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社区矫正法(征求意见稿)(优秀范文5篇)

时间:2019-05-14 10:51:2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社区矫正法(征求意见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华人民共和国社区矫正法(征求意见稿)》。

第一篇:中华人民共和国社区矫正法(征求意见稿)

中华人民共和国社区矫正法

(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社区矫正工作,正确执行刑罚,帮助社区矫正人员顺利回归社会,预防和减少犯罪,制定本法。

第二条 对被判处管制、宣告缓刑、假释或者暂予监外执行的罪犯(以下统称社区矫正人员)实行监督管理、教育帮扶的社区矫正活动,适用本法。

第三条 社区矫正工作坚持监督管理与教育帮扶相结合,专门机关与社会力量相结合,保障公众安全与维护社区矫正人员合法权益相结合的原则。

第四条 国务院司法行政部门主管全国的社区矫正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的社区矫正工作。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和其他有关部门依照各自职责,分工负责、协调配合,共同做好社区矫正工作。

第五条 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应当依法协助社区矫正机构做好社区矫正工作。

社区矫正人员的家庭成员、监护人、保证人,所在单位或者 就读学校有义务协助社区矫正机构做好社区矫正工作。

第六条 国家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社会工作者、志愿者等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矫正工作。

第七条 社区矫正机构工作人员依法开展社区矫正活动,受法律保护。

社区矫正机构工作人员应当严格遵守宪法和法律,忠于职守,秉公执法,严守纪律,清正廉洁。

第八条 社区矫正人员应当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和社区矫正机构的有关规定,服从管理,接受教育。

社区矫正人员依法享有的人身权利、财产权利和其他未被依法剥夺或者限制的权利,不受侵犯。社区矫正人员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有权提出申诉、控告和检举。

第九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社区矫正经费列入本级政府预算。

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协助社区矫正机构开展工作所需经费从社区矫正经费中列支。

第二章 实施社区矫正的程序

第十条 依法判处罪犯管制、宣告缓刑、裁定假释、决定暂予监外执行的人民法院和依法批准罪犯暂予监外执行的监狱管理机关、公安机关(以下统称社区矫正决定机关),决定对罪犯实行社区矫正。

社区矫正在社区矫正人员的居住地执行。社区矫正决定机关 根据需要可以委托社区矫正机构或者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等组织对罪犯的社会危险性和对社区的影响,进行调查评估。

第十一条 社区矫正决定机关应当自判决、裁定或者决定生效之日起3日内通知执行地社区矫正机构,并在10日内送达有关法律文书,同时抄送人民检察院。

被人民法院判处管制、宣告缓刑、裁定准予假释的社区矫正人员,应当自判决、裁定生效之日起10日内到执行地社区矫正机构报到。

被人民法院决定暂予监外执行的社区矫正人员,由看守所或者执行取保候审、监视居住的公安机关自收到决定之日起10日内将社区矫正人员移送社区矫正机构。

被监狱管理机关、公安机关批准暂予监外执行的社区矫正人员,由监狱或者看守所自收到批准决定之日起10日内将社区矫正人员移送社区矫正机构。

第十二条 社区矫正机构接收社区矫正人员,应当核对法律文书、核实身份、办理接收登记、建立档案,并在社区矫正人员所在社区宣告社区矫正人员的犯罪事实、执行社区矫正的期限以及应当遵守的规定。

第十三条 社区矫正机构根据社区矫正人员的表现,对其实施考核奖惩。社区矫正人员认罪悔罪、遵守法律法规、服从监督管理、接受教育,表现突出的,社区矫正机构应当给予表扬。社区矫正人员违反法律法规或者监督管理规定的,社区矫正机构应 当依照有关规定给予警告。

第十四条 社区矫正人员符合刑法规定的减刑条件的,社区矫正机构应当向人民法院提出减刑建议,并将建议书抄送人民检察院。

人民法院裁定减刑的,应当将减刑裁定书副本送达社区矫正机构,同时抄送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

第十五条 社区矫正人员符合刑法规定的撤销缓刑、假释条件的,社区矫正机构应当向人民法院提出撤销缓刑、假释建议,并将建议书抄送人民检察院。

人民法院裁定撤销缓刑、假释的,应当将撤销缓刑、假释裁定书副本送达社区矫正机构,同时抄送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

第十六条 暂予监外执行的社区矫正人员具有刑事诉讼法规定的应予收监情形的,社区矫正机构应当向人民法院或者监狱管理机关、公安机关提出收监执行建议,并将建议书抄送人民检察院。

社区矫正决定机关决定收监执行的,应当将收监决定送达社区矫正机构,同时抄送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

第十七条 对宣告缓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的社区矫正人员决定收监执行的,公安机关应当立即将其羁押,并移送监狱或者看守所。

被决定收监执行的社区矫正人员在逃的,由公安机关追捕,社区矫正机构协助。第十八条 社区矫正人员矫正期满的,社区矫正机构应当公开宣告解除社区矫正,向社区矫正人员发放解除社区矫正证明书,并书面通知有关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监狱、看守所和社区矫正执行地公安机关。

第十九条 社区矫正人员在社区矫正期间死亡的,社区矫正机构应当及时书面通知社区矫正决定机关、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

第三章 监督管理

第二十条 社区矫正机构应当为社区矫正人员确定矫正小组,协助社区矫正机构开展监督管理工作。

矫正小组由社区矫正机构工作人员、居民委员会或者村民委员会工作人员、社区矫正人员的家庭成员或者监护人、保证人,所在单位或者就读学校人员以及社会工作者、志愿者等组成。社区矫正人员为女性的,矫正小组成员中应有女性成员。

第二十一条 社区矫正人员在社区矫正期间应当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司法行政部门关于报告、会客、外出、迁居、保外就医等监督管理规定以及人民法院禁止令。

第二十二条 社区矫正人员离开所居住的市、县或者迁居,应当报经社区矫正机构批准;需要变更社区矫正执行地的,社区矫正机构应当在征询新执行地社区矫正机构意见后作出决定。

社区矫正机构决定变更执行地的,应当将变更执行地决定抄送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和新执行地的社区矫正机构; 新执行地社区矫正机构应当将有关法律文书抄送当地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

第二十三条 社区矫正机构可以通过实地走访、通讯联络、询问社区群众等方式,了解核实社区矫正人员的活动情况,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予以配合。根据国务院司法行政部门的规定,经过严格的批准手续,可以对符合条件的社区矫正人员进行电子定位。

第二十四条 社区矫正人员脱离监管的,社区矫正机构应当立即组织查找,有关单位和人员应当予以配合协助。

社区矫正机构发现社区矫正人员正在实施违反监督管理规定或者违反禁止令行为的,应当立即制止;制止无效的,应当立即通知公安机关处理。

第二十五条 对未成年社区矫正人员实行监督管理,执行下列规定:

(一)矫正宣告不公开进行,其矫正档案不对外公开;

(二)矫正小组应当有熟悉青少年成长特点的人员参加;

(三)监督管理应当与成年社区矫正人员分开进行;

(四)针对未成年社区矫正人员的年龄、心理特点和发育需要等特殊情况,采取有益于其发展的矫正措施。

第四章 教育帮扶

第二十六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为教育帮扶社区矫正人员提供必要的条件,组织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教育帮扶 工作。

第二十七条 社区矫正机构应当对社区矫正人员进行法制、道德、形势政策等内容的思想教育,增强其法制观念、道德素质和悔罪意识。

社区矫正机构对社区矫正人员的教育形式应当充分考虑社区矫正人员的犯罪类型、个体特征、日常表现等实际情况。

第二十八条 社区矫正机构可以协调有关部门和单位,对就业困难的社区矫正人员开展技能培训、就业指导。

第二十九条 矫正小组应当做好对社区矫正人员的亲情感化、道德引导等工作,为社区矫正人员正常的工作、学习、生活提供必要的帮扶。

第三十条 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可以引导志愿者和社区群众,采取多种形式对社区矫正人员进行教育,并利用社区资源对有特殊困难的社区矫正人员进行必要的帮扶。

第三十一条 社区矫正人员的家庭成员或者监护人、保证人,所在单位或者就读学校,以及有关社会组织应当协助社区矫正机构做好对社区矫正人员的思想教育。

第三十二条 社区矫正机构可以公开择优购买社区矫正社会工作服务,为社区矫正人员在思想教育、心理矫治、职业技能等方面提供必要的帮扶。

第三十三条 国家鼓励企事业单位为社区矫正人员提供就业岗位和技能培训。录用符合条件社区矫正人员的企业,按照规 定享受国家优惠政策。

第三十四条 社区矫正机构可以组织社区矫正人员参加社区公益活动,服务社区群众,修复社会关系,培养其社会责任感。

第三十五条 社区矫正人员可以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向有关部门申请社会救助、社会保险、法律援助,社区矫正机构应当给予必要的协助。

第五章 附则

第三十六条 本法自×年×月×日起施行。

第二篇:中华人民共和国社区矫正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社区矫正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规范社区矫正的设定和实施,充分利用社会各方面力量,对那些不需要、不适宜监禁或者继续监禁的罪犯有针对性地进行管理、教育和改造,提高行刑效果,预防重新犯罪,根据我国有关法律制定本法。

第二条本法所称社区矫正,是指将符合社区矫正条件的罪犯置于社区内,由专门的国家机关在相关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以及社会志愿者的协助下,在刑事判决、裁定或决定的服刑期限内,矫正其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促进其顺利回归社会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方式。

第三条适用社区服刑的人员为:(一)被判处管制的;

(二)被宣告缓刑的;

(三)被暂予监外执行的,其中包括

1、有严重疾病需要保外就医的;

2、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

3、生活不能自理,适用暂予监外执行不致危害社会的;

(四)被裁定假释的;

(五)被剥夺政治权利,并在监外服刑的。

符合上述条件且罪行轻微,主观恶性不大的未成年犯、老、弱、病、残犯,以及罪行较轻的初犯、过失犯等,应列为重点适用对象。

第四条社区矫正工作应坚持惩罚与教育、改造相结合、社区矫正与监狱矫治、家庭帮助相衔接,社区矫正与社区管理、社区治安相促进的原则。

第五条社区矫正工作应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对社区服刑人员进行管理和监督,保证刑罚的执行;应制定和实施个性化的矫正方案,对社区服刑人员进行思想教育、法制教育、社会公德教育,矫正其不良心理和行为,使其悔罪自新,成为守法公民;应协助解决其就业、生活、法律、生理或心理方面的困难和问题,以便于其适应社会生活。

第六条司法行政机关、监狱管理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公安机关作为依法承担社区矫正任务的专门国家机关,应严格履行职责,协同配合,制定相关制度,有序规范地做好社区矫正工作。

第七条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派出机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等群众自治组织应支持、配合专门的国家机关开展社区矫正工作。

社会团体、民间组织以及社会志愿者接受司法行政机关组织、指导或委托,参与、协助社区矫正工作。

第八条社区服刑人员的管辖采用其居住地司法行政机关主要管理及户籍所在地司法行政机关协助管理的制度。

社区服刑人员迁居的,原居住地司法行政机关转交迁入地司法行政机关接收并管理;

因户籍变动,但居住地尚未确定的,应由原户籍地司法行政机关先行接收管理,待居住地确定后,转交居住地司法行政机关接收管理。

第九条社区矫正工作的经费列入政府公共财政支出范围,专款专用,并定期接受审计机关的审计。

国家鼓励社会团体、民间组织以及社会志愿者、企事业单位为社区矫正事业募集资金、提供实物及劳务等,对成绩显著者应给予奖励和表彰。

第二章社区矫正专门国家机关 第十条司法行政机关负责组织、指导和实施社区矫正工作,应根据日常管理与重点监督相结合,思想教育与个体情况相结合,日常考核与适时奖惩相结合的工作原则制定相应的制度;组织、协调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矫正工作;检查、考核社区矫正工作实施情况,并会同有关的专门国家机关共同做好社区服刑人员的管理监督工作,提高社区服刑人员的教育改造质量;组织、招聘、培训、考核社区矫正社会工作人员;建立社区矫正工作的奖惩制度、表彰先进工作者,惩处违纪违规行为。

第十一条乡镇、街道司法所具体负责实施社区矫正的日常管理工作。

(一)贯彻落实国家有关非监禁刑罚执行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

(二)依照有关规定,对社区服刑人员实施管理,会同公安机关对社区服刑人员进行监督考察;

(三)对社区服刑人员进行考核,根据考核结果实施奖惩;

(四)组织相关社会团体、民间组织和社区矫正工作志愿者,对社区服刑人员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帮助社区服刑人员解决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五)组织有劳动能力的社区服刑人员参加公益劳动;

(六)完成上级司法行政机关交办的其它有关工作。

第十二条监狱管理机关对符合暂予监外执行条件的在押服刑人员,应当依照法律和有关规定暂予监外执行;对符合假释条件的在押服刑人员,应当依照法定程序,及时报请审判机关裁定;依法支持、协助社区矫正工作。

第十三条审判机关应听取检察机关、辩护律师、司法行政机关、公安机关、监狱管理机关的量刑建议,应对相关人犯或罪犯进行必要的评估分析,依法裁决适用非监禁刑刑罚措施或减刑、假释等鼓励罪犯改造自新的刑罚执行措施。

第十四条检察机关依法履行对社区矫正工作的法律监督,并为社区服刑人员提供法律咨询及法律帮助。

第十五条公安机关配合司法行政机关依法对社区服刑人员的监督考察,执行非监禁刑的相关法律。

第十六条专门的国家机关应根据社区矫正工作需要,制定诫勉语制度、公开宣告制度、定期谈话制度、回访制度、接待、咨询制度、培训、辅导制度等,规范社区矫正工作的程序。

第三章社区矫正专业社会团体、社会工作者、志愿者

第十七条社区矫正专业社会团体由政府公共财政出资和社会筹集资金相结合,招聘、考核录用的专职社会工作者组成。

第十八条社区矫正专业社会团体依照法律、法规及社团章程开展活动,完成司法行政机关委托的社区矫正帮教服务项目,对本社团社会工作者实施有效管理,并维护其合法权益。第十九条社区矫正社会工作者职责:

(一)为社区服刑人员指定个性化矫正方案,运用社会工作理念和方法开展矫治教育工作;

(二)组织社区服刑人员的学习,公益劳动和技能培训;

(三)掌握社区服刑人员的现实表现,为社区服刑人员的日常管理、司法奖惩及期满鉴定提供基本依据;

(四)帮助社区服刑人员解决心理、生活、就业等方面的实际问题和困难。第二十条社区矫正工作志愿者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拥护宪法、遵守法律、品行端正;

(二)热心社区矫正工作;

(三)有一定的法律政策水平、文化素质和专业知识。

自愿参与和从事社区矫正的社会志愿者,向居住地的街道、乡镇司法所报名,符合前款规定条件的,由司法所报请区、县级司法行政机关颁发聘书。

第二十一条社区矫正专业社会团体及社会工作者应当协助司法行政机关做好社会志愿者的组织、管理和培训,指导他们开展工作。

第二十二条社区矫正专业社会团体及社会工作者应当协助司法行政机关联系,发动相关民间组织、企事业单位协助做好社区矫正工作。

第四章社区矫正实施程序

第二十三条审判机关与司法行政机关应组织制定、完善对拟适用或已适用社区矫正的服刑人员预测和评估的标准体系。根据上述对象在量刑前、矫正过程中或矫正期届满前的不同阶段的情况,自行或委托社会团体、民间组织等进行危险性预测评估、再犯预测评估、矫正效果的评估,并按社区矫正的工作规程做好预测和评估材料的保管或交接工作。第二十四条审判机关对被告人宣告判处缓刑、单处剥夺政治权利、管制或对罪犯宣告假释裁定时,应通知司法行政机关和公安机关派员参加,并按有关规定将判决文书送交检察机关、司法行政机关和公安机关。

第二十五条监狱管理机关上报拟暂予监外执行罪犯材料,应听取检察机关的意见,同时向司法行政机关和公安机关通报。被批准暂予监外执行的罪犯,应送交司法行政机关和公安机关,并向检察机关通报。

监狱管理机关对被附加判处剥夺政治权利的罪犯,应在其主刑期满释放前两个月将《刑满释放预报通知书》送交检察机关、司法行政机关和公安机关。

第二十六条司法行政机关和公安机关应向社区服刑人员宣告《社区矫正监督管理通知书》,告知其权利和义务以及必须遵守的有关规定。

第二十七条司法行政机关应建立社区服刑人员的个人档案,内容应包括:性别、年龄、民族、文化程度、犯罪原因、犯罪类型、危害程度、悔罪表现、家庭及社会关系等情况,并及时调整充实。

第二十八条司法行政机关应根据预测和评估结果,结合档案材料以及适用判处管制、宣告缓刑、暂予监外执行、裁定假释和剥夺政治权利等五种类别和不同特点,进行综合分析,制定个性化、分类管理的矫正计划和方案,并根据矫正效果和需要,适时地进行调整。应根据适用社区矫正的未成年犯的特点制定区别于成年人的计划和措施。

第二十九条司法行政机关应当聘请社会专业人员,定期为社区服刑人员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第三十条司法行政机关应当组织社会团体和社会志愿者对社区服刑人员开展经常性的帮教活动,并通过社区服刑人员的亲属配合做好教育感化工作。第三十一条司法行政机关应当按照符合社会公共利益、社区服刑人员力所能及、可操作性强、易于监督检查的原则,组织有劳动能力的社区服刑人员参加必要的公益劳动。第三十二条司法行政机关应当协调有关部门和单位,为社区服刑人员提供职业培训和就业指导,为符合条件的社区服刑人员提供最低生活保障,并为他们遇到的其它问题提供指导和帮助。

第三篇:中华人民共和国社区矫正法(草案送审稿)

中华人民共和国社区矫正法

(草案送审稿)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目的依据】为了正确有效执行刑罚,对非监禁的罪犯实行社区矫正,预防和减少犯罪,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适用范围】对于被判处管制、宣告缓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的罪犯以及法律规定的其他罪犯,依照本法实行社区矫正。

第三条【任务原则】社区矫正坚持惩罚犯罪与教育矫正相统一,专门机关与社会力量相结合,监督管理与教育帮扶相结合,将社区服刑人员改造成为守法公民。

第四条【社区服刑人员义务和权利】社区服刑人员应当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和社区矫正有关规定,服从监督管理,参加社区矫正机构组织的教育学习活动。

社区服刑人员的人身权利、财产权利和其他未被依法剥夺或者限制的权利不受侵犯。对于侵犯其权利的,社区服刑人员有权提出申诉、控告、检举。

第五条【主管部门】国务院司法行政部门主管全国的社区矫正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门管理本行政区域的社区矫正工作。

第六条【相关部门】人民法院对符合条件的被告人、罪犯依法作出适用、变更社区矫正的判决、裁定或者决定。

人民检察院对社区矫正活动是否合法实行监督,对违反法律规定的,分别提出纠正意见和检察建议。

公安机关对重新犯罪的、应予治安管理处罚的和应予羁押、追捕的社区服刑人员及时依法处理。

第七条【经费保障】国家保障社区矫正工作所需经费。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社区矫正经费列入财政预算。

第二章 社区矫正机构

第八条【社区矫正机构职责】县级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门社区矫正机构负责执行社区矫正,履行下列职责:

(一)接受委托,提出对适用社区矫正的评估意见;

(二)接收社区服刑人员;

(三)组织实施对社区服刑人员的监督管理;

(四)组织协调对社区服刑人员的教育帮扶;

(五)对社区服刑人员给予表扬、警告或者提出给予治 安管理处罚的建议;

(六)提出社区服刑人员刑罚执行变更的建议;

(七)解除对社区服刑人员的社区矫正:

(八)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职责。

司法所承担社区矫正日常工作。

第九条【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社区矫正机构的人民警察组织执行刑罚,对违反有关监督管理规定的社区服刑人员实施制止、惩戒、收监等措施。

社区矫正机构根据需要配备其他执法人员,开展社区矫正工作。

社会工作者、志愿者在社区矫正机构组织下,协助开展社区矫正工作。

第十条【工作人员行为准则】社区矫正工作人员应当严格遵守宪法和法律,忠于职守,秉公执法,严守纪律,清正廉洁。

第十一条【工作人员法律责任】社区矫正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索要、收受社区服刑人员及其亲属财物的;

(二)玩忽职守,造成社区服刑人员脱离监管的;

(三)体罚、虐待、侮辱社区服刑人员的;

(四)滥用监管措施,侵犯社区服刑人员合法权益的;

(五)违反规定办理社区服刑人员奖惩或者执行变更事 项的;

(六)有其他违法行为的。

第十二条【社会力量】基层组织、社会团体、其他社会组织以及社区服刑人员所在单位、就读学校依法参与社区矫正工作。

第十三条【特定关系人】社区服刑人员的监护人、保证人、家庭成员以及其他有关人员应当协助落实社区矫正措施。

第十四条【矫正场所】县级人民政府根据需要,建立社区矫正场所,保障社区矫正管理、教育和帮扶工作的开展。

第三章

刑罚执行

第十五条【执行地】社区服刑人员在居住地执行社区矫正;不能确定居住地的,在户籍地执行社区矫正。

第十六条【调查评估】依法适用或者提请适用社区矫正的机关,应当核实被告人、罪犯居住地,对其居所情况、家庭和社会关系、犯罪行为的影响等进行调查了解,也可以委托其居住地社区矫正机构调查,提出评估意见。

受委托的社区矫正机构应当及时组织调查,在规定的期限内将调查评估意见提交委托机关。

第十七条【文书送达】适用社区矫正的机关应当自判决、裁定或者决定生效之日起三日内通知社区矫正机构,并在十日内将有关法律文书送达社区矫正机构,同时抄送社区服刑人员居住地人民检察院。

第十八条【社区服刑人员报到】被判处管制、宣告缓刑、假释的社区服刑人员应当自人民法院判决、裁定生效之日或者离开监所之日起十日内到居住地社区矫正机构报到。根据需要,社区矫正机构可以将其接回居住地。

第十九条【暂予监外执行人员交接】暂予监外执行的社区服刑人员,在适用社区矫正的判决、裁定或者决定生效前已被羁押的,由羁押的监狱、看守所将其押送至居住地,移交社区矫正机构;未被羁押的,由社区矫正机构向适用社区矫正的机关接收。

第二十条【登记与宣告】社区矫正机构接收社区服刑人员,应当核对法律文书、核实身份、办理接收登记,并在一定范围内宣告。

第二十一条【考核奖惩】社区矫正机构应当监督社区服刑人员遵守社区矫正规定,并根据其表现,依法实施考核奖惩。

第二十二条【警告】社区服刑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社区矫正机构应当给予警告,并出具书面决定:

(一)未在规定期限内报到的;

(二)未按规定参加教育学习、社区服务等活动,经教育仍不改正的;

(三)违反关于报告、会见、外出、居住地变更或者行使政治权利规定的;

(四)违反人民法院禁止令,情节较轻的;

(五)保外就医的社区服刑人员无正当理由不按时提交病情复查情况,经教育仍不改正的;

(六)有其他违反监督管理规定行为的。

社区服刑人员对警告不服的,可以向县级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门申请复议一次。

第二十三条【治安处罚】社区服刑人员违反监督管理规定或者人民法院禁止令,依法应予治安管理处罚的,社区矫正机构应当建议公安机关作出处理。公安机关应当将处理情况及时告知社区矫正机构或者抄送有关法律文书。

第二十四条【撤销缓刑、假释条件】被宣告缓刑、假释的社区服刑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撤销缓刑、假释,收监执行:(一)违反人民法院禁止令,情节严重的:

(二)未在规定期限内报到或者在社区矫正期间脱离监管,超过一个月,或者受到社区矫正机构三次警告仍不改正的;

(三)因违反监督管理规定受到治安管理处罚,仍不改正的;

(四)法律规定的其他应当撤销缓刑、假释,予以收监执行的情形。

被宣告缓刑、假释的社区服刑人员犯新罪或者被发现在判决宣告以前还有其他罪没有判决,依法应当撤销缓刑、假释的,依照有关规定办理。

第二十五条【撤销缓刑、假释程序】对宣告缓刑、假释的社区服刑人员应当予以撤销缓刑、假释,收监执行的,由社区矫正机构提出建议,报县级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门审核同意后,提请社区服刑人员居住地基层人民法院裁定。人民法院应当在一个月内作出裁定。撤销缓刑、假释的建议书和裁定书应当抄送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

第二十六条【暂予监外执行收监条件】暂予监外执行的社区服刑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收监执行:

(一)不符合法定条件获取暂予监外执行或者采取自伤自残、欺骗等手段故意拖延暂予监外执行时间的;(二)受到两次警告仍不改正,或者未经执行机关批准擅自离开居住的市、县,经警告仍不改正,或者拒不报告行踪,脱离监管的;

(三)因违反监督管理规定受到治安管理处罚,仍不改正的;

(四)需要暂予监外执行的情形消失而刑期未满,或者保外就医期限届满未被批准延期的;

(五)保证人丧失保证条件或者因不履行义务被取消保证人资格,又不能在规定期限内提出新的保证人的;

(六)法律规定的其他应当收监执行的情形。

第二十七条【暂予监外执行收监决定程序】对暂予监外执行的社区服刑人员应当收监执行的,由社区矫正机构提出建议,经县级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门审核同意后,报社区服刑人员居住地的暂予监外执行批准、决定机关。批准、决定机关应当在十五日内作出决定。收监执行的建议书和决定书应当抄送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

第二十八条【收监的实施】对宣告缓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的社区服刑人员决定收监执行的,公安机关应当立即将其羁押,并按照下列规定办理:

(一)人民法院决定收监执行的,由社区矫正机构将罪犯送交监狱或者看守所执行;(二)监狱管理机关决定收监执行的,由监狱将罪犯收监执行;

(三)公安机关决定收监执行的,由看守所将罪犯收监执行。

被决定收监执行的社区服刑人员在逃的,由公安机关追捕,社区矫正机构协助。

第二十九条【管制不计入刑期情形】被判处管制的社区服刑人员下落不明满一个月的,其脱离监管的时间不计入执行刑期。

不计入执行刑期的建议由社区矫正机构提出,报县级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门审批,由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门提请社区服刑人员居住地中级人民法院审核裁定。

第三十条【暂予监外执行不计入刑期情形】暂予监外执行的社区服刑人员有本法第二十六条第一项、第二项规定情形的,自该情形发生之日起至被收监之日止,不计入执行刑期。

社区矫正机构应当在收监执行建议书中说明情况,并附有关证明材料。人民法院决定暂予监外执行的,在决定予以收监的同时应当确定不计入刑期的期间;监狱管理机关或者公安机关决定暂予监外执行的,由监狱、看守所提请社区服刑人员居住地中级人民法院审核裁定。第三十一条【表扬】社区服刑人员认罪悔罪,认真遵守法律法规,自觉服从监督管理,积极参加教育学习和社区服务,或者帮助他人、服务社会事迹突出的,社区矫正机构可以给予表扬。

第三十二条【减刑和缩短考验期】社区服刑人员确有悔改表现,受到两次以上表扬或者有立功表现的,可以依法减刑、缩短考验期;有重大立功表现的,应当依法减刑、缩短考验期。

第三十三条【减刑和缩短考验期的程序】社区服刑人员依法应予减刑、缩短考验期的,由社区矫正机构提出建议,报县级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门审批,由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门提请社区服刑人员居住地中级人民法院审核裁定。相关建议书和裁定书应当抄送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和监狱。

第三十四条【暂予监外执行的假释】暂予监外执行的社区服刑人员符合假释条件的,由社区矫正机构提出建议,报县级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门审批,由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门提请社区服刑人员居住地中级人民法院审核裁定。相关建议书和裁定书应当抄送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和监狱。

第三十五条【矫正终止】社区服刑人员被决定收监执行、因犯新罪或者发现在判决宣告以前还有其他罪没有判决而被判处监禁刑罚的,或者社区服刑人员死亡的,社区矫正终止。

第三十六条【死亡处理】社区服刑人员在社区矫正期间死亡的,其监护人、保证人、家庭成员应当及时向社区矫正机构报告。社区矫正机构应当及时书面通知有关人民法院、监狱、看守所和社区服刑人员居住地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

第三十七条【解除矫正】社区服刑人员社区矫正期限届满的,社区矫正机构应当公开宣告解除社区矫正,向其发放解除社区矫正证明书,并书面通知有关人民法院、监狱、看守所,同时抄送社区服刑人员居住地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

第四章

监督管理

第三十八条【矫正小组】社区矫正机构应当为社区服刑人员确定矫正小组。矫正小组成员由司法所、基层组织、社区服刑人员所在单位、就读学校有关人员和社区服刑人员的监护人、保证人、家庭成员等组成,负责落实相应的社区矫正措施。

第三十九条【分类管理】社区矫正机构应当根据社区服刑人员的犯罪类型、刑罚种类、矫正阶段、再犯罪风险等情况,实施分类管理。

第四十条【报告规定】社区服刑人员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和社区矫正机构的要求,定期报告遵纪守法、接受监督管理、参加教育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活动的情况。发生居所变化、工作变动、家庭重大变故的,应当及时报告。

第四十一条【会见规定】社区服刑人员接触其犯罪案件中的被害人、控告人、举报人,接触同案犯等可能诱发其再次犯罪的人,应当经社区矫正机构批准。

第四十二条【外出规定】社区服刑人员因就医、学习、培训、家庭重要事务等需要离开所居住市、县的,应当经社区矫正机构批准。每次批准离开的时间不超过一个月。

社区服刑人员离开所居住的市、县,超过七日的,到达和离开目的地时,应当向当地社区矫正机构报告。

第四十三条【居住地变更规定】社区服刑人员变更居住地的,应当提出书面申请,经社区矫正机构批准。经过批准变更居住地的,社区矫正机构应当将批准的决定通知变更后居住地的社区矫正机构,并抄送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新居住地社区矫正机构应当将有关法律文书抄送当地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

第四十四条【行使政治权利特别规定】社区服刑人员行使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自由权利的,应当经社区矫正机构批准。

第四十五条【禁止令特别规定】社区服刑人员被宣告禁止令的,应当严格遵守被依法禁止的事项。进入需经批准才能进入的特定区域或者场所的,应当经社区矫正机构批准。

第四十六条【保外就医特别规定】保外就医的社区服刑人员,应当在指定的医院接受检查、治疗,定期向社区矫正机构提供病情复查情况。

第四十七条【检查了解】社区矫正机构应当根据需要,采取实地查访、通讯核查、电子定位等措施,及时掌握社区服刑人员的活动情况,了解其思想动态和行为表现。必要时,可以责令社区服刑人员到办公场所报告、说明情况。

第四十八条【调查取证】社区矫正机构发现社区服刑人员有违反监督管理规定或者人民法院禁止令情形的,应当及时调查核实情况,收集有关证明材料,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予以配合。

第四十九条【脱管查找】社区服刑人员未在规定期限内报到或者脱离监管的,社区矫正机构应当立即组织查找,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予以配合。

第五十条【集中管理】社区服刑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根据需要在社区矫正场所进行集中管理:(一)对其提出收监执行建议的;

(二)有线索表明其有实施再犯罪风险的:

(三)有酗酒、吸毒、赌博等行为恶习,需要实施心理干预的;

(四)可能妨害重要公共场所以及国家重大节日、重大活动期间公共秩序,尚不构成收监执行条件的:

(五)法律规定的其他情形。

对社区服刑人员进行集中管理,由社区矫正机构提出建议,报县级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门批准。

对社区服刑人员集中管理的时间不超过三十日。第五十一条【制止与带离】社区矫正机构发现社区服刑人员违反人民法院禁止令的,应当予以制止;对违反禁止令进入特定区域或者场所,制止无效的,可以将其强制带离。

第五十二条【未成年人社区矫正】对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实行社区矫正,执行下列规定:

(一)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的矫正宣告不公开进行,其矫正档案不对外公开;

(二)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的矫正小组应当有熟悉青少年成长特点的人员参加;

(三)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的集中活动应当与成年社区服刑人员分开进行;(四)针对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的年龄、心理特点和身心发育需要等特殊情况,采取有益于其身心健康发展的矫正措施。

犯罪的时候不满十八周岁被判处五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社区服刑人员,适用前款规定。

第五章

教育帮扶

第五十三条【集体教育】社区矫正机构应当组织社区服刑人员参加法律常识、公民道德、时事政治等集体教育活动,增强其法制观念、道德素质和悔罪自新意识。

第五十四条【个别教育】社区矫正机构应当根据社区服刑人员的犯罪类型、刑罚种类、性格特点、日常表现等具体情况,进行个别教育,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第五十五条【社区服务】社区矫正机构应当根据社区服刑人员劳动能力、健康状况和就业、就学等情况,组织社区服刑人员参加社区服务,培养其社会责任感、集体观念和纪律意识。

第五十六条【心理矫治】社区矫正机构应当根据需要,组织对社区服刑人员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采取必要的心理咨询、行为训练等措施,矫正其犯罪心理和恶习。第五十七条【协调帮扶】社区矫正机构应当协调有关部门和单位,为社区服刑人员提供帮助和扶持。

第五十八条【就业指导】社区矫正机构应当对就业困难的社区服刑人员组织劳动技能培训,开展就业指导。

第五十九条【临时居住】对有特殊困难的社区服刑人员,社区矫正机构可以根据需要,安排其在社区矫正场所临时居住。

第六十条【部门帮扶】县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国家规定,对社区服刑人员落实最低生活保障、临时性救助、社会保险、就业、就学等方面的相关政策。

第六十一条【社会帮扶】国家鼓励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其他组织和个人对社区服刑人员开展公益性帮扶活动。

对帮助社区服刑人员就业的企业事业单位,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税收等优惠。

第六章

附则

第六十二条【居住地】本法所称居住地,是指社区服刑人员能够连续居住六个月以上的县(市、区)。

第六十三条【实施日期】本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第四篇:中华人民共和国社区矫正法(建议稿)

中华人民共和国社区矫正法(建议稿)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正确执行刑罚,惩罚、教育和改造社区服刑人员,提高行刑效果,预防和减少重新违法犯罪,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 本法所称社区矫正是指将符合社区矫正条件的罪犯置于社区内,由专门的国家机关在相关社会团体、民间组织和社会工作者、社会志愿者的协助下,在刑事判决、裁定或决定的服刑期限内,采取监督管理、教育、帮助措施,矫正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促进其顺利回归社会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方式。

第三条 社区矫正适用下列人员:

(一)被判处管制的;

(二)被宣告缓刑的;

(三)被暂予监外执行的,其中包括有严重疾病需要保外就医的;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生活不能自理,适用暂予监外执行不致危害社会的;

(四)被裁定假释的;

(五)被剥夺政治权利,并在监外服刑的。

在符合法定条件的情况下,对于罪行轻微,主观恶性不大的未成年犯、老病残犯以及罪行较轻的初犯、过失犯等,应当作为重点对象,优先适用非监禁刑,实施社区矫正。

第四条 社区矫正的任务是:

(一)对社区服刑人员进行监督和管理,确保刑罚正确实施;

(二)通过多种形式,加强对社区服刑人员的思想教育、法制教育、社会公德教育,矫正其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使他们悔过自新,弃恶从善,成为守法公民。

(三)帮助社区服刑人员解决在就业、生活、法律、生理、心理等方面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促其尽快适应社会生活。

第五条 社区矫正遵循惩罚与教育、帮助、改造相结合的原则,坚持宽严相济和动态管理相适应、日常监管和重点监管相结合、考核与奖惩相配套的原则。

第六条 社区服刑人员由其户籍地司法所接收管理。

户籍地与经常居住地不一致的,由经常居住地司法所接收管理,户籍地司法所应当协助、配合。

第七条 社区服刑人员迁居的,原居住地司法行政机关转交迁入地司法行政机关接收并管理;

第八条 国家建立社区矫正经费全额保障制度。

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经费、行政运行经费、办案业务经费、业务装备经费等社区矫正工作经费列入政府公共财政支出范围,并接受审计机关的审计。

第九条 国家鼓励社会团体、民间组织以及社会志愿者、企事业单位为社区矫正事业募集资金、提供实物及劳务等,对成绩显著者应给予奖励和表彰。

第十条 国务院司法行政部门主管全国的社区矫正工作。

第十一条 社区矫正工作者依法实施社区矫正,执行非监禁刑罚,对社区服刑人员进行监管改造活动,受法律保护。

第十二条 社区服刑人员在接受社区矫正期间,人格不受侮辱,人身安全和合法财产不受侵犯,享有辩护、申诉、控告、检举以及其他未被依法剥夺或限制的权利。

第十三条 社区服刑人员应当遵守国家法律、法规、规章和社区矫正有关规定,服从监督管理,接受教育矫正。

第二章 社区矫正专门国家机关

第十四条 司法行政机关是依法承担社区矫正执行任务的专门国家机关。

第十五条 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派出机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等群众自治组织应支持、配合专门国家机关开展社区矫正工作。

第十六条 社区矫正工作坚持党委政府统一领导,司法行政部门具体实施,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分工负责,民政、劳动和社会保障、机构编制、财政等部门和工会、共青团、妇联等单位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原则。

第十七条 中央、省、设区的市、县(市、区)成立由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司法行政、民政、劳动和社会保障、机构编制、财政等部门以及工会、共青团、妇联等单位参加的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指导本辖区开展社区矫正工作。

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本级司法行政部门。

第十八条 各级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履行下列职责:

(一)贯彻落实上级部门关于社区矫正工作的方针政策;

(二)审议批准社区矫正发展规划、工作计划;

(三)定期听取社区矫正工作汇报,协调处理重大问题;

(四)监督、检查成员单位开展社区矫正工作情况,督促成员单位依法履行职责。

第十九条 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应当依照职能,履行各自职责。

第二十条 司法行政机关负责组织、指导和实施社区矫正工作,制定相应的制度;检查、考核社区矫正工作实施情况,并会同有关专门国家机关共同做好社区服刑人员的管理监督工作,提高社区服刑人员的教育改造质量;组织、招聘、培训、考核社区矫正社会工作者、志愿者;建立社区矫正工作的奖惩制度、表彰先进工作者,惩处违纪违规行为。

第二十一条 监狱管理机关对符合暂予监外执行条件的在押服刑人员,应当依照法律和有关规定准确办理暂予监外执行;对符合假释条件的在押服刑人员,应当依照法定程序,及时报请审判机关裁定;对确属不宜在监外执行的社区服刑人员根据社区矫正工作机构的建议,及时收监执行。

第二十二条 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对刑事被告人、罪犯适用管制、缓刑、剥夺政治权利、假释、暂予监外执行等非监禁刑和非监禁刑罚措施,依法对社区服刑人员适用减刑,假释,撤销缓刑、执行原判刑罚,撤销假释或暂予监外执行、收监执行等司法奖惩措施。

对于可能适用社区矫正的案件,人民法院应当委托社区矫正工作机构开展审前调查,并在审判过程中参考吸收审前评估报告建议。

第二十三条 人民检察院应当依法对社区矫正工作实施全程监督,维护社区服刑人员的合法权益,预防和打击社区服刑人员重新犯罪,保证社区矫正依法公正实施。

第二十四条 公安部门应当配合司法行政部门依法加强对社区服刑人员的监督考察;对重新犯罪的社区服刑人员,及时依法处理。

第二十五条 民政部门应当将社区矫正纳入社区建设和社区管理之中,指导村(居)民自治组织参与社区矫正,对符合条件的社区服刑人员给予低保救助,为特困社区服刑人员提供临时救助和生活帮扶。

第二十六条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应当依托公共职业介绍、就业培训机构,为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社区服刑人员提供职业培训和就业指导,进行创业帮扶,积极争取就业机会。

第二十七条 机构编制部门应当根据社区矫正工作的开展,推动司法行政部门社区矫正职能的落实。

第二十八条 财政部门应当将社区矫正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确保社区矫正工作专项资金逐年递增,为社区矫正工作提供保障。

第二十九条 工会应当推动企业建立社区矫正教育培训基地、社区服刑人员过渡性安置就业基地,协助司法行政部门定期开展集中教育及帮扶特困人员就业。

第三十条 共青团应当协助司法行政部门面向社会招聘社区矫正志愿者,建立社会化的运作机制,使志愿者队伍不断壮大,管理机制不断完善。与此同时,定期组织青少年社区服刑人员开展法制、心理健康等集中教育活动,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

第三十一条 妇联应当参与对女性社区服刑人员的教育矫正工作,帮助她们解决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动员社区服刑人员的亲友参与进来,防止家庭成员歧视,制止家庭暴力,共同做好维权和教育转化工作。

第三章 社区矫正机构和工作队伍

第三十二条 建立单独的社区矫正工作机构。

第三十三条 中央、省(直辖市、自治区)和省辖市可在司法部(厅、局)设立社区矫正局。

社区矫正局设局长一人、副局长若干人,并根据实际需要设置必要的工作机构和配备其他社区矫正管理人员和社区矫正警察。

第三十四条 县一级,在县(市、区)司法局内设主管社区矫正工作的社区矫正科,指导和管理本地的社区矫正工作。

第三十五条 乡镇(街道)依托司法所设立社区矫正工作站,社区矫正工作站受县(市、区)司法局统一领导,具体负责实施社区矫正的日常管理工作。

第三十六条 建立专群结合的社区矫正工作队伍,确保社区矫正工作有专门的组织机构管、有专职工作人员抓。

第三十七条 社区矫正工作队伍由三支力量组成:一是以司法行政机关社区矫正工作者、社区矫正警察为主的专业主导力量;二是以专职社区矫正社会工作者为辅的专业辅助力量;三是以社区矫正志愿者为补充的社会力量。

第三十八条 社区矫正工作者职责:

(一)贯彻执行社区矫正工作规定;

(二)接收社区服刑人员,办理衔接手续,制订矫正方案,开展或协调有关部门开展法制教育、公益劳动及心理咨询、心理矫治等活动,实施日常管理;

(三)承办对社区服刑人员的认罪、守法、劳动和学习等情况的考核评议事宜,依照规定做好行政奖惩、司法奖惩的材料整理工作;

(四)组织指导志愿者开展社会帮教活动,协调有关部门开展有针对性的技能培训,为社区服刑人员就业、生活提供指导、帮助;

(五)开展调查研究,收集和整理社区矫正个案;

(六)依法履行其他职责。

第三十九条 社区矫正警察职责:协助社区矫正工作者开展教育矫正工作,对服刑人员的认罪、学习等情况进行考核,提出奖惩建议;协助公安机关抓捕脱逃监控的服刑人员,对重新违法犯罪的服刑人员依法处理;协助检察机关核查纠正脱管漏管社区服刑人员,加强和规范监外执行工作。

第四十条 社区矫正社会工作者是指经政府公开招聘,专门协助社区矫正工作者、社区矫正警察对社区服刑人员进行监督管理、教育疏导、生活救助等日常事务性管理的专职人员。

社区矫正社会工作者在乡镇(街道)社区矫正工作站工作,接受司法所的工作安排、指导和考核。

第四十一条 社区矫正社会工作者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拥护党的领导;

(二)遵守法律,品行端正,没有违法犯罪记录;

(三)热爱社区矫正工作,工作责任心强;

(四)具有大专以上法学、社会学、心理学学历;

(五)具有一定的文字写作能力,并可熟练操作和使用计算机;

(六)身体健康,年龄应在40岁以下。

第四十二条 社区矫正社会工作者职责:

(一)协助制定个性化矫正方案,运用社会工作理念和方法开展矫治教育工作;

(二)参与组织社区服刑人员学习,公益劳动和技能培训;

(三)掌握和记载社区服刑人员现实表现,为社区服刑人员的日常管理、司法奖惩及期满鉴定提供基本依据;

(四)帮助社区服刑人员解决心理、生活、就业等方面的实际问题和困难。

第四十三条 社区矫正志愿者是指热心社区矫正工作,有一定的法律政策水平和专业知识,并经司法行政部门和志愿者组织登记,自愿无偿协助开展社区矫正工作的人员。

第四十四条 社区矫正工作志愿者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拥护宪法、遵守法律、品行端正;

(二)热心社区矫正工作;

(三)有一定的法律政策水平、文化素质和专业知识。主要包括专家学者、知名人士、离退休干部、村(居)委员会成员、高等院校学生、服刑人员的近亲属和所在单位的人员等。

自愿参与和从事社区矫正工作的志愿者,向居住地的乡镇(街道)司法所报名,符合前款规定条件的,由司法所报请县级司法行政机关颁发聘书。

第四十五条 社会矫正志愿者通过开展各种专业辅导、咨询,“一帮一”、“多助一”结对帮教等形式,参与监督、管理和教育工作,促进社区服刑人员的改造。

第四十六条 县(市、区)应当建立公益性、社团性质的社区矫正服务中心,为公民及各种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矫正工作搭建平台。

第四十七条 中央、省、市一级应当成立社区矫正工作者协会。

社区矫正工作者协会依照法律、法规及社团章程开展活动。

第四章 社区矫正程序

第一节

矫正衔接

第四十八条 人民法院对罪犯判处管制、单处剥夺政治权利、宣告缓刑的,应当在判决、裁定生效后五个工作日内,将判决书、裁定书、执行通知书送达罪犯居住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主管部门,并抄送罪犯居住地县级人民检察院监所检察部门和公安机关主管部门。

第四十九条 监狱管理机关、公安机关决定罪犯暂予监外执行的,交付执行的监狱、看守所应当将罪犯押送至居住地,与罪犯居住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办理移交手续,并将暂予监外执行决定书等法律文书抄送罪犯居住地县级人民检察院监所检察部门、县级公安机关主管部门。

第五十条 人民法院决定暂予监外执行的罪犯,判决、裁定生效前已被羁押的,由公安机关依照有关规定办理移交。判决、裁定生效前未被羁押的,由人民法院通知罪犯居住地的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执行。人民法院应当在作出暂予监外执行决定后五个工作日内,将暂予监外执行决定书和判决书、裁定书、执行通知书送达罪犯居住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并抄送罪犯居住地县级人民检察院监所检察部门、公安机关主管部门。

第五十一条 对于裁定假释的,人民法院应当将假释裁定书送达提请假释的执行机关和承担监所检察任务的人民检察院。监狱、看守所,并在释放罪犯后五个工作日内将假释证明书副本、判决书、裁定书等法律文书送达罪犯居住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抄送罪犯居住地县级人民检察院监所检察部门、公安机关主管部门。

对主刑执行完毕后附加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的罪犯,监狱、看守所应当核实罪犯居住地,并在释放罪犯前一个月将《刑满释放通知书》、执行剥夺政治权利附加刑所依据的判决书、裁定书等法律文书送达罪犯居住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抄送罪犯居住地县级人民检察院监所检察部门、公安机关主管部门。

第五十二条 被判处管制、剥夺政治权利、缓刑罪犯的判决、裁定作出后,以及被假释罪犯、主刑执行完毕后附加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罪犯出监时,人民法院、监狱、看守所应当令其按时到司法所报到,由罪犯本人在接受社区矫正告知书上签字。

自人民法院判决、裁定生效之日起或者监狱、看守所释放罪犯之日起,在本省、自治区、直辖市裁判或者服刑、羁押的应当在五个工作日内报到;在外省、自治区、直辖市裁判或者服刑、羁押的应当在十个工作日内报到。

第五十三条 人民法院、监狱、看守所在社区服刑人员到社区矫正机构报到前,应当核实户籍地和经常居住地,并将执行通知书送达执行地的县级司法行政机关。

第五十四条 执行地司法行政机关收到人民法院、监狱、看守所送达的法律文书后,应当在五个工作日内送达回执。

第五十五条 县(市、区)司法行政部门收到人民法院、监狱、看守所送达的法律文书后,应当在五个工作日内转送乡镇(街道)司法所。

第五十六条 社区服刑人员报到时,相关法律文书已送达司法所的,司法所应当予以登记;相关法律文书未送达的,司法所应当先行登记,待相关法律文书送达后再完成本法规定的其他工作。

第五十七条 司法所应当在社区服刑人员报到之日,建立社区服刑人员档案,实行一人一档。

档案内容应包括:性别、年龄、民族、文化程度、犯罪原因、犯罪类型、危害程度、悔罪表现、家庭及社会关系等情况,并及时调整充实。

第二节矫正规则

第五十八条 司法行政机关应向社区服刑人员宣告《社区矫正监管通知书》,告知其权利义务以及必须遵守的有关规定。

第五十九条 社区服刑人员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按时到司法所报到;

(二)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和社区矫正有关规定,服从监督管理;

(三)参加学习、教育和公益劳动、公益活动;

(四)定期报告自己的思想、活动情况;

(五)离开所居住的县(市、区)或者迁居,应当向司法所申请,并经县(市、区)司法行政机关批准;

(六)遵守关于会客的有关规定。

第六十条 被判处管制的社区服刑人员,除遵守第五十九条规定外,未经批准,不得行使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自由的权利。

第六十一条 被暂予监外执行的社区服刑人员,除遵守第五十九条规定外,还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在指定医院接受治疗;

(二)确因治疗、护理的特殊要求,需要转院的,应当报告司法所,并经县(市、区)司法行政部门批准;

(三)进行治疗以外的社会活动的,应当报告司法所,并经县(市、区)司法行政部门批准。

第六十二条 被剥夺政治权利的社区服刑人员,除遵守第五十三九条规定外,不得行使下列权利:

(一)不得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二)不得组织或者参加集会、游行、示威、结社活动;

(三)不得出版、制作、发行书籍、音像制品;

(四)不得接受采访、发表演说;

(五)不得在境内外发表有损国家荣誉、利益或者其他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言论;

(六)不得担任国家机关职务;

(七)不得担任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的领导职务。

第六十三条 社区服刑人员的活动范围是户籍地(经常居住地)设区的市的城区、县(市)。

第六十四条 司法行政机关应当建立社区矫正监控网,对重点社区服刑人员实行手机定位管理,随时掌控行踪,及时预警和制止违规、违法行为。

第六十五条 社区服刑人员有就业、经商、就学、就医、探亲等正当理由需要离开户籍地(经常居住地)的,向司法所提出申请,报县(市、区)司法行政部门批准。

社区服刑人员返回户籍地(经常居住地)的,应当立即向司法所报告并销假。

第六十六条 社区服刑人员经批准离开户籍地(经常居住地)不满六个月的,由户籍地(经常居住地)司法所管理,暂住地司法所应当协助、配合。

社区服刑人员经批准离开户籍地(经常居住地)六个月以上、未导致经常居住地变更的,户籍地(经常居住地)县(市、区)司法行政部门可以委托暂住地县(市、区)司法行政部门管理。

第六十七条 社区服刑人员因迁居变更户籍地或经常居住地的,原属司法所报经县(市、区)司法行政部门批准,五个工作日内到公安派出所迁移户口后,办理社区矫正交接手续,由迁入地司法所进行监管。

第六十八条 司法所应当在社区服刑人员报到登记后,五个工作日内确定监督人,组成监督考察小组,制定矫正个案,落实监管措施。

第六十九条 司法所应当组织社区服刑人员参加公益劳动。

公益劳动应当安全、符合社会公共利益、社区服刑人员力所能及、可操作性强、易于监督检查的原则。

公益劳动时间每月不少于12个小时。

第七十条 司法所应当定期走访社区服刑人员的家庭、单位和村(居),掌握社区服刑人员的思想动态、现实表现等情况。

第三节

帮扶教育

第七十一条 对社区服刑人员,当地人民政府应当做好促进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帮助其安置生活。

第七十二条 社区服刑人员丧失劳动能力又无法定赡养人、扶养人和基本生活来源的,由当地人民政府予以救济。

第七十三条 司法行政部门应当组织和协调社会团体、社区矫正志愿者,社区服刑人员的单位对社区服刑人员开展经常性的帮扶、教育活动,并通过社区服刑人员的亲属配合做好教育感化工作。

第七十四条 司法行政机关应当协调有关部门和单位,为社区服刑人员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指导,为符合条件的社区服刑人员提供最低生活保障,帮扶特困及无家可归、无业可就、无亲可投的“三无”人员就业,并为他们遇到的其它问题提供指导和帮助。

第七十五条 司法行政部门应当聘请和组织社会专业人员,对社区服刑人员提供心理咨询服务,进行心理疏导,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等。

第七十六条 司法所应当组织公益性活动,鼓励社区服刑人员参加非营利性机构、社团的服务活动或者为社区(社会)提供服务。

第四节 分类监管

第七十七条 司法行政机关应对社区服刑人员实行风险评估,分析社区服刑人员的个性特点、日常表现、矫正需求,制定不同的矫正方案,对不同犯罪性质、特征、改造表现的服刑人员实行分时、分类、分级管理。

第七十八条 分时管理:根据服刑人员入矫时的心理、行为特点和需求变化等规律,将教育矫正过程按时间分为入矫教育、常规教育和解矫教育三个阶段。接受矫正后三个月内为入矫教育阶段;解除矫正前三个月内为解矫教育阶段;中间时段为常规教育阶段。

(一)入矫教育阶段,采取从严管理的模式,对社区服刑人员进行思想和文化教育、法制和道德教育,以增强服刑人员的罪犯意识、服刑意识,促使其适应社区矫正组织的管理教育,养成自觉接受改造的行为规范。

(二)常规教育阶段,突出思想教育、法律常识教育、文化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通过思想改造,帮助其矫正行为恶习,培养健康心理,提高法律意识、道德修养、文化水平和生存能力。

(三)解矫教育阶段,从巩固矫正成果,增强服刑人员的自律意识出发,重点指导服刑人员进行回顾、总结,查找问题和不足,明确今后努力方向。

第七十九条 分类管理:根据服刑人员犯罪事实、犯罪性质和主观恶意程度、社会危害程度,将其划分为过失犯罪与故意犯罪;经济犯罪与刑事犯罪等不同类型,针对不同类型采取不同的管理教育办法,实行分类矫正。

(一)对过失犯罪等没有犯罪故意的社区服刑人员,一般可采用宽管矫正的模式。

(二)对贪污、收贿、挪用公款、虚开增值税发票等有犯罪故意,但失去条件后无法重新犯罪的职务犯罪类社区服刑人员,一般可采取普管矫正模式。

(三)对盗窃、抢劫、诈骗等犯罪主观故意十分明显,社会危害性大,改造难度大的社区服刑人员,一般采取严管矫正模式。

第八十条 分级管理:根据社区服刑人员改造表现、犯罪类型、危险程度、性格特点、矫正难度及重新犯罪的可能性,结合刑期执行情况、奖惩情况,将服刑人员定为严管、普管和宽管三种级别,实施区别对待,因人施教。

(一)严管等级:严格限制活动区域,一般不得离开本县(市、区);每周电话报告,每月到司法所报到;按月参加集中教育活动;每周在指定的时间和地点参加规定的公益劳动。

(二)普管等级:经批准可在省内范围活动,半月电话报告,二个月到司法所报到一次,并参加集中教育活动;公益劳动可三个月一次性集中完成。

(三)宽管等级:经批准可在省外从事工作、学习等活动;每月电话报告,每季度到司法所报到,参加集中教育活动,一次性完成规定的公益劳动。

第八十一条 对社区服刑人员的表现进行定期考核,动态调整管理等级。对改造表现好的从严管等级依次调整为普管、宽管等级;对改造表现较差的,从宽管等级依次调整为普管、严管等级。

对于受到行政奖励或惩戒的社区服刑人员,可以在符合本办法规定的情况下,分别从宽、从严实施监管措施。

第五节

考核奖惩

第八十二条 司法行政部门应当建立社区服刑人员认罪悔罪、遵纪守法、学习劳动等方面日常考核制度,考核结果作为对服刑人员实施奖惩的重要依据。

考核内容,着重考核其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有关管理规定情况。

考核以加扣分形式予以量化,每月评定一次。

第八十三条 乡镇(街道)司法所具体承担对服刑人员的计分考核工作。

司法所决定对服刑人员实施行政奖惩意见,应当在征求社区矫正工作者、社区矫正社会工作者、志愿者意见的基础上,集体研究决定,并报县(市、区)司法局、社矫办批准。符合司法奖惩条件的,另按程序报送司法部门审批。

第八十四条 社区矫正奖励分为行政奖励和司法奖励。

行政奖励种类有:表扬、记功。

司法奖励种类有:减刑、假释。

第八十五条 社区服刑人员接受社区矫正满三个月,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予以表扬:

(一)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及社区矫正管理规定,服从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的管理和教育;

(二)积极参加思想和法制教育,完成规定的教育课时,成绩良好;

(三)积极参加公益劳动,超额完成规定的任务;

(四)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社会公益活动。

第八十六条 社区服刑人员有下列立功表现之一的,可以记功:

(一)检举、揭发犯罪活动,或者提供重要的破案线索,经查证属实的;

(二)阻止他人犯罪活动的;

(三)在生产、科研中进行技术革新,成绩突出的;

(四)在抢险救灾或者排除重大事故中表现积极的;

(五)对国家和社会有其他突出贡献的。

第八十七条 社区服刑人员认真遵守社区矫正管理规定,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表现、重树人生、转好致富、回报社会的,或者有立功表现的,可以减刑。有考验期的,可以依法缩短相应考验期。

第八十八条 社区服刑人员有下列重大立功表现之一的,应当减刑,有考验期的,应当依法缩短相应考验期:

(一)阻止他人重大犯罪活动的;

(二)检举重大犯罪活动,经查证属实的;

(三)有发明创造或者重大技术革新的;

(四)在日常生产、生活中舍己救人的;

(五)在抗御自然灾害或者排除重大事故中,有突出表现的;

(六)对国家和社会有其他重大贡献的。

第八十九条 暂予监外执行的社区服刑人员符合法定假释条件的,可以假释。

第九十条 社区矫正惩戒分为行政惩戒和司法惩戒。

行政惩戒种类有:警告、记过、治安罚款、治安拘留。

司法惩戒种类有:撤销缓刑、执行原判刑罚,撤销假释或暂予监外执行、收监执行。

第九十一条 社区服刑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根据具体情况给予警告、记过、治安罚款或治安拘留:

(一)未按时到司法所报到登记的;

(二)不遵守社区矫正规定,故意逃避监督管理或对抗教育的;

(三)违反社会公德,侵害他人合法权益、公共利益的;

(四)应当给予行政惩戒的其他情形。

第九十二条 缓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的社区服刑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分别予以撤销缓刑、执行原判刑罚,撤销假释或暂予监外执行、收监执行:

(一)重新犯罪的;

(二)发现余罪漏罪的;

(三)未在规定的时间内报到,脱离监管三个月以上的;

(四)未经批准擅自离开所居住的市、县或者迁居,脱离监管三个月以上的;

(五)未按照规定报告自己的活动情况或者不遵守执行机关关于会客等规定,经过三次教育仍然拒不改正的;

(六)有其他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务院、公安部门有关缓刑、假释的监督管理规定行为,情节严重的。

(七)应当撤销缓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的其他情形。

.第九十三条 司法行政机关对违反法律构成犯罪的社区服刑人员,应提请公安机关立案侦查,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第九十四条 被宣告缓刑、假释的罪犯在缓刑、假释考验期间有第九十二条规定情形之一的,由与原裁判人民法院同级的执行地司法行政机关提出撤销缓刑、假释的建议。

第九十五条 人民法院裁定撤销缓刑、假释后,执行地公安机关应当及时将罪犯送交监狱或者看守所收监执行。

第九十六条 被撤销缓刑、假释并决定收监执行的罪犯下落不明的,公安机关应当按程序上网追逃。

第九十七条

司法行政机关撤销缓刑、假释的建议书副本和人民法院撤销缓刑、假释的裁定书副本应当抄送罪犯居住地人民检察院监所检察部门、公安机关主管部门。

第六节

矫正终止

第九十八条 被判处管制、单处或者并处剥夺政治权利的社区服刑人员,其矫正期限为管制、剥夺政治权利的实际期限。

被宣告缓刑、裁定假释的社区服刑人员,其矫正期限为缓刑考验期或者假释考验期。

被暂予监外执行的社区服刑人员,其矫正期限为在监外执行的期间。

第九十九条 被刑事拘留、逮捕的社区服刑人员被生效裁判认定为有罪、决定数罪并罚的,原社区矫正终止执行。

被刑事拘留、逮捕的社区服刑人员被生效裁判认定为无罪的,原社区矫正继续执行。

第一百条 社区服刑人员被收监执行或者因重新犯罪被羁押的,自羁押之日起,终止社区矫正。

第一百零一条 被判处管制、宣告缓刑、裁定假释、单处或者并处剥夺政治权利的社区服刑人员,应当在矫正期满前一个月,由本人作出书面总结,由司法行政机关经评议后出具相关考核鉴定材料,依照法定程序终止社区矫正。

第一百零二条 对于暂予监外执行的社区服刑人员,暂予监外执行期满前一个月,由执行地司法行政机关出具相关材料,经上级司法行政机关审查后,报原关押单位。原批准机关决定收监的,终止社区矫正。

第一百零三条管制、缓刑、假释、剥夺政治权利人员的《解除管制通知书》、《缓刑期满证明书》、《假释期满证明书》、《恢复政治权利证明书》,由司法行政机关签发。暂予监外执行人员服刑期满时,由原服刑的监狱、管理机关及看守所办理释放手续。

第一百零四条 社区服刑人员被解除管制、恢复政治权利、假释期满、缓刑期满之日,应由司法行政机关公开宣告。宣告机关应及时书面告知检察机关及司法行政机关。

第一百零五条 社区服刑人员正常死亡的,由医院出具死亡证明,自死亡之日起,终止社区矫正,县(市、区)司法行政部门应当及时通知人民检察院。

死亡的社区服刑人员属于暂予监外执行的,县(市、区)司法行政部门应当及时通知原关押单位。暂予监外执行决定由法院作出的,县(市、区)司法行政部门应当及时通知原审法院。

第一百零六条 社区服刑人员死亡、被收监执行终止社区矫正的,司法所应当在档案中注明理由、时间,并附相关的证明材料。

第一百零七条 矫正期满,解除矫正的人员依法享有与其他公民平等的权利。

第五章 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的教育矫正

第一百零八条 对未成年人的社区矫正,应当制定区别于成年人的矫正计划和措施,适合少年犯身心特点。

第一百零九条 司法行政机关应牵头成立未成年人社区矫正组织,积极开发和利用社会资源,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依靠关工委、共青团、妇联及其他热心社区矫正事业的民间社团、慈善机构等非政府组织的支持和参与,共同做好教育保护与行为矫正工作,为未成年服刑人员提供特色服务和全新关怀。

第一百一十条 国家、社会、学校等教育机构,应当为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接受义务教育提供必要的条件。

司法行政机关对未完成义务教育的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应当督促其法定监护人,并协调有关部门,帮助其继续接受义务教育。

第一百一十一条 全面调查未成年服刑人员的成长经历、家庭背景、朋友关系等,分析其不良行为的原因,有针对性地制定个案矫正计划、明确矫治目标,并根据未成年犯罪性质、特点及改造表现等,实施分类管理,区别矫正。

第一百一十二条 定期对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进行法制教育、文化教育、责任教育、亲情教育。

教育矫正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应当侧重于教育感化,通过情景感染,使未成年服刑人员受到美的熏陶、思想的影响和情绪的调动;竞赛激励,使未成年服刑人员建立自信心、增强自尊感;榜样示范,使未成年服刑人员产生赞赏、仿效情感和行为动机等,教育、感化、挽救未成年犯,使其转化成长。

第一百一十三条 推行心理咨询和矫治,使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掌握自我测评、自我分析的方法,加强情绪控制,主动调整心态,走出心理的阴影。

第一百一十四条 采用“异地矫正”模式,不在辖区内公开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的身份,把矫正活动的开展与其所在的社区分离,选择适当的时间、地点,并可在青年志愿者的引导下,接受教育矫正,以防止来自社会的歧视。

第一百一十五条 采取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方针,控制公益劳动强度,选择有教育意义的项目,如卫生创建、交通秩序维护、帮助孤残儿童及照顾孤寡老人等,按规定参加力所能及的公益劳动。

第一百一十六条 对家长进行辅导,改造家庭环境,改善教育方式,缓解家庭矛盾,使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安身暖心。

第一百一十七条 对未成年服刑人员的教育矫正,本章未作规定的,适用本法的有关规定。

第六章 附则

第一百一十八条 本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第五篇:《中华人民共和国社区矫正法》解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社区矫正法》解读

亮点一:

注重社会关系修复和矫正对象融入社会

犯罪行为侵害的是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社区矫正作为一种非监禁刑罚执行方式,其主要目的不在于对犯罪人施加报应性惩罚,而是致力于对受损的社会关系进行整体修复,恢复和谐融洽的社会关系以及重塑社区矫正对象健全的人格。因此,《社区矫正法》第四十二条规定,社区矫正机构可以根据社区矫正对象的个人特长,组织其参加公益活动,修复社会关系,培养社会责任感。社区矫正对象通过参加社区服务、公益劳动修复包括被害人(社区)在内的各方面的社会关系,获得宽宥、谅解和接纳,减少“标签化”和社会排斥,营造良好的回归环境才能实现“促进社区矫正对象顺利融入社会,预防和减少犯罪”的立法目的。

亮点二:

确立监督管理与教育帮扶两大核心任务

《社区矫正法》第三条将教育矫正与帮困扶助两项任务合并,统一为“教育帮扶”,以“坚持监督管理与教育帮扶相结合”作为开展社区矫正工作的指导方针。监督管理强调社区矫正的刑罚执行措施属性,通过外在强制力要求矫正对象遵守报告、会客、外出、迁居、保外就医等监督管理规定,服从社区矫正机构的管理;而教育帮扶旨在利用多种形式,对矫正对象进行法治、道德等教育,激发其内在道德素质和悔罪意识,消除可能重新犯罪的因素。

亮点三:

鼓励和引导多元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矫正

《社区矫正法》第十条至第十三条对参与社区矫正工作的各方主体的职责作了明确规定,鼓励和引导多元社会力量依法参与社区矫正工作,并在第四十条授权社区矫正机构可以通过购买社区矫正社会工作服务或者通过项目委托社会组织等方式,为社区矫正对象提供心理辅导、社会关系改善等专业化帮扶。

亮点四:

充分保障社区矫正对象享有的合法权益

《社区矫正法》总则第四条强调社区矫正对象依法享有的人身权利、财产权利和其他权利不受侵犯,在就业、就学和享受社会保障等方面不受歧视。在实施社区矫正的过程中明确规定,社区矫正的措施和方法应当避免对社区矫正对象的正常工作和生活造成不必要的影响;非依法律规定,不得限制或者变相限制社区矫正对象的人身自由。社区矫正机构须严格保密矫正对象的身份信息、位置信息和个人隐私。

亮点五:

设立社区矫正委员会统筹协调相关工作

《社区矫正法》第八条规定,地方人民政府根据需要设立社区矫正委员会,负责统筹协调和指导本行政区域内的社区矫正工作。“社区矫正委员会”作为一个新的组织机构系首次出现在法律文件中,社区矫正委员会的负责人一般由地方党政领导担任。社区矫正工作涉及诸多部门,事务繁杂,设立这样一个专门的高规格组织机构,旨在建立起党委政府统一领导、司法行政部门组织实施、相关部门协调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保障社区矫正工作顺利开展。

亮点六:

提高社区矫正信息化水平与推动信息共享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智慧矫正”以及建设信息共享应用服务平台是各地在社区矫正实践中的创新经验,《社区矫正法》把这些成功做法提升为制度成果,将“国家支持社区矫正机构提高信息化水平”“社区矫正工作相关部门之间依法进行信息共享”等内容写入总则第五条,还就信息化核查、使用电子定位装置等作出了专门规定,为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对社区矫正对象的监督管理提供了明确的法律依据。

亮点七:

矫正对象分类管理与矫正方案个别化实施

犯罪人的成长经历、犯罪原因、犯罪行为以及造成的危害结果各有差异,教育矫治需求的差异性体现了特殊预防所蕴含的刑罚个别化逻辑,要求处遇措施的程度及性质需根据矫正对象区别对待、类型化处理。在分类处遇的基础上,制定个别化、针对性的矫正方案,并根据矫正效果动态调整,才能保证处遇措施的有效性。《社区矫正法》在总则第三条确立了分类管理与个别化矫正原则,并在监督管理与教育帮扶两章的第二十四条和第三十六条分别作出具体规定。

亮点八:

设立未成年人社区矫正特别规定专章

《社区矫正法》针对未成年社区矫正对象的特殊情况设立专章予以特别规定,要求对未成年人的社区矫正与成年人分别进行,采取针对性的矫正措施。对未成年社区矫正对象予以特殊保护,如为未成年社区矫正对象确定矫正小组,应当吸收熟悉未成年人身心特点的人员参加;保障未成年社区矫正对象完成义务教育以及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在复学、升学、就业等方面依法享有与其他未成年人同等的权利。

下载中华人民共和国社区矫正法(征求意见稿)(优秀范文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华人民共和国社区矫正法(征求意见稿)(优秀范文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学习《社区矫正法》心得体会

    学习《社区矫正法》心得体会2019年12月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了我国首部社区矫正法,并将于2020年7月1日期正式施行。2003年起,我国就已经开始了社区矫正的试点,后来逐步全......

    2020版《社区矫正法实施办法》学习心得[本站推荐]

    2020版《社区矫正法实施办法》学习心得通过对正文前这部分说明文字的前后比较,个人学习之后,有这样几个方面的收获:一是2012年四部委印发的是《社区矫正实施办法》,而2020年四部......

    社区矫正法实施办法 学习心得[大全五篇]

    2020版《社区矫正法实施办法》学习心得今天主要学习两个方面内容,一个涉及矫正对象信息检查核查,一个涉及暂予监外执行的人员管理。从内容上来看,似乎没有增加或者减少什么,但是......

    社区征求意见稿

    关于征求《关于做好2011年全省城市社区党组织和社区居委会换届选举工作的意见(征求意见稿)》修改意见的通知 各社区: 3月23日,省委组织部下发通知,要求对省委组织部与省民政厅......

    2020版社区矫正法实施办法学习心得5则范文

    2020版《社区矫正法实施办法》学习心得这一条主要讲的是对社区矫正对象进行分类管理的要求。从长期的监狱工作实践来看,分类管理的核心在于分级处遇。如果只是简单的将矫正对......

    社区矫正法知识测试(含答案)[全文5篇]

    1.《社区矫正法》自 年 月 日起施行。A.2019年12月28日B.2020年7月1日C.2012年3月1日D.2018年12月4日参考答案:B2.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社区矫正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最终定稿)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 (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 总 则 第二章 大气污染防治的标准和规划 第三章 大气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 第四章 大气污染防治措施 第一节 燃煤......

    社区征求意见稿(精)

    关于征求《关于做好 2011年全省城市社区 党组织和社区居委会换届选举工作的意见 (征求意见稿 》修改意见的通知 各社区: 3月 23日,省委组织部下发通知 , 要求对省委组织部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