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梦想有多远走多远
梦想有多远,走多远
三月的一个春雷将酣梦中的我激醒,醒来后,久久不能入眠,想到青浦写作协会五周年大庆暨青浦作家协会成立活动即将到来,我欣喜,我感慨。
问自己:我曾经当作家的那个梦想还在吗?
记得小学五年级的某一天,跟好友晓静、英子三个人逃学,集中到英子家里,说,我们要准备成为大作家,要集中精神写作品,不能在学校里上不喜欢的课。因为我们都有些偏科,只喜欢语文,害怕数学。那一天,我记得我拟定了一个童话故事,题目叫:小纸屑的旅程。英子要写诗,晓静要写散文。
这个可笑的想法,只坚持了半天,就被语文老师张勇武发现了,把我们找回去批评了一通,继续上学。成为专职作家的幼稚幻想立即搁浅了。
那时候,是谁想出了这个主意啊?现在回想,蛮好笑的,真的不记得了。
可是,喜欢阅读,倒是我们三个人的共同点,我们经常一起看书,交换书籍。
后来,晓静考上师范,成为了一名英语教师;英子做了居委干部;而我,成了一名上班族。各自都有了自己的活动圈子,结婚、育儿、工作、生活,便疏于了联系。读书的时间也变少了,我不知道她们有没有继续编织着文学梦。
1995年,我参加工作后,便全身投入,无暇再顾及阅读,写作的梦想,渐渐远去。直到2006年在工作受到重度打击、心灵受到严重创伤的时候,才又想起文学,想要以书疗伤、养益身心。
我到青浦图书馆办理了图书借阅卡,开始了如痴如醉的阅读,渐渐忘却功名利禄、消化了曾不能承受的压力。
2011年初,我跟志同道合的书友一起筹建了读书会,志愿阅读推广,传承水乡文明,形成了每月一次固定交流的模式。读书会的雪球越滚越大,吸引、交往了一批文学爱好者,我们一起浸淫其中“独乐乐,不如众乐乐”。读书、交流、活动,不亦乐乎。后来我们的“野战军读书会”有幸被图书馆编入了“正规部队—清阅朴读读书沙龙”,更有幸的是,图书馆还帮我们请来了青浦报社副总编徐斌、青浦作协会长凌耕、诗人戴仁毅等老师做我们的阅读顾问,指导沙龙阅读。作家宋路霞、吉鸿盛、滕肖澜、扬之水、姜浩峰、《收获》副总编钟红明亦先后参加我们的沙龙活动,跟我们面对面交流,让我的视野开阔不少。
多读书,读好书。读的书多了,便有了感想,想用文字表达出来,渐渐的,又激起了我童年时代的写作梦想。
当听到青浦写作协会在五周年大庆之际将升格更名为青浦作家协会,并要发展一批新的作协会员,我也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向协会提出了入会申请,希望能够成为其中的一员。
期待着,能被协会宣布成为正式会员的那一刻,这是我梦想开始的第一站。
期待着,能在协会的文学大课堂里不断学习、熏陶、让我的写作梦想快快长出翅膀。
写作梦想从小开始,一直都在那里;写作之道,还很遥远,要不停走下去,梦想有多远,我就走多远。
第二篇:梦想有多远,舞台就有多大
梦想有多远,舞台就有多大
--人生不设限读后感
临安市杨岭中心学校 杨岭中心学校 郎爱春
100多年前的希腊,有人试图在4分钟内跑完1英里的路程,为了实现这个前无古人的宏伟目标,人们绞尽脑汁,甚至异想天开,先让运动员喝老虎的奶水,以强身健体,然后又让凶猛的狮子在后面追赶运动员,以激发潜力,结果全都失败了。后来,有专家得出了“科学”结论:因为人体生理结构的限制,人类根本无法达到这种速度。于是人们最终断言,人要想在4分钟内跑完1英里路程是绝对不可能的。有个叫罗杰的年轻人偏偏不信,刻苦训练,默默地向极限发起冲击,一年之后,“绝不可能的事情”发生了——罗杰在4分钟内跑完了1英里。随后,这一纪录又多次被后来者刷新。
读完《人生不设限》这本书,更加深刻的感受到人类的潜质是无以言语的。力克·胡哲,出生时罹患海豹肢症,天生没有四肢,曾经三次尝试自杀。10岁那年,第一次意识到“人要为自己的快乐负责”。虽然没有手脚去接触这个世界,但他并没有放弃理想,也没有放逐自己,他最终意识到用语言和行动同样可以触动人心,不论际遇顺逆,只要认清目标,积极面对,生活其实到处都是欢乐。
记得书中力克的一句话:“我有选择,你也有选择。我们可以选择对不足之处念念不忘,可以选择苦涩、愤怒或悲哀;或者,在面对艰难时刻和那些心怀恶意的人时,我们可以选择从经验中学习,然后继续往前走,为自己的快乐负责”。的确,作为造物主的上帝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没有四肢的力克都能有如此的境界,更何况健全的我们呢?曾经好几次读过《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海伦·凯勒讲述自己没有光明的人生经历,每次阅读都会打湿自己的眼睛,让我领会到在疾病和灾难面前,她是何等的乐观、不屈不挠以及满怀希望,她的故事春风化雨般伴随着我成长,伴随我追逐自己的理想。今天读《人生不设限》,读到力克·胡哲对人生乐观的态度,不仅又让我想起海伦·凯勒,发现两者都是如此的执着,都是曾被苦难所折服而又重拾信念,被人们所敬仰,原来他们都不曾给自己限制,他们都突破了自己的极限,达到了人生新的高度。
知足者常乐,但注定平庸。若不给自己设限,就没有限制你超越的藩篱,人生便无止境。梦想有多远,舞台就有多大,相信自己,一切皆有可能。
人生不设限读后感
人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当我们面对挫折时,总是沉浸于消极状态中。但是否曾想过,世界上还有一些人面对着比我们更严峻的挫折;尽管这样,他们还是坦然面对现实。就像,力克.胡哲一样。
力克·胡哲是一名残疾人,他天生就没有四肢,只有一只在下身左边的小脚丫,他自己戏称那是他的“小鸡脚”。面对生命道路上的绊脚石,力克·胡哲从不屈服于命运--学习超越自身能力的事情;缺少了四肢,完成我们生活中的小事,对于力克·胡哲来说,总是变得困难重重,永远都需要比正常人多花几倍的时间;力克·胡哲在年仅25岁时就已经获得两项大学学位,他的聪明才智是不可否认的。最初了解到力克·胡哲,是观看他在世界各地进行演讲的视频,印象最深的莫过于他用幽默的语言向听众阐述自己的身体缺陷和成长经历,鼓励人们要勇于面对生活的不幸。随后,他将亲身经历写进了励志书籍《人生不设限》里,以此来鼓舞人们在困难面前不要退缩,应该勇敢地去战胜它。
力克·胡哲无可否认是一名有志之士--“老当益壮,宁知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人生道路上,我们会被无数的绊脚石绊倒,被无数的风雨阻碍前进,但请相信,这是命运送给我们的礼物;无论是风雨,或是绊脚石,它们会使你感到沮丧,沮丧只是暂时的罢了;真正的,在一次次战胜困难后,会换来一个个含着泪、流着汗换来的智慧和深刻教训。力克·胡哲之所以能成为举世瞩目的残疾人演讲家,是因为他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不断战胜挫折,有着刻苦拼搏和不屈服于命运的顽强精神。其实力克·胡哲跟任何人一样,都很普通,他总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去迎接命运的每一个挑战。难道我们不能当一回“力克·胡哲”吗?
杨岭中心学校
郎跃进
第三篇:向前走,能走多远走多远美文
有师徒两位僧人,从很远的地方去灵山朝圣。一路上一边乞食一边赶路,日夜兼程,不敢稍有停息。因为在行前,他们发了誓愿,要在佛在佛诞日那天赶到圣地。作为僧人,最重要的就是守信、虔诚、不妄语,何况是对佛陀发的誓愿呢!
但在穿越一片沙漠时,年轻的弟子却病倒了。这时离佛诞日已经很近,而他们距灵山的路还有很远。为了完成誓愿,师父开始搀扶着弟子走,后来又背着弟子走,但这样一来,行进的速度就慢了许多,三天只能走完原来一天的路程。到了第五天,弟子已经气息奄奄,快不行了,他一边流泪一边央求师父:“师父啊,弟子罪孽深重,无法完成向佛陀发下的誓愿了,并且还连累了您,请您独自走吧,不要再管弟子,日程要紧。”师父怜爱地看着弟子,又将他背到背上,边艰难地向前行走边说:“徒儿啊,朝圣是我们的誓愿,灵山是我们的目标。既然已经上路,已经在走,灵山就在心中,佛陀就在眼前了。佛绝不会责怪虔诚的人,让我们能走多远走多远吧……”
这则故事是一位年逾古稀的老居士讲给我的。
他说,他年轻时经商,在商海中搏命,赚了一些钱,挣下了一份产业。这中间,有失败有成功,有笑声也有眼泪,但自己无论怎样努力,却总是离家人的期待和自己的*望差很远。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读到这则师徒朝圣的故事,大受感动之后,翻然悔悟。他说其实每个人都是朝圣者,都有自己的目标和誓愿,由于各种客观和主观的原因,并非每个人都能达到目标和实现誓愿,尽管每个人的目标和誓愿都不相同。其实只要你上了路,向目标靠近,你就已经到达了,因为每个人的灵山都不一样。关键是你要整装上路,要向前走!能走多远走多远……
第四篇:梦想有多(读后感)
梦想有多高,舞台就有多大
-----读报告文学《摇着轮椅上北大》有感
刘方谦
“最不幸的人生挫折,最震撼的生命奇迹”-----这是对北大百年历史上第一个残疾女博士郭晖的大写真!
鲁迅文学奖获得者李春雷的倾心力作《摇着轮椅上北大》,蕴含深刻哲理,让人掩卷深思。它既是一个欣赏文学、感悟文学的良好读本,是滋润青少年心灵的一壶甘美的文学琼浆,又是对广大青少年进行励志教育的难得教材;它不仅能给青少年带来对生命、生活、情感的深层次思索和感悟,而且能给家长带来对人生、理想、事业的高层次建构和引领。
全书以写实的手法,精美的文笔,新颖的形式,全景式地展示了“邯郸的张海迪”郭晖凄美却又让人激奋的人生故事——从一个健康活泼的小女孩到遭遇突如其来的灾难后,自强自立,克服重重困难,创造更加自信的未来的成长过程,以及战胜挫折走向成功的心路历程,从而谱写了一曲令人惊叹的梦想的奇迹的颂歌。
我们相信每一个人出生时,上帝都会在(他/她)身边藏匿无数枚钥匙,无论俊秀或丑陋,聪明或迟钝,贫穷或富贵,健全或残疾,这些钥匙都是相同的,其中有一把钥匙最适合你,它能将你引领到人生理想之巅。有的人穷其一生,忙忙碌碌,浑浑噩噩,没有找到它,有的人曲曲折折,历尽坎坷,壮志难酬。郭晖,是如何寻找到的适合自己的“钥匙”的,让一扇扇沉重的大门在她面前洞开,以梦想的名义向世人证明:翅折了,梦依然能够飞翔!?
众所周知,在中国,北大是最高学府,博士是最高学位;而郭晖呢,天资普通,相貌普通,家境普通,小学没有毕业,高位截瘫。对常人来说,这是一个
无法丈量的鸿沟啊,而郭晖却在二者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我们不能不说这是个奇迹,我们也不得不思索,这座桥是怎么筑成的?
究竟是什么拯救了郭晖?
一是目标拯救了郭晖。她敢把目标定在中国的最高府,这说明她的胆量和志气。墨子说“志不高者智不达”,她的成功告诉人们:杰出人士与平庸之辈最根本的差别,并不在于天赋,也不在于机遇,而在于人生有无目标。明确的目标使身处逆境的她激发出无穷的勇气,去战胜困难,超越逆境。郭晖用生命告诉自己“我能行!”
二是行动拯救了郭晖。二十多年来,她把生命的所有光亮全部聚集到了一个焦点,以顽强的毅力,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自学了从小学到大学和研究生的全部课程,先后获得了大专、本科和硕士的毕业证书,2003年又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北京大学外语学院的博士研究生,成为北大建校百年以来第一位有残疾的女博士生。她的成功告诉人们:任何叹息、气愤、不满、抱怨、空谈都不会成功,只有付出努力,才能达到目标。郭晖用生命告诉人们:“行动改变命运”。
三是坚持拯救了郭晖。“日日夜夜,头晕脑胀,满眼发黑,云里雾里„„,她抑制自己不能垮掉。心底的激情像一团燃烧的烈火,这团大火熊熊燃烧,在她心田,在她眼里,在她的血液里,她的血液是奔流不息用之不竭的燃料,熊熊大火烧得她胸中的英语世界天地透亮通红通红”,这是作者对她学习英语内心奋斗的描写。20多年来历尽非人的磨难,她粉碎了一切障碍,自学掌握了英语、日语、法语等多门外语,凭着自己的坚韧与执着,终于考上了北大,用梦想撑起残缺的身体,自由翱翔在梦想的天空中。她的成功告诉人们:人生每一次挫折,其实都是一次绝好的机会,关键是不要放弃,要学会正视,学会坚持,学会利用挫折,把每一次挫折转化为一个支点,一个跳板。郭晖用生命告诉人们:珍惜挫折,就是珍惜机会,就是珍惜生命。
四是父母亲情拯救了郭晖。郭晖的父亲郭荣荗、母亲徐孔镕都是普通的教师,他们为了给女儿看病,为了让女儿上学,付出了太多太多。女儿生活不能自理,母亲20多年如一日,含辛茹苦,无怨无悔;火车上由于女儿无法上洗手间,只能在座位上解决,父母只好四面求情,恳求回避;求医路上,父母拖着将近70岁的身体,在陌生的城市里寒风中摸索了大半夜,他们却感觉不到丝毫的寒意;硕士考前“特制考桌”丢失,父亲为找一块木板,老泪纵横,几欲跪地求人;为了给女儿治好病,父母四处告贷,节衣缩食,都瘦成了皮包骨头;为了给女儿凑足学费,70多岁的老父亲不顾年老体衰,毅然加入到忙忙碌碌的打工队伍中„„郭晖的父母有自己的事业和梦想,但是他们放弃了,他们把全部精力放在了女儿的健康和学业上。如果说一般人的父母是伟大的,那么郭晖的父母是伟大中之尤其伟大者。我们不禁要说:当孩子在人生的路上遇到挫折与失败时,作为父母用不着沮丧,用不着埋怨,只要像郭晖的父母那样,对孩子说声跌倒了,爬起来!父母亲情的导航,将会让孩子在困境中奋起。
五是社会包容拯救了郭晖。北京大学,中国最高学府,没有因为郭晖的残疾而拒绝她,而是通过公平公正的评判,将当年唯一的招生名额给了她,正如沈弘教授给郭晖的回信中说:“北大的原则是择优录取。学术面前,人人平等。我本人敬佩你,北大敬佩你,欢迎你来北大读书!”。入学后,北大破例为郭晖和母亲安排了宿舍,在她可能去的地方,无一例外地设置了残疾人无障碍通道。北大是包容的。自从郭晖的事迹被《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等数十家媒体报道后,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极大关注,某轮椅厂商无偿为郭晖送来了电动轮椅,让郭晖的出行方便了许多;老家所在地政府领导
们亲自上门慰问,并送来了笔记本电脑,给郭晖以莫大的鼓舞;来自全国各地的读者来信和留言,更是犹如一股股暖流温暖着郭晖的心,激励着郭晖前进的步伐;国内外专门为学业优秀者、进步青年设立的奖学金,也将注意力逐步投向郭晖。这一切的一切,都告诉世人:随着社会的进步,上学、就业、福利等等关系到郭晖们切身利益的保障将会更完善。
郭晖的事迹再次证明,拯救自己首先得靠自己,但光靠自己还不够,需要和谐开明的家庭,更需要文明进步社会的包容。
卢勤说:良好的承受挫折的能力,受到挫折后的恢复能力和百折不挠、不向挫折屈服的精神,是成功人才不可缺少的条件,而培养承受苦难和不屈服于挫折的能力,对今天的孩子尤为重要。我们要感谢郭晖,她树立起一个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新时代青少年学习的楷模;我们要感谢李春雷,他给家长们送上了一份人生的大餐。
这个世界有黑暗的角落,也有充满阳光的地方。但梦想和对梦想的执着会带领你去飞翔!珍惜生活里的每一天吧,因为你我都有一个梦想!梦想有多高,舞台就有多大!
第五篇:思想有多远就能走多远
思想有多远就能走多远
尊敬的各位评委 各位工友们大家下午好:
我是来自我们转向架焊接车间的一名电焊工,我叫姜维,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思想有多远就能走多远》。
首先,我ewing大家讲一个小故事,可能很多人都听说过:从前有一位记者到大西北的一个偏远的小山村去采访,当他来到一个小山坡时,看见一个应该上小学年纪的娃在放羊。他就问娃:你为什么不上学而在这里放养啊。娃说:为什么要上学?记者又问:那你为什么要放羊啊?娃说:养长大可以卖钱,有了钱可以盖新房子。记着再问娃:那有了房子呢?娃有点不耐烦地说:娶媳妇生娃?记者最后问:生完娃那?娃说:放羊。
其实我讲述的这个故事很自然,思想决定着行为。而行为能够造就人的一生,就人的活动层面来讲是完全正确的,人的活动分为心理活动和机体活动两种。而心理活动反应的是一个人的思想,机体活动反映的是一个人的行为。
在我们身边就有着这样的一位杰出人物,他就是中华技术大奖和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李万军同志。在1987年刚刚步入工作岗位的他,那时在他的字典里就没有一个“服”字。同年进厂的有20几位电焊工,而最终留在这个岗位上的却不到五个人,那时生活非常的艰苦但就凭一股不怕苦的精神,每天超额完成正常的工作量。也就是乐于吃苦的精神,他被公司选送参加了长春市电焊工比武大赛。他的表现非常出人意料,在场的评委都惊呆了。评委问他:你怎么焊的这么快这么好呢?李万军毫不谦虚地说:我就是来拿第一的。是的,当成绩发表时,李师傅荣获第一名。
在工作中他更有一种较真的紧,记得那是在动车组刚刚试制阶段,因为构架体环口部位焊接位置难控制,既影响质量有影响生产进度。李师傅为了打破这一瓶颈,吃饭时从没吃饱,喝水时从不干多喝。经过他的努力,研制出:《环口焊接七步法》他是现代工人的楷模,他是现代工人的亮点,他的事迹源远流长,可以让我们回味无穷。谢谢大家,我的演讲到此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