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促进我市农民就业创业问题的研究
促进我市农民就业创业问题的研究
就业是民生之本,创业是富民之源。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是全面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客观需要,是贯彻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对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构建“协调张家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近年来,我市围绕贯彻落实中央、省、苏州市积极的就业再就业政策,大力优化自主创业环境,在促进农民就业创业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还存在着诸如就业质量不高、就业稳定性差等问题。
一、目前我市农村劳动力就业创业现状。
我市一直高度重视农民就业创业工作,近年来针对国际金融危机蔓延扩散对农民就业创业带来的不利影响,认真贯彻国家、省、苏州市的决策部署,加强组织领导,坚持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任务,坚持统筹城乡就业和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原则,坚持就地转移、返乡创业并举,技能培训、就业服务、政策扶持并重,进一步增加资金投入,采取扎实措施,大力推动农民就业创业,保持农民持续增收的好势头。截止去年底全市32.98万农村劳动力中就近就地转移29.4万,转移就业率达89.14%。全市181个行政村中有153个行政村成功创建为苏州市充分就业(转移)行政村,达标率为84.5%。全市8个乡镇全部创建成为苏州市农村劳动力充分转移乡镇,其中南丰、凤凰2个镇成功创建为江苏省农村劳动力充分转移乡镇。几年来全市累计培训农村劳动力33417人,其中技能培训9653人。全市共组织创业培训3047人,有1817人成功创业,直接带动就业9800多人。
二、目前我市农民就业创业存在的问题
1、思想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部分农民特别是一些失地农民被征用土地后,存在着对政府和集体“等、靠、要”的思想,缺乏主动寻找工作的意识,通过自主创业、自谋职业和通过其它途径实现就业的意识较差。一些失地农民对就业岗位、收入要求预期较高,存在着“高不成低不就”的就业观念障碍,不愿意从事苦、脏、累的工种,这与外地农民工“肯吃苦、低报酬”的优势形成鲜明对比。受外来务工人员的冲击,就业岗位竞争越来越激烈,使失地农民就业之路变得更加狭窄。
2、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偏低,就业技能缺乏,技能培训方式有待完善。在张家港市全市低收入农户的劳动力中,由于文化程度偏低,在掌握农业生产技术和技能上存在一定障碍,导致了务农缺技术,增收缺乏后劲。近几年政府买单积极组织各项农民培训,提高农民的就业能力取得一定成效,但是也存在一系列问题。如,有些农民并不愿意参加培训,好不容易组织了培训班,来听课的农民却寥寥无几;有些农民认为培训时间太长,误事;有些农民认为培训内容并不是他们想要的。总之政府花钱,农民不认账。可见,现有的技能培训在方式、方法、内容上有待改进。
3、创业层次偏低,产业拓展能力不强。农村的创业大多数是个人或家庭式的创业行为,创业层次偏低。家庭经营是当前主要的生产方式,农民在创业过程中首先考虑的是利用家庭、亲戚以及本地资源,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创业。但由于政策、资金、信息、人才、市场、技术等条件的制约,家庭经营制度在农户经营的层次上规模小交易费用高等问题;在集体服务的层次上存在功能不健全、难以发挥有效作用;在组织管理的层次上,农民组织化程度低,以分散式经营管理为主,缺乏现代经营管理知识和经验。总体上看,家庭经营方式在创业过程中难有大的作为。
4、创业服务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创业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近年来我市围绕政策咨询、创业培训、专家评析、项目推介、创业孵化、融资服务、开业指导和后续服务八个方面的内容,形成了“八位一体”的帮扶机制,重点通过建立和完善“一站式”、“一条龙”的服务制度,帮助自主创业人员用足优惠政策,规避经营风险,改善经营状况,提高创业成功率和稳定创业率。但促进农民就业创业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还有很多有志于创业的农民因为缺少创业项目、创业资金等原因难于实现创业,因此必须加强各方面的扶持与协调,积极营造浓厚的创业氛围,进一步完善创业服务体系。
三、促进我市农民就业创业的几点建议。
促进农民就业创业、保障农民持续增收,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必须从体制机制、政策和工作体系上加以保证。为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尽快提高农民就业创业能力。目前,缺少一技之长已经成为制约农村劳动力转移、稳定就业的“瓶颈”。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培训是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强化教育培训,努力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农民职业培训教育、教学和职业技能管理模式,健全上下贯通的农村职业教育培训网络。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以订单、定向、定岗培训为重点的技能培训体制,对不同行业、不同工种、不同岗位进行对口职业技能培训,开展形式多样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作,使培训和就业互相对接。将有创业愿望和培训要求的城乡劳动力、被征地农民全部纳入免费创业培训对象范围,实现创业培训全覆盖。创业培训要突出针对性和实用性,要聘请行业专家对创业者进行“一对一”咨询,增长创业知识和技能,提高创业成功率。支持农民成立农村经营合作社,创建农产品的品牌,加快农业经纪人的培训,扩大农民创业渠道。创业培训结业人员自办实体,并按规定缴纳社会保险费的,给予社会保险补贴。
2、大力发展经济增加就业。在保持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的同时,注重发展有利于增加就业含量和利用劳动力资源的经济产业和领域,通过经济增长拉动更多就业增加,尽可能避免出现经济增长与就业不同步的情况。一是主攻三产扩大就业。大力发展传统服务业,拓展现代服务业,充分挖掘就业岗位。二是引进企业增加就业。大力招商引资,培育劳动密集型企业,增加就业岗位。三是扶持非公经济带动就业。全面落实扶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合伙经营的政策措施,鼓励农民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四是发展作坊经济吸纳就业。鼓励有实力、有技术的家庭发展家庭加工作坊,带动农民就业。五是培养创业老板带动就业。充分发挥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培养更多小老板,带动就业。
3、进一步完善城乡统一的就业失业登记制度。实行社会登记失业率统计制度,在法定劳动年龄内,有工作能力,无业且要求就业而未能就业的城乡劳动力均可进行失业登记,将失业登记农民纳入失业率统计范围。建立完善城乡劳动力资源库,市、镇(区)、社区(村)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全面掌握辖区内劳动力基本信息、登记失业人员情况、就业去向和形式,实现就失业动态管理。完善城乡统一的劳动力管理服务制度,实现城乡劳动者就业政策统一、就业服务共享、就业机会公平和就业条件平等。
4、进一步完善农村就业困难人员就业援助制度。鼓励用人单位吸纳农村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对招用农村就业困难人员的各类用人单位,给予社会保险补贴等优惠政策。加大政府购买公益性岗位力度,将公益性岗位的范围延伸至行政村,开辟农村公益性岗位新途径,对就业困难人员实行援助安臵。符合条件的公益性岗位,可享受社会保险补贴和岗位补贴。探索建立公益性岗位援助制度,凡经劳动保障部门认定的公益性岗位,以用人单位公益性岗位总量为核计基数,实施按比例援助安臵,援助安臵比例为单位公益性岗位的5%—10%。在实施公益性岗位按比例援助安臵中,劳动保障部门可根据被援助安臵就业特困人员的具体情况,对身体、年龄等条件作适当放宽,录用单位同样享受社会保险补贴和岗位补贴。进一步健全完善就业困难群体援助长效机制,大力促进贫困农户就业脱贫,市、镇(区)、村(社区)公共就业服务平台通过免费职业培训、不少于2次的职业介绍,确保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农村零转移就业家庭至少1人实现就业。通过各项援助措施,确保就业困难人员90%实现就业。
5、积极开展创业融资服务。加大我市小额担保贷款资金财政筹集力度,扩大小额贷款担保贷款基金规模。拓宽小额担保贷款财政贴息渠道,将小额担保贷款贴息奖励政策向农村延伸。积极探索各类金融机构直接向城乡创业者提供小额担保贷款、并由财政给予贴息的新模式,推动创业融资服务的开展。丰富小额担保贷款担保形式,探索抵押方式,降低反担保门槛。完善小额担保贷款基金的风险补偿机制,降低贷款风险。完善小额担保贷款奖励机制,调动经办机构和人员工作积极性。
6、加强组织协调,改善农民就业创业环境。一要落实工作责任。各级政府部门要把促进农民就业创业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层层落实责任。实行严格的专项工作责任制,形成党政组织高度重视、职能部门齐抓共管、全社会协同推进的工作机制和环境氛围。二要加大投入力度。市、镇财政要加大促进农民就业创业资金投入,建立投入稳定增长机制,着重支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农民创业培训、免费职业介绍、技能鉴定以及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让农民群众得益受惠。三要加强宣传发动。要采取多种形式,利用多种媒体,大力宣传促进农民就业创业的方针政策、优惠措施、宣传先进典型和模范事迹,充分发挥典型示范、政策激励、辐射带动等多重效应,激发广大农民的就业创业热情。四是改善环境依法保障就业。政府要站在统筹城乡就业的高度,完善各项制度,以政策为支持、法律作保障,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创造一个宽松环境。首先,政府有关部门要从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稳定这个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重要意义,切实把这项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其次,要积极引导,强化服务与管理。通过建立健全劳务供求信息网络,开展好劳动力需求信息交流。最后,切实保障农民合法权益。执法部门要按照劳动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依法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利。
第二篇:农民创业问题
一、河北省农民的创业现状分析
(一)农民创业户数
(二)农民创业产业分布
(三)农民创业的动机
(四)农民创业的路径
(五)农民创业的组织形式及收入状况。
二、河北省农民创业的制约因素分析
(一)农民现有创业资金缺乏
(二)农民获取市场信息缓慢
(三)缺乏创业经验和胆识
(四)缺乏创业环境
(五)政府对农民创业的鼓励政策不完善
三、促进河北省农民创业的对策与建议
(一)为农民创业者提供一个顺畅的融资渠道,,建立农民创业融资体系
(二)加强市场信息服务,建立农民创业网
(三)加强技术服务,建立创业指导服务中心
(四)制定相关政策, 大力加强农民创业培植
第三篇:共青团组织促进2030青年就业创业问题研究
共青团组织促进2030青年就业创业问题研究
市综合系统团工委内容摘要近年来,青年就业形势日益严峻,成为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解决当前青年就业中存在的问题与困难刻不容缓。本课题聚焦本市2030青年群体,采用专家访谈、实地调研和文献分析等研究方法,摸清全市2030青年失业问题现状,并根据综合系统所属市级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团组织的实际,提出共青团组织在促进2030青年就业创业方面的途径和办法。关键词2030青年 就业创业 共青团 对策
一、本市2030青年失业问题的现状
中国是人口大国,就业始终是一个大问题,特别是在当前经济结构转型和国有企业转制的重要关头,就业矛盾更加突出。中国又是一个青年大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青年失业率(青年失业人数占失业总人数比例)一直居高不下。据劳动保障部统计,从1980年到1993年,青年失业率一直在70%以上。特别是在1983至1993年10年间,其中有9年时间青年失业率在80%以上(见表1)。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就业和再就业问题实际上是一个青年问题。虽然自1993年以来,青年失业率有所下降,但从未低于50%。根据劳动保障部2001年对沈阳、南京等十个城市下岗失业职工的调查,35岁以下失业青年依然高达53%。2004年全国城市登记的青年失业率又回升到70%的高位,这是进入2000年以来青年面临的又一次失业高峰。
表1:城镇失业人数、青年失业人数及青年失业比例情况
年份
城镇失业人数(万人)
青年失业人数(万人)
青年失业率(%)
1978
530.0
249.1
47.0
1979
567.6
258.2
45.5
1980
541.5
382.5
70.6
1981
439.5
343.0
78.0
1982
379.4
293.8
77.4
1983
271.4
222.0
81.8
1984
235.7
195.9
83.1
1985
238.5
196.9
82.6
1986
264.4
209.3
79.2
1987
276.6
235.1
85.0
1988
296.2
245.3
82.8
1989
377.9
309.0
81.8
1990
383.2
312.7
81.6
1991
352.2
288.4
81.9
1992
363.9
299.8
82.9
1993
420.1
331.9
79.0
1994
476.4
301.0
63.2
1995
519.6
310.2
59.7
1996
552.8
-
-
1997
570.0
-
-
(注:数据来源:劳动保障部网站http://www.xiexiebang.com)在上海,青年就业同样面临着很大的压力。本市近几年在促进就业工作中大力完善公共就业服务功能,通过实施一系列积极的就业政策,取得了显著成效。特别是在促进大龄失业人员就业方面,那些愿意重新上岗工作的4050人员基本上都解决了再就业问题。这些4050人员相比2030青年,就业愿望更加迫切,就业期望也比较切合实际,他们就业的动机往往是解决生存问题,因此容易放低眼光。而2030青年除了要解决生存问题之外,更多还要考虑今后的发展。因此,他们很难像4050人员那样更多地通过政府购买公益性岗位来安置托底实现就业。“青年失业”、“大学生就业难”、“白领跳槽”等一系列青年就业新问题日益突出,“毕业漂族”、“啃老族”、“NEET族”等现象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和热议。根据上海市就业促进中心最新统计数据表明,目前全市登记失业人员中,35岁以下青年失业人数占登记失业人员总数的比例超过20%,并且,失业青年正呈现向低龄化、高学历化发展的趋势。从表2和图1可以看出,从2006年到2007年,16-20岁年龄段青年失业人数增加了25.3%,大专以上学历的失业青年占所有失业青年的比例达24.3%。表2:本市失业青年分年龄段分布情况
年龄段
2006年6月
所占比例
2007年6月
所占比例
增加比例
16-20
6959
13.3%
8718
14.7%
25.3%
21-25
19246
36.7%
21818
36.9%
13.4%
26-30
14165
27.0%
15744
26.6%
11.1%
31-35
12044
23.0%
12853
21.7%
6.7%
合计
52414
—
59133
—
—
(注:数据来源:市就业促进中心《本市青年就业问题的现状及对策》)图1:本市失业青年学历分布情况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