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可预测的非理性读后感
闲来无事,读了老罗推荐的《可预测的非理性》,有点想法,于是写个算是读后感的东西吧,可预测的非理性读后感。
这本书的主旨大体是说,人类总会重复地犯同样的错误,原因是我们有整体的非理性。这一点我觉得不难理解,就像人类看其它动物,觉得他们智能不够一样,如果有一种更高的智慧生物,在他们眼中,人类也是有智能缺陷的。而且世界上有完美的东西吗?只要我们不太自恋,就很容易承认我们的非理性成分。
接下来作者通过实验等方法给我们展示了人类的一些非理性表现。
1.定价机制,人类对价格其实没有清晰的概念,全凭与以往买过的东西比较,作者管这种机制叫“锚定”。其实我觉得这算不上非理性,除此之外我们还有更好的方法吗?我们所能做的顶多也就是尽量从需求出发。我们一定是以经验为判断基础的,在第一次遇到某事的时候谨慎思考,若没有太坏的结果,在之后遇到同样情况的情况下按照第一次做法执行。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将这个庞杂的世界简化,不是吗。还有羊群效应也是一样,这都是我们进化的结果。有这种行为机制的人活了下来,而勇敢者的挂掉了。因为要知道,进化筛选的不是最强的,而是活下来的。就像同性恋,他们只是基因的一种变,没有好坏之分,只是剩余不了后代,所以成了少数罢了,读后感《可预测的非理性读后感》。
2.免费的诱惑。免费的东西对我们特别有吸引力,我觉得这跟“锚定”是联系的,免费与我们的“锚”相差较大,让我们感到惊喜。我们都喜欢惊喜,或者说是意想不到的收获,或者说是不劳而获。
3.情与钱。作者的意思是,存在社会和市场两种规范,即情和钱。如家人朋友请求帮助,我们是不收费的,而且很高兴,而公司付给我们钱,我们干活却不那么高兴。我觉得这是因为从人类征服自然,非自然死亡率大大降低那一天起,人类的进化就基本停止了。于是我们保留了许多在金钱如此通行之前的感觉。如群居生活的温暖和互相帮助的快乐。而货币让一切帮助量化了,当我们见到这东西时,一下子变得有点不那么原始了,于是也就再没有感情可言了。
4.拖沓。这一点我认为是因为在我们的感觉中,当前的快乐和痛苦被放大了。大概当年我们不那么确定我们下一秒不会挂掉吧。从这一点看我们都还挺“活在当下”的。
5.多选择的痛苦。多种选择让我们犹豫,好吧,可这错了吗?我们需要做的只是给它加上一个可接受的思考时间,然后将思考结果义无反顾地执行下去。
总的来看。人类学家研究的这些玩意,仔细想想简直就是不言自明的了,不怎么太有趣。不过写出来作为提醒还是挺有必要的。
第二篇:非理性繁荣读后感
《非理性繁荣》读后感 光信1001陈嘉懿
关于这本书我并没有像以往一样去买一本而是直接在网上下载的电子文档来读的。首先,先简单介绍一下这本书吧。《非理性繁荣》书名取自美国联邦准备理事会理事主席葛林史班1996年底在华府希尔顿饭店演讲中,谈到当时美国金融资产价格泡沫时所引用的一句名言。从那时起,许多学者、专家都注意到美国股市因投机风气过盛而引发的投资泡沫现象。英国《经济学人》杂志甚至多次预言美国的投资泡沫将破,可是每当美国股市有衰竭的症候时,就会有另一股投机热潮注入,让股市得以暂时维持不坠,直至近日方有软着陆的迹象。在《非理性繁荣》(第二版)中,罗伯特·希勒教授对2000年第一版的内容进行了适时的修正和更新,重新阐述了市场波动这一给他带来国际声誉的主题。希勒在第二版中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他以一种更加清晰和彻底的方式向我们展示了那些可能动摇经济运行和严重影响人们生活的市场泡沫的产生和破灭。
在第一版中,希勒教授成功地预言了股市的下跌,而在本书中,他将研究扩展到了目前炙手可热的房地产市场,用了一章的篇幅来论述美国国内和国际房价的历史走势。
在本书中,希勒通过大量的证据来说明,如果20世纪90年代末的股市,目前房地产市场的繁荣中隐含着大量的泡沫,并且最终房价可能在未来的几年中开始下跌。他认为,2000年股市泡沫破灭之后,许多投资者将资金投向房地产市场,这使得美国乃至世界各地的房地产价格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上涨。因此,非理性繁荣非没有消失,只是在另一个市场中再次出现。
在第一版的基础上,希勒教授描述了金融市场波动的心理根源,并且着力列举和论述了自由市场经济中,资本市场所固有的不稳定性。比如,艾伦·格林斯潘著名的“非理性繁荣”演说给人们带来的影响。他认为,最终摆脱这种困境的途径在于社会制度的改进,比如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增加保险品种以保障人们的收入和住房,以及更加分散化的投资选择。就像该书的第一版一样,《非理性繁荣》的第二版一定会吸引更多的人阅读和讨论。
《纽约时报》的保罗·克鲁格曾这样评价这本书曼罗伯特·希勒先生揭示了金融市场非理性的一面,在这方面,他比同时代的其他任何经济学家做得都多。” 罗伯特﹒J﹒希勒著于2000年的《非理性繁荣》,正是一本分析美国上世纪末股市繁荣现象,以及整个20世纪美国股市发展的重要作品。“非理性繁荣”一词,源于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艾伦﹒格林斯潘。1996年12月5日,面对全球股市的持续繁荣与大幅上涨,作为当时美联储主席的格林斯潘在华盛顿对当下的股市做出了“非理性繁荣”的判断。这一判断震惊了世界,被称为“格林斯潘震撼”并导致欧美股市暴跌。但在这之后,美国股市出现了长达三年的大牛市,道﹒琼斯工业股票指数(道指)从6500点一路上涨至12000多点,格林斯潘对股市的判断被彻底否定。从那以后,格林斯潘就对全球股市三缄其口,就连当年纳斯达克股市上涨至5100多点、市盈率已达850多倍时,格林斯潘也没有对股市发表任何评论。
2000年,希勒使用“非理性繁荣”为题著书,成为当年投资类图书经典。此时,道指突破了11700点,距离1896年5月26日公布时的40.94点,增长了286倍;距离1972年11月14日的1003.16点,增长了11.7倍;距离1995年11月21日的5023.55点,增长了一倍。即便是在道指诞生一百年的2006年5月间,指数也在11000点区间。从这个总体趋势上来看,股市一直向上,走向繁荣。但是,1929年股市崩盘,直到60年代才再次回到原来的点位;70年代的股灾,也是到了90年代初才再次回到原来的位置。和中国股市18年间五次起落相比,美国的股民可谓是既有幸福的一代,又有痛苦的一代;而中国的股民,却只是悲喜交加的一代。
这本为2000年处于网络股和科技股泡沫中的美国投资者所写的书,善意地给出了这样一个结论:
“公众常被认为学会了股票在下跌之后总会反弹这个基本常识。我们已经看到,许多证据证明大部人是这样想的,但是他们想错了。股票可以下跌,而且可以下跌许多年。股票市场可以被高估,同样可以低迷许多年。
“公众常被认为了解到,从长期看股票总是优于其他投资,比如债券,所以长期投资者投资股票会好一些。我们看到,有证据表明大部分人都是这么想的,但他们又想错了。在数十年的时间里,股票并不比其他投资优越,也没有理由相信它将来也会这样。
“公众也常被认为了解到,股票投资聪明的做法在于选择共同基金,因为它们了解市场的变化。我们发现大部分确实是这么想的,但是他们又一次错了。选择业绩良好的共同基金所获得的收益比投资者想象得要少。”
既然被评为最佳读物,至少说明讲得内容得有一些道理能够支持结论,并且说服了一些读者。作者列举了12条主要原因用以说明2000年牛市的形成诱因,社会力量如何形成了一个天然的放大机制以推动牛市不断走高,新闻媒体和新经济思想如何扮演关键性角色,以及投资者群体又是如何一起在人性的作用下共舞狂欢。放在2008年的春天来看,除了12条诱因的其中二三要对其略略地调整之外,其它的一概不动,我认为应该也可以对当下中国的股市进行完整地诠释了。
价值投资的先行者,巴菲特的师傅格雷厄姆经过多年的打拼,格雷厄姆联合账户到1929年为止资金已达250万。但是随后的崩盘以及之后的危机接踵而来,尽管格雷厄姆非常小心谨慎,还是在1930年损失了20%。以为最糟糕的时候已经过去,他又贷款来投资股票,然而所谓的底部一再被跌破,1932年联合账户跌掉了70%之多,格雷厄姆也濒临破产。痛定思痛,格老力著《有价证券分析》(Security Analysis)一书,是对1929年西方世界经济大萧条深刻反思的产物,奠定了格老作为美国及至世界的证券分析家与投资理论家的地位。年轻的巴菲特看了1942年格老的又一部力作《聪明的投资人》 之后,毅然决定选择哥仑比亚大学就读并终生追随格老。
格老虽有价值投资理论,但生不逢时,30年代的大萧条和40年代的世界大战使其无用武之地。但是巴菲特幸运得多,格老的理论让他四十余年来大放异彩,直至登上世界首富的宝座。巴氏1963 年收购并改组了Berkshire Hathaway公司,使其成为他的投资利器。但是不幸的事情还是没有放过他和其它任何投资者:70年代的两次世界性经济危机以及水门事件的双重打击,使美国工业生产下降22%,失业率高达11%,通货膨胀率达到18%,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
从1973年1月的最高点1016点下跌到1974年底的557点,纽约股票交易所市值下跌了40%。1974年巴菲特的个人财富也缩水超过50%。自1982年底美国经济摆脱战后最严重的一次经济危机进入复苏以来,美国已经历了长达95个月的经济扩展,创下了举世瞩目的和平时期持续时间最长的经济扩展记录。80年代初期,股票价格开始回升,到1987年8月份道指达到2722点。10月19日,华尔街爆发了历史上最大的一次股票崩溃,单日跌幅达22.6%,巴菲特损失了市值的25%。1999年3月16日,在美国经济继续强劲增长、无通胀压力和网络、科技泡沫的推动下,道指一度突破10000点大关。而巴菲特则在泡沫中业绩平平,1999年竟然只有0.5%的回报。
结果呢?巴菲特2008年致股东的信中写到:“2007年我们的资本净值收益为123亿美元,这使得我们的A股和B股的账面价值同时增长了11%。在过去的43年里(意味着自这一任管理层接手那天开始),我们的股票账面价值已经从每股19美元涨至78008美元,相当于每年21.1%的综合增速。”
看上去,希勒的观点和巴氏的业绩存在矛盾,其实不然。希勒所指得是普遍意义上投资领域的规律;而巴氏则是在规律的之下,运用价值投资所产生的特殊效果。
我们需要做的事情,一是判断我们所处的时代会向着什么样的趋势前行,二是能够更加深入地思考和检视自己的投资理念,找到有哪些是属于自信过度,又有哪些是属于异想天开。
总而言之,这本书可以算是一本经典之作,无论我们是否是做金融研究的都应该读一下这本书。
第三篇:《非理性繁荣》读后感
《非理性繁荣》读后感
昨忽有一感,如人生能重新选择,桂明觉有四种挺让我激情澎湃的,第一就是做个小说家,远的不说冯梦龙,就像现今的王朔、刘震云、余华、张大春之流,讲故事的能力异常彪悍,会讲故事势必思想丰富,这亦是我所追求的;第二就是做个玄学家,天朝历史、哲学等人文学科研究统统撇开玄学,在桂明看来确实有失偏颇,试问共军区区八千万之众无神论者,对抗世界主流的有神论,基督以信上帝、得永生在全球就有20亿以上的教徒,共军高举唯物论的大旗,就连孔子也只敢说“未知生,焉知死”,而有着“半壁江山一纸书”丰功伟绩的汉文帝刘桓对青年才俊贾谊也是“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而共军对于自古一脉相承的有神论活动皆以封建迷信打发之,试问此举有木有考虑到我们这些不太向组织靠拢的唯心需求。第三,当然是现今时代的需求、时代的宠儿最赤手可热的金融才俊,远不说巴菲特、索罗斯老人家、近的如杨百万、“缠中说禅”李彪(据说曾操盘亿安科技)、带头大哥777(现在好凄惨,沦落到一个劲的在网上推销书,不过我还是一如既往的看他的博客)、王亚伟、孙建波等在金融市场呼风唤雨、一呼百应、指点股市、激扬文字;不仅名利双收,而且也抱得美人归,如台湾第一甜姐侯佩岑(婚后王牌大明星居然停了,至今桂明还难以释怀)、萨顶顶等都花落金融才俊。第四无疑还是桂明的老本行----地下工作者,记得在激情燃烧的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一位姓毛的伟人对我们行业下达过最高指示“开发矿业、大有可为”,古人梦寐以求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隐居生活就是我们最好的写照,古语云“小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洞”在这个物欲横流、玉体横陈、官二代、富二代横行的年代,我们居然能淡泊、洒脱的挥手告别沉鱼落、闭月羞的师妹们,前仆后继地钻入村姑无处寻的大山深入的矿井里,我们当真、果然才是这个时代的隐者。
闲言少叙,正题要紧,却说桂明在新世纪的第二年,掐指一算,众所周知就
是2001年,不才考上高中,才上高一,虽课业繁重,但那会有些误入歧途,有点文青的范,整天诗文不离手,偶尔也做做小诗,那会流行下半身现代主义风格,但无奈小县城,能阅读的只有读者、知音、故事会等人文社科类期刊杂志,当然最上档次的还是读者,那会从《读者》上看到美国原版桂明因其在信息不对称理论的杰出成就获2001若贝尔经济学奖,那时开始知道劣币驱逐良币及柠檬市场,当是时还是有点小感慨,乖乖,这么简单的观点就能获若贝尔奖啊,从此就开始对经济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2010年一口气看了好些佛学书,心态变好了些,6月底重新杀入股市,到年底有所斩获,期间由于王牌大明星停播,故找来不少耶鲁大学公开课取代之,刚开始看博弈论,不过了无新意,所讲大部分已懂,后来看罗伯特希勒讲金融课,罗伯特希勒人巨帅,讲课时,时常从骨子里甩出的微笑贼迷人,刚开讲他就推荐自己2000年出的《非理性繁荣》,而《非理性繁荣》之前也颇有耳闻,但不知是这丫写的,因当时手头上还有很多书要看,就没有立即购买,一晃就到了上个月,当时原本是想买原版英文的,但是要160多,于是作罢,在当当买了中文版,书到几天后开了个头,便匆匆煞了尾,大概只看了20多页,本周末由于木发工资,闲来无事,从昨天下午看到今天中午,草草翻了一遍,还是颇有所获的。预知所获几何,且听桂明慢慢道来。
首先非理性繁荣是在1996年底由格林斯潘所讲的,后来该词成为格老所有讲话中被引用最多的一个词,1994年初道指还在3600点附近徘徊,而到1999年却已突破了11000点,以道指为代表的股市整体价格在五年内总涨幅超过了200%,然而为何称这股市的繁荣为非理性呢,同期的一些基本经济指标并没有同幅增长,美国居民个人收入和鸡的屁增长不到30%,如果剔除通胀,这个数字还要降低一半,而企业利润增长也不到60%,故股价如此大幅度的增长是缺乏实际经济基础的,从历史上看,这种情况也不会持久。
书中第二章,希勒就通过大量的数据、详细的分析指出长期来看投资房地产的回报是不理想的,其中很多的观点都挺全面,能深深地让人有共鸣,比如居住在大城市的人们经常会认为作为房价最主要组成部门的土地价格会不断上涨。他们确信居住在这些地区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人们可以享有生活在名人聚居区的声望,也可以从这些地区的商业机会中获取利益。那里的居民很容易认为,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抱有和他们一样的想法,人们会继续哄抬他们所在城市的房地产价格,房地产市场的非理性繁荣开始出现。但事实上,如果房价相对于居民收入涨得太高,人们就很,难负担得起一套像样的住房。人们的想法也会因此发生改变。他们将逐步意识到,居住在大城市里给人们带来的声望并没有那么重要,尽管个别城市由于拥有独特的商业活动而名声在外。人们会发现拥有同样商业活动的其他中心在不断建立起来,最后会引发企业重新选址,人口会由老的中心向新的中心转移,从而对老中心的房地产价格产生压力。除此之外,过高的房价将带来政治压力,迫使政府放松对土地使用的限制,最终导致这些大城市住房供给(如高层公寓)的增长。
在第三章的促使市场泡沫产生的12个因素中的市场经济的疾速发展与业主社会中也有有趣的解释,甚至让我掩卷深思。
第四章说实话对我炒股在理念上是很有启发的,炒过股后看这章确实受益匪
浅,这章详细阐述了放大机制:自然形成的蓬齐过程(通过一种反馈环,这章虽篇幅不多但笔记最多。
高潮精华后希勒还围绕文化、心理因素等方面再展开发表真知灼见。。。
罢,罢,累了,长话短说,以后再叙。总之一句如果要炒股、炒房,甚至买房等投资,这本书都可以是奉为圭臬的一本书,桂明倾情推荐。
第四篇:非理性繁荣读后感
非理性繁荣读后感
(一)每当我向身边的朋友、同事和同学们表达价值投资概念的时候,他们多数表示了深深的怀疑。被他们问及最多的话题就是,当前中国的股市,适合做长期投资吗?
我认为这个问题需要纠正一下。如果是炒股票、做波段,可以问在当下;但如果是对价值投资这样一个长周期的投资活动而言,这个问题就应该改正成这样:从现在到未来的十年或者二十年间,适合做长期投资吗?这样时间范围和标的才对应得上。对于这个问题,一开始我是用对中国经济长期看好来进行解释的。回答的多了,自己也发现这个解释存在着不尽合理的问题。因为经济和股市虽然存在着相关性,但是是否一定是强相关,他们的增长步调是否一定是一致,这却是不能够下一个定论的。因为后者比前者具有更多的随机性。
这个问题还存在着一个潜台词,那就是是否只有美国的股市比较适合做价值投资,而中国这样一个法制不健全,股市发育不良的环境下,不一定能够提供价值投资的土壤。那么,美国的股市又是一个什么样子的呢?
罗伯特﹒J﹒希勒著于2000年的《非理性繁荣》,正是一本分析美国上世纪末股市繁荣现象,以及整个20世纪美国股市发展的重要作品。“非理性繁荣”一词,源于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艾伦﹒格林斯潘。1996年12月5日,面对全球股市的持续繁荣与大幅上涨,作为当时美联储主席的格林斯潘在华盛顿对当下的股市做出了“非理性繁荣”的判断。这一判断震惊了世界,被称为“格林斯潘震撼”并导致欧美股市暴跌。但在这之后,美国股市出现了长达三年的大牛市,道﹒琼斯工业股票指数(道指)从6500点一路上涨至12000多点,格林斯潘对股市的判断被彻底否定。从那以后,格林斯潘就对全球股市三缄其口,就连当年纳斯达克股市上涨至5100多点、市盈率已达850多倍时,格林斯潘也没有对股市发表任何评论。
2000年,希勒使用“非理性繁荣”为题著书,成为当年投资类图书经典。此时,道指突破了11700点,距离1896年5月26日公布时的40.94点,增长了286倍;距离1972年11月14日的1003.16点,增长了11.7倍;距离1995年11月21日的5023.55点,增长了一倍。即便是在道指诞生一百年的2006年5月间,指数也在11000点区间。从这个总体趋势上来看,股市一直向上,走向繁荣。但是,1929年股市崩盘,直到60年代才再次回到原来的点位;70年代的股灾,也是到了90年代初才再次回到原来的位置。和中国股市18年间五次起落相比,美国的股民可谓是既有幸福的一代,又有痛苦的一代;而中国的股民,却只是悲喜交加的一代。
这本为2000年处于网络股和科技股泡沫中的美国投资者所写的书,善意地给出了这样一个结论:
“公众常被认为学会了股票在下跌之后总会反弹这个基本常识。我们已经看到,许多证据证明大部人是这样想的,但是他们想错了。股票可以下跌,而且可以下跌许多年。股票市场可以被高估,同样可以低迷许多年。
“公众常被认为了解到,从长期看股票总是优于其他投资,比如债券,所以长期投资者投资股票会好一些。我们看到,有证据表明大部分人都是这么想的,但他们又想错了。在数十年的时间里,股票并不比其他投资优越,也没有理由相信它将来也会这样。
“公众也常被认为了解到,股票投资聪明的做法在于选择共同基金,因为它们了解市场的变化。我们发现大部分确实是这么想的,但是他们又一次错了。选择业绩良好的共同基金所获得的收益比投资者想象得要少。”
既然被评为最佳读物,至少说明讲得内容得有一些道理能够支持结论,并且说服了一些读者。作者列举了12条主要原因用以说明2000年牛市的形成诱因,社会力量如何形成了一个天然的放大机制以推动牛市不断走高,新闻媒体和新经济思想如何扮演关键性角色,以及投资者群体又是如何一起在人性的作用下共舞狂欢。放在2008年的春天来看,除了12条诱因的其中二三要对其略略地调整之外,其它的一概不动,我认为应该也可以对当下中国的股市进行完整地诠释了。
价值投资的先行者,巴菲特的师傅格雷厄姆经过多年的打拼,格雷厄姆联合账户到1929年为止资金已达250万。但是随后的崩盘以及之后的危机接踵而来,尽管格雷厄姆非常小心谨慎,还是在1930年损失了20%。以为最糟糕的时候已经过去,他又贷款来投资股票,然而所谓的底部一再被跌破,1932年联合账户跌掉了70%之多,格雷厄姆也濒临破产。痛定思痛,格老力著《有价证券分析》(SecurityAnalysis)一书,是对1929年西方世界经济大萧条深刻反思的产物,奠定了格老作为美国及至世界的证券分析家与投资理论家的地位。年轻的巴菲特看了1942年格老的又一部力作《聪明的投资人》(TheIntelli-gentInvestor)之后,毅然决定选择哥仑比亚大学就读并终生追随格老。
格老虽有价值投资理论,但生不逢时,30年代的大萧条和40年代的世界大战使其无用武之地。但是巴菲特幸运得多,格老的理论让他四十余年来大放异彩,直至登上世界首富的宝座。巴氏1963年收购并改组了BerkshireHathaway公司,使其成为他的投资利器。但是不幸的事情还是没有放过他和其它任何投资者:70年代的两次世界性经济危机以及水门事件的双重打击,使美国工业生产下降22%,失业率高达11%,通货膨胀率达到18%,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从1973年1月的最高点1016点下跌到1974年底的557点,纽约股票交易所市值下跌了40%。1974年巴菲特的个人财富也缩水超过50%。自1982年底美国经济摆脱战后最严重的一次经济危机进入复苏以来,美国已经历了长达95个月的经济扩展,创下了举世瞩目的和平时期持续时间最长的经济扩展记录。80年代初期,股票价格开始回升,到1987年8月份道指达到2722点。10月19日,华尔街爆发了历史上最大的一次股票崩溃,单日跌幅达22.6%,巴菲特损失了市值的25%。1999年3月16日,在美国经济继续强劲增长、无通胀压力和网络、科技泡沫的推动下,道指一度突破10000点大关。而巴菲特则在泡沫中业绩平平,1999年竟然只有0.5%的回报。
结果呢?巴菲特2008年致股东的信中写到:“2007年我们的资本净值收益为123亿美元,这使得我们的A股和B股的账面价值同时增长了11%。在过去的43年里(意味着自这一任管理层接手那天开始),我们的股票账面价值已经从每股19美元涨至78008美元,相当于每年21.1%的综合增速。”
看上去,希勒的观点和巴氏的业绩存在矛盾,其实不然。希勒所指得是普遍意义上投资领域的规律;而巴氏则是在规律的之下,运用价值投资所产生的特殊效果。
我们需要做的事情,一是判断我们所处的时代会向着什么样的趋势前行,二是能够更加深入地思考和检视自己的投资理念,找到有哪些是属于自信过度,又有哪些是属于异想天开。
非理性繁荣读后感
(二)席勒的《非理性繁荣》从心理学和行为金融学的角度,着力分析美国90年代中后期的网络股泡沫,同时也类比的描述了20世纪初、1929年和上世纪70年代金融危机的情况。该书是根据许多公开发表的研究报告和历史事实,对美国互联网期间股市的空前繁荣现象所做的全面研究。值得一提的是,席勒指出泡沫的形成和崩溃显现出正反馈的状态,这点与索罗斯反身理论中的暴涨暴跌不谋而合。尽管该书是以当时的市场情况为基本出发点的,但他把这一市场情况仅仅作为整个股市繁荣现象的一部分来进行研究。作者有力地指出近年来的股市飙升只不过是一场正在上演的、大规模的偶发性庞氏骗局,最终只能是以悲剧收场。他认为当时的股市是一个投机性泡沫,指出投资者的从众心理是如此之强以至于很难控制和影响,市场定价的重大偏差能够保持几年或者几十年。
作者在第一篇中首先重点对股市上涨的14个催化因素进行了逐一分析:在收益稳定增长时期到来的互联网;胜利主义和外国经济对手的衰落;赞美经营成功或其形象的文化变革;共和党控制国会及资本收益税的削减;生育高峰及其对市场的显著影响;媒体对财经新闻的大量报道;()分析师愈益乐观的预测;规定缴费养老金方案的推广;共同基金的发展;通货膨胀回落及“货币幻觉”的影响;交易额的增加;折扣经纪人,当天交易者及24小时交易;赌博机会的增加等等。并进行了小结。
接着重点对股市的放大机制进行了分析:自发形成的庞氏骗局;投资者的高度信心;对投资者信心的反思;高市值情况下预期不减的例证;对投资者期望和情绪的反思;公众对市场的关注;投机性泡沫的反馈理论;作为反馈模式和泡沫的理解;作为反馈模式和投资机泡沫的庞氏骗局;自发庞氏骗局引起的投机性泡沫;当今的非理性繁荣和反馈环等。
在第二篇中对文化性因素如新闻媒体(媒体在决定市场变化阶段中的作用;媒体讨论的形成;对市场前景的报道;创纪录过量)、新时代的经济思想、新时代和全球泡沫进行了分析。
在第三篇中对心理性因素如股市的心理依托、从众行为和思想影响进行了分析。
最后二篇提出了理性繁荣的尝试和理性行动。
通过阅读本书,我们可以看到美国证券市场上机构和普通的投资者如何狂热的追逐财富梦想,揭示了人类社会的贪婪和由此带来的恶果,对于广大的普通投资者防范和规避投资风险、提高投资收益有极大的帮助。对于股市投资和投机的非理性行为有深刻的教育意义。
本人读书习惯是先粗读一遍,后精读一遍,然后再根据精读做的重点标记写读书笔记,一字一句的敲进电脑,对自己也是个再学习加深的过程。希望本笔记能够对其他志同道合的网友有所启发,也希望大家对本人所做的笔记给予评价。
非理性繁荣读后感
(三)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随着中国经济的日益繁荣,储蓄、股票、房贷、基金、债券等金融理财产品,已深入千家万户,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可以说,当今社会几乎人人离不开金融,学金融,懂金融,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是时代进步的需要。因此,作为当代青年,应将金融学作为自己的一项人生必修课。经朋友推荐,我阅读了金融系列图书之一的《非理性繁荣》,对股票投资有了新了认知,颇有收获。
《非理性繁荣》描述了导致20世纪90年代股票市场泡沫的心理因素。该书序言中指出,20世纪90年代末的股市呈现出一个典型特点,即投机性泡沫:暂时的高价得以维持主要是由于投资者的热情而不是与实际价值相一致的预测。在这种情况下,尽管市场可能维持高位甚至大幅攀升,但在未来十年或二十年里,股市的总体前景将会是非常惨淡,甚至十分危险。这是值得深思的一个结论。
对于股市,“什么是利好消息”是每个人都想知道的,只要掌握利好消息,人们就可以通过投资来获利。而希勒的《非理性繁荣》却告诉投资者,这样的方式不完全可行。作者告诫投资者不要过于相信自己已经掌握金融资产价格波动的规律。目前的金融学不足以提供确定的结论,而且不能完全理性地预测和理解股价的波动规律,作者指出“非理性”心理使得我们的对未来的预测很不可靠。
对于导致股价变动的原因,作者试图把潜在因素拓展到更多领域,讨论更多人类行为和事件:从1929年的金融危机,到生育高峰,从通货膨胀到社会中的赌博文化,从贸易结构到媒体如何影响政治,几乎涵盖了我们能够想到的所有影响到股价的因素。犹如一个庞大的模型,变量集合可能是个无底洞。他指出,在决定股价因素中,股票价值很重要,但是人们的信心和非理性或许对宏观性的股价波动有更大的影响。
在作者看来,无论是机构投资者还是个体投资者,都难以摆脱各种“非理性”因素的影响。即使投资者是在追求一种理性的目标,结果往往也难以实现。我们当然不能说投资者是赌徒,可是谁敢说自己没有赌心?亏了的想翻本,赚了的还想赚的更多,市场就这样被自我放大、自我增强起来了。开始的时候大家都比较自信,觉得自己肯定能赚钱,也就是作者所说的信心过度,可是几次波动下来,大家又觉得还是随大流走最保险。于是,“社会传染病”也就由此而产生了。这本书中总结了社会心理学对这种现象的分析,使人颇受启发。
通常情况下,人们会认为“股票在下跌之后总会反弹”是个基本常识,而作者却证明他们想错了——股票可以下跌,而且可以下跌许多年;股票市场可以被高估,同样也可以低迷许多年。人们还会认为“从长期看股票总是优于其他投资,比如债券,所以长期投资者投资股票会好一些”,然而作者证明他们又错了——在数十年的时间里,股票并不比其他投资优越,也没有理由相信它将来也会这样。在《非理性繁荣》中,作者使用了大量的历史资料、统计数据、最有影响力的学术论文等证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从这里,我感受到了自己先前对股票投资认识的局限性。保有一份理性的投资心态,避免情绪化的投资给我们带来不良的影响,是我阅读该书最重要的收获之一。
通过阅读本书,我们可以看到美国证券市场上的投资者对财富梦想的狂热追逐、人类社会的贪婪和由此带来的恶果,对引导广大普通投资者如何防范和规避投资风险、提高投资收益有极大的帮助。
第五篇:非理性繁荣读后感(整理13篇)
篇1:非理性繁荣读后感
昨忽有一感,如人生能重新选择,桂明觉有四种挺让我激情澎湃的,第一就是做个小说家,远的不说冯梦龙,就像现今的王朔、刘震云、余华、张大春之流,讲故事的能力异常彪悍,会讲故事势必思想丰富,这亦是我所追求的;第二就是做个玄学家,天朝历史、哲学等人文学科研究统统撇开玄学,在桂明看来确实有失偏颇,试问共军区区八千万之众无神论者,对抗世界主流的有神论,基督以信上帝、得永生在全球就有20亿以上的教徒,共军高举唯物论的大旗,就连孔子也只敢说“未知生,焉知死”,而有着“半壁江山一纸书”丰功伟绩的汉文帝刘桓对青年才俊贾谊也是“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而共军对于自古一脉相承的有神论活动皆以封建迷信打发之,试问此举有木有考虑到我们这些不太向组织靠拢的唯心需求。第三,当然是现今时代的需求、时代的宠儿最赤手可热的金融才俊,远不说巴菲特、索罗斯老人家、近的如杨百万、“缠中说禅”李彪(据说曾操盘亿安科技)、带头大哥777(现在好凄惨,沦落到一个劲的在网上推销书,不过我还是一如既往的看他的博客)、王亚伟、孙建波等在金融市场呼风唤雨、一呼百应、指点股市、激扬文字;不仅名利双收,而且也抱得美人归,如台湾第一甜姐侯佩岑(婚后王牌大明星居然停了,至今桂明还难以释怀)、萨顶顶等都花落金融才俊。第四无疑还是桂明的老本行----地下工作者,记得在激情燃烧的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一位姓毛的伟人对我们行业下达过最高指示“开发矿业、大有可为”,古人梦寐以求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隐居生活就是我们最好的写照,古语云“小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洞”在这个物欲横流、玉体横陈、官二代、富二代横行的年代,我们居然能淡泊、洒脱的挥手告别沉鱼落、闭月羞的师妹们,前仆后继地钻入村姑无处寻的大山深入的矿井里,我们当真、果然才是这个时代的隐者。
闲言少叙,正题要紧,却说桂明在新世纪的第二年,掐指一算,众所周知就是2001年,不才考上高中,才上高一,虽课业繁重,但那会有些误入歧途,有点文青的范,整天诗文不离手,偶尔也做做小诗,那会流行下半身现代主义风格,但无奈小县城,能阅读的只有读者、知音、故事会等人文社科类期刊杂志,当然最上档次的还是读者,那会从《读者》上看到美国原版桂明因其在信息不对称理论的杰出成就获2001若贝尔经济学奖,那时开始知道劣币驱逐良币及柠檬市场,当是时还是有点小感慨,乖乖,这么简单的观点就能获若贝尔奖啊,从此就开始对经济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2010年一口气看了好些佛学书,心态变好了些,6月底重新杀入股市,到年底有所斩获,期间由于王牌大明星停播,故找来不少耶鲁大学公开课取代之,刚开始看博弈论,不过了无新意,所讲大部分已懂,后来看罗伯特希勒讲金融课,罗伯特希勒人巨帅,讲课时,时常从骨子里甩出的微笑贼迷人,刚开讲他就推荐自己2000年出的《非理性繁荣》,而《非理性繁荣》之前也颇有耳闻,但不知是这丫写的,因当时手头上还有很多书要看,就没有立即购买,一晃就到了上个月,当时原本是想买原版英文的,但是要160多,于是作罢,在当当买了中文版,书到几天后开了个头,便匆匆煞了尾,大概只看了20多页,本周末由于木发工资,闲来无事,从昨天下午看到今天中午,草草翻了一遍,还是颇有所获的。预知所获几何,且听桂明慢慢道来。
首先非理性繁荣是在1996年底由格林斯潘所讲的,后来该词成为格老所有讲话中被引用最多的一个词,1994年初道指还在3600点附近徘徊,而到1999年却已突破了11000点,以道指为代表的股市整体价格在五年内总涨幅超过了200%,然而为何称这股市的繁荣为非理性呢,同期的一些基本经济指标并没有同幅增长,美国居民个人收入和鸡的屁增长不到30%,如果剔除通胀,这个数字还要降低一半,而企业利润增长也不到60%,故股价如此大幅度的增长是缺乏实际经济基础的,从历史上看,这种情况也不会持久。
书中第二章,希勒就通过大量的数据、详细的分析指出长期来看投资房地产的回报是不理想的.,其中很多的观点都挺全面,能深深地让人有共鸣,比如居住在大城市的人们经常会认为作为房价最主要组成部门的土地价格会不断上涨。他们确信居住在这些地区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人们可以享有生活在名人聚居区的声望,也可以从这些地区的商业机会中获取利益。那里的居民很容易认为,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抱有和他们一样的想法,人们会继续哄抬他们所在城市的房地产价格,房地产市场的非理性繁荣开始出现。但事实上,如果房价相对于居民收入涨得太高,人们就很,难负担得起一套像样的住房。人们的想法也会因此发生改变。他们将逐步意识到,居住在大城市里给人们带来的声望并没有那么重要,尽管个别城市由于拥有独特的商业活动而名声在外。人们会发现拥有同样商业活动的其他中心在不断建立起来,最后会引发企业重新选址,人口会由老的中心向新的中心转移,从而对老中心的房地产价格产生压力。除此之外,过高的房价将带来政治压力,迫使政府放松对土地使用的限制,最终导致这些大城市住房供给(如高层公寓)的增长。
在第三章的促使市场泡沫产生的12个因素中的市场经济的疾速发展与业主社会中也有有趣的解释,甚至让我掩卷深思。
第四章说实话对我炒股在理念上是很有启发的,炒过股后看这章确实受益匪浅,这章详细阐述了放大机制:自然形成的蓬齐过程(通过一种反馈环),这章虽篇幅不多但笔记最多。
高潮精华后希勒还围绕文化、心理因素等方面再展开发表真知灼见......
罢,罢,累了,长话短说,以后再叙。总之一句如果要炒股、炒房,甚至买房等投资,这本书都可以是奉为圭臬的一本书,桂明倾情推荐。
篇2:非理性繁荣读后感
美国金融学教授罗伯特・J・希勒的新作《非理性繁荣》出版后,引起了人们广泛关注。在此书中,希勒用了较多的金融行为学理论来解释九十年代后期美国股市的泡沫成因。
由于中国股市这几年的连续上涨对投资者的心理冲击,这在美国股市更为剧烈。
希勒就指出,那些相信股市会下滑和连续减速的人由于年复一年不断地出现判断错误,对自己的坏情绪很敏感。
那些不断预测下滑的人由于总是在错,会痛苦地感觉到丢面子。由于对认识世界的满意程度是自尊和个人身份的一部分,很自然地,以前悲观的人想建立一个不同的世界观,或至少会在公众面前呈现出不同的态度。也正因为如此,“空翻多”的能量有时会很强大,甚至很多人在高位也奋不顾身地涌入市场。
尤其是当股票投资已经成为一种大众文化,投资人更是害怕“踏空”。
对于人们为什么不能做出独立的判断和选择,一般的解释是迫于社会压力的屈从,人们害怕被看成是另类或是傻瓜,他们的判断受到了动摇。
但社会心理学家早在五十年代就通过实验表明,人们未必是害怕在一群人之前表达一个相反的观点,而是“传统理性”告诉他们,当大部分人都做出相同判断时,那么差不多可以肯定,大部分人是正确的。所谓顺势而为。
人们对股评家、分析师和经济学的所谓“权威”的依赖感。尤其是在社会分工日益明显的今天,人们信赖专家成为一种习惯,总以为专家推荐的股票或走势的看法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跟他们走没错。
还有一点也颇值得关注,就是投资者经常对价位高估习以为常,只有等到股价跌了个50%甚至100%,才恍然大悟。心理学家已经证明,人们在模棱两可的情况下做出的决定往往会受到身边因素的影响。
在股市中,暴涨和暴跌适合喜欢刺激的投资者与大牛市的热潮。但一般而言,阴跌和缓涨则容易让人轻信,或者说有时更能把一般投资者套住。其中的原理就是利用了价格的持续性能给害怕风险的人以心理依托。
在市场和日常生活中,我们也会发现有些向来谨慎的人会突然做出一些意想不到的危险举动,这往往是和信心过度有关。过度自信有许多表现形式,最典型的事是“事后聪明”,它使人们认为世界实际上很容易预测。
1987年10月19日美国出现“黑色星期一”之后希勒做过一个问卷调查。第一个问题是“你当天就知道什么时候会发生反弹吗?”在没有参与交易的人中,有29.2%的个人和28%机构的答案是肯定的。在参加交易的个人和机构中也有近一半人认为是知道何时反弹。
“事后聪明”确实在股市中频繁发生,除了过度自信外,也可能与“虚荣”倾向有关。
市场的真正命脉在于信息与判断未来,虽然后者是极难做到的事情。
在希勒看来,美联储主席格林斯可能也是金融行为学的研究对象。1996年12月4日,希勒向格林斯潘和美联储董事会作了证明股市水平不合理性的报告。第二天,格林斯潘就发表了“非理性繁荣亢奋”的演说,导致股市暴跌。但仅仅几个月后,格林斯潘又站到了乐观派的一边,提出了“新时代”的看法。
篇3:非理性繁荣读后感
最近在看两本书《黑天鹅效应》、《非理性繁荣》,觉得是两本很不错的书,推荐阅读。对于经济、股市、楼市的分析很有启发作用,尤其是罗伯特。希勒的《非理性繁荣》对整个美国股市和楼市的梳理,论据充分、有条有理,不愧是大学问家的作品。而我越发觉得“地球上没有新事物”。一个对美国经济了解深刻的人对于世界其他地方的类似现象应该很容易把握,当然也越容易利用机会赚取财富。反推之,如果想了解当今中国的经济现象,先学别人的理论经验,看到本质,添加入中国所特有的影响因素,会相对容易理解些。
股市、楼市有“死多头”和“死空头”两种说法,所谓“死多头”就是偏执的一直看多的人,而“死空头”当然就是一直看空的人咯。我本身是一个极容易乐观的人,有些时候甚至是盲目的乐观,但是对于中国的楼市,中期并不看好。楼市一直在疯涨,绝大多数人都认为房价不会降。有人跟我说,中国就是能走出中国特色的楼市,让楼市持续上涨,只要政府想让它涨就能一直涨下去。也许我比较愚钝,但我从未见过一个国家的发展可以逆经济规律而一直健康前行的。有些东西“出来混的迟早是要还的”,种下的因总是要收获果的。一旦楼市的“非理性繁荣”走到尽头,承受巨大痛苦的终是百姓,因为既得利益者有他们自己的好去处。
在经济现象中,媒体的影响力是个不容忽视的重大因素。媒体的作用不是预知将要发生的事情(所谓的一些专家不过是“砖家”,为了一些好处昧着良心为某些人摇旗呐喊,拼命鼓吹。谎言被现实戳穿后,收获板砖无数,因此名为“砖家”),媒体的作用只是在经济现象发生了之后,产生很多吸引公众眼球的报道,导致经济现象的结果被放大,最后,非理性繁荣的非理性被放大到最大,泡沫破裂时候的破坏力则导致经济恢复的更困难。忽然想起巴菲特的投资名言“在别人贪婪时恐惧,在别人恐惧时贪婪”,不知道到时候清醒的能有几个?
篇4:非理性繁荣读后感
《非理性繁荣》读后感
一、《非理性繁荣》是行为金融领域的重要著作之一
行为金融学是关于心理因素如何影响金融行为的研究。是继技术分析、基本分析、有效市场理论之后,解释证券价格波动的一种最新理论。很多人认为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颁发给心理学家Daniel Kahneman和实验经济学家Vernon Smith这一事实,奠定了行为金融学在学界的地位。目前的美国市场已经有基于行为金融理论的投资公司(如著名的LSV资产管理公司)。
该书是2000年前后出版的行为金融领域著作中最为重要的三部著作之一。其他两部是Hersh Shefrin的《Beyond Greed and Fear》(超越恐惧与贪婪)和LSV资产管理公司创立者之一的Andrei Shleifer的《Inefficient Markets》(并非有效的市场)。
该书第一版最早是在2000年3月中旬开始在美国的书店中销售,美国股票市场当时也到达了历史最高点附近,纳斯达克指数和标准普尔500指数均在2000年3月见到阶段最高点。
二、要明白股市价格户外的基础,咱们务必转向心理学
股票市场的价格定位并不完全由基本面来决定。行为金融学认为,要明白股市价格户外的基础,咱们务必转向心理学。
根据我个人的明白,行为金融学认为,股票价格能够分解为股票的内在价值和心理价格两部分。在某一特定时刻,由投资者的情绪所决定的心理价格成分可能只在总价中占一小部分,也可能占据很大一部分。当投资者极度悲观和恐惧时,心理价格为负数,使股票价格远低于内在价值,从而构成具备极高安全边际的投资机会;当投资者极度乐观和贪婪时,心理价格为正数,使股票价格远高于内在价值,从而构成投机性泡沫。
《非理性繁荣》描述了促成20世纪90年代股票市场泡沫的心理因素。该书序言中指出,20世纪90年代末的股市显示出一个典型特点,即投机性泡沫:暂时的高价得以维持主要是由于投资者的热情而不是实际价值相一致的预测。在这种状况下,尽管市场可能维持高位甚至大幅攀升,但在未来十年或二十年里,股市的总体前景将会是十分惨淡,甚至十分危险。
三、价值投资的精髓:买入的价格必须要便宜
《非理性繁荣》指出的“在未来十年或二十年里(2000年至2010年或2020年),股市的总体前景将会是十分惨淡,甚至十分危险”,是值得深思的一个结论。除了行为金融学方面的收获外,关于该书第1章“股市价格水平的历史回顾”的明白和思考,是我阅读该书最重要的收获之一。
该书第1章给出了1881-2000年美国股票市盈率曲线图(图1.2),美股存在四个十分明显的市盈率顶峰:1901年、1929年、1966年和2000年。
Shiller在书中指出,在一般状况下,低市盈率年份之后的回报率要高,而高市盈率年份之后的回报率则低,甚至是负数。2000年的市盈率超出了历史范围,至少能够肯定的是,强烈预示着未来十年里的平均回报率是负值。
我个人明白,Shiller上述结论的真正好处其实是指出了价值投资“买入持有”策略的精髓:要想获得较高的长期回报率,买入的价格必须要便宜,必须不好在市盈率的历史高点附近买入后实行“买入持有”策略。
我坚决坚信买入持有的价值投资方法,但我绝对不会2007年A股市场整体被高估的时候实行买入持有策略,我会选取“等待”策略,等过些年A股市场整体被低估的时候再实行买入持有策略。
《非理性繁荣》的结论在10-20年以后将得到公开的验证。预祝Shiller教授凭借在行为金融领域的杰出研究,在若干年后能够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篇5:非理性繁荣读后感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随着中国经济的日益繁荣,储蓄、股票、房贷、基金、债券等金融理财产品,已深入千家万户,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能够说,当今社会几乎人人离不开金融,学金融,懂金融,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是时代进步的需要。因此,作为当代青年,应将金融学作为自我的一项人生必修课。经兄弟姐妹推荐,我阅读了金融系列图书之一的《非理性繁荣》,对股票投资有了新了认知,颇有收获。
《非理性繁荣》描述了导致20世纪90年代股票市场泡沫的心理因素。该书序言中指出,20世纪90年代末的股市呈现出一个典型特点,即投机性泡沫:暂时的高价得以维持主要是由于投资者的热情而不是与实际价值相一致的预测。在这种状况下,尽管市场可能维持高位甚至大幅攀升,但在未来十年或二十年里,股市的总体前景将会是十分惨淡,甚至十分危险。这是值得深思的一个结论。
对于股市,“什么是利好消息”是每个人都想知道的,只要掌,握利好消息,人们就能够透过投资来获利。而希勒的《非理性繁荣》却告诉投资者,这样的方式不完全可行。作者告诫投资者不好过于坚信自我已经掌握金融资产价格波动的规律。目前的金融学不足以带给确定的结论,而且不能完全理性地预测和明白股价的波动规律,作者指出“非理性”心理使得咱们的对未来的预测很不可靠。
对于导致股价变动的原因,作者试图把潜在因素拓展到更多领域,讨论更多人类行为和事件:从1929年的金融危机,到生育高峰,从通货膨胀到社会中的赌博文化,从贸易结构到媒体如何影响政治,几乎涵盖了咱们能够想到的`所有影响到股价的因素。犹如一个庞大的模型,变量集合可能是个无底洞。他指出,在决定股价因素中,股票价值很重要,但是人们的信心和非理性或许对宏观性的股价波动有更大的影响。
在作者看来,无论是机构投资者还是个体投资者,都难以摆脱各种“非理性”因素的影响。即使投资者是在追求一种理性的目标,结果往往也难以实现。咱们当然不能说投资者是赌徒,但是谁敢说自我没有赌心?亏了的想翻本,赚了的还想赚的更多,市场就这样被自我放大、自我增强起来了。开始的时候大家都比较自信,觉得自我肯定能赚钱,也就是作者所说的信心过度,但是几次波动下来,大家又觉得还是随大流走最保险。于是,“社会传染病”也就由此而产生了。这本书中归纳了社会心理学对这种现象的分析,使人颇受启发。
通常状况下,人们会认为“股票在下跌之后总会反弹”是个基本常识,而作者却证明他们想错了——股票能够下跌,而且能够下跌许多年;股票市场能够被高估,同样也能够低迷许多年。人们还会认为“从长期看股票总是优于其他投资,比如债券,因此长期投资者投资股票会好一些”,然而作者证明他们又错了——在数十年的时刻里,股票并不比其他投资优越,也没有理由坚信它将来也会这样。在《非理性繁荣》中,作者使用了超多的历史资料、统计数据、最有影响力的学术论文等证据来支持自我的观点,从那里,我感受到了自我先前对股票投资认识的局限性。保有一份理性的投资心态,避免情绪化的投资给咱们带来不良的影响,是我阅读该书最重要的收获之一。
透过阅读本书,咱们能够看到美国证券市场上的投资者对财富梦想的狂热追逐、人类社会的贪婪和由此带来的恶果,对引导广大普通投资者如何防范和规避投资风险、提高投资收益有极大的帮忙。
篇6:非理性繁荣读后感
席勒的《非理性繁荣》从心理学和行为金融学的角度,着力分析美国90年代中后期的网络股泡沫,同时也类比的描述了20世纪初、1929年和上世纪70年代金融危机的状况。该书是根据许多公开发表的研究报告和历史事实,对美国互联网期间股市的空前繁荣现象所做的全面研究。值得一提的是,席勒指出泡沫的构成和崩溃显现出正反馈的状态,这点与索罗斯反身理论中的暴涨暴跌不谋而合。尽管该书是以当时的市场状况为基本出发点的,但他把这一市场状况仅仅作为整个股市繁荣现象的一部分来进行研究。作者有力地指出近年来的股市飙升只但是是一场正在上演的、大规模的偶发性庞氏骗局,最终只能是以杯具收场。他认为当时的股市是一个投机性泡沫,指出投资者的从众心理是如此之强以至于很难控制和影响,市场定价的重大偏差能够持续几年或者几十年。
作者在第一篇中首先重点对股市上涨的14个催化因素进行了逐一分析:在收益稳定增长时期到来的互联网;胜利主义和外国经济对手的衰落;赞美经营成功或其形象的文化变革;共和党控制国会及资本收益税的削减;生育高峰及其对市场的显著影响;媒体对财经新闻的超多报道;分析师愈益乐观的预测;规定缴费养老金方案的推广;共同基金的发展;通货膨胀回落及“货币幻觉”的影响;交易额的增加;折扣经纪人,当天交易者及24小时交易;赌博机会的增加等等。并进行了小结。
之后重点对股市的放大机制进行了分析:自发构成的庞氏骗局;投资者的高度信心;对投资者信心的反思;高市值状况下预期不减的例证;对投资者期望和情绪的反思;公众对市场的关注;投机性泡沫的反馈理论;作为反馈模式和泡沫的明白;作为反馈模式和投资机泡沫的庞氏骗局;自发庞氏骗局引起的投机性泡沫;当今的非理性繁荣和反馈环等。
在第二篇中对文化性因素如新闻媒体(媒体在决定市场变化阶段中的作用;媒体讨论的构成;对市场前景的报道;创纪录过量)、新时代的经济思想、新时代和全球泡沫进行了分析。
在第三篇中对心理性因素如股市的心理依托、从众行为和思想影响进行了分析。
最后二篇提出了理性繁荣的尝试和理性行动。
透过阅读本书,咱们能够看到美国证券市场上机构和普通的投资者如何狂热的追逐财富梦想,揭示了人类社会的贪婪和由此带来的恶果,对于广大的普通投资者防范和规避投资风险、提高投资收益有极大的帮忙。对于股市投资和投机的非理性行为有深刻的教育好处。
本人读书习惯是先粗读一遍,后精读一遍,然后再根据精读做的重点标记写读书笔记,一字一句的敲进电脑,对自我也是个再领悟加深的过程。期望本笔记能够对其他志同道合的网友有所启发,也期望大家对本人所做的笔记给予评价。
篇7:非理性繁荣读后感
关于这本书我并没有像以往一样去买一本而是直接在网上下载的电子文档来读的。首先,先简单说一下这本书吧。《非理性繁荣》书名取自美国联邦准备理事会理事主席葛林史班1996年底在华府希尔顿饭店演讲中,谈到当时美国金融资产价格泡沫时所引用的一句名言。从那时起,许多学者、专家都注意到美国股市因投机风气过盛而引发的投资泡沫现象。英国《经济学人》杂志甚至多次预言美国的投资泡沫将破,但是每当美国股市有衰竭的症候时,就会有另一股投机热潮注入,让股市得以暂时维持不坠,直至近日方有软着陆的迹象。
在《非理性繁荣》(第二版)中,罗伯特希勒教授对2000年第一版的资料进行了适时的修正和更新,重新阐述了市场波动这一给他带来国际声誉的主题。希勒在第二版中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他以一种更加清晰和彻底的方式向咱们展示了那些可能动摇经济运行和严重影响人们生活的市场泡沫的产生和破灭。
在第一版中,希勒教授成功地预言了股市的下跌,而在本书中,他将研究扩展到了目前炙手可热的房地产市场,用了一章的篇幅来论述美国国内和国际房价的历史走势。
在本书中,希勒透过超多的证据来说明,如果20世纪90年代末的股市,目前房地产市场的繁荣中隐含着超多的泡沫,并且最终房价可能在未来的几年中开始下跌。他认为,2000年股市泡沫破灭之后,许多投资者将资金投向房地产市场,这使得美国乃至世界各地的房地产价格均出现了不一样程度的上涨。因此,非理性繁荣非没有消失,只是在另一个市场中再次出现。
在第一版的基础上,希勒教授描述了金融市场波动的心理根源,并且着力列举和论述了自由市场经济中,资本市场所固有的不稳定性。比如,艾伦格林斯潘著名的非理性繁荣演说给人们带来的影响。
他认为,最终摆脱这种困境的途径在于社会制度的改善,比如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增加保险品种以保障人们的收入和住房,以及更加分散化的投资选取。就像该书的第一版一样,《非理性繁荣》的第二版必须会吸引更多的人阅读和讨论。
《纽约时报》的保罗克鲁格曾这样评价这本书曼罗伯特希勒先生揭示了金融市场非理性的一面,在这方面,他比同时代的其他任何经济学家做得都多。罗伯特�qJ�q希勒著于2000年的《非理性繁荣》,正是一本分析美国上世纪末股市繁荣现象,以及整个20世纪美国股市发展的重要作品。非理性繁荣一词,源于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艾伦�q格林斯潘。1996年12月5日,应对全球股市的持续繁荣与大幅上涨,作为当时美联储主席的格林斯潘在华盛顿对当下的股市做出了非理性繁荣的决定。这一决定震惊了世界,被称为格林斯潘震撼并导致欧美股市暴跌。但在这之后,美国股市出现了长达三年的大牛市,道�q琼斯工业股票指数(道指)从6500点一路上涨至12000多点,格林斯潘对股市的决定被彻底否定。从那以后,格林斯潘就对全球股市三缄其口,就连当年纳斯达克股市上涨至5100多点、市盈率已达850多倍时,格林斯潘也没有对股市发表任何评论。
2000年,希勒使用非理性繁荣为题著书,成为当年投资类图书经典。此时,道指突破了11700点,距离1896年5月26日公布时的40.94点,增长了286倍;距离1972年11月14日的1003.16点,增长了11.7倍;距离1995年11月21日的5023.55点,增长了一倍。即便是在道指诞生一百年的2006年5月间,指数也在11000点区间。从这个总体趋势上来看,股市一向向上,走向繁荣。但是,1929年股市崩盘,直到60年代才再次回到原来的点位;70年代的股灾,也是到了90年代初才再次回到原来的位置。和中国股市18年间五次起落相比,美国的股民可谓是既有愉悦的一代,又有痛苦的一代;而中国的股民,却只是悲喜交加的一代。
这本为2000年处于网络股和科技股泡沫中的美国投资者所写的书,善意地给出了这样一个结论:
公众常被认为学习并领悟了股票在下跌之后总会反弹这个基本常识。咱们已经看到,许多证据证明大部人是这样想的,但是他们想错了。股票能够下跌,而且能够下跌许多年。股票市场能够被高估,同样能够低迷许多年。
公众常被认为了解到,从长期看股票总是优于其他投资,比如债券,因此长期投资者投资股票会好一些。咱们看到,有证据证明大部分人都是这么想的,但他们又想错了。在数十年的时刻里,股票并不比其他投资优越,也没有理由坚信它将来也会这样。
公众也常被认为了解到,股票投资聪明的做法在于选取共同基金,正因它们了解市场的变化。咱们发现大部分确实是这么想的,但是他们又一次错了。选取业绩良好的共同基金所获得的收益比投资者想象得要少。
既然被评为最佳读物,至少说明讲得资料得有一些道理能够支持结论,并且说服了一些读者。作者列举了12条主要原因用以说明2000年牛市的构成诱因,社会力量如何构成了一个天然的放大机制以推动牛市不断走高,新闻媒体和新经济思想如何扮演关键性主角,以及投资者群体又是如何一齐在人性的作用下共舞狂欢。放在2008年的春天来看,除了12条诱因的其中二三要对其略略地调整之外,其它的一概不动,我认为就应也能够对当下中国的股市进行完整地诠释了。
价值投资的先行者,巴菲特的师傅格雷厄姆经过多年的打拼,格雷厄姆联合账户到1929年为止资金已达250万。但是随后的崩盘以及之后的危机接踵而来,尽管格雷厄姆十分留意谨慎,还是在1930年损失了20%。以为最糟糕的时候已经过去,他又贷款来投资股票,然而所谓的底部一再被跌破,1932年联合账户跌掉了70%之多,格雷厄姆也濒临破产。痛定思痛,格老力著《有价证券分析》(SecurityAnalysis)一书,是对1929年西方世界经济大萧条深刻反思的产物,奠定了格老作为美国及至世界的证券分析家与投资理论家的地位。年轻的巴菲特看了1942年格老的又一部力作《聪明的投资人》之后,毅然决定选取哥仑比亚大学就读并终生追随格老。
格老虽有价值投资理论,但生不逢时,30年代的大萧条和40年代的世界大战使其无用武之地。但是巴菲特幸运得多,格老的理论让他四十余年来大放异彩,直至登上世界首富的宝座。巴氏1963年收购并改组了BerkshireHathaway公司,使其成为他的投资利器。但是不幸的事情还是没有放过他和其它任何投资者:70年代的两次世界性经济危机以及水门事件的双重打击,使美国工业生产下降22%,失业率高达11%,通货膨胀率到达18%,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从1973年1月的最高点1016点下跌到1974年底的557点,纽约股票交易所市值下跌了40%。1974年巴菲特的个人财富也缩水超过50%。自1982年底美国经济摆脱战后最严重的一次经济危机进入复苏以来,美国已经历了长达95个月的经济扩展,创下了举世瞩目的和平时期持续时刻最长的经济扩展记录。80年代初期,股票价格开始回升,到1987年8月份道指到达2722点。10月19日,华尔街爆发了历史上最大的一次股票崩溃,单日跌幅达22.6%,巴菲特损失了市值的25%。1999年3月16日,在美国经济继续强劲增长、无通胀压力和网络、科技泡沫的推动下,道指一度突破10000点大关。而巴菲特则在泡沫中业绩平平,1999年竟然只有0.5%的回报。
结果呢?巴菲特2008年致股东的信中写到:2007年咱们的资本净值收益为123亿美元,这使得咱们的A股和B股的账面价值同时增长了11%。在过去的43年里(意味着自这一任管理层接手那天开始),咱们的股票账面价值已经从每股19美元涨至78008美元,相当于每年21.1%的综合增速。
看上去,希勒的观点和巴氏的业绩存在矛盾,其实不然。希勒所指得是普遍好处上投资领域的规律;而巴氏则是在规律的之下,运用价值投资所产生的特殊效果。
咱们需要做的事情,一是决定咱们所处的时代会向着什么样的趋势前行,二是能够更加深入地思考和检视自我的投资理念,找到有哪些是属于自信过度,又有哪些是属于异想天开。
总而言之,这本书能够算是一本经典之作,无论咱们是否是做金融研究的都就应读一下这本书。
篇8:非理性繁荣读后感
最近读了希勒写的《非理性繁荣》。这是一本学术著作,作者把非理性繁荣作为了一个研究对象从结构上,文化上,心理上进行了研究。我佩服作者的丰富的知识,严谨的考证,细心的调查,但我不太钟爱这种典型的西式研究方法,一切用图表数据说话,然后试图解释这些图表数据说明的东西。书我读起来有些拗口,这是正因我浮躁的心态,翻译的不畅。我只是简单的翻了一遍。但这过程中,围绕非理性繁荣这个命题,我确实想到了很多,这有很多我已经构成的观念和正在构成的观念,借此机会我正好把它表达出来。因此这并不是一篇读后感。
关于非理性?
投资者心理对经济明白总是延迟和放大的。中国自2000年后的快速增长,直到05,06年才体现到股市上来,而且投资者放大了对经济增长的感触,07年就进入非理性的状态了。危机也在那时埋伏,当股市开始下跌,很容易就进入了崩盘,这是一种非理性的恐慌,也不难明白为什么会很轻易的跌破基本面关口和心理关口。人也如此,发达时,自信和欲望也会极度膨胀,以为天下唯我独尊;落魄时,觉得自我什么都不是,自杀的心都有。股市就是由这样的人构成的,因此也有这样的性格。人要认清自我,成不骄,败不馁,任何时候都要有一个平和的心态。成熟的股市也就应这样。但话又说回来,不成熟的股市才有获得超额利润的机会。
庞氏骗局和击鼓传花
我在想这种放大效应是如何传播出去的。贪婪和恐慌最终是如何被放大到了疯狂。这其实就是个庞氏骗局,说白了就是传销。庞氏骗局正因臭名昭著的麦道夫而被大家所熟悉,传销在我国是明文禁止的。大盘涨了,因此更多的人进来,因此大盘再涨,直到泡沫破裂。崩盘也是如此。大多数投资者都知道其中的端倪,为什么他们还参与到其中呢?我想这是一种“击鼓传花”的心理,每个人都不会认为自我就那么倒霉轮到最后一个,每个人都坚信自我能都获利逃脱。这就是赌博了。
在关键点操控
还有一个命题是大盘如何从一小部分人的狂欢演变成了全民狂欢。这类似于病毒传播模型,但我并不做过多地分析。我记得有个临界值,当感染比率大于这个值的时候,就有可能使整体都感染。我想说的是,临界值附近是个很危险的区域,这使得操控变成了可能。可能投入并不太多的资金,就能够使狂欢成燎原之势。这与索罗斯的观点很像。他就找到了这样的一个时机,狙击了英镑。我坚信这样的投机机会会经常存在的。
书中提到的一个小故事我很感兴趣。为什么《蒙娜丽莎的微笑》这么出名,远远超过了其它同时期的作品?这幅油画从艺术上真的超过其它作品很多吗?作者的儿子提出了这样的疑问。作者查证了一些资料,这幅油画历史上有很多文人对它进行了炒作,又发生了很多其它的故事,强化了人们心中的印象,以至于之后的人们又开始对它进行细细的论证,最终巩固了它作为一个超伟大作品的地位。这其实也是一个泡沫构成的过程,包含了传播,正反馈,或许还有一些关键时刻。当然,这个泡沫永远不会破碎了。正因艺术这种东西无法估价。
篇9:非理性繁荣读后感600字
中国古人说,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咋一琢磨,这个讲话价值含金量够大的,那十来年读的书,都让自己处于懵懂状态,幸而遇到这位高人高屋建瓴,几句话让自己茅塞顿开,让自己醍醐灌顶之感;其实不完全如此,如果听众没有十年书的积淀,没有广阔深厚的阅读(书本上的实践上的)体验,很难说听他一席话,就豁然开朗,云开日出了,说不定你会认为这人脑残,在忽悠你,在拿听众的智商做实验。
其实也说不定真是如此:就拿国内很多沸沸扬扬,甚嚣尘上,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基础教育而言,就足以迷惑一部分人。什么建构主义的支架理论,从实用主义出发的生活教育,多元智能评价论,诱思探究,目标分类层次分类,认知接受论,翻转课堂……从洋思中学,临川二中,杜郎口中学,山东即墨中学,衡水实验中学,郸城一高,周口一中……一些中学,年年跑马灯似的带一部分骨干先进、典型模范去取经,都去了若干拨了,正像安师大的一位心理学教授今年暑假教师说的,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结果常常是不得而知。起码以上中学没有出过第二个,更遑论超越了。真是“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出现这类情况,愚以为大多是这个听话者,不是没有一颗踏实笃定的心,而是没有认真直面思考当下的传道者所处的语境,没有拿望远镜和显微镜看到讲话者和自己所处的非理性繁荣背景。不过,也可能想到了,看到了,但是面对基础教育的个别非理性繁荣现象,自己肯定无能为力了,除了跟着某些领导到处跑跑露露脸,吃吃喝喝,心里就跟明镜似的呵呵了吧。
“非理性繁荣”这一说法来自美国联邦准备理事会理事主席葛林思胖1996年底在华府希尔顿饭店的无聊演讲,后来,耶鲁大学经济系教授罗勃.席勒拿它作了书名,写出来一部风靡世界的名著。(席勒曾获1996年经济学萨缪森奖,201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这本名著,是从经济学的角度论述美国的金融的非理性现象的,国人有一个很形象的说法——“泡沫”。
看到这个书名《非理性繁荣》,脑海里蹦出一个词叫“群体性盲区/失明”,好像突然大家都失去智商了。席勒说非理性繁荣,首先得有繁荣的基础,比如美国2000年的互联网高速发展,美国相对于全世界的大繁荣,减税财政刺激,人口红利,货币政策,养老金入市等等,他把这些称之为结构性因素。想到什么没?最近半年的P2P跑路啊,虚拟货币传销啊,期货质押爆仓啊都是这回事。
irrational exuberance,结论显而易见,是不可能持久的,完全违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这不,非理性的繁荣最终是社会经济危机爆发,之后,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出现,美国的特朗普从2018年6月开始,跟全球的经济实体较劲儿了,跟各个国家大打贸易战,9月1日甚至威胁要退出世贸组织,斗争的结果肯定是一场零和博弈的游戏,为何不能多赢共进呢?现在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互联网资讯和资本全球流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为人类的共同繁荣,地球的美好明天携手共进不好吗?
篇10:非理性繁荣读后感600字
世界上最大的政治经济实体,美国当然不是傻子,白宫的智囊团和五角大楼的精英们绝不是只会喝贵州茅台吃四川榨菜,口袋里装着三只松鼠天天用老干妈辣酱吸溜着阜阳格拉条,他们是喝惯了可口可乐和热狗薯条的家伙。二战以来,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主导着世界的经济金融走向,全世界的最好的东西似乎都可以拿来,统统拿来,“我的是我的,你的也是我的”。在这种格局下,美国利用国内经济充分积累,国力蒸蒸日上,一片繁荣,高速路,摩天楼,娱乐厅,进出口,建基地,你不服,开战局……歌舞升平,似乎是河清海晏,一片繁华,也会一直繁华下去。
但是世界上更多的是发展中国家,贫穷国家。美国单方面的繁华繁荣,享用的资本、资源和服务的果实是在这些国家——这些繁荣是非理性的、不具有可持续性,有些不合情理,不合法律的;而这些国家也在默默发展,奋起直追,其中就有中国在内的很多经济体。他们也要发展,也会发展,也能发展。甚至终于有一天成了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而美国抛出“4000亿贸易逆差”,开始和各国贸易战——这同样是非理性的,广大的发展中国家不会任由你美国来割羊毛,不是第二个日本,被你忽悠个“广场协定”,社会倒退二十年。今非昔比了,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虽然你美国在高中就强行开设马克思主义相关课程学习,但是,中国才是活学活用马克思主义的国家。
中国的伟大导师邓早就说过,“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有一句广告词很妙,“大家好,才是真的好!”。按照《非理性繁荣》的视角,某个时期,某个地域,某个领域的繁荣,以超前的,过度发展,而其他都远远落在后面,甚至把自己单方面的繁荣建立在对其他盘剥、压榨的基础上,通过制度的、意识形态的、军事干预的、资本流动的手段而到达的,都不是理性的繁荣。读过后,结合我们的可持续发展理念,这些道理都浅显易懂。
这里可不是给各位普及世界史,我也没有这个水平和能力。但是,非理性繁荣的现象,在现阶段的某些地区某些领域却不同程度存在着,甚至大行其道。国家也意识到这一点,在方方面面做出调整。远的不说,就拿教育上的事情来说吧,就是开头所谈到的事情。在教育的细分领域,是不是存在诸多的非理性繁荣呢?
大一点的说,各种教育理念,教学方式,教学标准不断花样翻新,让人目不暇接:一会儿美国,一会儿学习澳洲,近几年又开始推崇芬兰;专家像辛勤的小蜜蜂飞来飞去,各处“传粉授精”,一线老师们稍不注意,就难以与时俱进,落后于时代,自绝于人民,必须打起十二分的精神起来,学习各种技术,掌握各派理念,最最最重要的是灵活运用于教育教学的实践之中,提高教学,打造高考课堂,高效课堂,让人民满意,才能无愧于人民教师这一光荣称号。于是,各种学习,培训很是热闹,教培市场也是一派繁荣。这是好事,多见识总比没有见识好。不说了,此处省略二百字。
某些五六七线的农村小县城,有的学校在历史积累的基础上,全体教师任劳任怨,克己奉公,兢兢业业,一代代青春年华奉献了,一个个人才走出去。加上高考扩招等重大政策利好因素,近十年来高考喜报频传,高考成绩,教学质量一片繁荣,再度繁荣,确实可喜可贺,一时间出现了很多个教育强县,教育大县。
篇11:非理性繁荣读后感600字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随着中国经济的日益繁荣,储蓄、股票、房贷、基金、债券等金融理财产品,已深入千家万户,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可以说,当今社会几乎人人离不开金融,学金融,懂金融,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是时代进步的需要。因此,作为当代青年,应将金融学作为自己的一项人生必修课。经朋友推荐,我阅读了金融系列图书之一的《非理性繁荣》,对股票投资有了新了认知,颇有收获。
《非理性繁荣》描述了导致20世纪90年代股票市场泡沫的心理因素。该书序言中指出,20世纪90年代末的股市呈现出一个典型特点,即投机性泡沫:暂时的高价得以维持主要是由于投资者的热情而不是与实际价值相一致的预测。在这种情况下,尽管市场可能维持高位甚至大幅攀升,但在未来十年或二十年里,股市的总体前景将会是非常惨淡,甚至十分危险。这是值得深思的一个结论。
对于股市,“什么是利好消息”是每个人都想知道的,只要掌握利好消息,人们就可以通过投资来获利。而希勒的《非理性繁荣》却告诉投资者,这样的方式不完全可行。作者告诫投资者不要过于相信自己已经掌握金融资产价格波动的规律。目前的金融学不足以提供确定的结论,而且不能完全理性地预测和理解股价的波动规律,作者指出“非理性”心理使得我们的对未来的预测很不可靠。
对于导致股价变动的原因,作者试图把潜在因素拓展到更多领域,讨论更多人类行为和事件:从1929年的金融危机,到生育高峰,从通货膨胀到社会中的赌博文化,从贸易结构到媒体如何影响政治,几乎涵盖了我们能够想到的所有影响到股价的因素。犹如一个庞大的模型,变量集合可能是个无底洞。他指出,在决定股价因素中,股票价值很重要,但是人们的信心和非理性或许对宏观性的股价波动有更大的影响。
在作者看来,无论是机构投资者还是个体投资者,都难以摆脱各种“非理性”因素的影响。即使投资者是在追求一种理性的目标,结果往往也难以实现。我们当然不能说投资者是赌徒,可是谁敢说自己没有赌心?亏了的想翻本,赚了的还想赚的更多,市场就这样被自我放大、自我增强起来了。开始的时候大家都比较自信,觉得自己肯定能赚钱,也就是作者所说的信心过度,可是几次波动下来,大家又觉得还是随大流走最保险。于是,“社会传染病”也就由此而产生了。这本书中总结了社会心理学对这种现象的分析,使人颇受启发。
篇12:非理性繁荣读后感600字
最近在看两本书《黑天鹅效应》、《非理性繁荣》,觉得是两本很不错的书,推荐阅读。对于经济、股市、楼市的分析很有启发作用,尤其是罗伯特。希勒的《非理性繁荣》对整个美国股市和楼市的梳理,论据充分、有条有理,不愧是大学问家的作品。而我越发觉得“地球上没有新事物”。一个对美国经济了解深刻的人对于世界其他地方的类似现象就应很容易把握,当然也越容易利用机会赚取财富。反推之,如果想了解当今中国的经济现象,先学别人的理论经验,看到本质,添加入中国所特有的影响因素,会相对容易明白些。
股市、楼市有“死多头”和“死空头”两种说法,所谓“死多头”就是偏执的一向看多的人,而“死空头”当然就是一向看空的人咯。我本身是一个极容易乐观的人,有些时候甚至是盲目的乐观,但是对于中国的楼市,中期并不看好。楼市一向在疯涨,绝大多数人都认为房价不会降。有人跟我说,中国就是能走出中国特色的楼市,让楼市持续上涨,只要政府想让它涨就能一向涨下去。也许我比较愚钝,但我从未见过一个国家的发展能够逆经济规律而一向健康前行的。有些东西“出来混的迟早是要还的”,种下的因总是要收获果的。一旦楼市的“非理性繁荣”走到尽头,承受巨大痛苦的终是百姓,正因既得利益者有他们自我的好去处。
在经济现象中,媒体的影响力是个不容忽视的重大因素。媒体的作用不是预知将要发生的事情(所谓的一些专家但是是“砖家”,为了一些好处昧着良心为某些人摇旗呐喊,拼命鼓吹。谎言被现实戳穿后,收获板砖无数,因此名为“砖家”),媒体的作用只是在经济现象发生了之后,产生很多吸引公众眼球的报道,导致经济现象的结果被放大,最后,非理性繁荣的非理性被放大到最大,泡沫破裂时候的破坏力则导致经济恢复的更困难。忽然想起巴菲特的投资名言“在别人贪婪时恐惧,在别人恐惧时贪婪”,不知道到时候清醒的能有几个美国金融学教授罗伯特·J·希勒的新作《非理性繁荣》出版后,引起了人们广泛关注。在此书中,希勒用了较多的金融行为学理论来解释九十年代后期美国股市的泡沫成因。由于中国股市这几年的连续上涨对投资者的心理冲击,这在美国股市更为剧烈。希勒就指出,那些坚信股市会下滑和连续减速的人由于年复一年不断地出现决定错误,对自我的坏情绪很敏感。
篇13:非理性繁荣读后感600字
“公众也常被认为了解到,股票投资聪明的做法在于选择共同基金,因为它们了解市场的变化。我们发现大部分确实是这么想的,但是他们又一次错了。选择业绩良好的共同基金所获得的收益比投资者想象得要少。”
既然被评为最佳读物,至少说明讲得内容得有一些道理能够支持结论,并且说服了一些读者。作者列举了12条主要原因用以说明2000年牛市的形成诱因,社会力量如何形成了一个天然的放大机制以推动牛市不断走高,新闻媒体和新经济思想如何扮演关键性角色,以及投资者群体又是如何一起在人性的作用下共舞狂欢。放在2008年的春天来看,除了12条诱因的其中二三要对其略略地调整之外,其它的一概不动,我认为应该也可以对当下中国的股市进行完整地诠释了。
价值投资的先行者,巴菲特的师傅格雷厄姆经过多年的打拼,格雷厄姆联合账户到1929年为止资金已达250万。但是随后的崩盘以及之后的危机接踵而来,尽管格雷厄姆非常小心谨慎,还是在1930年损失了20%。以为最糟糕的时候已经过去,他又贷款来投资股票,然而所谓的底部一再被跌破,1932年联合账户跌掉了70%之多,格雷厄姆也濒临破产。痛定思痛,格老力著《有价证券分析》(SecurityAnalysis)一书,是对1929年西方世界经济大萧条深刻反思的产物,奠定了格老作为美国及至世界的证券分析家与投资理论家的地位。年轻的巴菲特看了1942年格老的又一部力作《聪明的投资人》(TheIntelli-gentInvestor)之后,毅然决定选择哥仑比亚大学就读并终生追随格老。
格老虽有价值投资理论,但生不逢时,30年代的大萧条和40年代的世界大战使其无用武之地。但是巴菲特幸运得多,格老的理论让他四十余年来大放异彩,直至登上世界首富的宝座。巴氏1963年收购并改组了BerkshireHathaway公司,使其成为他的投资利器。但是不幸的事情还是没有放过他和其它任何投资者:70年代的两次世界性经济危机以及水的双重打击,使美国工业生产下降22%,失业率高达11%,通货膨胀率达到18%,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从1973年1月的最高点1016点下跌到1974年底的557点,纽约股票交易所市值下跌了40%。1974年巴菲特的个人财富也缩水超过50%。自1982年底美国经济摆脱战后最严重的一次经济危机进入复苏以来,美国已经历了长达95个月的经济扩展,创下了举世瞩目的和平时期持续时间最长的经济扩展记录。80年代初期,股票价格开始回升,到1987年8月份道指达到2722点。10月19日,华尔街爆发了历史上最大的一次股票崩溃,单日跌幅达22.6%,巴菲特损失了市值的25%。1999年3月16日,在美国经济继续强劲增长、无通胀压力和网络、科技泡沫的推动下,道指一度突破10000点大关。而巴菲特则在泡沫中业绩平平,1999年竟然只有0.5%的回报。
结果呢?巴菲特2008年致股东的信中写到:“2007年我们的资本净值收益为123亿美元,这使得我们的A股和B股的账面价值同时增长了11%。在过去的43年里(意味着自这一任管理层接手那天开始),我们的股票账面价值已经从每股19美元涨至78008美元,相当于每年21.1%的综合增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