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防洪新理念的几点思考
关于防洪新理念的几点思考
长江水利网 2004-1-6
英若智 杜维素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03年第6期 摘要:21世纪河北省防洪减灾工作面临着艰巨的任务,必须进行战略性调整,树立新的防洪理念。包括:辩证地看待洪水,治水策略;从“根治”转入“风险管理”;单纯防洪工程建设向全社会防洪安全保障体系转移等方面。在此基础上,对近期防洪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方略的有关问题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防洪减灾;风险管理;社会安全保障
为了贯彻新《水法》和《防洪法》,全面体现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治水思路,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符合河北实际的防洪减灾体系是一个亟需研究的问题。时代要求水利规划工作对防洪新理念和相应的防洪建设方略作更多的思考。河北省防洪面临的形势 纵观历史,旱涝交替、大旱大涝和干旱持续时间越长大水发生的机率越大,这是河北省灾害性气候的基本特征。
“63·8”洪水总量是20世纪河北省发生过的最大洪水,但突发性的局地暴雨使各河系都存在发生超标准洪水的可能性。例如“96·8”洪水总量仅及“63·8”的1/4,但部分河道洪峰已超过了“63·8”洪水。50多年来河北省山区人类活动影响造成洪水变差明显加大,平时无水,“突发性洪水”使人猝不及防的特点更为突出。21世纪河北省社会经济发展对防洪安全保障的要求将大为提高。现有单一的防洪工程体系与新的防洪减灾需求不相适应的矛盾已日渐显现。城镇化进程,工矿企业、乡镇企业以及农村经济的发展,使得同样规模洪水所造成的损失明显增加;现代社会对金融、交通、信息、通讯、计算机网络以及供电、供水、供气系统的依赖性大为增强,洪灾波及范围扩大,影响更为严重。为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防洪工程结合生态环境恢复是一种正确的选择。河北省必须长期坚持顾全大局,确保京、津的防洪战略。但确保京津和国家交通通信干线等重要目标引发的损失及其直接、间接不利影响会更加严重。另外,就目前河北省发展水平衡量,现有规划单纯依靠工程措施全面提高防洪标准,投入巨大,在经济上似不可行。因此,21世纪要求河北省防洪减灾工作进行战略性调整。2 新的防洪减灾理念
2.1 辩证治水思想的体现 河北省防洪工程体系的形成,为实现“提供安全保证”目标奠定了基础,也为区域水资源合理配置和生态环境改善创造了条件。未来防洪安全保障体系的建设需以流域、河系为单元,在现有防洪工程系统的基础上,借鉴洪水风险管理理论,按照系统集成观点,兼顾水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
恢复,选择多目标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优化组合的综合治水策略。要辩证地看待洪水。首先,洪水的发生有害也有利,在河北省,暴雨洪水是水资源补给的重要形式,也是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条件。河北省较高标准的骨干防洪工程为有效控制、安全利用洪水提供了条件,辅之以科学调度运用和洪水利用工程建设,已能够兼顾洪水的兴利目标;其次,现有防洪工程可控制中、小洪水,但不等于消除了洪水风险。事实证明,如遇大洪水一旦垮坝、溃堤,洪水的破坏力更大。有时流域上游防洪能力的提高或实施某些生态防洪工程,有可能导致其下游防洪标准降低和洪水风险转移。全面评价河北省现有工程体系的洪水风险,建立全流域协调合理的洪水风险管理体制,是当前防洪安全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再有河北省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洪水的影响也具有两重性。如经济发展使灾害损失可能增加,但全社会防灾投入与承受能力也可能增强;地下水超采造成了地面沉降,降低了排洪入海能力,但地下水位降低使洪沥水演进过程中削峰明显,且可大量回补地下水(“63·8”洪水的径流系数是0.48,“96·8”洪水的径流系数是0.24),1996年8月上旬进入宁晋泊、大陆泽的18亿m3洪水,只泄出3亿m3,其余除少量蒸发外绝大部分补充了地下水和土壤水);山区防洪和水土保持使中、小洪水峰量明显减少,但出现大洪水时,效果不明显,甚至加重灾害。因此,治水对策的抉择,要审时度势,把握适度。河北省以往防洪方略“上蓄、中疏、下排、适当地滞”应当针对新形势、新理念作相应改变。我们认为可以修正为:“上蓄、调,中疏、滞,下排、分”,即:在流域上游依托现有蓄水工程,通过现代化的洪水预报手段实现调度方式的转变,提升对洪水的控制和利用能力;在流域中游筑堤疏导,适当结合合理的滞洪措施及建设生态防洪工程,减轻对下游洪水的压力,并尽量恢复生态环境和引渗回补地下水;在流域下游要适时、适量地排泄,并结合必要的分洪措施,即可减轻防洪压力,又可作到河系间资源互补,扩大资源利用与改善环境的范围。对防洪、抗旱、除涝、治污与拦蓄地表水、补充地下水、增加土壤水、涵养生态水统筹安排,做到标准以内洪水保安全,遇超标准洪水,在确保大局的前提下有计划地让出一部分土地,为洪水提供足够的蓄滞空间,通过滞蓄分泄,减轻洪灾损失,实现洪水资源化;用丰水年增补的地表水、地下水和土壤水,来调剂枯水年来水的不足,建成“除害兴利结合、防汛抗旱并举、防洪蓄水统筹、防灾救助并重、防污治污齐抓”的工作体系。总之,要在防洪减灾的同时,综合考虑洪水的资源功能和生态、环境功能,既要适当控制洪水、改造自然,又要主动适应洪水、实现人与洪水的和谐共处。
2.2 洪水治理策略宜从“根治”转入“风险管理” “根治海河”伟大号召的提出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积极的社会意义,为河北省大规模水利建设奠定了防洪体系的基础,并将长期发挥作用。但是对“根治”不能绝对化,片面地理解为“一举消除洪水威胁”。国内外抗洪的实践证实,单纯依靠工程措施“根治”洪水,“确保”不出现洪灾,既不现实,也不经济。洪水风险是客观存在,但洪
灾损失却可以减轻。要合理制定各类应急方案,全社会共同承担一定风险,尽量减轻全局损失,实现人与自然的和协。洪水风险管理就是综合利用法律、行政、经济、技术与工程手段,合理调整人与自然之间及人与人之间客观存在的洪水风险利害关系,其目标是实现系统整体的、长远的最大利益。实行洪水风险管理,需要法律手段的强制实施,行政手段的推动落实,经济手段的补偿诱导,技术手段的决策支持,需要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很好地结合。2.3 应实现从单纯防洪工程建设向全社会防洪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的战略性转移 河北省防洪减灾需求的重大变化,需要尽快建设全社会安全保障体系。现代社会的防洪减灾,不仅要保证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而且要求基本保持或尽快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必须相应建立更加完善的应急管理体系、灾后救助体制,需要从低水平的灾民温饱救济型向社会化风险分担体制发展。河北省“96·8”洪水证实,现有工程体系已基本能有效避免大洪水对农业产生的波动性冲击,而且补给了约80亿m3的地下水,发挥了一定的冲淤、洗碱、淋盐等改善生态环境的综合效益。从实际出发,我们应当考虑如何在受淹难于避免的情况下,通过实施洪水风险管理来提高防洪安全保障水平,在治水方略中适当承担一定的风险,寻求与自然长期共处的发展模式。另外,今后城镇化的发展,城市的重要性更为突出,城市市区及服务于中心城市的重要基础设施生命线网络系统依赖性的加大,其水灾脆弱性加大,抗御城市洪水成为新的难题。滞洪区及水库库区居民在一旦出现超标准洪水时,往往需要他们作出更大的牺牲来顾全大局,为尽快提高他们的安全保障水平,也应主要依靠建立基于风险管理的、逐步完善的社会安全保障体系。为满足河北省日益提高的防洪安全保障需求,必须在现有防洪工程的基础上,全方位建立更高层次的防洪安全保障体系,其措施应包括降低风险,分担风险,回避风险,提高风险的承受能力、预见能力、应急能力及抗御能力,以及避免人为加重风险。河北省全社会防洪安全保障体系的建设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和合理的投入,要突破观念、体制、经济、技术等方面的诸多障碍。河北省治水战略转变的重要标志是以洪涝灾害风险管理理论为基础,从以建设防洪工程体系为主的策略转变为在防洪工程体系基础上建成全面的防洪减灾社会体系的策略。要综合运用工程、法律、行政、经济、技术等手段,加大力度调整局部与整体、人与自然的关系,有效控制水灾损失急速增加的趋势,保障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近期防洪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方略
3.1 确立防洪工程建设的主导地位 河北省近期防洪安全保障体系中防洪工程体系进一步完善应是占主导地位的措施,而且是重要而艰巨的任务。目前防洪规划提出的防洪目标和工程对策应作为防洪工程建设的重要参考依据。当前宜将现有工程加固除险和蓄洪区安全建设作为重点。关于提高“防洪标准”,宜把握“标准取决于方案,方案取决于经济合理性”的原则,国家规定的《防洪标准》只能作为参考或远期目标。要按照建设社会防洪安全保障体系的要求,结合兴利
研究防洪工程方案,而且要较长时期贯彻“择险修要、因害设防”的方针,充分论证工程方案的经济合理性和可能的投入水平,同时要更加关注防洪工程与生态环境建设的结合。今后防洪工程体系建设应由大规模工程建设向加强管理与逐步完善工程转移。对工程体系现有实际防洪能力及其作用,要从“建设社会防洪安全保障体系”的视角,重新进行系统分析与评价,提出今后充分发挥其综合效益的发展方向。要按照“上蓄、调,中疏、滞,下排、分”的新治水方略,对现有防洪工程体系的构成与调度运用作出相应调整,更新原有规划、设计、管理和调度运行的理念,进行更加有效的防洪工程体系建设。
基于上述理由,河北省各河、库全面提高防洪标准不现实,近期主要应抓好以下工作:
1)按防洪新理念全面复核现有工程的防洪标准(包括质量影响的实际标准)和整体防洪能力,剖析各部位和全局的防洪风险,针对薄弱环节重点提高;
2)争取稳定的工程维修管理经费,维持、恢复已有工程的防洪能力;继续开展水库大坝安全鉴定和病险水库加固除险工作,力争“十五”期间基本消除病险库的隐患;
3)进一步抓紧进行滞洪区安全建设,并规划建设“行洪区”必要的疏导、临时避险工程,探索防洪保险和建立全社会救灾和灾后重建机制,使滞洪区安全建设初见成效;
4)合理规划结合河道生态环境恢复的“生态防洪工程”,如滹沱河石家庄市区段和滦河迁安市段的防洪工程;
5)充分利用田间工程和水利工程集蓄雨水,增加河渠串联工程(如在北郭村附近建闸挖河把潴龙河与滹沱河相互沟通)和河渠建闸(或橡胶坝)工程,把全省各河段之间与灌溉、排水骨干河道串联在一起,实现洪沥水统一调度,把汛期多水河道来水调往少水河道和干旱地区,实现防洪、排水的优化调度和除害、兴利的有机结合;
6)重点建设保证京、津及其相关重要基础设施的防洪安全的工程和非工程措施体系;
7)尽快建立现代化的洪水预报、调度系统,洪水风险信息管理系统,减灾信息技术体系,以及完备防洪抢险专业队伍,加强基础性研究。河北省中、远期防洪工程建设要在近期防洪体系和工程建设的基础上,继续完善现有防洪工程,有计划、有步骤地提高防洪标准;提高滞洪区安全建设标准,不仅要确保当地人民生命安全,而且使滞洪区与全省农村实现均衡发展;实现防洪、蓄水和改善生态环境的优化调度,力争确保京、津防洪安全;完善防洪社会保障体系和现代化洪水预报、调度、管理手段。
3.2 加强防洪管理,建立稳定的资金投入机制 河北省水行政主管部门必须责无旁贷地作好防洪工程管理和洪水风险管理。防洪工程管理要在现有管理机
构和人员的基础上,继续负责各河系的工程管理与技术管理,提高业务水平,监测工程质量,安排好岁修和工程养护,保证防洪工程在既定标准条件下正常运行。同时按照上级指示,作好工程调度、运用。建立全社会的防洪安全保障体系,必须建立与河北省经济发展按比例同步增加的、分级负担的、稳定的投资渠道。实施洪水风险管理,建设全社会防洪安全保障体系,既可避免短期内防洪体系建设投入过大,又能减轻重大洪灾年份对社会经济的冲击。在风险管理体制下,防洪工程建设、管理与维护的投资都要有稳定的来源,各种非工程手段也要纳入正常的投资渠道,信息管理系统、决策支持系统的数据成本、运行费及相应投入也应相应增加。洪水风险管理是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实施洪水风险管理要求更为可靠稳定的投资保障。这就需要综合采取法律、行政和经济等手段,如在全面贯彻新《水法》和《防洪法》的基础上,制定公益性事业投入资金的比例和来源,明确广大防洪保护区责权的法律;还要依靠地方政府和群众的配合,实施制度化的社会救济和全社会参与的洪水保险;建议由流域机构向京、津等大城市征收防洪保险基金;各地方政府要增加防洪费用集资,省政府要出台鼓励地方在滞洪区管理与减灾方面的投入的政策,在贷款上、税收上予以优惠;建议积极引导各级干部更新观念,认识防洪保障体系建设的意义,加强流域机构、各级水利防洪机构、部门自身能力的建设,包括地方法规和制度的完善,工程体系调度能力的提高,信息管理系统与决策支持系统的开发与完善,以及人才培养及职工队伍培训等。还要尽快落实专人负责筹划河北省的防洪安全保障体系建设。
Consideration on New Concept of Flood Control YING Ruozhi,DU Weisu(Hebei Second Design Institute of Water Conservancy and Hydropower,Shijiazhuang,050021,China)Abstract:The flood control and calamity reducing in Hebei are facing new huge arduous tasks in the new century, and must be adjusted strategically.New concept of flood control should be set up, including looking on flood dialectically, and shifting the policy from “effecting radical cure of flood" to “risk management of flood”, as well as moving from sole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of flood control to the construction of a whole social security flood control system.Based on the thinking above, suggestion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shortterm flood control security system are presented.Keywords:flood control and calamity reducing;risk management;social security system 作者简介:英若智(1941),男,北京市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正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水利规划、水资源研究工作。
第二篇:地铁车站防洪思考与分析
浅谈地铁车站防洪思考与分析
摘要:本文对地铁车站水淹原因以及防洪措施进行了简要介绍。前言
在近年北京、广州、南京、武汉、上海等多个城市因暴雨发生严重内涝后,致使部分地区出现积水情况严重,一些道路基本中断,也殃及地铁车站、地下车库被淹,部分地铁线路停运。也充分暴露出城市在现化代建设的进程中对城市排水系统的规划设计、建设管理等方面的严重落后。2015年06月27日,南京地铁3号线秣周东路站与之相连的商场地下两层的积水倒灌进来,不得不临时关闭了两个出入站口;2015年07月23日下午,武汉地铁4号线王家湾站附近雨水涌入轨行区导致部分区间停运;面对城市排水系统不堪重负的情况下,如何确保地铁运营安全,应成为地铁设计者和建设者在今后地铁防洪设计、建设方面思考的重点。本文对地铁车站水淹的原因及一些解决措施进行探讨,希望对地铁车站防洪问题的解决提供一点帮助。
2、造成地铁水淹的原因
2.1 城市排水系统的规划设计、建设、管理和高速发展的城市现代化不配套成为城市被淹和地铁被淹的主要原因和直接原因之一。在地区长时间暴雨的情况下,由于城市排水管线瘫痪不能及时泄洪,当道路积水水位达到地铁出入口、风亭百叶设计高程时,作为地平线以下的地铁车站就成为泄洪的场所,轻则车站被淹,重则列车停运。
2.2 地铁车站防洪规范、法规的不完善。地铁在我国的公共交通行业中属于发展较晚的一种,在国内防洪相应的规范与标准中难以对地铁有较明确的规定和要求,更没有一本针对地铁行业的专门的规范进行执行。
2.3 查阅近年来各城市地铁车站在地区暴雨城市内涝的情况下地铁被淹的直接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种:
2.3.1 从地铁出入口、风亭、出入线段向车站或隧道涌入大量的雨水造成车站或隧道被淹;例如2011年06月23日下午北京地铁水淹停运。
2.3.2 从正在施工的新线隧道涌入大量的雨水流进正在运营的线路,造成隧道被淹;例如2010年广州地铁正在施工机场线隧道大量洪水涌入正在运营的地铁三号线广州东站至林和西站区间造成地铁三号线停运。
2.3.3 通过各穿越地铁车站结构墙的室外地铁管线套管向车站或隧道涌入大量的雨水,造成地铁被淹; 例如 2010年05月16日广州地铁二号线因为磨碟沙集中冷站冷冻水管穿越隧道壁的套管内保温层被浸泡进水,导致赤岗站-万胜围站段停运。
2.3.4 从地铁出入段线向隧道涌入大量的雨水造成隧道被淹; 2.3.5 地铁车站或区间现有排水设备在洪灾情况下无法及时排出大量的洪水。
2.3.6 隧道结构渗漏造成地铁接触网断电导致地铁停运; 2.4地铁防洪抢险应急预案不完善,常态化的险情预测、抢险制度、抢险物资、抢险人员不能及时组织到位,不能及时控制险情地进一步恶化,也是地铁被淹的原因之一。
3、地铁的防洪措施
3.1 积极和城市各级排水行政主管部门联系,了解城市各区以往被淹的区域、路段历史记录,做好地铁车站周边市政排水管网堵塞情况的调查,地铁周边发现市政管网堵塞及时打报告要求政府主管部门及时抢修,对无法及时抢修的管线,相应车站应做好防洪抢修应急预案,有效合理地组织抢险物资、设备、队伍以备急需。积极和城市气象行政主管部门联系,做好暴雨、台风的预测.,可根据天气预报及时做好存在防洪风险地铁车站、隧道的临时防水淹措施。3.2加强地铁防洪法规及规范的完善。目前颁布的防洪标准中,在交通设施部分中未将地铁的内容列入,而地铁与防洪之间又有其特殊的关系,随着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全国已有28个城市将要新建一批地铁项目,使得今后地铁建设时对防洪有章可循。由于我国南北方的雨量、江海河流的洪(潮)水位变化规律变化都不一样,制定防洪标准时要有针对性和合理性。建议应组织有关部门将此部分内容尽快补充列入。
3.3 要严格灵活地执行已有的规范标准,在地铁设计、建设初期要充分了解站点周边水淹情况、城市历史最大雨量和台风数据、要做好地铁出入口、风亭百叶窗底设计高程和周边地势城市相对高程的对比数据分析、和城市规划部门了解站点周边市政道路、绿化、市政建筑的城市相对高程,及时最好出入口、风亭风亭百叶窗底设计
高程的调整。
3.4 《地下铁道设计规范》(gb50157-92)第十二章第七节防水淹技术要求,其中第12.7.1条:“车站出入口及通风亭的门洞下沿,应高出室外地面150~450mm,必要时应该设置临时防水淹措施。”建议在今后地铁规范修订时对该条要予以调整,以往有几个车站出入口及通风亭设计严格执行规范,但车站周边的地势都比地铁出入口风亭的城市相对高程高,暴雨时车站周边成为水塘,洪水从出入口风亭倒灌车站。面对城市排水系统瘫痪以及地铁出入口风亭的城市相对高程比周边地势低的情况下“车站出入口及通风亭的门洞下沿,应高出室外地面150~450mm”的规定应该是不合适的。3.5 面对城市排水系统瘫痪以及逐年刷新的暴雨记录,地铁出入口风亭成为洪水涌入地铁主要途径,《地下铁道设计规范》中要求“对有盖的出入口风亭不设排水设备”的内容对目前的具体情况有点不合适,从地铁防洪的角度以及降低水淹损失的角度考虑,车站要落实逐级防洪和排水,尽量将水挡在地面,一旦洪水涌入出入口风亭,应在此部位将洪水及时反抽回地面,避免洪水通过出入口风亭涌进车站或隧道,造成运营安全事故。地铁设计、建设时要根据站点的具体情况具体对待。
3.6从正在施工的换乘车站或延长线新线隧道涌入大量的雨水流进正在运营的线路,造成正在运营的隧道被淹也成为地铁水淹的风险之一。
3.6.1建议车站设计阶段设计必须对换乘车站或延长线分界点隧道
防洪封堵方案、临时排洪方案等出具详细方案和图纸指导施工; 3.6.2建设管理阶段需统一新建线路各工点敞口部位的挡水墙、换乘车站或延长线分界点挡水墙、土建施工区域和机电施工区域挡水墙设置标准,包含高度、强度、防水要求等内容;对不需要进行吊装作业的新线各工点敞口部位要加防雨顶棚减少雨水进入车站、隧道;
3.6.3要落实逐级防水、排水方案,尽量将水挡在施工现场地面,对地理位置低洼的各工点敞口部位挡水墙外地面设置雨水收集井以便安装移动式水泵进行排水,出入口、风亭集水坑、土建施工区域和机电施工区域分界点挡水墙土建施工区域内设置临时排水泵及时将涌入车站的雨水、结构渗漏水排走,临水水泵的型号要设计核实满足防洪排水要求;
3.6.4施工中对预留管线未施工的预留孔洞采用临时封堵方案,不影响今后永久管线施工,已施工好的管线孔洞同步封堵; 3.6.5要求施工单位进场前报防洪排涝方案报监理业主审批,施工好的挡水墙、孔洞封堵组织专项验收,作为安全生产专项检查的制度之一。
3.7地铁车站的电力、通讯、信号、集中冷站空调水、给水、排水管线都要穿过地铁的结构墙或顶板预留的套管和地面连接,套管未封堵或封堵不严,也成地铁车站或隧道水淹原因之一。建议车站设计时设计必须对管线的封堵方案出具详细方案和图纸指导施工,尤其对空调保温水管穿越结构墙要出具专项设计方案。在建设管理阶
段,施工单位监理要对管线封堵逐个检查、检验、验收,做好隐蔽工程验收记录。
3.8从地铁车辆段出入段线以及高架区间向地下区间隧过度的出入洞口涌入大量的雨水造成隧道被淹。这种险情由以下几个原因造成:
3.8.1设计对以往历史雨量参考数据分析、估计不足;
3.8.2对出入段线、出入洞口、高架区间以及周边的雨水汇集面积计算过小;
3.8.3洞口雨水泵房的设置位置设计不合理,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最好设计在两条轨道的中间,如果雨水泵房设计在一条隧道的单侧,在暴雨情况下从轨道高处的洪水径流在通过未设置泵房的隧道排水拦截沟时无法进行有效充分的拦截,导致大量雨水涌入隧道,区间废水泵房不堪重负的情况下造成隧道被淹。如果条件不允许,雨水泵房只能设计在一条隧道的单侧,那么雨水泵房前的雨水拦截沟设计要有合理、有效地深度和坡度将大部分的雨水拦截进另一侧隧道雨水泵房,就近排出地面。
3.9 隧道结构渗漏造成地铁接触网断电导致地铁停运也是地铁运营安全风险点之一。按设计总体要求车站的顶板和区间隧道等结构的顶板,不允许渗漏水,而对车站及隧道等的侧墙则控制其渗漏水量<0.1l/m2d。已运营的线路要加大渗漏点的检查和整改,对无法立即处理的渗漏点要加截水槽加以引导排水。
3.10 地铁车站或区间主废水泵房现有排水设备在洪灾情况下无法
及时排出大量的洪水,导致险情扩大,事故升级,损失扩大。如何缩短险情排除的时间,将影响和损失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除了有效的抢险机制,快速的应急反应外,加大防洪设备设计也是必须的。新线设计和旧线改造中设计应对地铁车站隧道被水淹的不利点进行评估,对可能历史水淹的水量数据进行分析,确定合适地险情排除时间,综合考虑防洪水泵的选型、电气容量配置以及数量的多少。3.11对于越江地铁隧道必须严格按地铁规范设置防淹门,遇到地震或特殊灾害性天气时与有关部门,建立网络联系,加强对非常灾害的预测预报,及时做好关闭防淹门的各项措施,包括暂时中断地铁运营,疏散地铁乘客及有关人员,以应付突发事故的发生,使灾害的危害程度降到最低。
3.12 要加强安全与防灾意识。在新线的设计、建设期要综合全面地考虑防洪设计和施工,前瞻性地预测后期运营的防洪风险点;在运营期间要根据实际情况动态预测、监测地铁线路防洪风险点,做好应急抢险预案,组织充裕的抢险物资和人力,遇到险情时要快速反应、积极抢险尽最大可能降低损失。
4、结束语
地铁作为城市公共交通的一种在人们出行中占越来越重要地位,乘坐地铁的安全性也成为广大市民和媒体关注重点和焦点。地铁防洪作为确保地铁安全运营的措施之一,应作为地铁设计、建设、运营管理的重点之一。我们相信随着地铁防洪规范法规的完善以及地铁防洪技术的提高,洪灾对地铁安全运营的影响也越来越小。
参考文献:
1、《地下铁道设计规范》(gb50157-92)
2、郑健吾地铁工程的防洪对策与措施研究 《城市道桥与防洪》2005年第7期 ;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防洪标准》(gb50201-94);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水法》;
5、建设部颁发的《六级人民防空地下室设计规程》
第三篇:关于我国防洪问题的几点思考
关于我国防洪问题的几点思考
——从德、法、荷三国防洪减灾看我国防洪工作
邓坚 富曾慈 邱瑞田 尚全民
摘 要 德国、法国、荷兰三国经济发达,其防洪减灾工作取得了显著成就,在防洪策略、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建设等方面有许多经验值得我们借鉴。结合我国防洪工作的实际,有必要从认识、投入、高新技术的应用、洪水风险等方面进行进一步的探讨。
关键词 防洪 工程措施 非工程措施 水资源
1999年5月,我们随同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赴欧洲抗洪抢险培训团赴德国、法国、荷兰,先后拜访了德国、法国环境部,荷兰公共工程及水利部,法国国际水务办公室,德国巴伐利亚州、巴符州、北威州,法国马赛、巴黎市等水利部门,德国波鸿大学、荷兰代尔福特工业大学等院校,德国卡尔斯鲁厄洪水预警预报中心、荷兰IHE研究所等部门。还实地考察了莱茵河、罗讷河、卢瓦尔河、赛纳河、马斯河防洪工程,以及荷兰著名的拦海大坝、移动防洪坝和三角洲工程。
一、德、法、荷三国防洪减灾的主要经验
德、法、荷三国位于欧洲中西部,地理上相邻,海拔一般不高。三国面积相
2加不足100万km,人口约1.5亿。三国都是经济相当发达的国家。从自然条件
看,气候温和,年降雨量适中,且时空分配较均匀,森林和绿地覆盖面广,植被良好。历史上德、法两国洪水多由暴雨、冰雪融水引起。荷兰西部滨临北海,地处莱茵河、马斯河、斯海尔德河下游入海口的三角洲地区,50%的国土面积位于海平面以下,受洪涝和风暴潮的影响很大,历史上是一个洪涝和风暴潮灾害十分严重的国家。经过多年的有效治理,目前三国的水环境有了很大改善,避免或减轻了洪水灾害,为社会发展、经济建设创造了较好的环境。我们感到三国在防洪减灾方面的主要经验有:
1.从环境水利的高度认识防洪,对河流进行综合治理
德国、法国和荷兰三个国家在历史上都遭受过较严重的洪水灾害。为了防洪减灾,三个国家对河道进行了大规模的治理,修建了许多防洪工程,如水库、堤防和涵闸等。在治理思路上,曾经长期沿袭单一目标的治理思路。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水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三国在治水观念上相应有了很大转变,即由过去单一地修建防洪工程来达到防灾减灾目标,转变为以保护水环境的多目标综合治理,即环境水利的概念。他们认为,单一目标的治理,虽然取得了很大成效,但存在不足,如为了开发利用土地,采取围垦河滩和对河道实施“裁弯取直”等工程措施,改变了河流的自然蓄泄条件,导致洪峰提前和洪峰流量增大,从而增加了洪灾的风险。单一目标治理破坏了自然环境的原貌,往往给生态环境带来长时期的不利影响,从而又严重威胁到人类自身的利益和安全。因此,对江河的治理宜采取综合治理的办法。治理江河修建防洪工程首先应从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的全局考虑,把工程措施与水环境、社会环境结合起来。河流生成和运动有其自然摆动的范围,人类在治水中必须给它们保留足够的行洪通道,并保证蓄洪区的蓄洪功能。德、法两国水管理部门都设在环境部。三国的河流防洪规划都要求有环境评价,同时还要征求当地居民的意见。近些年来,三国都将水利工程规划建设与建造更加优美的环境紧密结合起来,普遍采取了“退田还河”和还河道以原态的措施。如德国、荷兰在一些河流上舍直取弯,铲除堤防,恢复泛区自然蓄水状态,保持水生动植物适宜的生存条件,以创造良好的自然环境。这是当今欧洲在防洪观念上的重大转变,也是经济发达国家治水基本要求和主要特征之一。三国森林覆盖率很高,既营造了优美的自然环境,也保持了水土,减缓了水流汇集时间,客观上起到了正本清源、减小洪涝灾害的作用。
2.采取“建重于防,防重于抡”的防洪成灾策略
我们在考察中了解到,多年来,三个国家虽然遭受洪涝灾害的程度不同,但是国家政府所采取的减灾策略是基本相同的,即十分重视平时的工程设施建设,舍得投入并高度注重工程质量。按照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对水环境安全的具体要求,做到工程设施的建设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同时把建、防、抢结合起来。一旦发生洪水,主要依靠防洪工程保证安全,结合其他综合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生命财产损失和对环境的影响。目前,三国各级政府和专业部门平时的主要工作是做好防洪工程的规划、建设和维护管理。防洪工程规划的重点是要符合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要求。如在德国,一些城市根据地区的特点,在防洪规划中规定城市建筑不透水面积最大不超过3.3%,这样可延长降雨汇流时间,减轻城市洪涝灾害;法国规定城市防洪设施建设要做到雨污分流,根据地势条件划分区域建设地面和地下蓄洪设施。在城市较低的地区或河道两岸滩地,开辟成公园、绿地球场、停车场、道路等,平时为娱乐场所,当降雨有洪水时作为调蓄洪水场所。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各部门除了进行必要的工程维护外,还要解决好洪泛区的限制开发管理、退田还河(湖)增加河道的蓄泄能力、提高洪水的预警预报水平和如何增强全社会的风险意识等问题。目前三国重点地区防洪工程的标准和质量都较高,与该地区的经济状况基本协调。
在防洪抢险方面,三国同我国一样,体现“有所弃,才能有所守”的思想。如德国科隆市防御标准为100年一遇,但在发生10年一遇、50年一遇或100年一遇洪水时,允许一些地区被淹。保护的主要对象是工业区,尤其是化学工业区。1995年莱茵河大水,科隆市部分被淹,居民生活很正常,甚至形成了独特的“洪水旅游”现象。
3.充分发挥非工程措施在防洪减灾中的作用
三国不仅兴建了高标准的防洪工程,非工程设施也十分完备。实践证明,非工程措施在防洪减灾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洪水预报方面,三国有完备的雷达测雨站点,快速的洪水自动测报设施,先进的通信传输设备和布局较广的数据网络,以及面向公众、信息共享的服务体系。这些设施的建设和系统的开发都是由政府委托科研单位、公司来完成的。使用部门只负责提出需求,系统建成后
负责运行管理,并将大部分气象、水情、洪水预报等防汛信息面向社会,既保证了数据的统一,又保证了信息资源在国民经济中得到充分利用而不被浪费,同时避免了大量的重复工作,为防洪减灾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在防洪设施的控制和运用管理方面,三国计算机应用很普及,水平也较高。如在近100万人口的科隆市的防洪中心,平时只有2名工作人员;巴登州莱茵河堤防管理处分管6个分洪区,涉及人口70万人,但堤管处只有4名职工,工作效率非常高。荷兰三角洲工程的闸门也都采用计算机控制。
据了解,三国在防洪的组织管理和运作程序方面都有明确规定,各地区和部门在防洪工程的调度运用上都有严格的协议,各单位按职责行事,形成了较完善的防洪非工程体系,为有效地防洪抢险和救灾提供了保障。
4.依靠高科技和雄厚的经济实力,建造规模宏大的防洪成灾工程
在江河治理方面,德、法、荷三国一些工程的构思、设计和建造都十分独特。在这些工程的背后,有强大的科研力量和雄厚的机械制造能力做后盾。在堤坝的建造方面,三国有先进的机械设备和性能优良的建筑材料,土工织物运用比较广泛。在堤身的填筑、地基的处理、水下施工等方面手段先进。荷兰在20年代即解决了海底施工的技术难题,修建了长达32km的拦海大坝;50年代以后.又投入180亿荷兰盾(约合700多亿元人民币)完成了三角洲工程。其中荷兰之角新沃特伟赫活动阻浪闸,是从5个实力雄厚的设计单位投标方案中选取的建设方案,闸门建造耗资14亿荷兰盾(约56亿元人民币),每个闸门长210m、高22m、重达50万t(共两扇),采用中空隔厢设计,利用水的浮力作用合拢,然后蓄水下沉与海底相接,可以形成360m宽的阻浪屏障,合拢过程完全是计算机控制的。单个球窝接头直径10m,重680t,交接点精确度误差仅2mm,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闸门平时放置在两岸的干燥闸坞内,不影响航运,完美地解决了鹿特丹港及附近地区的航运和防潮问题。德国也在研究和应用活动堤坝技术,解决城市景观与防洪工程建设的矛盾,法国在卢瓦尔河的堤防上采用了活动堤坝的建造技术。
5.注重面向公众的洪水风险教育,提高全社会的水患意识
三国都在中小学校开展灾害预防普及教育,从小树立防灾意识,公众灾害意识很强。在法国马赛、巴黎等城市,政府根据洪水频率、淹没区域、淹没深度、水流流速等指标,编制公布了各地的风险图,不同颜色表示不同的风险程度。政府对在不同风险区域内的开发建设都有十分严格的规定。德国把洪水预警分为4级,告知居民风险程度和预防措施,洪水到来时,居民可自行判断危险程度,合理安排工作和生活。
6.在堤防建设和管理方面发挥受益者的积极性
三国的防洪工程建设都实行业主负责制、招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并规定在50年内堤防如果出现质量问题,设计、施工单位要承担法律责任,使工程质量从根本上得到了保证。在堤防管理上,三国通过税收保证了工程维护有稳定的经费来源,使堤防能够正常运行。工程运行管理过程中除了有官方管理机构外,在受益地区一些地方还有民间协会组织。公民对工程建设和管理的全过程可通过协
会组织实施监督。如荷兰具有700多年历史的水管会。协会由政府代表和当地居民代表共同组成,区域内的所有居民都是该协会的会员,每一位协会成员要缴纳会费,会费主要用于区域内的防洪工程建设、维护和管理,一般约占全部费用的20%,其余费用由政府拨款。协会有权否定政府的工程规划方案,并委托科研设计单位、施工部门进行工程设计和施工建设。由于协会的工作与会员切身利益密切相关,所以经费有保障并能做到专款专用,堤防管理成效显著。德国北威州也有类似的民间协会。这是一种具有国外特色的公民参与工程建设、管理和实施监督的独特方式。
7.法律健全,可操作性强
三个国家虽然没有单独的防洪法规,也没有全国统一的防洪机构,但从防洪工程的规划、建设、维护和管理,到洪水的预警预报,抗洪抢险的组织,以及灾后的救济,都有相应的法律规定及相关执行部门。各部门依法行事,各负其责,避免了政出多门、互相打架、扯皮现象,使抢险救灾有序进行。德、法、荷三国抢险救灾的职责在州(省),州(省)内政部负责抢险救灾的组织。洪水来时,首先是消防队员和警察参加抢险。力量不足时,可请示国家内政部,经总统批准后可调动军队参加抢险。救灾经费由保险公司和慈善机构解决。
二、关于我国江河湖泊防洪治理和抢险救灾工作的几点思考
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决定了我国是一个洪涝灾害十分频繁和严重的国家。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非常重视大江大河的治理和灾害防御,经过努力,目前已在我国七大江河初步建立了防洪体系,并且取得了战胜历次大洪水的伟大成就,任何其他国家都难以相比。但是由于各种条件的制约,我国现有防洪体系还远不能满足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要求。与德、法、荷三国相比,我们在江河治理和防灾减灾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虽然我们的国情不同,不能照搬照套他们的做法,但是通过培训考察,我们认为三国的一些江河治理措施和防汛抢险经验值得借鉴。
1.科学认识洪水,把江河治理与环境保护结合起来
如何更好地利用水资源,保护好水环境,兴利除害,把我国的江河湖泊治理和防洪减灾工作放在国土整治、改善生态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大局中考虑,这是我国21世纪和远期社会发展战略的需要。德国历史上经历了从大量修筑堤防、建设防洪工程约束水流防灾,到如今的铲堤退堤留出蓄水区域还河道以自然的过程,值得我们思考。1998年长江大水之后,中央作出了“平烷行洪、退田还湖、移民建镇、疏浚河湖”的果断决策,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其中的重大意义。在防洪治理过程中要掌握好“防”与“避”与“保”的关系,既要考虑我国社会发展的现状,又要考虑社会长期发展对环境的要求,树立“大防洪”观念,将防洪与长期的生态环境保护有机地结合起来。要用发展的眼光、超前的意识,大力加强河流治理与开发利用规划的基础工作,制定综合治理规划,并按照规划和国民经济不同发展阶段要求,持之以恒地分步实施。
2.加大投入力度,坚持不懈地搞好工程建设,确保工程质量,加强工程管理
1998年长江大水期间,两岸堤防共发生险情6000多处,其中重大险情近300处,九江城区段还发生了决口。汛后,国家拨付了大量资金对堤防进行除险加固。1999年长江高水位仅次于1998年,堤防险情大大减少,只出现一般险情1400多处,除险加固效益显著。1999年太湖流域也发生了特大洪水,洪水位超过1991年,由于1991年太湖大水后国家累计投入治太工程投资60亿元,工程防御能力得到显著提高,险情大为减少,有力地保证了当地生产、生活的正常秩序。事实说明,加强工程建设才能保安全是硬道理,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应该继续加大投入。没有投入,仅靠汛期全民防汛,不仅耗费大量人、财、物,而且也将承担极大的风险。
在加大工程建设投资力度的同时,要特别加强工程的质量管理。要真正认识到质量就是工程的生命,防洪工程建设要强化招标承包制、合同管理制和建设监理制,从根本上保证工程的质量。
目前,我国水利工程管理水平落后问题也十分突出,今后必须加强管理队伍的建设,提高工程管理人员的素质和管理水平,同时要进一步加大工程维护管理资金的投入。
3.重视非工程措施的建设,坚持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并重的原则
在加强防洪工程建设的同时,应特别注重对水文、通信等非工程措施的建设。水文、通信是防汛的耳目和尖兵,要为防洪调度决策及时提供水情、工情等可靠信息。在水文信息的监测预报方面,要改变目前雨情、水情一报多发,一个控制站多层单位进行洪水预报,信息不能共享和信息有偿服务的现状,充分发挥信息资源的效能,避免重复工作等浪费现象。进一步加快全国防汛指挥系统建设,提高我国降雨预报和对洪水信息的预报水平和预誓能力。
4.加强防洪高新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建立技术创新机构,提高抗洪抢险和防灾成灾的科技合量
科学技术在防洪抢险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计算机模拟技术、卫星遥感测量技术、雷达测雨技术、通信传输技术、雨水情自动测报技术等已在欧美国家广泛应用,对科学决策提供了及时准确可靠的信息。为适应抗洪抢险减灾的需要,我们必须加速科技成果在江河治理和抗洪抢险中的应用。要充分发挥科研院所和高校的积极性,促进科学研究和水利生产实际相结合。
5.积极推动洪水风险管理,加大执法力度
各地经济、社会发展很快,城市与基础设施建设大都没有考虑洪水风险,无序发展现象严重,一旦发生洪灾,损失惨重。国家要加强洪水风险管理,制定和公布各地洪水风险图;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的洪患意识;制定政策法规,控制高风险区经济发展,促进经济建设向低风险地区转移,使之形成良性循环;开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洪水保险研究,力争早日实施。
我国已经颁布实施了《防洪法》,我们要依法防洪。对违反《防洪法》的部门、单位和个人,要敢于处罚,树立法律的权威。我们在严格执法的同时,还要不断地完善《防洪法》配套法规的制定,并与相关的《水土保持法》、《森林法》等法规有效衔接起来。
6.加强国际交流。借鉴国外经验
防治洪水灾害是人类面临的共同课题,世界上许多国家,特别是欧美发达国家,在与洪水的斗争中积累了许多经验,也有很深刻的教训。我们国家治水的历史长达数千年,也有很多好的做法。在治水方面,我们要拓宽思路,开阔视野,与国外进行资金、技术、人才等多方面的交流与合作。有关部门应建立国外水利信息资源库,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合作。(作者单位: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邓坚为副主任,富曾慈为总工程师)
第四篇:梦想课程感受《新理念、新思考》
学习心得:
新理念 新思考
2013年12月13日—15日,我有幸参加了盐湖区教育局组织的“梦想课程”教师培训活动。这次活动是上海“真爱梦想”公益基金会和盐湖区教育局共同组织的,本次培训和以往的培训活动都不同,虽然足足三天,但却一晃而过,主要原因是它的形式新颖,内容多样,注重体验,每个环节都是那样的引人入胜,老师们学得轻松,学得愉快。在这三天的培训活动中,我听到最多的三句话就是:问题比答案更重要,方法比知识更重要,信任比帮助更重要。对于这三句话我感触颇深:
1、问题比答案更重要
申宣成老师在演讲中给我们举了这样一个例子:关于中日甲午战争这个历史性的问题,日本考卷上是这样问的:19世纪末我们与中国发生了中日甲午战争,如果我们还会与中国发生战争,你认为是在什么时候,你认为我们的优势与劣势分别是什么?而我们中国考卷上是这样问的:中日甲午战争发生在哪年哪月哪日,签署了什么条约,割让了多少土地?从这个例子上我们可以看出:日本的教育注重了应用知识,而我们中国的教育却注重了记忆知识。要想改变还得从我们老师做起,所以课堂提问就变成了一门新学问,有待于我们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思考。
老师提问题,学生回答,老师再提,学生再答,就这样不
断地重复重复再重复,这就是我们传统的教学模式,常此以往,孩子们就逐渐缺失了主动发现、探究问题的意识。而在“梦想课程”中,他们的主要强调的是让孩子们互相合作,自主探究,在有趣的游戏中,他们能够自主发现问题,并能多方位,多角度地去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这一过程中,老师只要扮演好组织者这个角色就好了。整节课老师教得轻松自在,学生学得起劲有效,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
2、方法比知识更重要
《老子》中有句经典“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意思很浅显:传授给人既有的知识,不如传授给人学习知识的方法。道理其实很简单,鱼是目的,钓鱼是手段,一条鱼能解一时之饥,却不能解长久之饥,如果想永远有鱼吃,那就要学会钓鱼的方法。在当前的教育中,我们老师和家长往往看重的是眼前考得高分的这条“大鱼”,而往往忽略了培养孩子获取知识的方法。长此以往,一批批“高分低能”儿就这样产生了。
知识不是智慧,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是智慧。知识不是力量,智慧才是真正的力量。在教学中,我们要设身处地的想想孩子到底喜欢什么样的课堂,是满堂灌的、严肃的,还是活泼的、风趣幽默的?其实这是不言而喻的,所以,只要我们善于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学生就会感受到窗外空气的清新与美好,当然我们也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3、信任比帮助更重要
在培训时,记得严老师说过这样一句话:给孩子以帮助只能是一次,而给孩子以信任也许会影响他的一生。是的,作为老师,我们首先就要充分地考虑到学生的现状,他们到底喜欢什么样的老师,也就是“尊重学情、以学定教”,只有当学生对老师产生好感才有可能对你所教的学科感兴趣,教学不仅仅是个认知的过程还是个情感的过程。因此我们的老师应该阳光一些,开心一些,多一些微笑,多一些信任,让我们的孩子真切感受到“老师就和我在一起”,“老师信任我”。“你的眉头开了,我笑了;你的眼睛红了,我的天空灰了;你快乐所以我快乐。”当我们和孩子有这样的默契时,孩子们还会惹我们生气吗?还会不愿意学习吗?
总之,通过本次学习,我真得学到了很多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作为教师,我们就应该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完善自身的教学实践,在教学中多花时间、多花精力,用心搞好教育教学工作,正确的指引我们的孩子,让他们可以自信、从容、有尊严地成长!
第五篇:现代教师应当了解教育新理念
现代教师应当了解教育新理念
本报记者 卜之
http:// 2001-11-30 15:03:02 中国教育报
由顾明远和孟繁华主编的《国际教育新理念》一书,最近由海南出版社出版了。为此记者采访了我国著名教育学家、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先生。顾先生就该书出版的意义以及对当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些看法愉快地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
记者:21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时代。在新的时代,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必将发生巨大变革,引起人们诸多观念的变化。请问顾先生,人们对教育理念、特别是教师对教育的理念将面临哪些重要挑战?
顾明远:知识经济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形态,它与工业经济具有本质差异。而我们现有的教育,从体系到内容,从人才培养目标到教学方法,都是为工业经济服务的。知识经济的到来,必然会向现行教育进行猛烈冲击,提出严峻挑战。
大家知道,知识经济的核心是创新。要创新就得依赖创新性人才去实现,这就要求教育进行彻底变革,大力培养创新型人才,要将重点放在培养学生培养能力上,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知识经济时代,学习将贯穿于人的一生之始终,可谓“活到老学到老”。学习不再仅是学生的专利,教育也不再仅是教师的特权。一个真正的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时代也伴随知识经济时代同时降临。教育必须正视现实,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使其形式灵活多样,促进社会学习化、学习社会化。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更新期将越来越短,新知识高速涌现,信息量成倍增加,社会需要的知识和学校的教学内容都要不断更新。传统的教学形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将受到挑战。
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教育的各个领域必须进行全面的创新,包括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制度的创新,教学内容、方法、方式的创新以及整个教育体系的创新。
但具体到每个中小学教师而言,最重要的是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创新,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了解先进的教育理念。只有如此,才能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指导实践。有了理念的更新,才能创造新的教育方法,适应学习时代的要求。
记者:《国际教育新理念》一书对于教师了解国际上流行的教育理念、指导教育教学实践会有哪些帮助?
顾明远:问题是理念的出发点和归宿。《国际教育新理念》一书力图从广大中小学教师工作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作为出发点,用较通俗的语言对国际教育新理念进行了较全面的阐述,为广大中小学教师提供一本具有全面性、启示性、解惑性和可操作性的学习用书。广大中小学教师阅读本书时,应该站在社会发展的高度,宏观把握教育理念演变的轨迹,了解其
产生的时代背景。
本书是以现有国际教育教学理念为线索的,希望广大教师通过阅读能够较好地解决以下疑惑:
第一,“信息时代已经到来”、“知识经济初露端倪”已经成为我们的常用话语。理性地看,语言是理念的客观性描述。但是,我们在运用这些话语时,除了感性地表达心理上的紧迫感和对未来的憧憬外,广大教师是否从传统到现代的历史延续过程中,从国外到国内的引进吸收过程中,领会了当代教育与传统教育到底有什么有什么不同?
第二,广大教师早就摒弃了注入式教学法,而接受了启发式教学法,特别是近几年来,许多引进和自创的教学方法层出不穷,这对于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实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是,面对这些眼花缭乱的程式化教学方法,到底哪一种更适合本地的实际?
第三,一定的理念影响着一定的行为,教育也不例外。方法是重要的,因为方法是理念和行为的中介。但是,仅有方法是不够的,只有深刻领会当代教育理念的内涵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我们现在有了大量的教学方法,现在所用的教学方法是以什么教育理念为基础的?
第四,所有教育教学方法的诞生都是与一定的文化背景和哲学思潮相联系的。西方教育教学方法的涌入,为我们提供了大量可资借鉴的资源。但是,我们在借鉴这些教育教学方法的时候,如何使之“本土化”?也就是如何解决这些教育教学方法切合我国的国情和实际的问题?
第五,传统的教育是“遗传”式的,即传承人类文化,是以传授知识为基础的。现在的教育功能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逐渐成为教育的主题。教师们对教育教学改革也抱有极大的热情。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需要落到实处,仅有热情是不够的。在这样的背景下,对教师怎样教和学生怎样学,以及教师教什么和学生学什么感到的困惑如何解决?
记者:在新的科学技术革命的影响和推动下,为了适应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和综合国力竞争的需要,我国正在对中小学课程与教材进行改革,请问顾先生,中小学教师了解国际教育新理念对于中小学新教材、新课程的实施有哪些帮助?
顾明远: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的发展趋势可以概括为现代化、基础化、个别化和综合化。通过改革,使新课程教材具有以下特征:(1)现代化。内容编制依据儿童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统整课程内容,要主动适应社会需求,根据现代科学及学科发展的新变化,组合、选择和增加新内容;教学手段要吸纳、采用新技术。(2)基础性。从保证和满足每个学生生存和发展的需要,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为学生提供最基础的人类文化基础知识的学习,使之掌握最基本的学习方法。(3)开放性。强调学习与学生生活、与社会发展的联系;课程实施过程中要体现民主性和尊重个性发展的原则;提倡教学活动的多样性,教学时间和空间的开放性,学习方式的自主选择,评价标准的差异性。(4)综合化。按照现代社会与科学的发展,重新审视基础教育的课程,对学科设置及内容进行选择与组合,重视课程的综合化,设计体现课程的整体性。此外,课程内容应具有多样性和弹性,提倡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民族性与国际性的统一。
从新课程教材改革的趋势和具有的特点看,新课程、新教材的改革是与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一致的。如果教师缺乏对先进教育教学理念的理解,将直接影响到新课程教材实施的效果。因为缺乏先进教育教学理念指导的教师,就不会理解课程教材改革的精神,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而掌握了先进教育教学理念的教师会主动地进行改革,大胆地进行探索,会使改革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记者:《国际教育新理念》一书,将教育理念分三个层次,即宏观教育理念、一般教育理念和教与学的理念。请问书中介绍的三个层次教育理念对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适用性怎么样?
顾明远:书中介绍的教育理念都起源于国外,为了便于广大教师掌握,我们把它分为三个层次。宏观教育理念部分从理论上较详细地论述了当今教育领域的两大宏观理念:终身教育和学习化社会,它是其他层次教育理念的基础,对其他教育理念居于支配地位;一般教育理念部分对环境教育、生态教育、合作教育、全民教育、建构主义教育等教育理念进行了介绍,较好地体现了当今时代的特点,我认为这些教育理念对于我国教育教学改革具有借鉴意义;有关教与学的理念是更为具体、更具可操作性的教育理念,对指导广大中小学教师开展日常教育教学活动,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这是一个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使教师既从宏观上了解新的教育理念,又能在实际工作中实施这些新的理念。
《中国教育报》2001年11月29日第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