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史》1复习资料

时间:2019-05-13 05:25:4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古代文学史》1复习资料》,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古代文学史》1复习资料》。

第一篇:《古代文学史》1复习资料

古代文学史

一、填空

1、明代的几个戏曲理论著作:

(1)明初朱权的《太和正音谱》此书记录元代及明代初年的杂剧剧目,品评部 分作家的作品,列出北曲曲谱,是现最早的北曲曲谱,历来为研究元明杂剧的学者所推重。

(2)明中叶徐渭的《南词叙录》,此书是研究宋元南戏和明代传奇的重要著作。(3)明末吕天成的《曲品》,此书为我国第一部系统的戏曲批评专著。(4)明末王骥德的《曲律》,我国第一部全面论述南北曲的戏曲理论著作(5)明末沈璟的《南词全谱》。

2、《水浒传》的版本 《金瓶梅》的版本:词话本 《红楼梦》的版本:成本 《水浒传》的版本:比较复杂,依照文字繁略分为繁简系统

繁本系统:分为100回本和100回繁本的基础上增加征田虎、王庆的情节120回本;70回本;今存最早较完整的百回本是王道昆序的《忠义水浒传》,现存最完整的是容与堂本百回繁本。

简本系统:保存较完整的有双峰堂刊《水浒志传评林》以及《忠义水浒传》。文字简陋。缺乏文学性。简本比繁本多两大情节,但学者多认为简本是繁本的节本,不是由简本发展成繁本。

《红楼梦》的版本有两大系统:

①为“脂本”系统:

《红楼梦》初名《石头记》,最早以八十回抄本的形式在社会上流传。这些抄本最初有署名为脂砚斋、畸笏叟等人的评点。一般我们习惯上把脂砚斋评点的《石头记》称为脂砚斋抄本,简称脂本。属于这个系统的本子,历年来不断有所发现,至今已有十余种。

②为“程本”系统:

乾隆五十六年,程伟元和高鹗将在社会上流行了二十余年但“无定本”的《红楼梦》前80回与后增补的四十回合成一部故事完整的小说,并用活字排印出来,书名为《红楼梦》,通称“程甲本”。又于次年重经修订再次以活字排印,通称“程乙本”。自一百二十回本《红楼梦》出来以后,脂本系统就被程本所代替,而《红楼梦》也得到了广泛地传播。《金瓶梅》的版本: ⑴万历本:《金瓶梅词话》,又称“词话本”,是今见最早刊本。回目不对仗,方言土语较多 ⑵ 崇祯本:《原本金瓶梅》,把“万历本”首回的《景阳岗武松打虎》改为《西门庆热结十兄弟》,回目对仗、方言土语多有删改。⑶ 张评本:《张竹坡批评金瓶梅第一奇书》,又称“第一奇书本”,评语多有价值。

⑷ 洁本:《真本金瓶梅》,又称《古本金瓶梅》,民国15年(1926)存宝斋刊刻,将“张评本”的秽笔删除,首次以“洁本”面世。⑸ 通行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排印。

3、明代中期三大传奇:李开先《宝剑记》、梁辰鱼《浣纱记》、王世贞《鸣凤记》

4、清代词派: 云间词派:以“云间三子”陈子龙、李雯、宋征舆为首,形成于明末崇祯年间,追求纯情自然。

西泠词派:即陆圻等“西泠十子”,皆出陈子龙之门,是云间词派在浙江的分支。柳州词派:以曹尔堪为代表,风近“花间”,云间词派羽翼之一,明亡前后始有豪迈悲凉之气。

阳羡词派:以陈维崧为宗,崇“意”主“情”,以悲慨激扬和凄清萧瑟等多侧面的情思,浓重表现出那个特定时代的心态。

浙西词派:以朱彝尊、厉鄂为代表的“浙西六家”、前后“吴中七子”等,主张醇雅清空。

常州词派:张惠言、周济为代表,追求复古,更多地表现为词学理论,于词本身无多大成就。

另有吴伟业、蒋春霖、京词三家、清末四家等未归入。

5、纪昀“一书而兼二体”指是:《聊斋志异》“一书兼二体”:在文体上,其中有简约记述奇闻异事如同六朝志怪小说的短章,也有故事委婉、记叙曲微如同唐人传奇的篇章,清代学者纪昀讥其“一书而兼二体”。鲁迅称之为“用传奇法,而以志怪。”

6、清代初期古文三大家:侯方域、魏禧、汪琬

7、前后七子的代表人物:举例两个并指出文学主张

前七子:李梦阳、何景明:面对萎靡卑冗的文学,借助复古手法欲达到变革目的。提出主情论调,认为文学应当重视真情表现的抒发;提高民间创作的地位,认为“真诗乃在民间”,庶民气息浓烈。但过分重视古人诗文法度格调,束缚他们的创作,影响了真情的自由流露。

后七子:李攀龙、王世贞:复古主张继承前七子,对法度格调的讲究更强化具体化。王强调诗文创作都要重视“法”要“因意见法”,提出“本于情实”。

8、三言二拍指的是:

“三言”指:冯梦龙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 “二拍”指:凌濛初的《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 9.公安派影响最大的是:袁宏道

10、明代章学诚对《三国演义》的评价:“七分事实,三分虚构”

11、唐宋派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

12、钱谦益《后秋兴》:虞山派

13、陈子龙代表诗派:云间派

14、吴伟业代表诗派:娄东派

15、鲁迅对《儒林外史》评价:鲁迅“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又说“讽刺小说从儒林而后,就可以谓之绝响。”《儒林外史》“秉持公心,指摘时弊”,“戚而能谐,婉而多讽”,将讽刺艺术发展到新的境界,将讽刺小说提升到与世界讽刺名著并列无愧的地位,是吴敬梓对中国小说史的巨大贡献。

16、四大声腔:是指戈阳腔、余姚腔、海盐腔、昆山腔。

17、四大谴责小说:即李宝嘉(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吴沃尧(吴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鹗的《老残游记》、曾朴的《孽海花》。

二、名词解释

1、《四声猿》

明中叶最负盛名的杂剧作家是徐渭。徐渭,字文长,号青藤道人、天池山人。《四声猿》是徐渭的杂剧作品,它包括四部杂剧:《狂鼓史渔阳三弄》、《玉禅师翠乡一梦》、《雌木兰替父从军》、《女状元辞凰得凤》,被誉为“明曲第一”。王骥德《曲律》称《四声猿》为“天地间一种奇绝文字”。其中最杰出的剧本是《渔阳弄》,作者以祢衡自况,把曹操塑造成造成自己一生坎坷不幸遭遇的社会力量的集中代表。在剧本形式方面也有不少创新:作者将传奇体制运用于杂剧中;成为第一个大量写短剧的作家;首开以南曲写杂剧的先例,南杂剧从此大兴。《南词叙录》是第一部研究宋元南戏和明初戏文的专著。

2、唐宋派

1.“唐宋派”是明代嘉靖年间的一个散文流派,代表人物有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

2.他们的基本观点是反对以文采取代“道统”,主张“文道合一”的传统。3.王慎中和唐顺之是地道的宗宋派,茅坤选编了《唐宋八大家文钞》,归有光重“情”,他提倡的“道”并非宋代理学,而是传统的儒教,在提倡道的同时,还特别重视文学的抒情作用。

3、竟陵派

是明代后期的一个文学流派,因其代表人物钟惺、谭元春为湖北竟陵人,故得名。其文学主张与公安派基本相同,要求抒写灵性,反对模拟,认为诗歌创作要抒发内心的真实感情,读古人作品,也要体察古人的真情实感。针对公安派的俚俗与浮浅之弊,希求通过幽深孤峭来加以矫正,以致出现艰涩之弊。

4、神韵说

王士禛的诗论主张。其论诗吸收司空图“韵外之致”,“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与严羽的“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的理论,主张“兴会神到”。追求“得意忘言”,以清淡玄远的风神韵致为诗歌的最高的境界,要求诗歌要有含蓄深蕴言尽而意不尽的特点,以王维、孟浩然为诗歌创作的典范。

5、拟话本

一.从明代开始随着小说社会地位的提高和印刷手段的进步,使话本小说的性质发生了重要变化,出现了大批以阅读为编写和出版目的的短篇小说,这就是“拟话本”。

二.拟话本的体制,它和话本的区别不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题目。一般上主人公的名字,早期话本题目只有三四个字。2.篇首。话本小说常用一首诗或词作为开头。

3.入话。入话是篇首诗词之后加上一番解释,引出正文。4.头回。入话之后再插入一段故事。5.正话。故事主体。

6.篇尾。往往有诗词或题目。

三.拟话本体制的特点。拟话本主要从历史旧籍中挖掘材料加以改制,因而市民生活气息淡化,情节上也开始趋于复杂。拟话本小说也具有雅俗共赏的性质。

四.代表拟话本小说最高成就的是冯梦龙的《三言》和凌蒙初的《二拍》。

6、明代三大传奇

指即明中叶梁辰鱼《浣纱记》、李开先《宝剑记》、传为王世贞或其门人所做的《鸣凤记》。它们分别是忠奸剧的定型、历史剧的新篇、时事剧的发轫,三大传奇的出现,不但标志着传奇的成熟,也标志着传奇的兴盛。

(1)李开先的《宝剑记》(明代戏曲史上第一部以水浒故事为题材的作品)、(2)梁辰鱼的《浣纱记》:第一部用改革的昆腔谱写和演唱的戏曲,成为了具有开创意义的昆腔大戏。明代文人传奇走向典雅化的一个显著标识。

(3)相传为王士贞或其门人所作的《鸣凤记》:是古代第一部描写当代重大政治事件的时事剧;同时在形式上突破了传奇以一生一旦为主角贯穿全剧的传统格局,而把重点放在对忠义群像的刻画。

7、南洪北孔 指清代杰出的戏剧家洪昇和孔尚任,因洪昇是南方人,孔尚任是北方人而得名。洪昇的《长生殿》和孔尚任的《桃花扇》是清代传奇中的两大著名作品。两部作品巧妙地把历史真实和艺术创作有机结合,并且语言典雅,结构巧妙。

8、梅村体

梅村乃清朝诗人吴伟业的号,“梅村体”是他在继承元、白歌行体诗的基础上,辅以初唐四杰的采藻缤纷,温庭筠、李商隐的风情韵味,融合明代传奇曲折变化的戏剧性,自成的一种叙事诗体。梅村体的题材、格式、语言、情调、风格、韵味等具有相对稳定的规范,以故国抒情和身世荣辱为主,“可备一代诗史”,又突出叙事写人,多了情节的传奇性。“梅村体”叙事诗有百余首,以《圆圆曲》为代表。

9、阳羡词派

1、中国清代前期词坛流派。开山作家是陈维崧。因其属江苏宜兴人,宜兴古地名称“阳羡”,所以陈维崧为代表的词派被称为“阳羡派”。属于这一词派的作家还有蒋士铨等。

2、清初陈维崧词题材广泛,无所不入,继承了苏、辛以诗为词的传统,风格尤其近于辛弃疾,高语豪歌,雄浑苍凉。

3、陈维崧周围会聚了一些风格相近的词人,如任绳隗、曹亮武、蒋景祁、陈维岳等。他们相互唱和,并编有《今词苑》(陈维崧主编)、《瑶华集》(蒋景祁编)等词选,一时颇有声势,以宜兴古名称“阳羡派”。

4、(他们对于建立宗派并不积极,其风格在正宗词人看来也只是一种“别调”,故影响不大,并很快趋于式微。)

10、肌理说

1.清代作家翁方纲认为王士禛的“神韵说”的问题在于空泛,沈德潜的“格调说”毛病在于食古不化,所以他提出“肌理说”。

2.所谓肌理说包括以儒学经典为基础的“义理”和结构辞章方面的“文理”。翁方纲的肌理说实际上就是要求以学问为根底,以考证来充实诗歌内容,使义理和文理统一。

11、桐城派

桐城派是清代康熙年间,由方苞开创,刘大櫆、姚鼐继承发展的散文流派,因三人为安徽桐城人,故称桐城派。

其论文主张向先秦、西汉及唐宋古文学家学习,讲究“义法”,强调义理、考据、词章合而为一,要求语言雅洁,并以阳刚、阴柔来分析文章风格,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

12、四大谴责小说。

指近代在“小说界革命”浪潮中涌现出的最具影响的四部小说:李宝嘉的《官场现形记》、吴沃尧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鹗的《老残游记》、曾朴的《孽海花》。《官场现形记》从改良主义的立场出发,抨击了封建社会末期的官僚制度。《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是一部带有自传性质的作品,小说通过“九死一生”在二十年中耳闻目睹的无数怪现状,给我们描绘了一幅行将崩溃的清代末年的社会图卷。《老残游记》写了一个江湖医生老残在游历途中的所见所闻,揭露了“清官”之恶。《孽海花》以金雯青和名妓傅彩云的爱情为线索,展开了一幅中国封建社会的图景。这四部小说都采取了批判现实主义的态度,选择了宜于反映激烈动荡的社会现实的新小说的体裁,抨击腐败,直抉时蔽,行成近代一股强劲的批判现实的文**流,被鲁迅先生称为“谴责小说”。

三、简答

1、《三国志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的成书过程 ⑴《三国演义》的成书过程:

《三国演义》不仅是我国章回小说中的开山作品,也是我国最有成就的长篇历史小说。

1、西晋陈寿《三国志》、南北朝裴松之《三国志》“注”。

2、李商隐《骄儿诗》:“或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说明三国故事晚唐已众口喧腾。

3、宋元讲史话本《三国志平话》、《三分事略》、戏曲舞台的三国戏。

4、在长期的、众多的群众传说和民间艺人创作的基础上,罗贯中“据正史,采小说,证文辞,通好尚,”创作了《三国演义》这部历史演义的典范之作。

5、近人常将它简称为《三国演义》,并渐渐地与《三国志演义》混为一谈,甚至将在文学史上最具代表意义的书名《三国志演义》取而代之了。

⑵《西游记》的成书过程

从西游故事的产生,流传和演变,到吴承恩加工写定《西游记》,大约经过了七百多年的岁月。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一)取经本事;

(二)向俗讲、民间故事的演变;

(三)《西游记》成书。

(1)从历史故事向俗讲、民间传说过渡的阶段。

僧人玄奘的取经故事在当时影响,其取经故事广泛流传开来。最早将西游故事神化化,并见诸文字的是产生在唐宋五代时期的《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它的出现标志着玄奘的取经故事由历史故事向神话故事过渡的完成;标志着西游故事一师三徒的取经集团开始形成;标志着西游故事的主角由唐僧转为孙悟空;还标志着《西游记》某些离奇的情节有了初步的轮廓。

(2)西游故事进入平话领域和在戏剧中的搬演——西游故事定型阶段

西游故事进入元代以后以平话的方式出现。元代的《西游记平话》今天只有两个片段的材料,“梦斩泾河龙”与《西游记》第十回的故事梗概基本相同;“车迟国斗胜”片段的内容,相当于《西游记》第四十六回的部分。凡百回本《西游记》中的重要情节,在《西游记平话》中大体都有了。元明两代还曾以西游故事为题材,搬上戏剧舞台。从《西游记平话》和有关西游故事的杂剧来看,元代是西游故事发展的重要时代。

(3)吴承恩写成《西游记》阶段

吴承恩写作《西游记》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加工写定的。与之前的作品相比,吴承恩的《西游记》有很大的进步,主要表现在:A、从文字技巧上看,《西游记》不仅远远超过了《大唐三藏取经诗话》,而且也远远超过了《西游记平话》。B、吴承恩的《西游记》除了继承以往唐僧西天取经的传说外,还吸取了其他的神话传说,并把一些零碎的故事融化成一个整体。C、吴承恩的《西游记》有着明显的时代色彩和吴对那个社会的批判目标。

吴承恩是西游故事的最后一个集大成者,此后,西游故事即成定本。⑶《水浒传》成书过程:

1、世代累积型的英雄传奇:人民群众集体创作和作家创作相结合的典范。

2、所写宋江起义的故事源于历史真实 《宋史》上《徽宗本纪》、《张叔夜传》借此在民间流传、发展。

3、三部书:宋末元初 龚开《宋江三十六人赞》、罗烨《醉翁谈录》、《大宋宣和遗事》,展现《水浒传》原始面貌。

4、说书:宋末元初,话本和戏剧相继问世。水浒成艺人们讲述、演唱的重要内容,艺术实践,多方面地充实和丰富故事内容。元代出现大批“水浒戏”。

5、文人创作:小说戏曲创作搬演。

2、梅村从前代文学中继承了哪些内容?

(一)对初唐“四杰体”的继承与发展

主要是在体式方面:包括句式、韵式、声律、修辞方面都深受“四杰体”的影响的启发。其中比较突出的是:在句式上,对偶更精严;在声律上,杂以更多的律句,律化程度更高;在韵式上,娴熟的转韵技巧;在修辞上,用典更多、更精切。

(二)对杜甫“少陵体”的继承与发展

对杜甫“少陵体”诗歌的学习主要是继承发展了其史诗性的内容和现实主义批判精神。吴梅村是杜甫“诗史”观念的自觉继承者,他的那些咏叹明清之际史事得诗篇,向被论者誉为“诗史”。

(三)对元白“长庆体”的继承与发展

学习继承了元白“长庆体”诗歌的叙事结构、叙事手法和表现手法。在叙事结构上,打破了“长庆体”严格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进行叙事的线性结构,采用顺叙、倒叙、插叙、分写、合写、映衬、呼应等各种手法,创造出种种全新的叙事结构;在叙事手法上,“长庆体”诗歌有人物、有故事情节,属于典型的叙事诗,而“梅村体”诗歌还兼有对时间的咏叹和评述,将叙事与抒情、议论相结合。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梅村体”诗歌继承发展了“长庆体”诗歌细腻的刻画人物心理的手法,表现出对人性心理纤敏而富有深度的揭示。

3、什么是历史演义小说?(形式、内容、代表作)

历史演义小说是明清长篇小说中极为兴盛的一个重要类别,它用通俗的语言和章回体形式,将历史演变、战争兴废、朝代更替等为基础的历史题材,组织、敷衍成完整的故事,并以此表明一定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美学思想。从题材上来看,以前代的平话或坊间小说作为创作的蓝本,从思想内容上看,主张以正史为依据,以尊重史实为文体内容核心;从艺术形式上看,结构体制、叙述方式、语言风格等方面,都比“讲史”、“平话”规整、完善,而且雅化。

这类小说以明初期产生的《三国志通俗演义》为开山之作和最重要的代表作,其他的还有像《隋唐演义》、《杨家将演义》等。

4、《西游记》三物一体的人物塑造方式

西游记》在塑造人物形象上的一个明显特点,就是将动物的形态,神魔的法力和人的意志精神三者有机地融为一体,使“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即集动物性、神性和人性于一身,产生了形貌各异、个性独特而又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

①:所谓的“物性”就是作为某一动植物的精灵,保持其原有的形貌和习性。所谓的“神性”就是这些动物、植物,一旦成为妖怪,就具有神奇的本领,具有“神性”,从“真”转换为“幻”。所谓的“人性”:作者又将人的七情六欲赋予他们,将妖魔鬼怪人化,使其具有人性。②《西游记》在艺术描写上,以诡异的想象、极度的夸张,突破了时空,突破了生死,突破了人、神、物的界限,创造了一个光怪陆离、神异奇幻的境界。作者将奇人奇事奇物熔于一炉,构筑成了一个统一和谐的艺术整体,展现了一种奇幻美,看来“极幻”,又令人感到“极真”。③与小说在整体上“幻”与“真”相结合的精神一致,《西游记》塑造人物形象也自有其特色,既能做到物性、人性、神行的统一。如孙悟空,长得一副毛脸公嘴的猴相,具有机敏、乖巧、好动等习性。他神通广大,有七十二变的本领,但千变万化,往往还是要露出他的“红屁股”“有尾巴”的真相。它是一只猴子,又是人们理想中的英雄,他有勇有谋,坚忍不拔,但有凡人的一些弱点,争强好胜,容易冲动。孙悟空就是一只石猴在神化与人化的交叉点上创造出来的“幻中有真”的艺术典型。④《西游记》中的神魔形象之所以能给人以一种真实、亲切的感觉,很重要的一点是注意把人物置于日常的平民社会中,多色调地刻画其复杂性格,给读者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

5、明代初期南戏的四大声腔:昆山腔

是指戈阳腔、余姚腔、海盐腔、昆山腔。从明初到嘉靖约两个世纪内,在南方的众多地方的声腔中,四大声腔脱颖而出,流播广远。其中昆山腔“听之最足荡人”。

6、《聊斋志异》和《儒林外史》对科举制度的批判

共同点:两位作者都是考场失意之人,所以他们的作品中都有对科举制度的批判,写书生科举失意、嘲讽客场考官。

不同点:蒲松龄在《聊》中对科举制度的批判,矛头仅仅指向考场考官,描绘了局部的情态,并没有深刻认识到真正导致科举腐朽的根本原因,只是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愤懑心情,是肤浅的、片面的批判。

吴敬梓写《儒》,以知识分子的生活和精神状况为题材,全面描绘了科举制度对人的残害,对封建制度下知识分子的命运进行了深刻的思考。作者不仅写了几代文人在科举考试下的命运,对科举制度本身也进行了尖锐的批判,还表现了作者改造社会的理想,是深刻全面的。

7、《聊斋志异》中花妖狐鬼的内涵

1、狐、鬼、怪、花妖幻化为人的体形,进入人世间,依然是物怪而少人情,其中的异类,尤其是女性,以人的形神、性情为主体,偶然出现至少意味着不祥,美是诱人的手段。

2、也用作观照社会人生。

它们多数是美而善的,给人(多是书生)带来温馨,给人安慰,可以说是寄托意愿,补偿现实的缺憾。

3、还有一种狐鬼花妖,它们的性格、行动、表现是一种情志、意向,可以称为象征性的文学意向。

8、明代诗文中复古流派的表现

明代诗文领域内文学复古流派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显出文学逐渐走出单

一、僵化格局而谋求新路的动态,也体现了明中期社会文化思潮渐趋活跃的一个侧面。

一、李梦阳与前七子的文学复古

明代中期文学复古思潮发动于以李梦阳为首的前七子的文学活动。借助复古手段而欲达到变革的目的,这是前七子文学复古的实质。前七子创作,除大量的拟古之作外,也有重视时政题材作品。他们或描写个人生活遭遇,或直言政治弊端与民生忧苦,有较为浓厚的危机感与批判意识。除时政题材外,李梦阳等前七子也将文学表现的视线转向丰富的民间生活,从中汲取创作素材,也偶有佳作。

二、王世贞与后七子的文学复古

嘉靖中期,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首的后七子重新在文坛举起了复古的大旗。后七子在学古过程中对法度格调的讲究更趋于强化和具体化。王世贞最为突出。王世贞强调格调要重视作家的思想感情在艺术创作中的主导作用。李攀龙的古乐府及古体诗大多有明显的临摹痕迹,他的一些七律七绝写得较好。王世贞的一些拟古之作更显得锻炼精纯、气味雄厚,或时寓变化,神情四溢,乐府及古体诗更是如此。谢榛擅长五言近体,注意字句锻炼及气韵高古。

三、前后七子文学复古的得失与影响

1、重视文学的独立性和对文学本质的新理解。前后七子在复古的旗帜下,为文学寻求了一席独立存在的地位。在重视文学独立地位的基础上,增强了对文学本质的理解,他们对旧的文学价值观念和创作实践发起了一定的冲击。

2、文学主张与创作实践的距离。前后七子的文学主张与创作实践存在着距离,求真写实的观念并未在他们的作品中充分体现出来,为数不少而缺乏真情实感的模拟之作影响了他们的创作水准。

3、对后世文坛的影响。前后七子发起的文学复古思潮给后世文坛带来了直接与间接、正面与负面的种种影响。

四、归有光与唐宋派

嘉靖年间,文坛有以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为代表的文学复古流派唐宋派。提倡唐宋文风,在当时有着一定的影响。在创作主张上,唐宋派注重文以明道的做法,即使文章贯穿根本六经、直趋“圣贤之道”的内核,明道色彩比较浓厚。他们创作中一些较为成功的作品是一些富有文学意味的篇章。唐宋派文人中文学成就较高的是归有光。他的散文长于捕捉日常生活中一些平凡的琐事及普通的人物,状情摹态,细心刻画,寄寓作者真实的生活感受,富有感情色彩。

9、类型化塑造人物的得与失

类型化艺术典型的主要特征在于单

一、扁平,概括多而描写少;强调人物概貌而不求其逼真,追求的是神似的类同而达到不到形神融合的个性差异;注重人物外在表现而未能挖掘其内心奥秘。从行为上看,常常在“做什么”上表现出外在偶然事件的突变或奇遇以发迹变态,而没有注意人物在“怎样做”过程中内在的必然逻辑。就拿《三国演义》来说,小说中那些风云际会的英雄人物,常使人感到有一种“神化”的色彩,他们的“智、能”似乎达到了超人的境地,使人可敬可佩,但不怎样感到可亲可爱它给人以超群绝伦的楷模范式,但又难以效法,不管是美与丑、善与恶,似乎都难以企及,他们都有一种出尘脱俗的所谓“超验之美”。从其美感效应上看,可以令人惊叹、赞赏、震慑,给人以快感,但与读者的心理距离似乎较远。《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形象大多存在定型化特征,没有在动态的发展中去逐步体现人物形另外对个别人物形象的塑造太过于主观化,而显得牵强,甚至有些苍白。

10、明代传奇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

①明初近百年中的杂剧创作几乎是一片空白,从成化、弘治年间丘濬的《五伦全备记》和邵灿的《香囊记》开始,才改变了这种沉寂局面,陆续出现了一些借历史故事宣扬封建伦理道德和发迹变泰思想的传奇作品。

②从嘉靖年间开始,明传奇无论是内容题材,还是在声腔的演变上都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这种转变的标志就是李开先《宝剑记》、相传为王世贞所作的《鸣凤记》和梁辰鱼《浣纱记》这三大传奇的出现。

③明末是传奇创作更为繁荣的时期。许多著名的传奇作家都出现在这个时期,如万历年间的汤显祖等。很多作家在自己的创作实践中逐渐形成了相似的艺术风格,因而形成了以沈璟为代表的注重戏曲格律的吴江派和以汤显祖为代表的注重内容辞采的临川派,以及讲求辞藻用事的骈俪派等。

11、谈谈前后七子人物复古运动的特色

【前七子】

明弘治正德年间,李梦阳、何景明针对当时虚饰、萎弱的文风,提倡复古。骨干人物还有徐祯卿、康海、王九思、边贡、王廷相,共7人。为把他们与后来嘉靖、隆庆年间李攀龙、王世贞等后七子相区别,世称前七子。强调文章学习秦汉,古诗推崇汉魏,近体宗法盛唐。其文学主张:

1、以“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为总的思想指导(1)贬斥文学“主理”现象:反宋诗(2)重视真情表现(3)重视民歌 “真诗在民间”(4)重视时政(5)刻意古范

前七子的影响:力倡复古,影响甚巨

1、是后七子的前导,使文学复古运动在明代长达百年之久。

2、弘治以来明人汇刻的诗选,大多只收中唐以前诗歌

评价:在当时有进步意义:反对充斥文坛的台阁体、八股文、理气诗,主张廓清萎靡不振、陈陈相因的诗风。正反两方面的影响都很深远:模拟成风,万口一喙。

【后七子】

“后七子”重振复古运动的背景和攻击目标是“唐宋派”造成的文学倒退现象,是比较严密的文学宗派。李攀龙为盟主,王世贞为辅弼,此外有谢榛,吴国伦,宗臣,徐中行,梁有誉。后来谢榛与李、王发生冲突被排除,自称为“六子”。文学思想:

1、李、王在文学上完全继承了李、何的复古理论

2、某些方面比“前七子”更进一步(1)李攀龙从比《史》、《汉》更古的《战国策》、《吕氏春秋》等书中汲取“古法”(2)王世贞把李、何关于“古法”的理论进一步发展,更趋精密、系统。

影响:声势浩大,当时另有“后五子”、“广五子”、“末五子”等,与“后七子”声气相连

评价:对于“后七子”在明代文学中的地位,应从两方面来看:

1、他们对于反击“唐宋派”的文学倒退的动向、维护文学的独立地位、强调文学的艺术特征起了极大的作用

2、文学复古运动固有的弊病,“后七子”更加突出:过于强调效法古人,对于创作的法则又规定得过于具体、细密,必然严重束缚了个性、情感的自由表现和艺术创新。

12、谈谈《桃花扇》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

《桃花扇》以复社名士侯方域与秦淮名妓李香君的爱情故事为主线,描绘了南明弘光王朝由建立到覆灭的动荡而短暂的历史,从而写出了明王朝最后的崩溃。剧本的宗旨,是“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桃花扇·先声》),同时要通过说明“三百年之基业,隳于何人、败于何事,消于何年,歇于何地”为后人提供历史借鉴,“惩创人心,为末世之一救”(《桃花扇小引》)。可见“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反思历史是为该剧的主题。

侯、李的爱情,在剧中被赋予了浓厚的政治色彩,这一爱情的结局,已经和南明的存续联系在一起,所以“国破”自然“家亡”,两人只能以各自出家为结局。因而,在《桃花扇》中,男女主人公的悲欢离合,始终卷入在南明政治的漩涡和南明政权从初建到覆亡的过程中,作者甚至有意避免对“情”作单独的描写。这正是为了突出“兴亡之感”的主题。

13、谈谈《金瓶梅》人物塑造的特点

《金瓶梅》之前的《三国演义》、《水浒传》和《西游记》,写的都是帝王、英雄和神魔,所以基本上都采用了类型化的人物塑造方法,而《金瓶梅》则改变了人物的单一色调,基本上实现了从类型化人物向性格化人物的转变。《金瓶梅》一书不再按类型化的人物套数来配方、勾勒和演绎人物形象,好的完美无缺,坏的一无是处,而是打破单一性格色彩“扁平人物”旧套,出现了许多多色调的、立体的“圆形人物”。如潘金莲既狠毒、淫荡;又聪明、美貌;既刁钻、凶恶;又伶俐、勇为,让人对她此处痛恨不绝,彼处又爱怜同情。当然,《金瓶梅》中还有相当一部分人物是类型化的。它在性格化人物塑造方面仍处于起步阶段,在全书八百多个出场人物中,达到性格化标准的不过十人。但它在这方面的探索和努力,它的开路先导功劳,是应予以充分肯定的。

(一)出现了创作重心从叙述故事向写人物的重大转变:《金瓶梅》小说中的故事从传奇趋向平凡;节奏放慢,在相对稳定的时空环境和叙事角度中精雕细刻一些人物的心理和细节,并且其中的有些细节和故事情节没有多大关系,只是为了表现人物,如对李瓶儿死时的描写,对潘金莲打迎儿的描写。

(二)出现了“美丑并举”的人物形象,人物性格内部充满了矛盾冲突,很难用“善”或“恶”来简单地概括和判断。如对宋惠莲,作者把她写成一个淫荡、下贱女人的同时,又写出她对丈夫的仁爱之心、怜惜之情,以及她发觉被欺骗之后的觉醒与抗争。

(三)多种类型人物塑造手法的并用,丰富了中国古代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手段,积累了艺术经验,为《红楼梦》、《儒林外史》等巨著的出现,奠定了深厚的艺术基础。《金瓶梅》用生活场景和生活细节刻画人物性格;用白描手法描写人物神态;通过别人的议论介绍人物特征;通过室内的陈设来衬托人物性格;用谶语隐括人物行经,暗示人物结局;用个性化的语言表现人物性格。

14、比较崔莺莺和杜丽娘形象

王实甫《西厢记》中的崔莺莺和汤显祖《牡丹亭》中的杜丽娘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是两个璀璨夺目、具有奇情异彩的女性形象。她们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但又各放光彩。

1、两人都是贵族千金,教养和经历相似。崔的叛逆爱情表达“反对包办婚姻”的主题。她虽被包办许配给郑恒,但渴望“一见倾心”男才女貌的结合,最终非礼出行,与张生私自结合为夫妻;杜是一个被封建礼教束缚、渴望理想爱情,为爱而死,又因爱复生,最后保护和捍卫自我爱情的至情女郎。

王实甫写“愿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爱情理想。汤显祖写现实女性困境,表现至情观。

2、重爱情、轻礼教的反抗性格

《西厢记》矛盾有形,崔和母亲之间,是封建卫道者和追求自由爱情的反礼教青年之间的矛盾冲突;《牡丹亭》中似乎不存在与杜直接对立的反面人物,但又有一种无处不在的封建势力的罗网在笼罩、束缚,使她不能像崔一样邂逅男子,所以杜丽娘的爱情只能靠自己本能的觉醒,靠自己灵与肉的不懈追求,她的反抗更加主动、坚决、彻底,性格也更为坚强。

3、从崔到杜,在礼教因袭的重负下,她们走出一条从自发到自觉,由单一反抗到多元反抗的坎坷历程。在明代理学思想强化下,杜以活跃的情对抗具有制约性的理,表现了她极大的勇气,她“天然之情”和汤“以情抗理”的胜利表明个性解放的潮流对程朱理学的胜利。肯定欲望存在和存在的合理性,是《牡丹亭》空前的时代特点。

15、谈谈《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具有民族特色的讽刺手法将讽刺艺术发展到新的境界,标志着我国古代讽刺小说艺术发展的新阶段,具体来说:

①作者能秉持公心,把握分寸,针对不同的人物采取不同程度、不同方式的讽刺,对于贪官污吏是无情揭露和严厉的鞭笞,对迂腐的儒生,既同同情又讽刺,对正面人物在肯定中略显微词,如马二先生,在科举制度下被异化,但讽刺之中不无同情;

②作者善于将讽刺对象的喜剧性和真实性结合起来,讽刺的对象是真实,他的讽刺能够面向现实,挖掘出社会根源、使诙谐的讽刺与严肃的社会现实高度统一起来,能够抓住生活上司空见惯的现象,概括提炼出绝妙的文字,如马二先生游西湖,将喜剧性与真实性结合起来,如汤知县请正在服丧期间的范进吃饭,他一方面推辞不吃,却另一方面将大虾元送入嘴里,将人事的不和谐,进行婉曲而锋利的讽刺。

③作者善于将讽刺对象的喜剧性与悲剧性结合,使得儒林外史具有悲喜交融的美学风格。《儒》真实的展现出喜剧性情节背后隐藏着的悲剧性内蕴,如范进中举,喜极而疯,周进考试失败,后有机会看贡院,撞号板,既有喜剧性的一面,又投射出深层的人生悲剧。

④作者在讽刺时进行了合理的夸张和艺术的变形,一方面冷静超然,淡然叙事,另一方面又合理夸张、艺术变形,如二进。

⑤借助于人物言行的矛盾,通过对比来进行讽刺,如范进岳父对范进中后的态度,梅玖对周进中举前后的态度。

16、王士禛的神韵说的社会意义

清初王士禛所鼓吹的诗歌理论。源于司空图和严羽的理论,主张“妙悟”、“兴趣”,以“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为诗的最高境界。实际追求的是意境上的淡远和语言上的含蓄。神韵说的诗歌理论对于当时纠正专学盛唐的肤廓,晚唐的缛丽和宋人以议论、学问为诗的偏向起了一定的作用。但强调神韵,容易流于空洞,过分追求典雅,反致淹没性灵。当时由于这种理论脱离现实,追求形式,适应了清朝统治者粉饰现实的需要。神韵说指清远平淡的境界和情调的追求,适合封建士大夫们得口味,适合当时清统治阶级粉饰现实的需要。

17、《红楼梦》写人艺术

人物个性化程度高,小说中有名有姓的人物多达480多人,给人有深刻印象的十几个,而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则成了千古不朽的形象。

㈠ 注重形象的真实与自然。美女并非无陋处,反面人物也非一副坏人脸谱。“其要点在于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和从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人,坏人完全是坏人不同,所以其中所叙人物都是真的人物。”

㈡ 人各一面,主要个性的独特与鲜明,人物个性的独特性在对比中突出。①条件相同,性格相异 ②基本性格相近,又有细微差异

㈢ 充分展现人物性格的丰富性、多面性。王熙凤的香辣、麻辣、泼辣、酸辣还有毒辣。

㈣通过日常生活细节精雕细刻人物。如周瑞家的送宫花,把黛玉敏感、尖酸的小性儿表现得漓淋尽致。

㈤ 在场面描写中刻画人物性格。小说通过大场面大事件,把人物放在生活冲突的漩涡中,来集中刻画人物。

㈥ 通过心理描写来刻画人物 ㈦ 以环境描写衬托个性

18、沈汤之争

(一)起因:沈璟、吕玉绳将《牡丹亭》改成《同梦记》,引起了汤显祖的极大不满:“《牡丹亭记》要依我原本,其吕家改的,切不可从。虽是增减一二字以便俗唱,却与我原做的意趣大不同了。”沈汤之争由此而生。

(二)内容:沈汤之争表面上看是由改剧本引起的,实际上牵涉的问题很多。具体的讲,有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情理对峙。汤主情,沈主理。汤的文学思想源于心学,师承泰州学派,受李贽和达观佛学影响极深,形成了以情为核心的哲学体系,认为情与理是势不两立的,“情在而理亡”,因而是主情派。沈的美学思想源于理学,自幼从师于理学大师湛若水的十大弟子之一唐枢,继承甘泉学派“随处体认天理”的学术宗旨,重理轻情,属言情派。其二,表现手法不同。汤多以浪漫主义手法,随情而风飞河奔;沈多以写实主义,守理而计较格律声调。

其三,语言风格不同。汤重文采,沈重本色。

其四,审美效果不同。汤重剧本,为案头之曲;沈重舞台,为场上之曲。

19、《三国演义》的思想内容?

《三国演义》丰厚的思想内涵,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1)对国家统一的强烈向往:《三国演义》的思想精华,居于首位的就是对国家统一的向往,这是《三国演义》思想价值中最核心最重要的部分。(2)对封建政治和政治家的评判选择:《三国演义》有“尊刘贬曹”的思想倾向。首先,作品多方表现了刘备的宽仁爱民,深得人心。其次,作品竭力渲染了刘备的敬贤爱士,知人善任。另外,罗贯中又不断地揭露曹操奸诈的作风、残忍的性格和恶劣的情欲,批判曹操丑恶的一面。由此可见,“尊刘贬曹”主要反映了广大民众按照“抚我则后,虐我则仇”(《尚书·泰誓下》)的标准,对封建政治和封建政治家的评判和选择,具有历史的合理性。(3)对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三国演义》以很大篇幅描写了汉末三国变幻莫测的政治、军事、外交斗争,总结了各个集团成败兴衰的历史经验,突出强调了争取人心、延揽人才、重视谋略这三大要素的极端重要性。

(4)对中华智慧的多彩展现: 《三国演义》展现的中华智慧,大致可以分解为这样几个方面:政治智慧、军事智慧、科技智慧、人生智慧。

(5)对理想道德的不懈追求。在艺术地再现汉末三国的历史,描绘形形色色的人物的时候,罗贯中不仅表现了对国家统一、清平政治的强烈向往,而且表现了对理想道德的不懈追求。在这里,他打起了“忠义”的旗号,把它作为臧否人物、评判是非的主要道德标准。

20、试述《水浒传》在人物塑造方面的主要成就

《水浒传》塑造人物的艺术特点

(一)作者善于把人物置身于真实的历史环境中,扣紧人物的身份、经历和遭遇来刻画他们的性格。如林冲、鲁达、杨志虽同是武艺高强的军官,但出身、经历、遭遇不同,性格具有不同的特征,上梁山的道路也不同。此外,梁山英雄对待招安的不同态度,也可以从他们各自的出身、经历中找到充分的根据。

(二)把人物放在阶级斗争的激流中,甚至置于生死存亡的关头,以自己的行动、语言来显示他们的性格特征。石秀的劫法场显示了他的精明果断、临危不惧;李逵劫法场显示了他的勇敢鲁莽、头脑简单。林冲抓住高衙内举拳欲落未落,而鲁智深则公然说“洒家怕他什么鸟!”都通过行动、语言,鲜明地展示了人物内心世界,深化了人物性格。

(三)通过同一事件中不同人物表现的对比,突出他们各自的性格。如在武松斗杀西门庆事件中,何九叔有机变,老于世故;乔军哥幼稚,好打不平;王婆狡猾老练,善于应付;潘金莲做贼心虚,缺乏经验,都得到了很好的表现。有时作者还在相似事件、相似性格中,比较出他们的差异,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如同是杀虎,李逵是悲愤、粗犷,而武松即使是酒醉,也显出精细和刚勇。鲁达和李逵都有粗中有细的表现,在鲁达是眼光的锐利和富于经验,在李逵则反映出他的天真和老实来。

(四)在现实主义描写中,同时体现出浪漫主义的特征。如吴用的机智过人,李逵的赤胆忠心,以及对武松打虎、鲁智深倒拔垂杨柳等的夸张描写。此外,《水浒传》有时还通过富于特征性的细节来塑造人物个性,如武松打虎,哨棒打断的细节,一方面渲染了恶斗的气氛,另一方面也为后来赤手搏虎做了铺垫,突出了武松的神威。

四、名句:

1、从今四海永为家,不用长江限南北。作者:高启 《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

表达了作者感伤之情,然其归结处在欣慰,在希望;表现出大乱之后人心思安的时代心理。

2、恸哭六军皆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全家白骨成灰土,一代红妆照汗青。作者:吴伟业《圆圆曲》

反映明清易代的历史大事,讽刺了吴三桂为一己私恨不顾民族大义的卑劣行径。

3、思往事,渡江干,青蛾低映越山青;共眠一舸听秋雨,小簟轻衾各自寒。作者:朱彝尊《桂殿秋》 词人追忆甜美,含蓄婉约,耐人寻味,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往事的怅然失望之情。

4、行人击缆月初堕,门外野风开白莲。作者:王士禛《再过露筋祠》

通过描写景色的清美皎洁,又隐隐衬托出露筋女的贞洁。

5、欲觅重来者,潺湲济水流。作者:王世贞《等太白楼》表

现了作者对李白豪放阔达胸襟的无限追慕,同时表达了后来者怅然若失,抑郁失望之情。

6、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作者:陈维崧《醉落魄·咏鹰》

这是一首咏物词,抒发了作者老而未衰的壮志豪情和嫉恶如仇的英雄气概。(比喻手法)

7、(1)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汤显祖《牡丹亭》

表达了一种慨叹美好光阴流逝,而自己却无可奈何的惆怅心情。上句写女主人公杜丽娘对大好春光的无限流连,下句写对韶光飞逝的无奈与怅惘。

(2)【绕地游】

梦回莺啭,乱煞年光遍,人立小庭深院。炷尽沉烟,抛残绣线,恁今春关情似去年。晓来望断梅关,宿妆残。你侧着宜春髻子恰凭栏。剪不断,理还乱,闷无端。已吩咐催花莺燕借春看。

云髻罢梳还对镜,罗衣欲换更添香。

杜丽娘:梦境还朦胧在眼前,莺声已啼啭于耳畔,纷繁的春光撒遍,迷茫的我却独自站在小庭深院。

春 香: 沉香燃尽,抛却绣线。是否今春的情怀相似去年? 杜丽娘:清晨醒来,遥望梅关;秋水欲穿,宿妆已残。春 香: 小姐啊,你侧着宜春髻子恰好凭栏。

杜丽娘:我的愁绪哦,剪也不断,理又更乱,绵长的苦闷无始无端。春 香:我已吩咐莺燕催促花开,借得我们春景一看。杜丽娘:春香呀,你是否已吩咐花郎扫除花径? 春 香:早就嘱咐好啦。

杜丽娘:那你就把镜台和衣服都取过来吧。

春 香:知道了,新梳的发型更需对镜端倪,欲换新衣更要熏添香料。小姐呀,我已经把镜台和衣服都取来了。杜丽娘:那么就放那吧。春 香:好的,杜丽娘:今日真是春光明媚呀!

【醉扶归】

你道翠生生出落的裙衫儿茜,艳晶晶花簪八宝钿。可知我一生儿爱好是天然?

恰三春好处无人见,不提防沉鱼落雁鸟惊喧,则怕的羞花闭月花愁颤。画廊金粉半零星。池馆苍苔一片青。

踏草怕泥新绣袜,惜花疼煞小金铃。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

翻译:〔旦〕你道翠生生出落的裙衫儿茜,艳晶晶花簪八宝填,可知我常一生儿爱好是天然。恰三春好处无人见。不堤防沉鱼落雁鸟惊喧,则怕的羞花闭月花愁颤。〔贴〕早茶时了,请行。〔行介〕你看:“画廊金粉半零星,池馆苍苔一片青。踏草怕泥新绣袜,惜花疼煞小金铃。”〔旦〕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3)【步步娇】

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停半晌整花钿,没揣菱花偷人半面。迤逗的彩云偏。

我步香闺怎便把全身现。【步步娇】〔旦〕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停半晌、整花钿。没揣菱花,偷人半面,迤逗的彩云偏。〔行介〕步香闺怎便把全身现!〔贴〕今日穿插的好。

8、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作者:夏完淳《别云间》

诗中饱含的爱家乡、爱祖国,并为之奋斗而视死如归的精神,表现了一个热血男儿的英雄气概。和慷慨悲凉的思乡报国之情。

9、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作者: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如果他们的学业还有不精通,品德还有没养成的,那么不是天资低下,而是用心不像我那样专一罢了,哪里是别人的过失呢?

10、吾诸儿碌碌,他日继吾志事,惟此生耳。一日,使史更敝衣,草屦,背筐,手长镵,为除不洁者,引入。国家之事糜烂至此,老夫已矣,汝复轻身而昧大义,天下事谁可支拄者?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云。――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第二篇:古代文学史复习资料

一、单选、填空。

1、神话反映着远古人类解释自然或社会并征服自然或社会的愿望。

2、关于神话的产生,一向比较通行的两种解释是劳动起源说和宗教起源说。

3、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它收录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

4、《小雅》中另有6篇“笙诗”,仅存诗题,不在305之数。5《诗经》按音乐分为风、雅、颂三类。

6、我国第一部国别史是《国语》。

7、今文《尚书》29篇,是经师伏生所传,用当时通行的隶书写定。

8、荀子是最早以“赋”的命名进行创作的。

9、《战国策》主要记录的是纵横家的言论。

10、诸子散文中最富有雄辩色彩的是《孟子》。

11、《论语》在汉代出现了三种不同的本子,今天见到的是《鲁论语》。

12、《庄子》所谓三言实际上都是寓言。

13、楚辞是战国后期楚国大夫屈原)开创的一种新诗体。

14、屈原之后的另一位楚辞作家宋玉的代表作为《九辩》。

15、屈原作品中最为奇特的一首诗是《天问》。16下列作品中属于《九歌》的是《东君》。

17、下列特点不属于楚辞体是四言为主。

18、《吕氏春秋》向来被视为杂家之作。

19、刘向散文的代表作《新序》十卷和《说苑》二十卷。

20、东汉时期桓谭著有〈新论〉,仲长统著有〈昌言〉,都巨有强烈的批判精神。

21、东汉时期王充的《论衡》是他最重要的作品,全书以“疾虚妄”为宗旨

22、李斯的代表作《上书谏逐客》。

23、《过秦论》是贾谊最负盛名的史论散文。

24、《论贵粟疏》是晁错政论散文的代表作。

25、《史记》属于纪传体通史,原名《太史公书》。

26、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表达他“发愤著书“的决心。

27、司马迁创造了纪传体通史,开创了以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种体例写通史的范例。

28、《吴越春秋》的作者是赵晔。

29、我国第一部断代史是《喊书》,其作者是班固,记事起于高祖元年,止于王莽地皇四年,全书共一百书。30、杜笃《论都赋》是京都赋的开端。

31、以抒情为主,体制基本与先秦的楚辞相同的赋体类型属于骚体赋。

32、祢衡创作的抒情小赋是《鹦鹉赋》,董仲书创作的赋篇是《士不遇赋》。

33、开创大赋的是(枚乘),把大赋创作推向高峰的是(司马相如)。

34、汉代纪行副赋的开山之作是(遂初赋),淮南小山创作的骚体赋是(招隐士)

35、扬雄著名的四篇大赋作品是《甘泉》、《河东》、《校猎》、《长扬》。

36、东汉中叶的张衡在赋史上是承前起后的作家。

37、咏物赋的代表作:孔臧的〈杨柳赋〉、〈蓼虫敷〉王褒的〈甘泉赋〉残篇。

38、张衡的〈二京赋〉是汉代大赋的绝响,其〈归田赋〉是东汉抒情小赋开山之作。

39、乐府有采集民间歌诗、组织文人制作以及负责演唱等职责。40、汉代乐府民歌反映人民厌倦战争的有〈十五从军征〉。

41、汉代乐府民歌的特点是“感于哀乐,缘事而发”。

42、〈孔雀东南飞〉最早见于南朝人徐陵所编的〈玉台新咏〉,题目是〈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43、刘勰〈文心雕龙-明诗〉作论〈古诗十九首〉说“五言之冠冕也”。刘勰《文心雕龙》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文学

理论和文学批评建立了完整的体系。主要的贡献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论述了文学发展的外部原因和内部规律。

二、总结了许多宝贵的文学创作经验,揭示了创作活动的奥秘,从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创作论。

44、曹丕的〈燕歌行〉是最早的成熟的文人七言诗。

45、被誉为“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的诗人是曹植。

46、被刘勰称为“七子之冠冕”的建安作家是王粲。

47、建安时期以才华著称的女诗人是蔡琰,她的代表作是〈悲愤诗〉。

48、〈白马篇〉:“捐躯赴国难,誓死忽如归”。

49、〈咏怀诗〉的作者是阮籍。

50、“刚肠疾恶,遇事便发”的正始之人是嵇康。

51、西晋诗风的总体特点是“缛旨星稠,繁文绮合”。

52、西晋咏史诗的代表作家是左思,〈咏史〉八首为其代表作。

53、“功业未及见,夕阳忽西流。时哉不我与,去乎若云浮。朱实陨劲冈,繁英落素秋。狭路倾华盖,骇驷催双辑。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出自〈重赠卢谌〉。

54、东晋之冈的总特点是:淡乎寡味,皆平典似〈道德论〉。

55、“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归田园居)。

56、“辰兴理荒岁,带月荷锄归。”

57、“少天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58、“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59、陶渊明田园诗的主要风格是平淡自然。60、〈五柳先生传〉是一篇散文。

61、陶渊明今传散文四篇〈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与子俨等书〉、〈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62、陶渊明今存辞赋三篇:〈归去来兮辞〉、〈感士不遇赋〉、〈闲情赋〉。63、“休壑敛冥色,云霞收夕霏。”出自谢灵运〈石壁精舍还湖中作〉。64、谢灵运的主要成就在山水诗。65、鲍照的诗歌成就主要在于乐府诗。66、谢眺诗歌的主要成就在于新体诗

67、代表南朝乐符民歌最高艺术水平的诗是《西洲曲》。68、代表北朝乐府民歌最高艺术水平的诗是《木兰诗》。69、被《诗品》称为“才秀入微“的元嘉诗人是鲍照。

70、“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出入谢眺诗代表作《之宣城出新浦板桥》。71“荷风惊浴鸟,桥影聚行鱼“出自庾信前期代表作《奉和山池》 72、“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出自谢灵运笔下。73、“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

74、北朝民歌多辑入《乐府诗歌。梁鼓角横吹曲》。75、南北诗风集大成者是庾信。

76、建安赋作家中,以王粲、曹植成就最高。77、《落神赋》的作者是曹植

78、南朝骈赋的代表作是鲍照的《芜城赋》。79、左思赋的代表作是《三都赋》 80、潘岳赋的《悼亡赋》 81、《芜称赋》的作者是鲍照。82、庾信的代表作是《哀江南赋》 83、《恨赋》、《别赋》的作者是江淹。84、阮籍散文的代表作是《大人先生传》。85、嵇康散文的代表作是《与山巨源绝交书》 86、徐陵的骈文名篇是《玉台新咏序》 87、庾信的骈文名篇《哀江南赋序》 88、《水经注》的作者是郦道元 89、《洛阳伽蓝记》的作者是杨 之 90、《搜神记》的作者是干宝

91、曹丕的著名文学批评著作是《典论*论文》 92、陆机的著名文学批评著作是《文赋》 93、刘勰的著名文学批评著作是《文心雕龙》 94、钟嵘的著名文学批评著作是《诗品》。95、王绩的代表作《野望》

96、卢照邻的〈长安古意〉借对古都长安的描写,慨世道之变迁而伤一己之湮滞。

二、名词解释

1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11篇,又称《诗三百》。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六艺:指的是 风、雅、颂、赋、比、兴,前三个说的是内容,后三个说的是手法。

2楚辞:楚辞又称“楚词”,是战国时代的伟大诗人屈原创造的一种诗体。作品运用楚地(今两湖一带)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3诗大序: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行於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情发於声,声成文谓之音。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於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1毛诗:出现稍晚,又是古文经,未得立。但是到东汉末年,儒学大师郑玄为毛诗作笺,随着郑学大昌,毛诗遂独行于世,今天所看到的《诗经》便是毛诗。

2、赋、比、兴:为《诗经》主要的表现手法,赋是〈诗经〉中运用最多的表现手法。它可以直接叙事,也可以直接刻画描写,还可以是直言其志或直抒胸臆。比,一般说就是比喻,如著名的〈卫风Ÿ硕人〉接连以六个比喻描摹卫庄公夫人庄姜的美丽。兴的问题较为复杂,大体来说,兴就是起兴或发端,一般处在一首诗的开头位置。就兴与诗歌的关系来看,基本有相关和不相关两种情形。意义相关的例子,如〈关雎〉,不相关的例子,如〈唐风。山有枢〉。赋、比、兴在实际运用中往往交互出现,经常重叠。

3、古文〈尚书〉:在汉武帝时出现,用古文字写定,比今天〈尚书〉多出十六篇,这十六篇后来亡逸了。

4、〈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经过了孔子的修订。也是以类似今天新闻标题的形式,非常简括地记录了鲁国及周王朝,其他诸侯国的历史事件,始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

5、〈春秋〉三传:〈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粮传〉都是阐述〈春秋〉经的“传”,合称〈春秋〉三传。

6、卮言:指立意抒思,不受真凭实据的拘限,心想笔随,变幻写意。卮言,其实也都是寓言。

7、“楚辞”:是战国后期楚国大夫屈原开创的一种新诗体,当时他并没有特定的名称,“楚辞”这个名称西汉时开始出现。从体式上看,“楚辞”依兮而咏,语句参差错落,以抒情、议论、描写为主,刘向把楚原、宋玉等人的作品,贾谊等人的骚体辞章收纳进来,命名《楚辞》。

8、互见法:《史记》写人的一个重要方法,是在本人的传记中表现这个人物主要的经历和性格特征,以突出其主要特点,而其它的一些事件和性格特点则置入别人的传记中去描述。这个方法被称为“互见法”,如《高祖本纪》。

9、《汉书》:是我国第一部断代史,记事年代起自高祖元年,止于王莽地皇四年,翔实记录了西汉一代229年的历史。其体例,基本继承《史记》,只是改“书”为“志”,又取消“世家”,并入“传”。全书100篇,分为本纪十二,表八,志十,传七十,体现了班固正统严谨的史学思想和《汉书》的“官史”特色。

10、抒情小赋:到东汉中后期,汉赋出现了一种句法类于大赋但篇幅比较短小,铺叙摹绘的成份减小而抒情成份极大增加的赋作,如张衡《归田赋》、赵壹《刺世疾邪赋》、祢衡《鹦鹉赋》等,这类作品一般称为抒情小赋,是汉赋发展的新趋向。

11、乐府:本是上古掌管音乐的行政机关。西汉乐官为太乐令、乐府令两个官职,分别掌管雅乐、俗乐。乐汉掌管音乐的机构,也分为两个衙署,一是太予乐署,一是黄门鼓吹署。魏晋以后,人们把乐府演唱的诗歌也即称之为乐府。于是“乐府”又成为诗体的名称。

12.建安风骨:建安时期,“三曹”“七子”等人的诗歌创作,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比较广泛地反映了汉末的社会**,抒发了建功立业的情怀,形成慷慨悲凉、清新刚健的诗风,后人称之为建安风骨。13.游仙诗:它的渊源可以上溯到先秦,而以“游仙”为诗名,则始于曹植《游仙诗》。游仙诗内容向有两种不同倾向,一种纯写求仙长生之意,另一种则是愤世嫉俗之言。

14.玄言诗:它的特点在内容上是以谈论老庄玄理为主,少数兼及佛理的表述,在表达上则是抽象玄虚,淡乎寡味。

15.永明体:又称新体诗,因为最初形成于南朝永明年间而得名,其主要特征是讲究声律和对偶。它是从声律比较自由的古体诗走向格律严整的近体诗之间的过渡阶段,其理论支持便是永明声律说。

16.宫体诗:是指一种以写闺阁情怀为主要内容的重声律、词彩丽靡轻艳的文风。它发端于齐梁之际,到萧纲及其周围文人时达到全盛。

17.北地三才:指南北朝时期北朝北方本土诗人的代表温子升、邢劭、魏收。

18.吴歌:产生于六朝时期长江下游地区,以当时的首都建业为中心,主要是民歌,内容多歌咏男女爱情,多用谐音双关。

19.西曲:产生于六朝时期长江中下游地区,以及汉水两岸的城市,包括荆、郢、樊、邓一带。内容多写水边船上的旅客、商贾的生活、商人和少妇的离别之情。

20.骈文:是一种具有均衡对称之美的文体,它实际上是广义的散文的一部分,骈文的主要特征有四:对偶、用典、声律、词藻。

21.《文心雕龙》是南朝齐梁之际刘勰所作,是一部系统完整而且结构严密的文学理论专著,全书着重探讨的主要问题有:总论、文体论、创作论、批评论,较为全面的总结了此前的文学现象,并开创性的将我国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推到一个新的高度,在我国古文史上占有极其重要而特殊的地位。

三、简答题

1.关于《诗经》汇编的三种说法?

答:它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共305篇。关于《诗经》的汇编有三种说法:

1、班固汉书中有“采诗说”

2、《国语》中有“献诗说”

3、《史记》中有“孔子删诗说”。2.《左传》的文学风格和特点是什么?

答:第一,文学性的剪裁和历史事件的故事情节化,第二,刻画人物性格神形毕现,有立体感,典型的例子如《晋公子重耳之亡》,第三,生动的场面描写和传神的细节描写;《左传》以擅长叙写战争著称,《左传》作者注意记叙这样错综复杂的战前外交策略,在战争叙述中添加了曲折的故事意味。第四,《左传》还善于叙写外交辞令,理富文美。

3.《战国策》的文学特色?

答:它所记以战国时纵横家和事迹,言论为多,第一,铺张辨丽,整饰恣肆的风格。第二,把握对方心理,循循善诱,以情理服人。第三,摹绘人物,形貌毕肖,第四,引譬设喻,善用寓言。4.诸子散文发展的三个阶段?

答:

1、春秋末至战国初,有《老子》《论语》和《墨子》

2、战国时期,有《孟子》和《庄子》。它们开始摆脱语录体,往往是长篇大论,说理畅达,文辞富赡,是说理文的进一步发展,很多篇章形象生动,比喻,寓言叠出,行文的波澜起伏,有比较浓厚的文学色彩。

3、战国后期,有《荀子》和《韩非子》。它们议题集中,逻辑严密,说理透彻,文辞富丽,是先秦说理文的高峰。5.简述《大歌》的文学风格?

答:

1、屈原在《九歌》诸多作品中既写出了神的灵异,更写出了神的“人性”,神性和人性统一在一起,他写神的灵异如《东皇太一》中“灵偃蹇兮姣服,芳菲菲兮满堂。”描写神的灵光四射,飘渺高远,法力超凡,但神灵的感情与凡人完全不同

2、《九歌》独特的题材,造成了它独特的风格。叙写神灵的活动和神灵的情感,描绘神灵的环境和气氛,本就是一种幽渺的境界。再加上他侧重于描摹神灵之相思,人鬼之空恋,这就使奇异深浓的情感,凄清幽渺的境界以及曼妙清新的描写结合在一起,造就了奇特瑰丽,色彩斑斓的艺 术境界。

6、简述西汉初期、东汉散文的发展大势?

答:西汉初期的散文,主要是与治国有关的政论,往往对现实问题而发,行文平实明白。受战国策士影响,大多又具有纵横家的遗风。东汉前期的散文具有怀疑和批判精神,追求真实,力排虚妄,尤以王充为代表。东汉后期,宦官、外戚交替专权,政治混乱,士人议时政,发愤指弊,他们的文章往往有着求实的鲜明倾向。

7、以《子虚赋》为例说明汉代散文体大赋的特点?

答:开创大赋的是枚乘,把大赋创作推向高峰的则是司马相如。《子虚赋》和《上林赋》是司马相如的代表作,合称《天子游赋》。作品的绝大部分是以繁辞丽句对诸侯、天子的苑囿铺排夸饰,只在篇末点缀的些少讽谏之语,这些赋作体现了汉赋的主要特点。第一,它丧失了真情实感。这是它与楚辞本质的不同。第二,空间的极度排比。第三,以直接而单纯的铺叙摹绘为主要表现手法。第四,遣词用语更加繁难僻涩。

8、简述张衡在赋史上的作用和地位?

答:东汉中叶的张衡,在赋史上是承前启后的作家,《二京赋》的谋篇立意,大抵模仿班固《两都赋》与以前的词赋作品相比,更加切近现实,它还把商贾、游侠、辩士以及街市、百戏等市井万家写入赋中,展示了一幅都市生活全图,成为汉代京都赋的极致。张衡的《二京赋》,可以说是汉代大赋的绝响,其《归田赋》又是东汉抒情小赋的开山之作。写入世的感慨和厌倦以及出世的愿望。《归田赋》形制短小,语句清丽流畅,抒写自己的怀抱和情志,标志着汉赋创作倾向的重大改变。

9、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色?

答:主要现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叙事成分相对增多,许多民歌都有情节,有的还描写了人物的形象。第二,汉乐府民歌抒情真挚浓郁,有直抒胸臆的作品,也有善于以比兴、描写的手法抒情的作品。第三,形式和语言方面的特点。汉乐府民歌在形式上突破了《诗经》以四言为主的格局,变为以杂言和五言为主,句式灵活多变,汉乐府民歌的语言质朴浅白,往往使用口语,作为诗的语言,看起来浅平直白,但富于表现力。

10、《古诗十九首》的主题及其艺术特色?

答:它的离情别绪,表现为思乡和怀人;另一个重要的主题,是表现游士对生存状态的感受和他们对人生的某些观念。刘勰的《文心雕龙·明诗》评论《古诗十九首》说:“五言之冠冕也”。第一,言有尽而意无穷,是《古》最鲜明的特点;第二,质朴自然,没有雕饰的痕迹。第三,《古》所描写的景物,情境与情思非常切合,往往能够形成情景交融,浑然圆融的艺术境界。第四,《古》诗近自然,却又极为精练准确。传神达意,意境隽永。

11、简述建安七子的生活道路和文学创作的分期?

答:建安七子的生活道路和文学创作可以分为两个不同埋藏。前期处在汉末**之中,目睹生民忧患,个人生活也颠沛不安。所以前期的作品往往反映**的社会现实,抒发忧国忧民的情怀。在后期,七子先后归时曹操,除孔融后来被杀外,其他都仕途顺利,生活平稳,是曹氏父子的近臣。所以后期作品往往表达对曹氏政权的拥护,表现自己建功立业的抱负。

12、“玄学”思潮对“正始文人”文学创作的影响?

答:• 在玄思妙想中领悟人生,在文学中表现人与自然的亲和感,把人对自然的态度引向审美的层次,成为后世山水诗的思想滥觞。‚ 在玄风的影响之下,正始文人用哲学的眼光,从更为广阔的时间、空间来观察事物、讨论问题,使正始文学呈现出浓厚的哲理色彩。

13、“太康诗风”的特点?

答:太康诗风在艺术形式上的特点:•是“缛旨星稠,繁文绮合”。‚ 是追求文字华美与辞藻华丽。ƒ是追求新的技巧,注意俳偶。„ 是描写更加细腻。太康诗风的代表诗人为陆机与潘岳。

14、•玄言诗对文学的影响?

答:东晋玄言诗的代表作家为孙绰、许询,值得注意的是孙绰还有玄言诗的另一类作品,由面对山水而领悟玄理,他们的诗作多由写景而抒发自己对人生宇宙的感受,虽不脱道家主旨,却也用清新的语言描绘了自然风物之美,表现了恬淡清虚的审美情趣。‚直接启发影响了陶渊明平淡自然之风格,而且对后代文人诗歌中冲淡自然、旷达闲适风格的影响至为深远。ƒ玄言诗人对山水的体悟与描写,也为晋宋之际山水诗的成熟和发展奠定了审美心理和创作方面的基础。

15、简述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的艺术特色?

答:•他体现了作者辞官归隐的意志和纯洁高旷的品行,是一篇脱离仕途,回归田园的宣言。‚文中所写的归途情景、与家人团聚的情景以及来年春耕的情景,都是想象之词,从中可见诗人对自由德望向往。ƒ文中不乏华采的段落,跌宕的节奏,轻快的行文,将作者摆脱官场回归田园的欣喜之情表现的极为生动。16„元嘉诗歌的新特点?

答:•山水题材大量进入诗歌创作;‚诗歌创作由东晋的哲理花改变为重抒情;ƒ元嘉诗歌出现了对不同创作个性的追求。以“元嘉三大家”为例,解灵运追求的是清水芙蓉之美颜廷之则追求的是典丽华赡之美,鲍照却追求一种强烈明畅的浓艳之美;„元嘉诗歌的新还表现为对诗歌形式的有意探讨。

17、简述庾信前后期诗风的差异?

答:庾信诗歌创作可以依42岁留魏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气仕梁是重要宫体诗人之一,多绮艳之作,辞藻华丽,前期代表作是《奉和山池》;后期入北,身仕异国,一种故国乡关之思时时涌现在诗中,就显得情绪深沉,诗风也显苍凉,《拟咏怀》27首,可以为其代表作。

18、《洛阳伽蓝记》的主要内容及写作特点?

答、(1)《洛阳---》五卷,描述洛阳城内外五个区域四十个大的佛寺建筑。其内容有北魏都城洛阳四十年政治大事、交通、市井、民俗、传说、异闻,以及人物传记,具有历史意义和史料价值。(2)《洛阳---》属历史笔记,也是写景状物的散文,语言多整齐的句法,时有四六骈句、散句兼用,风格典丽清拔。

19、简述魏晋志怪小说繁荣的原因?

答:(1)志人小说兴盛的原因是受士大夫阶层讲究名士风度,崇尚谈玄理而不谈政事,清议品评人物的影响。(2)魏晋南北朝士族子弟为了取得声名仕进而学习名士的言谈举止,志人小说就是士族人物玄虚清淡和奇特的记录,而且文人学士以熟悉故事为学问,显示知识渊博,编纂小说便蔚然成风。著名的有刘义庆《世说新语》、葛洪《西京杂记》。

20、简述魏晋南北朝时期志怪小说繁荣的原因?

答:(1)此时期志怪小说多的原因,是受佛教中佛经故事的影响,和巫和方士的影响。(2)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道:巫多说鬼,方士多谈练金和谈仙,秦汉以来,其风日盛,到六朝并没有止息,所以志怪之书特多。(3)六朝人志怪思想发达的原因是印度思想的输入,佛教大行,翻译的佛经很多,鬼神奇异之谈杂出。(4)中印两国的鬼怪都合于小说里,使志怪小说发达起来。主要有张华《博物志》、干宝的《搜神记》、王嘉《拾遗记》、刘义庆《幽明录》、东阳无疑《齐谐记》等。

21.如何理解魏晋时期的文化自觉?

文学自觉魏晋南北朝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相对于文学创作异常地繁荣,(魏)曹丕《典论·论文》、(西晋)陆机《文赋》、(梁)刘勰《文心雕龙》、(梁)锺嵘《诗品》等论著以及(梁)萧统《文选》、(陈)徐陵《玉台新咏》等文学总集的出现,形成了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高峰。

文学理论与批评的兴盛是与文学的自觉联系在一起的。文学的自觉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它贯穿于整个魏晋南北朝,是经过大约三百年才实现的。

所谓文学的自觉有三个标志:第一,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一个门类。

第二,对文学的各种体裁有了比较细致的区分,更重要的是对各种体裁的体制和风格特点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如果对文学只有一种混沌的概念而不能加以区分,还不能算是对文学有了自觉的认识,所以文体辨析是文学自觉的重要标志。

第三、对文学的审美特性有了自觉的追求。文学之所以成为文学,离不开审美的特性。所谓文学的自觉,最重要的或者说最终还是表现在对审美特性的自觉追求上。《文心雕龙》以大量篇幅论述文学作品的艺术特征,涉及情采、声律、丽辞、比兴、夸饰、练字等许多方面,更是文学自觉的标志。

四、论述:

1、结合作品分析《诗经》中的艺术成就。

(1)抒情与现实的统一,表现出淳朴自然的艺术风格。《诗经》305篇,基本是抒情诗和叙事诗,而以抒情诗占多数。真实率直的抒情和情感化的叙事,是《诗经》在艺术表现上的一个重要特点。首先,作者所抒发的方式是坦率的,如“有女怀春,吉士诱之”。再次,叙事性的诗作中也包含着作者的感情。如《七月》,叙述农夫一年四季辛勤繁忙的劳作,但是其中不时穿插,如“无衣无褐,何以卒岁”这样的诗句,哀叹农夫穷困微贱的生活状况。(2)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极大的增强了艺术感染力。赋是《诗经》中运用最多的表现手法。这可以直接叙事,也可以是直接的刻画描写,还可以是直言其志的直抒胸臆。比,一般说就是比喻,如著名的《卫风.硕人》接连以六个比喻描摹卫庄公夫人庄姜的美丽。兴的问题较为复杂,大体来说,兴,就是起兴或发端,一般处在一首诗的开头位置。就兴与诗歌的关系来看,基本有相关和不相关两种情形。意义相关的例子,如〈关雎〉,不相关的例子,如〈唐风。山有枢〉。赋、比、兴在实际运用中往往交互出现,经常重叠。(3)形式和语言方面的几个特点。首先是重章复沓的结构形式,其次《诗经》以四言为基本句式,《诗经》在四言的基本句型下,又参差变化,比较灵活;再次,《诗经》节奏鲜明,音韵谐洽,有天然的音乐美感。此外,《诗经》的语言也很有特色。一是词汇丰富,二是双声叠韵的联绵词和叠字的大量运用。

2、论述庄子散文的艺术特色。

答:(1)《庄子。寓言》自道其书“寓言十大,重言十七,卮言日出,和以天倪。”重言是引用名人的话以证己意,是“借重之言”,但《庄子》引用的名人名言,基本都是虚构的;卮言指立意抒思不受真凭实据的拘限,心想笔随,变幻写意。卮言,其实也都是寓言。(2)《庄子》的寓言描述了众多形形色色、异彩纷呈的艺术形象,寄寓他足以惊人发聩的深刻思想和深沉的感情。他的思想的本身便是一首绝妙的诗。•奇幻橘诡的想象。《庄子》的想象奇幻,夸张,出人意表,变化莫测,如《逍遥游》中的“鲲鹏之变”、“混沌之死”等。《庄子》的思想就是这样,神思迭出,离奇多姿,令人想所不及,移步换形应接不暇。‚人物形象的出神刻画。他往往以很少的笔墨,就能写出人物鲜明的形神特征。例如„姑射山之神女‟》《庄子》中有不少像支离疏这样形体残疾丑陋而有“德”得“道”的虚构人物。ƒ细腻逼真的描写。〈庄子〉在阐释或描写义理时,虚构了许多光怪陆离的艺术形象,但是一些 具体的形象描写又有非常细腻逼真的工笔。„谐趣和讽刺横生,〈庄子〉的谐趣、讽刺往往连珠并玉,难分彼此,例如“舐痔结驷”“触蛮之争”“ 得腐鼠”使〈庄子〉的愚言都带有谐谑和讽刺的意味。3.论述《离骚》的主题及其艺术成就。

答、一、《离骚》的主题。《离骚》是屈原自叙生平的长篇抒情诗,他的情感和思想都熔铸在其中。《离骚》中,屈原的峻洁人格,与他的“美政”理想、爱国情感、疾恶如仇的批判精神、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坚韧品质,纠结一处,水乳交融。(1)“美政”理想和深沉的爱国情感。他向往“前圣”治国君明臣贤的境界,提出“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的具体治国方略。遭际的不平并没有销蚀屈原的爱国情感:“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际”。以死殉国,集中,鲜明地屈原深厚的爱国情感,这是《离骚》最令人感佩的主题之一。(2)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坚韧品格和疾恶如仇的批判精神。对于“美政”的理想,屈原追求不已,九死不悔;奸佞群小,他痛加指斥,无情抨击。表现屈原对理想的不懈追求和对奸佞小人的批判蔑视,是《离骚》的一个主要内容。“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二、《离骚》前半回顾往事,追忆身世、理想和遭际,基本是实写,但以比兴写法铺叙夸饰自己的美好品质,已具奇异想象的特色;后半写对未来道路的探索,则更是把他火一样的激情、忠贞深沉的爱国情感,通过奔腾飘逸、上天入地的想象淋漓尽致地喷发出来。火一般的激情,深厚的爱国情怀,经过这样壮丽奇幻的描写,更显得真挚执着,美丽感人。(2)俊洁纯美,独立不屈的抒情主人公形象。《离骚》是屈原自述生平的抒情诗。高贵的出身,崇高的理想、峻洁纯美,独立不屈的人格,及其异常浓烈的情感,构成了抒情主人公超凡脱俗的完美形象。(3)比兴手法的招展。这把《诗经》片段的比兴发展成为长篇诗歌中比兴的连续使用,把《诗经》那种喻象、喻体各自独立的单纯比喻合二为一,熔铸成浑融的艺术境界,使之具有象征的意义。《离骚》在《诗经》基础上拓展的寓情喻物、托物抒情的表现手法,形成了我国文学中著名的香草美人的托喻手法的传统影响深远。(4)结构语言方面的特点。《离骚》是我国古代篇幅最长的抒情诗,它从历史到现实,从人间到仙界,从自然到社会,前一部分主要是实写,后一部分大体是虚写。前后两个部分一实一虚,回环往复,抒情写志,通彻淋漓。句式长短不拘、韵句散句相见,开始构创了长篇句判。主客问答,铺排描写。《离骚》的语言丰富多姿,双声叠韵比比皆是,诗人还吸收方言入诗,增强了楚辞的地域特色。

4、论述《史记》的写人成就艺术?

答:《史记》众多成功人物的塑造,得力于司马迁极富表现力的描写手法。主要有下述几点:第一,精巧的剪裁和安排。《史记》写人的一个重要方法,是在本人的传记中表现这个人物主要的经历和性格特征,以突出其主要特点。而其他的一些事件和性格特点则置入别人的传记中去描述。这个方法被称为“互见法”。例如,《高祖本纪》主要写刘邦起义,战斗,开国的经历,写他的知人善任,雄才大略,以及得天下后仁爱保民、稳固政权的等等。而刘邦性格中狡诈、阴刻、残忍、无赖的一面,则在其他人物的传记中表现。《史记》“互见法的使用,既使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鲜明突出,又揭示了人物多个侧面的性格特点,使之有血有肉,形象完整。司马迁也善于在同一篇传记中突出人物的主要性格,同时写出其性格的复杂性。例如《李将军列传》四个战役写出了李广的主要性格特征。再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刻画蔺相如的性格,只选取了三个富于表现力的事件:“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廉蔺交欢”则显现他先公后私的精神境界,有力地表现了蔺相如智勇双全、大公无私的多侧面的品格。第二,人物之间的对比衬托。在《项羽本纪》的“鸿门宴”,在这场有力与智的冲突中,项羽的优柔寡断,范增的闲鸷远见,刘邦的智诈狡猾,张良的善于谋划,樊哙的勇猛机智,以及项伯的温和憨愚,都在紧张激烈的矛盾冲突中得到鲜明的表现第四,出色的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如《李将军列传》写雁门战后,李广被废为庶人。杀霸陵尉的细节,令人看到李广于机智勇猛之外,还有负能使气的一面。又如〈酷吏列传〉写张汤讯鼠的细节,表现出张汤从小就熟悉治狱,具备残忍的特性。第五,以个性化的语言表现人物性格。如在〈项羽本纪〉和〈高祖本纪〉中,项羽和刘邦都见过秦始皇,项羽说“彼可取而代也”刘邦则说:“嗟呼!大丈夫当如此也。” 项羽的率直鲁莽,刘邦的持重深刻,宛然可见。《史记》不只是一部具有开创意义的历史巨著,更以其人物传记的卓越文学成就,成为文学史上史传散文的典范,对后世文学尤其是叙事文学的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它的价值,恰如鲁迅所说,是“史家之绝唱,天韵之《离骚》。5。论述曹植诗歌的思想内容。

答:以建安二十五年(220)曹操死为界,曹植的诗歌创作明显地分为前后两期。前期多抒发远大理想,和宏伟抱负之作。如《白马篇》,就是通过写一个青年英雄的机智勇敢英勇卫国的精神,来表现自己对壮烈事业和战斗生活的憧憬,气势豪放而情绪昂扬:“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他前期作品,在抒写志向和抱负的同时,也常常弥漫着战乱环境所赋予的悲凉慷慨情思和人生无常叹息,如《送应民》,即使他前期的宴游诗,出时带一种苍凉意味。曹植后期的作品则多是表现自己壮志难酬,倍爱压抑之郁愤心情,典型代表作是《赠白马王彪》。诸候到京城“会节气”时,曹彰不明不白的暴死,回藩路上又不许曹植、曹彪兄弟同行。面对一边串的打击,曹植写下了这首诗。全诗充满了悲苦之辞,愤慨之音。曹植后期诗作如《野田黄雀行》《吁嗟篇》都是这种沉重压抑的慷慨慧歌。

6。论述陶渊明诗歌平淡自然之美的原因

答:•形成陶诗中自然之美的原因,一在于得人心境的平和散淡,二在于诗人语言的平易质朴。‚由于他委运任化,顺乎自然,不汲汲于富贵,不戚破旧于贫贱,所以在诗歌创作中情绪平和,没有激烈的情绪变化,没有巨大的感情起伏,远离了在政治上建立事功的强烈追求或怀才不遇的无限悲慨,而于田园生活日用之中自得其乐。ƒ就诗歌语言说,陶诗的的特点是质朴无华,不加雕饰,极尽语言纯净之美。钏嵘说渊明“文体省净,殆无长语”,指出陶诗语言简洁纯净。他不有夸张的铺排和绮艳的色彩,不用刻意雕琢的对仗和深圳特区僻的典故,他诗句的魅力,在于全是以他性情中自然流出的言语,在于内在的情感力量。他要表达的纯真情怀,决定了他选择的只能是这各纯净的去尽华饰的语言。但是,陶诗的语言又是不是未经加工锤炼的,陶诗语言是不露斧凿却高度艺术化的传神之笔。

7。论述谢灵运山水诗的特色?

答:•谢灵运山水诗的第一个特点,就是创造了一种山水诗的结构模式。在一首诗中,往往是先叙述登游缘起或路线,接着是具体描写局景物,最后是议论或感慨。如《石壁精舍还湖中作》:“林壑敛冥色,云霞收夕霏。”‚谢山水诗的第二个特点,就是在其局部景物描写中,通过细腻的观察与把握以及非常具体的画面,表现出某一景观的情思韵味,朝着景物与情思交融的方向发展。这一点对后世山水诗具有更为深远的影响,开后世山水诗意境创造之端倪。如“白云抱幽石,绿筱媚清涟。”又如他的名句,“池塘生春草,园柳鸣禽。”被誉为“池塘春草谢家春,万古千秋五字新。”ƒ谢山册诗的第三个特点,是对山水景物的声、光、色都有生动的描绘。灵运精心追求山水诗的艺术技巧,但有许多诗却能不落雕琢痕迹,而能写出景物的韵味情思,这也是汤惠休说“谢诗如出水芙蓉。”的原因。„谢灵运的山水诗终究还是山水诗发展初级阶段的产物,尚未达到构造完整意境的阶段,还处于有佳句而无完篇的层次,经常有“玄言尾巴。”一些诗运用典故成句过多,而造成节奏冗缓,堆垛芜累之病。

第三篇:古代文学史复习资料

文学院0701

刘欢

2013/8/5

古代文学史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一、茶陵派

明代成化、正德年间的诗歌流派,因该派首领李东阳为茶陵人,故称,茶陵诗人还有彭民望、张泰及“李门六君子”邵宝、何孟春等。当时社会弊病已日见严重,以李东阳为首的茶陵派针对台阁体卑冗委琐的风气,提出“轶宋窥唐”,诗学汉唐的复古主张,强调对法度声调的掌握,以图洗涤台阁体单缓冗沓的风气,振兴文坛。

二、前七子

明弘治、正德年间的文学流派,成员包括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和王廷相七人,以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倡言“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一方面反对台阁体空洞冗沓的文风,强调诗歌的情感特征,反映重大的社会问题;另一方面,希望通过对古法的学习,来恢复古典诗歌的审美理想和审美特征。但一味拟古,缺乏自己的风格。

三、后七子

明嘉靖、隆庆年间的文学流派。成员包括李攀龙、王世贞、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和吴国伦,以李攀龙、王世贞为代表。后七子继承前七子的文学主张,同样强调“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后七子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审美特征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在表达真实的思想感情和遵循古典诗歌法度问题上,他们更加严格地强调法度要求,他们复古拟古,主格调,讲法度,互相标榜,广立门户,声势更浩大,从而把明代文学的复古倾向推向高潮。

四、唐宋派

唐宋派是嘉靖年间以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和归有光等人为代表的一个散文复古流派。他们对前后七子“文必秦汉”的提法不满,极力推崇唐宋文风,强调自然流畅、直抒胸臆,反对艰深为文、模拟剽窃,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前后七子的复古论调,对晚明公安派、清中叶桐城派都有重大启迪和影响。

五、公安派

晚明具有相当影响的文学流派。主要人物是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他们是湖北公安人,故称公安派。公安派不满前后七子的拟古之风,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反对艰深古奥,表现了一定的变古创新精神。艺术上多能流露个性,清新洒脱,意达词畅。但也有境界狭窄、俚俗空疏的流弊。

六、竟陵派

明代后期文学流派。以竟陵人钟惺、谭元春为首,因此得名。在文学观念上,提出重“真诗”,重“性灵”;主张“引古人之精神,接后人之心目”,追求一种幽深奇僻、孤往独来的文学审美情趣。提倡学古人精神,积储文学底蕴,达到“灵”而“厚”的创作境界。竟陵派与公安派一样在明后期反拟古文风中有进步作用,对晚明及以后小品文大量产生有一定促进之功。然而他们的作品题材狭窄,语言艰涩,又束缚其创作的发展。

七、神韵说

清初王士禛所倡导的一种诗歌创作和评论主张。王士禛把神韵作为诗歌创作的根本要求提出来,观点是“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力图摆脱政治等社会因素对诗歌艺术的干扰,注重诗歌本身清新淡远的境界和含蓄蕴藉的语言,加强诗歌的消遣娱乐功能。

八、肌理说

中国清代翁方纲提出的诗论主张。肌理本来是指肌肉的纹理。翁方纲借用肌理论诗,理是指义理和文理,肌理是指儒家的经术和学问,有时也兼指文理。他把儒家经籍和学问看作诗歌的根本。翁方纲的肌理说实际上是王士禛神韵说和沈德潜格调说的调和与修正。他用肌理给

文学院0701

刘欢

2013/8/5 神韵、格调以新的解释,目的在于使复古诗论重振旗鼓,与袁枚的性灵说相抗衡。

九、格调说

格调说由清康乾年间的沈德潜所倡导。“格调”渊于严羽,主张思想感情是形式格调的决定因素。主张创作有益于温柔敦厚“诗教”,有补于世道人心的“中正和平”的作品,故而归之于有法可循、以唐音为准的“格调”。因此其诗论具有维护封建统治的色彩,有一定保守性。(清代沈德潜所倡导的诗歌创作主张。创作诗的主旨是追求“温柔敦厚”、“怨而不怒”,排斥诗歌的讽刺功能。)

十、性灵说

清代袁枚倡导的一种诗歌创作和评论的主张。性灵说提倡自由抒写,不拘格套,其核心是强调诗歌创作要直接抒发诗人的心灵,表现真情实感,认为诗歌的本质即是表达感情的,是人的感情的自然流露,“诗者,人之性情也”。反对形式主义。这种创作主张,在近代和现代文学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

十一、临川四梦

明代汤显祖的传奇创作,有著名的《牡丹亭》、《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因皆与梦有关,合称“临川四梦”,或“玉茗堂四梦”。

十二、吴江派

明代戏曲文学流派,领袖人物是吴江人沈璟。属于此派的曲家有叶宪祖、冯梦龙、沈自晋等人。沈璟戏剧理论的主要内容是要求作曲“合律依腔”,语言“僻好本色”。他编纂《南九宫十三调曲谱》,成为曲家的填谱法则。沈璟的理论和吴江派诸作家的实践,对于扭转明初骈俪派形成的脱离舞台实际、崇尚案头剧的不良风气,起了积极的作用。

十三、苏州派

明末清初,在苏州出现一群平民专业剧作家,较为著名的有李玉、朱佐朝、朱素臣等。他们相互往来密切,合作创作剧本,共同切磋曲律,在市民生活的土壤和文化氛围中,形成了创作倾向和艺术风格大致相近的戏曲流派,后人称苏州派。苏州派戏曲在题材上跳出了写儿女私情的狭隘圈子,贴近世俗人生,关注时事政治;在思想上揭露黑暗现实较为有力,具有鲜明的伦理教化指向;在人物塑造上,富于平民色彩,许多下层人物以正面形象活跃在舞台上。

十四、江左三大家

中国明末清初诗人钱谦益、吴伟业、龚鼎孳三人的合称。因三人皆由明臣仕清,籍贯都属旧江左地区,诗名并著,故时人称江左三大家。(钱,吴文学成就较高。钱谦益为当时文坛领袖,力排七子的“诗尊盛唐而文学秦汉”,是从明诗到清诗转折的关键人物,诗风近晚唐和宋诗。吴伟业,作诗取法盛唐及元、白诸家,早期风格绮丽,后期激荡苍凉,多写明清之际民生疾苦和时事。龚鼎孳,其词声调婉丽,有苍凉之音。)

十五、江右三大家

清乾隆帝年间诗人,因创作活动主要在江右(长江下游以西)地区而得名。袁枚,蒋士铨,赵翼,又称乾隆帝三大家。(袁枚标举性灵说,并形成性灵派,为清诗开创新的局面作出重大贡献;赵翼论诗崇尚性灵,重视创新,敢于破除唐宋的门户风气,诗作洋溢着才情和乐观风采。蒋士铨也主张性灵,但也包含性情,与袁枚等人不同,描写盛世下的苦难和人间亲情,别开生面,感人至深。)

简答论述

一、鲁迅对明代小说的划分

二、《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的成书过程 答:《三国演义》成书过程:

1、原始依据:陈寿写于西晋的《三国志》,是记载三国历史的正史。南北朝时的裴松之,引

文学院0701

刘欢

2013/8/5 用有关三国的史料,为《三国志》作注,极大的丰富了这部正史的内容。《三国志》及裴松之的注,就是创作《三国演义》的最主要的历史依据。

2、酝酿发育:取材于民间故事传说,是“戏剧”和“说话”的来源

3、初步定型:元代《全相三国志平话》是迄今所能见到的关于三国故事的第一部小说定本。

4、定型阶段:元末明初,罗贯中的《三国志通俗演义》。

5、通行本阶段:清初,“毛本”,毛纶、毛宗岗父子评改的《三国演义》。

《水浒传》的成书过程:

1、原始依据:真实事件,北宋宣和年间,宋江领导的农民起义。

2、酝酿发育:传说故事,民间故事,以及南宋末龚开的《宋江三十六人画赞》,并作序,序中征引《东都事略》,略涉宋江起义本事。

3、初步定型:南宋末年《大宋宣和遗事》

4、元杂剧“水浒戏”

5、定型:元末明初,施耐庵《水浒传》

6、通行本阶段:明末金圣叹腰斩《水浒传》,进行评改,将120回本腰斩成70回本,把第一回改为“楔子”,形成新的繁本《第五才子书施耐庵水浒传》。

《西游记》成书过程:

1、首先是历史故事向俗讲、民间故事的演变 贞观年间,玄奘西天取经

玄奘口述,弟子辨机记录并编成《大唐西域记》 玄奘门徒慧立,彦悰《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 唐末笔记《独异志》、《大唐新语》等勾画基本框架

2、唐僧师徒取经故事至元代而定型 杨景贤所作杂剧《西游记》,以及后世一部比较完整的《西游记》问世,打下基础

3、最后明代吴承恩创作出神魔小说《西游记》。

三、《三国演义》人物塑造的特色

答:《三国演义》是一部英雄志士的颂歌,塑造了一系列独具神采的人物形象。其中不乏众多英雄形象,诸如张飞的勇猛豪爽和天真粗莽,赵云的忠肝义胆和武艺超群等等,都有鲜明的个性。《三国演义》除了成功的运用了叙事文学的一般手法外,也有独到之处:

1、对比手法:人物的相反与互补的对比,刘备与曹操,一个仁明君主,一个狡诈奸雄,反差极为强烈的对比。周瑜与鲁肃,前者年少气盛,心胸狭隘,才华横溢,后者忠厚老成,与人为善,互补性的对比,使他们能够协调长短,合作共事。

2、注重写出矛盾双方都是有才识的强者,从而把人物置于势均力敌的斗争中加以刻画。如诸的前期活动中,他的对手是曹操和周瑜,后期活动的对手是老谋深算的司马懿,棋逢对手,方见英雄本色。

3、《三国演义》中人物大致可分为若干类型,每一类型中,又十分注重人物的个性特征。同属刘备的兄弟,关羽重义而高傲,张飞勇猛而天真。同属乱世之奸雄,曹操性格偏于阳刚,司马懿性格则近于阴柔。

四、《西游记》人物塑造的特色

答:

1、《西游记》中主要人物有定型的性格,然后通过虚构的情节,幻想的环境多侧面、多层次地渲染,强化和丰富这种性格。如孙悟空的“三打白骨精”,突出他善辨真伪,嫉恶如

文学院0701

刘欢

2013/8/5 仇;宽恕罗刹女显示他重情重义。

2、“使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书中的形象有人性、神性、自然属性。孙悟空毛脸雷公嘴、罗圈腿、拐子步、一副沭猴而冠的样子,脱不了猴性,他好名喜戴高帽,有大男子主义的封建意识。猪八戒有猪的外形,贪吃好睡笨拙,强化形象人情味,使其真实可信,生动有趣,各具特征。

五、分析杜丽娘的人物形象(汤显祖《牡丹亭》)

答:杜丽娘是《牡丹亭》中第一主角,是中国古代爱情文学人物画廊中难得的典型形象。

1、她出生名门,自幼受到封建文化教育和严格管束,但她有着对美和爱的强烈追求,强烈渴望冲出牢笼。在游园中她第一次萌发了对幸福人生的憧憬和对理想异性的渴望。

2、在生存环境没能给她的理想实现提供任何条件的情况下,她只能在梦中寻找理想,然而寻梦的失败使她由梦境的喜悦突然转为无限的悲怆,但她又不甘心就此死去,死前将自己的画像放在太湖石上等待梦中情人。

3、进入鬼蜮的杜丽娘,由于离开了封建礼教的管束而显得更为大胆、痴情。她不满足以幽魂的身份和情人聚会,她能为爱情而死,更情愿为爱情而生。她毫无顾忌的与阴间的判官据理力争,使自己还魂,还一鼓作气,让自己的非法叛逆婚姻得到家长和社会的认可。在杜丽娘对于爱情坚持追求中,可以看到作者讴歌爱情强大力量的用心。爱情的力量可以让死者复生,能够征服封建礼教,生动的表现出作者关于本剧“理之所必无”,然而“情之所必有”的主题思想。

六、《聊斋志异》对科举批判的特色

答:

1、《聊斋志异》是“以传奇手法志怪”。作者通过许多被科举制折磨而死的鬼魂形象,曲折地反映现实,对科举的不合理和摧残人才发出悲愤的控诉,并大量借用民间故事,使整个作品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同时于写鬼写神之间对社会弊端进行了批判,很有寓言的特点。

2、《聊斋志异》主要揭露科举的弊端,特别是对科场的黑幕,主持考试的试官的无能和不公尤为愤激,攻击的火力很猛,对受科举之害的知识分子心理状态的刻划也很见功力。在《三生》中,作者/借兴于唐执试卷去阴间呜冤的故事,痛快淋漓地抨击“黜佳士而进凡庸”的试官和主试官的见识鄙陋、有眼无珠。

3、《聊斋志异》揭露科举考试的积弊和对知识分子的伤害很深,但作者并没有把它归咎于科举制度本身;相反,如果革除了这些流弊,主持考试的试官能够识拔真才,就应该举双手加以拥护,《聊斋志异》中描写了一些知识分子得以从此途进身,扬眉吐气,飞黄腾达,正形象地说明了这一点。它反映了作者认识上的矛盾和思想上庸俗的一面。

4、《聊斋》是作者怀着一腔悲/愤通过花妖狐魅等神秘荒诞化的表现手法,矛头直指考官的不公不明,以当局者的身份热腔骂世,在感性层面上进行了直接的显现。

七、王士祯《秋柳》诗的社会意义

答:王士祯《秋柳》诗中博取秋柳凋伤的自然意象和历史兴废的人事意象,把对秋柳的感伤推向了历史、空间的无限,使人感到秋柳无时不关情,秋柳无处不销魂,秋柳无人不伤神,表达了易代之后人们普遍的物是人非、盛景难住的幻灭感。

八、《儒林外史》讽刺的特点

答:《儒林外史》是我国古代讽刺文学中最杰出的代表作,标志着我国古代讽刺小说艺术发展的新阶段。它对讽刺艺术最大的贡献就是从儒林群丑可笑的喜剧表面去挖掘其内在的悲剧

文学院0701

刘欢

2013/8/5 意蕴。

1、讽刺的生命是真实。《儒林外史》通过精确的白描,写出“常见”、“公然”、“不足为奇”的人事的矛盾、不和谐,不露声色地对丑恶现象进行嘲讽。例如对严贡生言行的不一的描写,揭示严贡生欺诈无赖的行径。

2、《儒林外史》通过人物言行的前后对比以及表里不一造成讽刺的效果。胡屠户对范进态度的前后变化,最典型的反映了市井小人的市侩习气,具有深刻的讽刺性。

3、《儒林外史》具有悲喜交融的美学风格,给读者双重的审美感受。例如周进撞号板,范进中举发疯等,这些瞬间的可笑蕴含了深沉的悲哀。

4、语言在口语基础上提炼而成的白话,具有极强的表现力和讽刺意味。

九、分析贾宝玉,林黛玉的形象 答:贾宝玉形象分析:

贾宝玉是一个具有叛逆性格的贵族公子

1、在最根本的人生道路的问题上,他表现了极强烈的叛逆性。不仅自己无意仕途,对那些追逐名利的也深恶痛绝,不愿与之交往。

2、反对世俗礼仪,如对拜寿极不耐烦的抱怨

3、面对优裕的物质生活,却深感痛苦,特别是无自由的痛苦。父亲的严教和祖母的宠爱共同构成对他的束缚,他既是贾府的宠儿,也是贾府的囚徒。他总是背着人们在尝试着自由,表现出对自由的追求。

4、富有平等的思想,从不以“主子”自居,在反对封建等级制度的同时,对男尊女卑的传统偏见,更予以彻底的否定。

5、以自己的行为表示了对封建婚姻制度的反抗,把自己的全部爱情献给了“木石前盟”。

林黛玉的形象分析:

“小性儿”是林黛玉性格的特点。贾府是一个势利场,黛玉以寄食者的身份身处其间,她的小性儿所蕴涵的自尊和自强,正是对这种封建礼教的挑战。

1、林黛玉是一个纯洁,脱俗的富有诗人气质的青年女子,她没有趋炎附势,讨好卖乖等恶习,对这一切深恶痛绝,予以嘲讽。她宽厚坦荡,对人真诚相待。

2、从不看重功名富贵,也从不劝说宝玉求取功名。她不仅无保留的支持贾宝玉反对仕途经济的思想,言行,而且把封建礼教的叛逆者贾宝玉引为知己,并为爱情献出了生命,也是一个封建礼教的叛逆者。

3、林黛玉才华横溢,从不信奉“女子无才便是德”,她在诗社中,以她特有的方式,展现自己的诗才,绝不示弱。

第四篇:古代文学史

古代文学史(元明清)期末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拟话本小说: 以“三言”和“二拍”为代表,“三言”之前的拟话本小说是明末文人模仿话本形式编写的白话短篇小说。2.神魔小说:

以神魔、怪异为主要描写对象,参照现实生活中的矛盾斗争,比附性的编织了神魔故事,其主要特征是非人间、超现实,尚“奇”贵“幻”,富有浪漫色彩。3.七十回本:

明末金圣叹砍掉七十一回以后的内容,伪造了卢俊义惊噩梦的结局,改第一回为楔子,世称“贯华堂本”,是清代最流行的本子。4.《聊斋志异》用传奇法,而以志怪:

《聊斋志异》用唐宋传奇的艺术手法(以离奇曲折的情节刻画人物言行心理,曲尽人情物态),来写鬼怪狐妖的故事,继承了六朝简约记叙奇闻异事的志怪小说传统。5.南戏:

是南曲戏文的简称,形成于北宋末年永嘉(今浙江温州)一带,故又称为“温州杂剧”、“永嘉戏曲”。因为主要用南方音乐来演唱的,故又称“南词”。后人为了与北曲杂剧区别,简称之为南戏。

二、重点篇目要点(注:作品选内容,重点句子会出选择,字词和赏析为上课讲的内容)

1《西厢记 长亭送别》P45 重点句子:A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B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重点字词:柳丝:代表人的感情 靥儿:贴的装饰品 2《牡丹亭 惊梦》P347—350 重点句子:A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頽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B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C牡丹虽好,他春归怎占的先!重点字词:梦回莺啭:倒装,应为莺啭梦回

烛尽沉烟:倒装,应为沉烟注尽

恁今春关情似去年:恁:怎么 似:比较,程度的加深

三春:孟春、仲春、季春

【皂罗袍】中的合:幕后合唱 重点段落赏析:【醉扶归】通过动作、神态、景语来刻画杜丽娘的游园前的心理 活动:虚度青春的惋惜,是顾影自怜,是欲行又止

【好姐姐】牡丹虽好,他春归怎占的先!牡丹是春尽的时候才开,叹息牡丹开得太迟,占不了先机,不能在春光烂漫开放。用牡丹自比,概叹自己美丽的青春耽误的幽怨和伤感。

3《琵琶记 糟糠自厌》P87—91 重点句子:A【孝顺歌】呕得我肝肠痛,珠泪垂,喉咙尚兀自牢嗄(音同啊)住。糠,遭砻(音同龙)被舂杵,篩你簸扬你,喫(音同吃)尽控持。悄似奴家身狼狈,千辛百苦皆经历。苦人喫着苦味,两苦相逢,可知道欲吞不去。

B【前腔】糠和米,本是两相依,谁人簸扬你作两处飞?一贱与一贵,好似奴家共夫婿,终无见期。丈夫,你便是米么,米在他方没寻处。奴便是糠么,怎的把糠救得人饥馁?好似儿夫出去,怎的叫奴供给公婆甘旨?

三、选择

1、元杂剧四大爱情剧:《西厢记》

《墙头马上》

《拜月亭》

《倩女幽魂》

2、元杂剧四大悲剧:《窦娥冤》

《梧桐雨》

《赵氏孤儿》

《汉宫秋》

3、元诗四大家:虞集、杨载、范梈(peng)、揭傒斯

4、北方戏剧圈:纪君祥《赵氏孤儿》

石君宝《秋胡戏妻》

康进之《李逵负荆》

尚忠贤《柳毅传书》

高文秀《双线功》

郑延玉《看钱奴》

5、南方戏剧圈:郑光祖《倩女幽魂》、《㑇梅香》、《玉粲登楼》

乔吉《两世姻缘》、《扬州梦》

官天挺《范张鸡黍》

秦简夫《玉溪馆》

6、水浒戏双壁:高文秀《黑旋风双线功》

康进之《李逵负荆》

7、四大南戏:《荆钗记》

《白兔记》

《拜月亭》

《杀狗记》

四、填空

1、元曲包括元杂剧和散曲;散曲包括小令、套数、带过曲。

2、元杂剧的体制结构一般为一本四折,加一个楔子。角色分类:末、旦、净、杂四类

3、《录鬼簿》是元人钟嗣成编写,记载白朴剧作15种,现存元曲《梧桐雨》、《汉宫秋》。

4、元曲四大家及绰号: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曲状元)。

5、关汉卿杂剧创作的内容:公案剧、爱情剧、历史剧三类。

6、关汉卿的语言特色是本色,王实甫的语言特色是藻丽(花间美人)。

7、《窦娥冤》的题材来源:东海孝妇。其中窦娥的三桩誓言是:血溅白练、三伏飞雪、亢旱三年。

8、《西厢记》全剧围绕崔莺莺、张生的爱情故事,创造了长篇巨制的结构,共五本21折。在演唱方面,《西厢记》各自独唱,旦、末也可以交互对唱。

9、白朴的《梧桐雨》受白居易《长恨歌》影响,“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描写李隆基和杨玉环的爱情故事;

白朴的《墙头马上》受白居易诗《井底引银屏》的影响,描写裴少俊和李千金的爱情故事。

10、《梧桐雨》是末戏本,《墙头马上》是旦戏本。

11、南戏中兴之祖:《琵琶记》代表了南戏的最高成就。

12、《琵琶记》的题材来源:《赵贞女蔡二郎》

13、《牡丹亭》属于昆曲,其题材来源:《杜丽娘慕色还魂》 14.中国古典小说最早起源于上古时代的神话传说。15.刘义庆《世说新语》是志人小说的代表作;

干宝《搜神记》是志怪小说的代表作。16.宋元话本小说主要有小说和平话两类。

17.明代拟话本小说以“三言”和“二拍”为代表。冯梦龙的“三言”包括《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凌濛初的“二拍”包括《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叠居齐程客得助》)。18.元明清章回小说是我国古典长篇小说的唯一形式。19.清末四大谴责小说:《官场现形记》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老残游记》

《孽海龙》

20、明代四大奇书:(四部章回体长篇小说)《三国志演义》(中国第一部长篇

章回小说)

《水浒传》 《西游记》(世代累积型作品)

《金瓶梅》(第一部由文人独立

创作的长篇小说)

21、“会校会注会评”本是《聊斋志异》在新中国建立后最全的的刻本,近五百篇。

22.《聊斋志异》中用文言句式写的是《红言》,有诗话倾向的是《黄英》、《婴宁》。

23.《儒林外史》作者吴敬梓,字敏轩,自号秦淮寓客。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其文戚而能谐,婉而多讽。”(讽刺艺术)

23.《儒林外史》中市井四奇人:季遐年、王太、盖宽、荆元。24.历史演义小说《三国演义》

英雄传奇小说《水浒传》

神魔小说《西游记》

世情小说《金瓶梅》(兰陵笑笑生)【①第一部文人独立创作的长篇小说

②第一部世情小说】

历史小说《东周列国志》(冯梦龙)

《儒林外史》(吴敬梓)

《红楼梦》(曹雪芹)

《聊斋志异》(蒲松龄)

五、简答

1、《西厢记》故事流变

唐元稹《会真记》始乱终弃,宋秦观、毛滂作《调笑转路》,赵金时十组《蝶恋花》延长崔张故事,开始有同情崔莺莺的倾向,金代董解元所写的诸宫调《西厢记》将内容大为增加,加入许多人物和场景,最后结局改为张生和崔莹莹不顾老夫人之命,双双出走投奔白马将军,申其做主完婚。元代时王实甫基本根据这部诸宫调将《西厢记》改编成多人演出的戏剧剧本,使故事情节更加紧凑,融合了古典诗词,文学性大大提高,但将结尾变为老夫人妥协,答应其婚事,大团圆结局。

2、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和王实甫《西厢记》的不同

(1)题旨的改造: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强调“自古至今,自是佳人,合配才子”落入俗套。还把崔莺莺对张生的爱情和报恩联系在一起。王实甫《西厢记》笔下,才貌不是他们结合的唯一条件,他们在共同反对封建礼教的基础上加深了感情。所谓“天下有情人皆成了眷侣”认为真挚的感情纯洁无邪,不必涂上“合礼”“报恩”之类保护色。

(2)人物形象的改造: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表现张生在功名方面庸俗、在 封建家长面前怯懦对爱情有轻浮和游移,崔莺莺虽追求爱情,但又要遵礼,又要报恩,又要报德;王实甫《西厢记》中的张生是“至情种”,莹莹心中也唯有情。

3、北杂剧和南戏的区别

(1)北杂剧又叫元杂剧,是在直接继承金院本和诸宫调基础创造出的戏剧文学形式。

南戏是南曲戏文的简称,形成于北宋末年永嘉一带,故又称“温州杂剧”、“永嘉戏曲”。因为主要用南方音乐来演唱的,故又称“南词”后人为了与北曲杂剧区别,简称为南戏。(2)结构体制 北杂剧:

北杂剧结构一般为一本四折,加一个楔子,也有少数五折或六折; 北杂剧的曲词一般是有一个主要演员歌唱,同一折的各支曲押同一韵; 北杂剧的宾白以唱为主,以说为辅,一般故事情节是靠宾白串联;

④北杂剧的角色大致分为末旦净杂四类,正末主唱的一本戏称“末本”,正旦主唱的一本戏称“旦本”这种“一人主唱”可以极大的发挥歌唱艺术的特长,酣畅淋漓地塑造主要人物形象。南戏:

南戏结构称为“出”,一部戏一部戏一般有四五十出组成;剧本开头通常以“副末开场”;

南戏在音乐形式方面是用“宋人词调”和“里巷歌谣”相结合来演唱,比较轻柔婉转不像杂剧高亢;伴奏以管乐、鼓板为主,不像杂剧以弦乐为主;一曲用多宫调的曲子组成多套曲,一出中不限通押一韵;上场各种角色皆可演唱,除独唱外,还可以合唱、接唱、对唱,演唱形式多样,比杂剧更加灵活;多用南曲,也杂用北曲,称“南北合套”;

以生、旦为主,还有净、末、丑、外、贴,明代传奇戏曲大体上沿用了南戏戏文体制,科范叫做“介”。

4、《琵琶记》主要人物形象

蔡伯喈形象:1)软弱知识分子的典型;

2)忠孝两重的正面人物;

3)优柔寡断、委屈求全的软弱性格。(体现:三不从:辞试不从、辞婚不从、辞官不从

三不孝:生不能养、死不能葬、葬不能祭)

赵五娘形象:1)孝服贤妻的典型,赡养公婆,忍辱待夫;

2)忍辱负重,吃苦耐劳,敢于负责,自我牺牲的优秀传统女性形象。

5、《水浒传》主题、艺术成就

(一)主题思想

1、写出了“官逼民反”、“逼上梁山”的现实 全书以“众虎同心归水泊”为轴线 奔上梁山:李逵、鲁智深 逼上梁山:林冲、宋江、杨志 拖上梁山:卢俊义

2、揭露鞭挞了大小官吏的残暴(西门庆、蒋门神)

3、歌颂了建立在个人感情基础上的友谊和义气

(二)人物形象塑造的成就

1、面向生活,从生活中汲取创作养料

2、精心设计人物出场和绰号

(1)人物的出场多用韵语,介绍人物能抓住特点。

(2)人物的绰号惟妙惟肖,形神兼备,有助于人物性格的表现。取其性格:霹雳火、拼命三郎

(3)用丰富的细节描写和富于动作性的心理描写刻画人物的复杂性格和内心世界。

(4)在对比中凸现人物的个性差异和性格发展

6、《西游记》的原形精神

1、桀骜不驯的个性自由精神(大闹天宫的故事)

2、造福人类为目的的不畏艰险的追求探索精神(1)自然环境的险恶

(2)邪恶势力的侵扰(车迟国斗圣、比丘国救婴)(3)取经者自身的人性弱点(猪八戒好色)

7、“三言”的艺术特色

1.编织故事上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准

(1)较多的使用巧合和偶然的艺术手法,简化故事的漫长进程。

(2)善于运用具有细节特征的小道具来扭结、推动故事情节,增加戏剧性,如“珍珠衫”“出师表”等。

(3)善于设置伏笔和悬念,作品的多数故事不是直线展开,而是跌宕起伏,一波 6 三折,以其曲折多变而引人入胜。代表作如《蒋兴哥重会珍珠衫》、《十五贯戏言成巧言》、《钱秀才错赞凤凰俦》

2、人物塑造上的成就(1)将人物放在激烈的冲突中(2)富于个性的语言和动作(3)细致的心理描写(4)运用对比、映衬等手法

3、语言使用上典雅而不是通俗

改变了过去书面语和口头语分离的状况,完全采用通俗晓畅的白语,力避文白间杂、风格趋于统一。在口语基础上,大量采用谚语、俗语,使小说寓于浓厚的生活气息。

8、《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戚而能谐,婉而多讽,于是说部中乃始足有讽。

1、“讽刺的生命是真实”

2、讽刺的态度:秉持公心,把握分寸 针对不同人物采用不同的讽刺谋略

3、讽刺特征:寓戚于谐,悲喜交织

范进发疯,范母喜极一命呜呼;严监生因两根灯草不肯咽气。

4、讽刺策略:丰富多样性

(1)撕下文化面具,展示礼教与人性的矛盾

如王玉辉女儿早寡守洁(2)前后对比,暴露原形

范进中举后,银镶杯著不用,用朴素的筷子,最后还是吃了大虾元子。(3)冷静客观,不动声色与自我暴露(4)合理夸张

周进撞号板;范进中举发疯;严监生死前不肯咽气。(5)小说人物取名

王德、王仁即忘德、忘仁,也即亡德、亡仁。

腐朽的“二进”竟然名“进”,而姓周姓范,周有方正,范为范式之意,这就是鲁迅说的“婉而多讽”。

五、论述

1、罗贯中的《三国志小说》的主题

罗贯中的《三国演义》的主题有三个层面:(1)反对分裂,歌颂统一。

描写各路英雄在东汉帝国瓦解的废墟上问鼎逐鹿,致力于新的统一。

(2)拥护仁君,反对暴君。

在对三国历史的把握上,作者表现出明显的“拥刘反曹”倾向。

(3)赞美忠义,抨击奸伪。

《三国演义》主要是以忠义思想来臧否褒贬人物的。

2、罗贯中的《三国志小说》艺术成就

(一)虚实相间的艺术构思(“七实三虚”)

1.戏剧演绎,塑造历史 2.虚中有实,借题发挥 3.改头换面,本末倒置 4.移花接木,合类并举 5.采用传说,大胆虚构

(二)成功塑造了众多人物形象

1、艺术手法:

(1)对比(2)冲突(在尖锐的冲突中加重刻画人物性格)(3)虚写

2、“三绝”形象分析

(1)“智绝”诸葛亮:三顾茅庐,草船借箭,三气周瑜

(2)“奸绝”曹操:奸诈,自私,残暴嫉妒,雄才大略,权谋机变,才能出众

例:以怨报德杀害吕伯奢全家、屠戮徐州无辜百姓(3)“义绝”关羽:

①勇武:过五关斩六将,刮骨疗毒,温酒斩华雄 ②忠义:刘关张结义,千里寻主

③风度儒雅:举止豁达而不粗野,言语磊落而不莽撞

④性格弱点:重义而模糊敌我,如华容道义释曹操;傲气而不讲策略,如拒绝孙权攀亲;对“五虎上将”的不满,大意失荆州。

3、人物塑造上的缺点

(1)人物性格固定化,缺少发展变化

可能是受了民间传说人物定型化的影响和历史材料的局限。

(2)想象夸张有时不合情理

鲁迅:“写好的人,简直一点坏处都没有;而写不好的人,又是一点好处都没有。”

(三)网状的结构方式

他以蜀汉为中心,以三国的矛盾读者为主线,来网状组织全书的故事情节,既写的曲折多变,又前后连贯,既有主有从,又主从密切结合。

(四)杰出的战争描写艺术

1、丰富:全书共写大小战争四十多次展现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其中尤以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最为出色。

2、深刻:描写关键性的大战,以人物为中心,把斗智斗勇和战斗过程结合起来,写出战争的各个方面,如双方战略战术,力量对比,地位转化。

3、生动:充分体现了战争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既写出了战争的激烈、紧张、惊险,又表现的从容不迫、动中有静、有张有弛。

(五)文白相杂的语言

“文不甚深,言不甚俗,事纪其实,亦庶几乎史。”----蒋大器《三国志通俗演义序》

3、《金瓶梅》的社会意义

1、金钱的巨大能量

全书描写了西门庆从发迹到败落的兴衰史 西门庆赚钱的途径:

(1)经商所得,经商时偷税漏税(2)放高利贷(3)娶妻得财

2、女性世界的悲剧

潘金莲、李瓶儿、庞春梅:淡漠名节,崇尚情欲、物欲、肉欲

小说通过金、瓶、梅三大淫妇的毁灭,生动反映了晚明时期人欲放纵的悲剧。

3、世态炎凉的丑剧

小说通过西门一家的兴衰,深刻的暴露了当时的世情的虚伪、冷漠和整个社会的利己主义本质。西门生前身后围绕着他的那些人的举动,生动的为我们展示了末世的世态炎凉、人心险恶。

《金瓶梅》的艺术成就

1、题材的转变

它是第一部以家庭生活和世态人情为题材的长篇小说,主要通过普通人物的人生际遇来表现社会的变迁,具有强烈的现实性,标志着古代小说艺术成就的渐趋成熟和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重大发展为此后的世情小说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2、审美趣味的转变

在创作主旨上,从立意歌颂理想变为着重暴露黑暗,从表现美变为表现丑。《金瓶梅》之前的长篇小说主要讴歌美好的理想,《金瓶梅》实现了古代小说审美观念的美转变。

3、性格化的人物形象塑造

(1)在人物塑造上从单色调变为多色调,从平面化转向立体化。(2)美丑并举,善恶并存的矛盾组合,人物性格具有丰富性和流动性。

4、网状结构的高度成熟(1)从线性发展转向网状交织

(2)全书围绕西门庆一家的盛衰史而开展,并以之为中心辐射到整个社会,使全书组成一个意脉相连、情节相通德尔生活之网,既千头万绪又浑然一体。

5、口语化的市井语言(口语化、俚语化)

在语言艺术上,妙在口语家常,从说书体语言发展为市井口语。

4、“三言”的主题思想

1.对“重农抑商”的传统观念的反动(1)对经商活动的正面赞扬(2)对经商活动艰辛的描述(3)商人以正面形象出现

代表作:《刘小官雌雄兄弟》、《吕大郎还金完骨肉》 ·鲜明的重商思想:

《赠芝麻识破原形》:“经商亦是善业,不是贱流。”

《叠居齐程客得助》:“徽州风俗,以商贾为第一等生业,科第及在次着。” ·“三言”商人往往“重义”,多为善良致富,辛劳发财。《吕大郎还金完骨肉》的布商吕玉拾金不昧,心地善良。《卖油郎独占花魁》的小贩秦重,“做生意甚是忠厚”。2.以个性自由为基础的情爱观念(1)肯定男女情欲的合理性与正当性

(2)将真情说贯穿到作品当中,将对美好爱情的认识上升到了情感上相互了解、人格上互相尊重的高度(3)鞭挞负心汉、薄情郎

代表作:《蒋兴哥重会珍珠衫》、《卖油郎独占花魁》、《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乔太守乱点鸳鸯谱》 3.市民眼中的社会黑暗面(1)官场黑暗

10(2)社会秩序混乱等

代表作:《十五贯戏言成巧祸》、《一分钱小隙成奇冤》、《沈小霞相会出师表》

5、《红楼梦》的人物塑造艺术

《红楼梦》中有名有姓的人物多达480多个。其人物塑造上把共性和个性,形似与神似很好地结合起来。同时把人物放在斗争中对比描写,以自身的言行和心理活动来揭示人物的思想与个性。其主要特点是:

1、塑造了形形色色、丰富多彩的人物群像。

2、人物没有类型化的缺点,而是个性鲜明,各具面目。写出了人物性格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如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等成为千古不朽的典型形象。(1)贾宝玉

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瞋时而有情。1.思想叛逆

他 “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他嘴里一时甜言蜜语,一时有天无 日,一时又疯疯傻傻“混世魔王”成为他性格的基本特征。2.民主意识 思想平等

人格意识----男女平等 嫡庶平等主奴平等 贫富平等

交友自由----贾宝玉无意仕途,对那些追名逐利如贾雨村之辈,也深恶痛绝,称他们为“须眉浊物”、“国贼禄蠹”,最不愿与之交往。3.带有民主色彩的爱情观念和恋爱方式

宝、黛爱情自始至终表现了爱情与家世利益的冲突,表现了封建正统观念与叛逆思想的激烈斗争,从而赋予了这个爱情悲剧以深刻的社会政治内容,有三个主要特点: 其一,他们是在长期生活过程中建立起来的以互爱为前提的爱情关系。

其二,双方的爱情是建立在共同的思想认识和生活理想的基础之上的,他们都是封建正统观念的叛逆者,都向往纯洁的爱情。

其三,他们的爱情带有民主性和平等性的色彩,没有一点“男尊女卑”的观念。

为了达到爱情的目的,他们不惜同家长、兄弟、姐妹乃至家族决裂,甚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

(2)林黛玉

1.孤标傲世而又尊重他人(纯真)

心灵纯真,无视“温柔敦厚”的封建规范。蔑视权势,从不讨好封建家长,对周围的庸俗与虚伪常用“比刀子还利害”的语言予以反击,以致被周围的人认为“刻薄”、“专挑人的不好”。

其实也有谦和的一面---宽待姐妹,与人不存介蒂,对“下人”从来没有耍过威风,没有说过一句恶言恶语。2.多愁善感而又坚强不屈(叛逆)

蔑视权势,从不讨好封建家长,她向往自然,从不遵从“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说教。

博览群书,学识渊博。不但读《四书》,而且跟宝玉一样,喜读“移人心性”的“杂书”,如杂剧《西厢记》、《牡丹亭》、《桃花扇》等;对于李、杜、王、孟以及李商隐、陆游等人的作品,不仅熟读成诵,且有深有体会;她不仅善鼓琴,且亦识谱。小说即表现了她才学横溢和浓郁的诗人气质。(3)薛宝钗

肌骨莹润,举止娴雅。品格端方,容貌丰美,人多谓黛玉不及。1.娴雅动人的美女

2.知书达理,“冷”“热”兼备的书香小姐

3.谙于世故,善于揣摩,“尊上睦下”,明事达理,精于处事

3、善于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不同人物性格的细微区别。

例如:抄检大观园时,各房的丫鬟、姑娘她们的反应都不一样。其中晴雯反抗性最强。

4、处处从生活的整体出发去刻画人物,因而写一个人物,常常起到一种互相关联的映射作用。

例如:林黛玉与晴雯、薛宝钗与袭人等的关联、映射作用。“影子描写术”

5、善于对人物心灵及其矛盾冲突进行描写。中国古代小说在此方面相对薄弱,而《红楼梦》却取得了巨大进步。

例如:妙玉虽说是“槛外人”,应该对人世间的红尘往事不在理会,但是在宝玉生日的时候却发来贺卡,在贾母一行人去拢翠庵的时候将自己的杯子给宝玉用。

第五篇:古代文学史

古代文学史笔记

先秦文学

一、远古社会-------公元前221年(秦建立)

1、先秦时期的社会状况

原始群 群体生活-----------氏族公社(母系)传说有巢氏、神农氏、伏羲氏→(父系)传说有黄帝、尧、舜、禹---------奴隶制社会(夏商周)―――――春秋战国 2、先秦时期的文学

(一)诗歌和词赋

(1)原始诗歌

产生于原始社会是在原始人类为求得生存的发展的集体劳动中产生的,是集创作的。《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是口耳相传流传下来的。歌乐舞三者一体

(2)诗经

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共收入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 分风 雅 颂

风指国风即民风

是文学成就最高的部分

雅分为大雅、小雅

颂即宫廷乐曲及祭祀

写作手法:赋比兴三种

(3)《楚辞》 屈原 爱国诗人

风即国风属于现实主义创作手法

骚即离骚属于浪漫主义创作手法

各领风骚数百年的风骚是指国风

《离骚》是楚辞的一部分

二、散文

包括历史散文、诸子散文

(1)历史散文以记言记事为主 《尚书》是中国第一部古代文献资料汇编的散文总集

《左传》以记言为主《尚书》以记言为主

《战国策》是汇编 的(2)诸子散文

战国时期百家争鸣

包括《论语》、《庄子》、《孟子》、《老子》、《墨子》、《孙法》、《荀子》、《公孙·孟子》、《韩非子》等的文学成就最高。

(3)寓言和神话 寓言很少 神话有《女娲补天》《夸父逐日》《混沌开天》《鯀禹治水》《精卫填海》《后羿射日》等 第一章 上古神话

一、神话 概念:神话 是指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了远古人民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通常以神为主人公,情节一般表现为变化、神力和法术。

神话的产生是以语言为前提的

功能:

1、是为了保持社会习俗及社会制度的意义和合理性。、2、是把 个人与集体联系为一体的强有力的精神力量。

3、神话传说宣泄了人们的不安情绪。

二、《山海经》

《山海经》是保存了古代神话最多最集中的一本书。《诗经》《楚辞》《左传》《国语》《庄子》《孟子》《墨子》《韩非子》《淮南子》《吕氏春秋》《 逸周书》等也多取材于神话

三、《山海经》

时间:战国时期至汉朝

《山海经》是我国古代神话保存最多最集中的资料。

全书共分山经五卷、海外经五卷、海内经五卷、大荒经四卷,内容极其驳杂,除神话传说外,宗教祭祀外,还包括我国古代地理、历史、民族、生物、矿产、医药等方面的材料。

《山海经》中的神话反映了人类早期的思维特征,不少故事已经具有清晰的轮廓,甚至可以得到相当完整的故事和形象,可以说是我国古代神话的一座国库,对我国神话的传播和研究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第二节 中国神话及其蕴含的民族精神

共8页

第1页

9:44:30 PM

5/2/2015 古代文学史笔记

一、创世神话

以盘古故事最为著名(盘古开天辟地)----------垂死化身

是对宇宙等自然现象的积极探索

二、始祖神话

故事有《女娲补天》、《女娲造人》、《商颂·玄鸟》、《大雅·生民》

是对人类起源的探索

三、洪水神话

故事有鲧禹治水、大禹治水

四、战争神话

黄帝和炎帝在中原的战争(阪泉之战)、黄帝和蚩尤之间的战争、刑天与天帝之战

五、发明创造神话

燧人氏发明火、有巢氏发明家、神农氏发明种子、后羿发明弓箭等

它标志着人类自身的主体性突出了

这是社会进步的结果。

还有一些神话显示了人 类英雄突出的个性勇气,显示了人类对自身不可动摇的信念 如:《夸父逐日》、《精卫填海》

六、神话对民族精神的形成及特征的影响:

1、中国古代神话体现了深重的忧患意识

2、中国古代神话具有明确的厚爱民意识

3、中古代神话体现了先民们的反抗精神 第三节

上古神话的思维特征

一、以己观物、以己感物

二、具体形象的思维

三、伴随着浓烈的情感体验

四、是一种象征性隐喻性思维

象征、隐喻就是具体的物象和某种特定意义之间的联系。第四节

上古神话的散失和演化

一、神话的历史化

途径:删(削)

如兽——半人半兽——人

改造

如黄帝四面——

二、神话发展为仙化

中国古代神话发展变化的另一条道路,是被道教改造,成为仙化的一个来源。

仙化一般讲述的是通过修炼或仙人导引,使人长生不老或幻化成仙的故事,在仙化中,其中最突出的是黄帝和西王母。

三、神话作为文学素材

宋玉《神女赋》

巫山神女

曹植《洛神赋》根据洛神 而作

四、神话原型对后世影响

1、作为文学创作的素材

2、直接影响文学创作的思维方式、表现手法、欣赏效果等

如:孙悟空大闹天宫,根据刑天与天帝争神

贾宝玉坚持男的是泥做的,女的是水做的源于女娲造人

从孙悟空身上,我们不难看出“石中生人”的夏启,“铜头铁骨”的蚩尤,“与帝争位”的刑天以及淮祸水怪无支祁的影响。第二章 《诗经》 第一节 《诗经》的编订和体制

共8页

第2页

9:44:30 PM

5/2/2015 古代文学史笔记

一、《诗经》的编订

采诗说、献诗说、删诗说

二、《诗经》的体制

1、风

即音乐曲调,国风即各地区的饿乐调。国是地方、方域之意。十五国风160篇包括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凤、豳风

2、雅

即正,指朝廷正乐西周王畿的乐调。雅分大雅河小雅。大雅31篇是西周的作品,大部分创作于西周初期,小部分作于西周末期,小雅74篇,大部分西周晚期。大雅的作者主要是上层贵族;小雅的作者既有上层贵族也有下层贵族和 地位低微者。

3、颂

是 宗庙祭祀之乐,许多是舞曲,音乐较舒缓。

分三种:周颂31篇

鲁颂4篇

商颂5篇

三、用诗(诗的作用)

古人讲求

立身、立言、立命“三立”

1、作为教材《诗经》中的作品,是周代礼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 实行教化的重要工具。儒墨两家以此教人

2、在政治生活中,借以言志讽谏

四、传诗(诗的流传)

《诗经》以其口耳相传、易于记诵的特点,在汉代流传很广,出现鲁、韩、韩三家诗。汉时设立官学,三家诗兴盛一时,后“毛诗”晚出盛行于世即今本《诗经》(作者鲁人毛亨和 赵人毛莜)第二节 《诗经》的内容

一、反映战争徭役离乱的诗篇

如《卫风·伯兮》、《小雅·采薇》、《王凤·君子于役》、《豳风·东山》、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

二、反映婚恋题材的诗

如《周南·关雎》、《邶风·静女》、《郑凤·子衿》、《卫风·木瓜》、《郑凤·狡童》

三、反映剥削压迫的诗篇

如《魏风硕鼠》、《魏风伐檀》、《隰有苌楚》

四、反映社会黑暗的政治讽刺诗篇

如《邶风新台》、《秦风黄岛》

五、反映古老的祭歌 如《生民》

六、反映劳动生产的诗篇

如《 葛覃》、《七月》

《葛覃》反映的是奴隶主的剥削和压迫下努力地辛苦劳动,反映了劳动人民热爱劳动积极创造物质财富的乐观精神。第三节

诗经的艺术特点

一、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赋比兴的运用既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我国古代诗歌创造的基本手法。赋就是铺陈直叙如《生民》、《七月》

比就是比方以比物比此物(比喻、拟人)如《魏风硕鼠》《硕人》、《卫风氓》 兴就是触物兴词,先言他物所引之词如《关雎》、《蒹葭》、《黄鸟》 既是比又是兴的如《关雎》、《卫风氓》

赋可叙事描写,也可议论抒情,比兴都是为表达本事和抒发情感服务的。

二、强烈的现实主义情感

三、复迭又叫做重章迭句

共8页

第3页

9:44:30 PM

5/2/2015 古代文学史笔记 四、四言为主的句式丰富生动的语言形象如《木瓜》、《黍离》(-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1、双声词

2、重叠词 第四节

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一、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

风雅精神

:《诗经》表现的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被后人概括为风雅精神,直接影响了后世诗人的创作。

二、《诗经》的艺术表现手法为后人诗人的创作提供了成功的艺术借鉴

(艺术特色:赋比兴,尤其是比兴)

三、《诗经》确立了民间文学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比兴:《诗经》所创立的比兴手法,经过后世发展,成了我国古代诗歌独有的民族传统,用来指诗歌的形象思维或有所寄托的艺术表现形式。第三章 屈原 楚辞《离骚》 第一节 楚辞产生的文化政治背景 第二节 屈原的生平和作品 楚辞

一、屈原的生平和思想

屈原名平,据《离骚》’:摄提贞于孟陬兮,为庚寅吾以将。

二、楚辞的含义

楚辞是指具有楚国地方特色的乐调语言、名物而创作的。诗赋在形式上与北方诗歌有较明显的区别。北方诗歌以《诗经》为代表。

三、楚辞的编纂和屈原作品的真伪

编纂:西汉末年刘向辑录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编成楚辞一书。

东汉时

王逸作有《楚辞章句》

明朝时

朱熹作有 《楚辞集注》 认为屈原所创作的作品有《离骚》、《九歌》、《天问》《九章》、《招魂》 不是屈原所创作的作品有 《大召》、《远游》《卜居》、《渔父》 第三节 《离骚》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品,是带有自传性质的一首 长篇抒情诗。解题:

1、司马迁、班固认为离骚的意思是遭受忧患的意思。

2、东汉的王逸解释为离别的意思。因为司马迁距离屈原的年代未久所出其说法最为可 信。

一、语言形式

语言形式生动活泼形象

句式杂乱长短不一

语言带有楚地方言如謇。

二、《离骚》的主要思想内容

1、美政理想

政治革新

举贤授能

修明法度

2、热爱国家 关心人民疾苦的强烈爱国激情

3、坚持正义 反对奸邪 表现九死未悔的斗争精神

如《湘君》、《湘夫人》

三、《离骚》的艺术成就

1、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2、运用神话传说 驰骋想象

3、发展了比兴的艺术手法(比兴源于《诗经》不是源于《离骚》,到《离骚》时,比兴有了系统性用一类比一类。

4、创造出了新的诗体形式和精美的语言

《诗经》以四言为主,《离骚》长短不齐的杂言形式,《离骚》语言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第四节

楚辞的流变和屈原的地位

共8页

第4页

9:44:30 PM

5/2/2015 古代文学史笔记

一、宋玉等楚辞作家

宋玉的作品收入《楚辞》、《文选》的有《九辩》《高唐赋》《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对楚王问》其中唯有《九辩》公认为宋玉所作。

《九辩》是宋玉的 代表作品,其内容主要是抒发他因不同流俗而被谗见疏,流离失所的悲哀,批判了出国黑暗的政治现实。作品委婉曲折地表达了对君王的忠诚和自己的怨苦之情,表达了对国家兴亡的忧虑。第四章 《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

散文的产生是以文字的产生为前提的1、甲骨文

河南安阳小屯村首先发现甲骨文

用来占卜的卜辞的内容很丰富包括祭祀、农业生产、畜牧、田猎、风雨战争、疾病等许多方面。

甲骨文被称为先秦叙事散文的萌芽(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2、商周铜器铭文

商周铜器铭文反映了我国早期记事记言文字由简至繁的发展。三足而立商周时期铜器的特点。

3、《尚书》

历史著作

《尚书》是商周记言史料的汇编包括《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又分为古文《尚书》今文《尚书》)

4、《春秋》

以一字寓褒贬

春秋笔法 表达了作者的爱憎。

春秋时期经过孔子编订的《春秋》记事系统,具有自觉的记事意识和写作义例,儒家为代表,维护周的正统地位,反对儹越违礼行为,贬斥邪说暴行,是主要的思想倾向。

贤者讳

宋人弑其君

杵臼

晋人弑其君

周蒲

莒人弑其君

庶其太子

《左传》

春秋三传

公羊高

《公羊传》

谷梁赤

《谷梁传》

左丘明

《左传》 《春秋》成为经

传指《春秋》三传

5、《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相传是鲁国左丘明所作。《左传》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基本与《春秋》重合,但比《春秋》记载长13年历史,而且比《春秋》更重视人民(提高了人民的地位)为社稷着想。

《左传》文学成就(文学特色)

《左传》西晋杜玉称为”左氏之传,史之极也。”“高深若云海”

一、叙事艺术:善于叙事,精于裁剪

1、叙事手法多样化(77页)

作为编年史,《左传》的情节结构主要是按时间顺序交代事件发生,发展和结果。叙事手法有倒叙、预序、插叙、补序、实序、虚序、明序、暗序等29种。

2、叙事的完整性和戏剧性

《左传》叙事,往往很注重完整地叙述事件的过程和因果关系。《左传》叙事最突出的成就就在描写战争。一般说来,《左传》血战争,不局限于交战过程的 记叙,而是深入揭示战争酝酿过程及其后果。

3、神秘化

《左传》对事件因果关系的叙述,还常有道德化和神秘化的特点。作者面对即成的历史事实,根据历史人物的言行得失,在叙述历史事件时,加入种种神秘化的故事,共8页

第5页

9:44:30 PM

5/2/2015 古代文学史笔记

预示事件的结局,解释事件的因果关系。这样反映了春秋时代人们的世界观和认识水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左传》是一部历史著作,但作者有时就想一个讲述故事的人,把时间叙述的颇具戏剧性。

二、写人特点

《左传》中广泛描写了各种人物,其中许多人物写得个性鲜明,人物性格丰富、复杂,表现了人物性格的变化。

《左传》叙事中人物的行为对话构成了表现人物的主要手段,而绝少对人物外貌、心里等主观静态描写。

三、记事语言特点

1、《左传》中记言文字

主要是行人问答和大夫辞令,包括初始他国专政之词和向国君谏话之词等。这类记言文字无不“文典而美”,“语博而奥”,简洁精练,委曲达意,婉而有致,栩栩如生。

2、《左传》叙述语言简练含蓄,词约意丰。《国语》

一、《国语》是一部国别史,分别记载了周鲁晋战楚吴越八国事,是各国史料的汇编,时间成书于约在战国初年,传说是左丘明所作。

二、以记言为主,记事为辅

记言成就表现在:

1、谏对之词《邵公谏厉王饵谤》

2、有些篇章记叙了生动曲折的故事,在叙事中刻画了人物性格。《齐姜与紫犯谋遣重耳》。

3、《国语》语言简练简省。(这种语言对唐宋的古文的创作颇有影响。

《战国策》

《战国策》共三十三卷,时代上接春秋,下迄秦并六国。是由战国后期纵横所作。并且经刘向整理后定名为《战国策》。《战国策》主要是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

与《春秋》、《左传》、《国语》主要反映儒家思想不同,《战国策》突出表现了纵横家思想,反映了纵横家的人生观。在政治上他们冲上谋略,强调审时度势,肯定举贤任能,在人生观上则是追求功名显贵,富贵利禄。

《战国策》的思想价值,在于它反映了战国时代士阶层的崛起。艺术成就:

一、人物:

1、首先表现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全书对战国时期社会各阶层形形色色的人物都有鲜明的生动的描写。“士”形象的写得栩栩如生,光彩照人。

2、《战国策》还以波澜起伏的情节,个性化的言行,传神的形态和细节来描写人物。

二、语言

“辩丽横肆

铺张扬厉”

1、引类譬喻

以小见大

循序渐进的封建语言如《邹忌讽齐王纳谏》《触龙说赵太后》。

2、用大量的寓言故事、轶闻掌故来增强辩词的说服力如《冯瑗客孟尝君》。

3、《战国策》的铺张扬厉,气势充沛,还与行文的夸张铺陈,大量运用对偶排比有关如《苏秦始将连横》。第五章

先秦诸子散文

一、诸子散文

定义:春秋站国时代,诸子百家阐述自己对自然社会不同观点和主张的哲理性著作。

二、发展脉络:

共8页

第6页

9:44:30 PM

5/2/2015 古代文学史笔记

春秋时期:代表作《论语》《墨子》语录体位表达方式 战国中期:代表作 《孟子》《庄子》对话体位表达方式专题论文出现但尚不成熟 战国晚期:代表作《荀子》《韩非子》专题论文成熟

三、《论语》

孔子“孔圣人”

儒家学派代表作 文学成就:《论语》的文学色彩在于 表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形象,性格以及深刻平实,含蓄隽永的语言。(简练、清新、言简意赅,耐人寻味等)

四、《老子》

道家学派的代表作,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学派,佛教由印度而来,作者是老子,又称《道德经》。

《老子》以韵文为主,韵散结合的形式,是先秦说理文的另一形态。《孟子》散文的艺术特色

一、孟子

山东人

楚国人

名轲

字子鱼

被称为“亚圣人” 孟子是孔子孙子的弟子再传弟子。

区别

《孟子》 游说诸侯进行的政治活动

目的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

行王道 施仁政。

纵横之家 游说诸侯进行的政治活动

目的 追求个人功名利禄

显达富贵。

《孟子》七篇是主要记录了孟子的谈话和其弟子共同著作。其艺术成就:

1、《孟子》中的论辩文中,运用逻辑推理的方法(类比推理,欲擒故纵,反复诘难)如《梁惠王下》

2、“孟子长于譬喻”,在论辩中常用比喻,把抽象的道理用具体生动的形象表现出来。如《齐人有一妻一妾》

3、“气势浩然”是《孟子》散文的重要风格特征,而且大量使用排偶句,叠句等修辞手法,来加强文章的气势,是文气磅礴。(使用排偶句、叠句等修辞手法是学习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语言特点)

4、《孟子》语言明白晓畅,平实浅近,同时又精炼准确。《庄子》

一、庄子

名周

战国时期宋国蒙人,生活困顿,却鄙弃荣华富贵,权势名利,力图在乱世保持独立的人格,追求逍遥无待的精神自由。

二、《庄子》哲学思想继承了老子道的学说,并加以改进的思想和拓。

《庄子》先秦说理文。最有文学价值。《庄子 》33篇,分为内(7篇)、外(15篇)、杂(11篇)三个部分。一般认为,内篇是庄子所作。外篇、杂篇出于庄子后学。

《庄子》中的哲学观点:

1、齐生死

2、主张无用

3、否定一切仁义礼乐

4、主张无为

三、《庄子》艺术特色:

1、表达方式

大都是用“三言”形式说理。“三言”即寓言、重言、卮言。

(1)寓言即虚拟的寄寓于他人他物的言语。寓言十九(十分之九)

(2)重言即借助长者、尊者、名人的言语,为是自己的道理为是他人接受,托己说于长者、尊者之言以自重。

(3)卮言即出于无心自然流露之语言。

2、文章风格:

是一部哲理著作,但哲理性并不掩盖它文学说上的光彩。

3、文章结构:

深邃的思想 浓烈的感情。先秦时期规模最大的散文论述(无待:不凭借外物、不等待)(反社会是庄子的一种思想)

4、文章比喻很多:比喻之多,比喻之奇

四、《庄子》文章及其回响

共8页

第7页

9:44:30 PM

5/2/2015 古代文学史笔记

1、对诗歌的影响:魏晋南北朝时期诗歌流派:游仙诗

玄言诗

山水田园诗

2、对小说的影响:,《红楼梦》

3、对中国戏剧的影响:《牡丹亭》(汤显祖)因梦而死,因梦而生 《荀子》

一、荀子

荀子名况,字卿

共8页

第8页

9:44:30 PM

5/2/2015

下载《古代文学史》1复习资料word格式文档
下载《古代文学史》1复习资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整理文学史古代

    中国文学史(第三卷) 名词解释: 1、江西诗派: 南宋初,吕本中作《江西诗社宗派图》,将黄庭坚、陈师道等二十余人列为江西诗派。江西诗派是在黄庭坚的直接影响下形成的,他们的创作具......

    古代文学史

    神话是人民在幻想中经过不自觉的艺术方式所加工过的自然界和社会形态,任何神话都是一定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反映,神话具有现实性、幻想性和艺术性。诗六艺:《周礼》所总结的......

    文学史复习资料

    外国文学复习资料 ★欧内斯特·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l899~1961),美国小说家。中学毕业后做新闻记者 工作。代表作有《太阳照样升起》The Sun Also Rises (1926),《永别......

    文学史复习资料

    简明中国文学史 1.、文学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它与生命本真密切关联。 2、文学的根本价值在于它是人类求证其自由本质、创造其自身生活的一种特殊方式。 3、现代的考古研究证明......

    古代文学史填空题

    填空题 第一编先秦文学 第二章《诗经》 1、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它收录了我国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间的305 篇作品。 2、《诗经》本来只称《诗》,或连其......

    古代文学史练习题

    《中国古代文学史1》 一、基本知识. 1.上古歌谣:"断竹,续竹,飞土,逐肉。"载于《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题为(《弹歌》;)。 2. 上古歌谣:"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勿作!草木,归其泽!"出自......

    古代文学史试题

    中国人民大学2000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国古代文学史试题 2004-8-13 页面功能 【字体:大 中 小】【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一、名词解释(共40分,每题5分) 1、北山移文 2、九辩......

    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大全)

    第三十三章杂剧 一、名词解释 1、旦本、末本:元杂剧中男主角称为末,女主角称为旦,根据主唱者角色的不同,分为旦本、末本。一本戏只能由一人主唱,其他人一般只能说白。 2、元曲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