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第二章练习题

时间:2019-05-14 01:46: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宏观经济学第二章练习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宏观经济学第二章练习题》。

第一篇:宏观经济学第二章练习题

宏观经济学第二章思考练习题

1、生产一辆经济型轿车或生产一辆豪华型轿车,哪一个对GDP的贡献大?为什么?

2、农民以2元钱的价格把小麦卖给面包师。面包师用小麦制成面包,以3元钱的价格出售。这些交易对GDP贡献是多大呢?

3、许多年以前,小刚为了收集唱片而花了500元。今天他在旧货销售中把他收集的物品卖了100元钱。这种销售如何影响现期GDP?

4、为什么经济学家在判断经济福利时用真实GDP,而不用名义GDP?

5、下列每种交易会影响GDP的那一部分(如果有影响的话)?解释之。

(1)家庭购买了一台新冰箱;

(2)张妮的姑妈买了一所新房子;

(3)福特汽车公司从其存货中出售了一部雷鸟牌汽车;

(4)你买了一个比萨饼;

(5)重庆重新铺设了101号高速路;

(6)你的父母买了一瓶法国红酒。

(7)长安集团扩大其在加尼福尼亚周的工厂。

6、一个农民种小麦,他以100元把小麦卖给磨坊主。磨坊主又把小麦加工成面粉,并将其以150元卖给面包师,面包师把面粉做成面包,再以180元的价格出售,消费者吃了这些面包。

(1)在这个经济中,GDP是多少?解释之。

(2)增值的定义是生产者的产品的价值减生产者购买的中间产品的价值。假设在以上所描述的之外再没有中间,计算这个三个生产者每个的增值。

(3)在这个经济中,三个生产者的总增值是多少?如何与经济的GDP相比。这个例子提出了计算GDP的另一种方法吗?

7、一天小王理发公司得到400元的理发收入。在这一天,其设备折旧价值为50元。在其余的350元中,小王向政府交纳了30元销售税,作为工资拿回家220元,留100元在公司以在未来增加设备。在他拿回家的220元中,他交纳了70元的所得税。根据这些信息,计算小王对以下收入衡量指标的贡献:

(1)国内生产总值;

(2)国民生产净值;

(3)国民收入;

(4)个人收入;

(5)个人可支配收入。

第二篇:宏观经济学练习题及答案

《宏观经济学》练习题

一、名词解释

1、投资乘数:收入的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投资支出变化的比率,用公式表示为Ki=△y/△i。

2、边际消费倾向:增加的消费和增加的收入之的比率,也就是增加1单位的收入中用于增加的消费部分的比率,用公式表示为:MPC=ΔC/ΔY。

3、资本边际效率:MEC,是一种贴现率,该贴现率恰使一项资本物品使用期内各期预期收益的现值之和等于该资本品的供给价格或者重置成本。它可以被视为将一项投资按复利方法计算得到的预期利润率。

4、流动偏好陷阱:当利率极低有价证券市场价格极高时,由于人们预期有价证券市场的价格不会上升,因而会抛售有价证券,以免跌价受损,而将大量货币滞留手中,此即为“流动性陷阱”。

5、财政政策:政府变动税收政策和支出政策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

6、货币政策:中央银行通过银行体系变动货币供给量来调节总需求的政策。

7、潜在产量:也指充分就业的产量。是指在现有资本和技术条件下指充分就业时所能生产的产量。

二、判断是非题

1、一个在日本工作的美国公民的收入是美国GDP的一部分,也是日本GNP的一部分。(×)

2、只有经济处于充分就业时,I=S恒等式才成立。(×)

3、边际消费倾向越大,投资乘数越小。(×)

4、消费函数是指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也会增加,但消费的增加不如收入增加得多。(√)

5、如果投资需求IS曲线将左移,其移动量等于投资需求变动量乘以乘数。(×)

6、凯恩斯认为,人们对货币的需求量出于以下三个动机:交易动机、预防动机、谨慎动机。(×)

7、财政政策可以直接影响需求,货币政策则是间接影响需求。(√)

8、在总需求量不足时,政府可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来抑制衰退。(√)

9、由于不同部门劳动生产率增长快慢不同导致的通货膨胀被称为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

10、非平衡和预期到的通货膨胀,会影响产量和就业,而不会影响收入分配。(×)

三、选择题

1、用支出法核算GNP时,应包括的项目有(AC)

A 居民消费支出

B 政府转移支付

C 政府购买

D 居民对债券的支出

2、用收入法核算的GNP应包括(ABC)

A 工资、利息、租金和非企业主收入

B 公司税前利润

C 企业转移支付及企业间接税

D 资本折旧

3、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中心是(C)

A 收入及增长分析

B 收入与就业分析

C 失业与通货膨胀分析

D 通货膨胀与增长分析

4、用支出法计算的GNP的公式为(AD)

A GNP=C+I+G+(X-M)

B GNP=C+S+G+(X-M)

C GNP=C+I+T+(X-M)

D GNP=C+S+T+(M-X)

5、若MPC=0.6,则I增加100万(美元),会使收入增加(D)

A 40万

B 60万

C 150万

D 250万

6、根据消费函数,决定消费的因素是(ABD)

A 收入

B

价格

C 边际消费倾向

D 偏好

7、若MPC=0.2,则政府税收乘数值为(B)

A 5

B-0.25

C-4

D 2

8、政府预算平衡时,若MPC=4/5,政府购买增加100万元,则国民收入(B)

A 不变

B 增加500万元

C 增加100万元

D 减少100万元

9、充分就业允许存在的失业有(ABC)

A 摩擦失业

B 自然失业

C 自愿失业

D 非自愿失业

10、运用财政、货币政策对需求进行调节时(AB)

A 财政政策直接影响总需求

B 货币政策通过利率变动对总需求发生影响

C 财政政策间接影响总需求规模

D 货币政策直接影响总需求规模

11、当总需求大于总供给时,可采取的政策有(BC)

A

增加政府购买

B

减少政府购买

C

增加政府税收

D

减少政府税收

12、当总需求>总供给时,应该采取的政策是(BD)

A 减税

B 增税

C 中央银行出售债券

D 中央银行

13、通货膨胀的收益者有(ABC)

A 工资收入者

B 利润收入者

政府

D 养老金获得者

14、货币工资上涨一定导致工资推进通货膨胀,这句话(C)

A 肯定对

B 肯定不对

C 由具体情况而定

D 无法确定

四、计算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若自发投资量从600亿元增加到700亿元,则均衡的国民收入从8000亿元增加到8500亿元,求:投资乘数。

解:设投资乘数为Ki,由于自发投资为外生变量,则有:(8500-8000)=Δy=Δi×Ki=(700-600)×Ki 500=100 Ki Ki=5

2、若政府增加转移支付200亿美元,若边际消费倾向为0.8,则国民收入将增加多少?

解:β=0.8

Ktr=β/(1-β)=0.8/(1-0.8)=4 Δy=Δtr×β/(1-β)=200×4=800亿美元

3、在两部门经济中,若i=100-5r,s=-40+0、25y,求:IS曲线。

解:由两部门经济的均衡条件i=s有

100-5r=-40+0.25y IS曲线为y=5600-20 r

4、在两部门经济中,若c=50+0.8y,i=100-5r,求:IS曲线。解:由c=α+βy.i=e-dr α=50 β=0.8 e=100 d=5 IS曲线y=(α+e-dr)/(1-β)=(50+100-5r)/(1-0.8)

y=750-25r

5、法定准备率是0.2,总准备金是400亿元,求货币供给量。

解:总储蓄为400÷0.2=2000亿

五、简答题

1、宏观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什么?

1、经济增长

2、经济周期(指经济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阶段性的不规则的上下波动)

3、失业

4、通货膨胀

5、开放经济

6、宏观经济政策

2、写出五个基本的国民收入总量,并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

国内生产总值GDP、国内生产净值NDP、国民收入NI、个人收入PI和个人可支配收入PDI。

各项主要指标之间的关系如下:

国内生产净值=国内生产总值—折旧;

国民收入=国内生产净值—间接税净值—企业转移支付; 个人可支配收入=个人收入—个人税收;

国内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国外要素净收入。

GDP作为最基本的总量指标,应该能够全面、准确放映国家的总体经济水平、科技水平和居民生活水平,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世界银行提出按人力资源、自然资源和生产资本等三个因素来衡量各国财富。

3、在IS-LM模型的四个区域内,I与S,L与M的关系如何?

Ⅰ区域 I<S有超额产品供给,L<M有超额货币供给 Ⅱ区域 I<S有超额产品供给,L>M有超额货币需求 Ⅲ区域 I>S有超额产品需求,L>M有超额货币需求 Ⅳ区域 I>S有超额产品需求,L<M有超额货币供给

4、通货膨胀有哪几个类型

六、论述题

1、通货膨胀对经济产生怎样的影响? 1.通货膨胀对生产发展的破坏

通货膨胀使企业的各项专用基金贬值,从而使企业的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难以进行。其次,在通货膨胀的条件下,由于原材料等初级产品的价格上涨往往快于产成品,从而会增加生产投资的风险和经营成本。

2.通货膨胀扰乱流通的正常秩序

通货膨胀使市场价格信号失真,导致价格水平的升降不能真实反映商品供应关系的变化。失真的价格会使资源盲目流动组合,从而引起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3.通货膨胀对分配具有破坏作用 通货膨胀使实际工资水平下降,在物价持续上涨时期,为防止工薪阶层的实际收入水平过度下降,进行阶段性的工资调整,但工资调整后物价又上涨,企业利润会相应增加,那些从利润中分取收入的人能额外增加收益,从而加剧社会的分配不公。持续的物价上涨使退休者的毕生储蓄不断贬值,破坏社会公正,还会诱发社会不安和道德危机。另外,虽然通货膨胀实际上是一种强制性的征税,但事实上,这种“征税”的收入有限,且会导致财政支出大幅增加。4.通货膨胀对金融业的影响

首先,对银行负债的影响。银行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外部资金,发生通货膨胀时,在名义利率不变的条件下,实际利率下降,银行的利息负担会减轻。其次,对银行资产的影响。发生通货膨胀时,银行的实际利息收入会减少。在名义利率不变的情况下,实际利率下降,这是不利于银行的。

1、试述自动稳定器的内容,说明如何对经济进行自动调节?

财政政策本身具有的一种自动调节经济、减少经济波动的机制,在繁荣时自动抑制通胀,萧条时自动增加需求。

1)政府税收的自动变化。经济衰退时,国民产出水平下降,个人收入下降,税率不变,税收会自动减少,可支配收入会自动少减少一些,使得消费和需求下降的少些。

累进所得税下,经济衰退使得纳税人的收入自动进入较低纳税档次,政府税收下降的幅度会超过收入下降的幅度。反之,如此。

2)政府转移支付的自动变化。政府转移支付,包括政府失业救济和社会福利支出。经济衰退时,失业增加,符合救济条件的人数增加,社会转移支付增加,抑制可支配收入下降,抑制需求下降。3)农产品价格保护支出的自动变化。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

第三篇:宏观经济学练习题及答案(写写帮整理)

国民收入核算练习题

1.某一经济生产五种产品,2000年和2002年的产量和价格如表。请计算:

(1)2000年、2002年的名义GDP。

(2)如以2000年为基年,2002年的实际GDP是多少?

(3)2002年比2000年价格上升了多少?

产品

A

B

C2000年2002年QPQP25 1.530 1.650 7.560 840 650 7

D30 535 5.5

E60 270 2.5

2.假定GDP为5000,PDI为4100,政府赤字为200,消费为3800,贸易赤字100(单位:亿美元)。请计算:储蓄、投资、政府支出。

3.假设一国GNP为4800,总投资800,净投资300,消费3000,政府购买960,政府预算盈余30(单位:亿美元)。请计算:NNP、净出口、政府净税收(即政府税收减去政府转移支付后的余额)、个人可支配收入、个人储蓄。

4.请根据下表计算:GDP、NDP、NI、PI、PDI。(单位:亿美元)

净投资125净出口15

储蓄25折旧50

政府转移支付 120企业间接税 75

政府购买 200社会保险金 130

个人消费支出 500未分配利润 100

公司所得税 50个人所得税 80

5.下表为某国的统计资料,要求:(1)按收入法计算GDP;(2)按支出法计算GDP;(3)计算政府预算赤字;(4)计算储蓄额。(亿元)

工资100利息10

租金30利润30

消费支出 90投资支出 60出口60

进口70所得税30政府转移支付 5政府购买 30

6.某国企业在本国的总收益为200亿元,在外国的收益为50亿元;该国国民在本国的劳动收人为120亿元,在外国的劳动收人为10亿元;外国企业在该国的收益为80亿元,外国人在该国的劳动收人为12亿元。求该国的GNP与GDP。

国民收入决定练习题

1.假定某经济中有如下行为方程:

C=100+0.6Yd,I=50,G=250,T=100。

试求:(1)均衡收入Y和可支配收入Yd;(2)消费支出C;(3)私人储蓄SP和政府储蓄SG;(4)投资乘数KI。

2.假定某经济的消费函数为C=100+0.8Yd,投资I=50,政府购买G=200,政府转移支付TR=62.5,税收T=250,试求:

(1)均衡国民收入;

(2)投资乘数、政府购买乘数、税收乘数、转移支付乘数。

3.假定上题中的税收不是定量税T=250,而是 比例税,税率t=0.25,即税收函数为T= 0.25Y,1

其他条件不变。试求:

(1)均衡国民收入;

(2)投资乘数、政府购买乘数、税收乘数、转移支付乘数;

(3)说明为什么本题中的乘数和上题中的乘数不一样。

4.某经济社会的消费函数、投资函数分别为:

C=100十0.9YI=80

(1)求投资乘数及均衡国民收入。

(2)求储蓄函数及均衡时的储蓄额。

(3)如果产出水平为2250,那么供给过剩量为多少。

(4)当投资函数变为I=0.05Y+30时,均衡国民收入如何变化。

5.某国的宏观经济可以用以下方程来描述:

Y=C+I+GC=0.6(Y-T)+10

T=5+1/6·YI=15G=20

(1)求均衡的国民收入;

(2)如果税率提高5%,求此时的均衡国民收入和税率变化的效果。

6.某国的宏观经济模型为:

Y=C+I+GC=0.75(Y-T)+200

T=480+0.2YI=180G=660

假设充分就业时该国的国民收入水平为Y=2000。

如何调整财政支出才能达到充分就业的目标? 财政状况如何?

7.某国宏观经济模型为:

Y=C+I+GI=20C=0.8(Y-T)+ 8G=50

税制1T=6+0.25Y税制2T=0.3Y

比较两种不同税制情况下的均衡国民收入水平、政府购买乘数、财政状况。

8.某国的宏观经济情况(消费函数、税收函数、投资及政府支出)分别为:

C=0.8(Y-T)+ 10I=50T=-6+0.25YG=20

(1)求均衡国民收入。

(2)充分就业时的国民收入水平为Y=300,求要达到充分就业的政府支出调整额ΔG、税收调整额ΔT。

(3)在政府坚持平衡财政时的国民收入水平。

IS-LM模型练习题

1.某经济社会的投资与储蓄均为产量Y及利率水平r的函数,分别为:

I=0.05Y+7rS=0.2Y+r

(1)求IS曲线。(2)求r=10时的均衡国民收入。(3)求Y=500时的最佳利率水平。

2.某经济社会的储蓄与收入、投资与利率的对应(线性)关系为:

储蓄4048投资6452

收入200240利率

求IS曲线。

3.某经济社会的IS曲线为Y=500-30r;该经济社会的投资函数为I=100-6r。求其边际消费倾向MPC。

4.某经济社会的宏观模型为:Y=C+I+G,C=0.5(Y-T)+100,I=50-2r,T=0.1Y+20,G=100。求:(1)IS曲线;(2)r=8时的财政收支状况。

5.某经济的货币供给为M=400;货币需求函数为:L=L1(Y)+L2(r)。L1(Y)为线性函数,L2(r)

为二次函数。L1与Y、L2与r的对应数据为:

Y 100120r81012

L1 250280L2 216200176

求LM曲线。

6.某国的宏观经济模型为:C=90+0.625Y,I=150-100r,L1=0.25Y,L2=50-200r,M=180。

(1)在不含政府部门时两市场同时均衡的Y、r、L1和L2。

(2)自主投资减少20,即投资函数变为I=130-100r时,求L1、L2的变化。

(3)加入政府部门(假设G=30),求此时的Y和r。

(4)为实现财政收支平衡,G和T均为20,求两市场同时均衡的条件。

7.某宏观经济模型:S=0.1Y+0.5r+5,I=40-2r,L1=10+0.3Y,L2=10-0.5r,M=50。

(1)求IS曲线、LM曲线、两市场同时均衡时的Y和r。

(2)如果货币供给增加25单位,两市场同时均衡时的Y和r为多少?

(3)如果想通过增加自主投资ΔI来达到增加货币供给25单位的效果,那么ΔI应为多少?

(4)如果增加(3)中的自主投资量ΔI,而同时减少货币供给量25单位,那么两市场同时均衡的Y和r将如何变化?

8.某宏观经济模型为:Y=C+I+G,C=120+0.4Y,I=150-400r,L=0.2Y+50-100r,M=L。求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组合由G=40、M=130变为G=50、M=150时国民收入的变化ΔY、利率水平的变化Δr、消费的变化ΔC、投资的变化ΔI及货币需求量的变化ΔL。

9.已知IS方程为Y=550-1000r,边际储蓄倾向MPS=0.2,利率r=0.05。(1)如果政府购买增加5单位,新旧均衡收入分别为多少?(2)IS曲线如何移动?IS方程变为?

国民收入核算练习答案

1.(1)2000年名义GDP=922.5(美元);2002年名义GDP=1245.5(美元)。

(2)2002年实际GDP =1.5×30+7.5×60+6×5+5×35+2×70 =1110(美元)。

(3)2002年名义GDP÷ 2002年实际GDP =1245.5 ÷1110=1.122。

即2002年比2000年价格上升了12.2%。

2.解:(1)S=PDI-C=4100-3800=300;

(2)根据投资与储蓄之间的恒等关系,有

I=私人储蓄+政府储蓄+国外部门储蓄=300+(-200)+100=200;

(3)G=GDP-C-I-NX =5000-3800-200-(-100)=1100。

3.解:(1)NNP=GNP-折旧=GNP-(总投资-净投资)=4800-(800-300)=4300。

(2)NX=GNP-C-I-G=4800-800-3000-960=40。

(3)∵政府预算赢余=T-政府转移支付-G∴政府净税收=30+960=990。

(4)PDI=NNP-政府净税收=4300-990=3310。

(5)S=PDI-C=3310-3000=310。

或:根据投资与储蓄之间的恒等关系,有

S= 净投资-政府储蓄-国外部门储蓄=300-30-(M-X)=800-30-(-40)=310;

PDI=C+S=3000+310=3310。

4.解:GDP=C+I+G+NX =500+(125+50)+200+15=890;

NDP=GDP-折旧=890-50=840。NI=NDP-企业间接税=840-75=765。

PI=NI-公司所得税-未分配利润-社会保险金+政府转移支付

=765-50-100-130+120=605。

PDI=PI-个人所得税=605-80=525。

5.解:(1)按收入法计算,GDP=工资+利息+租金+利润=170。

(2)按支出法计算,GDP=C+I+G+NX=170。

(3)政府预算赤字=政府购买+政府转移支付-所得税= 30+5-30=5。

(4)S=PDI-C=(170-30+5)-90=55。

或:根据投资与储蓄之间的恒等关系,有

S= 投资-政府储蓄-国外部门储蓄=60-(-5)-(70-60)=55。

6.解:GNP=本国企业在本国收入+本国企业在外国收入+本国国民在本国收入+本国国民在外国收入=200+50+120+10=380;

GDP=本国企业在本国收入+本国国民在本国收入+外国企业在本国收入+外国国民在本国收入=200+120+80+12=412。

国民收入决定答案

1.解:(1)根据均衡条件,有Y=AE=C+I+G=100+0.6(Y-100)+50+250

所以,Y=850,Yd=750。

(2)C=100+0.6×750=550。

(3)SP= Yd – C=750-550=200。SG=T-G=100-250=-150。

(4)KI=1/(1-MPC)=1/(1-0.6)=2.5。

2.解:(1)根据均衡条件,有Y=AE=C+I+G=100+0.8×(Y-250+62.5)+50+200

所以,Y=1000。

(2)KI=KG=1/(1-MPC)=1/(1-0.8)=5;KT=-MPC/(1-MPC)=-0.8/(1-0.8)=-4;

KTR=MPC/(1-MPC)=4。

3.解:(1)∵Y=AE=C+I+G=a+MPC(Y-tY+TR)+I+G

∴Y=(a+I+G+MPC·TR)/[1-MPC(1-t)]=(100+50+200+0.8×62.5)/[1-0.8(1-0.25)]=1000。

(2)KI=KG=1/[1-MPC(1-t)]=1/[1-0.8(1-0.25)]=2.5;

KTR= MPC/[1-MPC(1-t)]=2;KT=5.04。

6.解:(1)根据均衡条件,Y=AE=C+I+G= 0.75[Y-(480+0.2Y)]+ 200+180+660

得均衡国民收入:Y = 1700。距离充分就业的差额为:ΔY= 2000-1700=300。

(2)政府购买乘数为:KG=1/ [1-0.75(1-0.2)]= 2.5。

∴ ΔG = ΔY / KG = 300 / 2.5 = 120。

∵ 财政支出=G+ΔG = 660 + 120 = 780;财政收入= 480+0.2×2000=880; ∴ 财政盈余=100。

7.解:(1)在税制1的情况下,Y=AE=C+I+G= 0.8[Y-(6+0.25Y)]+ 8+20+50∴Y=183

政府购买乘数为: KG=1/ [1-0.8(1-0.25)]= 2.5。

财政支出G=50;财政收入T= 6+0.25Y=51.75;财政盈余=T-G=1.75。

(2)在税制2的情况下,Y=AE=C+I+G= 0.8(Y-0.3Y)+ 8+20+50∴Y=177.3。

政府购买乘数为:KG=1/[1-0.8(1-0.3)]= 2.27。

财政支出G=50;财政收入T= 0.3Y=53.19;财政盈余=T-G=3.19。

8.解:(1)根据均衡条件,Y=AE=C+I+G= 0.8[Y-(-6+0.25Y)]+ 10+20+50得,Y=212。

(2)距离充分就业的差额为:ΔY=300-212= 88。

∵政府购买乘数为:KG=1/ [1-0.8(1-0.25)]= 2.5。

∴ ΔG = ΔY / KG = 88 / 2.5 = 35.2。

∵税收乘数为:KT=2。

∴ ΔT = ΔY / KG =44。

(3)平衡财政时,G=T即:20= -6+0.25Y∴Y=104。

IS——LM模型练习答案

1.(1)r=0.025Y;(2)Y=400;(3)r=12.5。

2.r=(500-Y)/30。

3.MPC=0.8。

4.(1)r=120-0.275Y;(2)税收T=60.73,G=100,T-G=-39.27。

5.1.5Y+10r-20r2-100=0。

6.(1)r=0.1125,Y=610,L1=152.5,L2=27.5。

(2)r=0.0625,Y=570,L1=142.5,L2=37.5。

(3)r=0.1875,Y=670。(4)r=0.13125,Y=625。

7.(1)IS曲线:r=14-0.04Y;LM曲线:r=0.6Y-60;r=9.375,Y=115.625。

(2)r=6.25,Y=193.75。

(3)IS曲线变为:ΔI=0.1Y+2.5r-35。

将Y=193.75代入LM曲线r=0.6Y-60,得r=56.25;所以ΔI=125。

(4)IS曲线变为r=64-0.04Y; LM曲线变为r=0.6Y-10; r=59.375,Y=115.625。

8.r1=0.1,Y1=450;r2=0.0286,Y2=514;Δr=-0.0714;ΔY=64;

ΔC=25.6;ΔI=28.56;ΔL=20。

9.(1)Y1=500,ΔY=KG·ΔG=25,Y2=525。

(2)IS曲线水平向右移动ΔY=25,所以新的IS曲线为:Y=550-1000r+25=575-1000r。

第四篇:宏观经济学论文

中国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化及趋势

姓名: 学号:

摘 要:文章从收入分配差距分解角度看,可以将收入分配差距主要分解为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和行业之间的三大差距。转型期,我国居民整体收入差距呈现扩大趋势的同时,在城乡居民之间、不同区域的居民之间及不同行业的职工之间也呈现出显著的收入差距。

关键词:转型期,收入差距,变化

一、转型期中国全国居民收入差距概况

转型期中国居民收入差距的整体水平已经十分可观。据世界银行的统计,我国居民基尼系数1990年是0.343,1995年是0.415,1998年是0.403,进入新世纪后则基本上在0.4以上的水平发展,2000年为0.417,2001年为0.447;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提供的数据表明,1996年全国城乡合计的基尼系数为0.424,1997年为0.425,1998年为0.456,2000年为0.458,2002年为0.460.2005年的全国基尼系数,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课题组的数据是0.454;南开大学研究的结果已经超过0.5;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数据显示,中国的基尼系数达到0.45;虽然不同来源的基尼系数在具体数值上有明显差异,尚无法得到统一的数据,但大致上各机构的数据皆显示出居民收入已存在明显的内部分配不均衡的问题,中国则显然已进入重视该问题的阶段。

表1 1990~2006年中国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化

二、转型期不同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化

我国的收入分配差距可主要分解为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和行业之间的三大差距。目前,我国收入分配现状不仅表现出居民整体收入差距呈现扩大趋势,城乡之间、城市居民之间、农村居民之间均存在分配不平等的现象,且区域内部居民之间及不同区域的居民之间、不同行业之间也都呈现较大的收入差距。

1.转型期区域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化转型期,具有区域性特点的居民收入差距是中国收入分配领域中一个不可忽视的现象。这种现象不仅存在于区域之间,同时也存在于区域之内。新中国成立前,经济发展的东西部差距早已形成。改革开放以后,东部沿海地区同西部地区的发展差距进一步扩大,其所造成的各种区域差距的格局至今尚未完全被改变。

1.1区域间整体收入差距的变化

伴随转型期区域间经济增长速度差异的是经济发展的差距不断扩大,以及东、中、西地区间居民收入差距的随之扩大。1978年,东、中、西部生产总值占全国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52.5%、29.70%、17.80%,1995年为59.00%、26.50%、14.50%,2005年为55.6%、18.8%(东北地区已划出)和16.9%。1980年,东、中、西部三大地带人均生产总值分别为488.3元、336.0元和274.3元,东部地带是西部地带的1.78倍;到了2006年,东部地区人均生产总值为27567元,中部地区为12269元,西部地区为10959元,东北地区18277,东部地带是西部地带的2.52倍。该变化趋势促使区域间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见表2)。

表2 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行业职工平均工资及东西部地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

从省际收入分配差距来看,转型期,中国省际间居民收入水平差距较大,而且从变动趋势上看呈逐步扩大之势。省际间居民收入水平差距并无明显的改善趋势。

从城市收入分配差距来看,人均可支配收入位居前列的上海、北京、天津、浙江、广东、江苏等基本均为东部城市,与收入位于较后的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差距不断扩大,而人均可支配收入位居后的城市基本均为西部城市,且收入水平与居于前列的城市差距十分可观。2006年,主要城市中上海居民收入以7.7%的薪酬涨幅为列第1,广州以7.6%的涨幅排在第2位,北京则为7.2%,东部城市以较高的薪酬增幅继续位于城市收入前列。

1.2区域间不同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化

从具体情况考察,同一社会群体的收入区域性差异明显。

(1)区域间农村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在中国区域间的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过程中,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农民之间收入差距不断扩大。而西部与中部相比,收入水平仍较低,在1980~2005年间,西部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平均水平也低于中部农村居民纯收入水平,详见表3。

表3 农民人均收入的地区差距比较(单位:元/人)

(2)区域间城镇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20世纪80年代,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之间的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差距十分微小,但随着东、西部地区城镇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目前东部地区已远远高于西部地区。据国家统计局的资料显示,1993~2006年,东部与西部、东部与中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例的变化基本呈现出小幅扩大的趋势(详见表4)。另一方面,西部与中部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则相对接近,主要的变化体现在两者之间收入水平地位的变化上:在2004年以前,西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略高于中部地区,2005到2006年间西部开始略低于中部地区。在收入增长速度上,2007年,东部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较大基数的基础上保持了较大增幅,上海和北京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较2006年的增长幅度分别达到14.3%和13.9%。

表4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地区差距比较(单位:元/人)

1.3区域间收入差距的变化趋势以上分析表明,随着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战略得到进一步落实,国家对中西部地区的政策支持力度的加大,将对遏制地区经济差距及区域居民收入差距扩大起到积极作用。当然我们也要认识到,虽然国家实施了一些措施来调节收入差距,但是收入差距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由于我国的地区差别不仅是GDP增长上的,也是社会发展,特别是教育、卫生和文化方面的,区域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既受历史和资源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也受经济增长阶段等规律性因素的影响,因此,协调区域经济发展,缩小区域收入差距的任务仍十分艰巨。总的来看,由于经济增长惯性、运行机制以及发展基础等差异,东部地区已积累的可观实力将使其继续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从而使东部与中西部的差距在未来若干年间将继续存在。

2.转型期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化转型期,我国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不断扩大,在我国各类居民收入差距中表现的尤为突出,已经成为当前我国解决居民收入差距的一个难点问题。

2.1转型期城乡间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化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经历了由迅速缩小到逐渐扩大,由逐渐扩大到逐渐缩小,再由逐渐缩小到加速扩大的发展过程。从时间上看,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与改革的深化不具同步性,大体可分四阶段:第一阶段为1978~1984年,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极大地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农民收入迅速增加,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尚未全面展开,城镇居民收入变化不大,增长低于农村,结果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迅速缩小,城乡居民收入比由1978年的2.57∶1(以农村居民收入为1),下降至1984年的1.54∶1;第二阶段为1985~199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几度陷于停滞,结果城乡收入差距急剧扩大,由1984年的1.54∶1上升至1985年1.8∶1,1992年回升到1978年的水平,到1994年已升至2.86∶1,年均增长8.57%;第三阶段为1995~1997年,国家干预使城乡收入差距有所降低,由1994年的2.86倍下降至1997年的2.47∶1,年均下降4.55%;第四阶段为1998~2006年,1997年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开始加速扩大(见表5)。

表5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比较年份城乡比年份城乡比年份城乡比

近年来,城乡居民收入分配不均衡程度显著扩大,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恶化,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绝对数额不断上升。2005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仅相当于城镇居民纯收入的31.02%,比1997年的40.5%下降了约9.5个百分点。此外,恩格尔系数也从侧面反应出城乡居民在社会水平上的实质性差距。自1992~2006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持续高于城镇居民9个百分点左右,以2005年为例,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5.5,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则为36.7,在总收入水平差异的影响下,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持续高于城镇,说明城乡居民在生活水平上的差距没有改善。纵观中国转型期城乡居民收入的总体情况,自1992~2006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分别与农村居民收入的比例是不断增大的。

城乡间以存量财产表征的贫富差距扩大得更快。居民财产分布的城乡差距,是一种组间差距,城镇居民拥有比农村居民高得多的房产价值、金融资产和耐用消费品价值。例如,2004年占全国人口总数41.76%的城镇居民的储蓄占了全国储蓄总额的83%,而占全国人口总数近60%的农村居民,其储蓄仅占全国储蓄总额的17%。如果考虑各种货币性和非货币性福利待遇,如城市居民享受的医疗等实物性福利,城乡间收入差距将进一步提高。这种差距在世界上是极为罕见的,在世界各国的情况中,仅有少数国家的城乡收入之比超过了2。此外,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区域分布差异明显,除东部沿海地区的城乡差别相对较小之外,各省内都存在着严重的明显的城乡差别。

2.2转型期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化趋势

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状况已十分严峻,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至2005年,城乡之间收入差距对全国总地区之间收入差距的平均贡献率高达63.73%。从整体上来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对中国收入差距整体水平的贡献率是最高的。进入转型期后,其扩大趋势十分明显,且目前并无减弱迹象。

3.转型期产业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化

2002年行业中的平均工资最高的行业的年人均工资与平均工资最低的行业的年人均工资的比率最高行业与最低行业工资相差2.99倍,2003年迅速扩大到4倍以上并在其后的年份持续扩大,到2005年达到4.88倍,2006年差距略有缩小,但仍维持在较大的差距水平上。

3.1不同生存状况的行业间的收入差距

不同生存状况的行业间存在极大的收入差距。20世纪90年代,各行业就业者收入水平都有较大的提高,但提高的程度各不相同,各行业职工之间的收入差距呈明显扩大的趋势,收入高低位次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新兴产业,如IT电子等行业,收入状况良好,而一些依靠财政补助的基础性行业如农林牧渔业和地质水利业和一些充分竞争性行业如社会服务业、餐饮业和建筑业由于补贴减少和利润下降,从业人员收入减少。

三、结语

转型期,我国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等收入差距不断扩大,采取对策调节居民收入差距已经成为确保中国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问题,当前我国应对该问题的首要任务是要减弱收入差距的扩大速度,控制其扩大趋势。由于我国处于经济转型时期的特殊背景之下,我国的收入分配问题具有相当的复杂性、艰巨性和长期性,因此对于解决当前各种分配矛盾和问题,必须进行全面分析和慎重考虑。

参考文献:

[1]中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1990~2007)[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0-2007.[2]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指标(1992、1996、2003、2000/2001.2005)[M].中文版,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2、1996、1997、2000/2001、2003、2005.[3]曾国安,胡晶晶。论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化及其对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J].经济评论,2008,(1)。

[4]约翰·奈特,李实,赵人伟。中国城镇工资和收入差异的区域分析[A].载赵人伟,李实,卡尔·李思勤主编。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再研究[C].255-256,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5]胡日东,王卓。收入分配差距、消费需求与转移支付的实证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研究,2002,(4)。

[6]常党生。浅析现阶段我国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3)。

第五篇:宏观经济学论文

班级:IBA0902学号:200905168091姓名:黄涛

200905168084梁艳

200905168067徐苏瑜

“80”后主导的中国经济

世界经济看中国,中国经济

摘要:随着“80”后这个名词的兴起,中国的经济逐渐走向一个历史性的转折点。有人称这是中国进入了第三个消费的黄金时期。“80”后在中国经济体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下面就来详细地论述“80”后所带来的经济思索。关键词:“80”后、失业、消费、储蓄

“80后”这个词对我们来讲已不再陌生。其实这个词最早由少年作家恭小兵提出,是文坛对于上世纪 80年代出生的年轻写手的统称。随后“80后”的指称迅速流传并在网络中被高频率使用,后又被各个领域借用,被用来指代整个20世纪80年代的一代人。为什么“80”后如此广受关注?原因很简单,“80”已逐渐成为社会历史舞台的主角,而他们的经济活动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国家经济的发展。“80”后成长于改革开放迅速发展的阶段,受思想解放的影响,他们的职业观、消费观,和储蓄观等与前人有着天壤之别,而这些区别却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中国经济发展的步伐与方向。

一、“80”后的就业难题

近年来,很多调查报告显示,社会失业出现了一个值得关注的新的现象。那就是失业人员结构日趋年轻化。由于近几年的金融风暴,很多人都无奈地从岗位上退下来,人们第一直觉会认为这部分人群应集中于四五十岁。应该是那些无法紧追时代潮流更新思维方式,以致被淘汰。但没想到四十岁以下的占了绝大部分,也就是“80”后成了失业人群的主力。究其原因,一方面确实是由于社会竞争的激烈及金融危机的影响,但还有另一原因,“80”后的思想较为活跃,很难在一个企业好好地干上几年。而且在工作时的态度也与前人迥然不同。就拿对加班这件事的态度来讲,稍年长点的职员对加班很少有抵触情绪,甚至有些宁可牺牲掉自己休息的时间去完成自己的工作,因为他们认为这是一种责任。“70”后便是这部分人群的代表,网络上号称是“拼命三郎”。而作为“80”后,加班在他们眼中看来却是一种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且认为加班是没有效率的表现。从对待加班的态度这一点,不难看出,生活于不同年代的“80”后,在职业的价值取向方面,更追求自由、舒适。

近两年,每当春节的时候,我们总能看到些有关招工难的新闻报道,“80”后既是失业的主力军,也是就业的主人群。既然如此,那为何还会有企业招工难的问题呢?原因其实很简单。因为这个时代的就业人以不同于以往,企业急需根据现实的情况,改变招工策略,以引起“80”后的关注。

“80”后的这种职业观无疑会对中国的经济带来一定的影响。首先年轻一代失业率的增加所导致的最大损失便是实际国名收入的减少,而这一批失业的群体又恰巧是最具有潜力,且劳动力较为庞大的“80”后,这部分闲置的劳动力又会造成资源的浪费,一些招工未满的企业,生产设备和其他一些经济资源没得到充

分的利用,生产能力下降,直接导致了社会产品的减少,从而降低了国民收入水平,而即使失业率得到缓减,那部分失去的经济也无法得到弥补,这才仅仅针对那些真真失业的人群,还有那部分工作不稳定、追求舒适自由的人群,他们游离在社会上,使得劳动力不能够集中,这也阻碍了国民收入增长的步伐。

二、所谓的消费黄金年代是福是祸

居民储蓄是社会经济运行的重要一环。市场经济历来提倡“藏富于民”,因而它也理所当然的得到了各国政府及学界的高度关注

据资料显示:25-34岁展整个消费比例的33.4%,是我国绝对的消费主力。

据巴黎百富勒研究报告,中国已经进入了第三个消费高峰,依据是计划生育以来,即1978年之后,中国家庭的独生子女骤增,而他们的生活环境相对较好,在消费上追求舒适便利与品牌形象。中国的消费结构随着“80”后生一代的消费能力的提升发生了历史性的改变。消费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对经济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作为消费主体的“80”后显然对经济的影响不可忽视。“80”后作为社会的主流,他们已不会像上一代人那样忙忙碌碌,他们更具有个性与思想,喜欢具有独特风味的商品,这一特点,使得很多商家都为之而疯狂,毕竟他们是这一消费时代的主角。不仅如此,“80”后的消费者花钱比较洒脱,尤其是这一群体中的女生,学历越高,收入越多,花钱就越冲,追求时尚,展露个性,服饰重款式,香水看香型等等。除了这种个性消费外,“80”后还热衷于娱乐消费、潮流消费、体验消费、成就消费等等,“80”后很多的消费都属于一种感性大于理性的消费,消费行为变得情绪化、感性化、冲动化,期望借此来体现自身的独特,消费的重点有时甚至脱离商品本身,热衷于其衍生的各种附加价值。

“80”后的这种消费模式体现了中国消费结构发展的的趋势,而了解这种模式有助于国家把握住这个潜在的庞大消费市场。在经济学中,长将消费、投资和进口作为拉动经济的重要因素,而其中消费的权重最大,因此政府经常通过一些干预来促进消费,比如减少税收,加大采购等等。“80”后这种消费固然对中国经济增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并不是我们所提倡的那种。他们的这种消费是建立在冲动、攀比等一系列不理性的想法之上,所以如果简单地认为这种消费是积极的,是不正确的。拉动消费,需建立在较好的就业状况之下,消费水平并不取决于人口结构,或是人们的消费意识。关键决定因素应该是消费能力和对未来的预期。而政府所需做的应是如何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比如教育、社保、养老、住房等,让消费者安心消费。

三、储蓄变零、变负的背后

“80”后被冠以很多理财的美名,如“月光族”、“日光族”、“三光人士”,甚至是什么“透支狂”之类的。这些显然与中国的传统理财观念不同。受中国传统思想的限制,用宏观术语来讲就是预防性动机,中国的储蓄率比较高,人们都不怎么懂得花钱,只希望将钱存着,为将来不能预料的意外事或者儿女买房买车之类做下充分的准备,但这样的高储蓄渐渐使得中国的消费需求增长变得较为缓慢,当然这部分人群大多属于“80”后的父辈们的一代,而“80”后,他们所想的便是如何生活得更加丰富多彩,对储蓄并不那么热衷。这主要由于他们生活在思想解放,个性张扬的时代,况且,他们的主要经济来源,一方面是自己努力工作的薪酬,另一方面是父母多年的储蓄。而这两者之间后者往往成为了“80”后们“坚强”的后盾。

“80”后的零储蓄与负储蓄让很多专家议论纷纷。储蓄率的适当降低固然很好,因为在一定条件下,低储蓄率意味着国民的消费水凭较高,有助于经济的增长,但像“80”后的这种消费趋向与过度消费,而其中又有一部分人的消费是建立在牺牲父母消费的基础上的,也就是大家所熟悉的“啃老”一说。这种意识,已趋向于像美国等发达国家的信用消费,而当信用消费过度时,难免会引发一系列的经济危机。所以“80”后的这种消费意愿远大于储蓄意愿的经济行为使信贷业务和内需过快地发展,这种推动经济增长的理念不符合中国目前的国情,相反过分地“刺激”内需会带来更严重的“房奴、车奴和卡奴”问题。

总结

“80”后新一代的价值观念,让一部分人感到担忧,害怕中国经济的命运将会在这一代人的手中受到严重挫折,在这部分个人眼中,“80”后是那么的不沉稳、不实干和不理性。而作为“80”后的后继者们则认为这是与时俱进,现今社会是思想高度解放的时代,是追求创新的时代,“80”后的价值观为经济发展注入了一股蓬勃的新生力量。无论是何种评价,“80” 后的这种经济发展趋势已不可改变,我们只有认真地去了解与分析“80”后的价值观念,把握住这群社会历史舞台上的主角实时动态,了解他们独特的经济行为和心理特征,才能帮助我们其实分析和预测未来中国市场经济结构,才能培养后来者们健康的价值观念,引导他们合理的经济行为,促进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繁荣,从而让中国经济在历史的长流中得以不断地前进。

参考资料:吴建安《市场营销学》

市场经济论坛

下载宏观经济学第二章练习题word格式文档
下载宏观经济学第二章练习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宏观经济学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 我读的是《宏观经济学》(第5版)。此书由斯坦福大学教授、《宏观经济学手册》主编、泰勒规则的提出者约翰·B.泰勒(John B. Taylor)著,北京大学李绍荣、李淑玲等译。......

    宏观经济学 讲稿

    宏观经济学讲稿 南京大学出版社(第四版) 南京大学经济学院 梁东黎 第一章导论 一、主要参考书 1、萨缪尔逊,诺得豪斯 2、多恩布什,费希尔 3、曼昆 4、樊纲 5、周振华导论 二、学......

    宏观经济学重点归纳

    十二章2.GDP:国内生产总值是指经济社会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3.最终产品是不重复出售、不转卖、不进一步加工的产品。如①消费品,军工......

    《宏观经济学》答卷

    2014年第一学习阶段中南大学网络教育课程考试 《宏观经济学》答卷 本人承诺:本试卷确为本人独立完成,若有违反愿意接受处理。 试题:(每大题50分) 一、布鲁金丝研究所的著名宏观经......

    2011宏观经济学题库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2011宏观经济学题库 一.名词解释 1.个人收入 2.边际消费倾向 3.自然失业率 4.充分就业 5.流动性偏好陷阱 6.......

    宏观经济学感想

    宏观经济学感想 相比上学期的微观经济学来说这学期的宏观经济内容上难度大幅提升,很多内容学完就不记得了,还有一些是上课模模糊糊的听懂了,但是还是不理解,所以这学期的宏观经......

    宏观经济学感想

    宏观经济学感想 —应试者的盛宴,实用者的深渊 管13-1 吕腾飞 *** 我很喜欢经济。这并不是一句空话,对于一个想挣大钱的人来说!没有什么途径能比这挣钱更快的了!所以我一......

    宏观经济学教学大纲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基本情况】 一、课程代码: 二、课程类别及性质:专业必修课 三、课程学时学分:54学时(教学:54 实践:0) 3学 分四、教学对象:经济管理学院各专业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