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城市圈弱势群体就业创业金融支持问题研究

时间:2019-05-14 10:49: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武汉城市圈弱势群体就业创业金融支持问题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武汉城市圈弱势群体就业创业金融支持问题研究》。

第一篇:武汉城市圈弱势群体就业创业金融支持问题研究

荨荨专题

SpecialTopic

武汉城市圈弱势群体就业创业金融支持问题研究中国人民银行武汉分行课题组430071(中国人民银行武汉分行,湖北武汉)

摘要:本文针对金融支持城市圈弱势群体创业中存在的结构不平衡、管理体制障碍、操作环节障碍、服务形式单一等问题,提出了金融支持城市圈弱势群体创业两条主要途径:一条途径是通过专营金融机构进行政策扶持;另一条途径是选择弱势群体中的优质客户进行商业扶持。关键词:弱势群体;就业创业;金融支持;武汉城市圈F832.43A1009-3540200901-0025-0003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一、金融支持弱势群体就业创业基本情况371016092万元、天门为。政策性专项担保基金余额2003自年开始,金融支持弱势群体就业创业工作万元。九城市人民银行都在积极推进此项工作,并取得20086在全国各地大力推进。截止年底,武汉城市圈了一定成效。其中,武汉、黄冈、鄂州等城市三年内实现22125就业再就业小额担保贷款余额达到万元,其中了贷款余额翻番。据不完全统计,通过小额贷款带动就168191.3个人小额担保贷款万元、劳动密集型小企业贷业再就业人数累计达到万人,还涌现了一批就业636612414款万元。九城市贷款余额分别为:武汉万创业典型,如:武汉市居民陈水清,最初通过小额贷款2866156718421元、黄冈万元、黄石万元、鄂州万元、万元起步,从事城市废品回收,逐步发展成立“曙光***72孝感万元、仙桃万元、咸宁万元、潜江金地废旧物资回收公司”,已带动位下岗失业人员

而对中小企业提供担保又是利润低、风险大的一种行实力,促进担保倍数的放大,改善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业,因而政府应每年在财政预算中安排一定资金补充信贷关系。当单个担保公司实力不足以承担一笔业务资本金。二是建立对外募集股本金制度。担保公司应积时候,可以通过集团联保的方式,既可以增强规模实极引导中小企业入股,引入公司治理结构,向外募集股力,又能在此基础上促进担保倍数的放大,提高担保资本金,扩充资本。三是可借鉴潜江等周边县市经验,按金使用效率。11民间投资与政府投入:配套,吸引更多的民间资本

(四)建立补偿和奖励机制参与公司投资建设;四是可拿出部分住房公积金、养老中小企业担保是一个高风险、低收益、社会效益显保险金等投资于担保公司运作。五是允许圈内其它担著的行业,建议武汉市和有条件的地区依财力情况每1%-2%保公司入股,最大限度地发挥担保公司担保功能,不断年按担保发生额的给予补充或一次性建立中扩大融资担保能力。小企业信用担保基金,以参股、委托运作和提供风险补偿等方式支持担保机构的发展,为中小企业担保体系

(三)组建担保龙头,发挥规模效应中小企业担保机构资本实力越大,获得银行贷款增信。同时对经担保机构担保成长起来的,产生效益的担保放大倍数会相应得到提高。同时注册资本超过中小企业,每年从其产生的税收中安排一定比例,给予2000担保机构损失补偿准备或予以奖励担保机构,以发挥万元以上,达到国家有关条件的可以享受国家减其桥梁纽带作用,进一步推动银行、担保机构和企业的免税收政策。政府应该着力推动小型担保机构的合作▲三方合作。重组工作,培育一批大型龙头担保公司,发挥龙头企业注释的带头辐射效应,带动城市圈内担保行业规模示范效①20084截止年月,在武汉市登记注册的、业务范围与信用担应。使得中小企业更加了解担保行业,密切企保互利合440保有关的各类机构共有余家。但真正从事中小企业担保业作,同时也可以使担保机构的企业效益得到提高,社会11务的机构只有武汉信用风险管理公司等家。效益得到放大。通过组建行业协会,形成互保机制。以主持人:谢崇礼会员制形式形成企业与企业、企业与担保机构、担保机成员:周永胜方爱国刘军陈翔构与担保机构之间集团担保、集团联保模式,增强整体责任编辑:吴莹

25期

荩荩专题

SpecialTopic再就业,还被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授予“全球微型创业经过劳动保障部门、担保机构审核后申报到银行的符奖”———城市服务业一等奖。下岗工人王四快,通过小合条件的贷款对象不多,影响了潜在需求向有效需求6600额担保贷款万元创建华四创业香菇基地,带动的转化。600多人就业,实现年销售额多万元。

(三)弱势群体受关注范围狭窄有的城市创造了一些好的做法。如:湖北仙桃北农一是目前关注较多的是这一群体基本生活保障,++商村镇银行为当地养鸡协会提供“协会农户银行”而对这一群体改善生存状态和生活水平这一层次的需3392008授信,为当地郭河镇养鸡业累计贷款万元。求关注力度不够。二是目前小额担保贷款涵盖对象相5年月,又与湖北通威农业投资担保有限公司签订合对较窄,除了武汉和仙桃以外,其他城市的扶持对象限++作协议,向水产养殖户推出“担保公司农户银行”授于下岗失业人员,其他人员如大学生、农村劳动力、科1000信模式,两年内合作发放贷款不少于万元;咸宁技人员创业等没有包括其中。通城县金融机构积极支持“打工仔”返乡创办企业的(四)多头管理协调难度大小额担保贷款是政策性较强的业务,街道、社区等“回乡工程”,有效带动本地经济和就业的发展。

二、金融支持弱势群体创业的主要问题面临着人员少、经费紧张、工作量大的问题,财政担保部门面临着财政担保基金安全增值的压力,经办银行

(一)小额担保贷款发展不平衡20086一是贷款在城市间发展不平衡。据年月统面临着额度小、业务成本高、收益低、结息手续繁琐等59.7%计数据,武汉市贷款余额就占了城市圈的,三个困难,相关激励政策、保障措施的不到位一定程度上制省直管市此项工作稍显滞后,其中有壹个城市基本就约了相关部门开展小额担保贷款工作的积极性。虽然没有真正启动。二是劳动密集型小企业贷款发展不平各级政府都成立了由相关部门参加的再就业领导小200863277衡。截止年月,贷款余额武汉为万元、咸组,但推进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的工作实际上5064160宁万元、孝感万元,其他城市均为。三是地主要由人行和劳动保障部门承担,协调难度大,缺乏对方政府及相关部门工作重视程度不平衡。有的城市如其它部门和承办单位的协调和督办效力。逾期贷款代武汉、黄冈等地政府领导高度重视,相关部门积极配偿机制运行不畅,代偿所需担保基金的扣划要经过经合。武汉市长亲自给此项贷款下达工作目标,并与各办银行、财政、劳动保障、担保公司等多部门审批,而目区政府签订就业再就业贷款目标责任书,分管市长亲前对各部门的审批程序、权限和职责缺乏明确统一的自带队外出学习考察,协调研究制订优惠政策,参加促规定,使代偿资金不能及时到位,影响经办银行的积极进会或业务推广活动,并做重要讲话。在咸宁嘉鱼县,性。诸多环节互相牵制,使得小额担保贷款进展缓慢。人行、财政、劳动和社会保障等相关部门都积极配合联

(五)操作环节困难多400手推进小额贷款,目前贷款余额已超过了万元,这一是信息不对称突出。金融机构面对众多的风险对于山区县是一个可喜的成绩。但个别省直管市,因管承受力弱的客户,全面了解弱势群体的真实情况信息理体制不顺等原因,当地人民银行在协调地方政府开困难。贷款需求者与金融机构交往不多,信息获得和分展此项工作中难度较大,地方政府只是简单地比照省析能力也不强,对国家扶持政策和贷款手续等也不了里相关文件出台地方性文件,以应付上级检查。五是担解,更不懂得运用金融产品解决就业创业中的困难;二保基金作用未能充分发挥。城市圈担保基金的放大倍是交易成本高。贷款者认为贷款需要办理相关证件、资1.076数仅倍。产评估等的时间和费用成本也相对较高、不划算;三是反担保门槛高。目前反映较多就是担保公司普遍设立

(二)贷款有效需求相对不足一方面,广大就业再就业群体对小额担保贷款需了过高的反担保要求。2007求强烈。以武汉为例,截止年底,全市登记失业人

(六)服务形式单一11.9274884口万人,累计发放就业再就业优惠证本。一是宣传渠道窄。主要是相关政策、程序、要求的20%2按照失业人口的、每人万元额度保守数字计算宣传渠道窄、方式不多、力度不大、持久性不长;二是金4.8可以发放小额担保贷款金额近亿元,而目前仅融产品少。金融机构积极性不高,对弱势群体金融服务12414.6方式简单化,除了贷款外的金融服务很少;三是担保形万元。另一方面,据人民银行监测,圈内小额担95%式少,方式单一,专业组织、合作、协会等担保方式在武保贷款平均满足率达以上,小企业贷款满足率更100%汉城市圈内还不多。是高达,较高的贷款申请满足率表明,各经办金

三、金融支持城市圈弱势群体创业就业:相关对策融机构对经劳动社保部门和担保机构审查通过的小额建议贷款需求是积极予以满足的,不存在推诿现象。两相对照,说明由于此项业务贷款金额小、贷款申请审核环节

(一)以政策扶持为重点,增强金融支持弱势群体就业创业的可持续性过多、贷款发放流程长、反担保门槛较高等因素影响,2620

荨荨专题 SpecialTopic1.产抵押和仓单、票据、经营权、应收账款和专利权质押扩大扶持对象范围。凡是在就业创业过程中,有资金需要的弱势群体都应成为金融机构支持的对象。贷款;三是寻求商业性担保机构的支持,发挥社会中介圈内各城市可结合实际研究制定不同的优惠政策。组织,如行业协会、商户联保、产业链企业鉴证贷款的2.作用,分散贷款风险;四是对于专业性强、高风险高利发展专营金融机构。目前,我国主要是依靠现有+润的项目,如科技创新企业,采用“保险银行”、“风险金融机构发放小额信贷,下一步可考虑加快村镇银行、+投资信贷”等方式,创业成功的项目采用市场运作模社区银行和小额信贷组织等专营小额信贷机构,并辅式筹集资金;五是引入社会资金对城市圈内担保机构之以相应政策支持。3.按股份公司模式进行整合,提高其专业化水平和担保加强经营风险控制。一是开展诚信建设和征信能力,为创业活动提供担保服务。知识的宣传,充分发挥弱势群体所在社区、居委会在贷3.前推荐、贷中跟踪及协助催收中的作用,有效解决金融重视对贷款项目和企业的配套政策扶持。一是支持弱势群体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二是充分发挥担要将现有一切支持弱势群体的优惠政策落实到位;二保公司等中介机构和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是发挥财政政策引导和促进弱势群体就业创业中的积三是充分发挥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司法系统和社会极作用。对于特殊创业,如归国留学人员和自主知识产道德评价系统在约束借款人诚实守信中的作用。权的科技人员新创办科技型企业和创新项目,可以给4.予一定的奖励和补贴。扩大政策倾斜力度。一是提高贴息贷款额度。圈4.内各城市可结合当地实际,扩大个人和劳动密集型小改进对创业主体的金融服务。除了提供信贷支企业贴息贷款金额,让资金额度更符合就业创业群体持以及基本咨询服务外,还需要金融机构提供更多金的实际需要。目前武汉市已将个人小额担保贷款最高融经济信息、金融产品知识、财务管理、风险管理、征信5限额提高到万元,劳动密集型小企业贷款进行贴息查询等方面服务,让创业人员感觉到金融机构是其创300范围将每笔贷款上限扩大到万元;二是降低贷款业可信赖助推手。反担保门槛。以下群体申请贷款均可考虑免除反担保:

(三)发挥协同效应,为金融支持弱势群体就业创信用社区和信用乡镇推荐认可的贷款,正在创建信用业营造良好氛围1.社区推荐认可的贷款,第一次贷款及时还款、经营状况完善考核激励机制。一是建议武汉城市圈建设和信用良好的创业者申请的第二次贷款,参加创业培领导小组和各级政府都应把支持弱势群体就业创业工训、完成创业计划书并经过专家论证的人员和大学毕作纳入政府工作目标体系;二是建立督查通报制度,定业生。反担保可以采取抵押质押,还可以允许机关事业期开展督导、总结、考核,及时协调解决工作中的问题;单位工作人员、达到一定条件的居民、各级公共人力资三是出台《武汉城市圈金融扶持弱势群体就业创业考源服务机构和群团组织、行业协会等提供信用担保;三评办法》,以就业再就业小额担保贷款余额增长为指是减免相关费税,降低弱势群体贷款成本。对弱势群体标,以扩大贷款规模为目标进行考核。2.从事个体经营的,可考虑按一定标准减免营业税、城市加强部门间协调与配合。一是政府部门积极完建设维护税、教育费附加和个人所得说,免收属于管理善工作机制,消除影响就业创业障碍,做到就业创业环类、登记类和证照类行政事业性收费;四是增加担保基境“有障即清”、创业服务“有需即帮”;二是财政部门要金规模,完善担保基金风险补偿机制,财政每年通过预积极通过预算扩大财政支持力度。劳动保障部门积极算方式对这两部分资金进行补充安排,以有效提供担保。扩大技能培训服务,扩大职业培训面、提高职业技能培训水平,降低弱势群体就业创业培训支出;三是人行分

(二)以商业扶持为重点,积极培植弱势群体中的优质客户支机构开展检查监测,协助增加新的金融服务机构,积1.极协调贷款经办银行增加网点、减化程序、提高效率。细分弱势群体,寻找支持对象。借鉴国外小额信3.贷模式,对希望得到发展的就业创业者,发放较高利率促进圈内联动。一是将农民工在城市创业纳入小的贷款,以保证财务上的可持续。贷款对象可涉及:一额担保贷款支持对象,城市圈内其他城市农民工在本城是从事微利项目并且获得一定程度发展,具备一定风市就业创业申请贷款纳入小额担保贷款支持对象;二是险抵御能力的群体或劳动密集型企业;二是市场前景较扩大担保与反担保主体的范围,对为弱势群体的担保人好,但暂时困难,起步需要支持的项目;三是弱势群体和反担保人以及担保的资产可以扩大到城市圈符合条中的文化层次比较高,技术技能比较强,如大学生创业、件的居民;三是加大圈内信息交流,定期通报、相互促▲科技人员创业等,可能存在高风险、高收益的项目;四进、共同发展。是对一些中介组织如技能培训机构等提供商业性贷款。主持人:黄裕盛2.成员:冯安宁陈卫华刘绍汉郭德焐加强风险控制,确保财务可持续。一是合理进行责任编辑:吴莹贷款定价,扩大利率上浮幅度和盈利空间;二是推行资 27期

第二篇:金融支持家庭农场发展问题研究

关于对嘉祥县金融支持家庭农场发展情况的调查

中国人民银行嘉祥县支行

摘要:2013年,“家庭农场”的概念是首次在中央一号文件中出现,文件称,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随着农村经济改革的深入推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家庭农场正在迅速兴起,并有可能成为带动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新的核心增长动力。为了解当前家庭农场发展现状、金融需求及供给状况、存在困难和问题,人行嘉祥县支行组织了专题调研,并借鉴国外发展家庭农场的经验启示,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一、家庭农场发展现状

家庭农场是一个起源于欧美的舶来名词,通常定义为: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并以农业收入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美国和西欧一些国家,农民通常在自有土地上经营,也有的以租入部分或全部土地经营。在中国,家庭农场有点类似于种养大户的升级版,它的出现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农业商品化的进程。家庭农场以追求效益最大化为目标,使农业由保障功能向盈利功能转变,克服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弊端,商品化程度高,能为社会提供更多、更丰富的农产品。同时,家庭农场比一般的农户更注重农产品质量安全,更易于政府监管。目前,家庭农场的成立一般需要在工商行政管理局审查后正式注册登记,注册登记后允许正式挂牌成立。家庭农场的经营项目主要包括:经济作物种植、畜禽养殖、苗木繁育、农产品销售、休闲

垂钓等一体化。注册资金基本采用“自筹资金+银行贷款+民间借贷”的模式。根据人行嘉祥县支行调查,在人行的积极推动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家庭农场数量快速增加。截至2014年12月末,已注册家庭农场130余家。

二、家庭农场发展中的金融需求及供给状况

(一)金融需求情况

一是融资需求额度普遍较大。根据人行嘉祥县支行调查,随着农业生产的规模化经营,家庭农场的融资缺口也不断放大,最主要的表现在融资额度的增幅较大。与普通农户不同,家庭农场一般经营规模较大,重视先进设备等资本的投入,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再生产循环过程中需要的资金更多,一般3-5万元的小额贷款已难以满足其资金需求。据对100家家庭农场调查显示,占比70%以上的家庭农场贷款额度均在100万元以上。

二是融资期限逐渐多元化。相比普通农户主要以短期融资需求为主,家庭农场对融资期限的要求更加多元化,既有季节性较强的短期融资需求,也有较大规模的中长期融资需求。据人行嘉祥县支行调查,普遍农户贷款具有“短小频急”的特点,大多为临时性周转需求,贷款期限在一年以内,短期融资主要用于购买种苗、饲料、肥料等生产资料,期限一般在6-12个月,具有明显季节性特征;长期融资主要用于租用及整理土地、购臵固定资产等长期投资,期限一般在1-3年。家庭农场为了提高生产能力、获得好的经营收益,需要在土地、厂房、机器设备等方面进行大量的固定资产投资,这些投资的回收期相对较长,因而对贷款的期限要求也更长。

三是融资用途、金融服务需求的日趋多元化。随着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等更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不断涌现。种养殖业已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挺进现代特色农业的发展期,农业产 2

业链条上的生产、加工、储藏、销售等诸多环节都需要信贷支持,导致家庭农场等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信贷需求也发生了转变,贷款用途开始由单纯的传统种养殖需求向生产、经营与消费多元化需求转变。同时还产生了多元化的金融服务需求,如资金汇兑、结算、信用卡等服务,另外,部分家庭农场反映,期望金融机构能够提供相关方面的政策咨询以及农资、农产品销售、价格等市场信息服务等。

四是对农业保险具有较强需求意愿。规模化的农业经营项目易受病虫害、生态环境、气象灾害等不可控因素的影响,面临较大的自然风险。且与普通农户相比,家庭农场的生产投资周期更长,投资规模更大,因此对农业保险分散化解风险的需求也更为强烈。

(二)金融供给情况

一是贷款额度小,承贷主体以个人名义为主。根据人行嘉祥县支行调查,近年来,随着金融支持“三农”力度的不断加大,县涉农贷款占比逐年提高。虽然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新出现的农村经营主体,但入股社员大部分是农户、种养殖大户等,他们已经从普惠制的金融服务“三农”中获得信贷支持。从调查情况看,100家被调查的家庭农场中,有18家家庭农场不需要贷款支持,其余72家家庭农场均获得了10万元以上到100万元以下不等的贷款支持。出于从风险控制角度考虑,这些贷款以个人名义承贷用于家庭农场经营者居多,占八成以上。

二是贷款供给以涉农金融机构为主,贷款方式以抵押保证为主。目前对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信贷支持的主要是农发行、农行、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村镇银行等涉农金融机构。涉农金融机构支持户数占到了八成,部分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也进行了支持,但数量较少。其中农村信用社对家庭农场的支持介入最早,支持金额最多,充分体现了支农主力军的作用。主要是农村信用社广泛 3

分布于农村地区,点多面广大,与家庭农场距离最近,特别是许多家庭农场其前身就是种养殖大户,与农村信用社接触较多,取得过信用社的信贷支持,农村信用社对法人的情况比较了解。贷款方式上主要是抵押、保证、联保等,其中抵押贷款形式最多,抵押物主要是房地产,保证贷款主要有企业担保、法人担保、公务员担保和村委领导担保。

三是金融机构不断创新信贷产品,涉农金融服务不断提升。近年来,嘉祥县金融机构深入推动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推广了一大批适合农村特点的创新型金融产品。家庭农场可选择的信贷产品范围逐步扩大,主要包括农户小额贷款、农户联保贷款、商品住宅抵押贷款、应收账款抵押、林权抵押等。同时,针对家庭农场出现的新情况、新需求,涉农金融机构还尝试采用供应链融资等新途径,以不断满足家庭农场贷款需求。方便家庭农场的资金使用,降低融资成本。同时,不断加快辖区金融电子机具和自助服务终端布设进程,推动基础金融服务向行政村和社区延伸。截至2014年12月底,全县金融机构已经建设自助银行55个,布放ATM机110台,POS机6650台,并为辖内家庭农场全面开通了网上银行业务,为家庭农场的发展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三、家庭农场发展中遇到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土地流转与金融不对接制约金融支持有效发挥

家庭农场所拥有土地为农村耕地,主要通过包括出租、转包、抵押、担保形式流转而来。在现有法律框架下,虽然《物权法》明确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物权地位,但《物权法》和《担保法》还明确规定,耕地、宅基地等集体所有土地使用权不得抵押。目前,农村金融机构接受的抵押担保物范围有限,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房、宅基地等不动产受制于法律规定,无法直接抵押融资,而地上种养物、种植 4

大棚等地上附着物以及农产品等动产抵押法律虽未作限制,但相关担保创新明显滞后。重要的是,当前流转土地抵押贷款没有登记评估部门,贷款无法运作,流转农户创业资产不足。随着未来土地流转速度、规模的加快和扩大,如果不能解决流转土地抵押问题,农户及相关企业贷款难和难贷款的矛盾将更加突出。

(二)贷款额度和贷款期限与家庭农场生产无法匹配

根据人行嘉祥县支行调查,目前,金融机构对农户最高贷款限额一般限制在100万元以内,而实际情况是由于农药、化肥、柴油、饲料等农资价格高企,生产经营规模化,因而贷款需求也有了较大变化,租赁转耕地的租金要在生产前一次性付清,畜禽养殖的前期投入较为巨大。同时,金融机构都以提供1年期的短期生产性贷款为主,而家庭农场生产周期一般为1至3年甚至更长。这导致农户在贷款投资于有生长周期超过1年的农产品项目时,固定的贷款周期有可能产生拖欠风险。调查显示,土地流转前农户贷款的期限多为1年,1年以内的贷款基本能满足种粮农户的生产要求;土地流转后,家庭农场贷款期限大多在3年以上才能满足农户的扩大生产需求。因此,当前农村信贷资金供给期限短期化与农业本身的自然生长周期不适应,势必会影响正常的生产,增加了银行回收贷款本息的难度,一定时期内就会出现资金周转不便和短期内无法偿还贷款的问题。

(三)滞后的农业保险体系难以分散家庭农场经营风险

与其他行业相比,农业属于天然弱质产业,受自然天气、虫害疫情、市场行情等影响极大,面临着巨大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因此,农业生产收益的不确定性远高于其他行业,尤其是家庭农场以分散土地流转后增大了农业风险。农业保险由于缺乏相应政府补贴等政策支持,加之高赔付率,商业保险机构提供的农业保险业务极度萎缩。目前,在农村金融体系中,农业保险作为一种市场化的风险转移和应对 5

机制,没有在分散农业风险、补偿农业损失、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促进农民增收方面发挥应有的功能。据人行嘉祥县支行调查,辖区商业保险少有涉足农业,品种只有能繁母猪保险、奶牛养殖等险种,农业保险险种未能覆盖全部农产品,如鱼、虾类水产品没有相应的险种,经营此类产品的农场主无法投保。由于农业保险的低投保率、低赔付率使金融机构探索以农业保险为担保的金融产品的积极性不高。

(四)缺乏明确的扶持发展家庭农场的政策体系

由于尚未认识到家庭农场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主体而予以重视,当前政府和有关部门没有出台系统的专门扶持家庭农场的政策。财税方面,既没有针对家庭农场的财政扶持资金,也没有在营业税、所得税等方面的减免政策。现有的粮食综合补贴补给了农户,家庭农场无法获得,造成生产粮食的无法获得相应补贴。同时兼具种粮大户的家庭农场主,获得化肥、种子、农药等专项补贴也需要一定条件并明确品种、品牌。土地方面,部分地市土地流转推动缓慢,导致难以实现土地集中连片,家庭农场获得的部分流转土地,交通等基础条件差,影响了机械化耕作和经营效益。金融方面,还没有出台统一的针对家庭农场的金融支持政策,对家庭农场的支持无论是金额、利率、担保方式、期限等基本与普通农户一样,与家庭农场实际需求相差较大。同时,再加上农业科技投入不足,农村征信体系建设刚刚起步,法制建设较为滞后,信息不对称问题严重,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亟待改善。

四、推进发展家庭农场的建议

(一)明确家庭农场标准和扶持方向

目前家庭农场概念模糊、标准不一是导致家庭农场发展无序的主要原因。建议:一是明确家庭农场的概念和标准。我国地少人多,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 47%,因此我国家庭农场在规模上不能像美国、6

加拿大等土地资源丰富而人口数量不多的国家一样推崇大型农场、超级农场。一方面要依据我国的国情,充分考虑农场规模过大对流转出土地的广大农民的就业、养老问题,另一方面根据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家庭农场的规模并非越大越好,只有规模适度,各项生产要素相适配的情况下才能实现效益最大化。建议国家相关部门在充分调研、科学计算并充分考虑各类农产品特点的基础上确定各类家庭农场的规模,并在家庭农场雇工性质、人数、农业收入占比上出具相关标准。二是家庭农场的注册登记部门要加强对家庭农场申报的合作和审核,目前负责对家庭农场进行注册登记备案的部门有工商部门和各地农工办,两部门在注册备案上并未建立合作联动机制,导致在双方注册备案的家庭农场名单并不一致,难以准确统计家庭农场数据。建议出台规范的登记备案管理办法,申请者首先到当地农工办备案,经农工办认定后,凭相关资料到工商部门登记注册,同时要加强对家庭农场土地规模、雇工人数、收入构成的审核,避免一些并非从事家庭农场的经营组织冒领家庭农场牌子,挤占国家政策优惠。

(二)涉农金融机构要加快推进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 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积极推进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土地新政的推出必将推动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发展、农业经营方式向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加快转变。因此,涉农金融机构必须牢固树立创新理念,有效配臵好金融资源,创新和探索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资金需求与涉农金融机构资金供给的对接机制。2013年以来,部分涉农金融机构的总行、省级主管部门先后出台了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专项贷款管理办法,各涉农金融机构加快涉农金融产品创新,可以根据家庭农场新的融资特点和生产经营特点,创新贴近家庭农场融资需求和实际的产品。

(三)完善家庭农场金融支持体系

一是涉农金融机构应当针对家庭农场的资金需求特点,制定专项信贷政策、科学设计金融产品,探索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宅基地、农民住房等农村财产权抵质贷款,解决家庭农场缺乏有效抵质押产品问题。农业发展银行等政策性金融机构应发挥政策性金融对家庭农场的支持作用,在贷款金额、利率、期限上给予优惠。二是政府部门要推动建立土地承包经营权等农村财产权确权登记、资产评估、产权交易、资产处臵等配套机制和办法,为金融机构开展农村财产权抵质押贷款模式扫除制度缺乏和操作难等现实障碍。要鼓励组建农村担保机构或由政府出资设立担保基金,解决家庭农场担保难问题。三是各部门要积极开展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推进家庭农场信用档案建立和信用评价,将评价结果与政府评选家庭农场示范点、财政奖补、信贷支持等政策结合应用,充分体现信用家庭农场的典型示范引领作用。四是人民银行要充分应用支农再贷款等工具,引导金融机构将信贷资金更多支持于规模适度、经营良好的家庭农场。

(四)健全保险对家庭农场经营风险分担机制

一是加强对农业保险保费的补贴。提高各级财政对农业保险项目的补贴比例,减少家庭农场自缴保费比例,降低家庭农场财务负担,提高其参保积极性。二是完善农保理赔定损机制。加强专业化核灾定损力量,在继续依靠广大基层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专业核灾定损的力量,逐步建立镇级核实定损理赔专家工作小组,形成县、镇、村“三级联动”的农业保险核实定损组织体系,切实提高核灾定损工作的科学性、准确性。三是要积极鼓励和支持适合农村需求特点的农业保险品种创新,探索将涉农贷款与农业项目政策性保险有机结合的新农业信贷运行机制,建立“银行+农户+农业专业合作社+保险”的信贷合作服务模式,让广大农民在享受农业保险优惠政策的同时,在自主创 8

业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金融支持和金融服务。四是加强农业保险的宣传,增强农户风险防范意识,提高参保率。

(五)改进家庭农场财税支持政策

虽然目前国家及各级政府对涉农的财政奖补政策种类繁多,但各类政策间的协同性不够,依然存在着些政策空白或交叉等不合理情况,导致政策实施的不公平,挫伤了部分农业经营主体的生产积极性。建议国家及各地方全面梳理各项涉农财税奖补政策,重新审视各项财税政策与国家和地方对相关农业产业、经营主体的整体政策要求的协同性,改变“眉毛胡子一把抓”的现状。同时各地方财税政策的具体审批部门要加强对申报者的审核,对虽有多块牌子但实质为一个经营主体的,不应重复奖励,以最大限度的扩大对财政奖补政策的效益,让更多的符合政策的经营主体享受国家的政策福利。除了做好农业直补工作,还应充分发挥财政奖补资金对金融支持的杠杆作用,如将财政奖补资金作为担保基金,撬动更多的信贷资金帮扶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健康发展。此外,对在家庭农场等涉农金融支持工作中贡献较大的金融机构要加大奖励或给予贴息,为其争取相应的财政奖补、减税政策,以提高涉农金融机构扩大家庭农场金融服务的积极性。

第三篇: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发展策略研究

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发展策略研究

转载日期:2012-7-16 22:09:00 来源:互联网

内容摘要:2007年12月,武汉城市圈经国务院批准成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在面临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时刻,武汉城市圈应该抓住机遇,创新发展,在构建“两型社会”过程中,促进武汉城市圈的经济发展,使其真正成为中部发展的战略支点。

关键词:武汉城市圈 “两型社会”

国家发改委在全国体制改革的总体布局中,从有利于区域协调发展和探索建设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简称“两型社会”)出发,在中部地区选择一些层次较高、内容具有全局性和代表性的地区开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促进全国改革和发展新格局的形成。湖北武汉作为中部地区惟一的特大城市,在中部地区具有独特的地位和功能。武汉城市圈(又称“1+8”城市圈,是指以武汉为圆心,包括黄石、鄂州、黄冈、孝感、咸宁、仙桃、天门、潜江周边8个城市所组成的城市圈)更因是湖北人口、产业、城市最为密集的地区,及全省经济发展的核心工业区域,构建“两型社会”具有先天优势。

武汉城市圈发展概述

对湖北省及武汉城市圈而言,获批建设综合配套试验区是一个历史性的重大机遇,在武汉城市圈这个平台上,建立“两型社会”试验区,可以让更多的人看到新型社会的发展状态,推广新型社会的实验结果,实现武汉经济的腾飞。

“两型社会”是武汉乃至湖北成为“中国第四经济增长极”的一次重大发展机遇。目前,湖北已发布武汉城市圈发展战略,3年内,武汉城市圈将形成产业对接及市场、道路、通讯、管理五个一体化。武汉通过产业对接和辐射,把周边城市连接起来,这种辐射,最初由武汉1+8城市圈内逐渐可以扩大到省内,与湖北另外两个有实力的城市襄樊、宜昌对接,形成大湖北城市圈概念,然后辐射到中部邻省,并与西部成渝城市圈、关中城市圈遥相呼应。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武汉成为越来越重要的交通枢纽。“十一五”期间,铁道部计划投资1000亿元,其中武汉就占了500亿元,现在三大火车站都在新建或改造扩建中。天河机场第二航站楼已经完工,到第三航站楼完工,年吞吐量可达4000万人次。未来,更多途经武汉的高速公路要建成通车,武汉中部交通枢纽地位将更突出。

打造武汉城市圈内布局合理的经济结构

武汉是中部惟一的副省级城市“,一城独大”是武汉城市圈有别于其他城市圈的显著特征。武汉虽然“大”,却缺乏中心城市应有的经济聚散功能,城市的综合功能比较薄弱。“九省通衢”的武汉,区位市场优势明显,科教实力雄厚,产业基础较好,自古就是地区经济的中心。

然而,近年来武汉的传统优势逐步减弱,总体聚散能力逐步下降。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发展的资源、环境压力大;圈内的知名品牌产品很少;九大城市间主导产业具有较大的雷同性,城市之间的功能分工不明确,存在同质竞争;城市之间、城乡之间文化教育、经济发展差距明显。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的发展。

武汉城市圈在成为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后,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发展仍会受阻。从市场主体户数(包括企业和个体户)这一重要指标来看,无论是注册资本金和户数,还是市场主体总量,重心仍然明显向东北部倾斜,而西南部呈明显弱势,这种不平衡在一定程度上仍将持续,不利于城市圈的可持续发展。

此外,武汉城市圈内多个城市的主导产业具有较大的雷同性。同时,各城市之间的功能分工不太明确,城市间缺乏协调和合作机制,这是武汉城市圈当前发展存在的最大问题,而这也是武汉城市圈进一步发展的关键。

推进武汉城市圈新型城市化发展道路

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城市化水平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同时,人均资源占有量少,资源禀赋与人口不断增长之间的矛盾将长期存在。“两型社会”建立的出发点就是要求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强调环境保护,着重解决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矛盾问题。从当前武汉城市圈的经济发展状况来看,走生态型路线,既符合国家“节能减排”的方针,也符合武汉城市圈可持续发展的自身要求,将武汉城市圈建设成为以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绿色科技为动力,追求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社会体系。

就具体途径而言,本文认为,首先要推进重点行业、企业和工程的节能减排,严格控制新建高耗能、高污染项目;加大工业结构调整,设立高耗能、高污染等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强制淘汰制度;逐步扩大节能、节水产品实施政府采购的范围,建立和完善资源开发与生态补偿机制。其次,要积极探索发展循环经济的有效模式。发展循环经济是破解资源环境约束、建立“两型社会”的重要途径,按照“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无害化”的原则发展循环经济,以促进资源循环式利用,鼓励企业循环式生产,推动产业循环式组合,倡导社会循环式消费。最后,应大力发展和应用绿色科技。突破传统的科技进步方式和思维,着眼于人与自然的共生和共存,立足丰裕、清洁、可持续利用的资源取向;建立绿色科技的自主创新体系,发展和应用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科学技术,优先解决影响我国生态与环境的重大问题和重点退化区域;实施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技术集成与示范,通过生态产业和环境基础设施链条,把工业和农业、城市和农村、生产和消费有机地结合起来。加快武汉城市圈发展体制的改革创新

武汉城市圈构建“两型社会”的综合试验改革,着重解决的是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矛盾问题,走的是适合中国国情的内生型发展模式。这在全国各个城市并没有具体实施的方案与经验,所以必须在不断的探索与创新改革中建立符合武汉城市圈发展的,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体制机制,以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其一,改变传统城市化道路中以制造业等重工业为龙头的发展模式,建设以更强调第二、第三产业为龙头的新型城市化,即以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龙头。其二,武汉城市圈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城市之间、城乡之间差异很大,发展很不平衡,区域矛盾和城乡矛盾紧紧相连。因此,武汉城市圈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必须改变传统城市化吸附周边农村的优质资源,却没有带动农村发展的现象。发挥武汉城市圈区域内各自不同的优势,突破影响经济发展的地区分割和城乡二元体制障碍,建立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体制和机制,通过区域发展带动农村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其三,武汉城市圈核心城市首位度高,周边城市腹地广阔,有利于区域产业布局一体化、拉长产业链,形成产业集群。从资源配置上看,武汉拥有相对完善的商务环境,周边城市拥有相对宽松的资源条件、较低的开发成本和广阔的经济腹地。所以,必须改变传统的单体城市化,在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过程中建立起城市之间以产业链和价值链为基础的分工协作,错位发展,共同发展。

全面落实武汉城市圈的战略部署

在武汉城市圈经国务院批准,成为“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之后,湖北省、武汉市政府进行了精心规划和部署,并制定了一系列实施方案,以保证“两型社会”在武汉城市圈的顺利建设。如武汉城市圈总体规划将武汉城市圈发展的战略定位于长江经济带为主轴的东西部互动发展的关键接力点和加速器而提出的“五个一体化”以及针对武汉城市圈的四大“软肋”,武汉市政协提出相应的四大“突破口”。这些政策都是针对武汉城市圈的优势、问题及具体的情况制定提出的,具有积极的指导性与切实的可行性。

结论

综上所述,面对资源节约型社会发展的要求,武汉城市圈必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并在实现品牌知名度的过程中,完善区域创新体系;探索城市之间、城乡之间新的链接方式,完成生产分工的分配,以优惠整合资本配置,优化区域经济结构,统筹区域发展机制,实现城市、城乡协调发展。面对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的要求,武汉城市圈需向节约型、内涵型的新型城市发展。如合理利用土地,优化资源配置,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及可持续发展。坚决杜绝传统城市化中出现的高能耗、高污染、高成本,以环境牺牲为代价的发展模式,这样才能实现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目标,促进武汉经济的腾飞。

参考文献:

1.张昌勇.中部发展战略与政策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5

2.左峰.中国三大城市经济圈的现状及其发展[J].经济研究参考,2003(53)

3.史育龙,周一星.关于大都市带(都市连绵区)研究的论争及近今进展述评[J].国外城市规划,1997(2)

4.袁家冬,周筠,黄伟.我国都市圈理论研究与规划实践中的若干误区[J].地理研究,2006(1)

第四篇: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创业问题研究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创业问题研究

摘 要: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难和创业难问题事关个人、家庭、高校、社会、国家的发展,需要多管齐下加以解决,以保证其就业的数量和质量,增强其创业的能力与活力。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就业;失业;创业

一、中国高校毕业生的现状及成因分析

中国受过高等教育的总人数和在校毕业生的数量冠绝全球,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时移世易,中国大学生的教育和就业体制已逐步从过去的“精英化教育”、“严进严出”、“统包统分”过渡到“大众化教育”、“宽进宽出”、“供需见面”、“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阶段,高校毕业生呈现出数量逐年递增、素质整体下降、就业率总体下滑的态势。作为世界上大学生资源最丰富的国家,目前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正在加大,新的失业群体正在形成并不断壮大,增加了个人和家庭的负担,“读书无用论”的观念有所抬头,民众教育投资积极性遭受打击,同时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浪费,且容易引发社会矛盾和问题。

大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培养,必然会走到毕业这一步。千千万万的高校毕业生涌进劳动力市场参与竞争,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各就其位,各谋其职。结果是,有的学生“毕业”后顺利“就业”,有的被迫从事“自由职业”和“自主创业”,有的无奈 “失业”和“待业”。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高校毕业生规模为727万人,比2013年多出28万人,就业压力持续增大。

高校毕业生结构性失业、体制性失业、自愿性失业的问题仍很突出,其就业难和创业难的成因有多个方面:第一,伴随着连续多年的高校扩招,中国大学生规模逐年放大,逐步缓解了各行各业对人才的强烈需求,大学毕业生已从“稀缺资源”转变为“常规资源”。第二,伴随着国企改革、城市化进程、化解产能过剩和国家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等因素,大学生将直接面对国企下岗员工再就业、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城市农民工就业以及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的竞争,就业形势更为严峻。第三,高校学科设置与社会需求有所脱节,使大学生与用人单位专业结构失衡,呈现结构性的过剩状态。第四,大学生就业观念有待改变,盲目形成过高的收入预期与就业期待,盲目地拥堵到经济发达地区、热点行业和大单位,产生区域性结构和产业性结构的失衡。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问题的对策分析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和创业问题需要政府、社会、企业、高校、家庭和学生个人的多方参与、共同努力。主要有以下对策:

(一)政府和社会层面的对策建议。要深化改革创新,大力发展经济,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和第三产业服务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和中西部地区就业;要降低大学生创业门槛,充分运用税收、资金、简政放权等手段鼓励就业和自主创业;拓宽大学生就业渠道,完善就业服务平台,增强就业信息传递的全面性和及时性;探索新的就业激励措施,比如美国为了鼓励大学生到特定的地域就业或从事特定的职业,提供了“免除学生贷款义务”等系列激励措施;比如日本政府强力支持大学生创业,为那些具备切实可行的创业计划的大学生提供一些无担保、无抵押的融资,在解决学生就业的同时,又创造了新的就业机会;要加大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援助力度,特别要重视对贫困学生的关注和支持。

(二)高校层面的对策建议。一方面,增强高校关注和帮助学生就业创业的内生动力。高校要根据时代发展情况和社会需求,与时俱进,主动适应和调整专业学科设置、机构部门设置,有所取舍、有所侧重;要加强用人单位和就业信息的收集,强化与用人单位的密切联系;要建立健全“专业化、信息化”的学生就业指导体系、培训体系和服务机制;要通过职业见习、岗位实习等形式增强在校学生的能力和经验;要鼓励学生自主创业,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观,提高学生择业能力和求职技巧,比如德国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于高校学生学习生涯的始终,为学生提供入学前的咨询服务和入学后的专业调整服务,帮助学生理性定位、发挥潜能、符合社会需求。另一方面,增强高校关注和帮助学生就业创业的外生动力。要优化对高校的考核机制,将学生就业情况作为高校的重要评价指标,促使此项工作成为高校的一大差异化优势和基本社会责任。

(三)用人单位层面的对策建议。用人单位要树立正确的用人观,要坚持“以人为本”的观念,将人才作为单位的第一资源;要重视自身的人才梯队建设和人才结构建设,从年龄、专业、可塑性等角度认清应届毕业生的基础性作用;要加强与高校的交流合作,充分及时传递自己的用人需求和导向,在帮助高校调整专业设置和招生规模的同时,满足自身对人才的长远需要;要切实做好用人信息的传递工作,防止信息不对称;要创造公平公正的就业环境,防止因性别、学校、户籍和专业等形成歧视性待遇。

(四)家庭和大学生层面的对策建议。家庭要关注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帮助大学生形成理性的择业观,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较强的生存能力和适应能力。大学生要重视自身综合素质的培养,挖掘自身潜力;要主动转变思想观念,认识到现代服务业的优势和潜力,敢于从事自由职业或自主创业;要树立积极的就业思想,培养健康的就业心态,在地域、行业、单位、薪资、职务等方面拥有理性的预期,不能将就业目光和标准单一地定位在那些短期内薪资高、职衔高、社会地位高的岗位上面,要与实际情况和个人长远职业规划相适应和促进。

参考文献:

[1]杨雄:《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与社会稳定》[期刊论文],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

[2]李晓:《大学生就业难的思考及对策研究》[学位论文],2007年。

[3]范霞:《国外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综述》[期刊论文],继续教育研究,2009年第8期。

作者简介:蒋寒宇(1985.10-),女,汉族,本科,讲师,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和思想政治,现工作于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管理学院。

第五篇: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金融支持问题探析

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金融支持问题探析

发布时间:2011-8-11信息来源:中经专网

[摘要] 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问题涉及面广,具有交叉性和复杂性。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金融在资源配置、结构转型中的助推器作用,实现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是我们当前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本文从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困境入手,通过借鉴国外经验,提出金融支持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策略选择。

(中经评论·北京)“因矿而兴,矿竭城衰”是很多资源型城市发展的轨迹,不计成本、不顾长远的发展模式,造成资源枯竭城市污染严重、生态脆弱和工人下岗等一系列突出的社会、经济问题。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帮助资源枯竭地区实现经济转型”,全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调整。金融作为市场经济的核心,研究其在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发挥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拟对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金融战略选择进行研究,希望能为此类城市的经济金融长期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困境

资源枯竭型城市,从定性角度看,是指如煤炭、石油、铁矿等资源型城市经过数十年的发展,面临如资源枯竭、技术手段落后、经济条件和城市区位不占优势等问题,无法继续扩大开采范围,导致支柱产业倒塌的一类资源型城市。从定量的角度看,路卓铭(2007)认为,资源产业从成熟阶段向衰退阶段过渡的标志是:宏观上,资源开采总计超过已探明资源经济可采储量的70%,保有可采储量的服务年限已不足15年,资源产业的销售额、利税额和就业人数开始出现连续且非周期性的下降,资源型主导产业对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呈现不足;微观上,采掘成本上升,企业市场竞争力下降,亏损企业增多,企业普遍感到经营规模扩张受到资源供给的较强约束。在资源枯竭型城市,依托资源优势建立起来的产业后侧和旁侧产业竞争优势逐步消失,可持续发展面临着诸多困难和障碍。

(一)资源可开采年限日益缩短

矿产资源是非再生性资源,其资源必然会有枯竭的一天。二十世纪中期以来我国建设的8000多座矿山,其中2/3已进入“老年期”,且440座矿山即将闭坑。“十五”以前,东北国有经济占绝对主导地位,中央下放到地方的国有大型煤矿共94个,东北就有28个。而目前辽宁的本溪、北票煤矿已整体破产,抚顺、阜新、南票煤矿的部分矿井已经关闭。河南省三门峡市已发现的矿藏达66种,占河南省已发现矿种的60%,已探明储量的有50种,是全省乃至全国重要的贵金属、有色金属及能源矿产基地,但随着矿产开采强度日益加大,资源可采年限迅速缩短。按目前实际生产能力估算,三门峡市的主要矿产(黄金、白铝、黑煤)最多只能开采15年。

(二)经济发展过度依赖资源产业

资源型城市的显著特征之一是经济结构单一,经济发展严重依赖城市资源,由此带来的一个突出问题则是经济结构的不稳定性,一旦支柱产业或支柱企业受宏观调控出现衰退,或因资源枯竭导致企业大幅减停产,整个城市经济可能陷入困境。从三次产业的构成来看,资源型城市第二产业占绝对主导地位,以三门峡为例,2004-2007年该市资源行业收入占到全市财政总收入的78%、80%、86%和89%,矿业对工业的支撑度在70%左右,影响波及面达到80%以上,资源型行业的衰退对城市经济的打击可能是巨大的。

(三)产业转型的人员安置成本过大

资源型城市的资源采掘加工业从业人员高度集中,部分地方占比高达65%以上(不含农业),优势产业互补不足,产业链条未能拉长,造成在产业重点转移中,从业人员相互接纳安置难度增大,若不妥善处理,将会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如辽宁现有矿山企业7000多家,从业人员458万人,其中相当部分属下岗失业人员。

(四)经济可持续发展环境不佳

一方面,受“重生产、轻生活”和“重经济建设、轻市政建设”思想的影响,我国资源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欠债较多。另一方面,高强度的开发,使资源型城市的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如辽宁省182家矿山企业占地2202平方公里,其中7处采煤沉陷区面积达270平方公里,涉及住宅面积663万平方米,涉及居民11万户、33万人。沉陷区内很多房屋和公共设施被破坏,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威胁,也制约了资源枯竭城市的战略转型。

(五)转型的有效信贷供给不足

金融在支持资源型城市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信贷投向集中问题突出。信贷投入过度集中于资源型企业或国有企业,中小企业、民营企业等的合理资金需求得不到满足。以三门峡市为例,2008年1-9月份,大企业新增贷款占全部新增企业贷款的比重达79.2%,是中小企业的2.62倍。二是金融发展相对经济增长存在差距,金融机构存差明显扩大,如三门峡市存差从1999年的25.8亿元上升至2008年三季度末的189.75亿元。在2006年,按照三门峡市“发展精细化加工,壮大民营经济,培育高新技术产业”的转型思路,需要近500亿元的资金融入,除去金融中介融资和直接吸引外商投资,仍有近200亿元的资金缺口无法满足。

二、国外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基本经验

(一)市场主导型:代表国家有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

三国的共同特点是幅员辽阔、矿藏丰富、人口稀少,三国城市转型主要由资源型企业自主抉

择。金融通过市场的价格发现和资源配置,引导社会资金进入企业活动,在城市转型中起到重要的助推作用。一是金融提前介入企业转型。引导企业建立预警系统,帮助企业有步骤地公布公司发展和转型计划,给公司、地方政府、工人及其家庭留出足够的时间来逐步关闭工厂或是放弃一个矿区城市,促进企业实现有序转型。二是努力扩大政府救助政策效果。金融积极配合政府的紧急援助、再培训、搬迁等政策,实行工作分享策略,扩大政策实施效果。三是实行差别信贷政策。在北美,部分资源型城市由大型人口居住中心和中心城市资源区组成。人口居住中心的信贷支持重点为城市建设、科技服务产业等,信贷支持和经济发展具有可持续性。由无人居住带、移动性城镇地带、长期通勤地带构成的中心城市资源区,则根据企业发展周期,按照市场规律适时调整优化信贷结构。四是创新金融服务产品。结合转型实际,建立社区赔偿基金和专项保险机制,创新信托、金融衍生交易、风险投资、担保、融资租赁、货币经纪、资产管理等领域新型金融产品等。

(二)政策主导型:主要代表国家为日本

日本矿产资源匮乏,人均资源占有量低,决定了日本政府对资源型产业的重视。一是将煤炭区域振兴纳入法制轨道。日本资源型产业主要是煤炭产业,日本政府先后出台了《特定萧条产业安定临时措施法》、《特定产业结构改善临时措施法》等相关法律。二是出台财政税收优惠措施。大力兴办工业开发区,针对转型企业和资源转型地区新兴产业,出台了一系列税收减免政策,以优惠政策招商引资推动结构优化。三是金融机构积极参与转型。在政府的统一规划下,金融机构做了大量工作。如依托税收减免政策,通过“地域振兴整顿公团”,对进入产煤地域的企业实施长期低息设备资金融资和长期运转资金融资;采取设立中小企业转产基金、降低中小企业准入门槛、加速设备折旧并鼓励创新、最大限度地发挥社区作用等措施,加大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力度等。

(三)混合型:主要代表为欧盟

欧盟模式的特点是政府主导与市场调节相结合,推动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以德国鲁尔、法国洛林地区为代表,政府与金融机构在转型中充分发挥了合力作用。一是金融信贷直接参与政府的整体转型规划。鲁尔积极发展生态旅游和工业旅游,实施退二进三政策,金融适时调整信贷导向,退出传统资源性产业,进入以生态、信息、电子、服务等产业为主的第三产业。二是政府在对传统矿区清理整顿时设法保全金融资产。政府在对生产成本高、机械化水平低、效率差的煤矿企业施行关、停、并、转过程中,采取债务转移、资产重组、财政贴息等措施保全金融资产,有效防范了信用环境和金融信贷资产质量的恶化。三是政府与金融联手建立转型地区社会保障机制。鲁尔工业区社会包袱沉重,德国政府向失业者和社会成员提供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失业补贴,金融保险机构实行责任保险赔偿机制等措施,保障转型调整中的利益平衡和社会稳定。四是成立专门的转型配套金融机构。1984年,法国政府出资成立矿区工业化基金,1990-2000年每年提供1500万欧元,帮助矿区改善基础设施和发展高技术产业。此外,法国政府还组建了“矿区再工业化金融公司”,该公司创建后15年来,资本从1000万法郎增加到1.2亿法郎,为230个企业提供了2.8亿法郎贷款,新创造就业机会2.1万个。

三、我国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金融战略选择研究

与上述国家相比,我国的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面临更多的困难。为有效推动转型,我国金融业应准确把握资源城市转型中的产业支撑点、经济增长点、支持着力点,针对不同类别形成不同的信贷供应与金融支持重点,提供良好的金融服务。

(一)加快金融产品创新,全力支持垄断优势产业扩大市场份额

1、凸显资源型城市品牌价值,多种金融模式支持扩张,信贷措施全面跟进。资源型城市具有区位重要性和地位特殊性等品牌优势,应按照主业突出、行业领先、辐射带动的要求,打破区域行政分割,利用增量投入、存量调整、联合重组、低成本扩张等金融模式做强做大一批集团企业,积极向外地或国外开拓,向相近或相关产业开拓。很多资源型城市在精细加工、土建、通风、排水、人才、技术方面有突出垄断优势,可以对外承揽产品精深加工、隧道开挖、桥梁建设等项目。在此类产业扩张的过程中,信贷措施应全面跟进,协助政府构筑“大信用”机制,注重引导,主动提供配套的信贷政策服务。

2、构建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互为补充的多元化融资渠道,打造“商业金融+项目金融+资本市场”融资平台,助推“大企业带动大发展”。通过政府引导和市场化运作,多渠道筹措资金,鼓励此类产业上大项目,形成产业集群的核心主体。在继续发挥间接融资传统优势的同时,积极构建企业直接融资平台,适当放宽资源型城市支柱企业的上市条件,鼓励企业利用债权融资、项目融资,并协调与国际金融机构的关系,努力争取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基础项目建设的软贷款。

3、丰富中间业务种类和金融创新,提供多元化金融服务。对于此类资源型产业,金融机构应大胆介入,延伸中间业务种类,积极办理抵押贷款、承兑汇票等业务,如代理发行和承销企业融资券,为企业提供多元化的外汇交易、衍生交易、投资理财等金融服务。通过加强与证券、保险之间的业务联系与合作,推进综合业务的开展,如适时推动以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为基础的浮动利率存款品种,发展避险型金融衍生工具等。同时引入发展资源型企业的融资租赁,积极探索资源证券化和资源勘察权证券化,以及资源型投资信托金融产品等创新手段,并加强电子网点建设,把商业银行的国内外网点优势结合起来,提高资金清收效率,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支持企业做强做大。

(二)调整信贷结构,强力扶持循环经济加速形成替代产业集群

1、金融应采取对衰退矿业的补偿基金等措施,搞好尾矿、贫矿的回收采选、伴生金属矿的冶炼和副产品的开发,走循环经济、变废为宝的可持续发展道路。目前我国主体资源利用效率仅为30%,比世界平均水平低20个百分点。通常说来,煤矿的回采率为50%至60%,即使是枯竭的煤矿,也有一些伴生的能源或非主体矿物能源并没有开发。因此,我国应借鉴国外成熟模式,走循环经济发展之路。金融首先应加强对衰退矿山深部探矿的资金支持,建立矿山企业的反哺机制

与矿业城市持续发展的补偿基金,在矿业销售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建立暮年矿山的反哺基金,并在分级财政中增加矿业城市的留成比例,争取可持续发展时间;其次应合理搭配对不同链条、不同环节的资金投放量,建立与循环经济相适应的信贷模式,资金向对伴生(共生)资源综合利用、废弃物(如煤矸石、尾矿等)化害为利的循环产业进行倾斜。

2、金融机构需发挥其资本与产权的纽带作用,使此类企业产生连锁效应和支化效应,推动产业链集群的形成。一方面金融业要以股权、产权为纽带进行多层面、跨区域、跨行业的联合、兼并和重组,推动每个节点企业和下游企业构成“网状结构经济”,重视发展自身产业链上的节点分支产业,使每个下游产业再分形为另一个细化产业,高度关联的分工专业化和交易便利性结合后,将实现产业结构梯度调整。例如煤炭业不能单单停留在原煤开采销售层面,随着产业链条不断拉伸,洗选、焦化等日渐成为重要的产业支柱,金融应明确信贷重点,支持产业细分。另一方面,人民银行要充分发挥“窗口指导”作用,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投放力度,及时满足此类企业资金需求;国有商业银行上级行对基层商业银行要给予适当授信权力,按组织存款的适当比例投放到产业链条延伸建设之中,做到贷款审批与管理相一致,实现贷款权责对等;其它银行业金融机构也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申报符合贷款条件的项目,向产业集群链上的细分行业给予信贷倾斜。

3、建立银企对接平台,切实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要创新信贷风险防范机制,针对中小企业、民营企业、下岗失业人员等担保贷款难问题,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采取财政出资、企业出资、社会募集等政策运作或商业运作形式,大力发展中介服务机构、推进担保业务发展,缓解区域资金供给压力、减少银行信贷风险。由于财力限制难以组建担保公司等信用中介机构的资源型城市,应将其列入地方政府规划,运用预算积累资金予以解决。针对区域内中小企业家庭式管理突出、财务制度不健全、信用等级低下、有效抵押担保不足等现实状况,推行“一企一议”,努力开发一些适宜中小企业应用的金融产品,解决企业“缺血”现象。

(三)倡导信用观念,努力降低资源枯竭产业金融资产损失

1、金融应发挥窗口指导作用,引导此类企业及时关、停、并、转,使信贷资金及时抽回并对业已形成的不良贷款进行清收。对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切实面临转型困难、实力不济的资源产业,金融机构应主张其适时关、停、并、转,并为此类企业寻找下家,使信贷不失时机地从衰退产业中抽回:一是进一步优化信贷资产结构,对已形成的不良贷款要抓紧清收,充分利用呆账贷款核销,最大限度地减轻经营包袱,不断建立新的效益增长点;二是调整负债结构,进一步改善软硬环境,增加存款总量,同时合理调度资金,减少内部各种无效资金占用,最大限度地降低经营成本;三是对按法定程序破产、金融债权已做出安排的企业,金融机构要加大减值准备计提力度,及时核销剥离不良资产。

2、完善资源金融的风险防范机制。一是金融机构在关、停、并、转过程中,要根据贷款规模、期限,从此类产业中分批、分类、分阶段地退出,对因政策性关停的资源产业造成的信贷资金损失进行一定补偿,以最大程度保全信贷资金的完整性。二是对以物抵贷形成的不良资产可出租、租赁或以物入股,对随时间推移贬值幅度较大的尽可能拍卖、转让,必要时以大的折扣置换资金,尽量减少抵贷物资价值损失。三是要规范企业改制行为,切实维护金融债权。各级政府要

妥善处理企业改制与支持金融部门依法维护金融债权的关系,做到不偏袒企业,严格执行不落实金融债务不予办理改制手续、不颁发新的营业执照等制度,坚决制止和纠正企业改制中的违法行为,最大限度地保护金融债权。四是要努力构建新型的政银企关系,进一步完善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培育信用评价机构,加大对恶意逃废、悬空银行债务的惩治力度。只有不断改善城市金融生态环境,才能吸引资金聚集,产生资金的“洼地”效应,促进区域资金、要素流动,提升地方经济竞争力。

3、加强金融保险业与资源型产业的结合,解决此类企业市场退出后社会安置问题。此类企业在改制、改组过程中历史包袱较为沉重,除进一步搞活壮大非公有制经济,将此类企业的下岗职工合理安置在资源型城市的服务业、旅游业外,还应继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发挥金融在安置人员上的作用,切实解决转型带来的社会问题。金融应加强保险业与资源产业的合作,加大与资源开采业配套的养老保险、责任赔偿制度建设。同时鼓励政策性银行设立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专项贷款,安排一部分国债资金和中央预算内基本建设资金,扶持资源型城市建设能够充分吸纳就业的项目,在剥离企业办社会、解决厂办大集体等历史遗留问题方面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并建议政府多渠道、多途径、多方式创造就业岗位,安置下岗职工,鼓励下岗人员创业。

(金融发展研究,秦晓伟)

下载武汉城市圈弱势群体就业创业金融支持问题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武汉城市圈弱势群体就业创业金融支持问题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促进我市农民就业创业问题的研究

    促进我市农民就业创业问题的研究 就业是民生之本,创业是富民之源。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是全面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客观需要,是贯彻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农业政策性金融支持黑龙江省粮食产业发展问题研究5篇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专业论文 农业政策性金融支持黑龙江省粮食产业发展问题研究 农业政策性金融支持黑龙江省粮食产业发展问题研究 摘 要:粮食安全问题是全世界人们长......

    中心城区失业青年就业、创业问题的研究

    中心城区失业青年就业、创业问题的研究内容摘要青年失业问题已经引起了我区各方面的密切关注,引导失业青年就业创业已经成为我区青年工作的重要内容。本课题通过对我区失业青......

    共青团组织促进2030青年就业创业问题研究[精选多篇]

    共青团组织促进2030青年就业创业问题研究市综合系统团工委内容摘要近年来,青年就业形势日益严峻,成为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解决当前青年就业中存在的问题与困难刻不容缓。本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