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青少年犯罪率上升问题调研报告
青少年犯罪率上升问题调研报告
青少年犯罪率上升问题调研报告近几年来已满14周岁而不满25周岁的青少年犯罪呈逐年上升趋势成为当前影响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笔者通过对青少年犯罪案件的调查了解深刻认识到了以下几点问题以期引起社会关注。青少年犯罪的特点一是青少年犯罪比例居高不下。由于目前多数家庭只有一个子女因此从小对子女的溺爱造成了他们的过度自私处事偏激因此造成了 青少年犯罪比例呈逐年增加趋势且长期维持在高位成为犯罪人群结构中的主要组成部分二是犯罪年龄呈低龄化趋势。据统计80年代全国青少年初犯的平均年龄为16岁到90年代初犯的平均年龄已降低到14至15岁。这与目前青少年沉迷网络有着十分重要的关系受网络恐怖、暴力、色情等不良信息的影响使广大青少年形成不良的世界观、人生观从而淡化了对法律知识认知三是犯罪性质多为暴力犯罪。当前青少年犯罪类型主要集中在抢劫、故意伤害、寻衅滋事等使用暴力或带明显暴力倾向的案件。因为对法律知识的认识淡薄造成他们犯罪时不计后果动辄暴力伤人四是犯罪方式呈团伙化趋势。青少年犯罪时为了给自己壮胆或提高犯罪的成功率常常纠集同学、朋友等一起共同作案。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对策预防青少年犯罪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打击惩罚作为预防青少年犯罪的重点防线。一构筑家庭教育防线。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人生的第一课堂因此必须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一是要用科学、健康的教育方法教育青少年。家长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当好孩子的启蒙老师。二是强化父母责任感。预防青少年犯罪要从家庭开始从父母做起只有这样才能使青少年健康成长。二构筑学校教育防线。学校是培养人才教育青少年的重要地方改进和加强学校教育工作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重要举措。一是要对青少年进行法制教育。二是要改进教育方式避免差生、落后生被“另眼相待”甚至受到排斥、打击使他们的心灵受到创伤时刻处于违法犯罪的十字路口一旦有不良因素的影响他们就会走向违法犯罪的道路。三构筑社会教育防线。负有社会教育责任的大众传播媒体要多作正面宣传和引导教育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堵塞各种污染青少年的渠道。当前在有些青少年中存在对社会现实的曲解新的“读书无用论”有所抬头这些不正常现象表明少数青少年的人生观和社会价值观已发生扭曲必须通过社会教育加以矫正当务之急是要加强对电影、电视、文学书籍和网络等文化传媒进行“过滤”工作防止暴力、色情等影响一些意志薄弱、缺乏辨别力的青少年消除引诱青少年犯罪的不良因素。四构筑司法预防防线。司法机关应当结合司法实践定期总结分析一个时间段青少年犯罪的特点和成因对倾向性的犯罪方式、手段以及犯罪种类向学校、家庭、社区等作出预警延伸司法预警的职能作用以便于相关职能机构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提高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总体效率和效果。检察机关应当对法定管理职能的相关部门发出检察建议以引起重视切实履行预防、教育青少年的职能使预防青少年犯罪的相关工作由“软任务”真正变成“硬指标”实现众人“重视”向众人“落实”转变将预防青少年犯罪提升到一个全新水平。五构筑司法惩罚防线。司法惩罚是青少年犯罪预防的最后一道防线体现了特殊预防与一般预防的有机统一。近些年来由于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的实施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出现过分强调保护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权益的偏向青少年犯罪嫌疑人的不捕、不诉比例呈上升趋势一些青少年犯罪没有得到应有的惩罚刑罚的惩罚教育作用没有得到有效发挥。它一方面带来了再犯罪增加等不良后果另一方面容易在青少年中形成“青少年犯罪可以不受惩罚”传导效应不仅损害了刑法的权威而且可能让青少年产生误导。因此对青少年犯罪要慎重处理摒弃凡涉及青少年犯罪、未成年人犯罪一律从轻的片面观点树立 “刑罚的威严不在于其严厉而在于其不可避免”刑罚理念通过刑罚惩罚这种特殊预防达到一般预防所不能达到的目的。
第二篇: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的调研报告
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的调研报告
你们知道关于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的调研报告应该要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出来的有关于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的调研报告范文,欢迎阅读!
根据市政协五届第25次主席会议的安排,20**年8月中旬至9月中旬,市政协社会法制委员会组成调研组,在政法各部门和有关单位的大力支持和协助下,对全市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进行全面、系统的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特点和趋势
20XX年6月至20XX年6月,全市各级公安机关共抓获各类刑事作案人员3373人,其中,18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606人,占18%;18至25周岁的青年人1017人,占30%。两项合计共1623人,占48%。
20XX年6月至20XX年6月,全市各级公安机关共抓获各类刑事作案人员3040人,其中18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502人,占%;18至25周岁的青年人983人,占32%。两项合计共1485人,占49%。
1、侵财犯罪为主。20XX年,XX区人民法院共受理并审结未成年人犯罪案件51件66人,其中抢劫23件32人,抢夺5件7人,盗窃13件16人,三类案件合计41件55人,件数、人数分别占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总数的80%和83%。20XX年1至8月,该院共受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69件84人,比 20XX年全年受理数多出18件18人其中抢劫35件46人,抢夺3件4人,盗窃21件27人,三类案件合计59件77人,件数、人数分别占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总数的85%和91%。由此可见,青少年违法犯罪的主要目的就是图财。在市中心区,未成年人犯罪正在呈大幅上升趋势。
2、暴力倾向严重。以下是XX区公安局近年来抓获的25周岁以下的青少年违法犯罪人员的情况:20XX年217人,其中18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61人,占28%;20XX年155人,其中18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45人,占29%;20XX年160人,其中18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52人,占%。在这些青少年违法犯罪人员中,实施抢劫、杀人、伤害、强奸等暴力犯罪的涉案人员20XX年为65人,占总数的30%;20XX年为27人,占 %;20XX年为36人,占%。诸如强奸、杀人、绑架等一些原来似乎与青少年特别是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并不关联的严重暴力犯罪时有发生,导致了极其严重的后果,给社会治安造成严重威胁。20XX年10月1日,在XX县板桥镇开发廊的何某(女,24岁)被人杀死在店内,被抢
走手机一部。XX县警方经过近20天的艰苦排查,终于将犯罪嫌疑人王某甲、王某乙2人抓获,二王年仅13周岁,均为在校学生。
3、团伙违法犯罪突出。根据XX县人民法院统计,20XX年受理和审结未成年人刑事犯罪案件63件,其中共同犯罪案件30件,占%;20XX年1至 6月受理和审结未成年人刑事犯罪案件28件,其中共同犯罪案件10件,占%。XX县警方20XX年破获的带黑社会性质的犯罪集团三联帮案,共抓获三联帮骨干成员15人,其中未成年人8人。比三联帮稍早的义仔社,裹胁青少年达数十人,其中绝大部分是未成年人。义仔社疯狂作案40余起,多数为暴力犯罪。
4、违法犯罪日趋低龄化,在校学生参与作案的情况严重。根据市公安局统计,20XX年6月至20XX年6月,在全市公安机关抓获的未成年刑事作案人员中,不满14周岁的118人,占总数的%;在校小学生参与作案89人,初中学生参
与作案119人,高中学生参与作案40人。20XX年6月至20XX 年6月,共抓获不满14周岁的未成年刑事作案人员65人,占总数的13%;在校小学生参与作案39人,初中学生参与作案67人,高中学生参与作案64人。XX县警方在打击双抢专项斗争中破获的龙英帮犯罪集团案,其成员共16人,其中15人系未成年人,年龄最小的只有10岁,12人系XX县柏果镇某小学在校学生。
在对青少年特别是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问题的处理上,警方面临无可奈何的尴尬处境:由于相当一部分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没有达到刑事责任年龄,警方只好抓了又放,放了又抓,形成恶性循环。在市中心区某片区,就有一群专门以偷盗维生的流浪闲散少年,其中多数人已多次作案,被辖区派出所抓获,成为派出所干警见面熟的 常客。该片区的许多盗窃案件均是他们所为,但由于年龄小,没有办法处理。受各方面条件限制,20XX年6月至20XX年6月间,由
市公安局作出决定移送少年管教的未成年违法犯罪人员仅仅只有4人,与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实际情况形成强烈反差。
二、我市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原因
目前,XX市25周岁以下青少年约135万人,其中18周岁以下未成年人约100万人;未成年人中学龄前儿童万人,在校中小学生67万人(含少数高中学生跨越18岁成年年龄)。全市青少年大致可分为三大人群:第一是在校生,包括小学生、中学生、大中专学生,是青少年的主要群体。他们年龄跨度大,兴趣爱好各异,处于身心发育和世界观形成阶段。第二是社会青少年,包括辍学、失学和失业的青少年、闲散青年、农村劳动青年以及进城打工青年等,他们分布在社会各个领域和各个阶层,思想文化素质参差不齐,受环境的影响较大,是青少年中的复杂群体。第三是有不良行为和刑释解教的青少年,包括有劣迹、轻微违法犯罪的青少年,他们是青少年中的特殊群体。
1、学校教育的功利主义。
根据市教育局统计,全市目前每年约有万初中毕业生不能升入高中。但是,由于受功利主义趋使,学校教育重智轻德的情况十分突出:一方面是一些学校过度关注有希望考取大学的那部分学生,有的甚至不惜用重金来挖尖子生,而对一般学生,特别是学习成绩较差的那部分学生则采取不负责任的态度,对他们的成长和学业放任自流,不管不问;另一方面,无论是对什么程度的学生,教学的目的似乎只是为了考试,提高考分,素质教育沦为纸上谈兵。当然,学校方面亦自有其苦衷。仅就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而言,由于思想品德是中考、高考的统考科目,老师平时上课也就只能以考试为中心,为考试进行教学。因此,老师一进教室就讲考题,分析要点,接着就是布置背诵,然后检查。考试把思想品德课异化成一块敲门砖,其结果就是形成学生的双重人格,即表现在日常生活中的真实人格和表现在考试、作文
中的理想人格。学校教育功利主义的结果直接导致学生的法律意识、道德意识淡漠,使学生或者不知道什么是违法犯罪,或者不把违法犯罪当回事。XX区人民检察院提起公诉有这样一件案子:未成年人高某、徐某等3人在抢劫作案之后,用抢来的现金继续回到网吧打游戏,若无其事,直至受害人报案后被公安人员在网吧人赃俱获。在他们的心目中,完全没有以暴力、肋迫或者其他方法抢劫公私财物这种行为就是抢劫、就是犯罪的概念。3个少年由于缺乏法律、道德观念所付出的惨重代价,某种意义上只不过是在为教育的功利主义徇葬而已。
2、家庭教育功能的缺失。
调查表明,家庭教育功能的缺失实际上比家庭结构不完整对青少年特别是未成年人的不良影响更大:一是对孩子思想品德教育的忽视。违法犯罪青少年与普通青少年的家长在家庭教育中最突出的差异就是对孩子思想品德的关心不够。按照关心程度排序,两类家长对
孩子关心最多的前三项分别是:(1)健康、学习功课、吃饭穿衣,思想品德被排到第四位之后;(2)思想品德、健康、学习功课。重智轻德的教育价值观在违法犯罪青少年的家庭教育中表现突出。二是家庭教育能力的缺陷。调查显示,违法犯罪青少年的父母当初对孩子的一些不良行为采取不管不问态度的平均不到10%,打骂孩子的平均不到30%,60%左右的父母对孩子是采取说服教育的方式。事实上,一些父母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的确是煞费苦心,就是没有奏效。这就反映了家长在了解孩子的能力,协调与孩子关系的能力,评价孩子的能力以及保护孩子的能力等方面的缺陷。三是对孩子的监护职责履行不当。极端的做法是放弃对孩子的抚养教育责任,使孩子缺少家庭的保护;另一种则是对孩子管教过度,从而造成对孩子权益的侵害。青少年违法犯罪林林总总的现实告诉我们,当孩子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权益受到侵害的时候,他们就会以不合常规的
手段去谋求自己的需要,严重的还会导致违法犯罪。教育孩子,尤其是在城市家庭,在独生子女成为孤注的背景下,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远不是一句养不教、父之过的责难可以了结。
3、互联网暴力、淫秽色情信息泛滥成为一种新的社会公害。
根据有关部门统计,全国8000万网民,70%是青少年。互联网上暴力、淫秽色情信息呈泛滥之势,严重败坏社会风气,污染社会环境、危害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成为名符其实的电子海洛因,人民群众对此深恶痛绝,反映强烈。不法分子伤天害理,靠制贩、传播暴力、淫秽色情信息大发不义之财。有的色情网站提供大量的淫秽色情图片、录像、电影和文字,利用视频聊天室,组织赤裸裸的色情表演;有的色情网站不仅给网民以感官刺激,而且教唆、引诱网民进行淫秽色情活动。青少年一旦沉湎于网上的暴力、淫秽色情信息,不读书、不上学,荒废青春,迷失人生,甚至走上
违法犯罪道路。与此相关联的就是文化市场上色情口袋书、黄色卡通画和暴力游戏软件,流氓玩具泛滥成灾,毒害青少年,有的已经把赤裸裸的性趣笑话公然印到了学生的作业本上;诸如《蜡笔小星》之类的所谓成人动画片及其漫画口袋书,即使在其产地日本,青少年观看和阅读也是被严格禁止的,而在我们的电视屏幕和图书超市中,这些东西却可以畅通无阻。这些都是青少年违法犯罪不可忽视的原因。
4、社会生活中一些消极因素的负面影响。
主要表现为:市场经济自身的弱点以及由此带来的诸如社会分配不公,贫富差距拉大等社会问题客观存在而一时难以解决;腐败现象、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思潮沉渣泛起;封建迷信、吸毒贩毒、赌博、**嫖娼等社会丑恶现象在一些地方死灰复燃并且愈演愈烈;诚信缺失、道德失范、商业欺诈和假冒伪劣等违背传统美德和职业道德的
行为在一些领域蔓延而一时难以完全杜绝等等。这些消极因素对青少年正在形成中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理想信念造成潜移默化的负面影响,一旦其思想道德底线被突破,势必导致违法犯罪,这不能不引起我们警惕。
三、对预防我市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意见和建议
青少年违法犯罪使当事人家庭和亲眷蒙羞,受害者叫苦不迭,社会治安和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受到严重威胁,一定程度上损害党和政府的威信。关注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千方百计预防和减少悲剧发生,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没有人可以置身事外。
通过对全市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现状、特点、趋势和成因等情况的调研,我们认为,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其核心问题还是教育问题。青少年可塑性强。青少年时期既是长身体、学知识的最佳时期,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形成 的思想道德观念对他们一生影响很大。因此,认真学习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制定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扎扎实实落实有关工作措施,全面提高青少年的整体素质,乃是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治本之策。这既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也是一项紧迫的现实任务。既要加强经常性的工作,又要抓几件立竿见影的实事。就XX市的实际情况而言,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应注重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1、加强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
一个人法律意识淡薄往往同缺乏道德修养有关,一些青少年走上违法犯罪道路常常从道德沦丧开始,而违法犯罪行为本身又是违反道德的集中反映。所有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案例,实际上无一例外都是法律和道德意识缺乏和淡漠的结果。因此,只有通过对青少年加强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让他们知道什么是法律允许的,什么是法律禁止的,什
么是道德提倡的,什么是与道德相悖的,才能提高他们自觉抵制不良思想和辨别美丑的能力,培养他们向上、向善、向美的心理素质和道德情操,从总体上提高其自身素质。具体工作中,要针对在校生、社会青少年、有不良行为或刑释解教青少年三种不同人群的实际情况,分别提出不同的教育要求。对于在校生,既要注重法律、道德知识的传播,更要注重其道德意识、法律意识的养成。要把法制教育、道德教育列为大、中、小学生的必修课,做到教学有计划,学习有教材,讲课有教师,课时有保证,逐步使他们树立起崇法、崇德意识,养成遵纪守法和良好的道德行为,增强明辨是非能力、依法自我保护能力和抵御不良影响的能力。对于社会青少年,特别是失学、失业、失管的未成年人群体,要教育引导他们自觉遵守社会秩序,依法维护自身权益,正确处理各种矛盾,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对于属于特殊群体的青少年,即有不良行为或刑释解教
青少年,包括有劣迹、轻微违法犯罪的青少年,由于他们接近或正处在犯罪的边缘,或者在一定条件下可能犯罪或重新犯罪,要加强对这部分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这是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关键。要在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下,各方面密切配合,对那些家长管不住、学校不想要、公安很难办的青少年,落实专人结对帮教,有的放矢地释法说理,疏导劝诫,重点在转化其思想,感化其感情,帮助他们找准人生的轨迹,使他们以良好的精神面貌和法律道德素质回归社会。
2、积极探索社区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途径和方法。社区一头连着学校,一头连着家庭,是对青少年进行法律、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社会教育社区化目前已经成为一种发展趋势。在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方面,外地的一些社区已经积累了十分成功的经验,比如对社区青少年状况进行全面普查,建立社区闲散青少年档案管理系统;
与学校联合,通过办好家长学校、家庭教育指导中心等方式对家庭教育实施有效指导;与司法部门联合,对非监禁化青少年违法犯罪人员进行社区管教等等,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以社区为纽带,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在工作安排上互相衔接,在教育内容上互相贯通,在教育渠道上互相补充,形成整体合力,对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由此可见,社区教育对于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乃是一块大文章,做好了,可以大有作为。XX市的社区工作刚刚处于起步阶段,而且面临着经费、人员等诸多的困难和问题,在社区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方面一时难于有所作为,外地的成功经验值得学习和借鉴。
3、净化青少年成长的人文环境。就网吧治理而言,严格禁止青少年进入网吧不是上策,青少年上网问题,宜疏不宜堵,堵是堵不住的,关键是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净化网络环境,研发
推介绿色上网软件,为青少年上网提供有效的技术手段,给青少年的学习和健康成长提供条件,才能从源头上解决问题。文化市场的管理不能一风吹,要建立起一套有效防范和及时打击色情、暴力信息以及其他有害出版物、音像制品的长效机制。有朝一日,青少年成长的人文环境得到彻底治理,全社会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的事业也必将取得阶段性的成果。
第三篇:青少年犯罪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青少年犯罪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近几年,青少年犯罪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在我国的很多地方,青少年的犯罪率逐年上升,而在有些地方,青少年的犯罪率得到了有效控制甚至逐年下降,是什么因素影响到了青少年的犯罪率呢?经过讨论,我们小组从以下方面进行了分析。
首先,从内部因素分析:
(1)青少年的个人世界观、人生观及精神追求。一个有着良好世界观、人生观的青少年注定会严格要求自己,同样追求奉献、重视家庭、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青少年也必定很难走上犯罪道路。相反,具有消极的世界观且追求享乐、拜金的青少年往往会过多的看重个人利益而误入歧途。
(2)青少年自身的成长环境,家庭气氛。和谐的家庭氛围,良好的经济条件、正确的家教方式下成长的青少年大多不会走上犯罪道路,而在父母离异、不和且家庭贫困影响下的青少年更容易产生孤独、自卑、怨恨、狂妄的情绪,极易被坏人所利用,极易走上犯罪的道路。
(3)青少年的个人受教育状况。受过良好教育的青少年在一定程度上对这个世界有更加深入积极的了解,其学到的只是也更容易使得他们获得他们所需的东西,而个人受教育状况较差的青少年知识匮乏、封闭,往往流浪社会,容易走上犯罪道路。
其次,从外部因素分析:
(1)国家的总体政治、经济发展状况。平稳的政治环境和持续稳定的经济增长可以为青少年提供稳定的成长环境和未来发展平台,在这种环境下,青少年的犯罪率必定比着政局不稳,经济不景气的环境的低。另外,贫富差距较大的地区青少年犯罪率也会比贫富差距小的地方高。
(2)社会文化环境。追求奉献、节俭和集体主义的社会文化环境更能引导良好的社会风气,减少青少年犯罪率,而追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腐朽生活方式的社会风气则会提升青少年的犯罪率。
(3)社会保障、教育发展状况和法制道德建设。据调查,很多走
上犯罪道路的青少年都是待业的,整日无所事事,生活无来源,势必去偷、抢等,而一个有着宽松的就业机会的社会环境则能避免待业青少年无序流动,减少青少年犯罪率。另外,受到良好素质教育的青少年往往能得到更多的社会常识和生存及竞争本领,而应试教育下成长的青少年实际技能缺乏,走上社会后遭遇挫折后容易产生悲观、畸形的心理,更容易走上犯罪道路。另外,法制道德建设也影响着青少年犯罪率的大小,缺乏是非、荣辱、善恶观念的青少年心理抵御能力差,更易走上人生的歧途。
组员:
文艳
李俊亭
张培航
第四篇:青少年犯罪率高主要责任在家庭
辩论赛:青少年犯罪率高主要责任在家庭(冠军队伍:江南大学队)
谢谢主席大家好!青少年犯罪指的是14-25岁的人违反法律规定造成一定的社会危害和刑事违法的行为。从产生青少年犯罪率高和预防青少年高犯罪率两个指标来显示,家庭、学校、社会都有责任,但比较而言,我们发现主要责任在家庭。
首先从导致青少年犯罪率高的原因来看,一方面家庭的物质保障和情感保障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基本的需要,随着人们经济生活和精神文化的变化,现代人离婚率越来越高,身处单亲、重组等结构不健全家庭的孩子越多越多,而犯罪的青少年中竟有42%的来自这些不健全的家庭。在这些家庭中的孩子,往往经济困难,缺少父母情感上的抚慰,他们容易引发自卑、孤僻等性格,加之思想行为上缺少正确的引导,极易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也许我们的社会可以给他们提供经济上的援助,可是能给他们无私的父爱、母爱吗?另一方面,家庭教育方式的失当是青少年犯罪的根本原因,中国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会数据显示,72%的犯罪青少年来自教育方式不当的家庭,比如现在独身子女越来越多,很多家庭对孩子过于溺爱,娇纵溺爱的父母以孩子为中心,容易使子女养成的娇横、任性、贪图享乐、唯我独尊等不良习性。当然,这还只是一部分,还有粗暴教育的家庭,放任孩子的家庭,这三类青少年分别占青少年犯罪的27%,22%和23%,这些家庭的孩子养成的不良习性和极端性格为犯罪埋下了祸根。
其次从预防青少年的高犯罪率来看,家庭负有更为主要的责任。因为我们发现大多数青少年犯罪时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这些行为与道德法律相抵触,这种犯罪我们叫他习惯性犯罪,他是日常习惯的一种惯性,而我们知道青少年的基本是非判断标准和行为习惯在12岁已经基本养成,在这个时期来自于家庭成员的模仿是一个很核心的因素了,所以家长的以身作则、潜移默化作对孩子的价值观起这极其重要的作用。在青少年时期,是我们孩子最渴望探索世界的时期,我们的孩子的在走出家庭的大门会看到广大的花花世界,充满无限的迷惑,需要我们的父母理性、正确的引导了。对方辩友等会儿肯定会告诉我们说孩子接触社会的方式如此之多,网络信息如此之大,可是我们想想看,这些连真假都无法考证的东西会让我们的孩子迷惑,可是家长的言传身教才更具有针对性,才能转化为孩子性格里、价值观里真正的东西啊。
综上所述,青少年犯罪率高主要责任在家庭。谢谢。
(本文稿来自国辩冠军江南大学队)
第五篇:青少年问题报告
要重视青少年人际交往的健康引导
——中期实习成果研究分析
撰写人:储中彬
摘要:在某种角度上讲,社会的进一步飞跃,更有赖于新时代青少年学生的素质提高,当前社会环境多方面地影响青少年学生的素质培养,青少年学生的人际关系在这方面的影响犹为直接。一提到人际关系,有的会认为人际关系只存在于成年人群中,而往往忽视青少年之间的人际关系的指导,其实这是一种失误。处于身体发育的高峰期的青少年,大脑思维不断发展成熟,他们慢慢摆脱了孩童的幼稚,逐步走向成熟和理性。常发生各种形式的交往,通过交往,彼此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接触、相互影响。并且通过交往构成青少年学生个体之间在心理上相互吸引或相互排斥的相对稳定关系――青少年学生的人际关系。他们的人际观念和人际关系也由幼稚简单走向成熟复杂。我们应该有意识地去把握去探讨、去研究青少年的人际关系,并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这对解决他们在这一时期容易出现的种种青少年问题将会有莫大的裨益。因为无论是健康的身心发展,还是在各种方法下解决青少年的问题,与青少年进行合理而科学的人际沟通交流是十分关键的途径。
关键词:人际关系青少年健康成长
引言
人类社会的最基本元素是人的个体。每一个人都必须依赖于别人而存在。人类社会的进化发展,人与人之间构造出一张张复杂的社会关系网,并且淋漓尽致地描述了人际关系的多姿多态。确切的讲,人际关系包括异性关系、同性关系、亲子关系、师生关系、与陌生人的关系和应变能力等。
在某种角度上讲,社会的进一步飞跃,更有赖于新时代青少年学生的素质提高,当前社会环境多方面地影响青少年学生的素质培养,青少年学生的人际关系在这方面的影响犹为直接。一提到人际关系,有的会认为人际关系只存在于成年人群中,而往往忽视青少年之间的人际关系的指导,其实这是一种失误。处于身体发育的高峰期的青少年,大脑思维不断发展成熟,他们慢慢摆脱了孩童的幼稚,逐步走向成熟和理性。常发生各种形式的交往,通过交往,彼此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接触、相互影响。并且通过交往构成青少年学生个体之间在心理上相互吸引或相互排斥的相对稳定关系――青少年学生的人际关系。他们的人际观念和人际关系也由幼稚简单走向成熟复杂。我们应该有意识地去把握去探讨、去研究青少年的人际关系,并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这对解决他们在这一时期容易出现的种种青少年问题将会有莫大的裨益。因为无论是健康的身心发展,还是在各种方法下解决青少年的问题,与青少年进行合理而科学的人际沟通交流是十分关键的途径。下面主要谈一谈青少年在当前青春期发育中的人际关系及其对青少年问题解决和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关键性作用。
青少年的人际关系分析
在实习活动后,我们分析青少年的人际交往可以发现有这样的几个特点:
首先,在交友面上由一般性的普遍交友演变为个别性的交友,出现了所谓的“挚友”,许多人相知一生的挚友往往都在此时产生并发展了持久的友谊。
其次,择友标准上,由受功利恩惠和情感影响转变为开始有意识地强调思想认识和追求目标的一致性,强调志趣相投,要求彼此坦诚相待,以个性、脾气、兴趣、爱好为相互接近的条件。在这一点上,己显示出相当明显的成人倾向。
第三,在对人际关系的重视方面,初中生较重视自己在小团体的地位,而往往忽视在整个班集体的自我形象;高中生自尊心逐渐成熟,开始看重自己在集体中的地位和形象。第四,在男女生关系上,初中生对男女生关系较敏感回避,两性距离形式上仍然严格;高中生,男女生之间转化为友好相处,彼此相互认知,出现融洽的气氛。另外,在初中阶段,人际关系大多表现为小团体,尤其是女生。小团体中的学生往往服从于团体中的“首领”的意志,存在依赖情感;高中生间、小团体减少,反之,个人活动力增强,开始充分表现自己的独立能力。
应该说人际交往是当代青少年完成学业、人格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人际交往既能给青少年带来幸福和欢乐,也能造成无穷的苦恼与悲伤;人际交往既能促进青少年之间的友谊,也能导致人际间的冲突和矛盾。人际交往关系处理得当,不仅在青少年心情陶冶、互助交流上起很大作用,而且对于他们形成美好理想、崇高的人生追求具有特殊的意义。但青少年由于自身成长过程中固有特点及涉世不深、经验不足,对人际交往的认识不够,难免出现这样那样的交往障碍,当前,社会学界分析青少年常见的人际交往障碍有认知障碍、情感障碍、人格障碍和能力障碍。
认知障碍;在人际交往中,特别对于中学生这一人际交往主体而言,表现突出而常见,这是由中学生交往特点所决定的。中学生的交往特点之一是理想化。中学生自我意识开始增强。但其社会阅历有限,客观环境的限制使其不能够全面接触社会,了解人的整体面貌,心理上也不成熟,因而经常是先在自己头脑中塑造一个理想的模型。然后据此在现实生活中寻找知己,一旦与实现不符。则交往产生障碍。中学生的交往特点之二是自我中心,即以理想的自我来确定择友标准。而理想自我的不现实性往往造成人际交往障碍,如,自己对某人印象不好时。就觉得什么都不顺眼,产主坏的看法和否定的态度;自己喜欢的东西就以为别人也喜欢,认为自己所喜欢的东西就是美好的,而自己所讨厌的东西则是丑恶的;自己对某人有看法,就认为对方也在搞鬼。如此等等,使人际认知失去客观性,造成交往障碍。
情感障碍;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常由感情而萌发,情感成分是人际交往的重要部分,青少年由于感情丰富、变化快,有时对人对事过于敏感和不重客观,重一时不重全面而使行人际交往缺乏稳定性,产主各种障碍。恐惧引起的人际交往障碍。有些青少年自主有交往的欲望。但无交往的勇气。常常表现为与人交往时(尤其是在大众场合下),会不由自主地感到紧张,害怕以至手足无措、语无伦次,严重的甚至害怕见人。尤其害怕与比自己水平高、能力强及有所成就的人进行交往,怕他人瞧不起自己。有的孩子一到人群中就觉得紧张不安,在课堂上、教室里、图书馆,都会觉得别人在注意自己、挑剔自己,轻视或敌视自己,以至无法安下心来听课、看书、做作业。这些恐惧使生活黯淡、不愉快,造成一系列不良的心理反应;嫉妒引起的交往障碍。嫉妒是指在意识到自己对某人、某事、某物品的占有意识受到现实的或潜在的威胁时产主的情感。表现为对他人的长处、成绩等心怀不满。他们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经不住挫折。容不得甚至反对别人超过自己。对胜过自己的同学轻则蔑视,重则仇视,有的甚至不择手段地攻击、报复对方。嫉妒的种类很多,有的因容貌,家庭条件等因素而产主嫉妒;有的因智力、能力,交往等因素产生嫉妒。从而引起交往障碍;自卑引起的交往障碍。在交往活动中,自卑表现为缺乏自信、自惭形秽,想象成功的体验少,想象失败的体验多,自卑的浅层感受是别人看不起自己,而深层的体验是自己看不起自己。当出现深层体验时,便觉得自己什么都不行,似乎所有的人比自己强得多。因而,在交往中常感到不安,将社交圈子限制在狭小范围内;自傲引起的交往障碍。自傲与自卑的性质相反,表现为不切实际地高估自己,在他人面前盛气凌人,自以为是,过于相信自己而不相信他人,总是把交往的对方当作缺乏头脑的笨蛋,常指责、轻视、攻击别人,使交往对方感到难堪、紧张、窘迫,因而影响彼此交往;孤僻引起的交往障碍。孤僻有两种情况,一是孤芳自赏,自命清高,不愿与人为伍,与人不合群,自己将自己封闭起来;另一种属于有某种特殊的怪僻,使人无法接纳,从而影响了人际交往。
人格障碍;人际交往中,人格因素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所谓人格,简单他说是指人在各种心理过程中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包括气质、性格等。从气质角度看、有些青少年属胆汁质气质的类型,他们常因一点小事而突然间怒不可遏,对人大发雷霆。使对方深感委屈和不满。有些青少年属于粘液质气质类型,他们反应慢,不灵活。办事慢慢吞吞,难以同时处理几样事情,难以从一个问题转入另一个问题,常使多血质的孩子不耐烦,催促他、指责他,而产主不快;从性格角度看,有些青少年属外向型性格,他们活泼好动、乐观开朗、善于谈吐、感情易变、性情急躁,他们既具有吸引力,又易于使人反感,容易引起冲突,有些青少年属于内向型性格,他们对周围的事不大关心,不喜欢与人交往,与亲人之外的其他人保持一定距离,使交往不能顺利进行。人格障碍,还表现为有些学生人格不健全,动不动发火、生气、脾气暴躁、态度生硬、对人充满敌意,或者自我陶醉,受人摆布,易受委屈等,由此而经常发生人际冲突。青少年交往中常见的人格不健全还表现为自私自利,苛求于人、为人不正派、不尊重他人等现象,引起交往障碍。
能力障碍;人际交往能力的欠缺是影响人际交往的原因之一。当前,不少青少年缺乏交往的经验,尤其是成功的经验。他们想关心人,但不知从何做起,想赞美人,可怎么也开不了口或词不达意,交友的愿望强烈,然而总感到没有机会,交往中想表现自己却不能如愿,内心想表示温柔,言语却是硬梆梆的,如此等等,阻碍了交往的顺利进行。
我个人认为青少年在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较差,或考虑问题过多地从自己的利益和角度出发;或自视清高、孤独离群;或是非淡漠,交友不慎等等。究其原因:一是现在的青少年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多与长者相处,缺少伙伴,受到的迁就溺爱多些;二是因为家庭、学校对培养这方面能力重视不够,学校现行教材中缺少这方面知识的系统内容。因此,在大力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任课老师、尤其是班主任应重视学生间的人际关系,创造一个和谐、温暖的集体,这样可以使青少年学生时时感受到春天般的温暖。在培养过程中,我觉得让学生明确处理好人际关系意义重大。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表现,处理好人际关系也体现着人的知识和修养,人际关系状况关系着个人的成长和成才。
加强青少年人际关系的健康引导
青少年的身心特点,决定了他们迫切需要交往,需要与人分享。他们不再满足于老师和父母的教导,而是转向同伴和社会。他们对末知的世界充满了好奇。他们的交往对象主要是同龄人,因为觉得有同感,所以同龄人之间相互影响。但由于他们的不成熟性,所以他们对他人有很深的依赖性,重视感情,甚至于以感情代替理智。因此此期加强对青少年进行人际关系问题的辅导十分必要。这不仅仅有利于我们对青少年学习的教育,更重要的是这会在很大力度上推动我们对青少年问题的积极解决,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
当代的青少年存在着许多的发展性问题,在社会环境、现代化进程等的影响下,青少年问题有日渐严重之势。社会学界分析认为青少年所遇到的心理挫折、负担或困惑,大体上可以从自我心理、性心理、家庭(亲子)关系、朋友关系及社会适应几个方面来探讨。
(1)自我心理。随着心理的成熟,青少年在内心世界有许多复杂的事情要考虑,甚至操心。其中青少年最关心的是对“自我的认识”,即怎样认清自己的行为、性格及心理上的表现。在日新月异、快速成长的过程中,觉得时时刻刻都要去摸索“自己心理上的肖像”,即去发觉自己的性格如何,自己在别人眼里的印象,自己的兴趣及志向在何处,交来会成为一个什么机关报人等等。由于对成长变化的自我肖像常摸索不清而感到烦恼,同时也对别人的批语与反应甚为敏感,只要稍微被人批评就反应强烈,而且很难过。如何正确认识自己,并增强自己的信心,是青少年们常遇到的内心顾虑。
(2)性心理。随着性生理的发育,青少年的性心理也随之发展。随着日益增长的性兴趣与愿望,如何适应社会文化的要求而加以控制,是青少年们必须面对的问题。同时,更重要的是如何建立起自己的“心理性别”。生理上的性别取决于人的解剖器官与生理现象,倡在心理及行为上,每个青少年要学习如何按生理性别角色去讲话动作穿着;怎样才能引起异性的好感与喜欢;如何与异性朋友结交相处等等,是青少年们必须去学习并且建立的“心理性别”。只有“生理性别”与“心理性别”相一致,才能完全定义为男性或女性。这些心理上的问题,也常是烦恼、压力的来源。
(3)家庭关系。如何与父母亲相处,是青少年们的心理负担与困难之一。随着思考方式的改变,年轻人改变了对父母的看法,开始批评父母的言行,甚至“看不起”父母,形成代际隔阂。假如父母处理不当,就有亲子关系的冲突而不悦。再者,年轻人追求独立自主,力求减少依赖父母,而有些父母却不关心孩子的自主精神,造成亲子争吵、家庭不睦。
(4)朋友关系。与同学、朋友交往是青少年的一种需要,在交往中相互学习、帮助,会增长知识。因此青少年们的朋友感情非常浓厚,自己是否被别人喜欢,是否被朋友接纳,很是重要。对于同学或朋友的言语接纳很敏感,也容易产生嫉妒或争夺别人关心的现象。有时,受到群体朋友的压力,非采取某种行为不可,唯恐被大家排除,也是心理问题根源之一。
(5)社会适应。青少年们对自己的社会环境常常很敏感,崇尚时髦,追随社会上流行的风气,最易被感染或鼓动,也容易批评传统的社会观念。假如民生剧烈的社会变革,价值观念改革,年轻人常易落入变迁的漩涡当中,首当其冲受社会文化剧变的影响。
分析之后不难发现,我们要对青少年加强教育的关键是要打开他们的心灵之门,把他们的问题挖掘出来。同时我们要注意的一点是,我们不可能把青少年隔绝开逐一进行教导,而
且也不可能离开环境而空谈教育,所以帮助青少年建立健康而积极的人际交往是一项十分重要而又关键性的任务。这对解决目前青少年的相当部分问题是十分有益的。我国已故的著名医学心理学家丁瓒教授就曾经指出:“人类的心理适应,最重要的就是对于人际关系的适应,所以人类的心理病态,重要是由于人际关系的失调而来的”。因此,我们要帮助、指导青少年消除交人际往障碍,减少人际关系的矛盾,提高他们的人际交往水平和能力,提高他们对生活的满意度,改善他们的人际关系。具体的方法有以下几点可以参考:
一、得信息 庄子说:“吾生也有涯,知也无涯”。一个人直接从书本上学得的知识毕竟是有限的,在现代社会中,新信息如钱塘之潮,汹涌澎湃、层出不穷。通过社交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后,人就能以各种方式迅速地获得信息。作家肖伯纳曾经比喻说:如果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每人只有一个苹果;如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我们每个人就有了两种思想。人际交往比之于从书本获得信息有内容更广泛、渠道更直接、速度更迅速等特点。
二、能自知、知人现在的青少年大多都是独生子女,从小优越感强,唯有在与别人的比较中才能充分认识自己,离开了交际对象或可供比较对象,就失去了衡量自己的尺子和照鉴自己的镜子。一个中学生如果终日独来独往,孤僻冷漠,缺乏交往,那他对自己的认识就缺乏了“参照系”,也发现不了别人身上有好或不好的东西,也就无法调整和改进自己。
三、形成健康的心理 人作为一个社会成员,有着强烈的合群需要。通过相互交际,诉说个人的喜怒哀乐、爱憎恐悲,就会引起彼此间的情感共鸣,从而在心理上产生一种归属感和安全感。当一个学生在学习、生活上遇到挫折而感到愤闷抑郁时,向知心挚友一席倾诉,就可以得到心理疏导,身心也就更健康,学习更有劲。而那孤僻、不合群的人,往往有更多烦恼和忧愁,甚至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还有最后一点就是要提高交往认识,交往水平和能力的提高,源于交往正确的认识和正确的动机。因此,我们必须把提高学生对交往的认识,树立正确的交往动机放在首位。马克思曾经说过,交往是人类的必然伙伴,今天的社会同过去相比,已经有了巨大的差别。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开放性,它和周围的环境无时无刻不发生着种种错综复杂的联系和交流。社会的开放使得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更加方便,又使人产主了众多的欲望和更高的情趣,只有扩大交往才能适应社会,只有积极地进行交往,才有利于人的智力和创造力的发挥,另外,交往具有积极的社会功能和心理功能。心理学家认为,交往具有“整合”、“调节”、“保健”功能。“整合”是指以个体为生活与生存单位的人,通过交往纽带而连结成为社会群体,“调节”就是协调人与人之间的行为,使之在社会生活中保持平衡,避免产生相互干扰与矛盾冲突,“保健”就是交往对个人的身心健康有利,我们要通过各种有效途径,采取各种有效方法,向学生讲明交往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促进学生积极极、主动地进行交往。
小结
人际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个体的心理健康,影响着青少年良好心理和个性的养成。马克思曾精辟地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人并不是孤立的个体存在,人与人之间常处于交往之中,在交往之中认识上互相沟通,情感上互相交流,行为上互相作用,性格上互相影响。青少年正处于性格、品德、心理个性的发展成熟期,能否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他们来说十分重要。
参考文献:
1、《青少年心理发展》雷雳、张雷 合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2、《谈青少年学生的人际关系》三水华侨中学黄东朗
3、《中学生人际交往障碍及其消除》西张学校网站
4、《青少年人际交往中的几个误区》邹德菊上海心理辅导中心
5、《中学生人际关系浅谈》锡山市锡南高级中学杨震华
6、《预备青春期》詹姆士·杜布森著中国轻工业出版社社20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