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正是青春年少时作文讲评
正是青春年少时”作文讲评
“正是青春年少时”作文讲评
一、题目设计:”让我们穿上最美的衣服走在街头,爽朗的高声大笑,让所有的目光注视我们,让我们真的叫他们嫉妒„„“有人说,米兰.昆德拉小说中的这个句子展现的正是青春年少的姿态。
请以”正是青春年少时“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二、立意参考:
1、什么样的青春才是最美的2、怎样让青春展现最美的姿态
3、青春年少时应该承担的责任是什么
三、材料积累
青春是早晨的太阳,她容光焕发,灿烂耀眼,所有的阴郁和灰暗都遭到她得驱逐。
青春是江河里奔涌的激浪,天地间回荡着好澎湃的激情,谁也无法阻挡她寻求大海的脚步。
青春是一只高飞在天的鸟,她美丽的翅膀像彩色的旗帜,召唤着理想,憧憬着未来。
青春是一棵枝叶繁茂的树,她用绿色光芒感染着所有生灵,使春天的景象常留在人间。
青春像正在盛开的花一样,一旦凋谢便不可重来;青春像一场华丽的邂逅,一旦错过便不复存在。而我们正处于青春年少时,应该为未来打下立身的基础。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我们应该好好把握时机,好好珍惜时间。
青春年少时,我们身上蕴藏着无尽的宝藏,如果不去尽快挖掘,时过境迁,也许一切便不复存在了。
天才钢琴家朗朗用多少汗水与泪水才博得了今日的辉煌。他忘不了,北京求学时那段艰苦的日子,名师的否定,老师的叹息,母亲眼中的哀愁与挣扎,每一处都在刺痛着他。他想过放弃,可是他不甘心,年仅十二岁的他就这样就在痛苦中站起来,倒下再站起来,他就这样凭着青春年少的一股傲气和斗志,最终站在了世界舞台上。
曾轶可,这个饱受争议的90后女孩,她有点小野性,自参加比赛一直唱自己的歌,什么《狮子座》、《最天使》、《就是不忐忑》等红遍中国,不管外界如何讽刺她绵羊音,曾轶可全不管,就那样静静地坐着,抱一把吉他唱着
自我。在青春这本画册中有的不应只是鼓励、鲜花和笑脸,乌云遮目反而能激发我们的勇气。
青春如同奔流的江河,一去不回来不及告别,青春是一笔巨大的财富,但经不起我们的过度挥霍。麦克·金,当小鬼当家红遍全美,人们记住了这个可爱的孩子,但十年后,他酗酒吸毒,滥用药物,最终葬送了自己的青春。
第二篇:青春年少时
青春年少时
正当我们青春年少的时候,每一天都是那么的阳光。在初中到高中时,正是我们彼此相互吸引的时候。每一天想着自己喜欢的朋友,为什么高尔基要说要用现在的青春去学习未来无穷的智慧呢?这一点我很不明白。
正当我们青春的时候,我觉得我们应该去珍惜这一生中的一段美好的日子,过去了就不会在回来。有些人会说,如果把青春浪费在了这种事情上,那以后怎么办。但是有些人想没想过,在这青春盎然的时候,为什么我们不去让自己去幸福呢?而长大了去享受去幸福什么呢?也许我这是错误的观点,但我知道凡事都有两面性。
想一想,一个人正在青春年少的时候整天去学习学习,没有几个朋友,而没有感受到这青春的幸福,就这样他的小半辈子就活在了学习当中,而到了上班的年龄,那时候的幸福又是什么呢?
在想一想,一些人有很多的玩伴,另一些人只是活在了学习当中。当长大以后,整天又是工作工作。那里有时间去和好朋友玩呢?看看奋斗,那里的年轻人,每一天基本都在一起,多幸福,多快乐~可是,那毕竟是电视剧。人生亦是如此又有何意义呢?从另一方面想,一个人学习够好,很聪明。到最后很高的文凭,当了总经理什么的,哪有时间找女朋友?即使找到了,又有多幸福呢?除了金钱来支撑着这段感情还有什么呢?在说说,结婚生子以后,老婆除了上班就是回家照顾孩子,还有妇女该做的事情。而男人整天在外工作工作,疯狂工作。一切都是为了这个家,但是家里人需要的是钱还是幸福?都知道,要的是幸福。而不是物质生活。
在想想另一种人,一个上学没有好好上,整天和朋友一起快乐着,有女朋友陪伴。这一段青春的日子是多么的幸福,结果到了上班的时候,没有多少会的东西,往往这些人只有一条出路,自己开店干点什么事情。每一天忙的事情可能会多,也可能会少,可以回来配配自己的老婆和孩子。这也一种幸福的事情。
这社会没钱是万万不行的,也许那个学习好的人会给家里人带来物质生活,也许那个学习不好的人会给家里带来不好的物质生活,总而言之言而总之这一切的一切,不都是经过了青春年少以后就没有时间去享受这一生中的一段青春了么?你们说对么?
大兴五中高三:刘金鹏
第三篇:青春年少时精彩情感美文
青春年少时,每个人都喜欢过那么一两个人,他们也许很优秀,很娴静,很认真,很专一,满身光环,抑或只是个平淡,默默无闻的人,但是你就是喜欢他,以至于你的眼里,永远只有他一个人。
于是,你开始喜欢在黑夜里想念他,为他写下一句句诗词,你幻想你的梦境里他是主角,可以和他轻松的相处。在平时生活里,你见到他就会欣喜无比。一个人的时候,静静地在窗边听微风或狂风吹过,雨点偶尔也会落在窗边,你也许会无声的对风雨诉说你恼人的思恋。但是,你说,结果只是黯然落泪,徒增忧伤一片。
独坐楼台,望穿秋水,可是他就是不知道,也许是知道的,只是他不在乎,还总是逃避与你单独相处。所以,在大部分时间里,你一个人躺在漆黑夜里的草地上,望着星星月亮发呆,猛然惊醒,才发现鼻子已经开始发酸,眼泪也快流出来了。
也许,你也曾豪情壮志的想过,要等他到天尽头,誓不罢休。最终,恋君君意不在此,任凭你再怎么努力,依旧“落花有意流水无情”。
是自己不够优秀吗?也许是,也许不是,是不是又有什么关系了呢?他就是不喜欢自己。这样想,似乎好过一点。但是,那段藏在心底的依恋,你依旧难懂又难忘。于是,你总是想起过往的每一次接触,每一次对话,任时光安然而过,总是无法忘记那段刻骨铭心的思恋。
后来的某一天,你突然遇上了另外一个人,也许谈不上爱,年轻时那种热血沸腾的感觉已经没有了。几番周折,你们走在一起,平平淡淡,偶尔也吵吵闹闹,生活就如一方镜湖,似乎很好,但似乎又缺少了什么。
对了,再也没有过往那种狂热了,偶尔翻出旧时的诗篇,写满的全是笨拙的伤感。偶尔,听见别人提起那个他,提起你对他的热恋,也只能淡淡一笑,再无言语。
你想,只是,在最美的时光里,喜欢过一个人而已。
可是。
第四篇:青春正是读书时演讲稿
青春正是读书时演讲稿
演讲者:姚爱华老师
亲爱的同学们:
早上好!
我今天讲话的主题是:青春正是读书时。老子云: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人生在世,很多人不甘于平庸,渴望有所建树,渴望在公平的竞争中证明自己。其实,证明自己的途径只有一个,那就是:少而勤。古有宋濂从小勤奋好学,但因家境贫寒无钱买书,就常常借书阅读,并亲自抄录。其中艰苦成就了这位明代大学士的历史地位。古往今来,像宋濂这样历经艰辛而走向成功的何止一人?不管曾经遭遇什么,要想成功,就必须以勤奋为基石。把勤奋用在读书上,读书就会变成人生最快乐的事。因为书可以给你带来欢乐、感动,它会像一个个五彩斑斓的梦,又像是一只只载着梦想的船。
清风月明之夜,一卷在手,纸页沙沙,书香缕缕,兴起而读,兴尽而止。读书不仅可以拓展视野,增长才识,而且会带来一种心灵的慰藉,一种享受。
读书其实是在读人生,许许多多的人生。书中总是会汇集一些独特的灵魂。勤于读书,善于读书,其实是借助读书来翻阅自己,翻阅人生。萧伯纳说:“好书读得越多越让人感到无知”,读书是为灵魂找镜子,我们应该用心去领会书中的思想内容和精神实质,并用以洞照灵魂与心智,读书应该是汲取与思索并重。
也许有人会说,我没有时间读书啊!其实,哪里又有那么一块空时间留在那儿呢?鲁迅先生说,时间像海绵,挤一挤总会有的。善于利用时间读书的人总会找到时空惟读书温柔以待。
亲爱的同学们,愿你们的青春时光,有书为伴,愿淡淡墨香,萦绕你心间,滋养你心田。那么,你的一生,一切的美好,就会刚好都在。
第五篇:江苏2014满分作文《青春万岁》讲评
虚实
细节
唤醒
抒情
——江苏2014满分作文《青春万岁》讲评及其他
青春万岁
搬家的时候,老爸每运完一箱衣服,就得在床沿上坐一下,一言不发地歇。老妈有远视了,细小的东西,她得拿远点,挤着眼看,小扣子,小绳头,都攒着,慢条细理地装进一个素净的小布袋里。
都老了……我叉着腰站在屋中央,悲从中来:青春,终究敌不过生活的,戏要散场,照片要褪色,时间的洪流……
怎么回事?我面对着两摞一模一样的《简明日本语教程》,水蓝色的封面微微打卷儿,我激动得有些颤巍巍地打开扉页,老爸老妈一粗犷一娟秀的署名清晰可辨。
我捧着书,奔进屋里亮给他们看。我能看见他们的眸子‚咯噔‛一下,那是回忆之门打开的声音。
‚当年《排球女将》可真火啊!‛老爸伸脚‚搓‛来他的拖鞋,久别重逢似地摩挲它的底脊。
‚小鹿纯子算现在的‘女神’,当时叫‘大众情人’。‛老妈笑着补充道。
几十年前的青春火苗,竟把家里气氛‚焐暖和‛了,我感叹它的魔力。
一发不可收。那堆旧书像个兔子洞,老爸老妈的青春洪水一般从那洞口里涌出,堵都堵不住。
爸爸的《山乡巨变》、《活动变人形》,妈妈的池莉、王安忆、陈丹燕,书里夹着手绘的藏书票。
‚找到了!‛老爸捧着一本巴掌大泛黄的‚工作日志‛,就好像捧着一只轻盈的、易碎的、振翅欲飞的蝴蝶。
是一本手抄诗集,是青春的幻梦。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他那声音雄厚,我估计全楼道都听得见。
那是多么动人的一幕:光河里,旧书里的碎屑逆着光纷飞。老爸不知疲倦地,一首一首地读着朦胧诗,像演讲的青年。老妈蜷着腿,抱膝,目不转睛地盯着老爸,像听吉他的姑娘。
他们的赘肉和皱纹,都被光影模糊,我只看见两双清澈闪亮的眸子。这陋室束缚不了他们,这凌乱的鸡毛蒜皮束缚不了他们,门口探头邻居惊奇的目光束缚不了他们。
他们心中的火还没熄,他们从未被生活磨平。
如果时光不能倒流,那么这一幕只能证明青春万岁,青春不朽。
老爸大口喘着气,坐回床沿上歇息,他的老式衬衫彻底汗湿。
他的眼中分明有泪。
我是在修改一篇教学论文时,无意间读到这篇江苏省2014年高考满分作文的。一下子就被震慑住了。我惊叹这位高中生有如此扎实全面的写作能力。你看,他只是借助于搬家这件再寻常不过的家庭琐事,却把“青春万岁”这个内涵演绎得如此完美,这般动人。
你必须知道,“青春万岁”这个题目很抽象。“青春”可见,“万岁”无影,“青春”并且“万岁”,要浓缩于800字中,何其难也。我相信,一般的考生,因为年龄相近和思维习惯等原因,他的观念和意识里,第一感觉都会从自己这面着笔,想到的是“我”,“我”的青春,无非是,“我的青春曾很苦”,现在终于“悟”过来,“我的青春我做主”,“潇洒活一回”云云,歌词版套话,宣传语式表态;或干脆无话可说,无事可写,牢骚满腹。
这位却不。他“突然想到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生活,充满了生命力,生活在那个年代的人,虽然已经步入中老年,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却永远浓烈鲜活”。(作者周响语)他果断从父母写不老的青春。这个选择非常重要和高妙。为什么?因为他知道,写自己的青春,可以,但如何表达“万岁”这个意蕴,就得有不凡的手段,也就是我们常强调的“切入点”,既要关涉“青春“,又要统摄“万岁”。这背后涉及到的本质还是思维的灵活性和发散性,后面将有具体涉及。斗转星移,春秋代序——“年龄”便成了思维的“触点”和“起点”。老龄从青春走来,谁都一样,所以,这样写着,一方面,作者自己的情绪也会有所“蠕动”。另一方面,我们说,文章是写给读者(阅卷老师也是读者)看的,这实际上就激发了读者的思维活性,这种活性,不是急于扼杀,而是导其转向。不急于扼杀,是基于对读者的阅读引导,行文之初,必先令其上路,不上路就谈不上走路,所以需要描写;继而导其转向,不转向就会迷途。我们试着揣摩一下,假若你来续写,读完本段后,沿着本段的思路,你会怎样展开下文?我想大致会是这样:写自己的感慨,比如对父母关心少了,为儿不孝的自责,这是一条路子。还有一条,继续写父母坚持搬家劳动,表达父母的勤劳和对孩子的无私奉献和关爱,这是一条,很平淡普通的路子。再有一条就是,把这个片段当作引发情节发展的一个触点和主旨确立的一处立足点。因为虽说“岁月不饶人”,但“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也大有人在。显然,作者是按第三条路子走的,所以,这样写下去,下文立意开拓方向定于“青春万岁”,就基本无离题之忧,只看你“攻城拔寨”,尽展其能了。
这在结构上,叫“草蛇灰线,伏脉千里”,了得!“王顾左右而言他”,你几乎看不出他下文要写什么,但一读下文,便立马豁然开朗,这是本文的第一个令我震撼的地方。犀利的阅卷者也必会在大量的平庸作文面前眼睛一亮。就应试作文来说,这太重要了。
再抽出后文出现的《简明日语教程》这本书,同样可以具体分析这种“草蛇灰线”的作用。文中,它只是一本书名,“闪”了一次,可却是条重要“灰线”:结构上连接上下文,内容上暗示行为主体活动的关联逻辑。具体说,承上,它因搬家而出现在儿子面前,启下,它因儿子捧出“亮给他们看”,而引发父母回忆之门的“打开”,乃至于“老爸老妈的青春洪水”“一发而不可收”。具备一定阅读能力的读者自会联想,父母年青时代的情趣爱好和青春做派、追求,跃然纸上,历历在目,而父母们当年热衷日本电视连续剧《排球女将》与本书的逻辑关系(即学日语为看日剧,看日剧为励志)也就十分清晰,合情合理了。所以,它 既是技巧的,更是内容的。这种一笔双关一石二鸟甚至三鸟的写法,实在高明。回到第一段,你可能会说,这很简单啊,是写他父母老态,细节,很真实生动。若是讲评,你的老师也可能会这么告诉你。
可是,我要告诉你,这说法虽然没错,但几乎等于没说。因为,不要说你,恐怕初中生也能看出这是细节描写。问题是,这个细节描写有何用,仅仅是生动吗?又为什么第一段就来个细节描写?仅仅是为了先声夺人吗?不是。他根本不是为了写父母老态,因为这明显不是主旨。目的与文字背离,那岂不是上来就离 题偏题了?其实,作者是有极为巧妙的精心构思和安排的。
原来,他是想通过细腻描写父母的老态,来唤醒、激发读者相反的情绪反应,通俗地讲,就是要引你感慨:还是青年好,年轻好啊。
有的同学可能马上要问了:这是不是欲扬先抑的手法啊?
大而化之地定性,确实是,但又与一般文章给我们呈现的那种欲扬先抑有所不同。一般印象里的欲扬先抑,要真“抑”,更要真 “扬”,形成鲜明对比才好。《战国策》中有一段“冯谖客孟尝君”的故事,文章的开头写冯谖既无爱好,又无能耐,还爱闹待遇、发牢骚,简直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作者把他贬抑到最低处。然后却笔锋一转,写他如何为孟尝君经营“三窟”,写出了他非凡的才能。开头的“抑”是为了衬托后面的“扬”。但我们这位小作者显然并不是要“抑”“老态”,因为他知道,老态,是人生的正常阶段,没有人有权去贬抑,再从局部细节看,对父母的老态,作者是静默接受的,甚至带着可亲、欣赏的眼光。但无论如何,读者阅读的最大心理反应毕竟是:他的父母确实老了,比不上年轻人了。这种由读者接受文本过程中自然引发的适度对比,必然产生相关联系和联想,及时巧妙自然地过渡到对小作者父母年青时代、青春岁月的关注,而不再纠缠于两个年代两种年龄孰优孰劣问题,所以,我更愿意把它看做是“蓄势”或气氛营造,其作用是让人“触景生情”,如同我们看狼牙山悬崖,首先是惊惧,但很快便是联想到当年“狼牙山五壮士”毅然决然舍身跳崖不做俘虏的悲壮行为,于是肃然起敬。
所以,知道写作手法不是目的,还要深入到写作目的去思考,才是对今后的写作有益的思考。你读过这段后,有没有上面说的“还是年轻好啊”这个感觉,或闪过这种念头?相信一定有。
这种“蓄势”,用时髦的理论来说,就是审美心理上的“同时反衬现象”。古诗文里给我们展示过这个道理。比如南朝梁王籍《入若耶溪》: 艅艎何泛泛,空水共悠悠。阴霞生远岫,阳景逐回流。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
——我驾着小舟在若耶溪上悠闲地游玩,天空倒映在水中,水天相和,一起荡悠。晚霞从远处背阳的山头升起,阳光照耀着蜿蜒曲折的水流。蝉声高唱,树林却显得格外宁静;鸟鸣声声,深山里倒比往常更清幽。这地方让我生了归隐之心,我因多年来厌倦仕途却没有归隐而悲伤起来。
对这首诗,前面几句就不说了,仅说第三句。写山林的幽静,不是以静写静,而是以动写静。有了知了的鸣叫,山鸟的啼鸣,诗人才感到更加幽静,诚如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编》中指出的“寂静之幽深者,每以得声音衬托而愈觉其深”。诗人的情趣在幽静,因此,笔下不是死寂、沉寂、寂静,而是处于清静的状态,并且给人以幽雅的感觉,这是依然充满生命活力的所在。写蝉,写鸟,而且蝉在噪,鸟在鸣,目的就在于此。
第一段细节描写,与此理同。
果然,第二段一开头,就是个“都老了”的感慨。其潜台词就是:年轻真好,青春无限。这是由以上细节、情境自然“逼”出的,是“倒逼”“青春”出场。所以,这一段,小作者作为旁观者回到自己这边写感觉,一来要提振一下情绪。感慨抒情,情满自溢嘛,二来点题,扣题。你们看是不是?扣题了吧,但又不仅仅是扣题,还很抒情。“戏要散场,照片要褪色,时间的洪流„„”,“戏”,现在多半是老龄人关注,老“照片”,常见老年人凝视。你看,短句蝉联,感叹味十足,抒情而有节制,从自己父母搬家呈现的老态,自然而然地联想到“戏”,联想到老“照片”,联想到“时间”,乃至更多。这就叫“发散思维”。但这里的发散并不是随意地一发,是精心选择、有方向和目标的,是把自己“摆进去”设身处地体验如父母般老年人才有的视角,看得出,小作者“入戏”不浅,感情真投入,因此真实、自然、老练。
顺着“时间的洪流”文字暗示,往下,一般写法是要让爸妈回忆“青春”年代了。可是作者似乎着意要再给读者一个惊喜,你看,他用了个“怎么回事”,跟自己紧张,也把读者的神经给绷紧了,跟上他的思维去了。原来,是两本一模一样的书——《简明日语教程》。这是眼前的,并非回忆。不仅如此,他竟然还在这“停”了一会儿,去描写书的封面装帧状况,老爸老妈的字迹的区别,还有自己的“激动”。然后才去叙写自己“捧书”“给他们看”,引发他们的回忆闸门打开。
真敢写啊。一般人,恐怕也早就急着去写老爸老妈回忆中的情景了。譬如,老爸老妈回忆说,我们那时候喜欢读书,也崇拜明星,不过崇拜的都是些敢于拼搏的明星,不像你们今天崇拜白富美高富帅,什么什么的,云云。或者,直接写爸爸妈妈的自语,教诲,等等,可作者却没有这样去写。他显得毫不慌忙。他为什么敢这样淡定?又为什么要这么写?
我先回答后一问。我考虑它有两个意义:一是,引发老爸老妈的“激动”,这个“激动”,其实已经悄悄并非常微妙地关合着本文的“青春”主题。诸位,您可能还没意识到,现在我郑重地提请您想一想:是不是这样?二是,涉及到下文“回忆”“青春往事”的一个更佳的衔接方法。一般地,“回忆”或“闪回”,都要落实于某一事件或物件上。这里的回忆,要么经过儿子转述,要么让老爸老妈进行。不管是哪一种,似乎都要涉及陈述转换,如“爸妈回忆道”,“我看到爸妈进入到沉思之中”,等等,相信不少同学会这样写:这时,老爸看到一本《简明日语教程》,眼睛一亮,打开了往事记忆之门;那时候,我们多么崇拜某某某啊,所以学习日语,云云。但小作者却由自己拿着“道具”——《简明日语教程》,将读者径直带入由爸妈的感慨、说明话语所构成的“青春回忆”——我是否可把它们称作“史上最短青春回忆”?这种写法里,用诉诸听觉的“那是回忆之门打开的声音”,取代“爸妈回忆道”的老套叙述,既避免熟悉的学生腔,又丰富了情感体验。这些做法,平时一般的作文训练和指导很轻视,不大提示,一些老师也不大考虑,也有认为不值一提。确实,看起来似乎不是什么关键,殊不知,它也是一种作文能力,更是影响高考作文评分的重要视觉心理因素,需好好体会、掌握。
现在回答他为什么敢在这停一停?当然是因为小作者有上述判断,他认为这样写效果较好。除此,他在这里“停一停”,我感觉还有个微妙的效果,就如电影的空白长镜头一样,留给观众思考回味:爸妈当年的勤奋阅读,字的风貌,“我”的现场感。否则,镜头填得满满的,容不得咀嚼,不见得是好。像一些港台电视剧,就有这个毛病。当然,港台剧打打杀杀类的,追求强感官刺激的,不留余味,那有另外考虑,还得另看。
当然,停留时间不宜过久,否则就是舍本逐末了。所以,接下,便是老爸老妈看到儿子“捧”给他们看的书后的感慨发言。在这里,他惜墨如金,一人只给了一句话空间。看得出,同样经过了作者的精心选择。估计不少同学会这样写:老爸说,小子啊,你不知道,当年你老爸老妈学习日语,主要是为了看日本电视连续剧《排球女将》啊。那时候,国产电视剧哪有现在这么丰富,你们真幸福啊。这样写怎么样?这样写,又是学生腔了,也明显不如“当年《排球女将》可真火啊”这样简洁有力的一句传神、精彩,甚至还“跑题”说了无用的话,因为你不是要拿青年或青春作今昔对比。说到这里,我要批评部分老师了,往往只知道告诉学生某句,某字传神、精彩,却不会追问为什么传神、精彩。实际上,小作者文章至此,不多的段落,所有写法、文字,好就好在所打开的“虚”“实”空间大,就给了读者巨大的回味余地和想像天地。是不是?你看,这一“火”,是不是就把当年包括自己在内的青年人的炽热追求,青春朝气,以及这种氛围的全民性普遍性全给“虚”写出来了?“虚”的背后,留给读者巨大的“火”的想象空间,这便做“实”了文章内容。这与局限于写自己小两口子如何如何,技法、境界高下之别,何啻千万倍!这种行文的“虚实之道”,实在是多数同学作文时所欠缺的。
因睹书而喷发青春激情,作者认为爸妈这边嗜书爱书等可写的已经写足了。于是写自己的观察反应,因为写到这里,他觉得又该扣一下题了,否则就会犯不可饶恕的技术性错误。这是必须的。
于是,他用两个小段落,分别陈述和描写青春“火苗”的燃烧状态及效果。都是在扣紧题目,也为了强化抒情,但这一切最终都是为了丰沛文章的内容,让读者觉着文章有厚度,有嚼劲,有冲劲,十分传神,妙文不在于字多。接下来的一段是这样一些文字:“爸爸的《山乡巨变》、《活动变人形》,妈妈的池莉、王安忆、陈丹燕,书里夹着手绘的藏书票。”
他叙述这些小说名字干啥?不还是为了内容拓展!告诉读者,爸妈当年的阅读欣赏趣味多着呢。青春,本来是五彩斑斓的嘛。这在写作技巧上,就是写“面”,常说“点面结合”,是不是?同学们意识到没有?这写法,又有点像古代名诗,唐温庭筠的《商山早行》,全名词并列,不用其他语词勾连。不用那什么“这时,我又看到爸妈保存至今的小说,什么什么的”。语文学习和能力,于此全被融化其中,不露痕迹。
我特别注意到,对这种虚写之法,作者还似乎在结构上特意做了点错置。本来,它们具有与《简明日语教程》同样的性质和作用,可以把它们放到一起,而作者却特意从段落位置上将它们隔开,隔得还比较远。这就像我们使用物品一样,看到东西囤积多,往往就不太珍惜而大手大脚浪费使用,于是有意间隔一段时间,多次性小规模购物,节制使用,使钱的消费功能和效益扩大。同理,读者因这些书名的间断出现,而不断再生诸多美妙回忆,多好。
品到这里,我就在想,其实,小作者写一本书几本书引发的爸妈回忆、感触,实实在在仍然是一种“虚写”。不是吗?青春的具体行为,具体思考,全都隐在背后,让读者去想,去回忆,去比附,甚至去放大,只要你有青春,你自然有自己的解读,而这正满足了读者的个性化阅读。尊重读者,唤醒读者,把阅读主动权还给读者,是极聪明的写法。若非得从写作技法来说个所以然,我想它无非是一种侧面取影的手法,因为正面不太好写,即使能写,800字也难于很好展开、完成和传达。这类手法,在传统文学文艺里也多被采用,最典型的如汉乐府《陌上桑》:“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民间艺术皮影,更是登峰造极,只是它正面取影而已。我反复对比揣摩,其间偶尔提领点写作理论来,是想告诉同学们注意这些看起来不起眼或容易疏忽的东西,这些个写法,其实都是经典文之常法,也是一般高明写作的秘诀,关键是把它们“配置”好,使用好,但又决不能把这些东西当作首要,未写开去就先有套,本末倒置,更不能东拼西凑,生搬硬套。欲感动人,必先感动自己,再兼之以文章整体完备,一切便自然天成。同学们今后写作包括修改文章,要尽可能从意识上重视基础的根本的东西,逐步改变各种不良习惯,学习运用好的方法。
接回前面。基础写作理论告诉我们,虚实相间,为文之道。这篇作文,我坚信,从一开始,小作者脑子里就有了判断:不能全靠实写,写实,而要虚实相生,这就有了先虚后实的总体框架,所以写得得心应手。虚的写足了,那接下来就不宜继续,他该老老实实写“实”了,便有了以下新情节,新展开。
这个新“情节”是——一本巴掌大泛黄的“工作日志”引发的故事。这个由日志所引发的系列行为,是本文突出主旨的又一重大安排,也是高潮。“工作日志”,并不新奇,现在仍然有大量的使用者。在“日志”里寻素材,可写的对象内容就很多了,全看作者的需要。围绕日志,写什么呢?作者抓取的,是“手抄诗”。这是那个时代的“特色”。而围绕“手抄诗”来朗诵诗,也便成了本文又一个极其出色的“构思”!
作者给我们展示了爸爸搬家现场的忘情朗诵,还有妈妈的虔诚聆听,以及自己的体验。写这些内容时,作者也投入了大量情感,细腻描绘了朗诵者的声音情绪变化,几类临时听众的情绪反应,所以,就让这种本来并不常见的画面,平添了无穷的魅力,魔力,读者的情绪,无不受到深深感染。这种感染,必然唤醒读者丰富的感觉记忆,强化主题表达。
这种情节安排,因为有前面的各种叙写和铺垫,所以十分新奇而合理。这个情节内容,先天性就带有丰富的青春色彩;这个情节里,“青春”二字间隔出现三次,再三扣题;这个情节中,作者特别注重观察和感受的传达,用了最后五个独立小段来强化表达。其中最后的四个小碎段,还能悉心考究地穿插安排不同句式来作判断、假设、描写和叙述,传递“青春”的气息,发抒自己的感受,更把“万岁”这个概念给演绎清楚了。试想,去掉这四段,或减少某些个段落,是不是就立马缺了什么?我敢肯定,绝不会像现在这样神完气足。因为篇幅所限,对这五段具体内容和效果,就不再像前面那样具体讲析了,请大家自己琢磨、玩味。
讲评基本结束的时候,有必要作个小结,顺便再讲点题外话。
首先,小结。我首先要与大家交流的是,讲评优秀作文目的是什么,讲听双方都必须清楚。从我讲评作文的多年经历和体会来说,我必须把我讲评的作文的真正优点挖出来,展示给大家,让大家有收获。但这种收获,又决不能仅仅是获得一点概念化抽象的作文理论,作文知识,如文章内容如何扎实,结构怎样合理等等,而主要是讲评对象具体的写作思路、写作心理机制在文本中的呈现状态,以使听众或读者能够结合自己的写作实践,有所启迪和反思。有鉴于此,我今天讲评这篇优秀作文时,着重考虑的有三点:一是切入点。如我一开始就提示和强调的“从小作者父母这边写‘青春’”,这涉及写作起点,直接影响着后面的思路展开和所写的全部内容。二“结构安排与细节描写的目的和意义”。如我详细分析的“草蛇灰线”精巧布局和开头的细节“蓄势”和“激发情绪”作用,均非静态的原初意义或字典意义。三是“虚实之道”。如我在上面围绕几个书名所阐发的写作价值。这三点,需要大家好好理解和体会。寻找文本实际与写作理论的契合点,挖掘一点作文之道,在大家心里引发一点“戚戚感”,是我讲评作文始终不变的理念和目标。
其二,有关作文体裁。这些年来,经过多方艰苦努力,高考生议论文写作能力有了长足进步,但高中阶段的“恶补”,依然掩盖不了学生思辨能力整体不强的现实,偏激、偏执、武断,大话、空话、假话,自然屡遭诟病。于是,一些地方,部分师生高考写作重又拾起记叙抒情大旗,给我们吹来缕缕清风。本文的出现,表明这样的事实:文体重要,但绝非关键,中学生练就多面手,方能应对高考作文的各种挑战。而对主要的记叙和议论两种文体来说,虚实相生、细节体验或说理逻辑,恐怕就是它们的生命。
最后,有关作文素材。毫不夸张地说,当前的作文教学,“素材”炙手可热,“素材”资料更是铺天盖地,过分推高它们的价值,实在有违写作原旨。回看本文,完全没有一般所说的“素材”,有的仅是一个家庭生活小片段,被小作者最低程度地合理“剪裁”“调配”“控制”,包括定调协音、细节白描、散点透视、定点聚焦、点染勾勒以及情绪唤醒和激发等,便使之成为一幅“微雕”精品,其成功处的确值得深思。
(2014.8完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