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招聘书籍《招聘艺术》读后感 读书笔记
在老师的推荐下我看完了《招聘艺术》一书,感悟颇多的同时让我学到了和很多关于招聘的知识。
首先,它告诉我们如何一步步计划、准备和实施面试,以及如何做出最后的评价。面试是面试双方在非正常的社会动力的驱动下人为建立起来的环境。面试双方通常是不曾相识的,但他们都有一种进行公开而坦诚的对话的愿望。而作为面试者,最好的做法是在面试开始之前先回顾一下自己在员工聘用工作中的角色,并归纳一下自己通过面试所要达到的目的。面试者的职责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准备:对面试进行通盘计划和全面准备。要明确面试的目标,掌握面试的技巧,具备以省事少力的方式完成面试工作的能力。通过各种手段获得的信息,包括心理测验或其他适当的测试方法。
获取:从应聘者身上获取综合性的、相关的、有价值的信息。为了确定在招聘工作中需要获得一些什么样的信息,首先要从公司内部了解一些招聘有用的信息。
解释:要简要明了的向应聘者解释与工作有关的信息。
了解:要清楚地了解应聘者在接受面试的过程中也像你密切关注他们一样密切的关注着你。要让应聘者对公司或者机构形成良好的印象,使其接受你可能会向他提供的工作。
遵守:要遵守有关面试的法律要求,要公平待人,戒绝歧视。
为了提高自己的水平,首先要了解自己的水平如何,进行全面的自我评价可以对自己的长处和不足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便可做出自我提高的计划。为面试制定计划并进行全面准备是至关重要的,这事招聘工作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重要的是你知道需要什么样的人担负已经确定的工作,该工作岗位需要什么样的条件。计划和准备工作对于你如何去选择应聘者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在与应聘者面对面的交流是彼此之间促进相互理解和配合而进行的一种思想、观点、与情绪的交流。良好的人际交流对任何应聘工作都是必不可少的,可以使面试者和应聘者双方都感到心情舒畅,可以使面试达到积极而有效的结果。交流是双向的,在表达你自己的观点的同时,你也要认真倾听和理解别人的讲话,这也是一种很重要的技能。这种主动倾听技能既可以保证你向应聘者转达他们想要知道的信息,又可以得到你自己想要知道的信息。
同时,《招聘艺术》一书告诉我要做好招聘面试工作,需要有良好的计划和技能。大部分公司企业和机构都将面试作为招聘员工的一种主要方法。面试工作做的不好会造成严重的损失,既浪费时间和金钱,有影响公司企业的形象。
要招聘到合适的员工,你需要尽可能多的了解他们的工作能力。你在面试中所提的问题即要有水平,又要有专业性。通过你对面试者提出的问题,尽可能多的了解信息和情况。这样要花费一定的时间进行计划,要明确问什么问题,为什么要问这些问题,因为面试也许是评估应聘者是否适应工作的唯一方法。
提问只是招聘面试过程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倾听应聘者的答话,理解应聘者说了些什么以及没有说什么的原因也是至关重要的。既要倾听应聘者对问话的口头反映,还要注意观察应聘者的身体语言反映。
要注意与应聘者之间的交流方式,要获得尽可能多的信息,必须要使应聘者心情放松,要很快建立融洽的关系。
面试应聘者,计划和准备工作是必不可少的,没有对工作岗位的认真具体的分析,你便不可能知道应该招聘什么样的人,也不知道招聘来干什么,能不能适应工作。要想把面试工作做的有效,你必须知道工作的要求是什么。没有人员招聘条件,设计要提问的问题是不可能的。要知道做好工作对工作人员的品行有什么要求,要将
此作为提问的重点。
面试时要采取统一的做法和程序,以便于对应聘者进行比较。确保招聘工作符合法律要求。在面试过程中很容易出现歧视问题,特别是当你对要问的问题没有事先准备的情况下。要注意全面了解和分析问题,严防主观偏见。
要拿出一定的时间分析自己在招聘面试方面的水平和能力,明确自己需要发展和提高的方面,这可以使你朝着正确的方面进步,但需要你制定和落实个人发展计划。要有计划有步骤的实施你的个人提高计划。定期回顾自己的进步情况,评价自己工作的有效性。防止变化太快。个人提高计划要有重点,一个方面做好了,感到满意了,在做另一个方面,保持个人发展提高的不间断性。
所以只有你做好了这些,你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优秀的面试者
第二篇:书籍设计与印刷艺术 读后感
书籍设计与印刷艺术 读后感
作 者:毛德宝
出 版 社:东南大学出版社
这是一本书籍装帧设计的图文书。从书籍的目录中可以看到,开始绪论全面思考书籍是个一个整体,第二章是书籍的大小,第三章书籍的材料,第四章书籍的蓝图,第五章书籍的制作,第六章书籍的印刷,第七章为书籍增色,第八章书籍成型。
人们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当我们捧起一本书翻看或是面对一套书的时候我们会它有一种感受,来自我们的,视觉、触觉、嗅觉甚至听觉的感受,指引我们做一个判断:要么对它爱不释手,要么厌恶至极,或者无动于衷。短时间做一个判断,便是这本书的整体印象。
书籍的作者是善于通过写书来体现自己的话,那么设计师所要做的就是更好的把书籍本身—作者、书籍内容、书籍形式完美的统一起来。怎样把文字中的精神转变为可视可感的具体元素呈现在读者面前,怎样安排设计过程,怎样和其他编辑共同完成整本书的编辑和成书工作,怎么把细节做好,书籍设计不是一本书的全部,但是作为设计者,不得不考虑到这本书的全部,这就是整体设计书籍的第一步。
整体设计是对书籍外部装帧和内文版式全面、统一的设计,是在整体的艺术观念指导下组成书籍的所有形象元素进行完整、协调、统一的设计。就是要求书籍设计者对书籍由内而外的全部元素进行综合,全部地协调布局。
这本书中写道,整体设计包括开本、封面、插图、护封、扉 页、书脊、内文、版式、环衬、插图、插页、封底、版权页、书函在内的开本、封面、版式设计及装订形式、使用材料等内容。综合设计包括书籍类别、读者对象、承印工厂的机器性能、各种纸张的性能、诸材料的特性、员工技术水平、印刷工艺、成本的核算、价格的确定等综合因素。
把每种元素都看做整体的一部分,整体的风格鲜明、统一是一本书设计成功的首要标准。这是很实用的。
设计是一个立体、多侧面、多层次、多因素的系统工程,是当代一项十分重要的学科。书籍艺术为人类文化意识的一种表现形式,属于人类精神产品的一部分,于潜移默化中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思想文化观念和审美意识。
一本书的成功,包含了作者的智慧,也体现了设计师的灵感和才华。这种完美的结合,塑造了优秀书籍的外表和“心灵”。如果说作者通过写书来体现自己的话,那么,设计师所要做的是更好地体现书籍本身——那就是把作者、书稿内容、书籍形式完美地统一起来。从这层意义上来说,设计师要具备的不仅是单纯表现形式的能力,更要有统领全局,把握书籍整体风格的气度。能够全面的构思整本书,包括怎样从内容出发而有更好的表达形式,怎样把文字中的精神转变成可视可感的元素呈现在读者面前,怎样安排这个设计过程,怎样和责任编辑共同完成整本书的编辑和成书工作,怎样把整体的思路与风格贯穿到书中每个细节以及印刷、装订之后应该有怎样的效果等等。这些不仅是设计师首先遇到的问题,也是书籍设计工作首先要考虑和规划的事情。可以说,书籍设计并不是一本书的全部,但作为设计师,你不得不思考这本书的全部,这也正是整体设计的第一步。整体设计是对书籍外部装帧和内文版式的全面统一设计,也是在整体的艺术观念指导下将书籍的所有形象元素进行完整、协调统一的设计。这就要求书籍设计者对书籍由内而外的全部元素进行综合地调节与控制。完整的书籍设计方案只是书籍的蓝图,综合设计是物化的过程,设计方案只有通过制版、印刷、装订等一系列环节的配合才能形成成品书的最后形态,实现完整的书籍整体。综合设计的过程是书籍设计的必要组成部分,也可以说书籍整体设计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过程。
整体的设计过程是由文字编辑、美术编辑、技术编辑共同完成的,因此,实质上书籍
设计既要了解整个过程,又要和其他编辑通力合作,共同努力,以求达到理想的书籍形态。之前,书籍设计师即所谓的“美编”仅负责书籍的封面设计,技术编辑负责书籍的版式设计,这种分工不仅没有考虑到整体设计的需要,并且使得书籍设计的过程
和工作分散,出现各自为政、各顾一方的局面,致使书籍审美的整体性和格调的统一性受到影响。不管“小书、大书”,书籍设计应该把封面、版面、材料、印装等当作一个立体的、多侧面的、多层次的、多因素的系统工程来进行。割裂开来做的结果,肯定是缺少整体的美感,致使我国的书籍设计处于低水准的重复和徘徊之中。在书籍日益商品化且竞争激烈的今天,书籍整体风格尤为重要,因此,这种分工形式应该有所改变。
在书籍从书稿向书的转变过程中,设计师应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因为设计师不仅是将书稿编排整理变成印刷文字的中间环节,也是从无形状态的内容到有形的立体产品的中间环节;他既是书籍的形象设计师,也是书籍形态的工程师,把印前的编辑制作到印后的加工装订联成一个整体。谁都知道,一旦上印,就意味着承担经济责任,所以在这之前的制作、准备、校对工作要做到万无一失;印刷过程中也要及时检查,确保印刷顺利进行;后序工艺和装订则是书籍装帧的重要环节,直接关系到书籍最后的效果。
第三篇:招聘与录用读后感
读《招聘与录用》有感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力资源是在经济发展中最重要的战略资源,是企业能够进行发展的重要依托,也是对企业发展的一种重要保障。只有抓住人力资源,将企业的资源进行充分的磨合开发,才能培养出合格的人才。同时在人才的培养和创新之中,人力资源管理也占有重要的一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在这种背景下,我觉得《招聘与录用》这本书的内容突出了时代性、实用性和创新性。全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招聘与录用的理论、方法、过程和技巧。大量生动贴切、有很强的启发性和实用性的案例,让我读的津津有味,爱不释手。同时,《招聘与录用》这本书洋溢着生机盎然的气息,贴近时代的脉搏,令人耳目一新。
全书分五篇15章,用概述、策划、甄选测试、录用、指导把招聘与录用人员的全过程严谨周密地串联起来。本书凸显出了作者的原创精神、本土化特点和专业素养,具有前瞻性、实践性、创新性,对企业界和学术界颇有助益,书中独创的职业发展理论更可为大学生自主研究的职业道路选择提供参考。
当翻开《招聘与录用》这本书时,情不自禁的看了目录,目录中显示这本书共分5篇14章。第一篇“概述”有三章,包括招聘概念的界定、影响因素分析和法律环境分析。第二篇“策划”有三章,包括能岗匹配原理、人力资源规划和招聘方式的选择。第三篇“甄选”有
三章,包括一般性的测试方法、诊断性面 试和面试技巧。第四篇“录用”有三章,包括录用决策、员工培训和录用的案例分析。第五篇“指导”有二章,包括职业发展和提高职业成功概率的理论。
于是我开始了第一篇“概述”部分的内容,这一部分有三章,包括招聘概念的界定、影响因素分析和法律环境分析。在招聘概念的界定这一部分,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招聘的四个界定定义,主要是人力资源规划和工作分析是招聘的两项基础工作;企业通过需求信息的发布吸引应聘者;需要运用科学的甄选手段从应聘者中选拔适宜人员;应将录用的人员安排到合适的岗位上。其次,关于招聘影响因素的分析,我也觉得收获匪浅。它主要是从组织内外部分析以及应聘者的角度展开的分析。招聘的外部影响因素有经济状况、劳动力市场、产品市场的条件、技术进步等。招聘的内部影响因素包括职位的性质、经营战略、企业自身形象和自身条件、企业用人政策和招聘成本。从应聘者的角度:应聘者的寻职强度、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动机与偏好和个人特征。其中还有招聘的原则和程序、若干国家和地区人力资源招聘模式的比较分析以及我国企业招聘中存在问题的分析。
第二篇“策划”有三章,包括能岗匹配原理、人力资源规划和招聘方式的获取和选择。在人力资源招聘的黄金法则——能岗匹配原理。能岗匹配原理的核心要素是:最优的不一定是最匹配的,最匹配才是最优的选择。即职得才,才得其职,才职匹配,效果最优。能岗匹配的原理的要点主要是人有能级的区别、人有专长的区别、同意系
列不同层次的岗位对能力有不同的要求、能级和岗位的要求应相符。人力资源规划这一块,在我们的专业课上,学到的人力资源管理规划的主要内涵和应用一致。人力资源是在经济发展中最重要的战略资源,是企业能够进行发展的重要依托,也是对企业发展的一种重要保障。只有抓住人力资源,将企业的资源进行充分的磨合开发,才能培养出合格的人才。人力资源的获取和选择上,我发现他主要是从内部和外部上着手,内部招聘的方法是布告法、推荐法和档案法。外部招聘的主要办法是发布广告、校园招聘、熟人推荐、网络招聘和借助中介等。
第三篇“甄选”有三章,包括一般性的测试方法、诊断性面试和面试技巧。在这一篇中我觉得自己学到了很多可以运用到实际中的东西。比如管理能力的测试、案例的剖析、诚信的测试以及面试的技巧等。管理能力测试说的是对员工从心理测试法、情景模拟法、观察判断法和纸笔评测法这几个方法中进行测评,从而判断员工的管理能力。在情景模拟法上,主要就是运用不同性质的公司管理情景给员工进行测试,从中分析员工的管理能力。在观察判断法上,我理解的就是通过对员工的工作和反应等进行判断,并分析出员工的一些特质。纸笔评测,主要是公司通过员工以纸质的形式,让员工完成一定的测评量,并通过这一测评给出分数的形式对员工的管理能力进行分析。案例的剖析主要就是针对管理层方面不同性质的问题进行剖析,并分析出主要问题,进行更深一步的探究。诚信对每个人都是至关重要的,同时诚信对于企业的发展更是一决定性因素。所以,企业对于诚信的测试更是一大措施。诚信测试是通过建立心理测试量表来辨别人们是否诚信的一种纸笔测试方式。诚信的分类主要是有意识谎言和无意识谎言。同时谎言的构成要素有两大重要点,第一构成要素是陈述者故意做出其认知相反的描述;第二构成要素是陈述是虚假的。陈述者知道自己陈述的虚假性,陈述者故意误导或是欺骗。大家都知道诊断性面试能充分依靠专家的知识、经验和智慧;能全方位观察应聘者;能有效的在零距离中观察以及能个性化的考察对方。在阅读完这一章节我才知道诊断性面试的特点主要是以观察和谈话为主要工具,面试内容具有随机性和面试过程具有双向沟通性。让我对诊断性面试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同时在面试中,面试者的技巧也不足为一大亮点,可分为单人面试也可以是集体面试;可以是压力式面试、情景式面试更可以是职位追溯式面试等,形式各异。
第四篇“录用”有三章,包括录用决策、员工培训和录用的案例分析。在这一篇中,我学到录用决策说的就是对甄选评价过程中产生的信息进行综合评价与分析,确定每个候选人的素质和能力特点,根据预先设计的人员录用标准进行挑选,选出最合适的人员的过程。录用决策的这一环节比较的复杂,从中间学到的东西也更是为丰富的。录用决策的依据是职务说明书提供了一个基本标准,在劳动力市场上,我们常常不能找到完全符合说明书所描述的人,研究表明,选择一个能够完成工作任务80%的应聘者,这样的雇员会在岗位上呆更长的时间,也有更大的工作动机和动力。同时录用通知也是一关键点,这一环节直接影响录用的效果。新员工的录用面试和培训是更不能忽
视的,新员工的录用面试,在录用面试中,企业应和员工进行企业文化、企业背景、企业发展前景以及企业的薪酬结构等讲解,让新员工更全面的了解企业。同时,企业也应对新员工的价值期望、企业期望等价值观分析透彻,这样为了以后双方各自的发展而奠定基础。接下来的就是新员工的一个培训阶段,由于新员工对新企业的企业环境,文化等不是很熟悉,所以需要一些基本培训和能力的培训来增强新员工的归属感和自信心。人员的素质、能力方面的培训不足为企业发展的一大重心。让员工在学习型组织中激发更大的潜力和能量,从而成为一个良性的循环。在良性的循环中更好的发展。之后学到的是招聘录用与能岗匹配的几个案例分析,这些案例分析包括:被迫提前退休的总裁、一个优秀人才的流失、砖场的人才错位、德国汉莎航空公司新员工的录用与培训、糟糕的第一周工作、肯塔基大学医院招聘实践、在两万份简历中脱颖而出。在这七个案例中,让我更多的学到的是细致分析,从实际出发,分析有据。
第五篇“指导”有二章,包括职业发展和提高职业成功概率的理论。职业发展意思是一个人从业以后,选择适宜自己的专业、才能、理想、特长的职业及同时在该领域内达到的最高高度,为社会创造财富、为企业创造利润及个人价值提升三方面均达到最大值。企业在帮助员工职业发展的时候,要学会肯定个人的能力,肯定个人的职业兴趣,考虑个人的能力、兴趣与经验背景和帮助员工确定自己的目标。提高职业成功概率的理论主要有马论—机遇理论、红叶子理论—开发自己的亮点、交点理论—寻找职业成功的新起点、烧开水理论—证明
自己存在需要过程和绣花理论—奉献中求发展。在马论中,我们要学会识马,跃马和驽马。在“红叶子”理论中,我们要学会识别红叶子、发展红叶子、缩小红叶子以及质疑。在交点理论中,要看到平行直线不平行,交点是新的机遇,有高成就需求的人,容易获得高起点,起点不是终点,只是新的起点。在烧开水理论中药正面自己存在需要过程。要不断的添柴、不要急于掀锅盖、更多的是正面自己的存在。每一理论中,都能学到很多的知识,真的让我受益匪浅。
读完《招聘与录用》这本书,让我的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知识又得到了一个深层次的扩展,真的很开心能读到这本书,在这本书中,我学到了专业课上所学不到的知识,开拓了我的视野。不论是从人员的刚开始的招聘上还是之后的录用和培训等,都让我学到了很多的理论知识。我相信他们将对我以后的人力资源管理生涯深远的影响,我将会把这些理论知识更好的运用到我以后的工作和学习中,让自己在不断学习中更加茁壮成长!
第四篇:国学经典书籍读书笔记(通用)
国学经典书籍读书笔记范文(通用10篇)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书笔记了。千万不能认为读书笔记随便应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国学经典书籍读书笔记范文(通用10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国学经典书籍读书笔记1读国学学经典,从我个人来说,有不少的收获和体会。收获可以从两方面来说:一:提高自身素养,为教育工作打好基础。我从国学与经典中学习到不少教育理念,可以学以致用。二:从国学经典中学到做人的道理,处世的哲学。
现代社会知识更新快,自己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太有限,根本赶不上时代的变化。要做好新时代的教师,能适应时代的需求,现代教师必须有活到老学到老的观念。而学习,应该海纳百川,应该博而精。新时代的知识技能固然要学。而我国古文化博大精深,更应该是学习的宝库,知识的海洋。《论语》中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国学经典里的知识也一样,就像陈年佳酿,越品越有味道。而且也只有国学经典才经得起推敲,经得起品味。《论语述而》中还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对我影响很深,读书时我是个自信得有些自负的人,莫名其妙的盲目地自傲。工作后利用业余时间粗略地看了《论语》,现在,在工作的环境中才知道那句话说得太对了。“人外有人,山外有山。”同事中人才济济,读大学出来的她们基本功非常扎实,书法、绘画,音乐样样都懂。而且教学多年的她们经验非常丰富,面对问题学生都能轻松应对。原本认为自己能像他们一样应付自如,但是结果却出乎意料。真是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也下定决心虚心向有经验的同事请教,并利用假期练习书法,争取把自己的。基本功练得更扎实。收效还挺不错,在工作上我也慢慢积累了一些自己的心得。
在对学生的观念上,《论语》里说:“因材施教。”真是经久不衰的真理。刚参加工作时,由于没有经验,对所有的学生“一视同仁”,我自认为做到了人人平等。其实却是违背学生发展规律的。由于没有重点,也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导致教学结果很不理想。事后,我反思了自己的教学行为存在那些不足,也向其他同事征询建议。最后得出结论: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比如我教毕业的几个孩子有什么问题经常跑来和我说。例如,到中学学习压力大,厌学等等。我就不再像以前一样,要求她们必须死记硬背文化知识。而是建议一个身体素质比较好的孩子朝体育方面去发展,一个爱绘画并且很有天赋的孩子朝美术方面去发展、使她们找到自己的特长,重新树立学习的信心。
国学经典书籍读书笔记2在为人处世上,我也从国学经典中学到不少。曾学到过孟子的这样一句话:“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更应该以此做为自身的行事标准。人可以穷,但是要有骨气,要有奋斗的决心,现在这个时代,只要勤劳,就能创造财富。做为一个农民的孩子,我从小就是吃苦长大的。但是我却很感激少年时的贫穷,它就是一笔财富。它让我知道一切都来得不容易,更懂得珍惜。它让我早早地体会到父母的艰辛,从而成为一个孝顺的孩子。它更让我从小就知道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靠自己的劳动去创造财富。让我成为一个正直,勤劳的人。现代社会机遇很多,造就了很多骤富的人,但是,由于来得太容易,所以一切都显得那么不塌实。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才过上好日子没几年,不能满足。我想不只是那些富二代,处在这个太平盛世的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以“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来要求自己。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引起了众多外国学者的关注。她们来中国旅游,来中国留学。那些哈韩、哈日、学Hip—Pop的孩子们都睁开眼好好看看吧。我们虽然不能像晚清时期的满洲贵族那样妄自尊大、闭关锁国。但是当京剧、武术、中医等国粹渐渐远离我们的视线的时候,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是不是应该把自己的经典都拿出来品好了,再去学其他的好东西,甚至去教那些外国人。我们有很多好的东西,很多值得学的东西,个人认为把我们的根本学好了,才不愧为一个中国人。
国学经典书籍读书笔记3素来对国学怀有一种崇敬之情,觉得它那样高高在上、触不可及。对于如我一般底蕴并不深厚人而言,国学,或多或少带着些深奥、博大的感觉。傅佩荣先生所著的《国学的天空》这本书给我的第一感觉也同样如此。但当我不断深入去品读这本书时发现,傅先生以他渊博的学识,褪去长久以来国学被人们批上的厚重外衣,用易懂的语言让读者领会到中国博大精深的国学内涵,让读者在欣赏国学美妙之处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的人生观。
傅佩荣在《国学的天空》一书中为我们很好地阐释了孔子的真诚、孟子的向善、老子的智慧以及庄子的逍遥。他还用这四位圣人的理论,以最朴实生动的语言为我们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通读本书,我对关于孟子这一章的内容感慨颇深。可以说傅佩荣老师是将孟子这个人从千年前拉到了当代,拉近到读者面前,那么形象生动,诙谐与生活化,他将教育、修养、仁政等孟子的观点融合在故事里面,颇有深入浅出的效果,为我们阐释了做人,做学问,做事的最终目的。让人回味无穷,意味深远……
“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在这个物欲横流、急功近利的时代,提高能力降低欲望,人才能快乐。要有修养,修养是成就自己。到达某种程度之后,快乐就会由内而发,自然随之而来。
关照各人的内心,在快乐中成就立体的生命。在这一点上,孔孟是一致的。孔子说:“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又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做君子就是做一个内心完善的最好的自己。当内心强大,开阔而坦然时,当内心真正有了一种从容淡定时,才能不被人生的起伏得失所左右。生命的境界也不断得到提升。
傅佩荣教授笔下的孟子,是一个真诚的人,快乐的人,他的内心有一种自我要求的力量,提醒和督促自己去做该做的事。这样的人他的人生也是自信而快乐的。傅教授重新解读了孟子的快乐人生,他所展现的孟子,是全方位的孟子:教育,人伦,修养,人生等。并以他的朴素主义哲学观点为依据对现今人们的困惑一一做了点拨,古事寓今,启发人深思。
国学经典书籍读书笔记4以前我是一个很骄傲、很爱炫耀的孩子,从不懂什么叫谦虚,就拿一个故事来说吧!
一次,我的作文被刊登在校级刊物上,我高兴地告诉了父母让父母分享我的快乐。他们听了后不住地夸我,但也不住告诫我:“不能骄傲哟!”我哪里能听进去,因为我早已被骄傲给“驾驭”了!
就在我兴奋的同时,我的性格也有了极大的变化――变得更加骄傲、暴躁了。一有在比谁的作文写得好时,我就在他们比面前炫耀,若不顺心便“发挥”出我暴躁的脾气。和同学们聊天时也会炫耀我的“光辉”史……我就和同学们比了下去,最后到了一个朋友都没有了,我心里却想:不就是妒忌我作文写的。好吗?我还不想和你们在一起呢!从此我骄傲成了瘾,暴躁成了性,一发不可收拾。直到有一天,我彻底改变了。那次测验,我原本以为只要一动笔,就能写出一篇文章,可是我错了,上午两节课,我居然才写出了一个题目几句话,结果可想而知,我不仅受到了老师的批评,还受到了父母的教育。其实,他们都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孩子呀!记住一句话‘满招损,谦受益’千万不能骄傲啊!”我就不名其中的含义。
自从我校掀起了“诵读《国学经典诵读》”的活动,我也积极地参加活动并被《国学经典诵读》里的一桩桩,一件件动人的故事所陶醉感染。
特别是冯异的谦逊把我给震撼住了。他被大家称为“大树将军”,他自幼好学,率领的军队有规矩,为人谦逊。特别是每次将军们围坐争功领赏时,只有他从不居功自傲,总是只身一人坐在大树下思考战斗的经验和教训,正是因为他与众不同的作风,才有了“大树将军”的美名。而刘秀发现他的行为习惯与作风之后,就更器重他了。我从这个故事中明白了许多道理,如:“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也。”“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些道理不但使我学会了戒骄戒躁,而且还让我学会了要厚物载德,更要有一颗赤子之心。
这本书不仅使我从一个“游手好闲的小皇帝”,变成了一个勤劳的“忠仆”,还让我明白了中国的一句古语“百善孝为先”的含义:只有“孝”才能推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做一个让人尊敬的人。现在我已学会了为劳累了一天的爸妈端上一杯清香的茶,为奶奶端上一碗热腾腾的米饭,并且学会了做饭,洗衣等家务活,为父母减轻了一半的负担。
《国学经典诵读》这本书使我与骄傲绝交,与暴躁断绝,最后又让我走上了正直、谦虚、诚实与爱国的人生征途,大家都来从这本书里感悟真谛吧!
国学经典书籍读书笔记5中华民族文化有着上千年灿烂的历史,《国学经典诵读》这本书里就融汇着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我觉得这本书很适合我们小学生阅读,每首古诗都有注释,文章还配有插图,使繁冗的得文句变得浅显易懂,而且生动有趣。
刚开始读《国学经典诵读》这本书时比较累,但坚持下来发觉并没有那么难理解。读多了,读书的速度就变快了,读完一本书后我感到非常有成就感,让我更加喜欢经典了。
这本书里我最喜欢第五单元“四时田园”这一部分,它用许多古诗来教育我们:做人要勤勤恳恳,不能懒惰。以前我无论做什么事都很懒惰,什么事都让别人帮我做。值日时,我是组长,我就让那八个组员打扫,我则坐在凳子上悠闲地唱着歌。最后,由于组员不合作,没打扫干净,老师批评了我一顿,我心里像打翻五味瓶:酸、甜、苦、辣、麻,一起涌上心头。哎,都怪我!读了这一部分,我受到了很大的启发。从今以后,我渐渐变得勤劳了。就说去年吧,学校有县里领导来检查卫生,我们组由我负责打扫卫生,在我的牵头下,我们把教室打扫得干干净净。为此,还受到县领导的表扬呢。当然,这得归功于经典诵读!
经典诵读中,孔子关于学习态度的言论也让我们值得去学习和借鉴。在《论语》中,给我感触最深的一则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能者为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很多人,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又可成为我们的良师益友。虽然我成绩很一般,但每次考完试骄傲情绪不断滋长。对于身边学习比我差的同学总是不理不睬,家长、老师说过很多次,但每次都是收效欠佳。当我读了孔子的话时,又反省了自己,觉得很惭愧。连知识渊博的孔子都那么谦虚,何况一个小小的我呢?从此以后,我变得很谦虚,经常向我身边一些平凡的人学习,就像置身于百万绿丝中的'小苗吸收营养的成分。
《国学经典诵读》这本书,让我明白了许多人生哲理,读之如沐浴春风,我会让它永远伴我前行……
国学经典书籍读书笔记6《弟子规》也许在我们大家还牙牙学语的时候就接触过了吧,《弟子规》中的每一个字都蕴藏着极其深刻的道理,是我们如今不得不去把它理解的更透彻。
孔子用简简单单的1080个字描绘出了人生中的131件事,每件事都意味着一个人生哲理。“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是啊,父母生我们养我们,整天为我们早出晚归,不分日夜的奔波着,父母到了家里一定是累了,我们为父母干一些不值得一提的家务活,是应该的。我们应该尽心尽力的去为父母“服务”,因为爸爸妈妈给予我们不求回报的爱,我们这辈子必定还不完!
提起生活中,我想我做的还不够,每天放学回到家,爸爸劳累了一天,也回到了家,浑身酸痛,疲倦的不得了,而我却因为作业儿发着牢骚。“来,好闺女,给爸爸按按摩吧!”爸爸疲惫的声音又在我的耳边萦绕,“没时间,没看见我这正写作业呢吗?”我不耐烦的应对着。我错了,爸爸累还不是为了我,为了这个家?我就算是毫不犹豫的去给爸爸按摩,也不足以爸爸对我的付出啊!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敬承。”在人的一生中难免会有犯错误的时候,而我也不例外,每次做错事的时候,总是要被妈妈说一通。当然,我那不争气的泪珠,也随之在眼角流落下来,看在我表面上不敢反抗,可心里早已生出了许多不满于埋怨。可是在读完《弟子规》后,我知道了妈妈都是为我好,为了我能有一个美好的未来。正如大人们整天总唠叨的,我们就像一个小树,不为它修枝剪叶,总也长不成一棵正直的参天大树。
今后,我一定要管好自己,自己心里所想,就要用心去做,弟子规所讲述的每一个道理,都给我带来了启示。“孝、悌、谨、信、爱、仁”就是一个人最应该拥有的,我一定要努力去爱做学习孔圣人对我们的教育与引导!
国学经典书籍读书笔记7在四大文明古国中,中国就是其中之一,它具有悠久而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在这个历史文化中又蕴含了渊博的文字,蕴含了中国美妙的语言,更蕴含了从最早的奴隶社会到如今绚丽多彩的现代社会的伟大发展历程。在这个发展的过程中,中国经历了赢利的欢呼同时也经历了失败的转衰,谱写了一章又一章壮烈的历史篇章,它为中华的子孙后代留下了辉煌的历史文化,更体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在小学时,中国名著和外国名著相比,我最喜欢阅读外国名著,因为它和我一样童心未泯。但上了初中后,我接触更多的是中国名著,了解更多的也是中国的历史文化,听说更多的也是有关中国文化,哪怕在聊天里,聊最多的也是中国文化。自此,我深深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喜欢上了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
我最喜欢阅读的名著是《论语》,我第一次读这本书时,没怎么弄懂里面的意思。正好在一次上课时,学到了《论语》。于是我对《论语》就有了深一层的了解。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所写的,而在《论语》中的句子主要是孔子教授其弟子的内容。《论语》中,使我受益颇深的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一句子,主要思思是: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惘,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懈怠。这句对于此时正值风华正茂的少年来说,真是一个让人积极向上的句子。
就举两个事例来说吧。在我们班的同学中有很多学习成绩很好的。这些成绩好的同学平时学习多是勤思考,踏实学的。而有两个同学的思维方式不一样,思考与学习都是成反比例的。王明平时成绩很好,但在考试中往往容易出错。他在我们班可以说得上是安静而成绩又好的学生吧。在每次上课过程中,老师提出的问题他都毫不理会,只顾着玩他的游戏。而等到老师写出答案后,就急忙抄写,下课后多看这个问题的解答,在平时练习时总能得到高分,而到了考试就出很多错误。这就是所谓的“学而不思则罔”。
许玲则是只会思考而不喜欢学习的一名同学。老师提出的问题们总是积极思考,但不喜欢写练习,更不喜欢做笔记。所以每次回答老师的问题时,总以为自己全都懂了,根本不听课。这就是所谓的“思而不学则殆”。
要是这两位同学能够学与思相结合,才是真正的懂啊!不管是在学习,还是生活中都离不开认真,仔细,更离不开理性的思考。在人的身体组成部分中,大脑是最重要的部位,既然我们有大脑这一构成部分,就应该学会思考,学会学习,让我们自己成为大脑真正的主人,敢于超越常人的思维习惯,乐于在广袤无垠的未知世界里自由驰骋。中国文化带给我们的不单是文化的传承,更是中华民族崛起的光辉。
国学经典书籍读书笔记8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古典文学是中华民族千年来积累的文化经典,是我国辉煌灿烂的文化典籍中的核心部分,是中华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而书籍是文化的记载,在我看来,《论语》是最具文人气质的君子品德之书。数千年来,儒家学说一直备受诗人推崇,而孔子也被历代帝王尊为衍圣公,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我喜爱《论语》,孔子言简意赅,却蕴含了许多君子品质与精神。
诚实守信是君子之本。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意思是:“一个人不讲信用,是根本不可以的。就好像大车没有輗,小车没有軏一样,它靠什么行走呢?”可以说,信是为人立身处世的基点,我们做人可以不通文字,但决不能欺瞒他人,如果我们社会上人与人之间交流满是谎言,那么生活还有什么意义呢?一个人起初有心与你交友,真心对你,而你却谎言相待,到了最后,那人也会鄙夷于你,不屑于你,这是“赔了夫人又折兵”,可若是你待人诚实守信,会有更多人愿交好于你,于人于己皆利。
谨言慎行是君子之行。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意思是:“要多听,有怀疑的地方先放在一旁不说,其余有把握的,也要谨慎地说出来,这样就可以少犯错误;要多看,有怀疑的地方先放在一旁不做,其余有把握的,也要谨慎地去做,就能减少后悔。说话少过失,做事少后悔。”人生在世,若想不留遗憾,当谨言慎行,说有把握的话,做有把握的事,减少失误,减少后悔,这是对个人对社会负责的态度。这同时也是决定人生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
谦逊好学是君子之风。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意思是:“三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个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善的品德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地方就作为借鉴,改掉自己的缺点。”为人若是能够谦逊好学,那么离成功也就不远了,学习不仅要从善者为师,还要以不善者为师,以人为鉴,我们应当学习自己不足的,改正自己有错,一切都是为了成为更好的自己。
我喜爱《论语》,其中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或简单应答,点到即止。或启发论辩,侃侃而谈,感慨而发。可以说,《论语》一书便蕴含了古代先贤的思想与精神,博大精深,对后世影响深远。我们做人,当如孔子口中的“君子之本”,“君子之行”,“君子之风”。在成长的路上,我们应该成为更好的自己。
国学经典书籍读书笔记9“读一本好书,就是在和高尚的人谈话”中华上下五千年,具有悠久的文化历史,唐诗、宋词、元曲被人们历代传承,中华人民将继续传承和创造。
光阴似箭,我已是八年级学生,最近,我正在阅读《论语》,我相信这是一本家户喻晓的经典名著。
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有贤人七十二,《论语》此书正是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所有弟子的言行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成为儒家经典,历代传承。
孔子是一个伟大的人,他对学生的谆谆教诲,每一句话都饱含哲理,我们学的第一句选自《论语》的名言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我仿佛听见孔子告诉我,三个人一同走路,在这里面一定有一个可以当我们老师的。人,值得我们学习的人。这句话让无数人懂得相互学习。
同样的,也有一句教科书上出现过无数次的名言:“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句话也是出自《论语》,孔子的意思是让我们选择别人的优点去学习,对照别人身上的缺点,及时改正自己身上的缺点,让我们受益终生。
学习成长中,怎么做才是明智的表现呢?“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意思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不能不懂装懂,自欺欺人,这才是明智的表现。这是一句至理名言,就像学习一样,学习知识如果掌握了,可以多做练习巩固,如果我们还没有完全掌握,就要及时请教,不能浑水摸鱼,这才是明智的表现。一千多年前孔子就明白这个道理了,我们也应懂得。
当没有人理解自己时,“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知人也。”不要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只要担心自己不了解他人,这句话也出自《论语》,给读者们带来安慰,深深影响人们的心灵,让人的心灵重归宁静。是啊,做好自已就行了,不必执着别人是否了解自己。
当自己排斥别人的时候,“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这句话告诉我们君子要团结不搞帮派,搞帮派的都是不团结的小人,这句话给我们敲醒警钟,让我们不要排斥别人,成为小人。
当你想要抓住过去不放手时,“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凡事已成定局,就不必要再说了,已近完结的事情,就没必要去匡正,过去的事情就不要再追究了。这句话蕴含的道理让人值得深思,它会提醒你懂得放下过去,抓住现在重新开始。
《论语》是孔子智慧的结晶,他将一生的感悟都传给了弟子,他的语录由弟子收录下来,编成《论语》流传后世,一千多来来让世人深受启发,看了这本书,我了解了孔子的思想,也懂得了为人处事。
国学经典是我们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品读国学经典,受益终生,作为中华民族一员,我们将继续传承和发扬光大我们的国学经典。
国学经典书籍读书笔记10“你快乐吗?”“不快乐。”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何言快乐?尤其是在这物欲横流、人心浮躁的时代,作为一名教师,更谈不上快乐。
闲暇之余,翻看《四书》《五经》等国学经典,被《论语》开篇第一吸引: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孔子真的快乐吗?有人认为这不过是一些生活中平常的现象,果真如此,孔子有必要这样大呼小叫“不亦悦乎”、“不亦乐乎”吗?学习而经常复习,不是很快乐吗?不知道你快乐不快乐,反正我不快乐,每次为复习而复习,即枯燥无味又不胜其烦,这快乐从何而呢。
难道是孔子的快乐不是我们常人能体会到的?如果我们同圣人的理解能力有差别,那为什么在读到后面类似于“温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见贤思齐焉”等观点的时候又觉得孔子同我们的体验是如此的相近呢?
后看到第一篇第五:“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这个“时”解释为时节、时机,心里豁然开朗:“学习到的东西,在适当的时机,被用上了,不是很快乐吗?”当我这样理解的时候,一下子读懂了孔子的快乐,回想自己曾经因为能够学以致用时是何等快乐,孔子的人生体验一霎那间与我们如此相近。不仅如此,“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一下就变得异乎寻常了。它不仅在描述学习、时机、实践与快乐的关系,而且一语道破了人生的真谛,孔子用最简单的话语阐述了“快乐人生”这一个他的思想中最重要的主题。
就像于丹所说的:《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让我们感受到一种温暖。孔子以其渊博的学识,广博的见闻,仁慈的爱心,影响了中华化两千多年,他的一言一行为无数的后世学者奉为楷模,孔子和他的弟子们所享受的那种欢乐,同样是我们今天快乐的泉。
孔子思想的核心观念是“仁”孔子说:“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胸怀坦荡,就没有忧虑。他说他自己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孔子又说“求仁而得仁”“仁”就是快乐。人想要对谁好,就会对谁好,想要快乐,就会快乐。既然大家都好,那一定是快乐的。仁义必须是快乐的,否则必将与人性背道而驰,不会是真仁义。真仁义出自真心,所以会真正的快乐。
走进孔子,我发现他是一个拥有快乐、懂得和谐的人;走进孔子,我产生了心灵的触动,获得灵魂了的洗涤,取得精神了的升华,变得温和、从容;走进孔子,我提升了思维修养,改变了人生的态度,得到了全新的启示,获得了快乐的人生体验和人生境界。
真正的成功必然伴随欢乐,只有心里的微笑才是真正的微笑。因此,人不应该随波逐流,而应该把眼光从外界收回,凝视自己的内心。读懂自己内心的那一天,就是成功与快乐的那一天。是的,在当下这样纷繁的喧嚣世界,作为一名教师,更要能守住心灵的净土,守住宁静中的快乐,懂得“爱人”和“礼遇”,用孔子的仁爱之道,去追寻教师的快乐和幸福。
第五篇:心理学书籍读书笔记
心理学书籍读书笔记
心理学书籍读书笔记
学了心理学这门学科的深刻含义,认为学习这门学科是很有必要的,让每一个在本我、自我、超我中不断完善自己,学好这门知识将助人也自助。现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在日常生活里,我们会发生很多在人际之间,与环境之间甚至是自我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冲突发生时,我们常常陷入悔恨,自责或是指责他人及环境的痛苦的深渊中不能自拔。比如:与同事之间在工作上发生一些摩擦有时候各自都认为无道理或是没必要,但就是因为谁也放不下面子,谁也不搭理谁,搞得大家在工作中气氛很是紧张。现在我不断在学习中成长,能以平和的心态去处理与同事之间的关系。
二、每一个人在生活中或多或少都带有情绪,这种情绪都被认为是负性的情绪。在工作中或在某些环境里不允许有这样或那样的情绪发生,或会面时有这样或那样的情绪,这时我们会无力去面对,在不经意间,就毁坏了辛苦建立的一段关系。比如:对“愤怒”而言,以前我很害怕这类情绪的发生,在很多时候是避开它,一旦不小心触犯了它时,就会不知所措,要么被“愤怒”操控,失去理智,做出许多事后让我后悔的事,经过成长后,我才发现我的这种对于愤怒的态度及做法,完全是因为对“愤怒”缺少学习和正确的认知所致,以为“愤怒”是一个凶神恶煞似的坏东西,现在才知道我的这些“愤怒”的价值观来源于父母,由于父亲的脾气很怪,很小时的我常常看父亲的脸色行事。如稍有不如意则挨骂,我就是在这样的生活经验里学习关于“愤怒”和“胆怯”的知识的,在学习心理学之前我甚至把我的这种经验中学习的知识又重复于我的孩子身上。
另外,我们要培养足够的亲和能力,有了好的品质,创造亲密的关系能力,提升心和心之间的交会沟通能力,只有这种亲密关系才能使我们心理成长,因为它是滋养生命的最佳营养。在中国这种亲密关系大多数人却从来不会,不具备培养亲密关系的能力。比如:许多家庭,父子(女)之间,母子(女)之间,他们无法进行心与心之间的交流沟通。就因为他们之间不能视为朋友,不能平等的交谈。导致许多家庭都把责任归咎于孩子身上,却从不在自己身上找找问题。这就说明了一个问题,即“能力”缺乏。
我将不断的提高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同时也运用到实践中去,不断的学习成长,争取做到我好,你好,世界好。搬开别人脚下的绊脚石,就是为自己铺路
心理学书籍读书笔记
在学期初,我抱着求知的心态选修《心理学》,通过在课堂上认真听讲,有选择的阅读相关书目,在学期末,我获得了一个对心理学比较笼统、综合的认识。
在写作前,我尝试构思了多种不同行文方式,最后,我选择了这种“剃刀式”的结构,即第一部分概括老师课堂讲授的精神,第二部分展开讲述我受到老师启发后的关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进一步认识。
总体上,老师的授课思路就是在普通的心理学知识的基础上,着重联系大学生心理特点,通过旁征博引、深入浅出的理论讲解和联系亲身经历或者接触的例子,并且用通俗易懂、雅俗共赏的语言表达方式,让我们在其乐融融的气氛中学习、思考、成长,走向一段美丽的大学生之路。
老师在课堂上的讲授表现出力求全面的趋向。从心理学归属于哲学的思考点出发,讨论“人是什么”这一命题,接而心理学的发展过程,建议我们涉猎系统论、控制论、博弈论,再到具体围绕大学生健康心理的黄金塑造时期而有选择的讲授心理学知识,不断强调生命的美好,关爱父母,以及各种思维培养的重要性,等等。这种授课方式,与其说是单方面的知识的传输或者双方面的知识的交流,我则更偏向于那是彼此心灵的沟通,而此时,课堂就成为了一座桥梁。无论如何,这都全面地体现了老师对大学生健康心理发展的关心,同时,又试图努力“兼营”相关心理学的知识的传授,这无疑让我们更接近“面对—反思—调控”的处理问题的积极的方式。
我逃过课,但是只要我坐在教室里,我必然专心听讲,尝试理解老师的讲义。临近期末,回想学习的历程,我对这门课程下这样的总结。
老师是以大学生的心理发展为授课主线,间以穿插相关心理学专业知识。例如,心理预警——珍爱生命、大学生生活六大原则、给大学生的100条逆耳忠告,等等,诸如这些都充分说明了老师是以育人为先为讲授的理念的。但是,让我真正感动或者敬服的不仅是这样的理念,而是他那种授课方式。我观察发现,他努力追求的仿佛是引导大学生在他的课堂听讲中找到突破正摆在人生面前的困惑,如恋爱问题,于是尽可能的调动所有可行的方法,如来回地穿梭于讲台和课室后排,找到一个学生与老师在某方面上的平衡点,我相信,也许他实质上是明白的,这个平衡点可能不是制高点,但或许是一个最优解——一个让师生都满意的状态。老实说,我丝毫不曾怀疑老师的授课目标,但是,有那么一个片刻,我确实怀疑过老师的知识水平,后来,我才发现他知识面广,联想力丰富,准备充分,于是,我的目光又开始注视讲台。“尽信书,不如无书”,我只是追求一种批判式思维,请老师您见谅。
在课堂上听讲,受到老师的影响,以及自己的课外阅读,我改变了对心理学一些不同主张的认识,尤其是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心理学涉及非常多学科,传统上,心理学被分为五个子领域:神经心理学、发展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和临床心理学。因为主要领域要与相关领域相结合学习,才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思维和人类行为。所以,谈一下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并没有脱离心理学的轨道,只是与其它主张形成强烈的反差,但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生活。
关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介绍,在这里限于篇幅,我不想复制过来,大可以参考百度的百科名片。在这里,我想尝试谈的是我自己对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理解。
我认为,这个理论可以站在道德的角度上去联想理解。道德在我们生活中是极为核心的。如果道德也是一个以供需平衡的市场的话,那么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试问有多少个经济人的多少个需求得到了预期的供应?也就是说,从全球上来考虑,单是所谓最基本的生理需求,也还是得不到一个让人满意的供给。被严重污染的空气,短缺的水资源,让人担心的食物,被破坏的自然坏境,越来越严重的睡眠质量问题,等等,在某种程度上,难道这些都不足以充分证明我们人类的道德正在面临一个挑战,同时也是机遇。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揭示了人类行为和心理的共同规律,我们要做的是如何运用这条规律去改造我们的世界。电影《XX》、G20峰会讨论、稀土“战争”与中国环境危机、XX年全球金融危机、印度安得拉邦的危机等等,我认为,这些都是我们应该开始重新考虑“道德”,赋予“道德”一个与时俱进的新理念。例如,我们并不是全盘否定西方的生产主义,我们关心的是,可否偶尔停下来小憩,回想一下历程,问一问自己的生理、安全、情感和归属、尊重、自我实现这些需求在马不停蹄的进程中得到满足了吗?例如,现在非常倡导的LOW—CARBON生活,在生理上,减少了自然环境的污染,不也是减少了对自己的生命的威胁吗?这难道不是“道德”的适应时代变化的体现吗?简而言之,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给我们指引了一条相对科学的思考自身发展的线索,让我们意识到那还没被意识到的潜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