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青少年保护法”宣讲活动小结[最终版]
“青少年保护法”宣讲活动小结
为进一步增强青少年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意识,促进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成长,为减少青少年假期的违法犯罪活动打预防针,让青少年学生度过一个愉快安全健康的假期,唐山路社区居委会于2013年6月20日上午在辖区范围内开展了针对学生暑期活动的实际情况及所面临的各种诱惑,以禁毒知识、未成年人保护法和刑法为主要的宣传活动。社区工作人员向居民和孩子们介绍了于2007年6月1日实施的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根据青少年的年龄特点,运用生动的语言,结合生活中的例子来解释相关的法律知识,使广大青少年的年更清楚地了解了自己享有哪些权利,知道了在校内校外遇到一些具体情况时,应该怎样正确地处理,保障自己的权益,避免受到伤害。
通过宣传,学生们知道了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中的法律知识,了解了怎样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同时也增强了青少年的年的社会责任感。而在家长这一方面,会一如既往地认严格要就孩子和教育孩子们,保护青少年的年的安全,关注青少年的年的健康,为青少年的年营造一个健康、快乐的成长环境。
唐山路社区居委会
2013年6月21日
第二篇:青少年安全保护法
【青少年安全保护法】青少年犯罪成因及预防
青少年犯罪已成为现代社会犯罪中一个越来越突出的问题。尽管在我国现代有关犯罪的法律法条中还没有出现“青少年犯罪”这一称谓,但作为青少年这一特殊群体中的部分个体因其某些已构成“犯罪”的行为给社会造成的负面影响,已成为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热点,本文首先从法理上对青少年犯罪进行了界定,分析了青少年违法犯罪的主客观原因,简要介绍了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对策。
近几年来,青少年犯罪率的居高不下现状,已引起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社会的广泛关注。青少年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他的健康成长,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健康发展和稳定。结合几年来办案的经历和一些社会调查。本文就青少年犯罪的成因和预防淡一点浅简的看法。
一、“青少年犯罪”的法理界定
青少年,根据我们的生活习惯来说,应该是“青年”和“少年”的简称。在《现代汉语词典》里,对“青年”的诠释为:指人十五六岁到三十岁左右的阶段;对“少年”一词的诠释是:指人十岁左右到十五六岁的阶段。而根据现代心理学对人的成长分段,“少年”是十岁左右到十四五岁左右的年龄段;“青年”是十六七岁到二十四五岁左右的年龄段。无论是《现代汉语词典》里的诠释还是心理学上的分段,青少年应该是“趋于成熟”到“成熟”这样一个年龄段的人群体,是生理各因素和心理各素质定型也是易变的阶段。这主要是从生理和心理上对青少年成长过程的一个年龄界定。
那么,青少年犯罪是否也就是指“青年”和“少年”两个群体人的犯罪的简称呢?答案是否定。
首先,在我国现行的法律法条上,对犯罪主体的界定中,还都没有“少年”和“青年”的称谓,而只有未成年人之说。少年是未成人,这是很明显的。而“青年”就不一定都是未成年人,从年龄的划分来看,大部分青年的年龄段都处于成年人的年龄段里。而成年人犯罪与未成年人犯罪在所承担的法律后果上是有显著区别的。所以,青少年犯罪不应是青年犯罪和少年犯罪的简单相加。
其次,我国现行《刑法》第十三条指出了法律意义上“犯罪”的含义: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有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青少年犯罪和非青少年犯罪在表现形式上是相同的,但在犯罪的内容上是不同的。第一,犯罪主体不同。第二,处罚所坚持的原则不同,《刑法》规定对一般犯罪坚持“惩罚、打击”的原则,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指出:“预防未成年犯罪应结合未成年人不同年龄的生理、心理特点,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心理娇治和预防犯罪的对策”。对青少年犯罪追究刑事责任、实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
从上述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尽管在我国现行法律法条里没有“青少年犯罪”的称谓,但从生活实际和具体的工作中,结合《刑法》第十七条的精神,将自然人犯罪主体的刑事责任年龄划分的4个阶段:绝对无责任、相对有责任、完全负责任、从宽责任。青少年犯罪应该是:第一,绝对无责任年龄阶段的犯罪.指不满14周岁的人对所有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都不应该承担刑事责任。第二,相对有责任年龄阶段的犯罪。指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只对几种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负刑事责任。即“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第三,从宽责任年龄阶段的犯罪。指对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实施了犯罪且依法应承担刑事责任的人,应当从轻或减轻处罚。这一阶段的人犯罪,通常又称之为未成年人犯罪。18周岁以上的人犯罪,都称为成年人犯罪。
二、青少年犯罪的成因分析
(一)主观因素
青少年因其生理和心理诸因素都处于“变化活跃期”也可以说是“热变化”状态,加上其生活经历也比较简单,对现实生活中出现的各种“情景”都很难有正确的把握,这样只要“一不小心”就很容易导致出现“冲动”或者是“颓废”两种极端心态。具体表现为:
道德意志薄弱。青少年时期,是心理发展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青少年正处在高度的社会化进程中,身心发展都尚未定型,可塑性很强,拒腐蚀的能力较差,如果受到外部条件的不良诱惑和熏染,就容易走向反面,形成“孤注一掷”、“偏激浮躁”、“报复仇视”等心理,甚至沦入违法犯罪的深渊。
是非观念模糊。由于青少年的社会阅历浅,缺少必要的是非观念,在他们心理上最容易表现出:一是重感情。往往以哥们义气代替健康的友谊,人云亦云,没有自己的主见,“从众同流”心理严重,不知不觉就造成了违法犯罪;二是易冲动。往往不能克制自己的情绪,感情用事,以致造成明知故犯的严重后果。
价值观念扭曲。由于受社会消极因素的影响,一部分青少年形成了畸形的价值观:“浓缩人生”、“老实吃亏”、“法不责众”等错误的价值观,而互助友爱、无私奉献却被他们视为傻瓜,自私自利、唯权唯钱成为了他们的价值取向。不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必然导致不良的行为,成为违法犯罪的心理动因。
(二)客观原因
家庭的不良影响。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家庭在孩子的整个成长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以这么说,家庭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有什么样的家庭环境就会培养出什么样的孩子。真可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现代社会,随着物质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精神文化生活内容的更为丰富。现代家庭在经受各种诱惑的同时,也逐渐在发生变异。这对孩子幼小心灵产生了重大冲击,各种心理“畸形”的孩子应运而生,给整个社会造成了压力。
这主要表现在,1、家长的生活方式不当或行为不端。如家长挥霍浪费、无限制地给予孩子零花钱、参加赌博、封建迷信活动等,对孩子产生了潜移默化的不良影响,给其违法犯罪心理的形成提供了物质条件和思想基础;
2、家长监护不力、寄存孩子现象突出。这可以说是近几年来出现的一个“新事物”,父母打工在外或因工作太忙,无暇顾及孩子,就将孩子“寄存”在别处——外婆家、奶奶家、亲戚处,让孩子从小就感受不到他们的爱,给孩子心灵造成了阴影。形成“妒忌心理、孤僻性格”,使外界的不良诱因有了可乘之机。在近几年的各类青少年犯罪中,寄存孩子犯罪数占到了20—30%的比例,而且有逐年上升的趋势。
3、家庭环境恶劣。父母离异已成为现代文明社会中一个不容回避的现实。据统计,在近年,我国离婚率每年以30%的速度递增,父母离异后,许多孩子无人照管,即使有人照看,也是要遭受到“后妈”、“后爸”的冷眼和排斥,给孩子心理留下痛苦的创伤,形成孩子“仇恨心理”“报复心理”。
4、家长教育方法不当。家长无原则的溺爱、袒护,使孩子对自己不良行为产生“合理感”,让孩子形成“以为恶小而为之”的心态,等孩子问题成堆后则采用极端粗暴的压制,甚至是棍棒交加,赶出家门。许多青少年的失足与此有关,最初是长辈的喜爱、夸奖,周围人们的称赞,使孩子产生了唯我独尊、目中无人的态度。等到罪错成堆,家长感到没面子,就采取无情的谩骂毒打。这样从对不良行为的“合理感”未经任何思想转化突然变成“犯罪”,成为大众指责的对象,则容易引起孩子剧烈的心理矛盾,随即产生逆反心理和对抗情绪,将孩子“推”上违法犯罪的道路。这可以说是现代父母教育孩子的一个怪圈。
学校教育失误。如果说家庭是孩子心灵成长的土壤,那么,学校就是孩子心灵成长所需的营养,学校是塑造孩子美好心灵的生态场。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教育生态,必将对孩子心灵后天的成长产生重要而积极的影响。但如果教育方法不当,也可能使学生染上不良行为,甚至违法犯罪。我国的教育环境和局部的教育生态状况,从目前来看,还有诸多弊端,“云南马加爵事件”充分暴露了我们现代教育生态里的不足。
学校教育的失误主要有以下形式:一是教育思想不端正。由于升学的压力,倡导了好多年的素质教育改革又成了完全的形式主义,依然被应试教育的反弹所占据,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随意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学习压力重,厌学情绪严重,甚至为保少数“尖子生”而将差生拒之门外,差生遭受歧视,导致学生厌学、逃学,甚至流入社会参与违法犯罪活动。近几年来,青少年犯罪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低龄化”,原因就是大部分青少年中学毕业后,升学不能,又不愿进入职业技术教育,只好走向社会不分是非“随波而混”。二是学校监管不力。一些学校管理不善,规章制度不健全,对学生的不良行为不能进行及时的帮教处理,导致问题沉积,校风不正,甚至产生违法犯罪团体;三是教师职业道德滑坡。市场化,为教师的智力财富变成现实的物质利益搭上了一个广阔的平台。但由于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少数教师忘记了为人师表的宗旨,利欲薰心,违规收费、向学生推销商品、向家长索要财物,学生不能满足其欲望时则遭受百般歧视,造成部分学生产生对抗心理,违规作对;四是教育方式不当。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心理教育和性知识的教育,已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然而,从现实来看却不容乐观,95%以上的基础教育在这方面还是一片空白,即使少数学校有,也只是做个样子,完全放在“副科边缘”的位置。另外少数教师对违纪学生缺乏耐心的说服教育,动不动就施用体罚和变相体罚手段,轻则讽刺挖苦、罚做作业、状告家长,重则谩骂殴打、处予罚款、赶出学校,致使学生畏惧,最后干脆逃学,流入社会参加不健康的活动,或者违法犯罪。
社会诱因的侵蚀。社会的影响在孩子心灵成长中担任一个重要的角色,我们常说社会是一个大染缸在一定层面上不无道理,特别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各种西方腐化的“泊来品”蜂涌而入,加上我国体制转型和法制建设的相对滞后,社会环境遭受了一定程度的恶化,特别是校园周边环境的混乱是造成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重要诱因。一方面,社会不良环境对学校教育产生了抵毁作用。如校园周边开设电子游戏室、网吧、卡拉OK厅等,部分业主唯利是图,播放各种恐怖、枪杀、抢劫、强奸、绑架、色情等影片,吸引青少年出入其中,以致染上不良习气。目前出现青少年犯罪类型的恶劣性与此不无关系。另一方面,社会上的小群体的吸引和束缚,使部分青少年不能自拨。这些小群体的青少年游离于犯罪边缘、行为异常,对一些有不良倾向的青少年具有影响驱动作用。这种小群体通常由社会闲杂青年和流失生组成,经常三五成群地在学校周围活动,吸引和拉陇学生加盟。小群体中,参与结伙打架,偷盗勒索、赌博淫乱等违法犯罪的情况不胜枚举。他们往往重哥们义气,经常一起吃喝玩乐,青少年一旦入伙,难以自拨。
三、青少年犯罪的预防
对待青少年犯罪,要以预防、教育为主、惩戒为辅。针对不同年龄段青少年犯罪的特点,做好青少年犯罪的预防。
(一)国家必须承担起责任主体的责任。
作为公权力的代理人,国家是应对青少年违法犯罪负责的责任主体,因为它掌握了国家的所有资源,只有它有条件也应该为此负责。一要有明确可行的立法。首先要修改完善青少年立法,建立一个全面的青少年立法体系。其次要明确立法的主旨。从反对青少年违法犯罪的角度出发,青少年立法的基本理念应是对青少年进行保护,保障他们健康成长。因而,相对应的,应对青少年违法犯罪受理机构的设置、处理原则的确立以及保护措施的制定等方面进行论证探讨,以期建立较为科学合理的青少年违法犯罪控制体系。最后要讲究青少年立法的可操作性,使之成为一部确实能保护、保障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基本法。二要有强大严明的执法力量。建立强大严明的执法力量,是确保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组织保障。目前很多的执法部门对青少年涉足游戏厅、迪吧、夜总会等不宜场所该管的事不管,甚至参与包庇违法犯罪活动,导致社会环境恶化,违法犯罪大量滋长。因此,抓好执法队伍,推进规范化建设,培养一支强大严明的执法队伍,切实做到严格依法行政,才能有效消除各种不利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不良事物。三要大力解决就业困难问题。就业的困难造成许多青少年处于无业游民的状态。因此,必须把我们的就业培训调整到与产业发展态势相适应,促进劳动力供需的平衡。另外,政府应当通过教育培训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来实现对就业的指导,促进两方面之间的快速磨合,解决供需矛盾问题。同时,要引导青少年在选择专业时考虑与就业相挂钩。特别是对数量巨大的因各种原因而过早辍学的青少年,要加强对符合劳动法条件、有劳动能力青少年的就业援助,把他们纳入下岗失业人员等社会困难群体救助体系,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
(二)社会要营造文明向上的环境。
一个不良的社会环境将诱导人们特别是善于模仿学习的青少年走上歧途。因此,作为营造社会环境的成年群体,要负责任地营造一个文明向上的环境,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提供保障。
一要建立完善的社会行为规范体系。一个规范有序的环境、有着完善的社会行为规范体系,对青少年的社会化至关重要。调查显示,一个突出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是青少年犯罪者大多存在着因缺乏行为规范的正确引导而导致社会化受阻、中断或偏向。因此,必须尽快确立一个顺应时代要求、可以为大多数社会成员所共同认可的行为规范体系,以消除社会行为导向的不确定性。
二要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当前中国社会价值观念中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价值观的庸俗化。社会和经济的转型使一部份人的价值观转为唯利是图、明哲保身,个人主义代替了集体主义。其结果是,社会出现一种尔虞我诈、你争我夺的窘境,公德成了一个遥远的名词。青少年正日益成为这种社会价值观的牺牲品,他制约了青少年的正常社会化。因此,社会要建立有效自我约束的公德机制,在保障包括青少年在内的全体社会成员免受不良社会环境侵害方面发挥良性自我纠正、自我监督、自我制约的体系。要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有效批判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消极的价值观,树立积极向上的价值观,重塑社会公德,为青少年健康成长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
三要形成良好的教育体系。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切实加强和改进学校教育,使教育真正成为泽被后世的好事。针对当前学校教育存在的问题,以下几个方面是需要加以重视的:(1)要明确教育理念。尽快着手解决与“素质教育”这一理念不相配套的教学体系,以使这一理念切实落到实处。(2)要增加学生的法律教育。把法律教育纳入教育规划,培养一批法制教师,开展系统的法律教学,以期培养青少年具备法律素质。(3)要重视培养青少年良好的人格品德和思想品德。要改进教育方法,更加关心青少年的心理、思想发育状况,及时给他们提供咨询服务和帮助,合理引导,保护他们的个性发展,逐渐形成良好的人格品德和思想品德。
(三)家庭要负起青少年初次社会化的责任。家庭是承担青少年初次社会化的天然的第一环节。确保家庭在青少年初次社会化中切实地发挥作用,是预防控制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重要环节。美国国家卫生研究所的调查表明,那些感到与家庭、家人和学校关系密切的孩子能够更好地得到保护,受暴力事件、自杀现象、性行为等不良现象的影响程度较小;如果父母在一天里的关键时刻比如早晨、放学后、晚餐和就寝前能够呆在家中,青少年的感觉就会好得多,安全感也就大得多;如果父母对学校抱有很大的期望,其子女遇到的情感问题比如自杀企图或沮丧忧郁就会少得多。这一调查结果,应当引起包括学校、家长在内的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家庭教育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父母要多挤出时间来陪伴孩子,多与孩子进行交流,教育他们形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认识方法,学会正确地对待社会事物,形成良好的辨别力和自我控制能力,为青少年以后独立自主的健康成长奠定基础。
完善法制体系,构筑社会防线。应该说,我国现有的《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这些专门的法律法规,在一定层面上不仅填补了因国外的《少年法》、《少年法庭法》所带来的法制空白,也为我们全社会都应该履行关注青少年成长的义务提供了法律依据,为青少年的成长应该有一个健康的氛围提供了法律保障。现实需要全社会的人都要有一颗“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博大爱心,需要全社会支持“希望工程”,把那些失学、辍学、生活无着落的孩子当作自己的孩子长期关心、爱护;要加强社会教育,积极开展社区教育活动,发挥综治办、民政、团委、妇联等部门的作用,采取多种形式对青少年进行法制教育、心理道德教育、行为规范教育和科学知识教育;要举办青少年父母的法制学习班强化法念;对刑满释放、解除劳教的违法犯罪青少年,不要歧视,要做好帮教和安置工作,减少重新犯罪。制观
第三篇:青少年道德教育宣讲工作总结
泌阳中学2017年青少年道德教育
宣讲工作总结
青少年道德教育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和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在智育、体育、美育等教育中。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起着导向、动力和保障作用。近年来,我校积极贯彻中共中央和教育部《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文件精神,始终把德育工作摆在重要位置,为确保顺利实施,一年来,我校德育工作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发展为本的原则,将基本道德素养培养作为德育教育的主要抓手,研究规律,讲究操作,注重实效,使德育教育向着规范化、科学化的方向迈进。
根据我校实际情况,我校组织开展了一系列的科学道德和遵规守法宣讲教育活动,现总结如下:
一、指导思想
通过开展科学道德和遵规守法宣讲教育活动,引导全校师生遵守公民道德规范、坚守法律法规、遵守校规校级、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摒弃不端行为,努力成为优良行为习惯的践行者和良好道德风尚的维护者,营造我校良好道德素养的氛围。
二、组织领导
为了进一步做好我校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工作,我校成立了青少年思想道德宣讲教育领导小组,人员组成如下: 组长: 副组长: 办公室主任:
成员:各班班主任和语文教师
领导小组按照“全覆盖、制度化、重实效”的总体目标要求,确保宣讲教育持续深入的开展,工作包括2017科学道德和遵规守法宣讲系列活动宣讲教育人员的确定;落实宣讲教育活动的物资和条件保障;领导开展形式多样的宣讲教育活动;综合协调宣讲教育活动,检查工作推进情况。
三、实施情况
1、精心组织、认真安排,使宣讲活动井井有条
及时成立了活动领导小组,紧扣前期准备、活动召集、集中宣讲、现场服务等关键环节,认真制定了活动方案。专门召开会议确定负责领导,并安排专人负责对宣讲活动做了详细的安排部署与备课工作。同时准备了10多份标准的宣讲材料,保质保量地开展宣讲活动。
2、严格监督,不走形式,使宣讲工作讲求实效。
我校本学年的开学以来,按照大宣讲活动的实施方案和落实计划,以“如何培育和弘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树立远大志向,确立正确的理想信念”,“珍惜生命,挑战自我”,“不断提高法制意识,在家里做好儿女,在社会做好公民,在学校做好学生”,“反对迷信,崇尚科学”,“学会宽容,增强合作”,“做合格父母”,“心存感激,自强不息”,“十九大会议精神”等内容为主题开展了大宣讲活动。通过大宣讲活动,在学生道德素养提高方面取得了实效。
3、宣讲主题鲜明,内容丰富,效果良好
宣讲负责领导在宣讲期间加强了检查指导,确保宣讲人员、听课人员到位,达到了宣讲时间与宣讲质量。活动开展中,对教师和学生、党员和团员、学生家长三个层面进行分类造册,从严落实宣讲和听课制度,进一步增强他们维护社会和谐,珍惜幸福生活的法律意识。本以来,我校开展的大宣讲活动中学校领导宣讲次数2次,教师宣讲次数4次,学生宣讲次数4次,听讲人数估计近两万人次。
四、成绩和经验
本通过宣讲教育活动,使我校青年学生受到了深刻的教育,培养了他们爱国、爱党、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感情,法制意识和遵规守纪的自觉性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初步形成了良好的社会主义道德新风尚,逐步确立了社会主义价值观、人生观,为踏入社会后成为诚实守信、德才兼备的人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参加宣讲教育活动的家长朋友们也同样受到了触动,并纷纷表示今后在家里和社会上一定会遵规守法,遵守社会公德,为青年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并希望学校要把这项活动坚持下去,争取使更多的人受益。在宣讲教育活动中,学校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涌现出了如XX、XX、XX等宣讲精英。
五、下一步打算
学校在下一会承接本宣讲工作计划,坚持继续开展下去,结合学校实际和今年的工作经验,制定更详尽的宣讲活动实施方案,确立更精准的宣讲主题,除了本校的师生宣讲人员外,争取邀请到社会各界专家、名流加入到宣讲队伍中来,使宣讲内容更丰富、更充实,使宣讲活动在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泌阳中学
2018年1月3日
第四篇:千人宣讲小结
乌市第21小学“千人宣讲”活动小结
为深入开展“热爱伟大祖国、建设美好家园”主题教育,进一步推动中央工作座谈会议、自治区党委七届十次、市委九届十一次和区委八届全委(扩大)会议精神进学校、进机关、进社区、进家庭。围绕我校的实际情况,现将我校“千人宣讲”工作活动小结,小结如下。
我校按照两委“热爱伟大祖国,建设美好家园”主题教育的部署,认真宣传传达,扎实贯彻落实“热爱伟大祖国、建设美好家园”主题宣讲活动,现将有关事宜总结如下:
一、强化我校教师习培训力度,号召全员宣讲。校领导高度重视我校教师的文化素质和业务水平的同时保证每次的学习全员参与,以“热爱伟大祖国,建设美好家园”主题宣讲活动为契机,培养教师对“热爱伟大祖国,建设美好家园”的认识和理解,通过每周集中学习、以及我校的宣讲员,德育主任热依拉老师对全校教师做宣讲报告及召开专题讲座4次共360人次、组织自学等多种活动形式加强学习。
二、将宣讲纳入日常工作之中。举办各种活动时进行形式灵活的宣讲,努力扩大宣讲的覆盖面积,使教师了解认识到中央新疆工作会议的重要意义。我校对当日工作做详实的计划安排,这种深入教师,贴近教师,主题宣讲活动赢得了全校 教职工的一致赞扬与好评。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相关精神、新疆跨越式发展与长治久安以及加强民族团结的重要性之间和谐统一的关系,同时还通过横幅、标语、宣传画、板报、分发宣传材料等形式加大主题教育的力度,提高主题教育对全校师生的影响力,营造浓厚的宣传氛围。
我校将克服头脑中麻痹思想,将活动落到实处,贯穿于日常工作中,增强活动开展的主动性和长效性,坚持理论学习制度,利用每周三下午政治学习时机,深入学习相关文件精神。坚持集中活动开展与个人工作相结合的方法,认真整理学习笔记,书写学习心得,以高度的责任感,切实把该活动认真开展下去。
我们将继续保持饱满的政治热情、良好的精神状态、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高质量、高标准地完成好各项工作任务,确保 “热爱伟大祖国建设美好家园”主题教育取得丰硕成果
乌市第21小学 2011年6月
第五篇:宣讲工作小结
经工办“农牧民素质提升工程”宣讲工作小结
按照裕转组[2012]7号《“裕民县农牧民素质提升工程”实施方案》的要求,我办于3月21日-3月23日用了3天时间,深入五乡一场针对2011年农业形势和2012年主要惠农政策开展了宣讲。
一是高度重视精心准备。按照《实施方案》提出的“四项工作任务”,紧紧围绕宣传政策法规、增加农牧民收入、提高老百姓“幸福指数”的目标,开展广覆盖、大规模的集中普及培训。我办结合单位基本职能和工作范围精心组织宣讲提纲,由主任亲自选定宣讲主题,并亲自带队开展宣讲。抽调三名干部组成巡讲组,由专人负责宣讲工作的对接、宣讲材料的收集、宣讲活动的宣传和资料发放等工作。做到了精心筹备、用心讲解、热心解答,受到了基层群众的关注。
二是紧扣主题内容丰富。以此次宣讲活动为平台,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政策性农业保险、农村信息化建设和财政惠农资金补贴政策为重点,开展宣讲6场次,发放宣传资料1000余份,培训农牧民、种养殖大户、经济能人、基层管理人员、农民合作组织500余人。宣讲过程中,还开展了《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实用技术》赠书活动,发放书籍800余册。全程邀请电视台记者进行宣传拍摄,接受记者专访,达到了宣传、教育、传播相结合的目的。
三是深入浅出切合实际。
以县委十一届二次全委扩大会议和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按照“优结构、促转型、强产业、保生态、增后劲、惠民生”的要求,以今后几年农业发展前景、产业布局、结构调整、政策支持为方向,加快推进县委、政府确定的“三个万亩”、设施农业、“三个下来,七个起来”、新农村建设、政策性农业保险等工作任务的落实。以抓示范、促典型的方式激励农牧民主观能动性和响应政策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