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媒体对青少年的影响(精选合集)

时间:2019-05-14 01:08:2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现代媒体对青少年的影响》,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现代媒体对青少年的影响》。

第一篇:现代媒体对青少年的影响

现代媒体对青少年的影响

媒体对偶像的不断推出,并不是如过去宣传英雄和成功人士的传播方式,它所宣传的不在世英雄和成功人士的奋斗历程和精神境界,而是一种或阳光、或忧郁,美丽大方或帅气的形象。因为媒体的目的无非是迎合青少年的心理,而刺激消费。各种选秀节目频频,成功的偶像除了不断展示自己令人赏心悦目的才艺和美丽外,另就是展示自己成名后的生活,而这种生活刺激的是青少年的欲望。

我们会发现,青少年逐渐将欲望与理想混淆了,或者说他们把欲望放在理想之上,一旦发现自己的理想不能满足自己的欲望时,他们会马上做出调整。他们喜欢说:“我要过怎样的生活。”而不是说,“我要获得什么样的成就。”他们在自我人格完善的过程中变得迷惑,想获知的是如何满足欲望的途径,而不是如何努力来成就自己甚至社会。消费文化的粗线和功利,让青少年变得浮躁而虚妄。而进入社会的各种能力和做人的道理对他们而言变得可有可无。这也是很多青少年步入社会而无法适应的原因之一。

但同时,我们又会发现,因为传播渠道多样化和民主化,相比90年代对四大天王狂的热,现在青少年的偶像追逐多少带点审视的目光,我们会发现在快男、快女的讨论群里总有不少人持有反对和批判态度,在宣传他们“美好形象”的同时,又会出现他们的“难堪举动”。大家对“炒作”一词也日益敏感,对于明星经纪公司的种种策划,他们并不是趋之若鹜。

3.被驱逐的纯真与画面式思维

而在以成年人为信源、信宿为主体的传媒体系中,青少年所获得的信息与他们的年龄所接触到的信息并不相符,无论他们多么具有选择权,但是在不断扩大的传媒环境中,充斥着各种带有商业目的且极具视觉冲击力的传播内容。大众传媒内容的消费主义让其走向媚俗,各种缺乏质量的节目和电视剧不断上演,主持人为取悦观众而大提“前卫”问题,电视剧不顾古典名着的原汁原味,上演各种“床戏”。

美国学者梅罗维茨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提出了“媒介情境论”他认为电视这一大众传媒形式促成了社会情境交融,最突出的一点是公私情境合并,原本属于私人领地的事件开始暴露到公众视野里。成年人生活中的“秘密”—平庸、邪恶、暴力、欲望不断暴露在青少年面前。他们不得不去理解本不属于他们理解范畴的事物。种种这些现象很可能会造成青少年的性心理早熟,或潜在的暴力倾向等。

传媒文化的视觉化,让青少年的思维方式也在不断地改变,他们开始走向非逻辑思维模式的后现代,以文本来描述动态的画面,以画面来描绘自己的心情。网络上流传着属于他们的画面感十足的语言:“我泪奔”,“我晕”,“我以45度锐角仰望你”。同时,叙事式的漫画比文字更受追捧。

因为传媒文化的变迁,他们接触到超出年龄的信息,看似有着比过去更加成熟的心理,却又带着种种非逻辑化的“单纯”的思考方式,并以他们的方式思考着、成长着。

4.更多的参与机会

传媒文化的民主特性也在不断发展,虽然网吧禁止18岁以下青少年进入,但是现在家用电脑和手机上网的普及让他们更多的参与到社会信息流中,很多论坛里出现了各种有他们年龄段特色的文字,他们更加乐于展现自我、发表评论。他们在受传媒文化控制的同时,又反过来挑战着成年人的主流思想。如一直以叛逆形象示人的韩寒,从反高考、反成人世界的虚伪和腐朽开始一直受着广大青少年的追捧。他们的声音也逐渐受到重视。

而现在各种电视节目也热衷于将青少年加入进来,早期有有“校园派”的三星智力快车,到现在各种选秀节目。他们开始不断展现着自我。

三、如何给青少年一个健康的环境

青少年因社会经验有限,心理不够成熟,而更加渴望了解这个社会的真实,在面对传媒文

化的种种冲击会产生各种不同的反应,或激烈、或困惑、或麻木、或模仿,正因为如此,传媒文对他们的影响更值得整个社会的关注。

首先,我们需要建立一个比较完备成熟的把关人体制,对于不利于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传播内容要把关,这里说的“把关”并不是让青少年完全杜绝接触各种传媒信息,而是采用一个适度原则,而并非草木皆兵,媒介在对公众公布信息时,要考虑到青少年人群,对成年世界的性、暴力或邪恶事件要加以过滤。学校和家长在青少年已获知的不良信息后,在告知实情的情况下,同样,要尊重青少年的选择权,并对青少年可能产生的偏激心理加以引导。

其次,青少年在接触各类传媒信息的同时,要进行相应的媒体传播教育,告知媒体的主观性和功利性,将课本传播和课外信息传播加以区分。

最后,无论是学校还是家长,要学会调整青少年获得信息的途径,不能让他们一味依赖书本、报刊或电视来获取信息,鼓励青少年参与有意义的社会活动,通过自身的接触来了解这个社会。

第二篇:大众媒体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研究

大众媒体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研究

##团区委内容摘要在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大众传媒犹如阳光、空气和水一样渗入到人们的生活中。作为最易接受新生事物的群体——青少年在使用媒介资源的同时,也接受着媒介的影响。大众传媒如同一把“双刃剑”,给青少年带来一种全新的社会生活、学习模式和价值观念,同时又给青少年的思想观念、行为模式、文化生活、心理状态等带来了消极影响。本文旨在研究大众传媒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并从政府管理部门、共青团组织、传媒产业、学校等多角度,提出构建大众媒体与青少年价值观之间和谐关系的合理性建议与意见。关键词大众媒体 青少年 价值观 影响

现代社会中,各种大众传媒充斥着人们的视听,已经成为无处不在的信息源,从各个领域各个层面给予人们对事物的认知,进而影响人们的思想,左右人们的思维和判断。大众传媒尤其对正处在成长期的当代青少年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反之,当代青少年的价值取向又进一步诱导了大众媒体的传播内容和方式。为了准确把握闸北青少年对大众传媒的认识以及大众传媒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程度,为共青团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提供科学依据,共青团闸北区委员会和上海大学社会科学学院于2007年6月在闸北区2000多名青少年中开展了调研。在调研的基础上,就大众传媒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

一、大众传媒的概述

(一)大众传媒的涵义大众传播的概念首次出现于1945年11月在伦敦发表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宪章中,指传播机构利用现代化的传播媒介向未组织起来的个人和群体传递信息的过程。现代传播媒介主要包括报纸、广播、电视、电影、杂志、书籍、互联网等。各种传媒互相竞争又互相补充,形成了覆盖全球、深入人们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传播体系,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也对青少年的价值观念及其成长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二)大众传媒的特点及功能

1、大众传媒的特点大众传媒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一是覆盖面广。大众传媒凭借其传播方式和手段丰富多彩、声情并茂、直观生动等优势,渗透到现代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形成一种“无处不在处处在,无时不有时时有”的普及机制。二是影响力强。大众传媒是专业的媒介组织,其收集、加工、生产和传播信息的能力和效率是一般个人和非专业组织所不能比拟的。三是信任度高。大众传媒具有公开可靠的信息源,其信息的可信性和可确认性要大大高于处于匿名或半匿名状态的其他传播者。四是机制健全。大众传媒在百余年的传播实践中,形成了整套被社会广泛承认的行业规范和职业道德,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套吸引和联系受众的有效机制。

2、大众传媒的功能由于大众传媒的受众多、传播快、辐射远,而且具有自然、亲切的特点,使得大众传媒集传播信息、引导舆论、知识教育、监督沟通与大众娱乐等多重功能于一身。从价值观的角度看,大众传媒在改变人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同时,还通过督导教育、传播知识、愉悦精神等途径推动人格转型和新的价值观的形成。简言之,大众传媒在传播文化的过程中,自然地生发出对人的教化功能。但是,大众传媒的负面功能不容忽视。市场化的大众传媒为追求商业效益而迎合一些庸俗消极乃至不健康的思想潮流,将健康的内容和灰色文化混杂在一起,通过炒作形成不良的社会导向,呈现出舆论环境的复杂化。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泛娱乐化倾向。随着大众传媒市场竞争压力的不断加大,大批的肥皂剧、被戏说的名著、工业化制作出来的动漫游戏和大量毫无艺术价值却炒出轰动效应的流行音乐、畅销书等娱乐化、低俗化的文化产品不断产生。虽然这种快餐文化适应了当前人们生活节奏紧张情况下的现实需求,但是所传递的人生观、价值观混乱,导致部分青少年追求的目标严重偏离正确的方向。二是低俗化倾向。传媒低俗化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大众传媒市场化、娱乐化蓬勃兴起的变异现象。随着大众传媒业的不断发展,这种低俗化的现象也日益严重,已屡屡触及我们社会传统的道德底线,甚至在颠覆我们原有的传统观念。凶杀、暴力、色情这些低俗、哗众取宠的信息对正处于社会化过程中的青少年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一方面扭曲了社会的真实环境,另一方面尤其容易引起分辨能力差但模仿性强的青少年盲目效仿。

二、青少年价值观的现状与特点价值观是个体在对事物重要性进行评价时所持的内部尺度。青少年处于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其突出的特点是精力旺盛、兴趣广泛、积极向上、富有朝气和理想,同时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喜欢探求新事物,模仿能力强,但是对是非的鉴别能力较弱,价值观念尚处于形成过程中,可塑性强。因此,其年龄个性特征使他们比其他年龄段的人更容易受到大众传媒的影响。根据调查显示,青少年的价值观呈现出如下特征:

1、个人公德意识觉醒,但社会理想相对缺失调查显示,50%以上的青少年高度认同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57.5%的青少年在升国旗、唱国歌时感觉无比自豪、充满责任感;对于为什么要成为一名中共党员或共青团员,58%的青少年表示是要为社会多做贡献。但有关信仰问题的调查显示,一半以上(56.1%)的青少年是无信仰的,只有23.5%的青少年信仰共产主义。个人公德意识觉醒与社会理想相对缺失实质上是“小我”与“大我”之间关系的失衡,是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不协调。如果放任这种态势,将导致少数精英辈出,同时“问题青年”大量涌现的失衡局面。

2、自我意识充分彰显,但传统价值认同有待提升现代化社会需要自我意识的张扬,但不能淡化传统文化的传承。调查显示,在认为决定一个人的价值的前三项选择中,人格是否高尚,社会贡献的大小与个人的家庭幸福的比重分别是51%,44.0%,31.5%。在问及对金钱的看法时,52.2%的青少年认为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行的。可见,自我意识在青少年中得到充分彰显。对于我国传统价值观认可排前三位的分别是:尽忠尽孝;尊老爱幼;诚信正义,分别占19.1%、8.2 %、12.6%。这表明,当代青少年对我国传统价值观的认同,尚有相当大的提升空间。如何正确处理自我意识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成为未来青年工作的重大问题。

3、公私利益结构趋于合理,但超越意识尚显不足调查显示,有近七成(65.2%)的青少年认为当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会以集体利益为主,兼顾个人利益,只有18.5%的青少年认为应该服从集体利益,14.0%的青少年主张以个人利益为主,兼顾集体利益,也有2.3%的青少年认为个人利益第一。这表明,绝大多数青少年都能够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辨证关系,但是集体利益本位的担当意识尚显不足。如果听任这种态势的发展,我们可能不缺乏精明的白领阶层,但缺少超越“物我”境界的领军人物。总体看来,当代青少年价值观的显著特点是价值取向积极务实,但功利色彩较重。青少年的价值观取向表现为重实效、重现实、讲效益,在关注社会政治的同时,更强调适应社会,充分发展自我,把理想与现实结合起来,倾向于奉献社会与强调自我并重。

三、大众传媒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在高度“媒体依赖”的时代,青少年价值观深受大众媒体的影响。但大众媒体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具有“双刃剑”效应,其正效应值得肯定,同时副效应也特别值得关注。

1、“媒体依赖”的青年一代已经形成,但社会对媒体的价值导向明显不足调查显示,青少年接触最多的前三种大众媒体依次是:电视、网络和报纸,分别是59.36%,51.5%和33.3%,而大众传媒方式对青少年影响最大的三种媒体是:电视、网络和广播(分别占51.9%,17.7%,5.7%)。这说明,我们已经进入了“媒体依赖”的时代,青少年已经成为“数字化生存”的一代。但是,大众传媒呈现出低俗化信息的密集传播倾向,此次对闸北区青少年的调查问卷显示:当问及《超级女声》、《好男儿》等选秀节目在哪两方面最吸引青少年时,调查结果是节目和选手充满个性、参赛歌手或选手外形靓丽。有些大众传媒生产的低俗化的文化产品,影响了青少年对客观价值的认知和判断,使青少年的成功观具有利益驱动性且急功近利,精神生活具有享乐主义、颓废主义、物质价值的取向。

2、信息识别能力有所提升,但低俗功利倾向有所上升大众媒体为青少年提供了爆炸性的各种信息,但“知识爆炸”能否引发“头脑风暴”?调查显示,青少年关注最多的传媒内容和种类是历史类、新闻类和故事类,分别占10.2%,4.8%和4.3%。这说明,青少年已经初步具备了在大众传媒提供的丰富信息中提取有意义的知识。但与此同时,低俗功利性的价值取向也颇具市场。调查显示,在大众传媒影响下的青少年的个人崇拜中,41.4%的青少年是由于所崇拜对象具有漂亮的容貌和优雅的气质,30.9%是因为其突出的成就和社会贡献,16.6%则是出于崇拜者杰出的才能。大众传媒追星捧星,大肆渲染香车美女,这种低俗化倾向客观上引导青少年向拜金主义和物质主义发展,不少青少年把金钱的多少当作自我价值和自己是否成功的标准。还有39.1%的青少年经常接触有暴力、色情内容的影视片、书籍、电子游戏等等。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大众传媒对青少年价值观的整合作用,加深青少年对自己和社会的认同感以及对社会价值的遵从,使个体与群体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得到良好的统一,从而达到协调社会的作用。

3、虚拟交往空间不断拓展,但利用媒体学习能力建设有待加强大众传媒可以拓展青少年的交往空间,有助于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价值主体角色。这是因为大众传媒利用自己特有的优势,能赋予人物、事件和社会活动以某种社会地位。调查显示,有近一半(48.2%)的青少年在“博客”或MSN space,QQ-Zone上记录个人学习、工作、思想成长经历;有15.4%是以文会友,结识朋友,进行深度交流和沟通。在上网目的方面,虽然61.6%的青少年上网一般是查找学习资料,但55.8%上网是看电影、听音乐,52.7%是聊天、交友,46.2%是玩游戏,27.4%是浏览新闻,21.6%写Blog,16.2%的青少年和同学、老师交流,9.6%是为了精选并链接自己认为有价值的网络信息、知识和资源。可见,大众传媒为青少年提供了深广的文化视域与交往平台,但更重要的是应该充分利用这些充足的学习资源和便捷的学习途径,实现自我发展。

四、相关政策建议

(一)政府部门要加大对大众传媒管理与监督的力度

1、弘扬主流文化。在主要媒体上积极推进精品工程,在表现题材和表现手法上体现国家理念建构的要求。通过宣传主流价值观念,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消解商业文化产品带来的消极社会影响;从青少年心理特征出发,推出更多贴近青少年生活,富有时代气息的文化作品,把思想性、教育性和娱乐性统一起来,以青少年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吸引和打动他们;增加黄金时段青少年节目播出时间,在条件具备的地区可以设立专门的儿童频道来减少成人节目对青少年的影响。

2、制定政策法规。大众传媒对青少年的消极影响,已经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均已开始大众传媒的立法工作,加强对大众传媒犯罪的打击力度。我国法制不够健全,有关规定过于简单、粗糙,针对性不强,操作性缺乏,政策落实不到位。因此,必须进一步健全法制,制定相关的新闻政策与规章制度,做到有法可依。

3、优化传播环境。传播组织、机构和专业人员以及政府部门必须加强文化市场的管理,严格审查各种传媒的宣传内容,有效控制文化出版物的发行流通,严格管理多种娱乐场所的营业对象,对违反规定的业主严惩不怠。对于违背社会责任和侵犯公众利益的低俗化倾向要坚决制止,以保证大众传媒正确的价值导向。

4、建立督查考核机制。建立健全一整套监督管理媒体的制度和内在运行机制以及媒体对青少年价值观产生影响的督查考评机制,通过对媒体的内容、方式、结果、影响的考核,切实控制媒体健康、正态的内在因素的准入机制。

(二)共青团组织要充分发挥组织优势,促进青少年价值观的正确构建

1、拓展工作领域:从传统社群转向大众媒体等新兴领域在“媒体依赖”时代来临以前,共青团组织工作的领域主要是传统的社群,如家庭、学校和工作单位以及青少年活动场所;在“媒体依赖”时代,虽然我们不能忽视传统社群的重要阵地,但随着大众媒体对青少年价值观影响的深化,共青团组织要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不断拓展工作领域,要关注大众媒体等新兴领域,并从指导思想、制度安排、资源配置、组织建制、活动载体、评价体系等方面予以保障。

2、扩大工作平台:从党团体系转向以党团体系为主体的全面社会网络在“媒体依赖”时代,党团体系依然是我们的主导结构,但是除了党委宣传部门外,大众媒体涉及众多国内外媒体产业、各级政府文化管理部门、全球性媒体市场的营销状况、相关立法执法机构等,因此,共青团组织在接受党的领导的前提下,还必须与大众媒体相关的社会建制保持合作关系,在广泛的社会管理网络框架中,分享有关信息,提供相关意见,参与相关决策。

3、改变工作方式:在传统活动载体中注入大众媒体的影响力教育实践活动是共青团工作的主要载体,但在“媒体依赖”时代,共青团组织如果还按照传统的组织模式、活动方式来开展活动,必将丧失对青少年的吸引力。共青团组织要主动用生动活泼、不断创新的内容和形式去占领精神阵地,不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要将传统教育实践活动和大众传媒的优势相结合,利用好电视、网络、报刊等传播媒介,提高教育活动的参与率和影响力。如在特定电视频道中推出自己的娱乐或选秀节目;在网络中建构自己的数据库或交流平台;在有关报刊中增加反映共青团工作的栏目或版面等。以某卫视的“红歌会”为例,其成功的经验就是把青少年喜闻乐见的“选秀”活动同演唱革命歌曲有机地结合起来。

4、推进先进典型:为青少年树立榜样加大先进典型的推进与宣传,坚持典型示范、模范激励的方法。共青团组织应善于发现、深入挖掘本地区的先进人物及其典型事迹,通过各种新闻媒体的大力宣传,组织广大青少年向他们学习,充分发挥示范效应的作用,以此来感召人、影响人、带动人,在青少年中形成赶、学、比、超先进人物的良好氛围。

(三)媒体产业应该正确把握市场效应与教化功能的关系

1、提升形象定位,强化社会责任意识青少年未成形的价值观和人生信念可以通过美的方式加以熏染,将每一个可能被青少年接触的文本都赋予智慧的种子,用重新诠释的美感、正义和神圣感来唤起青少年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在广告、画面、文字、声音等各种界面上体现人类对真善美的诉求。媒体应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保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并行发展。媒体应追求高格调和高品位,强化“把关人”意识,避免缺乏文化品位的低级甚至下流的信息,要让那些高格调、高品位的信息占据大众传播的主要阵地与核心内容。媒体还应树立精品意识,尽可能保证每一篇稿件、每一栏节目都是精品,用栏目和节目的质量去吸引青少年。

2、提高创作者素养,确保以高质量的传媒产品影响青少年媒体产品的创作从编导、设计、策划到具体操作,直至最后成形,是许多人共同劳动的结果。要提高创作人员的文化素质和审美能力,使他们成为传播美的使者,鼓励其创作向上、向美、向真的作品。要加强传媒行业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自律,增强其社会责任感,这也是社会参与青少年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

(四)学校教育应该回归“传道授业解惑”的传统育人功能

1、整合社会资源,构建良性德育工作体系传媒时代下,青少年成长环境发生深刻变化,使他们的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不仅仅是学校教育或者家庭教育的问题,而是日益表现为一个社会问题。我们要通过整合全社会范围内的德育工作资源,构建学校、家庭和社会相结合的开放型德育工作体系,以便在青少年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多渠道、多角度促进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

2、充分发挥育人功能,利用多种媒介开展种类活动校园广播、报纸、电视、网站和学生刊物等是青少年喜爱的传播媒体。校园媒体是校园一道亮丽的风景,在学生中存在,并在学生中发展。由于校园媒体发挥着青少年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作用,我们可以利用得天独厚的亲近感,营造一个对青少年进行人文关怀的媒体育人氛围,为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打下基础。

3、积极开展媒介素质教育,提高青少年的媒介信息鉴别水平要通过转变教育观念,把传媒教育纳入教育范畴,加强传媒教育,提高青少年信息素质。青少年对信息的鉴别能力是应对传媒对德育工作新挑战的关键。在尽可能积极引进传媒教育的同时,逐步培养和增强青少年自身对形形色色信息的鉴别能力。教育者应该指导青少年提高利用广播、电视、报刊、书籍进行学习的技巧,并把道德教育和媒体教育结合起来,增强青少年对各种信息的鉴别能力。更重要的是,使青少年既能利用传媒来了解最新社会动态、增长知识,又要在思想深处牢固建立“防火墙”,增强自我保护能力。

4、加强实践环节,确保青少年形成符合社会共同利益的价值观鼓励青少年尽可能多地参与各类有助于价值观正确形成的社会活动、学校活动及社区活动等。社会实践对于青少年增强劳动观念、锻炼意志品质、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促进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结合等方面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黄蓓华、安维复、胡慧芬、王月庆、张雅丽)

第三篇:大众媒体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研究

大众媒体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研究

闸北团区委

内容摘要

在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大众传媒犹如阳光、空气和水一样渗入到人们的生活中。作为最易接受新生事物的群体——青少年在使用媒介资源的同时,也接受着媒介的影响。大众传媒如同一把“双刃剑”,给青少年带来一种全新的社会生活、学习模式和价值观念,同时又给青少年的思想观念、行为模式、文化生活、心理状态等带来了消极影响。本文旨在研究大众传媒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并从政府管理部门、共青团组织、传媒产业、学校等多角度,提出构建大众媒体与青少年价值观之间和谐关系的合理性建议与意见。

关键词

大众媒体 青少年 价值观 影响 现代社会中,各种大众传媒充斥着人们的视听,已经成为无处不在的信息源,从各个领域各个层面给予人们对事物的认知,进而影响人们的思想,左右人们的思维和判断。大众传媒尤其对正处在成长期的当代青少年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反之,当代青少年的价值取向又进一步诱导了大众媒体的传播内容和方式。为了准确把握闸北青少年对大众传媒的认识以及大众传媒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程度,为共青团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提供科学依据,共青团闸北区委员会和上海大学社会科学学院于2007年6月在闸北区2000多名青少年中开展了调研。在调研的基础上,就大众传媒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

一、大众传媒的概述

(一)大众传媒的涵义

大众传播的概念首次出现于1945年11月在伦敦发表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宪章中,指传播机构利用现代化的传播媒介向未组织起来的个人和群体传递信息的过程。现代传播媒介主要包括报纸、广播、电视、电影、杂志、书籍、互联网等。各种传媒互相竞争又互相补充,形成了覆盖全球、深入人们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传播体系,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也对青少年的价值观念及其成长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二)大众传媒的特点及功能

1、大众传媒的特点

大众传媒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一是覆盖面广。大众传媒凭借其传播方式和手段丰富多彩、声情并茂、直观生动等优势,渗透到现代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形成一种“无处不在处处在,无时不有时时有”的普及机制。二是影响力强。大众传媒是专业的媒介组织,其收集、加工、生产和传播信息的能力和效率是一般个人和非专业组织所不能比拟的。三是信任度高。大众传媒具有公开可靠的信息源,其信息的可信性和可确认性要大大高于处于匿名或半匿名状态的其他传播者。四是机制健全。大众传媒在百余年的传播实践中,形成了整套被社会广泛承认的行业规范和职业道德,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套吸引和联系受众的有效机制。

2、大众传媒的功能

由于大众传媒的受众多、传播快、辐射远,而且具有自然、亲切的特点,使得大众传媒集传播信息、引导舆论、知识教育、监督沟通与大众娱乐等多重功能于一身。从价值观的角度看,大众传媒在改变人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同时,还通过督导教育、传播知识、愉悦精神等途径推动人格转型和新的价值观的形成。简言之,大众传媒在传播文化的过程中,自然地生发出对人的教化功能。

但是,大众传媒的负面功能不容忽视。市场化的大众传媒为追求商业效益而迎合一些庸俗消极乃至不健康的思想潮流,将健康的内容和灰色文化混杂在一起,通过炒作形成不良的社会导向,呈现出舆论环境的复杂化。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泛娱乐化倾向。随着大众传媒市场竞争压力的不断加大,大批的肥皂剧、被戏说的名著、工业化制作出来的动漫游戏和大量毫无艺术价值却炒出轰动效应的流行音乐、畅销书等娱乐化、低俗化的文化产品不断产生。虽然这种快餐文化适应了当前人们生活节奏紧张情况下的现实需求,但是所传递的人生观、价值观混乱,导致部分青少年追求的目标严重偏离正确的方向。二是低俗化倾向。传媒低俗化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大众传媒市场化、娱乐化蓬勃兴起的变异现象。随着大众传媒业的不断发展,这种低俗化的现象也日益严重,已屡屡触及我们社会传统的道德底线,甚至在颠覆我们原有的传统观念。凶杀、暴力、色情这些低俗、哗众取宠的信息对正处于社会化过程中的青少年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一方面扭曲了社会的真实环境,另一方面尤其容易引起分辨能力差但模仿性强的青少年盲目效仿。

二、青少年价值观的现状与特点

价值观是个体在对事物重要性进行评价时所持的内部尺度。青少年处于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其突出的特点是精力旺盛、兴趣广泛、积极向上、富有朝气和理想,同时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喜欢探求新事物,模仿能力强,但是对是非的鉴别能力较弱,价值观念尚处于形成过程中,可塑性强。因此,其年龄个性特征使他们比其他年龄段的人更容易受到大众传媒的影响。根据调查显示,青少年的价值观呈现出如下特征:

1、个人公德意识觉醒,但社会理想相对缺失

调查显示,50%以上的青少年高度认同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57.5%的青少年在升国旗、唱国歌时感觉无比自豪、充满责任感;对于为什么要成为一名中共党员或共青团员,58%的青少年表示是要为社会多做贡献。但有关信仰问题的调查显示,一半以上(56.1%)的青少年是无信仰的,只有23.5%的青少年信仰共产主义。个人公德意识觉醒与社会理想相对缺失实质上是“小我”与“大我”之间关系的失衡,是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不协调。如果放任这种态势,将导致少数精英辈出,同时“问题青年”大量涌现的失衡局面。

闸北区青少年信仰状况23.50%56.10%12.40%3.20%0.90%2.20%1.00%0.60%共产主义 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其它信仰 无信仰

2、自我意识充分彰显,但传统价值认同有待提升

现代化社会需要自我意识的张扬,但不能淡化传统文化的传承。调查显示,在认为决定一个人的价值的前三项选择中,人格是否高尚,社会贡献的大小与个人的家庭幸福的比重分别是51%,44.0%,31.5%。在问及对金钱的看法时,52.2%的青少年认为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行的。可见,自我意识在青少年中得到充分彰显。对于我国传统价值观认可排前三位的分别是:尽忠尽孝;尊老爱幼;诚信正义,分别占19.1%、8.2 %、12.6%。这表明,当代青少年对我国传统价值观的认同,尚有相当大的提升空间。如何正确处理自我意识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成为未来青年工作的重大问题。

3、公私利益结构趋于合理,但超越意识尚显不足 调查显示,有近七成(65.2%)的青少年认为当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会以集体利益为主,兼顾个人利益,只有18.5%的青少年认为应该服从集体利益,14.0%的青少年主张以个人利益为主,兼顾集体利益,也有2.3%的青少年认为个人利益第一。这表明,绝大多数青少年都能够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辨证关系,但是集体利益本位的担当意识尚显不足。如果听任这种态势的发展,我们可能不缺乏精明的白领阶层,但缺少超越“物我”境界的领军人物。

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冲突时的选择个人利益第一2.30%14%18.50%65.20%以个人利益为主,兼顾集体利益应该服从集体利益以集体利益为主,兼顾个人利益0.00%20.00%40.00%60.00%80.00%

总体看来,当代青少年价值观的显著特点是价值取向积极务实,但功利色彩较重。青少年的价值观取向表现为重实效、重现实、讲效益,在关注社会政治的同时,更强调适应社会,充分发展自我,把理想与现实结合起来,倾向于奉献社会与强调自我并重。

三、大众传媒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

在高度“媒体依赖”的时代,青少年价值观深受大众媒体的影响。但大众媒体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具有“双刃剑”效应,其正效应值得肯定,同时副效应也特别值得关注。

1、“媒体依赖”的青年一代已经形成,但社会对媒体的价值导向明显不足 调查显示,青少年接触最多的前三种大众媒体依次是:电视、网络和报纸,分别是59.36%,51.5%和33.3%,而大众传媒方式对青少年影响最大的三种媒体是:电视、网络和广播(分别占51.9%,17.7%,5.7%)。这说明,我们已经进入了“媒体依赖”的时代,青少年已经成为“数字化生存”的一代。但是,大众传媒呈现出低俗化信息的密集传播倾向,此次对闸北区青少年的调查问卷显示:当问及《超级女声》、《好男儿》等选秀节目在哪两方面最吸引青少年时,调查结果是节目和选手充满个性、参赛歌手或选手外形靓丽。有些大众传媒生产的低俗化的文化产品,影响了青少年对客观价值的认知和判断,使青少年的成功观具有利益驱动性且急功近利,精神生活具有享乐主义、颓废主义、物质价值的取向。

2、信息识别能力有所提升,但低俗功利倾向有所上升

大众媒体为青少年提供了爆炸性的各种信息,但“知识爆炸”能否引发“头脑风暴”?调查显示,青少年关注最多的传媒内容和种类是历史类、新闻类和故事类,分别占10.2%,4.8%和4.3%。这说明,青少年已经初步具备了在大众传媒提供的丰富信息中提取有意义的知识。但与此同时,低俗功利性的价值取向也颇具市场。调查显示,在大众传媒影响下的青少年的个人崇拜中,41.4%的青少年是由于所崇拜对象具有漂亮的容貌和优雅的气质,30.9%是因为其突出的成就和社会贡献,16.6%则是出于崇拜者杰出的才能。大众传媒追星捧星,大肆渲染香车美女,这种低俗化倾向客观上引导青少年向拜金主义和物质主义发展,不少青少年把金钱的多少当作自我价值和自己是否成功的标准。还有39.1%的青少年经常接触有暴力、色情内容的影视片、书籍、电子游戏等等。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大众传媒对青少年价值观的整合作用,加深青少年对自己和社会的认同感以及对社会价值的遵从,使个体与群体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得到良好的统一,从而达到协调社会的作用。

3、虚拟交往空间不断拓展,但利用媒体学习能力建设有待加强

大众传媒可以拓展青少年的交往空间,有助于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价值主体角色。这是因为大众传媒利用自己特有的优势,能赋予人物、事件和社会活动以某种社会地位。调查显示,有近一半(48.2%)的青少年在“博客”或MSN space,QQ-Zone上记录个人学习、工作、思想成长经历;有15.4%是以文会友,结识朋友,进行深度交流和沟通。在上网目的方面,虽然61.6%的青少年上网一般是查找学习资料,但55.8%上网是看电影、听音乐,52.7%是聊天、交友,46.2%是玩游戏,27.4%是浏览新闻,21.6%写Blog,16.2%的青少年和同学、老师交流,9.6%是为了精选并链接自己认为有价值的网络信息、知识和资源。可见,大众传媒为青少年提供了深广的文化视域与交往平台,但更重要的是应该充分利用这些充足的学习资源和便捷的学习途径,实现自我发展。

四、相关政策建议

(一)政府部门要加大对大众传媒管理与监督的力度

1、弘扬主流文化。在主要媒体上积极推进精品工程,在表现题材和表现手法上体现国家理念建构的要求。通过宣传主流价值观念,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消解商业文化产品带来的消极社会影响;从青少年心理特征出发,推出更多贴近青少年生活,富有时代气息的文化作品,把思想性、教育性和娱乐性统一起来,以青少年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吸引和打动他们;增加黄金时段青少年节目播出时间,在条件具备的地区可以设立专门的儿童频道来减少成人节目对青少年的影响。

2、制定政策法规。大众传媒对青少年的消极影响,已经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均已开始大众传媒的立法工作,加强对大众传媒犯罪的打击力度。我国法制不够健全,有关规定过于简单、粗糙,针对性不强,操作性缺乏,政策落实不到位。因此,必须进一步健全法制,制定相关的新闻政策与规章制度,做到有法可依。

3、优化传播环境。传播组织、机构和专业人员以及政府部门必须加强文化市场的管理,严格审查各种传媒的宣传内容,有效控制文化出版物的发行流通,严格管理多种娱乐场所的营业对象,对违反规定的业主严惩不怠。对于违背社会责任和侵犯公众利益的低俗化倾向要坚决制止,以保证大众传媒正确的价值导向。

4、建立督查考核机制。建立健全一整套监督管理媒体的制度和内在运行机制以及媒体对青少年价值观产生影响的督查考评机制,通过对媒体的内容、方式、结果、影响的考核,切实控制媒体健康、正态的内在因素的准入机制。

(二)共青团组织要充分发挥组织优势,促进青少年价值观的正确构建

1、拓展工作领域:从传统社群转向大众媒体等新兴领域 在“媒体依赖”时代来临以前,共青团组织工作的领域主要是传统的社群,如家庭、学校和工作单位以及青少年活动场所;在“媒体依赖”时代,虽然我们不能忽视传统社群的重要阵地,但随着大众媒体对青少年价值观影响的深化,共青团组织要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不断拓展工作领域,要关注大众媒体等新兴领域,并从指导思想、制度安排、资源配臵、组织建制、活动载体、评价体系等方面予以保障。

2、扩大工作平台:从党团体系转向以党团体系为主体的全面社会网络 在“媒体依赖”时代,党团体系依然是我们的主导结构,但是除了党委宣传部门外,大众媒体涉及众多国内外媒体产业、各级政府文化管理部门、全球性媒体市场的营销状况、相关立法执法机构等,因此,共青团组织在接受党的领导的前提下,还必须与大众媒体相关的社会建制保持合作关系,在广泛的社会管理网络框架中,分享有关信息,提供相关意见,参与相关决策。

3、改变工作方式:在传统活动载体中注入大众媒体的影响力

教育实践活动是共青团工作的主要载体,但在“媒体依赖”时代,共青团组织如果还按照传统的组织模式、活动方式来开展活动,必将丧失对青少年的吸引力。共青团组织要主动用生动活泼、不断创新的内容和形式去占领精神阵地,不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要将传统教育实践活动和大众传媒的优势相结合,利用好电视、网络、报刊等传播媒介,提高教育活动的参与率和影响力。如在特定电视频道中推出自己的娱乐或选秀节目;在网络中建构自己的数据库或交流平台;在有关报刊中增加反映共青团工作的栏目或版面等。以某卫视的“红歌会”为例,其成功的经验就是把青少年喜闻乐见的“选秀”活动同演唱革命歌曲有机地结合起来。

4、推进先进典型:为青少年树立榜样

加大先进典型的推进与宣传,坚持典型示范、模范激励的方法。共青团组织应善于发现、深入挖掘本地区的先进人物及其典型事迹,通过各种新闻媒体的大力宣传,组织广大青少年向他们学习,充分发挥示范效应的作用,以此来感召人、影响人、带动人,在青少年中形成赶、学、比、超先进人物的良好氛围。

(三)媒体产业应该正确把握市场效应与教化功能的关系

1、提升形象定位,强化社会责任意识

青少年未成形的价值观和人生信念可以通过美的方式加以熏染,将每一个可能被青少年接触的文本都赋予智慧的种子,用重新诠释的美感、正义和神圣感来唤起青少年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在广告、画面、文字、声音等各种界面上体现人类对真善美的诉求。媒体应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保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并行发展。媒体应追求高格调和高品位,强化“把关人”意识,避免缺乏文化品位的低级甚至下流的信息,要让那些高格调、高品位的信息占据大众传播的主要阵地与核心内容。媒体还应树立精品意识,尽可能保证每一篇稿件、每一栏节目都是精品,用栏目和节目的质量去吸引青少年。

2、提高创作者素养,确保以高质量的传媒产品影响青少年

媒体产品的创作从编导、设计、策划到具体操作,直至最后成形,是许多人共同劳动的结果。要提高创作人员的文化素质和审美能力,使他们成为传播美的使者,鼓励其创作向上、向美、向真的作品。要加强传媒行业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自律,增强其社会责任感,这也是社会参与青少年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

(四)学校教育应该回归“传道授业解惑”的传统育人功能

1、整合社会资源,构建良性德育工作体系

传媒时代下,青少年成长环境发生深刻变化,使他们的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不仅仅是学校教育或者家庭教育的问题,而是日益表现为一个社会问题。我们要通过整合全社会范围内的德育工作资源,构建学校、家庭和社会相结合的开放型德育工作体系,以便在青少年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多渠道、多角度促进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

2、充分发挥育人功能,利用多种媒介开展种类活动

校园广播、报纸、电视、网站和学生刊物等是青少年喜爱的传播媒体。校园媒体是校园一道亮丽的风景,在学生中存在,并在学生中发展。由于校园媒体发挥着青少年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作用,我们可以利用得天独厚的亲近感,营造一个对青少年进行人文关怀的媒体育人氛围,为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打下基础。

3、积极开展媒介素质教育,提高青少年的媒介信息鉴别水平

要通过转变教育观念,把传媒教育纳入教育范畴,加强传媒教育,提高青少年信息素质。青少年对信息的鉴别能力是应对传媒对德育工作新挑战的关键。在尽可能积极引进传媒教育的同时,逐步培养和增强青少年自身对形形色色信息的鉴别能力。教育者应该指导青少年提高利用广播、电视、报刊、书籍进行学习的技巧,并把道德教育和媒体教育结合起来,增强青少年对各种信息的鉴别能力。更重要的是,使青少年既能利用传媒来了解最新社会动态、增长知识,又要在思想深处牢固建立“防火墙”,增强自我保护能力。

4、加强实践环节,确保青少年形成符合社会共同利益的价值观

鼓励青少年尽可能多地参与各类有助于价值观正确形成的社会活动、学校活动及社区活动等。社会实践对于青少年增强劳动观念、锻炼意志品质、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促进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结合等方面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黄蓓华、安维复、胡慧芬、王月庆、张雅丽)

第四篇:关于新媒体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调查报告

关于新媒体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调查报告

参加者:蒋瑞

主题:调查新媒体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

时间:2012年2月

摘要:新媒体对青少年的影响愈来愈大。现代社会,新媒体作为信息的传播方式,因为其具有直观、生动、便捷、刺激等特点,而在青少年中有着不同寻常的作用和影响。

关键词:新媒体 青少年价值观

青少年是传媒受众中最为特殊的一个群体。他们自身人格尚未发展成熟,对事物缺乏分辨力,也因此常常把媒介精心建构的媒介产品和内容当成现实生活的真实情形。而这一“虚拟的现实”成了构成青少年生活中不可分离并对其价值观形成有着重大影响的客观社会环境。

一、新媒体的定义

新媒体作为一种新兴的大众媒介,现在还没有具体定义,最常见的新媒体有手机、网络、移动电视、触屏媒体、数字电影、3D电影、数字杂志、数

字广播等等。在许多定义中,我比较认同的是美国《连线》杂志的描述:“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

二、青少年价值观的现状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各种西方思潮蜂拥而至,加之当前中国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市场运作法规和秩序尚不健全,以及中国教育模式存在滞后性,使得一些青少年出现了“自我”倾斜、被“金钱”扭曲、“多元化”的价值倾向,其主要表现为:

1.重个人利益,轻国家集体利益。新时期青少年大多数赞成为国家、为集体做贡献,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在部分青少年中也比较“受欢迎”。部分青少年思想、价值、理想、信念迷失,遇到原则性问题采取双重的价值判断标准:要求别人先人后己,无私奉献,“人人为我,我也为我”甚至为了个人利益不惜牺牲他人和集体利益。部分青少年表现出重个人自我价值、轻个人社会价值;重个人选择,轻社会选择;重个人需要,轻社会需要;重个人独立、自由;轻社会制约。

2.重金钱实惠,轻理想信念。新时期青少年越来越关注现实和自身利益,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更注重学科专业的实用性,注重今后的社会地位、生活质量。虽然大多数赞成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但又往往未将其付诸实践。在理想和信念的选择上,他们更多采取的是实用主义,更多的是从个人的情感和利益的角度来理解“价值行为”,而缺乏远大的理想抱负,重物质利益轻奉献,重金钱实惠而轻理想追求,重等价交换而轻真心实意。

3.重专业知识,轻道德品质。随着近年来日益激烈的就业竞争,很多青少年充分认识到专业知识的重要性,求知欲增强,学习积极性提高,但他们认为,找一份好的工作只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就够了,而与个人道德品质无直接关系,所以在青少年中出

现了“重才轻德”甚至“有才无德”的价值取向。虽然说求知求实的价值取向与现代的经济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和方向基本保持一致,但这会导致极端“实用主义”倾向,有些人只把精力放在加强自身的专业知识方面,而在个人道德上出现滑坡。

4.重安逸享乐,轻艰苦奋斗。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日益繁荣,社会上出现的讲排场、摆阔气、铺张浪费、享乐主义、大手大脚等思想和行为对青少年的价值观念、消费观念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加之少数舆论媒介的渲染和不正确引导,造成社会心态的躁动和失衡,使少数青少年不考虑自身的经济承受能力,而追求超前消费,讲虚荣、摆阔气、穿名牌、互相攀比、追求高档消费成风,直接导致了当新时期青少年中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的蔓延。

5.重索取功利,轻奉献责任。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和古代的仁人志士注重从国家、民族、社会的整体利益出发处理问题,倡导青年人应该具有无私奉献、先义后利的道德风尚,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承认经济杠杆的作用,使传统价值观受到功利主义的强烈冲撞。使得有些青少年在生活上,贪图享受,超现实消费,;在目标方向上,胸无大志,得过且过;在个人感情问题上,“不求天长地久,只图一朝拥有”,在职业选择上,三、青少年价值观现状的根源

(一)新时期青少年价值观变化的客观因素

1.“西潮”的考验。全球化对中国既带来了经济发展的机遇,也造成了诸多方面的挑战。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外敌对势力妄图西化、分化、弱化和丑化中国的政治战略并未改变,而对青少年进行意识演变、思想渗透、理论颠覆和价值观“恶搞”活动是其战略重点。虽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有某些合理的方面,对丰富中国现代社会文化生活,开阔青少年的视野有着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因为青少年分辨能力的局限,使他们对西方各种思潮不能进行理性的思考,因此在他们的头脑中出现了与中国主流价值观不相适应甚至是相违背的价值观念,从而使中国的价值观体系存在着被取代或瓦解的危险。

2.“商潮”的考验。社会转型带来了社会结构和社会价值体系的变化,这对青少年价值观的演变有着双重效应。一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经济自由化给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使青少年主体性、竞争性、创新性增强;另一方面,市场经济突出了货币和等价交换的作用,容易产生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和种种消极腐败现象,而且这种价值尺度也会被青少年引入自己的价值观中从而使他们的价值观取向出现错位。

3.“网潮”的考验。网络文化以其特有的开放性、平等性、互动性、无政府性影响着青少年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以及行为方式。使青少年热衷于宣传和介绍西方各种价值观念,甚至封建迷信的某些歪理学说,以及对党的贪污腐化、胡作非为的强烈不满等“不良信息”。这势必会淡化青少年的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价值观,使他们的价值观发生倾斜并重新分化组合,从而导致了青少年价值观的困惑、异化。

(二)新时期青少年价值观变化的主观因素

1.生活经验缺乏,社会阅历浅。当今的青少年,虽然读了不少书,但是,由于年龄和阅历的局限,他们缺乏必要的政治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缺乏必要的政治敏锐性和洞察力,缺乏对世情、国情、民情的深入了解和亲身感受,缺乏真实的生活实践磨练和对社会制度、社会规范、社会思想意识的思考。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面对人们各不相同甚至截然对立的价值观,就感到在光怪陆离的社会现象面前茫然失措。

2.心理发展不成熟,价值观不稳定。在中国,青少年指的是处于13周岁到20周岁之间的一批人(此年龄段多为学生),这是一批心理发展尚未成熟、思维情感处

于剧烈变化之中的人,在他们身上因而易出现价值认同上的被动性、波动性;市场经济在推动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其负面效应也逐渐显现出来,而且现代社会工作、生活节奏加快,竞争越来越激烈,加重了他们的心理负担和思想负担;观念的多元和多变,又使他们无所适从,不知道应该怎么做。

息。但新媒体是一把双仞剑,它在促进人类文明进步的同时也产生了

四、新媒体传播现状及其原因:

近两年来,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新媒体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成为人们议论的热门话题。对于新媒体的界定,学者们可谓众说纷纭,至今没有定论。一些传播学期刊上设有“新媒体”专栏,但所刊载文章的研究对象也不尽相同,有网络媒体、数字电视、移动电视、手机媒体、IPTV等,还有一些刊物把博客、播客等也列入新媒体专栏。那么,到底什么是新媒体?阳光文化集团首席执行官吴征认为:“相对于旧媒体,新媒体的第一个特点是它的消解力量——消解传统媒体(电视、广播、报纸、通信)之间的边界,消解国家与国家之间、社群之间、产业之间边界,消解信息发送者与接收者之间的边界,等等。”

从目前的新媒体传播现状看,在一些新媒体的传播活动中,存在着传播失范的现象,这种新媒体传播的行为偏离或超出社会既有的规范体系,背离了其在公共领域中的角色期望等异常现象,由此产生的青少年犯罪问题已经成为了社会的负担。

1、新传播形式失当:

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都是我传播你接受,我给你什么你接受什么,是被动的接受,就是把承重叫做受众。但是新媒体在传播方式上有很大的不同,在手机、网络、数字电视等新媒体的传播过程中,它是以一个互动的方式来传播的,这种传播方式使传播者与受众更进一步,甚至是个人利用这个新媒体平台来传播、发表信息,每个人都可以是信息的制作者,是信息源。所以这就变成了真正的使个人从一个接受信息的受众成为掌握信息的主人,从生产到传播到各种的交流都是主人。所以还有学者把新媒体定义为“互动式数字化复合媒体”。

新媒体传播虽然以“一对一”的传播为特色,但却还有“一对多”或“多对多”的传播方式,所以它也有大量的大众传播的功能和信息,尤其是以网络视频内容传播为基础的P2P新媒体业务。由于这种新媒体的传播方式的个性化、便捷化、大众化,而在法律上又缺少相关的监管手段,导致了它在传播形式上可以凭个人的喜好爱恶来发布信息,从而使内容鱼龙混杂。

2、传播内容失真:

可以说每一个新媒体的受众对新媒体的关注度都很高,而且都是主动收看,不感兴趣的视频、影片、节目类型受众是不会点击的。各种新媒体为了提高收视率和点击率,对具有暴力、色情内容的视频过分渲染和过度报道,使得人们对社会的真实面目产生了错觉。尤其是各种法制类节目以及一些侦探片在讲述报道时重于描述过程而轻于挖掘结果,青少年经常重复观看类似的形象语言和故事情节,久而久之使青少年对此类暴力、色情内容的感觉变得迟钝,也变得见怪不怪、麻木不仁,由于新媒体报道内容中缺少因罪犯的犯罪行为给受害者及其亲朋好友带来的伤害和所承受的痛苦及施害者罪犯本人所受到刑罚处罚的痛苦的深刻教训分析,使得青少年对暴力、色情行为导致的后果难以得到深刻的理解和受到沉痛的教育。

新媒体在进行报道时,追求纯粹的现场报道、实时报道,这样不仅会导致政府对罪犯失控,有时还会使犯罪升级。新媒体由于其业务性质和竞争的需要,各媒体对犯罪事件尽是使用进行现场、实时报道时,但是这往往会导致泄密,客观上给犯罪分子提供了线索,由此让罪犯或相关人得知现场信息而影响了政府人员正常工作。

同时,新媒体网络、手机等媒体的信息良莠不齐,其中不乏好的新闻线索,但也有不少虚假的信息;其他各大媒体则鼓励从业者在保证真实性原则下利用新媒体进行资料的采集,然而,由于编辑记者不辨真假和不勤于深入调查采访虚假的新闻线索、暴力事件常常被当作有用的新闻刊登出来,对不谙世事的青少年产生极大的影响。

3、传播经营失范:

当今世界,信息是最有力量最赚钱的商品,正如铁路推动了19世纪的交通革命,传媒正在勾画着我们的未来。传媒业现在是美国的第九大产业,它以每年近10%的速度增长,比保健业和医药业之外的任何产业发展的都快。我们国家20多年来的经济快速发展,带动了传媒业的高速发展。

在市场激烈的竞争下,新媒体运作的核心是争取广告。广告收入已成为大多数新媒体赖以生存的基础,哪些媒体哪些节目哪些视频受众多,广告就投向哪儿。许多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内部制定了一系列奖惩文件,鼓励和督促记者、编辑拉广告,按照完成的广告额发放回扣。在这样的利益驱动下,不少编辑、记者眼里只有广告商的利益,公众利益就只好退居其次甚至被抛诸脑后。在广告市场大战中,许多媒体,尤其是中小媒体抓住了受众的注意力就可以嬴得巨额的广告订单,获得更多的商业利润,所以新媒体对于各档栏目的收视率、点击率十分关注,在这样的新媒体经营管理严重失范的情形下,寄希望于新媒体很好地对社会公共利益负责是不现实的。

传统媒体的经营是建立在大量生产大量销售的基础之上的,8:2的帕累托定律成为选定“高端市场”、“重度用户”的一个核心的策略依据,所谓营销就是抓好那些大用户――属于百分之二十而占有百分之八十资源的客户,而那些属于百分之八十只占有百分之二十资源的客户虽然总数很多,因为效益不佳而被忽略不计。新媒体的出现改变了这个现状,当网络技术把星星点点的小客户需求串联起来成为巨大的有利可图的市场时,一种崭新的“长尾营销”理论开始登场。原来被忽略不计的众多而分散的百分之八十的“长尾”成为重要的经营资源。这些小生产小销售经营内容丰富,经营形式多样,如新媒体不对其进行审核、筛选,容易造成紊乱市场的现象。

五、新媒体传播失范危害

正是因为这种无序化和缺乏有效监管的信息传播它所产生的危机,就往往会使青少年生活在虚拟的自由王国中,而加深对社会的不信任度,加深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加深自我主义的膨胀,尤其是其中所带来的那些内容庸俗、不健康的节目,其结果往往导致青少年精神上的荒芜,加之未成年人可塑性较强、辨别是非和自控能力较差,往往会深陷其中无力自拔。

我们课题组对浙江省某监狱的372位青年罪犯进行了问卷调查,我们从被调查者的个体特征、媒介接触情况和对媒介的认知三方面59个问题进行了调查。调查时间是2008年9月。课题组共计发放问卷500份,实际收回478份,有效卷478份,其中青少年有效卷372份,问卷调查数据按常规分析处理。

据统计分析,372人的文化程度分布是:文盲30人,小学164人,初中119人,高中或中专37人,大专5人,大学本科3人,博士研究生2人,未填12人。居住地分布是:省会城市20人,地市级城市36人,县市级城市57人,城乡结合部13人,乡镇53人,农村181人,未填12人。外来务工人员198人,非外来务工人员147人,未填27人。

在这些被调查人中,因受新媒体影响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1、据调查显示,青少年的上网地点主要在网吧,而这些在网吧上网的人主要是文化程度不高的外来务工人员,他们没有固定的上班场所,也没有固定的上网场所,没有家人和社会对他们进行健康网络知识的培训、教育和引导,他们在利用网络时51.4%的人都是沉溺在网络聊天之中来消磨时光;聊天方式47.2%的人喜欢采用视频聊天,寻求感观刺激;聊天对象70.5%的人喜欢与异性聊天,反映青少年时期的心理特征--对异性的追求和渴望;聊天内容55.4%的人是在闲聊,还有13.6%的人是聊色情。

六、加强新时期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的对策

青少年价值观教育要注重主动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做好传统教育方法与现代教育改革相结合,典型教育和整体教育相结合,课堂教育和课外教育相结合,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相结合。

1.开展活动教育,在实践中培养其正确的价值观。进行社会实践是对青少年进行价值观教育与培养的重要方法,可以加深他们确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的行动体验。“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江泽民同志指出:“中国知识分子健康成长的正确道路,只能是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指导下,走与实践相结合,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因此,要使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光靠学习理论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投身于社会实践,了解社会、了解国情、了解基层、了解工农、认识自己、锻炼自己、提高自己、改造自己,从而增强劳动观念,掌握劳动技能,锻炼意志品质,培养吃苦精神和节俭意识,提高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在此基础上,促进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2.进行中外历史文化教育,合理吸收和借鉴外来价值观。中国人一直重视本国历史文化传统,然而在这样一个急剧变动的时代,中国漫长的历史和悠久的文化传统价值在今天被许多人极度怀疑。尤其是信息网络化背景下的青年一代,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也发生了变化。这就需要作为文化传承主体的青少年一方面遵循传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理性的分析、合理的判断。另一方面对于外来文化要有一个积极、宽容、开放的心态。对外来文化进行深入学习、认知和比较,这样就有一种的判断力和辨识力,而不是不做判断不加选择的接受、追随、排斥外来文化。因此,只有全面挖掘和开发中国历史文化传统和外国文化中优秀的思想和价值观,才能不迷失自我,才能不断实现自身的突破,才能获得新的发展

3.强化网络道德教育,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价值观。现代社会网络以其独特的方式影响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和各个领域,青少年更是深受其影响。加之青少年的价值观、人生观尚未形成,如果长期接受网络文化,很容易受到网上内容所隐含的意识形态的影响,进而可能导致部分青少年道德价值取向的紊乱和错位。因此,要保证青少年健康成长,必须强化网络道德教育。充分利用好信息网络技术,搭建网上思想教育新平台,加强主题网站建设和网络“红客”队伍建设,采用博客、微薄等青少年容易接受的方式净化网络环境,培育优秀网络文化,网络论坛等加强思想交流,宣传党的基本理论路线方针政策,自觉抵制网上的“精神垃圾”,培养网络公德意识。

4.构建和谐校园文化,弘扬科学的人生价值观。正确价值观的形成是由青少年自身修养、学校教育和社会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同时还必须有和谐的价值教育环境和正确的舆论导向作保证。校园文化作为校园环境中的重要部分,在帮助青少年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方面有潜移默化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校园文化作为新时期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的一种重要手段正发挥着其重要作用,学校运用理论、文化等手段营造一种健康、活泼、开放、有序的文化氛围,来影响青少年的思想品德、言行举止、生活方式、心理趋向、价值观念及人际关系等。

总之,青少年价值观教育是一项长期、复杂而艰巨的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有在长期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切实开展卓有成效、生动活泼的价值观教育,才能使他们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现代化建设人才。

1、周立新.关于新时期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与引导问题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6,(6):78.2、马兆娣.试论新时期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有效途径[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5,(2):67.

第五篇:关于主流媒体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的调查报告

关于主流媒体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的调查报告

【前言】:

实践参与者:

实践主题:主流媒体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的调查 实践时间:/ / 实践地点:

现将此次实践活动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内容摘要】:

在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大众传媒犹如阳光、空气和水一样渗入到人们的生活中。作为最易接受新生事物的群体——青少年在使用媒介资源的同时,也接受着媒介的影响。大众传媒如同一把“双刃剑”,给青少年带来一种全新的社会生活、学习模式和价值观念,同时又给青少年的思想观念、行为模式、文化生活、心理状态等带来了消极影响。本文旨在研究大众传媒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并据此提出构建大众媒体与青少年价值观之间和谐关系的合理性建议与意见。

【关键词】:大众媒体 青少年 价值观 影响

一、大众传媒的概述

(一)大众传媒的涵义

大众传播的概念首次出现于1945年11月在伦敦发表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宪章中,指传播机构利用现代化的传播媒介向未组织起来的个人和群体传递信息的过程。现代传播媒介主要包括报纸、广播、电视、电影、杂志、书籍、互联网等。各种传媒互相竞争又互相补充,形成了覆盖全球、深入人们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传播体系,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也对青少年的价值观念及其成长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二)大众传媒的特点及功能

1、大众传媒的特点

大众传媒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一是覆盖面广。大众传媒凭借其传播方式和手段丰富多彩、声情并茂、直观生动等优势,渗透到现代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形成一种“无处不在处处在,无时不有时时有”的普及机制。二是影响力强。大众传媒是专业的媒介组织,其收集、加工、生产和传播信息的能力和效率是一般个人和非专业组织所不能比拟的。三是信任度高。大众传媒具有公开可靠的信息源,其信息的可信性和可确认性要大大高于处于匿名或半匿名状态的其他传播者。四是机制健全。大众传媒在百余年的传播实践中,形成了整套被社会广泛承认的行业规范和职业道德,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套吸引和联系受众的有效机制。

2、大众传媒的功能 由于大众传媒的受众多、传播快、辐射远,而且具有自然、亲切的特点,使得大众传媒集传播信息、引导舆论、知识教育、监督沟通与大众娱乐等多重功能于一身。从价值观的角度看,大众传媒在改变人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同时,还通过督导教育、传播知识、愉悦精神等途径推动人格转型和新的价值观的形成。简言之,大众传媒在传播文化的过程中,自然地生发出对人的教化功能。

但是,大众传媒的负面功能不容忽视。市场化的大众传媒为追求商业效益而迎合一些庸俗消极乃至不健康的思想潮流,将健康的内容和灰色文化混杂在一起,通过炒作形成不良的社会导向,呈现出舆论环境的复杂化。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泛娱乐化倾向。随着大众传媒市场竞争压力的不断加大,大批的肥皂剧、被戏说的名著、工业化制作出来的动漫游戏和大量毫无艺术价值却炒出轰动效应的流行音乐、畅销书等娱乐化、低俗化的文化产品不断产生。虽然这种快餐文化适应了当前人们生活节奏紧张情况下的现实需求,但是所传递的人生观、价值观混乱,导致部分青少年追求的目标严重偏离正确的方向。二是低俗化倾向。传媒低俗化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大众传媒市场化、娱乐化蓬勃兴起的变异现象。随着大众传媒业的不断发展,这种低俗化的现象也日益严重,已屡屡触及我们社会传统的道德底线,甚至在颠覆我们原有的传统观念。凶杀、暴力、色情这些低俗、哗众取宠的信息对正处于社会化过程中的青少年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一方面扭曲了社会的真实环境,另一方面尤其容易引起分辨能力差但模仿性强的青少年盲目效仿。

二、青少年价值观的现状与特点

(一)青少年价值观的现状

价值观是个体在对事物重要性进行评价时所持的内部尺度。青少年处于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其突出的特点是精力旺盛、兴趣广泛、积极向上、富有朝气和理想,同时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喜欢探求新事物,模仿能力强,但是对是非的鉴别能力较弱,价值观念尚处于形成过程中,可塑性强。因此,其年龄个性特征使他们比其他年龄段的人更容易受到大众传媒的影响。

(二)青少年价值观的特点

1、个人公德意识觉醒,但社会理想相对缺失

个人公德意识觉醒与社会理想相对缺失实质上是“小我”与“大我”之间关系的失衡,是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不协调。如果放任这种态势,将导致少数精英辈出,同时“问题青年”大量涌现的失衡局面。

2、自我意识充分彰显,但传统价值认同有待提升

现代化社会需要自我意识的张扬,但不能淡化传统文化的传承。如何正确处理自我意识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成为未来青年工作的重大问题。

3、公私利益结构趋于合理,但超越意识尚显不足

绝大多数青少年都能够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辨证关系,但是集体利益本位的担当意识尚显不足。如果听任这种态势的发展,我们可能不缺乏精明的白领阶层,但缺少超越“物我”境界的领军人物。总体看来,当代青少年价值观的显著特点是价值取向积极务实,但功利色彩较重。青少年的价值观取向表现为重实效、重现实、讲效益,在关注社会政治的同时,更强调适应社会,充分发展自我,把理想与现实结合起来,倾向于奉献社会与强调自我并重。

三、大众传媒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

在高度“媒体依赖”的时代,青少年价值观深受大众媒体的影响。但大众媒体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具有“双刃剑”效应,其正效应值得肯定,同时副效应也特别值得关注。

1、“媒体依赖”的青年一代已经形成,但社会对媒体的价值导向明显不足

有调查显示,青少年接触最多的前三种大众媒体依次是:电视、网络和报纸,而大众传媒方式对青少年影响最大的三种媒体是:电视、网络和广播。这说明,我们已经进入了“媒体依赖”的时代,青少年已经成为“数字化生存”的一代。但是,大众传媒呈现出低俗化信息的密集传播倾向。有些大众传媒生产的低俗化的文化产品,影响了青少年对客观价值的认知和判断,使青少年的成功观具有利益驱动性且急功近利,精神生活具有享乐主义、颓废主义、物质价值的取向。

2、信息识别能力有所提升,但低俗功利倾向有所上升

大众媒体为青少年提供了爆炸性的各种信息,但“知识爆炸”能否引发“头脑风暴”?有调查显示,青少年关注最多的传媒内容和种类是历史类、新闻类和故事类,这说明,青少年已经初步具备了在大众传媒提供的丰富信息中提取有意义的知识。但与此同时,低俗功利性的价值取向也颇具市场。大众传媒追星捧星,大肆渲染香车美女,这种低俗化倾向客观上引导青少年向拜金主义和物质主义发展,不少青少年把金钱的多少当作自我价值和自己是否成功的标准。还有一些青少年经常接触有暴力、色情内容的影视片、书籍、电子游戏等等。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大众传媒对青少年价值观的整合作用,加深青少年对自己和社会的认同感以及对社会价值的遵从,使个体与群体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得到良好的统一,从而达到协调社会的作用。

3、虚拟交往空间不断拓展,但利用媒体学习能力建设有待加强

大众传媒可以拓展青少年的交往空间,有助于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价值主体角色。这是因为大众传媒利用自己特有的优势,能赋予人物、事件和社会活动以某种社会地位。在上网目的方面,有的是看电影、听音乐、聊天、交友、玩游戏、浏览新闻,或者是和同学、老师交流,还有的是为了精选并链接自己认为有价值的网络信息、知识和资源。可见,大众传媒为青少年提供了深广的文化视域与交往平台,但更重要的是应该充分利用这些充足的学习资源和便捷的学习途径,实现自我发展。

四、政府与社会可采取的对策 当然,面对商业化和低俗化的大众传媒,政府和社会也并不是束手无策的。从第一部分中“两个环境”的理论可以看出,大众传媒向虚拟环境输入何种信息,在很大程度上还是要受到政府和社会的影响的。为了减少大众传媒对青少年的消极影响,政府和社会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从消极方面看,要监察大众传媒,防止不良的信息对青少年的危害。我们必须规范大众传媒的发展。充分调动大众传媒的积极因素,使大众传媒向健康理性的方向发展;要弘扬主流文化,通过主流传媒来遏制商业传媒的俗滥,通过宣传主流价值观念来消解商业传媒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要加强大众文化的立法与执法,严厉打击各种不良文化对青少年的腐蚀。

从积极方面看,要利用好大众传媒这种青少年喜爱的形式,帮助青少年建立正确的价值观。我们应当支持传媒机构制作优质的版面和节目,鼓励出版优秀的青少年读物,以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形式向他们传播正确的价值观。

当然,在向青少年传播正确的价值观的时候,我们更应该注意青少年的需求和心理状态,以开放和平等的方式进行传播。一是开放式的引导意识,即要用开放的心态和开放的方式去进行教育和引导工作。二是平等对话意识,必须学会倾听,尊重他们的表达权和自主性,用平等对话意识来实现最大限度的良性沟通。

大众传媒自身也要加强社会责任感,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更要注意其传播产品的社会效益。大众传媒的社会责任不只是作为舆论监督的“第四权力”,更应成为传播科学知识和正确价值观的重要工具。

事实上,除了从虚拟环境着手外,政府和社会更应考虑如何在现实环境中对青少年进行正确的引导。如果父母能多关心子女,多与子女沟通,青少年就不会沉迷于电视或漫画,以排遣孤独;如果政府能为青少年提供多种成才的途径,而不是制造那种“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局面的话,青少年就更能在现实环境中获得认同感和成功感,而不会转向虚拟环境去寻求那种非现实的成功。

总而言之,青少年是社会的未来,其价值观的正确与否,不仅关系到其自身的健康成长,更是关系到社会未来的发展动向。关心青少年的成长,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大众传媒、政府和全社会都不可推卸的责任。

参考文献:

1、杜骏飞 《网络新闻学》

2、张国良 《传播学原理》

3、刘京林 《大众传播心理学》

4、王彬 《大众文化对青少年一代的影响》

5、朱庆平《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的忧思与对策》

下载现代媒体对青少年的影响(精选合集)word格式文档
下载现代媒体对青少年的影响(精选合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现代教学媒体对初中英语教学 的影响及其应用

    现代教学媒体对初中英语教学 的影响及其应用 【摘要】:目前信息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初中英语教学中,主要体现在教学媒体的变化上。现在的初中英语教学中经常使用的是以多媒体......

    互联网对青少年的影响

    互联网对青少年的影响 【摘要】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给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在已经步入信息化社会的今天,“上网”已经成为了一种时尚,而在庞大的网民群体中,......

    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

    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及对策 互联网是把双刃剑,它对青少年的影响既有其积极的一面,也有其消极的一面,而它所传输的一些不良信息会对青少年产生负面影响。 一、网络对青少年的正面......

    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

    网络对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作者:朱建发,联系方式:*** 单位:萍乡市莲花县升坊镇江口小学,邮编:337100内容摘要:随着网络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网络日益影响着人们......

    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

    江苏技术师范学院2011暑期 社会实践调查题目:网络对于青少年的影响 学院:电信学院 班级:10电气2w 姓名:卢慧斌 学号:10312212网络对于青少年的影响 【摘 要】信息社会,网络已经成......

    睡眠不足对青少年的影响

    睡眠不足对青少年的影响 成年人平均每天需要8小时的睡眠,而正处于发育期的青少年每天至少需要9个小时的睡眠。但是由于课业负担重,很多青少年的睡眠时间达不到要求,这会严重影......

    网络对青少年影响调查

    网络对青少年影响调查 一:关于青少年网络状况概况 在北京、上海、广州、成都、长沙五城市青少年互联网状况及影响的调查报告中显示:青少年上网的用户中,男生略多(56.6%),年级越......

    电视对青少年的影响

    电视对青少年的影响 电视作为大众传媒的一种重要手段,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非常大,已经成为现代社会无处不在的信息源,电视节目为人们提供各种文化娱乐服务,发挥着传播社会主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