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当前青少年违法犯罪的主要特点、成因防治办法2
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关于当前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社会调查
学 生 姓 名: 钟梦诗 学号: 10610401041 系别: 人文学工组
专 业 班 级: 广播电视新闻学1班(本)
2011年 2月 23日
关于当前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社会调查
小组成员:王茂华、钟梦诗、王馨苑、张增辉
一、调查背景
青少年犯罪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十分严重的社会问题,这个问题在我国也不容忽视。青少年在犯罪学中一般是指已满14周岁而不满25周岁的人。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形势不断发生着变化,但由于物质生活、文化教育、法制建设等方面的发展没有赶上时代的潮流,青少年犯罪的数量不断增多,犯罪形式也愈加复杂多样。进入八十年代以来,青少年犯罪的比例一直占50﹪左右,有的地方甚至高达60-70﹪,青少年是是民族的后继者,我们要做的不只是保护青少年的合法利益,更要通过教育来防止违法犯罪的出现。宋庆龄先生曾经说过:什么事情都可以等待,但少年儿童的教育不能等待。因此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研究和解决青少年犯罪问题刻不容缓。
二、调查方法:问卷调查
调查时间为2011年2月17日,在舟山市定海的文化广场随机找了54名市民进行问卷调查,调查方式是无记名填写调查问卷,人工进行调查结果分析,从而得出调查结论。
三、调查内容:青少年犯罪现状及其特点
近从年来,我国青少年犯罪状况极其严峻,从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十五”期间青年发展状况和发展趋势研究报告来看,“十五”期间青少年犯罪增加68%,尤其是不满14岁的未成年人犯罪行为逐渐增多。青少年犯罪的特别之处便在于其主体是青少年,青少年的心智不成熟,认识能力低下,自制力差,没有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他们的生理心理与成年人都存在很大的差距,通过对大量案例的分析,我们总结出这些典型状况:
一)、犯罪年龄:青少年犯罪的一个重要趋势是低龄化。在当前受到受到刑事处罚的14岁到16岁的未成年人数递增,在此阶段,青少年的心理成熟程度远远低于生理,生理上的“相对成熟”和心理上的“不成熟”容易造成青少年犯罪的低龄化。另外还有因为年龄小而不需负刑事责任的人数也相当的多,其中也不乏利用未成年的法律保护而钻法律空当的人,有些少年甚至11、12岁便开始走上犯罪道路。
二)、犯罪性质:在各犯罪类型中,盗窃犯罪最为突出。部分青少年好吃懒做,试图不劳而获,从小偷小摸走向盗窃道路最为普遍。其次是抢劫、寻衅滋事的人数居多。有的青少年受到网络暴力、黄色信息的毒害,为寻求精神刺激而对他人拔刀相向。还有的人存在逞英雄的心理,盲目模仿电影“英雄”,伤害他人来显示自己的英雄气概,不顾后果以致产生严重罪行。现在青少年犯罪比过去严重并不在于数量的上升,更在于犯罪的危害性、严重性加强。青少年犯罪的程度加深很多,恶性伤害事件的比重加大。
三)、犯罪形式:两人以上的共同犯罪人数增多。有关数据显示,未成年犯罪中有70%是团体犯罪,结成团伙可以相互壮胆,增加实力,减少作案阻力,使罪犯易于得逞。一些人由于过早辍学,街上游荡时便三五成群,拉帮结伙,一群人聚集吸烟、酗酒滋事,近年来,我国青少年犯罪的趋势从单
一、个人犯罪转变成有组织、有策划、有目的、有分工的团体犯罪,他们模仿电影成立帮派,有些犯罪团伙甚至已形成了黑社会的雏形。
四)、犯罪手法:部分作案者手段残忍,犯罪后果严重。有些青
少年犯罪的手段已经智能化、成熟化,不仅作案经过周密策划,而且作案时分工明确,有时甚至会运用反侦察手段。还有些青少年利用高科技犯罪,如利用计算机犯案等。
四、调查探究:青少年犯罪原因
青少年犯罪问题的日趋严重,迫使我们不断研究产生这种状况的原因。毕竟,天生顽劣不堪的人只是少数,多数孩子误入歧途还是由于外界的影响。尤其在我国,社会还处于转型阶段,社会的断层现象、失衡现象也极其严重,这些现象都对青少年的内心产生着极大的作用。我们只有挖掘出其犯罪的根本原因,才能更有效地进行防治。
一)、家庭:随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深入人心,诸多矛盾无一例外的开始冲击家庭这一社会基本单元。不难发现在那些犯罪的青少年当中很多都出自单亲家庭,单亲家庭在一定程度上给不了孩子完整的爱,会对青少年成长产生很多不利的影响。大量的单亲家庭使大量的青少年失去父母双方刚柔相济的教育中的某一个方面,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导致这些青少年世界观的失衡和犯罪可能性的提高。
二)、教育:知识的重要性确实在这个异常重视中考、高考的时代凸现显出来。现在,我国的学校多是以应试教育为主,衡量学生的好坏只是看学生的考试分数,而忽视学生的道德教育、法制观念教育、做人的教育。在巨大的学习压力下,青少年那本就滞后于生理的心理健康状况更是产生了很多危机。然而在这个方面,学校可以说是责无旁贷。在当今这个青少年犯罪日益严重的时代,在校学生虽然也有极端性的案件发生,但总体犯罪率却并没有上升,青少年在校园里就可以保证较平稳的情况,可是社会中却存在着太多的失衡,以致他们一出校园一下子减少了太多的牵制力,无法管好自己、抵挡不了诱惑以致走向犯罪越陷越深。
三)、不良环境:对青少年来说,影视中人物的模仿是引起犯罪的一个重要原因,对现实生活的模仿也是其中一个原因。目前,我国正处在市场经济的转轨变型期间,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农村与城市的经济差距正在逐步拉大,许多地方的青少年因受经济或其他因素被迫过早地被推向了社会。为追求优厚的物质享受,从农村进入城市。但是在城市灯红酒绿的诱惑中,又很难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于是一些居心叵测的人就利用了这一部分人的无知、幼稚的特质。用金钱诱使组织他们实施犯罪,这便是青少年团伙犯罪。随着社会的发展,网络也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然而不得不承认的是在虚拟世界中存在着很多不良的信息,暴力,情色,毒品,会在一定程度上为青少年犯罪提供某些不良的指导。这些指导使得青少年对此有种不可取的向往。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引导了青少年犯罪。
四)、挫折:虽说失败乃成功之母,但是很多青少年由于心智的不成熟,在个人动机行为受到挫折时,攻击与侵犯就成为他们原始而普遍的反应。当这种趋
乐避苦的欲望被阻碍时,心理上就会随之产生一种挫折感,从而产生对对方或者社会的攻击行为。
五、对策:青少年犯罪防治
犯罪接受刑法是天经地义的,但这同时也是一组矛盾。由于有“未成年”的庇护,刑罚对他们的威慑不够。根治青少年犯罪问题,更重要的是预防,我们应对青少年们进行预防型保护。
一)、家庭方面:一个人从生下来大部分时间在家庭中渡过,父母在家庭中占主导地位,起主导作用,父母是子女的启蒙者,其思想品德、道德情操、行为规范对子女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良的家庭环境:如家庭结构欠缺,家庭关系破裂,家长行为粗鲁、野蛮,则会导致青少年的人格向变态方向发展。
1、巩固家庭结构:对失去家庭温暖,失去父母之爱,失去家庭保护的孩子,有关单位、个人、学校、街道都应给予特别关心。
2、改善家庭关系:改善夫妻关系。夫妻应相互尊重、相互关心,保持良好的夫妻关系,维护家庭稳定。为人父母者,应自遵、自重、自律、自爱、学法、知法、守法,给子女竖立一个遵纪守法,主持正义的良好形象。
3、强化家庭管理:未成年人优良的品德,良好的行为方式的培养和形成,不仅需要父母的正确引导、教育,更需要家长严格、科学的管理,任何行为如果失去管理约束,将会走向歧途。
二)、学校方面:充分发挥学校育人的作用,让青少年在学校就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给学生一个全面发展的良好环境。在教育中,一要针对青少年的思想情况和表现实际,安排专门时间,加强对理想、道德、爱国主义、社会主义的教育;二是在各门学科环节中,加强德育的渗透;三要教育青少遵守国家法纪和社会公德规范,树立自尊、自律、自强意识,进一步增强辨别是非和自我保护的能力;四要注意遵循青少年的心理特点、道德认识发展水平和思想品德形成规律,循序渐进,组织参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增长社会知识和经验;五要对已有不良行为的青少年,采取积极的措施进行矫治,但教师应善待学生的“错误”。据调查,对犯错误的学生进行训斥、责骂、只会使学生产生反感,形成逆反心理、自暴自弃,甚至产生不良后果,作为教师只有发自内心、溢于言表的博大的爱,才是最有号召力的使学生醒悟。
三)、社会方面:全社会应共同关注青少年的犯罪问题。共青团、妇联、街道等社会群团组织都应极积参与青少年犯罪的教育、挽救工作,全方位的综合治理,有效预防青少年犯罪。一些不健康的东西的诱惑力往往很大,所以,对属于青少年违法犯罪重大诱因之一的“黄赌毒”现象要尽能力加以围剿。文化部门应该加强文化市场管理,严禁不良书刊,杂志的发展传播,根除那些毒害青少年不健康的文化垃圾。
四)、司法方面:公、检、法三机关在办理青少年犯罪件中,在案件的各个程序,在严格依照刑诉法办案的前提下,充分保障青少年的权利,严格依照《未成年人保护法》,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未成年人犯罪具体运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等法规,对青少年本着帮助,教育,挽救的原则,本着惩治与宽大相结合的原则,尽可能的从宽处理,给少年犯一个重新做人的机会。
六、结言
经我们小组的调查研究发现当前的青少年犯罪的防治是需要社会家庭个人
方方面面去努力的。关注青少年的健康教育,而不是单纯的学习方面的教育,更需要的是一种心理教育。相信在社会上个个角色的努力下,我们生活的当代会更加美好。
参考文献
大城市中心城区青少年犯罪的特点、成因与预防郑英豪华东政法学院2008-05-09
现阶段青少年犯罪:状况与对策 李文繁华中师范大学2002-04-19经济全球化下的中国有组织犯罪演变趋势刘忠湘潭大学2004-04-02当前青少年犯罪的新特点及成因与防范对策的思考武玉红 上海商职业技术学院2001-09
附录(问卷及数据分析)
您好,我们是宁波大红鹰学院基础学院人文学工组广播电视新闻学的学生,首先感谢您能抽空为我们填写这份问卷,因为您的答案将对我们产生很大作用。我们这次的主要调查方向是关于青少年犯罪的。以下是我们的问卷内容,感谢您的参与,祝您生活愉快。
1、你身边是否存在青少年犯罪?
A 是(63%)B否(31%)C不清楚(6%)
2、你认为导致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原因是什么?
A家庭因素(31%)B学校因素(26%)C社会因素(46%)D其他______
3、你认为哪种家庭教育方式最易造成青少年犯罪:
A.过于溺爱(12%)B.不闻不问(87%)C.严格管束(1%)D.其他______
以上数据表明市民周围发生的青少年犯罪的现象还是存在的,并有多数人认为是由于社会和家庭的因素早上那个青少年犯罪,由于家庭的关系,导致青少年发展不健康。
4、你认为最易构成青少年犯罪的学校因素是
A.学习成绩差(91%)B.教师素质问题(2%)C.校风问题(7%)D其他______
5、你认为影视作品对当今青少年犯罪的影响:
A影响很大(63%)B有一定影响(31%)C无影响(6%)D其他______
6、你认为最易构成青少年犯罪的网络因素是:
A.沉迷网路游戏(82%)B.网聊(2%)C.浏览不健康的网站(16%)D其他______
以上数据表明多数市民认为青少年犯罪的主要症候群是在学校成绩差,沉迷网络的学生,这也恰恰是这群青少年罪犯的主要表现,由此值得深思。
7、你认为青少年犯罪对社会的危害:
A.很严重(100%)B.一般C.很少D其他______
8、你对犯罪的青少年持什么态度?
A惋惜(100%)B咎由自取C反感D其他______
以上数据表明了当前市民对青少年犯罪的惋惜,也有一定的重视。也许这种可喜的表现会让青少年犯罪率下降。
9、你觉得以下哪种方式对预防青少年犯罪最为有效
A.改善家庭、教育环境(24%)B.加强法制教育(64%)C.净化社会环境(12%)D其他______
10、你认为现在中国青少年犯罪判刑程度如何:
A太重,应该轻判B太轻,应该重判C适度(100%)D其他______
以上数据表明市民认为社会需要帮助这些青少年犯罪,加强社会法制教育,把犯罪的苗头扼杀在摇篮里。
第二篇:论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原因及防治对策
青少年是祖国未来的希望,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后备军。近年来,青少年违法犯罪呈不断攀升的趋势。据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的统计资料表明,2004年青少年违法犯罪总数己占到了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并向低龄化、团伙化、恶性化方向发展,给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带来许多不安定的因素。造成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原因以及如何防治青少年违法犯罪、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引起了整个社会的高度关注。本文从青少年违法犯罪产生的原因及预防、治理的对策进行分析,并提出笔者的见解。
一、青少年违法犯罪产生的原因
(一)主观因素。
包括:心理状态、认知能力、社会阅历等。主观上讲,青少年生理发展迅速,个人意识增强,自我约束力较弱,心理构成易变,情绪极为不稳定,易冲动,往往只重表面,片面看待事物,易受暗示,多盲从,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喜欢模仿。加之,大多数青少年的法律意识又极为淡漠和贫乏。这正是犯罪心理学家称之为“危险年龄”的阶段。
1、心理状态不稳定。
青少年突出的心理状态主要是:好奇、盲从、攀比虚荣、好逸恶劳、逆反、报复、寻求刺激、哥们义气等。往往表现出极强的个性,他们考虑问题往往带着片面性和偏执性,处理问题时也易盲目、冲动、不计后果,缺乏社会责任感。青少年这些心理特点的存在会导致很多不确定的因素,当遇到别人的挑衅时,往往表现得格外烦躁,缺乏理性思考。如18岁的刘某,因为谁先上楼的问题和邻居发生口角,竟然丧失理性举刀将邻居砍成重伤。从生理角度讲,青少年正当逆反心理强烈的时期,对一些家长的“棍棒教育”和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歧视差生的做法,一些青少年“不堪忍受”,产生了强烈的对立情绪,严重时他们甚至会采取暴力手段进行反抗。如16岁的少年刘某,因偷家里的钱玩电子游戏,受到母亲的打骂批评,心生不满,竟然活活勒死了亲娘;一个12岁的初中生,因违反学校纪律,被老师罚站,竟将老师打成重伤。
由于心理状态不稳定,造成分析问题过于片面,容易产生各种各样的矛盾。如:
(1)物质欲望不断增长与满足相对减少的矛盾。父母对于幼小儿童的物质满足总是给予优待的,但当他们进入青少年后,需要追求的东西大大超过了幼儿时期。一般家庭来说,是不可能再满足的,甚至还会降低标准。这样就产生了不断增长的物质欲望与满足可能性相对减少的尖锐矛盾。当这种矛盾达到一定的程度,则会可能采取偷、抢等犯罪手段取得财物,以满足自己的欲望。
(2)依附关系与要求自立的矛盾。幼小时期,基本上是依附于家庭,当他们进入青少年之后,与人交往更频繁,有了自己对人、对已、对事进行评论的标准,把自己看成是评论事物的尺度,他们渴望独立,但他们的经济仍然受到家庭经济的制约,而且无法摆脱这种状态,从而形成了尖锐的矛盾。在这一阶段如果父母不是耐心引导,而是予以严厉斥责,则会促使他们反感、厌恶、反抗,容易造成与家长、老师关系僵化、破裂,严重时出现逃学、夜不归宿。如果与不良品行的社会青年搭成一片,极易受引诱而滑入违法犯罪的深渊。
(3)性理念要求与道德、法律的矛盾。青少年正处在青春期性萌发到成熟的过程中,机体内部出现性激素的刺激所引起的生理感受很强烈;另一方面,他们对于道德、法律观念理解肤浅,当受到外界刺激,往往置道德、法律而不顾。
2、认知能力差。
认知能力是指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记忆、观察、想象、思考、判断等。青少年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一般是行动超出认识的水平,往往没有怎么想,就行动起来了,总是在易激动的感情驱使下,不顾一切的去行为,或者固执偏见地蛮干。据有关部门调查,因为一时冲动不顾后果而犯罪的占青少年犯罪的50%以上。北京市丰台区发生一起少女投毒杀母案,警察问她:“你想过这样做的后果吗?”投毒少女说:“我没多想,当时头脑一热,就干了。”少数青少年不学法、不知法,不懂法,不畏法;没有建立健全的守法心理结构,人们厌恶的事,他们却赞美;人们赞美的事,他们却反对。如有的人在失恋后,竟向女友脸上泼硫酸,认为是开玩笑;有的人认为持刀劫钱是小事一桩。这种心理道德水准的失调,导致了行为上的犯罪。在一些共同犯罪中,相当一部分青少年并没有完全认识自己的所作所为,只是随其他成员盲目干事,人云亦云,没有明确的犯罪动机。如一个少年抢劫、盗窃团伙,6人中有3人不满12周岁,这3人跟随一个16岁的“头目”在两年内作案数十起。当问到他们为什么犯罪时,他们都说:“头头让我们干的,我们也感觉到刺激、好玩”。
3、社会阅历浅。
青少年接触社会时间不长,人际交往能力差,缺乏社会性、独立性。多数青少年罪犯自我意识较强,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自私、任性、嫉妒、自卑、感情易冲动等不良特征,一旦交往受挫,容易产生孤独、报复心理。这也是造成一部分未成年人激情报复、伤害、故意杀人犯罪的一个重要原因。如徐某,15岁,捕前正读初中三年级。徐某与同学沈某关系一向较好,只因徐某考试成绩不佳,老师便让沈某替代徐某担任了班中学习委员,徐某便产生了报复心理。2003年3月24日上午课间在厕所解手时,沈某与徐某开了一个下流玩笑,徐某便恼羞成怒,对沈进行殴打,被在场的同学拉开。到教室后,徐某自感仍没解恨,便抄起方砖向沈某砸去,致沈肩肿骨严重骨折,后徐某被人民法院以故意伤害罪判刑4年。
(二)客观因素。
客观上,可以从家庭、学校、社会三个方面来分析外界环境对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影响。
1、家庭因素。
有调查表明,由于家庭引导不当、不良教育而走向违法犯罪的青少年占青少年犯罪的50-60%。可见,研究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原因,家庭的不良影响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原因之一。
(1)家庭引导不适应青少年的心理、生理的发展。一是过分放任或压抑。青少年到青春后期产生自我实现的意向,这时的青少年已把自己视作成年人,并要求取得与成年人同样的地位,但其又不能脱离家庭的照顾,家庭则成了他们能否实现这种意向最直接的客观条件。有的家庭不注意到这时青少年的心理变化,过分放任或压抑青少年自我实现的意向发展,使青少年以自我中心,个人主义、利已主义的思想恶性不断膨胀。还会让青少年产生逆反心理,认为父母对自己缺乏爱,在家庭中没有自己的位置。这两种极端的引导方式会使青少年把眼光投向社会,寻找能够相互交往的伙伴,自我实现的意向驱使他们在一起胡作非为。二是偏重物质倾向。不少家庭受当前社会影响,在物质生活上比阔气、比摆设、比享受。特别有些家庭非但不对青少年进行必要的引导,还纵容青少年互相攀比,通过装饰自己的子女为自己的面子争光。这样环境下的青少年为达到自己的目的,往往不顾家庭和本人的经济条件,东借西扯,不择手段。三是不能正确处理青少年生理、心理特点与知识、能力等方面的矛盾。青少年时期身体迅速增长,精力充沛,但社会不能充分提供新的活动场所及劳动就业条件。许多父母亦认为自己的子女还不懂事而不安排工作。这样使青少年产生精力过剩与无处发挥的矛盾。整天无可事事,久而久之养成好吃懒做、游手好闲的恶习。青少年时期内分泌旺盛,神经系统容易兴奋,情感活泼,喜欢结交朋友。但他们又缺乏分辩是非、善恶的能力,从而产生社会能力超出认识能力的矛盾。父母不加指导,青少年容易被坏人拉拢和利用,走向歪门邪道。
(2)家长行为不规范。青少年好奇心强、可塑性大,易受暗示,善于模仿,但识别是非控制能力较弱。长辈的各种恶习和不健康言行有形无形影响着青少年的成长。一是虐待和遗弃使青少年的心灵受到伤害。被遗弃的子女往往离家出走,流落街头,生活无着落,在动机不良行为人诱惑下开始违法犯罪的活动。二是违法犯罪家庭的负面影响。有违法犯罪史的家庭对青少年沾上恶习或导致违法犯罪所起的负面影响是不小的。例如,对某工读学校50多名女生调查,其庭成员中已被判刑的占30%。三是家长不道德的负面影响。家庭成员作风不好,爱占便宜,损人利己,损公肥私。青少年看在眼里,记在心上,负面影响不可估量。
(3)家庭关系紧张和家庭结构不完整。一是家庭成员的关系紧张,引起生活上,工作上相互计较、勾心斗角,特别是父母之间的尔虞我诈、互相猜疑、互不忠实。二是单亲或父母双亡家庭,还有一些父母对非亲生子女另眼相待。由于缺少爱抚和管教,使孩子产生自卑和怨恨心,或自暴自弃。致使一些孩子离家出走,夜不归宿,一旦交上不良朋友或者受到外界的不良引诱,很容易走上违法犯罪道路。如:2003年8月6日,韩×、王×、李×等13人盗窃作案16起,价值20000余元。13名犯罪嫌疑人均是12-16岁。其中5名在校学生均属单亲家庭,父母互相推诿没人管,经常不上学,在社会上受到不良恶习影响,逐渐走上犯罪道路。
(4)不良家庭教育和影响。一是溺爱。对子女有求必应,百依百顺,让青少年从小就有高人一等的优越感。这种放纵态度以类似的方式反复出现,逐渐系统化、稳固化、习惯化,到一定的阶段就会形成任性的固定性格。表现为胸怀狭窄、顽固执拗、遇事斤斤计较、为所欲为、无所顾及,往往为区区小事而吵闹不休,动辄怨天尤人,开口恶语辱骂,严重的触犯刑律。二是体罚。专制家庭教育通常表现为过于干涉和粗暴体罚青少年。如有些父母不顾子女的兴趣和能力,把自己单方面的欲望强加给子女,忽视了青少年独立意向和自尊心。父母这种冷淡的、压制式的态度会使青少年产生自卑感和敌对的情绪,情绪激发后会实施不良行为。正如一犯罪的少年说:“父亲对我的态度与其说是教育,倒不如说他对我有仇,我受够了他的粗暴,我也以同样的方式对别人,这样我才解恨。”三是养而不教。据调查,在农村有20%的家长对子女的学业不闻不问,在城市,有15%的家长没有时间过问子女的事情。据统计,有70%的青少年违法犯罪是父母对子女不闻不问,不加引导和教育,直至自己的孩子受到处罚才后悔莫及。
2、学校因素。
(1)教师的素质有待提高。表现在教师对学生不尊重、布置惩罚性作业、变相体罚等。
(2)片面强调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导致了学生在情感和认知发展上的严重失调,进而也使学生在思维方式、个性和人格发展上愈加片面和扭曲。一旦走上社会,他们往往难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在其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极易出现行为异常。
(3)法制教育跟不上。法制教育流于形式,学生缺乏法律意识,辨别能力差,很容易误入歧途。
(4)德育和素质教育被冷落。导致高分低能、适应能力、生存能力差的学生出现,很难适应社会需求,又因找不到工作铤而走险。
(5)学校的门槛太高。义务教育的免费性名存实亡。学费免了,杂费却是原来的许多倍,很多学员被高高的门槛挡在学校的大门外。
(6)受教育机会不均等。一是存在重点和非重点学校、重点与非重点班的差异。为了孩子能接受好的教育,家长拼权、拼钱,让孩子进重点学校、重点班读书。而那些普通学校、普通班在师资、管理等方面的投入与重点学校、重点班有很大差别。二是把成绩定为优劣的标准。致使学生的脸上始终贴着“好”与“坏”、“优”与“劣”的标签,进而对学生的情感产生不不平等的思想。
3、社会因素。
(1)无业人员不断增多。一是下岗、失学这些无业人员不断增多,还有一部分刑满释放和解除劳教人员的安置落实不到位。二是很多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无所事事;三是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缺泛有效的管理。这些无业人员,有的为了活计或追求物质享受铤而走险,这些人的行为使青少年产生了信仰危机与价值失衡。
(2)社会丑恶现象横行。一是假冒伪劣、无证经营、贫富不均等现象在不同程度存在,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滋长;二是腐败、黄赌毒、离婚率高以及违法犯罪案件等社会现象,容易造成导致青少年思想上的混乱;三是图书报刊、音像制品、文化娱乐、网络等中充斥着大量的封建迷信、凶杀暴力、淫秽色情以及其它有损健康的内容,这对涉世不深的青少年产生极大的消极影响,甚至使一些青少年效仿而犯罪。如涉嫌绑架的犯罪嫌疑人林某、蒋某就是模仿某电影的手法,勒索60万巨款;四是录相厅、舞厅、卡拉ok厅、台球室、游戏室、网吧等不按规定营业。尤其是网吧和游戏室,进行通霄营业,吸引青少年整天沉溺其中。近几年来,因网吧和游戏室引发的案件不断增加。有这样一个案子,三名经常玩暴力游戏的中学生同一个三轮车夫发生口角,结果毒打车夫,导致其死亡,讯问他们时,他们却说:“我们在游戏里就是这样打的”。
二、预防、治理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对策
青少年违法犯罪,不但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发展,还破坏了家庭的幸福,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如何防治青少年违法犯罪己成为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笔者认为,防治青少年违法犯罪不是靠开开会,成立工作组就能解决的问题;要用实事求是的观点分析,必须在各级政府设立专门的组织机构,各部门齐心协力,从各方面消除产生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原因、条件,寻求防治对策。
(一)加强、完善立法工作。
1、制定《防治青少年违法犯罪法》。
我国虽然在1992年就颁布了《未成年人保护法》,又在1999年颁布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这些法律由于规定过于笼统,有些方面缺乏操作性,对现阶段出现的一些新问题甚至是无法可依。如:上述法律规定是对家长不送子女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的,子女可以到法院起诉。但家长对子女不予管教的、不服从管教的学生整天不上课、未成年人晚上不回家住宿等情况,没有规定很好的约束措施。是不是可以打电话报警?或要求派出所采取强制措施?没有明确法律规定。另外,我国法律对青少年违法犯罪,有从宽处理的规定,但对从严管教的规定不够全面,仅在《中华人民共和刑法》中规定因不满16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他的家人或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所谓必要的时候,有关解释为家中无人管教,或者虽有人管教但确实管教不了,或者群众反映强烈,坚决要求政府收容教养。这种规定显然不利于实际操作。在国外,有的国家禁止18周岁以下青少年在公共场所持有香烟,无论是否点燃;禁止18岁以下青少年买烟,哪怕是为别人买,违者将被处罚。还有的国家规定晚上10点以后,如果再向青少年销售白酒即视为违法。我国虽然在渲染暴力、色情、恐怖活动影视文化等方面有很多的规定,但存在一个共同点就是操作性不强,实际作用、效果不大。综上所述,笔者呼吁制定切合实际的、有针对性的、操作性强的《防治青少年违法犯罪法》,使防治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真正做到有法可依,从而达到防治的目的。
2、对《未成年人保护法》提出修改建议。
有的未成年人父母或其监护人不履行监护职责或侵害被监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经教育不改的,可依《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十二条规定撤销其监护人的资格,这条还规定可依《民法通则》第十六条规定确定监护人。但《民法通则》第十六条规定,确定监护人的前提条件是:未成年人的父母已经死亡或没有监护能力的情况下才能重新确定监护人,而不是“未成年人父母或其监护人不履行监护职责或侵害被监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很明显,两条法则对重新确定监护人的前提条件不同,两条法则无法连贯起来。这样就会出现一个法律上的缺陷;即是未成年人的父母或其它监护人有监护能力却不履行监护义务或侵犯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情况下具体如何确定未成年人的监护人。笔者认为,在《未成年人保护法》中进一步确立临时或长期的监护权,不但有利于防止有的家庭不履行监护职责的情况,还有利于维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二)成立“防治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组织机构。
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与否,直接关系到社会发展的进程。就目前青少年违法犯罪不断上升的趋势看,仅靠口号解决不了问题,不拿实际的行动解决实际的问题,就会耽误一代代人的发展,从而影响整个社会的发展。尽管各地成立了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领导小组,但其工作范围有限。笔者认为,在全国范围内,从中央政府到地方各级政府应成立专职的防治青少年违法犯罪机构,专门从事防治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工作。这些机构的经费列入中央和地方财政预算,人员由政府各部门抽调或从社会公开招录。最基层的机构名称为xx社区防治青少年违法犯罪中心。社区将立足基层,建档立卡,把有劣迹和心理障碍、辍学、闲散青少年、残缺家庭子女等纳入教育、管理和服务范围。对他们在生活上解困、思想上解惑、学习上帮助、行为上纠正,把违法犯罪的倾向和行为消除在萌芽状态,对违法犯罪的青少年进行矫正。社区的职责是:保护和巩固家庭;为不良家庭提供咨询和服务;矫正失足的青少年;设立青少年零违法犯罪区。
1、为不能顾及子女的家庭提供实质上的照顾。
这主要针对上学回家但父母不在家而无人看管的孩子或受到挫折的父母或监护人已不能够亲自照料自己的家庭时,社区对他们的家庭提供适当的服务、对孩子给予实质的照顾。
2、为结构不完整和不良家庭提供咨询和服务。
一是社区成为单亲家庭合资经营家务方面的基地,并分担管理家务和照顾子女的义务。二是社区接受虐待避难,使遭受暴力的青少年能够躲开暴力。三是社区履行监察的职能。主要是指监督、调解和起诉。监督是对青少年享有法律赋予权利的监督,包括监督父母、社会及有关单位对青少年不良影响;调解主要是针对不良家庭,如:家庭父母关系紧张、父母与子女有隔膜、家庭行为不规范等,通过社区的调解缓和青少年与家庭、父母关系,疏通父母与孩子隔膜,促使家庭行为规范。起诉是指对父母或监护人对未成年人拒绝抚养,甚至虐待,随便遗弃,岐视女孩等这些现象,社区有权直接向法院起诉(必须得到法院的认可)
3、矫正失足的青少年。
就是将那些社会危险性和危害性不大的青少年罪犯置于社区内,在判决、裁定或决定确定的期限内,矫正其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并促进其顺利回归社会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主要工作是帮助矫正对象解决相关方面的困难;依法进行教育矫正、帮助改正恶习;矫正被扭曲的心理;还要进行行为规范,组织参加有关公益活动;制定迁居制度等。这样可以让失足的青少年罪犯继续在社会上,边改造边学习、工作,不脱离社会,继续接受正面教育,避免了失足的青少年在监狱中的交叉感染。据司法部门预防犯罪研究所资料显示,在社区中矫正的罪犯人数,就缓刑和假释两项,2000年,加拿大适用的比例最高,达到79.76%,法国为72.63%,这些数据说明,世界主要国家处于社区矫正中的罪犯人数已经超过了监禁人数。我国社区矫正试点工作已在北京、上海、江苏等六个试点区展开,管理社区服刑人员6062人,尽管占全国服刑人员的比例非常低,但效果是明显的。把青少年罪犯放在社区矫正的作用有:一方面可以减少监狱人口管理和国家对监狱运行的投入,使监狱能集中财力、人力、物力矫正那些危害社会更大的罪犯;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地利用社会力量与社会资源,提高对青少年罪犯的教育改造质量,增强刑罚效能,让罪犯在与社会的密切交往中,不再排斥社会,有效地防止其重新犯罪;最重要就是减少狱内交叉感染。笔者认为,很有必要在全国范围推广社区矫正失足的青少年这项工作,并在试点和立法调研的基础上,制定与社区矫正有关的规定,让社区矫正有据可依。
4、创建青少年零违法犯罪社区。
“青少年零违法犯罪社区”包括加强社区教育、完善社区服务内容、净化社区青少年成长环境和加强社区青少年事务管理四大内容。社区将设立心理辅导室,为有心理障碍的青少年“解困”;建立社区青少年跟踪帮教机制,那些生活上处于弱势、思想上有错误倾向的青少年,将会得到社区的帮助。随着青少年零违法犯罪社区不断增多,由点到面,范围不断扩大,最终达到控制社会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目的。具体做法:一是在加强社区教育方面,依托社区的青少年服务中心作为青少年活动阵地,针对家庭、社会教育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并结合青少年不同年龄段的心理特点,在社区中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法制教育、纪律教育和自我保护教育。提高青少年综合素质、防范意识,远离违法犯罪。二是在完善社区服务内容方面,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针对青少年的生理、心理特点,定期聘请专家进入社区开展心理健康讲座,加强青春期心理教育,促进青少年健全人格的形成。社区还设立心理辅导室和心理咨询热线电话,对存在心理障碍的青少年提供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和心理矫治服务。三是在净化社区青少年成长环境方面,建立快速处理机制,设立举报热线和监督员,及时发现容易诱发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场所,抓住苗头,适时预警和控制。四是在加强社区未成年人事务管理方面,将建立社区闲散未成年人信息管理系统,加强社区闲散未成年人的管理,特别是对履行教育义务或监护职责有问题的家庭和有不良行为或严重不良行为的未成年入要登记造册,建立档案卡。此外,将建立社区未成年入的跟踪帮教机制,动员社会力量来关心生活上处于弱势、思想上有错误倾向和出现了不良行为与严重不良行为的未成年人,帮助他们在生活上和思想上解除困惑。据了解,广西南宁市在各个社区开展创建“青少年零违法犯罪社区”工作,围绕中小学生、闲散未成年人、流浪儿童、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以及罪错未成年人等重点群体,综合运用教育、服务、管理、帮教和优化环境等多种手段,实现社区青少年违法犯罪逐年减少,在防治青少年违法犯罪方面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果。
(三)发挥家庭第一课堂的作用。
1、提高家长教育水平。
培养青少年遵纪守法的意识和良好的行为习惯与家长的素质有重要关系。提高家长素质和家长教育水平,应该学习和掌握一些基础的普通的心理学知识,对孩子的不良心理迹象及时发现,及时矫治。对待孩子真正做到爱的理智,教的及时,严之有度,导之得法。家长的身教重于言教,要以身作则。为子女树立一个楷模,给孩子创造一个温暖的家庭环境,让孩子能够健康成长。
2、构筑家庭防线。
家庭对青少年采取良好的家庭教育,是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基础。因为人的思想和行为并不是天生的,也不是头脑固有的,而是后天的环境影响和教育的结果。青少年从幼年、少年到青年都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在一种宽松和谐的环境中成长,形成一种良好的固有的思维和行事习惯,从内因上消除违法犯罪的动机。从青少年成长的规律来看,要抓好两个年龄段的家庭教育。第一段是3-6岁的学龄前教育。这是开始认识世界、感知外界的思维活跃时期,也是习惯、性格逐渐成形时期。父母的语言和行为及对人、物的原始态度都应起到表率的作用,在兴趣上也可以引导。第二段是13-16岁的少年时期。这是青少年成长的最佳年龄,也是国际公认的堕落犯罪危险年龄。此时,正处在半懂事、半不懂事状态,缺乏判断是非的能力。家庭教育在此时期尤其重要。如:青少年如何对待生活的态度、作风的问题;和人的交往中如何把握尺度,以及如何应付生理上的问题等,这些作为家庭教育不可缺少的部分。还要经常与子女谈心,开展品德教育、理想教育、文化知识教育和性知识教育,从家庭中开始强化青少年犯罪的社会预防。但绝不能盲目溺爱、纵容、包庇过错,也不能岐视、打击和粗暴体罚。更不能养而不教、放任自流。父母更应注意现代家庭独生子女的任性、自私、骄傲自大、不合群等这些通病,采取有效的途径加以矫治,不能依顺、任其发展。
3、消除青少年不正当欲求,改变和调节不良的需要结构。
青少年中,有不良的需要会产生满足这种欲望的冲动,当这种冲动不能遏制而采取非法或不正当的手段时,就有可能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1)要遏制青少年无止境的个人需要。对于幼小儿童的物质满足,一般家庭总是给予优待的;有的不引导子女要这个要那个,千方百计满足孩子的要求,使孩子在脑中形成了要与给的必然联系。随着年龄的增长,需要的东西会更多。如玩的、穿的、饮食的等等。父母要加以制止,必须依自己子女的性格用适当的言语把道理讲明白。
(2)不要让青少年生理性需要占主导地位,特别是少年后期和青春初期的青少年。这时的青少年逐渐出现第二性特征,产生性神秘感或对自己身体的变化有恐惧感。青少年的主观心理状态和客观现实之间进行强烈的思维斗争。父母此时的家庭教育主要把适当的生理卫生知识讲清楚,消除青少年对性的神秘感和好奇心。
(四)发挥学校基础教育的职能作用。
1、加强师德建设,大力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教师应具备优秀的品德和较高的素质。要做到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传道授业,言传身教。以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人格给青少年以潜移默化的影响,成为学生学习的表率。
2、坚持把德育教育放在首位,要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教师是道德的传教士,要循循善诱,耐心细致让学生系统地接受思想道德教育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及人生观教育,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全过程。切实改变“重智轻德”、“重智轻能”的育人思想。做到既抓德育又抓智育,既抓智育又抓能力培养,使其思想品德、心理素质向着健康方向发展。
3、抓好在校生的法制教育。建议将法制课从政治课中分离出来,让法制教育走入主课堂。学校法制教育队伍向法律专业化转换,可将高校法律专业毕业的大学生充实到学校,担任法制教师。对原来从事法律常识教学的一部分政治课教师进行专业培训。通过组织法律法规学习、知识竞赛、演讲、展览、少年模拟法庭、法治讲座、以案说法、典型案例旁听等法制教育活动,增强青少年的法制观念,掌握法律知识,自觉学法、懂法、守法及用法。
4、做好“后进生”的教育转化工作。针对无心学习,上进心不强,得过且过的学生,学校应与家长携手做好教育转化工作。帮助他们克服学习生活中的困难,指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感受到学校的温暖,避免发生逃学、辍学现象。
5、抓好心理卫生教育。现在的青少年身体发育较快,但在心理和社会经验的成熟过程相对而言比较缓慢,使学生产生心理失衡现象。云南大学“马加爵案”引发了许多争议,其中热点之一就是学生心理教育问题。笔者认为,学校应增设心理教育。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普及心理卫生知识,开展心理咨询,进行个别指导,以增强他们自我认识、自我解困、自我调节的能力。帮助其克服和纠正心理缺陷和心理障碍,防止负面行为的发生。
(1)设普通心理学课程,通过心理学的学习可以使青少年明白各种心理活动产生的机制和一些简单的心理调节方法,克制一些不良习惯,建立良好的心态。如激情犯罪,纯属青少年心情过分紧张、情绪过分激动所致。
(2)开展情感教育。对青少年遭受的挫折表示同情和关心,起到慰抚青少年受伤心灵的作用,拉近双方的心灵距离;向青少年输入积极进取的价值观念,增强青少年的斗志和克服困难的信心,使之从悲观的情绪中走出来。
(3)开展“三观”教育。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有利于青少年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崇高的信念,有了远大的理想青少年就不会斤斤计较眼前的困苦和得失,从而有足够的动力克服悲观主义情绪,大是大非面前能坚定立场。
(4)多开展积极的集体活动。开展一些锻炼青少年意志的活动,培养青少年积极向上和乐观的学习、生活态度。如组织夏令营活动、各种有益的比赛、长跑和登山运动等。
(五)调动社会积极因素。
1、创造良好的治安环境。一是加大打击流动人口犯罪的力度;对引诱、教唆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案件,要从重处理; 二是严厉查处侵害青少年合法权益的违法犯罪案;三是坚持不懈的开展查禁传播淫秽物品、卖淫嫖猖、赌博、吸贩毒品等社会丑恶现象的专项行动,严厉打击社会黑恶势力。四是对校园及周边环境恃强凌弱、以大欺小、强讨强要、现象要彻底根治。
2、创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一是加强对公共娱乐场所的整治,开展经常性的督促检查,严禁违法违章经营,无证无照经营,加强对业主的教育管理;二是加强青少年公益性文化设施的建设管理,影视、广播、报刊、出版部门要多出健康的为青少年喜闻乐见的精神产品。
3、调动社会积极力量。社会积极力量,如:“希望工程”、“青少年维权中心”、“真情暧万家”、“帮教志愿者协会”、“职业介绍所”等,社会有关部门给予这些自主成立的社会积极力量组织大力的支持。对因经济困难造成辍学的学生通过送温暖、“希望工程”、“春蕾计划”等活动,帮助辍学学生和失学儿童重返校园,接受义务教育。严禁任何单位和个人使用童工,不允许家长强迫未成年子女辍学、务农或经商。对流浪、乞讨青少年,要做好遣送以及救助工作,防止他们流落街头,走上歧途。对社会失业青年要建立青年就业培训基地,完善职业介绍网络,拓宽就业渠道。
4、充分发挥司法机关的职能作用。
(1)完善公安机关的职能。“打防结合,预防为主”是公安工作多年来的工作方针,但长期以来,我们在预防工作上一直都是停留在表面上,在老的作法上转圈子。笔者认为应在公安机关内设立专职犯罪预防部门,建立专门队伍,创新和完善一套工作模式,做好预防青少违法犯罪工作。
(2)法院应发挥法庭教育的作用。对犯罪的青少年,法院应贯彻教育挽救与惩治相结合的方针,注重个案的庭前社会调查,发挥庭审中法庭教育的作用,尽最大可能地挽救违法犯罪的青少年。
第三篇:论当前青少年犯罪的成因及预防
论当前青少年犯罪的成因及预防
作者:呼伦贝尔学院副教授 于洪燕
目前,人们将青少年犯罪、吸毒和环境污染并称为“三大公害”。青少年犯罪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如何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就显得尤为重要。青少年违法犯罪近年来在我国呈上升趋势,而且还表现出低龄化、团伙化、成人化、智能化、凶残化等新的犯罪特点,这是社会多方面消极因素的综合反映,已经引起社会各界尤其学校、家庭的高度关注。据国家统计资料显示,青少年犯罪近几年呈上升趋势,青少年犯罪总数占全国刑事犯罪的70%,14岁至25岁犯罪的人数占总犯罪人数的60%以上。单纯地强调惩治与打击已不合时宜,作为预防应该提升到更应关注的层面。本文拟通过探讨青少年犯罪的原因、特点,对预防青少年犯罪提出初步设想。
一、对青少年犯罪动机的分析
从大量的青少年抢劫案、盗窃案、故意杀人案等案件来看,青少年犯罪的动机或者说青少年犯罪的主观原因与成年人犯罪的动机有很大区别。青少年犯罪除了虚荣心强、易受暗示、遇事冲动、感情用事的原因外,还有其自身特点:好胜心强、好奇心强、模仿性强、冒险性强,敏感易怒,不计后果,不考虑实施犯罪后自身所得到的利益是什么、失去的将是什么,常常是取乐为快、讲义气为先。而成年人的犯罪动机则不同,其往往不是为了寻求刺激,而是为了蓄谋已久的报复、策划已久的取利而犯罪。如:争权夺利、仇恨嫉妒、贪财暴富、好色害人等而去实施犯罪。这体现了成年人犯罪心理与青少年犯罪心理的不同特点:青少年犯罪案情简单,激情犯罪占多数;而成年人犯罪案情复杂,往往深思熟虑之后而付之于行。
二、对青少年犯罪的成长环境的分析
出生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和九十年代初期的青少年,正处于改革开放后的市场经济建立的社会转型期,也是各种社会矛盾的突显期,他们成长于网络时代,受到物质享受的冲击,拜金主义的影响,以及网络游戏带给他们的兴奋和痴迷。从这些年犯罪的青少年的家庭类型看,有的是在极受宠爱的环境里生长的,长大后对人、对事缺少宽容、忍让;有的是生长在家境贫寒的环境中,父母文化程度较低,孩子缺少父母的关爱,父母的管教方式不当;还有一类是父母离异后,单亲家庭里成长的或是由隔代人抚养的,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以上是较典型的犯罪青少年的家庭环境,那么,社会环境又是怎样的呢?对青少年学生而言,他们的社会环境主要是学校。学校不只是学生集中学习文化知识的场所,也担负着培养学生良好道德教育的使命。可是,对德行的教育显得薄弱,法制教育也是欠缺的。除了教育部门制定的规章制度外,有些学校还有自己的潜规则:小学生的数学、语文考试成绩不低于85分或90分,有的孩子没有达到这个分数,受到了老师的白眼、家长的责骂,严重损伤了孩子的自尊心,打击了孩子的学习欲望,甚至产生了厌学、逃学的现象。如果是沾染了恶习,还极易被犯罪团伙所利用。这类群体的孩子,周围的人讨厌他们,父母甚至是放弃了抚养或是半放弃了他们,闲逛、进网吧是他们的日常琐事。而网络游戏给他们的影响是冷漠,潜移默化中人格发生了变异,心灵扭曲畸形,对前程充满了幻灭感。这类孩子的生活所需很少是正常渠道得来的,有的是小偷小摸得来的,有的是抢劫得来的,更违法更冒险的是抢劫杀人得来的。在哈尔滨少管所,因上网无钱便去抢劫、杀人犯罪的少年犯占有相当的比例。
三、对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几点设想
对于青少年犯罪,惩罚只是手段,而教育、挽救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拯救青少年,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拯救国民的素质。振兴中华民族,要有民族素质的基本保证。所以,关心青少年的成长,不能只是塑造少数精英,不能只是看一所初中有多少人考上了高中,一所高中有多少人考上了重点大学,却忽视了对青少年的整体德行教育。一方面,要加强对青少年的德行教育,加强对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增强他们的道德感和法制观念,沿着正确的道路成长。另一方面是对家庭教育的设想。青少年犯罪心理的形成与家庭教育有关系,所以家长首先要懂得荣耻、懂得是非、懂得秩序的重要性。
青少年在犯罪前,多数是已经成了三不管的人,即:家庭、学校、社会不管他们,这一现象要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如:所在的街道,要对三不管的孩子有个统计数字,并与有关部门给这部分孩子具体的帮助,要教育他们,给他们一个接受技能培训、体力劳动(年满18周岁的)的场所,让他们知法、懂法、守法,不至犯法。这个群体中的人不违法或违法的人减少,社会也就增加了稳定的因素,犯罪的人减少了,社会和谐的因素也就增强了。
此外,有关部门要建立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联席会议制度,研究制定青少年法制教育计划,指导学校法制副校长队伍建设,加大青少年法制教育力度。人民法院应该在青少年罪犯缓刑期内经常对其进行回访,了解其社会活动情况和心理变化,或者召集一定时期因犯罪被判缓刑的未成年人集体进行法制讲座,促进他们更好地改造。同时要加强对学校周边环境的治理,学校附近的游戏厅、录像室、网吧等场所要坚决禁止未成年人进入,其他青少年娱乐场所要从严管理,规范运作。
第四篇:浅析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成因及预防
浅析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成因及预防
李腾开
(建昌县职业中专,辽宁建昌12530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同时各种社会问题也 不断显现,其中之一便是青少年违法犯罪率明显上升。青少年 违法犯罪问题一直是犯罪学领域研究的一个重点,如何有效 治理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对社会稳定至关重要。现笔者就此 问题进行探讨。
一、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现状及特点
目前,青少年犯罪无论从犯罪动机、犯罪形式、犯罪手段 等方面都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出现了新的特点。从犯罪行为 来看,具有贪利性、罪行严重、团伙性、智能化的特点。青少年 正处于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时期,还没有形成健全的人格,易受 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消极价值观的影响。此时的犯罪绝大多 数为满足物质欲望的犯罪,犯罪动机具有很大的贪利性。在进 行违法犯罪活动中,常常会不计后果,带有很大程度的疯狂 性。一些青少年犯罪团伙往往是由在校的双差生、辍学生、流 失生所组成,这些人是学校的落后群体,他们结识于游戏房、录像厅等游戏场所,共同的失落感、消极的心理和志趣,使他 们聚集在一起,团伙犯罪行为开始由低级、简单、随意,向高 级、高智能发展,利用计算机、互联网等科技手段进行的青少 年违法犯罪行为开始显现,并具备一定的反侦察和逃避打击 的能力。他们作案前策划周密、多次踩点,作案时分工明确、注 意配合,犯罪手段趋于成熟化、智能化。
二、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原因分析
人的违法犯罪行为是在不断融入社会的过程中滋长出来的,有什么样的社会环境和条件,就有什么样的违法犯罪形 式。探究青少年违法犯罪,要从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中去寻找 原因。
1.家庭原因
家庭是青少年初次社会化的重要场所,父母与子女的天
伦关系保证了父母通过教养子女来塑造其行为规范,引导其 融入社会。而随着社会的日益工商化,传统的家庭结构、家庭 观念和家教模式悄然发生了嬗变,产生诸多的矛盾和冲突。一 是家庭教育弱化。一些家庭为了生计,父母双双奔波在外,无 暇管教子女,难以发挥教育的角色,父母作为担负青少年初次 社会化的作用不断被削弱,出现家中子女自理生活、无人管教
现象,学校(教师)、家庭(父母)、学生(子女)之间的交流减少,青少年陷入孤独的情形加剧,使得社会不良风气对青少年施 加影响的机会和效果增强。二是父辈权威弱化。一些父母仍拘 泥于传统管教方式,或者以过于溺爱或过于严厉的态度来管 教子女,这样不仅不能发挥家庭教育的功能,而且使子女失去 家庭归属感和温馨感,间接增加其反社会行为。当今青少年的父辈权威认同感趋于淡薄,他们敢于反抗上级、师长及父母,增强了独立、自主意识,但也滋生了桀傲不羁、自我本位、自我 放纵等不良品行,往往不自觉地走入歧途。三是家庭稳定性的 弱化。今天的家庭不仅经历着结构性变迁,而且经受着西方文 化、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冲击。家庭生活已不再像传统社会 那样简单纯朴,各种婚外情、离异单亲家庭、破碎家庭、犯罪家 庭相伴而生。“问题家庭”的增多,不仅破坏了家庭的稳定性,而且造成家庭成员,特别是青少年产生恐惧、焦虑和缺乏归属 感,给家庭成员的学习、工作、生活留下许多后遗症。
2.学校原因
我国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学校在预防和控制青少年违法
犯罪上负有重大的责任。目前,学校管理中存在着很多不容忽 视的问题。一是教育导向问题。最近几年,虽然提出了素质教 育的口号,但真正落实谈何容易?在应试教育的模式没有真正 改变的情况下,从教师、家长到学生,素质教育的认同感大大 弱化。因此,在素质教育或整个教育理念中,事实上存在着自 我矛盾与自我否定的东西,它必然异化了素质教育而使它的 作用大打折扣。二是教育方式不当。一些教师对学生缺乏爱 心,降低了教育的效果;有的教师对学生遇到的问题不善于教 育引导,未能起到“传道授业解惑”的天职作用;更有一些教师 师德不彰,不注重品行修养,陋习不避学生耳目,污染了学生 的视听。在这种缺位教育的环境下,青少年未能得到良好的身 心辅导,其生理、心理健康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一旦处于诱 发的环境中,极易酿成违法犯罪行为。这在城市非重点学校和 农村学校表现尤甚。目前,许多城市和农村的情况是,重点学 校和一些升学率较高的学校教学环境良好,差一点的学校则 生源不足、资金缺乏,教师难以安心从教,整个学校管理松松 垮垮、毫无生气。一些校外恶势力趁机渗入校园,拉拢或胁迫 敲诈学生,加剧校园暴力活动和治安环境的复杂化,诱发青少 年的偏差行为。
3.社会原因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社会结构正在不断变化,这 种变化给社会成员,尤其是青少年的社会化带来许多不利的 影响。一是人、财、物的大量流动造成大范围的社会供求失衡。随着改革开放层次和程度的深入,大量青少年劳动力盲目无 序流动,造成大范围的失业现象,一些人因此陷入生计困难的 境地,也就容易滋长各种违法犯罪心理。二是社会文化的污浊 和媒介的误导,造成青少年道德滑坡。青少年由于受不良影视 和网络文化的影响,长期浸润于这种不良文化气氛中,过多摄 入其中传递的错误信息,引起社会化的偏向,使他们的行为失 去准则,从而导致各种违法犯罪行为发生。三是社会控制体系 的虚弱,加重加快社会环境恶化。社会控制体系的虚弱导致社 会自力约束和自发发展现象的蔓延,助长青少年大胆涉足一 些对他们不宜的领域,一些青少年因此迈向违法犯罪的深渊。
三、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预防
青少年正确认识和承担法律责任有相当的难度,预防青 少年违法犯罪是全社会都必须共同思考的问题。笔者从预防 青少年违法犯罪应注意的三个方面提出一些看法。
1.科学预防
在对青少年不良行为的预防上,要求家长、学校了解掌握 青少年生理和心理变化的规律性,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教育,既不能采取“不打不成才”的粗暴教育方法,也不能溺爱成灾。学校应当举办各种形式的讲座、座谈、培训等活动,介绍良好 有效的教育方法,指导教师、未成年人的父母和其他监护人有 效地防止、矫治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
2.积极挽救
对有前科的重点对象要重点帮教;对那些大错未犯、小错 不断的青少年,要针对每个人的特点,逐一制订帮教计划,进 行积极的挽救。例如,这类青少年中的相当一部分属于“顽童 型”、学习上不去,调皮花样百出。对这样的青少年,要通过认 真分析,发现他们在其他方面的特长,适当给他们树立信心,使他们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3.依法综合治理
违法犯罪,尤其是青少年违法犯罪,是一种十分复杂的社
会现象。犯罪的发生和变化,犯罪的原因和危害、后果,均有社 会性、综合性,是社会上各种消极因素、不良影响、恶劣环境等 在青少年身上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必须根据相关的法律规 定,依靠全社会的力量,齐抓共管,通过政治的、经济的、行政 的、法律的、文化的、教育的等多种手段,进行综合治理。首先,教育是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基石,而家长是家庭 教育的主体,因此,要提高家长的各种修养和素质,以自身的 模范行为影响和感召子女。要有正确的成才观、人才观,在重 视孩子学习成绩的同时,更要关心孩子的思想品德修养。要讲 究科学的教育方法和管理方式,对子女的教育是平等、民主而 不是专横、权威、独断,也不应是放纵、溺爱、百依百顺。其次,学校要充分发挥育人作用,加强对理想、道德、爱国 主义、社会主义的教育。要教育青少年遵守国家法纪和社会公 德规范,树立自尊、自律、自强意识,让青少年在学校就树立正 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增强其辨别是非和自我保护的能力。学 校的法制教育要长期化、制度化、科学化,把教书和育人结合 起来。法制课要作为必修课,配备专门的法制课教师,不仅要 搞好课堂教学,同时还要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进行丰富多彩 的法制教育活动。通过法制教育,使广大青少年懂得自己的权 利和义务,知道什么行为是社会提倡和法律允许的,什么行为 是法律禁止的,什么行为是违法的,做到知法、懂法和遵纪守 法。
最后,政法部门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严厉打击各种社 会丑恶现象,维护社会稳定,加强社会综合治理工作,保障青
少年有一个和谐、健康的成长环境;坚决禁止含有色情、暴力 等音像制品的传播,严厉打击制毒、贩黄的谋利之徒;坚决取 缔那些有色情内容的游戏厅、录像厅、歌舞厅、发廊和网吧等,净化社会及学校周边环境,清理整顿学校周边的各种娱乐场 所,让青少年远离暴力、远离淫秽;要加大惩腐力度,优化社会 风气,为减少和控制青少年犯罪创造条件。在打击的同时,要 不断丰富社会主义文化,给青少年提供更多健康活泼的活动 场所和适宜青少年,受其青睐的优秀文化产品,陶冶青少年的 情操,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满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 需要,以积极向上的文化作品来占领文化市场,净化青少年健 康成长的社会环境。
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是一项紧迫而艰巨的系统工程,需 要集合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 好的外部环境。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是社会 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我们在研究青少年犯罪问题的同时,不能 像掐掉一朵被病虫侵害了的花朵一样,抛弃有违法犯罪行为 的青少年,而应从爱护花朵的角度出发,进行积极的教育、引 导和挽救。
(责任编辑:韩宁)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0,(04)
第五篇:论当前中国司法腐败的成因与防治
论当前中国司法腐败现象的成因与防治
近年来,媒体报道的重大司法腐败案件,如重庆法院执行窝案、最高院前副院长黄松有涉嫌受贿案、湖南省高院前院长吴汉振受贿案、辽宁省高院前院长田凤岐受贿案、阜阳市中院三任院长“前腐后继”案等等,我们不得不承认,司法腐败已经成为一种“中国现象”,是中国式的“溃疡”、“病灶”。为什么国外的司法,尤其是作为典型的法治国家的司法腐败却没有成为一种现象?我国的司法腐败现象又具有哪些特殊性?我们该如何去面对,如何去防范?
一、我国司法腐败的内涵界定及表现形式
(一)我国司法腐败的内涵界定
司法腐败虽然已经成为一个大家熟知的词语,但对于其准确含义,目前仍未在理论界和司法实践中取得广泛的共识。所谓腐败是指“滥用公共权力以谋取私人的利益”。这里,腐败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利用公共权力或职权;二是非法或不正当地牟取私利。把这两层含义适用和限定在法院的审判领域和检察院的检察领域就形成司法腐败。即司法腐败是司法人员或司法机构利用司法权谋求私利从而损坏国家、社会和公民合法利益的行为。而所谓的司法又包含了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司法既包括大部分执法活动,又包括法官、检察官、警察等司法人员的执法活动;狭义的司法活动则仅指法院的审判活动。就目前我国的司法腐败现象来看,多出现在法院和法官审判领域,因此我们这里讨论的司法腐败应界定在狭义的司法活动中。
社会纷争的过程,也是向当事人及公众昭示社会公平与正义准则的过程。公正的司法对社会公平与正义观念的形成及公民对国家法律、国家制度产生坚定的信念起决定性影响。而司法腐败却使这一切遭受重创,它不仅扼杀了公民权利与自由受到侵犯时的最终救济手段,而且使社会丧失对国家、政府、对党的信任感和凝聚力,致使社会动荡。正如江泽民同志所言:“如果执法人员不能秉公执法,甚至执法犯法,贪赃枉法,群众就会失去对法律的信任,进而失去对党和国家的信任[2]”。司法腐败的问题一天不解决,反腐败就是一句空话。司法腐败不仅侵犯了普通公民的合法权益,严重危害党和国家的形象,而且更加影响法院、检察院和法官、检察官的公众形象。可见司法腐败已经妨害了我国“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的顺利实施,必须予以彻底地清除。
三、我国司法腐败现象的成因
司法腐败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是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既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我们认为,我国现行司法体制及司法运作中的一些弊端与缺陷导致了司法腐败现象的滋生。
(一)司法腐败的制度原因
首先,司法权呈现的依附性是司法腐败产生的温床。现行的司法体制,财力上受制于同级地方财政,决策上受制于同级地方党委,客观上导致了司法过程中的办人情案、关系案、金钱案等问题的产生。如此以来,司法权不仅依附于行政权也依附于地方党委。这种司法权的依附性在客观上为个别腐败分子出于个人私利假借党和政府的名
皆有法,而无使法必行之法;无必行之法,是为无法。”法家所说的“使法必行之法”就是指法律监督问题。可见司法权力最容易导致司法腐败,绝对的司法权力绝对会导致司法腐败,因此必须对司法权的行使进行必要且有效的监督和制约。我国的法律监督体系包括了国家法律监督和社会法律监督两个体系。其中,国家法律监督又包括人大监督、检察监督、审判监督。虽然我国的法律监督体系已经比较完善,但往往因无具体操作规范或法定监督原则、措施未落实等致使监督不力,导致司法腐败。
首先,人民代表大会作为最高权力机关当然可以而且应当对法院的司法活动进行监督,然而,这种监督以怎样的方式进行乃是一个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人大的监督具有广泛性、权威性,但由其自身的属性所决定,人大监督往往是原则性监督,对具体问题的监督缺乏同步性和一贯性;而且地方人大个案监督的实践如果缺乏了规范性的指引,就往往会使司法独立受阻。
其次,审判监督不力主要体现在两审终审制被架空,再审的提起相当不易,法院内部的监督机构起不到应有的职能。由于上下级法院之间既是监督关系又是业务指导关系,于是“请示、指示”办案之风盛行,以致于演变为上定下审、先定后审,导致审判走过场。尤其是上诉的案件多被维持原判或发回重审,被改判的极为少见,由此可见两审终审制在很多地方不过是走个程序罢了。此外,我国法律对再审的提起规定较严格,而且当事人并没有提起再审的权利,这就为某些法院系统的“官官相护”提供了可乘之机。虽然现在法院中已经有某种
件,媒体带有明显倾向性的报道足以造成对法院的巨大压力,于是,报纸或电视又成了审判者。新闻媒体对司法的监督缺乏规范,这也是导致司法腐败的一个因素。
(三)司法腐败现象与司法官员自身素质有关
长期以来,由于司法准入机制失当,导致进人渠道复杂。一些政治素质不高、文化水平偏低、法制观念淡薄的人混入了司法队伍,这些根本就不具备执法能力和条件,缺乏起码的职业道德的执法理念的人员,极易成为政法队伍的乱源。加之有的单位不注重加强队伍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下力气提高队伍的执法水平,为保住“政绩”,对队伍中存在的问题,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于是助长了司法官员特权思想,引发一系列腐败行为。
(四)司法腐败现象与打击不力、惩处不严有关
司法人员职务犯罪的查处方与被查处双方均为司法人员,办理起来普遍存在畏难发愁情绪。对于侵权、渎职犯罪案件,发案单位往往认为犯罪嫌疑人是为工作而犯,同情犯罪嫌疑人,对检察机关的侦查工作不理解、不支持。办案人员的这种情绪往往会主张司法官员腐败的风气。
四,司法腐败的预防和治理对策
(一)改革相应的制度,消除司法腐败的体制原因
1.改革现行的司法财政体制、人事制度和领导制度,消除司法权的依附性,确保司法独立。周作斌、史渭华教授在论及司法腐败的防治时认为,应取消地方政府的司法财政控制权,将各级司法机关的经费
预防腐败的产生。随着科技的发展,“机器人法官”的引入五无疑促进了审判模式的改革。法官接触一个新案件,或新法官刚接触审判工作,可以先看看机器法官的判决建议或者审判思路,作为参考。法院的监督部门可参照机器法官的判决,对法官的审判活动进行某种监督,如果二者的判决结果差别太大,可以审查一下法官的判决理由,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制约司法腐败。[6]此外,网络宽带技术的发展使“视频法庭”成为可能。如果视频法庭得以推广,那么全国各地的法官只需坐在当地的法官审案视频室即可审理全国各地的案件。全国各地的法庭审理现场也可根据需要,将审理现场实时的传到相关的监督机构,便于实时监督。“机器人法官”、“视频法庭系统”的出现告诉我们,从技术上预防腐败完全是可能而且可行的!
(二)完善对司法的监督体制
1.关于人大监督的完善。人大的监督应采取原则性的监督为主、灵活性的个案监督为辅的监督机制。人大的个案监督是必需的,它是原则性监督的必要补充。针对人大司法监督不力的原因,落实原则性监督、规范个案监督应是强化人大监督的必由之路。
2.关于审判监督机制的完善。强调并突出上下级法院间的监督关系,弱化业务指导关系,明确规定上级法院及本院领导的意见在不违反法官独立的原则下,只具有参考价值,切实落实两审终审制;依法赋予案件当事人以再审起诉权,充分发挥再审法院的审判监督功能。3.关于检察监督的完善。应当在检察院内部设立专门的监督机构,负责司法监督工作,不仅监督法院的审判工作,还要负责监督检察院
案的现象就会大大减少。
(四)完善立法,加大惩处力度
完善立法,不仅要完善制约司法机关自由裁量权的法律,更要完善对司法腐败官员的惩处的法律,使司法官员无可乘之机。加大打击司法腐败的力度,对于遏制司法人员的腐败,保证国家法律正确、有效实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不仅对构成犯罪的要严惩不贷,而且对尚未构成犯罪的也要由纪检监察部门从严查处,形成查处合力,从行动上震慑司法腐败者,消除其侥幸心理。五 结语
司法反腐的成效不在于抓出多少贪官,而在于社会中还有多少腐败;司法反腐的重点不是昨天的腐败,而是今天和明天的腐败。因此严惩不如严查,严查不如严防。虽然我国已经针对司法腐败现象采取了相应的防治措施,但是目前我国的司法腐败现象仍旧十分严重。我们也应该看到司法反腐任务的艰巨性、长期性。但是只要党和人民同心同德,定会将腐败现象驱逐出法律的圣坛,定会将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法治文明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参考文献
[1]参见贺卫方:《司法:走向清廉之路》 法学家,1998,(1).[2]江泽民:《大力发扬坚苦奋斗的精神》 在中纪委第八次全会 [3]郭道晖:《实行司法独立与遏制司法腐败》法律科学,1999(1).[4]张卫平:《司法腐败:我们如何面对?》《法学家茶座》2009年6月 [5]何家弘:《司法腐败:我们如何防范?》《法学家茶座》2009年6月 [6]付子堂:《法理学初阶》2009年6月第3版
[7]周作斌、史渭华:《司法腐败的成因及防治对策》社会学论文典藏库
[8]Breiman L., Friedman J.H., Olshen, R.A., Stone, C.J.1984.Classification and Regression Trees, Belmont, CA: Wadswor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