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陶渊明 论文 概述700字
研究目的1、通过进一步解读陶渊明的作品,努力窥见其思想之冰山一角,感受其人格的不俗,可为我们疲惫的精神世界输入一些新鲜的氧气,使我们的人生境界豁然开朗。
2、通过进一步对陶渊明作品的解读,逐步形成自己对陶渊明思想和为人的一些看法,我们更透彻地理解这位伟大人物的内心世界,更好地感受魏晋诗人作家的风度,唤醒人们对古代先贤的关注,学习伟大先人身上的优秀品质。
研究方法
方法:文献研究法、实践研究法.手段:上网查找资料,课外书籍查找,学会检索有效信息,组织材料,表达自己的研究所得。
研究结果
少年时代的陶渊明是意气慷慨的。他在《拟古》显现出他少年时代慷慨有为的精神。
年轻的陶渊明没有迎合世俗的性情,而是喜爱山川风物。《游斜川》诗和序里可见他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归耕后,陶渊明由柴桑迁居到上京,在那里他过着想要的田园生活。种田要比做官辛苦得多,但他为了保持自己纯洁的志愿,宁愿选择辛苦的种田生活,这正显出他的高洁的品格来。《归园田居五首》,就是描写当时的生活。
晚年的陶渊明的心情是愤慨的,也是寂寞的。《咏荆轲》和《读山海经》中都可以表现出他的愤慨。
研究结论
从陶渊明的诗赋中,我们可以看到他这一生的沉浮,看到他的真性情。我们也能够从中看到这位魏晋南北朝时期最杰出的文学家在作品中所反映的性格,看出他人生的境界。首先值得注意的便是他意气慷慨的侠义精神;其次是他作品中表现出的极其高洁的情操,决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接着是他开阔的胸襟,热爱自然的心态,安于恬淡平静的生活;然后是他具有贫贱不能移,能够忍受艰苦生活的精神;再者是他人平易近人,有极深厚的感情,爱结交朋友;最后是他在品德修养上的努力。这就是陶渊明的诗赋告诉我们的真实的陶渊明的一生!
第二篇:论文陶渊明
内容摘要:本文系统的论述了陶渊明田园诗平淡自然的艺术特点,陶渊明的田园诗自然恬淡,不加雕饰,却又匠心独运,意境悠远,他开创了田园诗,为古典诗歌开辟了新境界,同时还做到了情景理的有机融合。
关键词:陶渊明
平淡自然
意境
艺术特色
情景理
陶渊明(365—427)生于东晋末年,字元亮,名潜,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浔阳人。陶渊明是我国文学史上极具影响力的著名诗人和散文家,尤其是他的田园诗,开辟了一个新境界,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和感染力,诗人将情景理三者结合起来描写农村风光和田园生活,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功不可没。
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特征,大体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语言自然恬淡,回味无穷。
陶渊明笔下的大多作品语言平淡自然,摒弃雕饰,朴实无华,极尽语言之美,其主要原因是由诗人平和散淡的心境决定的。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末年,社会动荡不安,政治腐败,门阀制度控制着整个社会上层,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大多数人在仕途上很难得到发展,这对家庭败落,非世族的陶渊明的生活道路和文学创作产生很大的影响。他生活在封建官宦家庭,从小受儒家思想影响,也曾有过理想追求,为生计所迫,他先后几度出仕,但终为“不能为五斗米的乡里小儿”,毅然归隐,躬耕自给。“人生归有道,衣食固自端。孰是都不营,而已求自安。”这是他思想变化的真实写照。在《归去来兮辞》中想象田园生活的自由美好。归耕后,他心情愉快,夙愿得酬。他躬耕垄亩,虽早出晚归,披星戴月,但心情舒畅,闲暇则饮酒赋诗,登山临水,自由自在。虽有困厄,但他都处之泰然,安贫乐道,真正做到与自然融合一体,正是陶渊明这种处世态度,其诗令人觉得亲切平和:
清晨闻叩门,倒裳往自开。
问子与谁欤,田父有好怀。(《饮酒》其九)
其次,陶渊明诗中选用的意象多为田园风光的景物,描绘的多是隐逸的田园生活,表达了向往隐逸生活的愿望。诗句清新自然,这与玄言诗泛滥的晋宋诗坛形成鲜明的对照。陶渊明刻画田园山水,绝不追求华丽的词藻与表面的形似,看似随意点染,却有无尽的神韵。如: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饮酒》之五)
最后,陶渊明诗语言恬淡的原因在于诗人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生活环境,诗人躬耕垄亩自身嫁穑,他和淳朴的农民相往还,由此多写田家生活中的日用之景之物,语言平淡无奇,多用白描的手法,表现平常的田园风光,作者好像从生活中信手拈来,没有丝毫的斧凿痕迹。如“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微风从东来,好风与之俱。”等等。看似农家的田家语,没有惊人的想象,没有大胆的夸张,读来毫不费力,给人清新自然的感觉。其实,这是陶诗外部的特征。事实上,陶渊明诗句并非是未经锤炼的,反而是高度精炼,去芜存精后才显得平淡而自然,从这一角度看,陶渊明对文字的提炼运用可以说达到了极高的造诣。
陶诗不用夸张的铺排和绮丽的色彩,不用刻意雕琢的对仗和深僻的典故,却有如此的魅力,全在于他以性情中自然流露出的言语,在于内在的感情力量,我认为真诚的感情流露是写诗必不可少的,而陶渊明的田园诗就是最自然.最真诚的。陶渊明去世后,他的至交好友颜延之,为他写下《陶征士诔》,给他一个“靖节”的谥号。颜延之在诔文中褒扬了陶渊明一生的品格和气节。这也是诗人言出必行,一如既往的坚持自己理念的结果,陶渊明“不能为五斗米的乡里小儿”毅然归隐。这与太康诗人潘岳形成鲜明的对照,潘岳有一篇《闲居赋》,貌似给人一种很清高淡泊的印象,可他言行不一,追求功名利禄,逢迎权贵贾谧,竟到望尘而拜的地步,虽然他在诗坛有一定的名气,但其诗始终未达到更高的境界。
陶渊明诗语言的自然恬淡,质朴无华,如钟嵘说陶渊明“文体省诗,殆无长语,笃意复古,辞兴婉惬。”这句话准确地指出陶渊明诗语言简洁纯净,就是对他的田园诗语言风格而言的。如《归园田居》其二:“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白曰掩荆扉,虚实绝尘想。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常恐霜霰至,零落成草基莽。”诗人通过对荆扉、披草、桑麻极为朴实的语言表达出形象生动的画面,不加雕饰,而是惯用朴素自然的语言和疏淡的笔德精炼地勾勒出生动的形象,传达出深厚的意蕴,从而达到写景的传神艺术效果。像“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除了精选的名词、动词之外,几乎看不见什么形容词,可见其诗的自然恬淡。再如陶渊明写风景的诗篇,《时运并序》,其一:“迈迈时运,穆穆良朝。袭我春服,薄言东郊。山涤馀霭,宇暖微霄,有风自南,翼彼新苗”。写风“有风自南,翼彼新苗”只一个“翼”字便将南风微拂新苗摇曳之态写得和煦暖人。
陶渊明的田园诗,读来初觉平淡,再咏则有“平中蕴厅、枯木茂秀”之感,诗人把自己对自然和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融入到诗作之中,使人读之仿佛身临其境,给人无穷遐想,让人回味无穷。如《饮酒》之王”。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中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意言。
这是悠然自得,怡然自东的乡村生活的写照,诗人不愿与世俗同流,极力向往自然和田园生活的愿望也可表现一斑。寥寥数字将人对生活的态度,对自然的热爱,对事物的描写对世事的鄙视,表现得一览无余。
苏轼曾说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这是他的诗平淡之中的无限丰采,简练之中有浓厚的情味。
二、意境深远
陶诗从表面上看很简单朴实,实际上却很复杂,他的诗是从低层次的需求发展到高层次的需求,有一个渐进的过程,陶渊明的田园诗正好反映了他已到“自我实现”之境界所经历的一个复杂、艰难、曲折的过程。正如大诗人苏轼《与苏辙书》中说:“吾於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要、杜诸人,毕莫及也”。“质”是质朴,“绮”是华美,“癯”本来是瘐,引申为单薄简单,“腴”本来是肥胖,引申为丰富。这句话是说陶诗外表上很质朴,实际上很华美,外表上很简单,实际上很丰富。这就说明他的诗平淡,不是淡而无味,而是意境深远。如“日入室内暗,荆薪代明烛。”(《归园田居》其五),不过是极平常的一来照 的荆条,但诗人写出来就增强了亲邻之间欢聚淡笑的生活气氛。“敝庐何必广,取足蔽床席”。(《移居二首》其一)诗人具体描述了他安贫乐道的生活,在平淡中透露出一种超然洒脱。再如“凄凄发暮风、翳翳经日雪。倾耳无希声,在日洁已洁。”(《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也从弟敬远》)诗人的笔触似乎是毫不经意的,却写出人们在冬雪的一切细微感觉。这种感觉所体现的是和谐,人与自然泯合为一,其中最能体现陶诗意境的一首诗是《归园田居》(其一),“少年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指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暖暖远人村,依依虚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细细读来,仿佛我们也置身其中,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在方宅、草屋、桃李、炊烟、狗吠等景物的背后,似乎又是一幅极其美好的画面,宁静安谧,淳朴自然。在此,我们应该能看到陶渊明田园诗并不在于客观的描摹田园生活,而着重强调和表现生活中的情趣。因此,他在创作时并不是随意摄取田园生活的景象,而是把那些最能引起自己思想感情共鸣的东西摄取到诗中来,在平凡的生活素材中含有极不平凡的思想境界,字里行间流露出亲切,又让人感到崇高。苏轼说:“观陶彭译诗,初若散缓不收,反复不己,只识其奇趣。”“奇趣”正是从意境中产生的。对于陶诗的意境,李建中在《魏亚文学与魏亚人格》一书中,可谓精辟“南山的主人,不需要像邺下或金谷文人那样依附于权贵,也无须像竹林或兰亭文人那样耽溺于某种玄思。他是独立的自由个体,他身后是自然温馨而神秘的拥抱。”
三、情景理浑融,充分体现了对田园风光和生活的挚爱 情景理的浑融使陶渊时田园诗冲淡自然之美,陶渊明描写景物并不追求物象的形似,叙事也不追求情节的曲折,而是透过人人可见之物,普普通通之事,表达高于世人之情,写出他人未必能够悟出的道理。他善于将深刻的哲理融入诗歌的形象中,使平凡的素材表现出不平凡的意境,这种情景理交融形成的意境十分和谐,往往令人神往,陶诗重在写心,写真诚,写那种与景物融而为一的,对人生感悟明彻的心境。他无意于模山范水,只写自己胸中的一片天地。陶诗发乎事、缘乎性,而以理为统摄,在南风下张开翅膀的新苗,伴随他锄草归来的月亮,依依升起的炊烟,不嫌他门庭荒芜重返旧巢的春燕,在中夏贮满了清阴的堂前林,床上的清琴,壶中的浊酒,以及在他笔下常出现的青松、秋菊、孤云、飞鸟,都已不是寻常的事物,它们既是客观的又是体现诗人主观感情与个性的,既是抽象的又是生动的。在诗歌创作中,情、景、理的浑融是至关重要的。离开情的景是没有生气的,离开情的理更是淡乎寡味的空理。景与理如果没有浓厚的感情渗透,便失去了作品的生命力。在陶渊明的田园诗中,飞禽走兽、花卉草木和山山水水都饱含了强烈的思想感情,同时,诗人又善于寓情于理,把自己对人生、对现实的深刻认识形象化,把诗情与哲理、与景物紧密结合起来,因而给人以清新自然,毫不顶替燥的感觉。如《归鸟》诗中,全篇寓意明显,这只倦飞的归鸟,飞是作者人格的象征,日鸟的一举一动,都体现着诗人的思想和性格,诗中的每一项景物,无不带上陶渊明的感情色彩。梁启超评价陶渊明时曾经说,“自然界是他爱恋的伴侣,常常对着他笑”。确如其言,陶渊明在自然与哲理之间打开一条通道,在生活的困惑与自然的旨趣之间达到一种和解。景中生情,情中寓理,情、景、理浑融天成。如诗人《饮酒》其王。
结庐在人镜,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匹地自编。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己忘言。
本诗写景一气呵成,不加雕饰,却神韵十足,如“山气日夕佳,悠然见南山”。直抒胸臆。如“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说理阐明了自己隐居的情与境。如“此中有真意,欲辨己忘言。”这三者巧妙的融为一体,表达了作者怡然自得,心情欢快。也体现了诗人躬耕的情趣。让读者很难区分是咏怀诗还是哲理诗,因为情景理浑融,互相渗透和衬托,可以让我们从不同角度领略其中的情趣,享受无尽的美。
陶渊明的诗几乎都是情景理融合的佳作,《拟挽歌辞》其三是情景理浑融的佳作:“荒草何莽莽,白杨亦萧萧。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四面无人居,高坟正焦,马为仰天鸣,风为自萧条。幽室一己闭,千年不复朝。千年不复朝。贤达无奈何,向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它。亲戚或馀悲,他人亦己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这首诗先写亲友为自己送葬的情事,“荒草”、“白杨”烘托出悲凉的气氛。在后说人皆有死,谁也不能避免,而一个人的死去,对活着的人来说并无太大的影响,不必过于执着,最后两句以理清作结,统摄了全诗,死亡是人的一大困惑,这个困惑被陶渊明勘破了。
陶渊明诗中的“理”不是抽象的哲学说教,而是作者从生活中的亲身体验,其中也不乏包含了生活的情趣。他的田园诗表现了他对宇宙、历史和人生的认识,是探求其奥秘和意义的结晶,而这一切又是用格言一样既有情趣又有理趣的语言表现的,正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如“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瘐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杂诗》其一)“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杂诗》其二)“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杂诗》其一),“不觉知有我,安知物为贵。”(《饮酒》其十四)“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归园田居》其四)这些诗句言浅意深,富有启示性。清人潘德舆说陶渊明“任举一境一物,皆能曲肖神理”(《养一斋诗话》),是中肯之论。
陶诗大量描写农村风景事物,字里行间流露着对农村、对土地的热爱,当然,这种热爱是打心底里的,真诚的,试想一个对农村、土地热爱的人,能不热爱生活吗?
纵而观之,其田园诗的题材和内容多采自归隐后的生活,带动是诗人自然的生活方式,自躬自耕的生活虽苦且累,然而却是最贴近田园的纯自然性质的生活。其诗所描述的对象,亦是司空见惯的树舍、鸡犬、桑麻、豆苗等,都是直写其物其事,而不讲究词藻上的华美、粗略几笔即句勒出景物的神韵,形似更神似。此种白描功底于平淡中透出丰富联想,于联想中生出诗的“淡水”意境。可谓“极平常之景,各生趣味。”“无一修饰之语,而其间无穷妙味”。
可以说,陶渊明把自己的才华和精力全部倾注在田园诗的创作上,同时,也取得了无与伦比的成就,是他将田园诗推向了巅峰,更以其平淡自然的风格在亚宋等坛独树一帜,其诗内容丰富、充实、意蕴深厚,读者可以从各个角度贪图诗人所描述的田园生活。诗人高洁脱俗的人生志趣,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真切实在而又深怀远意的心灵世界。他的田园诗,有其赖以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反映了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也反映了他的出仕与归隐,希望与失望,痛苦与欢乐的思想矛盾。
陶渊明田园诗平和散淡的心境、朴实无华的语言、情景理浑融的内容成功地将自然提升为一种美的意境,他开创了中国诗歌意境中一种新的、美的类型,一种韵味极为醇厚而朴实无华的冲淡自然之美,他的人格、他的志向、他的诗情在今天对于我们也有着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中国历代文化精选》北京大学出版社。[2]《陶渊明集》人民文学出版社。
[3]《中国古代文学史
(一)》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4]《陶渊明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第三篇:论文-陶渊明
论陶渊明思想的两重性
张小伟
[内容摘要]:陶渊明一生受归田和出仕两种思想的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条件的变化,这二种思想发生碰撞,推动了陶渊明思想的发展。他早年胸怀大志,思济苍生,壮年寄身仕宦,备尝沉浮,一直关心政治,留心现实;晚年饱经风霜雨露之苦,亲历易代忧患,由大济苍生的政治抱负转变为对“桃花源”式的社会向往。诗人在强烈、执著的追求探索理想,片面的把陶渊明理解成田园诗人或“隐逸诗人”是不公允的;从陶渊明总的政治抱负及其思想发展来看仍不失为留心现实,关心政治的杰出诗人。[关键词]:陶渊明;归隐;出仕
一
自梁朝钟嵘给陶渊明加了一项“古今隐逸诗人之宗”的帽子后,历代论者大多认为陶渊明是隐逸诗人。在《晋书》、《宋书》、《南史》等史书中,也均将陶渊明列在《隐逸传》里,金元好问在《论诗绝句》中曾诗云“君看陶集中,饮酒归田园,此翁岂作诗,直写胸中天。”清代《诗比兴笺》曾评论他:“唯知归园移居及田间诗十数首,景物甚玩,意趣易明,至若饮酒,贫士,便已罕寻,拟古、杂诗,意更难测。”又赋予陶公为田舍之翁,闲适之祖。因而后来许多人把陶渊明看作“篇篇有酒”、“不染尘俗”的脱离现实的田园诗人,而对陶的抒发政治情怀的诗很少问津。直到“五四”以后,鲁迅先生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一文中说:“陶潜之在晋末,是和孔融于汉末与嵇康于魏末略同,又是将近易代的时候。但他没有什么慷慨激昂的表示,于是便博得田园诗人的名称。但《陶集》里有《述酒》一篇,是说当时政治的,这样看来,可见他与世事也并没有遗忘和淡然,不过他的态度比嵇康阮籍自然得多,不至于招人注意罢了„„由此可知陶潜总不能超于尘世,也不能忘掉‘死’,这是诗文中时时提起的。用另一种看法研究来看,恐怕也会和旧说不同的人物罢了”。我们从鲁迅先生这段话中不能不受到启发,那种超脱于尘世的诗人是没有的。
活生生的社会现实使他无法逃脱。事实上从《陶集》现存一百三十余首诗中,田园诗约占40%,抒发政治情怀的诗园占60%。因此,笔者认为最能代表陶的性 格及反映其政治抱负的当是陶的咏怀诗。并且从中发现陶渊明无论是少年读书时代,还是青壮年时期,以及晚年归耕直到衰老,从来没有放弃对政治的关心,理想的追求。陶渊明少年青壮年时代“游好在六经”,希望在官场实现自我,因而他雄心勃勃地踏上了仕途,但现实并没有想象的那样美好。陶渊明所处的时代,正是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激烈冲突的时代,北方受异族统治,南方也处于门阀世族高压统治的时期。陶渊明出身于没落的官僚家庭,尽管涛的祖父陶侃做过晋代大司马,祖父和父亲都做过太守一类的官职,但前身寒微,被人讥笑为“小人”,[1]况且到陶渊明时,家世已经衰落,生活相当艰苦,挤身于门阀世族所垄断的“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森严的封建等级制度的黑暗社会中,可以想见非门阀世族出身的陶渊明,势必会落到“有志不获聘”,“误落尘网中”的结局。致使他辞江洲祭酒归隐,后召为主簿,不应。这一时期陶渊明内心交织着出仕与归隐的矛盾,但占其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安邦治国,有所作为,这便趋势他第二次出仕官场,做了荆州和江州刺史桓玄的幕僚。桓玄独揽长江中下游军政大权,野心勃勃,准备夺取东晋大权,陶渊明已意识到一场篡位拭君丑剧将要演出,这与实现自己的理想相悖,于是又产生了归隐的念头。“诗书敦夙好,园林无世情,如何舍此去,遥遥至西荆„„商歌非吾事,依依在耦耕”。这年陶三十七岁,他母亲去世,丁忧还家,这次辞官似乎恪守规矩,合乎常理。
他带着对官场的厌恶回到了日夜思念和向往的田园。“僮仆欢迎,稚子侯门”,“有酒盈樽”。你看“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处处流荡着春天的气息。“富贵非吾愿”他再也不愿想建功立业了。他和外物融为一体。他“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更是适意。他眼中的田园更是“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生活得轻松愉快,但内心不无矛盾,这是短暂的,当重返田园的喜悦心情过后,他追求自我的实现,田园山水与和谐家庭生活再也不能够满足他的需要了。一当时机成熟,他就出仕了。“畴昔苦长饥,投来去学仕”《饮酒》只不过是其导火线而已。正当诗人“聊为陇苗民”等待行人问津之即,政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公元四零二年,桓玄举兵东下,攻陷京师建康,次年称帝。四O四年年刘裕做了镇东将军,掌握了东晋大权,给国家带来一线希望,就在这年,陶渊明做了刘裕的参军,[2]继而,又改任建威将军刘敬的参军,义熙元年八月(405),又求为彭泽令。这一期间陶渊明一方面怀着希望;另一方面又疑虑重重,唯恐“求之靡途”。在《始 2 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诗中就表现出这种心情:“我行岂不遥,登路千里余,目倦川涂异,心念山泽居„„聊且凭化迁,终返班生庐”。可见诗人只是“聊且凭化迁”,出仕思想已处被动地位,“终返班生庐”的退隐思想已逐渐上升。只因“于时**未静,心禅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便求之彭泽令。又不堪为五斗米折腰,便辞去彭泽令与官场诀别。[3]由此可见陶渊明时时有做一番事业,流芳成世的理想,但这种理想是建立在不拘形迹,逍遥自在的基础上,他人格高尚,志趣高洁,为人耿直。而当时的官场是十分腐败的:“闾阎懈谦退之节,市朝趋易进之心”、“密网裁而鱼骇,宏罗制而鸟惊„„雷同毁异,物恶其上。妙算者谓迷,直道者云妄。坦至公而无猜,卒蒙耻以受诽”(《感士不遇赋》)。这正是当时官场的真实写照。陶渊明又怎么忍受得了呢?出仕,求得建功立业与他的自由人格发生巨大分裂,使陶经过出仕—归田—再出仕—再归田的几度反复,在天下有道则仕,无道则隐的思想支配下,当清醒地认识到现实的黑暗、政治的腐败之后,为挣脱政治阶级的网罗,而彻底与官场绝裂。
由以上分析可知,陶渊明的一生受到两种思想的影响,及他性格的两重性:一方面,他“禀性寡所谐,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追求个性自由和个性独立爱好自然;另一方面,他也希望在仕途上有一番作为,实现自我,立善遗爱。这二方面思想实际上就是当时社会思潮的投影。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条件的变化,这二方面发生碰撞,推动了陶渊明思想的发展。
二
许多论者还认为陶渊明辞去彭泽令之后,过着贫困的物质生活,亲自参加劳动,是个甘于淡泊,甘于寂寞,甘于贫穷的真正的隐士,并且逐渐走向农民式的生活,但我却认为,陶与官场诀别,除他的性格的两重性外,另外,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是:他还拥有赖以生活的田园别墅,即使在陶几度出仕期间,时时引起陶对田园的迷恋,则是事实,从而构成了陶逃禄归耕的可能性。
最先提出陶渊明贫穷的,是南朝的沈约。他在《宋书·陶潜传》中云:“亲老家贫,远为祭酒”。后来,“家贫”说就是陈陈相因,代不乏人,而且愈演愈烈。近代梁启超竟然也说:“他不过庐山底下一位赤贫的农民„„实在穷得可怜”,“他真是穷到彻骨,常常没有饭吃”。[4]然而它们并不切合诗人的生活实际。
陶渊明的祖辈已仕宦三世,是浔阳的“洪族”,应属于官僚地主家庭。陶渊 明出生后,年幼而孤,家境中落。即便如此,也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陶家仍不失为有家产田业的官宦家庭。在《归田园五首》中写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十八亩”,“八九间”在当今的人听来,似乎是不小了,而且也与贫穷联系起来,且归田后,诗人的居地可考的就有上京闲居,园田居和南村等处;在《庚戊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这首诗中,它描写了陶潜和他的一些雇工出发到他那块离家甚远的田地去收割。这么看,他肯定是个土地拥有者,而且可能有好几处地方,拥有这种离家远的田地或农庄。还有一次,他在403年写的一首诗里提到“南亩”,这首诗写他远行察看他的田地:“在昔闻南亩,当年竟未践。屡空既有人,春兴岂自勉。夙晨装吾驾,启途情已缅”。(《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之一)而到达“南亩”以后,他显然是指挥着耕种,因为在这首诗的续篇里,我们看到:“秉来欢时务,解颜劝农人。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可见陶家虽称不上家业庞大,可也并非一般农民家庭。
至于生活状况,归田初,陶渊明在家是“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外出则“或命中车,或 孤舟”,“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息交游闲业,卧起弄书琴”。诗人饮酒赋诗,以琴书自娱,生活清闲。这时的诗人,过得是典型的地主阶级文人闲居生活。
50岁以后,陶渊明由于疾病的加剧,加上连年遭受自然灾害,再得战祸绵延,乱兵洗劫,境况确已今非昔比,生活有些闲顿。但晚年的陶渊明,除农业收入以外,另有教授生途的筹资,还受重臣的“相瞻”,显贵的遗赠。至于古人赏趣,新知相遥,给诗人的资助更是司空见惯的了。所以,鲁迅先生就断言:“纵使陶公不事生产,但有人送酒,亦尚未孤寂人也”。[5]
陶渊明确实叙说过自己的清贫景况:“短褐穿结,箪瓢屡空”。“将养不得节,冻馁固缠已”(《饮酒二十首》);“弱年逢家乏,老于更长饥”(《有会而作》)。诗人还以自己的“敝庐”、“被褐”、“瓶无储粟”而哀叹不已。究竟怎样看待陶诗中的“贫”和“寒”呢?在封建社会里,特别是六朝的地主阶级文人,在作品里经常会写到“贫”与“穷”。对此,我们且莫以今解昔,须知他们笔下的“贫”与“穷”,常常是指庶族地主及知识分子的生活状况,并用以区别于统治阶级上层及其御用文人的豪富。所以说,陶的这种写法,只是作为他这样一种出身的人,4 特别是作为他这么一位有天赋和才智的人,他觉得自己太穷了。绝对地讲,陶渊明并不贫穷。
澳大利亚学者威廉·阿克就曾指出:我想任何一个仔细读过他的诗作的人都会相信,他是一个乡间的绅士,或者是一个绅士式的农民,一个朴实的地主。[4]论断是多么明确:陶渊明是地主,并不是普通的农民。他的隐逸有一定的物质基础。
三
陶渊明在归隐的不同时期,写下了风格、思想不同的作品。下面就诗人不同阶段的作品,加以分析,再现陶的思想历程。
在陶渊明最初归田的时候,从他的诗句中不难发现生活还是不错的,心情是愉快的。因为他在归隐之初,对农村的了解是肤浅的,他以为只有官场是“樊笼”、“密网”,只有弃官归田,就可以超脱世事纷争。因此,他刚回到农村时的心情,就像羁鸟返囚林,池鱼还故渊一样乐 不可言。加以他有“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一年所获维持农村一般生活还颇裕:“园蔬有余滋,旧谷犹储今,营已良有极,过足非所钦。春林作美酒,酒熟吾自酌”。(《和郭主簿》)他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没有一点农作经验,但仍然“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心情非常舒畅。他和当地人士关系十分和谐:“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归田园居》),等诗句都表现了陶对生活的炽热追求。这时的陶渊明,他相信自己,相信劳动的价值:“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移居》之二),对前途满怀希望:“但愿长如此,躬耕非所叹”。(《庚戊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
当时真正的田园生活是不是像诗人笔下所写的那样恬美静穆呢?事实上广大劳动人民备尝辛苦,当时的农村十分凋敝。作者对此有过零星的记述:“试携子侄辈,披榛步荒墟,徘徊丘陇间,依依昔人居。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归田园居》四),“荒涂无归人,时时见废墟。”(《和刘柴桑》)“寒草被荒蹊,地为罕人远”。(《怀古田舍
(一)》)这个现实无疑与陶笔下那个美好的田园世界存在着差异与冲突。只是作者“意”不在此,他的心理场上排除了这个现实。这个现实对陶肯定具有直接的利害关系。处在这种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中,可见他对社会并不是不闻不问,反而产生对现实既然关心又痛恨,既痛苦又缄默的矛盾心情,他的人格不能不处于分裂与对抗之中。这在他的《杂诗》中已有充分表现。《杂诗》第二首写到“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欲言无余知,挥杯劝孤影。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聘”,诗中所提的“志”,就是早年“猛志逸四海”之志。我们发现,诗人虽身处田园,而志在邦国,内心交织着进取与退隐的矛盾,以“丈夫志四海,我愿不知老”的诗句来看,陶的壮志在归田以后不但没有削弱,甚至有时表现的更加强烈,完全可以与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以及曹操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相媲美。陶渊明归田后期,正赶上晋宋之交 的战乱时代,面对政治形势的急剧变化,陶也想有一番作为,救国救民,但现实情况迫使他又一次归耕田野,这一时期陶在政治上孤独愤懑,经济上逐渐贫乏。这两个条件已成为影响和支配他思想的主要因素,反映在他晚期的《咏贫士》七首中。第一首中,把自己比喻成毫无依托的孤云,把诸臣比成趋炎附势的隼鸟。流露了诗人孤云无依,知音不存的苦闷,同时也表达了志节不移的决心。其它六首各咏古时贫士之高洁。从诗句“何以慰吾怀,赖古多此贤”中,我们得知陶渊明是以历史上的贫士为榜样,坚定的生活下来的。并以极大的热情来歌颂英雄,勉励自己。诗人写刺客荆轲“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描绘了一个赴汤蹈火,临危不惧的英雄形象。借古讽今,表现出诗人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写易水践别,“渐离击悲筑,宋意唱高声”,写壮士赴难“凌厉越万里,逶蜒过迁城”。其慷慨激昂高亢悲壮,可见陶潜之胸臆见,回荡着怎样的猛志与激情!“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读山海经十三首》其十),“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 ”(《杂诗十二首》其三)„„陶在他们的诗中反复地申述“猛志”,可见尽管陶潜到了垂暮之年,他的济世之志一直没有熄灭。鲁迅先生把这类诗称作“金刚怒目式”,他说:“除论客所佩服的‘悠然见南山’之外,也还有‘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之类的‘金刚怒目式’。在证明着他并非整天整夜的飘飘然。这‘猛志固常在’和‘悠然见南山’是一个人,倘有取舍,即非全人,再加抑扬,更离真实。”[6]我们认为,鲁迅先生的评价是中肯的,正因为陶不是整天的飘飘然,而是怀抱猛志,执著地追求人生,才使他一生的理想推进高峰,—就是他把全部理想倾注笔端所写的《桃花源记并诗》,成为我国诗文宝库中互相辉映,永放光芒的明珠,反映了陶政治理想和社会理想的最高成就。
综观陶渊明的一生,早年胸怀大志,思济苍生,壮年寄身仕宦,备尝沉浮,晚年饱经风霜雨露之苦,亲历易代忧患,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追求探索,经过了 6 读书、出仕、归隐、躬耕等几个不同的阶段,诗人最后怀着“人生实难,死如之何”的极大痛苦,结束了他的一生。无论怎样艰难,他都没有放弃“猛志”,一直关心政治,留心现实,由大济苍生的政治抱负,转变为对“桃花源”式的社会向往,诗人对理想的追求探索是那样强烈,执著。从以上分析来看,片面的把陶渊明理解成田园诗人或“隐逸诗人”是不公允的。当然,由于诗人受当代和阶级的局限,在其诗文中也流露出人生如梦,及时行乐,遗世独善等消极因素,在一千五百多年后的今天,我们不能苛求古人,以陶渊明总的政治抱负及其思想发展来看仍不失为留心现实,关心政治的杰出诗人。注释:
[1]《晋书·陶侃传》,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769页。
[2]朱自清:《古典文学论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473页。
[3]逯钦立:《读陶管见·归隐与躬耕自资》(原载《吉林师大学报》1964年第一期)吴云整理,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出版,第28页。
[4]梁启超:《陶渊明之文艺及其品格》,商务印书馆,1923年版,第7页。
[5]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358页。[6]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题未定草
(六)》,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336页。参考文献:
1、梁启超:《陶渊明》,商务印书馆,1923年版。
2、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见《鲁迅全集》第6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
3、徐公持:《魏晋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
4、朱光潜:《诗论》第十三章,《朱光潜全集》第3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
5、朱自清:《古典文学论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6、袁行霈:《魏晋南北朝文学与思想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1年出版。
7、王瑶:《论希企隐逸之风》,见《中古文学史论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第四篇:论文概述
矿区地形图数字化测绘设计
摘 要: 数字化测图方法相对于传统经纬仪、小平板测图方法具有巨大优势, 可以完全取代它。本
文结合在矿区采用全站仪数字化技术测绘大比例尺地形图的实践, 分析了数字化测图的特点。
关键词: 数字化测图;精度;全站仪 1 概述
由于地面建设和受井下开采影响而引起地面的地形地物变化, 矿区地形图须定期重测、不断填绘和修改。这项工作一般由本矿测绘机构来完成。他们测绘地形图的传统方法主要有经纬仪测绘法、大平板仪测绘法、经纬仪(水准仪)小平板仪联合测绘法。这些方法简便灵活、对设备要求不高, 但工作效率低、劳动强度大、测量精度差、成图周期长、不便于修测更新。
随着电子全站仪及电子计算机的普及, 传统的平板仪成图方法正在逐步向数字化地形测图方向发展。目前, 数字化测绘大比例尺地形图技术以其测图周期短、成图精度高、即用即测、急用先测, 已被许多单位所青睐和引用,近年来我单位测绘工程院和数字化工程院在数字化测量方面投入了不少资金和技术, 开展了大量的数字化测量工作,下面就数字成图中的几个方面谈一些个人的体会。2 大比例尺地形图数字化测绘技术现状
数字化地形测图是在现代机助制图技术支持下发展起来的高新测图技术。具体讲就是, 以传统的测图原理为基础, 采用数据库技术和图形及数字处理方法, 实现地图信息的获取、变换、传输、识别、存贮、处理、显示、编辑修改和计算机绘图。与传统白纸测图相比, 全数字地形测图不仅仅是方法的改进,而是技术的本质飞跃。
九十年代以来, 全站仪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出现了带内存、防水型、电脑型等等的全站仪, 使得这一最常规的测量仪器越来越满足数字化地形测图工作的需求。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 涌现出一批优秀测量绘图软件, 如清华大学的清华测霸EPSW2000;南方测绘公司基于A utoCAD2004 的CA SS57.0 数字化地形地籍成图软件;武汉瑞得公司集数字采集、数据处理、图形编辑于一体的数字化测图系统RDMS 等。这些软件可以绘制数字化地形图、数字化地籍图, 进行数字化图纸管理, 图形信息可以以文本格式存放, 直接进入地理信息系统GIS, 具有强大的编辑功能, 方便实用。它们的出现极大地推进了数字化测图技术的发展。GPS、GIS 等测绘相关技术的发展, 也使得外业用全站仪采集数据, 内业采用相应软件测绘地形图的数字化测图方法趋于成熟。3 实例分析
某煤矿现在所用地形图为1979 年航测而成的1 : 5000 地形图、1986 年航测而成的1 比2000 地形图、各个时期为单项工程测绘的小面积地形图。它们分别为矿区各个时期的生产与建设做出了应有的贡献。随着时间的推移, 原有的地形图已经严重滞后于矿区发展与建设的需要。只有尽快更新矿区地形图资料, 才能保证所属各生产矿井的安全生产, 促进企业更好地发展。3.1 数字化测图软硬件设备配置
NT S-322 全站仪两台。该仪器的测角精度为2秒, 测程2.6 公里, 测距精度
(3mm+ 2ppm.D)。野外测绘数据采集及成图一体化软件测图精灵(Mapping Genius), 它可以发挥笔记本电脑、电子手薄、掌上平板的优点, 实现坐标、图形、属性数据的同步采集存储。
基于AutoCAD平台的成图软件CASS7.0,在CASS5.7.0 环境下可以进行地形图编辑工作。HP500 绘图仪。分辨率1200dpi * 600dpi, 幅面A0, 内存16M。3.2 数字化测图作业过程
数字化地形测图主要作业过程分为四个步骤:控制测量、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及地形图的数据输出(打印图纸、提供软盘等)。现就我们的作业方式详述如下:在数字测图工作中, 控制测量的工作与传统的控制测量相比非常简便。首先在测区范围内布设GPS 加密控制网, 一般以三个互相通视的GPS 点为一组, 每组GPS 点之间的距离以不超过2 公里为宜。每组GPS 点之间以全站仪附合导线相连, 由于这样的导线点精度高、密度大, 它们兼有高级控制点和图根点的作用。最后再根据碎部测量的实际需要
在已有控制点的基础上施测闭合导线和支导线(由于缺乏检合, 最好不要多于2 站)作为图根点使用。高程控制测量根据实际需要先进行精度估算,然后再结合平面控制网的布设, 灵活组合应用三、四等水准测量、GPS 高程拟合、全站仪三角高程等方法施测。
数字化测图的碎部测量用全站仪进行, 将全站仪与测图精灵用数据传输电缆连接在一起, 点击测图精灵可以控制全站仪测量镜站坐标并记录下来。我们一般采用
草图法模式, 现场绘制草图, 室内用测点点号定位方法绘制成图。“草图法”工作方式要求外业工作时, 除了测量员和跑尺员外, 还要安排一名绘草图的人员。在跑尺员跑尺时, 绘图员要和测量员及时联系, 标注出所测的是什么地物(属性信息)及记下所测点的点号(位置信息)。“ 草图法”工作方式在测量每一个碎部点时不用在电子手簿或全站仪里输入地物编码, 故又称为“ 无码方式”。
进行碎部测量时, 对于比较开阔的地方, 在一个制高点上可以测完大半幅图, 就不要因为距离
太远(其实也不过五、六百米)而忙于搬站。对于比较复杂的地方, 也不要因为“ 麻烦”(其实也浪费不了几分钟)而不愿搬站, 要充分利用电子手簿的优势和全站仪的精度, 因为测一个支导线点是很容易的。数字化测图一般以路、河、山脊等为界线, 以自然地块进行分块测绘。
当所测地物比较复杂时, 例如村庄内部, 为了减少镜站数, 提高效率, 可用皮尺丈量方法测量, 室内用交互编辑方法成图。如果测点的高程不参加高程模型的计算, 使用测图精灵采集时, 则要在同步采集面板下把“ 不参加建模”选项选上, 这样, 待测点的高程就自动为零了。
在进行地貌采点时, 在地性线上要有足够密度的点, 特征点也要尽量测到。例如在沟底测了一排点, 也应该在沟边再测一排点, 这样生成的等高线才真实;而在测量陡坎时, 最好坎上坎下同时测点, 这样生成的等高线才没有问题。在其它地形变化不大的地方, 可以适当放宽采点密度。外业数据采集完成后, 下一步是将坐标数据和图形数据传输到微机中, 用CASS7.0 进行绘图。在CASS7.0 软件环境下, 可实时地将地物定位点和邻近地物(形)点显示在当前图形编辑窗口中,操作十分方便。根据野外作业时绘制的草图, 移动鼠标至屏幕右侧菜单区选
择相应的地形图图式符
号, 然后在屏幕中将所有的地物绘制出来。系统中所有地形图图式符号都是按照图层来划分的, 例如所有表示测量控制点的符号都放在“ 控制点” 这一层, 所有表示独立地物的符号都放在独立地物这一层, 所有表示植被的符号都放在植被园林这一层。
3.3 文件管理
数字化测图的内业处理涉及的数据文件较多。因此, 进入CASS7.0 成图系统后, 面临输入各种各样的文件名的情况, 所以最好养成一套较好的命名习惯, 以减少内业工作中不必要的麻烦。我们采用如下的命名约定:测图精灵原始文件野外作业时在测图精灵中将文件保存, 回到驻地后传到微机上, 存到微机上的文件扩展名是SPD。此文件是二进制格式, 不能用写字板打开坐标数据文件指由手簿传输到计算机的原始坐标数据文件,采用*.DAT 格式。控制点坐标文件指由手簿传输到计算机的原始坐标数据文件,采用*.DAT 格式。图形文件在CASS7.0 绘图系统生成的图形文件, 采用*.DWG 格式。3.4.数字化测图精度分析
地形图平面位置的精度可用地物点相对于邻近的图根点的点位中误差来衡量。用下式计算:
式中, m站为图根点的平面位置误差;ms 为测定地物点的距离误差;m
为测定地物点的方向误差;m层为展绘地物点的刺点误差。下面以1: 2000 比例尺测图, 最大视距为500 米为例进行分析。在数字测图中, 因为是计算机自动展点, 所以图根点与地物点的展绘误差m站、m层可忽略不计, 看作0。
取碎部点至测站的距离为500m, 按测距仪的标称精度取3+ 5ppm, 计算得ms 为5.5mm。顾及测量中棱镜不到位等各项因素的影响, ms 取经验值0.02m。取方向中误差为标称精度的3 倍极限, 因为是半测回测角, 所以方向误差mp为2 * 3 * 2= 12。则实测得的平面点相对于图根点的误差为
由上可见, 在视线良好的情况下, 由全站仪测得地物点的精度可以达到 0.036 m。相对于传统的经纬仪、小平板测图方法测得地物点的经验精度 1.2 m有很大改善。因此, 当采用数字化测图技术时, 测量碎部点的距离可以放大, 图根点的密度可作相应地降 数字测图的特点
综上所述, 数字化地形测图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1GPS、全站仪的普及和测量精度的提高, 打破了分级布网、逐级控制的原则。一个测区可一次性整体布网、整体平差, 控制网也可以是任意混合, 所需控制点数目比传统测图大大减少, 图根控制的加密可与碎部测量同时进行。
打破了内外业的界线, 从首级控制到最终成图, 实行一体化作业, 并且大大减轻了室外作业的强度, 缩短了成图周期。碎部量测时不受图幅边界的限制, 外业可不分幅作业, 由内业成图时自动进行分幅与接边处理。5 结论与建议
总之, 数字化地形测图技术已经相当成熟, 测图精度有很大提高。它完全可以替代传统的经纬仪、小平板测图方法绘制矿区大比例尺地形图、矿区工业广场平面图或对已有地形图进行补测。结合本人的工作经验, 我认为矿区数字化地形测图技术还有
以下几个方面需要逐步完善: 1 复杂地形条件等高线的绘制还比较困难, 要从软件编制和野外作业两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逐步探索利用数字化地形测图技术测绘大面积地形图的组织管理工作, 特别应该注意不同测绘小组之间的协调作业能力和图例、符号使用的一致性。3 要加强数字化地形测图成果与地理信息系统的衔接。参考文献: [1]孔祥元,郭继明 大地测量学基础 武汉大学出版 [2]刘福珍 数字化测土教程 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3]测量学.测绘出版社,1980.[4]大比例尺数字测图.测绘出版社,1996.[5]黄德全.现代测量技术[ M].北京: 中国教育文化出版, 2005 [6] 杨德麟.大比例尺数字测图的原理方法与应用[ M].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8 [7] 黄刚收.城市大比例尺数字测图及其应用[ J].现代测绘,2010, 35(5): 55-57 [8] 邓念武.测量学[ M].北京: 中国电力出版社, 2010 [9]冯雪巍 地形测图常见问题处理方法探讨,2010 [10]屈桂荣 数字化地形测量初探
[11] 刘贺明 探讨数字化地形测量方法及步骤 2011 [12] 聂上海 殷立琼 GPS RTK 技术在数字化地形测量上的应用实验2005
第五篇:论文下载概述范文
论文下载概述
国内最大论文下载平台知网空间是中国知网旗下期刊论文、博士论文、硕士论文、会议论文下载网站。至2009年底,该平台累计出版期刊论文近4000万篇,博士论文12万多篇、硕士论文90多万篇,会议论文115万多篇。CNKI提供了便捷的获取通道,内容每日更新。
知网空间论文下载平台
知网空间论文下载平台面向海内外读者提供基础科学、文史哲、工程科技、社会科学、农业、经济与管理科学、医药卫生、信息科技等十大领域的期刊全文、会议论文全文、学位论文全文的在线阅读和下载服务。
论文下载平台知网空间与中国知网是姊妹网,中国知网是全球领先的数字出版平台,是一家致力于为海内外各界人士提供知识与情报服务的专业机构。在全球范围内的注册用户数超过4000万,中心网站及设在全球的镜像站点年文献下量突破18.3亿次,是全球最受推崇的知识服务品牌。编辑本段论文下载种类
期刊论文下载服务
《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是全球最大,连续动态更新的中文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了国内自1915年至今的7000多种重要学术类期刊,其中核心期刊、重要评价性数据库来源期刊近2700种,学术文献总量近3000万篇。内容覆盖基础科学、工程技术、农业、哲学、医学、人文社会科学、信息技术、经济与管理科学等各个领域。收录年限:最早收录从1915年起,4000种期刊从创刊到至今全部收录,其余期刊为1994年至今。每日更新文献上万篇。
博士论文下载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网络出版总库》是目前国内相关资源最完备、高质量、连续动态更新的中国博士论文下载数据库,选自全国 380 家博士培养单位的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11月1日,累积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文献11.7万多篇。
知网博士学位论文下载库分为十大专辑:基础科学、工程科技 Ⅰ、工程科技Ⅱ、农业科技、医药卫生科技、哲学与人文科学、社会科学Ⅰ、社会科学Ⅱ、信息科技、经济与管理科学。十专辑下分为168个专题和近3600个子栏目。博士论文下载形式包括WEB 版(网上包库)、镜像站版、光盘版、流量计费。论文收录量大,可下载1999年至今博士论文,并部分收录 1999年以前的论文。
论文下载平台
论文出版周期为:中心网站版、网络镜像版博士论文每工作日出版,法定节假日(春节假日一般为15天,每年假日前10天公布起止日期)除外。镜像版、光盘版博士论文,每月10日出版。
硕士论文下载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是目前国内相关资源最完备、高质量、连续动态更新的中国优秀硕士论文下载数据库,选自全国 530多家硕士培养单位的优秀硕士学位论文。至 2009年11月1日,累计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文献87.5万多篇。
硕士论文下载库分为十大专辑:基础科学、工程科技 Ⅰ、工程科技Ⅱ、农业科技、医药卫生科技、哲学与人文科学、社会科学Ⅰ、社会科学Ⅱ、信息科技、经济与管理科学。十专辑下分为168个专题和近3600个子栏目。硕士论文下载形式包括WEB版(网上包库)、镜像站版、光盘版、流量计费。收录内容包括1999年至今硕士论文,并部分收录 1999年以前的论文。会议论文下载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出版单位为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收录我国1999年以来国家二级以上学会、协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学术机构等单位的论文集。至2009年11月1日累积会议论文全文文献115万多篇。
所收录文献均来自中国科协及国家二级以上学会、协会、研究会、科研院所、政府举办的重要学术会议、高校重要学术会议、在国内召开的国际会议上发表的文献。
会议论文下载产品分为十大专辑:基础科学、工程科技Ⅰ、工程科技Ⅱ、农业科技、医药卫生科技、哲学与人文科学、社会科学Ⅰ、社会科学Ⅱ、信息科技、经济与管理科学。十专辑下分为168个专题文献数据库和近3600个子栏目。论文下载形式包括WEB 版(网上包库)、镜像站版、光盘版、流量计费。
编辑本段论文下载服务用户
CNKI论文下载
论文下载网站知网空间的读者遍布全球,从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到千里荒漠的戈壁沙滩,从神农架的养蛇户到国际知名学者,不同地域、不同职业、不同领域、不同理想的人都不约而同地成为了知网的忠实读者。
至2009年年底,知网日访问人数达256万,注册读者突破4000万,年访问9.4亿人次,年下载文献达18.3亿篇。知网空间已经成为中国规模最大、种类最全的数字资源出版站点。
编辑本段论文下载机构简介
知网空间论文下载平台的主办单位中国知网,是国家知识基础设施(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NKI)的概念,由世界银行于1998年提出。CNKI工程是以实现全社会知识资源传播共享与增值利用为目标的信息化建设项目,由清华大学、清华同方发起,始建于1999年6月。在党和国家领导以及教育部、中宣部、科技部、新闻出版总署、国家版权局、国家计委的大力支持下,在全国学术界、教育界、出版界、图书情报界等社会各界的密切配合和清华大学的直接领导下,CNKI工程集团经过多年努力,采用自主开发并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数字图书馆技术,建成了世界上全文信息量规模最大的“CNKI数字图书馆”,并正式启动建设《中国知识资源总库》及CNKI网格资源共享平台,通过产业化运作,为全社会知识资源高效共享提供最丰富的知识信息资源和最有效的知识传播与数字化CNKI工程的具体目标:一是大规模集成整合知识信息资源,整体提高资源的综合和增值利用价值;二是建设知识资源互联网传播扩散与增值服务平台,为全社会提供资源共享、数字化学习、知识创新信息化条件;三是建设知识资源的深度开发利用平台,为社会各方面提供知识管理与知识服务的信息化手段;四是为知识资源生产出版部门创造互联网出版发行的市场环境与商业机制,大力促进文化出版事业、产业的现代化建设与跨越式发展。凭借优质的内容资源、领先的技术和专业的服务,中国知网在业界享有极高的声誉,在2007年,中国知网旗下的《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获首届“中国出版政府奖”,《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年鉴网络出版总库》获提名奖。这是中国出版领域的最高奖项。国家“十一五”重大网络出版工程-----《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也于2006年通过新闻出版总署组织的鉴定验收。通过与期刊界、出版界及各内容提供商达成合作,中国知网已经发展成为集期刊杂志、博士论文、硕士论文、会议论文、报纸、工具书、年鉴、专利、标准、国学、海外文献资源为一体的、具体国际领先水平的网络出版平台。中心网站的日更新文献量达5万篇以上。
基于海量的内容资源地增值服务平台,任何人、任何机构都可以在中国知网建立自己个人数字图书馆,定制自己需要的内容。越来越多的读者将中国知网作为日常工作和学习的平台。
中国知网的内容建设由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承担,技术与服务由同方知网技术有限公司承担。
CNKI工程顾问委员会(按姓名拼音排序):
龚育之 厉以宁 卢嘉锡 卢良恕 吕新奎 石元春 王大珩 王大中 王 蒙 王叔文 韦 钰 吴阶平徐端颐 杨芙清 张岱年 张卓元 周光召 朱光亚 朱丽兰
编辑本段维普资讯
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前身为中国科技情报所重庆分所数据库研究中心。作为中国数据库产业的开拓者,公司自1993年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电子信息资源的研究、开发和应用。公司的业务范围包括数据库出版发行、电子期刊出版发行、网络信息服务、网络广告推广、文献资料数字化加工等多种个性化服务。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的主导产品《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的大型连续电子出版物,收录中文期刊 12000 余种,全文 2300 余万篇,引文 3000 余万条,分三个版本(全文版、文摘版、引文版)和8个专辑(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农业科学、医药卫生、经济管理、教育科学、图书情报)定期出版,拥有高等院校、中等学校、职业学校、公共图书馆、研究机构、政府部门、企业、医院等各类用户 5000 多家,覆盖海内外数千万用户。
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营运网站——“维普资讯网于 2000 年建立,经过10年的商业运营,已经成为全球著名的中文信息服务网站,以及中国最大的综合性文献服务网站。2005年,维普资讯网和全球最大的搜索引擎提供商GOOGLE(谷歌)进行战略合作,成为GOOGLE在中国的重要合作伙伴,并且成为“Google学术”网站最大的中文内容提供商。目前维普资讯网的注册用户数超过 300 万,累计为读者提供了超过5亿篇次的文章阅读服务。维普资讯网经过数年发展,已经进入中国网站前100强,并在同行业网站中排名第一。
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中文搜索引擎技术以及大型数据库检索技术在业内保持领先,公司所拥有的文献数字化加工能力也处于行业前沿,加上遍布全国的营销服务网络,维普资讯有限公司在数字资源产业继续保持着排头兵地位,不断为先进科技文化知识的传播和国家科技创新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