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活动课重点5篇

时间:2019-05-14 10:31:5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例谈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活动课重点》,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例谈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活动课重点》。

第一篇:例谈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活动课重点

例谈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活动课

泰州九龙实验学校 朱桂平

为了实施初中数学课程标准所提出的“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一理念,同时落实“实践与综合运用”的具体内容,苏科版初中数学教材在每章结束后,统一安排了“数学活动”这一栏目,教学量为1课时。关于“数学活动课”这一课题,我们海陵区数学教研中心开展了一系列教研活动,笔者有幸成为课题组的一名成员,通过上课、观摩、讨论,对新课标下的“数学活动课”有了一定的认识,下面从五个方面举例谈谈我对“数学活动课”的感受。

1.新课程理念下开展数学活动课的必要性

数学活动课旨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自主活动,以获得直接经验和培养实践能力的课程。它可以弥补数学学科实践能力的不足,加强实践环节,重视数学思维的训练,促进学生兴趣、个性、特长等自主、和谐的发展,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它提倡的是参与、探索、思考、实践的学习方式,正体现了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我们的学生对数学活动课充满了兴趣,有强烈的参与愿望。说一个情节,我在上《设计象形图》一课时,由于上课的班级只有30名同学,为了增强上课的气氛,我到所教的另一个班级七(3)班“借了10个同学”来上教研活动课。临上课的时候,有两个平时很内向的女生坚定地走到我面前,说:“老师,我们也想参加七(4)班的数学活动课,行吗?”。我有些感到意外,看着她们恳求的眼神,忍不住想点点头。但考虑到摄像的要求,加上只向校合唱队借了40套服装,还是狠心地回绝了这个对她们来说充满勇气的请求。第二天,我在七(3)班表扬了这两位女生的勇气,她们也兴致勃勃地设计出精美的象形图作

品。

2.新课程理念下活动课的教学目标、数学活动课的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问题为中心、以活动为基础、以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标。

例如,叶春林老师上的《“石头、剪子、布”游戏》一课,全班分为8列,奇数列同学为甲,偶数列同学为乙,同桌两人互相划拳20次,并做好记录。收集整理全班数据,让学生分析,老师点评。这个过程体现了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补充,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情感、观念及体验,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同时也为活动课程的实施指明了方向,即通过引导学生主动活动来促进学生基本素质充分而各有特色的发展,而不是片面地强调为活动而活动、为竞赛而竞赛、为发展特长而发展特长。

3.用新课程理念丰富数学活动课的教学过程

数学课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与自主是数学活动课的精髓,因而真正让学生“动”起来是上好数学活动课的核心要素。思维活动是活动课的出发点,如果一节课光有学生活动而没有数学思考,那么这样的课就失去价值了。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曾经出现一些偏差,课堂上热闹非凡,但学生的数学思维却得不到发展。就活动课而言,学生才是活动的主体,而教师只需根据学生的要求给予适当的指导。在活动的过程中,我们应该结合学生的需要和兴趣,尊重学生新颖的思维方式,给他们较多的自由,让他们自主、独立地活动,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人。

例如黄苏华老师执教的《折纸与证明》一课,教者能很好地把握操作与思维的关系,践行教案中“进一步发展合乎逻辑的思考和有条理的表达”的能力目标,其中,体现化归思想是本节课的又一亮点。如教者在进行操作6时,提

出如下问题让学生思考:“用菱形纸片折正方形,折叠完后的形状可能是什么样子?这个图形有对称轴吗?”经过分析大家意识到,这个折纸活动最后可以转化成在下图1的直角三角形AOB中折出一个正方形。“怎样确定D点呢?由于OD平分∠AOB,所以只要折∠AOB的角平分线。”由此得到操作6的具体方法:反复折角平分线!折叠可按下图2中的顺序进行(化归:不断重复同一操作)。可以看出,教者已将数学思考与化归融于课堂之中了。

DA

BO 图1 图2 4.用新课程理念丰富数学活动教学的评价

数学评价是数学活动能否真正开展的重要保证。随着新课程改革实验在全国范围内的大面积铺开,传统教学评价中的弊端也越来越明显地在改革中体现了出来,新的课程改革强调评价内容的多元化和方法的多样化,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关注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学习兴趣与积极情感体验等方面的发展。

新课程需要的学习评价要求评价既要体现共性,更要关心学生的个性,既要关心结果,更要关注过程;评价注重的是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评价可以是多角度的,评价关注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包括他们的使命感、责任感、自信心、进取心、意志、毅力、气质等方面的自我认识和自我发展。数学活动课是重在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爱好,发展个性特长。因此,活动内容对每个学生来说不是绝对划一的,而是会存在明显的弹性。例如,朱桂平老师执教的《设计象形图》一课,在作品展示时,同学们设计了丰富多彩的象形图,老师在评价时,对每个人都进行了肯定,对设计精妙 的同学提出了重点表扬,体现了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5.数学活动课要注意的问题

(1)数学活动课教师要注意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材是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这是不容置疑的。然而,教材无非是例子,课本中数学活动课一般只给出了简单的素材,这就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课程整合能力,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例如,黄苏华老师执教的《折纸与证明》一课,本次活动课的内容安排在苏科版《图形与证明》

(二)结束后,其目的有二:一是说明演绎证明的必要性;二是巩固本章所学的知识。教学参考书上的目标与课本上的操作证明均偏重于前一部分,与本章所呈现出来的具体教学内容(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等的性质与判定)有一定的距离。另外,课本提供的三个折纸活动由于方法已经给定,因此在操作前学生不需要思考,这使得折纸活动打了折扣。为了弥补这些不足,首先,教者补充了知识目标“进一步熟悉等边三角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的有关性质及判定”这一条目,使得该课更加贴近全章的教学内容;其次,充实操作活动与增加计算,既强化了折叠前的思维又丰富了本节课的内容,达到活动、内容、目标的和谐统一。新的教学方式之一教师不再是照本宣科,不再是“唯教材”、“教教材”,而是“用教材”,这节课是创造性使用教材的一个极好课例。

(2)要注意精心设计活动过程,不能将其简单变成制作课或游戏课。现在的劳技课往往有配套的制作材料,制作过程无须学生自己设计,只须按图示操作即可。它培养的只是操作工,而数学活动课的制作要注意让学生动脑筋自行设计图纸,然后完成制作,它培养的的是设计师。

例如,陈凤萍老师执教的《利用平移设计图案》一课,先是小组合作设计图案,进行作品展示,然后运用平移知识计算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从而体现了数学课与劳技课、美术课的区别。

(3)关于数学活动课的作业设计。数学活动课是一种新课型,数学活动课要不要布置课外作业?课外作业如何设计?笔者以为,有些学生对数学活动课兴趣盎然,他们爱学数学,觉得数学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乐趣。所以,适当的课外作业对这些同学是很有作用的,只是教师在布置和检查作业时注意分层次对待。

例如,陈琴老师执教的《拼图-公式》一课,布置了拓展作业: 把几个图形拼成一个新的图形,再通过图形面积的计算,常常可以得到一些有用的式子。美国第二十任总统伽菲尔德就由这个图,由两个边长分别为a、b、c的直角三角形和一个两条直角边都是c的直角三角形拼成一个新的图形,如图所示,试用不同的方法计算这个图形的面积,你能发现什么?

学习的过程,不仅是一个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过程,更是一个学习创造的过程。学生在这个探索空间里,不仅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更是一个创造者。所以教师应当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和创造性。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

2、黄苏华 缪选民:《折纸与证明》的课例与点评(中学数学初中版09-4)

邮编:225300 联系电话:*** 联系地址:江苏泰州九龙实验学校 朱桂平6

第二篇:新课程标准下谈拓展(网友来稿)

新课程标准下谈拓展(网友来稿)吴川市兰石中学

林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应该是当前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地提到“要培养学生创造能力”这一点。如何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呢?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上若能把握好拓展这一环节,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是很有针对性和突破性的。所谓拓展,顾名思义,“拓”就是开辟新的领域,“展”就是展开,发展,拓展就是开辟新的领域,发展新的自我之意,同时拓展还体现了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过程。在语文学科中进行拓展式教学既能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扩大学生的思维领域,又能发展学生的人文素质,提高学生的读写创新能力。具体一点说,就是结合教材,让学生多读一些与教材有联系的文本材料,多知道一些,多思考一些,使他们既会做人,做思想品德高尚、情感健康丰富、审美意识较强的人,又会作文,作出思想积极新颖,构思富有创意,语言别具个性的文章。那么如何进行拓展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尝试、实践。一、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来拓展

在当前《新课程标准》下的新教材,相当一部分的课文内容和学生的现实生活是有密切联系的,不论是学校生活,家庭生活或身边的自然生活都有所涉及。因此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走出课本,走向社会,来关注我们人类生活、自然和环境,从而实现对学生的视野、思维的拓展。

如《夏天也是好天气》这一课,在学生整体感知了课文内容后,再让学生来结合自己本人的生活体验,用“夏天也是好天气;好在„„”的句式来发言。那么学生就能根据自己的体验,说出“夏天也是好天气,好在可以吃西瓜、可以买冰棍吃、可以去游泳、可以享受空调”等等的好处来。这样学生对夏天的认识就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又如《我的老师》一课,在学生理解了发生在“我”和老师之间的七件事后请学生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联系师生关系也来谈一谈自身和老师之间的感人事例。这样就从课文中的师生情走出来感受现实生活中的师生情,从而实现了拓展。再如《看云识天气》这一课例,执教者就通过这样的提问来进行拓展:“同学们,我们除了通过看云来认识天气之外,在自然界中,还可以通过什么来认识天气呢?”那么学生就会从自然界中积极去寻求答案,从而激发了学生思维。

二、通过续写课文来拓展

续写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一种有效手段。通过续写,能给学生提供一个富于联想和想像的空间,使学生的思维得到进一步的拓展。

如《皇帝的新装》这一课,在教学时可设计让学生续写游行大典结束后皇帝追查说真话的人的情形;

《羚羊木雕》这一课可以让学生用一段话来说说“我”从万芳家里拿回了羚羊木雕后,回到家中父母对“我”的态度。

通过这样拓展训练,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同时对培养了学生的想像能力。

三、通过改写课文来拓展

对课文的改写本人认为比续写更能训练学生的创造思维。它能够更加放飞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人物来重新安排情节,设计不同的高潮和结局,从而达到拓展的目的。

《我的叔叔于勒》这一课就可以设计这样的改写:假如菲利普夫妇一家在船上遇见的不是穷困潦倒的于勒,而是一个百万富翁,一个真正发了财的于勒叔叔,那结局又该是怎么样呢?

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面对这样的改写,学生的思维应是异常活跃的,笔下所涌现的也就是一个个不同的,令人深思或发笑的结局了。

《福楼拜家的星期天》这篇课文写的是欧洲当时的大文豪屠格涅夫、都德、左拉等在福楼拜家聚会作客的情形,是法国著名小说家莫泊桑所写的,但却没有写到莫泊桑本人。因此在教学时可以作这样的尝试,让学生模仿课文从外貌、语言、行动来描写人物的方法,用一段话来刻画莫泊桑在福楼拜家作客的情形。这样的改写虽有一定的难度,但却能大大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通过组织辩论来拓展

在课堂上组织辩论,既能拓展学生的思维,又能激活课堂的气氛以及锻炼学生的口才表达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如在《羚羊木雕》一课的教学中就可针对羚羊木雕既然已经送给了别人,该不该再去取回这个问题进行辩论。辩论分甲乙两方,甲代表爸爸的意见,乙代表“我”的意见,分别来陈述自己的理由。再如《陈太丘与友期》这一课也可以就陈元方的做法是不是太过分这一点来进行辩论。多进行这样的训练,对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是很有帮助的。

五、通过更换课题来拓展

课文的题目往往是课文内容的高度概括或者是中心、主旨的体现。在教学时就可以考虑利用课文的标题来作“文章”,让学生思考是否可以设计其他标题来代替课文的标题呢?

有位教师在进行《变色龙》一课的公开课教学时,就向学生提问:“用‘变色龙’为题,好在哪里?”

学生很快答出,教师再问:“如果改用人名来作题目,并且在人名前面加上一个修饰语,那么该定一个什么样的题目才合适呢?”学生纷纷回答:“趋炎附势的奥楚蔑洛夫”,“见风使舵的奥楚蔑洛夫”,“媚上欺下的奥楚蔑洛夫”„„通过这样的训练,对于学生对课文内容,小说主旨的理解,很明显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结合字词教学来拓展

拓展不仅体现在上面的步骤中,就是在字词教学中也可以运用。

传统教学中字词的教学只是停留在掌握字词的音义的基础上,学生学得枯燥,也提不起兴趣。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应该改变这种局面,在字词教学上努力进行一些尝试。如在教学《走一步,再走一步》这一课文时,老师先让学生在课前预习生字词,并且提出要求:在弄懂音义的基础上,写一段话,这一段话要用上所有的生字词,到上课时念给同学们听。这样的字词教学,属于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既提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很值得我们学习推广。

2005-1-12 作者邮箱:

JWLZlinhui8888@sin.com

第三篇:谈新课程标准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谈新课程标准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摘要:在全新的教育理念下,教师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学中让数学问题生活化、活动化,同时营造“乐说、善问”的氛围。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猜测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

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当今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在全新的教育理念下,教师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那么,在新课程标准下如何上好数学课呢?下面谈谈我肤浅的看法。

一、让数学问题生活化、活动化

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具有形象性和启发性.它不但能唤醒学生已不的知识经验,增强学习动机和学习信心.而且有助于引导学生尽快进人数学情境,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如在教学《角的识识》时通过看、画、找、摆等学习活动,知道什么是角,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让学生在广泛的生活背景中,理解数学,感悟数学,体会数学的多姿多彩,以确定正确的数学观,形成良好的数学意识。

数学教学贴近学生生活,能变枯燥为丰富,变无味为有味,变无趣为有趣,让数学生活化、情境化、趣味化,让学生在生活中感悟数学,运用数学,使学生的创新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发展,以适应社会的发展。

二、在数学教学中营造“乐说、善问”的氛围,陶行之先生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学生的创造天赋需要不断地开发,传统的教学,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被动地、无奈地接受教师的“输液”,本能地、机械地记忆所学的知识。要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状况,首先要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改变以往课堂教学的老三样:复习、新授、巩固练习。其次创设情景时,要充分利用学生兴趣、新奇的特点。而要达到这一目的,很大程度上在数学教学中需要营造“乐说、善问”的氛围,实践证明,以下做法较为奏效。

1、激情引思,使学生乐于参与、乐于思考乐于提问。布鲁纳曾经说过:“学习的最好动机是对所学材料本身发生兴趣。”深厚的好奇心是引发强烈的求知欲的内驱动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给学生创设再思考再创造的时间和空间,如:“你能说吗?你能行吗?您能帮助解决这个问题吗?

......”以达到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进一步深人问题的更深层次去探究,去发现,学生的思维就会处于一种紧张 愉悦而富于创新意识的最佳状态,变“请你说”为“我要说”、“我想说”“我乐于说”。

2、有苗修枝,循循善诱,培养学生不仅“善问”而且“会问”。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要将着眼点放在是否正确,而是要及时地就其能够有勇提出问题.给予充分的肯定,即便是不着边际,也要和蔼地劝慰他:“你认真去想了,这很可贵,请你再想想“。没说对的学生,教师应该用充满信任任地鼓励学生:“再想想,你一定能说好!”对那些表现极佳的学生,教师激励他、能否再想出比这更简便的方法来!这样久而久之,坚持下来,既给学生本人充分的肯定,又让这种“场磁波”福射到更多的学生,这样学生们自然而然地会丢弃“害怕说错或说错被老师训斥、被同学期笑”的畏惧心理包袱,从而形成积极、主动的、生动、愉悦悦的教学氛围。当然解决了学生“敢问“和“善向”的问题,只是给子了小苗成长必备的环境,接下来便是如何使小树长大?即:教师在充分发挥创造性.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设计探索性、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参与、自主探究、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能够在观察、分析、比较.概括、归纳和整理的过程中.深化知识的理解,逐渐抓住问题的切入点。

三、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新课标强调:“要培养学生能探索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猜测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首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寻找和发现规律,有所发现,才能有所创新。其次,教师还要想方设法实现加快学生的思维流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渐渐地学会分析问题时,能够多方位,多角度多层面地进行观察、分析比较、总结归纳发现问题的实质,产“新”.“奇”“甚至“怪”的思路。例如:在《三角形面积计算》一课的教学中,教师首先拿出一个三角形问:“哪位同学能说出这个三角形的面积有多大?“学生们纷纷说出自己的想法,总之,学生们众说纷纭....接着教师又问:“我们学校铅球场地是一个三角形,你还能用上述方法求它的面积吗?开始教室里一片寂静,接着有学生提出: 如果能向长方形、正方形或梯形、平行四边形那样,推出一个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就好了。”一石击起千层浪,学生们乐此不迭,有的学生拿出三角板、剪刀、纸张等工具,动手操作起来;有的学生在纸上勾勾、画画,紧张地思考着,创新意识驱使学生们从不同的角度去发现,去创造,最终学生们各抒已见,挖掘了“新”、“奇”“特”的思维方式,从而较好地解决了问题。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标准下上好数学课,我们老师就是让数学问题生活化、活动化,同时在数学教学中营造“乐说、善问”的氛围,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猜测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只有这样,才能在新课程标准下上好数学课。

第四篇:谈新课程改革重点

谈新课程改革重点

1.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

教育“以人为本”,即:“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2.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

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普通高中课程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构成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3.新课程结构的特征:

新课程结构具有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等三个基本特征。4.新课程背景下的教育观:

学生观: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学习方式:提倡自主、合作、探究。教师观:

(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2)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3)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来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 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2)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3)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

(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5.新课改下的教学观

教学从“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 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

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 教学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 6.我国现行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我国现行的课程体系存在着大量的问题,已经不适应素质教育改革的需要,迫切需要改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课程目标:注重知识技能取向。过于强调知识的传授,忽视学习态度的培养和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养成,忽视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课程结构:分科主义,强调学科本位,科目繁多,相互分离,缺乏整合。

课程内容:繁、难、偏、旧,过于注重书本知识,忽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直接经验的积累,课程内容远离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忽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忽视学生自主学习、独立研究的学习方式。课程评价:过分强调教育的选拔功能,以选拔为主要的评价取向,忽视了评价的检查、诊断、导向、促进发展等功能。课程管理:单一的自上而下的集权管理,课程管理缺乏灵活性、开放性。7.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核心目标)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经典真题】 1.教育改革的核心是()。

A.内容改革 B.方法改革 C.课程改革 D.思想改革 【答案】C。

2.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A.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B.更好地提高学生成绩

C.满足社会、家长提高升学率的需求 D.提高每一位教师的教学水平【答案】A。

3.新课改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在小学阶段()。A.以综合课程为主 B.以分科课程为主

C.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相结合 D.分科课程为主,综合课程补充 【答案】A。

4.【判断题】根据我国此次新课程改革,初中设置分科和综合相结合的课程。()【答案】√。

5.【案例分析题】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上初中时,接受理解数学知识比较慢,以致数学考试常常不及格。老师认为他已经无可救药,一次在班上公然宣称,假如你们当中将来会有一个同学没出息,那么这个人必定是华罗庚。结果华罗庚通过自己的勤奋自学,刻苦钻研,奋力拼搏,最终成为享誉世界的数学大师。

诗人臧克家,1930年参加国立青岛大学入学考试时,数学得零分,作文也只写了三句杂感:“人生永远追逐着幻光,但谁把幻光看成幻光,谁便沉入了无底的苦海。”这独具异彩的“杂感”,短小精悍却极富哲思,立即打动了主考官闻一多,闻一多再三拍案叫绝。结果,虽然臧克家数学考试吃了“零蛋”,还是被青岛大学文学院破格录取了。最终,成为了一代杰出诗人、著名作家。结合上述案例,谈谈教师应树立什么样的学生观。【答案要点】

(1)学生是发展的人

第一,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第二、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第三、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2)学生是独特的人

第一,学生是完整的人。第二,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第三,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第一,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依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第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第三,学生是责权的主作。(结合案例适当展开论述)资深讲师提醒大家以上内容是教师招聘考试中常考的知识点,但是经常考查的题型也是变化多样,各种题型都可能出,例子中的经典考题只是列举了真题中的一部分,体现出此处是考查重点,需要考生重视起来,认真备课此处内容,为自己的成功考试添砖加瓦!

第五篇:重点高中化学结题报告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化学

《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化学“有效教学”的实践研究》

一、课题背景

1.宏观背景

在新课程背景下,探讨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教学,不仅成为当下基础教育各方面关注的焦点,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积极研究与实践的重要课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指出:“有效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2005年江苏进入新的课改模式,高考实行3+选修模式,作为选修科目的化学,在新教材内容更新、学习的大环境、教学时间等方面有较大的变化,同时《纲要》中指出要改变以往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的文件精神,首先要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与方式,以有效的课堂教学策略指导化学教学。

2.微观背景

江苏省梁丰高级中学是一所省四星示范高中,新课程实施以来,化学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变。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已经走进了化学课堂,但是,在教学实践中针对不同的教学单元、不同的教学年级、同一内容不同阶段等课型优化还缺乏一个有效教学的教学设计框架,以便更好提高教师的教学有效行为与教学效果。

江苏自进入新课改以来,教材的变化很大,体现在教材编写理念、章节按排、知识呈现方式、知识链接与深度等方面,如何快速理解、掌握新课改理念新教材体系,建立适合新课改要求的新型有效学者体系已是迫在眉睫的工作。

由于高考科目设置的高调整,学校面临新教学舍取(课时、内容、现实效果),社会观望与舆论等不确定因素,影响着学校、教师、学生对化学学科的重新再认识。

3.现实背景

为了改变老师教学过程中存在的误区,适应新课改要求,提高教研组活动水平,促进新课改形势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生成,加快老师专业水平发展、理念的提升,丰富教师的实践智慧;转变学生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在学习中的合作、探究、自主的终身学习能力,化学组申报并开展了该课题的研究。

二、概念界定

1.新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新一轮课程改革将我国沿用已久的教学大纲改为课程标准,反映了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基本理念。基础教育各门课程标准的研制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工作。

2.高中化学:是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化学》或《科学》相衔接的基础教育课程,进一步了解化学学科的特点,加深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3.有效教学:“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种先进教学理念指导下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使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有效教学的“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和策略。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引发学生的学习意向、兴趣。教师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教学在学生“想学”“愿学”、“乐学”的心理基础上展开。二是明确教学目标。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学什么”和“学到什么程度”。三是采用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教学方式。

4.实践:(1)实行;履行。(2)人们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有意识的活动。

本课题就是基于课程标准下如何提高高中化学教学有效性的模型实践研究。以促进教师教学理念的提升、专业素养的提高、教学效果的高效达到,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与意识。

三、研究步骤

准备立项阶段(前期)2007年7月~2007年12月,课题酝酿、论证、设计撰写研究方案,组建研究队伍,确定研究目标。

深入研究阶段(中期)2007年12月~2009年12月,根据课题研究方案,分解子课题,完善目标操作体系,组织实施,开展研究。

总结思考阶段(后期),2010年2月~2010年6月,总结提升,形成实验报告,鉴定课题,推广研究成果。

四、研究目标

1.研究制订新课标下高中化学教学有效性的基本原则

2.基本课型的开发与实践

(1)习题讲评课的开发与实践

(2)元素性质类课的开发与实践

(3)

一、二轮复习课的开发与实践

3.丰富实践智慧,加速专业成长

通过课题研究,化学教师的教学策略得到丰富,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有效提升,在市评优课、优秀教案、优秀教学设计等各类教学竞赛中获奖,课题组成员有多篇教学论文、教育随笔在省市级刊物上发表。通过研究,促进化学教师成长为学习型、研究型教师,实现化学教师的个性化发展,有教师成长为张家港市乃至苏州市化学学科带头人,一至两名教师参与张家港市骨干教师评选或成长为市教学能手或教坛新秀。

五、研究方法

本课题依据化学课程标准及其苏教版高中实验教科书,理论设计和教学实践案例研究相结合,探索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为主的有效课堂教学模式,初步构建高中化学新课程设计与案例的完整体系。基本运作模式如下:

研究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文献资料法

课题组成员树立积极的文献积累观(为了创造而积累,用创造的态度去积累、注意积累自己的创见),搜集、鉴别、整理与课题相关的文献资料,开展研究,从中得到启迪,激发灵感,进一步把握研究的方向。有重点地采集文献中与自己研究课题相关的部分,通过对文献资料的研究,形成对化学课堂教学方式转变的正确认识。

2.案例研究法

通过对新课程教学实践中已有成功教学案例(杂志、大开课、视频)的分析与提炼,揭示化学教学设计的基本范式与策略。对教学设计的有效性进行因果关系的归因分析,为后面行动研究做好实践意识准备。

3.行动研究法

课题负责人统筹安排课题分工、研究方案,对每个子课题、每次专题讲座、每节研究课提出研究的重点问题、基本模式和设计理念等指导性意见;切实把急需解决的问题作为研究对象,把研究置于现实的化学教育情境之中,在教育教学行动中发现问题,揭示问题,归纳问题,分析问题,从中寻找研究的起点,跟踪研究的轨迹,归因研究的结果,推广研究的成果,改善研究的行为,优化化学教育教学行为。实践中走“学习——研究——实践——反思”的行动之路,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对积累的经验提炼,使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

4.经验总结法

课题组成员以化学课堂教学方式转变的教学经验为素材,运用经验思维对化学课堂教学经验进行概括、总结,运用理论思维对经验进行提炼、升华,形成理性认识,指导化学教学实践,提高化学教学效益。

六、研究内容

1.学习并制订有效教学的基本原则

化学课堂有效教学的探索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需要在反复的实践中得到不段的充实和改进。为了后面行动研究的顺利进行,我们首先通过前期理论学习与课题规划,选择以往与新课标理念、有效教学紧密关连教学案例(杂志、数学图书馆教学视频)研究与分析,结合我们学校教学实际、生源特点,课题组制订了在今后实践中要要落实有效的化学课堂教学目标应该注意以下五个原则:

(1)行为主体必须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因为判断教学有没有效益的直接依是学生有没有获得具体的进步,而不是教师有没有完成任务。如“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推理能力”等,这些写法都是不规范的,因为行为的主体是教师,而不是学生。

(2)行为动词必须是可测量、可评价,具体而明确的,否则就无法评价。

如课题组成员在讲授《物质的量浓度》时,就明确提出如下几个问题:

例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将 120 g NaOH溶解在水中配成 1 L 溶液,所得溶

-1液的物质的量浓度是1 mol〃L

B.将 25 g CuSO4〃5H2O溶于适量水中, 配成100 mL溶

-1液,其浓度为1 mol〃L

-1C.将1 mL 10 mol〃L浓H2SO4加入9 mL 水中,其浓度为1 -1mol〃L

-1 D.从 1L 1 mol〃L的NaCl溶液中取出10 mL,其浓度-1仍是1 mol〃L

-1 E.1 mol〃L硫酸溶液的含义是指L 硫酸溶液中含有

g H2SOF.…(为学生设计的问题)

这样,在讲授、学生归纳和评价时就非常容易操作了。

(3)行为条件是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为评价提照的依据。还以《物质的量浓度》为例,在课后练习题中,我们安排了基础性试题、突出了体积变化后浓度计算试题(如体积相加不等于总体积)、延伸了浓度表示的各种方式(学生自己找饮料瓶上说明)等。

(4)表现程度指学生学习之后预期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准,用以评量学习表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如通过《氯水的性质》的学习,学生应掌握氯水各成分在不同条件下是什么微粒起主要作用。这些目标是基本的、共同的,可达到的教学标准,而不是无法实现高要求(理想)。

(5)设计课堂教学目标还需要留有一定弹性。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反应及节教学目标,在不偏离教学大方向的前提下,可以对具体的教学内容的次序重点进行调整,以始终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和保持学生旺盛的求知欲。如课题组老师在讲授《浓硫酸性质》时,发现学生更感兴趣的是现象的反常,实验现象不明显等,就顺学生而为,让学生就如何控制SO2的量、验证产物、尾气处理等进行讨论、设计,最让老师由衷的感到欣喜的是,学生们经过热烈地讨论竟然自己总结出了超出课堂教学的结果。这教学目标便于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有利于教师检查、评价课堂教学效果。

2.高效教学基本课型的开发与应用

为了有效地开展此项活动,课题组首先以教研活动为依托,开展了以规定内容、提前准备的“说课”、“说题”活动,一是为了提高教师的对教材的熟悉程度,二是考查教师在前期理论学习过程的应用效果,三是为行动研究做好必要准备。然后,根据教学过程遇到频率较高实际教学问题进行分类研究、实践、反思与确认,完成了经过实际经验三个有效的基本课型框架。

2.1习题讲评类课——民主与重组

为切实提高此类课的有效性,课题组经实践总结如下几点指导意见:

(1)习题讲评课的分类。习题讲评课一般有两种分类,即先做后评的,一般表现为平日的家庭作业或考试,另一种是课堂上边做边进行讲评的。第一种讲评课教师应收集必要的信息,对学生出错多的地方、出错的原因等方面都应该有一个正确的统计和分析,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根据收集到的信息进行重点讲解,并设计好相应的变式训练;第一种习题讲评课的针对性更强,建议教师多使用这种方法。

(2)习题应注重分组。习题的分组主要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是按难易程度分,第二种是按主题分,两种方法可以结合运用。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把习题讲评课分成“块”,把重难点、常考点分解到不同的教学环节中,便于学生巩固知识,降低教学难度,课堂也会变得比较活跃。题组设计的标题应是学生喜欢的语言,不要显得太死板,应具有挑战性和鼓励性。注意挖掘习题讲评课中的非智力因素,利用非智力因素提高习题讲评课的教学效率。

(3)突破难点、问题典型。在保证基础知识覆盖率和重点知识重复率的前提下,遵循“少而精”的原则,对各种类型的题目进行严格筛选;适当控制题目的数量和难度。力求精讲精析,讲与练相结合。变式试题体现出综合性,适当地做出扩展,体现出螺旋式上升的趋势,提高自己的命题质量和命题水平。

(4)讲与评相结合。要讲命题思路、注意点、知识点、审题思路、知识产生的过程等,重在点拔,以求收到实效。

(5)要善于发现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充分肯定成绩,鼓励和表扬学生的进步。要注意因人而异。仔细寻找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的“闪光点”,使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增强信心,产生经过努力能取得更好成绩的愿望。

2.2 性质类课——体现学生是学习者和探索者

为切实提高此类课的有效性,课题组经实践总结如下几点指导意见:

(1)创设问题情境

最常用的途径有生活实例法、实验法和化学史实等多种方法,还可以利用热点新闻、信息技术等方面来创设问题情境。(见案例)

(2)设计多种实验方案

最常用的途径有设计实验方案、比较分析各种方案等形式,整个过程让学生自由、独立、开放地探究,使学生的潜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开发,引导学生积极地投入到自主学习活动中。注意学生记录的控制,防止学生重表面轻过程无记录的无效性再现。(见案例)

(3)及时小结、归纳与发散并举

无论采用何种方式小结都应努力把着眼点放在引导学生进入探究者的“角色”上,结合具体、有针对性的问题进行分析,对学生的思维进行适时得当的点拨、引导,使学生“居高临下”地俯视化学知识,有助于他们将平时所学的被肢解了的知识系统化,从而既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又起到思维辐射的作用。探究的结果,要在学生自己归纳的基础上,教师引导、总结得出结论,明确结论的运用条件与范围。对结论的解释,不要讲得太绝对,要留有探究的空间。要处理好“收”与“放”的关系,所谓“收”,将讨论、实验的结果要归纳整理;所谓“放”,课后布置的思考题具有开放性,布置的练习作业具有多样性,使学生在更广阔的实际背景中,用课内得到的结论去解释实际问题,解决后续知识,完成从实践——认识——具体的实践,认识上的两个飞跃,使小结做到收敛思维与发散思维并举。

(4)反思

反思是学生成长的必由之路,它不仅使学生保持一种积极探究的心态,提高学习的自觉性,而且通过反思也能提高学习的质量,形成优良的思维品质,所以应当培养学生良好的反思习惯。如次氯酸化学性质的教学过程可设计为:

实验:在氯水中滴加几滴石蕊试液(先变红,但很快褪色)

问题:石蕊试液为何先红后褪色?

假设:是氯水中的氯气,还是氯气中与水反应生成的次氯酸氧化石蕊试液使其褪色呢?

验证:向盛有干燥氯气的集气瓶中分别放入干燥和湿润的石蕊试纸。

结论:学生在实验验证的基础上得出结论。

反思:向含有氢氯化钠的酚酞试液中逐滴滴加氯水(红色褪去),红色褪去的原因是什么?怎样用实验去证明?

2.3 复习类课——通过重组,实现优化

什么是有价值的内容?怎么能够整合教学内容,使之优化?是我们复习课的选取标准,形式有两种:

(1)专题研究模式。专题研究模式是根据大纲体系和高考考试大纲要求将高三化学总复习的内容转化为研究专题,让学生在多元、动态、开放的大课堂中主动地领悟知识,以获取问题的解决。研究性主题在选取上应侧重重点难点、核心基础知识、实验类、科技前沿类、社会焦点热点问题和高考热点动态,实施时则要侧重信息的整理提炼、拓展和系统化过程。将复习内容转化为研究内容之后,学生面对呈现的问题情景,自主完成知识体系的建构,反思自己的认知经验,同时该模式也侧重了以创新思维为核心的一系列科学思维方式的训练,便于学生触类旁通、广泛联想,拓宽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体现课程理念中科学素养的三维目标。专题研究复习实施后期阶段,要引导学生关注对自己学习经验的反思,优化元认知过程,强化学科思想的总结,以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稳步持续形成。

(2)学案导学模式。学案导学复习模式是根据《考试大纲》和《教学大纲》要求,将复习内容进行重组,通过专题形式从纵横两方面对知识进行归类、联系,以提高复习针对性和实效性,其核心就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能力品质和创新素质,操作流程如下:

七、研究成效

1.激发了学习兴趣,减轻了课业负担,转变了学习方式

通过研究,探索出适合四星级高中学生的化学有效教学的实践策略,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化学教师从繁重的课堂教学中解脱出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阅读教育专著、研究学生、研究教材,逐步形式自己的教学风格,打造品牌教师。学生的学习得到明显提升,特别是学在余力的学生,近年来,参加化学奥林匹克竞赛取得丰硕的成果,全国金牌2枚、银牌2枚,省一等70余人,二等奖200余。

2.探索了实践策略,丰富了教育智慧

化学教师走出了教学误区,转变了教学方式,丰富了提高化学教学实效的实践策略。研究了适合四星级高中有效教学基本思路、有效基本课型框架建构,课堂教学效果好、达成率高,在历年各年级统考、高考中化学成绩均列苏州市第一,苏州大市的领头羊。

3.提升了理论素养,加速了专业成长

通过四年的研究和实践,化学教师转变教学方式,提高教学实效。课题主持人刘革平同志的专业成长迅速:2006年09月,该同志被评为张家港市学科带头人,06、08、09年分别被评为中国化学会奥林匹克优秀辅导员,2010年09月,被评为教科研先进个人。四年来该同志开设市级及以上公开课、展示课、观摩课8节,开设专题讲座2次,有40多篇教育教学论文、教育随笔发表或获奖,课题组成员陈静、吴美刚、陶红 老师教育硕士毕业,并被评为中学 高级 老师,陈静获苏州市评优课一等奖,解题能力大赛一等奖 陈红 老师正在攻读教育硕士。四年来,课题组成员共开设片级及以上公开课、展示课、观摩课20节,发表教育教学论文52篇,获奖论文20篇,化学教研组被评为张家港市先进教研组,课题组的成绩得到了广大教师的肯定和认同。

4.成果(文章发表或获奖、开课记录、优秀案例等)见附件

八、研究后的反思

历时四年的课题研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是高中化学有效性教学的探索才刚刚起步,探究永无止境,在以下三个方面还有待强化与完善:

一是进步调整已有课型的教学框架,开发、研究并完善未实践的新课型;二是建立与课型相关的优秀案例资料库;三是带着我们的课题成果与周边学校加强交流,进一步扩大课题研究的影响力,促进课题研究的深化。

下载例谈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活动课重点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例谈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活动课重点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教学之我见

    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教学之我见 昌江县峨港中学 许义科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的......

    浅谈新课程标准下初中数学分层教学

    浅谈新课程标准下初中数学分层教学 【摘 要】新课程改革后,教育方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数学作为初中的必学科目,必然要紧跟时代的发展,老师也要时刻注意自己的教学方式,要让自己的......

    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数学教育

    · 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的新型英语课堂· 巧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课程论文_现代教育技术让语文课更高效· 发挥现代教育技术优势优化科学实践教学· 在论文秘籍......

    数学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教学设计

    数学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的蓝图,是落实教学理念的方案,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和保证。好的课堂设计是课堂成功的一半。在实......

    新课程标准下初中数学分层教学

    新课程标准下初中数学分层教学 分层递进教学是一种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的教学模式,它强调了“教师的教要适应学生的学,要做到“因材施教,分层提高,让尖子冒出来,使多数迈大步,叫后进......

    浅谈新课程标准下初中数学分层教学

    浅谈新课程标准下初中数学分层教学 福建省晋江市南湾中学 林文权 内容摘要:初中学生在生理发展和心理特征上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对数学的兴趣和爱好,对数学知识的接受能力的差......

    浅谈新课程标准下初中数学分层教学[合集]

    更多资料请访问:豆丁 教育百科 浅谈新课程标准下初中数学分层教学 平磊 1、教学过程分层 教学分层是课堂教学中最难操作的部分,也是教师最富创造性的部分。荷兰数学教育家......

    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研究性学习

    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研究性学习 鄂伦春实验小学:马国著课程的改革既是基础教育的改革,也是推进素质教育的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的改革。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长期形成的教学观念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