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古代文学史2
试论《雷雨》中人物形象的塑造开题报告
一、论文题目:
试论《雷雨》中人物形象的塑造
二、学生姓名:王富芝
三、学号:011140020
四、指导教师:
五、课题来源:
《雷雨》原著、《雷雨》话剧剧本、《曹禺传》
六、选题依据:
根据曹禺先生《雷雨》中人物创作的生活素材、剧中对周朴园、周繁漪、鲁四凤、周萍等主要人物的表现特点及对剧情发展变化产生的影响,剧中人物悲剧结果的一致性特征等。
七、课题研究的意义:
1、追叙曹禺先生《雷雨》创作的生活背景及创作动机。
2、通过对《雷雨》中人物的分析,进一步揭露旧社会的黑暗、腐败及光怪陆离的社会扭曲现象。
3、剖析了《雷雨》中对人物外形的准确把握。
4、《雷雨》中人物刻画的鲜明特点。
5、《雷雨》中不同人物的表现,揭示了当时历史背景,适合不同层次人物的生活特点。
6、进一步说明《雷雨》的发生是旧社会人间悲剧的再现。
7、评论
八:本课题研究结果:
1、《雷雨》是曹禺先生深刻揭露黑暗旧社会人间悲剧的力作。《雷雨》充分体现了当时社会的特点,其故事的编撰源于当时生活,故事情节体现了与历史发展的一致性。
2、《雷雨》是对黑暗旧社会充满剥削、压榨人间悲惨境遇的充分解释。
3、进一步表现出历史背景下不同阶层人物的生活境迁及情感特征。
4、《雷雨》中人物的表现手法及特点。
第二篇:古代文学史
神话是人民在幻想中经过不自觉的艺术方式所加工过的自然界和社会形态,任何神话都是一定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反映,神话具有现实性、幻想性和艺术性。
诗六艺:《周礼》所总结的“六诗”被汉代儒家经生变为诗的“六艺”说。这个“六艺”说,历代歧义颇多。而影响最大,被后代所沿用的说法是“三体”“三用”说。从体类上分为风雅颂,风即音乐曲调,国风是民间的歌曲,牙是朝廷正乐,颂指宗庙祭祀之乐;写作上分为赋比兴,赋是铺陈直述,比是比喻的意思,兴是起,指借其他事物以开头。
变风变雅:指的是“乱世之音”或“亡国之音”在周幽王,厉王以后,由于风衰俗愿,产生的一批讽刺时政的作品。对时政充满怨恨和讽刺。
四家诗:在汉代,解说《诗经》的有鲁、齐、韩、毛四家,这四家诗派解说各有特点。四家诗虽有特点,但都不同程度地有曲解诗意,解释说教的倾向,给《诗经》蒙上了,许多封建意思。他们的贡献在于,一方面为我们保留了不少上古的文献资料及有关的有关的上古礼仪和民情风俗,一方面在文字顺顾上也为我们的阅读提供了方面。
香草美人:是屈原《离骚》中两类意项,美人:比喻君主或自喻香草作为装饰、支持并丰富了美人意象作为独立的象征物,一方面指品德和人格的高洁,另一方面和恶草相对,象征着政治斗争的双方。“香草美人”作为诗歌象征比喻系统。使诗歌变得含蓄生动。
楚辞:战国时期以屈原的创作为代表的新诗体,是以具有楚国地方特色的乐掉、语言、名物而创作的诗赋,其直接渊源应该是以《九歌》为代表的楚地民歌。
汉赋:汉代出现的一种半诗半文的新文体,源于荀子的《赋》,其风格特点是韵散结合、主客问答,铺陈写物、赋歌而颂。
乐府:原意为西汉时期出现的一种专门采集诗歌的政府机构。乐,即诗歌;府,即政府机构。到了魏晋六朝,乐府专指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歌形式。
互见法:司马迁在创作《史记》人物传记时为了维护历史真实性和文学艺术性的统一,保证一篇传记中历史人物的一致性和完整性,因此把历史人物的部分材料移至其他历史人物的传记中,使《史记》在历史人物描写上具有全面性和真实性,也让该传记的历史人物显现出鲜明的性格和突出的形象。
建安风骨:建安诗人继承《诗经》和汉乐府的优良传统,用他们的诗篇真实的反映大**、大分裂时代所造成的残酷的现实,表现他们同情民生疾苦的情怀,抒发了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情调大多慷慨激昂,激越深沉语言自由流畅,被后人称为“建安风”“建安风力”
太康诗风:以三张二陆两潘一左为代表的西晋诗风,这种诗歌风格繁缛,语言又朴素古值趋向华丽藻饰,描写由简单趋向繁复,句式由散形趋向骈偶。
第三篇:古代文学史
古代文学史(元明清)期末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拟话本小说: 以“三言”和“二拍”为代表,“三言”之前的拟话本小说是明末文人模仿话本形式编写的白话短篇小说。2.神魔小说:
以神魔、怪异为主要描写对象,参照现实生活中的矛盾斗争,比附性的编织了神魔故事,其主要特征是非人间、超现实,尚“奇”贵“幻”,富有浪漫色彩。3.七十回本:
明末金圣叹砍掉七十一回以后的内容,伪造了卢俊义惊噩梦的结局,改第一回为楔子,世称“贯华堂本”,是清代最流行的本子。4.《聊斋志异》用传奇法,而以志怪:
《聊斋志异》用唐宋传奇的艺术手法(以离奇曲折的情节刻画人物言行心理,曲尽人情物态),来写鬼怪狐妖的故事,继承了六朝简约记叙奇闻异事的志怪小说传统。5.南戏:
是南曲戏文的简称,形成于北宋末年永嘉(今浙江温州)一带,故又称为“温州杂剧”、“永嘉戏曲”。因为主要用南方音乐来演唱的,故又称“南词”。后人为了与北曲杂剧区别,简称之为南戏。
二、重点篇目要点(注:作品选内容,重点句子会出选择,字词和赏析为上课讲的内容)
1《西厢记 长亭送别》P45 重点句子:A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B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重点字词:柳丝:代表人的感情 靥儿:贴的装饰品 2《牡丹亭 惊梦》P347—350 重点句子:A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頽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B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C牡丹虽好,他春归怎占的先!重点字词:梦回莺啭:倒装,应为莺啭梦回
烛尽沉烟:倒装,应为沉烟注尽
恁今春关情似去年:恁:怎么 似:比较,程度的加深
三春:孟春、仲春、季春
【皂罗袍】中的合:幕后合唱 重点段落赏析:【醉扶归】通过动作、神态、景语来刻画杜丽娘的游园前的心理 活动:虚度青春的惋惜,是顾影自怜,是欲行又止
【好姐姐】牡丹虽好,他春归怎占的先!牡丹是春尽的时候才开,叹息牡丹开得太迟,占不了先机,不能在春光烂漫开放。用牡丹自比,概叹自己美丽的青春耽误的幽怨和伤感。
3《琵琶记 糟糠自厌》P87—91 重点句子:A【孝顺歌】呕得我肝肠痛,珠泪垂,喉咙尚兀自牢嗄(音同啊)住。糠,遭砻(音同龙)被舂杵,篩你簸扬你,喫(音同吃)尽控持。悄似奴家身狼狈,千辛百苦皆经历。苦人喫着苦味,两苦相逢,可知道欲吞不去。
B【前腔】糠和米,本是两相依,谁人簸扬你作两处飞?一贱与一贵,好似奴家共夫婿,终无见期。丈夫,你便是米么,米在他方没寻处。奴便是糠么,怎的把糠救得人饥馁?好似儿夫出去,怎的叫奴供给公婆甘旨?
三、选择
1、元杂剧四大爱情剧:《西厢记》
《墙头马上》
《拜月亭》
《倩女幽魂》
2、元杂剧四大悲剧:《窦娥冤》
《梧桐雨》
《赵氏孤儿》
《汉宫秋》
3、元诗四大家:虞集、杨载、范梈(peng)、揭傒斯
4、北方戏剧圈:纪君祥《赵氏孤儿》
石君宝《秋胡戏妻》
康进之《李逵负荆》
尚忠贤《柳毅传书》
高文秀《双线功》
郑延玉《看钱奴》
5、南方戏剧圈:郑光祖《倩女幽魂》、《㑇梅香》、《玉粲登楼》
乔吉《两世姻缘》、《扬州梦》
官天挺《范张鸡黍》
秦简夫《玉溪馆》
6、水浒戏双壁:高文秀《黑旋风双线功》
康进之《李逵负荆》
7、四大南戏:《荆钗记》
《白兔记》
《拜月亭》
《杀狗记》
四、填空
1、元曲包括元杂剧和散曲;散曲包括小令、套数、带过曲。
2、元杂剧的体制结构一般为一本四折,加一个楔子。角色分类:末、旦、净、杂四类
3、《录鬼簿》是元人钟嗣成编写,记载白朴剧作15种,现存元曲《梧桐雨》、《汉宫秋》。
4、元曲四大家及绰号: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曲状元)。
5、关汉卿杂剧创作的内容:公案剧、爱情剧、历史剧三类。
6、关汉卿的语言特色是本色,王实甫的语言特色是藻丽(花间美人)。
7、《窦娥冤》的题材来源:东海孝妇。其中窦娥的三桩誓言是:血溅白练、三伏飞雪、亢旱三年。
8、《西厢记》全剧围绕崔莺莺、张生的爱情故事,创造了长篇巨制的结构,共五本21折。在演唱方面,《西厢记》各自独唱,旦、末也可以交互对唱。
9、白朴的《梧桐雨》受白居易《长恨歌》影响,“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描写李隆基和杨玉环的爱情故事;
白朴的《墙头马上》受白居易诗《井底引银屏》的影响,描写裴少俊和李千金的爱情故事。
10、《梧桐雨》是末戏本,《墙头马上》是旦戏本。
11、南戏中兴之祖:《琵琶记》代表了南戏的最高成就。
12、《琵琶记》的题材来源:《赵贞女蔡二郎》
13、《牡丹亭》属于昆曲,其题材来源:《杜丽娘慕色还魂》 14.中国古典小说最早起源于上古时代的神话传说。15.刘义庆《世说新语》是志人小说的代表作;
干宝《搜神记》是志怪小说的代表作。16.宋元话本小说主要有小说和平话两类。
17.明代拟话本小说以“三言”和“二拍”为代表。冯梦龙的“三言”包括《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凌濛初的“二拍”包括《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叠居齐程客得助》)。18.元明清章回小说是我国古典长篇小说的唯一形式。19.清末四大谴责小说:《官场现形记》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老残游记》
《孽海龙》
20、明代四大奇书:(四部章回体长篇小说)《三国志演义》(中国第一部长篇
章回小说)
《水浒传》 《西游记》(世代累积型作品)
《金瓶梅》(第一部由文人独立
创作的长篇小说)
21、“会校会注会评”本是《聊斋志异》在新中国建立后最全的的刻本,近五百篇。
22.《聊斋志异》中用文言句式写的是《红言》,有诗话倾向的是《黄英》、《婴宁》。
23.《儒林外史》作者吴敬梓,字敏轩,自号秦淮寓客。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其文戚而能谐,婉而多讽。”(讽刺艺术)
23.《儒林外史》中市井四奇人:季遐年、王太、盖宽、荆元。24.历史演义小说《三国演义》
英雄传奇小说《水浒传》
神魔小说《西游记》
世情小说《金瓶梅》(兰陵笑笑生)【①第一部文人独立创作的长篇小说
②第一部世情小说】
历史小说《东周列国志》(冯梦龙)
《儒林外史》(吴敬梓)
《红楼梦》(曹雪芹)
《聊斋志异》(蒲松龄)
五、简答
1、《西厢记》故事流变
唐元稹《会真记》始乱终弃,宋秦观、毛滂作《调笑转路》,赵金时十组《蝶恋花》延长崔张故事,开始有同情崔莺莺的倾向,金代董解元所写的诸宫调《西厢记》将内容大为增加,加入许多人物和场景,最后结局改为张生和崔莹莹不顾老夫人之命,双双出走投奔白马将军,申其做主完婚。元代时王实甫基本根据这部诸宫调将《西厢记》改编成多人演出的戏剧剧本,使故事情节更加紧凑,融合了古典诗词,文学性大大提高,但将结尾变为老夫人妥协,答应其婚事,大团圆结局。
2、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和王实甫《西厢记》的不同
(1)题旨的改造: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强调“自古至今,自是佳人,合配才子”落入俗套。还把崔莺莺对张生的爱情和报恩联系在一起。王实甫《西厢记》笔下,才貌不是他们结合的唯一条件,他们在共同反对封建礼教的基础上加深了感情。所谓“天下有情人皆成了眷侣”认为真挚的感情纯洁无邪,不必涂上“合礼”“报恩”之类保护色。
(2)人物形象的改造: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表现张生在功名方面庸俗、在 封建家长面前怯懦对爱情有轻浮和游移,崔莺莺虽追求爱情,但又要遵礼,又要报恩,又要报德;王实甫《西厢记》中的张生是“至情种”,莹莹心中也唯有情。
3、北杂剧和南戏的区别
(1)北杂剧又叫元杂剧,是在直接继承金院本和诸宫调基础创造出的戏剧文学形式。
南戏是南曲戏文的简称,形成于北宋末年永嘉一带,故又称“温州杂剧”、“永嘉戏曲”。因为主要用南方音乐来演唱的,故又称“南词”后人为了与北曲杂剧区别,简称为南戏。(2)结构体制 北杂剧:
北杂剧结构一般为一本四折,加一个楔子,也有少数五折或六折; 北杂剧的曲词一般是有一个主要演员歌唱,同一折的各支曲押同一韵; 北杂剧的宾白以唱为主,以说为辅,一般故事情节是靠宾白串联;
④北杂剧的角色大致分为末旦净杂四类,正末主唱的一本戏称“末本”,正旦主唱的一本戏称“旦本”这种“一人主唱”可以极大的发挥歌唱艺术的特长,酣畅淋漓地塑造主要人物形象。南戏:
南戏结构称为“出”,一部戏一部戏一般有四五十出组成;剧本开头通常以“副末开场”;
南戏在音乐形式方面是用“宋人词调”和“里巷歌谣”相结合来演唱,比较轻柔婉转不像杂剧高亢;伴奏以管乐、鼓板为主,不像杂剧以弦乐为主;一曲用多宫调的曲子组成多套曲,一出中不限通押一韵;上场各种角色皆可演唱,除独唱外,还可以合唱、接唱、对唱,演唱形式多样,比杂剧更加灵活;多用南曲,也杂用北曲,称“南北合套”;
以生、旦为主,还有净、末、丑、外、贴,明代传奇戏曲大体上沿用了南戏戏文体制,科范叫做“介”。
4、《琵琶记》主要人物形象
蔡伯喈形象:1)软弱知识分子的典型;
2)忠孝两重的正面人物;
3)优柔寡断、委屈求全的软弱性格。(体现:三不从:辞试不从、辞婚不从、辞官不从
三不孝:生不能养、死不能葬、葬不能祭)
赵五娘形象:1)孝服贤妻的典型,赡养公婆,忍辱待夫;
2)忍辱负重,吃苦耐劳,敢于负责,自我牺牲的优秀传统女性形象。
5、《水浒传》主题、艺术成就
(一)主题思想
1、写出了“官逼民反”、“逼上梁山”的现实 全书以“众虎同心归水泊”为轴线 奔上梁山:李逵、鲁智深 逼上梁山:林冲、宋江、杨志 拖上梁山:卢俊义
2、揭露鞭挞了大小官吏的残暴(西门庆、蒋门神)
3、歌颂了建立在个人感情基础上的友谊和义气
(二)人物形象塑造的成就
1、面向生活,从生活中汲取创作养料
2、精心设计人物出场和绰号
(1)人物的出场多用韵语,介绍人物能抓住特点。
(2)人物的绰号惟妙惟肖,形神兼备,有助于人物性格的表现。取其性格:霹雳火、拼命三郎
(3)用丰富的细节描写和富于动作性的心理描写刻画人物的复杂性格和内心世界。
(4)在对比中凸现人物的个性差异和性格发展
6、《西游记》的原形精神
1、桀骜不驯的个性自由精神(大闹天宫的故事)
2、造福人类为目的的不畏艰险的追求探索精神(1)自然环境的险恶
(2)邪恶势力的侵扰(车迟国斗圣、比丘国救婴)(3)取经者自身的人性弱点(猪八戒好色)
7、“三言”的艺术特色
1.编织故事上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准
(1)较多的使用巧合和偶然的艺术手法,简化故事的漫长进程。
(2)善于运用具有细节特征的小道具来扭结、推动故事情节,增加戏剧性,如“珍珠衫”“出师表”等。
(3)善于设置伏笔和悬念,作品的多数故事不是直线展开,而是跌宕起伏,一波 6 三折,以其曲折多变而引人入胜。代表作如《蒋兴哥重会珍珠衫》、《十五贯戏言成巧言》、《钱秀才错赞凤凰俦》
2、人物塑造上的成就(1)将人物放在激烈的冲突中(2)富于个性的语言和动作(3)细致的心理描写(4)运用对比、映衬等手法
3、语言使用上典雅而不是通俗
改变了过去书面语和口头语分离的状况,完全采用通俗晓畅的白语,力避文白间杂、风格趋于统一。在口语基础上,大量采用谚语、俗语,使小说寓于浓厚的生活气息。
8、《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戚而能谐,婉而多讽,于是说部中乃始足有讽。
1、“讽刺的生命是真实”
2、讽刺的态度:秉持公心,把握分寸 针对不同人物采用不同的讽刺谋略
3、讽刺特征:寓戚于谐,悲喜交织
范进发疯,范母喜极一命呜呼;严监生因两根灯草不肯咽气。
4、讽刺策略:丰富多样性
(1)撕下文化面具,展示礼教与人性的矛盾
如王玉辉女儿早寡守洁(2)前后对比,暴露原形
范进中举后,银镶杯著不用,用朴素的筷子,最后还是吃了大虾元子。(3)冷静客观,不动声色与自我暴露(4)合理夸张
周进撞号板;范进中举发疯;严监生死前不肯咽气。(5)小说人物取名
王德、王仁即忘德、忘仁,也即亡德、亡仁。
腐朽的“二进”竟然名“进”,而姓周姓范,周有方正,范为范式之意,这就是鲁迅说的“婉而多讽”。
五、论述
1、罗贯中的《三国志小说》的主题
罗贯中的《三国演义》的主题有三个层面:(1)反对分裂,歌颂统一。
描写各路英雄在东汉帝国瓦解的废墟上问鼎逐鹿,致力于新的统一。
(2)拥护仁君,反对暴君。
在对三国历史的把握上,作者表现出明显的“拥刘反曹”倾向。
(3)赞美忠义,抨击奸伪。
《三国演义》主要是以忠义思想来臧否褒贬人物的。
2、罗贯中的《三国志小说》艺术成就
(一)虚实相间的艺术构思(“七实三虚”)
1.戏剧演绎,塑造历史 2.虚中有实,借题发挥 3.改头换面,本末倒置 4.移花接木,合类并举 5.采用传说,大胆虚构
(二)成功塑造了众多人物形象
1、艺术手法:
(1)对比(2)冲突(在尖锐的冲突中加重刻画人物性格)(3)虚写
2、“三绝”形象分析
(1)“智绝”诸葛亮:三顾茅庐,草船借箭,三气周瑜
(2)“奸绝”曹操:奸诈,自私,残暴嫉妒,雄才大略,权谋机变,才能出众
例:以怨报德杀害吕伯奢全家、屠戮徐州无辜百姓(3)“义绝”关羽:
①勇武:过五关斩六将,刮骨疗毒,温酒斩华雄 ②忠义:刘关张结义,千里寻主
③风度儒雅:举止豁达而不粗野,言语磊落而不莽撞
④性格弱点:重义而模糊敌我,如华容道义释曹操;傲气而不讲策略,如拒绝孙权攀亲;对“五虎上将”的不满,大意失荆州。
3、人物塑造上的缺点
(1)人物性格固定化,缺少发展变化
可能是受了民间传说人物定型化的影响和历史材料的局限。
(2)想象夸张有时不合情理
鲁迅:“写好的人,简直一点坏处都没有;而写不好的人,又是一点好处都没有。”
(三)网状的结构方式
他以蜀汉为中心,以三国的矛盾读者为主线,来网状组织全书的故事情节,既写的曲折多变,又前后连贯,既有主有从,又主从密切结合。
(四)杰出的战争描写艺术
1、丰富:全书共写大小战争四十多次展现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其中尤以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最为出色。
2、深刻:描写关键性的大战,以人物为中心,把斗智斗勇和战斗过程结合起来,写出战争的各个方面,如双方战略战术,力量对比,地位转化。
3、生动:充分体现了战争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既写出了战争的激烈、紧张、惊险,又表现的从容不迫、动中有静、有张有弛。
(五)文白相杂的语言
“文不甚深,言不甚俗,事纪其实,亦庶几乎史。”----蒋大器《三国志通俗演义序》
3、《金瓶梅》的社会意义
1、金钱的巨大能量
全书描写了西门庆从发迹到败落的兴衰史 西门庆赚钱的途径:
(1)经商所得,经商时偷税漏税(2)放高利贷(3)娶妻得财
2、女性世界的悲剧
潘金莲、李瓶儿、庞春梅:淡漠名节,崇尚情欲、物欲、肉欲
小说通过金、瓶、梅三大淫妇的毁灭,生动反映了晚明时期人欲放纵的悲剧。
3、世态炎凉的丑剧
小说通过西门一家的兴衰,深刻的暴露了当时的世情的虚伪、冷漠和整个社会的利己主义本质。西门生前身后围绕着他的那些人的举动,生动的为我们展示了末世的世态炎凉、人心险恶。
《金瓶梅》的艺术成就
1、题材的转变
它是第一部以家庭生活和世态人情为题材的长篇小说,主要通过普通人物的人生际遇来表现社会的变迁,具有强烈的现实性,标志着古代小说艺术成就的渐趋成熟和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重大发展为此后的世情小说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2、审美趣味的转变
在创作主旨上,从立意歌颂理想变为着重暴露黑暗,从表现美变为表现丑。《金瓶梅》之前的长篇小说主要讴歌美好的理想,《金瓶梅》实现了古代小说审美观念的美转变。
3、性格化的人物形象塑造
(1)在人物塑造上从单色调变为多色调,从平面化转向立体化。(2)美丑并举,善恶并存的矛盾组合,人物性格具有丰富性和流动性。
4、网状结构的高度成熟(1)从线性发展转向网状交织
(2)全书围绕西门庆一家的盛衰史而开展,并以之为中心辐射到整个社会,使全书组成一个意脉相连、情节相通德尔生活之网,既千头万绪又浑然一体。
5、口语化的市井语言(口语化、俚语化)
在语言艺术上,妙在口语家常,从说书体语言发展为市井口语。
4、“三言”的主题思想
1.对“重农抑商”的传统观念的反动(1)对经商活动的正面赞扬(2)对经商活动艰辛的描述(3)商人以正面形象出现
代表作:《刘小官雌雄兄弟》、《吕大郎还金完骨肉》 ·鲜明的重商思想:
《赠芝麻识破原形》:“经商亦是善业,不是贱流。”
《叠居齐程客得助》:“徽州风俗,以商贾为第一等生业,科第及在次着。” ·“三言”商人往往“重义”,多为善良致富,辛劳发财。《吕大郎还金完骨肉》的布商吕玉拾金不昧,心地善良。《卖油郎独占花魁》的小贩秦重,“做生意甚是忠厚”。2.以个性自由为基础的情爱观念(1)肯定男女情欲的合理性与正当性
(2)将真情说贯穿到作品当中,将对美好爱情的认识上升到了情感上相互了解、人格上互相尊重的高度(3)鞭挞负心汉、薄情郎
代表作:《蒋兴哥重会珍珠衫》、《卖油郎独占花魁》、《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乔太守乱点鸳鸯谱》 3.市民眼中的社会黑暗面(1)官场黑暗
10(2)社会秩序混乱等
代表作:《十五贯戏言成巧祸》、《一分钱小隙成奇冤》、《沈小霞相会出师表》
5、《红楼梦》的人物塑造艺术
《红楼梦》中有名有姓的人物多达480多个。其人物塑造上把共性和个性,形似与神似很好地结合起来。同时把人物放在斗争中对比描写,以自身的言行和心理活动来揭示人物的思想与个性。其主要特点是:
1、塑造了形形色色、丰富多彩的人物群像。
2、人物没有类型化的缺点,而是个性鲜明,各具面目。写出了人物性格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如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等成为千古不朽的典型形象。(1)贾宝玉
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瞋时而有情。1.思想叛逆
他 “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他嘴里一时甜言蜜语,一时有天无 日,一时又疯疯傻傻“混世魔王”成为他性格的基本特征。2.民主意识 思想平等
人格意识----男女平等 嫡庶平等主奴平等 贫富平等
交友自由----贾宝玉无意仕途,对那些追名逐利如贾雨村之辈,也深恶痛绝,称他们为“须眉浊物”、“国贼禄蠹”,最不愿与之交往。3.带有民主色彩的爱情观念和恋爱方式
宝、黛爱情自始至终表现了爱情与家世利益的冲突,表现了封建正统观念与叛逆思想的激烈斗争,从而赋予了这个爱情悲剧以深刻的社会政治内容,有三个主要特点: 其一,他们是在长期生活过程中建立起来的以互爱为前提的爱情关系。
其二,双方的爱情是建立在共同的思想认识和生活理想的基础之上的,他们都是封建正统观念的叛逆者,都向往纯洁的爱情。
其三,他们的爱情带有民主性和平等性的色彩,没有一点“男尊女卑”的观念。
为了达到爱情的目的,他们不惜同家长、兄弟、姐妹乃至家族决裂,甚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
(2)林黛玉
1.孤标傲世而又尊重他人(纯真)
心灵纯真,无视“温柔敦厚”的封建规范。蔑视权势,从不讨好封建家长,对周围的庸俗与虚伪常用“比刀子还利害”的语言予以反击,以致被周围的人认为“刻薄”、“专挑人的不好”。
其实也有谦和的一面---宽待姐妹,与人不存介蒂,对“下人”从来没有耍过威风,没有说过一句恶言恶语。2.多愁善感而又坚强不屈(叛逆)
蔑视权势,从不讨好封建家长,她向往自然,从不遵从“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说教。
博览群书,学识渊博。不但读《四书》,而且跟宝玉一样,喜读“移人心性”的“杂书”,如杂剧《西厢记》、《牡丹亭》、《桃花扇》等;对于李、杜、王、孟以及李商隐、陆游等人的作品,不仅熟读成诵,且有深有体会;她不仅善鼓琴,且亦识谱。小说即表现了她才学横溢和浓郁的诗人气质。(3)薛宝钗
肌骨莹润,举止娴雅。品格端方,容貌丰美,人多谓黛玉不及。1.娴雅动人的美女
2.知书达理,“冷”“热”兼备的书香小姐
3.谙于世故,善于揣摩,“尊上睦下”,明事达理,精于处事
3、善于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不同人物性格的细微区别。
例如:抄检大观园时,各房的丫鬟、姑娘她们的反应都不一样。其中晴雯反抗性最强。
4、处处从生活的整体出发去刻画人物,因而写一个人物,常常起到一种互相关联的映射作用。
例如:林黛玉与晴雯、薛宝钗与袭人等的关联、映射作用。“影子描写术”
5、善于对人物心灵及其矛盾冲突进行描写。中国古代小说在此方面相对薄弱,而《红楼梦》却取得了巨大进步。
例如:妙玉虽说是“槛外人”,应该对人世间的红尘往事不在理会,但是在宝玉生日的时候却发来贺卡,在贾母一行人去拢翠庵的时候将自己的杯子给宝玉用。
第四篇:古代文学史
古代文学史笔记
先秦文学
一、远古社会-------公元前221年(秦建立)
1、先秦时期的社会状况
原始群 群体生活-----------氏族公社(母系)传说有巢氏、神农氏、伏羲氏→(父系)传说有黄帝、尧、舜、禹---------奴隶制社会(夏商周)―――――春秋战国 2、先秦时期的文学
(一)诗歌和词赋
(1)原始诗歌
产生于原始社会是在原始人类为求得生存的发展的集体劳动中产生的,是集创作的。《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是口耳相传流传下来的。歌乐舞三者一体
(2)诗经
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共收入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 分风 雅 颂
风指国风即民风
是文学成就最高的部分
雅分为大雅、小雅
颂即宫廷乐曲及祭祀
写作手法:赋比兴三种
(3)《楚辞》 屈原 爱国诗人
风即国风属于现实主义创作手法
骚即离骚属于浪漫主义创作手法
各领风骚数百年的风骚是指国风
《离骚》是楚辞的一部分
二、散文
包括历史散文、诸子散文
(1)历史散文以记言记事为主 《尚书》是中国第一部古代文献资料汇编的散文总集
《左传》以记言为主《尚书》以记言为主
《战国策》是汇编 的(2)诸子散文
战国时期百家争鸣
包括《论语》、《庄子》、《孟子》、《老子》、《墨子》、《孙法》、《荀子》、《公孙·孟子》、《韩非子》等的文学成就最高。
(3)寓言和神话 寓言很少 神话有《女娲补天》《夸父逐日》《混沌开天》《鯀禹治水》《精卫填海》《后羿射日》等 第一章 上古神话
一、神话 概念:神话 是指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了远古人民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通常以神为主人公,情节一般表现为变化、神力和法术。
神话的产生是以语言为前提的
功能:
1、是为了保持社会习俗及社会制度的意义和合理性。、2、是把 个人与集体联系为一体的强有力的精神力量。
3、神话传说宣泄了人们的不安情绪。
二、《山海经》
《山海经》是保存了古代神话最多最集中的一本书。《诗经》《楚辞》《左传》《国语》《庄子》《孟子》《墨子》《韩非子》《淮南子》《吕氏春秋》《 逸周书》等也多取材于神话
三、《山海经》
时间:战国时期至汉朝
《山海经》是我国古代神话保存最多最集中的资料。
全书共分山经五卷、海外经五卷、海内经五卷、大荒经四卷,内容极其驳杂,除神话传说外,宗教祭祀外,还包括我国古代地理、历史、民族、生物、矿产、医药等方面的材料。
《山海经》中的神话反映了人类早期的思维特征,不少故事已经具有清晰的轮廓,甚至可以得到相当完整的故事和形象,可以说是我国古代神话的一座国库,对我国神话的传播和研究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第二节 中国神话及其蕴含的民族精神
共8页
第1页
9:44:30 PM
5/2/2015 古代文学史笔记
一、创世神话
以盘古故事最为著名(盘古开天辟地)----------垂死化身
是对宇宙等自然现象的积极探索
二、始祖神话
故事有《女娲补天》、《女娲造人》、《商颂·玄鸟》、《大雅·生民》
是对人类起源的探索
三、洪水神话
故事有鲧禹治水、大禹治水
四、战争神话
黄帝和炎帝在中原的战争(阪泉之战)、黄帝和蚩尤之间的战争、刑天与天帝之战
五、发明创造神话
燧人氏发明火、有巢氏发明家、神农氏发明种子、后羿发明弓箭等
它标志着人类自身的主体性突出了
这是社会进步的结果。
还有一些神话显示了人 类英雄突出的个性勇气,显示了人类对自身不可动摇的信念 如:《夸父逐日》、《精卫填海》
六、神话对民族精神的形成及特征的影响:
1、中国古代神话体现了深重的忧患意识
2、中国古代神话具有明确的厚爱民意识
3、中古代神话体现了先民们的反抗精神 第三节
上古神话的思维特征
一、以己观物、以己感物
二、具体形象的思维
三、伴随着浓烈的情感体验
四、是一种象征性隐喻性思维
象征、隐喻就是具体的物象和某种特定意义之间的联系。第四节
上古神话的散失和演化
一、神话的历史化
途径:删(削)
如兽——半人半兽——人
改造
如黄帝四面——
二、神话发展为仙化
中国古代神话发展变化的另一条道路,是被道教改造,成为仙化的一个来源。
仙化一般讲述的是通过修炼或仙人导引,使人长生不老或幻化成仙的故事,在仙化中,其中最突出的是黄帝和西王母。
三、神话作为文学素材
宋玉《神女赋》
巫山神女
曹植《洛神赋》根据洛神 而作
四、神话原型对后世影响
1、作为文学创作的素材
2、直接影响文学创作的思维方式、表现手法、欣赏效果等
如:孙悟空大闹天宫,根据刑天与天帝争神
贾宝玉坚持男的是泥做的,女的是水做的源于女娲造人
从孙悟空身上,我们不难看出“石中生人”的夏启,“铜头铁骨”的蚩尤,“与帝争位”的刑天以及淮祸水怪无支祁的影响。第二章 《诗经》 第一节 《诗经》的编订和体制
共8页
第2页
9:44:30 PM
5/2/2015 古代文学史笔记
一、《诗经》的编订
采诗说、献诗说、删诗说
二、《诗经》的体制
风
雅
颂
1、风
即音乐曲调,国风即各地区的饿乐调。国是地方、方域之意。十五国风160篇包括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凤、豳风
2、雅
即正,指朝廷正乐西周王畿的乐调。雅分大雅河小雅。大雅31篇是西周的作品,大部分创作于西周初期,小部分作于西周末期,小雅74篇,大部分西周晚期。大雅的作者主要是上层贵族;小雅的作者既有上层贵族也有下层贵族和 地位低微者。
3、颂
是 宗庙祭祀之乐,许多是舞曲,音乐较舒缓。
分三种:周颂31篇
鲁颂4篇
商颂5篇
三、用诗(诗的作用)
古人讲求
立身、立言、立命“三立”
1、作为教材《诗经》中的作品,是周代礼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 实行教化的重要工具。儒墨两家以此教人
2、在政治生活中,借以言志讽谏
四、传诗(诗的流传)
《诗经》以其口耳相传、易于记诵的特点,在汉代流传很广,出现鲁、韩、韩三家诗。汉时设立官学,三家诗兴盛一时,后“毛诗”晚出盛行于世即今本《诗经》(作者鲁人毛亨和 赵人毛莜)第二节 《诗经》的内容
一、反映战争徭役离乱的诗篇
如《卫风·伯兮》、《小雅·采薇》、《王凤·君子于役》、《豳风·东山》、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
二、反映婚恋题材的诗
如《周南·关雎》、《邶风·静女》、《郑凤·子衿》、《卫风·木瓜》、《郑凤·狡童》
三、反映剥削压迫的诗篇
如《魏风硕鼠》、《魏风伐檀》、《隰有苌楚》
四、反映社会黑暗的政治讽刺诗篇
如《邶风新台》、《秦风黄岛》
五、反映古老的祭歌 如《生民》
六、反映劳动生产的诗篇
如《 葛覃》、《七月》
《葛覃》反映的是奴隶主的剥削和压迫下努力地辛苦劳动,反映了劳动人民热爱劳动积极创造物质财富的乐观精神。第三节
诗经的艺术特点
一、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赋比兴的运用既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我国古代诗歌创造的基本手法。赋就是铺陈直叙如《生民》、《七月》
比就是比方以比物比此物(比喻、拟人)如《魏风硕鼠》《硕人》、《卫风氓》 兴就是触物兴词,先言他物所引之词如《关雎》、《蒹葭》、《黄鸟》 既是比又是兴的如《关雎》、《卫风氓》
赋可叙事描写,也可议论抒情,比兴都是为表达本事和抒发情感服务的。
二、强烈的现实主义情感
三、复迭又叫做重章迭句
共8页
第3页
9:44:30 PM
5/2/2015 古代文学史笔记 四、四言为主的句式丰富生动的语言形象如《木瓜》、《黍离》(-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1、双声词
2、重叠词 第四节
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一、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
风雅精神
:《诗经》表现的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被后人概括为风雅精神,直接影响了后世诗人的创作。
二、《诗经》的艺术表现手法为后人诗人的创作提供了成功的艺术借鉴
(艺术特色:赋比兴,尤其是比兴)
三、《诗经》确立了民间文学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比兴:《诗经》所创立的比兴手法,经过后世发展,成了我国古代诗歌独有的民族传统,用来指诗歌的形象思维或有所寄托的艺术表现形式。第三章 屈原 楚辞《离骚》 第一节 楚辞产生的文化政治背景 第二节 屈原的生平和作品 楚辞
一、屈原的生平和思想
屈原名平,据《离骚》’:摄提贞于孟陬兮,为庚寅吾以将。
二、楚辞的含义
楚辞是指具有楚国地方特色的乐调语言、名物而创作的。诗赋在形式上与北方诗歌有较明显的区别。北方诗歌以《诗经》为代表。
三、楚辞的编纂和屈原作品的真伪
编纂:西汉末年刘向辑录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编成楚辞一书。
东汉时
王逸作有《楚辞章句》
明朝时
朱熹作有 《楚辞集注》 认为屈原所创作的作品有《离骚》、《九歌》、《天问》《九章》、《招魂》 不是屈原所创作的作品有 《大召》、《远游》《卜居》、《渔父》 第三节 《离骚》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品,是带有自传性质的一首 长篇抒情诗。解题:
1、司马迁、班固认为离骚的意思是遭受忧患的意思。
2、东汉的王逸解释为离别的意思。因为司马迁距离屈原的年代未久所出其说法最为可 信。
一、语言形式
语言形式生动活泼形象
句式杂乱长短不一
语言带有楚地方言如謇。
二、《离骚》的主要思想内容
1、美政理想
政治革新
举贤授能
修明法度
2、热爱国家 关心人民疾苦的强烈爱国激情
3、坚持正义 反对奸邪 表现九死未悔的斗争精神
如《湘君》、《湘夫人》
三、《离骚》的艺术成就
1、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2、运用神话传说 驰骋想象
3、发展了比兴的艺术手法(比兴源于《诗经》不是源于《离骚》,到《离骚》时,比兴有了系统性用一类比一类。
4、创造出了新的诗体形式和精美的语言
《诗经》以四言为主,《离骚》长短不齐的杂言形式,《离骚》语言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第四节
楚辞的流变和屈原的地位
共8页
第4页
9:44:30 PM
5/2/2015 古代文学史笔记
一、宋玉等楚辞作家
宋玉的作品收入《楚辞》、《文选》的有《九辩》《高唐赋》《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对楚王问》其中唯有《九辩》公认为宋玉所作。
《九辩》是宋玉的 代表作品,其内容主要是抒发他因不同流俗而被谗见疏,流离失所的悲哀,批判了出国黑暗的政治现实。作品委婉曲折地表达了对君王的忠诚和自己的怨苦之情,表达了对国家兴亡的忧虑。第四章 《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
散文的产生是以文字的产生为前提的1、甲骨文
河南安阳小屯村首先发现甲骨文
用来占卜的卜辞的内容很丰富包括祭祀、农业生产、畜牧、田猎、风雨战争、疾病等许多方面。
甲骨文被称为先秦叙事散文的萌芽(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2、商周铜器铭文
商周铜器铭文反映了我国早期记事记言文字由简至繁的发展。三足而立商周时期铜器的特点。
3、《尚书》
历史著作
《尚书》是商周记言史料的汇编包括《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又分为古文《尚书》今文《尚书》)
4、《春秋》
以一字寓褒贬
春秋笔法 表达了作者的爱憎。
春秋时期经过孔子编订的《春秋》记事系统,具有自觉的记事意识和写作义例,儒家为代表,维护周的正统地位,反对儹越违礼行为,贬斥邪说暴行,是主要的思想倾向。
贤者讳
宋人弑其君
杵臼
晋人弑其君
周蒲
莒人弑其君
庶其太子
《左传》
春秋三传
齐
公羊高
《公羊传》
鲁
谷梁赤
《谷梁传》
鲁
左丘明
《左传》 《春秋》成为经
传指《春秋》三传
5、《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相传是鲁国左丘明所作。《左传》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基本与《春秋》重合,但比《春秋》记载长13年历史,而且比《春秋》更重视人民(提高了人民的地位)为社稷着想。
《左传》文学成就(文学特色)
《左传》西晋杜玉称为”左氏之传,史之极也。”“高深若云海”
一、叙事艺术:善于叙事,精于裁剪
1、叙事手法多样化(77页)
作为编年史,《左传》的情节结构主要是按时间顺序交代事件发生,发展和结果。叙事手法有倒叙、预序、插叙、补序、实序、虚序、明序、暗序等29种。
2、叙事的完整性和戏剧性
《左传》叙事,往往很注重完整地叙述事件的过程和因果关系。《左传》叙事最突出的成就就在描写战争。一般说来,《左传》血战争,不局限于交战过程的 记叙,而是深入揭示战争酝酿过程及其后果。
3、神秘化
《左传》对事件因果关系的叙述,还常有道德化和神秘化的特点。作者面对即成的历史事实,根据历史人物的言行得失,在叙述历史事件时,加入种种神秘化的故事,共8页
第5页
9:44:30 PM
5/2/2015 古代文学史笔记
预示事件的结局,解释事件的因果关系。这样反映了春秋时代人们的世界观和认识水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左传》是一部历史著作,但作者有时就想一个讲述故事的人,把时间叙述的颇具戏剧性。
二、写人特点
《左传》中广泛描写了各种人物,其中许多人物写得个性鲜明,人物性格丰富、复杂,表现了人物性格的变化。
《左传》叙事中人物的行为对话构成了表现人物的主要手段,而绝少对人物外貌、心里等主观静态描写。
三、记事语言特点
1、《左传》中记言文字
主要是行人问答和大夫辞令,包括初始他国专政之词和向国君谏话之词等。这类记言文字无不“文典而美”,“语博而奥”,简洁精练,委曲达意,婉而有致,栩栩如生。
2、《左传》叙述语言简练含蓄,词约意丰。《国语》
一、《国语》是一部国别史,分别记载了周鲁晋战楚吴越八国事,是各国史料的汇编,时间成书于约在战国初年,传说是左丘明所作。
二、以记言为主,记事为辅
记言成就表现在:
1、谏对之词《邵公谏厉王饵谤》
2、有些篇章记叙了生动曲折的故事,在叙事中刻画了人物性格。《齐姜与紫犯谋遣重耳》。
3、《国语》语言简练简省。(这种语言对唐宋的古文的创作颇有影响。
《战国策》
《战国策》共三十三卷,时代上接春秋,下迄秦并六国。是由战国后期纵横所作。并且经刘向整理后定名为《战国策》。《战国策》主要是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
与《春秋》、《左传》、《国语》主要反映儒家思想不同,《战国策》突出表现了纵横家思想,反映了纵横家的人生观。在政治上他们冲上谋略,强调审时度势,肯定举贤任能,在人生观上则是追求功名显贵,富贵利禄。
《战国策》的思想价值,在于它反映了战国时代士阶层的崛起。艺术成就:
一、人物:
1、首先表现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全书对战国时期社会各阶层形形色色的人物都有鲜明的生动的描写。“士”形象的写得栩栩如生,光彩照人。
2、《战国策》还以波澜起伏的情节,个性化的言行,传神的形态和细节来描写人物。
二、语言
“辩丽横肆
铺张扬厉”
1、引类譬喻
以小见大
循序渐进的封建语言如《邹忌讽齐王纳谏》《触龙说赵太后》。
2、用大量的寓言故事、轶闻掌故来增强辩词的说服力如《冯瑗客孟尝君》。
3、《战国策》的铺张扬厉,气势充沛,还与行文的夸张铺陈,大量运用对偶排比有关如《苏秦始将连横》。第五章
先秦诸子散文
一、诸子散文
定义:春秋站国时代,诸子百家阐述自己对自然社会不同观点和主张的哲理性著作。
二、发展脉络:
共8页
第6页
9:44:30 PM
5/2/2015 古代文学史笔记
春秋时期:代表作《论语》《墨子》语录体位表达方式 战国中期:代表作 《孟子》《庄子》对话体位表达方式专题论文出现但尚不成熟 战国晚期:代表作《荀子》《韩非子》专题论文成熟
三、《论语》
孔子“孔圣人”
儒家学派代表作 文学成就:《论语》的文学色彩在于 表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形象,性格以及深刻平实,含蓄隽永的语言。(简练、清新、言简意赅,耐人寻味等)
四、《老子》
道家学派的代表作,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学派,佛教由印度而来,作者是老子,又称《道德经》。
《老子》以韵文为主,韵散结合的形式,是先秦说理文的另一形态。《孟子》散文的艺术特色
一、孟子
山东人
楚国人
名轲
字子鱼
被称为“亚圣人” 孟子是孔子孙子的弟子再传弟子。
区别
《孟子》 游说诸侯进行的政治活动
目的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
行王道 施仁政。
纵横之家 游说诸侯进行的政治活动
目的 追求个人功名利禄
显达富贵。
《孟子》七篇是主要记录了孟子的谈话和其弟子共同著作。其艺术成就:
1、《孟子》中的论辩文中,运用逻辑推理的方法(类比推理,欲擒故纵,反复诘难)如《梁惠王下》
2、“孟子长于譬喻”,在论辩中常用比喻,把抽象的道理用具体生动的形象表现出来。如《齐人有一妻一妾》
3、“气势浩然”是《孟子》散文的重要风格特征,而且大量使用排偶句,叠句等修辞手法,来加强文章的气势,是文气磅礴。(使用排偶句、叠句等修辞手法是学习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语言特点)
4、《孟子》语言明白晓畅,平实浅近,同时又精炼准确。《庄子》
一、庄子
名周
战国时期宋国蒙人,生活困顿,却鄙弃荣华富贵,权势名利,力图在乱世保持独立的人格,追求逍遥无待的精神自由。
二、《庄子》哲学思想继承了老子道的学说,并加以改进的思想和拓。
《庄子》先秦说理文。最有文学价值。《庄子 》33篇,分为内(7篇)、外(15篇)、杂(11篇)三个部分。一般认为,内篇是庄子所作。外篇、杂篇出于庄子后学。
《庄子》中的哲学观点:
1、齐生死
2、主张无用
3、否定一切仁义礼乐
4、主张无为
三、《庄子》艺术特色:
1、表达方式
大都是用“三言”形式说理。“三言”即寓言、重言、卮言。
(1)寓言即虚拟的寄寓于他人他物的言语。寓言十九(十分之九)
(2)重言即借助长者、尊者、名人的言语,为是自己的道理为是他人接受,托己说于长者、尊者之言以自重。
(3)卮言即出于无心自然流露之语言。
2、文章风格:
是一部哲理著作,但哲理性并不掩盖它文学说上的光彩。
3、文章结构:
深邃的思想 浓烈的感情。先秦时期规模最大的散文论述(无待:不凭借外物、不等待)(反社会是庄子的一种思想)
4、文章比喻很多:比喻之多,比喻之奇
四、《庄子》文章及其回响
共8页
第7页
9:44:30 PM
5/2/2015 古代文学史笔记
1、对诗歌的影响:魏晋南北朝时期诗歌流派:游仙诗
玄言诗
山水田园诗
2、对小说的影响:,《红楼梦》
3、对中国戏剧的影响:《牡丹亭》(汤显祖)因梦而死,因梦而生 《荀子》
一、荀子
荀子名况,字卿
共8页
第8页
9:44:30 PM
5/2/2015
第五篇:古代文学史题库
第一编 先秦文学
第一章 上古神话
一、熟读《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鲧禹治水》、《黄帝擒蚩尤》、《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共工怒触不周山》。
二、解释:
1、神话:神话是初民以幻想的形式来解释世界的起源,反映自然界和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本身”,它反映了先民的原始思维和华夏民族的集体认识。
2、神话的历史化:所谓神话历史化,就是把神话看成是历史传说,通常的做法是把天神下降为人的祖神,并把神话故事当作史实看待,构成了一些虚幻的始祖及其发展谱系。方法一为删削,二为改造:被儒家改造,使其符合儒家的理念:被道家改造,使神话演化为仙话
3、《山海经》:一部与巫术有关的古代地理著作,作者不详,约成书于战国时,秦汉时又有增补。共18卷,以记载传说中的地理知识为主,兼及民俗、物产、医药、巫术、祭祀等,尤其是保存了大量上古神话传说,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黄帝杀蚩尤、鲧禹治水等,是我国先秦保存神话最多的古籍,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三、填空
1、我国古代保存神话最多的著作是 《山海经》
2、神话的主要内容包括 创世神话、始祖神话、洪水神话、战争神话、发明创造神话。
3、中国著名的四大神话是 女娲补天、共工触山、后羿射日 和嫦娥奔月,它保存在 《淮南子》 中。
四、简答
1、神话所蕴涵的民族精神是什么?①中国古代神话体现了深重的忧患意识。《山海经》半人半兽的描述,反映先民对生存环境的警惧之情。②具有明确的厚生爱民意识。在展示人类恶劣的生存境遇的同时,还为人类塑造了一些保护神,如女娲、后羿。一些神话形象如龙、凤等,给人带来了祥瑞和安慰。重生意识还包括对个体生命的珍惜和对生命延续的渴望。③体现了先民们的反抗精神。生存环境的艰苦,激发了先民不屈的反抗自然,反抗天帝的精神,如精卫、刑天。
2、神话的主要思维特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神话思维实际上是一种象征性或隐喻性的思维。①以己观物、以己感物。这在解释自然现象时表现得更为特出。②神话思维是一种具体、形象的思维。比如龙的形象,虽是综合而成的,但“接受了兽类的四脚,马的毛,鬣的尾,鹿的脚,狗的爪,鱼的鳞和须”。③神话思维伴随着浓烈的情感体验。如《山海经》中当出现龙凤形象时,总是伴有歌舞音乐,显示了祥和安乐的情感体验。
五、论述
根据你所阅读的神话故事说说中国古代神话的主要内容(不少于500字)。
①创世神话.如盘古开天辟地、化育万物。反映了部族成员对自己祖先的追念,表现出民族自豪感。
②始祖神话。如女娲补天、“抟黄土作人”。表明了先民对宇宙等自然现象积极探索的精神。
③洪水神话。如鲧禹父子治水。反映了先民在同大自然作斗争中所积累的经验和表现出的智慧。
④ 战争神话。如黄帝和炎帝大战、黄帝战蚩尤。⑤ 发明创造神话。自然神被人类自己的神所代替。他们都有着神异的经历或本领,他们的业绩在于创造和征服,如燧人氏、有巢氏、神农氏、仓颉、后稷等等,标志着人类自身的主体性突出了。
还有一些神话显示了人类英雄突出的个性、勇气,显示了人类对自身不可动摇的信念,如:夸父逐日、精卫填海。
第二章 《诗经》
一、背诵和默写篇目:《关雎》、《氓》、《采薇》、《蒹葭》。
二、解释:
1、风雅颂:是《诗经》的三个组成部分,也是根据地域和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风也叫国风,是带有诸侯各国地方特色的乐歌,共有十五国风,160篇,多是民歌,少数是贵族作品。雅是周王朝京都地区的乐歌,分大雅、小雅。大雅31篇,多朝会宴享之作;小雅74篇,多个人抒情之作。雅诗中也有部分民歌。颂是王室宗庙祭祀或举行重大典礼时的乐歌,分周颂、鲁颂、商颂三颂,共40篇。
2、赋比兴:是《诗经》标志性艺术手段。简单地说,赋就是把诗人的情志或引用对象铺陈直叙出来;比就是比喻;兴就是起兴、发端,一般在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它可以跟诗歌所抒发的情思有关,也可以无关。赋比兴后来成为我国诗歌创作的一种基本手法。
3、四家诗:指汉初出现的传授《诗经》的齐人辕固、鲁人申培、燕人韩婴、赵人毛苌四家诗。前三家属“今文诗”,西汉时立于官学,分别亡于三国、西晋和宋时。《毛诗》属 “古文诗”,东汉时立于官学,流传至今。
3、诗三百:即《诗经》。《诗经》在先秦时不称“经”,而是称“诗”或“诗三百”,如《论语》引《诗》评《诗》即是如此。《诗经》本有305篇,举其整数,故称“诗三百”。西汉初成为官学,被尊为经,始称《诗经》,后世也有沿称“诗三百”的。
三、填空
1、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它收录了我国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 500多年 年间的 305 篇作品。
2、《诗经》本来只称《诗》,或连其诗篇数称 诗三百,后世儒家尊之为《诗经》。
3、《诗经》是按 风、雅、颂 三类编排的,一般都认为它们是根据音乐的不同来分类的。
4、《诗经》共有 周南、召南、魏风、王风、郑风 等十五 “国风”,共 160 篇。
5、《诗经》中的“雅”分 大雅 和 小雅,前者有 篇,后者有 31 篇,共 74 篇。
6、《诗经》中的“颂”包括 商 颂、鲁颂、周颂,它们分别有 5 篇、4篇和 31 篇作品,共40篇。
7、汉代传习《诗经》的有齐诗、韩诗、鲁诗、毛诗
四家,它们的最早传授者分别是 和。现在流传下来的是 毛诗,这就是我们现在读到的《诗经》。
8、《诗经》的旧注本,最重要的是《毛诗正义》和《诗集传》。《毛诗正义》是西汉 传,东汉 笺,唐 疏。《诗集传》是南宋 注的。
9、《诗经》的内容可以归纳为6个方面,它们是祭祖颂歌和周族史诗、燕飨诗、怨刺诗、农事诗、战争徭役诗和 婚姻爱情。
10、《诗经》的艺术特色,从 赋比兴手法、句势和章法、风雅颂不同的语言风格等三个方面进行了归纳和论述。
11、《诗经》的表现手法,前人总结概括为 赋、比、兴,它们和风、雅、颂合称为诗之“六义”。朱熹有三句话解释《诗经》的表现手法,其原文是“ 铺陈其事而直言之”,“ 以彼物比此物也 ”,“ 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
12、《诗经》中的周民族史诗主要保存在《大雅》里,按其所记述的事件的时间先后,依次为《生民》、《公刘》、《绵 》、《皇矣》和《大明》 5篇。
四、简答
1、《诗经》是怎样编定成书的?《诗经》中作品的年代和作者情况如何?
采诗说,献诗说,删诗说;《诗经》主要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作者包括了从贵族到平民的社会的各个阶层人士,绝大部分不可考。
2、你同意“孔子删诗”的说法吗?为什么?
不同意。“孔子删诗说”最早见于司马迁的《史记》“孔子世家”,司马迁认为孔子将收集上来的三千首诗删定为三百首,唐代孔颖达最早对此提出质疑,据《左传》吴公子季扎观周乐可知,季扎所看到的诗经与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诗经的版本基本相同,可知在季扎时代《诗经》基本定型,那年孔子8岁,因此“孔子删诗说”不可确信。
3、《诗经》主要包括了哪些方面的内容?是举代表作品进行说明。
祭祖颂歌和周族史诗:《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五篇作品,赞颂了后稷,公刘,太王,王季,文王和武王的业绩,反映了西周开国的历史,反映了周人征服大自然的伟大业绩,以及他们推翻商人统治的斗争。农事诗:《七月》叙述了农夫一年间的艰苦劳动过程和他们的生活情况,记载了当时的农业生产知识和生产经验。燕飨诗:《小雅.鹿鸣》是天子宴群臣嘉宾之诗,后来也被用于贵族宴会宾客。宴饮中的仪式,体现了礼的规则和道德风范。
怨刺诗:《硕鼠》讽刺国家的横征暴敛。
战争徭役诗:《王风.君子于役》以思妇的口吻抒发了对徭役的不满。
婚姻爱情诗:全诗通过一个弃妇的自述,表现不幸婚姻给妇女带来的痛苦。
4、《诗经》反映周民族发祥、发展的史诗有哪几篇作品?请简述它们的内容。
史诗包括:《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 一.叙述了周人之始祖后稷出世直到武王灭商的一些史迹和传说。
二.有选择地描绘具体的事件,从而歌颂先祖的功勋,抒发了周民对先王的崇敬和爱戴之情。
三.周人史诗还有先祖神话的记述,如《生民》写始祖后稷的出生,及其对农业的贡献。
四.总结历史教训,提出了治国思想,也是周人史诗的主要内容。
5、《七月》一诗怎样描写奴隶的痛苦生活的?全诗以铺陈直叙的手法,写了农夫一年辛苦劳作,却
6、分析《采薇》末章的艺术特色。
五、论述
1、《诗经》最为精华的部分是“国风”中的民歌和雅诗中的“怨刺诗”。就你所知,谈谈它们所反映的内容。“二雅”中的怨刺诗多为公卿列士的讽喻劝谏之作,借古讽今,如《荡》、《正月》。更多的是针砭时弊,指斥昏君,如《民劳》、《板》、《荡》。还有一些以斥责奸佞为主题,如《巷伯》、《正月》等。《国风》中的怨刺诗多出自民间,更直接地反映了下层民众的思想、感情和愿望。其内容更深广,批判上层阶层的不劳而获,横征暴敛,生活的骄奢淫逸,怨愤更强烈,讽刺也更尖刻,具有更激烈的批判精神,如《硕鼠》、《伐檀》、《新台》、《南山》、《黄鸟》。
2、举例说明《诗经》作品的艺术成就。、《诗经》的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其一,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诗经》从各个方面主要描写了我国西周数百年的社会现实生活,真实、深刻、广泛而多彩,尤其是其中的民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直接真实地反映了下层人民的劳动和生活、喜爱和憎恨、痛苦和希望。这些诗歌,不仅主题和题材广泛多样、真实深刻,同时还以惊人的艺术概括力,把握和揭示出当时社会生活中一些本质矛盾。其二,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赋指的是一种铺陈直叙事物的方法,如《七月》由春至冬记述了农奴一年的劳动过程。比,即比喻或比拟。《诗经》中用比的地方很多,形式也多种多样,有明喻、暗喻、借喻、博喻等。这些比喻,都能紧扣诗中的情、事、景,十分贴切。兴,就是托物起兴,先用他物起头,然后借以联想,引出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兴句多在一首诗的开头,或起协调韵律的作用,或起创造意境、烘托气氛的作用,或起象征、联想、比拟的作用。《诗经》常常将三种手法结合运用。其三,复沓的章法和以四言为主的句式。复沓的章法又叫重章叠句,即各章词句基本相同,只是更换中间的几个字,反复吟唱。其作用在于深化主题,渲染气氛,加深情感,增强音乐性和节奏感。在具体的字词的更换中,或用递增法,或用递减法等,总是曲尽其妙,如《王风·采葛》。《诗经》的句式虽然也有二言、三言、五言、六言、七言、八言等,但用四言最多,占全诗的90%以上。其四,丰富、生动、简练、形象的语言。《诗经》大约使用了近三千单字,其中有名词、动词,也有形容词,丰富多彩、生动准确地表现了各种事物及其变化特征。如表示动植物的名词有373种,读之可使人博物多识。此外,《诗经》中还用了大量的动词、形容词及双声字、重叠字、叠韵字,写景状物,拟形传声,细致传神,使诗歌富于形象美和音韵美,增强了诗歌语言的艺术魅力。
3、论述《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诗经》对后代文学的影响非常深远,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首先是它开创了我国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其“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创作精神,启发和推动了后世作家密切关注现实、国家命运和民生疾苦,如汉乐府民歌作家、建安诗人、陈子昂、杜甫、新乐府运动诸诗人等的乐府作品,都是对这种创作精神的直接继承。其次,它赋、比、兴的艺术手法为后世文学的创作提供了成功的艺术借鉴。其后屈原以香草美人寄情言志、表达爱憎的手法,汉乐府民歌中的寓言拟物诗,阮籍的《咏怀》,郭璞的《游仙》,李白的《古风》,李商隐的《锦瑟》,陆游的《卜算子·泳梅》以及元曲清戏中的美刺讽喻作品,无不是对《诗经》比兴手法的继承发展,以至形成了我国文学韵味悠长、含蓄蕴藉的民族特色。至于其赋的手法,对后世文学也有颇深远的影响。赋体文学是由它直接发展而来的。此外,诗歌、词、戏曲、小说中亦有很多作品糅进了赋的手法。再次,它确立了民间文学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诗经》中的诗歌绝大部分是民歌,朴素清新,生动活泼,和谐自然,给后世文人学习民间文学开辟了广阔的道路。从文学史发展看,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常常是先从民间孕育,然后由文人予以加工发展。历代一些有成就的作家,也多是通过向民间文学学习,丰富自己的创作。向民间文学学习,这是我国文学发展历史的优良传统。
4、结合具体作品论述《诗经》赋、比、兴的表现手法。赋指的是一种铺陈直叙事物的方法,如《七月》由春至冬记述了农奴一年的劳动过程。比,即比喻或比拟。《诗经》中用比的地方很多,形式也多种多样,有明喻、暗喻、借喻、博喻等。这些比喻,都能紧扣诗中的情、事、景,十分贴切,如《硕鼠》中就将奴隶主比喻为巨大的老鼠。兴,就是托物起兴,先用他物起头,然后借以联想,引出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如《关雎》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兴句多在一首诗的开头,或起协调韵律的作用,或起创造意境、烘托气氛的作用,或起象征、联想、比拟的作用。《诗经》常常将三种手法结合运用。
5、分析《关雎》的艺术特色。
6、分析《氓》诗中女主人公的形象。(1)勤劳,任劳任怨,未弃前弃妇渴望爱情,忠于婚姻(2分);(2)被弃后,没有苦苦哀求,而是果断决绝,显示性格刚强的一面(2分)。(3)诗中弃妇严厉地谴责男子的负心,对男子的虐待予以斥责,表现出对不公平的婚姻制度的反抗
7、《秦风.蒹葭》艺术特色
答:
一、采用情景交融的方法,以景托情,使情感的表现十分生动婉曲,富有言外之意。诗人选用了蒹葭、白露、秋霜等充满凄清意味的自然景象,渲染出清秋凄清而又迷离恍惚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意中人思而见不得的惆怅之情;结构上采用从章叠句的结构形式,全诗三章,每章只改变个别词语,使作品具有一咏三叹的效果;通过动作变化,突出心理感受,增加作品内涵;语言上使用叠词,使作品具有和谐婉曲、悠扬和缓的音韵美。
第三章 《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
一、熟读《晋公子重耳之亡》、《勾践灭吴》、《苏秦始将连横》,并分析其结构和艺术特色。
二、解释:
1、叙事散文
2、《左传》:《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称《左氏春秋》,是一部记事详备完整的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时左丘明所作,今人多认为并非成于一人之手,《左传》记事上起于鲁隐公,下至鲁哀公,共255年历史。
3、《国语》:第一部国别史,全书二十一卷,分别记载周鲁齐晋郑吴越楚八国事,是各国史料的汇编。
4、《战国策》:是以记载战国时期谋臣策士言行为主要内容的史书,是分国记事的史料汇编,共33卷,杂记东西周、齐、秦、楚、韩、赵、卫等12国史事,时代上接春秋下至秦并六国,约240年。
5、今古文《尚书》:汉代,《尚书》始有今古文之分。西汉文帝时晁错根据伏生记诵所整理的28篇《尚书》,用汉代通行的隶书写定,称《今文尚书》。汉武帝时,曲阜孔壁中又发现一种用战国古文字写成的本子,称《古文尚书》,它比《今文尚书》多16篇。此书到西晋末因战乱丢失。东晋初,豫章内史梅赜所献《古文尚书》,经唐宋明清以来学者考证,实为伪书。
《尚书》:原称《书》,被儒家定义为六经,后又称《书经》,大体是春秋以前历代史官所收藏的政府重要文件和政治论文的选编。主要是帝王或大臣的誓词、讲话、训戒,反映了上古时代的政治观念和某些传统经验,如举贤安民,明德慎罚,反对淫逸等,其文辞简约,语言朴实,有记事,有议论,有较完整的结构,某些使用了比喻等修辞手法,具备了一定的文学特征,但其语言古奥艰涩,佶屈聱牙。
7、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的合称。《公羊传》由战国时齐人公羊高撰,后汉景帝时公羊寿及其弟子胡母生写定;《谷梁传》由战国时鲁人谷梁赤撰,汉时由传人写定。这两传都注重阐述《春秋》一书的微言大义;《左传》重在补充史实,文学价值更高。
8、春秋笔法:原指《春秋》作者以一字“寓褒贬,别善恶”来表明尊王攘夷,正名定分的思想倾向的写作方法。后来人们把文笔蕴藉含蓄,带有所谓的微言大义,并暗寓褒贬的写法称为“春秋笔法”。
三、填空
1、我国散文最早的源头是 甲骨卜辞。
2、反映我国早期记事记言的文字由简到繁的发展标志是 商周铜器铭文。
3、在时间跨度上与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相近的是《尚书》
4、被司马迁称为“礼义之大宗”的是《春秋》。
5、《左传》记事起于鲁隐公年,止于鲁哀公 年。6、《左传》描写的重大战争有城濮之战、崤之战、邲之战、鞌之战、鄢陵之战。
7、叙事散文中以记言为主的著作是 《国语》。8、突出表现纵横家思想和纵横家人生观的史书是 《战国策》。
四、简答
1、怎样理解历史意识的产生和叙事散文的萌生与成熟?
2、简述《春秋》的写作特点。
参考答案:(1)《春秋》的编订,有总结历史经验、为执政者提供借鉴的目的。它强调天下一统、社会稳定、定名分和周天子的正统地位,反对诸侯僭礼越位与兼并战争。(2)它是一部自成体系的书,按事件顺序记事,条理清晰,结构完整、系统。(3)它的语言简练含蓄,准确谨严,选词炼句,十分仔细,一字之中常“寓褒贬,别善恶”,被后世尊为具有“微言大义”的“春秋笔法”。
3、《左传》简答
(1)简述《左传》的进步思想倾向。
参考答案:《左传》在选择史料、叙述史实和“君子曰”中表露了作者的进步思想倾向,具体主要表现在如下几点:(1)赞美和歌颂明君贤臣及其辉煌业绩;(2)揭露和批判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残暴荒淫行为、列国间地频繁战争;(3)宣扬民本思想、怀疑天道、鬼神的传统观念等。但也有一些宣扬帝王将相创造历史的唯心史观、维护宗法制度、等级制度的思想,这是其历史局限。
(2)《左传》对后世的影响:
1、《左传》是一部体系完整、内容详实的史书,它的编年体例、注重对历史材料的整理与安排,为后世纪传体史书(如《史记》、《汉书》等)的写作奠定了基础。
2、《左传》高超的叙事艺术,精炼简洁的语言,为后世散文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经验。
3、《左传》所记录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为后世小说、戏剧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左传》作品选读:
《郑伯克段于鄢》艺术特点:
1、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郑庄公老谋深算,对母亲的矛盾心理;共叔段的恃宠而骄、愚蠢;考叔的机敏;
2、结构层次清楚,叙事详略得当;叙事方法多样;
3、语言准确生动,自然流畅,有极强的表现力。
《秦晋崤之战》艺术特征:
一、叙事方面:以蹇叔哭师为结构中心,写出中心事件发展过程,展现秦晋两国之间的矛盾,说明春秋时期国与国之间的关系,突出主题。
二、情节结构方面:情节错落,故事曲折,以“哭师、观师、犒师、败师、释囚”等几个故事组合而成的情节发展,将秦晋两方的矛盾,多角度地予以展示,显示了作者高超的裁剪材料和组织结构的艺术才能。
三、人物刻画:善于在尖锐的矛盾中,通过典型事件,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细节,刻画出人物活生生的个性,如蹇叔的卓识远见,王孙满的年幼而聪明敏锐,弦高的爱国和机警等。
四、语言:语言简练,生动,有的只是寥寥一两笔,就能生动地勾勒出任务,如秦穆公、蹇叔、王孙满、弦高等人物群像。
4、简述《战国策》的思想内容。
参考答案:《战国策》的基本内容是战国时代谋臣策士纵横捭阖得斗争及其有关谋议或说辞。在对列国统治集团间那些权谋、谲诈、角逐、战争、残杀活动的记述中,揭露和批判统治者的腐败与残忍,也表现了作者对权谋的推崇。在对诸国频繁的战争、苛重徭役及草菅人命的描述中,反映了下层百姓的苦难。此外,还记载了许多政治开明、坚持正义、反抗强暴的君主、卿相、士人、下吏的事迹,表现了作者的民本思想、贵士倾向及对勇敢、正义和进步意识的歌颂,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公开宣扬追求“势位富贵”的人生观。
《战国策》作品选读:
《冯谖客孟尝君》
1、突出展示了士在政治上的远见卓识以及过人才能,表现了鲜明的人本思想;
2、结构灵巧严谨,情节波澜起伏;
3、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极具个性化;
4、语言精练,简洁、流畅。
《苏秦始将连横》
1、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表现苏秦善观形势变化的政治眼光,刻苦学习的精神,追求名利的思想以及世态炎凉的社会现实。所用的方法:行动描写、语言描写、内心独白等。
2、叙事层次清晰,详略得当,注重细节描写;
3、语言铺张排比,纵横捭阖,显示出充足的气势。
5、《左传》的叙事特征有哪些?答:
1、《左传》主要是通过对事件过程的生动叙述,人物言行举止的展开描写,来体现其道德评价。还创造了一种新形式,即在叙事中或叙事结束后直接引入议论,以“君子曰”、“君子是以知”、“孔子曰”等来对事件或人物做出道德伦理评价。
2、倒叙与预叙手法的运用;第三人称作为叙事角度,作者以旁观者的立场叙述事件,发表议论,视角广阔灵活,几乎不受限制。
3、很注重完整地叙述事件的过程和因果关系,其特点突出地成就在描写战争。描写战争并不局限于交战过程的记叙,而是深入揭示战争的起因、酝酿过程及其结果。其对事件因果关系的叙述,还常有道德化与神秘化的特点。
4、大量戏剧性情节的运用,使作品叙事充满故事性。
5、广泛地描写各色人物,人物个性鲜明。
6、《国语》的文学成就应当从哪几个方面去认识?
7、试述《左传》的文学特色。
一.文学性的剪裁和历史事件的故事情节化。如,《郑伯克段于鄢》,记叙春秋初期郑国王室内部兄弟、母子之间一场争夺王位的残酷斗争。这一场历时长久的劝争,《左传》作者仅用了500余字,就把时间的起因、发展、结尾叙述的得明白生动。
二.刻画人物性格神形毕现,有立体感。如,《晋公子重耳之亡》叙述重耳历经19年的流亡生涯,从一个贪图安逸的贵公子,最终成长为一位心胸宽阔、胆识具备的政治家。三.生动的场面描写和传神的细节描写。《左传》擅长写战争著称,它记叙了春秋时期许多场大大小小的战役,往往注重对双方战前谋划的叙述。
四.善于叙写外交辞令,理富文美。
8、试述《战国策》的文学特色。
一.铺张辩丽,夸饰恣肆的风格。如苏秦说秦惠王连横以争天下的说辞,排比夸饰,气势丰沛。
二.把握对方心理,循循善诱,以情理服人。如《触龙说赵太后》
三.摹绘人物,形貌毕肖。如,《苏秦始将连横》写苏秦说秦王失败而归的形象,回家后“妻不下纴,嫂不为炊”。当苏秦游说成功后“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效迎三十里”。
四.引譬设喻,善用寓言。比喻如,“狡兔三窟”、“抱薪救火”,寓言:“狐假虎威”、“画蛇添足”、“惊弓之鸟”等。
五、论述
1、简述《战国策》人物形象塑造的文学性。《战国策》善于写人。它所写人物涉及面超过先秦任何史籍。其表现的人物以谋臣策士为主,刻画非常成功,或表现血气方刚,或表现老谋深算,或奇异常人,或重恩怨报施等,大都形象生动,个性鲜明,符合人物的生活经历。其刻画人物的突出特点是,一、善于把写人叙事紧密有机地结合起来。或以人物性格发展为中心,组织情节,安排结构,写出人物系列完整的生动事迹,如“齐人有冯谖者”对冯谖的刻画;或以事件为中心,穿插人物,推动情节,在完整的事件发展叙述中,表现人物的形象和性格,如“燕太子丹质于秦亡归”写燕丹养士谋刺秦王一事。
二、其刻画人物的手法也灵活多样,有时以语言谈吐,有时用动作行事,有时放在复杂矛盾纠葛中,有时在具体的场面描写中,有时通过对比、映衬,有时通过心理自白,灵活多变,运笔神妙。而大多人物,作者是运用综合手法来刻画的。
2、简论《战国策》的艺术特点。
参考答案:《战国策》的艺术特点首先表现在长于说辞。其文多为策士游说之辞,善于权衡利弊,根据不同对象的不同身份地位,揣摩其不同个性心理,或投其所好,避其所忌,以情感人,迂回而谏;或以小喻大,由远而近,因情入理,发人深思;或策士平视,互相驳难,唇枪舌剑,锋芒毕露,气势凌厉。对象不同,说谏有异,风格多变。其次是善于写人。它所写人物涉及面超过先秦任何史籍。其表现的人物以谋臣策士为主,刻画非常成功,或表现血气方刚,或表现老谋深算,或奇异常人,或重恩怨报施等,大都形象生动,个性鲜明,符合人物的生活经历。其刻画人物的突出特点是,善于把写人叙事紧密有机地结合起来。或以人物性格发展为中心,组织情节,安排结构,写出人物系列完整的生动事迹,如“齐人有冯谖者”对冯谖的刻画;或以事件为中心,穿插人物,推动情节,在完整的事件发展叙述中,表现人物的形象和性格,如“燕太子丹质于秦亡归”写燕丹养士谋刺秦王一事。其刻画人物的手法也灵活多样,有时以语言谈吐,有时用动作行事,有时放在复杂矛盾纠葛中,有时在具体的场面描写中,有时通过对比、映衬,有时通过心理自白,灵活多变,运笔神妙。而大多人物,作者是运用综合手法来刻画的。再次是善于运用丰富多彩的修辞手法和寓言故事。文中熟练运用了大量的排比、对偶、比喻、铺陈、夸张等修辞手法,从而使其文辞彩绚烂,声调铿锵,感情充沛,富于气势,活泼生动,委婉入情。最值得注意的是其对铺陈和夸张的运用,直接影响了汉赋及汉代政论文。至于《战国策》中的寓言,亦丰富多彩,或为动物寓言,或为社会寓言,或为历史寓言,如“狐假虎威”、“画蛇添足”、“惊弓之鸟”等,写来生动形象,言短意长,文学性极强。
3、试论先秦叙事散文对后世文学的影响。一史传文学的直接祖述;二散文创作的楷模;三奠定了小说的叙事传统„..第四章 《孟子》《庄子》等先秦说理散文
一、解释:
1、说理散文
2、百家争鸣
3、《论语》主要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语录体著作,由其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整理而成,成书约在战国初年。
4、《孟子》: 是先秦诸子散文中儒家学派重要的一部著作,是孟子晚年和弟子万章等人编撰的,全书包括《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等七篇。书中记载了孟子的言行,反映了他的思想学说(也就是他所提出的仁政思想)。
5、《庄子》:《庄子》是先秦诸子散文中道家学派重要的一部著作,原有五十二篇,现仅存三十三篇,包括内篇七篇、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庄子》是战国中期诸子散文中文学成就最高的作品。
6、《荀子》
7、《韩非子》:战国末期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创作的一部政治哲学文集,今存55篇,少数篇章为后人窜入。其书融合并发展前人之说,建立了以法为本,法、术、势融为一体的极权主义的法制学说体系。其文多为说理文,逻辑严密,分析透彻,深刻明切,辞锋犀利,风格峻峭,善于分析类比,归纳总结,善于用历史故事和寓言故事阐明事理。
二、填空
1、《论语》文体的基本特征是 语录体。
2、《老子》的文学性主要表现于哲学表述中 反映的情感和具有诗意的语言。
3、表明我国说理散文已经成熟的是 《荀子》、《韩非子》中的专题论文。
4、《孟子》散文的特点是 缜密纯熟的论辩技巧气势浩然的文风。
5、“养气说”的本质意义是
按照人的天赋本心,对仁义道德经久不懈的自我修养。
6、“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体现了庄子 体认“道”的人生。
7、“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的意思是
寓言即虚拟的寄寓于他人他物的言语。人们习惯于以“我”为是非标准,为避免主观片面,把道理讲清,取信于人,必须“藉外论文”(《寓言》)。重言即借重长者、尊者、名人的言语,为使自己的道理为他人接受,托己说于长者、尊者之言以自重。卮言即出于无心、自然流露之语言,这种言语层出无穷,散漫流衍地把道理传播开来,并能穷年无尽,永远流传下去。
8、我国先秦时期集大成的思想家是 荀子。
9、先秦作家中大量引用寓言故事说明事理的是 韩非子。10我国说理文的主要模式是成熟于战国后期的 专论体说理文。
三、简答
1、《孟子》散文的艺术成就体现于哪几个方面?
一、长于辩论。《孟子》文章雄辩,充满论战性质,注意论辩技巧,刚柔相济。或根据不同对象,掌握对方心理,妙设机巧,引人入嗀,层层紧逼,步步追问,势不可当,如“齐桓晋文之事”。或欲擒故纵,诱敌深入,让对方摆出论点,树起批驳的靶子,然后因势利导,层层推进,使对方陷入自相矛盾的境地,如“有为神农之言许行”章。
二、长于譬喻。善于用比喻和寓言说理,形象生动,引人入胜,如“鱼我所欲也”章。
三、《孟子》语言气势浩然,痛快流利,感情强烈,气势磅礴,富于鼓动性。不少词语如“明察秋毫”、“水深火热”、“出类拔萃”、“心悦诚服”、“一暴十寒”等,都成为成语,至今流传。
作品选读:《齐恒晋文之事》
1、文章表现了孟子实行仁政的思想方法;
2、文章步步深入,层层推进,最后凸显主题,具有不可辩驳的逻辑力量。
3、说理透彻,比喻生动,气势充沛,是《孟子》论辩文的代表。
2、简述《论语》的文学价值。答:《论语》的文学价值:首先表现在它对孔子及其门人弟子等性格形象的塑造上。通过简短的对话来塑造人物性格,真实反映了说话人原始的性格和风貌。如孔子的思想深沉、举止端方、平易温和及愤怒状、狼狈态。也有少数篇章是经过作者的加工来表现人物性格形象,如《侍坐》(4分)。其次,《论语》简短而形象,富有哲理和情感色彩,形成一种言简意赅、隽永有味的语言风格,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等等(4分)。另外《论语》记言,多用口语,通俗浅显(2分)。
作品选读:《侍坐章》
1、表现了孔子的人生追求,及其和蔼可亲、平等待人、循循善诱的教师风格;
2、通过人物个性化的语言、行为来展示人物形象(子路的自负、直爽豪放;冉有、公西华的谦虚谨慎;曾点的淡泊)
3、语言简短但表现力强。
3、简述《荀子》散文的写作特点。答:《荀子》文章主要是长篇专题性论说文,全书体例完整,表现出较高的组织和分析能力,其写作特点主要有三点:(1)善于围绕题目或一定的中心,反复说理,层层展开论述,结构绵密严谨,说理透辟,发挥尽致(3分)。(2)善用修辞,比喻繁富精当,既能生动形象地阐明道理,又朴素简赅,富于启发性(3分)。(3)风格沉着深厚,语言朴素简洁,句法整练而富于气势,如《劝学》中的对偶句和排比句(2分)。要求能结合例子来答。(2分)
4、怎样理解《庄子》哲学思想的诗意表现?
答:
1、以寓言见长,采用虚构了许多寓言故事来阐明其深奥的哲理;
2、想象丰富,构思奇特从,夸张大胆,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3、笔调诙谐,往往嬉笑怒骂,皆成文章;
4、语言如行云流水,汪洋恣肆,跌宕跳跃,节奏鲜明,音调和谐,具有诗歌语言的特点。
5、《荀子》和《韩非子》的议论文各有什么特色?《荀子》的艺术特色:体系完整,长篇大论,论点明确,论证严密,巧譬博喻,句式整齐。
《韩非子》议论透辟,观点鲜明,切中要害,标志着先秦理论文的进一步发展。
6、试论《孟子》文章的主要特点。孟子散文的艺术特色:①气势充沛,笔力锋芒,富于鼓动性,有纵横家、雄辩家气概。②常用典型事例、巧妙的譬喻和寓言式的小故事来阐明道理,生动而有说服力。典型事例如,《齐恒晋文之事章》齐宣王以羊易牛的事实。比喻如,为了说明“不能”与“不为”,以“挟太山以超北海”“为长这折枝”。寓言故事,著名的如《梁惠王》“五十步笑百步”、《公孙丑上》“揠苗助长”等。
7、试论《庄子》寓言特色。(即《庄子》的文学特色):①想象奇幻,构思奇特,极富浪漫主义色彩。②好用各种比喻和寓言来阐明道理,寓抽象概念于具体形象。②行文汪洋恣肆,语言流畅。
8、简述先秦诸子的发展概况及特点。答: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1分):春秋末、战国初为第一阶段,代表作有《论语》、《墨子》,文章多为语录体,或为简明的议论短章(3分)。战国中期为第二阶段,代表作是《孟子》、《庄子》,逐渐由语录体发展为对话式论辩文与专题论文(3分)。战国后期为第三个阶段,《荀子》、《韩非子》是其代表作,其文章都是宏篇巨制的专题论文,完善了论说文的体制
四、论述
试论先秦说理散文对后世的影响。
第五章 屈原与《楚辞》
一、熟读并讲析《离骚》(力争背诵);默写并赏析《国殇》。
二、解释:
1、《楚辞》
1、楚辞:“楚辞”的名称,始见于《史记•酷吏列传》。其本义是指楚地的言辞,后来逐渐固定为两种含义:一是诗歌的体裁,一是诗歌总集的名称。从诗歌体裁来说,它是战国后期以屈原为代表的诗人,在楚国民歌基础上开创的一种新诗体。从总集名称来说,它是西汉刘向在前人基础上辑录的一部“楚辞”体的诗歌总集,收入战国楚人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汉代贾谊、淮南小山、庄忌、东方朔、王褒、刘向诸人的仿骚作品。
2、《离骚》
3、风骚:《诗经》与《楚辞》的并称,是取《诗经》中的重要作品“国风”和《楚辞》中的重要作品《离骚》,简括而称为“风骚”。“国风”是我国古代现实主义的杰出代表作和发端之作,《离骚》是我国古代积极浪漫主义的代表作和发端之作。这两部作品开创了我国古代文学两个优秀的传统,长期以来一直是后人学习的范本。
三、填空
1、和《诗经》共同构成中国诗歌史源头的是 楚辞。
2、屈赋的代表作品是 《离骚》、《九歌》、《天问》、《招魂》、《九章》。
3、从东汉王逸作《楚辞章句》中我们基本可以认定屈原的作品共 24 篇。
4、屈原在《离骚》中所创造的象征手法是 “相草美人”。
5、被称为骚体的屈原作品在形式上的特点是 新鲜、生动、自由、长短不一的“骚体”。
6、屈原所作的一组抒情诗歌的总称是《九章》。
7、“天问”意思是 列举出历史和自然界一系列不可理解的现象,对天发问,探讨宇宙万事万物变化发展的道理。
8、宋玉的代表作品有 《九辩》、《风赋》、《高唐赋》、《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对楚王问》等。
四、简答
1、简述“楚辞”的特点。
参考答案:“楚辞”具有鲜明的特点:它采用楚国方言,运用楚地声调,记载的是楚国的地理,描写的是楚国的风物,富有楚国的地方特色。它构思奇特,想象丰富,善于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法和神话故事,表现思想感情,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句子参差不齐,形式活泼自由,多用“兮”字,语句曼长流利,灵活多变,有停顿、有延伸,委婉而多情致。
2、你怎样理解《离骚》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离骚》的艺术特色:①273句,2400余字,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长的抒情诗。②塑造了诗人伟大爱国者的主体形象。③融铸神话传说,驰聘想象,创造出神奇瑰丽的境界以表现对理想的热烈追求,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④继承和发展了《诗经》的比兴手法,香草美人,寄托遥深。
3、《楚辞》在艺术上的新境界表现在那几个方面?①楚辞创造了一种新诗体,这种诗歌形式无论是在句式还是在结构上,都较《诗经》更为自由且富于变化,因此能够更加有效地塑造艺术形象和抒发复杂、激烈的感情。就句式而言,楚辞以杂言为主,突破了传统的四言句式。就语言描写而言,楚辞善于渲染、形容,词语繁富,很重视外在形式的美感,这为汉代赋体文学的产生创造了条件。②楚辞突出地表现了浪漫主义的精神气质。这种精神气质主要表现为感情的热烈奔放,对理想的追求以及抒情主人公形象的凸现,想象的奇幻等。楚辞中另以浪漫特征表现在它通过幻想、神话等创造了一幅幅雄伟壮丽的图景。这些影响了后来的李白、李贺等诗人。③楚辞的象征手法对后世的文学创作有重大影响。楚辞中典型的象征性意象可以概括为香草美人,它是对《诗经》比兴手法的继承和发展,内涵更加丰富,也更有艺术魅力。
4、如何看待宋玉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五、论述
1、屈原《离骚》中的爱国精神。
2、屈原《九歌》和《九章》的主要内容。《九歌》:是屈原在楚国民间流行的祭祀乐歌基础上加工而成的一组祭歌,共十一篇。所祭之神,分天神、地祗、人鬼三类。天神有东皇太
一、东君、云中君、大司命、小司命。有关的五首歌词,多表现对天神的敬仰和赞颂,写得庄严肃穆。地祗有湘君、湘夫人、河伯、山鬼,有关的四首诗歌全是恋歌,借对神的恋爱生活的描写,表现人类对纯洁爱情的赞颂,大都清新凄艳,幽渺情深。写人鬼的只有《国殇》一篇,是对卫国战争中牺牲将士的热烈礼赞,激昂悲壮,刚健质朴。
《天问》:屈原所作的仅次于《离骚》的长诗。它以反诘的形式,一连提出170多个问题,内容涉及天文地理、神话传说、古史传闻、社会政治、个人生活等,表现出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和广博的知识,表现了诗人大胆怀疑、敢于批判旧观念和勇于探索真理的精神。全诗以四言为主,四句一节,通篇用反诘,参差错落,圆转活脱,被认为是“千古奇文”。
3、简述“香草美人”意象具有哪些内涵。答:(1)香草意象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品德和人格的高洁;诗人有时以香草自称,有时又用来指称他尊敬的人,所有这些人,都具有高洁的人格(2分);二是与恶草相对,象征者政治斗争的双方(2分);(2)美人意象一般被解释为比喻,或喻君王,或自喻(2分)。其中最集中的表现在以男女关系比喻君臣关系(2分)。以男女婚约的变化喻君臣关系的改变,不仅形象生动,还符合中国人的思维习惯。
3、谈谈《离骚》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4、谈谈《离骚》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参考答案:《离骚》是屈原充满爱国激情的抒忧发愤之作。全诗的思想内容主要有三点:一是表达了诗人政治革新的要求和对“举贤授能”、“修明法度”的美政理想的追求;二是表达了诗人热爱国家关心民生疾苦的强烈爱国激情;三是展示了诗人坚持正义、反对奸邪的高尚情操和九死未悔的斗争精神。
《离骚》的艺术成就突出地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其一,成功地塑造了抒情主人公屈原的自我形象。其二,继承发展了《诗经》的比、兴手法,将喻体和本体水乳交融,创造出了优美、奇丽、新颖、灿烂的艺术境界,甚至出现了由一系列艺术形象和艺术境界组成的象征体系。其三,大量运用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想象丰富,构思奇特,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特色。其四,大量运用了楚国的地名、物称、方言、口语等,使全诗具有鲜明浓郁的地方和民族特色。其五,突破了《诗经》以四言为主的格式,汲取南地楚歌的韵调和句式,采用散文化的长句,以六言为主,长短相间,灵活多变,创造出一种比较自由灵活的新诗体,扩大了诗歌的表现力。在结构形式上,它把《诗经》整齐短小的重章迭句扩大为长篇巨制,幻想与现实交织,抒情与叙事结合,大气磅礴,完美生动地反映了丰富复杂地社会生活。
第二编 秦汉文学
绪 论
一、填空
1、西汉作家群体的再度生成大约在 汉文帝 和 汉景帝 时期。
2、汉赋和 楚辞 有很深的渊源关系。汉宣帝时,王褒 等人用诵读奇文等方法为太子治病。东汉时,王逸则写出了《楚辞章句》的研究著作。
3、汉初以招致文士闻名的诸侯王有 吴王刘濞、梁孝王刘武 和 淮南王刘安。
4、武帝曾令淮南王刘安为 《离骚》 一书作注解,其宾客还集体创作了《淮南子》一书。
5、汉代 乐府洛阳东观、鸿都门学 等文化机构的设立,为稳定已生成的作家群体发挥了积极作用。
6、言“赋家之心,苞括宇宙,总揽人物”的人是 司马相如,司马迁 则说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后者选自 《报任安书》。
7、汉代文人贵于名行,为实现理想不惜牺牲自己,因此他们的作品贯穿着一种 自强不息、积极向上 的精神,保持着 激扬高昂 的格调。
8、汉代文学从对 历史的批判发轫,经昌盛期的 歌功颂德,最后以对 现实 的批判而告终。
9、汉代文人的地位经历了一个从 独立 到 依附 再到 独立 的演变过程。
10汉代文学与先秦 楚地 文学有很深的渊源关系,所以一开始就具有 浓郁的浪漫 色彩。东汉以后,文学作品的 理性 精神日益增强,辞赋创作中,班彪的《北征赋》、班昭的《 东征赋 》、蔡邕 的《述行赋》、赵壹 的《刺世疾邪赋》 都是现实性很强的作品。
11、西汉的学校教育是 武帝 时期经 公孙弘 倡导后发展起来的。由于政府的大力支持,两汉文学思潮很少超越
经学 的藩篱,《毛诗序》中主张诗歌 “发乎情,止乎礼义” 等观点,成为汉代文学思潮的灵魂和主调。
12、赋 是汉代文学最具代表性的样式,它介于 诗歌 和 散文 之间。骚体赋的代表作有贾谊的《吊屈原赋》,枚乘的《七发》标志着新体赋的正式形成,司马相如 的作品代表了新体赋的最高成就,张衡的《归田赋》 则开创了抒情小赋的先河。
13、司马迁的《史记》开辟了 传记 文学的新纪元,《吴越春秋》是历史演义小说的滥觞,马第伯 的《 封禅仪记》可视为现存最早的较完整的游记。
14、,汉代文学的发展可划分为 初创 期、全盛 期、中兴 期和由盛转衰期四个阶段。
二、简答
1、试析秦代文学创作的情况及其原因。
2、简述汉代文人地位的演变过程。
3、简析汉代文学经由批判,到歌功颂德,再到批判的发展演变历程。
4、简述汉赋的源流、分工和合流。
5、简述汉代文学的分期及其代表文学样式、作家和作品。
三、论述
1、试述汉代作家群体的生成。
2、分析汉代文学激扬高昂格调的形成原因。
3、试论汉代文学与经学的双向互动。
4、简述秦汉文学的概貌。
第一章 秦汉政论散文
一、背诵默写篇目:《谏逐客书》
二、解释:
1、《吕氏春秋》:《吕氏春秋》是秦相吕不韦招集门客辑合百家九流之说编写而成的,成书年代大约在公元前239年左右。包括《八览》、《六论》、《十二纪》,后又简称为《吕览》。共二十多万言,全书有严密的体系,条分理顺,篇章划分十分整齐,从结构上就把它组合成了一个所谓的“法天地”的完整体系。《汉书·艺文志》称吕不韦的《吕氏春秋》为“杂家”,即认为它是先秦以来阴阳、儒、墨等各家的折衷和调和。
2、李斯
3、《过秦论》
4、《淮南子》:原称《淮南鸿烈》,是淮南王刘安在封国中招致宾客数千编成的。作者自认为此书包含广大光明的道理。史称该书体例为“内书”二十一篇,外书甚众(或曰三十三篇),又有中篇八卷。现在存世的《淮南子》二十一篇,一般认为即该书的“内书”。书中毕集阴阳、道、儒、法、名家之说,而以道家思想为主,这是汉初占统治地位的黄老思想对作者、编者的影响所致。《淮南子》多用历史、神话、传说、故事来说理,具有很强的文学色彩。
5、《论衡》
三、填空
1、秦统一全国之前,秦相 吕不韦 召集门客编成《吕氏春秋》一书。全书分 《十二纪》《八览》《六论》,再加一篇序文,共 161 篇,二十多万言。《汉书艺文志》把它列为 “杂家”,其中主要包含了 道家、儒家、阴阳家 等家的思想。
2、《吕氏春秋》是一篇优秀的文学散文,其《贵公》篇讲了“圣人之治天下也,必先公”的道理,《 大乐 》篇则讲了音乐的产生本质和功用等,有《老子》的文风。文章中也用了大量寓言,其《 察今 》篇为了说明“因时变法”的主张,连用了 “荆人涉澭”、“引婴儿投江” 和“刻舟求剑”三个寓言。
3、鲁迅 先生曾言:“秦代文章,李斯 一人而已”。《谏逐客书》是他的代表作,全文共分 3 段,最精彩部分是 中间 段。
4、西汉初年的陆贾曾著文 12 篇纵论秦汉之得失等内容,号为《 新语 》。《汉书艺文志》则记载了贾谊散文共计 58 篇,收录于《 新书 》。
5、代表汉初政论散文最高成就者是 贾谊,他的作品可分为 专题政论文、疏牍文、杂论 三类,头二类的代表作品分别为 《过秦论》、《论积贮疏》和《陈政事疏》。《论贵粟疏》是 晁错 的作品,它上承《 论积贮疏 》而发,进一步指陈了务民贵粟的主张。
6、《过秦论》是贾谊 政论 散文的代表作,内容分为 上中下三 篇,全文结尾时留下一个野谚,叫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也”。
7、《淮南子》原称《 淮南鸿烈 》 ,东汉 高诱 评此书,认为“其旨近老子,淡泊无为,蹈虚守静,出入经道”,显然是汉初 黄老 思想的继续。其《览冥训》篇前后引用了十几个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来进行说理;其《要略》篇运用大量 排比式 句子,与陆贾、贾谊 等人的文章共开了后世 骈文 之先河。
8、董仲舒的《天人三策》三篇是优秀的政论散文,《春秋繁露》一文则艰涩枯燥;刘向政论散文的代表作品有《极谏用外戚封事》《谏营昌陵疏》等,整理古籍时写成的《战国策书录》也见解深刻,文笔生动。
9、西汉散文创作极其繁荣,司马相如的《 难蜀父老 》,东方朔的《 答客难 》桓宽的《 盐铁论 》及扬雄的 《解嘲》、《解难》 等俱为名篇。
10、王充、王符 和 仲长统 被并称为东汉政论散文三大家。
11、王充政论散文的代表作是《 论衡 》,全书共 85 篇,现存少一篇《 招致 》。此书以 疾虚妄为写作宗旨,最能代表这种思想的有“九虚”、“三增”、《论死》、《订鬼》 等篇。
12、王符的政论散文《潜夫论》成书于 东汉中期,是一部 愤世嫉俗 之作,其《考绩》篇与汉代童谣“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有异曲同工之妙。《务本》篇则批判了靡丽浮华的文风。
四、简答
1、简述《吕氏春秋》的说理方式和艺术成就。
2、简述《谏逐客书》的创作缘由和特点。
3、简述贾谊散文的代表作及其特点。
4、简述晁错散文的代表作及其特点。
5、简述董仲舒散文的代表作及其特点。
6、简述《潜夫论》内容及其艺术特点。
五、论述
1、试以《过秦论》一文分析贾谊专题政论文的写作特点。
2、简析刘向散文创作的成就。
3、简析西汉散文的演变过程。
4、试述秦及汉初散文创作的主要成就。
5、分析王充散文的艺术特色。第二章 汉代辞赋
一、背诵默写篇目:《刺世疾邪赋》
二、解释:
1、骚体赋:骚体赋是汉赋中的一类,它是从楚辞中发展而成的,形式上属于骚体,所以称为骚体赋。骚体赋的大都是抒发“怀才不遇”的不平。首倡者是汉初的贾谊,代表作是《吊屈原赋》、《服鸟赋》等。
2、新体赋 :即汉大赋,又叫体物大赋或散体大赋。它篇幅较长,结构宏大,一般都在千字以上。其中最基本的特点是善用铺陈,夸张的手法,富丽的辞藻,侧重于铺写宫苑、京都、宫殿、山川等壮丽景色,帝王的军事、政治、祭祀等重大活动以及帝王贵族声色犬马的生活。
3、京都大赋
4、抒情小赋
5、《七发》 西汉枚乘所做,辞藻繁复,多用比喻和叠字,以叙事写物为主,“七发”是说七事以启发太子,并以七段文字构成文章的本体。是一篇完整的新体赋,标志着汉赋体制的正式确立。
6、司马相如
7、王褒
8、扬雄
9、《两都赋》
10、七体:西汉枚乘的《七发》辞藻繁复,多用比喻和叠字,以叙事写物为主,是一篇完整的新体赋,标志着汉赋体制的正式确立。后来的《昭明文选》曾将《七激》、《七依》、《七辩》、《七启》等单列为一种文体并称之为“七”。自此以后以七段成篇的赋就成为一种专门文体,号称“七体”,各朝作家时有模拟。
10.汉赋四大家:指汉代以创作大赋出名的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四人。前二人为西汉赋家,后二人是东汉赋家。
三、填空
11、“彼寻常之汙渎兮,岂能容夫吞舟之巨鱼?”这句话选自贾谊的《吊屈原赋》,此文是以 骚体 写成的一篇抒怀之作。作者的另一篇赋作《鵩鸟赋》,阐明了自己对生死祸福达观的态度,表现出鲜明的 道家 倾向。
2、枚乘是 梁园文学 群体的杰出代表,《汉书?艺文志》载乘赋九篇,其 《梁王菟园赋》、《忘忧馆柳赋》 均为前人所称道,然而以《七发》最为著名。
3、《七发》对先秦文学多有借鉴,其中涉及劝谏楚太子的养生理论和《 吕氏春秋·本生 》的论述相关,而《七发》一文的理论渊源可以从《 吕氏春秋?孟春纪 》找出。
4、《七发》在体制上沿袭了 《楚辞》和《招魂》和《大招》,区别是《七发》把铺排对象作为 否定性 因素加以了处理。《七发》一文中以 观涛一段的描写最为精彩,作者发挥了丰富的想象力,把描写对象写成是一支声势显赫的 军阵。
15、《七发》辞藻繁富,多用 比喻和叠字,以叙事写物为主,是一篇完整的 新体 赋。在它以后以七段成篇的赋成为一种专门文体,号称“ 七体 ”。
6、梁孝王 去世和 汉武帝 继位,是汉代文学由初期进入盛期的转折点,这一时期文坛上以赋见称的作家有 东方朔、枚皋、司马相如 等。
7、司马相如的代表作是《子虚赋》和《上林赋》,此外还有抒发对秦迅速败亡的《哀二世赋》,针砭崇尚神仙之事的《大人赋》,号称历代宫怨作品之祖的《长门赋》,还有《美人赋》《难蜀父老》等等作品。
8、司马相如 在《子虚赋》《上林赋》中,虚构了 子虚、乌有先生 和 亡是公 三人。文章结构,都是篇首几段用 散文 领起,中间用 韵文 铺叙,篇末又用 散文结尾。作品句法灵活,用了许多 排比句,并间杂 长短句。描写景物时,大量采用了 短句,如描写游猎主要用 三言,这就使得文章音节短促,应接不暇,文采斑驳陆离。
9、汉武帝以后至 宣帝、成帝 时,文坛重又焕发异彩。其中以赋名世并影响后代文坛的当推王褒和 扬雄,刘向、刘歆 父子的汉赋作品也颇有文采。
10、汉宣帝时,上层社会发生了一场关于 赋的社会意义 乃至 文学的性质 的讨论。在这场辩论中,宣帝指出了某些不以 讽喻 为宗旨的文学作品存在的合理性,对以 娱乐 为旨归的 文学艺术 流派给予了必要的肯定。在这种思潮支持下,以“ 辩丽可喜 ”为特征的赋,取得了较大成绩。
11、扬雄赋作中,《蜀都赋》实开了后世京都赋的先河,《甘泉赋》、《河东赋》、《羽猎赋》、《长杨赋》四篇是他的代表作。
12、东汉初年,面对都洛都雍的争论,杜笃 作了《论都赋》,这篇作品是东汉赋风转变的重要标志。京都赋题材中,影响最大的当推 班固 的《两都赋》,张衡的《二京赋》也占有一席之地,王延寿 的《鲁灵光殿赋》表现出独特的艺术才能,为作者赢得“辞赋英杰”的声誉。
13、东汉抒情赋主要分为 纪行赋 和 述志赋 两类。前者开了后代 游记 文学的先声,其奠基人物是 蔡邕,代表作品为《述行赋》。另外,班彪 的《北征赋》和 班昭 的《东征赋》也是其中的代表作品;为后者注入巨大活力的人物是 张衡,除了大赋作品,他也写了《思玄赋》《 归田赋》等抒情之作。此类作品中,冯衍的《显志赋》 是东汉早期的重要作品,班固的《幽通赋》 和它在基本精神上多有相承。东汉末年,赵壹 创作的《穷鸟赋》《刺世疾邪赋》等此类作品也别具特色。
四、简答
1、简述汉赋的发展脉胳。
汉赋的发展过程,大致经历了汉高祖初年至武帝初年的形成期、西汗武帝初年至东汉中叶的兴盛期、东汉中叶至东汉末年的衰微期三个阶段
①汉赋的形成期主要是骚体赋。如贾谊的《吊屈原赋》、枚乘创作的《七发》,标志着汉代散体大赋的正式形成。
②汉赋的兴盛期主要是散体大赋。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被誉为汉赋四大家。司马相如《子虚赋》,是汉代散体大赋的名作。班固的《两都赋》开创了京都赋得范例,③汉赋的衰落期,也是汉赋的转变期。抒情小赋兴起。张衡的《归田赋》首开抒情小赋的先河。其后有蔡邕、赵壹等人。
2、汉代骚体赋、大赋和抒情赋各有什么特点。骚体赋: 形式短小,抒情性强,带有楚辞的特点。作家多抒发自己的政治见解和身世感慨形式与楚辞相比变化不大。贾谊《吊屈原赋》 《鵩鸟赋》 淮南小山《招隐士》
散体大赋的特征:规模上,篇幅较长,结构宏大;手法内容上,极度地铺张扬厉,用夸张的手法,富丽的词藻;行文结构上大多采用主客问答方式,一般由序、正文、结尾三部分构成。用韵和语言上,韵散相间,以四、六言为主。
抒情赋:形式上篇幅短小,多用韵文;句式多样,有的通篇用四言,有的四六言兼用;不用问答体;在内容上侧重于书写个人心志,或托物言志,或咏物抒情,也有针砭现实之作;在艺术上继承大赋的铺排手法,但语言较大赋朴素的多。
3.简析贾谊骚体赋作品及创作特点。
贾谊骚体赋作,今存有《吊屈原赋》、《鵩鸟赋》、《旱云赋》、《惜赋》残局,前三篇是代表作。
一、抒情述志、情感浓郁,是贾谊骚体赋的重要特色,如《吊屈原赋》借凭吊屈原而表述自己征途受挫、怀才不遇的幽愤,情感极为浓郁。
二、从艺术表现看,贾谊《吊屈原赋》《鵩鸟》二作都直述胸臆,议论多于形象。《旱云赋》描摹云气和大旱的情状,也很有表现力
4、李斯的《谏逐客书》的艺术风格:
①议论驰骋,气势奔放,晓之以理,说之以利害。②排比铺陈,富于文采,首尾呼应,条理清晰。③文辞修饰整齐,音节和谐,趋向于骈偶化,被后人称为“骈体初祖”
5.试以《过秦论》一文分析贾谊专题政论文的写作特点。写作特色:①文势纵横捭阖,浩瀚肆意,加强说服力。②运用渲染,比称,夸张等修辞手法。③文章铺张扬厉,感情倾诉酣畅淋漓。
6、简析贾谊骚体赋作品及创作特点。
贾谊骚体赋作,今存有《吊屈原赋》、《鵩鸟赋》、《旱云赋》、《惜赋》残局,前三篇是代表作。创作特点:
一、抒情述志、情感浓郁,是贾谊骚体赋的重要特色,如《吊屈原赋》借凭吊屈原而表述自己征途受挫、怀才不遇的幽愤,情感极为浓郁。
二、从艺术表现看,贾谊《吊屈原赋》《鵩鸟》二作都直述胸臆,议论多于形象。《旱云赋》描摹云气和大旱的情状,也很有表现力。
7、简析司马相如的《长门赋》。
8、简述宣、成二帝时西汉文坛的勃兴及其表现。
9、简述扬雄生平及其赋作。
10、简析王褒《洞箫赋》的内容及艺术成就。
11、简述东汉抒情赋的分类及其代表作家、作品。
12、简析张衡的抒情赋及其成就。
13、简析赵壹的抒情赋及其成就
14、张衡《二京赋》和班固《两都赋》在写作上有何不同。《二京赋》是模仿班固《两都赋》创作的,但又力图超过它。其不同主要表现在:
(1)创作主旨不尽相同。《两都赋》以歌颂东汉“法度”为主,《二京赋》主旨则首在讽谏天子、各级官吏及富商的“逾侈”,对美丽、富饶、强盛、繁荣的汉帝国的歌颂与之相比是次要的。
(2)其描写内容比《两都赋》进一步扩大,除写京都及帝王贵族生活外,还描写了一些风俗民情、文化艺术,如《西京赋》就描写了商贾、游侠、辩士的活动以及杂技艺术表演等。
(3)其它如结构更加宏伟,构思更加精巧,气势较为雄健,辞藻较为华丽,铺展尤甚,语加峭拔等,也都是此赋不同于班固《两都赋》之处。
15、论述张衡在赋史上的作用和地位。
东汉赋体文学的创作,呈现为由大赋向抒情小赋的发展变化。张衡在这一发展过程中是承前启后的作家。一.张衡的《二京赋》在谋篇立意上虽然基本是模仿班固《两都赋》,但有所发展,除描绘田猎、宫室等,它还把商贾游侠、辩士以及街市、百戏等市井万象写入赋中,展示了一幅都市生活全图。《二京赋》的规模、容量和篇幅也超过了班固。可以说是汉代大赋的绝响。
二.其《归田赋》是东汉抒情小赋的开山之作。赋作抒发入世的感慨和厌倦,描写回归山水田园后悠然逍遥的生活,表达作者出世的愿望。
三.《归田赋》全篇只有四十句,形制短小;语句清丽流畅,绝无夸饰堆砌;抒写自己的怀抱和情志,个性鲜明。这些特点,都标志着汉赋创作倾向的重大转变。
五、论述
1、试论枚乘新体赋《七发》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 艺术特点:
一.铺叙描摹,夸饰渲染的文风。如“曲江观涛”描写江涛的汹涌澎湃。
二.缺乏作者的自我真情实感。整篇作品不见抒情的语句,没有作者喜怒哀乐的表现。
三.遣词造句趋向整齐、骈偶、繁难、华丽。四.以主客问答的形式结构全篇。
这些特点,标志着大赋这种全新的文体正式登上了汉代文坛。
2、简述《天子游猎赋》所代表的汉大赋的主要特点。《天子游猎赋》采用问难的体式,整齐排偶的句式,已于楚辞不甚相同,而更大的不同表现在: 一.它丧失了真情实感。这是它与楚辞本质的不同。二.空间的极度排比。《天子游猎赋》没有时间的纵向穿插,唯任空间的繁细铺排。
三.以直接而单纯的铺叙摹绘为主要表现手法。繁细的铺叙、夸张的摹绘,是《天子游猎赋》最主要的表现手法。以宫殿苑猎、山水品物为主要描摹对象。四.遣词用语更加繁难辟涩。
《天子游猎赋》上述特点,表明它的根本特色不在抒情写志,而在于文才和游戏文字。
3、论述杨雄大赋的创作特点
一.拓展了大赋的题材领域。1.写祭祀,如《甘泉》、《河东》;2.把笔触从京师移到外郡,从田猎发展到描摹都市、郡邑的繁华,如《蜀都赋》。
二.进一步加强了大赋“劝百讽一”的“劝”的色彩。杨雄的大赋几乎无讽谏。如《蜀都赋》同篇铺夸蜀郡山水之雄伟,物产之丰饶。
三.杨雄的大赋在写作上还有一些新的变化,首先是篇幅相对缩短,描摹对象集中。如《蜀都赋》专写蜀都山水雄伟,物产丰饶,《甘泉》、《河东》专写天子祭祀。其次是“以美为讽刺”的思想表达方式。如《长杨赋》把游猎说成是练兵。
4、试论《子虚赋》、《上林赋》的思想内容及其艺术特点。
5、论班固的《两都赋》。
《两都赋》以“西都宾”和“东都主人”相互夸耀辩难结构全篇,描摹西都的形胜巨丽,铺叙东都的礼乐制度之美,表达了作者尊崇礼仪制度而排斥形胜奢华的思想。《两都赋》在汉赋的发展过程中,有些新的内涵。
一.在赋的题材和内容上,不再以田猎、山川、为主,着重写京都,尤其是铺叙京都观念。
二.在谋篇布局上它摆脱了西汉大赋通篇铺叙摹画而“曲终奏雅”的模式,极大加强了讽喻劝导的篇幅。其《东都赋》部分,全篇都是劝讽。《两都赋》避免了西汉大赋“劝一讽百”的弊端,明确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
三.《两都赋》主客辩难、抑客扬主的基本结构,描摹夸饰的基本笔法,以及鸿篇巨制的规模都还有模仿司法相如的显著痕迹
4、试论东汉抒情赋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表现。
5、试论汉赋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发展阶段:汉赋的发展,可分三个阶段看:第一个阶段是从汉初到武帝即位。这一阶段流行骚体赋,贾谊是其代表作家,大赋也开始形成,出现了枚乘的《七发》。此时辞赋创作中心不在朝廷而在藩国(3分)。第二个阶段从汉武帝到东汉中期,此期大赋创作最为兴盛,著名的汉赋四大家皆出此期,骚赋和小赋创作无法与之相比,但亦未中止(3分)。第三个阶段从东汉中叶以后至汉末,这是大赋衰微期,抒情小赋的勃兴期,直启魏晋的抒情赋创作(3分)
6、试论述汉赋兴盛的原因。
汉代在文学上被称为大赋巨史的时代,汉赋,是赋体文学的高峰。赋体文学大盛于汉,主要是由以下四个方面的原因促成的。
首先,汉代经济的发展,为赋体文学的兴盛提供了足够的物质条件。
其次,汉代至武帝之前的政治稳定,为汉赋创作出现高峰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再次,对外交往的扩大和宫庭园林的兴建,开阔了汉人的眼界,为赋体文学提供了丰富的表现题材。
最后,西汉初年倡导的、以清静无为简朴素淡为体的黄老之风,在汉武帝即位之后逐渐告退,为“铺采摛文”的汉大赋提供了发展空间;而统治阶级的提倡,又为赋体文学的兴盛准备了巨大的市场。
就这样,在充足的物质条件、安定的社会环境滋养下,在大汉帝国对外开放商路、对内大兴土木改变都市面貌的全新文化氛围中,由于统治阶级上层的大力提倡和社会时尚的刺激,汉代眼界大开并且“有闲”的文人们,适应社会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