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梦”离我们还有多远
“中国梦”离我们还有多远
葛鹏飞0401122
3【摘要】:随着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上台,“中国梦”这个词一直在被广泛地讨论,何时我们能够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成为了很多人关心的问题。可是,要实现一个这个“中国梦”,必须拥有一个大国的胆略和智慧,必须正视现实,解决现有的问题,这样我们才能在大国崛起的路上越走越宽,越走越顺,拥有属于中华民族的灿烂明天。
【关键词】;美国的启示综合国力软实力藏富于民
十八世纪法国的拿破仑警告世人:“不要惊醒中国这只沉睡的狮子。”如今,狮子惊醒了吗?
有目共睹,近三十年来,中国的经济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跨越式进步,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一时代解读,既饱含着对近代以来中国历史的深刻洞悉,又彰显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和宏伟愿景,为党带领人民开创未来指明了前进方向。
可是,就中国目前的状况而言,我们离中国梦的实现究竟还有多远,何时我们能够取代美国的霸主地位,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一、美国崛起的启示
在历史的长河中,如果论全球性的和全方位的“世界霸权”,那么只有两例:英国和美国。而美国对英国地位的取代既没有引发两国之间的激烈对抗和战争,也没有因严重挑战原有体系而付出代价,美国的崛起在这一点上也堪称“和平崛起”。
除去美国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以外,在许多方面它的崛起对中国仍然有着借鉴意义。
1、韬光养晦,有所作为
在那样一个帝国主义疯狂扩张的时代,美国的对外政策是相当节制和冷静的,几乎不参与单纯政治意义上的“争霸”。美国也从未试图主动与英国全面争霸,反而逐渐跟英国结成了广泛的共同利益,得到英国的认同,融入了世界体系。美国1894年GDP总量已经达到世界第一,可直到50年以后的1945年才从倒下的英国手里顺理成章地接过了世界霸主的大旗。不那么确切地说,美国完成了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也是最成功的一次“韬光养晦,有所作为”。
2、制度创新是经济增长的源泉
经济增长方式按其动力可以分为三个层次:资源投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制度创新是最高层次的经济增长方式。良好的制度能够大大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促进技术创新的热情和技术成果的运用。美国经济最突出的优势,正在于其高人一筹的制度创新能力。美国麦当劳式的连度、沃尔玛式的仓库零售制度和福特式的流水线制度,本身没有任何科技含量可言,却巨大的改变了现代经济的基本形态。所以,制度创新是美国经济保持独立性、增长性和稳定性的根本源泉。
3、制度“软手段”成就霸权新模式
美国的霸权是“制度霸利权”,更主要的是指美国领导世界的方式,十分注重制度、规则和普遍原则,善于用规则来谋取特殊利益,比起前面的那些帝国和霸主来,较少使用强迫性的武力。比如,通过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贸易组织,美国在世界金融和贸易领域中建立起了合作收益的分配机制――参加合作的国家都会有收益,使得世界各国都自愿合作;而美国则获得其中最大的一份霸权收益。
二、唯综合国力论必须摒弃
有很多人认为崛起就是力量的不断增加。但是,即使我们接受国家是力量容器的观点,也还是要注意那个“木桶原理”:木桶是由最短的那块木板决定的。
1815年至1914年的一百年间,俄国经济总量与英国相近,这是两个差不多大的木桶。但是,英国在这一百年间一直是世界大国(霸国),俄国却只能算是地区大国。在克里米亚战争(同英国)和同日本的战争中都失败了。原因何在?我想其中之一就是俄国的“制度短板”,用列宁的话说,沙皇俄国是各民族的监狱。
综合国力论所掩盖的,是力量在结构上的不均衡和在质量上的不同质。这种不均衡和不同质无法通过综合而消除,反而被综合所掩饰起来了。诉诸历史可知,不均衡和不同质造成的问题,往往比综合起来看的总体力量更为关键。
中国的社会结构近年来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力量在这些社会结构中的分布是不均衡的。这些不均衡集中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1、生态问题
中国持续了20多年的粗放性经济增长,使生态承载能力到了极限水平。许多地方,已经连一条干净的河都没有了。如果不能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转变增长方式,中国的生态是否可以支撑起来一个世界大国呢?
2、社会矛盾
片面地追求经济增长,而忽视社会矛盾的现象,后果是极其严重的。一个开发商投资一个项目,可能当年的GDP增长了几十个亿,几百亿,但是造成的社会矛盾就没办法统计到这个GDP里边去,其所带来的社会代价也是无法用数字描述的。
3、法制建设
目前我国的腐败现象十分严重,造成腐败的最根本原因,乃是权力缺乏监督和制约。
4、精神缺失
人民生活水平确实在提高,但是相当一部分人的精神焦虑不安,没有方向,民族精神的丧失很难以给一个民族的发展带来持续的精神动力。
以上四个方面,构成了一个国家,一个文明的四个基础型底座,即生态底座、社会底座、政治底座和精神底座。四个底座的健康和谐,将为一个国家构建起坚实的发展基础。
面对这种不均衡,当我们谈论自己的力量的时候,需要消除综合国力的幻觉,更需要在均衡的、和谐的发展观指导下,解决现有的这些问题。
三、重视软实力打造中国魅力
中国要成功地成长为世界强国,仅仅有物质力量的积累是不够的。世界史上,没有一个国家仅靠物质力量的强大而可以持久。那些成功地维持了世界强国地位的国家莫不是向世界提供了某种文化和制度。英国是这样,美国是这样,即使后来解体的苏联也是这样,在20世纪40—50年代,苏联之所以能形成追随它的阵营,并不完全是凭恃军事强权强行推动的结果,还在于它提供了一系列的制度创新和在当时看来似乎是全新的文明形态。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些国家选择苏联模式,很大程度上是国内选择的结果,而并不完全是慑于苏联的军事压力不得已而为之。
中国要发展为世界性强国,就必须重视软力量的积累和传播。要将中国影响转变为中国魅力。为此,需要解决以下两个问题。
首先,中国能否吸收以往人类文明的成就,建立起一种新的、先进的文明形态?强国的竞争,不只是实力的竞争,还是文明的竞争。在国家竞争中落败的国家,往往是文明的失败。罗马帝国最终毁于野蛮人之手,经常被说成是“落后”文明依靠蛮力打败了先进文明,而真正的原因是,罗马文明从内部衰败了。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把罗马帝国的衰亡视作整个古希腊文明无法找到应对文明挑战办法的结果,这个结果,从罗马帝国建立之始就注定了:因为这个帝国在它的建立之日就已经被注定要灭亡的了。其所以如此,是因为这一个统一国家的建立就是为了纠集一切力量来拖延而不是为了避免古代希腊社会的无法挽救的末运。这一事例提供的教训是,只有文明创新,才能保持不败的姿态。
第二,中国能否成为国际制度的建设者?中国是目前主导的国际制度的创建者。但是,也还存在着不能完全反映中国利益的国际制度。对于这些制度,我们的态度是“参与其中,徐图改之”。“参与其中”相对容易,“徐图改之”则要困难一些。因为,国际制度是一种公共产品,它不只是符合创立者的个别利益,还要能够为别的国家创造出利益。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有超越的胸怀,需要登高望远。
四、从藏富于国到藏富于民
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应是每一个公民能够过上健康富裕的美好生活。“国富”之根本目的还在于“民富”。“国富而民穷”从来不是一个社会得以和谐健康发展的根本之道。中国富民思想的渊源极早,《尚书》中有“裕民”、“惠民”的观点,《周易·益》有“损上益下,民说无疆”,都把重视人民的利益视为统治者的德政。
近年来,人民生活有了显著提高,但在国力强势增长的背景下,中国表现出来的还是“国富而民不富”。从国家到地方,连年高速增长的财政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形成了较大的反差。
据《福布斯》杂志的计算,今天中国人的税负排世界第二,政府财政收入占GDP的20%有余。这个比重看起来跟美国联邦财政收入也占GDP的20%不相上下,但在开支上,美国的财政一多半用于社会保障、医疗保险等福利,而中国的财政开支用途不在这些。中国财政从民间“杀鸡取卵”太多,牺牲太多民间的致富机会。这些年的税收以两倍于GDP增速的速度上升,加税不受立法制约,这种税负必须降低。
要解决这个问题,政府首先要创造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使企业家得以生存、发展、壮大,社会财富得以积累,政府财政得以充盈。这就是各国政府永远是为富人服务的本质所在。其次,政府要以二次分配的手段,培育中间层,充实中间层,扩大中间层。因为,只有中间层扩大了,购买能力和消费水平才能大幅提高并维持稳定。
藏富于民的现实意义在于实质性贯彻改革开放的富民政策,消除贫困,增加国民消费支出的可持续性,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消化经济滞涨,减少腐败,消除社会“嫉公霍财”心理和行为,同时减轻巨额储备的管理难度,也正应了那句古话:“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
五、还科研一片净土
虽然中国的科技水平已经有了飞跃式的提高,可是自主创新能还有很大的欠缺,学术腐败问题依然是笼罩在中国科学界的一朵乌云。学术如果没有一片净土,何谈科技强固,何谈民族复兴?
只要考察一下当前的各种制度以及相应的学术腐败现象,我们可以发现这样一个基本事实:我们的学术治理完全是建立在“结果至上”的哲学思维基础之上的!结果至上的哲学思维特征是:只重结果不重过程;拿指挥棒的拥有充分资源。
科学研究本来是重过程而非重结果,但现在全部被颠倒了。我们的所有体制和制度设计都奉行的是重结果忽视过程的哲学思维。我们搞了很多所谓“基地”、“研究院”之类的东西,我们的学术评价制度、职称评审制度、冲刺诺贝尔奖等等无一例外地都是按照结果至上的原则进行设计的。
结果至上的哲学思维的根本错误在于它只看结果不看过程。这样的思维方式完全玷污了
科学事业的本质。科学探索活动的风险在于:努力了不一定有结果。事实上,我国有许多学术大师并没有多少可炫耀的成果,按照数量来算,他们可能永远做不了大师。然而,这些大师们长期孜孜不倦地研究某个领域,他们被公认为大师的原因更多地是他们坚持科学探究的精神和过程。
总之,制度设计的哲学思维模式不应该是结果至上的哲学思维——成者为王,败者为寇。当然,这不是说不提出任何要求和目标,而是说不能局限于“结果至上”,这更不应成为惟一的思维模式。
空谈“中国梦”,只会陷入盲目自大的枯井之中,只有深刻地意识到中国社会所存在的问题,不断地反思,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来解决这些问题,才能把我们的国家建设的更加美好。至于何时能够实现这个梦想,我们无法预测,这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但我相信,上帝会眷顾这个勤劳、智慧的民族的。
【参考文献】
[1] 贾立政《论剑——大国之路与中国崛起》人民日报出版社
[2]张剑荆《“大国热”冷思考:软实力致胜》人民论坛
[3]何云峰《学术治理思维该换脑了》人民论坛
第二篇:思想汇报:雷锋离我们多远
敬爱的党组织:
如果有人问你:“你知道雷锋吗? 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连我自己都不敢相信,我的第一反应是惊愕,因为我竟无法说出个所以然。雷锋,这个时常被念叨的名字,这个连幼儿园小朋友都知道的人物,这个我们常常喊着要学习的对象,我们似乎很少真正地去了解他。雷锋,对于我们来说似乎只是一个符号,一个最熟悉的陌生人。三月学雷锋月,雷锋这个名词无孔不入地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已经习惯了把这个名词当做一个美丽的空盒子,是一场漂亮的政治秀或许我们早就忘了雷锋是个人,人们口中的雷锋似乎真的只是一个没有实际意义。
忙于生活的我之前也没有去思考过这个问题,“雷锋”这个词虽然每年都会出现在我的生活里。小学的时候有老师带着我们做好事;初中每年的三月五号,所有学生会一起听关于学习雷锋好榜样的报告。而和其他学生一样,我们都在下面看各科的学习资料;高中更是如此;到大学也没认真去思考过。雷锋,对我来说,好像成了一只定期迁徙的候鸟。但我却从不知道这是怎样一只候鸟?
直到我们上党课,老师给我们放了关于雷锋的视频。我才第一次真正感觉到原来雷锋是一个这么温暖人心的人。他不再是报告会上枯燥的文字,不是铺天盖地宣传册里的神。他就像是一个邻家哥哥一样,憨实友爱,不管你有什么困难,只要他知道,他都愿意用一颗真诚的心来帮助你。
他的手像阳光一样照进你潮湿灰暗的世界里,把你拉出来。后来我在想这么好的一个人怎么大家却都对他熟视无睹,这么温暖的事实大家怎么可能无动于衷。
后来,为了了解真正的雷锋,我查了一些资料。崔永元说的一段话让我特别感动。他说:“我很喜欢他,真实的雷锋形象一点都不招人讨厌。我觉得他其实挺时尚的。那个年代的人照个相很难,非常难,但是他留的相片特别多。他最感染我的是他特别热爱生活,比如说他走到哪儿都会有一群好朋友。哪怕他只在那个地方工作了很短的时间都会有一群特别好的朋友,这些人现在还想着他。这个就不容易了。”
我想,或许现在信仰缺失的今天,我们的耳朵似乎已经习惯了这个词在我们的耳朵里进进出出,而没有了感觉,可是,我亲爱的同志们,请你给自己一点点时间看看雷锋这个人,看看他的摸样,看看他离我们有多远!望他那带着阳光般灿烂的笑容永远印在我们的脑海里!
汇报人:xiexiebang
第三篇:文明卫生离我们多远发言稿
文明卫生离我们多远发言稿范文
随着社会一步步向前发展,需要使用发言稿的事情愈发增多,发言稿是一种实用性比较强的文稿,是为演讲准备的书面材料。写起发言稿来就毫无头绪?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文明卫生离我们多远发言稿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大家好!
我今天想说一下“文明离我们有多远”这个话题,大家都知道,我们国家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文明古国之一,也是礼仪之邦,中国人对人类的贡献是毋庸置疑的,人类的文明当不断推进社会的进步,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物质生活都得到了提高,人类的文明,全民的素质提高,又是当今社会的现实问题,党和国家对两个文明的建设一贯重视,精神文明、五讲四美、市民公约都不断的要求我们。细想一下,现代文明、国人的素质是社会发展对我们的要求,那么我们的言行,我们的行为与文明有多远呢?先让我给同学们讲个事例,据中央台报道,洁净的天安门广场上随处可见的口香糖的残迹显得格外刺眼,40万平方米的.广场上粗算有60万块口香糖的残渣,有的不足一平方米的地面上竟有9块口香糖的污渍,密密麻麻地斑痕与天安门广场的神圣和庄严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这个实例,让我们看到文明离我们国家还有一定的距离。
还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说一个外国人去德国出差,凌晨三点钟他搭乘了一辆货车,车开到十字路口,正赶上红灯,司机停了车,外国人不解的问:“先生,半夜路口无车无人,为什么要停?”司机说:“尽管无人无车,但是是红灯我就要停”。由此可见,当文明成为每一个人的一种自觉习惯时,一切就会变得很自然,社会和我们所期待的文明也会自然而然的到来。
还有个例子,也是中央台的报道,美国人与香港合办的迪斯尼乐园里游人很多,但国人许多不文明的习惯如:随地吐痰、随地小便、抽烟以及脱鞋等等引起了社会和民众的反感,可见文明和习惯与人的形象是多么息息相关。
说到这里,我们也可问一问,我们××学校的同学离文明有多远呢?当同学们走进教室互致问候的时候,当同学们向老师表达问候致意之时,当同学们忙于晨扫劳动,当同学们相互之间友好相处、互助互爱的时候,当同学们有感父母养育之恩而发奋学习之时。谁又能说文明离我们有多远呢?
但是,当个别同学无视校规校纪,不服从老师和同学帮助的时候,当同学们不求进取、得过且过的时候,当不文明的语言脱口而出,甚至说脏话、粗话的时候,当少数同学在教学区喧哗哄闹影响他人学习的时候,当少数同学随心所欲做出有损公物等不良陋习之时,谁又能说,文明离我们有多近呢?
可见,文明就是我们素质的前沿,拥有了文明,我们就有了人类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事实也说明,一所好的学校,他也必然具备良好的文明校风,学生的文明习惯也决不会差,也才能构造出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才能创造出优良的学习成绩。
文明的一切都是由细节构成的,当同学们播下一个动作,便收获了一个习惯,提高自己的品格,让我们都把文明放在心里一个重要位置,时时刻刻去与文明交谈,千万不要把文明行为习惯当作小事。
同学们,文明习惯有赖于自身的积累,只要你愿意给他人真诚的关心和微笑,只要你愿意弯腰拣取地上一团纸屑,关爱社会,关爱别人,行为上不断检点自己,文明就会处处时时陪伴着你。
同学们也是十分幸运的。伴随著名校进河西,你们成为师大附中××初中的首届学生,同学们可曾想过百年师大的文明规范为何在你手中传递,祖国的期待、学校的希望,以及为你们吃尽辛苦的家长,需要你们什么、需要你们成人、需要你们成才,所以为了你们的将来,同学们应当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做文明礼貌的学生,管住我们的口,不讲脏话、粗话,不随地吐痰,管住我们的手,不乱扔垃圾、不损坏公物,管住我们的脚,不去践踏花草等等,让文明的行为习惯在每一位同学身上都能得到充分的体现。
歌德曾说过“理论之树是灰色的,只有生活之树是长青的”,愿这郁郁葱葱的生活之林时时开出文明之花,点缀我们的校园,装饰我们的生活,愿文明的钟声在我校时时响起,校园文明、校园文化一定会更好,到那时,我们可以自豪地说:文明就在我身边。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第四篇:家庭暴力,离我们有多远
家庭暴力,被低估的犯罪
我的第一次“反家暴”心理讲座,设在一个普通的居民小区里,简单的40分钟反家暴知识讲座之后,竟然被围住了,好像大家都有很多话要说。现场,有一个60多岁的老人,她忍不住的哭诉,她说她的妈妈是一直遭受家庭暴力,忍到老;她自己也在反复遭受家庭暴力,但是不想再报案什么的,习惯了;可是她发现她的女儿陷入的家暴的怪圈中,并被诊断为双相情感障碍,她问我,“这个到底应该怎么办?”
2017年3月26日,内蒙古女记者被家暴致死的案件终于审判下来了,其中最让人痛心的是,她经受了十几年家暴外人竟丝毫不知。就在同一天,我接到网络平台上的一个咨询,也在内蒙古,女性,40多岁,她说她被家暴了十几年,孩子也已经16岁,报案多次、却投诉无门,警察回答:“只要你还手了,就不算家暴,就是夫妻争吵。”她一度对生活感到绝望。直到几个月前,一次家暴之后,她觉得再不跑就会被打死,于是穿着睡衣偷偷的跑出了那个可怕的家,她问我:“到底能不能离婚?到底能不能把我的孩子救出来?”
说实话,作为一个心理咨询师,我深深的体验到了一种“无力感”,也许这种无力感正是家暴受害者们的真实体验吧~离开不离开,都不是容易的选择题。
今年是中国反家暴法颁布一周年,我参与了彭浦镇妇联的反家庭暴力项目。一次反家暴小品演出之后,现场我问各位来参与的第一线妇联工作者:“你们的工作中遇到的家庭暴力多吗?”
她们纷纷表示,很少见,一年有个两三次最多了吧…….然后我问:“那你们觉得家庭暴力真的那么少嘛?” 她们思考之后,坚定的摇了摇头:“因为太多次遇到夫妻争吵、家庭矛盾的事情,并不会被认为是【家庭暴力】,哪怕都到动手了,受伤了,人们也会理所当然额认为这不过是---家务事。根本不会报案。” 是的,这就是中国反家暴的最困难的地方,即便有立法,也不为人们内心所认可。“中国的反家暴,最终是一场封建思想与现代文化的较量。”
家庭暴力的类型:
身体暴力、性暴力、冷暴力、经济控制
它是家庭中Power(权力)和 Control(控制)的极端表现形式。家庭暴力的特点: 家庭暴力循环四阶段:不安开始增加—家庭暴力发生---施暴者道歉以及找借口—家暴当中的蜜月期
于是,很多被家暴者认为ta一定是太爱我了,才会这样,于是继续隐忍,直到下一次的家暴圈开启。
家庭暴力的早起征兆:
第一阶段:施暴人可能表现的彬彬有礼,潇洒慷慨,让你觉得生活就跟做梦一样美好。这恰恰是危险的信号,因为一个潜在的施暴者往往会:对你们的关系急于有所进展,让你感觉经历着“梦幻般完美的爱情”。第二阶段:对方经常因为琐事不如意而指责其他人,并拒绝为自己的行为负责,TA可能会批评你的打扮,或者时时刻刻的希望知道你的行踪,甚至反对你和家人朋友交往,这时候特别要小心防范了。一些常见的早期症状:
1,不正常的吃醋,指责你和其他异性的交往是给他带绿帽子。2,喜欢批评、指责你,让你觉得自己很糟糕。
3,得不到想要的东西时,就会威胁要伤害自己或他人。
4,试图控制你的喜好,以及你所交往的人,尝试孤立你的社会关系。5,会有跟踪你或者拼命给你打电话 6,尝试控制你的经济收入
7,会有损毁家具或虐待宠物的行为
一般来说,施暴人只在感情稳固和确定后才开始施暴,通常是在第一次受孕后。五成以上的家暴发生在一年以后,三成以上发生在三个月到一年。
家庭暴力的影响
儿童保护机构“Save children, Mexico”的公益广告,在国际比赛(Cannes International Festival of Creativity)Outdoor部门中获金奖。广告告诉我们的内容是,受到家庭暴力的儿童成长后又虐待自己的孩子。可看出虐待儿童和家庭暴力像回飞镖一样,照成社会和家庭的恶循环。研究表明,1,在暴力环境中长大的男孩,成年后虐待女性的可能性比其他人要大很多,由于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成长在家庭暴力环境汇总,也极易复制父母的暴力行为。
2,在暴力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很容易产生心理和行为上的障碍,精神处于长期紧张之中,甚至形成心理问题,会间接引发未成年人犯罪率的上升,这些都是家庭暴力带来的深层次影响。
3,在暴力环境中长大的女性,遇到对其实施家暴的男性可能性也更大,家庭暴力有明显的代际遗传特征。
4,如果家庭暴力不经过干预,是不会自愈的。施暴与受害者之间的关系不会改变,可能一直到某一方的伤亡为止。
a、保持冷静,不要直接顶撞和刺激施暴者,避免受到更进一步的报复; b、注意保护自己的头、颈、胸、腹等身体的重要部位; c、向亲戚、邻居、朋友、路人求助; d、躲到安全的地方尽快拨打 110 报警; e、制造声响和大声呼救;
f、24 小时内到医院去验伤和治疗、并保留证据;
g、拨打家庭暴力专线电话;向居委会、街道办事处、派出所、妇联求助;
h、对自己受伤情况进行司法鉴定,要求相关部门为自己提供人身保护以避免遭受施暴者的继续伤害。
真正的爱,不会依靠贬低另一个人的价值而存在;真正的爱,也不会侮辱、虐待、伤害另一个人。心理学家荣格说过:“当爱支配一切时,暴力就不存在了;当暴力主宰一切时,爱就消失了。”
最后,告知一下大家,我们开通了反家暴的热线电话,如果需要我们的心理援助,请拨打:021—22818606
第五篇:我们离梦想还有多远
我们离梦想还有多远
胡旭峰
今天上海真爱梦想基金会委派了种子老师和工作人员对我校的梦想中心运营情况进行了深入了,并且也听了两节梦想课。对于学校的运营情况是较满意的,对我们所上的梦想课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也给予了诚恳的指导,提出了宝贵意见,使我们看到了自己与一个优秀的梦想教师的差距,也为我们今后指出了努力的方向。
今天我上的理财的第六课《玩拼板》,课程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初步理财意识和基本的理财能力。第六课的课程的目标是让学和体验交易,并且通过团队的协作完成交易的目标。
这堂课的和构思是:首先让学生知道什么是交易?我们为什么要进行交易?我们该如何进行交易?围绕这些内容我进行讨论,分享,实践活动,展示分享等环节
课堂实录:在什么是交易这个问题上在运用的是讨论方法,学生通过讨论得出了的结果是交换,用钱或者是物换取自已想要的东西。这个结果是出乎我的意料的,我原先以为学生不会得出这么精炼的答案。然后我又引导学生通过思考以物易物的局限性,和改变这种局限性的方法,又出乎我的意料学生想到了“等价物”这个概念,要知道这可是小学五年级的学生,这不正是货币的本质吗?在引导学生完成了这些概念性的知识后我分别进行了两个环节,让学生分组用七巧板中自已多余的部分去换取自己所必须的部分。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有发生“硬抢”别的小组的拼图的行为,在进行评分的时候我进行惩罚性的罚款,抢东西的那一小组的同学瞬间情绪低落了下来,后来在我的调动下稍好一些。然后又进行了下一环节把自己小组的拼图换成同一种颜色进行创意拼图,在这一环节,又有一个小组通过“硬抢”的手段完成了任务,这次进行了更严厉的罚款。然后对学生完成的作品进行评价,让学生分享一下心得。整节课学生全员参与到活动中来了,计论也进行得非常热烈,学生发言很踊跃,有的学生妙语如珠,小组的合作和活动过程把控得也很好,最后学生的作品也完成了,知识也掌握了。
原本想这节课应该讲得很精采吧,可是种子老师们对我的课程的剖析让我受益匪浅。
首先他们一针见血的指出了我的这节课不能算作是纯正的“梦想课”。在梦想课程的进行中知识的传授不是重点,而是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而我受到多年的学科教学的影响,在问题的设置上把学生一步一步的引向我要的答案,也就是知识点,而这与梦想课程的多元的,N种可能性的理念是相背的。学生的思维还是禁锢在老师划定的圈圈之内,丰富多元的思维没有了,这是我今后在上梦想课的时候一定要改进的地方,不能用学科教学的模式进行梦想课程的教学,这也是我对方法比知识重要这句话的重新认识。
第二点指出没有充分的信任学生,整堂课看似很活,其实这活动都是精心设计了的学生也在我的掌控之中,尽管发生“硬抢”的行为,也在惩罚实施之后平息了,对学生完成任务的评价也一 一给他们进行了评分。看似很怡当的处理其实存在很多的问题,种子老师们提出了“哄抢”的出现是这节课最闪光的地方,是学生真实的体现,这也是我们对学生实施教育的最好切入点,但因为老师的主观让这种可能性变成了一种最简单的方式处理。种子老师们就很有见地,如果真的是把课堂交给学生的话,可以通过讨论“抢”这种方式的合理性,如果是合理,大这都通过“抢”会发生什么?如果不合理,该如何制定规则呢?然后可以全班同学制定交易的规则,在合理的规则中进行交易。展示评价的时候由老师一个人打分的合理性与公正性?为什么不让每组的学生观察一下其他组的作品进行比较?然由学生决定最佳创意奖的归属不是更有说服力吗?他们的话让我茅塞顿开,这不正是要充分相信学生,信任比帮助重要吗,看来以后给孩子们上梦想课的时候要最大限度的排除老师的主观因素,信任学生,把课堂真正的还给学生,由学习的引领者变成学习的组织者。
这次的听课给了我很大的启示,也对梦想课程从感性认识上升到了理性认识。记住几句话容易,真正做起来处处是文章,知易行难。这次听课让我认识到和一位优秀梦想教师的差距,也指明了努力的方向。同时也树立了我成为优秀梦想教师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