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培养良好行为习惯 塑造美好人生
培养良好行为习惯 塑造美好人生
(开场白):今天我们召开训导会,我发现好多同学能够做到快、静、齐。遵守会场纪律,专心聆听报告人的讲话,这就是一种好习惯,但也看到有个别同学开会时总是低着头交头接耳,或看其他书籍,这就是不尊重人的坏习惯,孔子曰:少年若天性,习惯如自然。习惯就是积久养成的生活方式,逐渐养成而不易改变的行为。下面就请政教处为大家谈谈习惯与人生的关系。同学们:
下午好,我今天讲话的题目是:《培养良好行为习惯,塑造美好人生》.有的同学会说:小习惯和大人生有关系吗?下我们先说说习惯的重要性。
著名心理学家李德说过:“播下你的良好行为,你就能拥有良好的习惯;播下你的良好习惯,你就能拥有良好的性格;播下你的良好性格,你就能拥有良好的命运。”可见,良好的行为习惯就是使人终身受益的行为习惯。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命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人一生的根基和资本。
法国学者培根曾经说过:“习惯是一种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的确,行为习惯就像我们身上的指南针,指引着每一个人的行动。纵观大凡获得成功的人,他们的良好行为是长期坚持,养成习惯,形成自然。
中央电视台曾报道,一名五岁的儿童生活很有条理,自己的玩具柜、小书架、抽屉都是自己主动整理,小小的年纪已初步养成了爱整洁、爱劳动和有条理的良好习惯,令人称赞。原来,孩子从两岁开始,他的母亲就给他立下规矩,要求他必须将玩过的玩具收回原处,若不收拾好就将玩具没收。正是由于这位母亲注意立规矩并严格要求,孩子才逐渐养成了自己的东西自己整理和爱整洁、有条理的好习惯。可见,习惯虽小,却影响深远,习惯决定命运。这里隐藏着人类本能的秘诀,看看我们自己,看看我们周围,看看你我他,好习惯造就了多少辉煌成果,而坏习惯又毁掉多少美好的人生!习惯一旦形成,它就极具稳定性,心理上的行为习惯左右着我们的思维方式,决定我们的待人接物,生理上的行为习惯左右着我们的行为发生,决定我们的生活起居。
1978年,诺贝尔奖获取得者在巴黎聚会。会议期间,有人向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请教:“请问您是在哪所大学,哪个实验室获得重要知识的?”出人意料的是,这位白发苍苍的老科学家却说:“我是在幼儿园和小学”。提问的那个人一下子愣住了,“幼儿园、小学?您„„在幼儿园、小学会学到哪些重要的东西呢?”这位科学家耐心地答道:“我在幼儿园、小学,学会了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能拿;用过的东西要摆放整齐;吃饭前后要洗手;不随地扔果皮、纸屑;做错了事要向对方表示自己的歉意;听课要专心,作业认真做;仔细观察周围的大自然,爱护一草一木;尊重他人„„”这位老科学家缓缓地说着。谁也没有料想到,在我们平时看起来最平常的行为习惯,却成为这位科学家最辉煌的事业,这段对话是耐人寻味的。从幼儿园学到的基础的东西,直到老年时还记忆犹新,可见留下的印象是非常深刻的。这说明从小养成的良好习惯会伴随人的一生,时时处处都在起作用。诚如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所说:“三岁决定一生。”好习惯要从小培养,坏习惯要趁早根除。
小学是学生养成各种良好习惯的最佳时期。印度有句谚语说:“行为形成习惯,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孩子小的时候,就像一摊铁水,它可以浇铸成各式各样的形状。但等孩子长大了,这摊铁水冷却了,变成了一块铁砣子,再改变可就困难了。孩子年龄小的时候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比较听话、好训练,因而培养各种良好习惯最容易见效,因此,养成教育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抓住习惯养成的“关键期”,对孩子各种良好习惯进行培养,以便为孩子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我们应该从小良好习惯:学习习惯、劳动习惯、卫生习惯、语言习惯、思维习惯等。
孔子说:“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说的就是从小培养怎样的习惯,习久成性,就会形成怎样的品德。古希腊的哲人也认为“德是表现在行为上的习惯”,“德只能在习惯或制约中寻找”,自觉地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的道德要求。蔡元培说“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
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说:“习惯是我们存放在神经系统中的资本,如果你有了好习惯,你就一辈子都享受不尽他的利息。如果你有了坏的习惯,你就一辈子都偿还不完他的债务。坏习惯能以他的不断增长的利息让你最好的计划破产。”叶圣陶就说过最简明扼要的话:“教育是什么?简单来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所以,我们会发现,所谓的好学生都是和好习惯相伴的,所谓的差学生也往往是和坏习惯缠身的。习惯决定人生的成败,决定人生的幸福。确实,良好的行为习惯,会影响人的一生,会让我们终身受用,如何形成良好习惯呢?我想从一下几个方面说明:
1.慎重选择。不是所有的行为习惯都是坏的或好的,它有良莠之分,在不良环境的影响下,容易沾染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例如:在学习方面,厌学、抄作业、旷课;在日常生活方面,偏食、挑食、吃零食、说谎、顶撞父母、不讲卫生、爱睡懒觉、作息无规律等;听课时容易走神、讲小话、传纸条、打架斗殴等。在青少年时期,不良的行为习惯一旦养成,积习较深,纠正起来就很困难,轻者影响身心健康,重的会失足堕落,危害社会。因此,青少年一定要注意下决心改变不良的行为习惯,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因此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首先要分清好坏,慎重选择。2.注重细节。习惯需要我们从小事做起,培养个人在生活、学习、工作、劳动等方面的高素质。改变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文明的行为习惯,坚持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同时,我们不能仅仅空喊口号,更要坚持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要勇当监督员,要敢于制止,积极劝阻,帮助他人改正不文明的行为习惯。我们还应把文明落实在行动上,如过马路时遵循交通法规不闯红灯;就餐时,自觉排队、整理餐具、将垃圾丢进垃圾桶;与人交谈时,文明用语不说脏话等。说话、走路、吃饭、吐痰等生活细节,看起来是小事,但是如果不注意,一旦养成不良的行为习惯就会影响他人,甚至会影响到国家声望。外国一些公共场所,专门用中文贴着“不随地吐痰”,“不要随地吐痰”,“便后请冲水”警示语,充分说明我们国人缺乏良好的文明习惯,形象往往通过人的行为习惯体现出来,一个细节,就因为我们养成了不文明的行为习惯,让我们在世人面前丢尽颜面,蒙受羞辱。人的行为习惯如何,标志着国家的文明程度。
3.持之以恒。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就需历久弥坚,贵在坚持。对于如何养成良好习惯,但缺了坚持,一切都是空谈。首先,一种行为要变成习惯,并非一蹴而就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良好的行为习惯离不开日复一日的坚持,习惯不是一天就能养成的,它是后天积累、慢慢形成的。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需要持之以恒的精神。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人生的主宰,要拥有它,绝对不能少了“恒”字。通过不断坚持养成的良好习惯,会演化成自然而然的行为,即所谓的“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所以对于良好习惯的养成,坚持才是最关键的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4.多向身边的榜样学习。以拥有良好行为习惯的人为镜子,时时照自己,矫正自己的不良言行。青年人的行为很容易受到榜样的影响,因此,我们可以借助榜样的力量影响大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榜样不一定是偶像或名人,其实我们身边就有很多同学,他们的言行举止文明得体,在图书馆和自习室轻手轻脚,不打扰别人学习;在食堂时自觉排队,餐后不在桌上留下餐具和食物残渣;在其他公共场所遵守秩序,不随地吐痰或大声喧哗,看见垃圾会主动捡起„„
5.自我磨砺。美玉是磨出来的,好的行为习惯也是磨出来的。我们现在都可以检查自己有哪些坏习惯,自我约束改掉坏习惯,像动手术割肿瘤一样忍疼坚决去掉,努力培养良好的习惯。6.不断完善。好的习惯的养成是循序渐进的,是在不断积累中趋于完善的,正如有人所言:三天改变观念,三个月改变习惯,三年改变命运。任何一个良好习惯的养成都需要完善的过程。
爱因斯坦曾说过:“一个人取得的成绩往往取决于性格上的伟大。”而构成我们性格的,正是日常生活中我们的一个个好习惯。好习惯养成的越多,个人的能力就越强。好的习惯将为人生的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
“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养成教育既包括正确行为的指导也包括良好习惯的训练,既包括行为习惯培养也包括语言习惯、思维习惯的培养。它的内容是十分广泛的,如培养文明礼貌习惯、学习习惯、劳动习惯、卫生习惯、语言习惯、思维习惯等等。也许可以这样简单归纳:学校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人的健康人格,而培养健康人格应从培养良好行为习惯入手,少年儿童时期是养成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
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需要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做起。有人曾经说过,人的心田是一块神奇的土地,播种思想会有行为的收获;播种行为,会有习惯的收获;播种习惯,会有品德的收获,我坚信,只有每一个人注重行为习惯的养成,就一定最终成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习惯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培养的,良好文明习惯的养成需要你我共同努力。良好的文明习惯不仅是现代社会的需要,也是校园文明的基石,还有助于我们自身素质的提升。我们可以通过与同学的互相监督,共同努力来逐步杜绝校园中乱扔瓜皮果屑等不文明现象。创造校园文明环境从我做起,勿以善小而不为即使是小小的动作,比如吃完饭主动把餐凳子放到桌子下面,将桌面上的残渣收拾干净。这一点得到我们吕校长的肯定,现在大家也确实已经形成了习惯不再是强迫命令的成了下意识的自觉行为。寝室里垃圾主动扔进垃圾篓,洗刷用具摆放整齐,久而久之就共同养成了文明习惯。习惯也是可以感染的,只要自己有有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创造文明校园环境做出自己的努力,一传十,十传百,形成良性循环,我们大家都会有良好的文明习惯。在无形中我们的素质就会得到提升,学校的文明风气也会得到提高。
同学们,从小储蓄优秀品质和良好行为习惯,就是储蓄一生的精神财富。她是走向人生成功的桥梁。昨日的习惯,已经造就了今日的我们;今日的习惯决定明天的我们。同学们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从今天做起,让我们共同努力,相信平时点滴细节的良好行为习惯终会汇成人生的成功。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塑造美好人生。我今天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总结)会后,同学们围绕今天的话题进行讨论,分析我们中间有哪些不良习惯,如何去克服。每班以此举行一次班会,出一期板报。
政教处 2013-3-18
第二篇:塑造美好人生
摘要:
一、创设良好环境,激发自主学习
(一)激发自我教育的兴趣,进入自主学习之门
(二)丰富教学内容的认知环境,轻松学习知识
二、在生活中体会,活动中深化认识
(一)情景体验,用情感化引导学生走进生活,热爱生活
(二)围绕课程内容,指导学生发现生活、体验生活
(三)根据课程特点,引领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关键字:
品德、课堂、教学、小学、兴趣、自主学习
塑造美好人生
青少年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接班人,青少年健康成长不仅关系到青少年的人生发展和亿万家庭幸福,也关系到党的事业发展,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青少年处在迈向成人的过渡时期,正值人生成长的关键阶段,他们不仅要面临奠基人生的重要任务,也面临着青春期生理、心里的急剧变化。特别是随着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思想意识的多元化,信息渠道的丰富,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家庭结构和人际关系的变化等等,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长产生着各种各样的影响。因此,青少年的内心往往充满起伏激荡,心理学把它喻为“疾风怒涛”的时期。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是实施小学德育的主要渠道,对引导学生从小逐步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文明行为习惯起奠基作用。然而现在的一些思品与社会教学,往往脱离了儿童的现实生活世界,局限于书本的世界,回避了现实生活,人为地造成了“纯而又纯”的教育。思品与社会教学无法真正触及儿童的真实内心,未能真正从儿童的心灵深处产生和影响。而真正有效的教学,必须能触及儿童的内心世界,从而影响他们的心灵。所以《品德与社会》教学必须让青少年在开放性的教学环境中,立足生活,回归生活,自主实践,充分感受学习的乐趣。
一、创设良好环境,激发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有利于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提高人的发展水平。“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人亦如此。小学生处于人格形成由发展到基本定型的关键阶段,不同的环境创造不同的个体性格。正因此,创造开放式的教学环境能够让千姿百态的个性在合适的环境中得以发展,激发自主学习,培养创造潜力,让学生在活泼的学习活动中获得发展。
(一)激发自我教育的兴趣,进入自主学习之门
要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就要激发他们自我教育的愿望,使他们明确意识到社会、家庭、学校对自己提出的道德要求,从而产生主动接受教育的精神需要。兴趣是我们最好的老师,世界上,凡杰出人才、创新大师都有异乎寻常的强烈兴趣因而作为教师就要把怎样发现、发展学生的兴趣、好奇心、探索精神放在特别重要的地位。在课堂上激发兴趣有以下几种方式:
1、角色扮演
每个人都希望善于交往,并通过交往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但在学生中,人际交往都成为有些人的困惑和难题,如缺少知心朋友,与个别人难以交往,与他人交往平淡,感到交往有困难,交往恐惧,抵制交往等。学生在青少年时期正面临着自我认同角色混淆的社会心理危机。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有很多内容可以用角色扮演的形式体现出来。如在《56个民族是一家》中,通过学生小品表演的形式来感受和体验民族团结。然后让学生思考:在与各少数民族交往中应注意什么?通过这种情境中的体验,学生感到《品德与社会》不再枯燥,而是兴趣无穷。
2、成功体验
每个人都有在自己心中喜爱或厌恶的人,也都希望自己能够更受他人欢迎,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判定标准,并对受人欢迎的人是有了行为特质有着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因此,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设计活动“拯救海神号”“紧急支援前线”等,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在压力的情况下认识到人际沟通和合作的重要性,让学生尝试进行沟通,并建立规则,进行人际合作,并体验良好的人际合作带来的成就感。成功是兴趣的源泉。学生在克服困难时,教师要调动学生所有的经验和智慧,去积极攻破难点。在教师的帮助下,一旦攻破,学生就会非常兴奋,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把兴奋上升为体验,成功的体验,将是兴趣的源泉。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成功的体验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当学生遇到具有一定难度的学习内容和问题时,经过自主、合作、探究,解决了问题,学生会有一种成就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二是当得到教师表扬的时候,学生心理有一种愉悦感,学习兴趣倍增。
(二)丰富教学内容的认知环境,轻松学习知识 讨论是最常用的儿童学习、交流活动形式,可以是小组的,也可以是全班的;可以是随机的,也可以是专门安排的;讨论活动能使儿童有机会运用多种方法表达自己的感受、想法,展示自己的成果,分享交流,锻炼表达能力等。品德与社会课上能找到许多让学生参与讨论的切入点。讨论,是品德与社会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我们在教学时,合理的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学会交流,掌握学习方法。品德与社会与现在开设的“思想品德”课和“社会”课相比较,有一些突出的特点:
一是以育人为本,重在儿童文明行为习惯、良好道德品质和健康的社会性发展的培养,目的是把儿童培养成为热爱生活、乐于探究、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性发展的好学生。
二是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密切联系儿童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组织、安排教学内容和要求,努力克服成人化倾向。尤其是实施教育的我们要时时保留一颗童心,让孩子们跟随我们的脚步,乐在其中。
三是倡导学生的主动参与,通过学生的体验、参与和实践,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培养道德情感,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避免简单说教。
反馈信息,及时整理活动安排。在活动教学的探究中,难免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就是活动的过程中,也会反映出意料之外的情况。及时调整,是积极的应变方式。分析活动过程中的问题,我常反省其中的原因。如果是多数学生的共同问题,那一定是我的教学组织中有什么失误,如果是个别学生的情况,我要从其活动过程中分析是其方法的问题,还是哪个环节的问题。而且,我希望在活动的过程中及时暴露问题,能交给学生们自己去解决是最好的途径。
二、在生活中体会,活动中深化认识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以青少年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不应该理性化、教条化,而应该在一定程度上尽量生活化、活动化,让学生在参与丰富多彩的实际活动中受到教育。因此从青少年生活的经验出发,其内容涵盖了品德教育、劳动教育、社会教育和科学教育。内容极为广泛,涉及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直接地反映了青少年的现实生活。所以,在教学中一定要立足生活,贴近生活。
(一)情景体验,用情感化引导学生走进生活,热爱生活
人的情感活动受到情景的制约,这是因为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景中产生的,情景中的各种因素对人的情感产生往往有综合作用。在品德教学中借助情感体验,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对比、体悟、心理换位和行动实践等途径,实现道德的共鸣和升华。学生的世界是精彩的,也是纯真的。然而,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发现一些和书本上或与教师所讲的相矛盾的现象、事件,产生许多困惑。如果我们的教学不能解决每天遇到的生活问题、情感问题,就失去了教育的真正价值,在认识这些生活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生活态度等,便是自然的,而不是外加的因素。走进儿童的世界,听听他们在说什么;看看他们在做什么,想想他们有什么困惑,便是我们老师应该做的事情。
课程目标主要是通过学生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与行为实践实现的。在这样的教学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直接传授者,不是“教”教材的人,而是儿童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指导者。是引导、激发和深化学生活动的人。儿童更多地是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亲切体验,而非仅仅依靠听讲来学习。教学时,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组织、安排教学内容和要求,尽量把学生的目光引到课本以外的、无边无际的生活世界中去,从而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把道德寓于学生的生活中,使良好的品德在儿童的生活中形成。例如,教《城乡巨变》这一课时,我首先安排在课前先让孩子采访爷爷、奶奶,了解家乡以前的状况。
在上课伊始,我再播放有关家乡现在状况的录像,通过对比,让学生说说自己了解的家乡旧貌,紧接着我抛出这么一个问题:你怎么发现的?家乡为什么会发生这样大的变化?一层激起千层浪,孩子的激情被点燃了。结果学生很快说出自己的观察与体会,从而 使学生懂得今天的生活是多么来之不易,更加珍惜今天的生活。
(二)围绕课程内容,指导学生发现生活、体验生活
教学,须让学生用心去经历、用心去体验,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体验人生的美好生活,体验他人的奋斗与幸福„„从而真正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丰富他们的情感世界,让他们的心灵变得敏感起来,细腻起来,而传统的书本教学只能造成知识的仓库,情感的沙漠。如教学《我爱我家》时,我们让学生回家采访自己的父母,了解他们一天干了多少事,了解父母的辛苦,学会感激家长,体谅家长的难处,尽量少给家长添麻烦,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生活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不仅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广泛地接触了社会,接受了大量的信息,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为学生的社会性发展奠定了基础。在面对学生成功与失败时,不同的学生可能采取不同的态度,有的学生倾向于把成功都归咎于是否努力,并因此在以后的学习中调整努力程度,有些学生倾向于把成败归结于自己是否足够聪明,这些学生容易把失败看成是“愚笨”的证据,这样会直接影响他的情绪和付出努力动机,并最终影响到他的以后的学习行为。因此将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归因锻炼,帮助他们正确理解努力与能力之间的关系,这有利于学生长远学习动机培养。让学生参与“天使与恶魔”的游戏活动,实施培养学生积极归因模式,改变消极归因方式。
(三)根据课程特点,引领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真理是在实践中才能体验其价值和科学的,学生的一些认识和新的道德观念在生活中能得到广泛的认同,这是儿童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实践产生冲突的根本原因,儿童的一贯的、善良的思想在现实生活中往往回遇到各种挫折,使学生对学校思品教学产生怀疑,薄弱了教育的引导功能。我们的品德与社会教学所给予学生的不应是一个简单的结论,该是怎么才是让学生亲自去试一试。你会怎么做?人们会有怎样的评价?从而生活中真正的是非观念、善恶观念。我们的教学必须向生活开放,向现实开放,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实践课上的认识,不搞“纯而又纯”的教育。如在《珍爱生命遵守规则》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 了解所居住的环境的交通情况及人们的交通意识和遵守的情况,我组织观看了《中小学生安全教育视频》让他们从一些鲜活的事例中对交通事故的发生有了更明确的认识,从而对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理解得更深更透。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这样,就能引导学生向着更高、更成熟的水平发展。
又如:在教学《学会安全自护》一课时,我给学生放映了震惊全国的马加爵案件,引导学生分析马加爵为什么会从一个“好孩子”变为国家A级通缉的重大杀人犯。通过讨论,使同学们认识到,学习法律知识不能停留在口头上,更重要的是要落实在行动上,要牢固地树立守法意识、护法意识,让法律时刻伴随自己健康成长。
总之,品德与社会是一门活动性极强的课,这种性质,决定了它是不受时间、地点、形式、内容所约束的,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也应该百花齐放。教师也应该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乐于探究的科学态度,热爱生活的价值观,
第三篇:培养良好性格成就美好人生
培养良好性格 成就美丽人生
读了《不要让爱你的人失望》这本书,我的心里受到了极大的震动。作者以饱含深情的笔墨感恩老师,感恩生活的苦难,感恩生命中的贵人,感恩时代,感恩国家,感恩这个时间上的一切生灵„„感恩能净化心灵,荡涤世间一切尘埃,使人内心变得恬静而柔和。《不要让爱你的人失望》其寓意深刻而丰富:不要让亲人失望、不要让老师失望、不要让朋友失望、不要让单位失望、不要让国家失望、不要让时代失望等等不一而足。而不让爱你的人失望的前提是你必须具备爱你所爱的人的能力。良好的性格品质是一个人成功的前提好基础。
性格决定命运。一个人从小培养良好的性格,会对他的一生产生重大的影响。我国有句古语: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这里的本性主要指人物性格,也就是说,人的性格一旦养成,以后将很难改变,但人的性格不是天生的,绝大部分性格的特点是后天获得的。幼儿性格的形成,正是在家庭的耳濡目染中形成的。父母对子女娇宠无度,过分珍爱,过分袒护,过分放纵,过分照料,过分制约,都会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是孩子性格缺陷的“苗床”。正如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的:父母们,你们自身的行为是最具有决定意义的东西,不要以为当你们和儿童谈话时或教育儿童学习及命令儿童时,才执行教育儿童的工作,在你们生活的每一瞬间都教育着儿童。的确如此,其实我们生活的每一瞬间都在影响儿童性格的培养。在现实生活中,越来越多的家长重视对孩子智力的开发。很多家长宁可自己省吃俭用,也舍得为孩子买钢琴、请家教,上补习班。尽管现在书的价格很高,家长在购买时也从不吝惜。商场里的高档玩具也从未被冷落过。父母在期盼着,盼望着子女能出人头地,在日益竞争的社会中有一席之地。与此同时,也有一些镜头出现在我们面前:一位小学生面对煮熟的鸡蛋竟然不知怎么去吃,因为他从未亲手剥过鸡蛋,觉得天衣无缝,无从下手;一些孩子因为家长批评了几句,就不辞而别离家出走;学校组织大扫除,出现在老师面前的是擦玻璃的奶奶,扫地的老爷爷,而孩子们只是在一边站着„„两种现象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对智力开发的投资在增加,本应与此同步的性格培养却被忽视了。事实上,孩子性格的塑造在人的一生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为智力的开发是否科学、是否全面,只能决定人的智能的高低,而人的性格的如何,是具有优良性格、不良性格还是恶习,要么是人才成长的最积极因素,要么是破坏性力量。
人的性格品质有多方面,那么应从小着眼于培养哪些优良品质呢?我认为以下五个方面是良好性格的基础,一个人如果从小具备了这五种良好的品质,长大后其他的优良品格也都会自然派生出来,它们是“美好的人生性格之母”。
(一)从小具有独立精神的优良品格
具有独立性,极少依赖性是成长的自我保证。成功者总是自我意识强,相信自己的力量,又有主见,能独立行事。美国的洛克非勒家族是全球闻名的亿万富翁,历经几个世纪而不衰,他们教育子女时特别注意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和独立能力,要求子女自立、自主、自强,以保证不出败家子。有一天,一个老洛克非勒把孩子抱上一张桌子,鼓励他跳下来,孩子以为跳下来有爸爸的保护,谁知往下一跳父亲却走开了。他摔的痛哭起来,于是老洛克非勒说:“孩子,不要哭,以后你的一切只能靠自己,不能靠别人,连爸爸也靠不住。”他们家族的孩子,从来不乱花钱,中学毕业后自己挣钱上大学,自己找工作,等锻炼到经得起风浪后,才把家产交给他。据说这个家风是保住他们万贯家财的秘密。我们也应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性格,自己的事自己做,从小就具有独立精神的人长大才有可能成就一番大事。
(二)培养热爱劳动、关心人的优良品格
从小会劳动的人长大后也会以劳动为乐,也懂得同情人、关心人,所以勤劳与善良往往联系在一起。因此要从小锻炼孩子,吃饭时孩子要主动摆凳子、扫地,大人回家后帮家长拿拖鞋,让孩子主动帮家长做力所能及的事,把劳动当成一种活动而不是一种负担。孩子上学后也会积极参加学校劳动,走上社会后也能吃苦耐劳;同时教育孩子要关心人,使孩子认识到帮助别人是一种快乐,一种幸福。
(三)培养安静与专注的优良品质
孩子活泼可爱,喜欢唱歌、跳舞、爱玩爱笑,口齿伶俐,这是活泼的外在表现,活泼也有内在表现,主要表现为安静,无论“外在”还是“内在”,专注都是必要的,而不应该“该静静不下,该坐坐不下,改跳跳不准”,心猿意马,注意力分散,做任何事都不能坚持到底,这种性格很不好,好像得了多动症。到了上学以后再去纠正就更困难了,智力发展也受到影响,许多小学生上课不认真听,写作业时边写边玩,心不在焉,考试成绩上不去,很大程度上就是没有养成专注的习惯,因此我们要从小培养孩子的这种品格·。要给孩子的活动确定目标,如搭积木一定要搭好,看书也要认真,日子久了,孩子一天到头都会有自己玩的天地,会想办法独立地去玩耍,整天忙个不停,就不会来吵闹、折腾父母了。不仅使大人的时间得到部分节省,而且孩子上学后好学上进,使父母不再为其劳心费神,充当“书仆”了。
(四)培养勇敢和自信的优良品质
人生应该是勇敢的,世上有成就者必然是强者与自信者,一切成就与懦夫无缘。
孩子的勇敢主要表现在“不怕”上。不怕黑、不怕摔、不怕登高、不怕孤独。自信主要表现在自我印象好,觉得自己是好孩子,很能干,很快乐。例如孩子从幼儿园回家告诉父母自己今天得了小红花,父母如果不在意,孩子一定很失望;父母应表现出极大地兴趣:“你今天在幼儿园一定表现的很好,妈妈相信你以后每天都会做的很好。”孩子听了这样的话,心里一定会有一股劲,会做得一天比一天好。孩子也可能不说出来,但他只要有了这种感觉意识,就是一个自信的孩子。自信就像一只小鸟,它会托起孩子的自信与腾飞。勇敢的孩子也是锻炼出来的,在这方面,家长应多给予鼓励,而不应该充当保护伞的角色。比如孩子不小心摔了一跤,家长立刻显出着急惊慌的样子:“哎呀,摔得这么重,还流血呀„„”孩子即使不疼,也会掉下眼泪来,还要向家长撒一会儿娇,甚至借机提出买卖的条件,因此家长在发生这类问题后应鼓励孩子,“你一定会像解放军叔叔一样勇敢。”然后设法转移其注意力,使他忘了伤痛,当然还应告诉他以后要当心,孩子一定会吃一堑长一智的。自信心和勇敢将有助于孩子克服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五)培养好奇心和创造性的优良品格
这种优良品格表现为对新奇的事爱看、爱听、爱读、爱问、爱做、爱模仿又爱试验,做事喜欢独出心裁与众不同,要求自己做到精益求精,做的不满意的就重来,直到满意为止。
有了这种求知欲望和创造性性格,就能培养起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还能培养自学能力。这就奠定了开拓性创造性人才的基础。大发明家爱迪生,一生有两千多项发明,他在小时候就有很强的好奇心,而且敢于尝试。他看到母鸡能孵出小鸡,就自己趴在鸡蛋上,看自己能否孵出小鸡来,这在别人看来实在可笑,甚至像个傻瓜,但正是由于他的这些不可思议的想法,才使他后来成为一个举世闻名的发明家。我们民族也需要有这样性格的人才,要多一点理想、竞争、创新精神,少一点墨守陈规和安于现状。作为父母,平时应多给孩子提问激发其思考,玩也要玩出自己的花样来,比如搭积木的时候,不仅按上面指定的图案去搭,也可以鼓励他摆自己熟悉的简单的东西。比如《小草》这首歌,大部分人认为它赞扬了一种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而有一位小学生却对它提出了反对意见。他认为“没有花香,没有树高,从不寂寞,从不烦恼”是一种不求上进、不思进取的思想,如果每个人都愿意来当小草,我们的国家还能在世界上占据领先地位吗?我们的民族还能像巨龙一样腾飞吗?我不愿做一棵小草,我要做一棵大树,要成为栋梁之材!这是多么令人振奋的话语,也是多么激动人心 的思想,有了这样的创造性思想,就会使孩子更加努力刻苦的学习、奋斗。家长们应努力培养孩子,使他们多一份好奇心,多一份创造力,也就等于多了一份成功的把握与信心。
以上五种性格是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生活中我们经常发现成功的人是多面手,好学生大多全面发展,因此家长在培养孩子性格时,可着重就其中的几个方面进行培养,同时带动其他方面的发展。大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智力上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性格的伟大,这一点往往超出人们通常的认识”。”因此培养孩子良好的性格,让我们的下一代不仅有文化、有知识,还要有道德、有思想,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成为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有用的人,这也是包括家长、老师在内的所有的人最美好的心愿。我们要培养孩子良好的性格,使他们都有一颗感恩的心,使他们发自内心地时时告诫自己:不要让爱我们的人失望!
第四篇:培养良好思维习惯行为习惯
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和行为习惯
老师、同学们,早上好!
在讲话之前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除了节假日,同学们每天都要上学,那么,我们到学校接受教育的目的是什么?---答案太多了!在我看来,我们到学校接受教育的目的就是良好习惯的培养。为什么这样说?如何培养良好的习惯?这就是我今天讲话的主题:《培养良
好的思维习惯和行为习惯》。
现代人类社会研究学者都有这样的共识:“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好的习惯让人受益终身。”因此,教育家们都说“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那么,习惯是什么? 简单地说,习惯是人们在较长时间里养成的生活方式。习惯是行为的自动化,不需要特别的意志努力,不需要别人的监控,在什么情况下就按什么规则去行动。习惯一旦养成,就会成为支配人生的一种力量。大家都知道进化论的创始人达尔文,他说过这样一句话:“我的生活过得像钟表的机器那样有规则,当我的生命告终时,我就会停在一处不动了。”达尔文所说的“规则”,便是指良好的习惯,当然也包括学习习惯。就连智力超群的科大少年班的学生,在谈到自己成绩优异的原因时,都强调自己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曾有一位美国医学科学家获得了诺贝尔奖,他站在领奖台上发表获奖感言时说:“我记得在我读幼儿园的时候,我的老师就教育我们清洁卫生,对人要友善,不说谎话。”按理说这些与他的医学研究没有任何关系,但就是这些看似细小的习惯,成就了他一辈子的德行,为他的医学成功奠定了真正的基础。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人的能力和素质的生长点,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支撑性平台。
总的来说,习惯分两大类:思维习惯和行为习惯。良好的思维习惯和行为习惯怎么样才能养成呢?下面我谈谈我的看法。
首先是思维习惯。我们初中现在所学的知识是一些基本常识,在我们以后的生活中大多数都会用得着,有一些对一些人来说是用不着的,比如说,英语、数理化中的部分知识。有些同学肯定就会问了:既然用不着,我们为什么还那么辛苦去学呢?问得好!我的回答是:只有通过学习,特别是通过博学,才能使我们变成具有良好文化素养的人。通过学习英语,了解国外的风土人情、先进的科学成果等等;通过学习数理化,完善自己的思维方法,数学里面的一题多解就能培养我们从不同角度去看同一事物的思维习惯,甚至是逆向思维。思维习惯经常左右着我们看问题的角度。看问题的角度往往决定于我们对于问题的看法,如果多几个角度去观察和思考,其实就可以多一些智慧和豁达。
从前有位老太太,她有两个女儿,一个嫁给了卖草帽的,一个嫁给了卖伞的。老太太经常是忧心忡忡,愁苦不堪。有人问她,你为什么整天愁眉不展。她说,“晴天,我就担心卖伞女儿的雨伞难卖。而雨天,又担心卖草帽女儿的草帽没人买,一想到这些,我心里便难受,吃不好睡不香!”问话的人听后,笑着说: “这个太好办了,你不妨这样想,雨天,卖伞的女儿伞肯定好卖,晴天,卖草帽女儿的草帽一定好销。这样,无论是雨天还是晴天,你的女儿都不愁没生意,你还担心什么呢?”老太太按照这一说法,调整了心态,从此以后,果然吃得好睡得香,变得快乐起来了!老太太的两个女儿,就好像事情的两个方面。当你只看到消极的一面时,就会悲观失望,忧心忡忡,当你换个角度,反过来看的时候,事情就会立刻转向积极的那一面。当你呈现了事情好的一面,心态就会随即转换,人自然也就乐观起来了。
再举个例子,有两个旅行者在烈日下焦渴疲惫地走在沙漠上,取出惟一的水壶,摇了摇。一个旅行者说:“哎呀,太糟糕了,我们只剩半壶水了!”而另一旅行者却高兴地说:“是吗?真幸运,我们还有半壶水!”其实,人生中的好多事就像那半壶水一样,换个角度,就有了不同的心情、不同的答案。爱迪生为了寻找适合做灯丝的材料,进行了一千多次实验,当有人嘲笑他的失败时,他却自豪地说:”我已发现了一千种材料不适合做灯丝!”这样的胸襟,这样的气度,这样的智慧,难道不让人拍案叫绝吗?!而这一切,不正是源于爱迪生与众不同的思考角度吗?
思维方式、思维习惯影响着我们的心态,心态又影响着成败。所以我们应该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下面谈谈行为习惯,行为习惯有很多,包括生活习惯、学习习惯等等。学习习惯平时老师都说得比较多了,我主要讲讲生活习惯。生活习惯也包括很多习惯,比如说家居生活习惯、出行习惯、相处习惯、卫生习惯等。
当我们走进一个人的家,特别是他的卧室就知道他的居家习惯。有些人的家窗明几净、一尘不染,把家里的东西布置的整整有条,给人一种舒适的感觉、温暖的感觉,充分显现出主人家的良好素养。而有些人就很随意,换了鞋随意放,换了衣服随地扔,门窗几年都没擦洗过,家跟鸡窝狗窝差不多。
现在说说出行习惯。作为学生,平时出行的方式主要是骑自行
车。我们大多数同学骑车出门的时候都有较强的安全意识,过马路的时候、通过十字路口的时候,总是确认安全了才通过,把安全放在第一位。但有些同学就不是这样了,在马路上横冲直撞,完全不把街上的车水马龙放在眼里,也不把自己和别人的安全放在心里,更谈不上珍惜自己跟别人的生命!还有些同学只顾自己的方便,完全没有顾及对别人造成不便,比如说阻塞交通(校门口)。也有些同学骑车回到学校后乱停乱放,有个别同学甚至连自行车都忘记上锁。如此种种不良习惯,轻者影响别人的出行、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或者是财物的损失,重者造成生命的损失。
再说说相处习惯。我们大多数同学与人相处的时候都很友善、很有礼貌,见到长辈师长问个安,见到同辈问个好,去到哪里都是个开心果,这样的同学谁不喜欢?但也有极个别同学好象全世界都欠他一样,见到谁都黑着脸,一开口就恶语伤人,这样的人去到哪里都是良好气氛的破坏者。
最后说说卫生习惯。(个人卫生、用餐习惯、光顾无牌摊贩、乱倒乱扔)
老师、同学们,思维习惯影响心态,心态决定成败;行为习惯影响性格,性格决定命运。我坚持认为,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就是使学生变成更有教养、温文尔雅、知书达理、行为端正、阳光上进的人;就是使学生变成既有知识又有文化的人。让我们加强自身修养,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和行为习惯,为将来美好幸福的人生奠定扎实的基础。
我的讲话完了,谢谢大家!
第五篇:如何培养良好行为习惯
如何培养良好行为习惯
对儿童良好习惯的培养要重视以下四个方面的教育。
一、潜移默化的榜样教育
儿童最早接受的教育是在他生活环境中对他接触最多的人行为的模范。模仿是儿童最早的学习方式,父母如何待人、如何做事、如何学习等行为,对儿童来说,就是一本没有字的生动教材。所以,父母的良好习惯是培养儿童良好习惯的主要前提,父母对人热情、诚肯、文明礼貌,孩子就不会对人冷漠、粗鲁,父母爱读书、经常看书、逛书店,孩子也会爱看书,父母的言行在无形之中就构成了孩子学习的榜样。
二、主动参与的体验教育
儿童年龄小,很多道理他们不能理解,因此我们要让他们在创设的环境和活动中亲自去体验。例如,要让儿童养成遵守规则的习惯,就可以组织一些游戏,不遵守游戏规则时,就不能很好地进行游戏,或者在游戏中不能取胜,让儿童在玩的过程中体验到遵守规则的重要性。儿童只有亲自的参与中才能体验,在体验后才有行为。
三、目标明确的训练教育
每个人的良好习惯,除了先天的不条件反射行为外,极大部分的行为均是后天习得的。所以,在儿童的生活中、学习中、做事中,根据年龄阶段的特点,父母对孩子进行必要训练,这也是儿童养成良好习惯所必需的。在训练过程中,父母对儿童行为的正强化是非常重要的,也就是说,当孩子按要求做的时候,成年人一定要对他的行为进行表扬或鼓励。这种正强化会加速良好行为从被动转入主动再到自动,从而形成习惯的过程。
四、日常生活中的细节教育
在生活中,往往反映了一个人的想法,或者理念,如能不能微笑对人,儿童看书、涂鸦时拿笔及看电视时正确的姿势;进餐时不对食物挑肥拣瘦,不偏食、挑食;在公共场合不要大声喧嚷,过马路要看红绿灯、走斑马线等等,都是儿童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细节。父母如果能抓住身边的这些细节,就能让儿童自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