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课改下关于如何提高艺术生地理教学效率的思考(定稿)
新课改下关于如何提高 艺术生地理教学效率的思考
许昌市第三高级中学 王芳(地理)地理新课程标准指出: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利的地理;改变地理学习方式;构建开发式地理课程;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注重学习过程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的结合。
地理是高中教学中的重要一环,它以人类所生存的地理环境、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为主要内容,在现代教育中承担着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作用,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必不可少。地理教师必须放眼未来,从地理学的发展,地理素养的提高,甚至于民族素质的角度来认识其重要性,认真做好新课改在地理教学上的实践。对于我校艺术生来说,在新课改下,如何提高地理教学效率,我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必要性
摒弃无效教学、改善低效教学、进行有效教学,是扎实有效地开展高中地理新课程实验的重点和关键。而地理教师是有效实施高中地理新课程的关键,如何做到“教(教学)、研(研究)、训(培训)”一体化,让教师在教学中搞研究,在教研中做研究,从而提高地理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及实践新课程的能力,最终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以保证新课程目标的实现。因此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不仅是当前高中地理教学改革的重点,而且对促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提高我校的地理教学水平,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1、基础教育地理课程改革的需要
当前地理课程改革与以往有很大的不同,比如在教材的设置上由以前的“一纲一本”改为“一标一本”(即课标只有一本而教材可呈现多本),因此现在倡导依据课程标准“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那“教什么”是教师们首先要关注的问题,而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可以帮助教师对“教什么”有更清楚的认识。
2、进一步改进地理教学方式的需要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对地理问题的研究,倡 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教师们如何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改进教学方式,落实地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关键。而有效教学的研究又可帮助教师改进教学方式、优化课堂设计。以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需要
课堂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在信息时代,知识的发展日新月异,学生要发展,必须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只有有效地课堂教学才能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体验知识产生和形成的过程,在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中探索方法,学会学习,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从而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因此有效教学是学生终生学习能力的关键。
4、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使广大教师面临着新的挑战,教学设计的撰写、说课稿的撰写、课件的制作、说课的实施都将成为教师的基本功,而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是“教、研、训”一体化的研究,教师们在做中学、在共同的研究中成长。因此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
二、目前课堂教学的现状
1、教学方法陈旧
传统的教学观念,认为教师是课堂的主宰,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判者,而且是绝对的权威。课堂教学就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学生完全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而作为教师的我们,也习惯了根据自己的想法和思路去教学。这就扼杀了学生的个性,抑制了学生有创造性的见地,出现了高分低能。
2、不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学法指导
古人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长期以来对地理学科的偏见加上初中地理侧重于学生记忆,学生认为地理学习只需要死记硬背,而高中大多数地理教师往往只是重视知识点的传授,不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对提高学生地理思维能力和读图能力淡然处之。这样的课堂,长此以往,学生就会觉得地理越来越难学,从而失去学习地理的兴趣,失去学好地理的信心,进而影响地理课堂教学效率。
三、如何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率
1、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师角色
新课程目标向教师提出了基础教育下全面素质教育的实质性内容和具体要求。新课程理念使我们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也逐渐转化为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者也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在新课程中,传统的教学模式将被代替,教学过程不再是忠实的执行课程计划,而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课程变成一种动态的、发展的、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师生在愉快、和谐的氛围中互相学习、互相进步。
新课程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因此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教学对象的差异,需要采用灵活多变的教育方式。教师不是统治者或权威者,而是作为学生的指导者、交流着和合作者,与学生共同探讨问题,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启发学生,与学生一道寻求真理,并且能够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最终由学生自己获得解决问题的答案。这体现了新课程体系下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通过交往,重建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建立起 新的“学习共同体”,倡导合作学习。
作为艺术生,本身的文化课底子比较薄弱,在课堂讲解的过程中,让学生更好的参与进来,既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又可以巩固知识。比如在讲解《中外著名旅游景观的欣赏》一节内容时,对于黄山四绝的成因,以分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去理解和消化,培养了他们的合作、参与意识,还让他们学会了表达和倾听,这样就会有很好的课堂效果。
新课程给老师带来了新的巨大的挑战,我们要不断的学习,不断的领悟其中蕴涵的思想,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要根据新课程的要求,改变自身的教学方式。
2、努力开发教学资源,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
传统的地理教学,就是利用书本、地图、挂图和地球仪等教学工具,加上教师的“满堂灌”,长久下去,使学生失 去的学习的兴趣。多媒体课件走进课堂,它的时代性首先应该体现在教学内容和方式上,特别是地理老师,可以充分的利用多媒体技术捕捉富有时代气息的教学内容来充实和丰富课堂教学内容。鼠标轻点,天下知识皆汇于咫尺荧屏,内容丰富而详实,教师“如虎添翼”,学生“如鱼得水”,不仅能够强调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而且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教学内容,同时也为教学的综合性创造了更好地条件。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展示给我们一种全新的教学境界,它不仅可以综合运用文字、图像、声音显示知识背景,而且可以打破时空限制,把学生带进虚拟的世界,这使得传统的教学模式受到了严重挑战。
新课程的地理教材有很多地图,但对于艺术生来说,有些图片很抽象,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去发挥多媒体的作用,力图去展现地理信息的多样性。根据教学的需要,发挥多媒体丰富的表现力,把教科书中的地图变成融解说词、背景音乐、动画、视频为一体的电子地图,把教科书中的插图由静态的平面图变成动态的三维模型,把原本单调、枯燥的描述地理事物的地图变得更充实、更形象、更具有吸引力。例如:在板块构造教学时,把教科书中的《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移动图》制作成多媒体课件,让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以连续相向的方向移动,使大洋板块向下俯冲,大陆边缘褶皱隆起,引发火山地震的现象生动地呈现在学生眼前。在《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教学中,把地理的自转和公转运动制作成三维动画的形式,来模拟地球的运动状况,让学生更加直观地去理解地球的运动,还有大气的运动、海水的运动、地壳物质的循环等知识都可以利用多媒体制作成动画的形式。可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3、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地理课程标准倡导现代地理课程要注重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要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使其形成习惯,自然而然的运用地理思维和方法去分析和解决问题,这就要求地理教师必须注意从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培养。
(1)读图能力的培养 地图是地理科学的重要工具,善于运用地图是学习地理的最有效方法。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要求学生阅读自学地理知识的时候,还应充分重视地图的作用,认真读图,分析地图,理解、记忆地图,从地图上获取地理知识、地理信息,并能够做到图文转换,应用地图说明地理问题,寻求各种地理规律、地理特征和地理成因的答案,也能把图转换成文,用语言文字准确叙述图所揭示的地理事物的分布、地理规律和成因等,以提高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这样长期坚持,在学生脑海里就会逐渐形成比较完整的区域地理框架,形成区域性思维方式。
(2)整理地理素材,运用地理理论的能力
课堂教学中,由于学生紧跟教师的教学思路,思考并回答教师提出的各种问题,所以在做笔记方面可能会做得比较凌乱。教师可以通过检查笔记的形式、督促学生课后整理、补充笔记,尤其在每个单元学习之后,要引导学生做好单元知识网络的构建,从中把握主干知识,明确基本知识点,关注知识之间的联系,做到“既见树木,又见森林”,在把书由“厚”读“薄”的同时,还可以在分析问题时知识明确,综合、清晰。因此,要让学生养成整理资料的习惯,以某个问题为中心,去探讨它的相关问题,便于形成一个总体的综合认识。例如在学习“大气的水平运动”时,通过整理,将与大气的水平运动——风相关的知识联系到一起,形成一个新的知识块,它将帮助学生对风形成一个综合的认识,进而能解决与风有关的各类问题。
(3)联系实际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是地理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基于此点的重要性,新课程注重将高中地理课程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在过程与目标上要求学生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有关地理问题,提出探究的方案,与他人展开合作,开展调查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要求学生通过在生活中学习来帮助他们养成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和高尚的人文素养。
地理知识和我们的生活实际有着密切的联系,收集生活 中的地理知识和社会热点问题,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让学生在理解、分析和解决问题时思维更加活跃和全面。这样可以使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的同时又可以与实际紧密结合,有利于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符合新课程标准中对教师教学的新要求,顺应高考地理试题的发展模式。
总之,高中地理新课改是一项复杂而庞大的工程,无论“课程”是新是旧,只要我们的教法是常变常新的,只要我们的思想是创新的,我们就能真正把课程教“新”。我们每个地理教师都应在教学与改革的实践中不断探索、改革、创新,跟上地理新课改的步伐,不断优化地理课堂教学模式,为高中地理新课程改革额推进做出一点微薄的贡献。
第二篇:新课改下高中历史如何提高教学效率
新课改下高中历史如何提高教学效率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深入与推进,对课堂教学改革更加关注。扭转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构建高效课堂,让教师教得高效、让学生兴趣浓、动力强、参与积极性更高,主动思考、积极思维,这是新课改对各学科教学的要求。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不同于传统教学只重教师教学地位、只重知识传递的状况,而是更加关注学生的主体参与、独立思考,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展开互动教学。就高中历史学科教学而言,教师要树立新观念,学习新思想,进行全面改革,这是摆在广大历史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对此笔者主要有如下几点体会。
一、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热情
成功的教学是师生双方共同参与、共同成长的活动。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将学生排除在教学之外,整个课堂教学是教师一个人自导自演的独角戏,而学生只是听众与看客,只是在欣赏教师自导自演的看似完美的剧目。教师与学生处于教学的对立面,师生之间是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这样的师生关系会加重学生的心理负担,疏远师生关系,学生自然也会对教师的教学产生排斥心理,而降低学习热情与教学参与度。要构建高效课堂教学,首先就需要转变这种对立的师生关系,对教师与学生的角色进行重新定位,建立和谐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让教师赢得学生的信任、喜爱,这样学生才能对历史学科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与高涨的学习热情。这样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学生才能表现出积极的学习行为,才能处于最佳的学习状态,这样的课堂才能是活泼而愉悦的。
1.尊重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课堂教学的中心。教师要尊重学生,要将学生视为与自己平等的学习体,是积极的教学参与者,是主动的知识构建者。尊重学生的基础知识、心理需求,切实站在学生的角度上来设计教学活动,使得整个教学活动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到教学过程都能切合学生的学习需求,能够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与强烈的参与动机。这样更能够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与参与意识,使学生意识到自己与教师的平等性,进而以主人翁身份参与到历史教学中来。
2.信任学生。学生是鲜活的个体,有着巨大的潜能等待我们去挖掘。“在每个学生的内心深处都希望自己能够成为一个发现者、探索者。”因此,我们要充分地理解学生、信任学生,不要急于将知识全部抛给学生,而是要给予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让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展开独立思考与积极思维,使得自身的个性得以充分展现、潜能得以充分挖掘。这样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与鼓励下,能够以更强的信心与勇气参与到教学中来,勇于面对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困难,最终达到成功的彼岸,学有成效。
3.热爱学生。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更是一个情感沟通与心灵互动的过程。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师生间无时不在进行着微妙的情感交流,学生的情感自始至终都伴随着教学的各个阶段。”没有情感的教学只会加重学生的负担,而使师生关系陷入合理化状态。我们要热爱学生,用爱与微笑来换取学生心理的放松与情感的愉悦,这样的教学就不会再只是枯燥干巴的知识互动,而是无时无刻都在进行着微妙而神奇的情感互动。这样更能拉近师生距离,激起学生浓厚的历史学习兴趣。
二、图说历史,增强历史教学的形象性与趣味性
历史学科记录的已发生的历史事件、人物等,其内容包罗万象,其承载历史信息的载体多种多样,如诗词、字画、史书等等。其中图占有很大的比例,而且承载着文字所不能描述的信息。同时现代社会也是一个读图时代,图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历史学科教学中我们要改变以往枯燥的文字描述与讲解,要更加突出历史学科的特点,发挥历史新教材图文并茂的特点,遵循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采用图说历史的全新教学方法,增强教学的形象性与趣味性,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学会观察图片,以获取更多的历史信息。
1.利用课本插图。现行历史教材图文并茂,图片占有很大的比重,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要科学有效地利用这些课本插图,让学生将插图与文字结合起来,这样更能增强学生的阅读动机,让学生获取更多直观信息,更利于学生的理解。
2.发挥现代媒体的功效。历史学科包罗万象,有着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教材受篇幅等限制,只是选取了其中的一小部分。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历史文化,教师要响应新课标理念,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突破教学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将与具体教学内容相关的古画、历史遗迹、影视剧片段等展现给学生。为枯燥的文字教学注入生机与活力,使学生的学习更加主动,更深刻地感受历史。
例如,关于北宋经济的繁荣,教师只是让学生阅读教材,学生往往很难理解,而通过利用多媒体来展现课本插图并展现相关的影视剧片断,可以带给学生强烈的感官刺激,将学生带入特定的历史情境中,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北宋的繁荣。事实证明采用图说历史的教学方法,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提升学生整体素质
现代社会所需要的是综合型人才,作为历史学科教学,不能只是让学生简单地识记那些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而是要让学生真正地走进历史,在了解历史文化背景的基础上提高学生历史思辨能力、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历史能力与整体素养的全面提升。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历史学科横向与纵向发展,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以此来提高学生整体素质。
1.打破学科界限,加强学科联系。要打破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的界限,加强各学科之间的渗透与结合,为学生设计更多的综合性题目,让学生学会以全面的眼光来进行审视,这样学生就不会只是将历史学科作为一门识记学科来进行简单的记忆,这正是当前历史教学的重要方向与目标。
2.深入挖掘,向历史学科纵深发展。就历史学科的纵向发展而言,教师要带领学生走出教材、走出教室,走入鲜活的历史,走进生活,走入社会。加强历史与现实生活的关联,让学生学会运用历史的眼光来审视现实生活,让学生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基础上,学会用历史的眼光来观察,来审视。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让学生学会正确地看待历史,培养学生历史思辨能力。
构建高效课堂涉及的方面很多,教师要从师生关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目标等方面着手进行,但无论如何改革,都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学有兴趣、学有成效,突出学科教学特色。教师要认真研究教育形势与新课改,坚持学生的长远发展与全面发展,加强实践与探索,以为学生构建高效的历史课堂教学,推进历史教学改革进程,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
(责编 金 东)
第三篇:如何在新课改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如何在新课改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新课改
提高 课堂教学 效率
提高课堂效率是一个老话题了,而如何提高课堂效率,至今还没有圆满的答案.在新课改的今天,一定要努力学习和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理解知识的同时掌握技能和发展能力.由于学生在知识、技能、能力方面的发展和志趣、特长不尽相同,学生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教师要创设条件,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和提高.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积极思考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的智慧潜能得到开发,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提倡广泛学习其他人的好的教学模式,但更主张独立钻研,讲出自己的风格,讲出特色。有时,为了上好一节课,对教案的各个环节总要反复推敲,直到满意为止,总之我们都有一个信念:向四十分钟要质量,要效率。只有走“提高课堂效率”这条路,才能实现“课改”要求,才能响应“减负”的号召。课堂教学改革是学校教育改革的主渠道。然而,课堂教学耗时多、收效低、“吃力不讨好”的尴尬现象已是人所共知。同时,传统的课堂教学,既忽视作为个体的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多种需要和潜在能力,又忽视师生群体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多边多重、多种形式的交互作用和创造能力。课改专家崔允郭博士说:“教学有没有效率,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
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习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那么,怎样才能提高课堂效率呢?
首先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
教师自身素质的高低是决定课堂效率的关键,教师必需加强业务的学习,不断的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跟上时代的发展。同时,教师要讲究职业道德,要爱岗敬业,热爱学生。并且,教师要具有先进的的思想观念,树立正确的课堂质量观。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由高质量的课堂!只有教师思想观念的变革,才能产生课堂教学方式的变革!
其次加强充分的课前预习。
预习是课堂的“前奏曲”,它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质量,影响着学生的发展。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是非常必要的,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前预习能力更是势在必行。预习给学生提供一些思考的空间,培养学生在预习中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初步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提出质疑。这样,使学生做到在课堂上的听课有目的性,带着问题来听课,提高听讲效果。最后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再好的老师,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和主动学习,也就根本不存在课堂效率。学生首先要做好听课的准备工作。上课前把要用的书、笔记本、练习本以及所需文具准备好,课桌上尽可能不要出现其它书本,这是为了避免课堂上受到其它因素的影响而不
能集中注意力听课。同时要做好心理准备,告诫自己要上课了,要认真,不能马虎,预习一下将要学习的新内容,对疑难点或弄不懂的地方作些标记,以便上课时重点解决。其次,学生要精力充沛、全神贯注地投入听课,始终保持高度注意力要有相当克制力。上课时不要被周围的事物影响,注意力、思维要始终放在老师要求的方面。具体地说就是不东张西望,不讲与上课无关的话,不做与上课无关的动作。当然为了避免疲劳,动脑还要动手,养成记笔记的习惯。课后还要进行整理,以强化巩固理解。再者,学生要积极的参与课堂活动。学生要踊跃回答问题、参加讨论、积极主动的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有效的教学,就是通过有效的教学措施使学生在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获得进步与发展,使之在语文、数学素养上得到提升,并亲历学习过程和掌握学习方法。要提高教学的效率,教师也必须在有效的教学上下功夫。
一、内容要讲到点子上
语文教学要主则详,次则略,不可平均用力,或按照“作者介绍、时代背景、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这种八股味很浓的程式化教学方式进行教学,这样就难以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教学效率必然低下。教师必须做到,“任它千瓢水,我只取一瓢饮。”即紧抓住课义的重点,牵动人隅而提挈全篇,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听潮》一文,这是一篇优美的以景抒情的散文,内容很丰富,阅读它不仅是一种美的享受,艺术的欣赏而且也可以从中受到深邃的人生的启迪。要教好这一课,关键在于指导学生朗读。但是,首先要
对课文中那哲理性的主题有所理解。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才能懂得这“伟大的乐章”的深刻含义。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分析理解课文内容呢?那就要抓重点。《听潮》的重点就是:海的“沉吟”与海的“愤怒”。紧扣这一重点进行教学设计,就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收到事半功倍之效。教学过程的优化,不仅仅体现在一篇课文的处理上,也体现在教学过程的某个环节或细节上。特级教师钱梦龙在讲授说明文《人民永垂不朽》时,先将十幅图打乱了挂在墙上,要求学生按照课本内容把顺序重排一下。且看下面一段实录:
“哇!”几个女生叫起来,“这太难了!” “老师,可以看语文书吗?” “不能看书。”
“这么难,马马虎虎,让我们看看吧!” “不行。”
“我们只看一会儿,就合拢,怎么样?”(女生们“讨价还价”起来)“老师,行行好嘛„„”(几个调皮的学生在“哀求”。)
“唉,真拿你们没有办法!不过,最多只能让你们看十分钟,时间一到要自觉地把课本合拢,能办到吗?”(老师“无可奈何”地让步)“能!”(同学们欣喜若狂)
看了这段实录,我们可以想象当时学生看书的效率。十分钟后学生上台给每一幅画标上了时间并拟了小标题,排好了顺序。真可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这个成功既归于钱老师导之得法,也归于教学过程的优化组合。试想,如果先让学生看
书,然后让学生上台辨认排列挂图,其效果绝不能与前者相比。
则数学的课时减少,而内容方法并没有太多删减,这就给原来教熟了的老套路、老方法提出了挑战.在40分钟内教学生相应更多的内容,那么每句话都要说到点子上,讲练得精,尽量在有限的时间里,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每一堂课都要有一个重点,而整堂的教学都是围绕着这个重点来逐步展开的.为了让学生明确本堂课的重点、难点,教师在上课开始时,可以在黑板的一角将这些内容简短地写出来,以便引起学生的重视.讲授重点内容,是整堂课的教学高潮.教师要通过声音、手势、板书等的变化或应用模型、投影仪等直观教具,刺激学生的大脑,使学生能够兴奋起来,对所学内容在大脑中刻下强烈的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又如解析《圆》第一课时,其教学的重点是掌握圆的定义和标准方程,难点是圆的化简.教师下载了“嫦蛾”一号探月卫星发射的视频,在本节课中先播放视频,即让学生对圆有一个直观的了解,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国热情.为了强调圆的定义,教师事先准备好一根细线及两根钉子,在给出圆在数学上的严格定义之前,先准备好一个小黑板(可以用泡沫)上取两个定点(两定点之间的距离小于细线的长度),再让两名学生按教师的要求在教具上画一个圆.画好后,教师再在黑板上取两个定点(两定点之间的距离大于细线的长度),然后再请刚才两名学生按同样的要求作图.学生通过观察两次作图的过程,总结出经验和教训,教师因势利导,让学生自己得出圆的严格的定义.这样,学生对这一定义就会有深刻的了解,尤其是上台板演的那两位的
同学,更是终生难忘了,这样,圆的化简这一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同时也解决了将要遇到的化简问题.
从以上两例教学环节的设计,可见教者的独具匠心。他们都是站在学生的角度,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怎样激发学生思维中的兴奋点,怎样才能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考虑得都非常周到。正因为有了这个主导思想,才把课上得趣、活而且效果异常地好。
二、时间要用在刀口上
“效率”的含义,就是指单位时间完成的工作量和取得的收获。衡量一堂课的教学效率如何,主要看有效教学时间,即在教与学活动过程中学生学习知识、习得技能、形成能力和提高认识真正起作用的时间。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必须千方百计地提高40分钟的利用率。
例如,语文在教《孔已己》这一课时,教师可先让学生在预习中阅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课堂上以“鲁迅为什么给主人公起个‘孔乙己’这个名字”为题,启发学生设想一下孔乙己是怎样的人,然后与学生一起讨论“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句话的作用,再让学生思考“孔乙己处在怎样的一个社会里”、“为什么孔乙己出场才可以笑几声”两个问题,最后以“孔乙已是怎样的一个人?可怜吗?可恨吗?可爱吗?”启发学生归纳课文。这样教,不仅节省了教学时间,而且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自己去独立思考,去分析和解决问题,使他们的能力得到提高。
又例如,在讲解分析数学中的直线问题时:每节课一定要留相应下节要讲的几个问题,让学生回去做为作业完成.开始的时候学生觉
得有些吃力,后来逐渐的培养,一个星期后,已经有一半以上的学生能够独立的完成这部分作业了.之所以选择直线,也是因为学生在小孩子时就知道直线的图像,所以在做起来的时候比较得心应手.这样教,不仅节省了教学时间,而且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自己去独立思考,去分析和解决问题,使他们的能力得到提高.
三、着力点要放在能力训练上
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具备听说读写的能力。而能力是在训练过程中培养的,因此,课堂教学必须把着力点放在能力训练上。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彻底改革以知识学习为中心的基本教学体系和以教师讲析为主的基本教学形式,而代之以能力训练为中心的基本教学体系和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主动学习和练习为主的基本教学形式。要坚持以训练为主线,使教和学都成为训练的手段,在听说读写训练的全过程中引导学生主动掌握字词句章等知识。为了使训练更有成效,教师必须善于设计,精讲巧问,即使是一般的课堂提问和练习也要着眼于能力训练。如《桃花源记》的教学,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妻子”在文中是一个词,还是两个词?本文中像这种文字形式相同而古今词义不同的情况,你能找出几例?
提这个问题的目的是理解“妻子”这一古今词的意义,但它在提问方式上却转向操作能力的要求,这就使学生的求同思维和归纳能力得到训练和提高。
1.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重点
每一堂课都有每一堂课的教学任务,目标要求.教师能随着教学
内容的变化,教学对象的变化,教学设备的变化,灵活应用教学方法.数学教学的方法很多,对于新授课,我们往往采用讲授法来向学生传授新知识.而在立体图形中,尝试着时常穿插演示法,来向学生展示几何模型,或者验证立体图形结论.如在讲立体图形之前,要求学生每人用铅丝做一个立方体图形的模型,观察其各条棱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各条棱与正方体对角线之间、各个侧面的对角线之间所形成的角度.这样在讲授空间两条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时,就可以通过这些立体图形模型,直观地加以说明.此外,我们还可以结合课堂内容,灵活采用谈话、读书指导、作业、练习等多种教学方法.有时,在一堂课上,要同时使用多种教学方法.俗话说:“教无定法,贵要得法”.只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所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都是好的教学方法.
2.要精讲例题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关键
根据课堂教学内容的要求,教师要精选例题,可以按照例题的难度、结构特征、思维方法等各个角度进行全面剖析,不片面追求例题的数量,而要重视例题的质量.解答过程视具体情况,可以由教师完完整整写出,也可部分写出,或者请学生写出.关键是讲解例题的时候,要能让学生也参与进去,而不是由教师一个人承包,对学生进行满堂灌.教师应腾出时间,让学生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或解答学生的提问,以进一步强化本堂课的教学内容.若课堂内容相对轻松,也可以指导学生进行预习,提出适当的要求,为下一次课作准备.
3.习题的选择是培养学生能力的保障
基础性练习:新授前的这种练习有明确的目的及极强的针对性,是为新授作铺垫的.例如,在进行排列组合中的讲解时,每一节课要有相应的基础题,题量不要多,一两题即可,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加熟悉上节课的重点.
针对性练习:新授课后具有针对性强的单项训练,围绕如何突破难点作文章.例如,在讲对数函数的性质应用时,学生总是搞不清楚如何入手,这个时候就要进行难点上的配题,将类型题归类,每类讲一道练一道作业再留一道,这样就会将难点突破了.
比较性练习:通过寻同辨异,加深理解.例如,在排列组合问题的基本内容讲完后,要加一两节的专题训练,题类主要是以既有排列又有组合的综合应用问题为主,在对比中加深理解,达到对知识的巩固.
操作性练习:通过画、剪、拼等操作手段,寓教育于实践中,既培养了动手能力,又发展了形象思维.例如在立体图形中,球与圆椎的相切问题很难办,这时候不妨让学生自己回家做三个球放在圆椎中,体会三者相切时的结论.
口述性训练:通过学生用语言表达来说清算理,培养初步逻辑推理能力.在教学中,即使难题,老师也要再先提示以后试着让学生进行下一步的分析,特别是通过实物投影,让学生来讲解该题;对于中等题和基础题一定要让学生独立分析,如何从问题推算到条件,对数量间关系有一个完整的认识.
四、功夫要下在备课上
第一、课堂教学效率如何,前提在于备课。
因为备好课是搞好教学的基础之基础,根本之根本。每一位语文老师对于所执教的教材都应有着“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指导思想。教师只有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备课的要求是多方面的,但至少要做到以下三点:即了解学生的知识底细,明确教学目标,掌握课文的重点内容。只有知道学生该学什么,才能弄清自己该教什么,否则,闭着眼睛捉麻雀,大抵是无效劳动而已。教学目标决定课堂教学的方向。课堂教学目标明确,可以有效地克服教学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加强教学的针对性。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对每篇待授课文,备课时就要抓住其重点,并结合学生自身特点,取其精华,安排教学密度。不必面面俱到,只需抓住关键一点,深入突破,让学生深入理解。如果学生一拿到课文,即发现有新的学习任务,而这任务又并非高不可攀,自然有了新的探索兴趣。这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一个有效的保障。“任它千瓢水,我只取一瓢饮 ”,这些丰富而重要的内容,只有认真备课,深钻教材,才能准确把握,深刻理解。
第二、拓宽思维空间,明确语文的外延。
语文学习要运用眼、耳、口、鼻、舌、心等器官,教学要充分挖掘、发挥学生的潜能。语文教学本该如此,教师如果照本宣科,按佛念经,就不能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不利于课堂效率的提高。从知识角度来讲,教材只是一个点,一个引子而己。要真正理解,掌握,运
用知识还得放眼于生活、社会。所以,教师要深入教材探究它的生活价值和社会价值,把教材中所揭示的内涵与现实生活、现实社会联系起来。这样,学生的思维空间才会广阔,思维的闸门才会冲开。第三、不断探究教法,重视学法指导。
探究教法,就是探究怎么教的问题。人们常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这句话里有两个“法”,前一个“法”,指的是教学的法则、规律;后一个“法”,指的则是具体的教学方法。这就是说,教学的法则、规律是比较稳定的,而教学的具体方法是变化不定的。笔者想要说的是后一种“教无定法”。造成“教无定法”的主要原因有:教师素质不同、学生素质不同、教学内容不同。在教学中教师必须要结合自身素质,了解学生和教学内容的情况选择教法。
1、根据教学目的选择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的的手段,是为实现教学目的服务的。方法选用得当就能实现教学目的,就能提高课堂效率。
2、根据课文特点和教学内容选择教法。课文的特点不同,体裁不同,内容深浅度不同,选择教法也就不同,这就是“教学方法要因文而异,不可千篇一律”的道理。
3、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教法。任何教学活动总是与教学对象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不同的对象,教学方法也就不同。
4、根据教师本人的风格选择教法。每个教师的个性、气质、素养、专长等不同,在教学中表现出的风格就不同。一种好的教法未必每个教师使用都有效,这也是有些教师模仿别人往往不成功的道理。所以,教师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教法。譬如,长于言辞、朗诵的,可从讲析、范读方面下功夫;反之,则可以从训练、板书和运用教学媒体方面努力。
当然,在探究教法的同时,也要重视学法。一个有教学经验的教师是绝对不会在这方面少下功夫的。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就是为了达到不教。教师对学生有意识地指导,传授学习方法,使之达到思之有序,行之有法,习而得之,终生受益。学法,就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为了更好地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所运用的方法。方法得当,就会提高学习效率。可见,教师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是多么的重要了。学习方法众多,在此不再哆嗦。值得一提的是,教师在指导学生时,一定要根据学生实际、所教内容或特定情况灵活、客观地进行,切不可操之过急,更不可和盘托出。
四、了解学生实际,因材施教。
(一)、了解学生的知识程度,做到有的放矢。
了解学生的知识程度,是组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条件。从备课到课堂,从课堂到作业布置,都得根据学生的知识程度考虑。备课时,如果不考虑学生的知识程度,尽管你教案写得细致入微,目标如何之明确,导入如何之精彩,教法如何之周密都将是纸上谈兵。反之,在教学过程中,能把学生的实际情况作为一个重要的参考值,根据学生实际去设计问题,即使是一份不完整的教案,一节课只分析一个问题,也将使学生学有所获。例如:面对一个感悟能力很差的学生,读完《明月几时有》这首词后,教师对他提出一个这样的问题“这首词抒发了
作者什么情感?”试问,这问题提得合适吗?
(二)、了解学生爱好,开展赏识教育。
这里所说的爱好,是指“学生需求的心里”。其实学生的需求,就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契机。如果教师能抓住这一点切入课堂,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心理学告诉我们,小学生的爱美、好胜、好奇、求善、自尊等心理特别强烈,教学中要好好利用这些心理。纵观古今,语文、数学的教材也多是本着学生这些心理进行编排设计的。新课程标准也强调了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语文教学是一种美的教学,应该要给予学生爱美,发现美,创造美的时空。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如果有一种成功的情感体验反复多次,就会产生学习的愉悦感。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设法给学生以成功的满足。在数学课堂上提问,问题不宜过难或过易。问题太难,学生无从下手,可望而不可及,长此以往学生容易丧失信心和兴趣,影响课堂效率。问题过易,学生不用思考便能回答,不具挑战性,即使答对,也无成功感,同样也会影响课堂效率。因此,教师在设置问题、提出问题时要全面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回答不同难度的问题,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和保持浓厚的兴趣。另外,学生回答问题的答案可能多种多样,无论学生回答正确与否,教师都应对学生独特的思维方式及时肯定,对学生能提出问题应以表扬,让学生体味教师赞赏的愉悦。学生有了成功感,就对自己有了信心和兴趣,也就更主动、更积极、更专心地学习语文、数学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三)、深入学生群体,听取学生心声。
由于年龄,身份不同,学生对老师的信任多少都会保持一点距离。学生与老师在思想上也存在一定的差距。学生所想的、所要的老师并不一定很清楚,特别是一些内向的、胆小的,他们既不敢接近老师,也很少与同学交流。老师如不主动找他们交谈,一个学期甚至读完小学都不会问老师一个问题。教学中,如果存在“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现象,是很难提高课堂效率的。深入学生群体,听取学生心声不仅能与学生建立友好关系,更有利于找出教学中存在的不足。这对于提高课堂效率是很有价值的。
五、善于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三机一幕进入了寻常教室.对教师来说,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现代化教学手段,其显著的特点,一是能有效地增大每一堂课的课容量,从而把原来四十分钟的内容在四十分钟中就加以解决;二是减轻教师板书的工作量,使教师能有精力讲深讲透所举例子,提高讲解效率;三是直观性强,容易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四是有利于对整堂课所学内容进行回顾和小结.在课临近结束时,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堂课的内容,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同时通过投影仪,同步地将内容在瞬间跃然“幕”上,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本堂课的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对于板演量大的内容,如一些几何图形、一些简单但数量较多的小问答题、文字量较多应用题,复习课中章节内容的总结、选择题的训练等等都可以借助于投影仪来完成.对于有条
件的学校,还可以自编电脑课件,借助电脑来生动形象地展示所教内容.如讲授几何立体图形、棱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都可以用电脑来演示.
六、珍惜最佳的教学时间。
珍惜时间不是教师急不可待地把课堂内容讲完,而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切实实现课堂教学中“主角”与“配角”的转变,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也就是说要缩减教师“表演”的时间,多给学生时间思考,多给机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表现,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主动探索,才能跨越模仿,提高效率,发挥个性,走上创造之路。同时,教师要善于机智地处理好课堂中出现的意外问题,做到保护学生积极性与有利于全体学生共同提高相结合。教师要善于把握最佳时间。据心理学家研究,一节课学生思维的最佳时间是上课后的前5分钟到20分钟。所以,课堂教学要提高效率就要把握时间分配。可根据不同课型安排教学过程,调整教学方法,保证在最佳时段内完成主要任务、解决关键问题,然后再通过精心设计的练习或讨论等,使教学过程一直向着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方向进行,保证学生在不同的时间内均有所获。
七、充分体验成功,感受学习乐趣
每一个人都有成功的欲望。对学生而言,当其在学习上取得成绩,得到老师的肯定、赞许时,他们兴高采烈,心里像喝了蜜一样,反之,他们兴致索然。成功,像一支兴奋剂,让学生保持强烈的求知欲望,激励他们积极进取。教师不是吝啬自己对学生的表扬与激励,而是多
方面为学生创造条件,提供尽可能多的尝试成功的机会,让每一个学生获得成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在课堂教学中,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通过努力获得成功;当学生学有所获,取得进步时,给予表扬、鼓励。向同学们展示学生的优良习作,优秀作品(如手抄报、剪报、读书笔记等),让学生看到自己的成绩,看到光明的前景。这样做,学生从中得到心理上满足,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八、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大多数学生只有喜欢这位教师,才会注意听他的课,注意力集中,思维也会活跃。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建立在老师无私的爱和师生平等对话基础上的。老师应该严而有度,而不是高高在上,应当关心爱护每一位同学,真心和他们交朋友,谈思想,这样他们才会真心喜欢你,才能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同时,要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一堂课的成功与否与师生之间的情绪波动有着直接的关系。如果老师心情愉快,面带微笑,学生也会自然地笑起来,使整个的教学活动变得轻松和谐,其乐融融。如果学生放开了,他们就不会有胆怯的心理,也就能集中注意力,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课堂效率也会相应地提高。否则会拉开师生之间和距离,无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参与性,使课堂活动成为教师的独角戏。
总之,在新课改下的今天,课堂效率的提高,需要师生共同的努力,缺一不可,教师一定要努力学习和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理解知识的同时掌握技能和发展能力.由于学生在知识、技能、能力方面的发展和志趣、特长不尽相同,学生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教师
要创设条件,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和提高.在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积极思考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的智慧潜能得到开发,提高语文、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新课改下,我们教师也只有不断学习新知识,接受新事物,涉足新领域,提高新能力,具有较高的自身修养和文学修养,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需求,才能把课上得有魅力,才能不断提高课堂效率,才能真正适应新的教学形势。总而言之,“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教育科学永恒主题,“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提高课堂效率,非一日之功,让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懈努力,积极探究,去体验和享受课堂教学带来成功的喜悦吧。
第四篇:如何在新课改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如何在新课标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课堂教学改革是学校教育改革的主渠道。然而,课堂教学耗时多、收效低、“吃力不讨好”的尴尬现象已是人所共知。同时,传统的课堂教学,既忽视作为个体的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多种需要和潜在能力,又忽视师生群体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多种形式的交互作用和创造能力。课改专家崔允郭博士说:“教学有没有效率,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习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那么,怎样才能提高课堂效率呢?
一、首先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
教师自身素质的高低是决定课堂效率的关键,教师必需加强业务的学习,不断的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跟上时代的发展。同时,教师要讲究职业道德,要爱岗敬业,热爱学生。并且,教师要具有先进的思想观念,树立正确的课堂质量观。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由高质量的课堂!只有教师思想观念的变革,才能产生课堂教学方式的变革!
二、其次加强充分的课前预习。
预习是课堂的“前奏曲”,它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质量,影响着学生的发展。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是非常必要的,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前预习能力更是势在必行。预习给学生提供一些思考的空间,培养学生在预习中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初步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提出质疑。这样,使学生做到在课堂上的听课有目的性,带着问题来听课,提高听讲效果。
三、最后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再好的老师,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和主动学习,也就根本不存在课堂效率。学生首先要做好听课的准备工作。上课前把要用的书、笔记本、练习本以及所需文具准备好,课桌上尽可能不要出现其它书本,这是为了避免课堂上受到其它因素的影响而不能集中注意力听课。同时要做好心理准备,告诫自己要上课了,要认真,不能马虎,预习一下将要学习的新内容,对疑难点或弄不懂的地方作些标记,以便上课时重点解决。其次,学生要精力充沛、全神贯注地投入听课,始终保持高度注意力要有相当克制力。上课时不要被周围的事物影响,注意力、思维要始终放在老师要求的方面。具体地说就是不东张西望,不讲与上课无关的话,不做与上课无关的动作。当然为了避免疲劳,动脑还要动手,养成记笔记的习惯。课后还要进行整理,以强化巩固理解。再者,学生要积极的参与课堂活动。学生要踊跃回答问题、参加讨论、积极主动的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
总之,在新课标的今天,我们都要有一个信念:向四十分钟要质量,要效率。只有走“提高课堂效率”这条路,才能实现“课改”要求,才能响应“减负”的号召。
第五篇:新课改下的地理教学
新课改下的地理教学
初中地理自课程改革以来,我通过那么久的教学实践、摸索,无论是对新教材的认识,还是在教学方法的探索研究及学习评价方面都有很深的感受,现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一些体会。
(一)、地理新教材的特点
1、重视“读图启发式”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据统计,无论七年级还是八年级的地理,通过大量的图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学会从图中获取地理信息,分析和了解地理事物的内在联系与规律,形成地理知识学习的技能,如教材中关于经纬度的定义、特点、规律的学习,就要求学生通过读图活动,自己归纳总结来完成。这就避免了像旧地理教材是将定义、特点和盘托出,再配上一些图。这就让一些不爱动脑筋的学生忽视了读图思考,而只是死记硬背各个知识点。
2、较好地体现了地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教材采用先进的结构模式(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是对以往的注入式、自学式、启发式、人物式、讨论式、探究式等诸多模式的优化组合,并十分突出了探究性学习,有利于构建开放式的地理课堂,让每个学生都自主学习,充分发展其想象能力、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如教材设计了让学生补充地理资料,对地理现象的片断描写,动手制作各种模型,搜集各方面的地理事实材料等内容,教师可通过分组讨论、辩论、游戏、表演等形式,让学生自由思维,给教学保留足够的思维和创作空间。新教材还吸收和应用了现代技术手段,如地球卫星照片、台湾岛的卫星影像、卫星云图、喜马拉雅山电子影像图等遥感图像、天气预报制作过程组图,GPS全球定位系统、国际互联网气象网站查询等,极大地丰富了地理教学的内容,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富有时代气息。
3、加强了实践和探究活动,构建了开放式课堂教学模式。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新教材主要由文字系统、图像系统和活动内容三大部分构成。而“活动”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功能已从复习巩固课堂知识转变为承担一部分新知识的教学,通过“活动”这种方式切切实实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启发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中灵活运用地理知识、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逐步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教材的这种编排,摒弃了“注入式”的教学方法,有助于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体现了师生平等、共同发展的教育理念。
(二)、地理教学教法
新课标要求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要让学生自主探索和学习。在这种模式下,要求教师在组织整个课堂教学时,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提出有效问题。营造一种充满诱惑的问题情境,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善于调动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使教师与学生成为互动的统一体。这是教学活动的崇高境界。那么,教师如何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说过“弗思何以行,弗思何以得”。因此,教师要研究学生的行为爱好,研究教材,研究课程资源,找准时机,通过提出有效问题,营造一种充满诱惑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乐学”、“乐动”、乐于探究,从而达到和谐的师生互动和教学共振。
2、教育要“回归生活”,与生活联系起来。
要将教学内容纳入学生与自然、学生与社会、学生与自我以及学生与文化的关系中。皮亚杰的知识结构理论指出,学生是在自己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在主动的活动中建构自己的知识。也就是说,走进教室的学生并不是一无所知的,而是在日常生活、学习和交往活动中已经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一定的经验和观点。新课程强调教育要“回归生活”,要将教学内容纳入学生与自然、学生与社会、学生与自我以及学生与文化的关系中。地理学科植根于生活,回归生活是新课改中地理学科追求的目标,也应该是地理学科的重要特色。如,地形和气候这两个内容,要联系当地地形特点和气候特征张开教学活动,吸引学生。
3、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学校环境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对学生心理素养、思想品质和社会能力的形成,对教师工作的心情与成败得失,对实现预期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等有着很大的影响。新课程改革要求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利用融洽的师生关系与和谐的心理气氛来促进教学的顺利进行。
三、在教学中的困惑与问题
在新课改实施过程中,我们有过成功的喜悦,也遇到一些困惑,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对学生学习的评价难以把握,不能确定学生是否真正学到东西,学生过分依赖导学案,容易远离课本。
2、班额过大,学生参与课堂活动面小,教学活动展开困难。
目前,各学校的班额偏大,大多在80人左右。同时学生的个体差异也十分明显,有内向型、外向型;有思维型,情感型;有基础较好的和较差的等各种类型。因此,要在课堂上开展“活动”是十分困难的。