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李霞中期论证报告
《小学中年级课内读写结合有效策略的研究》
中期论证报告
卢龙县刘田各庄镇宋翟坨小学 李霞
一、课题的提出
1、目的
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与写作是重点,也是难点,两者相辅相成,密切联系。但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并不能很好地处理好读与写的联系,或者收效甚微。因此,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必须将读和写有机结合起来。
然而,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我校仍然存在着“读写分离”的情况。有些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的时候,只字不提作文教学;而在进行作文教学的时候,又只字不提阅读教学;另一种情况就是由于教师掌握读写结合的教学方法不够成熟,只是蜻蜓点水,一带而过,导致学生的读写能力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提高。尤其是中年级的学生,他们年龄小,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不强,独立阅读基本上就是囫囵吞枣、走马观花。有一套适合他们年龄特点的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更为重要。因此,我校特提出《小学中年级课内读写结合有效策略的研究》这一课题,力求通过实践与研究促进学生读写能力的发展和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
2、意义
(1)实践意义
①课内读写结合的开展,在课堂上做到立足于“读”,着眼于“写”。在学生读通、读懂,有所感悟和体会的基础上,寻找课文读写结合点,进行“写”的迁移训练。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和兴趣。
②阅读指导研究,以开展读书交流活动,引导和鼓励学生在通过阅读,感悟母语的博大精深,勤练笔,适时适量地把作文与阅读有机结合起来。
③摸索总结出一套适合中年级学生年龄特点的读写结合有效策略,推动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不断提高。
(2)理论意义
本课题吸收国外作文教学理论和新课标要求,借鉴广东省丁有宽老师“语文读写结合教学法”实验、福安市重点课题《读中悟写 读中导写 以读促写 读写结合》的成功经验以及叶圣陶老先生的有关精辟阐述,从读到写,以读促写,实现读写结合,我们力求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拓宽学生思维的空间,打破思维定势,让学生从思维的另一个角度看到一片新的天地,获得一种新的感受,追求思维的独特性和求异性,收到举一反三,旧中求新,同中求异的教学效果。这样,我们的课题研究将进一步补充和拓展了“读写结合教学”的相关理论。
3、价值
(1)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将试图解决长期以来语文课堂“读写分离”的状态,将阅读与写作真正有机结合起来,在有限的时间、空间里构建阅读与写作合理融合的教学策略。
(2)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将培养学生的思维的迁移和发散能力。在阅读教学时,将写作意识贯穿于课文的教学之中,小到分析词句或材料,大到分析文章主旨、表达方式和写作特点,都不忘写作的指导,指导学生思考“如何与写作联系”、“如何迁移、活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为己所用”;在写作教学时,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把所学得的知识与技巧融入到写作与评改中,同时,把广泛的阅读变成学生写作的源泉。
二、研究目标
1、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将试图解决长期以来语文课堂“读写分离”的状态,将阅读与写作真正有机结合起来,在有限的时间、空间里构建阅读与写作合理融合的教学策略。从而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养成良好的语文素养,提高教师个性化运用教材的能力。
2、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将培养学生的思维的迁移和发散能力。在阅读教学时,将写作意识贯穿于课文的教学之中,小到分析词句或材料,大到分析文章主旨、表达方式和写作特点,都不忘写作的指导,指导学生思考“如何与写作联系”、“如何迁移、活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为己所用”;在写作教学时,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把所学得的知识与技巧融入到写作与评改中,同时,把广泛的阅读变成学生写作的源泉,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3、总结出适合中年级学生学习的读写结合有效策略,为打造高效读写结合语文课堂奠定基础。
三、课题研究内容
小学中年级课内读写结合有效策略
四、研究中相关因素的调整
因为课题组原定研究内容过多,会影响课题的深入研究,所以我们把课题研究内容更改为“小学中年级课内读写结合有效策略”。
五、课题研究进展情况
课题从申请到批准以来,我们针对课题积极参与研究,学习理论、进行实践、探讨,总结提高,已经完成了准备阶段及实施阶段两项内容,进行了一系列有关课题的研究活动。具体操作内容如下:
1、问卷调查。
问卷主要涉及到学生对写作的态度、困惑;语文课对习作的评价帮助;课堂小练笔的兴趣;课外阅读量的积累等,旨在了解小学中年级学生写作现状和教学中读与写相结合的情况。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分析,积累课题研究之前的经验,并进行总结,形成一定的理论依据,让研究更有针对性。
2、学习有关资料,进行理论提升。
我们有计划地认真学习了关于课题研究的相关理论,通过学习了解了课题研究的背景、理论依据及国内外研究现状,结合我校语文教学的实际,总结了读写结合的一些误区,并组织组内老师积极学习如何做好课例研究的相关资料,进一步明确了本次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课题要解决的问题,课题研究的方法以及应遵循的原则等等,明确了课题研究要达到的目标。
3、开展“集体备课”活动。此项活动的开展激活了课题研究阵地,增强了课题组教师的信心,激发了教师们的研究热情,每位教师的创新能力也由此得到了充分发挥。通过展示与交流、统一认识、大力推广、不断反思、及时收集实验材料,总结经验,为后续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在活动中,一批体现读写结合的优秀课例脱颖而出,如:《荷花》、《桂林山水》、《翠鸟》《记金华的双龙洞》、《检阅》、《蝙蝠和雷达》《忆江南》《西门豹》《中彩那天》等,有效地渗透了读写结合,并总结出了读写结合的有效策略,如:仿写句子、仿段落、仿写法、续写、扩写、补白等。
4、定期召开课题研讨会。
在研究过程中及时总结成果,召开课题研讨会。研讨内容如下:
①交流研究过程及方法,达成共识,加以推广;②反思研究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出谋划策,及时解决;③搜集整理研究效果、总结,教师研究课汇报材料,优秀课例以及教学笔记,灵活运用;④商讨拟定下步实验计划,为下步研究作好铺垫。
5、撰写论文、反思、随笔、优秀课例等。
我们知道在研究过程中,只有善于总结,加强反思,才能促进提高。不断反馈先进思想,先进经验。教学中经常会出现计划与实际的矛盾,主观与客观的脱离,经常反思会促进教师的发展,提高教学质量。通过说课、评课,撰写教学随笔进行反思,深入到教学实践中去反思,写出自己的真实体会,为课题的深化、推广作好充分准备。
6、阶段性学生汇报展示,为了检测研究效果,我校分别开展了“讲故事大赛”、“作文大赛”,从活动中反馈读写结合的落实效果。
7、收集整理相关资料。
对于课题研究材料的收集,我主要有书面材料的收集。从课题研究计划,上课的教学设计,撰写的论文、教学课件等都进行了分类整理。
六、阶段性研究成效、成果 理论成果:
通过课题组成员认真探究,不断地修改,完善课题研究方案,在实际操作中,我们注重以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促进认识,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总结出了小学中年级课内读写结合的6个有效策略:
(1)仿写
仿写是能够使学生尽快掌握写作技能的一条捷径。如郭沫若所说“于无法之中求得法,有法之后求其化”,这才是我们提倡的仿写。自从学习写作以来,作文教学就是有意识地进行模仿训练,从仿词到仿句,继而仿段、仿篇。在教学中遇到一些描写精彩生动,或与学生写作结合紧密、有代表意义的结构段,尤其是课文的开头、结尾、人物肖像描写、心理刻画、对话方式、自然环境描写等精彩段落,都可以用来进行仿写。我们以典型片段为例,激励学生进行“仿写”。为此我们设计了《荷花》、《桂林山水》、《记金华的双龙洞》、《争吵》、《蝙蝠和雷达》的课例。
(2)续写
有些课文故事性强,结尾耐人寻味,我们要引导学生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以原文的结局为起点,写出故事情节的发展和变化,如《中彩那天》的续写《汽车开走以后》,《触摸春天》安静的内心世界,《她是我的朋友》中想象阮恒矛盾的内心。
(3)改写
如学习袁枚的《古诗两首》一诗时,我让学生将其改写成一篇写景文,在教学《夜莺的歌声》一课时,我让学生展开想象,将记叙文改写成话剧。
(4)扩写
我让学生进行扩写的内容往往是每册教科书中的古诗部分,在学完古诗后,学生已大体了解内容,但文中的景色、故事并不完整,这时就是学生展开想象,让手中的笔肆意飞扬的过程,还有一种扩写的途径就是教师把与本班同学的优秀作文进行缩写,以作文要求的方式让学生进行扩写,这样,范文既是原文,有时还会给你一个超出原文的惊喜呢!
(5)缩写
对于缩写,我们完全理解为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我们非常熟悉,这也是课程标准对小学生的一个硬性要求。平时,学生缩写一个句子都压缩不到句子的主干,对于缩写课文,就有一定的难度了,这就要求学生提炼出课文的主要内容进行叙述。如:《夜莺的歌声》一课,我采取缩写课文,并把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培养了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和语言表达能力。
(6)补白
教学中,我们可充分抓住文章的空白处、概括处、省略处,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想象,让学生灵活地再造语言,把学生在阅读中的感悟和体验直接在习作中反映出来。如教学《西门豹》一课,安排小练笔:设想一下,如果你现在就是站在岸上的官绅、书生、老大爷、小孩……其中的一个,你会说些什么?
2、撰写了优秀课例、教学论文和教学随笔若干篇。实践成果:
1、通过教师的实践课,学生们的读写结合意识与读写能力大大提高。2老师们的理论知识得到了丰富,提高了业务能力。
七、存在问题
课题研究还只停留在较为浅显的层次,还只是一些零散的经验,未能建立完整的体系。
八、下阶段工作
1、在下个阶段的研究中,根据学生习作训练内容,细化训练点,并分解到每篇课文的阅读教学中,初步形成体系。
2、进一步完善教师专业档案,做到任何资料要存档。
3、建立激励措施,鼓励教师积极撰写课题论文。
第二篇:课题中期论证报告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导入方法的实践与探究》课题阶段总结
课题负责人:董来
一、课题的提出
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课堂深受传统教育思想与模式的束缚,只把学生当作教育的对象,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它恰如其分地提醒我们:课堂导入是一堂课成功的关键环节。开始时的“几分钟”导入设计得好,会给一堂课的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础:开始时的“几分钟”抓不好,就会直接影响整堂课的教学步骤和教学内容的完成,甚至还会影响到整个教学的成败。因此,学生需要活泼生动的课堂;需要教师用导入来活跃课堂教学气氛;需要教师巧妙地设计导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进入学习准备状态。只有这样,教师精心设计导入,以新颖有趣的导入触发学生的好奇心,增强学生的探索心理,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迅速进入学习状态。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启动,《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引发了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更新,为了探索适应课程改革需要的新的教学设计,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如何设计课堂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已成为我们一线教师迫切需要研究的问题。
二、课题的研究目标
1、提高语文课堂导入的艺术性,激发学习兴趣,丰富课堂内容,活跃课堂气氛,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2、探索语文课堂导入的有效策略,灵活运用技能技巧更好的驾驭课堂,从容施教。
三、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
1、课题研究内容: 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多种导语设计,使学生的认知活动和情感体验迅速融入到语文教学中,引领学生进入文本情境,使学生由苦学变为乐学。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
(1)通过实践进行分析,研究有效导入的方法。(2)通过实践进行探讨,研究好的、有效的导入方法。
2、课题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方法:查阅、收集与本研究课题有关的国内外学者专著、论文和资料。通过学术期刊网、上网搜索等方式查找有关导入设计及相关的文章,了解前人或他们已经做的研究工作,明确研究课题的科学价值,找准突破口,取得更新、更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2)教育实验法:将精心设计的导入案例运用到实际的教学中。(3)经验总结法:在课题研究的各个阶段要不断的进行回溯研究,在反思和总结中,大量收集课堂典型导入案例并进行全方位的分析。
四、课题研究的实施步骤
课题研究的步骤:本课题预定一年内完成。
研究阶段预期:
1、申报阶段(2015.9——2015.10)
对本课题进行论证,设计课题研究方案,完成申报工作。
2、前期实施阶段(2015.11——2016.2)
成立课题组,举行开题论证会。探讨基础研究流程及分工,展开第一阶段的实验研究工作。
(1)以调查问卷的方式首先了解学生对语文课堂导入的需求及认识;
(2)研究语文课堂导入的意义;
(3)研究语文课堂导入的一般遵循原则‘
(4)反思总结已有的成功经验,研究语文课堂导入的趣味性、针对性、启发性、新颖性、艺术性、科学性等特点;
(5)结合课堂教学实践,研究新科导入易犯的错误,探索新的方法策略;
(6)设计和编制合理的导入教案。
(7)完成中期研究报告。
3、后期实施阶段(2016.3——2016.5)
对前期研究进行回顾总结,及时调整和改进后期研究思路,进行验证性研究。
4、总结鉴定阶段(2016.6——2016.8)
召开成果总结会议,撰写研究工作报告和结题报告,汇编研究论文集和优秀教案实录,出示小学语文课堂导入基本要求和优质导入评定标准。
五、取得的阶段成果
本课题研究时间已接近尾声,预期目标基本完成,主要成果有:
1、课题研究开题报告一份;
2、课题研究阶段总结一份;
3、关于语文课堂导入方法的课堂教学案例10多篇;
4、研究组老师所写的相关论文近10篇;
5、研究组老师所写的教学反思,研究体会,随笔杂感等近50篇;
6、语文课堂导入多样方法的教学设计40多篇。
通过课题主持人的正确领导和实验教师的潜心实践,课题组研究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
着。一年来,课题组共召开专题会议7次,开展培训活动、交流研讨活动和主题活动等10多次。尤其是在语文课堂教学导入方法的研究中,更是总结出三十多种行之有效、便于操作的好方法、好技巧。简要归纳如下:
(1)音乐激趣
《月光曲》一文记叙的是100多年前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全过程。
课文以两条线索贯穿全文,明线是事情的发展顺序,暗线是贝多芬的情感起伏的变化,而这一变化又是由盲姑娘情感变化交织而成的。
要想讲清这两条线索,体会课文内容的含义,讲好开头是关键。
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清境中去学习,去理解,去体会。
学生齐读课文后,即放《月光曲》乐曲,这时优美的曲调,清新的旋律,立刻吸引了学生,引起了学生探究的兴趣。
此时,教师伴随乐曲的进行,运用富于感染的语气娓娓道来:“现在我们听到的是钢琴曲——《月光曲》。
《月光曲》是怎样谱写成的,它表达了贝多芬怎样的思想感情呢?这些问题是这节课要学习的主要内容。”
教师的巧妙点拨引发了学生欣赏音乐时探究的心理,又交代了本节课教学的重点:学生对《月光曲》的欣赏,也激起了他们学习课文的兴趣。
(2)创设情境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只有要求儿童作用于环境,其认识才能顺利进行。只有当儿童对环境中的刺激物进行同化和顺应时,其认识结构的发展,才能得到保障。”
因此,新课开始时教师要千方百计去创设情境,酝酿气氛,让学生触景生情,诱发出某种情感。
使学生以最佳的学习心理去获取知识,让他们尽快进入课文角色,成为学习的主人。
小学课文中,许多文章文笔清新、意境优美,有的是借景抒清,有的是叙事抒情,有的是喻理抒情。
教学这类课文,教师可借助电教手段,创设出课文情境,激起学生乐学的情趣,使他们带着愉悦的情感步入课文的意境。
如《乡村的傍晚》一文,作者描绘的是乡村傍晚的美景,情景交融,恰似一幅生动的多彩的画面。
根据乡村傍晚时间的推移,设计投影片。
讲课开始,先投示投影片,加之配乐朗读,这时在学生面前分别看到的是:夕阳染红了半边天,夕阳还探着半个脸,最后一缕晚霞已隐去等三个不同时间的景物。
学生在耳边听到的是:洗衣姑娘爽朗的笑声,孩子们放风筝时的嬉戏声,大人们的呼唤声,牧童的柳笛声,以及牛儿的哞哞声„„声
像同步,展示一幅幅令人心旷神怡的景色,虚拟出一幅幅动人的画卷。
从而变抽象的文字叙述为优美的诗意的画境,它带给了学生在听觉、视觉等感官上的极大享受。
这感官上的享受,促使学生深刻地体会到散文语言文字的优美。此时,教师激励学生:“读书吧,它会使你得到新的知识。”学生满怀情趣,投入到乡村新天地的学习体验中。
(4)故事传情
乐意听故事是孩子的天性。在讲授《狼牙山五壮士》一文时。为了使学生在了解抗日战争中涌现的英雄人物事迹的同时,进一步体会五壮士的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
因此这篇课文导入我是这样设计的:同学们,有一个故事,老师一直想讲给你们听。
故事是这样的:在解放军的一个连队里,至今保留着这样一个传统,每天早晨点名时,连长喊马宝玉、葛振林„„队列里一片肃静,没有人应答,直到点到第六名战士的姓名时,才有人答“到”。
同学们你们知道为什么吗?因为这个英雄连队的前5名战士曾在抗日战争中用鲜血谱写了一曲气壮山河的颂歌。
这就是著名的狼牙山五壮的故事。今天这节课我们就随着作者一起走进那硝烟弥漫的战场。
一下子,就把热血沸腾的学生拉入了文境中。
再如:一位老师在教学《皇帝的新装》一课前,讲了这样一个故事:童话大师安徒生有一次被邀参加宫廷舞会,一位小姐久闻他的大名,于是大献殷勤,不住地问:“您觉得我这件衣服怎么样?颜色好吗?式样好吗?质料好吗?您喜欢吗?”安徒生冷冷地说:“都一样,谈不上喜欢。”小姐说:“您觉得我穿什么颜色、什么式样、什么质料的好?”安徒生的回答语惊四座。他说:“皇帝的新装。”引得周围的大笑不止。这位老师接着说:“皇帝的新装是什么样儿呢?为什么安徒生的回答会使人大笑不止呢?下面我们来学习他写的童话——《皇帝的新装》。”
(5)诗歌怡情
我国是诗的国度。诗,可以兴,可以群,可以怨。用诗歌来开头,可以增强讲课的韵味和吸引力。
用诗词导入,可以引用古今中外现成的名诗、名句,也可以自己编写。比如上《西湖的绿》一文,由于西湖风光让历来的文人墨客留下不少惟妙惟肖的诗篇。
所以从诗歌入手不失为一个好办法。于是在开场就以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和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两首淋漓尽致地赞美了西湖之韵的诗歌为引子。
这样,不仅让学生对西湖的风光有了大致的了解还学会了两首古诗,而且在学完了课文后,学生们也会自然地仿诗赞美西湖。真是一举三得。
(6)审题设疑
古代学者陈献章说过:“疑者,觉悟之机也。”
一个问题的提出,往往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并激发他们思考,然后带着疑问进入新课。
这种方法一般是从文章的题目上做文章,分析标题含义,引起学习兴趣。
这种方法,开门见山,简洁明快,三言两语就直切正题这是一种直接导趣,诱发学生好学的方法。
教师直奔主题,能引起学生极大的求知乐趣。
例如:在教学《再见了,亲人》时,教师板书课题后,可提问:题中的“亲人”指什么人?哪些人是你的亲人?从血缘关系看,志愿军与朝鲜人民是不是“亲人”?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拎出理解全文的“纲”。这种导入利于学生质疑破题,直奔课文重点,着眼于提高学生认识能力的思维训练,让他们对所学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并能全面深入地了解课文内容。
(7)温故知新
在讲授新课前,利用文与文之间的内在联系,在新旧知识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使学生在温故之时,激起知新之趣。
如教《林海》可以这样开场的:“同学们,以前你们学过《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
课文先概括地写小兴安岭树木成林,几百里连成一片的壮美景致,然后分述春夏秋冬四个不同季节中小兴安岭的不同特点,而且对春天的绿叶、河水,夏天的晨雾、野花,秋天森林中的物产,冬天的风雪、动物,作了具体的描写。
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林海》一课,也基本上是这样写的,但它比《美丽的小兴安岭》写得更具体细致,更生动形象,希望同学们在学习中注意加以比较,看看它们有什么不同。”
这则导语既有对旧课知识的复习,又有新课教学目的之明确要求。
语言精炼,毫无闲言杂语;层次分明,给人以明确信息;条理清晰,给人以深刻印象。
(8)简介作者
教师通过向学生介绍新课作者的生平及其有关情况,使学生缩短了与课文的距离,易于同作者的思想感情达成互契与共鸣。
比如,教《长征》一诗,可以这样导入:同学们学过许多红军长征的故事,这一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首长征诗。
你们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是毛主席。当年毛主席亲自率领工农红军进行长征,1935年10月红军长征已经胜利在望,毛主席回顾长征走过的路程,心潮澎湃,激动地写了这首壮丽的诗篇,而且还亲自向红军战士朗读了这首诗。
学生们马上能以站在诗人的立场来欣赏这首豪迈的诗篇。
(9)设置悬念
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与学生的积极思考是密不可分的。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使学生心理上产生强烈的探索欲望,抓住此契机诱导学生去解决悬念,以求教与学达到最佳的结合点。
一开课就给孩童设置疑障,造成悬念,可增强他们的求知欲,激发思维兴致,同时对儿童的学习起着一定的指导作用。
如教《赤壁之战》一课时,可以先讲曹操平定北方之后,率领八
十万大军,浩浩荡荡南下,想一举消灭孙权,夺取江南东吴的地方。
当时孙权的军队才三万,可是赤壁一仗曹操的几十万大军却被东吴打得落花流水,损失了一大半。
曹操自己也带着残兵败将,狼狈地从华容道逃跑。于是,赤壁之战这一仗也就成为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制强的有名战例。那么,东吴究竟采用什么计策打败曹军的?希望大家读完课文后能告诉老师。
设置的问题,成了学生阅读思维的催化剂,将学生引入求知的学习境界。
(10)猜谜激趣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兴趣是能量的调节者,它的加入便发动了储存内心的力量,因而使它看起来容易做而且能减少疲劳。
小学生年龄尚小,活泼好动,他们对猜谜语都有浓厚的兴趣,用猜谜的方式揭题,既能使学生喜闻乐见,又能高度集中他们的注意力,还可以使学生愉悦的进入课文的学习中来,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如在教学《雨》这课时,可以先让学生猜谜语“千条线,万条线,掉进河里看不见”,接着出示课题,让学生自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
谜语的导入开拓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猜谜的过程中为了找到正确的答案,探求知识的欲望被激起,自然就使他们以最佳的思维状态进入到学习中来。
(11)激发体验
文学作品大都是以情动人的。它以感人的故事情节,激起读者的共鸣。
对于记叙英雄人物的文章,要用英雄模范的行为美,激发学生的心灵美。
使他们结合实际,用自己的亲身体验将心比心地体会文章的内容。
如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时,可先提问:火烧活人,这种情景同学们和我都不曾见过,但火星溅到身体的某一部位,或者不小心
被火灼了一下,这种情况却是有的。
请同学们谈一谈,这种感觉是怎样的?在学生讲述自己的亲身体验后入新课:今天我们学习一位为了党和人民的利益,在烈火中纹丝不动地趴了半个多小时,最后被活活烧死的英雄—邱少云的故事。
通过诱导,学生将心比心地进行联想,使他们产生共鸣,更加体会到英雄的伟大。
(12)板书引路
把精炼、新颖的板书放在新课伊始,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理解和概括能力。
老师在教《渔夫和金鱼的故事》一课时,走进教室,扫视了一下全班学生,在黑板上写下了“贪—贪—贪—贪—贪—贪贪得无厌。”
学生看到一个接着一个,一个大于一个的“贪”字,感到十分新奇,注意力高度集中。
这时,我顺势说:谁存有贪心?而又是怎样贪得无厌?最后落得了怎样的下场呢?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新课《渔夫和金鱼的故事》吧!(13)描摹景物
一位老师在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时,先描述:“我们的祖国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她有连绵起伏的崇山峻岭,有白浪滔天的万里大川,有一望无际的良田沃野,有星罗棋布的岛屿和湖泊,„„特别是在我们伟大祖国的西南方,更有一处因山清水秀的风景而闻名于世界的地方,那就是山水甲天下的桂林。
今天学习的这篇课文会把我们带到那驰名天下的桂林,去领略那桂林山水秀丽多姿的风景。”
这样给学生增加了地理知识,使学生迫切想了解桂林的山水,增加了对课文的学习兴趣。
(14)幽默诙谐
一位老师在教学《修改文章》一课时,同学们,你们经常写文章,知道什么叫“文章”吗?老《辞海》上说:“画绘之事,青与赤谓之文,赤与白谓之章。
人的脸皮有青有赤又有白,可见每个人的脸皮就是一篇天生的文章。
古今中外许多女同胞都非常讲究“修改文章”的!你看吧:她们每天早晨对着镜子梳妆,用奥琪增白霜反复“揣摩”(涂抹),再用高级胭脂、唇膏精心“润色”,还要用特制的眉笔仔细地修改“眉题”,甚至连标点符号也毫不含糊——非要用手术刀将单括号(单眼皮)改为双括号(双眼皮)不可。
你们看,这是何等严肃认真、高度负责的态度呀!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文章,要想使文章出类拔萃,成为好文章,不在修改上下功夫行吗?
就这样,把本来严肃的内容说得含蓄、幽默、妙趣横生。
从上例中不难看出,教师的独具匠心,教师的幽默语言,教师的教学艺术是至关重要的。
(15)游戏玩味
在教学《听讲要专心》一文时,一位老师采用了游戏导入课题的方法。
刚一上课,老师便提出做游戏的建议。游戏的名字叫《品尝》。
老师借鉴了著名的实验,要求学生认真听、看,看谁学得最像。老师首先拿出三只瓶子。
一只装满汽油,一只装满蓖麻油,一只装满醋。老师说道:"现在请仔细观察。“
然后他给一个杯子倒入一点汽油、一点蓖麻油和一点醋。
随后他竖起一个手指给学生看。接着他把手指放进杯子蘸了一下。
几秒钟后,他把手指拿出来。”现在大家看着,”他说,“记住,你们要照我做的去做。”
他把一个手指放进嘴里,尝了尝,微笑着,显得很高兴的样子。
然后他把杯子递给学生,在全班传递。
每个学生把一个手指伸进混合液蘸了蘸,然后放进嘴里吸了一下。
他们没有笑,而是每个人都做了个鬼脸。这混合液的味道太难吃
了。
当这个杯子最后传回到老师手里时,他很不高兴地说道:“很遗憾,你们中谁都观察得不够仔细。
不错,我是吮吸了一个手指,但是我放进嘴里的那个手指并不是我伸进杯子里的那个。”
这样就自然地揭示了课题《听讲要专心》。
这样导入使学生们兴趣十足,也起到了组织教学的作用。
(16)情景导入
情感在情景中萌发、生成。教师根据教材内容,通过直观手段与语言描绘创设愉悦的环境来激发学生的情感,启发学生的想象,就能把学生带到课文描写的意境之中。如一位老师在教学《骆驼与羊》一课时,这样导入新课:“同学们,在动物的王国里,有时也会像人一样发生争论。今天就有两位动物不知为什么事争论起来了,你们想知道是谁和谁争吵,又为什么争吵吗?”这样提出问题,一下子调动了学生的情绪,全身心地投入到课文的阅读中去。
(17)释题导入
一篇课文的题目就是一篇文章的眼睛,它常常渗透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文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许多课文往往抓住了题眼也就抓住了课文的中心,也往往成为破题开讲的“切入点”,具有牵一发带全身的作用。如一位老师在教学《金色的脚印》一课时,让学生读了几遍课题后,启发学生思考:课题为什么叫“金色的脚印”?重点应放在哪两个词上?当学生抓住题眼“金色”、“脚印”,明白“金色的脚印”体现了狐狸之间的亲情,从而抓住了文章的中心。又如一位老师在执教《将相和》一课时,首先提问:“《将相和》课文中谁是将?谁是相?‘和是什么意思?“将”和“相”一直都是“和”的吗?他们为什么不“和”?后来又为什么“和”好呢?”一连串的提问将本课的主要线索梳理出来,达到了开窗入室的效果。
(18)谈话导入
谈话,能拨动学生的心弦,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的情
趣,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一位老师在执教《蟋蟀的住宅》时这样导入:“同学们知道蟋蟀是“战场上的勇士”,还是有名的歌唱家。可你们是否知道,它还是一位出色的建筑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蟋蟀的住宅》一课。这一问,首先就把学生的劲头调动起来了,使他们对学习新知识产生了强烈的渴望。
(19)提问导入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师善于提出问题能抓纲挈领,统领全篇,牢牢地吸引住学生,进而引导学生不断地运用已知去探索未知。如在《养花》一课时,我就直接地提出了这样简单的问题,让学生们自由发言:“同学们喜欢花吗?哪位同学养过花?养的是什么花?你能谈谈养花是什么感受吗?”这样的问题逗得学生心里直发痒,都纷纷举手回答。又如在执教《种子的力》一课时,一位老师这样导入新课:“世界上什么东西力量最大”?同学们思维立即活跃起来。有的说是大力士的力气最大;有的说是大象的力气最大;有的说是大吊车的力气最大;还有的说是蚂蚁的力量最大。当大家积极地思维想要得到的答案时,教师引入了新课“世界上究竟什么东西的力量最大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课文《种子的力》”。大家迅速翻开了课本,急于想知道答案。
(20)故事导入
利用历史典故导入新课,也是一种常见的方法。如一位老师在教《月光曲》一课时,首先给同学们讲了一个故事:“春秋时晋国有一位擅长弹琴的音乐家叫伯牙。有一次,他出使到楚国,回来时走的是小路,时值八月十五中秋之夜,突然风狂浪涌,大雨如注。雨后出现了一轮皎月。伯牙兴趣所致,弹了一只曲子,这首曲子引来了一位樵夫,这个樵夫名叫钟子期,开始伯牙很瞧不起他,认为他是一个樵夫不配懂音乐。但伯牙弹了一曲有关高山的曲子后,钟子期赞道:“多么巍峨啊﹗大人之意在于高山”。伯牙又弹了一曲有关流水的曲子,钟子期又赞道:“多么广大啊﹗大人之意在于流水”„„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由此导入到音乐家贝多芬的故事,引入到《月
光曲》一课的教学,也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21)复习导入
抓住与新课内容相关联的已学知识所蕴涵的兴趣因素来导入新课,能够激发学生探求新知识的兴趣,还能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对旧知识的掌握情况,使新授课文更加有的放矢。如《数星星的孩子》一课,一位老师首先让学生背诵儿歌《小小的船》后问:“同学们,你们对这首儿歌的哪一句最感兴趣?”学生答:“我在小小的船里座,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这么说同学们你们很爱看星空了,你们数过星星吗?你们看到过杨利伟叔叔在太空中拍摄的画面吗?我国古代汉朝就有一位叫张衡的人,小时候很喜欢星空,他还数过天上的星星呢?”学生一边回味着对遨游太空的憧憬,一边迫不及待地打开课本。这种导入方法能够为新授课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22)悬念导入
小学生特别具有好奇心,他们阅读课文往往会对故事发展或人物命运产生一种十分关注的心情。根据学生这种心理去设置一些悬念性的问题,往往能够引起学生学习新课的浓厚兴趣。如一位老师在教学《狐假虎威》一课时这样导入:“假如一只狐狸和一只老虎在一起,究竟谁怕谁?是谁吃掉谁?”学生回答:“这还用问,肯定是狐狸怕老虎,老虎吃掉狐狸。”老师接着说:“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一个故事却是老虎听从狐狸的话,听狐狸的指挥。这是怎么回事呢?请打开课文《狐假虎威》。”这一个导入语完全抓住了学生猎奇的心理,驱使他们认真地读课文。
(23)背景导入
有些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历相去甚远,学生难于理解这样的内容,通过教师对课文背景的介绍直接来导入新课。如在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中,因为课文的主人公周总理的生平事迹距离我们的小学生较为久远,直接引题很难引起学生心灵上的共鸣。一位老师在授课时,直接采用背景导入的方法效果比较好。他先简单介绍了周总理一生的丰功伟绩,然后边播放大屏幕(当时送别时的情景)边深
情地说:“1976年1月8日,一颗巨星在祖国的上空陨落了,一颗伟大的心脏停止了跳动,我们敬爱的周总理与世长辞了„„整个中国在哭泣,全世界在哭泣„„,元月11日,总理的遗体被送往八宝山火花,首都人民自发地从四面八方云集到北京长安街两旁„„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片课文,记叙的就是当时那令人撕心裂肺的送别情景。”教师的一段话直接介绍了文章的主人公和事件发生的背景,把整个课堂气氛渲染得庄严肃穆。老师的语调、语速和语气,使学生的心一下子与作者靠近了。
(24)即兴导入
在教学的过程中,如果遇到一些突发情况,教师不要慌乱,而是要发挥课堂教学机智,及时进行即兴预设,促使学生的进一步生成。如一位老师在执教《要下雨了》的公开课时,本想打开课本,让学生直接读题进行课本内容的学习,谁知电视机没有调试好,图像出不来,电视机发出了“轰隆隆”的噪声。这时候,老师灵机一动,问道:“同学们,刚才你们听到的声音像什么?”学生有的回答说像打雷的声音,有的回答说是像刮狂风的声音。老师接着问:“这两种现象过后一般又会发生什么呢?”学生有的回答说“要下雨了”,有的回答说“下雨了”老师又进一步启发:“同学们认真地读这两句话,看看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课堂上这意外的一幕,不仅没有为自己带来尴尬,而且还创设了一个学生自主研讨的氛围和精彩生成的意境。
(25)插图导入法
利用插图导入新课,既形象直观,又能正确理解课文内容。如教学《秋天》,当学生打开课本时,一幅美丽的画面就展现在眼前“蓝蓝的天上飘着几朵白云,天底下是一望无际的金色的稻田,近处有一个池塘。池塘附近有一棵梧桐树,树上的叶子变黄了,天空中两只燕子好像在说话。”这时,学生观察图画有了兴趣。教师板书课题《秋天》,图画揭示了课文的内容,为新课的导入创设了美好的情境。
(26)复习导入法
通过复习已学过且与新课有关的知识和技能导入新课。如教学《群
鸟学艺》,我先引导学生复习已经学过的《小马过河》一课的寓意。《小马过河》这篇童话故事说明遇到问题,要动脑筋,进行分析,勇于实践,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节课我们将学习另外一篇童话故事(教师在黑板上板书《群鸟学艺》),这个童话故事又将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大家想知道吗? 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样引入新课题既复习了原来的知识,又学到新的技巧技能温故而知新,一举两得。(27)开门见山导入法
这是阅读教学常用的一种开讲方法,揭示课题后,单刀直入,由题及文。
(28)比较旧知导入法
也叫同中求异法。运用于讲读教学之中,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然而把它运用于新课导入的时候,在比较上是有所不同的。前者是把两种或几种作明确的比较,后者则只需联系已学的旧知识作比较提醒(即暂不作具体比较)。提醒学生带着旧知识去学习新知识,再通过自己比较,体会而摸索出带普遍性的知识规律。这就是它们之间的根本区别。在比较提醒时,不能贪多求全,根据所学新知识的重点难点确定一点即可。
(29)介绍作者导入法
教师在讲解那些比较著名的作者的作品之前,可以先从介绍作者入手导入本课,这样的导言,由作者到作品,顺理成章,引入自然。
(30)趣味导入法
抓住课文要点,用富于趣味的语言来激发学生兴趣,使之注意力集中。
(31)联想导入法
即提出与新课有关的事情、有关的知识,引起学生回忆,加以联想,来启发学生思维的一种方法。
(32)其他方法
课堂教学中导入的方法很多,还有如问题导入,名人名言导入,温故知新导入,漫画导入,诗歌导入、电影导入,录音、录像导入、对答激发热情导入、利用课题导入法、游戏导入法、谜语导入法等等,我们可以由此及彼;有的形式相近,我们可以举一反三。只要我们勤于动脑,肯于钻研,新颖别致的艺术导入方法是不难设计的。但我们一定要注意导语的科学性、时间性,一定要精练、灵活,不要哗众取宠,更不能喧宾夺主。要紧扣课堂教学中心,简明、实用,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导入艺术的作用。
六、存在问题及下一步设想
课堂教学的导入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整节课都能有始有终,教师怎样根据教材内容、学校的软硬件配置,以及学生的年龄、学情等因素,有的放矢地选择好、使用好课前导入的方法和技巧,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需要全体课题组成员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不断实践和反思,使之更适合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最终目标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从而实现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目的,这是我们下一阶段的研究目标。
第三篇:语文中期论证
课题中期研究论证报告
一、课题介绍
1、课题名称: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走向生活化的研究与策略
2、课题价值
理论价值:开展好本课题的研究能够为学生学好语文提供有效的丰富的感性材料,创设良好的语文环境;能够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作风和科学态度;为教育欠发达地区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供感性积累经验反射,不断完善素质教育的理论体系。
实践价值:以往大部分靠课堂死记强化记忆,延长学习时间等方法提高学习成绩但往往忽视了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能力的培养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学会,现在以课题研究为龙头,通过语文教学的探究与创新,全程调控教学质量,可大面积提高教学效率;实现教育公平与高质量兼得的目标。
二、本阶段课题研究的重点内容和任务
1、改善教学环境,让教室——孩子的家,更多地洋溢着温馨的生活气息和浓郁的童真情趣。
2、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老师和学生民主相处,真心关爱他们,做到体贴入微,让他们感悟真情。
3、优化课堂教学,引进生活化的作业方式,让学生深入生活最大限度地扩展学生与文学系空间、时间和学习内容,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4)通过作为文教学的改进,让学生树立新的学习观念,自觉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养成勤思、勤学的好习惯,建立在共同协作中获知的好理念,变被动式接受为主动式求知。
(5)通过生活化教学,形成有利于学生主体作用和教师主导作用发挥的新型的师生关系和生产关系。
三、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课题研究读书内容的学习,加强自身教育能力。
2、行动研究法:在日常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并及时积累积极思考、研究,边研究边实践。
3、实验观察分析法:研究人员深入实验班级,对学生观察、搜集、整理的资料认真记录。然后集体交流、反思,调整活动设计方向,研究过程,并信、并细心观察的基础上总结活动的得与失,最终形成理论层次的研究的结果。
4、案例法:
5、教学经验总结法
6、比较法。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将实验班和参照班进行对比分析,比较实验班在活动参与、学习兴趣、学习方式、学习效果等各个方面产生的变化,深入进行理论研究,教师之间广泛交流与合作。
四、当前研究情况
1、课题研究进程
(1)立项后,及时进行宣传发动,学习省市关于作好教育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课题的有关文件精神。
(2)组织参研人员进行课题研究培训,学习有关课题研究的培训资料,及学校本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3)学生学习情况及学习心理问卷调查;资料汇总和筛选。(4)个案研究:首先,结合理论学习进行听课评课活动,归纳总结现行课堂教学特点,找到导致语文教学效率偏低的症状;其次,对学生进行访问调查、召开学生座谈会,找出影响学生语文成绩差的原因;第三,根据上述调查结果,组织参研人员进行分析论证,以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为科学依据,初步制定出能有效提高学生素质的教师教的方案和学生学的方案,并落实到实际教学中去;第四,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每位教师自觉归纳出自己的教学思路,进行课后反思,并集中讨论,初步拟定出了适合各学科教学特点的教学模式,而且以研究课的方式不断改进逐步完善,形成相应的文字材料。
2、初步研究成果
(1)对语文学科有了深刻理解,提高了教师教育教学水平。一方面,开展丰富的生活化教学可以超越狭隘的教育内容,让师生的生活和经验进入教学过程,让教学“活”起来,可以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使他们想创新、敢创新、会创新;另一方面,可以改变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成为知识的共同建构
者,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开阔视野,激发学生创造性智慧。
(2)开发了大量的课堂教学设计和课件
研究网络环境下实物操作实验与媒体演示实验的有效结合。让语文学科更加生动、形象、逼真,准确,充分吸引学生,充分刺激学生各种感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3)设立了对照班,开展了实验研究。
首先在学校内确定若干个班级为实验教学班;再确定一批教师为实验教师,进行自然常态下的教学实验。主要采用调查、观察等方法,借助定量与定性结合的手段进行研究。(4)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
课题组对语文教学课堂过程进行了认真整理。为深入开展在网络环境下,语文教学生活化教学设计的研究工作,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并收集了相关研究材料。
(5)积极钻研,撰写了较高水准的研究论文
在参加该课题组研究工作的过程中,课题组成员积极钻研、深入思考,常常有许多智慧之光泉涌,勤劳的教师们及时将这些心得体会、新的创意跃然纸上,整理成论文。
五、本阶段研究工作回顾
1、积极投身新课改,探索语文生活化教学的特点,总结出语文学科教学的经验和教训。
(1)、参加新课改培训(2)、钻研教材(3)、小组备课
2、根据语文课的各章节特点,设计制作合理、实用的教学课件。
3、进行课堂教学交流,课题组成员相互听课,互相观摩。
4、积极开展学生课外小组活动竞赛。
六、下一步研究措施
(一)加强学习,提高实验教师自身素质。1、强化理论学习。
2、组织各类培训。
(二)加强研究,提高语文教师的科研水平。
1、召开课题组会议,及时分析总结工作中的得失,部署下阶段的工作,提出新要求,对课题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查漏补缺,不断完善提高。
2、课题组对实验课抓好备课、上课、评课各环节,强化实验教师的研讨意识,提高研究能力。备课:在个人备课的基础上集体讨论。上课:课题组成员全员参与,相互学习,共同提高。评课:实事求是的进行评价,形成浓厚的科研气氛。
(三)加强资料积累,规范课题的研究。
一方面扩充了学校的实验教学资源,另一方面也规范了课题研究。课题组教师都能自觉地把学习资料、研究材料等整理好,以便于与其他教师共同分享,学习其中有价值的经验。
(四)规范制度,加强课题研究过程的管理。
(1)抓研究机构的完善。各负其责以最佳的效果考研工作。(2)抓各环节的管理。认真制定好阶段研究计划,然后按照计划开展研究
活动,落实各实施环节。(3)抓第一手资料的积累工作。认真完成业务笔记,常摘录,经常写些研究中的心得体会等。
第四篇:美育中期论证专题
探究美育成为农村初中素质教育瓶颈的原因及对策
中期论证
河北省卢龙县六百户中学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意义
1、研究背景
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之后,各国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竞争的重点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其实质是民族素质的竞争和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培养靠教育。因此,各国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教育的竞争,教育发展状况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进程,世界许多国家对此认识深刻,纷纷研究对策,制定计划,加快教育改革步伐,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早在1983年,邓小平就提出了“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素质教育的大政方针。从那时起,教育就承担着培养适应21世纪知识大爆炸时代所需要的创新人才的艰巨任务。
教育到底是什么?在中国千百年的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教育突出的是考试选拔功能,所以“光宗耀祖、出人头地、学而优则仕、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在社会上很有市场。20世纪中期一些教育工作者提出,教育的目的是促进人的能力的发展,从而使教育洋溢起浓浓的人文精神。时代发展到今天,“以人为本”的思想已深入人心,因此教育必须为人的幸福做贡献,为人的幸福生活奠基。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们的教育信念应当是:培养真正的人!让每一个从自己手里培养出来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自己的一生。”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五章 教育教学中第三十四条规定: 教育教学工作应当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面向全体学生,教书育人,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统一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十三条规定: 学校应当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对未成年学生进行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以及社会生活指导和青春期教育。学校应当关心、爱护学生;对品行有缺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应当耐心教育、帮助,不得歧视。可见,教育应该是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在教育中受教育者身体得到发育,机能达到成熟,体质体力得到增强;能够掌握科学、驾驭自然、服务社会,能够处理个人与社会之关系;能够欣赏美、发现美、创造美、追求美。
但是,即使是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我县农村初中学校受中考指挥棒的影响,学校强调的仍然是“头悬梁、锥刺骨”的刻苦精神,仍然是习惯于高高在上、习惯于我讲你听、我说你知、习惯于将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仍然很有市场,学生学得苦学得累,教师教的苦教的累,大多数人为了理想知道刻苦学习,但培养出来的只是高分低能的书呆子,学生厌学、辍学、混日子、比穿戴、比消费的大有人在,在光华外衣包裹下的是空虚的心灵,学校的日常管理重点就是维持纪律和抓学风,平静的就像一潭死水波澜不惊,缺乏生机与活力。难道教育只是仅仅为了知识的承载吗?除了知识教育应该还有许多。面对当今乡村中小学只求成绩唯考试是瞻而忽视美育、体育、劳技、心理等教育的现状,我深感今天中国教育的残缺。残缺的教育将导致的是残缺不全的人,起码是不健全的人。
21世纪将是人才竞争的时代,我们培养出来的人才,没有高素质不行,不全面发展也不行。美育是素质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培养跨世纪的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有着重要意义。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地将美育纳入我国的教育方针之中,“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尽快的改变学校美育工作薄弱的状况,将美育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农村中小学也要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因地制宜开展美育活动。”
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了克服应试教育的弊端,就必须推进素质教育,让学生全面发展,我们深知美育和素质教育的关系,美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但美育得不到农村中学的重视,给学校和学生的发展带来极大的损失,为了探究原因,寻找解决的对策,我们开展了本课题的研究工作。
2、研究现状
省内外同类研究现状述评
近代中国王国维首创美育,蔡元培倡导实践美育,我国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掀起美育研究热,现已形成一系列美育理论,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我们学校只重知识传授,忽视了育人的大目标。美育没有地位,美育在中小学只是花架子,农村中小学更与美育无缘。
如今,中小学学科渗透美育的研究正在兴起,但针对农村中小学美育工作系统研究很少,研究质量比较高的有:南京宁海中学的《中学实施美育的途径研究》、厦门莲花小学的《素质教育中的美育研究》,尤其是《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05年第二期中江凤艳、王艳荣等对吉林省农村中小学美育现状做了系统的调查研究,提出了改进农村中小学美育现状的方法,值得借鉴。
3、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一)目的
1、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研究美育成为农村学校素质教育木桶短板的原因,探讨解决问题的对策,探讨学校美育教育的有效途径,指导学校的美育实践活动。
2、变以前口头上的美育成为今天的美育行动。实干兴校,开发符合学生身心特点的美育校本课程,搞好学科美育渗透,建设好音体美美育教育主阵地,让农村让学校的德育工作、综合实践活动、文学社团、广播站、音体美兴趣小组、科技节、节假日活动处处体现美育,让师生从思想、言行到价值观、情感方方面面美起来,使真善美充满校园,打造特色美育学校,让学校美起来,教师不再职业倦怠,而是充满幸福,学生不在厌学,而是快乐地学习。
3、组建乡土美育课外活动小组,有效推进我校素质教育的进程,创办以乡土美育为特色的和谐学校。以乡土美育的人文精神为突破口,发展学生的个性,通过乡土美育的实践,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通过渗透乡土美育,培养学生的审美欣赏、审美表现、审美创造力,同时促进他们德、智、体全面和谐发展。
4.教师通过研究加强了自身建设,提高了文化素养,有助于教师专业化发展,用美的形象、美的语言、美的动作和美的行为营造一种美的育人氛围。
(二)意义
本课题研究对学生的意义:
美育的目标不仅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力,而且是要美化人自身,即帮助学生树立美的理想,发展美的品格,培育美的情操,形成美的人格。美育是培养“四有”新人的重要举措,美育是开发学生智力的重要手段,实施美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想象力、培养创造的欲望、培养珍惜美好事物的情操、培养宽广平和的心境、培养超越的精神。
本课题研究对教师的意义:
通过课题研究,促使教师认识到素质教育和美育的重要性,积极投身课改,热心参与美育教育活动,使教师由实践型的教书匠向专家型的名师转变,收获成功,体验快乐,克服职业倦怠,提升幸福指数。
本课题研究对学校的意义:
通过课题研究,促使学校推进素质教育和课改,重视美育,把美育列入学校整体规划计划,建设美育特色学校,改变学生厌学、一潭死水局面,打造美育课改名校,使学校充满创新或活力。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我县农村初中学校美育的现状调查。
2、师生的审美素质、影响学校美育教育的因素及解决方案。
3、农村初级中学美育教育的有效途径。
4、学校重智育、轻其他、美育只是装饰品的原因及对策。
三、设定的研究目标。
1、打造美育特色学校,增强学校对学生的吸引力。
2、探索学校美育的有效途径,教师人人是美育工作者,学生人人主动参与。
3、素质教育成为自觉行动,美育为素质教育添活力。
四、研究项目的特色。
1、该课题研究具有针对性。该研究针对教育科学化、实用化中的片面和缺陷,针对学生个体素质发展的客观实际,组成学校美育系统,方法互鉴,诸育互补,有利于素质教育目标的最终实现。
2、该课题研究具有实效性。该研究以课堂为阵地,以活动为载体,力求学科渗透,综合操作,形成学校美育网络,创设美育氛围,探寻美育途径,最终达到美育目标。
3、该课题具有渗透性。基于美育与德、智、体诸育有机整合的关系,使得相互之间在研究方法、成果及效用上能相互渗透,相互促进。
五、开展的具体工作
1、加强理论学习,提升对审美教育的认识。课题组注重相关专业知识学习,通过集中研讨和自学,学习了:(德)弗里德里希·席勒《审美教育书简》,(美)艾森克基恩著《认知心理学》加深了对审美教育相关理论的认识,并不断运用这些理论指导阅读教学的实践活动,使教师在研究过程中逐步提升了对新课程理念的认识。
2、加强同伴互助,创设课题研究的平台。
注重日常教学的即时性研讨。课题组的老师几乎每天都会在一起教研,就阅读教学中的某一个难点或疑惑,你一言、我一语,互相交换着各自的观点、看法;对课堂的即时生成进行交流,互相启发处理阅读教学中发现的问题的策略。自从开展了课题研究,在我们的教研组里常常能听到这样的话:“这课我是这样教的突出了思想内涵美。”“我找了一个课件挺不错,使文本更具画面的美感,放在电脑桌面上了你们看看。”“这个环节可不可以这样处理、、是不是更能体现意境美?
3、加强教学实践,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
立足课堂教学,帮助学生构建审美意识。课题组的老师在自己日常的教学中,总结并推广了这样的环节设置:依据每篇文章不同的语言风格,我们挖掘文本的形式美、语言美、意境美、思想内涵美等,先引导让学生进行粗略感知,进而再细读欣赏,在学生头脑中逐步构建审美意识。开展多次校内专题研讨课,寻求审美教育的有效策略。在设计导语时,就渲染一种与课文基调一致的氛围,以情感来激发学 生的求知欲,进而使其化为审美感知的内在动力。
4、及时记录点滴收获,为撰写论文做准备。
老师们通过教学反思《如何看待和实施审美教育》,教育随笔《审美教育与人才培养》,教学案例《审美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等将自己的经验所得真实地记录下来,为今后撰写论文做好准备。
六、存在的问题
通过课题研究,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现总结如下以待今后改正:
1、教师自身关于美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少,缺乏相应的指导能力。
2、学生的家庭等背景不同,造成审美、心理等方面的素质参差不齐,如何全面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3、美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价研究、支撑系统的研究还相对薄弱,需今后努力。
七、今后努力方向:
1、加强业务进修,努力提高教育教学理论水平。
2、加强督促、检查落实,确保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多方法、多手段地开展实践和研究活动,让学生从感受领悟中体验美、再现创造中获取美,增强审美能力,完善人格素质,实现自我价值。
3、针对课题研究不断提出改革意见或方案,并付之于行动,在教学实践基础上验证修正教学行为,充实或修正方案,提出新的具体目标,以提高研究的价值。
4、对在实践中搜集的材料全面完整地进行归纳提炼,分析研究结果,得出能提示审美化教学规律的本质和规律,确定具有普遍意义和推广价值的方法。希望得到领导、专家和同行的批评指导。
八、第二阶段具体活动计划项目主要有:
1、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上,加强课堂教学研究和反思总结。每 一位课题成员都要以自己研究的板块为研究重点,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总结相应的方式和方法。从学生的学习中发现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根据制定的本学期的课题研究计划有序展开研究。在研究过程中,边研究、边总结、边收集成果,形成语文审美化教学特色。
2、积极参加课题的研讨,组织完成课题研究课,课题公开展示活动。对课题组成员的研讨课进行有针对性的集体备课,及评议反馈。督促课题组成员认真作好平时的资料积累工作,做好课题组活动的记载,注意收集过程性材料和阶段研究成果。
3、加强课题组一阶段活动以后的总结与反思。可以以专题文章的形式、阶段论文的形式、案例集的形式、体会感受等形式,使研究系统化、整体化和最优化。
4、积极参加各级培训活动,积极向新课程标准的理念靠拢,把新课程的新观点、新思路、新模式、新评价融入到课题组的研究中去。
5、加强课题成员之间的联系,每位课题组成员每学学期随堂听课不少于2节,并整理好相关资料,促进语文审美化教学课题的研究。总之,新的一年是课题研究的第二阶段实施的一年,本着课题研究需要互助、互动、互利的原则,在课题研究中继续重视理论学习,将课题研究与课堂教学的审美化思想性、教师的专业发展结合,借助各方面力量一起深化课题研究,努力推出水平较高的研究成果参加交流。我们相信,课题的研究会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会在教育发展过程中提高人文教育的思想认识,增强素质教育的实施能力。
第五篇:课题中期论证
《小学生学习自主性的培养研究》课题中期论证
涞源县走马驿镇中心小学
一、立题背景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义务教育应“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课堂教学要使学生在获得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中,同时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必须把学生的发展放在首要位置,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终身学习的要求,而倡导终身教育,从学会到会学就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的过程。学到某种知识,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具备学习知识的能力,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即学会学习。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目标和方法
(一)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本课题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⑴学生自主学习现状的调查研究。
⑵教师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难点分析。
⑶影响学生自主学习的原因分析。
⑷学生自主学习引导策略的研究。
⑸建构语文、数学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性的教学模式。
2.根据课题的研究目标和研究工作的实际需要,从以下几个专题开展具体研究。
⑴不同层次(学业成绩)的学生语文、数学方面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研究。⑵不同家庭类型的学生语文、数学方面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目标:
1.通过深入的理论研究和广泛的实践探索,探讨一套符合我校实际的小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策略,使学生“会学”、“善学”,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
2.通过实验研究,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以及自主学习的品质。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艺术,特别是在学法指导方面的能力,并不断总结,不断实践,从而达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
3.通过实验研究,探索出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方法指导模式和学生自主性学习的生成模式。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本课题的研究主要采用调查研究法、经验交流法、伙伴互助研究法、案例研究法和行动研究法等。
本课题的研究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边实践,边研究,边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用实践去检验认识成果,形成理论,再去实践深化认识,每月组织一次课题组成员听、评活动,评价自己拟定的理论假设、取得的成绩和实践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实事求是,提出整改意见。为保证本课题研究活动常规化、制度化,我们规定课题组开展“三个一”活动,即每周一交流,两周一小结,每月一次课题组会议。交流每个教师取得的成果经验,研究中的困惑及心得体会。
三、课题研究进展情况及收获
本课题自开题以来,我们紧紧围绕课题方案中所确定的研究内容、目标和方法开展了一系列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索,取得了初步成效。
1、课题研究进展情况
准备阶段(2011年1月——2011年8月),重点工作是组织发动,制定总计划,课题组成员学习和相关教育理论,搜集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确定实验的课题,对内涵和目标进行初步研究,主要措施有:
(1)组织培训,提高认识。组织教师开展了课题培训。收集大量的关于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资料,组织教师集体学习,了解当前相关课题的研究动态,使教师明确了本课题的研究价值、方法和内容,进一步修改课题研究方案。
(2)规范制度,加强管理。制定课题研究制度,坚持每月一次“课题组交流会”,及时分析总结前阶段研究工作的得失,部署下阶段的工作,提出新的要求,对课题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查漏补缺,不断提高和完善。认真制订阶段实施计划,按计划上好实验课,抓好备课、上课、说课、评课各环节,强化科研教师的研讨意识,提高研究能力,写好研究性论文。
实施阶段(2011年9月——2012年8月)。实验中,除了平时观察外,我组成员专门调查我校学生的学习状况,并认真作了分析,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并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付诸于教学实践,至今效果显著,大部分学生已具备学习自主性,为下一步实验的深入开展打好了坚实的基础。
(1)加强学习,提高能力。订阅资料,扩大学习面。向专家、行家请教。参加学习的教师在集体交流中把其他学校的好课介绍给了大家,把最新的教改动态带回了学校。为确保外出学习的质量,课题组成员每次学习回来后,都要写好听课小结。
(2)强化管理,严格制度。教师每人每学期要上校级“教研汇报课”,反映研究情况。每月必须上交一篇实验课教案,以实验课教案为基础,课题组成员共同交流上课过程中的得失。
(3)适时调整研究方案。根据实际情况,我们对研究方案及研究人员进行了适时调整。调整为以课题组教师为主,以行动研究为主。
总结阶段(2012年9月——2012年12月)。研究的重点是定期开展课题研究研讨活动,在实验研究过程中,现代教育理论为依据,经过不断探索,建立了自主学习型课堂教学模式,作为实验研究的基本模式。在研究的同时,实验教师撰写与上述研究相关的教科研论文。
(1)课题组教师继续按课题要求开展好常规研究活动。
(2)整理材料。课题组对所有材料整理归档,装订成册,对研究过程、成果等进行总结。
(3)制定好调查问卷。对各年级学生的自学能力、自学习惯等进行了调查,汇总数据,形成报告。对学生实验前后的成绩进行分析对比,掌握实验的效果。
(4)收集整理研究成果。对教师的论文、案例收集装订,统计教师、学生获奖情况。撰写研究报告,准备好结题资料。
2、以理论学习为指导,在实施中不断地修订和完善了课题计划
为尽快掌握教育研究方法、更有效地课研,开题初期,我们根据课题组结合我校教师实际情况,课题组全体成员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经常性地针对教学中的一些实际性问题开展讨论和研究,努力提高了每个成员的理论水平,通过学习和研究,每个成员都认真撰写了教学反思,适时修订完善了课题计划。
3、把课题研究和教研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使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每学期初,组内教师积极参加校级研讨课、展示课活动,并把实验课和优
质课、展示课结合起来,把教研活动和课题研究有机联系起来。把“教”与“研”结合起来,使“教”有了目的,“研”有了依据,使二者相得益彰。
4、将“让我们自己来”行动方案融入了课堂教学。
为了充分挖掘学生自主学习潜能、彰显学生鲜活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我们课题组精心设计并提出了“让我们自己来”行动方案,并要求落实到平时的每节课中。其活动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教学,开放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给历了探究学习过程的快乐,激发了学生爱学习的热情,学会了取得成功的手段和方法,掌握了“自主学习”的本领,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改变了学生原有的学习方法。个体方法如下:
(1)做好了上课的准备,将自主学习活动前置。
上课的准备不仅是老师,也是孩子们本人应该做的事情。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上课所需物品的准备:二是学习的准备。由于学生年龄小,对于学习内容的预习、收集相关内容都会有很大的困难。我们的做法有两点:一是借助于家长的力量,由家长和孩子共同完成;二是将预习任务改成实践型作业,如:去超市购物,记录下口语交际的过程;和父母一起量身高,并作好记录;和父母一起上网查找相关学习资料等。实验表明,学生对于这样的作业是非常喜欢的,积极性很高。
(2)倒置了教与学、学与思的关系。
将传统先教后学,先讲后练适时改为先学后教和先练后讲,鼓励学生“让我们自己来”通过探索实践尝试验证,为学生的学习从课一开始就赢得主动权。在开拓知识面的同时达到了自主创新的目的。
(3)互换师生角色,把讲台让给学生。
尽可能多地把讲台让给了学生,给学生创造了更多的发展时空。课堂上学生思维活跃,整个学习过程符合当今社会“主体回归”的时代要求,实现了知识与能力乃至生命的同步发展,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使他们更为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通过实验我们深深地体会到:学生的潜力是无穷的,讲台不再是老师的专利。通过师生互换角色,可以不断激活新的教学状态,为学生创设了自主发展的空间。
四、阶段性研究成果
1、优化了自主学习的方法,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实际能力。发展和完善了学生科学的思想和方法,综合体现了我校德育教育的特色。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正确对待成功与失败,加强了自主学习与德育工作的联系,培养了学生科学的奉献精神和创造性心理品德,提高了自主学习的实际能力。学生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会选择学习内容,会与他人合作与分享,会自主查阅、搜索资料,并学会了对自主学习结果进行评价等等。
2、教师在课内增加了自练环节,在讲授部分知识前有意识地增设了自读、自思、自问、自答、自圈、自写、自查等环节,在课堂上,让学生眼到、口到、手到、心到,自我感悟,自求所得,借助独立、积极、主动的个体练习活动,为教师讲授,集体讨论,汇报学习成果,提出疑难等做好了充分听准备。通过实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3、提高了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教科研水平。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中,教师也同时获得了自我发展,对促进教学改革有了更明确的认识,能从自主学习、求知创新的角度出发,设计出有新意、效果好的教育教学方案,借助网络,通过引导、点拨、讨论等多种形式组织教学,特别是有意识地留出“时间、空间”,让学生充分思考、质疑等自主性活动。
4、由于本课题重点研究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决定了教师要创造性地驾驭课堂,就得自增压力,努力钻研,博采众长,精心备课,这就无形中提高了实验教师的素质,促进了教学相长,经过努力,张顺江老师2011年4月被评为县级教学标兵、张广雅老师、王少静老师在教育局组织的课堂教学大赛中分别获二等奖和三等奖。
五、课题研究的下步计划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全身心投入学习,充分调动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并使它们协同作用,和谐发展。
2、教师要勤学习,勤动笔,勤积累,提升自我,追求成功。要经常充实自己,多订阅几份专业教育教学书报,经常查询相关网站,以不同的形式与大师对话,使教学观念与时俱进。
3、教师理论学习的深度还很不够,教育观念还没有完全转变,对学生自主
学习的特征尚不清晰,理论研究滞后,评价分析不够健全与完善,课堂教学改革的力度有待增强,这一切是我们急待解决的问题。我们相信,经过课题组全体成员下一阶段的共同努力,一定会取得更大成绩。
4、要把“想”的时间还给学生,把“问”的权利放给学生,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把“练”的舞台供给学生。在实验中,我校将立足于教学改革,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进空界限,创设学生自主化学习环境、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
六、问题与困惑
1、设计一堂研究课,要耗费教师大量的时间、精力,这与教师平时的满负荷工作产生了一些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实验成果的推广和宣传。
2、教师在自主学习教学实践中还存在着种种误区:一是学生自主学习有名无实。学生的学习行为、学习过程都是由教师事先设计好的,学生只是按照其设计的固定思维结构、途径去完成。二是教师自我角色定位不准。有的教师不明白自己在自主性教学中应该扮演的角色,找不到自己的位置,造成课堂放任自流的局面,达不到教学目的。三是学生自主性学习发挥不平衡。有的教师注重发挥接受能力较快、成绩较好的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而中等生和相对比较差的学生则丧失了“发挥”的机会,从而限制了大多数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3、难以依时完成当堂课教学任务,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在一个尽可能是自由而无压力的虚伪系环境中,开放性的、多维性的教育环境下,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或理论知识进行寻根问底、考究、批判接纳、验证自己想法等等的主动学习状态。因此,它需要比较充足的自由支配时间。然而,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在单位时间内引导学生领会掌握教材教学目标内容。于是便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当引导学生自主探求某个问题时,便完成不了其他教学目标任务。因为完成不了教学任务,学生的学习成绩自然受到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