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观白岩松日本之行有感
观《白岩松日本之行有感》
纵观中国之历史,与日本的渊源最为深厚,不管是文字还是习俗,都是两国曾经频繁交流的证明。但是,一场侵华战争斩断了所有的纽带,并让两个名族势如水火,至今仍心有芥蒂!此次是中国主流电视台第一次进入靖国神社这个“禁地”。1869年 靖国神社设立,1951年10月l8日 首相吉田茂参拜靖国神社,1970年6月 靖国神社确认合祭甲级战犯,1975年11月21日 日本天皇参拜靖国神社,1978年10月,靖国神社将14名甲级战犯牌位移入合祭。
对于国人来说,靖国神社不仅是实体的,人们更为关注的是还有隐藏在其背后的靖国史观。央视《东方时空——岩松看日本》摄制组走进了靖国神社。岩松说,在靖国神社里有一部名为〈我们不能忘记〉的片子,看完整部片子以后,他第一感触并非是气愤或者生气,而是感觉到一种莫大的荒唐:整个影片里并没有记录真实的历史,也没有丝毫忏悔的意思,反而描述了是一种歪曲的荒唐的历史。影片把满洲国描写成为日本跟各个民族和谐相处创造皇道乐土的景象,并且把日本对亚洲国家发动的战争说成是解放亚洲人民,把芦沟桥事变归咎为中国军队首先开枪造成的,可当时日本军队缘何会在中国的国土上呢?
摄制组从神社方面得到的准确消息,去年来此参拜的人数已经突破了500万人,并且明确的告知年轻人的人数有显著的增长,岩松说这是非常让人担心的一点变化。坐落在靖国神社对面的东京理工大学的一个理字让岩松感慨颇深,他用中国的一句老话“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为此次靖国神社之行做了最后的总结。
但在日本早稻田大学的二战馆里,又让我们认识了另一个日本,一个正视历史的日本。这里没有任何政治色彩,有的只是反思与认知,可惜每年来此的人数仅仅只有几万人,与靖国神社相比,早稻田大学二战馆的声音太弱太弱。其实我们感受到的日本对中国的态度往往都是由日本首相表达出来的。作为我们最重要的邻国之一,日本每一个新首相都吸引了所有目光,他的决策和对中国的态度都让我们“拭目以待”。而参拜靖国神社已经沦为了首相们在支持率下降时,为了获得更多右翼份子的支持而达到自己个人目的的政治手段,或者是在中国受到美国压制时为了向美国示好的政治表演,很多事情不只是对与错的分别,为了实现各种的目的,历史只是一个话题,一个工具。
但是,我却在网上看到了这样一份民调,在小泉执政时期,52.3%的人反对小泉参拜靖国神社,明确支持的只有30%左右。可能很多的中国人不会去了解,对于日本右翼的声音我们往往耿耿于怀,而那些善良的声音往往不那么容易被记住。当然这份民调也不能说明日本已经正视了历史,所以在爱和恨之前,对日本我们要更加清晰地了解,我们很容易被情感驱使,做出一些简单的判断,但是请在做简单的判断之前,能不能有更彻底的了解,去了解一个已经把我们放在手术台上研究的日本。
不管怎样,因为日本当局一直都在隐蔽这段他们的屈辱史,已经导致现在的日本青年没有真正了解这段历史,这无疑会影响到中日两国几代人的交流。中日两国的友好之路,任重而道远。
第二篇:日本之行有感
日本之行有感
六六---2013年07月15日---发表于新加坡《联合早报》
日本街头不似其他国家,你很难找到垃圾箱,而地面又干净如洗,让你不好意思随处乱扔,究其原因是垃圾分拣制度非常严格。
(作者为作家、著有《蜗居》、《心术》等,来自中国安徽,1999年来新)我以前对日本的印象是精密仪器轻重工业发达,地震多发地,好战狼性,最近持续二十多年经济衰退,陷入困境。
飞机在成田机场上空盘旋时,我目及之处尽是碧绿,一小块一小块整齐优雅的农田和苍翠的森林与东京的大都市不能齐名,一打听,日本森林覆盖率为67%,为世界最绿色的几个国家之一。
在日本的一周时间,谈几个感受:
1.厕所无论城郊或乡下,一样干净,绝对不会让你有迈不进步,下不去臀的忧伤。绝大多数公共厕所都安装了有冲洗功能的座垫,每个厕所间里都有置放婴儿的座椅。日本这个国家不似新加坡香港台湾,对女佣输入很少,他们更习惯于妇女在家全职当妈妈一直到孩子上学才开始做短时间义工或零工。所以照顾母婴的措施做得很完善。新加坡与日本相比,都做得不够。
2.日本街头不似其他国家,你很难找到垃圾箱,而地面又干净如洗,让你不好意思随处乱扔,究其原因是垃圾分拣制度非常严格,垃圾必须丢进指定位置,可燃不可燃,可循环不可循环分得极细,一路拎的垃圾袋到了垃圾箱前,得研究清楚了才丢得下去。很多发达国家都没有日本做得好,新加坡的垃圾分类与日本相比还刚处于起步阶段。
3.听不见喇叭的国度。一路旅行换了几个大巴司机,没听见一声喇叭,道路交通井然有序,拥挤处无人变道插队,都耐心等候。
4.日本饮食太好了!牛奶的口感比我喝过的欧洲和美国的要好,可能因为大多数日产牛乳都是全脂的。日本以前只吃海鲜,不吃牛肉和猪肉的,养牛和养猪业是近百多年的事,但日本的神户牛肉和黑猪肉已经在国际上享有盛名。纯正的肉香真可以当鱼刺身一样生吃!日本饮食的安全程度在世界上都是排名前列,究其原因是国家的立法对饮食标准要求严格,真有日本人业主餐饮发生问题而自杀谢罪的。5.做三产的应该学习日本的服务意识,可能是文化的关系,日本人无论内在压力多大,对外都表现得谦和有礼。你接受服务的时候永远有真诚的笑脸和不断躬身的感谢,从产品的装帧设计到外包装都尽善尽美,日本的物价并不便宜,当然也不比中国一线城市贵多少,但你会享受购物且因此接受价格,礼貌周到客气成为产品的附加值之一。最近日元大幅贬值,我在日期间购物竟然发现无论生活用品还是奢侈品,都比中国新加坡便宜!
6.诚信。日本人配得上诚信二字,几乎世界各地的生意人都愿意和日本人打交道,无论对内还是对外,都有信誉保证,你不必担心和提防什么,东西有质量问题可更换,遗失的钱财或随身物品会被上一个旅馆运送到下一个你入住的旅馆。你在公共场合遗失的物品,过多久去看,都还在那里,没人拿走。我很想知道有多少做生意的朋友有被日本人坑蒙拐骗的经历。一个产品质量有保障,商誉好的国度,大家都愿意与其做生意,即使遭遇发展瓶颈,日子都过得不差。
日本是个多灾人口密集,少资源少土地的国度,忧患意识深植骨血,这也是这个民族为什么只要有机会就竭力扩张的原因。日本就民族性来说,不是个讨人喜欢的族群,他们不擅长沟通,默默做事,情感内敛,不太表现,好斗。对外生硬且少弹性,但对内充满了不做声的人情,会有专门机构给流浪汉派发盒饭,给在日本生活的低收入人群(包括外来人口)补贴,为妇女儿童提供良好的照顾,生病不必担心没有救助。
我有个朋友是专门研究世界各国医疗制度的,他认为世界上医疗资源分配最合理的国度,新加坡和日本都在列。但新加坡的老有所养再能提升一步,工作一辈子的人可以按收入高低拿退休金就更完美了!另外新加坡能否向日本学习,丈夫的月薪直接打入妻子的银行账户呢?
第三篇:观《大国崛起—日本》有感
班级:文新091
1学号:20099050212
4姓名:杨婷惠
观《大国崛起——日本》有感
同许多中国人一样,对日本这个一衣带水的国家又爱又恨。爱的是彬彬有礼的国民、发达的电子科技和动漫事业,那里有美丽的富士山和盛开的樱花树。恨的是日本军国主义的残暴,罪恶的侵华战争,邪恶的法西斯专制。这是一个菊与刀的民族,在当今世界,日本作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一个仅有弹丸之地、资源贫乏的岛国,为何有如此成就?看了《大国崛起》,我明白了。
从渴望主宰自身命运到渴望成为世界的主角,在这个岛国如同海潮般激荡起落的现代化进程中,一个不曾改变的命题是:面对西方世界,进行一场为超越而进行的、最彻底的的学习。
明治维新以前的日本,在幕府的黑暗统治之下,愚昧落后。社会等级观念十分严重,下级武士迫切想要改变现状。面对美国的黑船来航,几乎毫无抵御之力。但日本人并没有绝对的恐惧,很多人对西洋的知识产生了极大地兴趣.终于在国际外部压力转换成为国家内部变革的动力下,敞开国门,使日本能够和当时西方先进的国家有了充分的接触和交流,也使日本深切懂得只有向西方学习科学技术才能救国的道理,于是就派遣了一批有志青年到欧洲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政治制度,继而爆发了标志着日本崛起的明治维新运动。
明治维新是日本近代史上划时代的资阶改革运动,它使日本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危机,从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在明治维新的纲领指导下,日本派出由政府高级官员所组成的考察团,赴欧美各国进行考察。从此日本开始了国家工业化,开办官营工厂,并大力的扶植民营企业。不同于中国洋务运动,明治维新几乎照搬式的把西方的经济、政治、军事制度复制到了日本,由政府领导,自上而下的进行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①在政治上,“废藩置县”,取消大名对各藩的统治权,打破了国内封建割据的局面,加强了国家的统一;②在经济上,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实际上是保护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还引进西方先进技术,鼓励发展近代工业,积极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③在社会生活方面,提倡文明开化,努力发展教育。废除了武士等级制度,殖产兴业,建立官办模范工厂。建立了现代军队制度。并且1889年制定通过了《大日本帝国宪法》确定了现代君主立宪制度。
仿佛天翻地覆的变化,一朝一夕就改变了,快得让人觉得不可思议。这就是日本。日本从建国以来就是一个善于学习的民族,从我们中国的唐朝开始,日本就开始到中国来学习儒学,医学,佛学,茶道等等,吸收了中国的大量文化成果,从而走上了以中国为师,仿效中国发展的道路。然而,当它认识到应该学习更加先进的知识时,就会毅然抛弃落后的思想的禁锢,贪婪的学习,为的是超越。
明治维新获得了空前的成功,但其成功也为日本甚至是全世界,同时带来一些正面和负面的影响。其一是,当日本明治维新之后,因其富强而成为世界的强国之一,军国主义的对外扩张,令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后不断的对外出击。对全世界来说,明治维新的成功为他们带来的是极大的威胁,因为一个小小的岛国日本,竟然能够击败当时的大国 ─ 中国,甚至打败欧洲强国 ─ 俄国,令世界其它的列强大感震惊。
明治维新中的教育、军事、立宪和经济改革的成功,也令日本的国内军人势力抬头。明治维新的立宪改革中,军人在很大程度上拥兵自重,也掌握了国家决策大权,和德国迷信武力争霸的一样,日本自此也埋下了军国主义的隐患,同时连带的激起极端的民族主义。此结果使得日本在之后,向亚洲各地区入侵,甚而攻击美国,终致自陷二次世界大战的泥
淖之中,成了人类民主自由与和平的残害者,也因广岛长崎的原子弹,使日本成为全世界唯一遭到原子弹攻击的国家。日本人民的死亡与财产损失,也算是日本军国主义的迷梦下的惨痛代价。
另一方面,日本人也同样注重他们的传统文化。记录片中有一段说到,日本人在模仿西方的政治和经济模式时,也时时不忘自己的文化传统,宏扬民族精神:“西服流行的时候,和服被当作最华丽的礼服,酒吧多起来的时候,茶室依然是人们的精神净地,西洋歌剧开始唱响,能剧和歌舞伎在走向极致,当油画开始绚丽夺目时,日本的浮世绘也成为世界绘画的一大流派。”邱吉尔曾经说过:我宁愿失去一个伦敦也不愿失去一个莎士比亚。可见,一个民族的文化就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就是主宰一个民族的指挥棒!日本是一个占有欲极强的民族,它除了用改革的方式来发展外,它还把它的极具侵略性的军国主义魔爪伸向它的邻国,它在侵略的同时也保护自己文化传统。日本在打开国门以后,曾经一度毫无例外地照搬西方的模式,但当他们意识到民族文化不能丢弃的时候,他们就把他们的优良传统文化载入宪法,让它保存下来,成为国民的精神的享受品。日本之所以有今天的如此成就,得益于重视教育和重视人才的培养,日本前文部大臣荒木万夫曾经指出:“从明治以来,一直到今天,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战后经济的发展非常惊人,为世界所重视,造成比情况的重要原因,可归结为教育的普及和发展。”美国著名发展经济学家舒尔茨说:“战后日本物质资本存量几乎荡然无存,但其国家财富中的重要部分——具有知识水平的人还大量存在。” 日本重视教育的历史可上溯到明治维新时代,日本是世界上最早在全国范围内普及义务教育的国家,比美国早4年,比法国早10年。正如日本前首相福田赳夫在一次施政演说中所说的:“人是我国的财富,教育是国政的根本。”这应该是日本崛起奇迹的根源。
得益于追求至善、精益求精。日本民族真正利害之处,便是那种追求至善、追求完美的专业精神。无论做什么,皆力求最好,心无旁骛,精益求精。此种精神之背后是异常谦逊的学习态度,永远不懈吸取他人长处之开放胸怀。盛田昭夫说:“日本企业之所以能在短期内取得飞跃进步,奥妙就在于企业经营者始终认为日本在一切领域中都落后于他人,从而产生一种紧迫感。他们情愿以欧美各国的学生自居,坚持交学费,学习经营手法,吸引新技术。”在日本,人们始终不懈地追求效率和生产率的提高,即使是对螺丝刀这样简单的工具也毫不例外。从设计到加工,无不精心考虑,仔细研究。
历史是文明的记录,是民族的基石: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历史不是记忆的负担,它蕴含着可以照亮未来前程的智慧之光。
日本告诉了我们:要使国家崛起就需要不停地学习,扬长避短,不停地完善自己。《大国崛起》是央视第一部以世界大国的强国史为题材并跨国摄制的大型电视纪录系列片。这部电视片从筹备到制作完成历时近三年,七个摄制组分赴九个竞相登上世界舞台的世界大国进行实地拍摄和深度采访,用影像和声音诠释了各个大国500年的兴起史。全片通过介绍15世纪后陆续兴起的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美国的崛起历程,为中国的现代化发展提供资源和借鉴。
是的,电视人也在著史。我们说,今天的新闻也许就是明天的历史。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际的传媒人,可以毅然的担当起纪录历史的使命。
《大国崛起》一片,是中国电视人以电视传媒这一特别的载体来展现近现代世界发展的一次实践。
它试图以历史的眼光和全球的视野,为当下中国的现代化发展寻找镜鉴; 试图站在人类文明发展的高度,以寻找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为叙述平台; 试图在风云四起的历史变迁中,寻找推动国家发展的根本力量。对于正在进行现代化建设的中国,本片期许以开放的心态为国人打开视野; 对于正处在全球化浪潮中的世界,本片期
许能为人类共同的进步提供思考。
世界上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国家利益.,大国的崛起,从根本上,在于综合国力的全面提升,既包括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等“硬实力”,也包括文化、思想等“软实力”。
现实的经验表明,必须从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全面发展,提高综合实力;重视文化的作用,积极创新。同时要认识到,强国道路是多元的,最关键的是符合国情。与国际社会搞好关系,营造和平稳定的国内外环境,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第四篇:观日本小学生开学第一课有感
观日本小学生开学第一课有感
常金华
最近看了一篇文章,对比中外小学生的开学第一课。感触颇多,分享如下。中国的开学第一课,主题强调了“梦想、奋斗、探索、未来”希望启迪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向往和追求。其实这个主题本身没有问题,而且十分必要。但就个人浅见,在内容的编排上多少有些过于高大上,浮萍无根,不接地气。反观日本小学的开学第一课,无论是搬运食物、分配食物,亦或是垃圾分类,卫生整理。无不贴近生活,实际有用。其中差别很容易对比。
对比
一、中国的入学教育是在演播室录制,光鲜靓丽的装扮,精心彩排的观众。订制的笑容与掌声;日本的入学教育是在教室里,教师亲手示范,学生严格执行,家长全力配合。虚实立判。
对比
二、中国的入学教育表演的是歌舞、朗诵、舞台剧,虽声情并茂,但实难启智;日本的入学教育学习了分配食物,体验了垃圾分类,掌握了卫生打扫。事事虽小,件件有用。
对比
三、中国的入学教育,学生是祖国的花朵,教师精心呵护,家长处处帮援;日本的入学教育,学生是民族的脊梁,凡事亲力亲为,绝不轻言求助。
对比
四、中国的入学教育,爷爷提着书包,奶奶端着水杯,手牵手过街道,车连车送校门;日本的入学教育,三九寒冬穿短裤,家住再远也独行。冰天雪地裸身练,磨砺意志能吃苦。
对比
五、中国式教育,学生面对老师谨行守礼,面向父母厉声咆哮。面向软弱执理不让,面向强横懦弱一退再退;日本式教育,学生费力孵化小鸡,培养热爱生命,亲手宰杀小鸡,体会人生残酷。虽备受争议,但也坚强人生。
对比
六、中国式教育,学生一早基础扎实,成绩优异,但普遍动手能力差,身体素质堪忧;日本式教育,学生成绩稳步提高,牛奶和鸡蛋是必备早餐,身高和视力都十分优异。
诚然,我们不能仅凭开学第一课就否定中国教育的巨大进步,不能断言中日学生的优劣高低。但是浮华与质朴,短视与长谋。却已然开始显现。
独立、责任、磨砺和尊重,是现代人必备的品格,是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条件。我们希望我们的孩子有梦想、懂奋斗、会探索、赢未来,却忽视了—— 一个没有独立人格、思想的人,能有什么伟大的梦想? 一个不懂得尊重他人与生命的人,会探索出什么? 一个缺乏责任感、经不起磨砺的人,如何奋斗出未来?
孩子是一个家庭、一个国家的希望和未来,孩子从小耳濡目染所接受的启蒙教育,将深刻影响着他们的成长道路、价值观和人生追求。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我们应该为孩子选择什么样的偶像?树立什么样的榜样?
当日本的孩子在独自上学、打扫教室、寒冬奔跑,我们的孩子却端坐在电视机前看着小鲜肉唱歌。20年后,中国孩子和日本孩子,都成长为国家和民族的中流砥柱,孰强孰弱?教育是最廉价的国防。“开学第一课”上不好,输在起跑线上的,不仅有中国孩子,还有中国!
第五篇:观《大国崛起之日本》有感
观《大国崛起之日本》有感
谈日本崛起对中国的启示
忽视过去的人,在未来行程中只是缺乏思想准备的匆匆过客。
忽视过去的国家,面对世界变局将不会有成熟的选择,甚至有迷失方向的危险。让历史照亮未来的行程。
——题记
日本和我国一衣带水,隔海相望。两国很早就开始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友好交往。古代时期,作为中国附属国的日本深受中国的科技文化、生活习俗的影响。直到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前,这个原本自称“中国学生”的弹丸之国对“中国老师”还带有一点敬畏。可是在当时清政府腐败无能,国力空虚,军事国防软弱的情况下,一向自称天朝上国的古中国在现代文明的坚船利炮下也只能俯首就擒,甲午战争中中国的惨败及签署的《马关条约》是中国进一步沦为半封建半殖民主义的国家。日本对中国的侵略给中国百年屈辱的历史添加了浓厚的一笔,甚至可以说是每一个中国人都讳莫如深的历史。
然而忽视过去的人,在未来行程中只是缺乏思想准备的匆匆过客,忽视过去的国家,面对世界变局将不会有成熟的选择,甚至有迷失方向的危险,我们要铭记历史教训,让历史照亮未来的行程。
纵观中日两国关系的发展史,从古代中国附属国的身份到近代独立出中国的影响,再到现代中日成为战略互惠关系上竞争对手的身份转变,反映出两国综合国力的较量。尤其是近代日本,在遭到以美、英为首的西方列强的入侵,受到西方列强经济的染指,而进行过反列强的艰苦卓绝的斗争的历史背景下,其国内的有识之士发动倒幕运动,推行明治维新,独立出中华文明,走西化道路,并迅速成为一战中亚洲第一强国使亚洲各国都为之一震。这是日本的第一次崛起。据资料统计,二战中,日本国民财富的45%以上毁于战火,40%的城市建筑成为瓦砾,失业和半失业人数达到1300万,失掉家园和流离失所者达3000万。以战前1935年日本工矿业生产水平的100%计算,1946年下降到28%,工业设备90%被闲置,生产资料的生产仅为10%,消费资料的生产为30%,农产品1945年仅及1937年的一半左右。几乎所有的人都坚信,日本经历了惨烈的二战之后,只剩下一片“废墟”。然而到了20世纪80年代,“日本第一”、“日本全球出击”、“日本取代美国”之呼声却响彻全球。因而几乎所有人都认为,日本战后的再度崛起是人类发展史上的奇迹。这是日本的第二次崛起。
总结以上两次日本崛起的历史发展经验,尤其是在20世纪40、50年代科技革命蓬勃发展的大历史背景下,我们可以得到以下这些启示:
启示之一:战后日本崛起,得益于“技术立国”。战后初期的日本几乎进入“石器时代”,民生凋敝,物资极度匮乏。但在二十年后,日本一跃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靠的是什么?靠的是人力资本的积累,靠的就是“技术立国”这四个字。日本政府注意到,要使国家经济迅速恢复,跻身强国之列,必须集中全国的资源优先发展重工业。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派有泽广巳在主持“日本复兴计划”过程中,推行“倾斜生产方式”,不计收益得失,将有限的物质资源集中投入在煤炭、钢铁、电力、化工四大重工行业,严格限制轻工业发展,部分轻工业由于无法从内循环的重工业体系获得资源而被迫停产。日本人的生活水平被压到极低,只能靠本土残存的农业生存。农地改革又使农民被迫承受很低的粮食收购价格和高的税收,粮食和极少量生活必需品均采取统购统销,按人头配给,自由市场则被取缔,每个日本人每天只有四只火柴的定额,一年才能得到一块肥皂。由于重工业在初级发展阶段具有内循环的特点,很少提供最终产品,自然也就没有利润,日本政府用发行货币的方式弥补帐面亏空,现金、存款、国债都在剧烈的通货膨胀中化为废纸,日本上层与人民同甘共苦,绝不先富。经过数年的艰苦努力,日本再次重建了独立自主的核心产业,最终能够做到出口成套设备,进口原材料。战败虽然使日本丧失了无法估量的社会财富,但人才犹在,希望犹在。大和战舰虽然沉没,但曾经建造了大和战舰的大量熟练技术工人,钢铁、航空、机械、电子、光学、化学等各门类的技术及技术人才完整地保存了下来。物质财富可以被摧毁,但近百年工业化历程积攒的人力资源是任何国家都无法剥夺的。飞机工厂改造汽车,造舰工厂改造轮船,造瞄准镜的工厂改造照相机。工程技术人员日以继夜、以厂为家、不计报酬、默默奉献,在基本的食品配给都无法充分保障的条件下,使日本渡过了战后最艰难的岁月,工业重新运转起来,产业大军又成建制地回到岗位,并将日本逐步推入“黄金时代”。
启示之二:战后日本崛起,得益于追求至善、精益求精。吉田茂是日本战后最负盛名的首相,晚年以充满激情的语言写就《激荡的百年史》,总结日本民族如何战胜困难、目光远大、勇猛进取、善于学习、追求完美。他说日本民族具有一种止于至善的专业精神。除非不做,做什么就要做到最好,深深植根于日本民族之血液,此乃日本历经明治维新和战后经济奇迹,得以雄踞世界第二经济强国之主因。管理大师德鲁克说,战后日本经济起飞有三位导师。第一位导师是道奇,道奇计划之道奇也,他教导日本人要发展经济,首先是稳定货币金融,将日元与美元汇率固定于360日元,即道奇之杰作。“这个汇率出台后,日本便以这个汇率作为日本经济活动的中心。这一汇率稳定了日本的经济,并在此基础上发展了日本的出口,复兴了日本经济。”(吉田茂语)第二位导师是戴明,全面质量管理之父也。德鲁克说,质量管理是美国人发明的,但完美运用、臻于化境的却是日本人。第三位导师就是德鲁克自己。他教会了日本人如何思考战略和实施目标管理。德鲁克对日本文化精神亦有湛深研究。七十岁时被荣聘为东京大学研究日本艺术文化的教授,引以为傲。德鲁克与吉田茂英雄所见略同。二师皆以为日本民族真正利害之处,便是那种追求至善、追求完美的专业精神。无论做什么,皆力求最好,心无旁骛,精益求精。此种精神之背后是异常谦逊的学习态度,永远不懈吸取他人长处之开放胸怀。盛田昭夫说:“日本企业之所以能在短期内取得飞跃进步,奥妙就在于企业经营者始终认为日本在一切领域中都落后于他人,从而产生一种紧迫感。他们情愿以欧美各国的学生自居,坚持交学费,学习经营手法,吸引新技术。”“在日本,人们始终不懈地追求效率和生产率的提高,即使是对螺丝刀这样简单的工具也毫不例外。从设计到加工,无不精心考虑,仔细研究。”“日本人不管从事何种职业,对本质工作均抱着尊敬态度。”浅尝辄止、短期利益、多赚快钱、什么好赚就做什么,乃至于弄虚作假、投机取巧、坑蒙拐骗,是当今中国社会之普遍心态。追求至善、精益求精、做什么就要做到最好,正是今日中国社会最缺乏的基本精神。
启示之三:战后日本崛起,得益于重视教育和重视人才的培养。日本前文部大臣荒木万夫曾经指出:“从明治以来,一直到今天,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战后经济的发展非常惊人,为世界所重视,造成比情况的重要原因,可归结为教育的普及和发展。”美国著名发展经济学家舒尔茨说:“战后日本物质资本存量几乎荡然无存,但其国家财富中的重要部分——具有知识水平的人还大量存在。” 日本重视教育的历史可上溯到明治维新时代。早在1872年明治政府颁布《学法令》时,就在《学制布告》中提出了一个非常明确的口号,要在全国做到“邑无不学之户,家务不学之人”,接着,1886年明治政府宣布在全国实施义务教育,大约经过30年的努力,终于在全国范围内普及了初等教育,其速度之快在世界教育史上是首屈一指的。而且从年代上看,日本也是世界上最早在全国范围内普及义务教育的国家,比美国早4年,笔法国早10年。目前,在我国13亿多的人口中,文盲还占相当的一部分。可见,普及初等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中之重。正如日本前内阁总理大臣福田赳夫在一次施政演说中所说的:“人是我国的财富,教育是国政的根本。”这应该是日本崛起奇迹的根源。
然而这只是历史可鉴的一部分。可以说21世纪的中国是正在崛起中的中国。以史为鉴,让历史照亮未来的行程,这是必需的。但时代永远是变化发展着的,我们更要站在历史的起点上展望未来。中国改革开放后二十多年来,一方面经济高速发展,另一方面高消耗的生产经营,已严重破坏了中国的生态环境,污染日益严重,贫富差距扩大已达警戒线,社会矛盾越来越突出。从中央领导到社会各方已形成共识,不能继续走西方国家工业化的老路,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和谐世界的理念。
中国的智慧老人季羡林先生在上世纪末曾预言: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东方文明能否重领世界风骚? 中国能否崛起为世界强国?中华民族能否跻身于世界民族之林?相信除了诚心向别人学习之外,还要能够融会贯通,有自己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