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教材形势下教师如何备课

时间:2019-05-14 10:27:5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新教材形势下教师如何备课》,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新教材形势下教师如何备课》。

第一篇:浅谈新教材形势下教师如何备课

浅谈新课改下教师如何备课

初三二部 张学武

只要是教师都要备课,但凡有几年教学经历的人都能从备教材、备学生、备目标、备过程、备教法等方面说个子丑寅卯。但在新课程条件下,随着教师角色的转变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它的性质、功能、方法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它要求教师从新课程理念出发,在落实学生主体学习地位上下功夫,在落实每一个学生自主学习上下功夫,在落实学生合作学习上下功夫,在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上下功夫,那么如何备课呢?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首先了解在新课程下教师在备课中存在的问题

1、处理教材缺乏创造性。从编写教案可以看出,大部分教师在备课、编写教案时是边看教参边备课边写教案。备课时过分依赖教参或教案集,很少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问题。

2、制定目标过于笼统。目标都来自于教学参考用书或教案集,教师未能根据本班学生实际情况和教材内容及时加以调整,阐述笼统,缺乏针对性。

3、以学论教流于形式。很多教师能意识到备课要了解学情,要备学生怎么学,即怎样组织学生开展有关活动。但是真正落实到课堂教学之中,教师往往做得不好,怎样组织、如何开展,心中没底,为此,课堂教学就容易出现放任自流的现象或教师注入式满堂罐的现象。

4、设计教教案简单化。设计的教案大部分是直线型的,一问一答式的,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不大;对习题的处理大都要求学生按教材或练习册的要求完成,很少作调整或增补,无开放性、生成性、个性化设计。

5、教学反思空洞。许多教案后面都有教学反思或随笔,但大都只有三四行字,多则七八行,内容大多是泛泛而谈,没什么价值。也没有自己的典型经验给人以借鉴。

6、教案与教学分离。抄写教案时,许多教师没思考所抄的内容,只是按部就班地完成这些“文字”的抄写,把它们从教案集上原原本本地或偷工减料地“搬”到学校统一颁发的教案簿上,应对学校领导走马观花的检查。而真正在课堂上用到的“备课”,是教师在课前,利用课间时间用心去看现成的教案和参考书,并快速地思考、修改而批注在课本上,罗列出教学的提纲或轮廓,理一理自己的教学思路。这样就出现了抄写教案与课堂教学分离现象。那么在新课程条件下老师如何科学备课呢?我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教师备课要备教学内容。这不只是仅仅准备教材内容,或只是教参到教案的简单的“块移动”。要求教师对教材重新进行结构的组织、脉络的把握以及内在规律的揭示;要求教师对各种教学因素,科学地选择取舍,巧妙地调整组合,有轻有重,有主有次地进行程序设计;要求教师从参阅配套教参和优秀教案中受到启发,帮助挖掘教材,拓宽教材,打开思路。

2、教师备课要备学生。备学生的前提就是以人为本、充分地了解学生,在此基础上更要尊重学生、欣赏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摸清了学生的知识储量、认知水平、学习方法、思维习惯以及对本单元教材内容的已知程度,教学才有依据,才能因材施教、有的放矢。也只有摸清了学生的学情,包括学生知识、技能的深度与广度,讲解才能讲到点子上,解到关节处,才能有效地克服“学生熟知的我们还喋喋不休,学生难解的我们却不了了之”的倾向。也就是说,我们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地了解学生要学习什么、得到什么,从而帮助他们确定学习的目标;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从而帮助他们去寻找和利用学习资源;了解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方法,从而帮助他们设计学习活动和形成有效的学习方式;了解学生的心理,从而帮助他们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等等。备学生是备课的难点,难在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非常活跃又参差不齐的思维体,作为教师,要做到胸有成“人”,就必须经常自觉地深入学生,从课堂内外的每一个环节了解和研究学生。

3、教师备课还要备自己。备自己,有四层含义:一是注重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使自身在文化素养、科学知识、人格魅力上有足够的品位、能力和感召力。文化素养需要长期的积淀,科学知识需要刻苦的汲取,这里特别要提一下人格魅力,教师的情感立场、理想精神、敬业态度、超功利的道德品格、负重前行的超常意志,对学生的人格养成有很深的影响力,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二是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才能扬长避短,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每一位教师都有着自己的认识特点、情感特点、意志特点,有着不同的教育观、学生观、质量观以及不同等层次的能力特点,这一切都必须要在备课过程中表现出来,而且以独特的方式渗透在教学过程中。三是教师备课不能千篇一律,一成不变,要有随机应变的能力。比如在教学中,教学内容、学生、教师三者要做到有机结合,和谐搭配,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这就要靠教师在备课和教学中如何发挥主动性、灵活性和创造性了。四是根据能力大小和自己在某一个教学阶段的侧重点形成自己的特色。例如新教师通过设计详案熟悉教材,弄清教材的体系,积累教学的经验;开展教科研课题实验的教师,可以精心设计满足实验要求的特色教案。再如,对某一教学环节还不够上水平的教师,可着力在这一教学环节上采用多种设计方案。

4、教师备课更要备方法,尤其要注重学生学习方法及学习策略的指导。教师在钻研教材和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还要考虑如何把教材转化为学生可以接受的内容,把知识有效地传授给学生,因此就要研究教学方法,这是实现教学任务的保证。教师研究教学方法,必须紧紧依据每次课的教学目的、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课的类型和结构,保证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法。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知识、提高能力的最重要的阵地。既然要以学生及学生的发展为中心,那么课堂教学就应当是学生活动的主要时空,教师应退到次要的位置,来扮演学生活动的欣赏者、帮助者和指导者。所以备课主要是准备这些方法,创设一些情景让学生主动乐意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要做到这些,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备课时去注意对学生的引导。教的本质在于引导,其特点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引导可以是一种启迪,也可以是一种激励;引导的内容既有方法和思维,同时也有价值观、世界观以及做人的道理。

5、注重课前的二次备课。在备完课后,不是只等上课,必须再看一遍教案,进行一次再备课。把教学步骤、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等再仔细琢磨一番:教法是不是非常恰当?问题这样提出是不是恰如其分?某个问题放在前面先讲到底好不好?……这样临时再做些增、补、删、减,适当地调整教学内容、教学步骤,使教案越发完善,使教学内容熟烂于心,使操作教学过程更加游刃有余、挥洒自如,使整个教学充满活力与生机。这样,虽然教案书写乱了点,但课前准备充分,心中有数,眼里有学生,心中有重点,讲起课来才能自如、潇洒,课才能讲活。我认为,那种讲课时离不开教案,照本宣科的死板的教学是最不受学生欢迎的,而那种教学重点不明确、课堂上离题万里的胡侃乱讲更是对学生不负责任的表现,教学效率因此也就不会理想。

6、备课的环节多用留白,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体现自主学习的精神。备课过程中的留白,最重要的即是把原来教师提出的问题交由学生提出,教师的任务是如何引导学生提出有质量的问题。这是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角色变换的又一体现,也是新课程理念规范教师课堂行为的一条严格标准。“教学设计的理念上要从关系入手,关注教学中人的存在,设计的过程中注重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在生活世界的多向互动及其效果。”然而,如何让学生既充分发挥自主性,又不天马行空,达到所谓的“效果”比原来的科学设置课堂提问远远难得多。此外,备课要真正具有深度,还应注重提炼,追求深入浅出。备课时,对课文固然要进行详细的分析、研究,但最终在进行课型设计时,应追求集中的目标体现和简明的教学步骤,这样有利于教师课堂的自由发挥,产生较好的讲授效果,当然也为学生的发挥提供了更加广阔、自由、开放的空间。

总之,当你准备站在那三尺讲台上实施教学前,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去面对你的学生,以最佳状态去完成教学目标,只有这样你才能无愧于“教师”这一神圣的称号。

第二篇:新课标下教师如何备课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新课标下教师如何备课 作者:徐绍波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05年第05期

第三篇:新课程下教师应该如何备课

新课程下教师应该如何备课?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建构的过程,它强调以学生为本,帮助学生在合作互助中学习,特别关注学生的主体要求,尊重学生的原有知识与经验,顺应学生的自我发展,关注个体的差异,鼓励学生的个性,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自我探究的学习能力。那么在新课程下我们应该如何备课呢?

首先要走出备课的几大误区。误区一:备课变成教案的“克隆”

有的老师把备课想象得很简单。备课时,找来现成的教案一抄了事,就这样,年年教,年年抄,除了写了一些细节和过程,整体基本没有变化。这样,不重视备课,不重视教法的研究,不重视教学效率,学生的学习效率自然就很低。

误区二:备课走上了“形式主义”

有的老师为了在备课检查中能体现课改精神和新课程理念,将“教案”改称“学案”,并没有教后反思、二次备课等备课要求,如把以往的教学过程分解为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等。实际内容依然是“换汤不换药”,“穿新鞋走老路”。如此改革,备课成了一种形式。误区三:集体备课成了“教案之和” 网上的一则报道让人忍俊不禁:某学校开展对外公开课,五位教师上的都是同一节课,听课人听到的都是同一个模子:一样的导入,一样的话;一样的讨论,一样的题目;一样的过程,一样的调子。大家感到纳闷,询问后才知,这是之前集体备课的“成果”。他们将集体备课后的“成果”原封不动地搬进自己的课堂,照本宣科。这般“偷工减料”,这般“投机取巧”,备课“大船”岂不会“搁浅”? 误区四:备课成了网上资料的“拼盘”

有些教师网上备课很轻松,从网上下载与自己备课内容相关的教案,不加取舍地变成自己的教案,全然不顾内容是否切合自己教学实际的需要。这种“拿来”的东西,没有参与的成分,注定会造成教学的失败。

那么在新课程下我们应该如何备课,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呢? 科学处理教材。

新课程有新“课标”,教师备课的真正目标就是如何达到新“课标”的要求。为此我们必须深入研究“课标”和教材,仔细阅读有关参考书,弄懂教材的思想,结合学习实际情况,确定各章节的教学目的、要求、重点、难点、关键点、障碍点及知识的内在联系等,科学地确定教学目的,不断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心理特点、知识水平。此外,教材处理的一个重要环节是选择编排教学内容,在“课标”要求的前提下,以教材中最基本的概念、原理为中心,从纵、横两方面对教材进行处理,其中“纵”指知识的“线”,即知识的内在联系,“横”指知识的“块”,即横向联系。这样便于学生将知识联系起来,避免前学后忘。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这是提高备课质量的关键。教师在备课中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选择最优教学方法,选编典型习题,写出具体可行的教案,并设计好板书及课堂小结。研究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其方法的选择应以教学目的、任务、教学内容、学生情况为依据,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教学中要抓住关键,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重视学习。

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知识水平,是提高备课质量的保证。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因此,教师自身学识水平的提高是关键。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圆满完成教学任务。

(1)博览群书。从各种书籍、报刊中吸取与教学相关的精华内容,及时了解本学科、本行业的新知识、新情况,做好读书笔记。(2)常听课。通过听课,学习他人的长处,认真听取评议,主动征求领导意见和同行的意见,及时改正错误,倾听学生及家长的呼声,听取学生对教学的评议,以便“对症下药”,改进教学,开阔思路,不断创新。

(3)勤写。边实践边总结,把自己积累的信息、资料、体会、办法记录下来,整理成文。

(4)走向社会。有选择地交流,了解社会的变化与要求,使教学与社会息息相通。

第四篇:新课改下教师如何备课

新课改下教师如何备课

备课是一个古很老套的话题,但凡有几年教学经历的人都能从备教材、备学生、备目标、备过程、备教法等方面说个子丑寅卯。但在新课程条件下,随着教师角色的转变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的要求,备课不再是教材内容的简单的诠释、教学过程的简单的安排、教学方法的简单的展示,它的性质、功能、方法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它要求教师从新课程理念出发,在落实学生主体学习地位上下功夫,在落实每一个学生自主学习上下功夫,在落实学生合作学习上下功夫,在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上下功夫,在防止学生的学习活动流于形式、切实提高课堂效益上下功夫。因此教师备课已升华为教师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那么如何备课呢?

一、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备学生

以往的教学以传授知识为中心,因而备课的重点往往放在知识的获得,技能的训练上。在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中,我认为备课的重点应转移到学生的发展上来。教师不仅要考虑课堂上让学生学什么,怎样学,更应考虑这样的学习对学生的发展有什么作用,要时时把学生的需要放在首位。如对教材的处理是否能吸引学生学习;问题的设计是否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教学方式是否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究:教学过程有没有给学生留下足够的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等。

要从学生的发展着眼,真正在备课的每一环节都想着学生的发展,想着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那么我们的课堂教学就会在真情的涌动下,回归教育的真实,回归生命发展的自然。

通过平时的听课了解,我深深地体会到:了解学生与研读教材同等重要。教师对教材的理解、研究一旦确定,相对而言比较稳定,而学生却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是一个发展的人。教师对教材的研读、教学方法的设计,都是通过学生的学习、理解来展现的。通俗地说是“教师搭台、学生唱戏”。“台”是师生所共同拥有的教材,而搭台就是教师要通过教材这个媒介,选用恰当的方法,洞悉学生的心理特征和需求,建构适合学生智力发展的问题情境,以便有效组织学生唱戏。因此,备学生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备课时如何备学生呢,1、全面了解学生。要做到了解学生,首先要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了解学生的基本的学习能力;了解学生的认知特点以及情感因素。根据学生的实际制定相应的措施。

2、深入研究学生,找准教学起点。现在学生学习的渠道多了、宽了,他们的学习准备状态有时会超出我们的想象,许多课本上尚未涉及的知识,学生可能已经清楚了,我们认为很简单的不用教的,学生可能不会。如果我们按事先设计的内容教学,效果可能不佳。因此,教师要遵循学生的思维特点设计教学,就必须把握准教学的起点。

学生是否已经掌握或部分掌握了教学目标中要求掌握的知识、能力?掌握的程度如何?没有掌握的是哪些?

哪些新知识是学生自己能够自主学习的?哪些需要教师引导和点播的......通过对学情的了解,确定哪些知识是重点探究的,哪些可以甚至不讲的,从而很好地把握起点,有针对性地设计、实施教学。

3、备学生发展的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教学的灵魂。因此,课堂教学要解决的问题是教学目标的问题。素质教育首先应体现基础性、全面性和发展性。其次,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开发,强调内化过程,实现教师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目标、发展目标的协调一致。

4、纵观全班学生,关注个别差异,设计不同目标,做到有的放矢。

二、隐性备课重于显性备课

备课切忌拿到教材就急于动笔,边写边想。我认为应该有一个思想上的准备。认真钻研教材,放飞自己的思想,想的远一点、杂一点没关系,而是着重思考整体的思路和框架。依托教材,联系学生实际情况,思考如何让学生达到预定的目标。这就是我们说的隐性备课。

1、备课不等于写教案

备课包括钻研教材、搜集信息、了解学生、考虑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写教案,等等。写教案是备课的最后一个环节--把钻研教材等方面的所思所得,把教学的目的要求、重点难点、教学过程和方法以及搜集到的有关信息记录下来,是“备忘录”--供课前翻阅,以便把课上好。

写教案是显性的,钻研教材、查阅资料、搜集信息、备学生…..则是隐性的。我认为隐性备课最重要。

2、隐性备课最重要

隐性备课是“内功”,有时是看不到的,也无法形诸于文字。“内功”好的人即文化修养高、悟性好,花的时间可能短但效率高,反之就会低。当然,“内功”的修炼需要一个过程,需要日积月累。隐性备课最重要的是钻研教材

钻研教材一般分四个步骤: 第一步:理解字词句在课文中的意思。第二步:朗读课文(多读,用心揣摩课文的意境、思想感情)。第三步:正确领会作者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意图。第四步:认真思考课后练习题的要求,有的老师要先做一做。这是针对语文课来说,其实,其他学科也需要理解教材,理解编者的意图。隐性备课还包括查阅资料

思考了大致的思路和框架之后,还要查阅相关的资料,资料的储备,有利于课堂的拓展延伸,让课堂富有弹性,充满灵气。发挥资料最大的价值,体现教师的教学能力。

3、要思考教法

有了思想的准备,资料的储备,教师已具备了驾驭课堂的初步能力,但课堂不是一成不变的,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充满了不可预知性,面对突发的情况,教师要有足够的准备去化解,这就要求教师多设计几种方法,多了解学生。

在思考教法的时候,必然“备学生”、“备学法”。课文钻研好了,教法也往往随之有了。隐性实际并不隐形,它是写教案之前的准备工作,其中包括无形的思考。

三、解读并超越教材

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学的过程是教师“用教科书教”的过程,而不是“教教科书”的过程。这说明两方面问题,一方面,教师是教材的理解者、参与者、实践者。备课时,教师要钻进教材之中,有自己的钻研、解读和思考,否则,一味地接受和照搬,教师就只是充当教科书的“传声筒”、知识的“贩卖者”角色,而没有了自己的思考,很难将课上出新意和深意。长此以往,教师的思想必然僵化,学生然厌学。另一方面,教师要跳出教材,超越教材。“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叶圣陶语)。既然是例子,说明教材并非是教学的全部,教师要摈弃那种唯教材是用的本本主义,灵活变通教材中与学生的口味不相符或滞后于学生发展的内容,及时关注时代发展的新动向,吸收生活中鲜活的素材,把它及时地整理、融合到自己的教学中。(一)看重教材

我们经常说,教书育人。它有两层意思:一层是从教书的目的而言,教书要育人,不做教书匠;另一层是从育人途径而言,育人要教书,在教书中育人。因此,必须看重教材,否则,国家就不必编写、审查教材了。

1、教材是新课标的精神体现

编者通过教材渗透新课标的精神,通过教材面对学生,架起桥梁。教材是新课标精神的具体化。

2、教材是教学任务的依据是教与学的依据。

3、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教师传授知识,培养学生的能力等,都要依据教材这个本来进行)

4、教材是教学过程的支架。能为怎么教、怎么学提供支架。虽然教材不能等同备课,却能为教师设计教学提供支架;虽然教材不能代替教学过程,却能为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提供支架。

(二)看透教材

既然教材赋予了我们这么多东西,我们就要在看重教材的同时还要看透教材,做教材的真正主人。

1、举例与范例的观念

叶圣陶先生有句名言: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其他学科也是如此)。他对语文教材看得很透,作为例子,目的是为了学生。学生不是为教材服务,而是教材为学生服务。教师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学生教。教材是举例,也是范例。课文都是精选的,例子就是实践,仿例、用例就是积累运用。

2、煤块与煤球观念

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系元和课外教学资源,教材犹如“煤块”,可以再利用,可变成“煤球'蜂窝煤、煤气…..它是资源,具有弹性,旨在善于开发,综合利用。看透这一点,就会在深刻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开发教材、驾驭教材。

3、供创与共识观念

作品变为教材,性质发生了变化,理解、表达是作者、编者与教者、学者共创的过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做法。有共识也会求异,会有独特的感受,甚至对教材扩展延伸,均是正常的。看清这一点,对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将大有益处。

(三)钻透教材

仅仅看透教材是不够的,好要吃透教材。教材虽然是个例子,却又是凭借,例子是重要的,但看得远还需站得高,有了例子教师更应该钻研例子,例子钻不透,就设计不出好教案,就挖掘不出引起学生兴致地探究点,只是在表面游来游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就会流于形式。钻研教材是备课的重要前提。拿一篇课文来说,应从几个方面钻研教材。

1、钻”面“ 要整体把握教材。不仅要抓住每段的具体内容,而且要抓住全文的主要内容。例如《鸟的天堂》全文按时间可分为两部分。两部分各些什么呢?有的教师这样说:第一天傍晚看到了一棵大榕树,第二天清晨看到无数的鸟。这种理解将两部分完全割裂开来,文章是整体,各部分有着内在联系。其实是,树中有鸟,鸟在树上,鸟与树相互依存,和谐相处,将鸟与树的亲密关系,才是真正的鸟的天堂,才是全文的主要内容。

2、钻”体“ 以文本为依托,了解文本背后的内容,了解写作背景,补充有关资料。这样钻研,利于课内课外结合,利于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

3、钻”点“ 文章整体与局部是对立统一的一对矛盾。整体是由局部组成,局部有离不开整体。所以,从整体中抓局部,从局部中悟整体,应该抓住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牛鼻子,钻研教材。

(四)用足教材

吃透教材很重要,但不是目的,用好教材才是目的。如何把看透教材的理念、转化为驾驭教材的操作呢?如何把吃透教材的积淀转化为学生的素养呢?仅仅吃透教材是不够的,要让教材为学而用,为教会学生而用。也就是说,要善于用足教材。

1、品点

品味语言的音、形、意、道、境、情……

2、扩点

教材给教师和学生留出了再创造的空间。空间在哪里?这就要求我们在备课时找准这个点,进行扩展延伸,省略处求补充,概括出求具体,暗含出求明朗。如《小马过河》,小马过河后得出结论:河水既不深又不浅。课文虽然完结了,但事情可以延伸,小马磨完面回来,还要过河,可以与老牛、松鼠有一番对话;小马回到家,也可以像老马汇报自己两次过河的感受。这都是训练学生理解表达的扩点。

3、疑点

李政道有句名言:”要学问,先学问,不学问,非学问。学生敢问、学问、会问、爱问,就是一门极为重要的学问和素质。在何处抓质疑点?一般来说,应在难点处质疑,关键处质疑'疑惑处质疑,无疑处质疑。学生在质疑时,问题的范围可能深浅不一,我们在备课时要弄清楚层次:疏通性问题;深究性问题,鉴赏性问题;延伸性问题;评价性问题。语文课程标准多次强调创见,目的在于鼓励求异,开拓创新的空间。因此,备课就要抓住疑点,开展创造性的语言实践活动。

4、争“点” 备课要善于抓住教材揭示的矛盾冲突,引发学生的讨论、争论。教师要抓住“争点”,引发论题,鼓励学生有不同的观点。

四、遵循一个前提 实践两个观念

以前的教学活动往往是教师讲,学生听,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因而我们在备课时往往忽视了学生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是一个正在发展的人,而是把学生粗暴的理解为接受知识的一种容器,是学习的机器。新课标在很大程度上更加注重了人文性,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备课时应该时时刻刻关注学生是活生生的人,而决非容器、机器。在备课时,所设计的教学步骤、教学问题都必须“以人为本”,体现备课内容的人文性,这是前提。

在我们的备课中,我们还要实践两个观念,即大语文观念和课堂互动观。(其实,其他学科道理是相通的,大数学观与课堂互动观…….)

我们语文教师经常在说,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这实质上就是张孝纯老师所提倡的大语文教学观。我也经常听数学教师说,生活中的数学......同时我们也知道,生活中处处有语文、数学,特别是在现代这个信息十分发达的时代,学生在很多社会实践中都可以学到语文。因而,在备课中,我们教师不能仅仅局限于教材、教学参考书,而应该让自己的视野开阔一点,多给学生一些生活中的鲜活的例子。在备课中,应该留出一定的空白让学生交流生活中的语文,从而体现大语文教学观。

“焕发出生命活力的课堂才是理想的课堂”,这样的课堂也是我们新课程所追求的课堂。新课程的出现改变了教师以前不顾学生反应只顾自己满堂灌的陋习。新课程的理念是一个平凡的老师,应该把自己的生命和学生的心灵相融,课堂应该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而不仅仅是优秀教师展示授课技巧的表演场所。课堂教学的互动性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在备课时,应充分考虑到这一点。无论是在设计教学环节还是在教学问题的设置上,都应该有充分的师生互动的内容,如果教师在备课是没有考虑到这一点,那么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我们将仍然走满堂灌和满堂问的老路。

其实,教学是一种个性化的具有创造性的劳动,那么,备课是最基础的极好的表现。

教师千差万别,个性、特点都不相同,备课的习惯、做法自然就会不同,也没有哪一种备课的方法可以完全适用、套用或简单地学用,这很正常,教师并不需要拘泥于统一。但,一些共性特征明显的做法或规律性的东西倒是可以提供给我们来思考。

,备课是一种学习、提升、修炼的过程,是一种力图完善、精益求精的过程,是一种放飞思想、张扬个性、抒发情感的过程,它需要每一个教师用心、用情、用力去打造。

所谓用心,就是要静下心来并潜心去备课。

所谓用情,就是要投入自己的真情实感去备课。

所谓用力,就是要施展自己的能力和实力去备课。

第五篇:当前形势下教师如何调整心态

当前形势下的教师如何调整心态

弋阳县一小 徐莉萍

摘要:教师面对改革新形势下,社会对自己提出的要求及社会现

实的时候,应该有坚定的教育信仰和培养自己积极进取的人生追求、先公后己的牺牲精神及吃苦耐劳的奉献精神。在课程改革新形势下,对教师提出的要求是有专业的文化知识,专业的教学技巧和崇高的职业道德。也既是教师“会教”及“乐教”。会教的含义是教师通过教让自己得以全面发展,并让学生得以全面发展。乐教的含义是以教为乐,把教育看成快乐的情。这是一种崇高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舍此不能成为优秀教师,也不能办好教育。

教师的道德具有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一般特点,但由于职业的特殊性,又有它自己的特点:

1、在道德意识上要求水准更高更全面。

教师担负着培养下一代的任务,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又担负着学生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它要求教师凭着自己的职业良心,尽可能地有选择地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因此对教师道德的要求有更高的水准,教师要把培养五爱、四有新人等精神贯穿于教师道德的各个方面。

2、在道德影响上比其它行业更深远更广泛教师的道德直接影响着儿童、少年、青年、成年,影响着社会的各个方面,它具有相当的广泛性。教师道德又有其深远性,直接影响着一个人的成长,关系着教育事业的成败,进而影响着国家的命运和未来新课程提出了以人为本的宗旨,给予了教师创造的空间和合作和沟通能力。于是教师的性格气质和心态也起了相应的变化:在社会道德滑坡、教育虚浮的背景下,教师最缺乏的还不是教育理念和专

1业技能,而是如何在平凡艰辛的教育岗位上坚守自己的教育哲学,百折不饶地抵制种种利益诱惑,虔诚地身体力行教育使命、矢志不移地追寻学生的成长和教学的意义世界。教育是一项拯救人类灵魂的事业,虔诚、热情、执著的教育信仰是教师履行教育使命、实现人生意义的动力。

在现实的生活中,如何让自己的精神世界得以超脱呢?那需要自己有坚守的教育信仰,并培养自己积极进取的人生追求,先公后私的牺牲精神及吃苦耐劳的奉献精神。

一、坚定的教育信仰

坚定的教育信仰教育信仰是教师长期进行教育实践凝聚于心的产物,它经由了“教育观念—教育情感—教育超越”的演化路线。教师自身对教育的认知、情感和外部教育环境构成教育信仰内外相互作用的结构机制。

(一)教育理解:教育信仰重建的观念基础。

信仰是以“确认”为思想前提的,任何教育信仰首先是建立在清晰而笃定的教育观念基础上。没有一定的教育理解作观念支撑,教育信仰会成为无依据的迷信。教育信仰首先表现为一种强烈而特殊的心理状态,这种状态根源于对教育活动价值的理解与尊崇,是教师的精神与源泉。教育信仰所依据的核心观念指向两种教育理解:一是教育应该培养怎样的人? 教育的对象是学生,教师要将学生置于“时代背景”、“文化背景”、“生活世界”中,去真正理解和尊重学生的人格,通过培育他们的独立精神,塑造健全人格,使其自由本性得以充分实现,让他们的体力、智力、情绪、伦理等方面协调发展。二是教育在人和社会发展中应发挥什么样作用? 教师不仅仅帮助人掌握生存的意识和能力,而且要基于人类核心价 值 观 培 养 人 的 良知。具体到每个学科,涉及对学科本质的认识。以数学为例,数学教学不仅仅是学科知识的教学,是学习数学思维方式的教学,而且也是人的情感、人格和素质形成过程的数学,基于这些信念的教师

在教学生学数学时,不会狭隘地只想到考试、升学和完成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内容等非实质的因素。倘若教师拥有科学的教育理解,就不仅能够在课堂上真正创设一种民主、和谐、愉悦的情境,而且在这种以情“感”人、以理“育”人的环境中,学生获得的不仅仅是对学科的热爱和好的考试成绩,更会获得一种学习任何内容的方法,一种对待生活和人生的自信。这是学生在学校教育中所获得的最有效的资本。

(二)教育情感:教育信仰重建的内在动力。

信仰不单纯是一种思想,更是教师用自己所认识和掌握的教育观点去感知现实的教育现象所产生的教育情感。这种教育情感不是外力作用而产生的,是伴随着教育认知而出现的,是在认识到自己的使命之后形成的内心信念和意志。它在教师将教育理念转化为行为力量的过程中发挥中介作用。教育爱是教育情感的本质。教师的教育爱主要表现为对学生、教育过程的爱。这种爱的教育情感一经产生,与教育认知相结合,就会形成稳定的、积极的教育力量,激励教师超越现实,勇敢、坚定地追寻教育理想。

无论是面对利益的诱惑还是境遇的变迁,教师会处处站在学生的立场,倾听学生的召唤,都能做到“咬定青山不放松”,会为孩子们的成长和自己人生理想的实现克服一切艰难险阻,百折不饶,鞠躬尽瘁,使他们的生活变得具有教育学的意义。如果缺乏教育情感,教育认知很难转化为教育行为,也就难以形成教育信仰。

(三)文化境界:教育信仰重建的外部机制。

信仰并不是在人的主观精神世界中自生自灭,而是在社会文化氛围和社会文化机制作用中生成变迁、发展运作的。学校文化价值观是教师信仰塑造的根基。学校文化以其独特的教育价值观为核心,以其精神形式、制度形式和物质形式为外部表现,影响并制 约 着 教 师 的 思 维方式、精神面貌与文化素养。譬

如,传统学校文化教学观被深深刻上“分”与“率”的痕迹,这就迫使教师结下了深厚的“升学率情结”:无论确定什么样的愿景和目标,无论怎样改革,一定不能影响升学率。再如,“权威至上”的学校管理文化表现出明显的不平等的上下级分界,“校长在学校说一不二”的观念和行为使得他们对校长的决策很少公开地提出疑问。这种文化氛围容易形成教师随大流思想,谁也不愿意也不敢有自己的教育思想,更不用说克服种种障碍坚守教育信仰。由此可见,教师教育信仰的树立需要先进的学校文化来熏陶和塑造。

二、培养三种精神。

(一)积极进取的人生追求。

我们的教师不是没有能力,而是没有很好的创造机遇。每个人都有理想,有追求,有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的愿望,作为学校管理者,需要认识到教师的发展和学校的发展是环环相扣的。现在,小学教师是一个紧缺人才的职业,在职教师容易产生压力不大、安于现状的自我满足,不仅仅影响的教育工作的发展,更是影响祖国下一代的发展。要让教师不断地自我寻求进步,不断地丰富自己的同时,还应该引导他们在学校的大方向中设置目标。设置目标时,不能盲目:首先要注意,个人目标与学校集体目标的统一。其次,设置的目标要适中,不能过低,也不能过高。目标过高,教师可能会因为目标遥不可及,自动放弃;目标过低,容易引起教师自负自满的心理,同样达不到激励的效果。因此,只有目标设置的合理且有吸引力,才能激发教师的积极性。

(二)先公后己的牺牲精神。

教师在工作中追求人格的尊严,追求教育教学工作的完美,对学校有强烈的认同感,在课堂教学中建立平等的教学关系,对教学规律有深刻的理解,工作积极向上,这样就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吃苦耐劳的奉献品质。

“用艺术提高小学生素质” 是大多数农村小学的难点、弱点,主要困难在于经费紧张、人才短缺。如何缩小与城市小学生在才艺发展上的差距,我校选择的一个新的突破口,即“多方面多层次引领,多交流多帮助培养”。“多方面多层次引导”是指利用课余时间或在自由学习课程当中,引领小学生参加学习和观看音乐欣赏、电影欣赏、舞蹈排练等等,让他们了解艺术、欣赏艺术,从中选择性地培养小学生的才艺发展。“多交流多帮助培养”是指定期组织开展家长交流活动,建议或督促家长培养小学生的才艺。这样不仅开阔了小学生的视野,还提高了学校的影响力。

有了这些思想,教师的生活样式会是怎样呢?

教师的生活样式,是指教师以何种职业态度和准则来栖身于教育生活中。教师的生活样式包含两层内涵:一个是教师在教育情境中的教学生活,一个是教师在教育情境之外的自然生活。其实,教师的生活往往将二者融合在一起,因为教育性行为时时刻刻都会发生在教师的日常生活中。生命需要完整性,生活同样需要完整性。割裂教师的生活世界在本质上就是要摧残教师自我意识的完整架构,分裂自我的直接后果就是自主性精神的彻底覆灭。

所以我们要虔诚地身体力行教育使命、矢志不移地追寻学生的成长和教学的意义世界。

参考文献

[[1]李德顺。价值新论[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3:184。

[2]贺麟著。文化与人生[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90。

[3]侯晶晶,朱小蔓。诺丁斯以关怀为核心的道德教育理论及其启示[J].教育研究,2004,(3)。

[4] 张承芬。教育心理学。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

下载浅谈新教材形势下教师如何备课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新教材形势下教师如何备课.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备课

    教学论文: 标题:浅谈《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备课》 作者单位:濮阳县五星乡中心小学姓 名:王金花 电 话:*** 科 目:初中数学 单位推荐意见: 单 位 公 章 浅谈新课程理......

    小组合作学习下教师如何备课

    小学语文教师如何备课、上课 大兴小学 刘志军 小组合作学习形式下的语文教师备课应该做到: 一、改变备课的落脚点。 过去教师备课最终的落脚点是为教师在课堂上,如何将规定......

    教师如何使用新教材(定稿)

    《教师如何使用新教材》心得体会 面对全新的课程标准和教材教辅,我结合自己的理解和实践经验,谈谈自己的点滴见解。 一、要敢于重组新教材,以课标为准绳 课程标准以崭新的面貌......

    浅谈创建小康社会形势下的教师角色定位

    浅谈创建小康社会形势下的教师角色定位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二十一世纪头二十年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全面小康不只包括物质文明的小康,也包括政治文明和精神文......

    新课改形势下教师专业化发展策略

    新课改形势下教师专业化发展策略摘要: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我国教师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取向。在新课改形势下,对教师专业化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专业化是通过专门训练和终身......

    新课标下如何创造性使用新教材

    如何创造性使用新教材 [内容摘要] 面对新一轮的高中新课程改革,我们作为教师应该如何使用新教材进行教学?这个问题是我们在实际教学工作中遇到的,也是老师们在不断研究不断摸......

    教师培训新课程理念下的备课

    新课程背景下的备课 ——“磨”你千遍不厌倦 略阳县教研室 杨红波 听过一个画家的故事:年轻的画家向老画家请教:“自己一天功夫画的画儿,为什么用了一年的时间才卖出去?”老画家......

    新课程背景下历史教师该如何备课

    新课程背景下历史教师该如何备课 摘 要 新课程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教学理念,传统的教学方式已不能适应现代教学改革的需要,因而如何把新的教学理念实践到课堂教学中来,是当前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