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语文素质教育与陶行知理论 教育论文写作发表
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在语文中体验生活
————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一些思考
宣汉县希望小学
牟雪莲
中国近代闻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被毛泽东同志誉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创立的生活教育理论在中国教育史上树立起了一块伟大的丰碑,极大地丰富了中国教育理论宝库,将对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什么是“生活教育”?陶先生的“生活教育”包含三方面含义:一是我们所过的生活及生活所必须地一切东西,便是我们的教育内容。二是生活和教育必须一致,否则就不能起到教育的功能。三是教育不能脱离生活,必须和生活相联系,甚至必须和生活打成一片。学习了陶行知的教育理论,我深深懂得投入课程改革,抓好语文教学,实现每一位学生都有所发展,尤其要关注学生生活,鼓励学生走向生活,课程面向生活,将生活引入课堂,让语文回归生活。一句话,教师要开辟生活化语文课堂,尝试生活化语文教学。为此,我在语文课改中,认真学习陶行知教育理论,着力构建生活语文课堂,运用生活化教育资源,开展生活化语文实践,并从以下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一、让语文教学立足于生活,增强语文教学的开放性,是语文教学生活化的首要条件。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古人尚且知道“活水”的道理,我们语文教学又怎能只忠实于一本教科书呢?由此不难看出,语文与生活相关、语文与生命相连。而生活作为语文课程资源,它与语文教材密切相关。语文教材来源于生活,要让学生从教材中了解社会,参与社会,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这就要求语文教学必须立足于现实生活。就从学校生活来看,课堂教学只是语文教学的一部分,教材只是生活场景的缩写,作为教育者要善于让学生走出教室,运用课堂教学中学到的方法和知识,在生活中去实践、去学习,指导学生参与各种丰富多彩的、有意义的活动,如演讲比赛、朗诵比赛、作文竞赛等等各种各样的活动都是语文教学的大舞台,都可以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再说家庭和社会生活中的语文学习,家庭是语文学习的第一场所,孩子从呱呱坠地,就生活在家庭这个集
体之中,直到走进学校,家庭仍是他们最熟悉的地方,这里有他们的喜怒哀乐,有他们最亲、最爱、最熟、最敬的父母,更有他们不可忘怀的趣事。作为学生的引导者,教师应该把家庭生活中有意义、有价值的内容引入语文教学之中,丰富语文课堂教学,使其生活化;另外,社会生活是一片更加广阔的语文教学天地,教师尽可以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走进社会,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去观察,用自己的思维去思考、去体会。据专家研究证明,学生一天生活中说话的总量,抵得上两个学期的课堂说话总量;学生的课外阅读量,超过课堂阅读量的十倍以上。由此我们不难看出,语文教学只有立足于生活这片“沃土”,充分利用好生活这个丰富的教育资源,学生的语文知识才会日益增长,语文素养才能全面提高。
二、语文教学过程应紧密联系生活,为学生创造体验生活的机会,加强语文教学的实践性,是语文教学生活化的重点和关键。
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要培养学生在生活中恰当而熟练地表情达意的综合素养。这就要求我们在生活的大背景下,把教学过程还原为生活的过程,把教学情景还原为生活的情景,把教学活动还原为生活中儿童的生命活动。因此,能否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精心创设生活情景,为语文课堂教学构建必要的环境与氛围,又是语文教学是否有效的关键。生活化的语文教学情境,是根据教学内容的安排和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的特点,采用语言描述、实物演示、游戏活动等教学手段,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也就是说要做好语文教学生活化,首先必须实现教学方式的生活化。只有实现了教学方式的生活化,加强语文教学的实践性才不会成为一句空话。我认为实现教学方式的生活化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
1、借助实物创设课堂教学的情景。小学生智能发展尚处于低级阶段,形象思维优于抽象思维,直观的实物演示,能很快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易于学生的学习。如在一节口语交际课《秋天的礼物》的教学之中,我把稻谷、高粱、苹果、等带到课堂上,组织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尝一尝等自主实践,然后再通过交流,说出秋天的礼物是什么,学生交流时,气氛十分热烈,基本做到了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而且语言生动有趣,富有个性化。最后,我再鼓励学生走进
大自然,进一步证实了自己的想法和看法,并写了出来,收到了可喜的效果。
2、借助生活实践创设课堂教学的情景。生活是语文教学的广阔天地,所以语文教学要善于创造条件,让学生把丰富的生活实践与语文的学习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使学生的知识鲜活起来,使语文课堂生动起来。在教学《请到我家来做客》这节说话课时,课前我设计了“走一走”这样的环节,让学生抽空到亲戚、朋友家走一走,体验一下做客的滋味。通过这样的实践,课堂上,学生们争先恐后、积极发言,述说着他们的亲身经历,而且说起来言之有物、评起来心中有谱。让整个语文课堂活起来、动起来了。
3、模拟生活、创设情景,进行听、说、读、写训练,活跃课堂教学的气氛。在一次教学观摩活动中,有一位老师设计了一节公开课,课题是《热闹的王洼集》。教学中,整个课堂仿佛热闹的集市,有小摊、有商店、有餐馆。学生选择了自己喜爱的角色,有生意人、有店主、有服务员。前来听课的老师也参与其中,学生们或兜售生意、或讨价还价。这样课堂上营造了一种贴近生活的交际环境,给学生创造了自主活动的空间,让生动活泼的实践活动与语文教学自然的融为一体,使语文教学的实践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这种创设丰富多彩的生活环境的教学方式,不但让学生在活动或生活化的情境中学习了语文,还将学到的语文知识和能力充分运用到了实际生活之中,既提高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和知识的运用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真正的让语文教学展示了生活,为语文教学生活化创设了得以实施的天地。
4、引导感悟真情、体验生活、提高语文写作能力。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最终归宿,写作能力是语文综合素养的集中体现。《语文课程标准》实施建议中提出:“写作教学应贴近生活在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多年的语文教学经验让我见到了学生写作中许多屡见不鲜的弊病:为何会这样呢?因为孩子们没有走向真实的生活,没有走向创作的广阔天地,缺乏对真情的感悟,缺少对生活的体验。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多去感受生活中的真情,用自己的心去感受生活,在生活中孕育情感。如有位学生在双休日帮父母照看小店有了诚信方面的体验。他在习作中写道:“一个孩子打完我家的公用电话缺了五角钱,他向我保证一定会来还的,可一天过去了他没来、两天过去了他仍没有来,就在我妈责怪我轻信别人的时候,那个孩子出现了,他还了五角钱。由此,让我明白了诚信其实是一种双向的真诚与信任。”多么深刻的体会啊!所以,我认为教师只要多向学生创造机会,多提倡学生去感悟生活,多鼓励学生去描述生活中的感受,学生就能写出具有生命力的具有时代气息的习作。这也正是新课程标准的作文教学观。
三、引导学生加强语文实践,让语文教学的生活化体现在课前、课堂和课后,进一步深化语文教学生活化。
语文源于生活,语文教学更要回归生活。教师应该把学生从被封闭的小课堂这个圈子里带出来,让小课堂连起大世界,让学生在生活的广阔天地里,以饱满的热情体验生活,从而加强语文教学的实践,让语文教学的生活化体现在教学的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上。总之,教学时,我们应以课堂为起点,让教学贴近生活,鼓励学生用生活的标准去判断,用生活的底蕴去诠释,用生活的经验去解读语文材料,说出自己的独特体验,实现与文本的对话,并真正受到启迪。这样,才能赋予课文以生命和活力,更好地揭示其全新的潜在意义;才能引导学生在一个广阔的天地中,积极自主地探索,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做生活的强者,做生活的主人。
第二篇:陶行知教育理论
关于陶行知的一些教育思想
(一)生活教育理论的基本内容
1、教育即生活。
生活含有教育的意义。
实际生活是教育的中心。
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
2、“社会即学校”
“社会含有学校的意味”
“学校含有社会的意味”
3、“教学做合一”
“教学做合一”要求“在劳力上劳心”。
“教学做合一”是因为“行是知之始”。
“教学做合一”要求“有教先学”和“有学有教”。 “教学做合一”还是对注入式教学法的否定。
(二)生活教育理论的七大特色
第一、生活教育的目的——“造成中华民族的伟大的新生命”。
中华民族的根本出路在于中华民族教育的根本出路,而中华民族教育的根本出路又在于中华民族乡村教育的出路。
只有通过农村教育改革,培养农村所需要的人才,建立起适合农村需要和发展的新教育。
第二、生活教育的培养目标——“真人”。
真人就是真善美的人,真人就是德智体和谐发展的人,真人就是智仁勇俱全的人。
陶行知的真人培养目标是针对传统教育培养“假人”的教育提出来的。
陶行知的真人目标是针对传统教育为升学而读书,为做官而读书,为个人发财而读书提出来的。 陶行知的真人是针对传统教育中培养“少爷”、“小姐”式的学生提出来的。
真人,要具备五种生活力:即科学的生活力,健康的生活力,劳动的生活力,艺术的生活力,改造社会的生活力。
第三、生活教育的内容——以“生活”为中心。
“看它有没有引导人动作的力量,看它有没有引导人干了一个动作又要干一个动作的力量。”
“看它有没有引导思想的力量,看它有没有引导想了又想的力量。”
“看它有没有引导人产生新价值的力量,看它有没有引导产生新益求新的新价值的力量”。
第四、生活教育的教学方法——“教学生学”。
教学方法改革的三条思路:
第一,“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
第二,“教的法子必须根据于学的法子”。
第三,“先生不但要拿他教的法子和学生学的法子联络,并须和他自己的学问联络起来”。
第五、生活教育的教学场所——社会即学校。
“头上顶着青天,脚下踏着大地。东南西北是他的围墙,大千世界是他的课堂,万
物变化是他的教科书,太阳月亮照耀他工作,一切人,老的、壮的、少的、幼的、男的、女的都是他的先生,也都是他的学生”。
第六、生活教育的根本——“道德是做人的根本”。
明确学习目的性。
要修身养性,具有“大丈夫”的气概。
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第七、生活教育的精髓——创造力。
“六大解放” :
一要解放小孩子的头脑。大胆地想象,大胆地思考,大胆地创造;
二要解放小孩子的双手。教师和家长,不要束缚儿童的双手,让儿童的双手在大脑的指挥下大胆地去干,大胆地动手,大胆地创造。
三要解放小孩子的嘴。让儿童大胆地讲,大胆地提问,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四要解放小孩子的空间,让小孩从教室中、从校园中解放出来,在大社会、大自然、大森林中,扩大认识的眼界,以发挥内在之创造力; 五要解放儿童的时间,让儿童有自己的时间去创造。
六要解放儿童的眼睛,让儿童自己观察自然,观察社会,培养自己的观察力。
(三)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特征
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的内容十分丰富,主要有以下五方面:
1.创造教育所要创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
创造教育的目标是要培养一种具有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真善美的活人”。
2.创造教育在于启发人的创造力,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对于创造教育的作用,陶行知坦城地说:“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他能启发解放儿童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之工作”。他大声疾呼:“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让我们至少走两步退一步,向着创造之路迈进吧”。
3.创造教育以生活为内容,强调教学做合一。
教育是从生活中得来的,只有以生活为内容的教育,才是创造教育。而且强调教学做合一,指出创造教育,非但要教,并且要学要做。他尤其重视做,认为“做的最高境界就是创造”。
(四)陶行知眼中的好教师
1.教师应有良好的师德;
第一,献身教育,热爱学生。 第二,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第三,友爱同事,团结协作。
2.教师应勤奋好学,勇于创新,不断提高业务水平。
陶行知要求教师必须天天学习,天天进行再教育,才能常教常新,有教学之乐而无教学之苦。
他认为“惟其学而不厌,才能诲人不倦。如果天天卖旧货,索然无味,要想教师生活不感到疲倦是很困难的”。
他认为,要想学生学好,必须先生先学好。唯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
陶行知认为,一个好教师不仅应该有广博的知识,不断地追求新知,而且应该不拘泥于传统,勇于创造革新。
第三篇:陶行知教育理论
连山区小学教师学科知识与技能考试
《陶行知教育名篇精选》应知应会50题
一、填空
1._________是陶行知师德思想的核心。
2.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其基本观点是、、。
3.1927 年,陶行知在南京创办的______________学校,开辟了一条改造中同教育的新路,还创立了“生活教育”学说,使教育贴近了人民大众,参与社会生活,提高了学生的文 化和科学水平。
4.民主的教育是、民治、的教育。
5.和 是陶行知反复倡导的团结协作的师德规范。
6.1925 年底,陶行知先生在南开学校演讲《学做一个人》中指出,做一个整个的人应 具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要素。
7.教师应当以身作则,陶行知主张教师要做到言传身教,并强调_______。8.陶行知先生的每天四问是:、、、。
9.我们可以说,教一切,学一切,都要以 为基础。
10.我们对儿童有两种极端的心理,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千教万教教人求真,”陶行知这一至理名言可以作为教师“教书育人”的永恒主题。
12.“ ”是陶公精神的来源,也是陶行知先生的座右铭,更应该是我们教师敬业精神的表现。13.是生活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出发点。
14.“墨辩”分知识为 知、知、知。
15.教学合一的三种理由是、、。
二、判断
1.“研究性学习”的明显特征是教与学。()2.陶行知认为只有在生活中求得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3.陶行知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著名的人民教育家,也是一位民主革命家和大众诗人。()
4.陶行知先生不但以自己一生的教育实践,树立起高尚师德的典范,被尊之为“万世师表”,堪称师德楷模,而且他对教师的师德修养和哲学方面也很有研究。()
5.陶行知认为,“真正的教育必须有助于造就能思索,能建设的人”()。6.创造教育就是手和脑共同进行的教育。()
7.儿童的生活是社会的一面镜子。()
8.民主的教师,必须要虚心、宽容、与学生共甘苦、跟民众学习、跟小孩子学习,但师生必须有眼的严格的界限。()
9.平常人对待机会的四种情形是:候机会、失机会、看不见机会、空想机会。
10.陶行知认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11.陶行知认为教师应“发前人所未发,明今人所未明”,提倡教师做一个学生思想和求知识的引路人,不做教书匠。()
12.教学做合一指的是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子,事情怎样做就怎么学,怎样学就怎样教。()
13.平常人对待机会的四种情形是:候机会、失机会、看不见机会、空想机会。()
14.民主的教师,必须要虚心、宽容、与学生共甘苦、跟民众学习、跟小孩子学习,但师生 必须有眼的严格的界限。()
15.陶行知认为教师应“发前人所未发,明今人所未明”,提倡教师做一个学生思想和求知识的引路人,不做教书匠。()
三、选择
1.称赞陶行知先生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的是()A、鲁迅 B、毛泽东 C、杜威 D、董必武 2.陶行知的社会教育理论的教学论是()A、生活即教育 B、社会即学校 C、教学做合一
3.“教育就是生活”这句话是()最先提出来的。A、杜威 B、洛克 C、陶行知
4.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的观点包含()A、教育与人类生活相伴而生 B、生活与教育密不可分 C、教育具有终身性 D、教育具有全面性 E、教育全民性
5.教什么和怎样教绝不是凌空可以规定的,他们都包含“()”的问题。
A、教材 B、教具 C、人 D、教室
6.“问题不在于才他们的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们的兴趣且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这句话是()说的。A、鲁迅 B、杜威 C、卢梭
7.最早在教学理论上提出班级授课制思想的是()A.、泰勒 B、夸美纽斯 C、裴斯塔洛齐 D、凯洛 8.陶行知倡导的“每天四问”是指问“我们的()有没有进步?”
A、身体、学问、财力、工作; B、身体、学问、道德、人际关系 C、学问、能力、道德、财力; D、身体、学问、工作、道德
四、简答
1.陶行知“六大解放”思想的内涵是什么? 2.如何理解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的观点? 3.实施创造教育需要哪些条件? 4.如何选择儿童用书?
5.教师应怎样做到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6.陶行知教育思想主要包含哪几方面的内容? 7.“生活即教育”的基本含义是什么?
五、论述
1.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哪一点对你启发最大?结合自己的实际谈一谈你的看法?
2.陶行知的师德思想给你哪些启示?结合实际谈谈现代教师应具有哪些修养?
3.请你联系教学实际谈谈对“教学做合一”的理解。
4.《陶行知的教育名篇》提到:创造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实现教育民主化,教师必须树 立民主平等的思想。书中谈到民主的教师必须要有
(一)虚心;
(二)宽容;
(三)与学生同甘共;
(四)跟民众学习;
(五)跟小孩子学习;
(六)肃清形式、先生架子、师生的严格界限。为此,你读后有何感想?结合平时教育教学情况,选择其中的一两点谈一谈。
5.在书中,我们深深感到许多的内容与新课标的理念有很多相似之处,请列举两处,并加以说明。
答 案:
一、填空
1.师爱 2.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3.晓庄试验乡村师范 4.民有、民享 5.通力合作、同心协力 6.健康的身体、独立的思想、独立的职业 7.身教重于言教 8.我的身体有没有进步?我的学问有没有进步?我的工作有没有进步?我的道德有没有进 步? 9.做
10、忽视、期望太切 11.千学万学学做真人12.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13.健康 14.闻、说、亲 15.先生的责任在教学生学、先生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
二、判断
1、×
2、√
3、√
4、×
5、√
6、×7.√ 8.× 9.√ 10.√ 11.√ 12.√ 13.√ 14.× 15.√
三、选择题 1.B 2.C 3.A 4.ABCD5.5.C 6.C 7.B 8.D
四、简答
1.答:
一、解放儿童的双眼。
二、解放儿童的大脑。
三、解放儿童的双手。
四、解放儿童的嘴。
五、解放儿童的空间。
六、解放儿童的时间。2.答:用陶行知的话来说,“教学做合一”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之三个方面,而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可以看出:“教学做合一”的基本含义:教学做三者是不可分割的。做是教与学的中心。教学做三者是密切相关的。但是都统一在做上。做是教的中心,也是学的中心。教学都要在“做”的实践中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如种田,要在田里做,就要在田里学,田里教。
3.答:
一、民主化是最利于创造力发挥的首要条件。
二、因材施教是培养儿童创造力的条件之一。
三、在实践的过程基础上思考。
四、教师要有创新意识和能力。
4.答:
一、我们要看这本书有没有引导人动作的力量,有没有引导人干了一个动作又干一个动作的力量。
二、我们要看这本书有没有引导人思想的力量,有没有引导人想了又想的力量。
三、我们要看这本书有没有引导人产生新价值的力量,有没有引导人产生新益求新的新价值的力量。
5.答:
一、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陶行知要求教师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要修养到为人 师表的地步,要求学生做到的,首先教师应能作到。
二、教师要有民主作风,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
6.答:第一“生活即教育” ;第二“社会即学校” ;第三“教学做合一”)。
7.答: 第一,生活即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自有人 类生活产生便有生活教育,生活教育随着人类生活的变化而变化。第二,生活即教育与人类 社会现实中的种种生活是相应的,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受教育,教育在种种生活中进行。第三,生活即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与人生共始终的教育。
五、论述
1.答: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有如下内容:
一、教师要树立科学的学生观,即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有创造力,都是人才的秧苗。
二、教师要有宽容的心态,即包容、宽恕孩子的一些“幼稚可笑”行为,也许在我们教 师的信任、宽容和指导下,学生中可能会诞生爱迪生、瓦特、牛顿等。
三、教师要为创造力搭建平台,提供和创设机会让学生展示自己。
四、教师首先要有创造能力,要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创造新的教学方法。
2.答:
一、教师对教育事业要有赤诚之心
二、教师要热爱学生,爱满天下
三、教师要友爱同事,团结合作
四、教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五、教师要勤奋好学,开拓进取
3.答:
一、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
二、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
三、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4.5.答案略
(以上各论述题只列出了要点,要进行具体阐述)
第四篇:陶行知教育论文
由我党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史所想到的 ——浅论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实现
摘要: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战争年代开始一直到改革开放前,共产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与群众实际需要相结合,有效性明显。但是改革开放后,由于种种原因,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降低,如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成为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最迫切的任务之一。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有效性 联系实际 个人价值
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共产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传家宝,是取得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成功的基本条件之一。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始终非常重视对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政治教育。
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经历了形成时期,成熟时期、发展时期、特殊时期、科学化时期等几个阶段。总体上说,在改革开放之前,共产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成功且有效的,但改革开放后,思想政治教育渐渐处于尴尬境地,有效性降低,直到今天仍然没有完全摆脱这种尴尬局面。
从建党前后到1929年是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形成时期。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就有许多领导同志深入到工农群众中,传播马克思主义,唤起广大人民群众的革命热情,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工人运动和农民运动。毛泽东也很注重对工农群众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早在1925年初,就在韶山一带开办农民夜校,利用学习文化的形式对农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他指出“政治宣传的普及乡村,全是共产党和农民协会的功绩。很简单的一些标语,图画和讲演,使得农民如同每个都讲过一下子政治学校一样,收效非常之广而速。”1927年,毛泽东在领导“三湾改编”中建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把党支部建在连上,实行军队民主制度,从而在军队中开展了全面的思想政治工作。1929年《古田会议决议》“系统的总结了我党政治工作的基本经验,着重批判了单纯军事观点、军阀主义、极端民主化、非组织观点、绝对平均主义、主观主义、个人主义等错误倾向;阐明了政治工作的地位、作用和基本原则。这是我军建设和政治工作建设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是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史上的第一个纲领性文献,是我党我军思想政治教育形成的重要标志。”这段时期,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特点是实现组织化,思想政治教育伴随着党的建设,军队建设和革命根据地建设逐步形成。
1929年到1944年是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熟时期。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是制度化,在各级组织中思想政治工作的任务、目的、方法更加明确,实现规范化,党的思想政治工作逐步趋于成熟。1930年冬,中国共产党颁布了《中国工农红军政治工作暂行条例(草案)》,1931年2月正式成立了红军总政治部,从而 [1]毛泽东选集第一卷,毛泽东,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35页 [2]张耀灿、陈万柏主编,《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58页。
作者简介:徐秀明,女,山东青岛人,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与历史进程,红旗中学政治教师
使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更加系统和规范。这一时期,党内的主要领导人也非常重视思想政治工作。1934年在红军第一次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周恩来、朱德、王稼祥等党和军队的领导人就提出政治工作是红军的生命线,毛泽东也亲自抓全党全军的政治工作。在《论持久战》中,毛泽东指出了政治工作的重要性,他说“如
此伟大的民族革命战争,没有普遍和深入的政治动员,是不能胜利的。”1944年《关于军队政治工作问题》的报告,则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纲领性文件。这一报告是“八路军、新四军政治工作问题的全面总结„„不但特殊地解决了军队政治工作问题,而且也一般地解决了我党历史经验、领导方法与工作作风上的许多问题。”是党和军队政治工作史上的又一重要文献,标志着共产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走向成熟。
1944到1957年是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时期。如果说党以前的思想政治教育是逐步在党的各级组织中、军队中实现组织化,制度化,那这一时期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开始面向群众,在群众中大规模展开,群众化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1945年,在《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中,毛泽东指出了群众路线的方向,他说“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又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全心全意的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此后,共产党一直非常重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并且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使人民群众的力量在解放战争中和建国后的社会主义改造中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1957年,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又一重要文献。文章指出人民内部矛盾要用民主方法,说服教育方法来解决,采取“团结——批评——团结”的公式,“这是对新形势下群众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总结,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继续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在新的发展时期的里程碑。”
1957到1980年是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特殊时期。这一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群众化倾向明显,鼓动性很强,广大群众热情饱满,积极贯彻党的路线和方针。但由于极左思潮的影响,群众化运动伴随着共产党的失误,也渐渐出现偏差,人民只知道贯彻党的政策,确没能完全了解并制止这些失误。即使文革结束后,思想政治工作仍很难改进。直到1980年,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韦国清提出了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化问题,思想政治教育才开始逐步迈入正轨。
概括以上四个阶段,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内容是“对人民群众进行系统的共产主义思想体系教育和日常思想教育„„所谓系统的共产主义思想体系教育,就是系统的进行马克思主义政治观、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审美观等基本理论知识的教育。所谓日常思想教育,就是结合具体形势和群体或个人需要而进行的形势政策教育、方针政策教育、先进模范人物事迹教育、规章制度教育、纪律教育以及个别思想转化工作等。”从中可以看出,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基本上是为革命和建设服务的,过分强调社会本位,忽视甚至否定个人价值。但因为 [3]《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80页。[4]转引自张永明《〈关于军队政治工作问题的报告〉与〈古田会议决议〉》的历史关联,职教论坛,2009年6月。
[5]《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94页。[6]李焕明《思想政治教育学要论》,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74页。[7]陈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辽宁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5页。适应群众需要,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其有效性仍然很明显。处于战争的紧急状态,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是国家需要,也是人民乐意接受的。大家急切渴望翻身解放,广大人民所迫切需要的正是马克思的社会主义社会,正是共产党所倡导的无产阶级革命,推翻剥削阶级,实现公有制,为了使自己和无数受苦受难的工农群众从痛苦的深渊中解脱出来,他们愿意投身革命,甚至不惜献出自己的一切,只为了那个共同的梦想和信念。建国后,人民群众对于领导他们翻身解放的共产党更加信任,对于美好社会主义社会更加向往。党的思想政治教育与这一时期人民群众的愿望相结合,有效性也非常明显。
改革开放后,共产党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仍然非常重视,思想政治教育进入学科化时期。在各级学校开设了思想政治课程,许多高校设置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培养了大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了科学研究。但是“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推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由于利益的多样化和人们思想活动的多变性,出现了重经济利益,轻思想领先;重智力发展,轻德育培养的情况,时常存在思想政治教育与业务工作‘两张皮’和‘一手软,一手硬’的现象,导致了不少挫折和教训。”渐渐的,学科化时期的思想政治工作出现了尴尬的局面,一方面党仍旧沿用老一套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另一方面,由于实际情况的变化,群众已经不能接受这些与自身实际要求不相符的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降低。虽然社会各界也在努力寻求解决,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目的、内容、方法都有所创新和发展,但是直到今天,这种尴尬的局面依然没有改变。
那么结合党以往的成功经验,当代社会又该如何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呢?笔者认为,如同共产党以前一样,必须使思想政治教育和实际相结合,与群众的需求相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受教育者的需要是否相契合。对于教育者所灌输的政治观点,受教育者往往是根据自身的需要、理解、期望与接受情况进行判断和选择的,符合其自身经济利益及发展需要的,就能得到他们情感上的支持。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的择取上,就不仅要反映时代精神,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及风格,而且要贴近受教育者的生活实际、内心需要。”邓小平也说过“教育一定要联系实际„„群众关心的实际生活和时事政策问题,各级领导一定要经常据实讲解,告诉大家客观的情况以及党和政府所作的努力„„群众从事实上感觉到党和社会主义好,这样,理想纪律教育,共产主义思想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才会有效。”而要做到与实际相结合,就必须做到以下两点
一、从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来讲,要坚持以人为本,改变过去过分强调社会价值的倾向,突出个性塑造和个人价值。一个个性化,重视自我的社会,与之相适应的必然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要以人为本,重视个人价值的实现。2003年,胡锦涛在中央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也指出“思想政治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既要坚持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鞭策人,又要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2004年,中央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 [8]李焕明《思想政治教育学要论》,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76页。[9]张梅娟《情感效应: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新视界》,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年7月。
[10]《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44、145页。[11]转引自李旭辉《以人为本,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探索,2006年第6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又指出,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过去很长时间我们习惯性的忽视个人价值,使受教育者失去自我,最终也使他们的积极性受到抑制。而如今要实现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就有必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回归,突出个性塑造。“要保证受教育者获得自由发展的条件,增强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形成受教育者的开拓精神、创新才能,养成受教育者完整健全的人格,提高受教育者的个人价值。” 从而在塑造个性的基础上实现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完美统一。
二、从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来讲,要对不断变化的形势有深刻把握,对复杂的人性有深刻分析。人性都是在环境中形成的,思想政治教育也要适应环境变化的要求。改革开放以前中国的环境相对单纯,但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越来越多样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负面影响,也容易诱发一些人的自由主义、拜金主义和利己主义倾向;加上各种腐朽落后的思想文化的渗透和侵染,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价值观念的多种取向,形成正确思想与错误思想相互交织的局面;由此出现人性的复杂性。” 在这种情况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就必须时刻注意对社会变迁所引发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并有针对性的反映到思想政治工作中。如果还继续沿用以前的陈词滥调,势必会造成思想政治教育的无效,不能及时解决人们思想的困惑。所以理论工作者要及时针对社会新情况进行理论创新,这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重要举措。
此外,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环,那就是实践。不管是理念的转变还是理论的创新、方法的创新最终都需要回归实践,在实践中最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而绝不能只停留在学术领域。
[12]转引自李旭辉《以人为本,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探索,2006年第6期。
[13]李旭辉《以人为本,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探索,2006年第6期。[14]郭国祥《文化越是多元化越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学术论坛,2005年第4期。
第五篇:陶行知教育理论读后感
陶行知教育名篇
——读书与用书一、三种人的生活
中国有三种人:书呆子是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工人、农人、苦力、伙计是做死工,死做工,做工死。少爷、小姐、太太、老爷是享死福,死享福,享福死。
二、三帖药
书呆子要动动手,把那呆头呆脑的样子改过来,你们要吃一帖“手化脑”才会好。我劝你们少读一点书,否则在脑里要长“痞块”咧。工人、农人、苦力、伙计要多读一点书,吃一帖“脑化手”,否则是一辈子要“劳而不获”。少爷、小姐、太太、老爷!你们是快乐死了。好,愿意死就快快地死掉吧。我代你们挖坟墓。倘使不愿意死,就得把手套解掉,把高跟鞋脱掉,把那享现成福的念头打断,把手儿、头脑儿拿出来服侍大众并为大众打算。药在你们自己的身上,我开不出别的药方来。
三、读书人与吃饭人
与读书联成一气的有“读书人”一个名词,假使书是应该读的,便应使人人有书读;决不能单使一部分的人有书读叫做读书人,又一部分的人无书读叫做不读书人。比如饭是必须吃的,便应使人人有饭吃,决不能使一部分的人有饭吃叫做吃饭人,又一部分的人无饭
吃叫做不吃饭人。从另一面看,只知道吃饭,不成为饭桶了吗?只知道读书,别的事一点也不会做,不成为一个活书架了吗?
四、吃书与用书
有些人叫做蛀书虫。他们把书儿当作糖吃,甚至于当作大烟吃,吃糖是没有人反对,但是整天地吃糖,不要变成一个糖菩萨吗?何况是连日带夜地抽大烟,怪不得中国的文人,几乎个个黄皮骨瘦,好像鸦片烟鬼一样。我们不能否认,中国是吃书的人多,用书的人少。现在要换一换方针才行。
书只是一种工具,和锯子、锄头一样,都是给人用的。我们与其说“读书”,不如说“用书”。书里有真知识和假知识。读它一辈子不能分辨它的真假;可是用它一下,书的本来面目便显了出来,真的便用得出去,假的便用不出去。农人要用书,工人要用书,商人要用书,兵士要用书,医生要用书,画家要用书,教师要用书,唱歌的要用书,做戏的要用书,三百六十行,行行要用书。行行都成了用书的人,真知识才愈益普及,愈易发现了。书是三百六十行之公物,不是读书人所能据为私有的。等到三百六十行都是用书人,读书的专利便完全打破,读书人除非改行,便不能混饭吃了。好,我们把我们所要用的书找出来用吧。
用书如用刀。
不快就要磨。
呆磨不切菜,怎能见婆婆。
五、书不可尽信
孟子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在书里没有上过大当的人,决不能说出这一句话来。连字典有时也不可以太相信。第五十一期《论语》①的《半月要闻》内有这样一条:
据二卷十二期《图书评论》载:《王云五大辞典》②将汤玉麟之承德归入察哈尔。张家口“收回”入河北,瀛台移入“故宫太液池”,雨花台移入南京“城内”,大明湖移出“历城县西北”。
我叫小孩子们查一查《王云五大辞典》,究竟是不是这样,小孩们的报告是,《王云五大辞典》真的弄错了。只有一条不能断定,南京有内城、外城,雨花台是在内城之外,但是否在外城之内,因家中无志书,回答不出。总之,书不可尽信,连字典也不可尽信。
六、戴东原③的故事
书既不可以全信,那么,应当怀疑的地方就得问。学非问不明。戴东原先生在这一点上是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引导。东原先生十岁才能开口讲话。《大学》有经一章,传十章。有一条注解说这一章经是孔子的话,由曾子④写的;那十章传是曾子之意,由他的门徒记下来的。东原先生问塾师怎样知道是如此。塾师说:朱文公@(夫子)是这样注的。他问朱文公是何时人。塾师说是宋朝人。他又问孔子和曾子是何时人。塾师说是周朝人。“周朝离宋朝有多少年代?”
“差不多是二千年了。”“那么,朱文公怎样能知道呢?”塾师答不出,赞叹了一声说:“这真是个非常的小孩子呀!”
七、王冕的故事
王冕十岁时,母亲叫他到面前说:“儿啊!不是我有心耽误你,只因你父亲死后,我一个寡妇人家,年岁不好,柴火又贵,这几件旧衣服和些旧家伙都当卖了。只靠着我做些针线生活寻来的钱,如何供得你读书?如今没奈何,把你雇到隔壁人家放牛,每月可得几钱银子,你又有现成饭吃,只在明天就要去了。”王冕说:“娘说的是。我在学堂里坐着,心里也闷,不如往他家放牛,倒快活些。假如我要读书,依旧可以带几本去读。”王冕自此只在秦家放牛。„„每日点心钱也不用掉,聚到一两个月,偷空走到村学堂里,见那闯学堂的书客,就买几本旧书,逐日把牛拴了,坐在柳荫树下看。
现在学校教育是对穷孩子封锁,有钱、有闲、有面子才有书念。我们穷人就不要求学吗?不,社会就是我们的大学。关在门外的穷孩子,我们踏着王冕的脚迹来攀上知识的高塔吧。
(原载1934年11月10日《读书生活》第1卷第1期)
会读书更要会用书
——读《读书与用书》有感
今天拜读了陶行知先生的《读书与用书》一文之后,感触颇深。陶先生的观点,其实便是我们中国学界一直以来便提倡的“学以致用”。我想我们现在的教学,无论怎么改革它最终的目的便是将所学的知识能够加以运用。我们的社会想要发展,中国想要雄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那同样需要我们将自己学到的知识量获得加以运用,将读书与生活结合起来。从教师的角度我有以下几点的想法:
一、树立读书的意识。
我们生活在一个飞速发展的社会,各种行业早已经不能用三百六十行来统计了。很多行业的人认为:我的工作不需要读太多的书。这样的想法是要不得的。我们经常看到别人的成功,进而羡慕,妒忌,但是我们很少去思考他取得成功的原因。并不是每个人都有雄厚的背景去依靠,有人去帮助,都是经过自己的努力取得的成功,而他的成功也必然与读书分不开,与不断的学习分不开。可以说,想要有一份番作为,就必须要有读书的意识,所以作为教师的我们首先应该帮助学生树立读书的意识。从生活的各个角落着手去帮助学生树立从书中寻找世界的想法。
二、有选择地读书。
现代社会发展飞速,每天都有不同的、更为新鲜的资讯和书籍等着我们去学习和接触,但是,一个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的统统接受,所以,我们应该有选择的去学习,去阅读。那么,什么书
可以读,什么书会给我们带来收获?这边是我们要交给学生的。我想,我们应该去读对自己的成长有助益的书,去读让自己读完后能获得感动、受教的书。如果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叫选择的去阅读,那么他的学习过程就会是杂乱无章的。老师可以通过推荐、引领阅读等方式去指导学生的阅读。只有明白了读什么书,能够将书中有用的知识尝试运用,那么这种阅读就是有益的。
三、批判地读书。
陶先生说的好“孟子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在书里没有上过大当的人,决不能说出这一句话来。”这说明了批判性读书的重要性。如果我们都认为变成铅字的东西都是正确的,那么我们的学术界该是多么的枯燥啊!我们的语文课本和语文教育观念其实也一直在试图给学生这样一个观念“要批判性的读书”《两个铁球同时落地》一篇文章不正是要表达这样一个观点吗。社会的发展正是一代又一代人在前人的基础上加以思考,创新,才有的吗?我们当老师的更应该在日常的教学细节中,时时注意帮学生树立对待任何事情都要经过自己的思考的理念。不迷信老师,不迷信书本,这样学习才是更有可能内化性质的学习。
四、阅读是为生活所用的。
阅读并不神秘,阅读也不是那么高深的事情。陶先生说“农人要用书,工人要用书,商人要用书,兵士要用书,医生要用书,画家要用书,教师要用书,唱歌的要用书,做戏的要用书,三百六十行,行行要用书。行行都成了用书的人,真知识才愈益普及,愈易发现了。”
我想他其实就是在强调读书应该是这个社会每个人日常生活中的一个部分,他应该是为日常工作生活所服务的。所以,不要把读书当成清高人士,学者们的事情,读书更应该是我们这个社会的风气。人人都可以在阅读中发现自我,彰显自我,成就自我;都可以在阅读中体会到那一份别样的快乐。当老师的应从自己做起,当一个爱读书的,会读书的人,并且影响学生成为一个读书,更会用书的人。我想这样我们的角色才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