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秘籍15写作备战2018年高考语文抢分秘籍原卷同名2621
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郑玉侠是一个平凡的女送水工。初中未读完就因家境所迫打工谋生,但她始终不甘心,而是一边打工,一边自学高中课程与大学课程,还喜欢上了书法,可这些遭到了父母的反对,还有人认为她是不知天高地厚。三十多年来她一直坚持练习书法,面对别人的讥讽和家人的反对,她很坦然,她认为这是自己一生的追求。她始终坚信一路走来,源自有梦,坚信“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1.审题要准确。审题是为了定体裁,明范围,找重点。因此审题时,要弄清作文题中的材料、要求及关键点。如看作文题的类型是命题(半命题)作文还是材料作文,作文题的材料重在写事还是写人,作文题中的关键词有哪些。对于命题作文,审题时要重点分析写作重点,这样写出的文章才能内容切题、重点突出。而确定重点的关键是抓题眼。对于材料作文,要扣住最能体现关键信息(能表现文章的主旨、写作内容)的词语。
2.立意要精准。立意时,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就会得到不同的观点。无论是材料作文还是命题作文,都因其题目丰富的内涵而具有一定范畴的立意多元性。这些立意就蕴藏在作文试题的材料或标题中。对于命题作文题,要围绕题目中所给的要素,提出若干问题,具体落实题目所涉及的人、事、物、景诸要素。在写作时可采取化大为小的方法拓展思路,捕捉到适合自己的独特的写作点。
对于材料作文题,立意时可以采取提炼中心法、抓关键句法、明确褒贬法、求异同法、由果溯因法、关系分析法等技法。下面选取几种典型技法举例分析:
(1)提炼中心法。这是材料作文题最为常用且最为稳妥的审题立意方法。如果能准确地领悟材料的中心,并以之作为文章的主旨,那么,所写文章定能既切题又有深度。
(2)抓关键句法。关键句常常有暗示材料中心的作用。所以,有些作文材料中的关键性语句可以作为寻找立意角度的突破口。在材料作文的材料中,关键句常常是命题者或材料中的人物的评议性语句。
(3)明确褒贬法。有些材料作文题,材料中的语句蕴含着命题者的褒贬情感,考生审题时必须充分捕捉这些语言信息,细致体会其感情色彩,这样才能根据命题者的感情倾向确立最佳的立意角度。
3.立意要深刻、新颖。‚意‛当存高远,追求立意的最佳点,应是考生孜孜以求的目标。何为‚立意的最佳点‛?那就是所立之‚意‛能反映作文题旨的主流、本质,能显示作文试题的最大价值取向,能展示作文试题的最新视野,向真、向善、向美。如上述材料中,郑玉侠的事迹所呈现出来的是多角度的精神层面,从她一直学习书法的角度分析,可立意为‚人不可没有兴趣‛‚坚守理想‛‚人生要有追求‛等;从她初中未读完却自学高中、大学课程的角度分析,可立意为‚提升自我‛‚不畏困难‛‚超越自我‛等;从她不顾家人的反对和别人的讥讽的角度分析,可立意为‚做真正的自己‛等;从材料的整体来分析,可立意为‚信念的力量‛‚充实自我‛‚平凡与伟大‛等。在这些立意里面,哪一种更显得深刻高远呢?这就要看哪一种能高度体现社会关注点、时代契合点等。无疑‚做真正的自己‛‚信念的力量‛‚平凡与伟大‛等立意更胜一筹。因此在审题时要进一步吃透命题者隐含的意图和要求,切忌轻率下笔,还要注意从多方面充分挖掘题目的深层内涵,充分抓住它的深层内涵来写。
当然,作文的审题立意方法还有很多,但不管如何,‚审清要素,明确题意‛‚理解内涵,化繁为简‛‚扣住题眼,多向拓展‛这三点却是不变的。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悠扬的音乐、触手可及的浓郁的咖啡,这是身处“关中大书房”(正名“万邦图书城”)的书迷们的独特阅读体验。面对全球书店遭遇时代洪流而被冲得七零八落、纷纷倒闭的境况,西安“关中大书房”的老板魏红建十分感慨。他的书店一开就坚持了不下20年。魏红建认为,“关中大书房”不是商业模式的典范,这里的观念、价值从来没变,以后也不会变。“还读书人一个纯净的环境”,这构成了魏红建的全部精神基底。如今,魏红建的万邦图书城已成为区域文化的象征,很多外地人喜欢到魏红建的书店看看,或由于这里“有一种钢筋水泥和名牌服装堆砌不出来的味道”,抑或由于人本性对“知识的敬畏感”。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1.首尾圆合,巧妙照应。即文章的开头与结尾遥相呼应。开头描写的事物或提出的问题,在结尾处用各种方式加以深化或回答,给人首尾圆合的印象,使文章结构完整,浑然一体。
2.总分有度,条理清晰。议论文中,如果论证的论点之间是总说和分说的关系,那么文章就属总分式的论证结构。有时是先总说后分说;有时是先分说后总说;也有时是先总说,后分说,最后再总说。
3.线索分明,时空有序。记叙文中,要特别注意时间、空间的变换顺序。我们在叙述事件时,往往会涉及时间、空间变换及顺叙、插叙、倒叙等叙述方式。如果叙述中有运用插叙、倒叙的,就要注意交代清楚。
4.衔接过渡自然缜密。文章讲究内在的逻辑性,要求各部分之间非常紧凑,最忌拖泥带水。因而在写作中,要注意各内容之间的衔接与过渡。具体说来,一是要注意层与层、段与段以及复句与复句、分句与分句之间的关系,恰当地运用关联词语,表示出内容之间的因果、递进、并列、选择、假设、转折、条件等关系;二是要把某些表示顺序、指代、总结性的词或词组,放在段落的开头,以表示各段、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从而使结构更加紧凑。
5.正反对照,鲜明有力。‚有比较才有鉴别。‛在议论文中把两种矛盾或对立的事物加以对照比较,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说理,就能全面揭示事物的本质,使所阐述的事理更加深刻,更有说服力。
6.层层推进,步步深入。这种结构形式是按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一层深入一层地论证中心论点。可由现象说到本质;可由可能性说到必然性;可从经验说到问题,再说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可从‚是什么‛说到‚为什么‛,再说到‚怎么办‛……这种结构形式能使文章对问题的剖析深刻到位。
当然,文章的结构形式还有很多,如议论文中的分论点并列式结构、起承转合式结构等,记叙文中的铺陈巧合式结构、情节突转式结构、抑扬结合式结构等。但无论运用哪种结构形式,都要注意段落层次的合理安排,前后衔接巧妙自然,这样才能使文章结构达到严谨的要求。
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每当飞机飞越在山脉中的一条溪流上空时,机长总会全神贯注地向下凝望,脸上充满了惆怅、回味、向往等复杂表情。有一次,副驾驶实在忍不住内心的好奇,问道:“机长,下面这个偏僻、荒无人烟的地方究竟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值得你如此关注?”
机长从无限怅惘中回过神来,悠悠地答道:“看到那条蜿蜒的小溪了吗?当我还是一个孩子时,我常常来到这条小溪旁,坐在一根圆木上钓几个小时的鱼。每当有飞机飞过我的头顶,我都会抬头望上几分钟,心想,如果驾驶飞机的人是我该有多好啊。”
“现在,你已经如愿以偿了!”副驾驶说道。
“可是现在,每次当我飞临这条小溪,”机长神情更加凝重地说,“我都会忍不住想起以前那美好的时光:山间是那么的宁静和空旷,岸边的野草和野花是那么的碧绿和娇艳,不时吹过来的微风是那样的凉爽和宜人,溪水的鸣唱是那样的清脆和悦耳,鱼儿上钩的瞬间是那样的令人兴奋和震撼……这一切实在让我无法忘却。我想,如果我现在不是在天空飞行,而是在溪水边钓鱼,该有多好啊!”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1.点明中心,凸显主旨。标题和文章的主旨有着紧密联系,标题应该很好地服务于主旨。最常用的拟题方法就是直接入题,点明文章中心,揭示主旨。
2.巧嵌词语,准确生动。在标题中嵌入恰当的词语,就能使表意准确生动。嵌入标题的词语一般是形容词、动词等,形容词能使标题形象起来,动词能使标题富有动感。
3.巧用修辞,生动形象。在标题中运用修辞手法,显得既生动形象,又新颖别致,对读者极富吸引力。标题中所用的修辞手法主要有比喻、拟人、对偶、设问、反问等。比喻使标题形象,拟人使标题生动,对偶使标题工整,设问令人深思,反问突出强调。如‚用语言连缀心灵的星空‛‚梦,走失在金陵‛‚一曲红楼,万声叹息‛等皆是巧用修辞的标题。此外,有的引用典雅工丽、词约意丰的诗词名句入题,简洁凝练,增添文采,如‚一蓑烟雨任平生‛‚矮纸斜行闲作草‛;有的化用为人熟知、通俗易懂的典故、歌曲名、影视剧名、广告词等入题,自然亲切,极易引发读者的联想,如‚掀起你的盖头来‛‚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4.设置悬念,激发兴趣。有的标题提出问题,设置谜面,把读者置于悬念之中;有的标题没有将文章的主体要素写全,而是只出现了某个对象、场景等,这样就设置了悬念,达到吸引读者不得不往下读的效果。5.形象概括,意蕴悠长。这类标题或运用象征的手法,或使用形象化的语言等,显得文学色彩浓厚,意蕴丰厚,情味绵长。
6.逆向出奇,令人惊叹。这种标题表面上看违背常情,实则‚新‛寓‚奇‛中,有磁石吸铁之效。总之,要想让文章的标题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所拟标题就必须达到新奇、漂亮、含蓄、准确、凝练的要求。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引人入胜,给读者耳目一新的感觉。但是,并非所有文章的标题都要同时具备这几点要求,这还要视不同场合、不同体裁而定。如果一味地去追求形式,就会适得其反。
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傍晚,荒野里盛开的矢车菊突然萎败了,它喃喃自语:“如果白昼马上来到,火红的太阳照耀着原野,我就可以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了。”
近旁掘土的甲虫对它说:“难道太阳会关心你?它没时间,也没胃口。太阳能使参天的橡树和雪松温暖繁荣,还把香气馥郁的花朵打扮得多姿多彩;只不过它们是那样的高贵美丽,完全不像你这般模样。别拿令人厌烦的请求去打扰太阳!”
然而太阳升起来了,照耀着万物。于是,在夜晚萎败的矢车菊又复苏了。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雕饰凤头有妙法
1.开门见山,直击主旨。文章开头可以直叙本事,也可以直接点题;可以开宗明义揭示主旨,也可以单刀直入点明论点。开门见山式作文开头法有四种基本类型:直点破题型、总揽提示型、单刀直入型、评头品足型。这种写法干脆利落,入题快捷,所以是考场作文开头的首选方法。
2.巧设问句,发人深思。这里的问句包括三种情况:设问、反问和疑问。用问句开头在体现文章的思想性和深刻性上可以占得先机,因为人的大脑在潜意识中就有一读到问句就要自然而然地去思考的习惯。所以,一个高质量的、直击命题内核的问句不仅可以显示作者的睿智,还可以诱使阅卷者顺着作者的思路去思考。3.排比铺陈,先声夺人。排比句在推进文意、营造氛围方面的功能是其他修辞手法无法比拟的。文章开篇就用排比句,可以瞬时蓄积起强大的情感力量,激起读者的共鸣。
4.比喻开篇,生动形象。用比喻句开头,不仅形象生动,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而且比喻句本身优美的语言能带给读者一种愉悦的身心享受。如优秀作文《多点变化,多点惊喜》的开头‚人的一生就如同一部跌宕起伏的情景剧,剧情里面编织着喜悦、悲伤、汗水和泪水。在这部情景剧里,无论是主角还是配角,都要努力将自己的角色演绎完美,在不断变化的人生中突破自己,超越自己‛,文章在生动形象的比喻句中开篇,彰显了文采。
5.引用入题,彰显底蕴。开头引用名言警句,可以起到突出中心的作用,也容易引起阅卷老师的注意,因为名言警句一般凝练、深刻、精辟。
6.设置悬念,引人入胜。在叙述故事时,用倒叙的方式开头更能吊足阅卷老师的胃口,使读者产生一种迫切的阅读欲望。开篇设置一种情境,也可以起到引人入胜的表达效果。
打造豹尾有诀窍
1.卒章显志。在文章结束时,以全文的内容为依托,运用简洁的语言,把主题思想明确地表达出来,或者在全文即将煞尾时,把写作意旨交代清楚。
2.名言警句。用名言警句收尾,着意于引申文章,揭示某种人生的真谛。用三言两语,表述含意深刻、耐人寻味的哲理或警策性内容,使之深深地印在读者的心中,起到‚言已尽,意无穷‛的效果。
3.委婉含蓄。文章结尾要提示读者明确文章的主题,但是作者不是用逻辑思维的方式或直截了当的语言告诉读者,而是用比喻、象征等形象化的方式暗示读者,让读者有余音缭绕、回味无穷之感。
4.抒情议论。用抒情议论的方式收束文章,能够表达作者心中的情愫,激起读者情感的波澜,引起读者的共鸣,有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5.首尾呼应。结尾与开头要相呼应,要写出既呼应开头,又不简单重复的语句。这种收束方法能唤起读者心理上的美感,使读者产生一种首尾圆合、浑然一体的感觉。
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
完成伟大事业的人,起初并不伟大。(爱默生)保持一颗平凡的心,做出不平凡的事业。(舒婷)
要求选好角度,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有效积累素材是写好作文的重要环节,轻视不得。素材积累的原则是:鲜活、适用、好用。‚鲜活‛是指尽量引用现当代的人物材料、新近发生的事件材料。‚适用‛既指材料要有典型性,对文章的中心来说是适用的;也指从考生个人角度来说,对这个材料非常感兴趣,非常熟悉,用起来得心应手。‚好用‛是指一些经典材料,可能比较陈旧,但是可切入的点非常多,非常好用,很有必要储存一些,以备随时调用。具体来看,要积累以下几个方面的素材:
1.积累具有时代色彩的素材。文章具有鲜明的时代感,才会充满生机和活力,才会引起阅卷老师的关注。因此考生写作时要选择新鲜、真实的材料,选择现实生活中涌现的新人、新事、新情况、新发现、新思想、新风尚、新经验等。考生应该多关注国家大政方针,关注文化娱乐信息,关注重大体育赛事,关注重要新闻人物,关注热点评论,关注身边的人和事。
2.积累具有文化色彩的素材。文章要有文化色彩,就需在构思时把文题放到一个广阔的文化背景中去审视、对比,或以文化的眼光打量事物,或以文化的心态叙述或议论自然社会之哲理,或以文化的理性批判时代的假丑恶,或以文化的智慧表现真善美,或以历史文化名人的言论或事迹,印证文章观点,显示作者的文化积淀,等等。
3.积累具有人性色彩的素材。这里讲的‚人性‛是指作为人应有的正面、积极的品性,比如善良、博爱、悲悯等。在物质主宰一切的今天,拥有丰富的人性精神尤显重要。作文的生命靠作者赋予,靠作者用心灵在笔尖铸就。一篇优秀作文应该富有‚精神‛,应该有‚人性‛,应该有悲悯的情怀、反思的心态。
4.积累具有个性色彩的素材。素材积累还应做到个性化,只有做到个性化,才不会和别人的素材‚撞车‛,才能写出个性鲜明的考场作文来。具体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一是专题化积累,即针对某一题材展开积累,全方位、多渠道、大规模地收集、整理、消化,深入、全面地占有、理解素材,体会素材的精神实质,融会贯通,将其灵活地纳入作文之中,为我所用。二是专人化积累,即专门积累某个人,尤其是具有丰富内涵的名人、名家的素材,做到确知其人,确知其事,全面认识其人其貌,知其优点,明其特点,参其心,悟其魂,能够凭着一人的素材应对任何作文。三是兴趣化积累,即完全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积累素材,不必计较是属于古今中外、经史子集,还是属于绘画音乐、服饰建筑,只要感兴趣,就下大力气大量占有,在积累的同时加以吸收,领悟其精神实质。
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材料一 青春是一个短暂的美梦,当你醒来时,它早已消失无踪。
——莎士比亚
材料二 太阳下山明早依旧爬上来/花儿谢了明年还是一样开/美丽小鸟一去无影踪/我的青春小鸟一去不回来。
——《青春舞曲》
材料三
青春时期的任何事情都是考验。
——史蒂文森
读了上面的文字,你有何感受、联想和思考?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1.用心感悟,体察真情。著名雕塑大师罗丹曾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茫茫天地间,漫漫人生路,处处有浓情,时时可感悟。同时,还应该去深入地思考生活,要努力在体察真情的基础上升华真情,让读者在真情荡漾的字里行间得到理性的人生启迪。只要用心去感悟,去领会,就会发现那些感人的片段、感人的事件。
2.借助景物,抒写真情。我们在描绘客观景物的时候,可以把自己的喜怒哀乐等思想感情融入到作品之中,使读者产生共鸣,获得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
3.捕捉细节,显露真情。大而空的文章给人的印象往往是虚假的;刻画细节,使写作对象具体形象,才能给人真实可信之感。所以,要学会在一篇文章中设置几个细节,并着意刻画,寓情于景、事、理中。例如在描写人物时,要写出人物的神态、动作、心理活动等。哪怕是一个微笑,一个眼神,一个手势,往往都能表达出人物内心深处的真情,使读者感到情真意切,感动不已。如有一位考生写看到祖父在为病人把脉、熬药的情景,是这样的:
我看见祖父微眯着眼睛,用一只长满皱纹的手轻按着病人的脉搏,就像是把握住了绵延五千年的中华之脉。祖父说:“这是在救人,也是在自救。”我被祖父的话深深打动,出神地看着底部泛黑的药罐被明火温柔地舔着,药罐里的中药汁咕噜咕噜地冒着泡,上方升腾着淡淡的药香。
常言道:‚言为心声。‛要想写出感情真挚的文章,必先陶冶自己的情感,提高自身的思想品位,对生活和生命有着热爱的情感状态、入微的体察状态、积极的思维状态和超然的审美状态,唯有如此,才能笔下生情,笔下留情,笔下传情,也才能用笔去点燃高尚而闪亮的思想火花。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和《汉字英雄》惊艳电视荧屏,赛场内外,成千上万人揣摩、书写汉字的情景,令人感动。
有人说,汉字拆分开来,结构是中国人的骨骼,笔画是中国人的血肉,字义是中国人的神经末梢。一个汉字,就是一个中国人;一个词语,是一对孪生兄弟;一个句子是一个家族;一篇文章是一个部落,生生不息。
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怎样的联想或思考?请就此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用词贴切
1.精选动词、形容词。法国作家福楼拜曾告诫学生莫泊桑:‚无论你所要讲的是什么,真正能够表现它的句子只有一句,真正适用的动词和形容词也只有一个。‛写文章要绘形传神,准确生动地表情达意,一定得精选动词和形容词。2.巧用新词。新词具有浓郁的时代气息,写作时若能够适当援用,将大大增强语言的新鲜感和生命力,使文章语言显得鲜活有趣,富有朝气。如:
(1)曾经,他在球场上画出了道道优美的弧线,为我们奉献了众多的视觉大餐。
(2)由于有了这些“城市美容师”,我们的街道才变得这么洁净,我们的空气才变得这样清新。以上例子中的‚视觉大餐‛‚城市美容师‛都是新词巧用,表达特定的意思,突出了语言的表现力,使语言既新颖活泼,又俏皮幽默,比用其他词更形象生动,给人印象更深。
3.妙用成语、典故、传说、名段佳句。成语,一般来说有其固定的意义和用法,但有时也可做一番转化,灵活加以运用,以便能贴切自然、通俗易懂地表情达意,更好地融合语境,求得特殊的修辞效果。如‚在改革开放的时代,我们要走出‘井底’,告别‘桃源’,投身到时代的洪流中去‛,此句将成语‚井底之蛙‛‚世外桃源‛简缩为‚井底‛‚桃源‛,表意更为明快隽永。
句式灵活
所谓‚句式灵活‛,是指在写作时根据语境的特点和表达的需要,在不改变意思的情况下恰当地选用句式,灵活地变换句式,使句式呈多样化,这样行文才会活泼、自由、不生硬、不呆板。具体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1.长短句结合,整散句结合。语言是否有文采,与句式的运用有着很大的关系。语言要简洁,自然应以短句为主,句子长了则易冗赘拖沓,产生语病。但有时出于表意的严谨、周密或抒发某种深沉、庄重之情的需要,而用长句。在一篇文章里,如果把长句和短句很好地结合起来,往往会使语言错落有致、活泼多变。所谓整句,是指字数相近、结构相似、内容互补的句子,具有加强语势的作用,适合表达丰富的感情。对偶句、排比句、反复句等属于整句。散句是相对于整句而言的,它不讲究整齐和对称,长短自由,结构多样,更富灵活性,也更适合表达复杂的内容。整散句结合,在表达上会产生明显的效果,形式上整齐中有变化,错落有致,使感情的抒发徐缓激越、张弛有度,读来别有韵味,形成强烈的节奏感和旋律美。
2.文白结合,雅俗结合。现代文写作自然应以白话为主,但有时出于需要,偶用一下文言词句,也能收到幽默、含蓄、活泼、隽永等效果,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妙用修辞
1.运用排比,使句子气势恢宏。排比句形式整齐,语言凝练,感情充沛。文中使用排比句,能有效地增加语言的美感和表现力。适当运用排比,不仅可以增强语言的气势,更能集中地表达某种意思或感情,而且可以形成结构形式的整齐美,增强文章的艺术美。用以叙述,则清晰深刻;用以描写,则形象生动;用以抒情,则情意深厚;用以说理,特别能让读者感受到一种鞭辟入里、理直气壮的气势。
2.运用比喻,使句子生动亮丽。比喻不仅能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可感,而且能使文中的叙述和说理显得生动形象。它能化无形为有形,突出形象美;它能化有形为无形,突出朦胧美;它更能以多喻一,突出动态美。高考作文中要想把对象表现得更形象贴切,更好地表达出对事物的爱憎和褒贬的态度,更好地描绘出事物的内在特点,就必须靠形象化的比喻手法。
3.运用引用,使句子内涵丰盈。诗词名句和中外名人名言,历来具有语言精练、内涵深刻、脍炙人口、深入人心等特点。引用得好,往往能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在考场作文中若能恰当引用,必能使文章神采飞扬,意蕴深刻。引用名言名句主要有两种情况: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但无论是直接引用,还是间接引用,都会有助于增添文采。
1.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中庸》中说:“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国家主席习近平曾引用这句名言,他认为中国梦是法国的机遇,法国梦也是中国的机遇。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所有一切都在变化,唯有变化不变。
——赞格威尔
没有什么东西是稳定的或永恒不变的,只存在不断变动和运动的事物,世界总是充满着各种各样的运动和变化。
——柏拉图
变化使我们成熟,但它首先使我们痛苦。人生中最重要的变化,一定伴随着大的焦灼和忧虑。
——毕淑敏
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
第二篇:高考语文抢分秘籍:利用成语复习文言文
利用成语复习古汉语,既可以将一些模糊认识的成语清晰化,又可以复习到大量的古汉语知识,还可以在作文中应用,可谓一举三得,事半功倍。下文给出如下练习,考生可以自我测试并加以记忆。
-用成语复习文言实词
下列成语中包含了文言实词(括号前),在括号里写出释义:
不易(改变)之论、不刊(删改)之论、不过尔尔(如此)、无可适(去)从、以己度(推测)人、质(询问)疑问难、登峰造(至)极、怨天尤(责怪)人、缘(攀援)木求鱼、引(拉长)吭高歌、寡廉鲜(少)耻、家徒(只有)四壁、尸位素(白)餐、不学无术(本领)、如释(放下)重负、不速(邀请)之客、不期(约定)而遇、文(掩饰)过饰非、出类拔(超出)萃、蔚为大观(景象)、寄人(依附)篱下。
-用成语复习一词多义
备:德才兼备(具备,具有)、关怀备至(周到,尽)、戒备森严(防备)。
兵:短兵相接(兵器)、兵强马壮(士兵,军队)、兵贵神速(用兵策略)。
达:四通八达(通达)、通宵达旦(到达)、达官贵人(显达)。
当:势不可当(抵挡)、首当其冲(对着,面对)、安步当车(当作)。
负:负隅顽抗(依仗,凭借)、忘恩负义(背弃)、不分胜负(失败)。
故:故步自封(与新相对)、非亲非故(老朋友)、明知故犯(故意)。
顾:顾影自怜(回头看)、三顾茅庐(拜访)、奋不顾身(考虑)。
疾:讳疾忌医(疾病)、疾恶如仇(痛恨)、疾风知劲草(强,猛)。
举:举足轻重(抬起)、选贤举能(推荐)、举国上下(全)。
名:不可名状(说出)、不名一钱(占有)、沽名钓誉(名声,名望)。
如:自愧弗如(比得上)、称心如意(适合)、突如其来(然,词尾)。
胜:略胜一筹(超过)、美不胜收(尽)、引人入胜(优美的景色)。
务:不务正业(致力,从事)、不急之务(事务,事情)、除恶务尽(必须)。
相:相机行事(鉴别,审察)、开诚相见(偏指一方)、肝胆相照(互相)。
于:青胜于蓝(比)、受制于人(被)。
与:与人为善(赞成)、与日俱增(跟着,随着)、欲取姑与(给予)。
以:以己度人(用)、以貌取人(凭)、以讹传讹(拿,把)。
因:因人成事(依靠)、因利乘便(凭借,依靠)、因材施教(根据)。-用成语复习通假字
一暴(曝)十寒、拨乱反(返)正、层见(现)迭出、食不厌(餍)精、博闻强识(志)。
-用成语复习词类活用
1.名词作状语:风起云涌、豆剖瓜分、蚕食鲸吞、口诛笔伐、草行露宿、日新月异、虎踞龙盘、星罗棋布、川流不息、耳提面命、二桃杀三士。
2.形容词作名词:杀富济贫、除暴安良、激浊扬清、舍近求远、居安思危、党同伐异、披坚执锐。
3.名词活用为动词:沐猴而冠、沧海桑田、户枢不蠹、不胫而走、洞烛其奸、华而不实、履险如夷、无所事事、衣冠禽兽。
4.动词活用为名词:继往开来
5.使动用法:破釜沉舟、正本清源、富国强兵、倾国倾城、赏心悦目、丰衣足食、不可理喻、光宗耀祖。
6.意动用法:幸灾乐祸、鱼肉人民、席天幕地、不耻下问、不远万里、草菅人命。
7.为动用法:光前裕后(光前:为前人增光,裕后:给后人造福)
-用成语复习古汉语句式
1.宾语前置:夜以继日、时不我待、唯才是举、一言以蔽之。
2.介宾短语后置:蠢若木鸡。
3.被动句式:古为今用。
4.省略句式:再衰三竭。
第三篇:秘籍08 建国后经济体制改革-备战2018年高考历史抢分秘籍 Word版含解析
秘籍08 建国后经济体制改革
(江西省重点中学协作体2018届高三第二次联考文综-历史试题)对下列表格信息,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对市场经济理论早在“文革”期间就已有定论 B.在八十年代初我国已打破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 C.对市场经济认识是解放思想、不断探索的结果 D.在九十年代初我国已初步建立起市场经济体制 【参考答案】C
全面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从原因上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实践发展的客观要求。
(1)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20世纪50年代所建立起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强调国家对整个经济活动实行高度集中管理,其弊端越来越明显,日益制约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
(2)改革实践的必然选择。30多年的改革实践证明,要使社会主义经济充满生机和活力,就必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从根本上破除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
(3)理论探索的科学结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围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问题,形成了邓小平理论。
2.从特点上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有机融合。具体表现为:(1)所有制结构上
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等多种所有制经济长期共同发展,不同经济成分还可以自愿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2)分配制度上
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效率优先,兼顾公平。(3)宏观调控上
国家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与市场两种手段的优势。
3.从实践意义上看:这是社会主义理论的创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丰富和发展。(2)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调动各种积极因素,加速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有利于促进社会共同富裕。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是我国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重要举措,有利于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1.1957年全国职工的年平均工资达到637元,比1952年增长42.8%。全国农民的收入比1952年增加近30%,5亿多农民的生活得到了改善。这说明当时中国 A.生产关系发生了革命性变革 B.生产力发展成就巨大 C.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任务完成 D.工业化建设成就突出
2.1985年5月,国家科委向国务院提出了“关于抓一批短、平、快科技项目促进地方经济振兴”的请示,在请示中引用了中国的一句谚语“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星火计划”由此诞生。“星火计划”的寓意为科技的星星之火,必将燃遍中国的农村大地。该计划的提出是为了 A.适应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目标 B.改变农村经济建设粗放式经营的状况
C.推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D.配合“科教兴国”战略的全面实施
3.中国经济转型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起点是对传统计划经济体制进行修补与完善。1992 年中共十四大正式明确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方向和目标。2003年中国明确宣布建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这一过程可知,中国经济转型的特点是 A.不断深入层层递进 B.其有渐进性与阶段性 C.改变了计划经济体制 D.肯定了非公有制经济
4.2017年3月5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开幕会,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16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74.4万亿元,增长6.7%,名列世界前茅,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30%。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工业企业利润由上年下降2.3%转为增长8.5%,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5%。这些成就的取得表明中国 A.奉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 B.创新已有了相应的社会环境 C.已经跻身发达国家行列 D.改革开放政策的成果丰硕
1.【答案】B 2.【答案】B 【解析】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目标是在1987年中共十三大上提出的,故A项错误;“‘星火计划’的寓意为科技的星星之火,必将燃遍中国的农村大地”表明该计划是提高农村经济建设的科技含量,改变农村建设粗放式经营的状况,走集约型发展道路,故B项正确;推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是20世纪90年代之后的事情,故C项错误;“科教兴国”战略是在1995年提出的,故D项错误。
3.【答案】B 4.【解析】D 【解析】材料所述主要是改革开放的成果,与独立自主外交政策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所述主要是改革开放的成果,没有涉及相应的社会环境,故B项错误;中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故C项错误;材料中“国内生产总值名列世界前茅”及相关数据体现出改革开放政策的成果丰硕,故D项正确。
第四篇:2013中考备战——语文抢分技巧
2013中考备战——语文抢分技巧
一、积累与运用
1、根据拼音写汉字:,正确、准确的抄写,不可多抄,不可漏抄,注意标点符号的规范,若看拼音写的汉字不会写,应写上一个同音字,切不可空着。
2、填词:(以现代文语段积累中的内容为主)
(1)反义词;
(2)递进关系:题目中如果出现有“乃至、甚至、不仅„„而且„„”等词要仔细分析所选词语的表意程度的深浅
(3)修辞手法:比喻、拟人要关注待选词语和比喻、拟人对象的对应关系
3、修改病句
找准主谓宾:确定动词,动词之前发出行为的人或事物为主语,动词之后承受行为的人或事物为宾语,发现是否缺主语、缺宾语或主宾、动宾搭配不当(详细方法见病句强化训练资料)
补充:(1)句中有多个主语,只有一个谓语动词时,考虑主宾搭配不当,方法为为每个主语寻找一个合适的谓语动词
(2)当句中有多个宾语,却只有一个谓语动词时,考虑动宾搭配不当,方法为为每个宾语搭配一个合适的谓语动词
4、排序还原:①主语一致,同一句中的不同分句的主语应是同一个;
②语境一致,主句和备选句所营造的氛围或感情基调应是一致的;
③句子结构一致,当选项中各个分句的结构已经一致的时候,短句前,长句后;
④考虑逻辑顺序,找准中心句(观点句),区别材料句,按照总分总、总分或分总、时间、空间、思维的顺序排列
5、选题:分析主题,抓住关键词,然后分析主题类型
(1)类似“武汉发展”的主题,则划分小方面,每一个小的方面就是一个选题
(2)已经是个小范畴的主题或是具体的一个活动了,则在关键词的后面加上“意义、目的、原因、益处、弊端”等词构成选题。
6、活动设计题:表现形式为“以„„为内容|主题开展„„”,常见的活动方式有:
(1)亲自体验解决问题:查资料、采访、主题班会
(2)竞赛活动:演讲、诗歌朗诵、作文竞赛、书法比赛、辩论
(3)展览类:书抄报、展板、黑板报
(4)讲座类:知识座谈、讨论会、名家讲座、交流活动
(5)趣味活动类:对联、灯谜、成语接龙
7、口语交际:表态(是否同意观点),针对矛盾点提出合理解决方法或指出采取正确态度的好处,提出请求要说明目的,礼貌委婉,注意称谓
8、材料分析概括题:找出所有材料的共同点也就是都谈到的问题,一般来说在所有材料中都反复出现的词或短语就是关键词,或所有材料中信息量最小的一则就是所有材料的共同信息。
9、材料选择题:指明每一则材料的主旨内容,符合主题要求的就是合适的材料。
10、图表分析:首先了解图表调查的内容或目的(题目中会告知),然后横向比较、纵向比较得出各自结论(展现在草稿纸上),接着结合题目中告诉的图表内容或目的将横纵向结论提炼整合起来为最终结论,将最终结论同横纵向结论相比较进行检查。
二、文言文阅读
(1)解释加点字:提倡首选组词法,即首先联系这个词或字在现代汉语中的意思,当组词法无法译出该词时,则选用意译法,尤其关注词类活用、通假字、使动、意动、一词多用
等现象。
(2)翻译句子一定做到逐字翻译,表意流畅,语气正确。
(3)分析人物形象时可以根据分值确定要点的个数,从文中找到人物的所有行为,逐一分析,然后进行整合,切不可将同一要点反复陈述。
三、现代文阅读一
(一)常见加点词语品析
答题格式:A。回答可以还是不可以(一般情况不可以,特别是书上的原文时);
B。比较删去前后意义上的差别(删去某词后句子的意思是„„,有这个词句子的意思是„„);
C。删去后语境有何变化(选用:①体现语言的准确、严密、生动;②与事实不符;③太绝对了;④是作者的一种猜测)
加点词类型:
1、表推测,说明结论或说明对象的特点、某方面的作用不确定,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谨。
2、从时间上限制,说明结论或说明对象的特点、某方面的作用在一定的时间段成立,在别的时间段不一定也是如此,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谨
3、从范围上限制,说明结论或说明对象的特点、某方面的作用在某一范围内成立,在别的范围不一定如此,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谨
4、表信息来源,说明结论或说明对象的特点、某方面的作用是根据某一方面的信息总结得出的,在其他方面不一定也成立,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谨。
5、表约数,说明数量无法确切获得,是估计得出的,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谨。
6、表程度,表明说明对象的作用大小(比如处于首位)
(二)筛选题:从文中确定关键词或中心句作答
(三)选择题:一定将每个选项涉及的内容都还原到文中去,不凭印象作答
(四)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答题格式:此句用何种方法表明了此句的说明对象的何种特征(说明文常用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引名言等);
此句用何种论证方法表明了何种论点或观点,对中心论点起到了何种作用,在文中起到了总结,总起,过渡、强调,使形象、通俗易懂等作用(议论文)。
四、现代文阅读二
(一)筛选信息:除特殊要求外,一般不能用原文回答。筛选信息的过程其实是概括的过程。
概括的操作思路是:
1、依据中心句进行概述总括。
一篇文章内容的具体化,通常表现为围绕某个中心展开叙述、议论或说明,因此,抓住了中心句,就把握了具体的要旨,一般来说,中心句往往表现为评价性、议论性的语句,还要注意文中的过渡句或过渡段。
2、通过提炼要点、关键词句进行概述总括。
有的文章中,很难找到提示具体内容要旨的中心句,那就需要把有关的要点提炼出来。
3、通过辨认相关性进行概述总括。
任何一篇文章的具体内容,都是由局部构成的一个整体,从局部之间的关系入手,即辨认语句之间或语段之间的相关性,是进行概述总括的重要途径。例如朱自清的《春》,全文共有10个自然段,除了①②自然段为“盼春”,⑧⑨⑩自然段为“送春”,③至⑦自然段为“绘春”。为什么说③至⑦自然段为“绘春”呢?③自然段写春草,④自然段写春花,⑤自
然段写春风,⑥自然段写春雨,⑦自然段为写迎春。将其统而摄之,我们不难发现作者从各个侧面描写着春天,所以我们可以将③至⑦自然段内容概括为“绘春”。
4、通过牵头接尾进行概述总括。
牵头,就是抓住具体内容的起始;接尾,就是连接具体内容的终结。通过牵头接尾进行概述总括,其内容的要旨就浮出水面了。
5、若问某一文段大意。
找中心句,注意段首句、段尾句。(如无中心句)归纳段意的答题格式:本段(概括或具体)写了“谁——干什么”。(或“什么——怎么样”)
6、按事情发展的阶段分析。
(1)以写人为主的文章:
①按人物成长的阶段分析;
②按人物所在的不同地点分析;
③按表现人物不同性格特征的不同条件分析; ④按人物感情的变化分析。
(2)以写景状物为主的文章:
①按人物观察景物的观察点的变化,即空间变化分析;
②按不同时间的不同景致的变化,即时间变化分析。
(二)题型:回答某个词语的含义或解释文中某个行为产生的原因,方法:既要结合语境答出其字面含义,还要答出精神实质。
(三)分析景物或环境描写作用,方法:指出此句为描写某人或某物的(何种)生长或生活环境,衬托出了某人或某物的何种特点,说明此句起到了铺垫作用。此类题目一定要从内容和结构上分析。具体作用为:
社会环境描写作用:交代时代背景、社会习俗、思想观念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自然环境(包括人物活动的地点、季节、气候、时间和景物、场景)作用:交代时间背景、渲染气氛、表现人物某性格、烘托人物某 心情、推动情节的发展、深化主题。
(四)品味加点词,方法三部曲:解释词义,表现了谁的什么情感或特点,有没有使用修辞手法,如有,其作用是什么(比喻手法则为本体体现了喻体的什么特点,拟人手法则为被比拟事物体现了比拟事物的什么特点,对比、反问、排比等突出或强调该对象的××特征,增强了气势),若此句为作者的评价型语句还需加上体现了作者的什么感情的分析语句:(联系上下文、主题、作者意图,蕴涵有什么道理、思想、感情等)肯定了/褒扬了/赞美了/歌颂了或批判了/讽刺了/否定了/反驳了,或者给了我们„„的印象、启示,道理等。
(五)点评句子,方法:具体分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或写作手法,(内容上)怎样表现了某人或某物的什么特点或感情,(语言上)产生了怎样的效果(要从三方面考虑)
(1)结构上,常起(选用A承上启下,过渡;B总领全文,开启下文;C总结上文的作用);
(2)写作手法上,常有(选用A开篇点题;B为后文设伏笔;C作铺垫;D深化中心;E点明主旨(画龙点睛);F、衬托;G、渲染;H呼应、照应;I对比;J象征;K先抑后扬;L预示性作用等特点)。
(3)内容上(语面的象征义、喻指义 ;表现的人物思想性格;点明全文思想意义)
(六)题干中如出现此类表述时,请一定结合具体的句子进行分析:请具体分析„„、怎样在字里行间体现„„
(七)评价文中人物的行为,方法:先指出这个行为是什么,再说明这种行为的意义(利或弊)或指出正确的行为应是什么,答题格式为:①评价;②由文中××(言或行)表现该人物××的精神(品质、性格、思想、个性)。
(八)说明文章的寓意,方法:联系文本,联系生活,即人生应像文中的某物或某人一样具备什么样的精神,总之要上升到人生价值和意义的高度。
(九)问在文中某一具体情境下你的感受、体验、做法。
A、指出这一具体情境下蕴含着的思想意义,道理;
B、结合文中具体的事例谈你的感受、体验、做法,并说明理由;
C、总结你的观点。
(十)问阅读后的体会、体验、启示、见解:要注意观点正确、健康,注意言之有理。
按总分总的顺序答题:
A、你从文中得到的收获、体会,明白的道理,可找出文中能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和文章主题的句子回答。
B、结合文中和生活中具体的事例、材料加以举例说明,阐明理由
C、所以我们应该怎样怎样。
五、作文
1、作文技巧要牢记,提示变成“为什么”,材料中间找原因,原因排队成文章,事例之后要分析,分析方法很简单,假设、因果都可以,开头、结尾和文中,反复点题很要紧。
2、作文审题是首先将提示语变成“为什么”或“怎么样”的问题,然后分析材料提供了什么原因或条件来回答这个问题,作文中一定要有事例支撑,一定要结合观点分析事例,最后还可以联系实际。
3、作文基本结构:(1)首段点题(2)事例论证(3)例后分析(4)例问过渡(5)事例论证
(6)例后分析(7)联系实际(选用)(8)结尾点题
4、升级技巧:事例写如何,论证写原因
——中考加油!——
第五篇:高考语文 冲刺秘籍 高考语文规范答题“八项注意”
(5月黄金档)2013高考语文 冲刺秘籍 高考语文规范答题“八项注
意”
高考是人生的大事,同学们十年寒窗苦读,为的是一朝金榜题名。为了一圆“大学梦”,勤奋刻苦的复习备考是当然是最重要的,但是考试中的一些答题技巧和细节也不能得闲视之,否则,就可能功亏一篑,留下终生遗憾。下面我结合多年参加高考阅卷的体会,给同学们几点忠告,我把它概括为 “八项注意”。
下面我们从考试内容和答题形式两个方面是来谈谈这“八项注意”。
1、文言翻译:译准“得分点”
文言翻译是近几年考生失分最多的题之一,主要原因是译不准“得分点”。译不准的原因,除了能力不足之外,对“得分点”认识不清、重视不够是另一个重要原因。
例如2005年全国卷Ⅱ的文言文试题,要求翻译:“马病肥死,使群臣丧之,欲以棺椁大夫礼葬之。左右争之,以为不可。”该句的“采分点”是“病肥”、“丧之”、“棺椁大夫礼”、“争”、“以为”(5个点共5分);而像“马”“死”“葬”等人人都会的知识一般不作“采分点”。翻译时,对这些“得分点”必须高度重视,集中全力译得准确通顺,千万不可模糊或出错。
参考答案:马患肥胖病而死,(楚王)让群臣为它治丧,要用内棺外椁的大夫礼制安葬它。左右群臣对此直言规劝,认为不可以。
2、古诗词鉴赏:试用“三问解答法”
对于古诗词鉴赏题,可以采用“三问解答法”——这首诗写了什么,用什么手法写的,写的怎样(表达效果)。多年的阅卷经验证明,只要具备一定的鉴赏能力,运用这个方法还是很有效的。
例如2005年全国卷Ⅰ的诗歌鉴赏题,李华的《春行即兴》:“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问题
1、这首诗的三、四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请具体说明。问题
2、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欣赏这首诗。
下面我们运用“三问解答法”来分析一下。
写的什么?萋萋的草、东流复西的涧水、无人欣赏的芳树、自开自落的花、春山、空自啼叫的鸟等。
用什么手法写的?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对仗的修辞手法。写的怎样?借写景表现了山中的宁静,流露出伤春、凄凉之情。
据此,组织答案如下:问题
1、对偶(对仗)。“芳树”对“春山”,“花”对“鸟”,“自落”对“空啼”。问题
2、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山有树,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均有特色。但诗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景都显出山中的宁静,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
3、名句默写:写准确,做最有把握的题
关于名句默写,最重要的是书写准确,不要写错别字。其次是选做最有把握的题,不要多做(高考名句题一般是选做,多做的题出了错要扣分),这样既可以节约时间,又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证不失分。再次是书写要工整、笔画清楚;否则,可能被视为书写错误而扣分。
4、阅读理解:整体把握,圈点勾画,多答一些
做好阅读理解题当然主要靠长期形成的阅读能力,但是改进方法也有明显的效果。有两种做法是应该避免的:读不完文章就做题和阅读时不会圈点勾画。前者的问题是不能整体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答题可能不准确不全面;后者可能会遗漏文章中有助于答题的关键词和关键句。因此,一定要通读全文,边读边圈点勾画,整体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然后再做题。另外,根据高考阅读题的评分标准,评分主要看要点,要点齐全就可以得满分,但多答的内容不扣分,因此,答题没有把握时宁可多答一些(当然不要超出答题的范围),这样可以尽量避免遗漏得分要点。
5、语言表达:拟草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