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的阅读记忆

时间:2019-05-14 01:35: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那些年的阅读记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那些年的阅读记忆》。

第一篇:那些年的阅读记忆

那些年的阅读记忆

这是一个遥远的承诺,这是一页风逝的时光。此刻我静静的倚在窗前回忆那些曾读过的书,那些感动过我的文字里住着坚强的海伦凯勒,独立自爱的简爱,有迷茫眼神的雾都孤儿,葬花的柔情黛玉,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诸葛孔明。幼时的我总是体弱多病,邻居家的小朋友在打球,丢沙包的时候,我总是被母亲锁在空落落的房间里,伙伴们游戏的欢乐声映衬着我不合年龄不合时宜的孤独。后来,回想陪伴我度过漫长的童年时光的只有书中那些鲜活的生命。渐渐的,我在长大,空空的书柜被一本又一本不同的读物填满,那满满书柜里我最爱的还是那本旧旧的《挪威的森林》,羊皮纸上的行行文字,教会我好好去珍惜青春,珍惜朋友,珍惜家人,珍惜生活。

村上春树坐在波音747的机舱里,听着披头士的音乐回忆起18年前的那口枯井,那个已然模糊的女孩,直子那段只剩下背景音乐的青春。以他傲然的才气堆砌一段关于直子的故事何其简单,然而一次次的不肯动笔却是为何?或许只是因为不忍回忆,又或许只是因为他害怕吧,他怕,他的谜一样迷茫的直子会随着墨汁在稿纸上的流动而消失不见,他怕,那些美丽的日子会模糊的连背影都看不清。“挪威的森林”本是披头士的歌曲,书中女主角直子每听此曲必觉得自己一个人孤零零地迷失在又寒又冻的森林深处,这正是年轻必经的彷徨、恐惧、摸索、迷惑的表征。男主角渡边多次想拯救自我迷失中的直子,两个都处于迷茫大海里的年轻人,谁又救得了谁,谁又能为另一个理清一条光明的未来之路呢,所以有时甚至连他自己也迷失了方向。生活在都市中的年轻一代,在都市空间愈狭小与人的疏离愈大的强烈对比中,令他们失去与人接触的欲望,而沉默,无视,淡漠恰是年轻一代选择的避免受伤的保护罩。正如《挪威的森林》的渡边,因他怕失望,他不想勉强去交朋友,在他的世界中,很多人来来去去,但是朋友却始终只有那几个。

而我呢,久久不肯从自己的幻想里醒来,久久不愿去触碰关于旧时光里的回忆,也只因为我害怕,我怯懦吧。我是如此的诚惶诚恐,怕自己浅淡的记忆无法还原那片天空,那朵白云,那排梧桐,那层石阶,那些我们,那抹青葱时光。久雨的地方终于停止哭泣,阳光暖暖的洒落着,海风轻轻吟唱,我懒懒的走着走着,路像是没有尽头般的蔓延,人们的微笑着的脸小蛔虫一样突兀而又自然地深入心的一角,这时忽然明白,我该勇敢一点了。纯白透明的时光宣纸被我们涂抹上独一无二的青春的色彩,它们飞舞成一条条彩带将小小的心缠绕,这样我们的心即使一直流浪但不曾走远。可能青春的日子无论怎样度过都是一种浪费,青春的我们无论怎样描写也只能拾起点点幻影。此刻的我依然不知道该用怎样的情绪,怎样的语调,怎样的心情去回首过往,曾经的我像真子一样,奋不顾身的陷入自己的幻想里。对青春有太多的感伤,对未来有太多的迷茫,即使朋友,家人像渡边一样把我当做瓷器小心的呵护,精心的对待,可仍旧驱赶不走我心里那深不见底莫名其妙的落寞。当我看到为死去真子伤心难过的渡边失去了爱他的绿子的时,心突然像被刀缴了一样,钝钝的疼。我想我们不该总是对那些生命里遗失的东西耿耿于怀,念念不忘,逝去的无论怎样挽留遗憾终究还是消失了,就像青春就那么长,成长了,失去了,同时也得到了,不是吗?就像渡边小心翼翼关爱着的真子最后的最后还是离去了,然而绿子,虽然曾走远过,可最终依然陪伴在渡边身边,给予安慰,创造着幸福的未来。我想象着,暖暖的炉火旁,绿子靠在渡边的肩膀,院子的外面传来孩子嬉戏的咯咯的笑声,夫妻两人相视一笑,那将是一幅怎样幸福的画面啊。我们都该忘记那些逝去的遗憾,而去相信必将会到来的美好的明天。

青春是一场追逐梦想的旅行,梦想是青春最美的风景。曾经的梦想,总在走走停停的日子里渐行渐远渐无言,然而我的梦不在那遥远的天国,我的梦停留在秋日的野村。风在吹它的叶,草在结它的籽。阿爸在金黄里收获,阿妈在炊烟里呼唤。我的梦小小的,暖暖的。以青春的名义再一次怀念挪威的森林里那个让你忍不住去呵护的真子,让你忍不住动心的绿子个,让你看到自己青春缩影的渡边。青春的尾巴越来越短,此刻我只想要拼了命去珍惜,珍惜我所拥有的一切,只有这样才不辜负那些逝去的美好,只有这样才不遗憾那些未知的明天。

第二篇:记忆中的年

已发表作品《记忆中的年》

又快过年了,但这份过年时的感觉却似乎离我们越来越远了。只有把这份记忆穿越到孩提时代才能找到那种浓浓的年味。

腊月中旬一到,老妈就开始置办年货了,腌鱼、腌肉、灌香肠,那时菜市场还没现在这么进步,我家的香肠都是我妈自己亲手灌的,还记得第一次灌香肠的时候我们家还闹了个笑话,只见老妈兴致勃勃的往肠衣里不停的塞腌制好的肉馅,可才灌了几下,肠衣就象气球一样鼓了起来,老妈就一点一点的把空气挤出来,再重复,不一会儿,肠衣又鼓了起来,肉馅也下不去,如此反反复复,把老妈折腾的直急,“不行,不行”还是喊“老师”吧,不一会儿,妈妈的同事陈阿姨来到我家,一看,不由地笑了起来,她让老妈找来一根大针,然后在鼓起的地方扎了几下,多余的气体释放后,肉馅瞬间就滑下去了,老妈不由得舒了一口气,直叫自己笨,惹得我们小孩在旁边也哈哈大笑。到了腊月二十六,老妈开始蒸馍、蒸包子了,为图个喜庆,老妈还会买来洋红用筷子在馒头上醮个红点,好看极了。紧接着,就是炸鱼、炸元子、炸麻叶子了,这也是我们小孩子最喜欢的一件事,为了能尽快吃到又香又脆的麻叶子。我们小孩子会联合起来央求大人们先炸麻叶子,大人们也知道我们小孩那点心思,一清早就会把面和好,醒着,然后擀面皮,撒芝麻,有时还会用猪油炸,那个香哟,至今想起来还念念不忘。而且,在大人们蒸馍、炸元子时,会嘱咐我们小孩只准看,不准说话,说是怕我们小孩家说话没有分寸,不吉利。就为这事,我还被老妈严重的骂了一回,那天,老妈一大早就开始蒸馍、蒸包子了,为防止我们小孩子的口无遮拦,老妈让我们小孩子到外面院子里玩。我们倒也乐意,三三两两地在院子里玩的不亦乐乎,到了中午,我们也玩累了、渴了,就跑回家喝水,一看老妈还在蒸包子,嘴里不由得蹦出“还没蒸完”,顿时,老妈气得直跺脚,不停地让我们闭嘴。我们也不知道咋回事,看见老妈生气的样子,也不敢多问。事后才知道,过年的时候,不能说“少、完”等不吉利的话”,那是犯忌的。

到了腊月二十八,也就是扫尘的日子,这一天,老妈会集合全家人参与到打扫屋子的行列中,首先,老妈会把所有爬高上低、擦门擦窗的活安排给老爸,事后还不忘检查环节,不过关的要重新擦,直到合格为止。

所有的准备工作做完以后,接下来就是让我们小孩最兴奋的事了——买糖果瓜子。那时商店少,不像现在这么多超市,映象中,好象全市的人都会集中到老百货大楼去买糖。中午吃过饭,我妈就会带着我们到百货大楼,大老远的,就能看到排队的人群,为了买糖,我们有时会排一个下午,不过心里还是喜滋滋的,现在城市进步了,我们的生活水平也都提高了,商场超市里的糖果、年货琳琅满目,应有尽有,请客聚会有酒楼,包子、馍可以从酒店预订,香肠菜场有加工……可就是感觉过年少了那么一点气氛,一种感觉,久违了的年味,到哪去找呢?

安徽万都物业

齐玲玲

第三篇:记忆中的年味作文

篇一:记忆中的年味

最近的阴雨天气确实不怎么令人高兴,可过年的喜气早已满满地挤进了阴雨的天空,有时看见了街上的人们都提着大包小包的东西急匆匆地往家赶,每个人的脸上都是笑逐颜开,他们的手上还提着新衣服,这不禁使我联想到过新年穿新衣的习俗。

小时候穿新衣总是那么高兴,不管新衣的式样和品牌,只要是新的,就会欢欣不已,就会觉得是过年最好的象征,是一年里最好的衣服。

早在春节降临前,为了接待亲戚朋友上门拜年,我们都会把家里的里里外外打扫得干干净净,还会在门上贴上一幅春联,祈求好运。传统的对联是在红纸上写上黑色或金色的联语,什么“财源广进”“步步高升”“富贵满堂”的,反正都是些吉祥的话语。

送灶神是过春节前的一件大事。听奶奶说,送灶神是在农历的十二月二十四日,这天灶神回天庭向玉皇大帝报告人间的事情。人们都希望灶神上天能替他们说几句好话,因此这一天人们都会特别准备些丰盛的供品拜祭灶神。

除夕这一天对人们来说是极为重要的。这一天人们准备辞旧迎新,吃团圆饭。一年一度的团年饭能充分地表现出家庭成员的互敬互爱。在吃完团圆饭后,就开始守岁了。

最值得小孩子们高兴的不仅仅是在过年的时候能穿新衣,玩鞭炮,最为重要的是能够收到大人们给的压岁钱,收压岁钱也可以说是收红包,因为红色象征活力、愉快与好运。大人们派发红包给未成年的晚辈,是表示把祝愿和好运带给他们。红包里的钱多少并不重要,主要是让孩子们开心,其主要意义是在红纸,因为它象征好运。

在爆竹声中,春节就早已过去了,但年味儿仍是挥之不去,仍给了人们无尽的回味。

篇二:记忆中的年味

年,不仅是中国古老传统的团圆节日,还是记录岁月的标识和载体,映射漫长岁月里人们生活状况的镜子。

在童年的记忆里,从进入腊八这一天就预示着忙年的开始。这天清早,母亲会将浸泡好的八种粮食倒入我家那口大锅中。和往常一样,10岁的哥哥用力拉着风箱,伴随着“咕嗒、咕嗒”的节奏声,灶膛中伸出了长长的火舌,驱散了严冬的寒意。

那时,城市居民几乎家家养着家禽。我家养着6只芦花母鸡和12只小白兔,每天清早我都会拎着竹筐到菜店捡拾菜叶、白菜根,如果能捡到胡萝卜,我会特高兴,那可是小白兔最喜欢吃的。回来后,将捡来的东西洗净切碎拌上玉米面放进铝盆里,鸡笼里的鸡就“咕咕”叫着,拼命向外伸头,贪婪地注视着它们的早餐。每当我把笼门打开的一瞬间,母鸡们就箭一般冲向铝盆。之后,我会顺手将几个白菜根投进兔笼,里面立马就展开了一场争夺战。

“腊八蒜”是这一天必须要做的。头一天把大蒜用温水浸泡,第二天就很容易去皮了。一个上午,满满一盆大蒜剥了出来,母亲把剥好的蒜瓣装进准备好的广口玻璃瓶,倒满醋密封起来。到了大年三十这天,瓶子里的蒜瓣全都变成了翠绿色酸脆可口,泡过蒜的醋则是蘸饺子、拌凉菜的调味佳品。

吃过了腊八粥就要忙着“扫灰”,也就是大扫除,要把家里墙壁地面和各种物件全部清扫一遍,为干干净净过新年打好基础。扫灰这天全家总动员,把能搬动的物品搬到门外,房间基本清空以后,父亲戴上口罩挥动着扫帚,沉睡了一年的灰尘会随着扫帚在空中弥漫,待尘埃落定,再把搬出去的物品搬回原位。

扫完灰就要忙年货了。那时候,鱼、肉、蛋、油甚至花生、瓜子都是按人或按户定量供应。每年这个时候,我们总要去排长队购买年货。有一年,每户供应半个猪头,排在我前面的人买的猪头干干净净,好不容易轮到我买时,眼前的猪头却全是毛。我对售货员抱怨道:“换一个,像个猛张飞。”售货员笑了:“你不吃亏,你没见给你的半个张飞头要顶一个刘备脸吗?”

临近年根的几天最忙,蒸馒头、做花卷、熏鱼、炸萝卜丸子常常都是通宵达旦。那时面粉供应量少,做馒头时先把白面粉和好擀成皮,再把黑面团包起来,蒸熟后从外表看一个个雪白的大馒头真是喜人。那时候我们和外公住在一起,每天吃饭时,外层的白面皮都要剥下来让外公吃,这是母亲给我们订下的规矩。

每年这个时候,父亲总要蒸上一只鸡,这可是我们家过年时的主打菜。做法很简单,将已掏空内脏的鸡腹填足大料,然后用厚厚的白菜叶裹紧放入锅中,蒸熟冷却后再将鸡肉、白菜撕成丝装入坛子放在室外以延长保质期。父亲做蒸鸡味道独特、鲜美可口,是我童年记忆里过年时难忘的美味。

期待已久的除夕夜终于来临,全家人坐在热炕上,吃着父亲做的韭菜炒鸡蛋、凉拌白菜丝、蒸鸡、萝卜丸子,说着、笑着、喝着、吃着,尽情享受着美食,体会着浓浓亲情的温暖。

吃完年夜饭,母亲就给我们拿出新衣服,再每人发一个红包,里面有五角钱这在当时可不是个小数目。父亲会拿出几挂鞭炮分给我们,这一刻是我最幸福的时光,因为接下来的几天里,我们不需要忙年了,可以尽情玩耍了。

过年,是当时的孩子们最快活的日子,对我来说就是新衣服,就是压岁钱,就是平常吃不到的好饭菜,就是无拘无束地撒欢疯玩。如今,人们再也不会为新添一条涤卡裤子而兴奋,也再不会为买几斤冻鱼起大早在寒风中排上几小时的队。但是,我们也慢慢淡化远离了往日那浓浓的“年味”,心中不免生出一缕淡淡的惆怅。

篇三:记忆中的年味

又是一年除夕将至,我回到了阔别已久的故乡。

刚到老家,爷爷忙起来了。他带我去商店买了“福”字。经过爷爷一番叮嘱,我们开始认真贴“福”。爷爷说“福”字是带来吉祥幸福的,能祈祷在新一年过上幸福的日子,所以要用心贴,我们一听,干得不亦乐乎。我拿来一张金“福”字,往上贴时,爷爷说该把“福”字倒着贴,才能“福到”。我听了,恍然大悟,原来贴“福”字也讲究呢,怪不得我常常看到人家门上倒着贴“福”!除夕这天,奶奶忙了起来。她把磨好的面粉﹑糯米粉倒入盆中,再加上红糖﹑白糖和其它配料,做成松糕的原料。爷爷早已在灶前把火烧得旺旺的,奶奶快速把木盆放上去了。一会功夫,热气腾腾的咖啡色的松糕出锅了。我看得眼花,来不及欢呼,奶奶又娴熟地撒上芝麻﹑红枣。在一旁的我早已馋了,赶紧切下一块尝了尝,嗯——又香又甜,又松又软,好地道的家乡民间口味!中午,奶奶用红薯粉做了红薯饺,馅是萝卜﹑瘦肉﹑豆腐﹑乌贼干,剁成丁混合一起,再配上传统的调料。一段时间后,奶奶把一个个红薯饺放入蒸笼,过了一会,蒸笼周围散发出阵阵香气!出笼后,只见个个晶莹剔透的红薯饺冲我笑。我忍不住又先吃为快,夹一个放入口中大嚼起来,啊,入口香嫩,芳香四溢。奶奶累得满头大汗,但看到我吃得美滋滋的,慈祥地对我笑了笑说:“孙子,多吃点,这可是家乡的特产,在外面吃不到!”

每逢过年,我们家都会收到寿桃,这是50﹑60﹑70﹑80﹑90甚至100岁老人的子女把寿桃送遍整个村子,他们送来时脸上洋溢着笑容,能让人感受到真心的付出,由衷的祝福。分寿桃的寓意是“家家老人健康长寿”。今年是奶奶70大寿,爸爸和爷爷挨家挨户地送寿桃,增进了邻里之间的亲情友情。家乡过年的味儿就是也不一样越!初八,祠堂里又开始唱戏了。祠堂里楼上楼下是人满为患,笑声不断传来。我看了一会就不看了,因为我看不懂,也许是我没耐心,只能看热闹。最后只剩下妈妈和奶奶看。走出祠堂,锣鼓声、二胡声还能传出来很远。整个祠堂则五彩缤纷,台上的戏子演得惟妙惟肖,赢得观众们的阵阵掌声„„

初九,我们全家又踏上了回常州的旅途。可家乡热闹的情景像电影一样浮现在我眼前——老家的年味最浓!篇四:寻找记忆中的年味

城里呆久了,感觉传统意义上的“年味”在逐渐淡化,过年似乎已经很难唤起我们曾有过的激情了。我总感到现在过年没有过去热闹了,传统的东西少了,许多旧时的风俗也被人们遗忘了。城里的年,愈来愈沦陷为一个简单的节日,就像城里的月光,虽然还是那个月亮,却和村庄的月光,有着明显的不同。乡里的月,湿润丰满,安安静静铺排开的一个一个的小村庄,更适合月光的书写与舞蹈。年,是一株植物,只有扎根在乡间的沃土,才会枝繁叶茂;城里的泥土,参杂着水泥与钢筋,容不下它瘦弱的躯干。故乡深处的年,透露出植物的温馨,乡间的年,土酒一般醇厚绵长。

一进腊月,算是迈进了年的门槛,隐隐约约的炮仗声,敲开了“年”这首民乐的前奏。于是众多的人行走在路上,他们朝向村庄,回家过年,成了冷寂的冬天最温暖的主题。

乡下的年,最为忙碌,扫房子,祭灶,磨豆腐,蒸年糕,包饺子,有能力的,还要杀猪宰羊。

选一个晴和的天扫房,除了衣橱衣柜这样的大物件,炕头的被子,铺炕的毛毡,梳妆匣,油瓶子,盐罐子,瓶瓶罐罐,都放到院落里。院子里像是开了家杂货铺子,那些没事可做的鸡呀,狗呀,也过来凑热闹,乱哄哄一片。扫完房,瓶瓶罐罐清洗一遍,土炕上铺好新鲜的席子,一样一样搬回去。家里留满了土灰的腥味,整体上看却焕然一新,明亮整洁,所有的家当都站好了位置,等待着年的到来,角角落落展现着一副除旧迎新的气象。

做好的豆腐青白如玉,切成方方正正几十块,一部分拿到屋外冻冻豆腐,一部分放到缸里用粗盐腌了,剩下的热热现吃。

蒸年糕,先把黄米碾成面,将碾好的湿面用开水泼,然后铺撒到屉上,铺撒一层面,放一层泡好的红枣,花豇豆,最后上锅蒸。年糕蒸好,冷却下来,切成一块一块顶着红枣金灿灿的年糕。

蒸馒头,白白的馒头上用筷子头戳上红点子,细心的人家,把馒头蒸成鱼形,刺猬形。炒葵花籽,花生,也是自家用细沙,在大柴锅里慢慢地翻炒。

年,少不了一道一道的工序,这些繁文缛节把年推向了高潮。灶屋里总是热气腾腾,土炕总是烫烫的。

年的议程,铭刻在童谣里,一辈一辈传唱下去。“二十三,糖瓜黏;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宰年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唱这童谣的孩子,长成父亲,父亲再把这歌谣教唱给儿子。年,就这样规矩下来,就成了地地道道的年。恍然明白了这些讲究,这其实是一种敬畏与感恩。乡间的年不单单是年,这年要感谢赠予五谷的土地,感念着逝去的先祖。这年,是乡间的一种誓言,是朴素的祈求与憧憬。

如今,虽然传统意义上的“年味”在逐渐淡化,但曾经的记忆却是挥之不去的。那时候的春节,孩子们当然是最快乐的。接近年底,就开始扳着指头数天数,怎么还不过年?心儿就像被小猫抓似的。

乡野安静的夜里,偶尔会响起一两声的爆竹声,虽然很轻,很远,稀稀落落,但响在空旷的乡间田野,却是异样的清脆、清晰、清新,绝不会打扰任何人的睡眠,家中的老人们往往会念叨一句:“哟,有点儿年味了。”这种声音在尚未成人的我听来,简直就是件美妙的事。

伴着袅袅的青烟,空气中流淌的也是浓浓的年味。处处都在杀猪宰羊,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的喜洋洋的景象!皇天腊月黄道吉日多,嫁女的娶媳妇的比比皆是,图的就是大吉大利。被年味乐得不行的人们,还会提着年礼探亲访友,那可是一件让孩子们乐不可支的事,就意味着不仅能饱餐美食一顿,而且受宠若惊般地被视为上宾,可以尽情地吃,大胆地玩,些许的放肆、淘气也不会受呵斥。

祭拜祖宗是过年前的头等大事,上坟的时间一般没有固定,但约定俗成在除夕前。人们要提前带上祭品到自家的祖坟上去烧纸上坟,以示过年了,请逝去的先人的神灵回家来一起团圆,这是咱们中华民族敬重先祖不忘根本的体现。我记得小时候,父亲带我们去给曾祖父等祖辈上坟,父亲摆好祭品放了鞭炮,两膝着地便磕头祈祷:过年啦,给您老人家送钱啦,置几件暖和的衣服,过年别冻着!”。兄弟姐妹也学着大人的模样,跟着磕仨头说:“老祖呀,回来过年哩!”,长辈就会训斥我们:“娃子咋能跟大人学哩?”这件事,很长时间成为全家人的笑话。

贴春联大概是一年里最后要做的工作了,家里的小孩早早地就被大人安排好了,有分工给大门清洁的,有打浆糊的,有数门头的,十分热闹。贴上了对联,门楣再贴上一排花花绿绿的广门笺儿,即便是再旧的木门也给人一种焕然一新的感觉,那飘摇的广门笺儿,让人想起天津的杨柳青年画,特别是凶神恶煞般的门神,印象最深。

年夜饭则是全家人的压轴戏,令各家的小孩垂涎欲滴,感觉什么都好吃什么都对胃,平常见不到的菜肴都会上桌,更重要的,还是家人和和美美欢聚一堂的喜庆的气氛。鱼是必不可少的:年年有余!豆腐也是必不可少的:豆腐斗富!饭桌上,小孩们全然不管大人的话题,狼吞虎咽,长辈们一边把酒言欢,一边说着当年的收成情况。吉祥喜庆中会聊到很晚,而这时窗外的鞭炮声已响成一片了,各家的儿童,男的女的全出来了,争先恐后放着烟花、炮仗。大人则摆上扑克、麻将三五成群地围坐在一起,开始通宵达旦地牌局。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零点,新年的钟声敲响了,绚丽的烟花次第开放,接年的鞭炮声此起彼伏。守夜的家人,哪怕是正在打牌的人,都会倾巢出动涌到院里,摆上煮好的水饺、汤圆,点起长长的鞭炮,迎来新的一年,所有房间的灯都彻夜长明,直到送年后才会熄灭。

喜气洋洋的人们,不管年夜睡没睡好,大年初一的早晨,都会不由自主地早早地起床,穿上新衣戴上新帽,准备迎来送往、走亲访友。家长则反复交代小孩:别满嘴跑粪,要说吉祥的话,逢人三分笑,见面就磕头!一不小心把碟子、碗啥的弄破了,家长也不会埋怨的,反而哈哈大笑:碎碎平安!孩子们则会在家长的带领下去给亲戚长辈拜年,孩子们则会兴奋地蹦起来,因为拜年磕头后,能美滋滋地获得一小笔压岁钱。

乡间的年现在精简了不少项目,但框架没变,人们依旧按着老规矩一样一样地来,大年初一起五更,放炮仗,吃过饺子,一家一家地串着拜年。物质生活富裕了,年糕还是要自家蒸,红红的对联,喜庆的窗花,还是要贴上去,旧色的乡间泛着红晕,生动而活泼。乡间的年,其实是继五谷收获之后,晚收的一成庄稼。长在乡间的年,是来自故乡的一声悠长的呼唤。

篇五:记忆中的年味儿

春节马上就要到了,似乎对于春节不像年少时期那样期待了,甚至有着些微的恐惧。对于小孩子来说,春节的确是让人万分期待的日子,可以有新衣服穿,可以收到许多压碎钱。但是对成年人来说,除了与家人团聚之外,春节还会有各种各样让人烦心的事情,比如说,离家在外的人必须烦恼春运火车票的事,单身的人得面对回家之后父母的催婚,一年到头本来就赚不到几个钱,回家之后说不定还要大出血,因为过年往往是亲朋好友们结婚的日子„„

总之,春节对于一个成年人来说,可以说是有苦有甜,冷暖自知。但是,年少时期对于年味的期待,即使在多年以后,也挥之不去。记忆中的年味,总是和老家密切相关。春节的时候,我们全家都要回到土楼老家。得爷爷还在世的时候,他总是会准备好一桌子好饭好菜来招待那些远行回家的子女们。婶婶们亲昵地靠在一起拉家常,仿佛有着说不完的话,而叔叔们则是互相赠烟敬酒,谈论这过去一年的收获。当时的我,对这一切都特别感到新鲜。因为自己终于从空气污浊的教室里逃出来了,觉得一切都是新的。毕竟,对于一个学生来说,最为让人关心的,莫过于两件事情了,一为考试,第二个就是放假。

只可惜,如此热闹的记忆,自从爷爷去世之后,就再也不会有了。现在奶奶一个人住,一天只做一顿饭,连厨房的地板都生了青苔,灯泡坏了也没有人修,觉得没有比老年丧失老伴更让人觉得寂寥了。只不过,奶奶似乎对那段时光特别回味。总是喜欢拉着我说爷爷在世的时候家里热闹的场面,当说起爷爷的一言一行时,眼角仿佛有泪花,但是双颊却泛红,仿佛回到了羞涩甜蜜的少女时代。而现在呢?除了春节,家乡可能要冷清许多了,只剩下老人和孩子,老人们眯着眼在倚着圆楼晒太阳,浑浊的双眼仿佛千万年不变地遥望同一个方向,孩子们穿着胖胖的红衣裳在放鞭炮,他们都长得很快,当我的记忆还停留在那个擦鼻涕的小孩时,此刻的他们已经很拉风地骑着摩托车飞奔了。年味对家乡的老人和孩子来说,应该就是在外打工的亲人回来吧,那是他们一年的期望。

在春节的时候,我总是会作为一个家庭的“小知识分子”,帮手脚笨拙的老爸给别人发短信。爸爸总是很搞笑又自认为很有创意地重复着,老牛在这里给你拜年了,喝完酒就喜欢说一些胡话,但早已习以为常。在寒假的时候,喜欢听大人们讲那些琐碎的事,爸的一朋友因没钱还债被抓进了拘留所,老哥的同学竟有了孩子,还有的去贩毒„„当时的我,自以为那是我觉得很烦很烦又不懂却迟早要懂的事,有点庆幸又一丝悲哀地想自己还可以装几年小孩,重复着要考好大学的希望,跟老哥去未来嫂子家,真的觉得每个人都不容易,我真的已经很好了,我可以在家悠闲地吃零食看电视。

当时,也喜欢和朋友们去外面逛街,看那些鞭炮的残骸,听一群老人围在一起敲锣打鼓地进行木偶戏,觉得人间烟火的味道在某一时刻似乎轻易就滴到心里去,像在暖壳里的蜗牛一样,暖洋洋地缓慢爬行。虽执着于一个人的简单,但和家人在一起会有被宠的幸福感。或许,所谓的年味,给人的感觉,除了团圆饭、鞭炮、春晚这些标志性的东西之外,对于年少的我来说,最重要的是从书本的束缚当中解放了出来,静静地体会着家人对自己的爱,静静地观望这个烟火人间的点滴。

而长大之后对于年味的体会,可能与年少时期就很不一样了,不再期待那漫长和无忧无虑的假期,不再渴望压岁钱与新衣服。而是更看重在春节是期间,和家人朋友的聚会,一起喝点小酒,互相寒暄一番,谈谈过去一年的收获以及彼此对于未来的打算等等。但是,童年时期对于新年的渴望,在一代一代孩子们的记忆中流传了下去,他们等待着新年的到来,等待着穿上火红的新衣服,等待着伸出手来要压岁钱,等待高高兴兴地再长大一岁。我想,人类的繁衍,不仅仅是数量上的增长,更重要的是,我们彼此都有着相似的记忆,共通的情绪,比如说,对于年味的回忆。

第四篇:记忆中的年味抒情散文

迎着好运兴旺发达通四海

叠个千纸鹤

再系个红飘带

愿善良的人们天天好运来

你勤劳生活美

你健康春常在你一生的忙碌为了笑逐颜开

打个中国结

请春风剪个彩

愿祖国的日月年年好运来

你凤舞太平年

你龙腾新时代

你幸福的家园迎来百花盛开

好运来祝你好运来

好运带来了喜和爱

好运来我们好运来

……

大街小巷传来祖海的这首脍炙人口的歌曲《好运来》。商店、超市里挂上了火红的灯笼,各式各样的对联、窗花、福字以及种类繁多的年货,令人眼花缭乱。孩童们在广场上开心地追逐嬉闹,风靡全球的广场舞可是随处可见,只是此刻,伴奏的曲子换成了与过年有关的热闹、喜庆的歌曲。因为这些熏染,烘托出了过年的气氛,才发觉新年的脚步正姗姗来临。

一、杀年猪

猛然间,时光轴被轻轻拉开,恍惚间听见了母亲的叫唤:“轩儿,静儿,你们快点回来吃饭罗,一会儿杀猪佬就要来了。”

那年,那天,正值腊月初二,又是周六,一群孩子围在村子东头的一棵百年老槐树下玩弹珠。一个小男孩听见了喊声撒腿就往家跑。

“慢点,慢点,稳住,一定要稳住。”四哥小声地嘀咕着,他眯着一只眼正聚精会神地盯着前方半米远的蓝色弹珠,右手的大拇指和食指紧扣着一颗黄色的弹珠。

周围的小伙伴们鸦雀无声,屏住呼吸,死死地盯着四哥手中的黄色弹珠。

突然“吧嗒”的一声响,两颗弹珠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小伙伴们欢声雀语,“四哥赢了,四哥赢了!四哥的技术就是棒!”

顿时,一旁的小胖垂头丧气,“四哥,你今天上午把我的三十颗宝贝弹珠全赢去了。这可是我辛辛苦苦从别人那赢来的哦,全贡献给你了。”

四哥友好地拍拍小胖的肩膀,“来,这些弹珠都还给你。其实你的技术已经很好了,就是性格太急躁了。弹弹珠的原则是:快,稳,准!你呢,在‘稳’字上要多下点功夫。男人嘛,赢得起也要能输得起哈!”

“四哥,这……谢谢四哥,我记住了。”小胖感激地回应,并将那三十颗色彩斑斓的弹珠分给大家:“这些弹珠花色非常漂亮,市面上很难买到,好东西大家一起分享!”

大家一边感谢着小胖一边簇拥着小胖和四哥。小胖的脸上漾起了花朵。

“大家赶紧回去吃中饭吧,免得一会爸妈到处找你们。嗯,要不吃完中饭我们去小静家看杀猪,刚才她妈喊她回家烧开水咯。”四哥的提议得到了大家一致拥护。顷刻间小伙伴们散开各自回家。

我悄悄地溜到家里的厨房,刚坐到柴火灶下面的凳子上,就听母亲的声音,“你还晓得回来呀!一个女孩子家成天就知道出去疯。”

弟弟在一旁吐着舌头,朝我扮鬼脸。我连忙掏出口袋里四颗颜色不一的弹珠递到弟弟的面前,他一脸欣喜,伸手就要拿。我赶紧缩回手握住弹珠,得意地向他使了使眼色。

弟弟心领会神,“妈妈,是我让姐姐去四哥那讨弹珠的。听说小胖手里有许多漂亮的弹珠,全部被四哥给赢去了。所以……”

母亲嗔怪道:“弹珠就那么好玩?你不是有许多弹珠吗?怎么还要别人的呀?”

弟弟趁机一把夺过我手上的弹珠,拿给母亲看。

“耶,这弹珠里面镶嵌着好多花纹,确实好看哟。好了好了,你们俩赶紧吃饭,吃完饭好烧开水,一会儿杀猪佬就要来了。”说话间母亲将留在锅里的饭菜端出来放在灶台上,让我们赶快吃饭。

母亲麻利地将大锅清洗干净,舀满了一大锅清水,靠墙边还有一口更大的锅,也舀满了水,嘱咐我把两口锅里的水烧开,随后,她去忙活其他的事情了。

我将柴火放进灶膛里点燃,一边烧柴火,一边吃饭,嘴巴还不停歇地与弟弟聊着刚才四哥和小胖弹弹珠的事情。不一会儿,锅里的水开始发出“咕噜噜”的声音,我揭开锅盖一看,锅里的水渐渐沸腾了。这时,听见院子里的狗儿“汪汪汪”大叫着,然后传来母亲热情地招呼声:“杀猪大哥来啦,今天辛苦你了。”

“嘿嘿,不辛苦,开水烧好了没?”粗犷的男人声音在院子里响起,“小猛,我们先把杀猪盆、案板和家伙卸下来。”

父亲端了一杯热茶走到杀猪佬面前:“杀猪大哥,先喝口茶歇会儿吧。”然后又从口袋掏出红塔山牌香烟,从烟盒中抽出一根递给杀猪佬。这是前几天父亲特地从镇上的批发部买来的,他说过年来客人需要像样的烟,平时抽的那些廉价香烟在过年的时候拿不出手,会让人笑话的。

杀猪佬忙将手中的茶杯放到一旁的案板上,伸出双手高兴地接过父亲递来的香烟,“兄弟,你们太客气了。”

院子里右边的猪圈,早已被母亲清扫的干干净净,圈里的猪儿,平时见到人就爱撒欢,喜欢趴到猪圈门上摇晃着它的脑袋,嘴里发出“哼哼唧唧”的声音,以此吸引大家的注意力。要是有人走过去,它就兴奋地叫唤,仿佛是在跟你打招呼。要是走过去的人说一句:“哎呀这猪儿长得真好!”它就会在圈里不停地旋转,抖动着它那灵活而又肥壮的身体,偶尔还来一个前滚翻。逗得大家鼓掌呐喊。猪儿仿佛听懂了人们说得话,它会高兴地对着你不停地点头哈腰,声音叫得更加洪亮悦耳。大家夸赞的声音络绎不绝,“哎呀呀,小静她妈,活这么大的岁数,今儿我真是长见识了,头一回看见能通人性的猪儿。你真是越来越会养猪仔了,看养的猪一年赛过一年……”母亲因这头猪而感到骄傲自豪。

这一刻,圈里的猪儿却出奇的安静,它仿佛嗅到了一股“杀机”。它一会儿扒在猪圈门上偷偷地瞅着院子里忙忙碌碌的人们,似乎在寻找什么;一会儿又在猪圈里不停地来回走动,仿佛在酝酿思考着如何躲过这一劫。

父亲领着杀猪佬走到猪圈门口,然后打开圈门。猪儿条件反射地躲到墙角,做出反击的姿势,然后用警惕地目光看着他们。杀猪佬认认真真、反反复复地打量着这头猪,随即竖起大拇指:“这样的好猪实在是人间少有。兄弟啊,今年你家这头猪成色非常好,体型壮硕又灵活,肥瘦均匀,肉质上成哦!不错,不错,确实是难得一见的好猪!嗯,估计有二百多斤呢。去年你家的那头猪不咋样,偏瘦,个头还小。这猪非常聪明,通人性,你们瞧瞧,它看到我就知道咋回事了。唉,可惜了,它只是一头猪儿呀,可惜可惜!”

母亲听了,躲在一旁偷偷地抹眼泪,她不敢去看。这头猪母亲饲养了整整一年的时间,对它的秉性了如指掌,也有了深厚的感情了。每次,这猪儿一见到母亲,就像是孩子看见了亲妈一样,它总是围着母亲转悠,有时还撒娇似的在母亲的腿上蹭来蹭去……如今到了年关,猪的寿命即将走到了尽头,想到这,母亲就心疼不舍,还夹带着些许的内疚和不安。可是,猪始终是家畜,它生来的使命就是人们餐桌上的一道菜。只见母亲无奈而又痛苦地摇摇头,然后深深地长叹一口气。

杀猪佬安排了几个身体力壮的小伙子,嘱咐他们一会逮捉猪儿哪个部位。他们走进猪圈,慢慢靠近墙角的猪儿。猪儿一脸惊慌,不停地挪动着腿,它的双眼四处转动,伺机找寻合适逃跑的机会,双方僵持了很久。终于,猪儿卯足了劲不顾一切与他们抗衡,可它哪是人们的对手,几个回合下来,它便乖乖束手就擒。当大家将猪儿拖出猪圈时,猪儿发出最后的反抗,它使出浑身力气,奋力地挣扎蹦跳,希望能摆脱人们的束缚,同时发出“嗷嗷嗷”的撕心裂肺般的叫声。我们一帮小孩都被这样的场景吓倒了,站在一旁一声不吭,双手捂着眼睛,可又经不住内心的好奇,偷偷地从手指缝里偷看。

杀猪佬提醒大家用力抓稳各自的部位,他开始喊“一,二,三”,大家同时发力将猪儿抬到案板上。杀猪佬示意他的儿子小猛拿着早已磨得闪闪发光的杀猪刀,在阳光的照耀下一道刺眼的刀光斜射到猪儿的眼中,猪儿感觉到自己的大限将至,也就不在奋力抗衡,它抬着头眼巴巴地瞅着远处的母亲,刹那间,我忽然看见猪儿眼睛里饱含着无助可怜的泪水,是那样的无奈和绝望。母亲怜悯不舍地望着猪儿,嘴角不停地蠕动着,仿佛是在告诉猪儿:“猪儿猪儿,对不起,我也舍不得杀你,可你毕竟是头猪,这是你的使命呀。我……我……唉,只希望你来生不要再投胎做猪了,好好修行!”

母亲抑制不住内心的伤心,站在那小声地啜泣,猪儿似乎明白了母亲的心意。随后,猪儿又看看杀猪佬,仿佛是在求情饶它一死,似乎又是在央求他一会动刀的时候速度快些准些,好减轻它的痛楚。

这时的杀猪佬一改刚才的凶悍面容,他怜悯地摸摸猪儿的脑袋,意味深长地说,“猪呀,猪呀,别怪我心狠手辣,谁让你是人间餐桌上一道好菜。人不吃来,我不杀,怪只怪你的命不好。希望你下辈子投胎别做猪。人生苦短,就算我们人类也有死的那一天,这就是轮回之道。唉,早走早托生,早走早投胎,对不住了,猪兄,愿你早日超生!”

说话间杀猪佬动作迅速一刀击中猪儿的要害,顿时鲜血直喷。杀猪佬迅速拿起地上装有一些盐水的盆接住了猪血。锥心刺骨的疼痛令猪儿不停地痉挛,它在案板上挣扎蹦跳着。大家牢牢按住猪儿的身体,不让它滚到地上。我一眼瞥见猪儿的眼里留下了泪水,眼神中不再是绝望、凄惨,而是一种解脱安详。它似乎听懂了杀猪佬的那番话,明白了母亲的心意,慢慢地慢慢地,猪儿闭上了眼睛,走完了它此生的征途,完成了它的使命!

杀猪佬赶紧将猪儿身上淋上热水,然后将它推进装满热水的猪盆中浸泡。

“小猛,来,帮忙一起刮猪毛,趁热刮。”杀猪佬递给小猛刮猪毛的工具。小伙伴们非常佩服小猛的勇气和胆量,一蜂拥围上去观看。大家七嘴八舌地问东问西,陪着他们父子俩干活。

傍晚时分,案板上摆放着冒着热气的猪肉。鲜红色的瘦肉部分,肉质紧凑,色泽光亮,那白皙细腻厚实的肥肉,好似晶莹剔透的嫩豆腐,油光闪闪,用手指轻轻按压,还能回弹。杀猪佬不停地欣赏着案板上的猪肉,啧啧称赞,“好肉中的精品!”

尔后,杀猪佬按照父母的要求分门别类地剁好肉,整齐地摆放在簸箕上。案板上余下的半边猪肉母亲全部卖给了杀猪佬,同时也与杀猪佬约定好留出八斤猪肉先寄存在他那,等到腊月二十八九的时候,再去他那拿八斤新鲜的猪肉。腊月里杀猪佬天天都有猪杀,同时他老婆在集市上卖肉,因此天天都有新鲜肉。由于,新鲜肉放置的时间短暂,正月里必须得有新鲜肉招待客人,为此,母亲就想出了这个办法来。后来,村子里人纷纷效仿母亲的办法。杀猪佬一想也不是什么亏本的买卖,顺水做人情,反而增加了自己的人缘。后来,我们村里人去集市上买肉大都在杀猪佬肉摊上买,自此之后,杀猪佬肉摊上的生意越来越兴旺。为此,杀猪佬非常感激母亲,每当母亲去他肉摊上买猪肉时,他总会挑选肉质好的猪肉,价格也给的比别人便宜。

母亲已将凝固的猪血放在锅里煮好了。她拿出塑料袋装上一些猪血、用几根稻草系上一大块猪肉,这样分上七八份,让我和弟弟分别送给邻居们。父亲已出去喊村上的长辈来家里吃晚饭。

在九十年代初,农村人生活条件并不富裕,平时很难吃上肉,腊月杀猪那天犹如过年一样热闹,从厨房飘出来的肉香味更是馋得我们口水四溢。

母亲特地为我们这帮调皮的孩子们准备了一桌丰盛的菜肴,惹得小伙伴们乐开了花,一个劲地说:“小静,小轩你们爸妈人真好,还给我们准备了一桌好菜。也要谢谢四哥,要不是四哥,我们都吃不上这么好吃的猪肉山粉圆子啦,都好久好久没有闻到猪肉的香味罗,今天终于在小静家开荤咯,这肉的味道真是人间美味啊。”

四哥有感而发,“也要感谢猪儿,它牺牲了自己的生命,让我们一饱口福,解了馋开了荤,又补充了我们身体的营养,让我们快乐健康的成长!”

大家一致呼应,“对,对,四哥说得对,感谢猪儿!”

小伙伴们一边砸吧着嘴巴一边说笑着,吃得不亦乐乎,桌上所有的菜都被我们一扫而光,恨不得将盘子上的油都给舔干净。最后个个摸着油乎乎的嘴巴,打着饱隔轻拍着鼓胀的肚皮,坐在那咧着嘴傻笑!

二、腌腊肉

杀完猪的第二天,母亲就着手腌制腊肉了。

母亲说,腊肉腌制的时间不能早也不能迟。过早,天气温度高,腊肉容易坏,一般在冬至以后。腊肉的腌制需要十几天的时间,然后经过晾晒后方能储存。在农村,一般进入腊月里才开始杀猪腌制腊肉了。

母亲腌制腊肉的方法比较简单,不添加什么调料。接下来,就开始腌制腊肉了。

首先,母亲烧了一大锅热水,倒进腌肉的大缸里,再倒上适量的粗盐(专门腌肉腌菜的粗盐,粗盐的用量根据肉的总量来计算,千万不能淡)融化,晾凉。

然后,母亲挑选了一些肥肉相间的五花肉,还有猪腿子上的肉,清洗干净后挨个放进大缸里浸泡在盐水中。最后将两块大石头压在肉的最上面。有石头的重力,肉不会漂浮,这样容易入味。

第三步,肉腌制十几天后,就要“起卤”了(从浸泡的缸中拿出清洗晾晒,俗称“起卤”)。通常母亲会选择一个晴朗的天气。她先从水井里打水倒在准备好的两个干净的大盆里。井水的特点是冬暖夏凉,这样清洗腊肉时就不会冻手了。母亲用刀子轻轻地刮着肉皮上的脏东西,对于肉上面不干净的地方也仔细地清洗或刮一刮。母亲说,肉在缸里腌制了十几天,表面会起一层霉菌,这霉菌有毒,伤身体必须清洗干净,经过阳光的暴晒后就没关系了,阳光具有杀菌消毒的作用。就这样,母亲认真地清洗着腊肉,再放进另一盆干净的井水中再次清洗一遍,然后用剪刀在腊肉上戳一个洞眼,将绳索穿过洞眼,打上结,最后,一字排列挂在竹竿上。竹竿两头分别搭在门前的两棵大树叉上,细心的母亲在两棵树叉边分别系上了一大块红色的布,红布在微风下随意飞扬,宛如护卫的士兵,在保护着腊肉不受鸟雀们偷吃。

第五篇:年的记忆优美散文[最终版]

(一)供灶神

“腊月二十三,灶王上西天。”腊月二十三,俗称“小年”。每年这天,农村百姓都摆上供品,恭恭敬敬地送灶王上天。

我老家在农村,对这一风俗十分熟悉。记得小时候,过了腊八,父母就开始愁年货。那时年景不好,年货也不过二三斤肉和几十斤白菜。尽管简单,父母也会愁不少天,然而母亲总忘不了请一张灶神。

灶神请回来,母亲郑重地放进橱柜里,不许我们看,更不许动。我不解,惊奇地看母亲。母亲说:“新年人们穿新衣服,灶王也得穿新衣服。小孩手不干净,会弄脏的。新衣服弄脏了,灶王会不高兴的。”

腊月二十三到了。母亲把新灶神端端正正地贴在锅灶上方,又在灶神下方的木板上放一只盛满沙土的小碗,再插上几柱香,把香点燃。我抬头望着这位方面大耳、慈眉善目、两撇胡须一直垂到脖颈的灶神,在青烟缭绕中忽隐忽现,真不知他有何神通,竟让人们对他这般尊重!

灶神贴好了,母亲又忙着包饺子。饺子煮好了,母亲盛上满满的一碗,再倒上一杯酒,放在灶神面前,烧纸,磕头。母亲也让我磕,我就糊里糊涂地跟着磕。灶神在人们的祈祷中,乘着馨香的烟火,起驾回天了。供完灶神,一家人才能吃饺子。

七岁正是讨人嫌的年龄,那年腊月二十三,我和伙伴们野了一晌,肚子饿得咕咕叫。一进家门就闻到饺子的香味,便三步并作两步,冲进屋里。一看桌上的饺子,哪还管灶神锅神,手不洗就抓饺子。还没有沾着饺子边,“嗖”的一声,饺子不翼而飞。我扭头一看,饺子被母亲抢在手里。母亲沉着脸呵斥道:“还没供灶神呢!”我身子一倒,躺在地上大哭起来。母亲急忙放下碗,一把把我拦在怀中,也哭了。母亲边哭边说:“灶王要去天庭奏事了,人们对他恭敬,他就让老天爷降福;人们不恭,他就让老天爷降祸。有一家人,把烟囱开在灶王牌位上,不长时间,他家的房子就着火了。因为灶王无处安身,就给他家降了祸。”母亲还说:“腊月二十三这天,全家人不能外出,如果有人外出,灶王少报了人口,这人一年就没饭吃了。”听了母亲的话,我不敢再造次,对灶王也格外恭敬起来,每年腊月二十三,我都给灶王磕头,因为他主宰着人间的祸福。

后来,我上学了,读了很多书,当然也就知道没有灶王。我曾多次劝说母亲,但她一如既往。改革开放后,农民日子富裕了,母亲给灶王的供品也丰盛起来。看着母亲那副虔诚的样子,我心里不禁一颤:母亲哪里是在拜灶神,而是在用一颗诚心在为一家人祈求幸福!

大学毕业后,我参加了工作。每年都要忙到腊月二十五,才能回家和母亲团聚。母亲就改在大年三十供灶神,她说怕把儿子辞在外边而没有饭吃;我结婚后,有了妻儿,母亲也在大年三十供灶神,她又怕把儿子、儿媳、孙子辞在外边而没有。

(二)祭祖先

年的记忆,是欢乐的,又有一点拘谨。

大年三十那天,要请祖先,俗称“请爷爷奶奶”。请祖先之前,先要放家炮,最佳时刻是清晨六点。六点一到,村庄里便响起了噼里啪啦的鞭炮声。这是给沉睡在野外的祖先释放信号,爷爷奶奶醒醒,该回家过年了!据说,时间早了也不行,会惊扰祖先休息,那是对祖先的不敬。

放完家炮,就去族长家集合。家族老少聚齐了,再放族炮。这样的仪式一年一次,非常隆重,炮放的越多越好,人去的越多越好。以此来宣告家族人丁兴旺和对祖先的尊重。

男孩子对鞭炮有特别喜爱,抢落地炮就成了孩子最快乐的事。族炮放完了,孩子们围上来争着抢。手快的孩子会装满口袋,然后向别的孩子炫耀。请祖先活动结束,孩子们便开始扒炮筒,倒火药,用纸包好,点燃,“轰”的一响,放一阵亮光,冒一股青烟。那种快乐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

放完炮,族长一声吆喝,请祖先的队伍浩浩荡荡地向墓地出发了。去墓地的路上,人们说笑不停。到了墓地,所有人就严肃起来,恭恭敬敬地磕头,小心翼翼地焚纸,直到供纸变成灰烬,飘飘悠悠飞到空中,人们才立起身,手捧着烟雾缭绕的香回家。

偶尔有的孩子不懂规矩,吵闹不止,便会受到大人的呵斥,并会被强制跪在地上。记得那年,我大约有七八岁。我抢的落地炮最多,两只口袋装得满满的,两只手里也满满的。同族的孩子不乐意了,非要我分给他们。为了保住“劳动果实”,我加足了马力奔跑。他们紧追不舍,我就奔跑不已。跑着跑着,墓地就到了,我只好停住脚步。他们一齐围上来,我尽管拼命守护,也无济于事。口袋被撕扯了,手被抓破了,鞭炮抢光了。我急得要和他们拼命。这时,大人们赶到了,父亲喝斥我,一把把我按跪在地上,默默地等待族长烧完纸,才令我起身。

回来的路上,人们一路沉默,以示对祖先的虔诚。我怒气未消,要和那几个孩子厮杀,父亲扯着我的手就是不放。回到家,我委屈的想哭。我刚一出声,父亲就喝令我住嘴。

据说,大年三十不能哭,新年是一年的开始,欢欢喜喜会带来好运,哭闹会不吉利;再说祖先在家,不能惹祖先生气,否则就是对祖先的不孝敬。

一进家门,父亲在门里横了一根棍子,俗称拦门棍。这是敬祖先的一个环节,表示对祖先的挽留。我气没处撒,一脚踢了拦门棍。父亲大怒,抬起手就要打我,被母亲拦住了。

进了屋门,母亲已摆好供品。父亲磕头,插香,把祖先的族谱挂起来。至此请祖先的仪式便告结束。

少不更事,小孩嘴馋。满桌的供品,五颜六色,煞是诱人。黄黄的花生散着香味,红红的醉枣发着甜味,白胖的馒头飘着麦香,洁净的猪肉闪着白光,麻黄的藕合漾着油香……我的口里早已灌满了涎水,守在供桌边,挪不动腿。馒头、猪肉、藕合不是我觊觎的对象,吃饭时能吃到,那醉枣可是一年到头才能吃到的东西。父母忙着招呼串门的乡邻,我趁机抓了一个醉枣,丢在嘴里。母亲发现了,用眼翻我,我一溜烟跑了。等我回到家,母亲已把供品补齐了,可是那个醉枣很小,那是母亲为初一来拜年的孩子留的。

那样的年月,让孩子开心地吃一顿,简直是异想天开。初二送走了祖先,供品就成了我们的美食。我要父母吃,父母说,我们这么大年纪了,什么都吃过了。

现在每年回家过年,母亲总是给我留着醉枣,她说,那是我最爱吃的。

(三)熬三十

祖先请回来,要在家里呆两天,三十和初一,初二就被送走。因此人们对祖先就格外尊重。不断的添香,不断的换水,还要倒一盅酒。因此新年屋里就始终飘荡着浓郁的香气。初一拜年的人,先要拜祖先,其次才拜健在的长辈。不尊重祖先会受到人们的谴责的。

有一年,一位老头照看孙子,去邻居家串门。坐在了供桌边,孙子看见了供品,伸手去抓。老头慌忙起身,孙子扭着身子,嘴里不住喊:“要!”老头情急之下,指着供品喊道:“巴巴!”又指着祖先牌位喊道:“猴猴!”邻居一家马上变了脸色,纷纷斥责他。老头慌忙辩解,这家人不依不饶。老头在人们的怒喝声中灰溜溜地离开了。

祭祖的一个重要环节是熬三十。大年三十夜晚,一家人要轮流守在供桌边,直到初一早晨来了拜年的人。据说,有一些孤魂野鬼,因为没有后人上供,会趁大年夜来偷供品,那样祖先就得不到后人的供奉,会挨饿。为了能保障祖先丰衣足食,必须有人看护供品。看护供品的必须是家里的男性,女性是不能参与的。大概人们认为男性是力量的象征,刚强威猛,那气势就会使鬼魂退避三舍;女性是柔弱的象征,孱弱无力,鬼魂也不会惧怕。可见祭祖的仪式里也渗透着中国的传统观念。

据说,有一户人家,一家五口,只有三个女儿,没有男孩,守夜的任务就落在了男主人肩上。恰好那年大女儿出嫁了,而且就在大年二十八。因忙于女儿的婚事,非常疲劳。三十守夜,不知不觉就睡着了。醒来后,他懊悔不迭。后来就做梦,梦见祖先向他讨要食物。于是他烧了很多供纸,才算弥补了此事。

我十岁那年,母亲说守夜应该把我排上。父亲不同意,说我年龄小,正是睡觉的年龄,不一定啥时候就睡着了。我出于好奇,拍着胸脯说道:“爹,你放心,我不会误事的!”父亲说:“那你守前半夜,我守后半夜吧!”我高高兴兴地答应了。

晚饭后,我召集了几个女孩,聚集到我家,准备以打扑克打发时间。男孩子是招不来的,因为都要在家守夜。父亲一见,疑惑地问道:“你这是搞啥名堂?”我说:“让他们和我一块守夜!”父亲说道:“不行!守夜不能吵吵嚷嚷!”据说,祖先白天接受后人的供奉,夜晚十点后要休息,吵嚷会让祖先睡不着觉。没办法!我只好让他们回家。听大人说,守夜叫积阴德,守夜守得好,祖先会保佑一家平安,人丁兴旺。其实前半夜不用守,一家人都不睡,我只要坐在供桌边就可以了。只是太寂寞,容易困倦。我只好吩咐二姐隔二十分钟就喊我一声,这样一直坚持到十二点。我感到从来没有这样难熬过,一个小时就像一天那么漫长。我心里开始埋怨祖先,有吃有喝就行了,干嘛要折磨后人呢?

父亲起来了,我的守夜任务宣告结束。我打着呵欠,去睡觉了。

父亲守夜守得好是全村闻名的。莫非我能跳出农门,成为一位教师,是对父亲积善行德的报答?

我的脑海里又浮现出父母亲身影---满头白发,满脸皱纹,两眼昏花,他们在祈祷,祈盼儿子、儿媳、孙子回家团聚,祈盼儿子一家永远幸福!

这样想着,我对父母油然而生敬意。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下载那些年的阅读记忆word格式文档
下载那些年的阅读记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记忆中的年味作文大全

    记忆中的年味作文10篇记忆中的年味作文1春节是人们最隆重的节日。临近年关,远在异乡打工和上学的乡里人经历“春运“的重重考验,回到家乡,与家人团聚、共庆新年。快要过年了,人......

    年味,是记忆深处的烟火味

    关于年味,人们一边感叹年味变淡了,一边又会怀念着儿时的年味。其实年味,一直藏在我们心底里,只需要一点回忆就能唤起。年味是充满期待的归家路即使春运期间,人挤人,大塞车,但这些都......

    记忆

    记忆 甘肃省白银市白银区第一小学五年六班 樊泽桐 打开记忆的盒子,往事像放电影般历历在目,记忆里满满的都是亲人的爱,画面定格在那年,那天...... 临近放学了,突然天空乌云密布......

    记忆

    写封情书,给你最爱的人!让爱情相守一生一世!www.xiexiebang.cominfo.net) 我恍恍惚惚的看着围在我周围的一些人,我不喜欢他们,一点也不喜欢。空气中弥漫着一种特殊的味道,怪怪的......

    记忆

    长时记忆 长时记忆的特点 长时记忆是指学习的材料,经过复习或精细复述之后,在头脑中长久保持的记忆。 有以下几点: 记忆容量无限 长时记忆是一个真正的信息库,记忆容量似乎没有......

    记忆

    聚会 周侠民 辛卯岁末,腊月十七,江川知青,汇集杨浦。结彩张灯,人声鼎沸,五龙献瑞,六方齐贺。相聚相拥,惊喜连连。 岁月悠悠,四秩闪过,故人音貌依稀,新面端详良久,终想起,风雪中那个大高......

    记忆

    记忆容限与记忆组块 记忆是人类心智活动的一种,属于心理学或脑部科学的范畴。记忆代表着一个人对过去活动、感受、经验的印象累积,有相当多种分类,主要因环境、时间和知觉来分......

    记忆

    记忆,就是过去的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它包括识记、保持、再现/回忆三个基本过程。其形式有形象记忆、概念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运动记忆等。 记忆的大敌是遗忘。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