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上海服务业集聚区“十二五”规划发布 2015年将建成25个集聚区
“十二五”期间,上海将新增浦东新区世博园区会展商务集聚区、青浦区西虹桥商贸商务集聚区、金山区枫泾国际商务区、松江区松江新城国际生态商务区和崇明县陈家镇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等5个新的集聚区;到“十二五”期末,全市基本建成25个集聚区,完成投资1200亿元人民币,新增建筑面积600万平方米,并累计引进各类总部机构达到500家,吸纳就业达到100万人,使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成为上海经济发展的新引擎。1月9日,本市召开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推进大会,发布《上海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十二五”发展规划》。据测算,到2010年底,全市集聚区完成投资总额约2194亿元,引进全球及中国500强企业408家;2010年实现税收476亿元人民币,年度税收亿元以上的楼宇约有150栋。目前,在“十一五”确定的20个集聚区中,浦东新区陆家嘴金融贸易区等16个集聚区已基本建成,占到集聚区总项目的80%。
新增的浦东新区世博园区会展商务集聚区、青浦区西虹桥商贸商务集聚区、金山区枫泾国际商务区、松江区松江新城国际生态商务区和崇明县陈家镇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将各具特色,在推动经济转型上各显神通。例如,在世博园区改建而成世博园区会展商务集聚区内,眼下已有13家央企总部确定落户,世博轴商业街、高星级酒店群建设均破土动工,形态优化与功能转型同步启动,整个区域最终将成为浦东会展商务的新地标。
副市长艾宝俊出席会议并讲话。
第二篇:产业集聚区十二五规划
一、发展思路
紧紧围绕“项目集中布局、产业集群发展、资源集约利用、功能集合构建”,以深化规划、创新体制、构建平台、完善功能、落实政策为抓手,大力实施投资倍增计划和大招商行动计划,形成产业项目建设的高潮。坚持产城一体,融合发展的原则;坚持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原则;坚持优化布局,集约发展的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创新发展原则;坚持生态环保可持续发展原则,以金属加工、农副产品深加工为产业主导,将卢氏产业集聚区建设成为科学发展示范区、改革创新试验区、经济发展核心增长区和人口与产业双集聚的现代化城市新区。
二、发展目标
以产业集聚为核心,发挥项目集聚效应,着力培育金属加工和农副产品加工等特色支柱产业;加强招商引资力度,着力引进和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依靠龙头骨干企业的带动作用,带动相关配套产业形成,延伸产业链条;逐步形成产业集聚和特色产业,增强产业集聚区发展潜力。到“十二五”末,集聚区建设发展框架全面形成,环境建设不断完善,逐步成为构建卢氏现代产业、现代城镇和自主创新“三大体系”的有效载体,逐步成为拉动卢氏经济增长、引领转型升级、增强竞争优势的重要载体,成为卢氏经济发展新的、主要增长极。
到2011年,实现集聚区内入驻工业项目10个以上,项目建设投资达到10亿元,实现工业产值 15亿元,利润3亿元,税收9000万元。重点抓好续建的中康中药饮片公司项目、晋豫铸件项目、中金集团中原矿业公司一期建设项目、华阳食品核桃仁加工项目,促其尽快建成投产;同时立足总体产业规划发展布局,有重点地引进一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产业布局的科技含量高、能够拉长产业链条的重点产业,进一步膨胀产业集聚区发展规模。
到2012年,集聚区内入驻项目20个以上,项目建设投资达到20亿元,投产项目15个,实现营业收入30亿元,利润10亿元,税收1.8亿元。
到2013年,集聚区内入驻项目30个以上,项目建设投资达到30亿元,投产项目25个,实现营业收入50亿元,利润15亿元,税收3亿元。
到2014年,集聚区内入驻项目40个以上,项目建设投资达到50亿元,投产项目30个,实现营业收入80亿元,利润25亿元,税收4.8亿元。
到2015年,产业集聚区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00亿元,利润30亿元,税收6亿元。
(三)主要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始终坚持把产业集聚区建设摆在全县工作的重中之重位置,县委常委(扩大)会议定期听取产业集聚区建设情况
汇报,研究确定产业集聚区发展目标和发展意见;建立了由县长为总召集人,主管县长为常务召集人,县直有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参加的联席会议制度,负责研究、协调、解决产业集聚区工业项目建设的重大问题。联席会议办公室负责综合协调产业集聚区发展的具体工作,重点协调推进产业集聚区的重大项目建设。
2、完善推进工作机制。在建立联席办公会议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细化各职能部门职责。产业集聚区、各职能部门要对照各自职责分工,明确招商引资责任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确保工业项目建设目标落到实处,从而形成分工负责、各司其职、协调配合、全力推动的产业集聚区推进工作机制。
3、加大招商力度。构建大招商格局,各乡(镇)、县直各单位要打破地域观念,积极向产业集聚区引进项目,今明两年内,全县除信访稳定工作领导小组外,其余7个工作领导小组要分别向产业集聚区引进亿元以上项目1个;19个乡(镇)要分别向产业集聚区引进5000万元以上的项目1个,税收6:2:2比例分成,并将此项工作作为评定各领导小组、各乡(镇)整体工作的一项重要指标,严格奖惩兑现。组建专业招商队伍,继续抓住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机遇,成立专业招商小组,精心筛选项目,分赴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以及省内郑州、漯河、洛阳、南阳、焦作、济源、偃师等地常年开展驻地招商工作。加大对外联络和宣传,通过现有企业和其他兄弟县市集聚区牵线搭桥、发送《快速发展中的卢氏》画册和资料、举行洽谈会、发布媒体信息等方式,宣传卢氏的资源优势和产业集聚区优惠政
策,吸引客商前来投资创业。
4、强化管理与服务职能。认真执行国家、省、市、县赋予产业集聚区的管理权限和优惠政策,对产业集聚区重大项目的核准、备案、规划、土地和环保手续,要采用一站式办理、全过程服务的方式为投资者提供高效、优质服务,限期办结,加快推进项目实施。对重大项目建设中的具体问题,实行“一事一议”、特事特办等办法,给足用活政策,确保项目正常建设。不断深化“企业服务年”、“项目建设年”和“环境建设年”活动,实现了县域投资环境的根本好转,各乡(镇)和县直职能部门,更要想企业之所想,急企业之所急,全面提高服务质量,设身处地为企业解决困难和问题,使入驻客商消除各种思想顾虑,一心一意搞项目建设。进一步加大环境建设力度,积极打造“六大环境”,严格规范部门行为,行政执法部门要严格执法程序,对依法保留的收费项目要向社会公开,严格按标准收费,坚决杜绝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乱检查等行为。同时对到企业无理取闹、干扰、阻碍企业生产经营和项目建设秩序的各种行为予以严厉打击。对影响项目建设的反面典型公开处理,做到曝光一个,教育一片,切实为项目建设创造良好的建设环境。通过积极探索、尝试,逐步建立产业集聚区资产运营管理机构,负责集聚区的建设和服务。积极搭建公共融资平台,发挥企业贷款担保机构作用,开展小额贷款公司试点,解决企业融资难问题。
5、强化项目建设的目标考核机制。县产业集聚区发展联席会议按照省、市制定的产业集聚区发展考核办法对产业集聚区及各职能部
门工作实行动态管理,定期考核,综合考评。各职能部门在支持产业集聚区发展中作出突出贡献的予以重奖重用;工作不力者,对其部门负责人分别予以诫勉谈话、警告、停职乃至免职等处理。产业集聚区经省、市考核达到标准要求、位次前移、受到上级肯定,相关人员将予以重奖重用。反之,考核成绩较差或被省产业集聚区联席会议办公室考核淘汰出局,将予以相关人员相应处罚。
卢氏产业集聚区管理委员会
二O一O年十二月十日
第三篇: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计划
宜兴环保科技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建设发展三年行动计划
为了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重大战略决策,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调整经济产业结构和优化经济发展方式,我们依托国家级环保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优势和现有的环保产业发展基础,在园区设立了宜兴环保科技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现编制集聚区建设发展三年(2010-2012年)行动计划。
一、发展现状
到2009年为止,全园区有环保企业100多家,年销售总额超50亿元。集聚区内有环保服务业企业30多家,从业人员3800多人,完成销售收入12亿元,实现利税近2亿元。
其中,江苏鹏鹞集团有限公司是全国环保百强企业之一,是国家级企业集团,并在新加坡成功上市,该企业主要从事环保设备研制开发、生产和工程承包。江苏一环集团有限公司是国内最早研制环保污染防治设备的专业企业,主要经营环境污染防治设备、玻璃钢产品的制造、安装、工程施工,并开展各类环保科技产品的研究、开发设计、技术咨询服务。另外如江苏博大、晟宜环保、化工成套等40多家规模环保企业,产品涉及工业废液处理设备(含污水处理与防治设备)、废气处理设备、噪音处理设备、固体无害化处理设备、废物回收处理设备和其他成套设备制造等各个领域,基本形成了以水处理为主,固体废弃物处理装置、大气污染防治、环保药剂、环保新材料等共同发展的环保产品体系。
以科学规划规范建设 “两区八园两中心”(中央商务区、科技研发区,江苏宜兴文化创意产业园、服务外包园、江苏宜兴国际环保设计园、江苏宜兴留学人员创业园、宜兴软件设计园、彩虹科技园、救援产业园、环保产业园,国家级线缆检测中心、国家级环保会展中心),完善集聚区功能,彰显集聚区特色。
同时,进一步推进服务业项目建设。目前,服务业在建重点项目12个,计划总投资17.55亿元。2009年全年完成投入5.3亿元。这12个项目分别是东来国际环保科技商务港、创新创业大厦、乐希大厦、江苏省宜兴留学人员创业园、金汇大厦、彩虹科技园、城市污水处理研发中心、国家电线电缆质量检测中心、保利大厦、配套生活区、华侨饭店、瑞金酒店。其中,乐希大厦、金汇大厦已封顶;国家电线电缆质量检测中心进入设备调试、装修阶段;东来国际环保科技商务港地下工程结束,主体建至二十层;瑞金酒店进入试营业阶段;华侨饭店开始拆迁;其余项目均已土建开工。
在环保研发配套载体的建设方面,环科园70%以上的环保企业和国内外大学、科研单位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清华、北大、南大等知名高校与研究机构在园区建立了产学研合作机制,组建了以水处理与水环境修复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南京大学宜兴环保科技研发中心等为代表的多个研发载体。2008年至今在宜兴市获得的14个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中有7个在园区进行转化并实现产业化,凸现了环科园强大的研发实力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
二、趋势分析
对于进一步正确树立集聚区的发展方向,我们首先充分认识到建设环保科技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战略意义。
(一)有助于促进解决日益严峻的环境保护问题
当前,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环境问题,大气污染、水污染、有害化学品污染等使得环境问题十分严峻。环科园作为我国唯一的以环境保护产业为特色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在解决我国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负有责无旁贷的责任。因此,在环科园建设环保科技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有助于促进解决我国的环境问题。
(二)有助于促进环保产业的快速发展
当前我国环保产业总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突出表现在环保企业数量多、规模小、环保产业竞争力不强、研发能力比较弱等几个方面。而目前宜兴已基本形成以水处理设备为主,包括声、气、固、仪、配件六大类数千个产品的门类,企业生产技术较高,产品性能较好。因此建设环保科技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有助于促进我国环保产业的快速发展。
(三)有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园区产业布局
环科园位于宜兴市区范围内,发展空间有限,不适宜进行较大规模的一般制造业生产活动。因此作为生产、研发、服务于一体的现代化产业园区,亟待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设环保科技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有助于在较短时间内形成服务业发展的新高地,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促进现代服务业集约化、节约化发展,促进知识交流与服务创新。
(四)有助于提升园区综合功能,改善城市形象。
目前,环科园已经建设包括环保科技创业、环保产业发展、商务、环保科技设备信息、金融、国家级环保会展、环保设备检测、行政服务、环保人才培训及配套公寓等九大功能的中央商务区以及文化创意、服务业外包等载体工 3 程,主要发展总部经济、人才培训、商贸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建成后将有利于提升园区综合功能,改善宜兴城市形象。
宜兴环保科技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将以中央商务区、科技研发区、科技创新创业园、服务外包基地等一系列重点项目载体为龙头,以园区内环保制造企业作为服务对象,重点发展高附加值、高技术水平的环保设备技术以及环境污染治理技术研发服务,以及服务外包、商务办公、会展等产业服务功能,实现从重点项目到产业链的发展路径,促使企业快速地在此区域内集聚,短期内形成一定的规模和影响力。重点向无锡、长三角地区以及全国范围内扩展服务对象,在集聚区技术研发、服务外包等主导业态功能逐步实现的基础上,向环保一体化的解决方案以及专业化的金融服务、商贸、生活配套等服务功能方面延伸,完善集聚区内生产结构,形成相对完善的现代服务业体系,全面建成环保科技创业研发的集聚区和辐射区。
三、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重要指导,以彰显宜兴环保产业的特色优势、提升地区产业发展层次、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抓住国内外现代服务业空间梯度转移的大好机遇,以技术创新、研发设计、服务外包等高层次的主导业态为龙头,以专业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为载体,以产业链为纽带,以价值链整合为目标,以扩大开放为动力,以重大项目建设、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为支撑,遵循土地集约化利用、产业空间集聚化发展的相关要求,打造特色显著的环保科技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使之成为宜兴经济结构优化的重要推动力和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
(二)基本原则
1、政府引导,企业运作
发挥政府的宏观引导作用,科学规划,加大投入,改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基础设施条件,提出税收、土地、资金的等优惠政策,引进相关重点龙头企业入驻,促进为制造业服务的科技创新等重点业态的良性发展。充分发挥市场优化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以市场为主导推动环保科技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内科技、创业、商务、服务外包等业态的发展。
2、统筹规划,协调发展
以统筹规划为重点,整合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所在的环科园资源、功能、交通、设施等多个要素,协调集聚区与环科园制造业发展之间的内产业功能配套、协作,强化集聚区内主导产业与配套产业之间的关系,在统筹规划的基础上体现集聚区协调发展的原则。
3、彰显特色,突出优势
充分彰显出宜兴环保科技工业园作为国家级的以环保设备和环保科技发展为特色的产业定位,利用国家相关支持的产业政策和导向,积极在环保设备制造技术、环保技术以及其它相关配套技术的创新方面做出亮点,体现出服务业集聚区的主导产业功能。
4、重点突出,跨越发展
按照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要求,体现主导带动的作用,突出以科技研发服务业态为重点,在环保设备技术和环境污染治理技术等领域实现突破,兼以配套发展商务、物流等业态,形成集聚区的整体合力,短时间内彰显宜兴市环保产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实现宜兴市的跨越发展。
四、发展目标
(一)2010年,入驻企业40家,业务总收入58亿元,就业人数1万人,投资额12亿元,园区规模企业数量突破20家,建筑面积20万平方米。
(二)2011年,入驻企业50家,业务总收入90亿元,就业人数15000人,投资额15亿元,园区规模企业数量突破23家,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
(三)2012年,入驻企业60家,业务总收入150亿元,就业人数2万人,投资额18亿元,园区规模企业数量突破25家,建筑面积28万平方米。
五、主要任务
(一)以环科园良好的环保制造业发展基础为产业基础支撑,从重点为环科园环保产业配套服务的角度出发,拓展服务内涵,向长三角大区域提供专业技术服务的大尺度出发,选择优势比较显著、成长性和带动性强的产业方向作为发展重点,积极引导环科园走技术创新、重点项目带动的新路子,发展具有特色优势的现代服务业业态,实现宜兴二、三产业联动发展,全面提升优化地区的产业结构。
(二)集聚区发展的重点产业和领域
1、科技研发及一体化解决方案
(1)研发设计服务。依托南京大学宜兴环保科技研发中心、清华大学宜兴环保研究院、东南大学-城市污水处理研发中心、南京农业大学-江苏省生物肥料工程中心、中小企业技术服务示范平台等公共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以及江苏鹏鹞环境工程承包有限公司、中日环境技术转移中心、德中环境技术转移中心等企业研发平台,一是从宜兴市环保产业的规模带动角度出发,对宜兴市环保生产制造企业提供行业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的攻关任务,尤其是针对水环境诊 6 断、污染处理等相关技术的创新,包括各种新型高效生物处理技术、膜分离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的开发应用与工程化推广,解决高难度有机废水的处理及高效低耗城市生活污水处理问题;二是针对重点环保设备生产企业提供专业性的工艺技术研发和污染治理技术的研发服务等,为企业提供相对周到的增值服务。
(2)产品检测服务。依托已经建成的国家电线电缆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以及集聚区内规划建设环保科技研发区内的产品检测中心,重点拓展环科园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内的产品检测功能,重点建设环保设备检测中心,重点为长三角区域内环保设备产品和电线电缆等重点行业产品提供质量检测检验以及编制相关国家行业标准,成为长三角区域内环保和电线电缆等重点产品的质量中心。电线电缆可以提供符合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的指令检测、认证检测;环保设备产品检测则符合西方发达国家以及我国的相关产品标准认证。
(3)一体化解决方案。从环保制造产业发展的产前、产中、产后三个时间段对环保科技服务的需求,提供一体化的解决方案,实现环保科技综合服务在地域内的实现。产前阶段提供环保设备产品的研发以及环保技术的创新;产中阶段主要是提供环保产品的设计与完善;产后阶段主要是进行环保成果的孵化和产业化。在以上研发设计和产品检测等单项环保科技服务功能基础上突出一体化解决方案的综合服务功能。
2、成果转化和孵化
从未来集聚区做大做强、提升集聚区产业集群发展的角度出发,在重点培育大型龙头企业的基础上,需要对中小企业创业以及具有技术成果的单位进行成果的孵化和转化提供一个服务载体。
7(1)构建创业园等技术孵化载体。在规划期内重点推进集聚区内沿绿园路南侧布置的江苏省宜兴留学人员创业园、宜兴科技创新创业园。规划重点鼓励国内外科研院所、大学的国家实验室科技成果在创业园服务载体内就地孵化、转化,引导集聚区成为国家环保技术前沿技术、关键技术及重大科技专项成果产业化的重点孵化器。
(2)依托载体建设推进高新技术孵化。依托创业园等技术孵化载体,对宜兴市以及更大范围内环境污染治理技术、环保设备生产技术等高新技术进行孵化。一方面重点引进一批宜兴市紧缺的、具有较高技术含量和核心竞争力的高新技术和项目,对水污染治理、固体污染治理等技术进行研究孵化;另一方面,创业园内建设中试车间、配套生活设施,吸引一些中小企业以及拥有相关核心技术的研究团队进行孵化,尤其是重点鼓励引进留学生创业团队,实现环保技术等高新领域的产学研一体化发展。同时,为重点推进成果的转化,可以实现其他科研院所相关技术成果的引进和转化,通过“落地转化”的特殊方式推动环科园相关产业的层次升级和改造。
六、空间布局
根据环科园发展现状,选择园区东西向主要干道绿园路为中心,东起新城路,西至南岳路,北起龙池路,南至百合场路这块区域设立环保科技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总规划面积168.87公顷。
集聚区重点建设七大功能区域。
1、科技研发区:位于集聚区西侧,茶泉路和宁杭公路之间,绿园路以北,面积约为23.6公顷。
2、环保产业设计服务区:位于兴业路与土干路之间,面积约为6.39公顷。
3、生产配套区:东起兴业路,西至新长铁路,北起绿园路,南至南河路,占地12.67公顷。
4、环保产业创业区:位于科技研发区南侧,即绿园路以南、宁杭公路以东地区,总面积22.58公顷。
5、商务办公区:位于新城路以西,南河路以北,兴业路以东,绿园路以南,总面积17公顷。
6、配套物流功能区:位于宜兴火车站以西、绿园路以南,总面积18.22公顷。
7、综合配套服务区:该区分三部分:行政管理区、专业商贸区和生活配套区。其中行政管理区位于新城路和兴业路之间,绿园路以北,占地4.86公顷;专业商贸区位于竹海路与杏园路之间,占地6.83公顷;生活配套区位于土干路以东、绿园路以北,占地约1.7公顷。
七、保障措施
(一)管理保障
建立符合市场运作要求的集聚区管理机构,创新管理体制和机制,实行“一站式”全程服务,在管理上保障集聚区规划的有序实施,成立了以园区党工委副书记朱保强为主任的集聚区管理委员会,并确定专人负责每个功能区建设,真正形成便捷、高效的管理体制。
(二)资金保障
1、利用资本市场进行融资
2、利用各类政策争取相对应的专项资金
3、构建区域性创业融资平台
(三)政策保障
1、土地政策:简化用地审批程序,支持公益性基础设施和公共信息平台等建设的发展。
2、税收政策:对吸引入园的国内外环保技术的创业团队以及科研院所机构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按照国家对高新技术企业的规定,采取免、减优惠政策。
3、建立财政倾斜扶持政策:积极争取宜兴市每年对重点环保科技研发企业给予扶持的专项资金;积极争取金融机构的信贷支持。
(四)机制保障。
1、管理机制:一是加快企业内部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实行新的运行机制,推动各类企业管理模式创新,促进主辅分离,降低经营成本。二是引导和鼓励企业加大网络信息技术的资金投入,推进电子商务的发展。
2、招商机制:一是重点引导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向集聚区集聚,着力引进高集聚、强辐射的服务业特色和品牌企业。二是注重产业配套项目招商,着力吸引具备产业带动优势和有产业关联效应或配套协作功能的项目进入集聚区,促进相关集群的发展和竞争优势的提升。八、三年建设内的重点项目
1、中央商务区
2、彩虹科技城
3、保利大厦
4、东南大学-城市污水处理研发中心
5、国家电线电缆质量检测中心
6、国家环保设备检测中心
7、华侨饭店
8、乐希大厦
9、创新创业大厦
10、南京农业大学-江苏省生物肥料工程中心
11、清华大学宜兴环保研究院
12、苏州大学、解放军理工大学-高功率LED研发中心
13、宜兴留学人员创业园
14、服务外包宜兴环科集聚园
15、江苏宜兴国际环保产业设计园
16、RFID读写模块及I/R收发模块研发中心
第四篇:服务业集聚区相关
从概念上讲,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是指按照现代理念统一规划设计,依托交通枢纽,将商务楼宇、星级宾馆、商业设施以及相关的生产生活服务配套设施合理有效地集中,在一定区域内形成形态美观、内外连通、生态协调、资源节约、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具有较强现代服务产业集聚能力的区域,又称微型CBD;从另外一个角度,服务业集聚区又可以定义为按照现代经营管理理念,以某一服务产业为核心,以信息化为基础,在一定区域内集聚而成的服务企业集群。
培育和发展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是促进城市服务业发展、优化城市空间布局的一个重要手段。科学有序地推进集聚区建设,对进一步加快区域服务业尤其是新兴服务行业发展,培育形成一批城市空间增长极,具有极大促进作用。
未来三年内,我市每个城区都将规划形成至少一个年产值50亿以上的服务业集聚区。比如海州区以金融商务、商贸流通、住宿餐饮娱乐为主的中央商务区、新邱区围绕阜新国际物流园为核心的现代物流业集聚区、清河门区围绕皮革产业基地形成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太平区围绕海州露天国家矿山公园形成的国际旅游度假区、细河区以专业批发市场建设而形成的物流集聚区。
第五篇: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概念简述
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概念
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是以某一服务产业为主体,相关服务 产业相配套,产业特色鲜明,空间相对集中,具有资源集合、产业集群、服务集成功能,现代服务业集聚度达到一定水平的区域。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是现代服务业中的新型业态,是 服务业发展的重要载体。
上海首先提出了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的概念,并对其内涵不断进行充实发展。
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作用
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具有产业集聚、空间集约、高效连
通的特点,通过合理布局和有效开发,有助于在较短时间内 形成服务业发展的新高地,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促进现 代服务业集约化、节约型发展,有利于实现服务组织机构的 网络化,促进知识交流与服务创新。
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现状
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既是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内 在要求,也是提升城市综合功能和竞争力的客观需要。高素 质的人力资源、良好的交通组织、完善的商务环境、标准化 的信息交流平台和面向全球市场的服务,都有助于现代服务 业集聚区的形成。
雏形初步形成阶段:
世纪 80 年代改革开放初期,以外向型经济为特征的 虹桥开发区建设是上海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的源起,逐步形
成了环虹桥地区商务集聚区,1000 多家外商投资企业和近千
家外企办事处入驻,其中咨询、审计、律师、企业策划、广 告等行业发展尤其快速,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雏形初步显 现。
加速形成发展阶段:
世纪 90 年代开始,上海服务业加速发展,增加值占 GDP 比重由 1990 年的 31.9 %上升到 2002 年的 51 %; 就业人 数比重也由 1990 年的 29.6 %增加到 2002 年的 48.8 %。其
中,以金融、物流、信息等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更是呈现蓬 勃发展的势头,服务业集聚发展的趋势也日益明显,在黄浦、卢湾、静安、浦东、长宁、徐汇等区域都呈现出不同程度的 集聚,涌现出虹桥、陆家嘴、南京西路等一批现代服务业集 聚度较高的区域。
稳固发展,功能品质提升阶段:
跨入新世纪以来,上海现代服务业集聚进入了积极规
划、着力品牌建设的发展期。一批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已经开 始规划启动,并加大在规划、功能定位、政策指导等方面的 引导扶持力度。通过集聚区建设,吸引集聚优势资源,培育 上海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端服务业,进而推动现代服务业集 聚区成为上海新世纪的城市名片、产业新高地和经济增长的 新亮点。
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主要发展形态
(一)中央商务区(CBD 或微型 CBD)
:是指以城市经济为
核心,以金融、商贸、商务活动为主体,高级酒店、高级零 售和高级公寓相配套,企业总部、地区总部集中,交通通达 性良好的城市中心区域。
(二)创意产业园:
是指以研发设计创意、建筑设计创意、文化传媒创意、咨询策划创意和时尚消费创意为主体,通过 创意设计和改造,成为激发创意灵感、吸引创意人才、集聚 创意产业的场所。
(三)科技创业园: 是指以科技创业为重点,以技术公共
服务平台和产业孵化为载体,为各类中小企业提供各类专业 技术服务的集技术检测、技术推广服务、工程和技术研究与 试验、成果转化等功能于一体的区域。
(四)软件园:
是指以软件开发、生产、售后服务为核心,城市规划区和工业开发区内众多软件企业和相关服务机构 集聚的区域。
(五)现代物流园:
是指以现代物流产业为主体,以物流
园建设为主要形态,重点布局在城市规划区和工业开发区 内,形成社会化加工、配送、分拣、包装、仓储、运输、货 代、信息有效集中的区域。
(六)文化休闲旅游区: 是指以旅游资源为依托,通过完
善适宜人居的旅游配套设施和打造有震撼力的旅游文化吸
引物,提供观光、休闲、商务、会议、培训、疗养等综合功 能的区域。
(七)大型专业市场:是指以专业化分工为特征,对某一
类产品销售和该产业升级起到推动作用,进而拉动当地经济 的特色区域和专业市场。
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的 基本原则
1.坚持与布局规划相结合。坚持规划先行,增强规划的严
肃性,避免重复建设和无序竞争。形成层级结构分明、功能 完整突出的服务业空间布局架构。
2.坚持与优势资源相结合。充分挖掘和发挥我市人文、旅
游和制造业三大资源优势,优先发展旅游、物流、文化和社 区服务等具有比较优势的服务业,大力发展交通运输、金融、会展和信息服务等具有市场潜力的服务业。
3.坚持与品牌工程、项目建设相结合。各地建设现代服务 业集聚区,要结合区域特点和优势,走特色之路,错位发展,力争形成相对优势,培育特色品牌。要以服务业重大项目为 载体,特别要加快推进产业带动性强的功能性项目建设,发 挥导向性作用。
目前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形成的主要途径
1.增设类。对已经国家、省和市有关部门批准设立、具有
一定规模的物流、动漫、商务、设计、软件、科技等现代服 务业园区(基地、中心),增设苏州市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2.改造类。对中心城区改造、工业企业“退二进三”、老
建筑物保护开发,且已初步形成集聚规模的现代服务业集聚 区,通过规划指导,设立苏州市现代服务业集聚区。3.提升类。对通过市场整合、信息化改造、电子商务、功 能完善等提升服务功能的集聚区,通过规划指导,设立苏州 市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4.培育类。通过制定规划,培育一批产业基础好、功能特
色鲜明、辐射带动作用强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在发展到一 定规模后,设立苏州市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五、市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扶持政策
经认定设立的苏州市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享受如下扶持 政策:
(一)区内服务业企业享受开发区工业企业相关的税费 优惠;
(二)区内服务业企业投资项目用地享受市重点投资项 目有关土地政策;
(三)区内服务业企业的水、气价格按开发区工业企业 价格标准执行;
(四)集聚区建设项目作为市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支持 重点。
云龙区委副书记、区长王安顺 : 云龙区将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振兴徐州老工业基地和建设特大型区域性中心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