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06年度大连理工大学青年教师培养基金申请指南
2006年度大连理工大学青年教师培养基金申请指南
2006年度大连理工大学青年教师培养基金的申报和评审工作将在下学期全面展开。本年度青年教师培养基金将侧重于培养、支持在科研领域有发展潜力的优秀青年教师,通过本项目的资助使青年教师尽快具备独立从事科研工作的能力,为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纵向课题作预研和相应的准备工作。
为了做好2006年度青年教师培养基金申报评审工作,根据《大连理工大学青年教师培养基金管理条例》,特制定本申请指南。
一、申请者应认真阅读《大连理工大学青年教师培养基金管理条例》,申报条件按《大连理工大学青年教师培养基金管理条例》和本指南的有关规定执行。
二、青年教师培养基金项目的申请类别分为理学类、工学类、管理与人文社会科学类三种。
三、本年度青年教师培养基金欲资助项目40-50个,最后资助项目数根据申报情况和评审结果确定。资助强度为:理学和工学类每项2.0-3.0万元,管理与人文社会科学类每项0.5-1.0万元。
四、本年度资助项目主要面向从事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青年教师,申请课题的内容应为国家或省、部级科研项目申请的预研工作。重点资助所提课题有新意且对学科发展有价值但暂时无科研经费的申请人。
五、优先资助获得博士学位的申请人以及跨院系、学科合作的联合申请项目。联合申请项目指由两名以上(含两名)符合申报条件的申请人共同申请的项目,其中一人为主申请人,且每个人在所申请课题中有明确的任务分工和经费使用办法。
六、本年度青年教师培养基金资助项目首先由各学院(系)根据学校下达的申请项目限额组织评审,初步确定资助项目,并将结果报人事处审核,经人事处组织专家筛选评审,确定最终资助项目及金额。鼓励各学院(系)自筹资金增加资助项目经费数额或资助项目数。
七、本年度青年教师培养基金的申请人应为1971年9月1日后出生的教师。职称为讲师及讲师以下人员。已得到过各类资助(含各类基金匹配,但不含引进人才的科研启动经费)的教师及预留校人员不在本次资助范围之内。
八、青年教师培养基金的经费使用按大工校发[2001]20号《大连理工大学学科建设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执行。获得项目资助的申请人在获资助期间应至少参加一次学术会议。本项目所发表论文需注明“大连理工大学青年教师培养基金资助”。
第二篇:大连理工大学青年教师联谊会章程(草案)20140321
大连理工大学青年教工联谊会章程
(草案)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性质:“大连理工大学青年教工联谊会”是由大连理工大学青年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自愿组成,在大连理工大学党委领导下,以交流、咨询和联谊为主要活动的群众团体。
第二条宗旨:团结、友谊、协作、交流、学习、进步。致力于凝聚、服务广大青年教工,以大连理工大学全体青年教工的共同成长为目标,促进青年教工的沟通理解,加强跨领域、跨专业、跨学科的交流与合作,提高青年教工队伍的教学、科研水平和整体素质。
第三条原则:本会开展的一切活动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法律,拥护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以爱国、爱校为前提,遵守大连理工大学校纪、校规。
第二章任务
第四条推动我校青年教工的交流,为青年教工学术交流、教学研讨、学习互勉、增进友谊搭建平台。
第五条在维护国家和学校整体利益的同时,及时向学校反映青年教工的合理要求、意愿和建议,维护青年教工的合法权益,为青年教工排忧解难。
第六条推进校内、校际青年教工的学术交流,组织学
术报告和科研讲座。
第七条关心青年教工的成长,为青年教工创造思想交流和文化娱乐的良好环境,组织适合青年特点的各种文体活动和联谊活动。
第八条配合学校组织好青年教工的社会实践活动及进修学习。
第九条做好学校有关政策的宣传,了解青年教工思想、工作和生活上的动态,为学校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参考依据。
第十条指导和管理学院或学部分会的活动和工作。
第三章会员
第十一条根据自愿原则,凡在大连理工大学工作且年龄在40岁以下的正式教职工,填写《大连理工大学青年教工联谊会会员登记表》后均可加入本联谊会,成为会员。
第十二条会员应履行以下义务:
(一)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学校各项规章制度,遵守《大连理工大学青年教工联谊会章程》;
(二)热爱学校,维护本会的形象和声誉;
(三)服从本会作出的各项决议、决定和安排,支持本会的各项活动,积极为联谊会的发展出谋划策;
(四)为其他会员提供各种信息资源,互相帮助,共同进步;
(五)发展新会员。
第十三条会员享有以下权利:
(一)出席本会召开的相关会议;
(二)具有本会内部的选举权、被选举权及表决权;
(三)参加本会召集和举办的各种活动;
(四)无偿享有本会和其他会员提供的各类信息资源;
(五)对本会的工作和活动提出建议和意见。
第十四条通过书面申请,可自愿退出本会;除任期内的理事长、副理事长外,年龄达到40周岁的会员自动退会。
第四章组织机构
第十五条会员代表大会由本会全体会员组成,为本会的最高权利机构,理事会为代表大会的常设机构。会员代表大会全体会议由理事会召集,每两年召开一次,其任务是:制定、修改章程;选举产生理事会成员、理事长、副理事长和名誉理事长;决定本会的工作计划和任务;审议理事会工作报告;通过重要决议;决定其他重要事项。
第十六条理事会由理事长1名、副理事长1名及理事组成,理事由各学部或学院推荐产生,一般由学部或学院的分会长担任。根据工作需要,理事会可聘请名誉理事长与顾问若干名。理事会每年至少召开两次全体理事会议。
第十七条理事会下设秘书处、学术部和活动部。全体理事除理事长和副理事长外,均划归各部(处)。各部(处)具体职责如下:
(一)秘书处为理事会常设机构,负责本会文件和文案的起草、收发和保存,处理本会的日常工作,联系会员,发
布信息,维护本会网站及其他相关数据;
(二)学术部负责会员教学研讨、学术交流和科研咨询等活动的具体组织实施;
(三)活动部负责会员社会实践、考察调研及各项联谊活动的组织;
各项活动由对应部(处)牵头,各部(处)及全体理事的互相配合、互相支持合作完成。
第十八条理事长、副理事长每届任期2年,可连任至多两届;各部(处)负责人由理事长提名、理事会任命。理事长、副理事长和各部(处)负责人在任期内可由任意理事提议弹劾、理事会表决罢免。
第十九条本会各项选举和决议的确定均以“简单多数通过”为原则。
第五章经费
第二十条大连理工大学人事处提供日常经费和特定活动专项经费。
第二十一条本会接受学校和国内外团体、单位、个人的资助与捐赠。
第二十二条本会秘书处负责经费管理,由全体会员监督。
第二十三条所有经费支出需提供正式发票,日常经费和特定活动经费由理事会开会通过,并由理事长签字报销。
第六章附则
第二十四条大连理工大学青年教工联谊会第一届理事会由筹委会协商、推举产生。
第二十五条本《章程》经大连理工大学青年教工联谊会第一届理事会表决通过后正式生效,解释权属于大连理工大学青年教工联谊会理事会。
第三篇:大连理工大学毕业生学费和国家助学贷款代偿申请指南
大连理工大学毕业生学费和国家助学贷款代偿申请指南为方便各学部、学院系正确审查应届毕业生代偿申请资格,根据《大连理工大学毕业生学费和国家助学贷款代偿暂行办法》等相关规定,制定本指南。
一、代偿对象
代偿申请人是指全日制本科生、研究生、第二学士学位应届毕业生。定向、委培以及在校学习期间已享受免除学费政策的学生除外。在校学习期间享受学费部分减免的学生,差额部分可以申请代偿。
二、代偿内容
代偿申请人可根据就高原则自行选择学费代偿或贷款代偿,但二者只可选择其一,且选定后不可变更。
三、代偿金额
每学年代偿学费或贷款的金额最高不超过6000元。实际缴纳学费或实际贷款低于6000元的,按实际金额代偿。
四、代偿年限
本科、研究生和第二学士学位毕业生代偿学费和贷款的年限,分别按照其毕业时的学历所规定的相应学制计算。
五、艰苦边远地区
本办法中,西部地区是指西藏、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部地区是指河北、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
南、湖北、湖南、海南等10个省。艰苦边远地区是指除上述地区外,国务院规定的艰苦边远地区。
六、基层单位
基层单位包含两类:
第一类是中西部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县以下机关、企事业单位,包括乡(镇)政府机关、农村中小学、国有农(牧、林)场、农业技术推广站、畜牧兽医站、乡镇卫生院、计划生育服务站、乡镇文化站等,上述单位工作地点含县政府所在地。但县政府所属的部、局、委、办等机关单位不属于代偿申请的范围。(县教育局、卫生局不可以,县里的卫生所可以;县团委不可以,分团委可以)
第二类是工作现场地处中西部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县以下的中央单位艰苦行业生产第一线,主要指气象、地震、地质、水电施工、煤炭、石油、航海、核工业等艰苦行业生产第一线。考虑到上述8类行业项目分布广、地区跨度大及流动作业性强的特点,工作现场可以适度放宽到中西部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县政府所在地。
对于化工、电力、航天、邮政、机械制造、冶炼加工、土建施工、高新科技等非文件明确列举的艰苦行业生产第一线,代偿申请人应出具工作现场地处乡镇生产一线的相关就业证明,即上述行业工作现场不包含县政府所在地。
通讯、金融、烟酒等行业不属于代偿申请范围。
七、服务年限
代偿申请人在中西部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基层单位服务的年限需
在3年以上(含3年)。参加团中央“三扶一支”项目如合同年限不够三年,也可试报。
八、就业证明
对实际工作地点或工作岗位不能确定、未约定服务年限以及需要“二次定岗”的代偿申请人,要求申请人补充二次接收单位或实际工作单位人事部门出具的相关就业证明。证明材料应由毕业生本人签字确认。
九、资金偿还
对获得学费和国家助学贷款代偿资格的申请人采取逐年代偿的办法,分3年代偿完毕。每年代偿的比例分别是33%、33%和34%。
十、符合申请条件需提交材料
1、《毕业生学费和国家助学贷款代偿资助申请表》;
2、本人、就业单位与学校三方签署的到中西部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基层单位服务3年以上(含3年)的就业协议。
第四篇:大连理工大学工程训练实习指南201401
大连理工大学工程训练实习指南
一、选组
登录工程训练中心网站(http://xlzx.dlut.edu.cn/)查阅选组时间,并尽快选组(http://58.155.210.208/zLims),逾期不选组者将不能参加工程训练。
二、分组及课表
请完成教务处《工程训练》选课的学生登录大连理工大学实验信息管理平台选组并查看课表,如有问题请各班班长汇总(选组未成功学生的学号、班级、姓名、未选原因、要选组别)后按规定时间发送到工程训练中心邮箱xlzx@dlut.edu.cn。
各组按照各自的课表依次进行各工种实习,每次更换工种时要提前到达中心,找到实习地点,以免迟到。
三、大课
工程训练类别为A(一)、B及C的实训,上课第一天的1、2节上工程训练实习概述课,概述课上课地点在本网站(http://xlzx.dlut.edu.cn/)上查询。
四、着装及安全
1、要求身着入校军训时的迷彩服,没有也可以穿校服;长发者要戴工作帽,将头发有效的束在帽子里;不得穿高跟鞋或底子很厚的其它类鞋子;焊接实训的同学必须穿长袖。
2.操作设备或仪器前,须仔细阅读设备或仪器上悬挂的“安全技术操作规程”,并严格遵守。
五、上课时间及迟到、早退公示制度
实习时间:上午8:00—11:30,下午13:30—16:10,晚班实习按照课表时间安排进行。实训时需携带学生证。中心设有督察员,不定期检查同学的出勤情况,对迟到早退者,需要将自己的名字等填写到“迟到、早退公示栏”中,实训结束后在工程训练网站上公布扣分处理结果。
六、教材及费用
实训需用实训教材一套(3本)。
工程训练A(一):《学生实训手册》1本,《工程训练实训指导书》1本,《工程训练教
程——机械大类实训分册》1本。
工程训练B:《学生实训手册》1本,《工程训练实训指导书》1本,《工程训练教程—
—实训分册》(非机械类专业)1本。
七、请上课学生认真填写《工程训练》实训课程质量调查反馈表。
八、请假
1、登录工程训练中心网站(http://xlzx.dlut.edu.cn/),下载《请假申请表》。
2、填好《请假申请表》后,由所在院(系)辅导办确认签字,并盖公章。病假需将医院诊断书一并附上。
3、持《请假申请表》到中心办公室(204室)填写《请假单》,办理请假手续。《请假单》一式三份,1份留办公室,1份由请假学生交给所请假工种实训指导教师,1份学生留办补课单时用。学生务必按照《请假单》上预约的补课时间带请假单及时办理补课手续,逾期未办者,本学期的《工程训练》课程成绩为“0”,需要重修。
4、如事情紧急,来不及办理请假手续,可先打电话到中心办公室口头请假,事后及时补办请假手续。电话:84708699马老师刘老师
九、补课
由于请病、事假等原因造成缺课者,需持《请假单》到中心办公室(204)办理补课手续,并按《补课通知单》上规定的时间按时上课。无特殊情况,对分散实习者要求在实习结束前完成所有的实习课程。
十、选修课
工程训练实习为必修课。学校规定,如与其它课程冲突,一切选修课、包括必修课须为之让路,特殊情况需与中心办公室协商。如果未经中心同意,擅自缺课,按旷课处理。
十一、纪律
1、上课需携带实习教材,笔、本等实习用品。
2、上课期间不得接听手机,听随身听,看课外书等。
3、着装需整齐,衣服扣子须扣上。
4、由于通风等原因,不得在中心吃饭。杂物须扔在垃圾箱内。
5、禁止在室内吸烟。
工程训练中心办公室2014年1月
第五篇:大连理工大学在职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细则
大连理工大学在职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细则 为保证和提高在职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规范教学与培养管理工作,特制订本工作细则。
一、培养目标
1.掌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2.掌握本学科领域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能够阅读本学科领域的外文资料。熟悉本学科领域及相关行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统筹决策、组织管理和业务实施能力,具有创新意识,能独立担负科技服务、技术监督、管理与开发、科研和教学等工作。
二、学习年限
工程硕士、公共管理硕士、工商管理硕士及高校教师学习年限一般为2.5-3年;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学习期限不少于18个月。最长学习年限不得超过4年(含休学时间)。
凡申请提前(2年)答辩的研究生必须满足入学前已经修完培养计划规定的总学分2/3以上课程且全部课程成绩合格,方能申请答辩。
三、培养方式
1.根据在职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和学员特点,采取进校不离岗(在校学习时间不少于半年或500学时)的培养方式。
2.在职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包括课程学习、文献阅读和开题报告、中期报告、撰写论文等环节。
3.课程学习主要在企业的办学点进行。集中学习原则上安排在周末、节假日或晚上,课程结束即进行考试。对于人数较少的领域,可以安排与全日制研究
生一起上课;小语种学员的外语课要同校内全日制研究生一起上课。
4.工程硕士、公共管理硕士的培养实行双导师制,由我校导师与实践导师组成指导小组,共同指导其学位论文。
5.为了保证学生与导师有充分的交流,使后期论文指导更为充分,学生正式入学的第三学期初完成指导教师的分配工作。原则上选派实践经验丰富、已有研究生毕业的教师担任在职专业学位硕士的指导教师。
6.研究生在读期间,每学期撰写《学习研究进展报告》向导师汇报,导师签字后报学部(院)备案。对于不能按时向导师递交《学习研究进展报告》或进展报告质量不合格的学生,导师有权终止或推迟学生进入下一个培养环节的学习和研究。
四、培养方案
各学部(院)参照教指委下发的学位标准,结合自身的办学特色制定相应的培养方案。培养方案应对培养目标、研究方向、课程设置及学分安排、学位论文工作的安排和要求等做出明确规定。培养方案由各学(部)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审核通过,报研究生院专业学位办备案。
五、培养计划
各学部(院)根据培养方案,结合企(事)业单位的具体需求制订适合在职专业学位硕士的培养计划(原则上,必修课程名称必须相同,选修课可根据企业需要定制)。报专业学位办备案。
六、教学与日常管理
1.课程教学及考核、论文开题、中期、预审/预答辩及答辩等由各学部(院)负责组织。各学部(院)派专人负责学生的日常管理。
2.根据在职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需要,一般应选派教学经验丰富且具有副高职以上职称的教师讲授专业课,以确保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任课教师应根据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特点选用反映学科发展前沿的教材或讲义,学部(院)负责落实教材或讲义。
3.教务员须于新生入学一个月内将培养计划录入“教务系统”,盖章后的培养计划交专业学位办备案。
4.“教务系统”选课功能开通时间为每学期第一个月和最后一个月,教务员须于每学期开学一个月内将开课计划和选课学生名单录入“教务系统”,并发送大连班开课计划至专业学位办。
5.课程教学及考试应严格执行教学大纲,任课教师不得随意降低教学要求。课程考核可以灵活采用闭卷考试、开卷考试、大作业等方式,但要求要严格。平时成绩占总成绩比例不得高于30%。
6.考试结束一个月内授课教师将考试成绩登记表、试卷、试题及评分标准、考勤记录表交学部(院)教务员备案。考试成绩登记表上的学员名单以“专业学位办教务系统”打印为准,自行增减或更改无效,成绩单有任课教师签字方为有效。
7.任课教师记录学员的出勤情况,对于缺课1/3以上或其它教学环节未达到要求者,不得参加考试,必须重修。考试不及格或完成课程学习但确因工作等原因未能参加考试者,经本人申请,所在学部(院)批准,可直接参加下一轮该门课程的考试。
8.若入学前曾参加我校研究生课程学习,可按照大连理工大学在职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免修条件,对符合规定的课程给予免修。
9.参加课程考试的学员必须严格遵守《大连理工大学在职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考试考场规则》,对考试违规者,该门课程考试成绩以零分计,情节严重者,取消其学习资格。
10.各学部(院)负责研究生成绩单和试卷的保存及存档工作。
试题统一采用A4纸印制;答题纸使用统一规格的试卷册;试卷按学号排序分班级装订,并归架管理;
11.在职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日常管理工作由各学部(院)派专人负责,校外办学点配备辅导员或班主任协助各学部(院)的学生日常管理工作。
七、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是在职攻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习阶段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学部(院)应加强在职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过程管理,切实做好学位论文开题报告、论文指导、论文中期检查、论文预审/预答辩、论文答辩等工作。
1.论文选题着重选择对国民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具有实际价值或理论意义的课题,应具有先进性。
3.学位论文的开题报告应集中在大连举行,确因工作等原因不能来大连进行开题的学生,通过网络视频集中进行开题报告。
4.论文研究应注重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和提高研究生独立工作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论文工作应有明确的应用背景,有一定的技术难度或理论深度;论文内容应准确可靠、理论正确、思路清晰;论文成果应具有先进性和实用性;论文工作量要饱满,一般应至少有一学年的论文工作时间。
5.论文写作要求概念清晰、结构合理、层次分明、文理通顺,版式规范,正文字数一般不少于2.5万字。(论文模板下载地址)
6.为加强论文过程质量管理,对我校在职专业学位研究生论文阶段实行中期考核和论文预审/预答辩制度。研究生在开题半年以后申请答辩以前三个月向导师提交“论文工作中期报告”,报告内容包括论文工作的进展情况和取得的成果以及下一阶段的论文工作安排,论文中期检查采用导师组集中审阅“论文工作中期报告”的方式进行。研究生在正式答辩前二个月还须参加学部(院)组织的论文预审或预答辩。
7.论文工作实行导师负责制。研究生应在导师指导下制定论文工作计划,独立完成论文研究撰写工作;指导教师应定期对其论文工作进行检查和指导。
8.指导教师可通过多种方式对学员的论文进行指导,了解论文进展,把握研究方向,及时与学员讨论关键问题。
9.为保证导师有充裕的时间指导在职专业学位研究生论文研究,每名导师每年新分配的在职专业学位研究生不超过5人,累计不超过10人。
八、论文答辩与学位授予
1.学位论文答辩必须在大连举行。
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由学部(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指定不少于五位专家组成,其中包括至少一位硕士学位论文评阅人,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答辩委员会须二位来自校外的专家,MPA须至少一位来自校外的专家。答辩委员会设主席一人,由具有高级职称的研究生指导教师担任;导师不得担任答辩委员会委员。答辩委员会设秘书1名,办理答辩有关事宜,负责答辩工作会议记录,整理答辩材料;
2.学部(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至少在答辩前三天将硕士学位论文送交答辩委员会成员审阅。答辩会由答辩委员会主席主持,并按答辩程序进行,根据学位论文水平和答辩情况做出是否授予硕士学位的决议。决议以无记名投票方式,经全体成员三分之二以上同意为通过。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对有异议或有其它特殊情况的申请人,应特别注明并提交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议。决议经答辩委员会主席签字后,报各学部(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及校学位评定委员会批准;
3.为保证学位论文质量,各学部(院)在答辩前须对所有申请答辩研究生的学位论文进行文字重合率检测,首次检测重合率超过40%者,至少修改3个月以上方能再次申请答辩。检测重合率低于20%的论文可申请答辩。各学部(院)制订论文重合率检测实施细则报专业学位办备案。
各学部(院)申请答辩的所有研究生需在答辩前将学位论文初稿上传到《大连理工大学研究生院管理信息系统》以不低于20%的比例抽查,被抽中的学位论文送两位同行专家匿名评审。未参加抽审的学生不能参加答辩。各学部(院)不得在外审结果没返回之前组织被抽中外审的学生参加答辩。
预审结果做如下处理:
1)两份预审结果为“同意答辩”或“修改后答辩”,可参加学部(院)组织的答辩。其中“修改后答辩”论文作者须根据预审专家意见进行修改,并经导师确认后可参加正常答辩,提交《大连理工大学专业学位硕士学位论文评阅意见的修改说明及审批表》由指导教师和学部(院)签字后报专业学位办备案。
2)一份预审意见为“不同意答辩”,原则上不允许参加答辩,至少修改三个月以上方可再次申请答辩。若对评审意见有异议,则按以下程序处理:1)学生本人向所在学部(院)提出重新评审申请,2)学部(院)学位分委员会组织二名相关专业专家对论文进行重新评审,评审后认为达到硕士学位论文要求者可参加答辩;3)学生的论文修改说明及学部(院)书面评审结论经学部(院)学位分委员会主席签字后随分委会答辩决议一同报专业学位办备案。
3)两份预审意见均为“不同意答辩”,此次答辩申请无效。需认真修改论文,再次申请答辩时,论文匿名外审。
4.经校学位评定委员会讨论通过后可授予硕士专业学位,并颁发学位证书。
5.为了提高我校研究生培养质量,学校设立研究生优秀硕士学位论文评选。在职专业学位研究生校优秀硕士论文候选名单由各学部(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按不超过答辩人数5%限额推荐,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确定,每年评选两次。
本细则自发布之日起执行
大连理工大学研究生院
二零一三年九月一日修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