展望
今后的青岛,将在新兴产业发展中着眼全国,高端引领,瞄准未来产业发展的制高点,加强新领域的技术研发和储备。同时,还将根据新兴产业与现有产业关联度强的特点,在空间布局上,按照“环湾保护、拥湾发展”的城市战略和全市工业整体布局,兼顾上游资源能源和下游产业,对具备条件的新兴产业,引导建立相对集中的园区;对那些与现有产业关联紧密、配套发展的产业,分别引导加入现有主导产业集聚区。争取用三年左右时间,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税收贡献大、产业带动强的服务业大企业和大项目,着力打造蓝色济区和高端产业聚集区,加快构建现代服务业基地,不断提高服务业在三次产业结构中的比重,尽快使服务业成为青岛经济的主导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