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省劳动保障工作会议上的章话(DOC8)

时间:2019-05-14 10:58:4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在全省劳动保障工作会议上的章话(DOC8)》,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在全省劳动保障工作会议上的章话(DOC8)》。

第一篇:在全省劳动保障工作会议上的章话(DOC8)

在全省劳动保障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省长助理 熊盛文

(2006年1月17日)

同志们:

这次全省劳动保障工作会议,主要是贯彻全国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座谈会和省委第十一届十次全会精神,总结劳动保障工作情况,研究部署今后劳动保障工作。上午,张勇同志作了工作报告,我完全赞成。等一下,省委副书记彭宏松同志还要作重要讲话,请同志们认真贯彻落实。下面我传达全国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座谈会精神,然后就我省劳动保障工作讲几点意见。

一、全国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座谈会主要精神

1月13日,国务院在北京召开了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座谈会,主要任务是按照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部署国务院关于就业再就业、职业教育和完善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三个文件的贯彻落实。参加这次会议的有各省、市、自治区和计划单列市、副省级省会城市的政府分管领导、劳动保障厅(局)主要领导和财政厅(局)分管领导以及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委的负责人。会议期间,黄菊副总理作了重要讲话;劳动保障部田成平部长和财政部王军副部长分别就贯彻落实中央决策作了工作部署;江西、河北、黑龙江、广东、四川、新疆等6省区政府负责人在大会作了发言。会议主要精神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深刻领会做好新时期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的重要意义。黄菊副总理说,这几年,党中央、国务院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在加快经济发展、深化企业改革、促进结构调整的同时,下大力气抓好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各项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一是实现了“两个确保”,保障了4300多万离退休人员和2800多万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稳住了人心。二是促进就业再就业的政策体系初步形成,中央出台了一系列就业再就业政策,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机制不断完善。“十五”期间,全国城镇就业人数增加4200万人,连续三年超额完成中央确定的就业再就业目标任务。三是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保障能力显著增强。2005年,5项保险基金总收入接近7000亿元,比2000年翻了一番还多;同时,作为中央政府的战略储备,还积累了1900多亿元的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四是在东北三省开展了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个人账户从“空账运行”转入“实账积累”;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实现向失业保险制度“并轨”。五是形成了领导重视、部门协调、政策到位、落实有力的工作机制,培养了一支素质较高的干部队伍。

但随着改革发展的不断深入,人民群众对劳动保障工作的要求会越来越高,一些深层次的矛盾也会逐渐凸显,工作难度会越来越大。就业方面,今后三到五年,是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增长的高峰期,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的攻坚期,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加速期,就业再就业压力非常集中。劳动力总体素质偏低的问题更加突出,技能人才短缺,远不能适应新型工业化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要求。社会保障方面,面临着老龄化、城市化和就业方式多样化的压力,养老保险资金长期平衡压力巨大,若不实施有效改革,恐怕难以为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比较窄,不少困难群众缺乏基本的社会保障。在劳动关系和收入分配方面,劳动合同制度基础薄弱,收入分配关系尚未完全理顺,一些法律法规未得到较好落实。解决这些问题出路在改革,关键在发展。在新的历史时期,要以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理顺分配关系为着力点,集中力量解决好历史遗留问题和当前突出问题,并积极探索长效机制,实现劳动保障事业的可持续发展。2005年国务院连续发布了关于就业再就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职业教育3个重要文件,这充分说明劳动保障工作的重要性,充分说明中央对劳动保障工作的高度重视。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站在全局、发展的角度,深刻领会国务院重大决策的意义,准确把握这些决策中深化改革、完善政策、创新机制、协调推进的内涵,认真抓好落实。

(二)做到四个结合,坚持不懈地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再就业的通知》(36号文件)全面总结了2002年贯彻中发12号文件以来的实践经验,针对新时期就业再就业的形势和特点,制定了相应的政策措施。归纳起来是8个字:延续—主要是对12号文件确定的税费减免、小额担保贷款、社保补贴、职业介绍和职业培训补贴、主辅分离等政策,把政策审批截止期延续到2008年底。扩展—主要是把再就业的扶持对象扩展到厂办大集体下岗职工,并明确各地可根据实际扩展政策范围和人员对象。调整—主要对下岗失业人员从事个体经营的税收优惠政策,从原来没有限额改为限额内减免;对企业吸纳下岗失业人员的税收优惠政策由按比例减免调整为按实际招用人数定额依次减免。充实—主要是增加了稳定灵活就业的社保补贴和促进培训的技能鉴定补贴,并对对象范围和享受条件作了明确规定。黄菊副总理强调,在工作中要切实做到四个结合:一是发展经济与扩大就业紧密结合,坚持在发展中解决就业问题,实现经济增长与扩大就业的良性互动。二是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与建立长效就业机制紧密结合。争取再用两三年的时间,在本届政府任期内,基本解决就业方面的历史遗留问题,为建立市场化就业机制奠定基础。要进一步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促进就业的政策措施,为就业机制的转换预做准备。政府的责任,是要加强教育和培训,完善市场机制,改善就业和创业环境,探索市场条件下调控失业的办法。三是促进就业与职业教育紧密结合。改善劳动力素质结构,不仅是扩大就业、提高就业质量的根本,而且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基础。职业教育必须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扩大就业必须以提高劳动者素质为根本,两者要以劳动力市场为核心,抓住市场建设这个“牛鼻子”,财政部门要给予支持。认真组织实施五个专项计划和一项行动,即,“新技师培养带动计划”,“下岗失业人员技能再就业计划”、“能力促创业计划”、“农村劳动力技能就业计划”、“国家技能资格导航计划”和在全国大中城市实施“技能岗位对接行动”。5年内新培养790万技能人才,培训6200万城乡劳动者,务求取得实效。四是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紧密结合。36号文件提供的是一个基本的政策框架,政策体系是开放的,鼓励地方围绕解决本地区的突出问题,制定更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拿出操作性强、真正能见实效的实施办法。

(三)切实做好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工作。

国务院《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38号文)是在总结2001年开始在东北地区进行长达5年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经验,经过广泛调研、深入论证形成的。这个文件以建立长效机制为核心,确定新时期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指导思想、主要任务和政策措施。贯彻38号文件,要继续确保参保的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决不能产生新的拖欠,并在此基础上,积极推进长效机制的建设。一是扩大做实个人账户试点,实现养老保险制度的可持续发展。根据各地申请和地方财力,国务院已经决定今年在天津、上海、山东、山西、河南,湖北、湖南和新疆等8个省份扩大试点。二是改革计发办法,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38号文件规定,基础养老金由原来缴费满15年一律按平均工资的20%计发,改为缴费满15年计发15%,以后缴费每满1年增发1%,上不封顶;个人帐户养老金由原来一律按累计储存额的1/120计发,改为根据城镇人口预期寿命、本人退休年龄、利息等因素确定。“中人”的过渡办法,由省级政府批准后报劳动保障部、财政部备案,在今年年底前全部实行新的计发办法。各地一定要周密测算,在今年6月底前研究制定稳妥的过渡办法,保证新老政策平稳过渡,待遇水平合理衔接。三是以非公有经济为重点,进一步扩大养老保险覆盖范围,明确规定城镇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都要参加养老保险。“十一五”期间,全国要每年新增参保职工1000万以上,年增长率6%以上。四是坚持完善政策与加强管理并重,要在完善市级统筹基础上,逐步提高统筹层次,增强省级基金调剂能力,明确省、市、县各级政府的责任,防止产生新的“大锅饭”。加强社会保险机构建设,不断提高管理服务水平,使政策落到实处。

(四)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支持劳动保障事业发展。

“十五”时期,全国财政用于就业和社会保障方面的支出年均增长16.3%,占总支出的比重从5.5%提高到2005年的11%。中央财政对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补助支出从1998年的20亿元增加到2005年545亿元,累计达到2826亿元。2003年到2005年,中央财政在每年保持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补助资金100亿元规模不变的基础上,3年共安排再就业资金293亿元。“十一五”期间,财政用于就业和社会保障方面的支出还将大幅度增加,明年用于就业再就业补助资金将增加18亿元,达227亿元。中央就业再就业资金分配同地方就业再就业工作、财政投入等情况挂钩的原则不变。各级财政要从履行政府职能、建设公共财政的要求,继续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就业再就业和社会保障的支持力度,从更好地促进就业再就业、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加强社会保障的现实需要,考虑资金的安排使用。地方各级财政要按照国务院文件规定,在预算中足额安排就业再就业资金、职业教育资金和基本养老保险缺口补助、做实个人帐户等社会保障资金,特别是省级财政要切实承担起主要责任,落实省级负责制,不得虚列预算,或列而不支。各级财政部门还要及时足额拨付资金,决不能因为资金拨付不到位而影响各项社会保障待遇按时足额发放。

(五)切实加强对劳动保障工作的领导。

一是把劳动保障工作摆到政府工作更加重要的位置,加强领导和协调。各地区、各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分管负责同志必须加强对这项工作的领导,统筹协调有关方面,形成合力,抓出成效。二是抓紧制定国务院36号文件的实施意见和配套措施。目前全国已有13个省份制定了具体实施意见。关于就业再就业工作,经国务院批准,有关部门制定了7个配套文件。各地要抓紧制定具体实施意见,凡没有制定贯彻意见的省份要力争在2月底前出台,地市3月底前制定实施方案。三是抓好当前工作,国务院已经确定今年就业再就业目标任务仍是“95146”,即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以上,实现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500万人,其中“4050”人员1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各地要抓紧部署落实。两节期间,要继续抓好“两个确保”,帮助困难群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清理整顿劳动力市场,严肃查处拖欠农民工工资的行为,做好农民工的管理服务工作;预防安全生产事故,维护社会稳定。

二、“十五”时期我省劳动保障工作情况 过去的五年,是我省发展史上不平凡的五年,以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140美元为主要标志,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一个历史性的跨越,经济实力跃上一个新台阶,提前一年完成了“十五”计划主要经济社会指标,全面和超额完成了“十五”时期的各项任务。全省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6%,五年翻了一番,这是历次五年计划增长最快的时期;财政总收入达到420亿元,年均增长19.6%,比2000年增长1.44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到7078亿元,年均增长33.5%,相当于改革开放以来前23年固定资产投资总和的1.9倍。在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同时,城乡居民生活普遍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1%和8.9%,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263元。江西在中部地区崛起的态势已现端倪,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处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这五年,既是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不平凡的五年,也是全省劳动保障工作致力于解决经济体制转轨遗留问题的五年,致力于市场就业改革的五年,致力于就业与社会保障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五年,致力于培训促进就业、就业促进保障的五年。通过这五年的努力,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基础上,我省劳动保障工作发生了显著变化,这种显著变化突出体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经过五年的努力,基本实现了劳动力资源由计划配置向市场配置的转变。五年来,我们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劳动力资源配置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市场机制在劳动力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日益明显,初次就业者通过市场双向选择的比例越来越大,全省所有新增劳动力,包括转移就业的农民,都是通过市场就业,大中专毕业生也在这五年实现了市场就业。退役士兵从政府计划安置,逐步向市场就业转变,去年全省通过自谋职业得到安置的超过70%。除就业困难群体通过建立政府托底机制解决再就业问题以外,大多数下岗失业人员也是通过市场就业的办法实现再就业。通过五年的工作,我省基本确立了以市场为导向的就业工作机制,为促进劳动力资源优化配置发挥了积极作用。

第二,经过五年的努力,基本形成了适应体制转轨需要和市场就业要求的政策体系、工作制度和工作平台。2001年省政府下发32号文件,初步建立起政府促进就业的责任体系和工作情况通报制度。之后,省委、省政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就业再就业的扶持政策,确立了就业优先的发展战略,实施了积极的就业政策,将城镇新增就业岗位和控制失业率纳入了宏观调控的重要指标,纳入了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初步形成了我省促进就业和再就业的政策体系,为做好下一步就业再就业工作打下一个很好的基础。通过五年的努力,省、市、县三级普遍建立了目标考核制度、再就业联席会议制度、督促检查制度、定期通报制度、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定点联系制度、领导干部帮扶就业困难家庭制度和促进就业的财政投入机制等六项工作制度,建立了政府促进就业的工作平台,初步形成了省和设区市有劳动力市场、县(市)有“一站式”服务平台、街道和建制镇有服务网点的四级公共就业服务网络。到去年底,全省已建立街道、乡镇劳动保障事务所778所,社区劳动保障服务室1059个,公共职业介绍机构116家。这些工作制度和工作平台为进一步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提供了很好的条件。从2002年开始我省扭转了城镇从业人员负增长的局面,首次实现了正增长,实现当年新增下岗职工少于再就业下岗职工,2003年又扭转了单位从业人持续7年下降的局面,实现了正增长。“十五”期间,全省新增城镇就业岗位120万个,新增就业180万人,跨省劳务输出增加了281万人,5年内为全省人民新增了400万个就业机会。第三,经过五年的努力,我省社会保险制度的建设向前推进了一大步。根据国务院国发[2000]42号文件精神,按照完善养老保险、建立医疗保险、拓展失业保险、重塑工伤保险的要求,在国家现行政策框架范围之内,开展了完善社会保险的各项工作。大力推进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确保了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三次调整了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保险待遇。进一步规范了事业单位参加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办法,完善了养老保险补缴、滞纳金收取政策,调整了过渡性养老金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计算办法,先后两次降低了个体私营经济从业人员参加养老保险门槛,采取了协议保留社会保险关系的办法,积极稳妥地推进下岗职工出中心,完善了社会保险接续办法,建立社会保险个人预缴专户,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全部实现了社会化发放,退休人员多数实现了社区管理。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在全省各县(市、区)普遍建立了医疗保险制度,对试点地区实现了由“通道式”向“板块式”的模式转变。全省普遍建立了以市县为基础、省级调剂的企业离休干部医药费单独统筹机制,制定出台了国有困难企业职工及退休人员参加医疗保险的指导性意见,初步建立了医疗保险费用筹措支出管理机制。结束了失业保险基金征缴多年徘徊不前的局面,2003年实现了失业保险参保人数的正增长,积极探索了使用失业保险用于促进就业办法,经过五年的运转,失业保险在促进就业和再就业工作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实现了《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与《工伤保险条例》的顺利过渡和新老制度的平稳衔接,进一步规范了工伤保险业务流程,扭转了参保人数逐年下滑的趋势,较好地保障了参保职工的工伤保险权益。通过五年的努力,社会保险覆盖范围已由原来的国企职工向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从业人员、灵活就业人员、进城务工人员拓展,五项保险的参保人数从“九五”期末的814万人次增加到2005年的1040万人次,基金征缴总量由“九五”期末的32.2亿元增加到76亿元。“十五”时期全省累计为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发放基本生活费13.29亿元,代缴社会保险费10.63亿元,最高峰时共保障了26万名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发放离退休人员养老金250亿元,确保了105万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的按时足额发放,“两个确保”目标全面实现,企业人均月养老金由2000年的430.9元上升到2005年的520元,社会保险在促进经济发展、配合改革开放、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初步起到了社会发展的“稳定器”、经济运行的“减震器”和社会公平的“调节器”的效果。

第四,经过五年的努力,开始探索了维护劳动者权益的新办法。五年来,我省从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入手,积极推进建立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制度,省、市、县三级普遍建立了三方协调制度。规范了最低工资制度,开始发布了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形成了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企业工资宏观调控的新办法,职工收入水平有较大幅度提高,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由2000年的7014元上升到2005年的13000元,平均每年递增11.3%。清理和取消了对农民跨地区就业和进城务工歧视性规定和不合理收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加大了对拖欠农民工工资专项治理的力度,建立了建筑企业农民工工资保障金制度,2001年以来拖欠农民工工资的势头得到了有效遏制,保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劳动争议仲裁工作得到加强,劳动保障执法力度进一步加大。五年间全省共立案受理劳动争议案件4538件,查处违法案件18万件。

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党中央、国务院对劳动保障工作的高度重视,得益于省委、省政府和全省各级党委、政府对劳动保障工作的正确领导,也得益于劳动保障以及财政、工商、税务、发展改革、工会、共青团、妇联等部门的团结协作,锐意进取,扎实工作。在此,我代表省政府,向与会的各位同志并通过你们向辛勤工作在劳动保障战线的广大干部职工,向为劳动保障工作做出贡献的各有关部门表示衷心的感谢!

尽管我省劳动保障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也要清醒地看到,江西仍然是一个经济欠发达省份,发展不够、发展不充分仍然是我们面临的主要矛盾。随着改革深化和对外开放的扩大,经济结构调整的进一步加快,劳动保障事业的发展还面临着不少突出问题和严峻挑战。我省的就业形势依然严峻,需要做出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社会保障覆盖窄,一些群体的社会保障问题仍然没有解决,制度安排有待进一步创新;劳动关系呈现出更加多元化和复杂化的趋势,协调机制还需不断完善。我们必须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通过改革和发展的办法,解决当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使劳动保障工作更好地为江西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三、关于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做好劳动保障工作的几点要求

今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第一年,做好今年的各项工作,意义十分重大。各地要按照省委第十一届十次全会的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抓住推进“五化”和建设“三个江西”这条主线,统筹兼顾,协调推进各项劳动保障工作。省政府在全面分析当前劳动保障形势,综合考虑需要与可能、兼顾当前与长远的基础上,研究确定了今年扩大就业与社会保险的工作目标:城镇新增就业人员42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8万人,困难群体再就业3万人,养老保险费当期征缴总量61.63亿元,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率100%,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率96%,失业保险费当期征缴总量4亿元,医疗保险参保人数290.5万人,职业介绍补贴80万人,职业培训补贴36万人,省外劳务输出53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完成上述目标任务,要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第一,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两个文件精神,做好政策的平稳衔接。国务院36号和38号文件,是中央根据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和谐社会建设要求作出的重大决策。36号文件,突出体现了就业是民生之本,通过政策扶持和市场引导,帮助更多的劳动者特别是困难群众实现再就业,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问题;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38号文件,突出体现了更加注重社会公平,通过扩大覆盖范围、改革计发办法、逐步做实个人帐户等办法,使更多劳动者享有社会保障,从而合理调节社会收入分配关系,实现人民分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这些都是人民群众最直接、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着力点。各地、各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去年国务院的两个文件精神,紧紧抓住实施新的就业政策和完善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这两个重点,把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放在各级政府工作的突出位置。一是要迅速将思想统一到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要求上来,充分认识做好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在确保实现“十一五”时期江西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目标、促进江西在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作用,高度重视,精心组织,确保政策的平稳衔接、顺利过渡。二是切实抓好就业政策的衔接。今年的重点任务是要搞好政策的延伸和完善这两方面的衔接,衔接的重点是我省进一步细化、深化的内容,主要是做好受惠群体扩大的政策、对下岗失业人员和吸纳下岗失业人员企业的税费优惠政策、跨阶段受惠人员政策以及财政投入的政策等四方面的衔接,尤其是税费优惠政策与社保补贴的衔接,不能让下岗失业人员产生政策不如以前优惠的感觉。当前,省直有关部门,尤其是劳动保障、财政、税务、物价等部门要抓紧出台我省贯彻中央有关部委6个配套文件的实施办法,争取在2月底基本出齐,各设区市也要抓紧拟定实施办法,未出台的7个市,2月底前务必出台。在制定实施意见中,要按照黄菊副总理的要求,在国家政策框架下,从江西实际出发,真正拿出针对性强、操作性强、能见实效的办法。要明确政策扶持对象的范围和申领享受政策的程序,保证基层单位能够正确执行、熟练操作,使企业和下岗失业人员对政策内容明明白白。三是完善企业基本养老保险政策,重点是衔接好个体工商户、灵活就业人员缴费基数与比例政策,特别是要做好“中人”待遇计发办法改革的政策衔接。计发办法改革政策性强,工作难度大,又直接关系到参保人员的切身利益和社会的稳定,务必稳妥进行。各地要结合实际,认真进行测算,研究制订的过渡办法要按照“增加的逐步增加,减少的不减发”的原则,确保新老退休人员待遇水平的合理衔接和新老计发办法的平稳过渡。请劳动保障厅会同财政厅等部门在4月底前拿出方案,省政府将在认真听取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最后研究确定。届时还要召开专门会议,部署这方面的工作。同时要抓住国务院《决定》出台的有利时机,以非公有制企业、城镇个体工商户、灵活就业人员为工作重点,进一步加大扩面征缴的工作力度,按照《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和《决定》要求,针对灵活就业人员岗位分散和流动性大的实际情况,以街道、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平台为依托,将城镇个体工商户、灵活就业人员参保工作延伸到社区,开设专门窗口,提供相关服务,方便参保缴费。第二,以小额贷款、职业技能培训为抓手,继续保持就业局势的基本稳定。坚持就业优先的发展战略不动摇,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不动摇,坚持市场就业的改革方向不动摇,坚持突出重点、统筹兼顾的就业工作方针不动摇,努力实现经济增长与扩大就业的良性互动,加强职业技能培训与提高就业质量的良性互动,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与完善社会保障的良性互动,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的良性互动。要进一步抓好小额贷款工作,继续保持在全国的领先地位。目前省政府已将今年全省的小额贷款工作目标任务分解到各设区市,各设区市要及时将目标任务分解到各市县(区)。各地要把小额贷款作为推动百姓创家业的重要手段,进一步完善小额贷款目标责任制和定期通报制度,进一步加大督促检查和协调力度。各金融机构要从推动全民创业、建设创新创业江西的战略高度,进一步重视和加强小额贷款业务,为符合条件的人员创业提供信贷支持。财政部门要及时落实担保资金,完善贴息制度,简化贴息审批手续。劳动保障部门要完善担保工作机制,切实加强小额贷款信用社区建设,确保今年全省信用社区达到100个。要建立和健全创业指导服务体系,积极发挥12个省级创业指导中心的示范作用,真正形成创业项目开发、开业指导、小额贷款、政策扶持、跟踪服务相结合的工作机制。进一步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的力度,使培训和就业更好地结合起来。继续坚持以“四大工程”为重点,抓好工业园区技能岗位对接工程,按照产业转移对劳动者技能的要求,切实加强对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满足我省工业园区、高新技术开发区对技能劳动者的需要;要抓好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工程,今年要使高技能人才样板基地新增10个,总数达到20个,到2007年,全省样板基地达到30个;要抓好岗位成才的示范工程,包括名师带徒来促进劳动者技能提高,通过推动全省性的技能大赛和优秀高技能人才表彰活动,在全省形成争相学习技术、立志岗位成才的良好氛围;要抓好小企业孵化工程,大力推动创业培训,不断提高劳动者的创业和就业能力。通过各种技能培训和继续教育,使各方面的劳动者能适应科学技术日益变化的要求,能适应产业结构不断升级的要求,能够实现稳定就业。

第三,全面完成并轨任务,妥善处理好并轨遗留问题。去年并轨任务基本完成,今年需要并轨的大约3万多人。今年并轨的人数虽少,但包括处理这几年并轨中的一些遗留问题,难度更大。各级政府务必高度重视,继续加大工作力度,做到态度坚决,友情操作,确保在今年全面完成并轨任务。做好并轨人员再就业、社保关系接续工作和劳动关系处理工作,是妥善处理历史遗留问题的三个重要环节。各地要认真总结这几年在并轨工作中的经验,进一步提高工作水平和工作质量,保证并轨工作有足够的资金,社会保险关系及时得到接续,再就业问题得到妥善解决。并轨工作涉及到职工的切身利益,各地、各部门务必精心操作,坚持走群众路线,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依法按程序办理,并做好出现群体性事件的应急处理预案,确保社会稳定。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完成了并轨任务,并不意味着完全解决转轨时期的遗留问题。中央明确提出,今后几年就业再就业工作的重点,仍然是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并轨只是解决了职工身份置换和社保关系接续问题,但最终解决问题还是再就业。不仅在实施并轨的过程中要把再就业工作作为重中之重,而且在并轨结束后仍然要跟踪帮助再就业;不仅要关注是不是实现了再就业,而且要关注就业的质量和就业的稳定性,使这部分在市场竞争就业中相对弱势的群体在政府的帮助下能够适应市场就业,并能在竞争中基本站稳脚跟。这是解决下岗失业人员困难的治本之策,也是政府的责任所在。

第四,以维护权益为重点,建立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劳动关系是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劳动关系和谐是建设和谐平安江西的重要方面。目前,我省劳动关系总体和谐稳定,但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制度落实不到位、工资增长和调控机制不健全、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等问题依然比较突出。各地、各部门要针对当前的突出矛盾,继续以协调劳动关系为主线,以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为重点,更加注重各类社会群体利益关系的协调平衡,切实减少群体性劳动纠纷和争议,促进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要严格落实《最低工资规定》,完善最低工资正常调整机制。结合社会责任体系建设,以个体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从业人员为重点,进一步扩大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范围。继续以大中城市为重点地区,以煤炭、建筑等高风险企业为重点行业,以进城务工人员等为重点人群,加大工伤保险覆盖面,确保因工负伤职工的合法权益得到较好保障。认真贯彻省政府办公厅34号文件精神,进一步完善解决困难群体医疗保险办法,重点解决困难群体特别是关闭破产国有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医疗保险资金来源问题,通过建立和完善住院医疗保险、补充医疗保险、大额医药费补充保险等办法,积极推进困难企业职工和退休人员参加医疗保险,解决参保职工大病、重病、特种慢性病医疗费用问题,切实保障参保职工的基本医疗保险需求。继续改善农民工进城就业环境,取消农村劳动力进城及跨地区就业限制和不合理收费,完善进城和跨地区就业农村劳动者合法权益保障的政策措施,健全和规范农民工的劳动关系,全面推行农民工工资保障金制度,逐步建立健全一套欠薪预警、监控、工资支付、劳动合同等长效机制,从根本上、制度上、源头上防止拖欠农民工工资、损害农民工利益的现象发生,最大限度地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继续做好军队退役人员就业再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进一步加大农民工工资清欠工作。

同志们,今年是全面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五年看头年。做好今年的劳动保障工作,对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希望各地、各部门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人为本,锐意创新,奋发有为,真抓实干,全面完成今年的劳动保障工作任务,为实现江西经济社会发展新跨越而努力奋斗。

第二篇:在全市劳动保障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在全市劳动保障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今天的全市劳动保障工作会议任务明确、意义重大。刚才,刘市长代表市委、市政府作了很好的报告,总结了去年的工作,分析了当前的形势,明确了今年的工作要求,希望各镇、各部门认真贯彻,狠抓落实。劳动保障局、地税局、邵伯镇、华伦化工4个单位分别作了表态发言,表明了态度,表示了决心。今天的会上,市政府还与各有关镇签订了责任状,明确了工作责任。下面,我再强调三点意见。

一、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劳动保障工作的重要意义

改革开放二十年来,随着市场经济体

制逐步确立,所有制形式的多元化和用工形式的多样化,带来了劳动关系的复杂化,劳动保障工作已成为事关大局、事关长远、事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事关党和政府形象的大事,决不只是单纯的经济问题,而是系统的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各镇各部门要进一步深化认识,切实增强做好劳动保障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首先,劳动保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当前就业问题和社会保障、弱势群体帮扶等工作,已成为重要的社会突出问题,劳动保障工作必须得到相应加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重视构建和谐社会,我们要从劳动保障工作入手,深入研究社会发展中的新情况、新问题,从促进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的高度,切实抓好劳动保障工作。其次,劳动保障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支撑。就业是民生之本、安国之策,社会保障是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和经济运行的“稳定剂”。当前,我市正处于改

革发展稳定的关键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两个率先”,力争“两个提前”,必须要有稳定的社会发展环境。现在上访问题增多,有一部分是由于社会保障工作不落实造成的。从我市企事业改革的实践看,劳动保障工作到位的,职工就支持,改革就能够进行到底;就业问题解决不好,职工社会保障不到位,合法权益得不到维护的,职工就情绪不稳定,改革就难以推进到位。正视劳动保障工作面临的问题,把握劳动保障工作的发展趋势,破解劳动保障难题,有利于促进社会稳定。第三,劳动保障是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有力保证。现在,不少同志对劳动保障工作的认识存在误区,认为劳动保障工作束缚了企业的用工权,增加了企业的运行成本,甚至认为影响了当地的投资环境。华伦化工表达了真切感受,值得借鉴。实践证明,完善的就业机制和健全的社会保险制度,有利于稳定职工队伍,有利于和谐劳资关系,有利于创造企业平等的竞争环境,有利于促进经济的长远发展。各镇、各部门、各企业要消除模糊认识,像重视经济工作一样重视劳动保障工作,像抓经济工作一样抓好劳动保障工作。

二、突出重点,认真落实劳动保障各项工作任务 劳动保障工作量大面广,任务繁重,我们要理清思路,突出重点,全力推进。一要切实抓好民生之本,全力扩大就业。当前及今后一个较长时期内,我市就业形势仍十分严峻,劳动者充分就业的需求与劳动力总量过大、素质不相适应的结构性失业矛盾并存,城镇就业压力加大与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领域加快转移同时出现,新成长劳动力就业和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相互交织,就业再就业工作任务十分艰巨。而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措施是加快经济的发展,努力增加岗位。各镇、各部门要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以“两个率先”、“两个提前”统揽全局,大干三五年,奋力争进位,加快沿江开发,强化招商引资,推进项目建设,保持我市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就业再就业提供有效的岗位供给,努力实现就业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要发展地方特色经济,引导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通过各类培训,增强农村劳动力和城区下岗失业职工竞争就业的能力。与此同时,还要引导下岗职工、失业职工转变就业观念,提高就业洽谈成功率。对于那些年龄大、技能低、文化素质不高,屡屡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的就业弱势群体,要给予特别的援助和关怀,通过落实各项政策和优惠措施,切实帮助他们解决就业难题。一是不断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加强信息、培训等工作;二是不断拓宽就业渠道,采集适合下岗失业职工和农村劳动力的岗位;三是不断落实再就业优惠政策,通过种种援助措施,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

二要继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大力推进“整建制、全覆盖”工作。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要求劳动者流动到哪里,社会

保险就跟到哪里。我市目前的社会保障体系尚未达到这一要求。主要原因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市城镇各种类型的企业中,融进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但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没有参加社会保险;随着企业改制的不断深入,大批企业职工成为下岗失业人员,也面临着断保的情况。另外,多数个私工商户及其雇工也还被排除在社会保险大门以外。这就给社会带来了隐患,难以想象,若干年后,全市几十万人养老、医疗问题没有保障,如何实现社会稳定。因此,市委、市政府明确今年的劳动保障工作的重点,是推行社会保险“整建制、全覆盖”。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整建制、全覆盖”就是要把各类企业职工和个体工商户全部纳入社会保险“安全网”,这是市政府推动社会保险工作的一项重要举措。这项工作,既要靠政府推动,更要靠所有用人单位自觉履行法定义务。各镇、各部门要督促各用人单位明确方案,落实措施,推行到位。要切实做到不分

户口性质、不分企业性质、不分长期用工或短期用工,只要有事实劳动关系,都要参保。参保过程中,要做到以工业企业为主,二、三产业为辅;要以养老保险为主,有选择地参加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等四个险种,逐步实施。今年全市社会养老保险计划扩面8000人,市政府已与各镇签订了目标责任状,各镇和相关部门要按照序时进度,狠抓落实。去年扩面进度较慢的镇和部门,必须奋起直追,从头抓起,不能拖全市的后腿。做好这项工作,一是加强领导,统一思想;二是抓好试点,树立典型;三是依法推进,加强服务。

三要依法维护职工权益,创造和谐的发展环境。随着企事业单位改革的逐步深入,用工主体日趋多元化,劳资矛盾比较突出,各类侵权现象增多而维权手段偏少,职工权益尤其是农民工权益屡受侵害,表现在企业不与劳动者签订合同,无故拖欠和克扣工资,不提供应有 的劳动保护,用人单位不依法为职工参保等等。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够妥善解决,就会影响经济的健康发展。各镇、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劳动保障执法队伍和执法能力建设,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加大执法监察力度,严厉查处各种侵权行为。劳动、工会、企业家协会等单位要以签订劳动合同、集体合同为抓手,加强劳动监察,规范用工行为,最大限度减少劳资纠纷,切实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

三、强化领导,确保今年劳动保障工作顺利开展

今年的劳动保障工作能不能提高到新水平,再上新台阶,关键在于加强领导。

一要真正摆上位置。劳动保障工作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各镇、各部门一定要以对人民群众、对的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把劳动保障工作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加强组织领导,一把手要亲自过问,分管负责人要认真负责,领

导班子其他成员要积极配合,形成合力,齐抓共管。

二要层层落实责任。各镇、各部门对这次会议布置的各项工作任务,要层层分解,落实目标责任,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特别是对社会保险“整建制、全覆盖”工作要提高认识,加快推进。劳动、财政、地税、工商等有关职能部门要相互支持,密切配合,确保2005年劳动保障各项目标如期实现。三要加强督促检查。对今年全市的劳动保障工作各项任务,特别是社会养老保险扩面、农村劳动力转移、解困金筹集三项任务,劳动保障部门要按月汇总统计,及时予以公布,纪检监察部门要实施效能监察。对完成任务较好的部门和单位要予以表扬;完成任务不好的部门和单位要予以严肃批评,要把劳动保障工作列入全年“双文明”考核评比的重要内容,加强考核,严格要求。做好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责任重大,任务艰巨。各镇、各部门一定要以只争

朝夕的精神,咬定目标,扎实工作,不折不扣地完成劳动保障各项工作任务,为全市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协调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第三篇:在全市劳动保障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今天的全市劳动保障工作会议任务明确、意义重大。刚才,刘市长代表市委、市政府作了很好的报告,总结了去年的工作,分析了当前的形势,明确了今年的工作要求,希望各镇、各部门认真贯彻,狠抓落实。劳动保障局、地税局、邵伯镇、华伦化工4个单位分别作了表态发言,表明了态度,表示了决心。今天的会上,市政府还与各有关镇签订了责任状,明确了工作责任。下面,我再强调三点意见。

一、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劳动保障工作的重要意义

改革开放二十年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所有制形式的多元化和用工形式的多样化,带来了劳动关系的复杂化,劳动保障工作已成为事关大局、事关长远、事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事关党和政府形象的大事,决不只是单纯的经济问题,而是系统的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各镇各部门要进一步深化认识,切实增强做好劳动保障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首先,劳动保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当前就业问题和社会保障、弱势群体帮扶等工作,已成为重要的社会突出问题,劳动保障工作必须得到相应加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重视构建和谐社会,我们要从劳动保障工作入手,深入研究社会发展中的新情况、新问题,从促进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的高度,切实抓好劳动保障工作。

其次,劳动保障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支撑。就业是民生之本、安国之策,社会保障是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和经济运行的“稳定剂”。当前,我市正处于改革发展稳定的关键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两个率先”,力争“两个提前”,必须要有稳定的社会发展环境。现在上访问题增多,有一部分是由于社会保障工作不落实造成的。从我市企事业改革的实践看,劳动保障工作到位的,职工就支持,改革就能够进行到底;就业问题解决不好,职工社会保障不到位,合法权益得不到维护的,职工就情绪不稳定,改革就难以推进到位。正视劳动保障工作面临的问题,把握劳动保障工作的发展趋势,破解劳动保障难题,有利于促进社会稳定。

第三,劳动保障是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有力保证。现在,不少同志对劳动保障工作的认识存在误区,认为劳动保障工作束缚了企业的用工权,增加了企业的运行成本,甚至认为影响了当地的投资环境。华伦化工表达了真切感受,值得借鉴。实践证明,完善的就业机制和健全的社会保险制度,有利于稳定职工队伍,有利于和谐劳资关系,有利于创造企业平等的竞争环境,有利于促进经济的长远发展。各镇、各部门、各企业要消除模糊认识,像重视经济工作一样重视劳动保障工作,像抓经济工作一样抓好劳动保障工作。

第四,劳动保障是践行“三个代表”的必然要求。春节前,各镇、各部门党员干部帮扶了1.2万户困难户,资助额达178万元,受到群众的普遍赞誉。我们要继续贯彻好中央、省市的部署,满腔热情地关注民生,纾解民困,帮助弱势群体,特别是要通过进一步做好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从机制上解除人民群众的后顾之忧。

二、突出重点,认真落实劳动保障各项工作任务

劳动保障工作量大面广,任务繁重,我们要理清思路,突出重点,全力推进。

一要切实抓好民生之本,全力扩大就业。当前及今后一个较长时期内,我市就业形势仍十分严峻,劳动者充分就业的需求与劳动力总量过大、素质不相适应的结构性失业矛盾并存,城镇就业压力加大与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领域加快转移同时出现,新成长劳动力就业和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相互交织,就业再就业工作任务十分艰巨。而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措施是加快经济的发展,努力增加岗位。各镇、各部门要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以“两个率先”、“两个提前”统揽全局,大干三五年,奋力争进位,加快沿江开发,强化招商引资,推进项目建设,保持我市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就业再就业提供有效的岗位供给,努力实现就业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要发展地方特色经济,引导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通过各类培训,增强农村劳动力和城区下岗失业职工竞争就业的能力。与此同时,还要引导下岗职工、失业职工转变就业观念,提高就业洽谈成功率。对于那些年龄大、技能低、文化素质不高,屡屡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的就业弱势群体,要给予特别的援助和关怀,通过落实各项政策和优惠措施,切实帮助他们解决就业难题。一是不断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加强信息、培训等工作;二是不断拓宽就业渠道,采集适合下岗失业职工和农村劳动力的岗位;三是不断落实再就业优惠政策,通过种种援助措施,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

二要继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大力推进“整建制、全覆盖”工作。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要求劳动者流动到哪里,社会保险就跟到哪里。我市目前的社会保障体系尚未达到这一要求。主要原因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市城镇各种类型的企业中,融进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但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没有参加社会保险;随着企业改制的不断深入,大批企业职工成为下岗失业人员,也面临着断保的情况。另外,多数个私工商户及其雇工也还被排除在社会保险大门以外。这就给社会带来了隐患,难以想象,若干年后,全市几十万人养老、医疗问题没有保障,如何实现社会稳定。因此,市委、市政府明确今年的劳动保障工作的重点,是推行社会保险“整建制、全覆盖”。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整建制、全覆盖”就是要把各类企业职工和个体工商户全部纳入社会保险“安全网”,这是市政府推动社会保险工作的一项重要举措。这项工作,既要靠政府推动,更要靠所有用人单位自觉履行法定义务。各镇、各部门要督促各用人单位明确方案,落实措施,推行到位。要切实做到不分户口性质、不分企业性质、不分长期用工或短期用工,只要有事实劳动关系,都要参保。参保过程中,要做到以工业企业为主,二、三产业为辅;要以养老保险为主,有选择地参加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等四个险种,逐步实施。今年全市社会养老保险计划扩面8000人,市政府已与各镇签订了目标责任状,各镇和相关部门要按照序时进度,狠抓落实。去年扩面进度较慢的镇和部门,必须奋起直追,从头抓起,不能拖全市的后腿。做好这项工作,一是加强领导,统一思想;二是抓好试点,树立典型;三是依法推进,加强服务。

三要依法维护职工权益,创造和谐的发展环境。随着企事业单位改革的逐步深入,用工主体日趋多元化,劳资矛盾比较突出,各类侵权现象增多而维权手段偏少,职工权益尤其是农民工权益屡受侵害,表现在企业不与劳动者签订合同,无故拖欠和克扣工资,不提供应有的劳动保护,用人单位不依法为职工参保等等。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够妥善解决,就会影响经济的健康发展。各镇、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劳动保障执法队伍和执法能力建设,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加大执法监察力度,严厉查处各种侵权行为。劳动、工会、企业家协会等单位要以签订劳动合同、集体合同为抓手,加强劳动监察,规范用工行为,最大限度减少劳资纠纷,切实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

三、强化领导,确保今年劳动保障工作顺利开展

今年的劳动保障工作能不能提高到新水平,再上新台阶,关键在于加强领导。

一要真正摆上位置。劳动保障工作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各镇、各部门一定要以对人民群众、对的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把劳动保障工作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加强组织领导,一把手要亲自过问,分管负责人要认真负责,领导班子其他成员要积极配合,形成合力,齐抓共管。

二要层层落实责任。各镇、各部门对这次会议布置的各项工作任务,要层层分解,落实目标责任,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特别是对社会保险“整建制、全覆盖”工作要提高认识,加快推进。劳动、财政、地税、工商等有关职能部门要相互支持,密切配合,确保~年劳动保障各项目标如期实现。

三要加强督促检查。对今年全市的劳动保障工作各项任务,特别是社会养老保险扩面、农村劳动力转移、解困金筹集三项任务,劳动保障部门要按月汇总统计,及时予以公布,纪检监察部门要实施效能监察。对完成任务较好的部门和单位要予以表扬;完成任务不好的部门和单位要予以严肃批评,要把劳动保障工作列入全年“双文明”考核评比的重要内容,加强考核,严格要求。

做好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责任重大,任务艰巨。各镇、各部门一定要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咬定目标,扎实工作,不折不扣地完成劳动保障各项工作任务,为全市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协调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第四篇:在2007全市劳动保障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文章标题:在2007全市劳动保障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找文章到xiexiebang.com更多原创-(http://www.xiexiebang.com/)

副市长

(2007年3月13日)

同志们:

市十次党代会刚刚

闭幕,我们就在这里召开全市劳动保障工作会议。这次会议意义非常重大,邵占维代市长对这次会议也十分重视,春节前专题研究了劳动保障工作,确定了今年的工作重点,去年邵占维代市长曾多次到劳动保障系统调研,深入研究劳动保障工作,体现了对这项工作的高度重视。刚才,陈合和同志代表市劳动保障局作了很好的工作报告,总结了去年的工作,分析了当前的形势,明确了今年的工作要求,我完全赞同。今天的会上,我们还表彰了全市劳动保障系统先进集体、先进个人,市政府还与各县(市、区)政府签订了责任书,所以这次会议,既是总结会、表彰会,更是动员会、推进会。希望大家一定要按照会议的部署,切实抓紧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下面,我主要讲三点意见。

一、认清形势,坚定信心,增强做好劳动保障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在当前的形势下,劳动保障工作已成为事关大局、事关长远、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事关党和政府形象的大事。现在从中央到地方都越来越重视,劳动保障工作内容也越来越丰富,任务越来越繁重,地位越来越突出。这项工作决不只是单纯的经济问题,而是系统的政治问题。各县(市、区)政府、各有关部门领导一定要站在全局的高度,深刻领会十六届六中全会和市十次党代会精神,充分认识做好劳动保障工作深远而重要的意义,增强工作责任感、紧迫感。这次市十次党代会提出了要实现第三次跨越,就是要由基本小康向全面小康迈进,提出了要建设经济强市、现代化中心城市、创新型城市以及和谐城市。温州要实现第三次跨越,我们的任务还非常繁重,在建设和谐城市上还面临一些突出问题,如发展不平衡的问题,300万外来人口如何和本地温州人和谐相处就是需要妥善解决的一大问题。所以要实现第三次跨越,不仅仅是经济总量如何做大、产业层次如何提升的问题,还需要创造有利于发展的和谐社会环境,假如没有良好的和谐社会环境,实现第三次跨越就是一句空话。市十次党代会把建设和谐城市作为实现第三次跨越的重要保障,市人代会报告也把改善民生作为今年工作的重要任务,而在改善民生的内容中,如何促进就业,如何完善社会保障,如何深入开展“和馨行动”更是重中之重,2007年市委市场政府重要工作责任制也把推进就业和完善社会保障列入其中,今年为民办实事项目也纳入了被征地农民生活保障、工伤保险扩面等劳动保障内容。可以说,劳动保障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核心。做好劳动保障工作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做好劳动保障工作是执政为民的需要。劳动保障工作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也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古有云“安居乐业”,这是社会和谐的重要标志,所以对老百姓来说,最根本、最直接、最重要的利益体现在就业方面。有了就业岗位,才凭自己诚实劳动过上富裕生活,并从中获得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等社会保障,劳动者就没有了后顾之忧。所以劳动社会保障工作做好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就能得到维护,党和政府的威信就能提高。

(二)做好劳动保障工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劳动保障工作既是一个重要的经济问题,更是一个涉及长治久安的重大政治问题。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如果劳动者的工作生活条件得不到有效改善,劳动者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就容易导致心理失衡,也会导致各种矛盾和冲突增生,会造成社会刑事犯罪案件高发和群体性案件多发的不稳定局面。社会不稳定,人民不和谐,经济发展就没有基础,这是我国和其他很多国家的发展经验和教训。劳动保障工作搞得如何,决定着一个区域改革的推进速度,决定着一个区域经济发展的进程。所以说,劳动保障工作是社会稳定的“安全网”、经济运行的“减震器”、社会公平的“调节器”。经济要发展,社会必须要稳定,劳动保障工作必须要做好。

(三)劳动保障是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有力保证。现在,不少同志对劳动保障工作的认识存在误区,认为劳动保障工作束缚了企业的用工权,增加了企业的运行成本,影响了投资环境。实践证明,完善的就业机制和健全的社会保险制度,有利于稳定职工队伍,有利于建立和谐的劳资关系,有利于创造企业平等的竞争环境,有利于促进经济的长远发展,这是为各地的发展经验所证明的。前几年我市一些企业劳动生产条件较差,在“民工荒”中招不到工人无法正常开工,严重影响生产发展。所以,我们各地、各部门、各企业都要提高认识,像重视经济工作一样重视劳动保障工作,像抓经济工作一样抓好劳动保障工作。

二、明确任务,突出重点,努

力把劳动保障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今年劳动保障工作量大面广,任务繁重,我们要理清思路,突出重点,全力推进,必须在以下三个方面有所突破:

(一)在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上取得新突破

今年的社保工作要把被征地农民生活保障、工伤保险扩面、完善医疗保险体系作为重中之重,从而形成更为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一

要全力抓好被征地农民生活保障工作。建立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措施,也是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春节前后,我们通过全市劳动保障、国土资源部门的调查统计,基本摸清了全市被征地农民的底数。据统计,全市土地二轮承包以来,共征21.3万亩土地,涉及1920个行政村,42.6万名被征地农民。其中,2002年底前被征地农民20.5万人,2003至2006年被征地农民22.1万人。市政府就这一问题进行了认真反复的论证研究,经全面分析评估后认为,通过几年的努力,采取多种措施,解决这一问题是可行的,决定分三个层次推进这项工作:

1、对2007年起新征地农民,必须实行即征即保,不落实即征即保的,实行一票否决,对此市国土资源部门正在根据市政府的要求,积极研究征地补偿政策的调整,调整的重点是提高征地价值,把劳动保障这块打入征地成本;

2、对2003-2006年被征地农民,考虑到工作量较大,准备用3年时间基本实现全面参保目标,三区两市要走在前列;

3、对土地二轮承包至2002年底前被征地农民,全面建帐建册,纳入生活补贴范围,对符合年龄等条件人员发给定额基本生活补贴(市区每人每月60元),力争到2007年底全市被征地农民生活保障参保人数有突破性的进展。这三个层次,最难做的是第二个层次,即2003-2006年被征地农民,涉及人数22.1万人,但我们的保障水平和保障能力也在不断增强,投入资金也在不断增加,应该能解决好这个问题。我们相信,只要大家认识到位,措施到位,是能够做好被征地农民生活保障工作的。二是要全面推进工伤保险。工伤保险基本全覆盖事关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是解决农民工问题的一项重要内容。省政府提出要在2008年实现全省工伤保险基本全覆盖。根据这个要求,我市工伤保险参保人数要在两年时间里从目前的56万人扩大到174万人,任务重,时间紧,各地一定要明确目标,制订强有力的措施,推进这项工作,特别是要由地税部门按工资总额依法征收工伤保险费。除了省、市政府明确的措施外,各地还要针对当地实际提出相应的措施,要结合工伤保险的特点,积极探索灵活可行的扩面方式方法。有人担心工伤保险大幅度扩面会增加企业运行的成本,但是从长远和全局看,其实并不会增加企业的负担,推行工伤保险全覆盖其实是促进提升产业结构,帮助企业更好的发展。要做好这项工作,我市还要健全劳动能力鉴定中心等相关机构,充实人员。三要加大其他各项社会保险的推进力度。在扩大工伤保险覆盖面过程中,要同步加强养老、医疗、生育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大力推进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抓紧研究制订出台城镇居民医疗保障试点办法、基本医疗保险实行门诊统一管理方案,完善定点医疗机构费用结算办法,健全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稳妥做好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改革,积极探索扩大失业保险覆盖面的有效办法。特别是今年被征地农民保障、工伤保险扩面任务,市政府刚刚与各县市区签订了目标责任状,各地和相关部门要按照序时进度,狠抓落实。

(二)在促进就业和再就业上取得新突破

就业是广大劳动者最大、最根本的保障。全市各级政府和劳动保障部门要以新增就业岗位和控制失业率为目标,以发展经济为根本途径,以帮助困难群体就业为重点,把促进就业和再就业作为一项突出任务来抓。一要在新增就业岗位上下功夫。在加大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重视发展吸纳劳动力容量大的产业和企业,积极培育和发展新的就业增长点。二要在创新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上下功夫。充分发挥市场配置劳动力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真正建立起“市场导向、自主择业、自谋职业、政府支持、社会援助”的就业体制和机制。三要在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上下功夫。政策也是资源,政策的支持是最大的支持。这几年我们制定了一系列促进就业和再就业的政策措施,已经开始发挥明显的导向带动作用。今年我们要在降低门槛、简化手续、落实到位上下功夫,用好、用足和用活政策。要认真兑现税费减免等各项政策,让失业人员得到更多的实惠;落实好社保补贴、小额贷款政策,及时接续社保关系,大力扶持自主创业。四要在强化就业再就业服务上下功夫。要进一步加强再就业培训和创业培训工作,着力抓好各类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五要加强街道、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建设,为下岗失业人员提供就近、便捷、高效的服务。

(三)在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上取得新突破

2005年以来,我市持续深入地开展“和馨行动”,着力规范劳动用工行为,打造和谐劳动关系,成效明显,直接体现在劳资纠纷减少,尤其是群体性劳资纠纷大幅度减少。根据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关于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市委、市政府去年底又印发了《关于深化“和馨行动”的若干意见》(温委发〔2006〕120号),要求以办好民工子女入学、民工社保、民工安居、民工就医、工资清欠、规范工时、就业培训、丰富生活等八件实事为重点,进一步深化“和馨”行动。接下去,各地、各部门要根据市委、市政府要求,加快制订具体实施办法,把这八件实事落到实处。“和馨行动”已经成为温州的品牌,通过这项行动不仅外来民工的合法权益得到了维护,更重要的是全社会关爱外来民工的良好氛围在逐渐形成。下一步,我们更要下大力气规范和强化劳动合同的管理,落实好最低工资保障制度,加大劳动保障的监察力度,全面推进劳动保障诚信制度,在建筑等行业建立工资支付保证金制度,切实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三、强化领导,明确责任,确保今年劳动保障工作顺利开展

劳动保障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政策性强、涉及面广,而且任务非常繁重。各级党委、政府,各有关部门要真正把劳动保障工作放到大局中来认识、来部署,切实加强领导,确保责任落实、措施落实、任务落实。

1、明确责任,尽快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各地、各部门要从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出发,本着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切实加强对劳动保障工作的领导。各级政府要实行“一把手”负责制,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重点抓、业务部门具体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局面。要进一步落实劳动保障工作政府责任制,完善目标考核制度,把劳动保障工作作为考核干部政绩和检验经济增长质量、社会发展效果的重要指标。所以我们今天签订的目标责任书,不能只停留在各县(市、区),还要落实到乡镇、街道,落实到企业。各有关部门要主动支持劳动保障事业的发展,努力形成齐抓共管工作格局。劳动保障、财政、国土资源等部门要实行联动,推进被征地农民生活保障工作,使我市被征地农民生活保障工作今年有突破性的进展,国土资源部门要弄清名单、落实人员,财政部门要确保资金到位,劳动保障部门要办理各项参保手续,同时地方政府、乡镇、街道也都要参与到这项工作中来;劳动保障、地税、建设、安监等部门要实行联动,共同推进工伤保险扩面征缴,从而基本实现工伤保险的全覆盖;其它有关部门都要实行联动,整合有效资源,从而形成促进劳动保障工作的合力。

2、强化措施,推动劳动保障工作任务的顺利实施。各地要在市里已经出台政策的基础上,抓紧制定针对性和操作性强的配套措施和实施意见。在制定配套政策时要注意把握以下几点:一是要“瞻前顾后”,注意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二是要兼顾“左邻右舍”,处理好不同利益群体间的关系;三是要充分考虑需要与可能,既要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要围绕市政府下达的劳动保障任务,早规划、早安排、早行动,务实推进,抓出成效。

3、严格考核,确保劳动保障工作目标的实现。今年劳动保障的工作任务十分艰巨,各级政府要继续落实目标责任制,把各项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到位。要制定相应的工作方案、工作措施和考核办法,不仅要年底考核,还要动态考核,一级抓一级,一级考核一级,动真格,用实招,务必抓出成效。市劳动保障局要组织力量,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定期督查,发现问题要及时解决,对工作不力、措施不落实的地区要通报批评,追究责任。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报刊、政府网站、电视广播等媒体,大力宣传、解读好相关政策,让广大群众充分了解政策、掌握政策、运用政策,为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同志们,就业是民生之本,社会保障是和谐之基。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都要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使命感,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劳动保障工作,加强领导,强化措施,扎实工作,务求实效,努力开创劳动保障工作新局面,为建设和谐温州、实现温州第三次跨越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在2007全市劳动保障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在2007全市劳动保障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第五篇:在全县劳动保障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协商机制的重要作用。要建立完善企业收入分配宏观调控机制,严格执行最低工资制度,维护劳动者合法收入,严厉打击无故拖欠和克扣劳动者特别是拖欠农民工工资的行为。要认真处理群众来信来访反映的突出问题和群体性事件,加强劳动争议调解和处理,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理群体性劳动争议事件。

三、建设队伍,转变作风,推进劳动保障事业健康发展

劳动保障的工作任务十分繁重,各级各相关部门要认真研究、妥善解决劳动保障工作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努力把劳动保障工作放到各级党委、政府最关注的位置;要高度重视、切实解决基层最关心的问题,努力把劳动保障工作做到群众最需要的地方;要不断解决建设一支高素质干部队伍的问题,把劳动保障工作达到群众最满意的程度。

一是进一步落实工作责任,加强督促检查。要把劳动保障工作纳入政府目标考核体系,将工作目标任务分解下达到各乡镇和相关职能部门,作为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要做到目标责任落实,工作措施到位。要进一步完善考核制度,加强对劳动保障工作的督促检查,确保政策的全面落实和工作的顺利推进。

二是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建设一流队伍。劳动保障工作直接面对群众、面向下岗失业人员、面向企业和其他用人单位,直接关系群众的切身利益。各有关部门一定要求真务实,深入基层,深入实际,要掌握新情况,研究新对策,解决新问题,帮助下岗失业人员特别是就业困难人员排忧解难。要倾心关注民生、高度重视劳动保障工作,要想人民群众之所想,急人民群众之所急,在实处着脚,在稳处下手,要敢于承担责任,勇于迎难而上,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和作风。要以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为契机,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保证劳动保障事业发展顺利进行。

同志们,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与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做好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责任重大。全县各级各部门各企业一定要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按照这次会议的具体部署,勇于克服困难,不断开拓创新,把劳动保障这项事关改革、发展、稳定的大事做得更好,取得新的更大的成绩。

下载在全省劳动保障工作会议上的章话(DOC8)word格式文档
下载在全省劳动保障工作会议上的章话(DOC8).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在全市劳动保障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文章标题:在全市劳动保障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同志们: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省、吕梁市劳动保障工作会议和市委工作会议精神,总结2005年工作,分析“十一五”时期劳动保障面临......

    劳动保障宣传工作会议发言材料

    劳动保障宣传工作会议发言材料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大家好! 感谢市局给了我们这次同大家交流工作的机会。去年以来我县劳动保障宣传工作,在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下,在市局的......

    全省劳动保障工作会议领导讲话

    同志们: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委、全会精神,认真总结过去一年的劳动保障工作,深入分析当前形势,全面部署今年工作。刚才,会议对去年授予的全国优秀......

    在全省劳动保障年度审查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 这次全省劳动保障年度审查工作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认真学习领会、全面贯彻落实xx《劳动保障监察条例》和《江西省劳动保障监察条例》,通报~年劳动保障年度审查工作,表彰在......

    在全区劳动保障工作会议上的工作汇报

    在全区劳动保障工作会议上的工作汇报是一篇关于会议讲话的范文,由中国范文网编辑收集整理!免费提供,希望能够帮助您。 各位领导、同志们:今年以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

    在全县劳动保障工作会议上的讲话(5篇模版)

    同志们:刚才,副县长宗蕙同志总结了去年劳动保障工作成绩与不足,安排部署了今年的工作任务和措施,请大家认真贯彻落实。县委书记周宇同志还将作重要讲话。下面,我讲三点意见:一、......

    在劳动保障监察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当前,全盟上下正在深入扎实的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这次全盟劳动保障监察工作会议也是先进性教育活动的一部分,盟局党组给予了高度重视,希望同志们深刻领会,认真......

    在全县劳动保障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合集五篇)

    同志们:刚才,副县长宗蕙同志总结了去年劳动保障工作成绩与不足,安排部署了今年的工作任务和措施,请大家认真贯彻落实。县委书记周宇同志还将作重要讲话。下面,我讲三点意见:一、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