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农村外出务工青年情况的调查报告调研报告
关于农村外出务工青年情况的调查报告调研报告
改革开放以来,为了摆脱贫困,寻求新的发展机遇,在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下,我乡广大农村青年逐步转变靠山吃山的传统观念,纷纷走出山门,开始自发的或通过各种劳务方式向经济发达地区流动。于是,一支敢闯敢干又充满活力的劳务大军应运而生,并日益发展壮大,为加快脱贫致富奔小康步伐,促进社会经济全面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为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发挥青年作为劳动力资源的优势,着力做好做实劳务输出这篇特色文章,景宁团县委通过召开回乡探亲、过春节的青年座谈会,赶赴外出青年集中的城市了解情况等形式,对全县农村青年流动的规模、现状以及青年外出务工对我县地方社会经济所产生的具体影响进行了调研。
一、流动现状
1、总体流动规模。全县总人口17.6万人,劳动力总数为9.6万人,其中农村劳动力8.1万人,占全县劳动力总数的83.4%。截止2002年10月底止,全县17至35周岁的农村青年实现跨县、市和跨省、市流动就业的达23574人,占流动总人数的74%。在外出务工青年中,以初中文化程度的为最多,达19331人,占总数的82%;高中及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为3064人,占总数的13%。
2、职业分布情况。据调查,我县农村外出务工青年所从事的职业相对集中,以零售贸易、餐饮业、商业服务业以及一些低技能性的制造加工业为主,其从业人员约占流动总数的74.8%,且带有较强的地域性。如在北京从业的4000多人中,有近90%的均从事零售贸易;而在温州务工的,则大多从事皮革制品的生产和加工。
3、流动特点。一是具有较强的裙带性。多数农村青年的流动是经亲朋好友的介绍或引路而实现,通过政府或社会职业中介服务机构组织劳务输出的人数不到流动总数的10%。二是流动周期长。在我县青年劳务人员中,90%的农村青年已完全摆脱了农业生产而长期在外从事流动就业,流动时间在5年以上的达2500多人,举家外出的亦大有人在。三是流动区域相对集中。我县青年劳务人员遍及全国各地,近至邻县,远至中缅边境。但是,流动区域相对集中在丽水、温州、杭州、北京等地。其中,在丽水市内(除本县外)流动的劳务人员约2000人,温州市为6500人,杭州市近5000人,北京市约4000余人。除此之外,宁波、上海、石家庄、广州、深圳等地也集中了一定量的青年劳务人员。
二、流动带来的积极影响
1、扩大就业,稳定大局。我县地方工业经济脆弱,经济总量小,劳动力大量剩余,就业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此,如何确保富余劳动力充分实现就业,不仅事关劳动者的切身利益,也直接影响着社会的稳定。据统计,通过劳务输出方式已使我县69.5%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了转移就业,既满足了社会生产各部门对劳动重新配置的需要,又扩大了就业领域,极大的缓解了我县就业压力,有力的促进了经济发展。
2、全面提高了外出青年素质。从总体上说,我县农村青年因受思想观念、经济条件和教育环境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文化程度普遍不高,整体素质明显偏低,尤其是具有一技之长者为数甚少,就业能力相对较弱。而通过劳务输出后,生活环境、社会环境的变化和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广大青年转变了观念,增长了见识。同时,也从客观上促使他们必须不断努力提高自身素养和职业技能水平,以增强适应社会发展要求和市场竞争的能力。
3、加强了区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我县外出务工青年相对集中于经济发达地区,他们的流动为我县与经济发达地区的沟通与交流架起了桥梁,大大缩短了相互之间的空间距离。大量来自不同区域、不同层次、不同行业的信息反流,既让山里的人们看到了经济发达地区日新
月异的发展与变化,从而影响和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择业观念和市场理念,也为促进我县地方产品的市场开发,扩大劳务输出渠道,引导劳动力合理流动发挥了极其重要的桥梁纽带作用,有效地加强了与不同地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4、青年劳务输出成为实现农村经济发展的一大支柱型产业。据统计,2001年我县实现劳务总收入7022万元。其中农村青年的劳务收入为5902万元,占总劳务收入的84.3%,占全县农村经济总收的11%,人均劳务收入2312元,仅此一项为农村人均增收58元。而一些外出劳务人员相对集中的乡镇,劳务收入比例则更高。如渤海镇,全镇劳务输出半年以上的达4516人,占劳动力总数的42.1%;实现劳务收入1612.5万元,占该镇农村经济总收入的27.4%,人均劳务收入达到3570元。地处海拔800多米的大顺乡徐洋村,总劳动力不过399人,而长年在温州等地务工的劳务人员却多达279人,占全村总劳动力总数的69.9%,年实现的劳务收入达62.59万元。
5、资金反流促进了我县地方经济全面发展。劳务输出给广大劳务人员和农村家庭增加了经济收益,不仅有力地推动和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为发展养殖业、种植业和效益农业创造了条件。同时,也促进了我县的地方经济建设。首先,加快了城镇化建设进程。一批世居深山的农村青年劳动力通过劳务输出致富后,在县城购置商品房,踊跃参与土地、商业用房的拍卖竞标,促进了人口集聚,加快了城镇化建设进程。其次,促进了地方经济建设。近年来,我县提出并实施创畲乡生态优势,建风情旅游名城的发展战略目标,小水电业、旅游业迅速崛起,其巨大的市场潜力和良好的发展前景,也吸引了一些具有较强经营意识和经济实力的劳务人员带资返乡创业。
三、劳务输出中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
1、流动的无序化。我县农村青年流动主要是通过自发性和裙带性等方式来实现,具有一定的盲目性。而青年盲流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多方面的。首先,它给各级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进行劳动力宏观调控、开展有组织劳务输出和城乡统筹就业等工作增加了难度,降低了劳动力资源利用率。其次,增加了流动成本,一些急于实现流动就业的青年,不从自身条件或家庭条件出发,也不办理相关证件(如务工证、计生证),仅凭个人意愿或偏信虚假劳动信息而盲目外出求职,其结果是皆因各种原因或无业而返,或上当受骗,造成大量人力、财力、物力的浪费和不应有的损失。此外,无序化的流动也给输入地的社会治安、城市交通、住房建设、计划生育等方面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
2、外出务工青年文化、技术素质偏低。尽管劳务输出使我县广大劳务人员扩大了知识面,提高了综合素质,也造就了一批百万富翁和企业家。但是,因受文化程度的制约,我县务工青年的整体素质依然较低,适应社会发展要求和市场抗衡的能力不强。特别是技术型人才的匮乏,导致大批既缺文化又缺技能的劳动力只能以打工者的身份在外谋业,且从事的也大多是一些简单劳动或低技能性的职业,其比例约占流动总人数的70%。既降低了劳务人员的经济收益,也严重影响和制约了他们的自身发展。
3、返乡创业者少,资金回流量不大。我县青年的流动周期普遍较长,大多具有一定经济实力的青年又都在输入地站稳了脚跟,有了自己的产业和发展空间,继续实现导地创业成为他们的最佳选择。他们的成功也影响和吸引了大批劳务人员长期在外拼搏,以求得进一步的发展,获取更大的经济利益。
4、自身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据调查,我县以打工为业的劳务人员,大部分从业于经济发达地区的非公有制企业,其中个体私营企业约占总数的65%。由于法制不健全和执法不力,目前,一些用人单位特别是个私企业的劳动用工很不规范,私招乱雇现象尤为
严重,且招用工后大都不与劳动者依法签订劳动合同,以致发生劳资纠纷或工伤事故而得不到及时有效的保护,蒙受不应有的损失。
四、对策与措施
1、健全组织,做好服务。无论是现在乃至今后一定时期内,转移就业仍将是我县解决就业问题、加快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为保护广大劳务人员合法权益不受侵害。首先,要与司法等部门联合加强劳动法、社会保险等相关法律法规、政策的宣传,以提高广大劳务人员的自我防范能力。其次,要积极寻求驻外党支部,驻外办事机构的支持,在条件成熟的地方建立团组织或青年组织,采用多种方式和途径,在流动人员相对集中的地区或城市建立相应的管理、服务组织或机构,为本区域内的我县务工青年提供相关法律政策咨询、劳务信息、就业指导等一系列的就业跟踪服务,帮助他们具体解决工作和生活上所遇到的各种实际困难,如劳资纠纷、劳动争议、突发事件处理等等。
2、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外出青年素质。要充分利用现有培训基地,联合劳动、司法等部门,加强对外出务工青年的技能培训。要增强培训的计划性、目标性和适用性,围绕劳动力市场需求,有针对性的开展技能培训。要增加与发达地区团组织的联系,及时掌握用工信息,根据用人单位需要,设置专业课程,实行定向培训。要对外出青年进行法律知识,特别是劳动法和合同法等有关知识的培训,增强法律意识,自觉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合法权益。此外,还要尽快培养或引进一批具有专业职业技能和理论知识水平的职教人才,解决当前培训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
3、加强宣传,积极引导外出青年返乡创业。要通过典型引路扩大劳务输出的同时,运用多种形式、方法和途径,在劳务人员中大力宣传返乡创业的典型事例和我县地方经济的发展动态,引导、鼓励广大劳务人员返乡创业,充分利用他们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等加快我县地方经济建设。建议有关部门要致力改善投资环境,努力为返乡创业者做好一系列的配套服务工作;要根据我县具体实际,制定相关的优惠政策,给予返乡兴办企业的创业者以更多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和支持,如建设用地、资信贷款、劳动用工、职业技能培训等等。
关于县农村外出务工青年情况的调查报告
作为青年人,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想要真正找到自己的位置,发挥自己的潜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就要有一股闯劲。笔者认为,青年人创业是一种趋势,更是一种需要青年人创业有着自己的优势。青年人最有闯劲,最少负担,最富创造力。年轻人家庭负担较轻,做事更有冲劲和魄力,而且青年思想解放,朝气蓬勃,充满活力,这是青年人具有的得天独厚的优势。加拿大多伦多玩具公司的创始人在谈到成功的经验时说:“年轻时思维敏捷,而且又有商业潜质,那么你成功的机率就是双倍的。”
年轻就是资本。青年人不怕失败,失败会给青年人提供更多的经验,即使是对创业失败的青年而言,他们的就业能力也得到了增强。与中年人相比,青年人创业压力减少了许多,因为中年创业更多的要考虑“还有几次失败的机会﹖”,而青年人则不必如此担忧。
国家的关注。青年人创业解决了青年就业问题。在可查到数据的国家中,至少有50%国家的青年失业率超过15%。追溯青年人创业的起源,目的之一就是为了解决渐趋严重的青年失业问题,促进青年实现自主就业。鼓励青年人创业是很多国家都关注的问题,这给青年人创业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契机。
任何时代,社会的发展总是与青年的发展密不可分;任何地区,经济的繁荣总是与一大批青年创业者的作为联系在一起。青年朋友们敢于、乐于、善于创业,展现出来的必将是一幅万马奔腾、波澜壮阔的壮丽画卷。
总之,创业是青年实现自身价值、推动社会进步的需要,是青年把人生理想转化为社会现实,实现进一步发展的必由之路。广大青年应该发挥自己的优势,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创业之路。
第二篇:农村外出务工青年情况调查报告
改革开放以来,为了摆脱贫困,寻求新的发展机遇,在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下,我县广大农村青年逐步转变“靠山吃山”的传统观念,纷纷走出山门,开始自发的或通过各种劳务方式向经济发达地区流动。于是,一支敢闯敢干又充满活力的“劳务大军”应运而生,并日益发展壮大,对加快我县农村脱贫致富奔小康步伐,促进社会经济全面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为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发挥青年作为劳动力资源的优势,着力做好做实”劳务输出”这篇特色文章,景宁团县委通过召开回乡探亲、过春节的青年座谈会,赶赴外出青年集中的城市了解情况等形式,对全县农村青年流动的规模、现状以及青年外出务工对我县地方社会经济所产生的具体影响进行了调研。
一、流动现状
2、职业分布情况。据调查,我县农村外出务工青年所从事的职业相对集中,以零售贸易、餐饮业、商业服务业以及一些低技能性的制造加工业为主,其从业人员约占流动总数的74.8%,且带有较强的地域性。如在北京从业的4000多人中,有近90%的均从事零售贸易;而在温州务工的,则大多从事皮革制品的生产和加工。年劳务人员遍及全国各地,近至邻县,远至中缅边境。但是,流动区域相对集中在丽水、温州、杭州、北京等地。其中,在丽水市内(除本县外)流动的劳务人员约2000人,温州市为6500人,杭州市近5000人,北京市约4000余人。除此之外,宁波、上海、石家庄、广州、深圳等地也集中了一定量的青年劳务人员。
二、流动带来的积极影响
1、扩大就业,稳定大局。我县地方工业经济脆弱,经济总量小,劳动力大量剩余,就业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此,如何确保富余劳动力充分实现就业,不仅事关劳动者的切身利益,也直接影响着社会的稳定。据统计,通过劳务输出方式已使我县69.5%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了转移就业,既满足了社会生产各部门对劳动重新配置的需要,又扩大了就业领域,极大的缓解了我县就业压力,有力的促进了经济发展。(责任编辑:范文之家)
第三篇:农村外出务工青年情况调查报告
资中县农村外出务工青年情况
调 查 报 告
调查对象:各镇(乡)、村、社主管领导和部分外出务工青年 参与调查人员:单独一人(黄特芳)
调查目的:了解本县外出务工青年现状情况
调查方法:实际走访、面谈和电话交谈
调查时间:2011年3月21日---4月19日
引言:改革开放以来,为了摆脱贫困,寻求新的发展机遇,在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下,我县广大农村青年逐步转变“靠山吃山”的传统观念,纷纷走出山门,开始自发的或通过各种劳务方式向经济发达地区流动。于是,一支敢闯敢干又充满活力的“劳务大军”应运而生,并日益发展壮大,对加快我县农村脱贫致富奔小康步伐,促进社会经济全面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为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发挥青年作为劳动力资源的优势,着力做好做实”劳务输出”这篇特色文章,景宁团县委通过召开回乡探亲、过春节的青年座谈会,赶赴外出青年集中的城市了解情况等形式,对全县农村青年流动的规模、现状以及青年外出务工对我县地方社会经济所产生的具体影响进行了调研。
一、流动现状
1、总体流动规模。全县总人口17.6万人,劳动力总数为9.6万人,其中农村劳动力8.1万人,占全县劳动力总数的83.4%。截止XX年10月底止,全县17至35周岁的农村青年实现跨县、市和跨盛市 1
流动就业的达23574人,占流动总人数的74%。在外出务工青年中,以初中文化程度的为最多,达19331人,占总数的82%;高中及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为3064人,占总数的13%。
2、职业分布情况。据调查,我县农村外出务工青年所从事的职业相对集中,以零售贸易、餐饮业、商业服务业,建筑业以及一些低技能性的制造加工业为主,其从业人员约占流动总数的74.8%,且带有较强的地域性。如在北京从业的4000多人中,有近90%的均从事零售贸易;而在温州务工的,则大多从事皮革制品的生产和加工。
3、流动特点。一是具有较强的裙带性。多数农村青年的流动是经亲朋好友的介绍或引路而实现,通过行政劳动就业部门或社会职业中介服务机构组织劳务输出的人数不到流动总数的10%。二是流动周期长。在我县青年劳务人员中,90%的农村青年已完全摆脱了农业生产而长期在外从事流动就业,流动时间在5年以上的达2500多人,举家外出的亦大有人在。三是流动区域相对集中。我县青年劳务人员遍及全国各地,近至邻县,远至中缅边境。但是,流动区域相对集中在成都、丽水、温州、杭州、北京等地。其中,在丽水市内(除本县外)流动的劳务人员约3000人,温州市为6500人,杭州市近5000人,北京市约4000余人。除此之外,成都、宁波、上海、石家庄、广州、深圳等地也集中了一定量的青年劳务人员。
二、流动带来的积极影响
1、扩大就业,稳定大局。我县地方工业经济脆弱,经济总量小,劳动力大量剩余,就业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此,如
何确保富余劳动力充分实现就业,不仅事关劳动者的切身利益,也直接影响着社会的稳定。据统计,通过劳务输出方式已使我县69.5%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了转移就业,既满足了社会生产各部门对劳动重新配置的需要,又扩大了就业领域,极大的缓解了我县就业压力,有力的促进了经济发展。
2、全面提高了外出青年素质。从总体上说,我县农村青年因受思想观念、经济条件和教育环境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文化程度普遍不高,整体素质明显偏低,尤其是具有”一技之长”者为数甚少,就业能力相对较弱。而通过劳务输出后,生活环境、社会环境的变化和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广大青年转变了观念,增长了见识。同时,也从客观上促使他们必须不断努力提高自身素养和职业技能水平,以增强适应社会发展要求和市场竞争的能力。
3、加强了区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我县外出务工青年相对集中于经济发达地区,他们的流动为我县与经济发达地区的沟通与交流架起了桥梁,大大缩短了相互之间的空间距离。大量来自不同区域、不同层次、不同行业的信息反流,既让”山里”的人们看到了经济发达地区日新月异的发展与变化,从而影响和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择业观念和市场理念,也为促进我县地方产品的市场开发,扩大劳务输出渠道,引导劳动力合理流动发挥了极其重要的桥梁纽带作用,有效地加强了与不同地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4、青年劳务输出成为实现农村经济发展的一大“支柱型产业”。据统计,2010年我县实现劳务总收入7022万元。其中农村青年的劳
务收入为5902万元,占总劳务收入的84.3%,占全县农村经济总收的11%,人均劳务收入2312元,仅此一项为农村人均增收58元。而一些外出劳务人员相对集中的乡镇,劳务收入比例则更高。如银山镇,全镇劳务输出半年以上的达4516人,占劳动力总数的42.1%;实现劳务收入1612.5万元,占该镇农村经济总收入的27.4%,人均劳务收入达到3570元。地处海拔800多米的大顺乡徐洋村,总劳动力不过399人,而长年在温州等地务工的劳务人员却多达279人,占全村总劳动力总数的69.9%,年实现的劳务收入达62.59万元。
5、资金反流促进了我县地方经济全面发展。劳务输出给广大劳务人员和农村家庭增加了经济收益,不仅有力地推动和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为发展养殖业、种植业和效益农业创造了条件。同时,也促进了我县的地方经济建设。首先,加快了城镇化建设进程。一批世居深山的农村青年劳动力通过劳务输出致富后,在县城购置商品房,踊跃参与土地、商业用房的拍卖竞标,促进了人口集聚,加快了城镇化建设进程。其次,促进了地方经济建设。近年来,我县提出并实施”创畲乡生态优势,建风情旅游名城”的发展战略目标,小水电业、旅游业迅速崛起,其巨大的市场潜力和良好的发展前景,也吸引了一些具有较强经营意识和经济实力的劳务人员带资返乡创业。
三、劳务输出中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
1、流动的无序化。我县农村青年流动主要是通过自发性和裙带性等方式来实现,具有一定的盲目性。而青年”盲流”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多方面的。首先,它给各级政府部门及相关职能部门进行劳动
力宏观调控、开展有组织劳务输出和城乡统筹就业等工作增加了难度,降低了劳动力资源利用率。其次,增加了流动成本,一些急于实现流动就业的青年,不从自身条件或家庭条件出发,也不办理相关证件(如务工证、计生证),仅凭个人意愿或偏信虚假劳动信息而盲目外出求职,其结果是皆因各种原因或”无业”而返,或上当受骗,造成大量人力、财力、物力的浪费和不应有的损失。此外,无序化的流动也给输入地的社会治安、城市交通、住房建设、计划生育等方面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
2、外出务工青年文化、技术素质偏低。尽管劳务输出使我县广大劳务人员扩大了知识面,提高了综合素质,也造就了一批”百万富翁和企业家”。但是,因受文化程度的制约,我县务工青年的整体素质依然较低,适应社会发展要求和市场抗衡的能力不强。特别是”技术型”人才的匮乏,导致大批既缺文化又缺技能的劳动力只能以”打工者”的身份在外谋业,且从事的也大多是一些简单劳动或低技能性的职业,其比例约占流动总人数的70%。既降低了劳务人员的经济收益,也严重影响和制约了他们的自身发展。
3、返乡创业者少,资金回流量不大。我县青年的流动周期普遍较长,大多具有一定经济实力的青年又都在输入地站稳了脚跟,有了自己的产业和发展空间,继续实现”导地创业”成为他们的最佳选择。他们的成功也影响和吸引了大批劳务人员长期在外拼搏,以求得进一步的发展,获取更大的经济利益。
4、自身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据调查,我县以”打工”为
业的劳务人员,大部分从业于经济发达地区的非公有制企业,其中个体私营企业约占总数的65%。由于法制不健全和执法不力,目前,一些用人单位特别是个私企业的劳动用工很不规范,私招乱雇现象尤为严重,且招用工后大都不与劳动者依法签订劳动合同,以致发生劳资纠纷或工伤事故而得不到及时有效的保护,蒙受不应有的损失。
四、对策与措施
1、健全组织,做好服务。无论是现在乃至今后一定时期内,转移就业仍将是我县解决就业问题、加快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为保护广大劳务人员合法权益不受侵害。首先,要与司法等部门联合加强劳动法、社会保险等相关法律法规、政策的宣传,以提高广大劳务人员的自我防范能力。其次,要积极寻求驻外党支部,驻外办事机构的支持,在条件成熟的地方建立团组织或青年组织,采用多种方式和途径,在流动人员相对集中的地区或城市建立相应的管理、服务组织或机构,为本区域内的我县务工青年提供相关法律政策咨询、劳务信息、就业指导等一系列的就业跟踪服务,帮助他们具体解决工作和生活上所遇到的各种实际困难,如劳资纠纷、劳动争议、突发事件处理等等。
2、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外出青年素质。要充分利用现有培训基地,联合劳动、司法等部门,加强对外出务工青年的技能培训。要增强培训的计划性、目标性和适用性,围绕劳动力市场需求,有针对性的开展技能培训。要增加与发达地区团组织的联系,及时掌握用工信息,根据用人单位需要,设置专业课程,实行定向培训。要对外出青年进行法律知识,特别是劳动法和合同法等有关知识的培训,增
强法律意识,自觉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合法权益。此外,还要尽快培养或引进一批具有专业职业技能和理论知识水平的职教人才,解决当前培训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
3、加强宣传,积极引导外出青年返乡创业。要通过典型引路扩大劳务输出的同时,运用多种形式、方法和途径,在劳务人员中大力宣传返乡创业的典型事例和我县地方经济的发展动态,引导、鼓励广大劳务人员返乡创业,充分利用他们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等加快我县地方经济建设。建议有关部门要致力改善投资环境,努力为返乡创业者做好一系列的配套服务工作;要根据我县具体实际,制定相关的优惠政策,给予返乡兴办企业的创业者以更多”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和支持,如建设用地、资信贷款、劳动用工、职业技能培训等等。
第四篇:关于县农村外出务工青年情况的调查报告
发,也不办理相关证件(如务工证、计生证),仅凭个人意愿或偏信虚假劳动信息而盲目外出求职,其结果是皆因各种原因或“无业”而返,或上当受骗,造成大量人力、财力、物力的浪费和不应有的损失。此外,无序化的流动也给输入地的社会治安、城市交通、住房建设、计划生育等方面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
2、外出务工青年文化、技术素质偏低。尽管劳务输出使我县广大劳务人员扩大了知识面,提高了综合素质,也造就了一批“百万富翁和企业家”。但是,因受文化程度的制约,我县务工青年的整体素质依然较低,适应社会发展要求和市场抗衡的能力不强。特别是“技术型”人才的匮乏,导致大批既缺文化又缺技能的劳动力只能以“打工者”的身份在外谋业,且从事的也大多是一些简单劳动或低技能性的职业,其比例约占流动总人数的70%。既降低了劳务人员的经济收益,也严重影响和制约了他们的自身发展。
3、返乡创业者少,资金回流量不大。我县青年的流动周期普遍较长,大多具有一定经济实力的青年又都在输入地站稳了脚跟,有了自己的产业和发展空间,继续实现“导地创业”成为他们的最佳选择。他们的成功也影响和吸引了大批劳务人员长期在外拼搏,以求得进一步的发展,获取更大的经济利益。
4、自身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据调查,我县以“打工”为业的劳务人员,大部分从业于经济发达地区的非公有制企业,其中个体私营企业约占总数的65%。由于法制不健全和执法不力,目前,一些用人单位特别是个私企业的劳动用工很不规范,私招乱雇现象尤为严重,且招用工后大都不与劳动者依法签订劳动合同,以致发生劳资纠纷或工伤事故而得不到及时有效的保护,蒙受不应有的损失。
四、对策与措施
1、健全组织,做好服务。无论是现在乃至今后一定时期内,转移就业仍将是我县解决就业问题、加快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为保护广大劳务人员合法权益不受侵害。首先,要与司法等部门联合加强劳动法、社会保险等相关法律法规、政策的宣传,以提高广大劳务人员的自我防范能力。其次,要积极寻求驻外党支部,驻外办事机构的支持,在条件成熟的地方建立团组织或青年组织,采用多种方式和途径,在流动人员相对集中的地区或城市建立相应的管理、服务组织或机构,为本区域内的我县务工青年提供相关法律政策咨询、劳务信息、就业指导等一系列的就业跟踪服务,帮助他们具体解决工作和生活上所遇到的各种实际困难,如劳资纠纷、劳动争议、突发事件处理等等。
2、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外出青年素质。要充分利用现有培训基地,联合劳动、司法等部门,加强对外出务工青年的技能培训。要增强培训的计划性、目标性和适用性,围绕劳动力市场需求,有针对性的开展技能培训。要增加与发达地区团组织的联系,及时掌握用工信息,根据用人单位需要,设置专业课程,实行定向培训。要对外出青年进行法律知识,特别是劳动法和合同法等有关知识的培训,增强法律意识,自觉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合法权益。此外,还要尽快培养或引进一批具有专业职业技能和理论知识水平的职教人才,解决当前培训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
3、加强宣传,积极引导外出青年返乡创业。要通过典型引路扩大劳务输出的同时,运用多种形式、方法和途径,在劳务人员中大力宣传返乡创业的典型事例和我县地方经济的发展动态,引导、鼓励广大劳务人员返乡创业,充分利用他们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等加快我县地方经济建设。建议有关部门要致力改善投资环境,努力为返乡创业者做好一系列的配套服务工作;要根据我县具体实际,制定相关的优惠政策,给予返乡兴办企业的创业者以更多“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和支持,如建设用地、资信贷款、劳动用工、职业技能培训等等。
第五篇:关于县农村外出务工青年情况的调查报告
关于**县农村外出务工青年情况的调查报告 改革开放以来,为了摆脱贫困,寻求新的发展机遇,在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下,我县广大农村青年逐步转变靠山吃山的传统观念,纷纷走出山门,开始自发的或通过各种劳务方式向经济发达地区流动。于是,一支敢闯敢干又充满活力的劳务大军应运而生,并日益发展壮大,文秘部落对加快我县农村脱贫致富奔小康步伐,促进社会经济全面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为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发挥青年作为劳动力资源的优势,着力做好做实劳务输出这篇特色文章,景宁团县委通过召开回乡探亲、过春节的青年座谈会,赶赴外出青年集中的城市了解情况等形式,对全县农村青年流动的规模、现状以及青年外出务工对我县地方社会经济所产生的具体影响进行了调研。
一、流动现状
1、总体流动规模。全县总人口17.6万人,劳动力总数为9.6万人,其中农村劳动力8.1万人,占全县劳动力总数的83.4%。截止2002年10月底止,全县17至35周岁的农村青年实现跨县、市和跨省、市流动就业的达23574人,占流动总人数的74%。在外出务工青年中,以初中文化程度的为最多,达19331人,占总数的82%;高中及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为3064人,占总数的13%。
2、职业分布情况。据调查,我县农村外出务工青年所从事的职业相对集中,以零售贸易、餐饮业、商业服务业以及一些低技能性的制造加工业为主,其从业人员约占流动总数的74.8%,且带有较强的地域性。如在北京从业的4000多人中,有近90%的均从事零售贸易;而在温州务工的,则大多从事皮革制品的生产和加工。
3、流动特点。一是具有较强的裙带性。多数农村青年的流动是经亲朋好友的介绍或引路而实现,通过政府或社会职业中介服务机构组织劳务输出的人数不到流动总数的10%。二是流动周期长。在我县青年劳务人员中,90%的农村青年已完全摆脱了农业生产而长期在外从事流动就业,流动时间在5年以上的达2500多人,举家外出的亦大有人在。三是流动区域相对集中。我县青年劳务人员遍及全国各地,近至邻县,远至中缅边境。但是,流动区域相对集中在丽水、温州、杭州、北京等地。其中,在丽水市内(除本县外)流动的劳务人员约2000人,温州市为6500人,杭州市近5000人,北京市约4000余人。除此之外,宁波、上海、石家庄、广州、深圳等地也集中了一定量的青年劳务人员。
二、流动带来的积极影响
1、扩大就业,稳定大局。我县地方工业经济脆弱,经济总量小,劳动力大量剩余,就业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此,如何确保富余劳动力充分实现就业,不仅事关劳动者的切身利益,也直接影响着社会的稳定。据统计,通过劳务输出方式已使我县69.5%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了转移就业,既满足了社会生产各部门对劳动重新配置的需要,又扩大了就业领域,极大的缓解了我县就业压力,有力的促进了经济发展。
2、全面提高了外出青年素质。从总体上说,我县农村青年因受思想观念、经济条件和教育环境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文化程度普遍不高,整体素质明显偏低,尤其是具有一技之长者为数甚少,就业能力相对较弱。而通过劳务输出后,生活环境、社会环境的变化和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广大青年转变了观念,增长了见识。同时,也从客观上促使他们必须不断努力提高自身素养和职业技能水平,以增强适应社会发展要求和市场竞争的能力。
3、加强了区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我县外出务工青年相对集中于经济发达地区,他们的流动为我县与经济发达地区的沟通与交流架起了桥梁,大大缩短了相互之间的空间距离。大量来自不同区域、不同层次、不同行业的信息反流,既让山里的人们看到了经济发达地区日新月异的发展与变化,从而影响和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择业观念和市场理念,也为促进我县地方产品的市场开发,扩大劳务输出渠道,引导劳动力合理流动发挥了极其重要的桥梁纽带作用,有效地加强了与不同地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4、青年劳务输出成为实现农村经济发展的一大支柱型产业。据统计,2001年我县实现劳务总收入7022万元。其中农村青年的劳务收入为5902万元,占总劳务收入的84.3%,占全县农村经济总收的11%,人均劳务收入2312元,仅此一项为农村人均增收58元。而一些外出劳务人员相对集中的乡镇,劳务收入比例则更高。如渤海镇,全镇劳务输出半年以上的达4516人,占劳动力总数的42.1%;实现劳务收入1612.5万元,占该镇农村经济总收入的27.4%,人均劳务收入达到3570元。地处海拔800多米的大顺乡徐洋村,总劳动力不过399人,而长年在温州等地务工的劳务人员却多达279人,占全村总劳动力总数的69.9%,年实现的劳务收入达62.59万元。
5、资金反流促进了我县地方经济全面发展。劳务输出给广大劳务人员和农村家庭增加了经济收益,不仅有力地推动和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为发展养殖业、种植业和效益农业创造了条件。同时,也促进了我县的地方经济建设。首先,加快了城镇化建设进程。一批世居深山的农村青年劳动力通过劳务输出致富后,在县城购置商品房,踊跃参与土地、商业用房的拍卖竞标,促进了人口集聚,加快了城镇化建设进程。其次,促进了地方经济建设。近年来,我县提出并实施创畲乡生态优势,建风情旅游名城的发展战略目标,小水电业、旅游业迅速崛起,其巨大的市场潜力和良好的发展前景,也吸引了一些具有较强经营意识和经济实力的劳务人员带资返乡创业。
三、劳务输出中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
1、流动的无序化。我县农村青年流动主要是通过自发性和裙带性等方式来实现,具有一定的盲目性。而青年盲流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多方面的。首先,它给各级政府及相关职能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