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青年心理学有感
卢梭说:“青年期是一个狂风暴雨的危险时期。”此时青少年的情绪特点是情绪、情感强烈,有明显的两极性。或是激动、振奋,显得十分热情;或是动怒,感到泄气,变得消沉起来。另外,青少年的情绪明显不稳定,有波动性的特点。他们容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当遇到顺利的情境时,就显得格外兴致勃勃,充满各种幻想,在生活学习、工作中力量倍增;但是当他们遇到挫折时,对信念就产生动摇,出现沮丧、灰心的情绪。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有其自身的身心发展特点及规律,青少年在人生的黄金阶段所形成的认知、习惯、世界观及价值观等对青少年今后的身心健康发展会产生深远影响,而健康的心理对青少年实现身心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一、健康、心理健康的认识
1.健康的内涵。健康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之一,是人类能够实现自身乃至整个社会发展与进步的重要保证。俗语道:“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换言之,健康是革命的本钱。早在20世纪三十年代,美国健康教育家鲍尔和霍尔(就曾提出过一个较为完善的健康的定义,认为:“健康是人们在身体、心情和精神方面都自觉良好精力充沛的一种状态1947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在其宪章中指出:“健康是指一种身体的、心理的以及社会适应的健全的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现象”
2.心理健康的内涵。据《扬子晚报》2001年8月23日道,“对6个国家和地区进行的„白兰氏亚洲地区健康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大陆居民对健康定义缺乏全面的理解,75%”的被访者认为健康就是‘没有疾病’”。可以看出,大多数人把“健康”片面地归结为身体的健壮或没有疾病而没有或很少关注心理上的健康。
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将心理健康定义为:“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心理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的心境发展到最佳状态”。此次大会还明确的指出心理健康的标志,即:①身体、智力、情绪十分调和;②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③有幸福感;④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有效率的生活。当然这个标准不是绝对的,心理健康和不健康之间并没有一个绝对的界限,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民族文化,对心理健康也有不同的要求,因此,目前心理学界对心理健康尚没有一个公认的一致的标准。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SigmundFreud,1989)曾说过:“心理健康就是指爱以及工作的能力”。这种“爱”可以理解为对自身以及身边人的理解与爱护,当把这种情感融入到学习工作中时,工作效率便会得到很大提高。
二、青少年心理健康现状
现代工业社会的加快发展给全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人们各方面的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满足,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最显著的问题之一便是人们的心理问题变得愈加严重。纵观现代社会,很明显的可以看到,心理健康问题存在于每一个年龄阶段,仅是程度有所差别。心理问题的存在影响着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影响我们自身潜能的发挥。而作为社会受教育群体的有机组成部分——青少年学生,其心理健康与否会对其未来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会产生实质性的影响。近年,国内教育工作者针对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大量调查与研究,发现目前青少年学生心理存在多种问题,形式不容乐观。概括体现为:①心理不平衡,嫉妒心强;②焦虑不安,适应能力差;③偏激,固执,按意愿行事,拒绝采纳他人意见;④人际关系处理不当,孤僻;⑤时常抑郁,情绪不稳定;⑥学业力大等等。可以说,青少年学生群体不仅担负着发展自身的责任,同时也担负着发展国家的重大责任。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
适应社会的能力”可见,心理健康教育业是教育应具有的内涵。
三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
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可以大致归类于学习类问题、人际关系类问题、情绪类问题、人格障碍类问题及青春期性心理类问题。心理活动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动态过程,因此,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造成心理障碍以致出现上述现象的因素也是复杂、多样的,其中包括生理的、心理的、社会的等因素。
1.家庭因素。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而家长为孩子所提供的环境会在无形当中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具体说来,影响孩子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有以下三类: 1)家庭环境因素。家庭环境包括大环境,即家庭居住的地理位置。倘若孩子长期居住在嘈杂、条件落后的环境中,孩子的智力发展会受到很大影响。此外,家庭环境还应包括小环境,即家庭内部环境,即父母之间的关系。整天充满父母吵骂声的环境对孩子性格及生活态度的形成具有消极作用。(2)家庭教养态度。现代社会里,父母对孩子溺爱有加,导致了一些孩子独自面对困难挫折的能力减弱,心理承受能力差等问题。严重时,孩子会做出令人痛惜的举止。(3)家长的教育方法。“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很多家长的期望。因此,为孩子做出一系列规划与打算,让孩子按照父母的意愿发展,从而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做出不恰当的举动。
2.社会因素。
(1)学校教育的影响。学校是青少年接受教育的场所,学校对学生的教育指导思想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的形成起着指引作用。教师对待不同层次学生的态度及施教方法对学生心理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2)其它社会因素的影响。社会心理学家研究结果表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更容易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一定社会的文化背景、社会环境、社会风气等因素会对青少年健康心理的形成与人生方向的确立起着催化剂的作用。
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多种因素来看,青少年阶段所形成的道德观、信念、习惯等对其今后步入社会具有导向和指引作用。而置身于这个物质与精神文明高度发达的社会大环境中,青少年的思想更容易被不良社会风气所熏陶,因此,为使学生在青少年时期形成健康的心理,无论是青少年自身,还是家庭,抑或是社会,都应该重视青少年心理状况。
四、维护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几点建议
.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不仅青少年自身需要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家长也要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有一个正确的认识。青少年需要正确对待学习上的压力,变压力为动力,经常与同伴沟通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虚心向别人学习,擅于调节自己的情绪。
2.坚持防治结合,以防为主。青少年学生心理问题的出现往往是各种压力与烦恼长时间在心中积聚而得不到释放和缓解的结果。而心理问题的出现又会导致自闭、抑郁等更为严重的问题的出现。因此,为防止青少年心理问题加剧,要坚持预防为主。
3.家庭、学校与社会各层次的协调与配合。家庭是青少年早期生活及教育打基础的重要场所,家庭氛围、结构、父母教育方式等都会在潜移默化中给予青少年深刻的影响。此外,学校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活动安排要符合青少年成长发展规律,对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要给与正确的心理辅导。社会上要增加经过专门训练的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者,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使他们与家长、学校里的教师以及其他社会工作者全方面配合,共同为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营造和谐环境。
总之,青少年期是个体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心理冲突及心理健康问题多发的阶段,心灵上的滋补也成为这一时期的重要课题。为处于这个阶段的青少年的心理得到健康发展,家庭
社会需要结合青少年自身特点进行施教,调整其错误的思维方式,引导青少年向着正确的方向前康发展。行,实现其心理健
第二篇:青年心理学心得体会
心理学心得体会
刚来大学的时候,就对心理学有种特别的情感。总以为学习了心理学就可以知道别人心里想的事,所以大一时就报了一个有关心理学的社团。到了大二选课时,《青年心理学》五个字出现在我眼前的那刻,我就知道我肯定要选它了。选完之后的一段时间里,我就一直怀着既兴奋又期待的心情盼着这节课的到来。
通过学习《青年心理学》,我对心理学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首先是对心理学的发展史有了一定了解,然后是学习了一些小组讨论的知识,并且在参加小组讨论的过程中体会到了很多人生的知识,在小组讨论中大家彼此敞开了自己的心扉,积极的参与到了小组的讨论中,在此中再一次体现了小组的力量。
在课堂上,老师每讲到新的知识,都会耐心地指导,并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来授课,甚至还有一些比较经典的视频以指导我们,让我们掌握起知识的要点时容易理解和体会,使我们的思维能力得到拓展和提高,增加知识的“免疫力”,因为这样我们在记忆知识时更加牢固。有时在讲到一些重要理论时,还会出一些心理实验来测试我们的能力和心理素质的承受能力,这些课堂实验使我们感到十分有趣而且这样别具心裁的课也十分生动和形色,是我们学生所喜欢的,上课时不会感到枯燥乏味,能够引起我们的兴致,因为它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激情,活跃课堂气氛,真正达到育人效果。学生在实实在在的活跃的生动的并且有一定新意的活动中受到教益和启迪,促进知行的结合。学生在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中,激发了感情,明白了道理,情理凝结,这也让我们了解自己的心理能力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程度,是好还是坏,是强还是弱,是积极还是消极的,是高还是低,这都是我们需要去了解的,因为可以从实践中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
学了《青年心理学》这门课之后,我已经对心理知识的有关方面有了一定的了解,人的知识、情绪、行为、动机、感情等等都与心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人的心理有积极与消极,主观与客观、好与坏、高兴与悲哀……在现实生活中,一些现象令人愉悦,一些现象使人忧虑,美好的事物引发人的爱慕之心,丑恶现象惹人产人产生厌恶之感。人具有喜、怒、哀、惧、以及自豪感、美感、理智感、自卑感等多种情感和情绪,而这些情感与情绪作为人对事物和自身的生活态度体验、构成了人类心理生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在这门课上,我知道了自己是什么性格的,有什么样的人格特质;知道了自我、本我与超我的关系;知道了我们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有不一样的情绪;知道了我们不能做情绪的奴隶,而要做情绪的主人,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在这门课上,我还学会了,当自己在生活中遇到了不开心的事情或问题时,要提醒自己注意保持心理健康,不能让外界事物完全左右自己的情绪;当我们与他人进行交往时,可以用心理学中的知识提醒自己注意方式方法;当别人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时,也可以用心理学的知识帮助他。当以后有了小孩时,还可以把心理学运用了到下一代的教育中。
受遗传、教育、生活经历、职业活动和其他因素影响,不同的人的心理会形成各不相同的特点;在不同的时间或条件下,人的心理活动具有不同的状态。在平时的生活中,对于几乎每一个年轻人来说,似乎都觉得自己最了解自己;当然了,我也不例外,说实话我接触心理学这门充满神秘气息的课程之前也是一直这样认为的。但是随着这个学期对心理学课程学习的深入,我发现以往的看法存在着很多的偏颇:在走上坡路时,总是把自己估计得过高,似乎一切所求的东西都唾手可得,往往把运气和机遇也看作自己能力的一部分而喜不自禁,甚至有些自以为是;在不得志时,又往往把自己估计得过低,把所遇到的困难和不利条件统统看作自己的无能,以至于做什么事总是很极端。
通过学习心理学,我真的被心理学的科学性,真实性所折服,可以说它是实实在在存在的东西,与此同时我还发现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同样重要,同时两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心理学不仅具有科学性,而且也不乏应用性。心理理论固然枯燥,但配以实例,就不但不乏味,反而让人有一种从生活中悟出哲理的感觉,视野也开阔很多。心理学来源于生活,又指导生活。
第三篇:青年心理学论文
青年期与人生
——青年心理学期末论文
这一学期,学习了XX老师的青年心理学,感觉在老师的影响下悟出些人生的道理,尤其是进入大学的这第二个年头,似乎转折的意义很大。前几天看到网上一个段子是说大学生有一种“大二综合症”的,大体是说大二的学生没有了刚入学的热情,对前途比较迷茫却变得懒散下来,对任何事物失去兴趣。而纵观整个大学时期,也是人生道路上的一个转折,大四的那个证书将预示着我们从校园跨进了社会。而这一切,都是发生在青春最轰轰烈烈的那些年——青年期。
青年期作为人生承前启后的重要转折点,与之前的自己相比最大的特点就是成熟。而这个成熟包括心理和生理的成熟,生理的成熟大家都明白,最重要的还是心理的成熟。人的生理发展趋于平缓并走向成熟,思维逐渐达到成熟水平,独立自主性日益增强,个性趋于定型,社会适应能力增强,价值观和道德观形成并成熟。另外,青年期的我们也要走入成人的行列,生活的空间更加广阔,开始恋爱、结婚,担当起自己对社会对自己对家庭的责任。
论文的题目是《青年期与人生》,那青年期对人生的认知又是咋样的呢?我国学者用问卷法调查研究的结果表明,初中学生中有42%、高中学生中有56%、大学生中有74%的人开始考虑人生观和价值观问题。思考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人数比率随学级而增长。也有研究得出,大学生中有92%的人会“经常”或“随时”考虑人生问题。(来自百度百科)这些数据表明,个体人生观的发展过程是在少年期开始萌芽,到高中阶段的青年期得以迅速发展;在大学阶段达到形成的高峰,并逐步走向稳定和成熟。研究结果也表明,大学阶段是个体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从少年期开始的人生价值观,经过了八九年时间的发展历程,在大学阶段又接触到许多有关人生价值的社会现象、理论问题以及生活实践,这使他们对人生进行不断地探索和反思,并得以对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有了系统地概括性认识,从而能够更深刻地了解人生的意义。所以大学期间,青年人已经具有了比较稳定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上节课拿到论文题目之后,回来在百度知道上问了个作为青年期人群中一员应该思考的问题:在青年期应该做什么样的人生规划呢?晚上再看的时候看到一个很简短但又很完美的答案:内在与外在的相得益彰,内心一定要充实,外在尽可能广。另外还有一个说要形成自己的三观,多读些好书,多出去走走,多思考思考自己之后的路应该怎么走。我觉得这两个答案有异曲同工的地方,前者所说的内心就是后者所说的读书和思考,而前者说的外在和后者的出去走走开阔眼界不谋而合。青年期,我觉得就是自己在不知不觉中“努力”变成熟起来的一个时期,不断地去重新认识自己周围的世界,思考自己想要的又是什么,以后的路究竟应该怎么走。青年心理学,今天重新审视这门课的名字,青年,而自己也已经走过了人生最初的20年,得到了小时候不知道盼望了多久的“长大”,但孰知这终于得到的两个字却没那么简单。曾经无数次说过的“趁青春还在,去做你想做的事,去见你想见的人儿,去疯,去痴,去狂”,却在自己不经意回头去想的时候早已离自己远去,可能这就是我们摘下青春的帽子,变得成熟稳重下来的标志吧。
第四篇:青年心理学论文
大学生心理健康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恋爱
摘要:众所周知,青少年时期是人生中的一个重要时期,这对我们今后的发展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不仅影响到他们自身的发展,而且也关系到全民族素质的提高,更关系到跨世纪人才的培养。当代大学生更加关注的问题便是恋爱问题,这个现象在大学校园中也是普遍存在的 正文:
众所周知,青少年时期是人生中的一个重要时期。在这黄金般的十几年中,我们的思想意识、对外物的好奇心、求知欲等不断地急剧变化,心里也逐渐变得成熟,这些变化对我们今后的发展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青少年是我们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从一定程度上讲,青年心理发展变化的结果,将直接关系到祖国未来的命运。我在学习青年心理学这门课之前,对青年心理变化的规律及特点认识不太清楚,或者说认识很少。但经过一学期的学习,我了解到不少有关青年心理学的知识,这可以及时校正我的心理发展方向,对我个人的成长也是大有好处的。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不仅影响到他们自身的发展,而且也关系到全民族素质的提高,更关系到跨世纪人才的培养,一项关于当代人主要素质的调查表明,当代人的素质不能适应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需要,最欠缺的是心理素质,具体表现为意志薄弱,缺乏承受挫折的能力、适应能力和自立能力,缺乏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缺乏自信心,依赖性强等。究其原因,与教育不重视人的心理素质的培养与塑造有关。
造成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客观方面来讲,与中学比,大学时期的学习、生活、人际关系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为了在激烈的高考竟争中取胜,几乎是全身心投人学习,家长的过度保护、学校的应试教育、生活经历的缺乏使这些学生心理脆弱、意志薄弱、缺乏挫折承受力,在学习、生活、交友、恋爱、择业等方面小小的挫折足以使他们中的一些人难以承受,以致出现心理疾病。
从主观方面讲,第一、大学生日益增强的自主自立意识与客观条件上的可能性及能力之间发生着矛盾,容易导致他们盲目自满与自我陶醉,例如:在高中阶段,他们可能是班上的佼佼者,老师的表扬、同学羡慕、亲友夸奖使得部分学生在这种自我陶醉中渐渐松懈了斗志,认为自己是中学的尖子,大学里也不会例外,从而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盲目自满。第二、由于多方面的压力,使得大学生普遍对自己的前途感到不可把握,因而产生自卑心理。
因此,我觉得要解决这些心理方面的问题,不仅要社会方面、学校方面的努力,还要本人自身方面的主动调节。所以我觉得可以通过了解心理学为自己解决困惑。在这个近乎惨烈的社会竞争,来自社会和家庭的巨大压力以及对学生心理教育的忽视使大学生的心理问题逐渐积累,最终暴发出来。一些大学生因为不堪重负,用自杀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一个个大学生轻生的血淋淋的事实是我们不愿提及的,但这背后隐藏的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却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
不仅如此,心理素质的提高还离不开相应知识的掌握,系统学习心理、卫生、健康等方面的知识,有助于学生了解心理发展规律,掌握心理调节方法,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心理素质教育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自我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取决于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高低。因此,心理素质教育就是要注重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大学生的心理问题的解决需要大学生自身的努力与学习相关知识。而当代大学生更加关注的问题便是恋爱问题,这个现象在大学校园中也是普遍存在的。恋爱问题不仅困扰着各年级的大学生,而且对他们的心理发展进程有着重要的影响,所以下面我就大学生恋爱心理问题发表一下自己的见解。
近年来, 随着高校在校生人数的增加,大学生恋爱在高校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而且已呈人数增多、年龄偏轻的势头。大学生恋爱现象的出现,并非偶然, 既有其内在的心理因素, 也有外部环境的影响。随着高校大学生恋爱所影射出的一些社会问题的出现, 大学生恋爱则引起社会, 特别是许多教育工作者及学生家长的普遍关注。当代大学生的年龄约在17至24岁之间,性生理发育已基本成熟,但由于他们的心理发育相对滞后,人生观还不够稳定,学识基础还不够牢固,社会阅历还相对缺乏,还没有独立的经济基础等原因,尽管他们渴望得到爱情,但未必懂得爱情;即便爱情来临,也未必能把握处理。
所以,就我个人而言是不太赞同大学生恋爱的,原因主要有三点:1.恋爱会影响学习,尤其是像我们土木专业,高负担的学习任务迫使我们无暇顾及恋爱。
2.恋爱会增加许多我认为不必要的开支,如果说在恋爱过程中花很少的钱就把女生泡到手的话,那我不得不佩服他的把妹手段。而普遍的情况下,我们都要花掉很多的钱在恋爱过程中,如:请客吃饭,一起逛街,看看电影等,这些无不是在花父母的血汗钱啊!3.大学生在心理上还不是很成熟,在很多问题上都缺乏必要的应对措施,可能会无法接受失恋这一突如其来的沉重打击,影响到自己一段时间的心态和学习状态,甚至会产生极端后果。
总而言之,对于中学时期心理教育普遍缺失的当代大学生来说,在大学阶段接受必要的心理教育是十分正确的。选修青年心理学便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它对青年时期常见的心理现象进行了细致的剖析,对大学生心理的成长成熟具有积极意义。我相信我会在学习这门课的同时,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运用相关知识解决我自身遇到的问题,以一个良好的心态面对未来美好的生活!
参考文献:1.《大学生心理健康》 孟庆荣、李莉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2.《大学生恋爱心理》陶国富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年
第五篇:青年心理学论文
青年心理学论文
姓名:
学号:
班级:
学院:
心理素质与大学生未来
摘要 青年心理学是研究青年期个体的心理特征,及其发展规律的发展心理学分支。内容包括青年的智力发展、个性形成、情感和意志表现、世界观的形成、心理卫生等多方面的问题。青年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只有很短的历史,但却有一个漫长的过去。心理学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哲学思想,哲学和宗教很早就讨论了身和心的关系以及人的认识是怎样产生的问题。古希腊哲学家如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中国古代思想家荀子、王充等都有不少关于心灵的论述。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素质,青年心理学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不仅影响到他们自身的发展,而且也关系到全民族素质的提高,更关系到跨世纪人才的培养,一项关于当代人主要素质的调查表明,当代人的素质不能适应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需要,最欠缺的是心理素质,具体表现为意志薄弱,缺乏承受挫折的能力、适应能力和自立能力,缺乏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缺乏自信心,依赖性强等。究其原因,与教育不重视人的心理素质的培养与塑造有关。在大学生中,有人因自我否定、自我拒绝而几乎失去从事一切行动的愿望和信心;有人因考试失败或恋爱受挫而产生轻生念头或自毁行为;有人因现实不理想而玩世不恭或万念俱灰;有人因人际关系不和而逃避群体自我封闭。常见的大学生心理问题还表现为环境应激问题、自我认识失调、人际关系障碍、情绪情感不稳、感情适应不良等。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不容忽视。
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存在的种种问题一方面是与他们自身所处的心理发展阶段有关,同时也与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分不开。大学生一般年龄在十七、八岁至二十二、三岁,正处在青年中期,青年期是人的一生中心理变化最激烈的时期。由于心理发展不成熟,情绪不稳定,面临一系列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的课题时,心理冲突矛盾时有发生,如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理智与情感的冲突、独立与依赖的冲突、自尊与自卑的冲突、求知与辨别能力差的冲突、竟争与求稳的冲突等等。这些冲突和矛盾若得不到有效疏导、合理解决,久而久之会形成心理障碍,特别是当代大学生,为了在激烈的高考竟争中取胜,几乎是全身心投人学习,家长的过度保护、学校的应试教育、生活经历的缺乏使这些学生心理脆弱、意志薄弱、缺乏挫折承受力,在学习、生活、交友、恋爱、择业等方面小小的挫折足以使他们中的一些人难以承受。从环境因素看,竟争的加剧、生活节奏的加速,使人产生了时间的紧迫感和压力感;个人对生活目标的选择机会增多,难以兼顾的矛盾加剧了内心的冲突,产生了无所适从的焦虑感。凡此种种,对变化的环境适应不良而出现的各种困惑、迷惘、不安、紧张在明显增加,社会的变革给正在成长着的大学生带来的心理冲击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更强烈、更复杂。各种生理因素、心理因紊、社会因素交织在一起,极易造成大学生心理发展中的失衡状态。心理
素质低劣的人自然不能适应高速度、高科技、高竞争的环境,心理负荷沉重便容易导致各种心理疾病。
1、客观方面
与中学比,大学时期的学习、生活、人际关系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1)学习的任务、内容、方法发生了变化;
2)生活环境发生了变化;
3)人际关系较中学时代要复杂;
4)对待社会工作的态度发生了变化。
2、主观方面
新生物质生活的依赖性与精神生活的独立意识发生着矛盾;日益增强的自主自立意识以及主观愿望上的自主自立与客观条件上的可能性及能力之间发生着矛盾。这两方面的原因使那些适应新环境能力不强的新大学生很容易产生如下心理问题:
一是盲目自满与自我陶醉。
二是失望与失宠感。
三是松气情绪与歇脚心理。
四是畏首畏尾。
人的心理素质不是天赋的,而是取决于后天的教育与训练,教育对心理素质的提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以下是行之有效的教育措施:
1、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咨询作用;
2、开展大一新生心理健康调查,做到心理问题早期发现与预防;
3、把心理素质教育渗透在教学之中;
4、开设心理教育必修课,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5、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大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心理社会环境。
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是培养二十一世纪人才的基础。二十一世纪的晨钟已经敲响,在这新旧世纪交替之际,培养跨世纪人才是时代赋予高等学校的历史重任。如何培养跨世纪人才,其核心是加强对青年学生基本素质的教育和培养,全面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二十一世纪人才应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全面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的生理心理素质,且相互和谐统一,这也是健全人格的科学内涵。我们应该反思以往的教育工作,人们往往偏重的是科技文化、学识才能素质,而较为忽视的是思想道德素质,特别是心理素质,即使在比较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今天,仍未对心理健康教育这一“心理卫生死角”引起足够的重视,其结果是导致学生中出现了大量的心理问题,严重扰乱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生活秩序,影响了人才的整体素质,阻碍了高教目标的全面实现,给国家带来无可挽回的损失。因此,保持健康的心态,不仅关系到广大学生健康生理、心理的发展,良好思想道德的养成和完美人格的塑造,而且关系到人才素质的整体提高、高教目标的全面实现、直至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优良的心理素质在青年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必将对二十一世纪人才的质量产生积极而又深远的影响。健康的心理是一个人全面发展必须具备的条件和基础。加强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全面提高跨世
纪人才质量已成为高等学校所面临的迫切任务。二十一世纪是一个思想文化激荡、价值观念多元、新闻舆论冲击、社会瞬息万变、的世纪,面对如此纷繁复杂的世界,未来人才都可能在某一时刻出现心理危机。二十一世纪人才的心理承受能力将经受更为严峻的考验。为此,就要不断加强对青年大学生的适应性、承受力、调控力、意志力、思维力、创造力以及自信心等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使他们真正懂得:要想占有未来,不仅要作思想品德、智能、体魄的储备,更要作战胜各种困难挫折的心理准备,从而引导他们科学地走出自我认识的误区,更新观念,突破时空,超越自我,唯有如此,方能在搏击中,翱翔自如,走向成熟,参与国际人才竞争,迎接新世纪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