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围绕经济抓党建 抓好党建促经济123
围绕经济抓党建 抓好党建促经济
——————集宁区自来水公司
集宁区自来水公司,紧扣“加快经济发展”这一主题,以党建工作为中心,紧紧围绕优质服务和安全供水,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为我区经济发展构筑硬支撑。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对提升企业文化、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促进企业健康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一是以创先争优为契机,强化工作方法。自来水公司针对供水工作的实际情况,以“优质的服务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为活动主题,进一步加强承诺、践诺、评诺工作,活动中注重突出“实”(部署实)“精”(精心设计、精心筛选、精心选树),“广”(活动宣传广)。积极开展“亮党员身份,树党员形象”、争创“党员先锋岗”、组织开展劳动竞赛、提合理化建议等活动,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和职工爱岗敬业,做好本职工作。结合供水工作实际进一步开展一些关键岗位有党员、困难面前有党员、技术攻关有党员等主题活动,通过一系列组织活动,激发党员干部和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激发带领职工创先争优的动力,使企业的经济效益、员工素质、企业文化得到提高和提升,从而促进企业党建工作健康开展。活动开展以来,涌现出了一批优秀共产党员;长年奋战在供水安装抢修一线的高建国同志;在水厂辛勤劳动作出突出贡献的杜京同志;参加工作伊始就扎根在水源地工作的巾帼建功标兵王宏兰同志;十几年如一日,奔波在抄表一线的左根柱等同志。
二是企业加强制度建设,强化教育管理。为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自来水公司党总支本着“求实、求新、求效”原则,先后制订完善了《党支部工作职责》、《支部书记职责》、《党组织生活制度》、《党员教育培训制度》、《班子议事制度》,以科学严明的管理方法,规范企业党组织程序和教育管理。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工作,建立健全专题讲座和学习交流制度,有针对性地开展公司领导班子和中层干部专题培训,进一步提升科学规划、创新设计、优质服务、科学发展的能力,使其认识到所肩负的社会责任影响,动员优秀的职工加入党的组织。坚持用制度管人、管事、管权,用制度约束党员干部的行为,促进党员干部自廉自律,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带领全体职工全面完成各项任务。
三是健全工作责任制,强化监督考核。针对企业党组织建设的特点,建立健全“治庸问责”“优化环境”的长效机制。自来水公司坚持“企务公开”原则,凡是涉及到群众利益和社会关心的问题,只要不涉党和国家机密的,都要采取不同形式公开,主动接受群众监督。明确“两类项目”。对外公开接待、收费抄表、管线维修、工程收费等情况;对内公开财务收支、干部人事任免、目标考核、工资福利分配等情况,并建立了举报电话、服务监督台、义务监督员、用户代表四种监督方式。同时企业制定完善的考核办法,做到年初有目标,年中有抽查,年终有考核,促进企业党组织建设工作落实。
集宁区委组织部(高俊峰)
第二篇:围绕经济抓党建抓好党建促经济
围绕经济抓党建抓好党建促经济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随着农村改革不断深入,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呈现出村干部年龄素质老化、后继乏人;村级经济薄弱;干部待遇偏低,吸引力不强;农村党员、干部“双带”作用和党的核心作用发挥不明显等突出问题。面对农村基层组织的新形势、新特点,铜梁县按照围绕经济抓党建,抓好党建促经济的工作思路,积极寻找党建工作新载体,在全县农村实施“百村工程”,探索农村经济发展新路子,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出发点:创新农村党建载体
实施“百村工程”是以“兴工富村”为载体,以开展农村“四村”(素质强村、科技兴村、民主管村、制度建村)活动为基础,提高村级党组织领导农村经济发展的能力和水平,探索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新路子,在全县形成一批基层组织战斗力强、党员作用发挥好、经济发展速度快的典型示范村,夯实凝聚群众的物质基础,增强村级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在全县范围内,每年重点扶持、培育工业企业型、资源开发型、农产品加工型、商贸服务型、产业化龙头型和旅游开发型等不同类型的经济发展快、基层组织建设好的100个“经济强村”。实行优惠政策,加快村级工业经济和农业产业化发展,并推动农村党建向纵深推进,以点带面,促进全县农村经济和党建工作全面发展。
“百村工程”分组织建设和经济发展两大目标。组织建设目标是村级班子人年轻、文化高、素质硬、作风优、团结有力、带动作用好,能努力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村党支部在基层组织建设评比中,被评为“五好”村党支部。经济发展目标为村创办企业(以工商注册为准)年销售收入超过50万元以上;企业年销售收入已经达到50万元以上的村,每年递增销售收入50万元以上,到2007年村级企业年销售收入达到300万元以上。
切入点:提高“村官”素质
切实加强以村党支部为核心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全面提高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是实施“百村工程”的关键所在。
1、选好“领头雁”,实现“能人”治村。在选配村级“两委”班子时,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靠得住、有本事”的要求,打破行业、身份、地域界限,多形式、宽领域、全方位的公开选拔、大胆启用政治好、人年轻、有文化、懂经营、善管理,能农能工能商的农村“能人”、“强人”,重点在党员种养大户、乡村企业业主、大中专毕业生和外出打工青年中选拔。对一时没有合适人选的村,从县乡镇机关下派一批优秀干部到村任职,优化班子结构。在“百村工程”的村中,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年龄原则上不超过50岁(新选拔的不超过40岁),具有高中(中专)以上文化,“双带”能力强,尽快实现一村一名大学生,做到“能人”当政、“强人”治村,为实施“百村工程”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和制度保证。
2、开展“双培双带”,培养致富典型。实施“百村工程”需要大批能人参与带动。把“在党员干部中培养致富能人,在致富能人中培养党员干部,使农村党员干部真正成为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的领头人”的“双培双带”活动,作为实施“百村工程”重要举措。一方面,对返乡知识青年、退伍军人、乡村企业负责人、科技能手,致富能人重点培养,及时把符合条件的吸收到党内来;一方面,对农村党员、干部作为农村经济发展骨干力量进行重点培养教育,促其尽快成熟,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带头人和村级班子的领导骨干。在社会形成一种尊重能人的劳动和创造、保护能人的财产和利益、支持能人创业的良好环境,在全县树立一批农村“能人”和农村党员创业的典型。
3、实施大规模培训,提高“村官”素质。按照“大规模培训干部”的要求,实施“千名村干”素质(学历)提高工程。县里重点对“百村工程”村的支书、主任进行短期培训和在五年内完成对500名村干部的“乡村管理专业”大专学历教育培训。乡镇有计划地对其他村干部进行培训,确保每年每个村干部的培训时间不少于7天。培训突出增强致富能力和发展经济能力这个重点。根据村干部的特点,安排外出学习交流或上挂、外挂,切实增强实际工作能力,提高发展经济和为民服务的本领,使村干部真正成为发展经济的行家里手、增收致富的“领头雁”。
着力点:强化指导服务
实现农村基层组织由政治职能向经济职能转变,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奖惩激励机制,是实施“百村工程”的重要保证。
1、转变思想观念,创新发展思路。实施“百村工程”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按照发展农村先进生产力的要求,大力发展村级企业,促进农业产业结构、农村经济结构和劳动力就业结构的调整。村干部要实现从单一的政治型向经济型转变,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从行政领导向科技指导转变。工作重点从抓传统农业转移到抓农村加工业和
第三篇:围绕经济抓党建抓好党建促经济
00元、800元,以“以奖代补”的方式,提高村干部待遇。同时,对在“百村工程”中做出显著成绩的村和优秀村干部要给予命名、表彰和奖励,符合条件的可以不变身份破格提拔担任乡镇副职领导,特别优秀的可以破格录用为国家公务员或事业单位工作人员。
3、健全考核体系,实行动态管理。建立科学、准确的统计考核体系,重点考核村办企业年销售收入、上交税金、集体经济收入和转移农村劳动力等指标。在实施过程中,实行月报制度,定期分析,分类指导。县委、县政府每年底考核命名100个“经济强村”。按照“有进有出”的原则,实行动态管理。对村级组织建设不力,工作不实,发展缓慢,达不到目标的取消其资格。同时,“百村工程”建设实行各级领导干部、村、乡镇和联系的县级部门“联动、联创、联考”机制,将“百村工程”的实施效果作为乡镇、部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百村工程”不达标,政绩考核不评优。
落脚点:建设小康农村
增加农民收入,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现农村全面小康,是实施“百村工程”的最终归宿。自启动实施“百村工程”村以来,通过建立县级党员领导干部联系“百村工程”制度、优惠政策激励、干部任用、政绩考核联动等机制,全县形成了迎难而上、你追我赶、奋发争先、争创一流的齐抓共管农村党建工作和经济发展新局面,“百村工程”呈现出良好态势。
1、农村经济发展步伐明显加快。~年,全县“百村工程”规划村企业销售收入达到47405.77万元,增长98.9%;上交税金1546.06万元,增长50.8%;集体经济收入达到261.45万元,占全年的38.2%;转移农村劳动力10642人,比上年增加3464人。
2、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凝聚力、战斗力明显提高。通过“百村工程”的启动实施,农村基层干部的眼界更宽了,挤身市场经济能力更强了,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法律意识、发展意识更加迫切了。农村基层组织充分听取群众的意见建议,利用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坚持民主、科学决策,齐心协力选择适合本村实际的发展路子,为农村经济的发展营造良好条件。如巴川镇接龙村、土桥镇新田村、虎峰镇石岭村、围龙镇合龙村、西河镇新四村、新复乡凤飞村等,结合实际,为经济发展制定了详实的规划,“百村工程”建设已初具规模。
3、村级集体经济明显壮大。通过村级集体企业的经营盈利和村级企业的税收奖励,建立了村级集体经济增长的长效机制,凝聚了群众的物质基矗虎峰镇石岭村以前村集体收入靠承包塘堰,每年收入仅5000元。~年,村党支部积极实施“百村工程”,招商引资3000万元,建立了建丰纸业公司。按照激励政策,镇级税收按10%奖励,投产后每年村级集体收入可新增4至5万元。围龙镇合龙村大力发展资源型企业,利用本村丰富的天然青石资源,成立村级集体采石企业,对石材进行规模开采,并进行深度石材工艺品开发,每年村级集体经济收入新增近2万元。全县最小又偏远的斑竹乡新益村,以前是有名的“空壳村”,实施“百村工程”以来,村干部大力招商引资办起棉麻加工和蜂窝煤厂,企业销售收入达到85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1万元,转移劳动力18人。
4、农村基层干部素质结构明显改善。通过实施“百村工程”,转移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为农村青年施展才华提供了舞台。村干部的收入大幅度增强,月务工补助平均达300元,部分村实现了“月薪制”。通过干部制度的激励,让村干部看到了“政治前途”,村干部职位吸引力大大增强。农村留不住年轻人,村干部无作为的现状得到改变。以前“村干部求人当”,目前“当村干部争着当”,较好改变了村干部队伍结构不合理的状况,形成了人才均衡搭配的复合型结构。目前,在全县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中,45岁以下373名,占33%;高中(中专)以上文化409名,占36%。有103名40岁以下的村干部正在“乡村管理”大专班培训学习。村级后备干部的年龄、文化结构得到明显改善,30岁以下的388名,30至35岁的869名;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30名,高中(中专)文化的673名。118个“百村工程”村的支书、主任年龄在50岁以下的193名,高中以上文化196名(有65名年龄40岁以下的参加了首期“乡村管理”大专学历培训),其中种养大户型143名、企业业主型29名、打工仔型17名。
5、农村党员干部的“双带”作用明显增强。在开展“双培双带”活动中,通过“万家专业大户齐奔产业化经营”活动和“一帮一”、“结对子”等形式,把一大批农村“能人”、“强人”培养成了农村经济发展的带头人和村级班子的领导骨干。如旧县镇丁家村党支部书记唐大伦,以前在一集体企业任采购员,村把其列入后备干部后,毅然放弃优厚的经济待遇,回村当起了“村官”。去年初,他投资63万元,新办年销售收入达180万元的纸制品厂,年纯利润达20万元,还吸收了21名村民在企业务工。在他的带动下,该村村委会主任王从德,承包了附近的华安砖厂,年利润达10余万元;村民汪健投资32万元办起石墨坩埚加工厂,贺大已等一批村民大力发展养羊,正筹建农业产业化公司,丁家村成了远近闻名的村干部带头致富村。平滩镇洋海村农民孔祥云在“百村工程”政策的指引下,办起了涂料厂,年产值达10万元,成为农村致富能人。在党组织的帮助下,孔祥云积极追求进步,努力创造条件向党组织靠拢,经组织审查、党委批准成为预备党员,~年11月被选举为该村村委会主任。
第四篇:围绕经济抓党建抓好党建促经济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随着农村改革不断深入,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呈现出村干部年龄素质老化、后继乏人;村级经济薄弱;干部待遇偏低,吸引力不强;农村党员、干部“双带”作用和党的核心作用发挥不明显等突出问题。面对农村基层组织的新形势、新特点,铜梁县按照围绕经济抓党建,抓好党建促经济的工作思路,积极寻找党建工作新载体,在全县农村实施“百村工程”,探索农村经济发展新路子,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出发点:创新农村党建载体 实施“百村工程”是以“兴工富村”为载体,以开展农村“四村”(素质强村、科技兴村、民主管村、制度建村)活动为基础,提高村级党组织领导农村经济发展的能力和水平,探索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新路子,在全县形成一批基层组织战斗力强、党员作用发挥好、经济发展速度快的典型示范村,夯实凝聚群众的物质基础,增强村级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在全县范围内,每年重点扶持、培育工业企业型、资源开发型、农产品加工型、商贸服务型、产业化龙头型和旅游开发型等不同类型的经济发展快、基层组织建设好的100个“经济强村”。实行优惠政策,加快村级工业经济和农业产业化发展,并推动农村党建向纵深推进,以点带面,促进全县农村经济和党建工作全面发展。“百村工程”分组织建设和经济发展两大目标。组织建设目标是村级班子人年轻、文化高、素质硬、作风优、团结有力、带动作用好,能努力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村党支部在基层组织建设评比中,被评为“五好”村党支部。经济发展目标为村创办企业(以工商注册为准)年销售收入超过50万元以上;企业年销售收入已经达到50万元以上的村,每年递增销售收入50万元以上,到2007年村级企业年销售收入达到300万元以上。切入点:提高“村官”素质 切实加强以村党支部为核心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全面提高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是实施“百村工程”的关键所在。
1、选好“领头雁”,实现“能人”治村。在选配村级“两委”班子时,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靠得住、有本事”的要求,打破行业、身份、地域界限,多形式、宽领域、全方位的公开选拔、大胆启用政治好、人年轻、有文化、懂经营、善管理,能农能工能商的农村“能人”、“强人”,重点在党员种养大户、乡村企业业主、大中专毕业生和外出打工青年中选拔。对一时没有合适人选的村,从县乡镇机关下派一批优秀干部到村任职,优化班子结构。在“百村工程”的村中,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年龄原则上不超过50岁(新选拔的不超过40岁),具有高中(中专)以上文化,“双带”能力强,尽快实现一村一名大学生,做到“能人”当政、“强人”治村,为实施“百村工程”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和制度保证。
2、开展“双培双带”,培养致富典型。实施“百村工程”需要大批能人参与带动。把“在党员干部中培养致富能人,在致富能人中培养党员干部,使农村党员干部真正成为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的领头人”的“双培双带”活动,作为实施“百村工程”重要举措。一方面,对返乡知识青年、退伍军人、乡村企业负责人、科技能手,致富能人重点培养,及时把符合条件的吸收到党内来;一方面,对农村党员、干部作为农村经济发展骨干力量进行重点培养教育,促其尽快成熟,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带头人和村级班子的领导骨干。在社会形成一种尊重能人的劳动和创造、保护能人的财产和利益、支持能人创业的良好环境,在全县树立一批农村“能人”和农村党员创业的典型。
3、实施大规模培训,提高“村官”素质。按照“大规模培训干部”的要求,实施“千名村干”素质(学历)提高工程。县里重点对“百村工程”村的支书、主任进行短期培训和在五年内完成对500名村干部的“乡村管理专业”大专学历教育培训。乡镇有计划地对其他村干部进行培训,确保每年每个村干部的培训时间不少于7天。培训突出增强致富能力和发展经济能力这个重点。根据村干部的特点,安排外出学习交流或上挂、外挂,切实增强实际工作能力,提高发展经济和为民服务的本领,使村干部真正成为发展经济的行家里手、增收致富的“领头雁”。着力点:强化指导服务 实现农村基层组织由政治职能向经济职能转变,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奖惩激励机制,是实施“百村工程”的重要保证。
1、转变思想观念,创新发展思路。实施“百村工程”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按照发展农村先进生产力的要求,大力发展村级企业,促进农业产业结构、农村经济结构和劳动力就业结构的调整。村干部要实现从单一的政治型向经济型转变,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从行政领导向科技指导转变。工作重点从抓传统农业转移到抓农村加工业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上来,工作方式从以帮助一家一户发展生产转移到组织农村劳动力务工经商、创办工商企业、发展现代农业上来。
2、加大扶持力度,建立激励机制。在实施“百村工程”中,县委、县政府制定了扶持和激励政策,加大力度实现“经济强村”。在用地指标上向“百村工程”倾斜。村兴办企业通过出让、租赁、作价入股等多种形式获取建设用地,村级集体企业用地,免收土地出让金和临时占地费;放宽注册资金限制,允许公司制企业注册资本分期注入;优先安排涉农专项资金和项目;鼓励机关干部、村社干部和党员以独资、合资、入股等形式领办或联合创办“百村工程”项目,村组干部可以到企业兼职,并领取应得的报酬;鼓励发展村集体企业,村集体企业经营利润新增部分的40%可用于奖励有功人员;企业新增税收所得部分,可按一定比例奖励村干部和村集体;凡被命名为“经济百强村”的村,按当年税收净增情况,分等次由县财政奖励村“三职”干部各1200元、1000元、800元,以“以奖代补”的方式,提高村干部待遇。同时,对在“百村工程”中做出显著成绩的村和优秀村干部要给予命名、表彰和奖励,符合条件的可以不变身份破格提拔担任乡镇副职领导,特别优秀的可以破格录用为国家公务员或事业单位工作人员。
3、健全考核体系,实行动态管理。建立科学、准确的统计考核体系,重点考核村办企业年销售收入、上交税金、集体经济收入和转移农村劳动力等指标。在实施过程中,实行月报制度,定期分析,分类指导。县委、县政府每年底考核命名100个“经济强村”。按照“有进有出”的原则,实行动态管理。对村级组织建设不力,工作不实,发展缓慢,达不到目标的取消其资格。同时,“百村工程”建设实行各级领导干部、村、乡镇和联系的县级部门“联动、联创、联考”机制,将“百村工程”的实施效果作为乡镇、部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百村工程”不达标,政绩考核不评优。落脚点:建设小康农村 增加农民收入,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现农村全面小康,是实施“百村工程”的最终归宿。自启动实施“百村工程”村以来,通过建立县级党员领导干部联系“百村工程”制度、优惠政策激励、干部任用、政绩考核联动等机制,全县形成了迎难而上、你追我赶、奋发争先、争创一流的齐抓共管农村党建工作和经济发展新局面,“百村工程”呈现出良好态势。
1、农村经济发展步伐明显加快。2003年,全县“百村工程”规划村企业销售收入达到47405.77万元,增长98.9%;上交税金1546.06万元,增长50.8%;集体经济收入达到261.45万元,占全年的38.2%;转移农村劳动力10642人,比上年增加3464人。
2、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凝聚力、战斗力明显提高。通过“百村工程”的启动实施,农村基层干部的眼界更宽了,挤身市场经济能力更强了,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法律意识、发展意识更加迫切了。农村基层组织充分听取群众的意见建议,利用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坚持民主、科学决策,齐心协力选择适合本村实际的发展路子,为农村经济的发展营造良好条件。如巴川镇接龙村、土桥镇新田村、虎峰镇石岭村、围龙镇合龙村、西河镇新四村、新复乡凤飞村等,结合实际,为经济发展制定了详实的规划,“百村工程”建设已初具规模。
3、村级集体经济明显壮大。通过村级集体企业的经营盈利和村级企业的税收奖励,建立了村级集体经济增长的长效机制,凝聚了群众的物质基础。虎峰镇石岭村以前村集体收入靠承包塘堰,每年收入仅5000元。2003年,村党支部积极实施“百村工程”,招商引资3000万元,建立了建丰纸业公司。按照激励政策,镇级税收按10%奖励,投产后每年村级集体收入可新增4至5万元。围龙镇合龙村大力发展资源型企业,利用本村丰富的天然青石资源,成立村级集体采石企业,对石材进行规模开采,并进行深度石材工艺品开发,每年村级集体经济收入新增近2万元。全县最小又偏远的斑竹乡新益村,以前是有名的“空壳村”,实施“百村工程”以来,村干部大力招商引资办起棉麻加工和蜂窝煤厂,企业销售收入达到85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1万元,转移劳动力18人。
4、农村基层干部素质结构明显改善。通过实施“百村工程”,转移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为农村青年施展才华提供了舞台。村干部的收入大幅度增强,月务工补助平均达300元,部分村实现了“月薪制”。通过干部制度的激励,让村干部看到了“政治前途”,村干部职位吸引力大大增强。农村留不住年轻人,村干部无作为的现状得到改变。以前“村干部求人当”,目前“当村干部争着当”,较好改变了村干部队伍结构不合理的状况,形成了人才均衡搭配的复合型结构。目前,在全县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中,45岁以下373名,占33%;高中(中专)以上文化409名,占36%。有103名40岁以下的村干部正在“乡村管理”大专班培训学习。村级后备干部的年龄、文化结构得到明显改善,30岁以下的388名,30至35岁的869名;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30名,高中(中专)文化的673名。118个“百村工程”村的支书、主任年龄在50岁以下的193名,高中以上文化196名(有65名年龄40岁以下的参加了首期“乡村管理”大专学历培训),其中种养大户型143名、企业业主型29名、打工仔型17名。
5、农村党员干部的“双带”作用明显增强。在开展“双培双带”活动中,通过“万家专业大户齐奔产业化经营”活动和“一帮一”、“结对子”等形式,把一大批农村“能人”、“强人”培养成了农村经济发展的带头人和村级班子的领导骨干。如旧县镇丁家村党支部书记唐大伦,以前在一集体企业任采购员,村把其列入后备干部后,毅然放弃优厚的经济待遇,回村当起了“村官”。去年初,他投资63万元,新办年销售收入达180万元的纸制品厂,年纯利润达20万元,还吸收了21名村民在企业务工。在他的带动下,该村村委会主任王从德,承包了附近的华安砖厂,年利润达10余万元;村民汪健投资32万元办起石墨坩埚加工厂,贺大已等一批村民大力发展养羊,正筹建农业产业化公司,丁家村成了远近闻名的村干部带头致富村。平滩镇洋海村农民孔祥云在“百村工程”政策的指引下,办起了涂料厂,年产值达10万元,成为农村致富能人。在党组织的帮助下,孔祥云积极追求进步,努力创造条件向党组织靠拢,经组织审查、党委批准成为预备党员,2003年11月被选举为该村村委会主任。
第五篇:围绕经济抓党建 抓好党建促发展
围绕经济抓党建 抓好党建促发展
——天长市大通镇党委加强基层党建工作纪实
大通,千秋古镇,地处天长市西北部。历史上,这里曾叫“禹王集”。相传南北朝时期的梁武帝萧衍体察民情,到此微服私访,为民伸冤除害,当地百姓为感其恩,遂将地名改为梁武帝国号,“大通”由此得名。而今,在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下,在党的强农惠农政策扶持下,在天长市委、市政府“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奋力崛起”的战略思想指导下,在地方党委求真务实、开拓进取下,大通政治稳定、社会和谐、经济发展,这片古老土地正焕发着新的蓬勃生机。
天长市行政区划调整后,大通镇面积163.5平方公里,辖11个村和3个社区,人口40203人。近年来,大通镇党委将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明确“围绕经济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工作思路,全面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建立“党委书记带头抓、分管领导重点抓、组织部门具体抓、职能机构配合抓”的领导和工作机制。以加快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以“三级联创”、创建“五个好”支部为目标,以农村党建“五大载体”为抓手,不断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为全镇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选好班子,夯实基础,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 大通镇党委下设35个党总支(支部),其中农村(社区)党总支(支部)12个。全镇共有党员1376名,其中农村党员961名。作为履行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第一责任人,大通镇党委书记周福明在上任伊始就坚持抓人促事的工作思路,以提高执政能力为目标,切实加强基层领导班子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坚持“注重品行、科学发展、崇尚实干、重视基层、鼓励创新、群众公认”的用人导向,把党员中有开拓精神、有一定文化程度、有一定基层工作经验的同志选进村两委班子,提高基层党组织领导科学发展、服务群众、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的能力。“给钱给物不如建个好支部。” 周福明书记强调,“要提高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必须选好配强村两委班子,尤其要选准一把手。”
双柳村党支部原是一个软弱涣散的支部,村干部威信低,班子整体战斗力不强。2005年,该村被确定为滁州市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换届选举时,镇党委果断调整,选出以支部书记倪玉生为首的村两委班子。为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村委会召开全体党员大会,集思广益,统一思想。村两委经研究,将有六间门面的原村委会办公场所公开拍卖,筹集建设所需启动资金29.5万元,并严格招标,重建支部活动室,为6个未通砂石路的村民组铺设了总长5公里的简易砂石路。通过党务、村务、财务三公开,让村民心中有一本明白账,很快树立起村干部清正廉洁的良好形象,提高了班子威信。
按照新农村建设的二十字目标任务,村委会邀请南京设计院专家制定了双柳村总体发展规划,将示范点划分为居住区和工业区。为解决建设用地问题,他们积极向群众宣传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并立足实际,提出合理的征地补偿意见,顺利完成征地工作。不仅为示范点所在的高庄村民组积累了可观的集体收入,用于支付本组村民的医疗保险、防汛抗旱等多项费用,也使要到示范点建房的农户普遍接受,感到满意,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密切。村委会多方筹集资金,投入60余万元,铺设下水道800米,架设路灯25盏,新做水泥路500米。示范点基础设施的完善,带动人气指数直线上升,双柳村农民掀起新一轮的建房高潮。截至目前,农民自建、联建住房1000套,入住700户,全村近四分之一人口聚居于此,小集镇初具规模。每逢农历一和六,街头巷尾,商铺林立,摊贩众多,人头攒动,好一派热闹繁华的景象。这里是天长市乃至滁州市唯一实行农村集贸市场逢集的行政村。
村支书倪玉生说:“争创五个好村支部,班子建设是关键。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要想把村里各项工作搞上去,必须从党支部一班人做起,全心全意为民服务。”村民反映电视收视效果差,村委会就与帮扶单位联系,于2006年底在天长市率先开通了村级有线电视网,首批用户达115户,目前已发展至近300户,同时组织电影进农村、农民文艺演出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过去,180户居民从便益社区接入自来水,随着集镇规模扩张,原水厂已不能满足需求。经选派干部李晓明奔走、协调,原水厂投资新建的双柳自来水厂即将开通。
为大力发展村级经济,双柳村党支部精心谋划适合本村实际的产业发展新路子,制定了经济发展规划:一是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经济作物,实现一村一品。双柳自来水厂550万元投资的第二期工程,将建立一家粮食加工厂,通过发展订单农业,将农业产业链延伸到农民的田间地头。二是因地制宜发展大力劳动密集型产业,大力发展民营经济,走“工业、商业、建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路子。通过招商引资和全民创业,全村现有玩具、风铃、中国结等工厂、加工点10余家,实现600余名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特别是解决了农村妇女就近就业的难题。三是进一步完善小集镇功能,改善人居环境,使村容村貌净化、绿化、美化、亮化。
新农村建设示范村街南村紧邻大通集镇。该村利用镇村结合部的区位优势,开辟了丰谷一巷、丰谷二巷农民住宅A区,新建300多套农民住房,今年又开辟了丰乐路和禹河路农民住宅B区,农民住房建设正如火如荼。
镇党委书记周福明将全镇新农村建设的经验做法总结为“六抓六促进”。即:抓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村生产发展;抓农民增收,促进农民生活宽裕;抓村民素质提高,促进乡风文明;抓村庄规划、“四清四改”,促进村容整洁;抓村民组织建设,促进民主管理;抓项目管理,促进资金合理使用。
创新载体,强化素质,激发党员干部“双培双带”能力 大通镇党委将实施“双培双带”先锋工程作为增强党组织和党员队伍生机活力的动力工程来抓,紧紧抓住教育培训、激励引导等关键环节,把党员干部培养为致富能手,把致富能手培养为党员干部,切实提高农村党员、干部带头致富以及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本领。仅2007,全镇通过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等多种形式举办12次培训班,累计培训1800人次,其中党员干部受训1350人次,发展能手受训达500人次,帮带对象受训达1000人次。目前,全镇共创办村级“双培双带”示范点15个,有93名致富能手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21人被列为建党对象进行考察,17人加入到党组织中。43岁的坝田村农民陈文凯就是一位刚刚加入党组织的致富能手。
陈文凯从2000年开始养鹅,从最初年出栏近1000只,发展到现在年出栏90000只,获利60多万元,并第一个成功采用种草养鹅技术,成为全市养鹅状元。2007年,他又投入30多万元新建一座占地12000平方米的标准化养殖场,年出栏肉鹅可达10万只。镇党委将其作为建党对象,并全力支持他于去年11月牵头成立“文凯种草养鹅专业合作社”。
加入党组织后,陈文凯觉得自己更有义务和责任带领乡亲致富。利用专业合作社这一平台,他不但对上门求教的当地养鹅户毫无保留,将自己多年来总结的“五要”经验印成明白纸发到大家手中,而且经常组织合作社社员召开会议,观摩交流,邀请外地专家传授最新养殖技术。在其影响带动下,周边43个农户养殖优良品种“扬州鹅”,年饲养量15万只,其中1000只以上的规模养殖达10户,户均收入2万元左右。陈文凯通过推广高床育雏、程序免疫、配合饲料等先进技术,使雏鹅成活率达到96%以上,指导种植紫花苜蓿、黑麦草、菊苣等150多亩鹅饲料,并统一购进专业饲料300吨,使养鹅户节约成本、提高效益5万元。今年4月,饲料原料一路猛涨,而肉鹅价格直线下跌,合作社投入20万元,购进小型饲料造粒机,为社员生产自配料30吨,直接提高每只鹅经济效益2元。恰在此时,社员尤金朝2000只鹅到了成熟期销售不出,陈文凯利用自己的销售网络,帮其销售一空,解其燃眉之急。
说起把党员、干部培养为致富能手的典型,恐怕非华商钢结构有限公司董事长梁德保莫属。梁德保,1977年出生于刘营村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年幼丧母,家境贫寒。1999年大学毕业后,返乡探索创业门路。作为一名党员,他得到镇村两级党组织的帮扶,于2000年做起了粮油贸易生意。他起早贪黑,奔波劳碌,不辞辛劳,不畏艰难,4个寒来暑往,奠定了他二次创业的基础。2004年,梁德保在浙江创办了一家铜业贸易公司,初步完成资本积累。为加快家乡工业经济的发展,2005年11月,他响应组织的召唤,回乡投资1200万元,创办了华商钢结构有限公司。2006年6月,该公司被列入省“861”工程和新农村建设“百千”工程,梁德保个人也被评为天长市青年“创业之星”。2007年,梁德保创办的两家公司实现生产和贸易产值3亿元,上交利税100余万元,解决70多人的劳动就业。日前,公司与一家韩国贸易公司的合作谈判已接近尾声。
如今,大通镇农村党员、干部掌握一至两门实用致富技术的越来越多,农村党员、干部带头致富和带领群众致富的“双带”能力显著增强。
公开承诺,双向带动,永葆共产党员先进性 大通镇党委把经济能人、致富能手培养成为党员的同时,又把他们培养成为村干部,通过他们向党组织、党员公开承诺当年的创建目标、任务和措施,促进他们自我约束,倍加努力,使他们真正成为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顶梁柱”、“主心骨”和“带头人”。
天长市首届十大“公益之星”陈录林2000年到原便益乡投资创办了天长市多林灯饰有限公司。目前,公司占地60多亩,拥有员工660多人,产品100%出口国际市场,是华东地区乃至全国玻艺品种最全、技术力量最强、生产设备最先进的生产企业。今年,在国际金融危机、原材料价格上涨、出口退税下降等诸多不利因素影响下,公司订单仍有10%的增长,1—11月实现产值2800多万元,为稳定地方经济作出卓越贡献。陈录林常说:“企业不光是我个人的,更是社会的。如果企业有了发展,就必须回报社会。我的目标不是创办一个企业,我要做的是让一方人都能走上致富路。”
2007年,原便益乡并入大通镇,便益社区一时街道无人打扫,交通时常堵塞。陈录林说,大街上一阵风,垃圾满天飞,他有一个多月足不出户。行政村合并,村两委换届,在镇党委动员推荐,全体党员投票选举下,陈录林当选为便益村支部书记兼便益社区居委会主任。上任前,他向组织和党员郑重承诺:“不拿一分钱工资,不在村和社区报销一分钱。任期内,集镇建设要有大的改观,农民收入要大幅度增加。”
“言必行,行必果。”为彻底改变镇容村貌,做到集镇管理长效化,社区聘用8名专职人员维护市场、打扫卫生,对街道进行亮化绿化。除了收取少量管理费外,陈录林每年出资10万元承担人员工资和路灯电费。为加快社区内周圩小区的建设,他公司先行垫资270余万元,平整土地,修建道路,通水通电,小区规划建设200套农民住房,目前已有40%在建。不久,环境优美、功能齐全的农贸市场、农民健身广场等配套设施也将在小区内崛起,他为此承诺:自筹资金不足部分,由他个人全部负责,不让群众多负担一分钱。如今,便益社区路灯亮了,街道宽了,下水道通了,村里共青团、妇女和儿童的活动经费有着落了,残疾人、特困户、贫困学生得到及时救助和照顾了。当地群众提起陈录林,没有一人不竖起大拇指:“有这样的领路人,是咱们老百姓的福。”
大通镇党委还十分注重加强流动党员的管理,引导有门路的流动党员把家乡的富余劳动力带出去,把在外面赚到的资金、学到的技术和引到的项目带回来,创一番事业,促农民增收。
刘跳村党员吕兴龙早在10多年前走出大通,只身一人到上海打工。几年后,他创立了上海自动化仪表股份有限公司,致富不忘家乡,把几十个乡亲带到外面大世界,闯荡市场,开阔眼界。今年,他回乡创办了恒基养殖有限公司,从事猪、禽、鱼一体化科学养殖,带动附近农民产业化养殖。
稳农强工,活商兴镇,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大通镇党委结合农业乡镇的特点,大力争取农业项目,加大农业投资,合理规划农业资源,在提高农业产量,巩固农业基础地位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发展农业经济的新路子和提高农民收入的新途径。他们在落实各项惠农政策,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加大农业设施基础建设力度,增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的同时,利用市场机制和利益导向调整产业结构,鼓励农民增加投资,科学安排农业项目。全镇非粮作物比重逐年增加,粮油优质品种得到大面积种植,良种良法成为群众的自觉选择,农业机械水平不断提高。
以加大招商引资为突破口,镇党委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按照巩固提高、引进发展的工作思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扶持个体民营企业,全力打造“亲商、安商、富商”的投资环境。通过贯彻实施“三放战略”和“集退民进”决策,个体民营经济已成为该镇最具活力的新的经济增长点。目前,全镇有规模以上企业10余家,并规划了3.5平方公里的工业园区。2008年,截至11月底,全镇新引进企业6家,引资额达4500万元。
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镇党委坚持可持续发展和两个文明一起抓的方针,以人为本,关注民生,促进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全镇办学条件大为改善,教学质量明显提高。全面落实计划生育各项奖励扶助政策,大力整顿计划生育秩序。新农合、低保等工作有序开展,参保率不断提高。集镇“脏、乱、差”得到有效治理,文明创建取得实效。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民主法制建设得到新的加强,营造出“平安大通”、“和谐大通”的社会氛围。
2008年,大通镇预计实现工农业总产值5.6亿元,比上年增长30%,实现利税6000万元,财政收入翻一番,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500元。谈到加强基层党建工作对于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作用与成效,大通镇党委书记周福明概括道:“一是坚强有力的基层党组织是发展的保证,哪里的党组织团结,有凝聚力、战斗力,那里的发展就快,变化就大;二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发展的关键,加快发展不动摇;三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发展的基础,从实际出发,创造性的开展工作;四是始终坚持执政为民是发展的根本,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