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教育新理念

时间:2019-05-13 08:38: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国际教育新理念》,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国际教育新理念》。

第一篇:国际教育新理念

《国际教育新理念》学习心得

通川区八小

作为一名教师,要想跟上时代步伐,必须加强学习,及时更新观念,提高自身素质。回去之后,我认真研读了几本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书籍,真是受益匪浅,特别是其中的《国际教育新理念》一书,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十一世纪是个“学习化”的时代。教育工作的重心不再是教给学生固有的知识,而是转向塑造学习者新型的人格。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使学习者学会如何学习,学会如何工作,学会如何合作,学会如何生存。因此,教师的知识与观念的自我更新便显得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加急迫了。一位成功的教师,应是一位善于不断自我更新观念的学习者,只有在及时的汲取当代最新教育成果的基础上,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任何教育行为都应以教育理念为指导,让教育教学理念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我们应该站在社会发展的高度,以时代的特点为背景,以现有教育教学理念为起点,以国外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为借鉴,认真的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我们应该从传统到现代的历史延续过程中,从国外到国内的引进吸收过程中,理解当代教育与传统教育到底有什么不同。第二、目前,各种教学法层出不穷,虽然对教育教学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实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我们能否跳出这些程式化教学。第三、一定的理念支配着一定的行为,教育也不例外。方法是重要的,因为方法是理念和行为的中介。但是仅有方法是不够的,只有深刻领会当代教育理念的内涵,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此我们应 1

思考每一种教学方法的背后是以什么教育理念为基础的。

第四、所有的教育教学方法的诞生都与一定的文化背景和哲学思潮相联系的。西方教育教学方法的涌入,为我们提供了大量可借鉴的资源。但是,我们在借鉴这些教育教学方法的时候,应有所选择,思考怎样使之“本土化”。

第五、传统教育是“遗传”式的,即传承人类文化,是以传授知识为基础的。现代的教育功能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逐渐成为教育主题。要想把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落到实处,仅有热情是不够的,还应思考老师应怎样教和学生应怎样学,以及老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

教育理论的学习使我们对当今教育有了更深刻、更理性、更全新的认识,才能使我们的教育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的步伐,培养出真正适应时代发展的新一代劳动者。

第二篇:国际教育新理念读后感

国际教育新理念读后感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国际教育新理念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国际教育新理念读后感1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学记》曰:“是固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也。”对于我们教师而言,要学的东西太多,而我知道的东西又太少了。“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是固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也”。在教学实践中我深感自己的教学理论学习很不够,21世纪是一个“学习化”时代,教育工作的重心不再是教给学生固有的知识,而是转向塑造学习者新型的人格。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使学习者学会如何学习,学会如何工作,学会如何合作,以及学会如何生存。因此,教师的知识与观念的自我更新便显得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加急迫了。一个成功的教师,首先是一个善于不断自我更新观念的学习者,只有在及时地汲取当代最新教育教科研成果的基础上,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可是对于我来说繁忙的工作之余读书的时间就不是很多了,所以我的读书也带有了一定的功力性,我主要还是读跟我们教学有关的书籍比较的多,主要还是阅读杂志为主,其他类书籍买的比较少,下面我跟大家交流一下,我最近读的一本书,顾明远主编的《国际教育新理念》,其实我也是冲着顾明远的名气去选择这本书的。这本书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介绍宏观教育理念;第二部分介绍一般的教育理念;第三部分介绍教与学的理念。通过阅读这本书可以让广大教师站在社会发展的高度,以时代的特点为背景,以现有教育教学理念为起点,以国外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为借鉴。能较好的回答我们教学中碰到的常见的几个问题:第一,“信息时代已经到来”、“知识经济出露端倪”已经成为我们的常用话语。第二,广大教师早就摈弃了注入式教学法,而接受了启发式教学法,特别是近几年来,许多引进和自创的教学方法层出不穷,这对于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实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第三,一定的理念支配着一定的行为,教育也不例外。

这本书听起来都是理念,很理论化,但读起来却不会很枯燥,因为跟我们平时的教学都是紧密联系的而且能直接帮助我们解决一些教学中的难题。

比如书中介绍的“掌握学习理论:让差生得到同样的发展”,就是一个我们实际教学中碰到的难题。

差生是我们老师最为头痛的一个大问题,我想刚刚结束的考试,大家肯定也在为差生摇头叹息了。怎样解决差生问题,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事情,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可能会为我们打开一个好的思路。

传统教育中每个教师在新学期或新课程开始时,总怀有这样的预想:大约有多少学生会成为优等生,有大约多少学生将成为中等生、有多少会成为差生。不知道我们在座的老师你们是否也有过这样想法?这一系列预想,通过分等程序、教学方法与教材,传递给学生。这种传递造成了一种自我实现的预言,通过分等程序学生的最后分等与最初的预想相差无几。布卢姆对这种“预想“提出了尖锐的批评。这样传统的教育“预想”是当今教育体制种最浪费、最有循环性的一面。他压制了教师和学生的创造力,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破坏了相当数量的学生的自我形象和自我概念。因此布卢姆指出了对于改善每个学生的教育,最根本的解决办法在于我们对学生与学习的看法的改变。由此,布卢姆提出了他的掌握学习理论,并因此而被称为是“摧毁美国教育的人”。

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的核心是“为掌握而教”和“为掌握而学”。

“大多数学生能够掌握我们所教授的事物,教学的任务就是要找到使学生掌握所学学科的手段。”这就是布卢姆为掌握而教的核心思想。布卢姆通认为:大多数教师设想他们的学生只有三分之一能胜任学习,另外三分之一将不及格或刚刚通过,余下的三分之一则处于中间状况。他认为这种想法“是当今教育系统中最浪费、最具破坏行动一面。他压抑了师生的抱负水平,也削弱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布卢姆坚持认为,90%以上的学生都能掌握课程中的材料。为此,布卢姆与他的助手们进行了长期的研究。通过实验、观察、追踪研究,他们得出结论:初了百分之一二的超常儿童和百分之二三的低常儿童(包括智力、情感、体格等方面有缺陷的儿童)之外,95%以上的学生在学习能力、学习速度、学习动机等方面,并无大的差异。只要有适合学生特点的学习条件,世界上任何一个能学会的东西,几乎所有的人都能学会。造成差生多的原因是:一方面是课程设计和方法的不完善;我想我们的新的课程改革就是为了完善原有课程中不利于学生学习的缺陷。另一方面的原因,也在于教师并没有去期待学生掌握。看来我们教师的一言一行稍有不慎就会误人子弟。布卢姆认为要想使学生掌握学习的内容,必须使教师具有对所有学生的期待,而不只是对一部分学生。教师应当向学生解释掌握性学习与一般学习有何不同,并向学生表明自己的信心,相信绝大多数学生应当而且能够达到掌握水平。

布卢姆的这一思想对于我们解决差生有很大的指导作用,为掌握而教的思想要求教师面向全体学生,相信所有学生都能够得到发展,这就意味着,在掌握教学中,我们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传统的教学往往根据正态分布曲线,来给学生进行成绩的等级评定,据此把学生划分为若干个等级。布卢姆认为,正太分布只能说明学生在总体中的次序何位置,而不能说明他们掌握知识的水平。这样的做法往往容易使教师形成这样一种观念,即“他们会把学生的学习能力看成一种持久和稳定的东西,也就是说学生在最初发现的差异,不仅会在他们整个学习生涯中表现出来,而且会贯串于他一生的。”布卢姆认为学习能力不是天生的、固定不变的,而是后天形成的,是可以改变的。是可以通过有效的措施得到弥补的。只有给学生足够的学习时间,并且找到帮助每个学生的方法,那么至少在理论上说,所有学生都能掌握。

为掌握而教的具体做法是:采取“给学生第二次机会“,即在每个单位完成之后进行“诊断测验”,发现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然后让通过测验的学生,由另一位教师有计划的作与第一次不同的讲解,一直到他们掌握有关教学内容为止。这种方法被称为“给学生第二次机会”,“对目标射第二次箭”。

为掌握而学就是要使学生确认自己的学习能力,把自己看成是胜任学习的。按照布卢姆的说法,这是学习对学生自我观念所产生的影响。布卢姆认为,学生经常表现的不及格和学习不胜任,会引起学生怀疑自己的应付能力,因此要引导他们在校外体验中寻求信任和胜任。布卢姆强调,如果学校不能在课堂中给予学生更多的成功经验,他们就会不仅在校内,而且在校外都会完全地拒绝学习。掌握学习能给学校带来生机,给学生带来信心,并帮助学生在各类学习中发展一种毕生的兴趣。布卢姆的掌握理论,我们在教学中也在无形中运用,“给学生的第二次学习机会”我们也一直在做,我们对学生的课后辅导不就是为掌握而教的思想吗,可是我们也有做的不够的地方,对于差生我们总是缺少耐心,总是超之过级,太急功近利。

国际教育新理念读后感2

毕业十年了,十年来一直在从事教育工作。一项工作从事久了会觉得有些自己已经得心应手,在不断的实践中忽略了理论学习。20xx年的12月,参加了国培计划后,和省内各地的同行们相互交流,逐渐发现了自身的不足和一些缺失,回来后将所学到的理论和实践知识运用到教学中取的了意想不到的积极效果!

不久前阅读了一本关于教育理念方面的'著作:《国际教育新理念》,这是由顾明远先生和首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院长孟繁华博士主编的一本关于教育理念的图书。全书内容分为三部分,分别介绍了宏观教育理念、一般教育理念、教与学的理念。教育理念不是一个新的名词,每一位教师在进行教育工作时都需要教育理念的支持和指导。但正如理想和现实总有差距一样,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总有差距。不管什么样的教育理念,都要通过教育实践落实到教育活动中去。很多教育理念在书本上看来是非常完美的,但操作的过程中总会碰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特别是在农村教育中,现实的教育资源缺乏是一个不可回避的事实,实际的教学条件限制了教学活动的进行,当然也限制了教育理念的贯彻。

在阅读完《国际教育新理念》后,给我启发最大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终生教育思潮。

“终身教育所意味的,并不是指一个具体的实体,而是泛指某种思想或原则,或者说是指某种一系列的关心与研究方法。概括而言,也即指人的一生的教育与个人及社会生活全体的教育的总和。”——保罗朗格朗“终身教育”这一术语自1965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持召开的成人教育促进国际会议期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人教育局局长法国的保罗朗格朗正式提出以来,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终身教育思潮很快就在全世界传播开来。终身教育是指一生的教育不仅包括学校教育和继续教育而且还包括职业教育,它是人的一生的事业。对于教师来说,每位中、小学的教师都应该将终身教育运用到实际的教育和学习活动中去,教师都必须具备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能力,不断地提高自我素质,不断地接受新的知识和新的技术,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专业知识和能力结构,以使自己的教育观念、知识体系和教学方法等跟上时代的变化,提高对教育和学科最新发展的了解。终身学习的能力既是社会发展对人的要求,也是教育变革对教师职业角色提出的要求。如果教师的理念、知识无法得到更新,显然也无法培养出符合现实社会发展的人才!对于学生来说,要学会学习、掌握学习方法。要让学生建立终身教育的理念。了解终身教育对我们不断学习、不段更新已有的知识技能有很大的鼓励作用,并且学习不仅局限于书本的理论知识,而应该是全方位的学习。教会孩子学习方法尤其重要,不仅能让他们学会某种知识,而且能让他们养成主动学习的兴趣,学会如何进行有效的学习。

二、学习型社会。

“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党的十六大确定的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学习型社会表现在强调了学习的终身性、学习的全民化、学习的主动性等方面。所谓学习型社会,就是有相应的机制和手段促进和保障全民学习和终身学习的社会,其基本特征是善于不断学习,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其核心内涵是全民学习、终生学习。平等性主要体现为在学习型社会中,人要进行终生学习,必须具有民主、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学习型社会和终生学习成为人类日常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育在此具有了日常的生活性话语权利。学习型社会和终生学习的实现,必须从空间上打破传统教育中学校教育居于垄断地位的终极型教育形态,实现社会各部分教育之间的联系和相互开放,把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看成是教育中的不同组成部分,同时赋予各自以不同的职能和义务。教育不仅是在学校中进行,而是社会、家庭、学校等多种教育氛围共同构成的大环境。良好的家庭教育和社会环境,可以促进学校教育。把三方面结合起来,共同产生积极的作用,才能将教育效果最大化。可以整合社会各方的教育资源,调动各方的教育力量,对提高教育效果,改造社会风气,提高整个国民的素质。

三、多元教育智力理论。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类至少存在七种以上的智能,即语言——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音乐——节奏智能、身体——动觉智能、视觉——空间智能、交往——交流智能和自知——自省认识智能。全面的教育应该是开发每个人身上的这七种智能。单纯依靠用纸笔的标准化考试来区分儿童智力的高低,甚至预言他们未来的成就和贡献,是片面的。环境和教育对于能否使这些智力潜能得到开发和培育有重要作用。传统教育只重视课堂学习,忽视了社会实践。音、体、美或者其他方面的特长,同样都是高智商的标志。用这种理论去看待学习成绩较差但有不同特长的学生,就会感到,他们很了不起,而不是什么“差生”。长期以来,我们把考试分数作为衡量一个学生是否优秀的唯一标杆,这对一部分更擅长动手的孩子来说是非常不公平的。素质教育已经进行了一段时间,其目标在于培养成功的人格。不仅要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更应该看到怎样去发展人的潜能,为学生将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我认为素质教育不只是针对孩子,教师以及各行各业的工作者也应该投入到素质教育中来;素质教育不但体现在学习上,也体现在日常生活中一些好的习惯的养成上!在这一点上对我影响最大的是如何评价和激励传统意义上的“差生”。

布卢姆认为,学生经常表现的不及格和学习不胜任,会引起学生怀疑自己的应付能力,因此要引导他们在校外体验中寻求信任和胜任。所以在课堂上或其他教学活动中为学生创造一定的成功感非常重要,在我们的预期效果和学生实际反映出的结果中,肯定有一定的差异。如何正确看待和缩小差异是值得我们继续探索的问题!

第三篇:国际教育新理念读后感

读《国际教育新理念》

邹元妹

我最近读了一本书《国际教育新理念》(作者顾明远,海南出版社),有一点切身体会。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学记》曰:“是固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也。”对于我们教师而言,要学的东西太多,而我知道的东西又太少了。“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是固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也”。在教学实践中我深感自己的教学理论学习很不够,21世纪是一个“学习化”时代,教育工作的重心不再是教给学生固有的知识,而是转向塑造学习者新型的人格。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使学习者学会如何学习,学会如何工作,学会如何合作,以及学会如何生存。因此,教师的知识与观念的自我更新便显得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加急迫了。一个成功的教师,首先是一个善于不断自我更新观念的学习者,只有在及时地汲取当代最新教育教科研成果的基础上,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可是对于我来说繁忙的工作之余读书的时间就不是很多了,所以我的读书也带有了一定的功力性,我主要还是读跟我们教学有关的书籍比较的多,主要还是阅读杂志为主,其他类书籍买的比较少,下面我跟大家交流一下,我最近读的一本书,顾明远主编的《国际教育新理念》,其实我也是冲着顾明远的名气去选择这本书的。这本书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介绍宏观教育理念;第二部分介绍一般的教育理念;第三部分介绍教与学的理念。通过阅读这本书可以让广大教师站在社会发展的高度,以时代的特点为背景,以现有教育教学理念为起点,以国外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为借鉴。能较好的回答我们教学中碰到的常见的几个问题:第一,“信息时代已经到来”、“知识经济出露端倪”已经成为我们的常用话语。第二,广大教师早就摈弃了注入式教学法,而接受了启发式教学法,特别是近几年来,许多引进和自创的教学方法层出不穷,这对于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实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第三,一定的理念支配着一定的行为,教育也不例外。

这本书听起来都是理念,很理论化,但读起来却不会很枯燥,因为跟我们平时的教学都是紧密联系的而且能直接帮助我们解决一些教学中的难题。

比如书中介绍的“掌握学习理论:让差生得到同样的发展”,就是一个我们实际教学中碰到的难题。

差生是我们老师最为头痛的一个大问题,我想刚刚结束的考试,大家肯定也在为差生摇头叹息了。怎样解决差生问题,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事情,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可能会为我们打开一个好的思路。

传统教育中每个教师在新学期或新课程开始时,总怀有这样的预想:大约有多少学生会成为优等生,有大约多少学生将成为中等生、有多少会成为差生。不知道我们在座的老师你们是否也有过这样想法?这一系列预想,通过分等程序、教学方法与教材,传递给学生。这种传递造成了一种自我实现的预言,通过分等程序学生的最后分等与最初的预想相差无几。布卢姆对这种“预想“提出了尖锐的批评。这样传统的教育“预想”是当今教育体制种最浪费、最有循环性的一面。他压制了教师和学生的创造力,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破坏了相当数量的学生的自我形象和自我概念。因此布卢姆指出了对于改善每个学生的教育,最根本的解决办法在于我们对学生与学习的看法的改变。由此,布卢姆提出了他的掌握学习理论,并因此而被称为是“摧毁美国教育的人”。

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的核心是“为掌握而教”和“为掌握而学”。

“大多数学生能够掌握我们所教授的事物,教学的任务就是要找到使学生掌握所学学科的手段。”这就是布卢姆为掌握而教的核心思想。布卢姆通认为:大多数教师设想他们的学生只有三分之一能胜任学习,另外三分之一将不及格或刚刚通过,余下的三分之一则处于中间状况。他认为这种想法“是当今教育系统中最浪费、最具破坏行动一面。他压抑了师生的抱负水平,也削弱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布卢姆坚持认为,90%以上的学生都能掌握课程中的材料。为此,布卢姆与他的助手们进行了长期的研究。通过实验、观察、追踪研究,他们得出结论:初了百分之一二的超常儿童和百分之二三的低常儿童(包括智力、情感、体格等方面有缺陷的儿童)之外,95%以上的学生在学习能力、学习速度、学习动机等

方面,并无大的差异。只要有适合学生特点的学习条件,世界上任何一个能学会的东西,几乎所有的人都能学会。造成差生多的原因是:一方面是课程设计和方法的不完善;我想我们的新的课程改革就是为了完善原有课程中不利于学生学习的缺陷。另一方面的原因,也在于教师并没有去期待学生掌握。看来我们教师的一言一行稍有不慎就会误人子弟。布卢姆认为要想使学生掌握学习的内容,必须使教师具有对所有学生的期待,而不只是对一部分学生。教师应当向学生解释掌握性学习与一般学习有何不同,并向学生表明自己的信心,相信绝大多数学生应当而且能够达到掌握水平。

布卢姆的这一思想对于我们解决差生有很大的指导作用,为掌握而教的思想要求教师面向全体学生,相信所有学生都能够得到发展,这就意味着,在掌握教学中,我们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传统的教学往往根据正态分布曲线,来给学生进行成绩的等级评定,据此把学生划分为若干个等级。布卢姆认为,正太分布只能说明学生在总体中的次序何位置,而不能说明他们掌握知识的水平。这样的做法往往容易使教师形成这样一种观念,即“他们会把学生的学习能力看成一种持久和稳定的东西,也就是说学生在最初发现的差异,不仅会在他们整个学习生涯中表现出来,而且会贯串于他一生的。”布卢姆认为学习能力不是天生的、固定不变的,而是后天形成的,是可以改变的。是可以通过有效的措施得到弥补的。只有给学生足够的学习时间,并且找到帮助每个学生的方法,那么至少在理论上说,所有学生都能掌握。

为掌握而教的具体做法是:采取“给学生第二次机会“,即在每个单位完成之后进行“诊断测验”,发现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然后让通过测验的学生,由另一位教师有计划的作与第一次不同的讲解,一直到他们掌握有关教学内容为止。这种方法被称为“给学生第二次机会”,“对目标射第二次箭”。

为掌握而学就是要使学生确认自己的学习能力,把自己看成是胜任学习的。按照布卢姆的说法,这是学习对学生自我观念所产生的影响。布卢姆认为,学生经常表现的不及格和学习不胜任,会引起学生怀疑自己的应付能力,因此要引导他们在校外体验中寻求信任和胜任。布卢姆强调,如果学校不能在课堂中给予学生更多的成功经验,他们就会不仅在校内,而且在校外都会完全地拒绝学习。掌

握学习能给学校带来生机,给学生带来信心,并帮助学生在各类学习中发展一种毕生的兴趣。布卢姆的掌握理论,我们在教学中也在无形中运用,“给学生的第二次学习机会”我们也一直在做,我们对学生的课后辅导不就是为掌握而教的思想吗,可是我们也有做的不够的地方,对于差生我们总是缺少耐心,总是超之过级,太急功近利。

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对于中小学教育如何实现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如何解决使差生得到应有的发展等教育难题,对教师教学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掌握学习“理论在实践中主要有以下几点效果:

1、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增加,学习效率提高,特别是差生学习成绩提高快。

2、学生学习自信心增强,学习的热情高,学生的心理健康也得到改善。

3、教师对学生学习能力的信心增加。

4、最为明显的一个效果是,大多数学生达到了掌握水平。

掌握性学习不论从实践,还是理论角度,都有许多的优点,但是也有不利的因素,这就是说:“一般来说,实验班的学生所需的时间比控制班学生大约多10-15%。”在实践中运用掌握学习理论时,要避免用超额的学习时间来使学生达到掌握水平的极端做法。应充分考虑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不搞时间本位,从而加重学生负担,影响学生的健康发展。

总之,这是一本理论加实践的好书,它是以问题位出发点,目的是用较通俗的语言对国际教育新理念进行较全面的阐述,具有全面性、启示性、解惑性和可操作性。可以作为我们广大教师自我学习的一个自修用书。

第四篇:《国际教育新理念》(修订版)

教育理论自然不能是专家和学者的专利,归根结底它是要走向“大众”的,因此一部分教育理论图书必须要讲“老百姓的话”,教育理论不能被专家和学者垄断

我们需要能讲到教师心里的理念

张树伟 陈为友

《国际教育新理念》(修订版)是顾明远先生和首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院长孟繁华博士主编的一本关于教育理念的图书。这是一本具有“平民”品质的教育理论图书。这里我们说的平民品质,是说教育理论图书跳出学术图书通常具有的那种艰深和晦涩,以一种平易近人的风格向我们阐释了关于教育理念的相关知识。在逻辑上,《国际教育新理念》遵循从宏观到微观的顺序,一一阐述了宏观教育理念、一般教育理念以及教和学的教育理念。可以说,这本书以谨严的逻辑、完备恰当的内容和平易近人的文风,真正成为中小学教师以及在校师范大学学生自我教育的图书,是一本成就名师的奠基性图书。

教育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尤其是在教育还背负着过于功利的目的时候,教育者往往有些手足无措的恐慌。教育行为自身并不能获得一种强大的力量来延续自己,在教育行为背后必须有着支撑它的力量。但显然,很多教师仍然在迷惑之中,一个显著的表现就在于,他们的教育不过是教育行为而已,而且是一种重复性的教育行为,即教育已经失去了创新的活力。这种机械的劳动自然会让许多教育者丧失信心,丧失对教育本身以及自己的信心。在他们的眼里,教育已经完全职业化,也就是教育庸俗化,教育不再承担什么,而只是被动地传达时代的要求,向社会输送所谓的合格人才。自然,这种合格的人才是相当可疑的,毕竟丧失活力的教育行为所塑造的人才的创造性和对社会的推动性作用很可能是相当有限的,甚至是相反的。

我们可以这样问自己,当你站在讲台上,除了你要教会学生的那些知识外,你是否有一个坚实的立足点,有一个大的理论背景支撑着你,你是否还有更自信的东西让你胸中充溢着激情,让你觉出你的责任和使命,而不是让自己在繁琐的近乎原始遗传式的知识传递中迷失自己?每个从事教育的人都希望自己有着一个可以安慰自己的理由,让自己有足够的力量站在讲台上,每个教师都希望自己的教学能够符合教育的规律,而不是在迷惑和混沌中

进行,简单地说,每个教师都需要教育理念的支持,教育理念是他们从事教育教学的理论背景和力量的源泉。

我们并不缺乏教育理念,问题的关键在于,那些林林总总的教育理念能否从研究者的视野进入到一线的教育者的视野中去。这需要一个畅通的途径来完成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和飞跃。

没有获得实践的教育理念不过是教育的理想,或者说教育乌托邦,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教育理念包括宏观理念和一般教育理念,尽管有些已经被理论界提出了很多年,但仍然是教育乌托邦。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之间,在时间和空间的距离仍然相当大,超过了教育理论家和教育实践者双方的想象。可以说在很多时候和很大程度上,双方都固守着自己的阵营,各自为政,尽管主观上,双方并不想造成这种境况,也有沟通的愿望和努力,但积重难返,在客观上存在着“老死不相往来”的弊病。

如果你看一看各个师范大学(它们培养的学生是我们这个时代基础教育的最主要的执行者和实践者)的教育学类图书,你就知道差距在哪里。这是一个令人不安的事实。如果说教育的实践者都不知道自己还需要进行终身教育,不知道国际教育理念的发展状况和趋向,不理解教育理念的支撑对反抗教育平庸化、机械化的作用,何谈去教育自己的学生。因而最重要的是教师的教育理念的更新,和想从事教育事业的学生的教育理念的高起点的把握。在这个意义上,《国际教育新理念》是一本很及时的教材,对我们因教育理念的忽视而带来的种种不良的后果有相当大的矫正作用,对我们将教育乌托邦转变为现实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我们说过这种转变要依赖于一个畅通的通道来实现,那么我们可以这样认为本书的贡献不在于提出了多少崭新的理念,那也不是本书的意图,尽管本书在向我们传达国际教育新理念的同时有着编著者的创新和本土化的努力,但它的贡献在于让教育理论脱下了神秘和晦涩的面纱,真正地面向最需要进行教育理念更新的中小学教师们,用他们能够听懂的语言去激发双方的沟通。一本书最终是在读者那里完成的,读者基于自身的经验和需要,对所阅读的图书进行再创造,而这一切的前提是图书能够符合读者的阅读期待,要让读者能够在紧张又喜悦的阅读情绪中沉入到图书的阅读中去,简而言之,图书要有真正的亲近读者并且提升读者的态度。这看似简单,却需要图书编著者有宽博深厚的知识背景和对这些知识的把握,同时又要对读者的知识结构和接受能力有深刻的洞察。尽管,谈到国际教育的新理念,要涉及许多概念和问题,要详尽地说明它们,需要相当专业的语言系统,但那种专业化的艰深并不适合中小学的教师,相反还会促使他们离开。在这方面,书中尽可能地从实际需要出发,删繁就简,以简洁的语言让读者对教育的各种理念有一个宏观的把握和感悟。通过这种方式,《国际教育新理念》就为教育理念的实现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当然,要完成教育理念向教育实践的转化,并不是很容易的事情。教师应该明白自己的位置、责任,要有使命感。就当前的新课程的大环境来说,在一线教师对新课程改革抱着极大兴趣的同时,他们是否真正明白自己所处的位置,明白为什么要进行课程改革,课程改革要走向何方,还很值得怀疑。客观地说,在高考仍然是教师真正的指挥棒的时候,真正能够明白并接受新的教学理念的老师并不是占据了很大的份额,可以这样说,并不是老师都是一些冥顽不化的人,关键在于他们还没有新的路途可走,只好沿袭着旧的模式。在繁忙的教学过程中,根本没有意识去思考当代教育和传统教育的差别,更不用说清醒地思索、梳理和借鉴传统教育的经验、规律来扩充和发展当代的教育理论,并用当代最先进的教育理念来指导教学。因而,首先要让我们的教师明白,哪些是适合当代教育发展规律的教育理念,哪些是应该抛弃的教育观念,哪些是可以借鉴并加以发展和运用的教育理念。这就要求教师能够系统地了解和把握当代国际教育理论发展的最新成果,以及把这些成果通过适当的方式完成中国化,从而指导中国的教育实践。《国际教育新理念》就提供了这样一个契机,促使从事教育的读者完成自身的定位和对自己所依赖的教育观念和所使用的教学方式的归拢和定位,从而有鉴别地实现教育观念的更新。例如,我们通常所说的受教育这个词语,尽管,这只是一个习惯的说法,但受教育这个词本身是可疑的,它是传统教育背景下的知识原始遗传式教学的术语。自然,我们不能拒绝受教育,但时代更要求我们去学习,去学习自我教育的能力,教育的目的不是将学习者塑造成合乎某个要求、某种规范的人,尽管,那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但那却不是教育的全部,或者说不能成为教育的核心所在。正如书中所强调的那样,教育的目的是要人们具有自我教育和发展的能力。

只有教师头脑有了对教育理念相对成熟的理解并形成为自己所占有的知识图景,他们才能完成理念的更新,明白自己在教育理念大坐标中的位置和自己应该依靠的教育理念,明白自己在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努力的方向以及自己的责任、使命所在。正如顾明远先生在《国际教育新理念》序言中所说的那样:“一个成功的教师,首先是一个善于不断自我更新观念的学习者,只有在及时地汲取当代最新教育科研成果的基础上,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中国教育报》2004年3月4第8版

《中国教育报》2004年3月4第8版

2004年3月10日

第五篇:国际教育新理念之一:发展性教学理论

国际教育新理念之一:发展性教学理论

1.1背景与内容

发展性教学理论提出的背景

二战以后,世界各国都把发展的重心转移到了科技和经济的竞争上。从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以原子能技术、电子技术、激光技术等为特征的科学技术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从而引发了又一次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人类社会开始进入“知识爆炸”时代,知识更新速度大大加快,知识物化的周期大大缩短。科学信息的成倍增长,使得普通教育的教学内容不断增多,而且越来越复杂。在这样的背景下,学校不可避免地要回答如下的问题:学校教学如何才能最大限度地发展儿童的认识可能性,如何为儿童自觉而牢固地掌握教学大纲规定的整套知识创造条件。因此,从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教学与学生的发展问题就已经为全世界教育学界所关注。

在前苏联,自20世纪30年代末期以来,以凯洛夫教育学为代表的传统教育体系一直在教育领域中占据统治地位。该体系的一个最大缺陷,就是忽视了对儿童心理特征的研究,在教育教学中把学生置于被动的客体地位,偏重于知识的传授,而轻视学生能力的发展。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学生的发展备受关注的条件下,以凯洛夫教育学为代表的传统教育体系,显然已经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和满足生活的需要。作为传统教学理论建设者之一的赞科夫,对于传统教育体系严重地落后于社会和生活需要有着清醒的认识。他曾对一批即将在传统教育体系下毕业的学生作过调查,让他们回答:“学校在哪一点上没有教好你们?”学生们说:“学校很少教给我们创造性、首创精神和独立性,甚至没有教给我们勇敢和大胆想像的精神。我们没有足够的勇气自己替自己做主,而是常常把自己的问题推给老师和家长去决定。”“在学校里,我们很少思考,而更多地是背书。”赞科夫认为,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首创精神,就必须提高学生的一般发展水平,就要在教学理论上打破传统的观念。他认为,一般发展对于学生高质量地掌握任何一门学科知识和技能都咱起作用。如果能在提高学生的一般发展上取得重大的成效,那就会给学生真正地掌握知识开辟一条广阔的道路。他指出:“在我们这个时代,学生的发展对他们将来的生活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不管教学大纲编写得多么好,男女青年在中学毕业后,不可避免地要碰到他们不懂的科学发现和新技术。他们必须独立地、迅速地弄懂不熟悉的东西,并且掌握它。只有具备一定品质、有较高发展水平的人,才能更好地应付这种情况。”他认为,“教育科学应当回答这样一个问题:怎样安排学校的教学,才能使学生获得比现在更高的智力发展水平?”赞科夫深刻地认识到了传统教学体系的弊端和重视儿童一般发展的重要性。他认为简单的修补而不抛弃传统的教学理论和方法的基础已经不行了,必须对其进行根本的改革,探索新的教学途径。从1957年至1977年的20年间,赞科夫领导原苏联教育科学院普通教育研究所的“教学与发展”实验室进行了长期的、大规模的实验研究,并不断进行总结,逐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小学教学新体系,也即实验教学新体系。由于其思想的核心是着眼于儿童的一般发展来进行教学,以最好的教学效果来促进儿童的一般发展,因而,赞科夫的教育理论被称之为发展性教学理论。

赞科夫在长期的实验研究过程中,写作了大量的论文和专著。《教学与发展》一书是其实验研究的全面总结,也是发展性教学理论的最重要的代表作。

发展性教学理论的主要内容

赞科夫是维果茨基的学生。他继承并发展了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学说(本书有专门的章节介绍),把智力发展扩大为一般发展,提出“一般发展”的心理学思想。赞科夫认为,“一般发展”是教学的目的,只有当教学任务落在“一般发展”的“最近发展区”,才能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如何才能使教学任务落在“一般发展”的“最近发展区”,并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呢?赞科夫在通过长期的实验研究的基础上,总结经验,形成了实验教学新体系,从教学原则、教学方法等方面系统地回答了这一问题。这也就是赞科夫发展性教学体系的主要内容。

发展性教学理论的指导思想

赞科夫发展性教学的根本指导思想是“以最好的效果,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即“系统地、有目的地在学生的发展上下功夫”。赞科夫所谓的“一般发展”有其特定的含义,也是理解发展性教学体系的关键。

关于“一般发展”的含义和内容,赞科夫本人先后多次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过论述。

赞科夫在1963年的《论小学教学》中指出:“我们所理解的一般发展,是指儿童个性的发展,他的所有方面的发展。因此,一般发展也和全面发展一样,是和单方面的、片面的发展相对立的。”他又解释说,“一般发展”与“全面发展”虽然密切联系,但又有所区别。“一般发展”是指问题的心理学方面,而“全面发展”是指问题的社会方面。

1964年,赞科夫在《小学教学新体系的实验》中说:“一般发展不同于特殊发展,它指的是学生个性所有方面(包括道德感、观察力、思维、记忆、言语、意志)的进步。”后来在《和教师的谈话》中他进一步明确解释:一般发展,就是不仅是指智力发展,而且还指发展学生智力、情感、意志品质、性格和集体主义思想。1975年,在《教学与发展》中再次谈到,“一般发展”,本应包括身体发展和心理发展,但是,“我们所研究的教学与发展问题是有一定局限的:我们研究的是教学与儿童心理一般发展的关系。”这表明,赞科夫认为“一般发展”还应该包括身体发展。

由此可见,赞科夫实验性教学体系中的所谓“一般发展”,既不同于智力发展,也有别于特殊发展,又不同于全面发展。“一般发展”指的是从心理学角度出发的完整的人的深刻全面发展,是既包括智力因素,也包括非智力因素的整个身心的全面和谐发展。赞科夫认为,不是任何一种教学都能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他批评传统教学只是单纯追求掌握知识和技能技巧,未能揭示出掌握知识过程中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因而,不可能解决学生的一般发展问题。发展性教学的核心思想就是要建立能促进儿童一般发展要求的教学。因此,赞科夫的发展性教学体系就成为向当时苏联传统教学挑战的旗帜,也成为当时改革包括小学教育在内的普通教育的指导思想。在这个意义上,赞科夫领导的“教学与发展”实验室,对“教学与发展的关系”问题进行的长达20年的实验,被美国人称之为“静悄悄的革命”。

发展性教学理论的教学原则

赞科夫认为,要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必须遵循与传统教育学不同的教学原则。赞科夫从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出发,结合自己多年的实验教学经验,概括出了5条教学原则:以高难度进行教学的原则;以高速度进行教学的原则;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的原则;使学生理解教学过程的原则;使全体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发展的原则。赞科夫认为,实验教学原则“来源于它的指导思想,这就是教学在学生的一般发展上取得尽可能大的效果”,而一般教学原则所要求的“是在掌握知识方面取得成功的结果”,赞科夫因此断言:“我们的教学原则既不能取代它们,也不能与它们相提并论。”

第一、以高难度进行教学的原则。

依据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赞科夫认为教学不应停留在现有的发展水平上,而应该使教学任务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上,走在学生发展的前头,推动和促进儿童发展。这就要求教学目标应该具有一定的难度。“难度”这个概念,按赞科夫的说法,在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含义。其含义之一是指克服障碍,另一个含义是指学生的努力。克服障碍,“首先在于展开儿童的精神力量”,在教师指导下,使这种力量“有活动的余地”,如果教材与教学方法不能向学生提出需要克服的障碍,儿童的发展就失去了动力。学生的努力,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要能引起学生在掌握教材时产生的一些特殊的心理活动过程,使学生不仅仅简单地掌握知识,而且在以后的认识过程中能引起对知识的再思考。这就要求学生做智力上的某种努力。”赞科夫的以高难度进行教学的原则,形象地说就是,孩子由成年人扶一把,跳一跳,把原来够不着的桃子摘下来。当然,在运用这一原则时,要注意把握好难度的分寸:给学生提供的教材一定是学生所能理解的,否则只能适得其反。

第二、以高速度进行教学的原则。

针对传统教学中复习的滥用,以及严重的形式主义和烦琐哲学,赞科夫提出了以高速度进行教学的原则。高速度的意思,是教师讲的东西,只要学生懂了,就可以往下讲,不要原地踏步。这一原则就是要求教学要不断地向前运动,不断地以各个方面的内容丰富学生的智慧,能为学生越来越深入地理解所学的知识创造有利条件,因为这些知识被纳入到一个广泛展开的体系中。他主张以知识的广度来达到知识的巩固性。

赞科夫特别强调学生对教材的第一印象,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探索规律,有所发现,明确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把知识系统化,从而保证教学的高速度。

赞科夫所讲的“高速度”,决不是赶进度,开快车。他认为在课堂上匆匆忙忙,赶快把尽量多的知识教给学生,是与实验教学体系格格不入的。主张教师和学生都稳稳当当地工作,教师要不吝惜时间,耐心地听学生把话说完;也不要吝惜时间,跟儿童进行推心置腹的谈话。这样的教学将会得到加倍的报酬。

第三、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的原则。

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的原则,是要强调理论知识在学生认识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所谓“理论”,是区别于“实践”而言的。从这个意义上说,理论知识是指那些直接反映在技巧中的知识。例如,一个学生可能知道怎样进行几位数的进位加法,知道加法应该怎样做,但是并不知道这种运算的规律,如加法的交换律和其他几个规律。如果学生掌握了这后一类知识,那就是掌握了理论知识。赞科夫强调要通过教学,尽量使儿童掌握理论知识,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因为理论知识是掌握各种技能的基础,是形成技巧的重要条件。他在观察中得出结论,一年级的学生就能掌握许多抽象的概念,理解事物之间的某些内在联系。他认为,只有抽象思维才能更深刻、更接近对事物本质的掌握;只有从抽象过渡到具体,才能更完整地认识那个具体事物,认识它与周围事物之间的具体联系。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的原则,是对传统教学中量力性原则要求教学要由近及远、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的原则的质的修正。

第四、使学生理解教学过程的原则。

赞科夫要求教师,必须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教学过程本身,是学生理解教学活动的内部结构和进程。按照这一原则,教师不仅应该让学生知道学什么,还要让学生明白应该怎样学,理解教学活动结构和组织安排的合理性。赞科夫以乘法教学为例进行了说明。在教乘法表时,不是简单地拿乘法表让学生背,而且使学生明白这节课教材的一定编排顺序的根据,理解熟记教材某部分的必要性,明白掌握该部分知识发生错误的主要原因。

使学生理解教学过程的原则,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随时告诉学生:哪些教材应该熟记,哪些教材不必记,知识之间是怎样联系的,错误是怎样发生的,应该如何防止。它强调的是教会学生探讨和总结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培养自学能力。

第五、使全班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发展的原则。

这一原则是针对传统教学中,对差生采用无限制地增加操作性练习的做法提出来的。他认为,对于差生更加需要花大力气在他们的发展上不断地下功夫。下了这样的功夫,就能使差生在一般发展上得以进步。大量的操作性练习,只能加重差生的心理负担,阻碍其获得一般的发展,使他们更加落后。他认为,真正的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崇高理想,要求无论在教养或发展方面,都能使所有人,而不是挑选出来的一部分人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为了在教学过程中使差生获得快速发展,赞科夫在具体分析了差生的心理特点后建议:1.减轻学生的精神压力和思想负担,不急于提高学生的分数或让其达到及格水平;2.注意肯定差生的进步,帮助他们逐步树立起学习信心。不要提他们可能回答不上的问题,以免形成自卑感;3.利用一切机会,引导他们观察事物,积累关于事物的现象,丰富他们描述事物的语言,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4.改革对他们辅导的形式。补课与习题不在多,而在“准”,对症下药。要注意启发他们的思维,发展他们的多种能力;5.吸引他们参加课外活动小组,要求全体同学亲近和帮助他们,克服他们的“自我中心主义”。差生学习落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教师不应对差生采取挖苦惩罚的办法,而应该热情地对待他们,着眼于他们的一般发展,以一般发展来促进他们学习上的进步,调动他们内在的学习诱因和精神力量,使差生得到转变。

赞科夫的上述5条教学原则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其实质是要完成教育思想中教学目标的转变:从单纯传授知识和形成一定技能,转移到既传授知识,又使学生获得一般发展上来。

发展性教学的方法

实验教学法是赞科夫实验教学论体系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赞科夫看来,“实验体系的指导思想及其教学论原则,就是靠教学法才得以在教师的日常活动和学生的学习中得到贯彻的”,其目的是“要在学生的一般发展上达到尽可能高的效果”。在教学与发展的前两个阶段,赞科夫对教学法的研究是以几条线索展开研究的。实验进入第三阶段,赞科夫便从系统和结构方面,对实验教学法的特征及其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施与效果作了深刻的概括。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方法应使学生过一种积极而丰富的精神生活。

赞科夫认为,教学法一旦触及到学生的精神需要,教学就能发挥其作用。所以,一个首要的观点就是学生生活的观点。学校在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时,要把学生心理活动的各个方面都吸引到这一活动中来,使学生的精神生活生气勃勃。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智力情绪、道德情绪和审美情绪。为此,教师首先要有高涨的情绪,创造与学生推心置腹的气氛,要使课堂与沸腾的生活息息相关,激起学生在情感、情绪、思想方面的交流,使学生在课堂上、家庭中乃至学校生活中过一种真正丰富多彩的生活。

二、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精神需要,形成学生的内部诱因。

赞科夫认为,外部刺激与内部诱因相比较,前者的获得没有经过紧张的脑力劳动,没有和兴趣相结合,作用是暂时的;而后者则相反。形成内部诱因,根本的是培养学生对学习的精神需要。学生产生了对学习的需要,他就会对知识的渴望越来越强烈,愿意完成难度大的作业,能够体会紧张的脑力劳动后的满足。这时,学习的内部诱因就取代了外部刺激而在学习中占主导地位了。

三、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方法应使学生深入地从各方面理解和体会课文。

赞科夫特别重视让儿童在自己独立感知的基础上,越来越深入地从各个方面理解和体会文艺性的课文。他主张根据不同课文的性质和学生当时所处的发展阶段来安排课文的具体教法。把各种教学方式结合使用,使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文章的情景和作者的思想情感。同时,他也提出在教学中要注意避免两种极端的做法:一是关于课文的意思一定要让学生说出来;二是由教师一个人解说课文的内容。

四、教学过程中应有效地使用间接法。

赞科夫认为,间接法就是学生把知识在自己的头脑里进行“加工”,利用“积极的精神生活,并不是只靠记忆工作,而是要思考、推理、独立地探求问题的答案”,把知识变成自己思想的产物。当然赞科夫并不完全排斥直接法,他认为直接法不仅需要,而且有时很难把它与间接法截然分开。

五、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方法应有助于积极地发展学生的言语。

赞科夫主张,要把发展学生的言语与平日的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相结合,让学生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描述,通过与人交往来发展言语。也就是说要在使用言语中发展言语。在发展言语中,要把口头言语的自然性、生活性与教师对学生言语的指导结合起来。教师可以创设一定的情景,如组织学生参观或旅行,指导学生看,引导学生说。

六、教学过程中应讲清基本概念,精心安排练习。

讲清基本概念,精心安排练习是教师在教学中应抓好的两件事。讲清概念,让学生学会把概念中本质的东西和非本质的东西区别开来,学会把各个概念联系起来。这样,就可以使学生更透彻地掌握知识,理解知识之间的相互关系。编排练习同样应该有助于学生深刻地理解知识之间的关系和变化规律。练习的安排要在学生一般发展的基础上进行,要避免让儿童感到单调乏味。

赞科夫还在其实验教学过程中,对传统的写作教学和劳动课的教学方法加以改进,以更好地促进儿童的一般发展。

1.2简要评价

赞科夫的发展性教学理论,是他领导下的“教学与发展”实验室全体工作人员,及苏联广大教师共同劳动的成果,是集体智慧的结晶。赞科夫通过多年的实验研究,明确提出了实验教学的指导思想、教学原则,制订出了实验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形成了实验教学新体系。

赞科夫继承和发展了传统的教学论思想。他不仅将“发展”引进了教学领域,而且在更高的高度上探讨了教学与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以此促进学生各种心理品质的发展。这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培养有创造精神的社会主义新人所必需的。赞科夫的教学论体系中重视人的心理品质的全面发展、重视学生认识的主体作用等观点,都是对传统教学理论的突破和超越。赞科夫在整个实验研究过程中,运用了实验心理学的个案分析、心理实验等一套比较科学的方法进行教学的实验设计,组织具体实施,考查实验效果,总结经验教训,反复进行实验,使教学问题的解决建立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有特色的实验教学新体系,用这个方法,解决了苏联教育中不少问题。同时,赞科夫在整个实验研究过程中,既慎重实验,又大胆革新。他进行实验的范围是逐步扩展的,首先在一个班实验,然后不断扩大。实验中坚持教师自愿参加的原则,尊重教师个人的意见,坚持长期反复的实验。他的治学态度是严谨的,但他又敢于大胆创新。而且一旦有了充分的论据,证明了新体系的优越性,他就通过写文章,发表演讲,著书立说,广造舆论。这样做不仅有力地推动了实验工作的顺利开展,也促进了学制的改革。赞科夫这一套科研和工作的方法很值得我们学习。但是,在学习赞科夫实验成果的过程中,有些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如以3条线索(观察活动、思维活动和实际操作)研究人的一般发展;用同一内容、同一方法反复在同一些学生身上进行实验;新原则与传统原则之间的关系和联系等等,都值得进一步研究。以高难度原则代替和否定量力性原则,以高速度原则代替和否定巩固性原则在理论上是片面的,在实践方面也是脱离实际的、有害的。

赞科夫作为伟大的教育家,他对教育教学理论和实践的贡献都是毋庸置疑的。但是,一分为二地看问题,应该是我们的正确态度。客观、全面地对赞科夫做出评价,才能真正有利于我们的借鉴和学习。

1.3案例分析:用问题教学法讲评作文

理论依据

前苏联教育学家马赫穆托夫提出的问题教学法正是一种发展性教学的高级教学方法,特别注重在活动情景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这是初一下学期的学生,本次评讲的作文是记叙文《我的小伙伴》。要解决学生作文中暴露的3大问题:记叙不具体、详略不得当和不能紧扣主要人物用笔,重点是第三个问题。

教学设想

问题教学法在课堂结构中的主要形式是对话和认识性作业。教师通过创设某种活动情景,让学生在活动中完成对话和认识性作业,积极进行探索,从而感知知识、掌握知识、发展能力,达到教学目的。据此,笔者在本节评讲课中设计的主要方法是,以一篇典型的学生作文为评讲材料,通过反复阅读该作文,包括某些特定片断创设活动情景,使学生在语感引导下进入作文内容,从而感知问题所在;在活动情景中,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联系学过的课文及写作知识,学生通过讨论达成对问题的一致认识;安排认识性作业,大家动手修改,人人参与,在实践中受益。教学风格追求读写结合、步步落实。

教学步骤

教师创设问题情景,学生进入学习过程

1.教师说明本节课的任务和目的;

2.教师回顾本次作文要求,评述整体情况:写人记事要交代清楚要素,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应着重写,写具体,写充实。本次作文的优点:六要素具备;缺点:(1)主要内容写不具体,(2)不能围绕主要人物写。

3.具体说明本节课要解决的3个问题和学习方式、要求等。通过上述说明,学生了解了课题、学习目的及要求,有了思想准备,进入了学习状态。

教师提出问题设计,并安排认识性作业,引导进入活动情景,展开知识探索并培养其相应能力

1.学生朱丽娟全文朗读自己的作文原文(附后)。

2.教师提问一:朱丽娟的作文里有“到现在我还很感谢她对我的支持”一句,好像是模仿哪篇课文里的?请找出来。(学生很快从刚学过的《我的老师》里找出3处类似的话来。)

提问二:这句话里的“支持”一词好像有点儿不恰当,请讨论一下这是为什么,并找一个恰当的词替换。(朱丽娟重读“支持”所在的第4段;讨论;发言中出现了替换词“帮助”、“劝慰”、“同情”等;最后选择了“劝慰”。)(教师小结,说明模仿课文应根据作文实际选词造句,不能照搬硬套。)

提问三:《我的老师》里这类句子总是用在一件事记叙完毕之后,而作文里这句话听起来总觉得别扭,请大家再听一遍,然后说说应该放在哪里?(重读3、4两段;讨论;学生一致认为这句话应放在第4段之后,作为这一部分内容的总结语。于是教师说明作文要“文从字顺”,注意语序。)(以上是关于如何模仿课文及文字表达方面的讨论。模仿是积累的重要途径,虽不是本节课的主要教学目标,但也是必须解决的问题。用了大约6分钟。)

3.教师布置认识性作业:作文里有一句话是“我真高兴”,我觉得很抽象,怎样才能把这句话形象地表达出来?请各人试着写一段话。(重读那段话;学生改写这句话;3分钟后,几个同学念作业,都比较具体生动;朱丽娟本人的改写是:我高兴地跳了起来,大声地叫着:“我有一个布娃娃!我有一个布娃娃!„„”老师对同学们的作业略加评论,小结说明记叙文的特点是以形象动人,并板书“形象大于空话”。)

4.教师提问四:朱丽娟的作文写了两件事,第一件写“我”测验失败后很苦恼,得到牛全红的劝慰;第二件是关于布娃娃的事。想想,哪件事与主要人物牛全红联系更紧些?为什么?(学生讨论后认为第二件事与人物联系更紧,因为材料独特一些,与人物牛全红关系大一些;教师分析、点拨,使学生认识到第一件事更多的是写“我”心情如何沉闷,主要人物只写了两句话。教师说明要围绕主要人物选材的道理。)

5.教师提问五:文章写的人物是牛全红,想想,作文里是写牛全红多还是写“我”多?应该多写谁?(学生发言说到写“我”多于牛全红,教师略加点拨后,学生认识到应该多写牛全红。教师对照“提问四”说明,记人的作文不仅要围绕主要人物选材,而且在运用材料的过程中应该围绕主要人物着笔,多展开正面描写,而不应该把其他人物写得过多,淹没了主要人物;还要运用平时学到的各种描写手法。)

6.布置认识性作业:帮助朱丽娟同学设计一个合理的修改方案。(大家或思考或动手列提纲;教师巡回察看;要求课外完成该修改提纲。下课。)

评析

这堂课的效果非常好,学生学得很活泼,积极性调动起来了,作文兴趣普遍有所提高,对作文中存在的问题认识得较透彻,也知道写记人文章的基本要求和思路了。从课外的修改提纲看,效果是好的。从与学生的交谈看,他们是喜欢这样上作文课的。

这次教学的成功之处在于:课堂教学中,教师紧紧联系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实际发展水平,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起学生在情感、情绪、思想方面的交流,充分激发了每个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通过精心安排作业,让学生人人参与到教学过程中,积极思考,亲自实践,从而使学生每人都得到写作能力的发展和提高。

可以说,该教学较好地运用了发展性教学的原理和方法,达到了“用最好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的附:我的小伙伴(朱丽娟提供)

童年是那样的美好,充满欢笑,人们都说小时候朋友之间的友谊是最珍贵,也是最纯洁的。小时候,我有一个好朋友——牛全红,我们从学前班就是同学,我们俩形影不离。

有一天,一次数学测验中,我拿起考卷看题目,挺简单,拿起就做,做完了没有检查,把计算题的数看错了,结果一大题的分数全部扣完,当时,我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沉闷极了,老师也批评了我,当时我实在忍不住,大声地哭了起来。牛全红过来安慰我说:“别难过了,记住这次教训,以后别马虎,细心点儿就是了。”我听了,觉得心里好了一点。到现在我还很感谢她当时对我的支持。每当我受到挫折的时候,她总是劝慰我,支持我,增强了我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有一次,牛全红拿着一个漂亮的布娃娃,说:“你看,这个娃娃漂亮吗?”我点了点头,心里想把这个娃娃借来玩,牛全红好像看出了我的心思,她嘿嘿地笑着说:“如果你想玩就拿去玩吧!我这几天也没时间,我要去帮奶奶做事。”我望着这个布娃娃,它抿着小嘴,望着我笑,当时我真高兴。我每天抱着这个布娃娃,就连吃饭的时候都不愿把它放下。有一次,我在厨房帮妈妈烧火做饭,一不小心,灶里没烧完的柴掉在布娃娃上,布娃娃的裙子上立刻出现了一个大的口子,我想牛全红肯定会生气,眼泪顺着脸颊流下来。第二天,牛全红来我家玩,说要把布娃娃拿回去。我低着头,结结巴巴地说:“布„„布娃娃破了一个洞。”她呆呆地望着我,看了看布娃娃,过了一会儿说:“没关系,破了就破了,补补不是还能玩吗?”我说:“都怪我,你妈妈一定会打你的。”她说:“补一补我妈妈不会看出来的。不就是一个布娃娃吗?”说完她笑了,我也笑了,笑得那样灿烂,笑得那样开心。

一位名人说,一个人要是缺少同学之间的友谊就像生活在荒寂的孤岛上和沙漠中一样,感到孤独和凄凉,那么,我想我是生活在一个充满欢笑的班集体中。

下载国际教育新理念word格式文档
下载国际教育新理念.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二十一世纪国际教育新理念:高等教育终生化.

    二十一世纪国际教育新理念:高等教育终生化 摘要:德国学者戴夫关于终生教育代写论文的20条原则已成为终生教育理 论建设的重要里程碑,而终生教育的奠基人朗格朗则为高等教育终身......

    国际教育新理念读后感 (样例5)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国际教育新理念读后感。在教学实践中我深感自己的教学理论学习很不够,21世纪是一个“学习化”时代,教育工作的重心不再是教给学生固有的知识,而是......

    《国际教育新理念》读后感2600字(共5篇)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学记》曰:“是固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也。”对于我们教师而言,要学的东西太多,而我知道的东西又太少了。“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博乐国际教育夏令营

    博乐英语第6期单词技巧 “赢在新学期”集训营 颠覆传统单词记忆模式7天掌握终生受益的背记技巧中小学单词记忆不再困难单词背记技巧相关背景:博乐英语学习法突破传统左脑记忆......

    博乐国际教育夏令营

    6期单词技巧 “赢在新学期”集训营 颠覆传统单词记忆模式 7天掌握终生受益的背记技巧 中小学单词记忆不再困难 单词背记技巧相关背景: 博乐英语学习法突破传统左脑记忆,合理......

    山东大学国际教育项目

    山东大学国际教育项目 项目介绍 山东大学国际教育项目为中国学生提供经济、安全、适合的留学途径。经过五年的发展,已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科学的课程设置,严格的教学管理和专......

    国际教育学院学生情况调查报告

    国际教育学院学生各项情况调查报告 调查背景:我院作为武汉体育学院中英语特色优势明显的学科院系,还处于重新改组向完备成熟的过渡阶段。各年级同学处在不同阶段的大学学习生......

    国际教育硕士参考书目

    国际教育硕士参考书目 二,对外汉语教学基础理论 14. 陈昌来,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15. 李泉主编,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研究,商务印书馆,2006. 16. 刘珣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